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通信世界》2001年平面广告精品评选(论文文献综述)
向月洲[1](2016)在《全媒体时代广告文本文学性探析》文中指出广告是当今时代与人们日常生活关联度较高且最引人注目的重要文化景观之一,随着人类社会信息传播技术和传播手段的不断进步,广告传播的社会文化功能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日益深远而广泛。本文试图从探讨广告文本的“文学性”问题入手,通过大量典型案例论证了“文学性”在广告文本中的客观存在,并结合不同媒介形态的信息传播特点,全面分析不同时期、不同媒介传播实践中广告文本中存在的不同特点的“文学性”。本论文通过对原有理论的系统梳理,得出结论:现代广告传播在满足人们信息需求的同时,也会对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文化心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研究探讨广告文本的“文学性”问题,在当下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李卉依[2](2015)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汽车品牌的营销策略研究 ——以雪佛兰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数字技术普及,移动互联网兴起的时代,新媒体技术因其独特的媒介属性,为汽车品牌营销策略和传播方式的转变及创新带来了无限可能。与此同时,汽车品牌雪佛兰也正从单一的传统营销向移动互联网新媒体营销发生转变;从单一的品牌推广转变到整个品牌产业链的发展。伴随着4G技术的发展,雪佛兰依托移动平台进行品牌信息的推送传播,这使受众信息获取的方式有了全新的体验。本研究着眼于移动互联网时代汽车品牌雪佛兰营销策略的方式和创新,进一步探究其移动营销策略的特色。在此基础上,对雪佛兰品牌不同车型的营销策略与新媒体营销的优势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通过雪佛兰品牌移动互联网时代品牌传播和产品营销的案例分析、媒介投放策略以及相关数据的反馈和收集,全面解读移动互联网时代雪佛兰营销策略的转型。从而希望对整个汽车品牌乃至传统行业的品牌营销策略的转型提供参考和启示,并对移动互联网时代下汽车品牌未来的营销方式提出可行性建议。论文指出,新技术环境的出现为雪佛兰的品牌营销及传播提供了机遇,移动互联网与新媒体为其提供了新的传播平台,为相关产业的联动带来了可能性。并且促进了雪佛兰品牌开发与品牌营销之间的互动:雪佛兰主动与微博、微信、APP等移动平台进行商务和传播方面的战略合作,给目标受众带来快捷、海量的信息资源。通过多样化的传播方式,达到品牌与目标受众更精准化的即时互动和交流。移动互联网的勃兴有其固有的营销语境,伴随着数字技术的腾飞催生了一系列移动营销平台,为汽车品牌营销策略的嬗变提供了条件。移动营销已成为主流营销,而媒介的发展和演变更是使得汽车品牌营销策略富于多变。新媒体环境下汽车品牌应抓住目标受众的需求,针对当下移动营销平台的优势,建立有层次的、立体的汽车品牌综合发展体系。充分利用新媒体,以数据库营销、移动网络营销为驱动,传统营销和新媒体营销有机结合,利用电子商务等方式建构汽车品牌营销的新渠道,从而形成品牌的整合营销传播体系。
刘彩虹[3](2014)在《华为智能手机营销策略应用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而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日益提高,手机的普及率也愈来愈高,对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都有非常重要的帮助,中国手机产业也在高速增长。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已超越美国成为最大的智能手机销售市场。国内手机市场也处于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国产手机厂商因为自身存在的多方面的问题,如品牌意识、市场营销能力、核心技术、质量及售后服务等,竞争的优势正不断弱化,在市场上的占有率也在逐年下降,如何能够抢先把握机会,成功摆脱困境,增强核心竞争力,制定更加符合竞争环境的营销策略,形成持久的竞争优势,在世界市场站稳脚,是国产手机企业现在最需考虑的问题。在这种形势下,本文研究分析了华为在进入手机市场初期的营销战略和策略,还分析了中国手机行业发展的宏观环境和发展现状,进一步根据华为自身条件的分析,分析了华为在国内开拓手机业务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本文提出了华为手机起初要进入大中城市的市场,应该采取集中化等策略,而要满足各阶层消费者的需求,首先必须专业化,在取得优势后,再利用适当策略占据其他消费者市场。文章在最后结合市场营销理论、战略管理理论、管理经济学等理论,进一步优化了华为的销售策略,希望能使华为公司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保持良好发展,也希望能在发展战略和策略方面给其他的国产手机品牌一些参考和启示。本文主要针对华为智能手机的营销策略进行研究。第一章主要介绍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并详细表述了本文研究的内容与方法。第二章是理论文献综述,主要介绍了论文研究所采用的战略管理理论、环境PEST分析法、STP分析法、波特五力模型、机会优势分析法和营销4P策略分析法及国内外学者对竞争战略的研究现状。第三章首先介绍了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发展现状,然后从华为手机的经营环境、竞争对手状况两方面对营销环境进行了分析。