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排球运动中的“节奏制胜”(论文文献综述)
刘航雨[1](2021)在《回合分类体系下中国女排及主要对手东京奥运周期制胜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东京奥运周期,中国女排在各项国际大赛均取得不错的成绩,世界排名稳步提高,但面对塞尔维亚、意大利、美国等强队时,并不具有绝对的取胜把握。本研究以回合分类体系下的竞技对手得失分为研究切入点,将东京奥运周期中国女排主要对手进行分类,探究不同类别对手得失分和比赛回合特征,以期为中国女排完成东京奥运周期目标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论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中国女排的主要对手根据回合特征进行分类,将两类对手47场国际比赛中胜局与负局得失分方式的运用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运用逐步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比赛重要核心指标。并将所有比赛的回合数据,通过spearman相关性分析,探究回合得失分与局胜负的关系,从而揭示中国女排在高水平排球竞赛中的重要制胜因素。通过研究,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以回合特征为分类体系,通过K聚类分析得出东京奥运周期中国女排主要竞技对手分为两类,第一类对手为意大利队、塞尔维亚队和土耳其队(A类),第二类对手为巴西队、美国队、日本队以及俄罗斯队(B类)。2.东京奥运周期,中国女排与A类队伍得失分主要在前4回合的对抗中,第二回合最多,第一回合其次,表现为发球和扣球得分有差距,拦网得分占优,自身失误较少。中国女排与B类队伍的得失分主要在前4回合的对抗中,第二回合最多,第三回合其次,表现为拦网得分占优,战术进攻得分较少,主动失误较少,被动技术失误较多。3.与A类队伍回合得失分方式层面的回归模型R2值相对较高,为0.785,模型之间各因素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模型较好;发球得分,强攻扣球,快攻扣球,战术扣球,单人拦网,集体拦网,吊球,对方失误,发球失误,一传失误,拦网失误,防守失误12项指标是与A类队伍竞赛时影响比赛胜负的关键性因素。与B类队伍回合得失分方式层面的回归模型R2值一般,为0.628,各因素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模型较好;强攻扣球,单人拦网,被拦,拦网失误,防守失误,其他失误是与B类队伍竞赛时影响比赛胜负的关键性因素。4.东京奥运周期,A类队伍发球、扣球得分能力强,进攻以强攻为主,快攻战术攻为辅,多点进攻,主动得分能力强,重点为1、2回合的对抗;B类队伍战术扣球得分能力强,进攻以强攻为主,战术攻为辅助,重点回合在2、3、4、5回合的对抗。
赵芸蕾[2](2021)在《优秀羽毛球女双攻封配合能力评估模型及其实证研究》文中提出攻封配合是两名运动员为实现得分目的而采取的有目的、有组织的杀球与封网的协同性技术组合,它是羽毛球双打特有的配合性进攻方式和重要得分手段。因此,研究攻封配合的实现机制与表现规律,对丰富我国羽毛球双打训练理论和竞技水平提升具有重要价值。本文运用专家访谈、问卷调查、文献资料、单目三维数据采集法,实验法等研究方法,以世界排名前八位的优秀女双运动员为研究样本,以省市专业队女双运动员为实验被试,探讨了攻封配合对女双竞技制胜的影响,分析了攻封配合的影响因素及其表现规律,指出了中国女双攻封配合能力表现与竞技实力变化的关系;对攻封配合能力的量化评估方法进行了研究,构建了《攻封配合能力综合评估模型》,并从技术诊断和实验干预两个方面对模型进行了实证和应用研究。主要结果:羽毛球女双比赛具有拍数多、时间长,攻防发生比例高的特点,攻封配合对女双制胜的作用相对于男双和混双具有更大的影响;中国女双的进攻方式过于倚重个人能力,攻封配合明显不足。进攻线路与封网站位具有最佳配合策略,其基本规律表现为:攻直线封直线的概率最高;封网宜在防守方击球后180毫秒启动、260毫秒举拍,早于或晚于这个最佳时机,封网发生率和得分率都呈现下降趋势。量化评估表明:中国备战奥运会的两对主力女双的攻封配合能力处在中等和及格等次,与日本、韩国主力女双的攻封配合能力比较,具有较大差距;技术短板主要表现在:封网启动时机和封网举拍时机偏慢,进攻线路与封网站位的配合策略欠佳,进攻线路比例不均衡等。依据《攻封配合能力综合评估模型》的诊断结果设计训练优化方案,实验干预结果表明:每周3次、每次40分钟、为期3个月的攻封配合能力针对性强化训练,能够有效提升省市专业队运动员的攻封配合能力,主效应集中在易封型攻封得分率的提高,难封型攻封得分率和发生率未发生显着性改变。对照2组运动员的训练效益在3个组中最低,不但没有正效应,多数指标反而呈现下降特征。主要结论:攻封配合能力不足是限制中国女双竞技水平进一步提高的主要技术原因。攻封配合是一个多因素交互影响的复杂过程,其实现机制主要以两个配合过程为基础,并在若干独立要素的协同下,共同完成攻封配合过程;封网者是攻封配合的灵魂,由其表现出来的封网启动和封网举拍两要素,是影响攻封配合效果的核心要素。通过优秀女双运动员技术诊断分析和实验干预研究,验证了《攻封配合能力综合评估模型》的有效性,该模型的评估方法和诊断标准可以应用到训练实践中。主要建议:建议备战东京奥运会的中国主力女双,重点加强攻封配合的技术训练,改进措施包括:加强封网启动时机和封网举拍时机训练、改善进攻线路的比例分布、调整进攻线路与封网站位的配合策略等。建议包括省市专业队在内的优秀运动团队,开发更多类似《攻封配合能力综合评估模型》的专项技术诊断方法,更好落实主动训练的三个基本环节:技术诊断、针对性训练计划、训练结果量化反馈。建议开展训练负效应的实证研究,“无量化诊断、无量化反馈”,很可能是“无效训练”的重要诱因,甚至导致训练“负效应”。学术界应高度重视训练负效应研究,并对具体的改进措施进行深入探讨。
