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数字图书馆的开创对图书馆员的要求(论文文献综述)
黄继乾[1](2021)在《中外图书馆智慧服务发展现状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飞速发展,社会智能化进程不断加快,图书馆传统服务模式已经无法很好地满足用户对图书馆多元化的服务需求,急需更加先进的服务形态来推动图书馆服务的转型与升级。此背景下,在图书馆传统服务的基础上,融合智能技术,不断体现新理念、新模式的图书馆智慧服务得到迅猛发展。图书馆智慧服务作为现代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核心构成部分之一,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本文采用比较研究方法对中外图书馆智慧服务的研究内容与实践现状进行分析,探寻中外图书馆智慧服务发展中存在的相同点与差异之处,以期为我国图书馆智慧服务的发展提供启示与建议。本研究基于文献计量与网络调研双重视角对中外图书馆智慧服务的发展现状进行考量。通过收集中外图书馆智慧服务相关研究文献,采用文献计量法分析比较中外图书馆智慧服务在研究主体、研究热点、主题演化路径三方面的现象与规律。通过研究发现,中外均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高产研究机构群,但国内学者对于智慧服务研究的合作紧密度与发文数量均高于国外。中外图书馆智慧服务研究热点均集中在智慧服务概念、服务模式、支撑技术、系统构建等方面,其中国外在智慧服务系统构建方面的研究更具实践性,而国内在研究主题的丰富程度与技术应用的前沿性上更具优势。在演化路径分析中,中外智慧服务研究演化路径各有特色且派生出了不同的研究方向,国内研究演化主题更加丰富,国外图书馆则更加注重智慧服务过程中“人”这一主体的参与。在实践调研角度,通过对中外图书馆网站进行网络调研,归纳梳理网站智慧服务功能模块,比较分析智慧服务中智能支撑技术、空间再造、数字资源建设、虚拟体验式服务、智慧型馆员五大功能要素。研究发现国内外在智慧服务过程中对于智能支撑技术的应用各有侧重;常规数字资源库建设理念与形式较为相似,但在特色资源库建设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在虚拟体验式服务打造中,国外图书馆倾向于数字化展览类体验式空间构建,而国内则更加注重融合VR等技术的感知性空间的打造;在智慧型馆员的比较中,发现国外图书馆在馆员准入机制、馆员信息公开、馆员培训等方面政策更为科学,国内图书馆在此方面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文章最后根据比较分析结果,提出促进我国图书馆智慧服务发展的启示与建议。
沈洋洋[2](2021)在《吉林省公共图书馆信息无障碍服务研究 ——以视障读者为视角》文中指出在当下,面临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视障人口占一定比例、且人们对信息极度渴求的情况,所以信息无障碍服务建设势在必行。本文以视障读者为视角,对吉林省公共图书馆的信息无障碍服务情况进行了研究。笔者对吉林省20余家视障阅览室负责人了解阅览室信息无障碍服务的真实情况,包括信息资源无障碍情况、物理环境无障碍(建筑和设备)情况、web无障碍(利用web achecker测试工具测试图书馆官网首页的无障碍程度、及视障阅览室提供的服务;并且找出了国内及省内较典型的案例。基于对视障读者问卷调查的分析及其访谈,笔者提出基于视障读者需求的视障阅览室运营新模式。基于对吉林省各公共图书馆的考察以及对视障读者的考察找出目前吉林省视障阅览室的问题所在并提出了改进意见。本文主要采用实地考察法、问卷调研法、访谈法和文献调研法。研究表明,各馆视障阅览室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实际到馆人数少、各种设施利用率极低、专业人才极其短缺以及人手严重不足、经费短缺,特别是流动资金、网页无障碍程度低、相应制度不完善,可以通过加大宣传力度、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改造盲文阅览室、引进相关人才、政府加大资金支持力度、重视无障碍网站的建设、完善相关图书馆法律体系,使其有法可依来改变现状。
姜凯予[3](2020)在《“双一流”建设高校图书馆管理机构重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双一流”建设,即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国家战略,目标是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双一流”建设,既有建设任务,又有改革任务,改革是“双一流”建设高校内涵发展和实现突破性进展的重要举措,是未来一段时间“双一流”建设高校的重要任务,图书馆位列其中,图书馆管理机构重组是完成“双一流”建设任务的要求,也是互联网、云计算环境下,图书馆自身转型发展的需要。图书馆管理机构重组一直是图书馆改革发展的瓶颈,“双一流”建设提供了突破瓶颈的契机。论文分析了“双一流”建设的5项建设任务和5项改革任务,研究了“双一流”建设高校图书馆服务于一流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传承创新优秀文化、助力成果转化的新任务、新目标、新使命,和完善内部治理结构的新要求;扫描了图书馆管理机构的变革历程,总结了图书馆机构改革的历史经验,归纳、分析、提炼了相关研究成果和相关案例;调查研究了列入“双一流”建设的137所高校图书馆管理机构现状、存在的问题;依据科学管理理论、一般管理理论和合理官僚制理论,吸纳了垂直式行政管理模式和矩阵式业务管理模式的悠长,探索了高校图书馆管理机构重组的理论基础;构建了“双一流”建设高校图书馆机构重组模式,提出了“双一流”建设高校图书馆支撑“双一流”建设需要设立5个中心,围绕着5个中心进行机构重组,为图书馆的机构改革指出了方向。
