一、贫血杀手——冷饮(论文文献综述)
孟冬[1](2021)在《急性脑梗死痰瘀阻络证中医证候要素与经颅多普勒超声血流动力学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基于经颅多普勒超声技术(ranscranial Doppler,,TCD),分析急性脑梗死痰瘀阻络证颅内血流速度、搏动指数、阻力指数等,探讨脑梗死急性期痰瘀阻络证中医证候要素及颅内血流动力学之间相关性。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横断面调查的研究方法,纳入标准为发病72小时以内的急性轻重度脑梗死痰瘀阻络证患者且同时满足TOAST分型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OCSP分型为部分前循环,采集一般资料和头颅MRI,分别于入组当天和7天进行中医证候学、神经科量表测评和TCD检测,应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经颅多普勒各项指标及其与中医证候要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①本研究共收集75例急性脑梗死痰瘀阻络证患者。男性55例(占73.3%),女性20例(占26.7%);年龄最大者80岁,年龄最小者37岁,平均年龄63.13±10.74岁;既往高血压45例(占60.0%),糖尿病23例(占30.0%),高脂血症19例(占25.3%),冠心病15例(占20.0%);吸烟史41例(占54.7%),饮酒史33例(占44.0%)。②中医证候要素入组当天主要以内风、内火、痰湿、血瘀为等实证常见,虚证(阴虚和气虚)较少。入组7天时中医证候要素以痰湿、血瘀为主,内风、内火证候要素分值下降。③脑梗死急性期痰瘀阻络证患者入组第7天NIHSS评分较入组当天明显降低。④对急性脑梗死痰瘀阻络证患者中医证候要素与TCD相关指标做相关性分析,内风证候要素积分增高时,颅内血流速度增高,阻力减小;内火证候要素积分增高时,颅内血流速度减慢,阻力指数增高;痰湿证候要素积分增高时,颅内血流速度减慢,阻力指数增高;瘀血证候要素积分增高时,颅内血流速度增快,搏动指数与阻力指数均减慢;气虚证候要素积分增高时,颅内血流速度增快;阴虚证候要素积分增高时,颅内血流速度减慢,阻力指数增高。⑤将脑动脉血流速度分别与年龄、性别、血压、烟酒嗜好、既往史和NIHSS量表做相关分析,血流异常组与血流正常组相比,年龄更高,血压(收缩压和舒张压)更低,饮酒人数更多,既往病史更多,NIHSS评分基本一致。两组做统计学比较,发现舒张压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脑梗死急性期痰瘀阻络证患者中医证候要素及颅内血流动力学之间具有相关性。脑动脉血流速度与舒张压之间具有相关性。
林秀梅[2](2019)在《脑卒中后遗症中医康养方法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新加坡人口的迅速老龄化,慢性病如脑卒中、糖尿病、高血压和冠心病等的案例正迅速增加。根据流行病学统计,在40岁以上的国人当中,每四个人中有一人将患有至少一种慢性疾病。不少慢性病只能控制不能根治。因此,新加坡政府正积极寻找符合成本效益的疗法以舒缓医疗体系所承受的压力,而中医的发展有助于满足老龄化社会对慢性病治疗的需求。新加坡政府的保健政策强调“预防胜于治疗”,以控制不断上涨的医疗需求。在生活步伐不断加快、饮食结构改变的新加坡,中医的治未病的养生思想与新加坡政府促进预防性的保健政策相辅相成。新加坡中医逐渐进入西方社会的医疗体系,因此在本地有越来越多的西医对中医持开放的态度,有助于促进中医在新加坡的发展。另一方面,非华族的国人(马来族、印度族、欧美等)9也接受低收费的中医治疗或义诊,使中医成为本地医疗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脑卒中是新加坡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复发率、病死率和病残率很高,已成为新加坡第四大死亡因素,其总死亡率为40.4/10万,发病率为3.65%,发生率则为1.8/1000[304],其中近四分之三是缺血性卒中,而肢体功能障碍对卒中患者的生活影响最大。近年来脑卒中发病人群呈年轻化趋势,因此脑卒中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在新加坡无论是华族、马来族或印度族,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超重肥胖等是脑卒中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随着新治疗技术的发展,脑卒中死亡率有所下降,但致残率却明显上升,约有75%以上的幸存者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肢体障碍、吞咽困难、感觉障碍、认知障碍、语言障碍、视觉障碍、二便障碍、焦虑和抑郁等,其中以肢体偏瘫最为常见。脑卒中后遗症所产生后续问题甚多,例如行动不便导致跌倒、易呛导致而吸入性肺炎等,都会影响到脑卒中后患者的生活质量与预后。脑卒中不论是对患者、家属或社会都是一个沉重的负担。调查发现只有27%的卒中患者在出院后一年内有进行持续的康复,出院一个月后又坚持康复的病人只有约33%[163]。研究显示,新加坡脑卒中复发率占总发病率人数的30%,其中1年内复发者占16.5%,2年内复发者占56.3%,5年以上复发者占15.6%。基于脑卒中的重要性,如何提高疗效,降低致残率,已经成为新加坡脑卒中康复治疗热点问题。目前大量研究提倡脑卒中后治疗及康复护理进行得越早,康复功能恢复得越好。脑卒中后3个月内是治疗恢复的黄金期。然而有很多卒中患者由于缺乏基本的康复知识或经济条件的限制,往往错过最有利的康复时机而进入后遗症期(病程>6个月)。中医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中风病的预防诊治、康复调养以及提高生存质量中均具有一定的特点及优势,目前中医已经是中风患者经西医治疗后长期防治康复的主要方法之一,前景广阔。具体思路效仿西医的脑卒中二级预防模式,中医治未病也应该有预防脑卒中复发的方案。由于脑卒中后遗症的症状众多,机理复杂,临床治疗手段十分广泛。治疗方法的靶向性主要是从病变部位角度以及与病变部位密切相关的临床症状来思考。因而治疗本病必须先根据其运动系统障碍的主症及所涉及的病变部位为目标来治疗,同时根据不同的体质所出现的不同证候类型来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此外,还要针对患者的非运动症状所涉及的病变部位来做相应的治疗。非运动症状包括肌肉痉挛、假性球麻痹、肩手综合症、肩关节半脱位、坠积性肺炎、褥疮、汗出异常、共济失调、骨质疏松、肌肉废用性萎缩、误用综合症、忧郁症或焦虑症等。运动障碍的改善并不能使病人的非运动症状随之改善,而非运动症状的严重程度往往直接影响到病人的生活质量。本次研究具体思路包括:医师和患者的被动和主动性治疗。针对病位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应用综合手段加强被动和主动功能锻炼;针对体质辨证施治、扶正祛邪;针对主症以及非运动症状提高肢体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质量。由于本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病程一般较长,病变累及脏器较广,因此需要整体的系统调节。本研究重点是对缺血性卒中后遗症期肢体偏瘫的患者做相应的研究。目的本课题以新加坡为研究背景,从中医整体观、中医养生学的视角,通过系统的临床研究,针对个体的危险因素、不同的疾病证型,制定出个性化的中医康养方法,并观察与分析脑卒中后遗症期缺血性偏瘫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探讨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运动功能的恢复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同时为本病患者康复与调养的临床研究提供客观评价指标和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设计了一个随机对照性研究来进行缺血性脑卒中的中医康养方法疗效评估,在新加坡中华医院门诊收集年龄50~90岁,卒中6个月以上的脑梗塞偏瘫患者,排除合并有重大器官疾病的病患。