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污水厂改扩工程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分析和处置(论文文献综述)
济南市人民政府[1](2022)在《济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济南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济政字[2021]92号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单位):现将《济南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2021年12月17日济南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山东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济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济南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要求,制定本规划.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2](2021)在《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宁夏回族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的通知》文中指出宁政办发[2021]59号各市、县(区)人民政府,自治区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宁夏回族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已经自治区人民政府第98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组织实施。2021年9月7日(此件公开发布)宁夏回族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为持续改善全区生态环境质量,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加快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依据国家《"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宁夏回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
广州市人民政府[3](2021)在《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州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的通知》文中指出广州市人民政府文件穗府规[2021]4号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现将《广州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市生态环境局反映。2021年6月25日广州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策部署,加快推进广州市"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以下简称"三线一单")落地,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
胡慧纳[4](2021)在《M污水处理厂环境成本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在慢慢增加,工业企业给社会创造财富的同时也给社会造成了很大的灾难,使得生态环境每况愈下。水资源短缺及水污染严重大大降低了社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有效缓解水资源污染等问题,大力发展污水处理行业是有效且刻不容缓的解决办法。但污水处理企业在处理污水的同时使用各种药剂和能源导致企业自身运营消耗的资金规模较大,处理污水过程中使用的各类药剂和能源使用不充分,形成二次污染,造成环境负担加重、行业内部的持续性较低。所以,当前形势下污水处理企业进行环境成本控制是有必要的,有利于污水处理企业降低环境成本,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重发展,进而提升市场竞争力。本文以M污水处理厂为案例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等方法分析了企业的环境成本控制现状以及目前存在着环境成本控制过程不全面、环境成本核算方式不恰当、环境成本监督机制不完善、缺乏环境成本的责任中心等问题,在对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引入了物料流量成本法,分析了其引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且将物料流量成本法(MFCA)与生命周期评价(LCA)整合,进而找到物料损失部分,接着对物料流量损失进行分析,对M污水处理厂环境成本的核算方式进行优化,建立了M污水处理厂环境成本的全过程控制,实现了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精细控制。本文最后分析了M污水处理厂进行环境成本控制优化带来的预期效果,对M污水厂物量中心的资源损失成本进行识别,帮助企业进行产品价值定位、实现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共存且提出了改进对策。结合M污水处理厂物料流量成本会计的核算流程,运用层次分析法从资源循环利用、废弃物排放指标、环保财务指标和环境管理水平四个方面进行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最后针对M污水处理企业未来进行环境成本控制中可能遇到的阻碍因素,健全环境成本的监督机制,完善了环境成本控制组织机制、并加大了员工考核力度和实施环境成本审计,提出切实有力的保障。从而可以使M污水处理企业的环境成本控制优化得到更好地实施。论文的研究在取得现实意义的同时,也进一步深化了环境成本控制理论研究的深度,拓展了其研究的广度,对污水处理企业进行环境成本控制研究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
