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服去痛片过敏3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孟帅[1](2021)在《213例荨麻疹住院患者发病因素的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有CU病史急性发病患者和AU患者在我院皮肤科住院期间的病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及对AU患者进行电话随访,总结两组患者个体情况和发病因素之间所存在的共性和差异性,比较两组患者发病因素,找出有CU病史患者急性发病的危险因素,为AU患者提供预防发病及发病率的参考。分析AU患者转化为CU患者的证型相关因素。材料与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于我院皮肤科住院治疗的77例有CU病史急性发病患者和136例AU患者的病历资料,并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使用Excel(WPS版)录入病历信息,使用SPSS23.0软件对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运用X2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一般情况:213例荨麻疹患者中,AU患者136例,有CU病史急性发病患者77例。男女比例分别为0.53:1和0.45:1;平均住院天数分别为(9.5±2.66)天和(11.51±2.81)天;平均发病年龄分别为(46.27±16.98)岁和(49.08±14.02)岁;两组患者均以退休人员和职员为主;AU患者中风热犯表证129例,胃肠湿热证2例,风寒束表证5例。2疾病相关因素:AU患者发病季节以秋冬多见,有CU病史急性发病患者以夏秋为主;23.53%AU患者和16.88%有CU病史急性发病患者有明显的诱发因素,以感冒、遇冷、遇热、进食药物、酒精、辛辣物、海鲜发物等、汗出受风等为主;32.35%AU患者和44.16%有CU病史急性发病患者存在过敏史;71.43%有CU病史急性发病患者和52.94%AU患者有至少一种基础疾病,最多的均为循环系统疾病;50.65%有CU病史急性发病患者患者和61.03%AU患者有至少一种伴随症状;4.41%AU患者和11.69%有CU病史急性发病患者存在至少一种家族疾病史;18.34%AU患者和20.78%有烟酒史,绝大部分为男性;统计学对比显示两组间的疾病相关史有显着性差异的为:初始发病年龄、住院天数、家族史。3实验室检查:两组患者有异常的为血清总Ig E、食物不耐受、吸入过敏原、白细胞数量、中性粒细胞数量、嗜酸性粒细胞数量、C反应蛋白(CRP)、尿常规、便常规、肝肾功能、免疫球蛋白、血糖、心肌酶谱、血脂、甲状腺功能、抗核抗体谱、心电图。AU患者的病例数分别为80例(58.82%)、116例(85.30%)、38例(27.94%)、、51例(37.50%)、82例(60.29%)、41例(30.15%)、62例(45.59%)、52例(38.24%)、4例(2.94%)、80例(58.82%)、31例(22.97%)、116例(85.29%)、31例(22.79%)、46例(33.82%)、26例(26.47%)、11例(8.09%)、5例(3.68%)、19例(13.97%);有CU病史急性发病患者的病例数分别为47例(61.04%)、57例(74.03%)、28例(36.36%)、15例(22.08%)、26例(33.77%)、26例(33.77%)、23例(29.87%)、22例(28.57%)、3例(3.89%)、30例(38.96%)、23例(29.87%)、68例(88.31%)、20例(25.97%)、13例(16.88%)、22例(28.57%)、11例(14.28%)、7例(9.09%)、8例(10.39%)。统计学对比显示两组间的实验室检查有显着性差异的为:白细胞数量、中性粒细胞数量、嗜酸性粒细胞数量、C反应蛋白(CRP)、肝功能、心肌酶谱。4随访共随访AU患者136例,其中23例(16.91%)患者出院后病情反复,均为风热犯表证患者,复发病程均超过6周,失访31例(22.79%)。23例复发患者复发患者基本信息如下:4.1性别:男性9例,女性14例。4.2年龄:20-40岁12例,41-60岁3例,60岁以上8例。4.3复发时间(出院后):时有反复者10例,7天1例,15天1例,2个月2例,3个月2例,半年2例,10个月1例,1年后4例。4.4复发诱因:无明显诱因7例,遇冷2例,遇热1例,生气1例,吃辣4例、饮酒2例,进食海鲜2例,进食豆制品2例,熬夜1例,狗皮毛屑1例,洗浴后受风1例,进食药物后2例,进食酸菜后1例。结论:1本次研究发现,以下3个方面因素容易诱发有CU病史患者急性发病。(1)饮食方面:进食药物、酒精、辛辣物、海鲜发物等。(2)生活习惯方面:洗浴或运动后汗出受风、遇冷空气、遇热等。(3)基础疾病方面:血常规、肝功能、心肌酶谱的异常。2风热犯表证型急性荨麻疹患者可能更容易转化为慢性荨麻疹。