对卒中登记的病人进行临床信息采集(包括一般资料、入院诊断、既往史、家族史、发病情况、影像学检查等的内容)。对符合纳入标准的60病例,采用随机对照法进行分组:试验组30人和对照组30人。两组均同时接受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为接受针剌疗法,包括“加减醒脑开窍法”和“靳三针”针刺法。试验组为中医康养方法,包括辨证论治针刺疗法(同对照组)、中药调养(以补阳还五汤为基本方)、饮食调养、起居调节、精神调养、运动调养、穴位刺激调养(融合拔罐、艾灸、推拿)。两组病人每周治疗5天,周六和周日休息,前后治疗4周,共20次,分别在干预开始前、干预14天后和干预28天后,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Fugl-Meyer(FMA)运动功能评分及日常生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对患者进行疗效评估,并将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评价。统计方法:使用Excel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25.0软件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满足正态分布用(Mean±SD)表示,同时满足方差齐性的两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不满足正态部分用M(P25,P75)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重复测量的计量资料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基线资料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在平均年龄和病程、性别、种族差异以及证型构成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基线资料基本一致,具有较好的可比性。两组患者均完成观察,未有脱落、剔除情况,未见不良反应发生。2.两组治疗前、治疗14天后、治疗28天后各量表评分及比较组间比较:治疗前两组NDS评分、FMA评分、Barthel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具有可比性。治疗14天和28天后,两组NDS、FMA、Barthel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种治疗方法存在组间差别,两种治疗方法对于改善神经功能缺损、促进肢体运动功能和提高日常生活能力都具有临床意义,其中试验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组内比较:两组治疗14天、28天后NDS、FMA、Barthel指数与治疗前各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8天后NDS、FMA、Barthel指数与治疗14天后各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14天后评分优于治疗前,治疗后28天优于治疗后14天,提示NDS、FMA、Barthel指数有随时间变化的趋势,治疗后28天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比14天后有显着改善,治疗14天后比治疗前有显着改善。3.两组治疗后总疗效比较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治疗28天后,基本痊愈4例,显效15例,有效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对照组治疗28天后,基本痊愈1例,显效8例,有效15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0%。两组总疗效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试验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4.安全性评价两组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剧烈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针灸之后也未出现晕针、心慌、断针等不良反应,提示两种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偏瘫是安全的。结论中医康养方法优于单纯针刺疗法。研究特点一、充分发挥中医优势对中风后遗症治疗是中医的优势。本研究从治疗、预防、保健以及养生等多领域多角度拓展传统中医学价值,重视传统中医多种康复治疗措施的综合性应用,强调“整体与个体化”治疗相结合,体现了多样性和突显了中医特色。二、汇中西医之长新加坡是东方与西方文化的汇合中心,有条件推动西方医学与传统中医的交流与结合。虽然西方医学与中医学的理论不同,但是在了解两者的差异后可能为两者的结合创造更有利的条件。中西医的有机结合将能提高整体的医疗水平,并提供更有成本效益的医疗服务。中医师已经进驻本地的公共与私人医院,与西医一起并肩合作为病人提供无缝接轨的医疗。中医介入在脑卒中偏瘫的治疗,证实中医能在西医的治疗基础上扮演了中西医结合的积极性角色,并吸收了西医康复医学的评价方法,对本方案进行系统研究9取得了良好效果。本研究采用现代针刺疗法(“加减醒脑开窍法”和“靳三针”针刺法)是在传统针灸学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和吸收西医学中神经生理学的内容,使针灸处方更趋于合理化、科学化。三、前瞻性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分别采用现代针刺疗法(“加减醒脑开窍法”和“靳三针”针刺法)以及中医康养方法,评定和比较脑卒中后遗症患者治疗14天、28天的综合能力,证明了中医康养方法对综合功能的改善作用。四、科学性研究的对象来源于新加坡中华医院门诊患者真实的病例、案例,每一个论点都有科学的数据和理论支撑。五、有效性本研究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是一种切实可行、安全和经济效益的综合康复和防治方法(具有系统性、规范性、可重复性、可操作性),不仅疗效肯定,依据充分,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六、实用性本研究采取预防与治疗相结合,做到在了解疾病危险因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对病人进行预防治疗,在预知病人疾病演变的前提下采取主动调理和干预,体现了传统医学中“防重于治”的养生保健思想,凸显了预防为主的重要性。激发了国人对养生保健的兴趣,对中医的重新认识。
潘佩兰[3](2018)在《台湾妇科名医赖荣年治疗不孕不育症学术思想和经验整理》文中研究表明台湾着名妇科医师赖荣年具备中西医医师资格,为台湾第一位可同时运用西医妇产科及中医科行医的医师。赖医师对中西妇科医学有其精辟独到的见解。现今的时代由于信息流通渠道增加,教育程度的提升,患者皆具有一定程度的医疗常识,因此身为现代的中医师不能不了解现代医学,中西医结合治疗有其时代的必然性及现实需求,故赖医师主张中西医结合,并强调中医实证医学,运用科学的证据,重新思考疾病的发生以提高疾病的治愈率,结合传统中医的望、闻、问、切诊断方式,和中医辨证,以及西医辨病的特色,制订出一个适合的治疗策略,明确治疗流程,中药介入点,治疗时间以提高整体的疗效。本文以赖荣年医师治疗不孕不育症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学术思想并总结整理其临床中西医结合治疗经验。本文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赖荣年医师的简介及其学术思想特点;第二部份是赖荣年医师对于不孕不育症治疗的学术思想;第三部分是赖荣年医师应用“治肾水之上源”治则不孕不育症对治疗案例整理及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思路;第四部分是结论。