袁翔宇[3](2021)在《不同位置高校男子排球运动员膝关节等速肌力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通过对场上不同位置男子排球运动员进行等速肌力测试,并进行比较,了解其膝关节等速肌力特征,旨在对排球运动员专项化训练工作提供科学有效的理论依据,并在预防运动损伤上提供帮助。研究方法:使用Con-trex等速测试系统对呼和浩特市内蒙古师范大学和内蒙古工业大学35名高水平男子排球运动员进行膝关节等速肌力测试。其中主攻7人,副攻8人,二传6人,接应8人,自由人6人。采用Physiomed生产的Con-trex等速肌力测试系统,对不同位置排球运动员进行角速度60°/s和240°/s的膝关节屈伸肌力测试。研究结果:1)不同角速度的测试值相比。角速度60°/s时优势腿和非优势腿的屈伸峰力矩值均较角速度240°/s的大(P<0.05);角速度240°/s时优势腿和非优势腿屈伸肌平均功率值均较60°/s的值大,非优势腿的屈伸峰力矩比大于60°/s的值(P<0.05)。同一角速度优势腿和非优势的腿值比较,角速度60°/s时优势腿的伸肌峰力矩值大于非优势腿的值。2)场上不同位置间峰力矩值对比。角速度60°/s时,各位置间优势腿相比,副攻伸肌值大于接应(P<0.05);各位置间非优势腿相比,主攻和副攻伸肌值均大于接应,主攻和副攻的屈肌值均大于二传(P<0.05)。角速度240°/s时,各位置间优势腿相比,副攻伸肌值大于接应(P<0.05);各位置间非优势腿相比,主攻和副攻伸肌值均大于接应和二传(P<0.05)。3)场上不同位置间相对峰力矩值对比。在角速度60°/s时,各位置间优势腿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各位置间非优势腿相比,主攻和自由人的伸肌值大于接应(P<0.05)。在角速度240°/s时,各位置间优势腿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各位置非优势腿相比,自由人的伸肌值大于接应(P<0.05)。4)场上不同位置间总功值对比。在角速度60°/s时,各位置间优势腿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非优势腿相比,主攻伸肌值大于二传和接应,副攻伸肌值大于接应,主攻屈肌值大于二传和自由人,副攻的屈肌值大于二传。在角速度240°/s时,各位置间优势腿相比,副攻屈肌大于二传(P<0.05);各位置非优势腿相比无显着性差异。5)场上不同位置间平均功率值对比。在角速度60°/s时,各位置间优势腿相比,副攻屈肌值大于二传(P<0.05);非优势腿相比,主攻伸肌值大于二传和接应,主攻屈肌值大于二传,副攻屈肌值大于二传和自由人(P<0.05)。在角速度240°/s时,各位置间优势腿相比,副攻伸肌大于二传(P<0.05);非优势腿相比,副攻伸肌值大于二传,主攻和接应屈肌值均大于二传,副攻屈肌值大于自由人(P<0.05)。6)场上不同位置间耐力比值对比。各位置间优势腿相比,二传伸肌值大于主攻、副攻和自由人,二传的屈肌值大于主攻、副攻、接应和自由人(P<0.05);各位置间非优势腿相比,二传的屈肌值大于主攻、副攻、接应和自由人(P<0.05)。7)场上不同位置屈伸峰力矩比值对比。在角速度60°/s时,各位置间优势腿相比,接应值较二传大(P<0.05);非优势腿相比,接应值较二传大(P<0.05)。在角速度240°/s时,各位置间优势腿相比,副攻和接应的值大于二传,主攻的值大于接应(P<0.05);非优势腿相比,副攻和接应的值大于二传,主攻的值大于接应(P<0.05)。研究结论:1)通过等速肌力的PT、PT/BW、ER、STW、AP、H/Q等指标的测试,显示排球运动员优势腿的肌力较非优势腿大;随着测试角速度的增加,膝关节屈伸比值增大;角速度在240°/s时的屈伸比值较正常值小。2)场上不同位置峰力矩值对比结果,在角速度60°/s时的对比,发现排球运动员的膝关节最大力量特征为:自由人的较好,其次为主攻运动员。其中,接应运动员的非优势腿最大肌力最差,与自由人和主攻相比有显着性差异。3)通过对不同位置排球运动员快速力量的对比,副攻的快速力量绝对值最好,接应的伸肌快速力量最弱,二传的屈肌快速力量最弱;而快速力量相对值以自由人最佳,自由人非优势腿伸肌快速力量与接应相比有显着性差异。4)通过对不同位置排球运动员爆发力的对比,发现不同位置运动员爆发力有一定的差异,整体为副攻爆发力最好,二传最差。5)通过对不同位置排球运动员的耐力对比,发现二传运动员的膝关节耐力最好,其他位置运动员的耐力都相对较差。6)通过对不同位置排球运动员膝关节稳定性的对比,发现接应位置运动员的膝关节稳定性较好,其他位置的运动员相对较差。
冯晔敏[4](2020)在《第十六届中国中学生排球联赛女子组四强队伍技战术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十六届中国中学生排球联赛于2019年3月5日闭幕。此次联赛共有全国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9支中学代表队、404名运动员参赛,共进行106场比赛。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中国中学生联赛已具有相当规模。各地方中学生排球队,为高校、专业队输送大批排球人才,中国中学生排球联赛已成为检验中学生排球训练竞技水平的重要赛事。本研究以第十六届中国中学生排球联赛女子组四强队伍的技战术运用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法、观察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就四强队伍基本条件及技战术运用效果展开分析,总结差异性与共性,力求为中学生排球竞技水平的提高建言献策。研究结果表明:太原二外的身体形态、网口高度、力量素质高于另三支队伍,重庆八中、郑州九中和求精中学相近;技术方面四强队伍在二传、一传、扣球、防守等环节效果呈现一致性,其成功率均高于其他技术指标;战术方面强攻和快攻是四强队伍主要进攻手段,后排攻与二次攻次之。
王荣婧[5](2019)在《2018年中国大学生排球联赛女排四强技战术对比分析》文中指出中国大学生排球联赛是由中国教育部批准联合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共同承办的一项重大赛事,随着大学生排球联赛的发展,竞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各个队伍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大。排球比赛中,技战术水平的发挥能直接影响到最终的比赛成绩。本研究以2018年中国大学生女排联赛四强队伍在半决赛、决赛过程中的各项技战术为研究对象,以各队比赛中各项技战术参数为主要依据,对北京体育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女排的技战术特点与效果进行对比分析,从中探索各队伍在非技术因素、技术因素及战术因素上的区别与差距,总结并提出合理的建议,力求能够提高各队伍在技战术方面的能力,进一步促进中国大学生女排竞技水平的发展。