倪颖[4](2020)在《中美公共图书馆少儿服务比较研究 ——基于儿童发展观视角》文中研究说明少儿服务是图书馆服务的重要领域,一般以阅读服务为核心,采用灵活多样的服务途径和方法。公共图书馆作为国家的公共文化机构,承担着辅助学校服务儿童的重要角色,少年儿童的身心还未发育完全,尚处于一个渐渐长大的人生阶段,儿童生长的不同年龄阶段又有不同特征,公共图书馆的少儿服务应结合儿童发展心理和身体成长规律,进行个性化、差异化服务,全面促进儿童发展。美国公共图书馆对于儿童的服务有数百年的历史,在历史的沉淀和实践的指导下,也制定有种类丰富和内容详尽的法律法规,馆员进入图书馆工作有学历和资格证书作为门槛。因此,本文选择美国图书馆的儿童服务作为比较对象,基于儿童发展观的心理学理论视角比较中美公共图书馆儿童服务的异同,以期为我国图书馆的儿童服务提供建设性发展建议。中美两国拥有众多的公共图书馆提供儿童服务,在确定比较对象时,笔者根据两国的图书馆排名,选取了排名靠前和连年评估为一级的图书馆作为研究对象。在研究方法的选取上,本文主要采用网络调查法和文本分析法;在充分比较和经验梳理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应采取分级服务策略、社会化活动策略、个性化发展服务策略加强公共图书馆少儿服务建设。
吴琼[5](2019)在《基于能力和知识结构的我国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适应我国经济与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满足图书情报事业发展对图书情报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日益迫切的需求,2010年我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设置了我国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以下简称MLIS)。虽然MLIS教育已经过多年的实践,教育规模逐步扩大,但是MLIS教育仍处于发展阶段,期间积累了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图书情报学者们对MLIS培养制度、实践教学、师资状况、课程设置、职业核心能力等方面做了相关的研究,但是较少有学者针对MLIS研究生能力结构和能力结构等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因此,本文采取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式,以我国授权MLIS院校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内容为研究对象,对我国MLIS课程设置的现状、研究生需要具备的能力结构和知识结构开展研究,以期望提高各培养院校在课程设置体系方面进行优化调整和深化改革,从而提升教学质量,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实现为社会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本文从两个层面进行研究,首先对全国MLIS院校的课程设置现状调查,从课程总体覆盖情况、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权重四个方面进行调查分析,并与国外iSchools联盟(iSchools联盟是在2004年建立的,由十几个国家60余所高校的信息学院组成的国际信息学院联盟)的课程内容现状进行对比研究;其次,采用文献研究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分别对研究生能力结构和知识结构进行研究。能力结构的研究是基于胜任特征理论来确立MLIS研究生的能力要素指标,经过专家访谈法对各项要素指标进行修正与补充,得到MLIS研究生在未来从事工作岗位中需要具备的能力结构体系。知识结构的研究是以《全国MLIS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内容中专业核心课程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学生和图书情报工作者分别从实践和工作的角度,对MLIS研究生知识结构进行研究并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最后,本研究希望对MLIS课程设置体系建设方面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何瑶[6](2018)在《基于智能机器人的智慧图书馆服务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今年3月总理政府报告的第一条建议就提出,2018年要发展壮大新动能。做大做强新兴产业集群,实施大数据发展行动,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研发应用,在医疗、养老、教育、文化、体育等多领域推进互联网+,发展智能产业,拓展智能生活。进入人工智能时代后,图书馆将肩负起这一使命,图书馆的职能也应该与时俱进,图书馆智能机器人馆员建设则是实现图书馆新时代服务的有效途径,凸显出图书馆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使命,用最前沿的技术和产品服务为读者提供优质的文化服务。图书馆是文献信息的存储中心,每天面临大量的图书借阅流通、分类、整理、存储以及搬运等大量重复性工作,这些工作极大地耗费了馆员的精力和时间。为了提高馆员的服务效率以及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图书馆正在积极智能化转型,这对图书馆技术设备和运行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将智能机器人应用于图书馆日常的管理和服务,如何在保证工作水平的同时减轻馆员的劳动量,提高馆员工作效率,是当下各个图书馆正在对智能机器人研究解决的重点,也是智慧图书馆建设顺应时代变化需要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主要阐述了智慧图书馆的发展、图书馆基础理论与机器人相关技术,探讨了智能机器人在智慧图书馆服务的应用现状、功能的利用情况以及服务模式,针对相关问题,设计出基于智能机器人的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主要从多模态图书管理、咨询问答系统、语料库建设和人机合作四个方面进行架构设计,并以南京大学为例,探讨南京大学智慧图书馆服务,对智能机器人在南京大学智慧图书馆建设中的服务功能和效果进行测试分析。