选取了目前在市场上销售比较好、比较具有代表意义的四家手机厂商进行分析,分别是国外名牌手机厂商——苹果、三星;国内手机厂商——金立、小米。第四章是华为的自身条件和现行的营销策略及SWOT分析,分析了华为手机现行的一些营销策略。第五章分析了华为的竞争和发展战略,详细阐述了华为的目标市场,竞争战略以及营销策略的组合。第六章对华为手机现行的营销策略进行了优化,首先分析了华为手机现在面临的营销困局,其次对适合其发展的营销战略和策略进行了优化。第七章是结论和展望,总结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成果,提出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以及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
汤晓芳[4](2012)在《融合背景下媒体广告代理经营模式嬗变》文中提出在新数字媒介技术的推动之下,媒介融合已成历史大势,处于其中的任何事物无不受此影响,广告业也不例外。媒介融合在两个方面极大地影响了广告业的发展:碎片化和精细化,前者是一种分裂之势,而后者则是分裂之后的一种整合。此时处于广告媒体与广告商之间的广告代理商也面临着全新的环境,探讨媒体广告代理经营模式的嬗变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从我国媒体广告代理经营模式的种类与演进出发,充分了解媒体广告代理,在此基础上分析探讨媒介融合对媒体广告代理经营模式的影响。这种研究逻辑下,论文在结构上先对媒介融合进行了阐释,接着分析媒体广告代理经营模式经历的历史时期,并具体分析媒介融合对媒体广告代理经营模式的影响,根据这些影响方面探讨了媒体广告代理经营模式的类型及新模式的建构。这两部分是论文的重点,为了阐述这两部分,论文专门就媒体广告代理做了实证研究以佐证相关问题,结合实例分析媒介融合下媒体广告代理经营模式的转变,并对媒体广告代理经营模式嬗变的阻力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精细化”与“增值服务”相结合媒体广告代理经营模式构想,对其未来发展做了前瞻。本文所指媒体广告代理是一种广告代理的方式或服务形式。其主体是广告代理公司,服务对象是媒体和广告主,主要的特征是征对媒体服务的、面向广告主销售媒体广告时段或版面的一种广告代理方式。我国媒体广告代理的经营模式经历过诞生期、探索期和发展期,主要的类型有媒体资源买断式独家代理、以行业为导向的跨媒体广告代理和跨媒体广告代理松散合作模式。媒介融合影响了媒体广告代理公司广告载体、广告观念、广告策略、运作模式、组合方式等的变化,进而引起了资源配置、经营战略以及经营方式的变化,最后影响了媒体广告代理经营模式的改变。媒介融合下媒体广告代理经营模式的嬗变主要体现在现有模式改变以及新媒体的开拓之上。在现有模式的改变之上,已经出现跨媒体多元组合经营模式、跨地域分销组合经营、跨媒体集团化经营;在新模式开拓之上,主要是精细化+增值服务经营模式的建构。本研究对存在的阻碍代理模式嬗变的因素等进行分析,主要源于媒体、广告客户、受众、监管部门以及代理公司。论文通过实证调查分析媒介融合给广告业带来的各方面影响,如:资源配置、投放策略、组合方式、经营发展、增值服务等,为媒介融合对媒体广告代理的影响提供了实证论据。通过研究,本论文认为:精细化+增值服务经营模式将是媒介融合时代媒体广告代理的一种具有优越性的经营模式,因为它是媒体广告理论的深化,是对整合营销理论的全面总结利用,是广告载具理论的系统化,是增值服务观的延伸。这种理论与实践的发展重点在于客户需求沟通的精细化、载具开发利用精准化以及媒体服务的增值化。本研究首次对媒体广告代理行销方式的变的实证分析可以为以后相关的理论探索提供实践依据,有助于进一步推动广告相关理论内涵丰富。研究社会价值主要在于,梳理和确立媒体广告代理公司经营模式嬗变趋势,可以帮助媒体广告代理更好地把握核心竞争优势寻求发展之道。媒介融合对广告业的影响的实证分析论证,有助于营销人员对广告前景和趋势有了解,对增值服务和精细化管理有所了解。对媒体广告代理各种类型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的经营探索作出的调研与评判,有方向的指引意义。总体来说,媒介融合时代,媒体广告代理亦经历着一场分化组合过程,而这种分化组合是媒体广告代理经营模式嬗变的一种尝试。
郁虎妹[5](2011)在《基于感官体验的工业品企业形象塑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用户为中心的体验经济,实质上是一种审美经济。在这种经济背景下,企业形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形象力、商品力与营销力组成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三轴。目前,在设计艺术学领域,企业形象塑造的研究多以终端消费品企业为对象,以企业美学为依据,以企业识别体系(CIS)为表现手段。工业品企业市场容量是终端消费品企业市场容量的四倍,但是工业品企业形象塑造的研究相对薄弱,因此,本课题就此展开较为深入的研究。本文试图从设计艺术学的视角,利用原有的CIS理论体系和感官体验的最新理论,结合市场营销学等学科理论,建立工业品企业形象塑造的CIS范式。第二章对感官体验及其要素展开研究,提出在多感官体验下企业形象塑造中“主题明确”与“风格统一”的两个基本要求。第三章在第二章的基础上分析在感官体验下CIS的新增内涵,特别是VIS(Visual Identity System)由原来单纯的视觉识别系统演进到听觉识别系统、触觉识别系统、味觉识别系统等动态交互的多感官识别系统(Multi-sensory Identity System)。第四章对工业品企业市场环境、营销和利益相关者特性及其企业形象塑造的影响展开分析,研究推理出针对工业品企业形象塑造的五点独特原则,即理性投入原则、形象力内化原则、跨位传播原则、整合推广原则、长期规划原则。其中“形象力内化原则”和“跨位传播原则”对于工业品企业形象塑造的指导意义相对较大,而且这两个观点的提出具有一定创新性。在“形象力内化原则”中引出“功能导视”的概念,并从感官体验的角度深入研究了工业品企业多感官功能导视的设计实施方法。在第五章中对这五点原则进行深入细化研究,分析了其在企业形象塑造实践中的具体方法,并辅以例证。第六章在综合前面几章所提出的CIS新增内涵、工业品企业形象塑造的独特性原理,对感官体验下工业品企业形象塑造的实践方法进行研究。通过对工业品企业形象塑造中理念识别系统、行为识别系统和多感官形象识别系统的重要要素分析与实证研究,初步构建感官体验设计下建立工业品企业形象塑造的CIS范式。本文基于感官体验理论,研究CIS的新增内涵,并分析工业品企业特质,提出工业品企业形象塑造的特殊原则和具体范式并且进行初步实践。这是本文的主要创新点,但是由于时间及学术水平所限,部分观点尚存瑕疵,期待您的斧正。