本研究通过对2018年中国大学生女子排球联赛八强赛进行三个机位视频拍摄,选取其中前四强之间的四场(共15局)比赛视频,通过Kinovea运动分析软件进行视频处理后获得原始数据,并对原始数据进行整合与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从非技术层面看,在阵容整体配备形式上,四支运动队均采用一轮“五一”配备和五轮“四一一”配备形式;各队之间运动员的年龄均值相差不大,主力阵容中,浙江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女排队员基本以新人为主,年龄相对较小,比赛中显示出大赛经验不足,关键球的处理欠佳等问题;身体条件方面,各队伍之间不存在显着性差异,但北京体育大学女排占有一定优势,表现为网上实力较为突出。2、从技术层面分析,四支队伍的发球方式以正面上手发飘球和跳发飘球为主,在发球和接发方面各队伍之间无显着性差异,但在接发球到位率上浙江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女排相对较低,有待提高;在扣球效果方面四支队伍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北京体育大学与山东师范大学女排扣球效果明显好于浙江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拦网环节中,北京体育大学女排充分发挥身体条件优势,表现为较高的拦网成功率;防守效果中,浙江大学女排队员表现出较高的灵活性和控球能力,防守效果较好。3、从战术层面分析,四支队伍的战术运用比例由高到低依次是强攻、快攻、后排攻、二次攻。山东师范大学女排以较高的接发球到位率,从而表现为较好的战术运用效果,以4号位强攻效果最为突出;北京体育大学女排在战术运用上表现为快速多变的战术转换,快攻和后排攻的运用效果较为突出;浙江大学女排在各进攻战术运用上较为均衡,战术打法较为保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女排进攻技战术以强攻为主,技战术转换较少,打法较为单一,且成功率较低。
侯丹丹[6](2019)在《山东省第24届运动会男子排球甲组菏泽队技战术运用效果分析》文中研究说明2018年08月21日,山东省第24届运动会男子排球甲组决赛阶段在青岛举行,菏泽队取得男子排球甲组冠军。菏泽男排自组队以来,向各高校输送了大批人才,在十年时间中快速成长。菏泽队在本届省运会取得优异成绩与其技战术运用有着重要的关系。本文以山东省第24届运动会男子排球甲组菏泽队技战术运用效果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比较分析法、数理统计法、问卷调查法对菏泽队与对手的技战术运用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男子排球甲组菏泽队存在的优势以及呈现出的劣势,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便于菏泽男排更好的发展,为山东男排的后备人才的培养做出贡献。研究结果表明:1.菏泽队队员平均年龄与各队队员平均年龄之间均不具有显着性差异。菏泽队平均身高高于各队,平均体重与平均克托莱指数与其他各队相比不占优势,平均拦网高度与平均扣球高度均高于其他各队。2.菏泽队跳发飘球使用次数最多,且稳定性较高,其得分率除了小组赛中低于潍坊队,其余各阶段均高于对手。菏泽队较少使用大力跳发球,且使用效果不佳,失误率较高。3.菏泽队接发球整体效果在小组赛中不如潍坊队,交叉赛与决赛中,菏泽队接发球到位率均比对手高,失误率低于威海队与济南队;交叉赛中失误率高于青岛队。4.菏泽队比赛全程二传技术整体运用效果优于对手,二传的到位率均高于对手,失误率均低于对手。5.菏泽队扣球扣死率低于潍坊队,高于威海队、青岛队与济南队。小组赛中菏泽队扣球失误率比潍坊队与威海队高,低于青岛队,交叉赛与决赛中失误率均低于对手,菏泽队被拦死率均低于对手。6.菏泽队主要采用双人拦网的拦网形式,形成集体拦网能力较强。菏泽队总体拦网拦死率在小组赛中均高于潍坊队、青岛队。交叉赛与决赛中,菏泽队拦网拦死率却低于青岛队与潍坊队。菏泽队拦网失误率仅高于威海队,失误率相对较低。7.菏泽队主要使用三人接发球阵型,在防扣球、防处理球、防吊球方面均强于各队,在小组赛中防拦回球防起能攻率低于潍坊队。8.菏泽队在一攻环节一传到位率高,主要使用战术攻。菏泽队一攻环节各进攻得分率均高于对手,占一攻总得分率最高的是快掩得分。在防反环节,菏泽队主要使用强攻,战术攻得分率高于对手,强攻、快攻、后排进攻得分率低于对手防反环节进攻效果不佳。
孙粼婧[7](2019)在《淄博十中男排制胜因素的分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淄博十中在2003年被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命名为首批“国家级排球传统项目学校”,是全省排球项目第一个国家级的传统校,也是全省乃至全国唯一在乡镇区属中学的“三大球”国家级项目学校。淄博十中排球队代表淄博市在山东省第23届运动会中,男子甲组战胜潍坊和烟台队,成功夺冠(创历史新高),女子甲组战胜青岛队获第三名(获10.5枚金牌);在山东省第24届运动会中,女子甲组战胜青岛队夺冠(实现历史性突破)。淄博十中主教练先后将472名排球运动员输送至省级以上的专业队及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浙江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石油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山东财经大学、苏州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全国十几所大学录取,质量和数量高居全国各中学及体校之首。在淄博十中男排队伍的建设当中势必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探索淄博十中制胜因素的优势与不足,力求为青少年排球队伍提供实践理论的范本。本研究以淄博十中男排制胜因素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得出如下结论:从运动员的角度来看:1.在身体形态方面,淄博十中男排运动员的身高在全国青少年中占据首位。2.在技术方面,淄博十中男排运动员在扣球和发球技术上的得分率最高,同时接发球的质量较高更有利于组织战术。3.在战术方面,淄博十中男排运动员在强攻和快攻战术上的得分率最高。尤其是4号位的进攻是其核心进攻点,能够体现出较好的进攻意识。4.在比赛节奏方面,淄博十中男排运动员的发球节奏和接发球节奏最快,主要体现在大力跳发球上;接发球的质量好、节奏快,增强了其战术的隐蔽性。从教练员的角度来看:1.淄博十中教练员具有独特的训练理念,注重运动员的输送与发展。2.淄博十中教练员在学历结构和任教来源方面的优势更突出,硕士研究生是淄博十中主教练的学历,在培养青少年运动员方面具有丰富的专项理论知识;助理教练为退役专业运动员任职具有一定的专项竞技实力,能够体现出教练员的资源配置较为合理。3.淄博十中教练员在执教年限和执教经验方面的优势更突出。淄博十中主教练执教时间最长为41年,进而说明教练员的执教资历较老,执教经验较为丰富。