杨丹丹[5](2021)在《山西省无废城市发展状况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城市经济增长速度不断提高,城市固体废物数量显着增加,不可避免地对城市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目前,中国固体废物综合治理能力的明显滞后引发了积弊已久、复杂多变的生态问题,如“垃圾围城”、“固废围城”、“垃圾困村”等。无废城市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地解决固废污染的综合防治问题、实现城市高质量的发展是当前开展无废城市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亟待破解的难题。山西省为我国重工业基地,污染较为严重,尤其是工业固体废物污染十分明显,因此,针对山西省无废城市发展现状,分析其内在影响因素,对于山西省构建无废城市意义重大,也有利于山西省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无废城市的相关理论基础上,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深刻总结前人研究无废城市发展的经验和方法。以山西省11个地市为例,首先分析山西省自然资源现状、社会经济现状和无废城市发展现状,然后从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最终处置和发展保障能力四个次级子系统构建山西省无废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在对各项指标进行量化时,先对山西省各地市历年的详细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使用熵权法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计算2010年到2019年间无废城市各项指标的综合得分。通过数据分析和GIS绘图分析2010年、2013年、2016年和2019年四个时间节点的无废城市发展空间示意图,研究山西省无废城市的时空演化规律,得出山西省无废城市发展水平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整体上升的趋势;山西省无废城市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显着差异,呈现以太原市为中心向周围扩散的辐射性增长方式。通过深入分析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对国内外典型无废城市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发现山西省无废城市发展面临的一些问题:工业固废产量大、强度高、综合利用率低、危险废物经营单位布点规划不合理且监管不严、医疗废物收集运送处置量和处置能力偏小、城市垃圾和市政污泥无害化处置程度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以下对策:从源头减少固废生产量、提升工业固废资源使用效率、提高工业危废处置技术和综合利用率、合理布局区域性危险废物处置单位、加强监管制度、落实医疗废物收集与处置监管责任、强化处置工作、实施城市垃圾强制分类、加快推进污泥无害化处理。
段燕青[6](2021)在《基于微筛截留-厌氧发酵的城镇污水/污泥碳源反硝化利用研究》文中提出立足我国“节能减排”的实际需求,开发面向未来“低碳”发展的污水/污泥处理技术,符合我国污水处理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需求。富营养化的日益突出促使污水处理厂氮、磷出水标准不断提升,而反硝化碳源不足是制约脱氮效率提升的重要因素。传统活性污泥工艺中,慢速颗粒性碳源(Xs)因水解速率低难以被反硝化菌高效利用;部分Xs进入经碳氧化途径流失,伴随额外曝气能耗,产生剩余污泥(WAS)。WAS厌氧发酵产生挥发酸(VFAs)是补充反硝化碳源需求的重要途径。但因较低的碳氮比及有机物被胞外聚合物包裹的限制,污泥碳源水解效率低,碳源转化率有待提升。本研究提出了基于微筛截留-厌氧发酵的污水/污泥碳源的反硝化效率提升方案,通过微筛截留优化回收Xs,降低其碳氧化流失及相应曝气能耗;进而利用截留碳源(FSF)调质WAS厌氧发酵,提升污泥碳源转化率;以低能耗、低环境影响为目标,实现了污水/污泥中反硝化碳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为污水处理厂缓解当下经济和环境压力、迎合未来“低碳”发展提供了一个新思路。(1)剖析了不同孔径筛网过滤对污水碳源分配、转化特性的影响,初步确定了可通过微筛截留回收的颗粒碳源的阈值;基于微筛截留优化条件下污水碳源在厌氧-缺氧-好氧(A2O)工艺中的分配利用特性,估算了微筛截留的物料平衡和能耗变化。结果表明,采用孔径为100~150μm的微筛,将碳源截留量在30%以内,对反硝化效率的影响可控制在5%以下;在微筛截留优化条件下(筛网孔径131μm、截留时间40 min、过流通量105.0 L/(m2·h)),反硝化效率因碳源结构的优化提升了3.2%,Xs的碳氧化损失下降了6.4%;物料平衡及能耗估算结果表明,污水碳源经优化微筛截留,A2O工艺可降低约16.1%的曝气能耗和27.9%的污泥产量,且污泥活性有所提升,悬浮性无机固体(ISS)降低50.3%。(2)研究了FSF厌氧发酵产酸性能,剖析了功能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及互作机制;考察了碱预处理对FSF水解产酸效能的提升及对生物质回收的影响。结果表明,FSF的VFAs产率峰值高达525.8 mg/g VSS,是WAS的4.2倍。FSF中多糖和蛋白质溶出率较WAS分别高2.78倍和1.56倍。FSF中特有的纤维素水解菌属Paraclostridium相对丰度达6.94%。调节初始p H值为9.5,VFAs产率较对照组提升了1.5倍。碱发酵使纤维素非晶区和结晶区化学结构发生改变,生物质含量不同程度降低。经碱预处理后,蛋白质水解菌proteiniclasticum的相对丰度显着提高至14.6%。典范对应分析(CCA)进一步揭示了种间及环境因子之间的互生互作关系。物料平衡及能耗估算结果表明,FSF发酵的VFAs产量为230.8kg/d,碱预处理可提高5%的VFAs产量,但反硝化碳源需求仍显不足。(3)针对碳氮不平衡限制WAS厌氧发酵碳源转化的瓶颈,考察了FSF与WAS在不同VSS投加比(F/W-1:6、2:3:、3:2)下,FSF调质对WAS产酸效能的提升效能。结果表明,F/W-2:3的产酸效能最高,VFAs产量达432 mg/g VSS,是WAS单独发酵的3.5倍。FSF中纤维素发酵丁酸累积,WAS中蛋白质水解促进了戊酸的累积。共发酵显着促进了WAS中多糖和蛋白质的水解,F/W-2:3中s COD溶出率提高了40.8%。微生物群落结构及CCA分析结果表明,F/W-2:3中水解、产酸功能菌群丰度最高,且WAS与FSF分别与蛋白质水解菌Proteiniclasticum和纤维素降解菌Clostridium的相对丰度具有较好的相关性。(4)构建了碳源供给效率模型,研究了碳氧化损耗率和产酸转化率等关键参数的影响;分析了微筛截留-厌氧发酵工艺的碳源供给效率,并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模型,对比分析了新方案相对于传统A2O工艺在节能减排方面的优势。结果表明,碳氧化率降低1%或VFAs转化率提高2%,碳源供给率可相应增加1%。微筛截留使Xs减少15.1%,生物污泥产量降低40.3%,但碳源供给量降低12.3%;FSF单独发酵可补充5.9%的碳源损失,碱预处理提高2.9%,共发酵可抵偿13.5%,且使总能耗降低24.0%;共发酵后,反硝化碳源结构得到显着优化,SA/COD高达0.5。生命周期评价结果显示,微筛截留-厌氧发酵工艺可使生态毒性、初级能源消耗和气候变化潜值分别降低21.9%、4.4%和3.5%。
