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僵蚕合贝母治疗慢性咽炎性咳嗽(论文文献综述)
郑丽清[1](2021)在《桑菊饮加减方治疗小儿上气道咳嗽综合征(风热夹痰证)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研究目的:通过观察桑菊饮加减方对小儿上气道咳嗽综合征(风热夹痰证)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客观评价桑菊饮加减方治疗小儿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临床疗效,为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上气道咳嗽综合征提供新的诊疗思路。研究方法:选取2020年1月到2020年11月就诊于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门诊,诊断为上气道咳嗽综合征(风热夹痰证),且基础疾病伴有变应性鼻炎病理表现的患儿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最终完成病例为77例,治疗组38例、对照组39例。对照组予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喷鼻联合地氯雷他定糖浆口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桑菊饮加减方口服。两组均以2周为1个疗程,治疗两个疗程,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对症状及体征进行量化积分,并予统计分析,根据统计结果来评价两组疗效的差异。治疗结束后随访2个月,比较两组患儿复发率,分析两组治疗方案的远期疗效。结果:临床研究结果表明,桑菊饮加减方治疗小儿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属风热夹痰者疗效显着。具体如下:(1)总体疗效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94.7%,对照组总有效率89.8%,经统计学分析P<0.05,显示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2)症状改善方面:两组治疗后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O.O5,显示两组治疗在改善中医证候方面均有疗效,且治疗组在改善咳嗽、咳痰、咽痒、鼻后滴流感、清嗓、咽部体征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P<O.O5),在鼻塞、鼻痒、流涕、喷嚏方面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P>O.O5);治疗组治疗4周疗效优于治疗2周(P<O.O5),对照组治疗4周与治疗2周疗效无显着差异(P>O.O5)。(3)随访情况:分别于治疗结束1月、2月后进行随访,治疗组患儿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O.O5)。(4)桑菊饮加减方治疗小儿上气道咳嗽综合征(风热夹痰证)疗效肯定,且治疗期间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桑菊饮加减方治疗小儿上气道咳嗽综合征(风热夹痰证)疗效肯定,有效控制患儿咳嗽及鼻咽部等症状,缩短病程,降低复发率,且服药过程中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
苏当妮[2](2021)在《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的治疗儿童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方剂组方规律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挖掘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文献及导师史正刚教授治疗儿童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用药规律和经验,从而总结出中医药治疗本病的用药规律及特色。方法:1.制定文献检索策略。在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选择主题词检索“上气道咳嗽综合征”,排序方式为“时间”,经严密筛选,最终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方剂总量为104首。将104首方剂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V2.5)进行数据分析,获得高频单味药、常用药对、核心组合等结果,分析临床医家治疗儿童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用药规律。2.门诊收集并筛选史正刚教授治疗儿童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处方,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V2.5),选择软件的“数据分析”部分,归纳史正刚教授治疗儿童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遣方规律,探讨其治疗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用药特色。结果:1.文献方剂研究:(1)中药治疗儿童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104首方剂中,共有140味药物,用药频次排在前十位的药物为:辛夷、甘草、桔梗、苍耳子、杏仁、白芷、黄芩、麻黄、薄荷、蝉蜕,以解表药为主,化痰止咳平喘药次之。(2)3~5味的核心药物组合共有16个,治疗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新配伍8个。2.导师经验研究:(1)史正刚教授治疗儿童UACS方剂160首,共包含132味中药,药物总频次是2953次。其中前十位的常用药物是:浙贝母、桔梗、旋复花、蝉蜕、白芷、辛夷、僵蚕、苍耳子、黄芩、木蝴蝶。药性排在前三位的药物是:寒、温、平。用药五味排在前三位的是:苦、辛、甘。(2)基于关联规则分析常用药物组合有:浙贝母-桔梗、旋复花-忍冬藤、僵蚕-蝉蜕、牛蒡子-桔梗、白芷-辛夷-苍耳子等。(3)3~5味的核心组合有:桔梗-黄芩-牛蒡子、竹茹-黄芩-玄参-牛蒡子、竹茹-茯苓-旋复花-陈皮、茯苓-旋复花-陈皮-炙甘草等。(4)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得出的新配伍有4个。结论:1.小儿UACS的病因多责之于风、痰、热,证型以风痰郁肺多见,位在肺,应分鼻、咽,治疗需定性与定位相结合。在理肺治脾的同时,也要兼顾从肝调治,内外风同治。2.中医治疗UACS以止咳化痰平喘药、解表药为主,解表药物取其疏风、利咽、通窍之效;用寒非远寒,西北秋冬之际,亦常见热证,需酌情加用苦寒药。3.旋覆代赭汤、苍耳子散等验方可化裁用于此病的施治。