何琳[8](2017)在《2015年世界杯中国女排与比赛对手技战术对比分析》文中认为现代体育运动越来越广泛的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喜爱,其中排球作为具有鲜活生命力的项目,它将娱乐、健身以及竞技融为一体,既是对抗性竞技体育比赛项目,又是促进身体健康的娱乐性项目,因此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深受世界各阶层人士的喜爱和关注。排球是隔网性对抗运动,其通过自身的比赛竞争性、对抗性和团结性,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观众朋友。现代排球运动具有独特的个人魅力,通过协调队员间的默契配合,技术的发挥以及教练员的指导,使这项运动的发展越来越长久。排球项目是我国三大球类项目中唯一得到过世界冠军的项目,深受着全国人民的喜爱。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女排曾获得“五连冠”的骄人战绩,但近些年来中国女排从教练到队员的不停更换、队员伤病的不断增加,使得中国女排陷入了固步不前的谷底。本次比赛作为一项世界性的大赛对中国女排有着重要的意义,第一这是中国女排在郎指导上任后的第一次世界性大赛:第二这次比赛是为了能拿到次年顺利进入奥运会入场卷资格的重要选拔赛,只有在这次比赛中取得前两名的队伍才能直接进入奥运会的比赛,同时这也将是里约奥运会前的最后一场世界级的大型赛事:第三通过对本次世界杯比赛的技战术对比分析,从中更好的了解中国女排在比赛中采取的人员配备以及技战术的打法,找出与比赛对手之间存在的差异,根据差异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及应吸取的经验与教训。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对参加2015年世界杯女排比赛中与中国女排有比赛任务的主要参赛队伍进行非技术项目的对比分析。二通过对比赛中发球、接发球、扣球、后排防守以及拦网技术的对比,得知在比赛的过程中,中国女排在每个单项技术的成功率、失误率以及得分率的多少,从而研究中国女排与比赛对手在技战术上的差异性。从她们的技术运用效果中检验新一届中国女排的阵容配备合理性,检验教练的执教风格是否适合球队,检验教练员与队员默契的程度、检验中国女排与比赛对手之间的差距以及现阶段的技战术打法风格是否适应当今时代的要求,为现代排球运动的发展提出合理的、有价值的、有针对性的建议。
张亚舟[9](2015)在《在竞技排球中应用孙子谋略的分析与研究 ——以“正合奇胜”、“见涂不由”、“修道保法”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排球比赛的实况转播中,经常会听到解说员提到“兵不厌诈”、“兵贵神速”、“出其不意”这些词汇,而这些词汇正是出自我国古代军事思想家孙武的着名军事着作《孙子兵法》。本文着眼于在竞技排球领域应用孙子谋略,从而做出一些分析和研究。在分析排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技战术使用的过程中,找出孙子谋略与竞技排球比赛的结合点,从而实现“古为今用”、“触类旁通”之目的。在竞技排球领域的实践中,灵活运用孙子谋略。正确把握竞技排球运动的一般规律,将《孙子兵法》的谋略思想与排球运动发展的一般规律相结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样既能在竞技排球领域创造更多的战略思想和战术打法,又能为《孙子兵法》研究拓展新的思路和新的视野。本文采取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录像观察统计法,对孙子谋略进行研究和梳理并结合孙子谋略在竞技排球中应用的相互性和普遍性,提炼出孙子“正合奇胜”、“见涂不由”、“修道保法”的谋略思想,作用于竞技排球领域,并根据具体案例进行归纳分析,为在竞技排球领域中正确的运用孙子谋略提供推进型的研究成果和可执行的具体措施,同时也丰富了孙子谋略的非兵学领域研究。通过阅读文献和对竞技排球运动规律的把握总结归纳出以下结论:1.“正合奇胜”的谋略的思想,它是出奇制胜的必要前提和具体实施。揭示竞技排球运动技、战术应用的一般规律,即传统的“高举高打”和“快速多变”都只是相对而言,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高”能制“快”;“快”也能制“高”。2.“见涂不由”的谋略思想,它是“实事求是”的具体执行和实施。揭示竞技排球运动的创新和技战、术的选择不可执着于新旧,而是要善于发现和创造更符合实际的方法;3.“修道保法”的谋略思想,它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在竞技排球领域实施的具体参照和执行。揭示竞技排球队的组织管理应上下同欲,极大的调动运动员的积极性,为“先胜而后战”创造必要的条件。建议,将孙子兵法在竞技排球中的应用具体细化,创编出能够推动竞技排球技战术发展和教练员临场指挥的系统地方法论。这对于教练员、运动员理解和把握竞技排球技战术的精髓,在比赛中灵活运用各种技战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何蕊[10](2014)在《竞技排球多人进攻战术的组合特征与协同实施》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现代竞技排球水平的不断提高,比赛日益激烈,促进了进攻战术的不断丰富与发展,决定了在大多数情况下,仅仅依靠单一的运动员个人进攻行为很难有效完成整个进攻过程,多人进攻战术的组合与协同对于竞技排球进攻战术实施及取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研究排球进攻战术执行过程中不同位区运动员的组合与协同,构建竞技排球多人进攻战术的组合与协同理论,以期丰富竞技排球的进攻战术理论体系。