邓海波[7](2021)在《徐州市奎河污水处理厂改建方案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国民经济的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越来越高,对于环境污染也开始重视起来。之前存在的污水处理厂对环境造成了非常大的负面影响,其升级改造已然是刻不容缓的。徐州市针对于污水处理提出了在原有设施的前提下对于污水处理厂进行改建,践行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全面分析设备对于污水的处理能力,大大降低了传统改建方案的成本,同时积极拉近合作,将污水处理之后的污泥等进行再利用,有效的增加了经济效益,同时改善了污水处理厂带来的环境污染。本文以徐州市奎河污水处理厂为研究对象,研究分析发现,该污水厂目前执行GB18918-2002中的一级A标准,但是对标地表水环境质量的Ⅳ类、Ⅴ类标准尚有差距,且水边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大,另外污水处理厂布置与区域规划要求不符,用地基本占满,预留用地不足等问题。针对徐州市奎河污水处理厂所存在的问题,总结归纳国内外污水处理厂发展现状及国内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的途径和方法,首先根据节约土地,改善周边环境的要求,确定奎河污水处理厂厂区布置形式,根据排水要求,通过方案对比,提出提标改造处理工艺方案,采用多模式“多模式A2/O+深度处理”,对主体水处理工艺和除臭展开研究,提高污水处理厂排放标准,降低生产过程中对周边环境和水质的影响。通过对徐州市奎河污水处理厂进行改造,确定其在主体处理上采用“多模式A2/O+深度处理”工艺,奎河污水处理厂改建工程采取将现状地上式水厂原址改建为地下式的布置,地上改建为城市公园的建设方案;并对改造后污水厂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均取得不错的效果。
昝文枭[8](2021)在《建设项目环评报建典型案例透视审批制度完善》文中研究指明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们的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一方面制约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也影响了人民赖以生存的家园。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当前国家发展的重要部分,环境影响评价审批作为当前环境保护的重要工作,其发展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当前对它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内容属于一套系统性的管理工程、环境科学工程问题,涉及的条目从自然环境情况,建设项目基本情况,环境质量状况,环境评价标准,到建设项目工程分析,环境风险评估,公众参与调查,环境监测管理等。同时环评审批涉及到的利益问题也十分严重,参与部门多,纠纷多,这些问题都需要合理的解决。保障公众的参与,确保群众的利益不受侵害,健全完善的环评质量监管体系是当前急需解决和完善的重点。论文的研究先从理论分析开始,通过阅读整理文献资料,阐述了是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意义和重要性,影响环境评价质量和效率因素分析及环境评价审批管理的现状。通过分析昆明阳宗海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管辖片区的具体案例审批报告,对环评审批过程中存在的弊端进行了说明,发掘环评审批存在的问题,探讨优化环评审批的办法,对进一步完善环评审批提出对策建议,主要包括完善法律法规,注重细节和执行效果,环境影响评价材料的真实有效问题,公平公正,按规照章办事,规范环评中介市场问题,加强对建设单位的监督管理,环评中介的监督,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管,积极调动公众参与环评。通过研究建设项目环评报建审批流程,提高环评管理的执行效率、强化监管力度、加大外部参与等方式提升环评审批质量,保障群众的环境权益,维护社会的稳定,规范环评市场,促进经济发展。有效解决环评审批中的问题,完善审批制度的要求界定、实施、监督管理等环节,严守环境保护第一防线,提高环境执法的公信力和执行力;増强审批过程的时效性和覆盖性;通过加强事中事后的监管,提升环评审批的服务品质;探索出提高环评审批效率及合理合规性的有效途径。
任尊[9](2020)在《山东省某污水处理厂增容扩建工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威海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城镇规模进一步扩大,城市的用水量与日俱增。“十三五”期间,城市年用水量为6.5亿m3,新增中水能力为5万吨/日。与此同时,城市污水排放总量也随之增加,经规划预测,到2020年,威海市规划区污水平均日产生量将达到37.06万m3。该污水处理厂所在地城市建设正在加速,服务范围内大量工业污水并入排水管网。十三五规划目标为中心城区、次中心城区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5%以上,全市海洋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保持100%。该污水处理厂规模为2万m3/d,现状污水厂已接近满负荷运行,急需进行增容扩建。通过对威海市用水量与排水量的预测,根据该污水处理厂现状运行数据分析,以出水水质达到国家一级A标准为目标,经过对一系列工艺措施的分析比较,最终确定该污水厂采用以MBBR工艺为核心的一整套污水处理项目方案。通过对进水水质特点分析,本工艺重点在于CODcr及氮的去除。通过与AAO氧化沟工艺的对比分析,MBBR工艺更具优势:其采用泥膜复合工艺,更耐冲击,便于管理维修;该污水厂一期提标工程即采用此工艺,其处理效果稳定且工作人员已熟知原理并熟练操作。通过对项目建成后环境影响分析,研究其存在的风险及能耗因素,找出与之相对应的解决措施,让该项目更加稳定、经济、高效。本文针对威海市污水处理排水现状,结合城市远景规划,对该污水处理厂扩建项目设计方案和环境影响进行了研究,已期为威海市污水处理及工程化应用提供工艺设计依据,并为威海市总体污水处理规划提供技术支持。