赖荣年医师临床对于妇科不孕不育症治疗效果卓着,归纳其学术思想的特点,主要体现在:(1)熟习中西医典籍,在中医方面尤其注重内、难经、中医基础学、中医妇科学、傅青主女科、景岳全书、医宗金鉴等书;(2)中西医结合的现代化研究:由于赖医师具有妇产科医师背景对于西医妇产科解剖、生理、病理、药理十分熟悉,台湾医疗行政法规规定中西医只能择一执业,而赖荣年医师是台湾第一位可同时运用西医妇产科及中医治疗病人的医师。他将中西医现代化研究巧妙结合和并赋予新的诠释,形成融通进步的医学观点,以新的角度看待传统中医学,本文中赖荣年医师依中医五藏五行理论判断西药的属性,重新思考西医药物在中医治疗中所扮演的角色,例如,在不孕症西医治疗过程中,常使用促进排卵药物,其特性在中医观点相当于促进肝阳药、激发肾阳药,因此造成卵巢过度刺激,在中医临床处方应以清热为主,抑制体内的“阳旺”,才能达到中和的体质。(3)注重外感的治疗强调“风为百病之长”的重要性,赖荣年医师主张一个好的妇科医师,要善治“气”,更要善于治“外感”,而这两者其实都与中医的“肺”系相关,因为在中医五行生克中,肺为肾母,母病及子又易变生与肾精、肾水相关的妇科诸疾,因此善治妇科诸疾者,治其气,勿使气有所壅闭滞底,则体养精生,肺与肾息息相关,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为水之上源,肾主持水液代谢;肺属金,肾属水,金能生水,水能润金,肺肾阴液互滋。由于肺肾阴液,金水相生,故肺气内郁,久必下及肾阴,导致肾阴亏虚。(4)赖荣年医师提出“调治肾水之上源”之辨证用药思维,由于身处台湾为海岛型气候,湿度高,忽冷忽热,易感风寒,加上暴饮暴食,食滞久积而变火,火郁血虚而成气滞,久而气运行不畅,血循环不良,脏腑功能失调,导致疾病丛生。更发现现代妇女火郁血虚而致气滞,肇因于外感风寒又久坐冷气房工作、嗜食冰品,且缺乏流汗性运动而郁闭于内,且“风为百病之长”,风邪与人体表接触,易侵犯人体,且终年皆有,四季皆可伤人,因此在不孕不育症的治疗上需有“治疗外感残存,风冷客于胞中”的思考,并进一步提出“调治肾水之上源”之辨证用药思维(5)过去医家用药避免经期用药以避免过度药物中活血作用而造成经量过多,或因清热药物过多而造成月经量减少,但赖荣年医师强调经期仍须持续用药调整妇女体质以选取优势卵泡,提高不孕妇女的受孕机率。
胡晴,易艳容[4](2016)在《有“肠”识 更健康——如何让你的肠胃安心度夏》文中研究表明2005年,世界胃肠病学组织(WGO)将每年的5月29日定为"世界肠道健康日"。肠道是消化器官中最长的管道,它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结肠和直肠,全长约79m左右,空肠与回肠曲回于腹部中央,周围由结肠将其围住。肠道疾病中,以急性慢胃肠炎发病率最高,其次为消化性溃疡,阑尾炎、肠道肿瘤也发病率较高,肠道免疫炎症性疾病也不少见,肠梗阻亦属外科常见疾病。
王诗文[5](2016)在《稻米花色苷优异种质资源及其杂种优势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通过对稻米花色苷含量差异,花色苷与总黄酮、总抗氧化能力、抑制羟自由基能力、颜色值、稻米粒型以及千粒重间的相关性,以及花色苷性状的杂种优势及配合力进行研究。以建立快速的稻米花色苷含量评定体系,并为选育富含花色苷的杂交水稻组合(品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如下:1.稻米花色苷含量差异的研究研究表明4D693(黑米)的稻米花色苷含量高达250.17 mg/100g,是推广品种黑珍米(75.97 mg/100g)的3.29倍;不同季节种植条件对稻米花色苷含量有影响,晚季种植的黑米花色苷含量较中季高,均值是中季黑米的2.07倍;不同年份种植条件对稻米花色苷含量也有影响,2014年晚季种植水稻的稻米花色苷含量较2013年晚季高,其黑米、红米、白米的花色苷含量均值分别是2013年的4.61倍、1.79倍、3.89倍。2.稻米花色苷含量及其它性状/指标的相关性研究研究表明黑米、红米的花色苷含量与总黄酮含量、总抗氧化能力均为正相关关系,而与抑制羟自由基能力相关性不显着。L*(亮度)、a*(红绿值)、b*(黄蓝值)、C(色度值)值与稻米花色苷含量呈极显着负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682、-0.631、-0.705及-0.771。稻米粒宽和千粒重与稻米花色苷含量呈极显着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49、-0.450。综合结果表明低L*、a*、b*、C值而高H0值(色相角)的黑米,C值高的红米富含花色苷。短粒且千粒重小的黑米,粒长长的红米花色苷含量高。3.稻米花色苷含量的杂种优势分析实验采用3×6不完全双列杂交,方差分析表明亲本及杂交组合的稻米花色苷含量之间存在极显着差异(P<0.01),其中N84、黑MH86、R36的花色苷含量显着高于其他亲本,1892S×N84、78S×N84、57S×N84杂交组合的花色苷含量显着高于其他组合。杂种优势与配合力分析结果显示杂交一代花色苷含量偏向于含量低的亲本。亲本的一般配合力差异达到极显着水平,其中N84的一般配合力效应最高,可作为选育富含花色苷杂交水稻组合(品种)的优良亲本;杂交组合的特殊配合力差异也达到极显着水平,其中1892S×N84组合的特殊配合力效应最大,1892SXR36组合次之。
段明亮[6](2016)在《慢性肾衰竭患者微炎症状态CRP与Leptin及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临床和实验研究,观察慢性肾衰竭患者微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eacitive protein,CRP)、瘦素(Leptin,LP)的水平变化及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分析其病因病机特点,客观评价慢性肾衰竭患者微炎症状态下细胞因子、中医证候两者间的关联性,为慢性肾衰竭患者微炎症状态的中医药治疗提供科学的理论及实践依据。方法:搜集2015年3月-2016年2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省中医院、郑州市中医院及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肾内科门诊、病房及血液净化中心就诊治疗的慢性肾衰竭CKD2-5期患者,包括非透析患者和透析患者182例,均符合西医疾病及中医证候诊断标准,所有患者过夜禁食8-10h肘静脉采血,部分血清于当日统一由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检测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尿素氮(BUN)、血肌酐(Scr)、尿酸(UA)、胱抑素C(Cysc)、钙(Ca)、磷(P)、血清白蛋白(Alb)、全段甲状旁腺素(iPTH)。另一部分血清置于-70℃冰箱保存待测。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细胞因子C-反应蛋白(CRP)、瘦素(Leptin)浓度。采用统一制定的慢性肾衰竭中医证候调查问卷进行资料收集,进行中医辩证分型,同时进行血清CRP、LP与主要实验室指标及中医证候相关分析。结果:(1)182例慢性肾衰竭患者中伴有微炎症状态者达81例(占44.5%),其中非透析患者中伴有微炎症状态30例(占32.6%),透析患者中伴有微炎症状态51例(占56.67%);(2)透析患者CRP、LP水平均高于非透析患者(p<0.05);(3)慢性肾衰竭患者CRP与LP呈显着正相关(p<0.01),与Scr、Cysc及PTH呈正相关,与Hb、Hct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对CRP>5mg/l患者中医辩证分型发现,本虚证:脾肾气虚证占44.44%,明显高于其它证型,标实证:血瘀证占41.03%,明显高于其它证型,湿浊证患者血清CRP升高的概率是非湿浊证的4.125倍(p<0.05),湿浊证是慢性肾衰竭微炎症状态患者中医证候中CRP关键病理因素。结论:1.慢性肾衰竭微炎症反应与肾功下降密切相关;透析患者微炎症程度较非透析患者高。2.血清瘦素的升高与肾功能不全及微炎症反应密切相关。3.微炎症状态可能促进贫血、继发性甲旁亢等并发症的发生发展。4.慢性肾衰竭微炎症状态患者中医证候中,本虚证分布:脾肾气虚证>脾肾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阴阳两虚证;标实证分布:血瘀证>湿浊证>湿热证>风动证>水气证。