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录像解析法、数理统计法、案例研究法、逻辑分析法,对竞技排球多人进攻战术的组合特征与协同实施进行了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在竞技排球比赛中,多人进攻战术的形成与应用有着坚实的竞赛学基础,排球竞赛规则、排球运动员进攻战术能力的提高是竞技排球多人进攻战术形成与应用的两大支撑。(2)竞技排球多人进攻战术的组合与协同是指,在竞技排球比赛中,进攻方根据竞赛规则及彼我双方的具体情况,为了使球落在对方场区或造成对方失误,主要通过二传队员组织多人协同实施的各种组合形式的进攻战术配合行为。(3)竞技排球多人进攻战术在时间维度上具有快速性和节奏性等特征,在空间维度上具有空间规定的限定性和空间运行的扩大性等特征。(4)多名队员的组合与协同是竞技排球进攻战术的常规组织形态。多名队员组合与协同的质量与水平对于该战术活动的作用与价值有着重要的影响。竞技排球进攻战术的成功实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不同位区运动员赛场行为的组合与协同。(5)影响竞技排球多人进攻战术组合与协同的因素复杂多样,其中,外部因素主要为一传是否到位,内部因素主要为特定轮次场上队员配置下的战术选用。(6)运用排列组合法进行推算,不含进攻组织者,依照竞技排球进攻战术参与人数共有51种人员组合,战术协同方式共有360种,共有151980种进攻战术组合形式。2012年伦敦奥运会女子排球决赛巴西队与美国队以及男子排球决赛巴西队与俄罗斯队的比赛统计显示,不同人数参与的组合与协同战术实际运用频数存在较大差异,男子排球和女子排球各有其特点。按照实际使用频数的多少进行排序,女子排球比赛依次为:2人战术、3人战术、4人战术、5人战术;男子排球比赛依次为:2人战术、4人战术、3人战术、5人战术。实战中5人全部参与的进攻战术十分罕见。(7)扣球得分依然是排球比赛中得分最重要的手段,一传效果对于竞技排球多人进攻战术的组合与协同的实施意义重大,直接影响进攻组合的实施和效果。一传到位时,均按照预定设计组织进攻战术,组合人数由预定战术而定;一传不到位时,根据具体情况,或强行组织既定战术,或组织临时战术,或由单一强攻结束进攻,或无攻过网。(8)竞技排球多人进攻战术主要由二传队员进行组织,二传在比赛中分配球的位置主要有4号位、2-3号位、3-4号位、3号位、后排五个区域,其中3号位、3-4号位、2-3号位为快攻主要集中位置。一传到位的情况下,二传队员可以顺利地按照原定计划组织进攻战术,实现队员之间的多位协同;一传不到位时,二传队员的战术组织或强行按原计划组织进攻战术,或临时应变性的组织进攻战术,这都要基于多名进攻队员之间的多位协同及相互间的默契配合。(9)竞技排球多人进攻战术实施的参与人数具有随机性、一致性及全面性的特征,位区组合具有择优性、多元性及相关性的特征以及具有整体性、节奏性、有序性、时空性的协同特征。
二、论排球运动中的“节奏制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排球运动中的“节奏制胜”(论文提纲范文)
(1)回合分类体系下中国女排及主要对手东京奥运周期制胜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依据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排球技术 |
2.2 各奥运周期对中国女排的文献研究综述 |
2.2.1 关于女子排球技、战术发展趋势的研究 |
2.2.2 排球回合 |
2.3 关于制胜因素的研究 |
2.3.1 制胜因素的概念 |
2.3.2 排球运动中的制胜因素研究 |
2.3.3 关于排球回合制胜因素的研究 |
3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观察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3.2.4 对比分析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回合系统的建立与竞技对手分类 |
4.1.1 回合系统的划分 |
4.1.2 回合系统的规律 |
4.1.3 回合系统模型的构成及特征 |
4.1.4 基于回合特征的中国女排竞技对手分类 |
4.2 东京奥运周期中国女排及主要对手得失分方式分析 |
4.2.1 中国女排及主要对手得失分方式比较分析 |
4.2.2 中国女排及主要对手胜负局得失分方式比较分析 |
4.2.3 中国女排及不同类别对手的局胜负影响因素分析 |
4.3 东京奥运周期中国女排及主要对手回合特征分析 |
4.3.1 中国女排得分回合频数分布特征 |
4.3.2 中国女排失分回合频数分布特征 |
4.3.3 中国女排基于回合特征的局胜负相关系数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研究不足 |
7.参考文献 |
8.致谢 |
(2)优秀羽毛球女双攻封配合能力评估模型及其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与意义 |
1.1.1 选题依据 |
1.1.2 选题意义 |
1.1.3 研究目的 |
1.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方法 |
1.2.3 技术线路 |
1.2.4 研究假设 |
1.3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1.3.1 研究重点 |
1.3.2 研究难点 |
1.3.3 研究创新点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1.4.1 “优秀运动员”概念界定 |
1.4.2 “攻封配合”概念界定 |
1.4.3 “攻封配合能力”的概念界定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羽毛球项目制胜规律的研究 |
2.2 羽毛球双打项目技战术特征研究 |
2.2.1 关于双打发接发技战术特征研究 |
2.2.2 关于双打攻防技战术特征研究 |
2.3 羽毛球双打攻封配合的相关研究 |
2.4 中国女双打法风格与竞技水平表现的研究 |
2.5 运动主体三维时空特征的研究 |
2.5.1 关于运动主体时空特征的定性研究和二维定量研究 |
2.5.2 关于运动主体三维空间运动特征的定量研究 |
本章小结 |
第3章 攻封配合对女双竞技制胜的影响 |
3.1 女双竞技制胜规律的独特性 |
3.2 优秀女双竞技能力发展的新特点 |
3.3 我国羽毛球界对攻封配合的认知与表现 |
3.4 中国女双攻封配合能力表现与竞技实力变化 |
本章小结 |
第4章 攻封配合的影响要素及其表现规律 |
4.1 攻封配合影响要素筛选 |
4.1.1 文献分析筛选 |
4.1.2 专家访谈筛选 |