杨禅宇[10](2020)在《我国城镇污水厂施行准Ⅳ类排放标准的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制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是水污染控制工作的重要基础之一。近年来,我国不少地方为了实现水污染行动计划的目标要求,陆续发布了地方污水厂准Ⅳ类污染物排放标准,引发了行业领域的广泛讨论和争议。总体来看,现有争议主要侧重于准Ⅳ类提标改造在水环境治理上的必要性与效果以及在技术上的可行性、手段及影响,而由于实施新标准所带来的全社会生命周期环境影响尚未得到重视和研究。准Ⅳ类标准提标改造固然会带来本地水环境改善效果,但可能由于新政策的制定与推行、增加新设施与新材料、增加运行能耗与药剂而为全社会带来多方面的生命周期环境影响,必须加以关注。论文旨在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Life Cycle Assessment,LCA),从标准制定及实施过程和污水厂提标改造本身的生命周期环境影响两方面,对我国实施准Ⅳ类排放标准的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进行研究和分析,以识别产生环境影响的重要环节,获得政策制定的环境影响,为实施新排放标准提供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视角上的观点和依据。论文通过文献综述分析总结了目前准Ⅳ类污水处理标准的有关讨论,基于ISO14040、ISO 14044生命周期方法框架,针对准Ⅳ类标准的制定过程(子系统1)、执行准Ⅳ类标准的污水厂升级改造(子系统2)进行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估。分别以一份准Ⅳ类污水厂污染物排放标准、1m3处理水为功能单元。对子系统1,划分室内和室外活动进行清单分析,对于前者,主要通过文献和设计资料确定数据清单,对于后者,主要通过百度地图开放平台获取信息、Arc GIS进行数据预处理、Python 3.7计算距离矩阵并设计蚁群优化算法实现交通路径优化,来确定数据清单。对于子系统2,在现有文献工程案例数据的基础上,结合设计手册、设计标准、工程概预算手册等资料完善子系统2数据清单。采用Ga Bi Education 9.1软件、CML2001方法评价生命周期环境影响,选择非生物资源消耗、非生物化石燃料消耗、酸化、富营养化、淡水生态毒性、全球变暖、排除生物源碳的全球变暖、人类毒性、海洋生态毒性、臭氧层消耗、光化学臭氧生成潜能、陆地生态毒性作为评价类别,进行分类、特征化和归一化,量化、对比和识别环境影响及其重要性程度。通过对出行方式、参会人数、准Ⅳ类污水厂升级改造的不确定性分析,综合考虑这些条件变化时系统环境负荷的变化特点。研究结果表明:(1)对于准Ⅳ类标准的制定过程生命周期内,海洋生态毒性是最主要的环境影响类别,其次是非生物化石燃料消耗,其中技术审查、专题研讨和培训的室内活动、以及环境从业人员从事与准Ⅳ类标准相关工作的过程中对这些影响类别贡献较大,两个对应类别的潜能值分别约为6.33E+11 kg DCB eq.和3.35E+10 MJ,该子系统的臭氧层消耗潜能和非生物资源消耗潜能相对较小,最小值分别对应为学术会议相关的室内活动8.82E-09 kg R11 eq.、编制人员日常工作室内活动2.67E-01kg Sb eq.;(2)执行准Ⅳ类标准的污水厂升级改造生命周期内,运行阶段的环境负荷远大于建设阶段;建设阶段对臭氧层消耗、运行阶段对富营养化产生了环境效益,分别减少5.86E-11 kg R11 eq.以及2.24E-02 kg Phosphate eq.;运行阶段全球变暖潜能值最大,约为3.01E+03 kg CO2 eq.;人类毒性是建设阶段是最重要的环境影响类别;全球变暖是运行阶段最重要的环境影响类别,且是污水厂生命周期中环境影响最大的部分。(3)在系统整体生命周期内,升级改造及运行准Ⅳ类污水厂的环境影响远大于标准制定的环境影响,特征化结果在量级上相差约为102~105。两个子系统造成主要环境影响负荷的类别也各不相同,分别是海洋生态毒性和全球变暖;归一化结果可知,全球变暖是系统整体最重要的影响类别,归一化值约为4.9E+02。(4)准Ⅳ类标准的制定过程生命周期内,出行方式的变化对环境负荷的波动较大;短途旅行时,采用高铁替代普通火车造成的环境负荷相对较小但不明显;长距离运输时采用高铁替代飞机对环境负荷的主导影响类别发生变化,长途出行时采用飞机出行对非生物化石燃料消耗、富营养化、淡水生态毒性、全球变暖、人类毒性造成较大环境负荷,而采用高铁出行时主要影响类别与飞机不同,主要影响海洋生态毒性、臭氧层消耗和陆地生态毒性;采用高铁作为主要出行方式时相比起飞机可能更能减少环境足迹。分析参会人员不确定性可知,环境影响负荷变化随与会人数的增加而增加,与会人数的改变主要影响的是学术会议议程及论文集的制作、参会用的环保袋、会议室能耗、与会者住宿;升级改造的污水厂处理规模对准Ⅳ类标准的制定过程无明显影响。(5)对于执行准Ⅳ类标准的污水厂升级改造生命周期,出行方式、参会人员人数的变化对污水厂的升级改造无直接影响;除了富营养化和臭氧层消耗外,随着提标升级改造污水厂处理规模的不断增加,其他环境影响潜能不断增加,而富营养化和与臭氧层消耗趋势相反,表明污水处理厂基于准Ⅳ类标准提标改造的建设和运行能减轻水体富营养化和臭氧层消耗的负担的同时,但也产生了其他环境问题;(6)对两个子系统综合分析可知,当全国的准Ⅳ污水厂日处理规模约为1012.4万m3/d时,两个子系统造成的富营养化和臭氧层消耗潜能数值上接近,污水厂对环境污染的削减效益不明显。
二、污水厂改扩工程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分析和处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污水厂改扩工程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分析和处置(论文提纲范文)
(1)济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济南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济南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
第一章站在生态济南建设新起点 |
第二章擘画新时代美丽泉城新蓝图 |
第一节指导思想 |
第二节基本原则 |
第三节主要目标 |
第三章深化结构调整加快推动绿色发展 |
第一节夯实绿色发展根基 |
第二节引领重点区域绿色发展 |
第三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
第四节深化能源消费结构调整 |
第五节推动交通运输结构调整 |
第六节推进农业投入与用地结构调整 |
第七节发展壮大生态环保产业 |
第四章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
第一节开展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 |
第二节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
第三节主动适应气候变化 |
第四节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
第五章坚持协同治理持续改善空气环境质量 |