段其平[6](2010)在《CX公司移动增值业务个人用户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移动通信产业的快速发展,移动增值业务发展也得到了推动,到2009年,CX公司增值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已经达到25%。3G牌照的颁发之后,移动增值业务面临着一个重大的历史发展机遇,新技术的充分运用,将支撑起丰富多样的增值业务,推动移动通信行业的再一次快速增长。与此同时,移动通信市场也愈演愈烈,增值业务作为运营商新的利润增长点,必然也是竞争的焦点。本文以市场营销、商业模式、管理理论等理论为理论依据,通过大量查阅、分析文献资料,结合工作实践,调查、分析增值业务的营销现状,存在问题。首先从增值业务目前的发展状况、面临的问题入手,重点依据4P营销策略组合理论,从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四个方面,分析探讨,提出CX公司增值业务市场营销策略。本文最后总结为了应对竞争对手的快速增加和快速成长,也为了适应消费者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CX移动必须在分析竞争对手的基础上,探索增值业务的发展趋势,抓住有利时机,利用自身的优势资源,从技术、市场、服务等多方面入手,围绕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制定营销策略,科学营销,从而确保在竞争中的优势地位。
袁健征[7](2009)在《3G时代中国联通品牌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指出2008年5月,中国电信业第三次重组正式拉开序幕,紧接着在2009年初工信部向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三家运营商同时发放了3G牌照,中国电信业进入“全业务”运营时代,形成“三足鼎立”竞争格局,原本互不涉入的市场领域向三家运营商同时敞开,同质化竞争变得前所未有的激烈,面对中国电信业如此巨大的变化,面对信息化时代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国际形势和国内3G高度同质化竞争的态势,研究中国联通品牌营销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一方面,试图通过对中国联通品牌营销现状的分析,总结中国联通品牌营销工作的得失,以3G为契机,丰富品牌内涵,通过WCDMA成熟的技术优势打造3G产品,建设一张高品质的3G精品网络,重塑中国联通品牌形象,改善中国联通在消费者心目中较差的品牌形象,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找到新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另一方面通过对中国联通3G品牌营销的研究,将弥补通信行业在这一研究领域中的不足,为推动本行业品牌的发展找到新的突破点,让以改革者形象诞生的中国联通真正承载起创新、挑战的使命,创造中国电信业品牌竞争时代的奇迹——由弱势品牌成长为强势品牌,在超越自我的同时赶超竞争对手。本文运用品牌以及品牌营销的相关理论知识,采用比较分析方法、SWOT分析方法以及案例分析方法,客观地总结了中国联通在品牌形象、品牌定位、品牌传播上的缺陷,最终针对性地提出符合中国联通特点的3G品牌营销策略——差异化3G品牌营销策略。本文由四个章节组成,第一章是绪论,第二章是相关理论的研究,第三章是联通品牌营销现状,第四章提出中国联通3G品牌营销策略。
许洪明[8](2008)在《摩托罗拉手机在中国的市场营销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营销战略是公司希望实现其营销目标所依据的思维逻辑。营销组合是整个营销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营销学的主要概念之一,是指公司为使目标市场产生预期反应而整合的一系列可控的、策略性的营销工具。营销组合由公司为影响其产品需求而采取的一切措施构成。这些众多可能的措施可以归集为四组变量,即“4Ps”:产品、价格、分销渠道和促销。合理的营销组合是公司用以促进目标市场定位的有效工具。本文正是基于对营销组合的认识,以中国手机市场为基础,通过分析中国手机市场的竞争结构和摩托罗拉面临的竞争环境,主要从摩托罗拉营销策略的四个组合出发——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来揭示摩托罗拉公司2007年前后在中国手机市场的营销战略。为摩托罗拉扭转当前形势提供参考,并为中国国产手机厂商突破瓶颈提供借鉴。本文总共包括五章。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本文创作的背景信息;第二章简要介绍了4Ps营销组合理论及研究方法;第三章在介绍中国手机行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各竞争品牌营销组合方面的不同策略;第四章详细介绍了摩托罗拉公司的发展历程及其在中国营销环境下的4Ps营销组合及存在问题;第五章主要针对摩托罗拉面对的问题提供改善建议。