李金桐[3](2020)在《理气通窍利咽法治疗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临床经验总结》文中提出背景:上气道咳嗽综合征是呼吸科门诊常见疾病,临床以咳嗽及鼻、咽部症状为主要表现,其西医治疗多以对症治疗为主,但疗效持续时间较短,病情易于反复。中医药治疗本病具有较为独到的优势。晏军主任医师擅长应用理气通窍利咽法治疗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疗效颇佳。目的:通过统计晏军主任医师应用理气通窍利咽法治疗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有效病案,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总结导师治疗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辨证思路和用药规律,传承导师临床经验,为中医药治疗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开拓思路。方法:本研究纳入2017年9月至2019年12月于晏军主任医师门诊就诊的符合纳排标准的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病案,将病案基本信息进行规范化处理后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通过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分析、熵聚类的新方分析等数据挖掘功能,得出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证候分布规律,挖掘导师常用的对药、角药及核心药物组合,并结合专家访谈,总结导师应用理气通窍利咽法治疗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临床经验。结果:本次研究共纳入74例上气道咳嗽综合征患者,101诊次医案。统计结果显示,上气道咳嗽综合征临床多见于中青年女性,其常见症状有咳嗽、咽痒、口干、咽干、痰黏、痰少、痰白、口苦、流清涕、咽部异物感等,证型则以风痰恋肺、风痰郁热最为多见。导师临床常使用温性药和寒性药治疗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其中苦味药、辛味药和甘味药出现次数最多。药物归经方面,治疗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药物主要归肺经,其次为胃、脾、肝、心、大肠经。本病病位在肺、鼻、咽,与多个脏腑相关,常以正虚为本,由外邪诱发,其病机关键在于气机升降失调,当以理气通窍利咽为基本治疗原则。在具体用药方面,最常用的药物为前胡、炙百部、杏仁、清半夏、牛蒡子、蝉蜕、炙麻黄、茯苓、桔梗、白前、辛夷、紫苏叶、荆芥、炙甘草、薄荷。常用药对有白前-前胡、炙麻黄-杏仁、桔梗-甘草、桔梗-枳壳、牛蒡子-蝉蜕、蝉蜕-僵蚕、香附-紫苏等。其余常用的药物组合包括炙百部-炙紫菀-炙款冬花和荆芥-薄荷-钩藤等。结论:晏军主任医师治疗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临床经验可总结如下:①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病位在肺、鼻、咽,核心病机在于气机升降失调,故确立理气通窍利咽为基本治疗原则;②晏军主任医师在辨证时注重对主症、兼症的把握,四诊合参的同时尤其注重喉咽部望诊;③风邪是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发病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在治疗时可从风论治、内外同调;④随着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发生发展,正虚的程度逐渐加重,治疗过程中需注重顾护阴液和补益脾胃;⑤治疗上气道咳嗽综合征时需秉承整体观念,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做到专药专用;⑥治未病、重调摄的理念需贯穿于治疗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全过程中。
郭琛琛[4](2020)在《清及清以前咳嗽中医外治法研究及导师治疗咳嗽思路探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清及清以前咳嗽中医外治法文献搜集、整理,以总结分析取穴、用药规律,为当今临床科研提供借鉴。方法:以《中华医典》为检索源,将检索文献进行整理,建立数据库分析,并结合导师治疗咳嗽临床经验,探析治疗咳嗽思路。结果:涉及医籍201部,条文2826条,外治法19种,穴位处方1962个,药物外治处方862个,推拿功法处方57个。其中腧穴146个,以膀胱经、肺经为主,多位于胸腹部,特定穴以五输穴为主,高频腧穴有肺俞、天突、膻中、列缺、太渊;常用配伍为肺俞→天突、天突+肺俞→膻中。外治药物341味,共涉及化痰止咳平喘药、补虚药等,药性多温,药味多苦,常用药有苦杏仁、款冬花、川贝母、甘草、雄黄;配伍多为苦杏仁→川贝母、川贝母+苦杏仁→甘草。结论:清及清以前中医外治法治疗咳嗽方法众多,用穴、用药规范有效,为临床和科研提供新思路。
郭小乐[5](2020)在《国医大师张磊辨治肺系疾病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本课题借助张磊名医工作室的学术资料进行收集整理,选择肺系疾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该领域内其学术特点、临证经验、组方用药规律。通过这些研究,客观公正的总结张老的学术成就,为未来传承、发扬张磊先生学术经验提供借鉴与启示。研究方法:本论文运用文献资料分析方法和数据挖掘方法,通过搜集和整理张磊教授的学术着作、发表的学术论文、往年的门诊病例以及历代医家治疗肺系疾病的相关着作和论文,对多方面的资料进行分析和归纳,并通过数据挖掘,力求系统地总结和提炼张磊教授治疗肺系疾病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研究结果:病因病机方面,总结出风、痰浊、热三个特点;诊断辨证方面,首先重视脏腑关系,其次重视辨证与辨病的结合;治法治则方面,总结出张老治肺十法,分别是:宣肺去壅、清肺泻热、涤肺祛浊、降肺下气、补肺益气、滋阴润肺、清肝肃肺、肺胃同治、肺肠同治、解毒通络;用药特点方面,总结出用药轻灵、量小力专,动静结合、以动为主,亦润亦燥、相济相随,加减用药,随症而转四个特点。研究结论:本论文首次系统地总结了张磊教授辨治肺系疾病的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由浅到深,从纵向方面,较为全面的、系统的整理和凝练了张磊教授的学术思想,将其理论中最具活力的部分展现出来,从而有效的指导临床实际应用。