第一节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 |
第二节强化重污染天气应对和区域协作 |
第三节深化工业污染治理 |
第四节统筹控制移动污染 |
第五节防治城乡面源污染 |
第六章深化系统治理稳步提升水环境质量 |
第一节加强水生态环境系统治理 |
第二节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 |
第三节深化水污染防治 |
第四节强化水资源保护与节约集约利用 |
第五节积极推动水生态恢复 |
第七章推进安全利用保障土壤、地下水和农村环境安全 |
第一节强化土壤与地下水污染源系统防控 |
第二节推进土壤安全利用 |
第三节加强地下水环境监管 |
第四节深化农业农村环境治理 |
第八章加强修复与监管维护生态系统安全 |
第一节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
第二节实施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
第三节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
第四节实施生态系统保护成效监测 |
第九章强化风险防控严守环境安全底线 |
第一节建立全过程环境风险防范和应急体系 |
第二节加强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安全处置 |
第三节加大重金属污染防控力度 |
第四节加强核与辐射安全监管 |
第五节重视新污染物治理 |
第十章深化改革创新建设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
第一节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统筹协调机制 |
第二节完善生态环境政策制度 |
第三节发挥市场机制激励作用 |
第四节提升生态环境监管能力 |
第十一章开展全民行动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
第一节提高全社会生态环保意识 |
第二节践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 |
第三节以“无废城市”建设引领绿色生产生活 |
第四节开展生态环保全民行动 |
第十二章建立健全规划实施保障体系 |
第一节加强组织实施 |
第二节加大资金投入 |
第三节强化宣传引导 |
第四节推进铁军建设 |
第五节加强调度评估 |
(4)M污水处理厂环境成本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文献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环境成本控制的相关概念 |
2.1.1 环境会计的含义与分类 |
2.1.2 环境成本的概念及构成 |
2.1.3 环境成本控制的含义 |
2.2 环境成本控制的核算 |
2.2.1 基于生命周期评估法的环境成本控制 |
2.2.2 基于物料流量成本法(MFCA)的环境成本控制 |
2.2.3 基于ABC的环境成本控制 |
2.3 环境成本控制的理论依据 |
2.3.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3.2 环境资源流转平衡原理 |
2.3.3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3.4 社会责任成本理论 |
第三章 M污水处理厂环境成本控制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1 M污水处理厂简介 |
3.1.1 M污水处理厂的概况 |
3.1.2 M污水处理厂的生产工艺流程 |
3.2 M污水处理厂环境成本控制的现状 |
3.2.1 调查问卷的发放 |
3.2.2 调查问卷统计分析 |
3.2.3 M污水处理厂环境成本费用的分布 |
3.2.4 M污水处理厂环境成本的核算和归集的现状 |
3.2.5 M污水处理厂环境成本现行控制体系 |
3.3 M污水处理厂环境成本控制存在问题 |
3.3.1 环境成本控制过程不全面 |
3.3.2 环境成本核算方式不恰当 |
3.3.3 环境成本监督机制不完善 |
3.3.4 缺少关于环境成本的责任中心 |
3.4 M污水处理厂改进成本控制的必要性 |
3.4.1 传统会计模式已经不适应企业发展和决策的需要 |
3.4.2 环保责任的履行要求 |
3.4.3 成本控制优化的需求 |
第四章 M污水处理厂环境成本控制体系的优化方案 |
4.1 M污水处理厂环境成本控制体系的优化路线 |
4.1.1 M污水处理厂环境成本控制目标及原则 |
4.1.2 M污水处理厂环境成本控制优化思路 |
4.2 完善M污水处理厂的环境成本核算方式 |
4.2.1 导入物料流量成本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4.2.2 物料流量成本法的应用 |
4.2.3 M污水处理厂的物料流量损失成本分析 |
4.3 建立M污水处理厂环境成本全过程精细控制 |
4.3.1 注重事前环境成本的精算控制 |
4.3.2 注重事中环境资源价值的控制 |
4.3.3 实现事后环境成本的可持续发展 |
第五章 M污水处理厂环境成本控制方案的预期效果评价 |
5.1 M污水厂基于物料流量成本法的预期效果分析 |
5.1.1 对M污水厂物量中心中资源损失成本的分析 |
5.1.2 实现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共存 |
5.1.3 帮助企业进行产品价值定位 |
5.2 M污水处理厂基于物料流量成本法的环境绩效评价 |
5.2.1 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5.2.2 企业环境绩效综合评价 |
第六章 M污水处理厂环境成本控制的保障措施 |
6.1 健全环境成本监督机制 |
6.1.1 建立环境考核指标体系 |
6.1.2 完善环境成本责任中心 |
6.1.3 实施环境成本审计 |
6.2 结合ERP系统促进MFCA的应用 |
第七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关于M污水处理厂环境成本控制调查问卷 |
附录(二) 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5)山西省无废城市发展状况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和创新 |
1.4.1 研究思路 |
1.4.2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无废城市 |
2.1.2 零废弃(Zero waste) |
2.2 理论基础 |
2.2.1 清洁生产理论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3 循环经济理论 |
2.2.4 低碳经济理论 |
2.3 小结 |
第3章 山西省无废城市发展现状 |
3.1 自然资源现状 |
3.2 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