郑士冠[9](2008)在《建湖电信公司营销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根据笔者的实际工作经验,结合现代营销理论,在对建湖电信公司进行实际调研的基础上,研究了建湖电信在市场竞争加剧,面临其他电信运营商的挑战的情况下,制定何种发展战略以利于促进建湖电信建立并保持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竞争优势的问题。全文首先阐述了国际和国内电信运营业的现状,针对建湖电信公司的发展现状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其次对建湖电信公司的竞争现状进行了分析。其中包括运用SWOT分析法指明该公司自身的优劣势以及所面临的机会和威胁,对建湖电信公司的消费者进行分析。这些分析为今后制定正确的营销策略提供依据;最后运用营销理论中4P原则(price价格;product产品;place渠道;promotion促销),对建湖电信营销战略以及具体营销策略作了分析和设计,对产品策略、价格策略、促销策略、服务策略、渠道策略做了详细的阐述,并强调了“用心服务、用户至上”的服务理念,突出了客户资源管理在市场营销战略中的重要地位。
郭见洌[10](2007)在《计算机世界传媒集团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面对网络、IPTV、手机电视、手机短信、楼宇传播等新兴媒体日益普及所带来的冲击,在IT媒体同业竞争加剧、平面媒体体制存在局限并需要调整和变革的大背景下,作为有着IT媒体和平面媒体双重身份的传统IT媒体,正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多层面的压力,其中一些媒体甚至已经到了没有退路、生死攸关的境地,而更为普遍的是它们现在大多需要在整体发展规划和经营上进行关乎未来发展乃至生存的决策。计算机世界传媒集团是当今中国最早创立的IT媒体,至今也仍然是中国品牌影响力最大的IT媒体,尽管其现今实际已不是纯粹意义上的传统IT媒体,是正在整合包括网络在内的多种资源的多媒体信息服务平台,但面向IT领域的纸质出版业务不仅是其最初创业和发展至今的根本,目前也仍是其最大的主营业务,所以同样面临着如何应对变化、确定怎样未来发展战略的问题和挑战。因此,研究和探讨计算机世界传媒集团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如何调整经营策略,采取什么样的保障措施,以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中国传媒业的发展状况及未来趋势,介绍了市场营销相关理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研究的主要思路、内容及论文写作的意义。接着侧重于对计算机世界传媒集团的外部环境,主要是IT媒体的生存状况、读者及客户需求特点等进行阐述,并对当前竞争态势和代表性竞争者的情况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分析,进而明确了计算机世界传媒集团面临的机会和威胁。然后对计算机世界传媒集团内部各子媒体的经营现状及特点做了深入的分析,并总结了计算机世界传媒集团目前存在的问题、优势及劣势。最后,重点对计算机世界传媒集团发展战略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发展战略的基础和核心、总体指导思想、近期及中长期发展规划,阐明了互联网转型策略,明确了要通过大力整合传统平面媒体品牌资源、大力推动互联网及会展业务发展,来实现打造多媒体互动信息服务平台、完成集团业务战略调整和新跨越式增长的发展目标。本文认为,计算机世界传媒集团在科学的发展战略指导下,只要以内容及客户需求为导向,将原有品牌和资源优势与网络媒体、会展及咨询等新业务充分融合,实施立体化、多媒体整合营销策略,就能真正完成向多媒体信息服务平台的转型,就能赢得新的竞争优势,确立并保持市场上IT信息与服务平台领导者的地位。
二、《通信世界》2001年平面广告精品评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通信世界》2001年平面广告精品评选(论文提纲范文)
(1)全媒体时代广告文本文学性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广告文本文学性研究的现实意义 |
第一节 广告文本的社会文化功能 |
一、文本理论的提出 |
二、不同媒介形态下的广告文本 |
三、广告传播的社会责任 |
第二节 广告文本文学性研究的现实意义 |
第二章 广告作为话语的表意模式 |
第一节 人类社会信息传播的特点 |
一、人类社会信息传播方式的演进过程 |
二、全媒体概念的提出 |
三、广告在人类信息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 |
第二节 文学写作与广告文本创意 |
一、商业和大众媒介共同催生出新的文学类型 |
二、广告文本对日常生活的诗意表达 |
三、广告文本对消费欲望的言说 |
四、广告作为文本形式的创意追求 |
第三章 广告文本与文学性的相互关系 |
第一节 文学的“人本特征”与广告的诉求主题 |
一、文学的审美特质和广告的人文价值追求 |
二、“文学性”的基本特征 |
三、文学的创作动机对广告创意的影响 |
第二节 广告文本“文学性”缺失的内因分析 |
一、广告经营者文学修养和审美水平的缺位 |
二、广告文本编创人员文学智慧欠缺 |
三、媒体功利意识对社会责任的遮蔽 |
第四章 广告文本编码方式与表意策略的诗性呈现 |
第一节 广告编码方式的诗性表达 |
第二节 表意策略与品牌价值建构的诗性意蕴 |