陈文霖[7](2016)在《通阳活血颗粒对气虚血瘀型中风患者证侯的影响》文中指出背景:中风病是危害我国城乡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脑血管疾病已经取代心血管疾病成为引起我国城市和农村人口死亡的头号杀手[1],,2010年中国大陆因中风病及相关并发症而死亡的人数高达170万[2,且其发病有逐年增多、年轻化的趋势。我国现存中风病患者大约有700余万人,其中近70%患者为缺血性卒中[3]。中风病有着高致死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的特点,是目前治疗的难点。现代医学以超早期溶栓、抗血小板聚集、抗凝、降纤、调脂稳斑、神经保护等作为主要治疗方法[4],是目前防治中风的主流方法,但仍存在着溶栓时间窗过短、出血转化、再发等问题[5]。中医中药早在2千多年前就开始应用于治疗中风,现代中医发展了中药汤剂、中药针剂、口服中成药、针灸、推拿等多种治疗方法,在中风的治疗中有独特的作用和潜在的优势,但其作用和疗效缺乏客观评价和大样本循证医学证据。全国第五批名老中医药学术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佛山市中医院脑病科学术带头人谭峰教授在总结历代医家中风学说和治验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临床实践,提出血瘀是中风的关键因素,在全国率先提出运用“三早”(早期活血化瘀、早期心理调护、早期康复综合治疗)治疗缺血性中风,尤其是在早期运用益气活血通络法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病疗效显着,但未进行定量评估疗效的随机对照研究,其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本研究从传承谭峰教授早期运用益气活血通络法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的学术经验出发,选用具有益气活血通络之功的通阳活血颗粒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研究通阳活血颗粒治疗前后中风患者中医证候的变化,同时运用三重磁刺激(TST)、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其疗效进行定量评价。探讨通阳活血颗粒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的中医机制,总结谭峰教授运用益气活血通络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学术经验,为中医药防治缺血性中风提供更多依据。目的:观察通阳活血颗粒对气虚血瘀型中风患者中医证侯的影响,传承谭峰教授运用益气活血通络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经验。方法:①选择2015年3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发病6h-7天内并被确诊为缺血性中风的佛山市中医院脑病科住院患者共156例,选择其中确诊为气虚血瘀型的缺血性中风患者47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通阳活血颗粒+基础治疗)24例、对照组(基础治疗)23例;②采用《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诊断量表》,由专人评定两组缺血性中风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4天的中医证侯学评分;③采用NIHSS评价两组缺血性中风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4天神经功能学评分;④采用TST检测两组缺血性中风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第14天偏瘫侧肢体TSTtest测试值。结果:①血瘀气虚型缺血性中风患者在本组缺血性中风患者中占30.13%,是缺血性中风最主要的证型之一。②本组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患者的NIHSS与TSTtest测试值呈正相关(P<0.05);③本组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患者治疗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的TSTest测试值差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本组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患者治疗组治疗前后的中医证侯痰湿、血瘀、气虚评分差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侯内风、内火、阴虚评分差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血瘀气虚证型是缺血性中风早期主要证型之一;②TSTest测试值可定量分析皮质脊髓束的损伤程度;反映缺血性中风患者神经功能中运动功能缺损程度;③通阳活血颗粒可改善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患者的TSTtest测试值,从而改善肢体运动功能;④通阳活血颗粒颗粒可改善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患者的气虚、血瘀、痰湿证侯,与通阳活血颗粒益气活血通络之方义基本一致。
马淑然,小四[8](2015)在《警惕妇科第一瘤——子宫肌瘤》文中认为一天下午,我正在出诊,接待了一位面色苍白的中年妇女。经过询问,她告诉我说,她在单位体检时发现有子宫肌瘤(2.3厘米X3.1厘米)。最近半年来月经量特别多,而且夹有黑紫色的血块,每次月经都要持续10天左右才能干净。自从月经量多了以后,她开始头晕,没劲,干点活就心慌气短、腰酸背痛。去看西医,大夫建议她切除子宫肌瘤。她害怕手术,所以希望中医保守治疗。她忧心忡忡地问我:"中医能治好像我这样的病吗?"我耐心而自信地告诉她:"只要您坚持服用中药,并配合生活调理,肯定能
湛晔[9](2015)在《长沙市城区老年人膳食结构与体质健康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老年期是几乎每个人都要经历又不可逃避的特殊时期,是人生最后的阶段。进入老年期,身体的机能将慢慢减弱,各个器官开始退化,老年性的多发疾病和一些慢性病普遍显露出来,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老年人群是高发性疾病,因此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受到老年人的重视。导致这些病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往往是由于日常膳食结构的不合理、生活作息时间的不规律和营养不良,已有的研究表明膳食营养因素与慢性的非传染病有很大的关系。本课题根据老年人的特点,对老年人的膳食结构进行调查,从合理营养入手,保障老年人健康,预防老年人的营养不全面和营养过剩,并改善老年人不合理的膳食结构,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方法:采取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在长沙市六大区(芙蓉区、开福区、雨花区、岳麓区、天心区、望城区)中随机抽取了2个区,分别为岳麓区和芙蓉区。然后在每个区分别抽取了1-2个社区中的234名年龄在60岁及60岁以上的老年人,应用一般情况调查表、慢性病相关的调查问卷、KAP调查问卷及24小时回顾法进行问卷调查,并从2014年的7月开始至12月展开调查。通过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3统计数据,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17.0进行描述性分析、卡方检验和Spearman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数据。