3.3 固体废物管理现状 |
3.4 小结 |
第4章 山西省无废城市发展评价 |
4.1 山西省无废城市指标体系构建 |
4.1.1 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
4.1.2 指标体系选取原则 |
4.1.3 评价指标体系 |
4.1.4 指标数据来源 |
4.2 数据处理与方法 |
4.2.1 熵权法 |
4.2.2 综合评价法 |
4.3 山西省无废城市评价 |
4.3.1 确定指标权重 |
4.3.2 计算山西省十一市无废城市综合得分 |
4.4 结果分析 |
4.4.1 时间演变特征分析 |
4.4.2 空间演变特征分析 |
4.4.3 影响因素分析 |
4.5 小结 |
第5章 国内外典型无废城市发展现状及经验借鉴 |
5.1 国外典型无废城市发展现状及经验借鉴 |
5.1.1 新加坡:全面市场化回收 |
5.1.2 日本:生活垃圾精细化分类 |
5.2 国内典型无废城市发展现状及经验借鉴 |
5.2.1 包头:打造“无废城市”样板 |
5.2.2 深圳:构建绿色供应链制造体系 |
第6章 山西省无废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
6.1 山西省无废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6.1.1 工业固废产量大、强度高、综合利用率低 |
6.1.2 危险废物经营单位布点规划不合理且监管不严格 |
6.1.3 医疗废物收集运送处置量和处置能力偏小 |
6.1.4 城市垃圾和市政污泥无害化处置程度低 |
6.2 山西省无废城市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
6.2.1 从源头减少固废生产量、提升工业固废资源使用效率 |
6.2.2 合理布局区域性危险废物处置单位、加强监管制度 |
6.2.3 落实医疗废物收集与处置监管责任、强化处置工作 |
6.2.4 实施城市垃圾强制分类、加快推进污泥无害化处置 |
结论与展望 |
1.结论 |
2.不足与展望 |
附录 公众对山西省11地市无废城市建设成效满意度的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他科研情况 |
(6)基于微筛截留-厌氧发酵的城镇污水/污泥碳源反硝化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能源和环境压力限制污水处理行业可持续发展 |
1.1.2 碳源不足制约城镇污水脱氮效能提升 |
1.1.3 开发污水/污泥碳源符合污水处理可持续发展需求 |
1.2 城镇污水碳源分配利用特性及研究进展 |
1.2.1 城镇污水的碳源组成 |
1.2.2 污水碳源的分配利用特性 |
1.3 碳源反硝化利用特性及研究进展 |
1.3.1 污水碳源的反硝化利用特性 |
1.3.2 常用外加碳源的反硝化利用特性 |
1.3.3 污泥发酵液的反硝化利用特性 |
1.4 碳源开发技术研究进展 |
1.4.1 基于物理沉降的碳源开发技术 |
1.4.2 基于化学强化的碳源开发技术 |
1.4.3 基于生物转化的碳源开发技术 |
1.4.4 微筛截留工艺的研究进展 |
1.5 生命周期评价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
1.5.1 生命周期评价在污水处理中的作用 |
1.5.2 污水/污泥处理工艺的生命周期评价 |
1.6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6.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6.2 研究内容 |
1.6.3 技术路线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2.1.1 实验用水及剩余污泥性质 |
2.1.2 实验装置 |
2.1.3 实验仪器与试剂 |
2.2 试验设计 |
2.2.1 污水碳源组成及分配利用特性研究 |
2.2.2 颗粒碳源的微筛截留条件优化及效果分析 |
2.2.3 截留碳源厌氧发酵产酸效能研究 |
2.2.4 截留碳源与剩余污泥共发酵产酸效能研究 |
2.3 分析测试方法 |
2.3.1 常规分析指标及测试方法 |
2.3.2 其他分析项目及测试方法 |
2.3.3 市政碳源组成特征分析 |
2.3.4 污水碳源的硝酸盐利用特性分析 |
2.3.5 水解-产酸动力学 |
2.3.6 高通量测序及群落结构分析 |
2.3.7 其他指标计算 |
第3章 污水碳源微筛截留条件优化及效能分析 |
3.1 引言 |
3.2 污水碳源组成及反硝化利用特性分析 |
3.2.1 城镇污水碳源组成特征分析 |
3.2.2 污水/污泥碳源的反硝化利用特性分析 |
3.2.3 污水碳源在A~2O工艺中的分配和利用特性分析 |
3.3 颗粒碳源的微筛截留条件优化及效果分析 |
3.3.1 颗粒碳源的微筛截留条件优化 |
3.3.2 优化微筛截留对污水碳源分配转化特性的影响 |
3.4 颗粒碳源微筛截留的物料平衡及能耗分析 |
3.4.1 基本假设及估算依据 |
3.4.2 微筛截留对生物处理单元物料平衡的影响 |
3.4.3 微筛截留对生物处理单元能耗变化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截留碳源厌氧发酵产酸效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截留碳源厌氧发酵产酸效能分析 |
4.2.1 截留碳源的产酸特性 |
4.2.2 截留碳源的水解特性 |
4.2.3 截留碳源厌氧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 |
4.3 初始碱调节对截留碳源产酸效能的提升效果 |
4.3.1 不同初始碱条件下截留碳源的产酸效能 |
4.3.2 不同初始碱条件下截留碳源的水解及产甲烷特性 |
4.3.3 碱性发酵对截留碳源特性的影响 |
4.3.4 截留碳源碱性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 |
4.4 截留碳源厌氧发酵产酸效能评估 |
4.4.1 截留碳源厌氧发酵产酸的物料平衡 |
4.4.2 截留碳源厌氧发酵产酸的能耗估算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截留碳源与剩余污泥共发酵产酸效能研究 |
5.1 引言 |
5.2 截留碳源与剩余污泥共发酵水解产酸效果分析 |
5.2.1 共发酵对产酸效果及挥发酸组分变化的影响 |
5.2.2 共发酵对多糖蛋白水解效率的影响 |
5.2.3 共发酵产酸过程中甲烷累积量及p H变化 |
5.3 共发酵过程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
5.3.1 微生物群落多样性 |
5.3.2 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菌群 |
5.3.3 功能微生物与环境因子的互作机制 |
5.4 截留碳源与剩余污泥共发酵产酸效能评估 |
5.4.1 共发酵系统的物料平衡 |