贾海女[6](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分析晏军主任医师治疗慢性咳嗽的组方经验》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慢性咳嗽发病较广,发病率较高,其病因复杂,涉及多种呼吸、消化系统疾病。慢性咳嗽的影响因素较多,其多数发病机制尚在研究中。慢性咳嗽的一些病因诊断手段有限,导致慢性咳嗽在治疗上存在困难,也因此成为医学界的重点关注对象之一。中医治疗慢性咳嗽具有广泛应用前景,晏军主任医师长期从事中医药防治肺系疾病的临床与研究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慢性咳嗽的治疗经验,通过现代计算机技术对其进行挖掘、整理具有重要意义。目的:基于古今医案云平台对晏军主任医师门诊医案进行整理与挖掘,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组方规律等方面分析晏军主任医师治疗慢性咳嗽组方经验,以期完善中医药论治慢性咳嗽的理法方药。方法:通过回顾性研究,收集2016年2月至2019年12月的晏军主任医师门诊医案,以古今医案云平台为主要挖掘统计工具,采用频次统计、卡方检验、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算法对医案资料的症、证、方、药进行整理与挖掘,结合临床学习、导师发表文献及座谈资料分析探讨晏军主任医师治疗慢性咳嗽症证、症方、证药、中药配伍之间的关系和慢性咳嗽的治法,总结导师组方经验。结果:在门诊中,慢性咳嗽患者女性多于男性,患病年龄分布广泛,中青年人患病率较老年人患病率高。临床多见痰白、痰稠、痰少等痰咳表现,咽部不适在慢性咳嗽中也比较常见,眠差与胸闷亦占有重要比例。慢性咳嗽舌质表现有10种,舌苔表现有9种,脉象表现有6种,其中以舌红、苔薄、滑脉最常见。外感风证是出现次数最多的证候类型。慢性咳嗽主要病位在肺,其次在胃,涉及脾、肝、肾等脏腑。慢性咳嗽实证病理要素主要有“痰”、“火”、“郁”,产生病位多以肺、胃、肝为主;虚证有气虚、阴虚、阳虚,具体病位多以肺、脾、肾为主;慢性咳嗽病性以实热为主。在所录入医案中,共用经方与时方41个,其中止咳化痰方较多。在医案中,以二陈汤为基础的常见合方形式有二合方、三合方和四合方。频率在20%以上的常用中药有42味,以清半夏、蜜麻黄频次最多;药性以温性为主,药味以辛味为主,归经以归肺经为主,功效以利咽、透疹、燥湿化痰、润肠通便、疏散风热、降气化痰、消痰、清热凉血、淮润肺止咳为主。导师善用经典名方:慢性咳嗽患者伴有喷嚏、鼻塞、流涕、鼻后滴漏感等风寒袭窍证,用苍耳子散治疗;咳嗽有痰,用二陈汤;胸闷的气滞胸胁证常用香苏散化裁;咽干、口干、口苦、日间咳的邪入少阳证常用小柴胡汤化裁;痰黄难咯用温胆汤化裁;痰白痰稀用小青龙汤化裁;咽部异物感、咳嗽痰稠的痰气交阻证用半夏厚朴汤化裁。基于关联规则分析,0得到导师治疗慢性咳嗽常用药味组合:桂枝与白芍,白前与前胡,白芷、苍耳子与辛夷,炒牛蒡子、炒僵蚕与蝉蜕,荆芥、薄荷与钩藤。结论:晏师认为慢性咳嗽病因有外感、内伤两端,其中内伤正虚为发病基础,外感风证和内伤邪实为发病之标。临证时导师重视慢性咳嗽风邪致病、痰饮内生和气机失和的病因病机,多从风、痰、脏腑气机升降失常论治慢性咳嗽,以“宣肺疏风,降气化痰”为治疗原则,宣、降、温、润、清是慢性咳嗽常用治法,二陈汤、三拗汤合止嗽散为治疗基本处方,善用药对调畅气机,其独特的临证思维对临床具有指导性意义。
孙放[7](2020)在《感染后咳嗽的证型分布及张纾难教授辨治感染后咳嗽的经验》文中认为目的 感染后咳嗽是指呼吸道感染后,感染急性期症状消失,以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疾病,病程多持续3-8周。近年来,感染后咳嗽的发病率有逐渐升高的趋势,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中药在感染后咳嗽的治疗中展现一定优势,中药在缓解患者不适症状及缩短病程方面疗效显着,在此背景下,寻找有效的中医药治疗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以感染后咳嗽的证型分布为基础,探究感染后咳嗽的证候特点及其相关因素,为中药治疗感染后咳嗽的普及提供研究基础,并对张纾难教授治疗感染后咳嗽的临床经验进行总结。方法 1.收集中日友好医院呼吸科、中医呼吸科就诊的感染后咳嗽患者,由研究者本人或经过规范化培训的工作人员进行现场调查及问卷,收集患者的一般病史资料,同时由2名副主任医师以上专家采集患者的中医四诊资料,判定中医证型。建立感染后咳嗽患者病例信息数据库,运用SPSS2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2.归纳整理张纾难教授门诊治疗感染后咳嗽的病例资料和处方,分析其治疗感染后咳嗽的用药规律。结果 1.(1)研究共纳入感染后咳嗽患者131例,应用传统辨证方法,主要可辨为以风邪伏肺证(34.4%)、痰湿蕴肺证(26.0%)、肺气不足风邪恋肺证(13.7%)、风热袭肺证(6.9%)、痰热壅肺证(5.3%)5种中医证型。(2)在纳入研究的感染后咳嗽患者中,性别:男性52例,占39.7%,女性79例,占61.3%,男:女=1:1.52;年龄:26-35岁最多(25.2%);发病季节:秋季发生感冒的患者最多(40.5%),其次为冬季(27.5%);病程:多数病程在3-8周(61.0%);咳嗽症状积分:1分的患者最多(41.2%),3分的患者最少(26.0%)。(3)不同病程及咳嗽症状积分的患者风邪伏肺证的分布有差异(P<0.05),病程越长,咳嗽症状积分越高,风邪伏肺证所占比例约多。年龄、性别、发病季节与中医证型分布无明显相关性(P>0.05)。(4)将纳入病例分布频率>5%的35个症状变量应用二阶段聚类进行分析,可将131例患者聚为5类,分布频率>30%的症状如下:1类症候群:咳嗽白天重,少痰或痰多,痰白,质粘稠,口粘,自觉咽部有痰,易汗出,舌形正常或舌胖大,舌淡红,苔白腻,脉滑;2类症候群:咳嗽夜间重,少痰,痰白或痰黄,质粘稠,伴咽干、咽痒或咽痛,口干,饮水多,小便黄,大便干,舌形正常,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数或细数;3类症候群:咳嗽夜间多.刺激性气味或冷空气可诱发,呛咳,无痰,咽痒,怕冷,舌形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弦;4类症候群:咳嗽夜间重,刺激性气味可诱发,呛咳,少痰,痰白,质粘稠,难咳,伴咽干或咽痒,舌形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弦;5类症候群:咳嗽白天多,少痰,痰白,质清稀,咽痒,咽部有痰,怕冷,易汗出,舌形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浮。2.张纾难教授认为风邪是感染后咳嗽发病的核心因素,包括内风和外风两部分,故张纾难教授在治疗感染后咳嗽时尤其重视宣肺祛风及缓急息风两法的配合应用,故以过敏煎合止嗽散加减组成基本方,随证加减,由于患者多伴有咽喉症状,张纾难教授尤其重视咽喉症状的辩证施治,认为咽喉症状的出现与风火痰燥关系最为密切,在药物治疗的同时注重患者的日常调护。结论1.(1)感染后咳嗽的主要中医证型主要为风邪伏肺证、痰湿蕴肺证、肺气不足风邪恋肺证、风热袭肺证、痰热蕴肺证。其病理因素主要为风、痰、热、虚。(2)感染后咳嗽女性相对易感,秋冬季节发病率较高,亚急性病程多见,咳嗽程度大多不剧烈,对日常生活的影响不严重。(3)风邪伏肺证在不同病程中均为占比最多的中医证型,病程>8周的患者较病程3-8周患者风邪伏肺证多见,说明风邪是感染后咳嗽发病过程的关键因素,随病程的增加其作用更加显着。咳嗽症状积分更高的患者风邪伏肺证比例越高,提示剧烈咳嗽症状与风邪伏肺证有一定关联。临床经验及其他许多研究表明年龄与感染后咳嗽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有关,本研究结果中各年龄段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无差异,考虑为本研究样本量较小引起误差所致。(4)聚类结果中,1类基本符合痰湿蕴肺证(21.4%);2类基本符合肺热津伤证(17.6%);3类基本符合风邪伏肺证(26.0%),此类患者对冷空气敏感,干咳无痰;4类基本符合风邪伏肺证(13.7%),此类患者对寒冷不敏感,有少量白粘痰,难咳;5类基本符合肺气不足,风邪恋肺证(21.4%)。聚类分析的结果与临床中医证型分布趋势基本吻合,且与传统辨证方法结果具有较高吻合度,以上聚类证候群可认为是此次纳入的131例患者各证型的症状特征。2.张纾难教授认为风邪是感染后咳嗽发病的关键,常以宣肺祛风及缓急息风两法配合应用,并重视咽喉症状的治疗,方用过敏煎合止嗽散加利咽止咳之品组成基本方随证加减。