本文共有六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述本文研究的背景、意义,还包含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思路、研究方法、相关概念以及智慧图书馆国内外研究综述。第二章是图书馆基础理论研究和智能机器人相关的技术,这些内容是下文的理论和技术铺垫。第三章主要是机器人在智慧图书馆建设的应用及服务现状分析,包括机器人在智慧图书馆的服务现状分析、应用及服务需求的调查研究。第四章是笔者设计的基于智能机器人的智慧图书馆服务实现模式,包括整体架构和各方面支撑体系。第五章是人工智能在智慧图书馆的应用案例探究,以南京大学智慧图书馆建设为例,对智能机器人在南京大学智慧图书馆建设中的服务功能和效果进行测试分析。第六部分是总结研究结论和研究不足,以及对智能机器人在智慧图书馆服务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S.Adams Becker,M.Cummins,A.Davis,A.Freeman,C.Giesinger Hall,V.Ananthanarayanan,K.Langley,N.Wolfson,赵艳,魏蕊,高春玲,王丹丹,杨志刚[7](2018)在《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7图书馆版》文中认为[目的 /意义]探讨关键趋势、重要挑战和技术发展对图书馆的学习、创新探索及信息管理的战略、业务和服务方面产生的影响,为图书馆员、图书馆馆长、图书馆工作人员、政策制定者和技术人员提供参考和技术规划指南。[方法/过程]由来自5大洲14个国家的教育和技术专家组成专家组,通过系统查阅与新技术有关的相关文献、讨论其应用、头脑风暴聚焦报告的核心内容,最后基于改良的德尔菲法最终确定纳入报告的内容。[结果/结论]提出6项关键趋势、6项重要挑战以及6项技术的重要发展,主要包括:图书馆仍然是丰富信息和知识的守门人,将新媒体和技术纳入战略规划是至关重要的,图书馆必须适应与紧跟数据存储和发布,学术记录与出版物的格式的发展演变,开放获取是图书馆应对财政拮据问题的一个潜在解决办法,图书馆必须平衡其作为独立学习和合作场所的空间职能,数字学术技术支持图书馆界研究领域不断演变,人工智能和物联网将扩大图书馆服务的效用和边界,等。
杨沉[8](2017)在《图书馆员新型能力:涵义、驱动因子、框架及其建构路径》文中研究表明探究图书馆员新型能力及其建构,力求勾勒出图书馆员新型能力的全貌,为图书馆员新型能力的建设和研究提供参考。文章运用文献调查法、内容分析法,对图书馆员新型能力国内外研究现状、涵义、驱动因子、框架、建构路径及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研究,指出:在新的信息环境下,图书馆员新型能力是图书馆业务转型的关键,图书馆和图书馆员都应自觉加强新型能力建设。图2。表1。参考文献31。
张文亮[9](2014)在《我国公共图书馆组织文化诊断研究》文中认为近些年,我国开始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力度,国家更加重视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在人员、经费、政策等方面给予大力的扶持。2011年国家提出了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和文化馆的免费开放政策,公共图书馆的社会化进程加快,这对公共图书馆的管理提出了挑战。传统的经验管理、科学管理已经开始乏力,这种情况下文化管理作为一种软管理方式更为适合公共图书馆管理的未来需要。实践工作中,一些公共图书馆开始尝试进行组织文化建设,然而组织文化建设的标准不一,缺乏科学、规范的理论体系。一般而言,组织文化建设要经历诊断、设计、实施等过程,诊断是组织文化建设的起点,本研究以组织文化诊断为切入点,为公共图书馆组织文化建设提供理论指导。本研究在国内外文献调研的基础上,构建了公共图书馆组织文化诊断的基本理论框架。并通过专家访谈、图书馆员访谈、专家问卷调查和案例研究构建了公共图书馆组织文化诊断模型,为公共图书馆组织文化诊断提供一个具有适用性和可操作性的参考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公共图书馆组织文化诊断的策略。本研究的主要结论为:第一,公共图书馆组织文化诊断模型的理论依据方面:提出了公共图书馆组织文化诊断模型的理论基础,界定了公共图书馆组织文化诊断的概念、内涵和类型,提出公共图书馆组织文化诊断的原则和意义,界定了公共图书馆组织文化诊断的主体、过程和内容。第二,公共图书馆组织文化诊断模型方面:本研究在公共图书馆组织文化基础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应用专家访谈、图书馆员访谈和专家问卷调查构建了涵盖诊断主体、内容和过程的公共图书馆组织文化诊断整合模型,并且通过在山东省图书馆实施组织文化诊断的案例研究,验证了模型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此外,在此基础上,针对模型应用过程中容量不足的缺陷,本研究提供了三个辅助诊断检查表,分别是资料收集设计矩阵、诊断进度控制表和诊断内容项目选择表。第三,公共图书馆组织文化诊断策略方面:本研究提出公共图书馆组织文化运行的两个机制,其一是图书馆员个体内化机制,其二是图书馆员个体与文化的匹配机制。并针对两个运行机制提出了应对策略。此外,本研究针对公共图书馆组织文化诊断的过程和内容要素提出了应对策略,用以指导公共图书馆组织文化诊断活动。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在我国公共图书馆情境下研究公共图书馆组织文化诊断的理论依据、模型和策略,力图实现以下创新:第一,理论上构建了公共图书馆组织文化诊断的基本理论框架。以往的研究缺乏对组织文化诊断理论层面的研究,而基本理论依据是开展公共图书馆组织文化诊断的基础,本研究在基础理论方面做了有益探索。第二,构建了公共图书馆组织文化诊断模型。本研究构建了涵盖诊断主体、内容和过程的公共图书馆组织文化诊断整合模型,并且通过案例研究对模型进行进一步的验证和修正。这一模型可以作为公共图书馆组织文化诊断的操作工具,是面向实际应用的一个实用的理论框架。第三,提出了公共图书馆组织文化诊断策略。本研究提出了公共图书馆组织文化诊断策略,以对公共图书馆开展组织文化诊断实践工作提供决策参考。