第三节 广告叙事主题与文学叙事模式的植入 |
第五章 建构广告文本“文学性”维度的现实路径 |
第一节 对广告文化功能的再认识 |
一、广告文本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过程中的作用 |
二、跨文化语境中的广告文化功能重构 |
第二节 实现广告文化功能的现实路径 |
一、政府—完善体制、机制 |
二、企业—提倡高端创意 |
三、媒体—履行社会责任 |
四、受众—提升媒介素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移动互联网时代汽车品牌的营销策略研究 ——以雪佛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移动互联网时代汽车品牌营销的方式与挑战 |
第一节 移动互联网时代汽车品牌的营销特色 |
一、汽车品牌营销特性 |
二、汽车品牌营销方式 |
三、汽车品牌营销的互联策略 |
第二节 移动互联网时代汽车品牌营销的新挑战 |
一、传统营销机制的边缘化 |
二、汽车品牌营销平台的重塑 |
三、目标受众的族群化 |
第二章 移动互联网时代雪佛兰品牌营销策略的探究 |
第一节 移动互联网新挑战下雪佛兰的营销策略 |
一、品牌定位策略 |
二、移动营销策略 |
三、多元整合的营销策略 |
第二节 新媒体背景下雪佛兰的营销案例 |
一、微博营销:实现广泛传播 |
二、APP营销:创新文本建构 |
三、微信营销:深入影响受众 |
四、植入式营销:形成品牌联动 |
第三节 移动营销环境下雪佛兰品牌营销的转型 |
一、雪佛兰营销方式的转变路径 |
二、雪佛兰营销策略转型原因 |
三、雪佛兰不同车型的营销特色 |
第三章 移动互联网时代雪佛兰品牌营销策略的启示和建议 |
第一节 雪佛兰营销策略对汽车品牌的启示 |
一、雪佛兰营销策略的反思 |
二、雪佛兰移动营销的平台化探析 |
三、雪佛兰对汽车品牌可资借鉴的启示 |
第二节 移动互联网时代对汽车品牌营销的应用建议 |
一、移动营销下社交及数据平台的应用 |
二、品牌传播下媒体的跨界整合 |
三、社会化媒体与CRM的有效结合 |
四、“线上”与“线下”的互动与融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华为智能手机营销策略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本文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1.2.1 本文研究的内容 |
1.2.2 本文研究的方法 |
2 相关理论概述 |
2.1 相关基础理论 |
2.1.1 战略管理理论 |
2.1.2 环境PEST分析法 |
2.1.3 STP分析法 |
2.1.4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行业(环境)结构分析 |
2.1.5 机会优势(SWOT)分析法 |
2.1.6 营销策略 |
2.1.7 竞争战略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2 国内研究现状 |
3 华为智能手机营销环境分析 |
3.1 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发展现状 |
3.2 华为智能手机经营环境分析 |
3.2.1 宏观环境PEST分析 |
3.2.2 行业市场环境分析 |
3.3 华为智能手机主要竞争对手状况分析 |
3.3.1 国外名牌智能手机厂商--苹果手机 |
3.3.2 国外名牌智能手机厂商--三星手机 |
3.3.3 传统国内的手机厂商--金立手机 |
3.3.4 新进入厂商--小米手机 |
3.3.5 华为智能手机对比之下的优劣势 |
4 华为智能手机现行营销策略及SWOT分析 |
4.1 华为公司概况 |
4.2 华为智能手机现行的营销策略 |
4.2.1 华为智能手机的产品策略 |
4.2.2 华为智能手机的价格策略 |
4.2.3 华为智能手机的渠道策略 |
4.2.4 华为智能手机的促销策略 |
4.3 华为智能手机SWOT分析 |
4.3.1 华为智能手机的优势分析 |
4.3.2 华为智能手机的劣势分析 |
4.3.3 机会分析 |
4.3.4 威胁分析 |
4.3.5 优势机会策略(S.O.) |
4.3.6 优势威胁策略(S.T.) |
4.3.7 劣势机会策略(W.O.) |
4.3.8 劣势威胁策略(W.T.) |
4.3.9 SWOT矩阵 |
5 华为智能手机的营销战略分析 |
5.1 目标市场的定位 |
5.1.1 以能为客户提供更高的价值为市场定位的基本依据 |
5.1.2 与电信设备的市场定位形成相互依靠和补位 |
5.1.3 在用户结构上,目标市场偏向高知识人群和中高收入人群 |
5.1.4 在地区结构上,市场重点在海外市场 |
5.2 竞争战略分析 |
5.2.1 低成本战略 |
5.2.2 差异化战略 |
5.3 华为智能手机营销的问题 |
6 华为智能手机营销策略优化 |
6.1 产品策略 |
6.1.1 商务手机注重GSM制式、CDMA及3G三种手机制式兼顾 |
6.1.2 以高质量为前提的产品功能的设计 |
6.1.3 缩短产品的研发周期、加大新产品推出频度 |
6.1.4 产品线不再扩大 |
6.2 价格策略 |
6.2.1 商务手机定价策略 |
6.2.2 面向大学生(市场/消费者)的手机定价策略 |
6.3 分销策略 |
6.4 促销策略 |
6.4.1 进行降价促销 |
6.4.2 进行赠品促销 |
6.4.3 和运营商合作搞促销 |
6.4.4 广告宣传 |
7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融合背景下媒体广告代理经营模式嬗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现实背景 |
1.1.1 媒体激变:多重驱动下的媒介融合 |
1.1.2 媒介融合对广告业的全面冲击 |
1.1.3 碎片化:媒体广告的载具行销新转向 |