杨继[8](2020)在《中医药治疗成人感染后咳嗽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与病例调查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通过循证医学方法系统评价中医药治疗成人感染后咳嗽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研究提供循证依据;2.开展临床病例调查研究,归纳分析成人感染后咳嗽证候分布规律及用药特点,总结病机特征,为进一步开展感染后咳嗽的临床治疗及疗效评价研究提供依据。方法:1.中医药治疗成人感染后咳嗽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以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 Fang Data)、维普网(VIP)、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网站(Chinese Clinical Trial Registry)、荷兰医学文摘数据库(E mbase)、循证医学图书馆(The Cochrane library)、美国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P ub Med)等为主要检索来源,检索时间限定为建库始至2019年9月。以主题词检索与自由词检索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检索,检索词为“中医药”、“中草药”、“感染后咳嗽”、“感冒后咳嗽”、“亚急性咳嗽”、“久咳”、“顽固性咳嗽”、“Traditional Chines e Medicine”、“Chinese Herbal Medicine”、“Post-infection Cough”、“PersistentCough”等,研究类型限定为临床研究。使用Cochrane Rev 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2.成人感染后咳嗽中医证候特点调查研究调查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呼吸科门诊及住院病房的感染后咳嗽患者,利用Excel 2010建立数据库,通过SPSS Statistics 23.0进行频次分析、决策树分析、因子分析等。3.成人感染后咳嗽组方用药的数据挖掘研究收集第二部分病例中有处方资料的中药处方,将规范后的处方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简称传承平台)。利用传承平台中的统计报表模块对纳入处方进行频次分析,通过数据分析模块中关联规则算法、改进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算法对纳入处方进行分析。结果:1.中医药治疗成人感染后咳嗽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最终共纳入22个RCT,共计2207例感染后咳嗽患者,其中观察组1118例,对照组1089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比对照组可显着提高临床疗效,缩短咳嗽时间,降低咳嗽症状总积分、视觉模拟咳嗽症状积分和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并显着降低气道神经源性介质指标及炎症因子水平,调节免疫应答,在安全性方面,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的报告。2.成人感染后咳嗽中医证候特点调查研究感染后咳嗽证候调查共纳入病例233例,其中男性110例(47.21%),女性123例(52.79%),年龄最大的83岁,最小17岁。2.1证候信息的描述性分析感染后咳嗽主要症状出现频次较高(由高至低)的依次是:咳嗽、痰少质粘、咳声重浊、干咳无痰、痰色白、痰色黄、喘息、痰多易咳、喉中痰鸣、泡沫痰多、痰黄白相兼、痰腥臭、咳声低怯、痰中带血丝,出现频率在10%以上;感染后咳嗽的伴随症状中出现频次较高(由高至低)的依次是:口干、小便短少色黄、渴欲饮冷、手足心热、心烦、鼻塞、口唇深红、面红色赤、昼重夜轻、咽痛、咽干、口唇色淡、声音嘶哑、失眠、形体消瘦、恶风寒、面白无华、大便秘结、发热、昼轻夜重、咽部阻塞感、胸闷,出现频在40%以上;舌脉上,感染后咳嗽患者舌质多为舌瘦薄、舌干少津、红舌、淡红舌(频率在40%以上),舌苔多为薄苔、黄苔、白苔(频率在40%以上),脉象多为数脉、浮脉、弦脉(频率在35%以上)。2.2中医证候分布本次调查共得到9个中医证候,其中风热犯肺证频数最高,共有53例,占总人数的22.75%,其次是风邪伏肺证41例(17.60%)、痰热郁肺证34例(14.59%)。本次调查共得到20个中医证素,总频数1232次,其中包括7个病位要素,总频次593次,13个病性要素,总频次639次。病位要素中出现频数最高的是肺,共出现376次,频率为63.41%,其次是脾、肝,分别是65次(10.96%)、39次(6.58%);病性要素中出现频数最高的是风,共出现130次,频率为(20.34%),其次是热、痰,分别为123次(19.25%)、66次(10.33%)。2.3相关性分析2.3.1中医证候与年龄相关性风热犯肺证、风邪伏肺证、痰热郁肺证等几乎是各个年龄段患者的主要证型,无明显变化趋势,皮尔逊卡方检验与斯皮尔曼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x2=10.757,相关系数0.197,P=0.6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年龄与中医证候之间不存在相关性。2.3.2中医证候与季节相关性春冬季节患病人数较多,占全年发病人数的87.55%。其中,春季发病的患者,以风热犯肺证为主要中医证候,其次是风邪伏肺证,其余证候均处于均处于较低水平,入夏后,风热犯肺证、风邪伏肺证逐渐降低致一般水平,气阴两虚证、痰湿蕴肺证开始升高,在入秋后达到最高水平,此后开始下降,风燥伤肺证、寒痰伏肺证入秋开始缓慢升高,一直持续到冬季,入冬则以以痰热郁肺证为主要中医证候,其次是寒痰伏肺证、风寒恋肺证;而气火犯肺证一年四季持平,无明显变化趋势。皮尔逊卡方检验与斯皮尔曼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x2=271.264,相关系数3.726,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发病季节与证候存在一定相关性。