初景利[10](2013)在《嵌入式图书馆服务的理论突破》文中研究指明近些年,嵌入式服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一些图书馆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创新性探索,开辟了知识服务的新领域。图书馆嵌入式服务在理论上的突破主要体现在:重新定义了图书馆的概念与性质,重新认知用户的信息需求,重新确立图书馆员与用户的伙伴关系,颠覆了图书馆"中介论"的理论基础,开创了对图书馆学的新认知。
二、数字图书馆的开创对图书馆员的要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数字图书馆的开创对图书馆员的要求(论文提纲范文)
(1)中外图书馆智慧服务发展现状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图书馆智慧服务比较研究现状述评 |
1.2.1 国内外图书馆智慧服务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图书馆智慧服务比较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图书馆智慧服务的内涵与特征解析 |
2.1 图书馆智慧服务的内涵 |
2.2 图书馆智慧服务的特征 |
第3章 基于文献计量的中外图书馆智慧服务研究现状比较分析 |
3.1 研究数据来源 |
3.2 中外图书馆智慧服务研究主体比较分析 |
3.2.1 国外图书馆智慧服务研究作者合作、机构分析 |
3.2.2 国内图书馆智慧服务研究作者合作、机构分析 |
3.2.3 中外图书馆智慧服务研究作者合作、机构比较 |
3.3 中外图书馆智慧服务研究热点比较分析 |
3.3.1 国外图书馆智慧服务研究热点分析 |
3.3.2 国内图书馆智慧服务研究热点分析 |
3.3.3 中外图书馆智慧服务研究热点比较 |
3.4 中外图书馆智慧服务研究演化路径比较分析 |
3.4.1 国外图书馆智慧服务研究主题演化分析 |
3.4.2 国内图书馆智慧服务研究主题演化分析 |
3.4.3 中外图书馆智慧服务研究主题演化比较 |
第4章 基于网络调研的中外图书馆智慧服务实践现状比较分析 |
4.1 中外图书馆智慧服务实践现状的调研设计 |
4.1.1 调研对象 |
4.1.2 调研方法 |
4.1.3 调研内容 |
4.2 中外图书馆网站智慧服务功能模块调研 |
4.2.1 国外图书馆智慧服务网站功能模块调研 |
4.2.2 国内图书馆智慧服务网站功能模块调研 |
4.3 中外图书馆网站智慧服务功能要素比较 |
4.3.1 智能支撑技术比较 |
4.3.2 空间再造服务比较 |
4.3.3 数字资源建设比较 |
4.3.4 虚拟体验式服务比较 |
4.3.5 智慧型服务馆员比较 |
第5章 提升我国图书馆智慧服务发展水平的启示与建议 |
5.1 深化理论探索,开展跨学科协同研究 |
5.2 融入前沿技术,布局平台化服务系统 |
5.3 汇聚多元资源,丰富智慧服务内容 |
5.4 完善技术标准,提供智慧服务保障 |
5.5 优化交互功能,提升网站界面友好性 |
5.6 提升馆员素质,培育高水平服务团队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2)吉林省公共图书馆信息无障碍服务研究 ——以视障读者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相关概念 |
1.1.3 研究意义 |
1.1.4 存在的问题 |
1.2 研究内容及思路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思路图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1.3.1 研究方法 |
1.3.2 创新之处 |
第2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 |
2.1 国内外文献研究现状 |
2.1.1 国外文献研究现状 |
2.1.2 国内文献研究现状 |
2.1.3 国内外文献综述小结 |
2.2 国内外法律政策研究 |
2.2.1 国外法律政策研究 |
2.2.2 国内法律政策研究 |
2.3 国内外典型案例 |
2.3.1 国外典型案例 |
2.3.2 国内典型案例 |
2.3.3 省内典型案例 |
第3章 吉林省公共图书馆信息无障碍服务研究 |
3.1 调查研究设计 |
3.1.1 调查目的 |
3.1.2 调查方式 |
3.1.3 调查对象与调查时间 |
3.1.4 调查内容 |
3.2 调查结果分析 |
3.2.1 视障阅览室管理情况 |
3.2.2 馆舍建设方面 |
3.2.3 馆藏资源方面 |
3.2.4 服务能力方面 |
3.2.5 经费方面 |
3.3 吉林省数字图书馆网页无障碍现状调查 |
3.3.1 调查对象与标准 |
3.3.2 调查结果分析 |
3.3.3 .数字图书馆无障碍网站设计对策 |
3.3.4 对图书馆员的访谈 |
3.3.5 小结 |
第4章 基于视障读者需求的视障阅览室新模式 |
4.1 视障读者问卷分析 |
4.1.1 调查的方法及对象 |
4.1.2 调查结果 |
4.2 对视障读者的访谈 |
4.3 基于视障读者需求的视障阅览室运营新模式 |
第5章 存在问题及对策 |
5.1 存在问题 |
5.1.1 硬件方面 |
5.1.2 服务方面 |
5.1.3 宣传方面 |
5.1.4 规章制度方面 |
5.2 解决措施 |
5.2.1 硬件方面 |
5.2.2 服务方面 |
5.2.3 宣传方面 |
5.2.4 法律规章制度方面 |
第6章 总结、不足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不足 |
6.3 展望 |
附录 |
附录 1:调查问卷 吉林省公共图书馆视障读者满意度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3)“双一流”建设高校图书馆管理机构重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2.3 小结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价值 |