4.1.3 问卷调查筛选 |
4.2 影响攻封配合的单因素表现特征 |
4.2.1 进攻要素对攻封配合的影响 |
4.2.2 封网要素对攻封配合的影响 |
4.2.3 防守方出球线路对攻封配合的影响 |
4.3 影响攻封配合的多因素配合特征 |
4.3.1 正手区进攻位置、进攻线路与封网站位的配合关系 |
4.3.2 头顶区进攻位置、进攻线路与封网站位的配合关系 |
4.3.3 中间区进攻位置、进攻线路与封网站位的配合关系 |
4.4 攻封配合的作用机制与表现规律 |
本章小结 |
第5章 攻封配合技术诊断模型构建及应用 |
5.1 攻封配合技术诊断模型构建 |
5.1.1 攻封配合过程的复杂性及其表现 |
5.1.2 攻封配合诊断模型指标筛选依据 |
5.1.3 攻封配合理想模型指标特征值 |
5.2 中日韩优秀女双运动员攻封配合能力及技术诊断分析 |
5.2.1 分析一:陈清晨/贾一凡的攻封配合能力诊断 |
5.2.2 分析二:杜玥/李茵晖的攻封配合能力诊断 |
5.2.3 分析三:中日韩主力运动员攻封配合能力比较 |
本章小结 |
第6章 攻封配合能力的评定标准及综合评估模型的应用 |
6.1 攻封配合能力的评定标准 |
6.1.1 攻封配合能力评价指标筛选和计算方法 |
6.1.2 攻封配合能力评定标准的建立 |
6.1.3 实验方案 |
6.1.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附件 |
(3)不同位置高校男子排球运动员膝关节等速肌力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有关排球运动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 有关场上不同位置排球运动员的研究 |
2.3 有关膝关节的研究现状 |
2.4 有关等速肌力的研究现状 |
3.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实验法 |
3.3 数理统计法 |
3.4 技术路线 |
4 测试结果 |
4.1 男子排球运动员膝关节等速肌力特征 |
4.1.1 峰力矩(PT) |
4.1.2 相对峰力矩 |
4.1.3 平均功率 |
4.1.4 屈伸峰力矩比 |
4.2 男子排球运动员不同位置膝关节等速肌力测试结果 |
4.2.1 不同位置峰力矩 |
4.2.2 不同位置相对峰力矩 |
4.2.3 不同位置总功 |
4.2.4 不同位置平均功率 |
4.2.5 不同位置耐力比 |
4.2.6 不同位置屈伸峰力矩比值 |
5 分析与讨论 |
5.1 男子排球运动员膝关节等速肌力特点 |
5.2 不同位置排球运动员等速肌力比较 |
5.2.1 不同位置排球运动员膝关节力量素质的比较 |
5.2.2 不同位置排球运动员膝关节耐力素质的比较 |
5.2.3 不同位置排球运动员膝关节稳定性素质的比较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件1 |
致谢 |
(4)第十六届中国中学生排球联赛女子组四强队伍技战术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一节 选题依据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一节 国内研究现状 |
一、关于排球技术的研究现状 |
二、关于排球战术的研究现状 |
三、关于中学生排球的研究 |
第二节 国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现有研究述评 |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调查对象 |
一、研究对象 |
二、调查对象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观察法 |
三、访谈法 |
四、数理统计法 |
五、逻辑分析法 |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一节 四强队伍基本情况比较分析 |
一、赛程关系 |
二、身体形态 |
三、网口高度 |
四、力量素质 |
五、小结 |
第二节 四强队伍技术运用效果比较分析 |
一、发球 |
二、一传 |
三、扣球 |
四、拦网 |
五、防守 |
六、二传 |
七、四强队伍技术特点 |
八、小结 |
第三节 四强队伍战术运用效果比较分析 |
一、阵容配备 |
二、强攻 |
三、快攻 |
四、后排攻 |
五、二次攻与探头球 |
六、一攻与防反战术系统 |
七、四强队伍战术特点 |
八、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技术统计表 |
附录2: 战术统计表 |
附录3: 战术打法统计表 |
附录4: 四强队伍教练员访谈提纲 |
附录5: 四强队伍运动员访谈提纲 |
致谢 |
(5)2018年中国大学生排球联赛女排四强技战术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2 文献综述 |
2.1 排球技术发展及相关研究现状 |
2.1.1 发球技术 |
2.1.2 垫球技术 |
2.1.3 扣球技术 |
2.1.4 传球技术 |
2.1.5 拦网技术 |
2.2 排球战术发展及相关研究现状 |
2.3 大学生女排联赛的相关研究现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录像拍摄法 |
3.2.3 视频解析法 |
3.2.4 重测信度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3.2.6 对比分析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非技术因素分析 |
4.1.1 阵容配备 |
4.1.2 参赛队员基本情况 |
4.2 技术因素对比分析 |
4.2.1 发球 |
4.2.2 接发球 |
4.2.3 扣球 |
4.2.4 拦网 |
4.2.5 防守 |
4.3 战术对比分析 |
4.3.1 强攻 |
4.3.2 快攻 |
4.3.3 后排攻 |
4.3.4 二次攻 |
4.3.5 进攻战术运用比例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山东省第24届运动会男子排球甲组菏泽队技战术运用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内关于排球发球技术的研究 |
1.3.2 国内关于排球接发球技术的研究 |
1.3.3 国内关于排球二传技术的研究 |
1.3.4 国内关于排球扣球技术的研究 |