2.3.3中医证候与咳嗽病程相关性病程3/4周患者风热犯肺证数量较多,占总体人数的53.97%,其次是风邪伏肺证、风燥伤肺证、风寒恋肺证;随病程时间的增加,痰热郁肺证、寒痰伏肺证开始增多,至5/6周达到最高水平,此后开始下降,痰湿蕴肺证则持续上升,气阴两虚证在3/6周没有出现。病程7/8周,气阴两虚证数量较多,占总体人数的61.11%,气火犯肺证变化不明显。皮尔逊卡方检验与斯皮尔曼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x2=348.993,相关系数6.447,P=0.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病程与中医证候存在相关性。2.4决策树分析决策树分析共筛选出恶风寒、大便秘结、弦脉、流黄浊涕、咽痛、不欲饮食、声音嘶哑、泡沫痰多8个辨证关键指标,以及12条判断规则:(1)若“恶风寒=是”,则偏向于诊断“风热犯肺证”;(2)若“恶风寒=是”+“弦脉=是”,则偏向于诊断“风邪伏肺证”;(3)若“恶风寒=是”+“弦脉=是”+“不欲饮食=是”,则偏向于诊断“风寒恋肺证”;(4)若“恶风寒=是”+“弦脉=是”+“不欲饮食=否”,则偏向于诊断“风邪伏肺证”;(5)若“恶风寒=否”,则偏向于诊断“痰热郁肺证”;(6)若“恶风寒=否”+“大便秘结=是”,则偏向于诊断“痰热郁肺证”;(7)若“恶风寒=否”+“大便秘结=是”+“咽痛=是”,则偏向于诊断“气火犯肺证”;(8)若“恶风寒=否”+“大便秘结=否”,则偏向于诊断“气阴两虚证”;(9)若“恶风寒=否”+“大便秘结=否”+“流黄浊涕=是”,则偏向于诊断“风燥伤肺证”;(10)若“恶风寒=否”+“大便秘结=否”+“流黄浊涕=否”+“声音嘶哑=是”,则偏向于诊断“气阴两虚证”;(11)若“恶风寒=否”+“大便秘结=否”+“流黄浊涕=否”+“声音嘶哑=否”,则偏向于诊断“痰湿蕴肺证”;(12)若“恶风寒=否”+“大便秘结=否”+“流黄浊涕=否”+“声音嘶哑=否”+“泡沫痰多=是”,则偏向于诊断“寒痰伏肺证”。2.5因子分析因子分析共得到8个公因子,其中F1:痰少质粘、痰色黄、口干、渴欲饮冷、口唇深红、大便秘结、心烦、小便短少色黄、发热、手足心热、面红色赤、舌红、黄苔、数脉;F2:干咳无痰、咽痛、咽干、流黄浊涕、声音嘶哑、口干、渴欲饮冷、小便短少色黄、发热、手足心热、舌瘦薄、舌干少津、薄苔、浮脉、数脉;F3:鼻塞、恶风寒、项背不舒、薄苔、浮脉;F4:痰少质粘、形体消瘦、舌淡红、舌瘦薄;F5:痰少质粘、薄苔、弦脉、紧脉;F6:昼重夜轻;F7:喷嚏;F8:咳嗽、咳声重浊;将得到的8个公因子的因子得分作为新变量,进行因子聚类分析,从而得到3个症候群,并结合专业知识加以分析。3个症候群依次命名为:风寒恋肺证、风热犯肺证、肺热阴虚证。3.成人感染后咳嗽组方用药的数据挖掘研究对233例病例中131张处方进行用药分析,结果显示,183味中药中,五味分布以苦味药物的使用频次最高,占35.96%,其次为辛味药,占31.02%,甘味药占26.84%,酸味药占3.40%,涩味与咸味药比较少,分别为1.49%、1.29%,药性分布以寒、温、平为主,其中寒性药物占44.36%,温性药物占37.71%,药物归经主要以肺、脾、胃、肝经为主,其次是心、大肠、肾、胆等经;高频药物以前胡、紫菀、桑白皮、白前、款冬花、地骨皮、川贝母、厚朴、半夏等为主,通过关联规则挖掘出紫菀、前胡、桑白皮、地骨皮、白前、款冬花6味核心药物,以及“白前-前胡”、“前胡-桑白皮”、“紫菀-款冬花”、“白前-桑白皮”等152组核心药对,和22组关联规则。通过改进的互信息法分析得出33个关联度较高的核心组合。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复杂系统熵层次聚类分析,凝炼出10个新方。结论:本研究从循证医学角度出发,系统评价了中医药治疗成人感染后咳嗽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表明,中医药辨证治疗感染后咳嗽疗效确切,能显着缩短咳嗽时间,降低气道神经源性介质指标及炎症因子水平,调节免疫应答,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安全性好,无明显不良反应。同时,开展临床证候调查研究,运用多维统计分析方法,对天津地区成人感染后咳嗽的中医证候特点进行了探索,总结了病机特征,结果显示,感染后咳嗽实为外感咳嗽迁移不愈,多因失治误治,或正虚邪恋,造成表邪虽解,余邪未尽。其中风热犯肺证是感染后咳嗽的主要证候,且随病程进展有一定变化趋势。本病病位在肺,与肝脾相关,久病及肾,多为实证、虚实夹杂证。最后,通过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临床上治疗感染后咳嗽的处方进行数据分析,共挖掘出蝉蜕、僵蚕、地龙、紫苏子、生石膏、金银花、连翘、黄芩、浙贝母、冬瓜子、桑白皮、鱼腥草、百部、前胡、瓜蒌、紫菀、莱菔子等25个核心药物,并生成了10个新方,这些药物及新方紧扣“余邪未尽,风邪伏肺”核心病机,同时把握兼夹之证,在治疗感染后咳嗽中可相互配伍,加减使用,为中医药辨证治疗成人感染后咳嗽提供了参考依据。
赵晶晶[9](2020)在《陈小宁教授辨治鼻病临床经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以陈小宁教授辨治鼻部疾病的临床医案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辨治鼻部疾病的临证经验及学术观点进行研究和探讨,包括医案数据挖掘、名中医访谈研究等形式,使模糊化、复杂化的临床数据能够清晰明确,发掘其学术观点在国医大师干祖望教授影响下的继承和创新,为中医鼻部疾病的诊治提供思路与方向。方法:(1)通过文献梳理,归纳总结目前鼻部疾病诊治研究现状,并汇总耳鼻喉科数据挖掘方面的研究及陈小宁教授临证经验研究现状。(2)采用Medcase V3.8数据记录挖掘系统对陈小宁教授2016年-2019年临床诊疗鼻部疾病的医案进行录入,建立数据专库。对符合标准的1066例(变应性鼻炎200例,鼻出血200例、慢性鼻炎200例、慢性鼻窦炎200例、腺样体肥大200例、鼻息肉66例)初诊病案运用频数法、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方法,重点挖掘医案中的症状、证素、舌脉、方药等内容,结合陈小宁教授的临证经验对其挖掘结果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3)采用名中医访谈形式进行访谈,详尽记录陈小宁教授从病名、证型(证素)、治法、用药、学术传承等方面的观点并进行讨论。结果:(1)鼻部疾病的病性多为本虚标实,即多有脏腑虚损兼夹邪实、表邪为多;(2)鼻鼽核心证素:肺虚、风寒,核心方:黄芪、麸炒白术、炒白芍、桂枝、白芷、细辛、辛夷、炒苍耳子、柴胡、徐长卿、甘草。鼻渊核心证素:湿热、脾虚、肺虚,核心方:(一):广藿香、佩兰、夏枯草、白芷、薄荷、陈皮、鱼腥草;(二):炙黄芪、麸炒白术、桂枝、白芷;方一、方二可作为两个证型的两组核心用方,面对兼夹证,亦可作为君方、臣方,两者相伍,治疗虚实夹杂证。鼻窒核心证素:肺虚、脾虚,核心方:炙黄芪、太子参、麸炒白术、炒白芍、桂枝、白芷、辛夷、柴胡、薄荷、甘草。鼻衄核心证素:肺热,核心方:蜜桑白皮、黄芩、生地黄、牡丹皮、夏枯草、焦栀子、牛膝、白茅根、藕节。小儿鼾眠核心证素:痰湿,核心方:陈皮、法半夏、茯苓、浙贝母、净山楂、白芷、炒苍耳子、夏枯草、柴胡、桔梗、甘草。鼻痔核心证素:肺虚、风寒、湿热,核心方:(一)黄芪、防风、麸炒白术、白芷、辛夷、细辛、炒苍耳子、甘草;(二)广藿香、佩兰、黄芩、鱼腥草、夏枯草、白芷、辛夷。结论:(1)通过文献梳理,发现中医药治疗鼻部疾病具有优势及特色,临床受众广,并发现本研究属于首次采用临床大样本医案数据挖掘及名中医访谈范式对陈小宁教授治疗鼻部疾病临证经验的尝试,能更全面的总结其临证经验及学术观点;(2)鼻部疾病的诊治过程中存在很多共性,可以对其作为一个大门类进行辨证施治,不同病种间存在差异性用药;主症、证素、药物间存在单项、多列单项及双向关系,角药、药对、组合用药的明确对于临床鼻科用药具有指导意义;(3)通过频数法、关联规则法、方剂K-均值法均可得到核心方,以方剂K-均值法所得出的结果更为丰富,核心方组成药物不仅受高频次使用影响、亦受集内、集外关联的影响,故方剂K-均值法的研究结果是对前两种算法的验证,并发现吾师关于鼻部疾病的辨证治疗存在专病专方;(4)名中医访谈研究中,关于鼻部疾病的诊治及学术传承,所获得的陈小宁教授的自我总结对客观研究结果进行了有力的说明、补充及更正。