1.1.4 精细化:从整合营销到精细分销模式 |
1.1.5 选题理由及研究动机 |
1.1.6 研究的目的与研究问题 |
1.1.7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2. 文献综述 |
1.2.1 有关媒介融合的文献综述 |
1.2.2 有关媒体投放文献综述 |
1.2.3 有关碎片化、媒体广告代理经营模式的文献综述 |
1.2.4 有关精细化管理、整合营销传播的文献综述 |
1.3. 研究设计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1.3.2 研究方法 |
1.3.3 访谈提纲设计 |
1.3.4 研究一:访谈与分析 |
1.3.5 研究二:问卷调查 |
1.4 研究价值、创新、难点与局限性 |
1.4.1 研究的价值 |
1.4.2 研究创新 |
1.4.3 研究的难点与局限性 |
2、我国媒体广告代理经营模式的类型与演进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广告代理与广告代理制 |
2.1.2 媒体广告代理 |
2.1.3 媒体广告代理经营模式的内涵 |
2.2 我国媒体广告代理经营模式的演变 |
2.2.1 媒体广告代理诞生期(1979年—1993年)的经营模式 |
2.2.2 我国媒体广告代理探索期(1993年—2002年)的经营模式 |
2.2.3 媒体广告代理发展期(2002年—至今)的经营模式 |
2.3 我国媒体广告代理经营模式的类型 |
2.3.1 媒体资源买断式独家代理 |
2.3.2 以行业为导向的跨媒体广告代理 |
2.3.3 跨媒体广告代理松散合作模式 |
3. 媒介融合对媒体广告代理经营模式的影响 |
3.1 媒体运作模式变化对媒代理经营模式的影响 |
3.1.1 影响媒体广告代理的资源配置 |
3.1.2 影响媒体广告代理的经营战略 |
3.1.3 影响媒体广告代理的经营方式 |
3.2 广告运作模式变化对媒体广告代理经营模式的影响 |
3.2.1 影响媒体广告代理的广告组合 |
3.2.2 影响媒体广告代理的广告策略 |
3.3 广告载体变化对媒体广告代理经营模式的影响 |
3.4 广告观念变化对媒体广告代理经营模式的影响 |
3.4.1 受众主体的广告观念变化 |
3.4.2 广告主的广告观念变化 |
3.4.3 媒体广告代理的广告观念变化 |
4. 媒介融合下媒体广告代理经营模式的嬗变 |
4.1 现有模式的嬗变取向 |
4.1.1 跨媒体多元组合经营模式 |
4.1.2 跨地域分销组合经营模式 |
4.1.3 跨媒体集团化经营模式 |
4.2 精细化+增值服务经营模式的建构 |
4.2.1 新模式建构的逻辑基础 |
4.2.2 精细化+增值服务经营模式的建构 |
4.2.3 精细化+增值服务经营模式的运行 |
5. 媒体广告代理经营模式嬗变的阻力与对策 |
5.1 来自媒体的阻力与对策 |
5.2 来自客户的阻力与对策 |
5.3 来自受众的阻力与对策 |
5.4 来自监管部门的阻力与对策 |
5.5 来自代理公司的阻力与对策 |
6. 精细化+增值服务经营模式的前瞻 |
6.1 媒体广告理论的深化 |
6.1.1 整合营销理论的全面化 |
6.1.2 广告载具论的系统化 |
6.1.3 增值服务观的延伸化 |
6.2 媒体广告代理实践的革新 |
6.2.1 客户需求沟通精细化 |
6.2.2 载具开发利用精准化 |
6.2.3 媒体服务的增值化 |
7、研究结论与讨论 |
7.1 研究结论与讨论 |
7.2 研究局限 |
7.3 后续研究思考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二:调查问卷 |
附录三:调查报告 |
(5)基于感官体验的工业品企业形象塑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论文框架 |
1.5 创新点 |
第二章 感官体验及工业品企业形象概述 |
2.1 感官体验概述 |
2.1.1 感官体验概念 |
2.1.2 感官体验要素 |
2.2 工业品企业形象概述 |
2.2.1 工业品企业形象概念 |
2.2.2 工业品企业形象重要性 |
2.2.3 企业形象与企业实态、受众印象关系 |
2.2.4 工业品企业形象识别类型 |
2.3 感官体验对工业品企业形象塑造的要求 |
2.3.1 主题的明确性 |
2.3.2 风格的统一性 |
第三章 感官体验下 CIS 的演进 |
3.1 CIS 的概念及要素 |
3.2 感官体验下CIS 的影响因子 |
3.3 感官体验下CIS 的演进 |
3.3.1 MIS 的演进 |
3.3.2 BIS 的演进 |
3.3.3 VIS 的演进 |
3.3.4 小结 |
第四章 工业品企业形象塑造的独特性分析 |
4.1 工业品企业的市场环境特性及其对形象塑造影响 |
4.1.1 工业品企业的市场环境特性分析 |
4.1.2 市场环境特性对工业品企业形象塑造的影响 |
4.2 工业品企业的市场购买特性及其对形象塑造影响 |
4.2.1 工业品企业的市场购买特性分析 |
4.2.2 市场购买特性对工业品企业形象塑造的影响 |
4.3 工业品企业利益相关方的特征及其对形象塑造影响 |
4.3.1 工业品企业的利益相关方的特征分析 |
4.3.2 利益相关方的特征对工业品企业形象塑造的影响 |
4.4 工业品企业的营销模式及其对形象塑造影响分析 |
4.4.1 工业品企业的营销特征分析 |
4.4.2 营销模式对工业品企业形象塑造的影响 |
4.5 小结 |
第五章 基于感官体验的工业品企业形象塑造原则 |
5.1 理性投入原则 |
5.1.1 资本投入稳定 |
5.1.2 资源投入合理 |
5.2 形象力内化原则 |
5.2.1 形象力内化概述 |
5.2.2 建立“可感知”管理现场 |
5.2.3 完善“多感官”功能导视 |
5.2.4 优化“多感官”企业形象 |
5.3 跨位传播原则 |
5.3.1 跨位传播概述 |
5.3.2 跨位传播案例分析 |
5.3.3 跨位传播实践方法 |
5.4 整合推广原则 |
5.4.1 企业综合实力 |
5.4.2 产业链整合能力 |