5.4.2 共发酵系统的能耗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微筛截留-厌氧发酵工艺碳源供给效率及生命周期评价 |
6.1 引言 |
6.2 碳源供给效率评价 |
6.2.1 碳源供给效率模型构建及参数分析 |
6.2.2 微筛截留-厌氧发酵的碳源供给效率评价 |
6.2.3 不同污水/污泥处理方案适用模式分析 |
6.3 微筛截留-厌氧发酵工艺的生命周期评价 |
6.3.1 生命周期模型构建与数据收集 |
6.3.2 污水/污泥处理阶段的清单分析 |
6.3.3 生命周期结果评价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徐州市奎河污水处理厂改建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1 国内发展现状 |
1.3.2 国外发展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章 我国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的方式和方法 |
2.1 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的目的和要求 |
2.1.1 升级改造的目的 |
2.1.2 升级改造的原则和要求 |
2.2 我国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常用的方法 |
2.2.1 预处理改造 |
2.2.2 生物处理改造 |
2.2.3 深度处理改造 |
2.3 提标改造方式选择 |
2.3.1 提标改造方式方法 |
2.3.2 我国的提标改造案例 |
第3章 奎河污水处理厂改建方案研究 |
3.1 奎河污水处理厂现状 |
3.1.1 徐州市自然地理概况 |
3.1.2 奎河污水处理厂基本情况 |
3.2 奎河污水处理厂存在的问题分析 |
3.2.1 水厂出水水质有待提升 |
3.2.2 水厂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大 |
3.2.3 水厂布置与区域规划要求不符 |
3.3 奎河污水处理厂改造目标要求 |
3.3.1 设计规模的确定 |
3.3.2 进出水水质的确定 |
3.3.3 其他处理目标的确定 |
3.4 奎河污水处理厂布局方案 |
3.4.1 不同布置形式的特点分析 |
3.4.2 厂区布置方案优选 |
3.4.3 工程布置方案 |
3.5 奎河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方案 |
3.5.1 主体工艺方案优选 |
3.5.2 主体处理工艺设计 |
3.5.3 除臭工艺方案 |
3.5.4 厂区生态环境布置方案 |
3.6 承泄区水质提升设计方案 |
3.6.1 承泻区排污控制 |
3.6.2 种植生态植物 |
第4章 奎河污水处理厂改建工程影响分析 |
4.1 环境生态分析 |
4.1.1 污染对环境生态影响分析 |
4.1.2 环境生态控制对策 |
4.1.3 污水处理厂运行过程的环境及因环境生态导致的风险分析 |
4.2 经济效益分析 |
4.3 环境生态效益分析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建设项目环评报建典型案例透视审批制度完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论文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 资料来源及访谈经过 |
1.5 论文章节安排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制度及其完善的研究现状 |
2.1 环境影响评价(EIA)概述 |
2.2 环评制度研究现状及变迁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云南阳宗海片区环评报建实践中的两个典型案例描述 |
3.1 阳宗海片区环境保护需求概述 |
3.2 案例一:昆石高速公路小喜村收费站外迁项目报建经过 |
3.3 案例二:云茶加工贸易综合开发项目报建经过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对报建案例中凸显问题的问卷调查、反思和综合讨论 |
4.1 问题反思 |
4.2 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的对策建议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可能的贡献与不足 |
5.3 研究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调查问卷 |
附件B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9)山东省某污水处理厂增容扩建工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我国城市污水处理现状 |
1.1.1 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工艺及现状 |
1.1.2 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现状 |
1.2 我国污水处理发展趋势 |
1.2.1 排污配水管网建设 |
1.2.2 污水处理能力提升 |
1.2.3 处理设施更新换代 |
1.2.4 污泥处置技术革新 |
1.2.5 提升循环再生利用 |
1.2.6 强化监管能力建设 |
1.3 城市污水处理厂增容扩建的问题探讨 |
1.3.1 地上式与地下式污水处理厂 |
1.3.2 排放标准存在区域性 |
1.3.3 技术工艺存在差异性 |
1.3.4 国产设备与进口设备 |
1.4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5 研究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第2章 威海市排水及扩建污水处理厂问题分析 |
2.1 威海市排水工况及规划 |
2.1.1 威海市排水现状 |
2.1.2 受纳水体状况 |
2.1.3 规划范围与服务人口 |
2.1.4 规划污水量 |
2.1.5 污水排水分区及污水厂规划 |
2.2 威海市排水体制 |
2.3 威海市排水系统存在问题 |
2.4 拟扩建污水处理厂现状情况 |
2.4.1 现状工程 |
2.4.2 设计进出水标准 |
2.4.3 现状设施 |
2.4.4 运行情况 |
2.4.5 现状污水处理厂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第3章 增容扩建工程方案研究 |
3.1 设计规模的确定 |
3.1.1 规划情况 |
3.1.2 企业用水量情况 |
3.1.3 拟建规模确定 |
3.2 研究进排水质标准 |
3.2.1 设计进水水质 |
3.2.2 排放标准 |
3.2.3 处理程度的确定 |
3.3 污水处理工艺 |
3.3.1 工艺选择原则 |
3.3.2 进水水质特点分析 |
3.3.3 污水处理设施技术原则 |
3.3.4 污水预处理工艺方案论证 |
3.3.5 污水处理工艺比选 |