余平子,陈泽宇,李伟泽,林舒,杨凡[2](2019)在《去痛片致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文中研究表明1例51岁男性患者因头痛自行服用去痛片(每片含氨基比林150 mg、非那西丁150 mg、咖啡因50 mg、苯巴比妥15 mg)2片,2次/d。第2天,患者全身出现红斑样皮疹,瘙痒明显伴疼痛,遂停用去痛片。第3天皮肤斑疹部分融合成片,其上出现大小不等松弛性水疱或大疱,口腔和生殖器皮肤-黏膜交界处出现糜烂。给予甲泼尼龙、葡萄糖酸钙注射液静脉滴注,依巴斯汀片、富马酸酮替芬片口服,并加强皮肤护理。6 d后皮疹颜色变淡,大部分水疱及大疱干涸结痂。甲泼尼龙逐渐减量。11 d后患者皮肤红斑明显消退,水疱及大疱干涸,表皮呈片状脱屑,改为泼尼松龙片口服。13 d后患者全身皮疹基本消退。
邓冬梅,陈小红,杨雪,李斌[3](2019)在《儿童使用氨基比林发生药品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文献分析》文中提出目的系统评价儿童使用氨基比林不同制剂发生药品不良反应(ADR)或药品不良事件(ADE)在人体器官、严重程度的分布、构成及影响因素。方法在知网、维普、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中检索,检索词为氨基比林、安乃近、去痛片等,加不良反应、不良事件、过敏等自由词进行综合检索。按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文献、提取数据,并按不同类别(年龄、过敏史、涉及系统、联合用药等)统计发生在胎儿期至青春期的儿童使用氨基比林不良反应发生总数、构成比。结果①共纳入中文文献484篇,包括555个病例,其中发生在儿童的有205例。②共纳入英文献70篇,包括73个病例,其中发生在儿童的有34例。③中、英文报道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主要涉及血液系统、皮肤黏膜系统、泌尿系统、循环系统导致发生休克等全身反应;预后各不相同,有174例痊愈(72.80%),30例死亡(12.55%),还有14例(5.86%)的结局分别为骨髓移植、指及趾截肢、胃大部切除等严重ADR;另有21例(8.79%)预后不详。④多数ADR的用药剂量为常规剂量,但也有医务人员超剂量给药引起的ADE。结论使用氨基比林可能引起儿童造血系统、泌尿系统等严重伤害,每年都有较多严重ADR甚至死亡案例报道。应尽快淘汰氨基比林这个可能给儿童带来致死毒性的药物。
李庆,雷招宝[4](2018)在《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致患者死亡26例及其相关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致死亡的原因与特点,为临床医务人员与患者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国内有关医药数据库,下载氟喹诺酮类致患者死亡的病例报告原文,分析其致死亡的相关因素。结果:共检索到氟喹诺酮类致死亡病例26例,其中11例患者死于过敏性休克;其原因主要为用药人群选择不当、超说明书用药、不适当的联合用药、安全用药意识不强、基层医务人员处置药物不良反应/药物不良事件的能力严重不足等是致死的重要原因。结论: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致患者死亡的严重事件应引起临床医务人员与政府监管部门的高度关注,确保患者用药的安全性和合理性。
钱霞,李彤彤,郑利光[5](2018)在《去痛片致多发水疱病一例》文中认为1 病例资料某54岁男性患者,于2017年9月12日因口底肿物疼痛口服去痛片1片。2 h后,双侧耳后、下颌、双手背、双足背及阴囊出现红斑和瘙痒,阴囊针扎样痒;3 h后,手背、脚背出现小水疱,直径约2 cm。给予处理措施:口服氯雷他定片10 mg进行抗过敏治疗。17 h后,手背、脚背水疱融合成大水疱,阴囊红肿。于2017年9月14日行口底癌手术,术后皮疹加重,阴囊处皮肤出现溃疡、渗液;阴囊暗红斑,与大腿紧贴处可见糜烂、有渗出;双手背足
赵世丹,高旭光,戴运鹏,李百强,鲁仲平[6](2017)在《含氨基比林和非那西丁成份药物(去痛片)的安全性浅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去痛片的安全性,为广大公众用药安全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去痛片、索米痛片不良反应文献资料,并进行整理、归纳、统计和分析。结果:共获得50篇可用的相关文献。文献结果表明去痛片常见不良反应是肾脏损害、消化系统损害、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等,且有致死的不良反应病例报告。结论:去痛片的安全风险不容忽视,应重视去痛片不良反应的发生,促进安全合理用药。