1.4.1 理论价值 |
1.4.2 现实价值 |
1.5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我国高校图书馆机构设置现状调研 |
2.1 调研步骤 |
2.1.1 明确调研目的 |
2.1.2 选取调研方法 |
2.1.3 确定调研对象 |
2.1.4 选定调研内容 |
2.2 调研结果 |
2.2.1 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图书馆机构设置调研结果 |
2.2.2 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图书馆机构设置调研结果 |
2.2.3 “双一流”大学图书馆新服务和新部门统计 |
2.2.4 专家访谈结果 |
2.3 小结 |
第三章 “双一流”战略对高校图书馆的新要求和新任务 |
3.1 “双一流”战略对高校图书馆的新要求 |
3.2 “双一流”战略下高校图书馆的新任务 |
3.2.1 高校智库 |
3.2.2 教育伙伴 |
3.2.3 研究助手 |
3.2.4 文化中心 |
3.3 小结 |
第四章 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理论依据 |
4.1 垂直式行政管理模式 |
4.1.1 理论溯源 |
4.1.2 垂直式行政管理模式的优缺点 |
4.2 矩阵式业务管理模式 |
4.2.1 理论溯源 |
4.2.2 矩阵式业务管理模式的优缺点 |
4.3 小结 |
第五章 “双一流”建设高校图书馆复合型管理模式构建 |
5.1 复合型管理模式探析 |
5.2 “双一流”建设高校图书馆复合型管理模式构建的必要性和优势 |
5.2.1 复合型管理模式构建的必要性 |
5.2.2 复合型管理模式构建的优势 |
5.3 “双一流”建设高校图书馆复合型管理模式构建原则 |
5.3.1 以“双一流”任务为核心 |
5.3.2 以用户需求为导向 |
5.3.3 以战略规划为引领 |
5.3.4 与学校发展相适应 |
5.3.5 以提升服务效能为目标 |
5.4 D大学图书馆机构重组案例分析与优化设计 |
5.4.1 D大学图书馆概况 |
5.4.2 D大学图书馆组织机构现状 |
5.4.3 D大学图书馆组织机构重组设计 |
5.5 管理机构优化重组和复合式管理模式 |
5.5.1 管理机构优化重组 |
5.5.2 复合式管理模式 |
5.6 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4)中美公共图书馆少儿服务比较研究 ——基于儿童发展观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理论研究现状 |
1.2.2 实践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儿童 |
2.1.2 公共图书馆 |
2.2 儿童发展观理论 |
2.2.1 皮亚杰的儿童发展理论 |
2.2.2 维果茨金的高级心理机能学说 |
2.2.3 蒙台梭利的儿童发展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儿童发展观视角下的公共图书馆少儿服务 |
3.1 儿童发展观视角下的公共图书馆少儿服务目标 |
3.1.1 根据儿童发展阶段特征加强馆藏资源建设 |
3.1.2 根据以儿童为中心提升少儿部服务水平 |
3.1.3 根据儿童个性特征提高馆内活动丰富度 |
3.2 儿童发展观视角下的公共图书馆少儿服务依据 |
3.3 儿童发展观视角下的公共图书馆少儿服务条件 |
3.3.1 基础条件 |
3.3.2 儿童图书馆员 |
3.4 儿童发展观视角下的公共图书馆少儿服务模式 |
3.4.1 馆内服务模式 |
3.4.2 社会合作模式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儿童发展观视角下中美公共图书馆少儿服务比较分析 |
4.1 儿童发展观视角下中美公共图书馆少儿服务法律法规比较分析 |
4.1.1 法律比较分析 |
4.1.2 法规比较分析 |
4.2 儿童发展观视角下中美公共图书馆少儿服务现状比较分析 |
4.2.1 基础条件比较分析 |
4.2.2 儿童图书馆员比较分析 |
4.2.3 馆内活动比较分析 |
4.2.4 社会合作比较分析 |
4.3 我国公共图书馆少儿服务存在的问题解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儿童发展观视角下我国公共图书馆少儿服务策略 |
5.1 分级服务策略 |
5.2 社会化活动策略 |
5.3 个性化发展服务策略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及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5)基于能力和知识结构的我国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2.1 国外研究现状 |
2.1.1 国外图书情报学教育历史 |
2.1.2 国外图书情报专业硕士教育发展现状研究 |
2.1.3 国外图书情报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研究 |
2.1.4 国外图书情报专业硕士课程设置研究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1 国内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研究 |
2.2.2 国内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研究 |
2.2.3 国内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职业核心能力研究 |
第三章 概念界定和相关理论模型 |
3.1 概念界定 |
3.1.1 专业学位 |
3.1.2 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 |
3.1.3 课程设置 |
3.1.4 知识与知识结构 |
3.1.5 能力与能力结构 |
3.2 理论研究与模型 |
3.2.1 杜威实用主义理论 |
3.2.2 建构主义理论 |
3.2.3 胜任特征理论与模型 |