3.3.6 方案比选 |
3.3.7 深度处理工艺分析 |
3.4 污泥处理处置工艺 |
3.4.1 污泥处理处置目标 |
3.4.2 污泥量及污泥性质 |
3.4.3 污泥处置方案 |
3.5 除臭工艺比选 |
3.5.1 污水处理厂臭气性质 |
3.5.2 臭气处理方案确定 |
3.6 工艺设计 |
3.6.1 基础条件 |
3.6.2 总体技术方案分析 |
3.6.3 升级改造工程工艺设计 |
第4章 拟扩建工程环境影响分析 |
4.1 扩建工程环境影响分析 |
4.1.1 处理厂恶臭气体对环境影响分析 |
4.1.2 噪声对环境的影响 |
4.1.3 工程尾水排放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
4.1.4 固体废物的环境影响 |
4.2 环境影响控制对策 |
4.2.1 臭气污染控制对策 |
4.2.2 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
4.2.3 尾水排放的影响应急控制措施 |
4.2.4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措施 |
4.3 污水处理厂运行过程的环境及因环境导致的风险分析 |
4.3.1 风险情景分析 |
4.3.2 风险应急措施 |
4.4 节能分析 |
4.4.1 工程能源消耗计算 |
4.4.2 节能措施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我国城镇污水厂施行准Ⅳ类排放标准的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文献综述 |
1.2.1 生命周期评价历史与发展 |
1.2.2 生命周期评价相关概念及定义 |
1.2.3 生命周期评价技术标准 |
1.2.4 生命周期评价方法 |
1.2.5 生命周期评价软件 |
1.2.6 生命周期评价框架 |
1.2.7 生命周期评价在污水处理领域的应用 |
1.3 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2 研究范围 |
2.1 引言 |
2.2 产品系统 |
2.3 产品系统的功能 |
2.3.1 子系统1:城镇污水处理厂准Ⅳ类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制定 |
2.3.2 子系统2:城镇污水处理厂基于准Ⅳ类标准的提标改造 |
2.4 功能单元 |
2.5 系统边界 |
2.5.1 子系统1:城镇污水处理厂准Ⅳ类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制定 |
2.5.2 子系统2:城镇污水处理厂基于准Ⅳ类标准的提标改造 |
2.6 分配程序 |
2.7 LCIA方法论和影响类别 |
2.8 结果解释方法 |
2.9 数据质量要求 |
2.10 假设 |
2.11 价值选择和选择性要素 |
3 清单分析 |
3.1 引言 |
3.2 室外活动清单数据收集——蚁群优化 |
3.2.1 蚁群优化简介 |
3.2.2 蚁群优化元启发式算法 |
3.2.3 蚁群优化算法 |
3.2.4 蚁群优化在环境工程领域的应用 |
3.3 子系统1清单分析 |
3.3.1 室内活动前景数据清单分析 |
3.3.2 室外活动前景数据清单分析 |
3.4 子系统2清单分析 |
3.4.1 建设阶段前景数据清单分析 |
3.4.2 建设阶段背景数据清单分析 |
3.4.3 运行阶段前景数据清单分析 |
3.4.4 运行阶段背景数据清单分析 |
4 影响评价 |
4.1 引言 |
4.2 子系统1生命周期影响评价 |
4.3 系统2生命周期影响评价 |
4.4 系统整体生命周期影响评价 |
5 结果解释与讨论 |
5.1 引言 |
5.2 不确定性分析 |
5.2.1 出行方式不确定性(U1) |
5.2.2 参会人数不确定性(U2) |
5.2.3 准Ⅳ类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不确定性(U3) |
5.2.4 不确定性分析结果 |
6 结论和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B.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四、污水厂改扩工程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分析和处置(论文参考文献)
- [1]济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济南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通知[J]. 济南市人民政府. 济南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2(01)
- [2]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宁夏回族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的通知[J].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报, 2021(22)
- [3]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州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的通知[J]. 广州市人民政府. 广州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1(S2)
- [4]M污水处理厂环境成本控制研究[D]. 胡慧纳.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5]山西省无废城市发展状况及对策研究[D]. 杨丹丹.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6]基于微筛截留-厌氧发酵的城镇污水/污泥碳源反硝化利用研究[D]. 段燕青.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7]徐州市奎河污水处理厂改建方案研究[D]. 邓海波. 扬州大学, 2021(08)
- [8]建设项目环评报建典型案例透视审批制度完善[D]. 昝文枭.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9]山东省某污水处理厂增容扩建工程研究[D]. 任尊. 青岛理工大学, 2020(01)
- [10]我国城镇污水厂施行准Ⅳ类排放标准的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研究[D]. 杨禅宇. 重庆大学, 2020(08)
标签:污水处理厂论文;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论文; 生态环境论文; 厌氧发酵论文; 城市污水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