申亚男[7](2017)在《去痛片及其代谢物在大鼠体内的分布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建立SLE固相支撑液液萃取、GC-MS/MS同时检测去痛片及其代谢物的方法;2.观察去痛片及其代谢物在大鼠体内的分布;3.观察去痛片及其代谢物在中毒死亡者体内的死后分布。方法:1.方法建立利用去痛片及其代谢物标准品,建立SLE固相支撑液液萃取,GC-MS/MS法同时检测去痛片及其代谢物。2.标本采集16只雄性SD大鼠,分为两组,每组8只。禁食12h后,经口灌服去痛片950mg/kg,A组于1.5h脱臼处死,取心血肝素抗凝、心肌、肺、肝脏、脾、肾、上肢肌肉、下肢肌肉、脑组织置于-20℃待检。B组于24h脱臼处死,取心血肝素抗凝,并收集24h尿液,置于-20℃待检。中毒案例样品2例,来源于山西医科大学司法鉴定中心。3.提取检测待检生物样品中添加烯丙基异丙基巴比妥(50μg/m L),氨基比林-13C2(25μg/m L)混合内标工作液80μL,经SLE固相支撑液液萃取,GC-MS/MS检测,MRM模式扫描,利用保留时间、定量离子与定性离子对比例定性,内标法和工作曲线法定量。4.数据处理数据用SPSS 20.0进行正态性检验和方差分析。各脏器间含量用Graphpad 6.0进行Kruskal-Wallis H检验,各组间用Dunn’s检验多重比较得出统计学结果,P<0.05时,认为各组间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空白血液加入去痛片及其代谢物标准品,经SLE分别用正己烷、二氯甲烷、乙醚、甲基叔丁基醚、乙酸乙酯2m L淋洗,结果乙酸乙酯同时提取去痛片及其代谢物的提取回收率MAA为37.57%±0.62%,AAA为41.99%±1.21%,其余化合物均在58.19%±1.41%95.87%±1.79%之间,相较其他溶剂有较高的提取回收率。2.GC-MS/MS法可同时检测去痛片及其代谢物,血液、尿液、肝脏加标样品在0.125μg/m L16.00μg/m L呈线性关系,血液样品工作曲线相关系数r为0.98960.9997,最低检测限为0.23ng/m L14.48ng/m L;尿液样品工作曲线相关系数r为0.9950.9997,最低检测限为0.08ng/m L4.71ng/m L;肝脏样品工作曲线相关系数r为0.99530.9997,最低检测限为0.16ng/m L11.18ng/m L。方法准确度为79.64%122.91%,日内精密度为0.99%7.43%,日间精密度为2.19%10.60%,3.经口灌服950mg/kg去痛片,1.5小时后去痛片及其代谢物在大鼠体内的分布:氨基比林血液含量>上、下肢肌肉含量,P<0.05。MAA血液、肝脏含量>下肢肌肉含量,P<0.05。AA血液、上、下肢肌肉、肝脏、肾脏、心肌含量>胃壁含量,P<0.05。FAA和AAA各脏器间含量无统计学差异。非那西丁血液、肺脏、脾脏含量>肝脏含量,P<0.05。APAP血液、下肢肌肉、心肌、肾脏、肝脏、脾脏含量>胃壁含量,P<0.05。咖啡因血液、肝脏含量>上、下肢肌肉、脑组织含量,P<0.05。17X、37X、13X各脏器间含量无统计学差异。苯巴比妥肝脏含量>脾脏、脑、上、下肢肌肉含量,P<0.05。经口灌服去痛片24h后,血液中MAA、AA含量高于FAA,P<0.05。非那西丁和APAP,咖啡因和17X、37X、13X间含量均无统计学差异。24小时尿液中AAA含量高于AM、MAA、FAA,APAP含量高于非那西丁,P<0.05。咖啡因和其代谢物含量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经SLE固相支撑液液萃取,同时提取生物样品中去痛片及其代谢产物,乙酸乙酯较正己烷、二氯甲烷、乙醚和甲基叔丁基醚有较高的提取回收率。2.GC-MS/MS法可同时检测生物样品中去痛片及其代谢产物,利用保留时间和二级质谱图定量离子和定性离子对比例定性,利用内标物与目标物峰面积比值,内标法和工作曲线法定量。方法回收率高、专属性强、特异性高、内源性物质对目标物检测干扰小,方法灵敏度高、准确度高,可满足去痛片中毒案例定性、定量的要求,可应用于去痛片相关案例的法医学鉴定实践中。3.去痛片及其代谢物在大鼠体内的分布不均匀,口服去痛片中毒案例中优先选择胃内容物和胃壁作为检材,还可提取肝、肾、心血作为检材。针对氨基比林、非那西丁、咖啡因和苯巴比妥单一药物或复方制剂中毒的案例,应根据药物的分布特点,科学全面地选取检材,且应该考虑到药物所处吸收时相或消除时相时对各脏器分布的影响,以便为中毒案件提供科学的依据。
蔡长春,闫成,薛洪源[8](2012)在《去痛片致大疱型药疹1例》文中研究说明病例:患者,女,25岁。2012年6月4日因头痛自行口服去痛片2片,约5h后四肢出现片状红斑,伴瘙痒,就诊于当地诊所,给予"抗过敏药物(具体不详)"输液治疗,输液过程中出现寒战、全身发冷等不适,伴发热,体