1.3.5 国内关于排球拦网技术的研究 |
1.3.6 国内关于排球攻防战术的研究 |
1.3.7 国外关于排球技战术的研究 |
2.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录像观察法 |
2.2.3 比较分析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2.2.5 问卷调查法 |
2.2.5.1 问卷的设计 |
2.2.5.2 问卷的发放与收回 |
3.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菏泽队与对手基本情况分析 |
3.2 菏泽队与对手发球技术运用效果分析 |
3.2.1 菏泽队与对手发球方式分析 |
3.2.2 菏泽队与对手各发球方式运用效果分析 |
3.2.2.1 菏泽队与对手大力跳发球运用效果分析 |
3.2.2.2 菏泽队与对手站飘球运用效果分析 |
3.2.2.3 菏泽队与对手跳飘球运用效果分析 |
3.2.3 菏泽队与对手发球整体运用效果分析 |
3.3 菏泽队与各队接发球技术运用效果分析 |
3.3.1 小组赛菏泽队与对手接发球效果分析 |
3.3.2 交叉赛菏泽队与对手接发球效果分析 |
3.3.3 决赛菏泽队与潍坊队接发球效果分析 |
3.4 菏泽队与对手二传技术运用效果分析 |
3.4.1 小组赛菏泽队与对手二传技术运用效果分析 |
3.4.2 交叉赛菏泽队与对手二传运用效果分析 |
3.4.3 决赛菏泽队与潍坊队二传运用效果分析 |
3.5 菏泽队与对手扣球技术运用效果分析 |
3.5.1 小组赛菏泽队与对手扣球效果分析 |
3.5.2 交叉赛菏泽队与对手扣球效果分析 |
3.5.3 决赛菏泽队与潍坊队扣球效果分析 |
3.6 菏泽队与对手拦网技术运用效果分析 |
3.6.1 小组赛菏泽队与对手拦网效果分析 |
3.6.2 交叉赛菏泽队与对手拦网效果分析 |
3.6.3 决赛菏泽队与潍坊队拦网效果分析 |
3.6.4 菏泽队与各队拦网形式比较分析 |
3.7 菏泽队与对手防守战术运用效果分析 |
3.7.1 防扣球效果分析 |
3.7.2 防拦回球效果分析 |
3.7.3 防处理球效果分析 |
3.7.4 防吊球效果分析 |
3.8 菏泽队与对手进攻战术运用效果分析 |
3.8.1 菏泽队与对手一攻战术运用效果分析 |
3.8.1.1 强攻效果分析 |
3.8.1.2 快攻效果分析 |
3.8.1.3 战术攻效果分析 |
3.8.1.4 后排进攻效果分析 |
3.8.1.5 二次攻效果分析 |
3.8.1.6 一攻战术各打法得分情况分析 |
3.8.2 菏泽队与对手防反战术运用效果分析 |
3.8.2.1 强攻效果分析 |
3.8.2.2 快攻效果分析 |
3.8.2.3 战术攻效果分析 |
3.8.2.4 后排进攻效果分析 |
3.8.2.5 二次攻及探头效果分析 |
3.8.2.6 防反战术各打法得分情况分析 |
4.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7)淄博十中男排制胜因素的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
1.1 选题的依据 |
1.2 选题的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2.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录像观察法 |
3.2.4 问卷调查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3.2.6 逻辑分析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淄博十中男排运动员身体形态与专项身体素质 |
4.1.1 淄博十中男排运动员的身体形态 |
4.1.2 淄博十中男排运动员的专项身体素质 |
4.1.3 专项身体素质与比赛成绩的综合特点分析 |
4.2 淄博十中男排运动员的技术特点分析 |
4.2.1 比赛得失分、胜负局和胜负场的比较分析 |
4.2.2 淄博十中男排运动员比赛技术特点分析 |
4.3 淄博十中男排运动员的进攻战术特点分析 |
4.3.1 淄博十中男排运动员一攻战术特点分析 |
4.3.2 淄博十中男排运动员防反战术特点分析 |
4.4 比赛节奏对制胜因素的影响 |
4.4.1 排球技术与比赛节奏 |
4.4.2 排球战术与比赛节奏 |
4.4.3 心理因素与排球节奏 |
4.5 心理素质对制胜因素的影响 |
4.5.1 技战术指导思想及意识 |
4.5.2 运动员的流畅心理状态 |
4.6 淄博十中教练员执教的基本特点 |
4.6.1 教练员的基本情况 |
4.6.2 教练员对运动员的选材 |
4.6.3 教练员对运动队的培养与管理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 参考文献 |
7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8)2015年世界杯中国女排与比赛对手技战术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理论 |
1.2 选题意义 |
1.3 研究框架 |
2 文献综述 |
2.1 排球运动中有关攻防的哲学问题 |
2.2 有关于中国女排近些年来的技术对比分析 |
2.2.1 以进攻为主体的对比分析 |
2.2.2 以防守为主体的对比分析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录像观察统计法 |
3.2.3 比较分析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中国女排与比赛对手在非技术指标上的对比分析 |
4.2.中国女排与比赛对手技术对比分析 |
4.2.1 中国女排与美国女排技术对比分析 |
4.2.2 中国女排与韩国女排技术对比分析 |
4.2.3 中国女排与俄罗斯女排技术对比分析 |
4.2.4 中国女排与塞尔维亚女排技术对比分析 |
4.2.5 中国女排与日本女排技术对比分析 |
4.3 中国女排与比赛对手战术对比分析 |
4.3.1 中国女排与比赛对手发球战术效果对比 |
4.3.2 中国女排与比赛对手扣球战术效果对比 |
4.3.3 中国女排与比赛对手拦网战术效果对比 |
4.3.4 中国女排与比赛对手接发球战术效果对比 |
4.3.5 中国女排与比赛对手传球战术效果对比 |
4.3.6 中国女排与比赛对手后排防守战术效果对比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在竞技排球中应用孙子谋略的分析与研究 ——以“正合奇胜”、“见涂不由”、“修道保法”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孙子谋略的历史传承 |