第四章 我国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现状调查与分析 |
4.1 我国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的现状调查 |
4.1.1 问卷设计 |
4.1.2 调查对象 |
4.1.3 课程结构评价调查情况 |
4.1.4 课程内容需求调查情况 |
4.1.5 课程实施调查情况 |
4.2 我国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课程体系结构的现状调查 |
4.2.1 研究设计 |
4.2.2 课程总体分布情况 |
4.2.3 课程分类标准的制定 |
4.3 我国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专业核心课程设置的现状分析 |
4.3.1 我国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专业核心课程覆盖情况 |
4.3.2 我国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专业核心课程的结构分析 |
4.3.3 我国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专业核心课程的内容分析 |
4.3.4 我国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专业核心课程的权重分析 |
4.4 我国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与国外iSchools院校图书情报课程设置对比分析 |
4.4.1 国内外院校课程类别的分布情况对比分析 |
4.4.2 国内外院校课程设置对比分析 |
第五章 基于能力和知识结构的我国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研究 |
5.1 我国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能力结构要素研究 |
5.1.1 文献分析提取能力结构要素指标 |
5.1.2 专家访谈提取能力结构要素指标 |
5.1.3 我国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能力结构体系的构建 |
5.2 我国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知识结构要素研究 |
5.2.1 问卷设计与实施 |
5.2.2 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
5.3 我国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知识结构指标权重分析 |
5.3.1 研究设计 |
5.3.2 学生对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知识结构指标权重分析 |
5.3.3 在职人员对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知识结构指标权重分析 |
5.3.4 结论 |
5.4 我国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知识结构体系的构建 |
第六章 我国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的建议 |
6.1 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 |
6.2 适当调整课程内容,合理优化课程结构 |
6.3 从职业生涯出发,推广并健全双导师制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专家访谈提纲 |
附录二 调查问卷学生版 |
附录三 调查问卷在职人员版 |
附录四 我国21所授权MLIS院校的专业核心课程类别在总各院校课程总数中的分布情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6)基于智能机器人的智慧图书馆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主要内容和思路 |
1.4 研究方法 |
1.5 相关概念和国内外研究综述 |
1.5.1 人工智能 |
1.5.2 智慧图书馆 |
1.5.3 国外研究综述 |
1.5.4 国内研究综述 |
第2章 基础理论与相关技术 |
2.1 基础理论 |
2.1.1 刘国钧“五要素说” |
2.1.2 用户体验理论 |
2.1.3 巴特勒理论 |
2.1.4 矛盾管理理论 |
2.2 相关技术 |
2.2.1 定位识别技术 |
2.2.2 自主导航系统 |
2.2.3 语音识别技术 |
2.2.4 人机交互 |
第3章 机器人在智慧图书馆建设的应用及服务现状分析 |
3.1 机器人在智慧图书馆的服务现状分析 |
3.1.1 图书自动存取 |
3.1.2 图书搬运工作 |
3.1.3 图书自动盘点 |
3.1.4 参考咨询服务 |
3.2 机器人在智慧图书馆的应用和需求调查研究 |
3.2.1 用户基本情况分析 |
3.2.2 用户对智能机器人的认知和发现渠道 |
3.2.3 用户智能机器人使用的行为特征分析 |
3.2.4 智能机器人的应用需求分析及期望 |
第4章 基于智能机器人的智慧图书馆服务设计与实现 |
4.1 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整体架构设计 |
4.1.1 总体框架 |
4.1.2 支撑体系 |
4.2 多模态图书管理 |
4.2.1 图书模态相关问题 |
4.2.2 图书管理服务实现 |
4.3 咨询问答系统 |
4.3.1 问答系统服务流程 |
4.3.2 问答系统具体功能 |
4.4 语料库建设 |
4.4.1 语料库分类模型 |
4.4.2 语料问题建设 |
4.5 机器人和馆员合作 |
4.5.1 机器人馆员服务 |
4.5.2 协同合作服务模式 |
第5章 人工智能在智慧图书馆的应用案例探究 |
5.1 南京大学智慧图书馆服务 |
5.1.1 智慧图书管理 |
5.1.2 智慧书架管理 |
5.1.3 智慧图书盘点 |