陈星,孙钢[10](2019)在《上气道咳嗽综合征临证思路撷要》文中研究表明上气道咳嗽综合征是慢性咳嗽的常见病因。问诊在本病的诊断中尤为重要,既可排除性诊断,又能明确本病来源。在辨病的基础上辨证论治,据证灵活用药,以提高疗效。附验案2则以佐证。
二、僵蚕合贝母治疗慢性咽炎性咳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僵蚕合贝母治疗慢性咽炎性咳嗽(论文提纲范文)
(1)桑菊饮加减方治疗小儿上气道咳嗽综合征(风热夹痰证)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列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一、临床资料 |
1 研究对象 |
2 诊断标准 |
3 病例选择标准 |
4 疗效评价标准 |
5 安全性评价标准 |
6 统计学分析 |
二、研究方法 |
1 分组方法 |
2 治疗方案 |
3 用药疗程 |
4 观察指标及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1 病例实际完成情况 |
2 研究基线评价 |
3 治疗后疗效评价 |
四、讨论 |
1 中医学对小儿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认识 |
2 西医对小儿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认识 |
3 导师对小儿上气道咳嗽综合征(风热夹痰证)证候的认识 |
4 方药分析 |
5 研究结果分析 |
五、结语 |
1 结论 |
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第二部分 综述 中医药治疗小儿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研究概述 |
1 中医学对小儿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病名的认识 |
2 中医病因病机 |
3 中医辨证分型 |
4 中医治疗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2)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的治疗儿童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方剂组方规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简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的中医药治疗儿童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组方研究 |
1 资料 |
1.1 文献来源 |
1.2 文献标准 |
1.3 数据筛选 |
1.4 中药药物名称的规范 |
2 数据分析 |
3 结果 |
3.1 药物频次及频率统计 |
3.2 药物分类分析 |
3.3 基于关联规则的方剂分析 |
3.4 新配伍分析 |
4 讨论 |
4.1 用药频次分析 |
4.2 药性结果分析 |
4.3 基于关联规则的药物组合分析 |
4.4 核心组合 |
4.5 新配伍 |
5 小结 |
第二部分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探讨史正刚教授治疗儿童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用药规律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中药药物名称的规范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3.1 药物频次及频率统计 |
3.2 药物性味归经分析 |
3.3 基于关联规则的方剂分析 |
3.4 新配伍分析 |
4 讨论 |
4.1 用药频次分析 |
4.2 药性结果分析 |
4.3 基于关联规则的药物组合分析 |
4.4 新配伍 |
5 小结 |
第三部分 文献方剂研究与导师经验的研究结果对比 |
1 药物性味 |
2 药物归经 |
3 药物功效 |
4 导师特色用药 |
4.1 忍冬藤 |
4.2 甘松 |
创新与不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儿童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中西医诊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3)理气通窍利咽法治疗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临床经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认识 |
1 概念、流行病学 |
2 病因和发病机制 |
3 诊断 |
4 治疗 |
5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中医研究概况 |
1 病名 |
2 病因病机 |
3 治疗 |
4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经验研究 |
研究对象 |
研究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清及清以前咳嗽中医外治法研究及导师治疗咳嗽思路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清及清以前咳嗽中医外治法研究 |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目的 |
2 文献的选择 |
3 文献的纳入与排除标准 |
3.1 纳入标准 |
3.2 排除标准 |
3.3 剔除标准 |
4 数据的规范化 |
5 数据库的建立 |
6 数据的处理与统计 |
6.1 频次统计 |
6.2 统计分析 |
研究结果与分析 |
1 外治法分类 |
2 穴位处方规律 |
2.1 穴位配伍种类 |
2.2 穴位频次 |
2.3 穴位归经 |
2.4 特定穴属性 |
2.5 五输穴应用 |
2.6 穴位分布 |
2.7 穴位补泻手法 |
2.8 穴位关联规则分析 |
3 药物处方规律 |
3.1 药物处方类型 |
3.2 药物频次 |
3.3 药物类别 |
3.4 药物药性 |
3.5 药物药味 |
3.6 药物归经 |
3.7 药物关联规则分析 |
讨论 |
1 病名源流 |
2 病因病机 |
2.1 脏腑学说 |
2.2 经络学说 |