结果:1基本情况:本次研究一共调查了234名长沙市社区老年人,一共发放问卷调查234份,回收234份,其中有效的调查问卷是221份,有效率为94.4%。在调查的对象中,男性为72例(占32.6%),女性149例(占67.4%):年龄60~80岁(87.8±5.7):民族:汉族216例(占97.7%),其他5例(占2.3%);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54例(占69.7%)高中及以上67例(占30.3%);婚姻状态:在婚148例(占66.9%),不在婚73例(占33.1%);居住情况:与家人一起居住包括夫妻双方一起居住186例(占84.1%),独自居住35例(占18.6%);兴趣爱好:有爱好的为148例(占66.9%),无特别爱好的为73例(占33.1%)。2长沙市社区老年人的营养知识以及愿意改善营养结构的态度和膳食行为本次调查中的老年人一般性营养知识正确率较高,但较为专业的营养知识正确率较低。总的来说,78.3%的老年人的营养知识知晓率在中等及以上的水平;有89.1%的老年人有想得到更多更专业的营养知识的意识,同时也愿意去改变目前不利的膳食习惯;有71.6%的老年人膳食行为在中等水平以上并进餐较为规律。相比较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长沙市的老年人的膳食特点与中国传统的饮食模式接近,但是膳食结构欠合理,主要表现为对食盐、脂肪摄入过多,且以植物性的食物为主,谷物摄入量较高,而奶制品、豆制品、水果、粗粮的摄入较低:肉类的种类摄入单一,水产品摄入量低而禽类、畜类和蛋类摄入较高。3调查对象中老年人的慢性病情况此次调查的老年人中,总患慢性病的患病率为83.3%,共184例,其中患2种及2种以上的患病率为59.4%。在这些慢性病中,排在首位的是高血压,患病率达到42.9%,其次为风湿病,为34.6%。冠心病、糖尿病、胃肠疾病也不少见,分别为31.2%、30.6%和21.5%。4老年人体质指数分布情况BMI>25的有123人,占55.7%,为肥胖:BMI<18.5的有9人,占4.1%,属于营养不良;BMI正常者为89人,占40.3%。5结论:本次调查的老年人的营养知识的知晓率高和愿意改善营养结构的态度较好,但是膳食行为欠合理,保健意识较差,患慢性病的概率较高,且2种及以上的慢性病发病率较高,高血压和糖尿病的发病率不容乐观,老年人中肥胖的比率接近一半,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造成这样的原因来自多方面,政府及相关单位应该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在社区开展营养方面的健康教育讲座,利用媒体宣传营养相关知识,对老年人的膳食做出指导。完善社区的建设,丰富老年人的生活,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提高其生活质量,实现健康老年化。
逄冰[10](2015)在《降浊方治疗高脂血症(痰浊阻滞证)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中国人群高脂血症患病率和患病人数持续升高。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与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等疾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中医对高脂血症的认识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中草药在防治高脂血症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代药理学研究已证实许多单味中草药以及复方具有确切的降脂机制。导师仝小林教授经过多年临床经验,依据《黄帝内经》的经典论述,提出了膏浊病的理论,为高脂血症及代谢综合征的治疗提供了中医理论指导。膏浊病的病理中心在胃肠,临床常以大黄黄连泻心汤为基本方治疗,降浊方是在大黄黄连泻心汤的基础上加味而成,具有清热化痰、降浊减脂的功效。本研究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综述近八年来中医对高脂血症的认识以及中草药在高血脂症中的应用;第二部分:大黄黄连泻心汤治疗糖脂代谢异常的门诊病例观察;第三部分:降浊方治疗高脂血症(痰浊阻滞证)的随机对照研究。第四部分:总结仝小林教授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经验以及验案举隅,并对试验结果分析讨论。研究目的:初步探讨降浊方治疗高脂血症(痰浊阻滞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中医治疗高脂血症提供循证医学证据。研究方法:1.大黄黄连泻心汤治疗糖脂代谢异常患者的门诊病例观察,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以仝小林教授门诊2013年4月至2013年12月使用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味方治疗糖脂代谢异常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制定病例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要求首诊必须使用大黄黄连泻心方作为基础方,至少持续服用中药3个月。收集纳入患者0月、1月、2月、3月、6月的病例资料,采用epidata软件进行数据整理;以治疗后3月和治疗后6月的血脂四项、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体重、BMI指标进行疗效评价,并进一步分析仝小林教授处方用药规律。2.降浊方治疗高脂血症(痰浊阻滞证)的临床研究采用随机、安慰剂对照的研究方法,于多中心招募血脂异常患者,经过2周的饮食运动治疗后,仍符合血脂异常(痰浊阻滞证)纳入标准的人群纳入研究,随机分为降浊方组(治疗组)和安慰剂组(对照组),服药12周,治疗组给予降浊方日1剂,共计300m1,分2次服用;对照组给予安慰剂200mg,1粒/次,1次/日。受试者在在0、4、8、12周分别检测血脂四项、血糖、体重、腰围,进行中医证候问诊、记录舌象脉象;0周和12周分别检测空腹胰岛素、肝脏超声、血尿酸、肝肾功能、肌酸激酶、血常规、尿常规、心电图。研究结果:1.大黄黄连泻心汤治疗糖脂代谢异常患者的门诊病例观察共纳入患者63人,共217诊次。其中合并超重30人、肥胖23人、脂肪肝56人、高血压30人、高尿酸血症5人。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的疗效统计显示,TG、CHO、 LDL-C、FBG、HbA1C、BMI、体重与治疗前相比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提示大黄黄连泻心汤的加减方可明显降低TG、CHO、LDL-C、FBG、 HbA1C、BMI以及体重。治疗后6个月的1HDL-C与治疗前相比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疗后3个月的HDL-C与治疗前相比有升高趋势,但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大黄黄连泻心汤的加减方可使HDL-C升高。服药期间未发现转氨酶明显升高的患者。对处方用药频次及使用剂量进行分析,发现用药频次从高到底分别为黄连、大黄、知母、红曲、生姜、干姜、清半夏、西洋参、天花粉、茵陈。使用黄连的平均剂量为20g,大黄的平均剂量为6g,知母的平均剂量为34g,红曲的平均剂量为8g,清半夏的平均剂量为23g,茵陈的平均剂量为24g。进一步分析了使用频次较高的中药剂量与血脂、血糖指标之间的关系,一般情况下,随着TG、CHO、LDL-C以及BMI水平的上升,其中药使用剂量亦随之加大。2.降浊方治疗高脂血症(痰浊阻滞证)的临床研究共纳入159例患者,排除治疗资料不全的患者,符合PPS集患者154例,纳入统计范围,降浊方组77例,安慰剂组77例。基线资料,如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病程、身高、体重、BMI、腰围、血压、合并症)、脂代谢指标、中医症状(积分),组间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提示两组间具有可比性。