雷光远,雷招宝[9](2012)在《安乃近致死亡26例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安乃近致死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文数据库,对安乃近致死亡病例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检索到安乃近致死亡病例26例。患者主要死于过敏性休克(10例)、过敏性紫癜(6例)和血小板减少症(6例)。单次及累积用药剂量过大、不合理联合用药、过敏体质和安乃近制剂管理漏洞是致死主要原因。结论谨慎选择用药人群、控制用药剂量、禁止不合理的联合用药并加强安乃近制剂的管理是防止死亡的根本措施。
雷招宝[10](2012)在《新癀片的不良反应与合理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通过检索国内有关数据库,下载新癀片不良反应病例报告,进行手工统计与分析。分析发现新癀片的不良反应病例报告主要有过敏反应(过敏性休克和皮疹)、消化道反应(胃出血、恶心、呕吐等)以及神经系统反应(头晕、头痛、复视等),其中过敏性休克和胃出血报告较多,2例因胃出血需手术治疗而痊愈。
二、口服去痛片过敏3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口服去痛片过敏3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213例荨麻疹住院患者发病因素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医药治疗荨麻疹研究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3)儿童使用氨基比林发生药品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文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筛选标准 |
1.2 检索策略 |
1.3 文献筛选与数据提取 |
1.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与筛选结果 |
2.2 纳入文献的一般情况 |
2.3 含氨基比林制剂不良反应病例的性别及年龄分布 |
2.4 按给药途径分析 |
2.5 从给药剂量分析 |
2.6 含氨基比林制剂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累及器官和系统 |
2.7 含氨基比林制剂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的转归情况 |
3 讨论 |
3.1 药物的选择 |
3.2 注射剂混合注射 |
3.3 多种退热药合用 |
3.4 给药途径不合理 |
3.5 超说明书剂量给药 |
4 结论 |
(4)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致患者死亡26例及其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2.1 患者年龄与性别分布 |
2.2 原患疾病与过敏史 |
2.3 致死亡的氟喹诺酮类药物品种分布 |
2.4 给药途径与剂量 |
2.5 联合用药 |
2.6 用药与ADRs发生时间以及死亡地点与时间 |
2.7 临床症状与体征 |
3 讨论 |
3.1 致死亡的相关因素分析 |
3.2 安全用药建议 |
(5)去痛片致多发水疱病一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资料 |
2 讨论 |
2.1 去痛片发生不良反应的特点与机制 |
2.2 小结 |
(6)含氨基比林和非那西丁成份药物(去痛片)的安全性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来源 |
2 方法 |
3 结果 |
3.1 文献检索结果 |
3.2 去痛片的不良反应 |
3.2.1 个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 |
3.2.1. 1 ADR表现 |
3.2.1. 2 给药方式与剂量 |
3.2.1. 3 发生时间 |
3.2.1. 4 用药原因 |
3.2.1. 5 地区分布、年龄与性别分布 |
3.2几种常见严重不良反应 (SADR) 临床表现及发病机制 |
3.2.1过敏性休克 |
3.2.2 泌尿系统损害 |
3.2.3 消化系统损害 |
4 讨论 |
(7)去痛片及其代谢物在大鼠体内的分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生物样品中去痛片及其代谢物的GC-MS/MS检测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仪器 |
1.2 试剂 |
1.3 标准品溶液配制 |
1.4 色谱条件 |
1.5 质谱条件 |
1.6 样品制备和提取 |
2 结果 |
2.1 GC-MS/MS色图谱及质谱图 |
2.2 提取回收率 |
2.3 工作曲线及最低检出限 |
2.4 准确度和精密度 |
3 讨论 |
3.1 SLE提取 |