5.4.3 产品核心竞争力 |
5.5 长期规划原则 |
5.5.1 形象管理战略化 |
5.5.2 资源投入长期化 |
5.6 小结 |
第六章 感官体验下工业品企业形象塑造的方式 |
6.1 基于感官体验的工业品企业MIS 的关键要素 |
6.1.1 人文本位 |
6.1.2 情感诉求 |
6.1.3 社会责任 |
6.2 基于感官体验的工业品企业BIS 的重要要素 |
6.2.1 行为规范 |
6.2.2 展览展示 |
6.2.3 文化活动 |
6.2.4 绿色环保 |
6.2.5 公共关系 |
6.3 基于感官体验的工业品企业多感官识别体系的重要要素 |
6.3.1 视觉形象输出 |
6.3.2 听觉形象输出 |
6.3.3 触觉形象输出 |
6.3.4 嗅觉形象输出 |
6.3.5 联觉形象输出 |
总结与展望 |
总结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B:江苏亨通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39 企业形象塑造实践 |
(6)CX公司移动增值业务个人用户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及实践 |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结构 |
2 相关理论综述 |
2.1 4P营销策略组合理论 |
2.2 客户满意理论 |
2.3 SWOT分析法 |
2.4 波特的五种竞争力分析模型 |
3 移动增值业务发展市场现状及趋势 |
3.1 移动增值业务的概念、分类 |
3.2 移动增值业务的产业链和市场环境 |
3.3 国外移动增值业务发展现状 |
3.4 国内移动增值业务发展现状 |
4 CX移动公司增值业务市场分析 |
4.1 CX移动公司概况 |
4.2 CX公司移动增值业务市场现状分析 |
4.3 CX公司移动增值业务市场结构分析 |
4.4 移动增值业务市场竞争分析 |
4.5 CX公司移动增值业务SWOT分析 |
4.6 CX移动公司移动增值业务市场调查 |
5 CX公司移动增值业务营销策略组合 |
5.1 移动增值业务目标市场 |
5.2 产品策略 |
5.3 价格策略 |
5.4 渠道策略 |
5.5 促销策略 |
6 研究总结及启示 |
参考文献 |
附录:调查问卷 |
致谢 |
(7)3G时代中国联通品牌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本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2.相关理论研究 |
2.1 品牌营销概述 |
2.2 品牌营销的基本原理 |
2.3 品牌营销理论模式 |
2.4 品牌营销对电信企业的重要作用 |
2.5 品牌营销重要理论 |
3.联通品牌营销现状 |
3.1 联通自身发展回顾 |
3.2 联通品牌营销现状 |
3.2.1 原联通主要品牌和原网通主要品牌架构分析 |
3.2.2 融合后过渡期品牌架构分析 |
3.2.3 三大运营商品牌比较分析 |
3.3 3G概述 |
3.4 单一主品牌和多品牌架构分析 |
3.4.1 多品牌架构SWOT分析 |
3.4.2 单一品牌架构SWOT分析 |
3.5 三大运营商3G品牌架构分析 |
3.5.1 联通企业品牌下全业务品牌架构 |
3.5.2 移动3G品牌架构 |
3.5.3 电信3G品牌架构 |
3.6 三大运营商3G品牌初期竞争分析 |
3.7 三大运营商3G网络初期建设进度比较 |
3.8 3G初期营销误区分析 |
3.9 联通品牌营销存在的问题 |
3.9.1 品牌定位不准确,对目标用户群缺乏吸引力 |
3.9.2 业务品牌多而杂乱,客户品牌建设滞后 |
3.9.3 品牌传播缺乏有效的规划,广告诉求不清晰 |
4.中国联通3G品牌营销策略 |
4.1 实施STP策略,准确定位3G市场 |
4.1.1 细分市场 |
4.1.2 目标用户选择 |
4.1.3 准确定位 |
4.2 实施差异化品牌策略,全面提升企业品牌形象 |
4.2.1 品牌个性 |
4.2.2 整合传播 |
4.2.3 品牌价值创新 |
4.2.4 打造WCDMA技术差别优势 |
4.3 实施差异化营销策略,构建完善的营销网络体系 |
4.3.1 产品差异化 |
4.3.2 价格差异化 |
4.3.3 渠道差异化 |
4.3.4 服务差异化 |
4.3.5 促销差异化 |
4.4 实施竞合策略,构建和谐营销环境 |
4.4.1 和谐与竞争 |
4.4.2 竞合实现双赢 |
5.结语 |
致谢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 |
(8)摩托罗拉手机在中国的市场营销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序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内容和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2 市场营销概念综述 |
2.1 市场营销的定义 |
2.2 市场营销组合理论 |
2.2.1 4P理论 |
2.2.2 4C理论 |
2.2.3 其它市场营销理论 |
2.3 企业诊断分析的几种方法 |
2.3.1 对比分析法 |
2.3.2 外部因素评价模型(EFE)分析与内部因素评价模型(IFE)分析 |
2.3.3 三种竞争力分析方法 |
2.3.4 SWOT分析方法 |
2.3.5 产业分析理论(迈克.波特的竞争理论) |
3 中国手机行业竞争分析 |
3.1 中国手机市场发展历程 |
3.2 主要竞争者分析 |
3.2.1 诺基亚 |
3.2.2 三星 |
3.2.3 索尼爱立信 |
3.3 手机市场细分 |
3.3.1 音乐手机——索尼爱立信超诺基亚8个百分点顺利夺冠 |
3.3.2 智能手机——高度垄断,诺基亚独霸七成以上市场关注度 |
3.4 替代品分析 |
3.4.1 对讲机 |
3.4.2 小灵通 |