3 外治法分析 |
4 穴位处方规律分析 |
4.1 穴位频次 |
4.2 穴位配伍 |
4.3 取穴归经 |
4.4 特定穴属性 |
4.5 穴位分布 |
4.6 穴位补泻手法 |
5 药物处方规律分析 |
5.1 药物频次 |
5.2 药物配伍 |
5.3 药物类别 |
5.4 药物性味及归经 |
第二部分 导师治疗咳嗽思路探析 |
1 病因病机 |
2 治疗方法 |
3 典型病案 |
4 讨论 |
结语 |
1 研究结果 |
2 问题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十年来咳嗽中医外治法临床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5)国医大师张磊辨治肺系疾病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张磊教授生平与治学 |
1 简介 |
2 学医经历与治学思想 |
2.1 基牢根深,取法有源 |
2.2 入学深造,初露峥嵘 |
2.3 以人为本,仁心济世 |
2.4 书山有路,学海无涯 |
2.5 苍生大医,医德至上 |
2.6 慈心不尽,心系中医 |
第二部分 张磊教授治疗肺系疾病的临证经验 |
第一章 数据挖掘步骤 |
1 研究目的 |
2 技术类型 |
3 技术路线 |
4 资料和方法 |
第二章 张磊教授治疗感冒的临证经验 |
1 病因病机 |
2 辨证论治 |
3 特色分型 |
4 组方用药规律 |
5 医案 |
第三章 张磊教授治疗鼻鼽的临证经验 |
1 病因病机 |
2 辨证论治 |
3 特色分型 |
4 组方用药规律 |
5 医案 |
第四章 张磊教授治疗咳嗽的临证经验 |
1 病因病机 |
2 辨证论治 |
3 特色分型 |
4 组方用药规律 |
5 医案 |
第五章 张磊教授治疗哮病和喘证的临证经验 |
1 病因病机 |
2 辨证论治 |
3 特色分型 |
4 组方用药规律 |
5 医案 |
第六章 张磊教授治疗肺癌的临证经验 |
1 病因病机 |
2 辨证论治 |
3 特色分型 |
4 组方用药规律 |
5 医案 |
第七章 张磊教授治疗肺系疾病的组方用药规律分析 |
1 中药频次统计 |
2 药物性味归经统计 |
3 基于关联规则的用药规律分析 |
4 基于无监督熵聚类的新方分析 |
第八章 张磊教授临床常用对药及角药分析 |
1 麻黄与杏仁 |
2 桑叶与杏仁 |
3 麻黄与苏子 |
4 苏子与当归 |
5 半夏与陈皮 |
6 白前与前胡 |
7 沙参与麦冬 |
8 桑白皮与地骨皮 |
9 白僵蚕与蝉蜕 |
10 苍耳子与辛夷 |
11 党参与黄芪 |
12 桔梗与木蝴蝶 |
13 干姜、细辛与五味子 |
14 桑叶、竹茹与丝瓜络 |
第三部分 张磊教授治疗肺系疾病的学术思想 |
1 病因病机学思想 |
1.1 六淫邪气为患,风邪为首 |
1.2 肺病多痰浊 |
1.3 肺病多热 |
2 诊断辨证学思想 |
2.1 重视脏腑关系 |
2.2 注重辨证与辨病结合 |
2.3 注重辨主症与次症 |
3 治疗学思想 |
3.1 扶正祛邪,邪去正安 |
3.2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
3.3 十法灵动,法随证施 |
3.4 组方用药特点 |
3.4.1 用药轻灵,量小力专 |
3.4.2 动静结合,以动为主 |
3.4.3 亦润亦燥,相济相随 |
3.4.4 加减变化,药随症转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中医药治疗肺系疾病的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查新报告 |
发表论文 |
(6)基于数据挖掘分析晏军主任医师治疗慢性咳嗽的组方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慢性咳嗽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流行病学 |
2.病理机制 |
3.临床检查 |
4.临床诊断 |
5.治疗预后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慢性咳嗽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
1.内治法 |
1.1 外感 |
1.2 内伤 |
2.外治法 |
3.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医案数据挖掘研究 |
前言 |
1.研究对象 |
1.1 医案来源 |
1.2 西医诊断标准 |
1.3 证候诊断标准 |
1.4 医案纳排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数据录入与整理 |
2.2 云平台数据挖掘 |
2.3 专家定性访谈 |
3.研究结果 |
3.1 描述性分析 |
3.2 相关性分析 |
3.3 聚类分析 |
4.讨论 |
4.1 一般情况 |
4.2 病因病机 |
4.3 辨证论治 |
4.4 治法特点 |
4.5 临证思维 |
4.6 组方规律 |
4.7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感染后咳嗽的证型分布及张纾难教授辨治感染后咳嗽的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现代医学对感染后咳嗽的认识 |
1.1 感染后咳嗽的定义及诊断标准 |
1.2. 感染后咳嗽的流行病学 |
1.3. 感染后咳嗽的病原学及危险因素 |
1.4 感染后咳嗽的生理病理 |
1.5 感染后咳嗽的治疗 |
2. 中医学对感染后咳嗽的认识 |
2.1 感染后咳嗽的病名及源流考 |
2.2 中医对感染后咳嗽的认识及治疗 |
2.3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1. 研究方案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排除标准 |
1.4 研究方法 |
1.5 统计方法 |
2. 研究结果 |
2.1 患者性别 |
2.2 患者年龄 |
2.3 发病季节 |
2.4 病程 |
2.5 咳嗽症状积分 |
2.6 咳嗽的时间规律 |
2.7 咳嗽的诱因 |
2.8 咳嗽的性质 |
2.9 咽喉症状 |
2.10 其他伴随症状 |
2.11 舌脉 |
2.12 既往史 |
2.13. 中医证型 |
2.14 中医证型的相关因素 |
3. 聚类分析 |
4 讨论 |
4.1 中西医对于感染后咳嗽的认识 |
4.2 中医证型 |
4.3 影响中医证型分布的相关因素 |
4.4 聚类分析 |
小结 |
问题与展望 |
第三部分 张纾难教授从咽喉辨治感染后咳嗽经验 |
前言 |
1. 咽喉与咳嗽相关的理论依据 |
1.1 咽喉通于天气,易受邪干 |
1.2 脏腑经络相连,传而为病 |
1.3 久咳传入三焦,阳结喉痹 |
2 感染后咳嗽病因病机的认识 |
2.1 外感因素 |
2.2 内伤因素 |
3 辨治经验 |
3.1 中西互参,病证结合 |
3.2 选方用药 |
3.3 注重日常宣教与调护 |
4 验案分析 |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8)中医药治疗成人感染后咳嗽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与病例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中医药治疗成人感染后咳嗽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1.3 检索策略 |
