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浙北沿海嫁Cellana toreuma(Reeve)年龄与生长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付英杰[1](2014)在《两种养殖模式下枸杞岛紫贻贝的生长特征及其对水域水质的影响》文中提出基于2012年12月至2013年6月间共7个航次对嵊泗枸杞岛后头湾海域空白海区、贝藻混养区、贝类单养区三个养殖区的温度、盐度、pH、溶解氧、透明度、亚硝酸盐、硝酸盐、氨氮、总氮、活性磷、总磷、总有机碳以及叶绿素a等水质指标的监测以及对贻贝单养区和贝藻混养区紫贻贝的相关生物学指标(包括体质量、壳鲜重、软体部鲜重、壳干重、软体部干重、壳长、壳宽、壳高)的测定,研究了两种不同模式下紫贻贝养殖对水域环境的影响效应;运用SPSS对两个区域紫贻贝生物学参数进行方差分析(t-检验法),研究了两个养殖区紫贻贝生长的差异特征;采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偏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了8月龄紫贻贝(生长转折期)两个养殖区紫贻贝表型性状对体重的不同影响效应。两种养殖模式下紫贻贝的生长特征比较研究表明:(1)2012年12月至2013年4月,两个养殖区的紫贻贝各部位的生长较为缓慢,有的甚至处于生长停滞状态,需要消耗之前积累的能量。(2)两种养殖模式下紫贻贝的部分生长指标具有显着差异性,其主要差异表现在重量指标上,贝壳部分的长度指标差异性较小。并且贝藻混养区的紫贻贝相对于单养区在体重增长上表现出超前性。(3)温度和叶绿素a均为影响紫贻贝生长的重要因素。温度、叶绿素a的变化规律与紫贻贝的生长情况具有关联性。两种养殖模式下紫贻贝生长转折期的形态性状对体重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转折期影响两种养殖模式下紫贻贝体重的关键表型性状有差异性,其中影响单养区紫贻贝体重的表型性状为SW(壳宽)和BC(壳后端最远点到壳背面最高点的距离),决定程度大小顺序呈SW>BC。而影响贝藻混养区紫贻贝体重的表型性状为SW(壳宽)、OC(壳长),决定程度大小顺序呈OC>SW。两个不同模式下的紫贻贝养殖对水域环境影响的比较研究表明:(1)不同养殖区的温度、盐度、pH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藻类有利于紫贻贝养殖水体中溶解氧增加;(2)紫贻贝对水体中的N、P营养盐整体上有降低作用,但贝类养殖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水中的氨氮浓度和TOC含量增加;(3)贝藻混合养殖可显着降低海水总氮、氨氮、TOC浓度,强化了海区固碳增汇功能,有效改善了因贝类高密度养殖引起的氨氮浓度显着上升带来的负面影响,在降减海水有机物浓度方面显示巨大潜力;(4)各监测月份,监测海区叶绿素a值基本呈空白海区<贝类单养区<贝藻混养区(P<0.05),透明度的变化规律与其相反。
陈健[2](2013)在《舟山沿海单齿螺和锈凹螺生物学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舟山海域自然分布的单齿螺Monodonta labio和锈凹螺Omphalius rusticus为研究对象,自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共采集4290颗样本(单齿螺3662颗,锈凹螺628颗),分别对两种螺的自然种群结构(壳高、毛重、肥满度、性别、年龄)、性腺发育、食性及数量性状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单齿螺的种群结构统计分析显示,壳高周年分布区间为2.9628.20mm,以10.0015.00mm最优势,小于5.00mm幼螺于10月才批量出现;年龄区间为0+~5+,以2+个体最为优势;总鲜重区间为0.01587.1280g,以1.0~1.5g区间最优势;壳高、年龄及总鲜重逐月变化均无明显规律。肥满度区间为19.12%41.99%,逐月变化以6月39.83%为最高。性腺成熟期、排放期主要集中在5~10月。壳高5.0mm以下个体未见性腺发育,5.010.0mm个体少量性腺发育,以雄性为主;10.00~15.00mm大部分个体性腺发育,雌雄比为1.04:1;15.00~20.00mm个体绝大部分性腺发育,雌雄比为1.67:1;20.0025.00mm以上个体,雌雄比下降至1.50:1;25.00mm以上个体雌雄比为0.5:1。