4 摩托罗拉手机在中国的营销策略 |
4.1 摩托罗拉介绍 |
4.2 目标市场策略 |
4.3 摩托罗拉的竞争策略 |
4.4 产品策略 |
4.4.1 产品概述 |
4.4.2 MOTO产品波士顿矩阵 |
4.4.3 摩托罗拉手机产品在中国的营销进程 |
4.4.4 产品研发方向 |
4.5 价格策略 |
4.6 渠道策略 |
4.7 促销策略 |
5 结论 |
5.1 摩托罗拉的竞争优势 |
5.2 改善策略 |
5.2.1 产品 |
5.2.2 价格 |
5.2.3 渠道 |
5.2.4 促销 |
参考文献 |
索引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建湖电信公司营销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
2 建湖电信公司发展现状 |
2.1 中国电信改革历程及现状 |
2.2 建湖电信公司发展历程 |
2.3 建湖县域特点 |
2.4 目前经营的主要业务种类 |
2.5 本章小结 |
3 建湖电信公司的竞争环境分析 |
3.1 加入WTO对我国电信业的影响 |
3.2 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
3.3 技术环境分析 |
3.4 建湖电信公司面临的新形势 |
3.5 竞争对手分析 |
3.6 消费者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4 建湖电信公司的营销战略 |
4.1 差异化营销战略 |
4.2 顾客满意服务战略 |
4.3 本章小结 |
5 建湖电信公司的具体营销策略 |
5.1 产品策略 |
5.2 价格策略 |
5.3 促销策略 |
5.4 服务策略 |
5.5 渠道策略 |
5.6 整合营销策略 |
6 结论 |
6.1 全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计算机世界传媒集团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文献综述 |
1.3 国内外平面媒体发展概况 |
1.3.1 国外平面媒体发展概况 |
1.3.2 国内平面媒体发展概况 |
1.4 相关理论 |
1.4.1 战略管理理论 |
1.4.2 SWOT 分析法 |
1.4.3 BCG 组合矩阵分析法 |
1.5 论文的意义 |
1.6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计算机世界传媒集团外部环境分析 |
2.1 IT 媒体竞争环境分析 |
2.1.1 IT 平面媒体的同业竞争 |
2.1.2 IT 平面媒体与网络媒体的竞争 |
2.1.3 计算机世界传媒集团代表性竞争对手情况 |
2.2 主体受众分析 |
2.2.1 分析的意义及相关说明 |
2.2.2 报纸对商务人士受众影响力 |
2.2.3 《计算机世界》报商务人士受众分析 |
2.2.4 受众分析总结 |
2.3 广告市场分析 |
2.3.1 分析的意义及相关说明 |
2.3.2 IT 平面媒体及竞争媒体广告收入分析 |
2.4 机会与威胁 |
2.4.1 机会 |
2.4.2 威胁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计算机世界传媒集团内部环境分析 |
3.1 计算机世界传媒集团概况 |
3.2 计算机世界传媒集团业务分析 |
3.2.1 业务架构 |
3.2.2 主要业务分析 |
3.3 当前问题分析 |
3.3.1 资源整合不够 |
3.3.2 互联网业务拓展不力 |
3.3.3 存在过度商业化现象 |
3.3.4 报道取向有偏差 |
3.4 优势及劣势 |
3.4.1 优势 |
3.4.2 劣势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计算机世界传媒集团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 |
4.1 总体发展思路与目标 |
4.2 发展规划 |
4.2.1 IDG 经验借鉴 |
4.2.2 近期及中长期发展规划 |
4.3 发展策略 |
4.4 实施策略的保证措施 |
4.4.1 加强员工教育与引导 |
4.4.2 调整组织架构 |
4.4.3 强化资源整合 |
4.4.4 强化激励机制与目标管理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通信世界》2001年平面广告精品评选(论文参考文献)
- [1]全媒体时代广告文本文学性探析[D]. 向月洲. 湖北民族学院, 2016(12)
- [2]移动互联网时代汽车品牌的营销策略研究 ——以雪佛兰为例[D]. 李卉依. 湖南师范大学, 2015(08)
- [3]华为智能手机营销策略应用分析[D]. 刘彩虹. 太原理工大学, 2014(02)
- [4]融合背景下媒体广告代理经营模式嬗变[D]. 汤晓芳. 华中科技大学, 2012(05)
- [5]基于感官体验的工业品企业形象塑造研究[D]. 郁虎妹. 江南大学, 2011(08)
- [6]CX公司移动增值业务个人用户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段其平. 云南大学, 2010(02)
- [7]3G时代中国联通品牌营销策略研究[D]. 袁健征. 贵州大学, 2009(S1)
- [8]摩托罗拉手机在中国的市场营销战略研究[D]. 许洪明. 北京交通大学, 2008(09)
- [9]建湖电信公司营销战略研究[D]. 郑士冠. 南京理工大学, 2008(11)
- [10]计算机世界传媒集团发展战略研究[D]. 郭见洌.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7(03)
标签:市场营销论文; 市场营销理论论文; 品牌营销策略论文; 企业形象识别系统论文; 广告策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