1.4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
1.5 文献质量评价 |
1.6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纳入研究的文献特征 |
2.2 纳入研究文献方法学质量 |
2.3 疗效评估结果 |
2.4 发表偏倚 |
讨论 |
第二部分 成人感染后咳嗽中医证侯特点调查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中医诊断标准 |
1.6 证候要素判断标准 |
1.7 调查方法 |
1.8 数据录入和统计方法 |
2 调查结果 |
2.1 临床资料 |
2.2 基于有监督方法(传统辨证)的感染后咳嗽中医证候分布特点 |
2.3 基于无监督数据挖掘方法的感染后咳嗽中医证候特点 |
讨论 |
第三部分 成人感染后咳嗽组方用药的数据挖掘研究 |
1 研究资料 |
1.1 资料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纳入标准 |
1.4 病例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规范药物名称 |
2.2 数据录入与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中药性味归经 |
3.2 药物频次分布 |
3.3 关联规则分析 |
3.4 基于改进的互信息法和复杂系统熵聚类的方剂组方规律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成人感染后咳嗽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陈小宁教授辨治鼻病临床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鼻部疾病临床经验研究背景 |
1. 传统医学关于鼻部疾病的研究 |
1.1 鼻部疾病病名源流考 |
1.2 鼻部疾病中医证素溯源及应用现状 |
1.3 近五年来鼻部疾病在中医治法方面的临床观察文献梳理 |
1.4 近五年来鼻部疾病在中医方药方面的临床观察文献梳理 |
2. 鼻部疾病现代医学治疗背景 |
2.1 鼻部疾病相关治疗指南解析 |
2.2 近五年来有关鼻部疾病的研究方向 |
3. 基于数据挖掘的耳鼻喉科疾病相关的文献现状 |
4. 陈小宁教授学术观点的相关文献现状 |
第二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的陈小宁教授辨治鼻部疾病医案回顾性研究 |
1. 数据采集 |
1.1 数据来源 |
1.2 纳入排除标准 |
2. 数据清洗 |
2.1 数据预处理 |
2.2 数据采集方法 |
2.3 数据规范化 |
2.4 数据分析 |
3. 基于频数法运算的研究结果及判读 |
3.1 鼻鼽(变应性鼻炎)研究结果及判读 |
3.2 鼻渊(慢性鼻窦炎)研究结果及判读 |
3.3 鼻窒(慢性鼻炎)研究结果及判读 |
3.4 鼻衄(鼻出血)研究结果及判读 |
3.5 小儿鼾眠(小儿腺样体肥大)研究结果及判读 |
3.6 鼻痔(鼻息肉)研究结果及判读 |
4. 基于关联规则法运算的研究结果及判读 |
4.1 鼻鼽(变应性鼻炎)关联规则研究结果及判读 |
4.2 鼻渊(慢性鼻窦炎)关联规则研究结果及判读 |
4.3 鼻窒(慢性鼻炎)关联规则研究结果及判读 |
4.4 鼻衄(鼻出血)关联规则研究结果及判读 |
4.5 小儿鼾眠(小儿腺样体肥大)关联规则研究结果及判读 |
4.6 鼻痔(鼻息肉)关联规则研究结果及判读 |
5. 基于聚类分析算法的研究结果及判读 |
5.1 鼻鼽(变应性鼻炎)聚类分析研究结果及判读 |
5.2 鼻渊(慢性鼻窦炎)聚类分析研究结果及判读 |
5.3 鼻窒(慢性鼻炎)聚类分析研究结果及判读 |
5.4 鼻衄(鼻出血)聚类分析研究结果及判读 |
5.5 小儿鼾眠(小儿腺样体肥大)聚类分析研究结果及判读 |
5.6 鼻痔(鼻息肉)聚类分析结果 |
6. 讨论 |
6.1 鼻鼽 |
6.2 鼻渊 |
6.3 鼻窒 |
6.4 鼻衄 |
6.5 小儿鼾眠 |
6.6 鼻痔 |
第三部分 陈小宁教授治疗鼻部疾病临证经验的名中医访谈研究 |
1. 访谈研究背景 |
2. 访谈研究设计 |
3. 访谈研究实施 |
4. 资料转录与分析 |
5. 访谈总结报告 |
5.1 陈小宁教授对鼻部疾病中“腺样体肥大”中医病名的认识及诊治经验 |
5.2 陈小宁教授对鼻部疾病辨证之证素的认识及治法选择 |
5.3 陈小宁教授治疗鼻部疾病用药的特点 |
5.4 陈小宁教授对国医大师干祖望教授在鼻部疾病方面的学术思想的传承与创新 |
创新点 |
结论 |
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上气道咳嗽综合征临证思路撷要(论文提纲范文)
1 问诊以辨病 |
2 治病须辨证 |
3 据证活用药 |
4 验案举隅 |
四、僵蚕合贝母治疗慢性咽炎性咳嗽(论文参考文献)
- [1]桑菊饮加减方治疗小儿上气道咳嗽综合征(风热夹痰证)临床疗效观察[D]. 郑丽清.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的治疗儿童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方剂组方规律分析[D]. 苏当妮.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理气通窍利咽法治疗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临床经验总结[D]. 李金桐.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清及清以前咳嗽中医外治法研究及导师治疗咳嗽思路探析[D]. 郭琛琛.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5]国医大师张磊辨治肺系疾病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研究[D]. 郭小乐.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6]基于数据挖掘分析晏军主任医师治疗慢性咳嗽的组方经验[D]. 贾海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感染后咳嗽的证型分布及张纾难教授辨治感染后咳嗽的经验[D]. 孙放.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中医药治疗成人感染后咳嗽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与病例调查研究[D]. 杨继.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陈小宁教授辨治鼻病临床经验研究[D]. 赵晶晶.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10]上气道咳嗽综合征临证思路撷要[J]. 陈星,孙钢. 江苏中医药, 2019(07)
标签:中医论文; 慢性咳嗽论文; 上气道咳嗽综合征论文; 中医辨证咳嗽论文; 感染后咳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