5.1.4 智慧咨询问答 |
5.2 机器人在南京大学智慧图书馆建设中的服务评价 |
5.2.1 服务功能 |
5.2.2 服务效果 |
5.2.3 社会效益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6.3 未来发展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图书馆智能机器人应用及服务需求调查研究 |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7)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7图书馆版(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介绍 |
3 驱动学术和研究型图书馆技术应用的关键趋势 |
3.1 概述 |
3.1.1 长期趋势:未来5年及以上驱动学术和研究型图书馆技术应用的趋势 |
3.1.2中期趋势:未来3-5年驱动学术和研究型图书馆技术应用的趋势 |
3.1.3短期趋势:未来1-2年驱动学术和研究型图书馆技术应用的趋势 |
3.2 长期趋势 |
3.2.1 跨机构合作 |
3.2.1. 1 概述 |
3.2.1. 2 政策、引领或实践的启示 |
3.2.1. 3 推荐阅读 |
3.2.2 学术记录的发展本质 |
3.2.2. 1 概述 |
3.2.2. 2 政策、引领或实践的启示 |
3.2.2. 3 推荐阅读 |
3.3 中期趋势 |
3.3.1 用户即创造者 |
3.3.1. 1 概述 |
3.3.1. 2 政策、引领或实践的启示 |
3.3.1. 3 推荐阅读 |
3.3.2 反思图书馆空间 |
3.3.2. 1 概述 |
3.3.2. 2 政策、引领或实践的启示 |
3.3.2. 3 推荐阅读 |
3.4 短期趋势 |
3.4.1 科学数据管理 |
3.4.1. 1 概述 |
3.4.1. 2 政策、引领或实践的启示 |
3.4.1. 3 推荐阅读 |
3.4.2 重视用户体验 |
3.4.2. 1 概述 |
3.4.2. 2 政策、引领或实践的启示 |
3.4.2. 3 推荐阅读 |
4 影响学术和研究型图书馆技术应用的重要挑战 |
4.1 概述 |
4.1.1 可解决的挑战:理解并知道如何解决的问题 |
4.1.2 有难度的挑战:理解但是难以解决的问题 |
4.1.3 严峻的挑战:复杂而难以定义和解决的问题 |
4.2 可解决的挑战 |
4.2.1 提高图书馆服务与资源的可访问性 |
4.2.1. 1 概述 |
4.2.1. 2 政策、引领或实践的启示 |
4.2.1. 3 推荐阅读 |
4.2.2 提升数字素养 |
4.2.2. 1 概述 |
4.2.2. 2 政策、引领或实践的启示 |
4.2.2. 3 推荐阅读 |
4.3 有难度的挑战 |
4.3.1 变革组织结构以适应未来工作 |
4.3.1. 1 概述 |
4.3.1. 2 政策、引领或实践的启示 |
4.3.1. 3 推荐阅读 |
4.3.2 持续发展图书馆集成、互操作与合作项目 |
4.3.2. 1 概述 |
4.3.2. 2 政策、引领或实践的启示 |
4.3.2. 3 推荐阅读 |
4.4 严峻的挑战:复杂而难以定义和解决的问题 |
4.4.1 经济和政治压力 |
4.4.1. 1 概述 |
4.4.1. 2 政策、引领或实践的启示 |
4.4.1. 3 推荐阅读 |
4.4.2 应对彻底变革的需求 |
4.4.2. 1 概述 |
4.4.2. 2 政策、引领或实践的启示 |
4.4.2. 3 推荐阅读 |
5 学术和研究型图书馆技术的重要发展 |
5.1 1年以内被广泛采用的技术 |
5.1.1 大数据 |
5.1.1. 1 概况 |
5.1.1. 2 与学术和研究型图书馆的相关性 |
5.1.1. 3 大数据实践案例 |
5.1.1. 4 推荐阅读 |
5.1.2 数字学术技术 |
5.1.2. 1 概况 |
5.1.2. 2 与学术和研究型图书馆的相关性 |
5.1.2. 3 数字学术技术实践案例 |
5.1.2. 4 推荐阅读 |
5.2 2-3年内被广泛采用的技术 |
5.2.1 图书馆服务平台 |
5.2.1. 1 概况 |
5.2.1. 2 与学术和研究型图书馆的相关性 |
5.2.1. 3 图书馆服务平台实践案例 |
5.2.1. 4 推荐阅读 |
5.2.2 网络身份识别 |
5.2.2. 1 概况 |
5.2.2. 2 与学术和研究型图书馆的相关性 |
5.2.2. 3 网络身份识别实践案例 |
5.2.2. 4 推荐阅读 |
5.3 4-5年内被广泛采用的技术 |
5.3.1 人工智能 |
5.3.1.1概况 |
5.3.1. 2 与学术和研究型图书馆的相关性 |
5.3.1. 3 人工智能实践案例 |
5.3.1. 4 推荐阅读 |
5.3.2 物联网 |
5.3.2. 1 概况 |
5.3.2. 2 与学术和研究型图书馆的相关性 |
5.3.2. 3 物联网实践案例 |
5.3.2. 4 推荐阅读 |
6 方法 |
(8)图书馆员新型能力:涵义、驱动因子、框架及其建构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1 图书馆员新型能力的内涵与外延及其研究与实践概况 |
1.1 图书馆员新型能力的内涵与外延 |
1.1.1 图书馆员新型能力涵义 |
1.1.2 图书馆员新型能力与职业能力、核心能力、核心竞争力的关联与区分 |
1.2 图书馆员新型能力研究与实践概况 |
2 图书馆员新型能力三大驱动因子 |
2.1 信息技术驱动 |
2.2 用户需求驱动 |
2.3 图书馆生存驱动 |
3 图书馆员新型能力框架 |
3.1 图书馆员新型能力构成要素 |
3.2 图书馆员新型能力体系框架 |
4 图书馆员新型能力建构路径 |
4.1 图书馆员新型能力存在不足 |
4.2 新型能力建构策略 |
5 图书馆员新型能力建构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
6 结语 |
(9)我国公共图书馆组织文化诊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表目录 图目录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内容和目的 |
一、研究内容 |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三、研究目的 |
第三节 研究框架、方法与创新点 |
一、研究框架 |