经过12周的干预治疗,降浊方组甘油三酯下降0.48±1.34mmo/l,与治疗前相比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与安慰剂组比较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进一步对受试患者分层分析,发现对于未经治疗的高脂血症患者、超重及肥胖的高脂血症患者、高甘油三酯血症的患者(CHO水平正常)以及甘油三酯水平中等的高脂血症患者(TG水平介于1-4mmol/L之间),组间比较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治疗后12周,降浊方组胆固醇下降0.41±0.99mmo/l,与治疗前相比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与安慰剂组比较,组间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12周,降浊方组低密度脂蛋白下降0.33±0.71mmo/l,与治疗前相比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与安慰剂组比较,组间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12周,降浊方组高密度脂蛋白有所升高,但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与安慰剂组比较,组间亦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12周,降浊方组体重减低1.73±2.12 kg,BMI减低0.62±1.25 kg/m2,腰围减低4.21±4.66cm,以上三者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与安慰剂组比较,组间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12周,降浊方组患者脂肪肝情况明显改善,与安慰剂组比较,组间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后12周,降浊方组收缩压下降9.86±9.11mmHG,舒张压下降3.12±9.42mmHG,与治疗前相比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与安慰剂组比较,组间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12周,降浊方组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空腹胰岛素均有所下降,但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与安慰剂组比较,组间亦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12周,降浊方组患者尿酸明显下降,但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与安慰剂组比较,组间亦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12周,降浊方组中医证候积分下降4.82±4.99,与治疗前相比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与安慰剂组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降浊方治疗中医证候有效率为75.32%,与安慰剂组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后12周组间比较,6项症状(包括身重困倦、脘腹痞闷、痰涎增多、口粘、大便粘滞、舌象积分),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3项症状(形体肥胖、口苦、脉象),治疗组与对照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本研究期间两组均未发现用药相关的肝肾功能、肌酸激酶、血常规、尿常规等指标的异常。研究结论:大黄黄连泻心汤是治疗糖脂代谢异常的有效方剂,降浊方在大黄黄连泻心汤的基础上加味而成,具有消膏降浊、清热化痰的作用。经12周治疗,降浊方组患者整体的TG水平呈下降趋势,与治疗前相比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通过研究我们找到了适宜降浊方治疗的优势人群,对于未经治疗的高脂血症患者、超重或肥胖的高脂血症患者、高甘油三酯血症的患者以及TG水平介于1-4mmol/L之间的患者,降浊方降低TG的疗效优于安慰剂组。降浊方具有降低CHO、LDL、体重、BMI、腰围、收缩压以及改善脂肪肝、改善中医证候的作用,疗效优于安慰剂组,研究期间未出现与用药相关的安全性指标的异常。本研究初步证实在膏浊病思想的指导下,降浊方具有调脂、减肥、降压、降糖、降酸等改善机体代谢的疗效,反映了中医药的整体调治作用。
二、贫血杀手——冷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贫血杀手——冷饮(论文提纲范文)
(1)急性脑梗死痰瘀阻络证中医证候要素与经颅多普勒超声血流动力学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对于中风病的认识 |
1 中风病名的历史沿革 |
2 中风病因病机的演变 |
3 中风中医证候要素的现代研究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TCD技术在脑梗死中的应用 |
1 TCD技术 |
2 TCD技术在脑梗死中的应用 |
3 TCD技术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案 |
研究结果 |
1 一般资料 |
2 入组当天与入组第7天对比 |
3 相关性分析 |
4 大脑中动脉梗死脑动脉血流速度与相关因素分析 |
讨论 |
1 一般资料分析 |
2 急性脑梗死入院当天与入院7天中医证候要素和NIHSS评分比较 |
3 中医证候要素与TCD指标相关性分析 |
4 大脑中动脉梗死脑动脉血流速度与相关因素分析 |
5 小结 |
6 结论 |
7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学习成果 |
附录 |
(2)脑卒中后遗症中医康养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古代医家的相关论述 |
一、对相关疾病的概述 |
二、对相关病名的历史沿革 |
三、病因病机的记载 |
四、对中风后遗症偏瘫的论述 |
五、中风病分期标准 |
六、类证鉴别 |
第二节 中医对于中风后遗症治疗的文献综述 |
一、对相关疾病的防治方法 |
二、相关的方药记载 |
三、相关的针灸治疗记载 |
第三节 中医学对中风后遗症的治疗进展 |
一、针刺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研究 |
二、中药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研究 |
三、中医综合疗法 |
四、中西医结合疗法 |
第二章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
第一节 西医对本病的认识 |
一、脑卒中的定义 |
二、脑卒中的病名起源 |
三、脑卒中的病理分型 |
四、西医鉴别诊断 |
五、脑卒中后遗症的危险因素 |
六、脑卒中后遗症对患者生理功能的影响 |
七、脑卒中后偏瘫与脑解剖关系 |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偏瘫的治疗进展 |
一、西医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机制的认识 |
二、脑卒中偏瘫的现代医学治疗手段 |
三、近代医学康复技术 |
四、现代仪器服辅助康复治疗技术 |
五、脑卒中的预防 |
第三节 脑卒中的流行病学 |
一、脑卒中世界流行概况 |
二、脑卒中新加坡流行概况 |
第三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研究资料与方法 |
一、病例来源 |
二、病例选择 |