3.2 GC-MS/MS检测 |
4 结论 |
第二部分 去痛片及其代谢物在大鼠体内的分布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仪器 |
1.2 试剂 |
1.3 标准品溶液配制 |
1.4 色谱条件 |
1.5 质谱条件 |
1.6 动物模型 |
1.7 样品制备和提取 |
1.8 数据处理 |
2 结果 |
2.1 GC-MS/MS色谱图 |
2.2 体内分布 |
3 讨论 |
3.1 体内代谢 |
3.2 体内分布 |
4 结论 |
第三部分 去痛片中毒案例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仪器 |
1.2 试剂 |
1.3 标准品溶液配制 |
1.4 色谱条件 |
1.5 质谱条件 |
1.6 样品来源 |
1.7 样品制备和提取 |
2 结果 |
2.1 中毒案例检测MRM色谱图 |
2.2 中毒案例各脏器中去痛片及其代谢物的浓度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去痛片在人体内的代谢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安乃近致死亡26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病例筛选 |
2 结果 |
2.1 年龄与性别分布 |
2.2 原患疾病与过敏史 |
2.3 给药途径与剂量 |
2.4 联合用药 |
2.5 临床表现与死亡时间 |
2.6 死亡原因 |
2.7 临床症状与体征 |
3 讨论 |
3.1 死亡相关因素分析 |
3.1.1 性别与年龄 |
3.1.2 给药途径 |
3.1.3 剂量因素 |
3.1.4 联合用药因素 |
3.1.5 过敏体质 |
3.1.6 管理漏洞 |
3.2 安全用药建议 |
3.2.1 慎重选择用药人群与用药适应证、给药途径 |
3.2.2 严格控制用药剂量与疗程 |
3.2.3 谨慎联合用药 |
3.2.4 加强用药监测 |
3.2.5 加强用药指导 |
3.2.6 加强安乃近制剂的管理 |
(10)新癀片的不良反应与合理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2.1 患者性别与年龄分布 |
2.2 患者原患疾病与过敏史分布 |
2.3 不良反应发生时间分布 |
2.4 不良反应分类 |
2.5 不良反应的处理与转归 |
3 讨论 |
3.1 不良反应原因与危险因素分析 |
3.1.1 用药前未仔细询问患者用药史和药物过敏史 |
3.1.2 新癀片的成分决定其不良反应 |
3.1.3 联合用药不当 |
3.1.4 新癀片用药方法不当 |
3.2 合理使用新癀片的几点建议 |
3.2.1 严格选择用药人群 |
3.2.2 避免新癀片与其它药物联合应用 |
3.2.3 注意用药方法的选择 |
3.2.4 密切观察用药反应并积极处理出现的不良反应 |
四、口服去痛片过敏3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213例荨麻疹住院患者发病因素的回顾性分析[D]. 孟帅.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去痛片致大疱性表皮松解症[J]. 余平子,陈泽宇,李伟泽,林舒,杨凡.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9(06)
- [3]儿童使用氨基比林发生药品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文献分析[J]. 邓冬梅,陈小红,杨雪,李斌. 药学实践杂志, 2019(02)
- [4]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致患者死亡26例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 李庆,雷招宝. 抗感染药学, 2018(09)
- [5]去痛片致多发水疱病一例[J]. 钱霞,李彤彤,郑利光.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8(10)
- [6]含氨基比林和非那西丁成份药物(去痛片)的安全性浅析[J]. 赵世丹,高旭光,戴运鹏,李百强,鲁仲平. 黑龙江医药, 2017(05)
- [7]去痛片及其代谢物在大鼠体内的分布研究[D]. 申亚男. 山西医科大学, 2017(02)
- [8]去痛片致大疱型药疹1例[J]. 蔡长春,闫成,薛洪源. 中国药物警戒, 2012(12)
- [9]安乃近致死亡26例分析[J]. 雷光远,雷招宝. 医药导报, 2012(11)
- [10]新癀片的不良反应与合理应用[J]. 雷招宝. 中成药, 2012(06)
标签:去痛片论文; 氨基比林论文; 氨基比林咖啡因片论文; 药物代谢论文; 安乃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