雌雄性比呈现出随壳高增长而先增后减的现象。锈凹螺壳高周年分布区间为4.7228.00mm,以10.0015.00mm占优势,壳高小于5.00mm及大于25.00mm的个体在周年采集中极少发现;年龄区间为0+~5+,以2+个体最为优势;总鲜重区间为0.185611.2322g,以2.03.0g区间占优势。壳高、年龄及总鲜重逐月变化均无明显规律。肥满度区间16.41%34.15%,逐月变化以7月33.27%为最高。性腺排放期主要集中在710月,壳高5.0mm以下个体未见性腺发育,5.010.0mm个体少量性腺发育,雌雄性比为1:1。10.00~15.00mm大部分个体性腺发育,雌雄比为1.10:1;15.00~20.00mm个体绝大部分性腺发育,雌雄比为1.21:1;20.0025.00mm个体,雌雄下降至0.93:1;25.00mm以上个体数量较少,仅采获4颗,全为雄性。与单齿螺一样,雌雄性比呈现出随壳高增长而先增后减的现象。对两种螺的齿舌及胃解剖分析显示,单齿螺及锈凹螺齿舌均为典型的扇舌型,其食物结构中除了少量单细胞硅藻、绿藻门的刚毛藻,还有大量的其它有机碎屑。此外,本文还对两种螺的重量性状与表型性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曲线估计以及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总结并建立了单齿螺、锈凹螺4个表型性状对总鲜重和软体部重的多元回归方程。依据单齿螺性腺发育、繁殖及肥满度的季节变化规律,理论上单齿螺的最佳采捕期应为5、6月份,而79月应设禁捕期。但另外比对发现,泛西北太平洋(未指具体产地)的单齿螺最大壳高可达40mm,常见壳高一般在30mm左右(FAO,1998),而在我们研究同期来自于浙南、福建、越南等地(舟山市场出售)的单齿螺个体壳高一般也都在25.00mm左右,由此我们认为,舟山沿岸的单齿螺已处于严重的低幼龄化,这与众多海域的开放以及无度、无序的采捕不无关系,要使这一资源有效、持续利用,可考虑先在某些海域(岛屿)禁捕若干年,观其效果,再陆续推广。鉴于锈凹螺本年度研究样本相对较少,仅根据以上研究,认为理论上最适采捕期为6、7月份,810月应定为禁采期。
钱伟,王一农,陆开宏,刘联国,王家衡[3](2011)在《嫁的齿舌带及其齿片的形态差异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光镜和电镜下对嫁(Cellana toreuma)的齿舌形态进行观察研究。嫁的齿舌带每1横列具有2枚侧齿和2枚缘齿,缺乏中央齿,齿式为1.1.0.1.1。齿舌带前端弯曲,齿片排列松散且存在明显的磨损现象;中段齿片排列紧密、整齐;后端齿片无色且宽度有略微的缩小。侧齿呈镰刀型,具1个齿尖,基部呈三角形且具突起,尖齿部分细长;缘齿具3个齿尖,第2尖齿靠近第3尖齿。采用多个比例参数来比较嫁齿舌带及其前、中、后3段上的齿片形态,发现嫁齿舌带前、中、后3段各比例参数的值存在一定的关系,即中段大于前段、中段大于后段。
钱伟,王一农,陆开宏,王家衡,刘联国[4](2011)在《嫁(虫戚)属2种的齿舌形态差异分析》文中认为在光镜和电镜下对嫁(虫戚)(Cellana toreuma)和斗嫁(虫戚)(C.grata)的齿舌形态进行观察比较。2种嫁(虫戚)的齿式都为1.1.0.1.1,即具有1枚侧齿和1枚缘齿,缺乏中央齿。齿舌前端都有1小段弯曲,齿片排列松散且存在明显的磨损现象。嫁(虫戚)和斗嫁(虫戚)的侧齿形状很相似,侧齿呈镰刀型且具1个齿尖,基部近似三角形且具突起,尖齿部分细长。两种嫁(虫戚)的缘齿存在一定的差异,嫁(虫戚)缘齿具3个齿尖,第2尖齿靠近第3尖齿。斗嫁(虫戚)缘齿具2个齿尖且比较细长,第2尖齿靠近缘齿基部。本文用17个参数对这两种嫁(虫戚)的齿舌带及其前中后3段上的齿片进行了测量比较,发现斗嫁(虫戚)齿舌带的长宽比明显大于嫁(虫戚)齿舌带的长宽比,即斗嫁(虫戚)的齿舌带显得更加细长。齿舌带前、中、后3段各比例参数的值存在一定的关系,即中段大于前段、中段大于后段。据此认为用齿舌作为2种嫁(虫戚)的分类依据是可行的。
余祥勇,王梅芳,曹新云,吴灶和[5](2010)在《斗嫁卵子发生和雌性性腺组织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通过组织切片和活细胞涂片对斗嫁Cellana grata(Gould)性腺和生殖细胞进行观察,研究雌性性腺特征及不同发育阶段雌性生殖细胞的形态特点与分布状况。观察与分析表明:(1)斗嫁雌性滤泡由卵原细胞及不同发育时期的初级卵母细胞填充,成熟的初级卵母细胞位居滤泡腔中央区域;(2)性细胞发育不同步,属分批产卵类型;(3)卵子发生中,细胞、核及核仁大小变化的总体趋势是随着发育进程而逐渐增大,常见1-2个核仁;(4)卵质的酸碱特性变化与卵黄的出现相关;(5)成熟卵母细胞大小约为(120-140)μm×150μm,外被约5-12μm厚的胶质膜;(6)胶质膜的均一性、厚度、酸碱性随卵发育而变化,胶质膜与卵膜之间出现间隙可以作为卵开始成熟的标志,而胶质膜由嗜酸性转化为嗜碱性可以作为卵成熟即将排放的标志。