三、诊断标准 |
四、纳入标准 |
五、排除标准 |
六、剔除标准 |
七、退出(脱落)、中止标准 |
第二节 研究方案 |
一、技术路线图 |
二、器具选择 |
三、样本含量及分组 |
四、治疗方案 |
第三节 观察指标 |
一、基本资料 |
二、临床疗效评价标准及评价方法 |
三、统计方法 |
第四章 研究结果 |
第一节 一般资料分析 |
一、两组性别比较 |
二、两组年龄和病程比较 |
三、两组种族比较 |
四、两组证型比较 |
第二节 两组治疗前各项指标比较 |
一、两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DS评分比较 |
二、两组治疗前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比较 |
三、两组治疗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一、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DS)评分比较 |
二、两组治疗前后Fugl-Meyer比较 |
三、两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比较 |
第四节 研究结论 |
第五章 讨论与分析 |
第一节 本次综合康养防治的必要性 |
一、整体康复 |
二、辨证康复 |
三、形神合一 |
四、被动康复 |
五、自我管理 |
第二节 本次康养方案的理论依据 |
一、针刺治疗脑卒中后遗症的理论依据 |
二、中药调养--辨证施药,审慎施治 |
三、饮食调养--辨证施食,三因制膳 |
四、起居调养--规律生活,劳逸结合 |
五、精神调养--调摄情志,内守精神 |
六、运动调养--功能锻炼,持之以恒 |
七、穴位刺激调养(融合拔罐、艾灸、推拿) |
第三节 病案举例 |
第四节 小结 |
第五节 不足与展望 |
第六节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3)台湾妇科名医赖荣年治疗不孕不育症学术思想和经验整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赖荣年医师简介及其学术思想的特点 |
第一节 赖荣年医师简介 |
第二节 赖荣年医师学术思想特点 |
一、主张中西医结合强调中医实证医学 |
二、不孕不育着重在“治气”强调“治肾水之上源”主张“经期用药 |
第二部分 赖荣年医师治疗不育不孕症学术思想 |
第一节 中西医结合依中医五藏五行理论及临床生理学表现判断西药的属性并重新思考西医药物在中医治疗中所扮演的角色 |
第二节 免疫性不孕重视“外感”治疗 |
第三节 不孕症调经辩证的关键问题 |
第四节 风冷客于胞中合并外感残存的妇科诸疾之辨证思维 |
第三部分 赖荣年医师不孕不育症治疗案例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思路 |
第一节 原发性不孕 |
第二节 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 |
一、子宫内膜膜异位症病理 |
二、子宫内膜膜异位症发生原因 |
三、子宫内膜膜异位症诊断 |
四、子宫内膜膜异位症治疗 |
第三节 早期卵巢衰竭不孕 |
一、早期卵巢衰竭不孕病理 |
二、卵巢早期衰竭发生原因 |
三、早期卵巢衰竭不孕治疗 |
第四节 多囊性卵巢不孕 |
一、多囊性卵巢病理 |
二、多囊性卵巢原因 |
三、多囊性卵巢治疗-中西医整合疗法 |
第五节 慢性反复性白带不孕症 |
第六节 卵巢过度刺激症候群(OHSS) |
一、卵巢过度刺激症的定义 |
二、卵巢过度刺激症的临床表现 |
三、卵巢过度刺激症的西医病理机转 |
第七节 免疫异常导致习惯性流产不孕症 |
一、免疫性不孕的形成 |
二、运用中医辨证西医辨病诊断免疫性不孕 |
三、免疫性不孕采用中、西医整合治疗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详细摘要 |
(5)稻米花色苷优异种质资源及其杂种优势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稻米的品质特点 |
1.1.1 稻米中的营养物质 |
1.1.2 稻米中的抗氧化活性物质 |
1.2 花色苷类化合物的研究 |
1.2.1 花色苷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和组成成分 |
1.2.2 花色苷类化合物的生理功能 |
1.2.3 影响花色苷类化合物累积的因素 |
1.3 稻米花色苷的应用价值与潜在能力 |
1.3.1 食品健康 |
1.3.2 医药保健 |
1.3.3 日化领域 |
1.4 稻米花色苷的研究进展 |
1.4.1 栽培管理提高稻米花色苷含量 |
1.4.2 遗传改良提高稻米花色苷含量 |
1.4.3 加工方式保留稻米花色苷含量 |
1.4.4 实验处理提高稻米花色苷含量 |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内容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稻米花色苷含量测定及其含量差异的研究与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不同基因型稻米花色苷含量的比较 |
2.2.2 不同种皮颜色稻米花色苷含量的比较 |
2.2.3 不同种植季节稻米花色苷含量的比较 |
2.2.4 不同种植年份稻米花色苷含量的比较 |
2.3 讨论 |
第三章 稻米花色苷含量与其它性状(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花色苷含量与总黄酮含量、总抗氧化能力及抑制羟自由基能力的相关性分析 |
3.2.2 花色苷含量、总黄酮含量、总抗氧化能力、抑制羟自由基能力与水稻种皮颜色的关系 |
3.2.3 花色苷含量、总黄酮含量、总抗氧化能力、抑制羟自由基能力与水稻粒型及千粒重的关系 |
3.2.4 稻米花色苷含量与颜色值、水稻粒型及百粒重间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3.3 讨论 |
第四章 稻米花色苷含量的遗传方差与杂种优势分析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亲本及杂交组合间花色苷含量的比较 |
4.2.2 稻米花色苷含量的遗传方差分析 |
4.2.3 稻米花色苷含量的杂种优势分析 |
4.2.4 稻米花色苷含量的配合力分析 |
4.3 讨论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5.3 未解决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慢性肾衰竭患者微炎症状态CRP与Leptin及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目的 |
2 临床资料 |
3 评价与观察指标 |
4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 一般情况分析 |
2 实验室指标分析 |
3 中医证候分析 |
讨论 |
1 中医对慢性肾衰竭微炎症状态的认识 |
2 西医对慢性肾衰竭微炎症状态的认识 |
3 课题研究结果分析 |
4 思考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表1 知情同意书·知情告知页 |
附表2 慢性肾衰竭中医证候调查表 |
综述 慢性肾衰竭微炎症状态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3 在校期间论文论着和科研情况 |
(7)通阳活血颗粒对气虚血瘀型中风患者证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一、中风病的病因病机沿革 |
1、外风论 |
2、内风论 |
3、内外风合病 |
4、现代认识 |
二、血瘀与中风 |
1、血瘀的认识源流 |
2、血瘀致风机理 |
3、血瘀现代研究 |
4、血瘀致风的治疗 |
三、益气活血法在治疗缺血性中风中的应用 |
1、益气活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理论产生 |
2、益气活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研究 |
3、益气活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实验研究 |