二、研究方法 |
三、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组织文化理论 |
一、组织文化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
二、组织文化的概念 |
三、组织文化的结构 |
四、组织文化的类型 |
五、组织文化的功能 |
第二节 组织文化诊断理论 |
一、组织文化诊断研究的兴起与发展 |
二、组织文化诊断的模型 |
三、组织文化诊断的过程与方法 |
第三节 图书馆组织文化研究 |
一、国外图书馆组织文化研究 |
二、国内图书馆组织文化研究 第三章 公共图书馆组织文化诊断模型的理论依据 |
第一节 公共图书馆组织文化诊断的理论基础 |
一、文化心理学 |
二、文化管理学 |
三、组织诊断学 |
第二节 公共图书馆组织文化诊断的概念、内涵与类型 |
一、公共图书馆组织文化诊断的概念 |
二、公共图书馆组织文化的内涵 |
三、公共图书馆组织文化诊断的类型 |
第三节 公共图书馆组织文化诊断的原则与意义 |
一、公共图书馆组织文化诊断的原则 |
二、公共图书馆组织文化诊断的意义 |
第四节 公共图书馆组织文化诊断的主体、过程和内容 |
一、公共图书馆组织文化诊断的主体 |
二、公共图书馆组织文化诊断的过程 |
三、公共图书馆组织文化诊断的内容 |
第五节 公共图书馆组织文化诊断的初始模型 |
一、初始模型的诊断主体设计 |
二、初始模型的诊断内容设计 |
三、初始模型的诊断过程设计 第四章 公共图书馆组织文化诊断模型的构建 |
第一节 专家访谈 |
一、访谈程序与内容 |
二、访谈结果分析 |
第二节 图书馆员访谈 |
一、访谈的程序与内容 |
二、访谈数据处理方法 |
三、图书馆员对组织文化认知的维度 |
第三节 专家问卷调查分析 |
一、问卷设计 |
二、数据分析 |
第四节 理论模型的构建 |
一、模型修正 |
二、总体模型框架 第五章 案例研究 |
第一节 研究设计 |
一、山东省图书馆的基本情况 |
二、研究过程 |
三、研究方法 |
四、数据获取 |
第二节 山东省图书馆组织文化分析 |
一、成因分析 |
二、现状分析 |
三、未来预期 |
四、诊断结果输出 |
第三节 山东省图书馆组织文化诊断的结果与建议 |
一、山东省图书馆组织文化诊断的结果 |
二、山东省图书馆组织文化的发展建议 |
第四节 研究结果 |
一、本模型具有很好的适用性 |
二、本模型具有可操作性 |
三、应用本模型还需要考虑的两个重要因素 |
四、模型需增加的辅助诊断检查表 第六章 我国公共图书馆组织文化诊断的策略 |
第一节 公共图书馆组织文化诊断的运行机制及应对策略 |
一、图书馆员个体内化机制 |
二、图书馆员与组织文化的匹配机制 |
第二节 公共图书馆组织文化诊断的导入时机及应对策略 |
一、公共图书馆组织成长的生命周期 |
二、公共图书馆组织文化的导入时机 |
三、各个阶段的诊断重点与目标 |
第三节 公共图书馆组织文化诊断的关键要素及应对策略 |
一、合理的人员安排 |
二、科学的流程设计 |
三、严谨的方法选择 |
四、易读易懂的诊断报告 |
五、诊断结果的落实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公共图书馆组织文化诊断的基本理论 |
二、公共图书馆组织文化诊断的模型 |
三、公共图书馆组织文化诊断模型的实施策略 |
第二节 主要贡献 |
一、理论上提出了公共图书馆组织文化诊断基本理论体系框架 |
二、构建了公共图书馆组织文化诊断模型 |
三、提出了公共图书馆组织文化诊断的策略 |
第三节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
一、研究局限 |
二、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
附录A 专家访谈提纲 |
附录B 专家调查问卷 |
附录C 普通员工访谈提纲 |
附录D 中层访谈提纲 |
附录E 高层访谈提纲 |
附录F 山东省图书馆组织文化调查问卷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10)嵌入式图书馆服务的理论突破(论文提纲范文)
1 嵌入式服务重新定义图书馆的概念与性质 |
2 嵌入式服务重新认知用户的信息需求 |
3 嵌入式服务重新确立图书馆员与用户的关系 |
4 嵌入式学科服务颠覆了图书馆学“中介论”的基础 |
5. 嵌入式学科服务开创了对图书馆学的新认知 |
四、数字图书馆的开创对图书馆员的要求(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外图书馆智慧服务发展现状比较研究[D]. 黄继乾.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2]吉林省公共图书馆信息无障碍服务研究 ——以视障读者为视角[D]. 沈洋洋.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3]“双一流”建设高校图书馆管理机构重组研究[D]. 姜凯予.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4]中美公共图书馆少儿服务比较研究 ——基于儿童发展观视角[D]. 倪颖. 吉林大学, 2020(08)
- [5]基于能力和知识结构的我国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研究[D]. 吴琼. 天津师范大学, 2019(01)
- [6]基于智能机器人的智慧图书馆服务研究[D]. 何瑶. 南京大学, 2018(01)
- [7]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7图书馆版[J]. S.Adams Becker,M.Cummins,A.Davis,A.Freeman,C.Giesinger Hall,V.Ananthanarayanan,K.Langley,N.Wolfson,赵艳,魏蕊,高春玲,王丹丹,杨志刚. 图书情报工作, 2018(03)
- [8]图书馆员新型能力:涵义、驱动因子、框架及其建构路径[J]. 杨沉. 国家图书馆学刊, 2017(05)
- [9]我国公共图书馆组织文化诊断研究[D]. 张文亮. 南开大学, 2014(04)
- [10]嵌入式图书馆服务的理论突破[J]. 初景利.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