王志铮,吴常文,刘祖毅[6](2001)在《浙江北部沿海嫁Cellana toreuma(Reeve)生态习性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根据 1996年 9月至 1999年 7月间对浙江北部沿海嫁■进行资源生态调查和实验生态观察所获资料,报道了该海区嫁■ 的分布特点、摄食习性、行为习性和对外界环境因子的耐受度和适应性 ,分析并探讨了该海区嫁■ 的种间关系及其对外界环境因子的生态适应机理。
王志铮,吴常文[7](2000)在《浙北沿海嫁Cellana toreuma(Reeve)年龄与生长的研究》文中认为根据 1996年至 1999年间浙北沿海逐月采集所得 2 573枚嫁盄可数可量性状测定资料进行年龄和生长的研究,结果表明 :本海区嫁盄的年轮形成周期为一年,年轮形成期主要在 1月份:壳长、壳高、壳宽与贝壳顶至壳后缘的最大距离成线性关系,其回归方程分别为: L=1.109 4R+ 1.268 7(r=0.980 1),H=0.508 5R+ 0.420 5(r=0.969 6),B=0.494 5R+ 1.092(r=0.961 3);体重与贝体各维数间的最优方程为 W(干重) =0.166 4L0.98 12H0.608 2B1.495 9(r=0.990 6)。用单一维数来表示时 W与 L指数关系最佳 ,因此 ,实际应用时可采用 W′ (湿重 )=0.039 0L3.432 4(r=0.948 7),W(干重) =0.034 6L3.240 9( r=0.966 9) ,G(干肉重) =0.004 1L3.231 4(r=0.974 2)。其生长可用 Logistic生长方程 Lt=6.149 2/( 1+ e2.135 4- 0.081 36t) (r=0.983 2)拟合。其壳长生长曲线的拐点为 26.25月龄,其生长速度和加速度曲线能反映生长过程的变化特征。合理采捕的生物指标拟规定以采捕季节为 4至 6月份,贝体规格为壳长 3.781 3~ 4.013 4 cm为宜。
二、浙北沿海嫁Cellana toreuma(Reeve)年龄与生长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浙北沿海嫁Cellana toreuma(Reeve)年龄与生长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两种养殖模式下枸杞岛紫贻贝的生长特征及其对水域水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引言 |
1.1 紫贻贝的养殖生产概况及其研究进展 |
1.1.1 紫贻贝的概述 |
1.1.2 紫贻贝的养殖生产概况 |
1.1.3 紫贻贝摄食生长的研究进展 |
1.2 贝类养殖对水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
1.2.1 贝类的碳汇功能及其应用 |
1.2.2 贝类养殖对水域氮磷营养盐的影响 |
1.2.3 贝类养殖对浮游植物的影响 |
1.3 贝藻综合养殖的研究进展 |
1.3.1 贝藻混养生态系中的生物间互利机制 |
1.3.2 贝藻综合养殖的应用研究 |
第二章 两种养殖模式下紫贻贝的生长特征比较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紫贻贝的养殖 |
2.1.2 海带的养殖 |
2.1.3 生长指标的测定 |
2.2 数据处理 |
2.3 结果 |
2.3.1 两种养殖模式下紫贻贝重量性状指标的差异 |
2.3.2 两种养殖模式下紫贻贝长度指标的差异 |
2.3.3 两种养殖模式下紫贻贝肥满度的变化 |
2.3.4 两种养殖模式下紫贻贝的阶段生长 |
2.3.5 紫贻贝软体部干重与软体部湿重的关系 |
2.4 讨论 |
第三章 两种养殖模式下紫贻贝形态性状对体重的影响效应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样品来源及其表型性状的测定 |
3.1.2 分析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紫贻贝表型性状参数估计值 |