四、缺血性中风的评估 |
第二部分 谭峰教授治验 |
一、谭峰教授对中风病的认识 |
二、早期活血化瘀治疗缺血性中风 |
1、“早期活血化瘀”理论的提出 |
2、如何“早” |
3、早期活血化瘀治疗的特点 |
三、医案举隅 |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
1、研究对象 |
2、方法 |
二、研究结果 |
1、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患者与其他证型缺血性中风病人的比较 |
2、通阳活血颗粒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患者的研究 |
三、讨论 |
1、结果分析 |
2、理论探讨 |
四、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发表论文和申报课题情况 |
致谢 |
中文详细摘要 |
(8)警惕妇科第一瘤——子宫肌瘤(论文提纲范文)
什么是子宫肌瘤 |
子宫肌瘤偏爱哪些人群 |
1. 性生活失调的女性 |
2. 未孕未育女性 |
3. 经常抑郁的女性 |
为啥会发生子宫肌瘤 |
子宫肌瘤有什么危害 |
1. 引起月经不调 |
2. 导致白带异常 |
3. 诱发下腹疼痛 |
4. 引发人体贫血 |
5. 造成不孕 |
6. 导致流产 |
7. 引发癌变 |
中医如何治子宫肌瘤 |
汤药治疗 |
成药治疗 |
外治 |
(1)贴脐疗法 |
(2)穴位贴敷 |
如何预防子宫肌瘤 |
基本原则 |
1. 适龄孕育 |
2. 愉悦心情 |
3. 劳逸结合 |
4. 避免人流 |
5. 饮食合理 |
6. 早期诊治 |
常用药膳 |
1. 陈皮坤草蛋药膳 |
2. 归艾胡肉药膳 |
3. 瓜子红糖酒药膳 |
子宫肌瘤患者饮食注意事项 |
1. 子宫肌瘤患者宜吃的食物 |
2. 子宫肌瘤患者忌吃的食物 |
(9)长沙市城区老年人膳食结构与体质健康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饮食与健康 |
1.2 年龄对饮食健康的影响 |
1.3 中国人的饮食 |
1.4 研究背景 |
1.5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6 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 |
2.2.2 调查表 |
2.3 有关项目定义 |
2.4 体格测量 |
2.5 统计分析法 |
2.6 研究的路线 |
3 长沙市老年人膳食结构与体质健康的调查分析 |
3.1 长沙市老年人一般人口社会学特征 |
3.2 社区老年人膳食营养现况 |
3.3 不同人口社会学特征营养知识、态度分布 |
3.4 老年人膳食行为情况 |
3.4.1 早餐 |
3.4.2 午餐和晚餐 |
3.4.3 就餐行为 |
3.4.4 零食饮料 |
3.5 社区老年人膳食构成分析 |
3.5.1 老年人营养知识、态度 |
3.5.2 早餐情况分析 |
3.5.3 午餐、晚餐的能量分析 |
3.5.4 午餐、晚餐的能量分析 |
4 社区老年人慢性病情况 |
4.1 社区老年人慢性病患病情况 |
4.2 社区老年人慢性病患病情况分析 |
4.2.1 不同人口社会学特征分析 |
4.2.2 社区老年人健康自我评价 |
4.3 影响老年人膳食行为的分析 |
4.3.1 人口社会学因素 |
4.3.2 营养知识与态度 |
4.3.3 膳食行为 |
4.4 营养相关慢性病情况分析 |
4.4.1 肥胖 |
4.4.2 高血压 |
4.4.3 糖尿病 |
4.4.4 膳食行为、慢性病与生活质量的关系 |
5 结论和建议 |
5.1 长沙市社区老年人膳食知识态度乐观,膳食行为不合理 |
5.2 长沙市社区老年人三餐较规律,营养摄入不均衡 |
5.3 长沙市社区老年人患慢性病比例较高 |
5.4 长沙市社区老年人慢性病的影响因素 |
参考文献 |
附录A:一般情况调查表 |
附录B:KAP调查问卷 |
附录C:24小时膳食回顾法 |
附录D:(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硕士论文目录) |
致谢 |
(10)降浊方治疗高脂血症(痰浊阻滞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一、中医对高脂血症的认识 |
1.1 病因 |
1.2 病机 |
1.3 辨证分型 |
1.4 中医治疗 |
1.5 小结 |
二、中草药在高血脂症中的应用及展望 |
1. 药物举隅 |
2. 前景与展望 |
三、高脂血症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 概念 |
2. 临床分类 |
3. 病因 |
4. 临床表现及诊断标准 |
5. 治疗 |
5.1 生活方式干预 |
5.2 药物治疗 |
6. 小结 |
第二部分 大黄黄连泻心汤治疗糖脂代谢异常的回顾性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来源 |
2.2 病例诊断标准 |
2.3 病例纳入标准 |
2.4 病例排除标准 |
2.5 数据收集及处理 |
2.6 建立数据库及数据录入 |
2.7 观察指标 |
2.8 统计分析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疗效分析 |
3.3 安全性分析 |
3.4 用药规律分析 |
4. 总结 |
5. 结论 |
第三部分 降浊方治疗高脂血症(痰浊阻滞证)的随机对照研究 |
1. 研究目标 |
2. 病例选择 |
2.1 病例来源 |
2.2 西医诊断标准 |
2.3 中医诊断标准 |
2.4 病例选择标准 |
3. 研究设计与方法 |
3.1 设计原则 |
3.2 随机方法 |
3.3 研究路线 |
3.4 研究药品 |
3.5 观察指标 |
3.6 有效性评价 |
4. 不良事件 |
5. 数据管理 |
6. 统计分析 |
7. 质量控制与保证 |
8. 伦理学要求和临床研究注册 |
9. 研究结果与分析 |
9.1 两组基线数据比较分析 |
9.2. 疗效指标结果 |
9.3 安全性指标结果 |
9.4 不良事件 |
9.5 总结 |
10. 结论 |
第四部分 讨论 |
1. 高脂血症防治的必要性 |
2. 仝小林教授治疗高脂血症的经验及降浊方的组方意义 |
3. 中医治疗高脂血症验案举隅 |
4. 对本临床研究结果的分析 |
5. 对中药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现状的思考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录 |
四、贫血杀手——冷饮(论文参考文献)
- [1]急性脑梗死痰瘀阻络证中医证候要素与经颅多普勒超声血流动力学相关性研究[D]. 孟冬.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2]脑卒中后遗症中医康养方法研究[D]. 林秀梅.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3]台湾妇科名医赖荣年治疗不孕不育症学术思想和经验整理[D]. 潘佩兰.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2)
- [4]有“肠”识 更健康——如何让你的肠胃安心度夏[J]. 胡晴,易艳容. 中南药学(用药与健康), 2016(05)
- [5]稻米花色苷优异种质资源及其杂种优势的研究[D]. 王诗文. 福建农林大学, 2016(09)
- [6]慢性肾衰竭患者微炎症状态CRP与Leptin及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D]. 段明亮. 河南中医药大学, 2016(04)
- [7]通阳活血颗粒对气虚血瘀型中风患者证侯的影响[D]. 陈文霖.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11)
- [8]警惕妇科第一瘤——子宫肌瘤[J]. 马淑然,小四. 生命世界, 2015(06)
- [9]长沙市城区老年人膳食结构与体质健康的研究[D]. 湛晔.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5(02)
- [10]降浊方治疗高脂血症(痰浊阻滞证)的临床研究[D]. 逄冰.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