3.2.2 紫贻贝表型性状间的相关性 |
3.2.3 紫贻贝形态性状对体重的通径分析 |
3.2.4 紫贻贝形态性状对体重决定程度分析 |
3.2.5 紫贻贝形态性状与体重间多元回归方程的建立 |
3.3 讨论 |
3.3.1 影响紫贻贝体重的关键表型性状组合的确定 |
3.3.2 两种养殖方式下影响紫贻贝体重关键形态性状的差异分析 |
第四章 两种模式下的紫贻贝养殖对水域环境影响的比较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采样点的布设 |
4.1.2 样品的采集与分析 |
4.1.3 数据处理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不同养殖区水域理化因子的变化情况 |
4.2.2 N、P 营养盐的时空变化 |
4.2.3 TOC 含量的时空分布 |
4.2.4 透明度和叶绿素 a 的时空变化 |
4.2.5 叶绿素 a 与各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 |
4.3 讨论 |
4.3.1 两种不同模式下紫贻贝养殖对水域环境的影响 |
4.3.2 各海区环境总体评价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或研究成果 |
(2)舟山沿海单齿螺和锈凹螺生物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螺类基础生物学研究概述 |
1.1.1 生活习性 |
1.1.2 种群结构 |
1.1.3 食性 |
1.1.4 繁殖 |
1.1.5 数量性状分析 |
1.1.6 毒理毒性及资源开发利用 |
1.2 单齿螺 Monodonta labio 和锈凹螺 Omphalius rusticus 研究进展 |
1.2.1 单齿螺的研究现状 |
1.2.2 锈凹螺的研究现状 |
1.3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单齿螺生物学特性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器材及试剂 |
2.1.3 实验方法 |
2.2 结果 |
2.2.1 自然种群结构分析 |
2.2.2 繁殖 |
2.2.3 摄食 |
2.2.4 数量性状分析 |
第三章 锈凹螺生物学特性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器材及试剂 |
3.1.3 实验方法 |
3.2 结果 |
3.2.1 自然种群结构分析 |
3.2.2 繁殖 |
3.2.3 摄食 |
3.2.4 数量性状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5)斗嫁卵子发生和雌性性腺组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2.1 性腺特征 |
2.2 卵子的发生 |
2.2.1 各期卵细胞形态特征 |
2.2.2 卵子发生过程中生殖细胞变化趋势及原由分析 |
3 讨论 |
3.1 两种制片方法观察结果的差异 |
3.2 胶质膜的结构变化 |
3.3 雌性性腺的组织学特征 |
四、浙北沿海嫁Cellana toreuma(Reeve)年龄与生长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两种养殖模式下枸杞岛紫贻贝的生长特征及其对水域水质的影响[D]. 付英杰. 浙江海洋学院, 2014(07)
- [2]舟山沿海单齿螺和锈凹螺生物学特性研究[D]. 陈健. 浙江海洋学院, 2013(10)
- [3]嫁的齿舌带及其齿片的形态差异分析[J]. 钱伟,王一农,陆开宏,刘联国,王家衡. 生物学杂志, 2011(02)
- [4]嫁(虫戚)属2种的齿舌形态差异分析[J]. 钱伟,王一农,陆开宏,王家衡,刘联国. 动物学杂志, 2011(01)
- [5]斗嫁卵子发生和雌性性腺组织学研究[J]. 余祥勇,王梅芳,曹新云,吴灶和. 水生生物学报, 2010(05)
- [6]浙江北部沿海嫁Cellana toreuma(Reeve)生态习性的初步研究[J]. 王志铮,吴常文,刘祖毅.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01)
- [7]浙北沿海嫁Cellana toreuma(Reeve)年龄与生长的研究[J]. 王志铮,吴常文.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