1.3.2 孙子谋略在体育领域的研究现状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研究法 |
2.2.2 案例研究法 |
2.2.3 录像观察统计法 |
3. 在竞技排球运动中应用孙子谋略的分析 |
3.1 竞技排球的项群特点 |
3.2 孙子谋略的方法论特征 |
3.2.1 孙子谋略的方法论特征在竞技排球中应用的相互性 |
3.2.2 孙子谋略的方法论特征在竞技排球中应用的普遍性 |
3.3 “正合奇胜”谋略思想在竞技排球技、战术中的应用 |
3.3.1 “正合奇胜”谋略思想的理论阐述 |
3.3.2 “奇正”谋略思想在竞技排球技、战术中的应用分析 |
3.4 “见涂不由”谋略思想在竞技排球创新中的应用 |
3.4.1 “见涂不由”谋略思想的理论阐述 |
3.4.2 见涂不由”谋略思想在竞技排球创新中的应用分析 |
3.5 “修道保法”谋略思想在竞技排球队管理中的应用 |
3.5.1 “修道保法”谋略思想的理论阐述 |
3.5.2 “修道保法”谋略思想在竞技排球队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10)竞技排球多人进攻战术的组合特征与协同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文献综述 |
1.2.1 有关竞技排球运动员及团队竞技能力结构中进攻战术能力的研究 |
1.2.2 有关竞技排球进攻战术基本认识的研究 |
1.2.3 有关竞技排球进攻战术运用的研究 |
1.2.4 有关竞技排球进攻战术一般规律的研究 |
1.2.5 小结 |
1.3 研究的任务 |
1.4 研究的意义 |
2 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与研究的技术路线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访谈法 |
2.2.3 录像解析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2.2.5 个案分析法 |
2.2.6 逻辑法 |
2.3 研究技术路线 |
3 竞技排球多人进攻战术组合与协同的理论阐述 |
3.1 竞技排球多人进攻战术的竞赛学基础 |
3.1.1 竞赛规则与多人进攻战术的应用 |
3.1.2 排球运动员进攻战术能力的提高与多人进攻战术的应用 |
3.2 竞技排球多人进攻战术组合与协同的价值与定义 |
3.2.1 多人组合与协同是竞技排球进攻战术的主要完成形式 |
3.2.2 竞技排球多人进攻战术组合与协同的定义 |
3.3 竞技排球多人进攻战术组合与协同的特征 |
3.3.1 竞技排球多人进攻战术的时间特征 |
3.3.2 竞技排球多人进攻战术的空间特征 |
3.3.3 竞技排球多人进攻战术的协同特征 |
3.4 竞技排球多人进攻战术组合与协同的影响因素 |
3.4.1 一传效果与排球进攻战术选用的关系 |
3.4.2 轮次与排球进攻战术选用的关系 |
3.5 小结 |
4 竞技排球多人进攻战术组合与协同的类型结构和实施方式 |
4.1 竞技排球多人进攻战术组合与协同的理论数量 |
4.2 竞技排球多人进攻战术组合与协同的实施环节 |
4.2.1 竞技排球多人进攻战术的实施阶段 |
4.2.2 竞技排球多人进攻战术组合与协同的类型 |
4.3 竞技排球 2 人进攻战术组合与协同的类型结构和实施方式 |
4.3.1 竞技排球 2 人进攻战术组合与协同的类型结构 |
4.3.2 竞技排球 2 人进攻战术组合与协同的实施方式 |
4.3.3 竞技排球 2 人进攻战术组合与协同的应用研究 |
4.4 竞技排球 3 人进攻战术组合与协同的类型结构和实施方式 |
4.4.1 竞技排球 3 人进攻战术组合与协同的类型结构 |
4.4.2 竞技排球 3 人进攻战术组合与协同的实施方式 |
4.4.3 竞技排球 3 人进攻战术组合与协同的应用研究 |
4.5 竞技排球 4 人进攻战术组合与协同的类型结构和实施方式 |
4.5.1 竞技排球 4 人进攻战术组合与协同的类型结构 |
4.5.2 竞技排球 4 人进攻战术组合与协同的实施方式 |
4.5.3 竞技排球 4 人进攻战术组合与协同的应用研究 |
4.6 竞技排球 5 人进攻战术组合与协同的类型结构和实施方式 |
4.6.1 竞技排球 5 人进攻战术组合与协同的类型结构 |
4.6.2 竞技排球 5 人进攻战术组合与协同的实施方式 |
4.6.3 竞技排球 5 人进攻战术组合与协同的应用研究 |
4.7 竞技排球多人进攻战术组合与协同的应用研究 |
4.8 小结 |
5 竞技排球多人进攻战术组合与协同的实施特征 |
5.1 竞技排球多人进攻战术的观测指标体系 |
5.1.1 竞技排球多人进攻战术的一传效应 |
5.1.2 竞技排球多人进攻战术的组织效应 |
5.1.3 竞技排球多人进攻战术的进攻效应 |
5.2 竞技排球多人进攻战术的参与人数特征 |
5.2.1 参与人数的随机性 |
5.2.2 参与人数的一致性 |
5.2.3 参与人数的全面性 |
5.3 竞技排球多人进攻战术的位区组合特征 |
5.3.1 位区组合的择优性 |
5.3.2 位区组合的多元性 |
5.3.3 位区组合的相关性 |
5.4 竞技排球多人进攻战术实施的协同特征 |
5.4.1 协同的整体性 |
5.4.2 协同的节奏性 |
5.4.3 协同的有序性 |
5.4.4 协同的时空性 |
5.5 小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学术活动参与情况 |
附录 |
致谢 |
四、论排球运动中的“节奏制胜”(论文参考文献)
- [1]回合分类体系下中国女排及主要对手东京奥运周期制胜因素研究[D]. 刘航雨.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0)
- [2]优秀羽毛球女双攻封配合能力评估模型及其实证研究[D]. 赵芸蕾. 成都体育学院, 2021(08)
- [3]不同位置高校男子排球运动员膝关节等速肌力特征研究[D]. 袁翔宇.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4]第十六届中国中学生排球联赛女子组四强队伍技战术比较研究[D]. 冯晔敏.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5]2018年中国大学生排球联赛女排四强技战术对比分析[D]. 王荣婧. 山东师范大学, 2019(02)
- [6]山东省第24届运动会男子排球甲组菏泽队技战术运用效果分析[D]. 侯丹丹. 曲阜师范大学, 2019(01)
- [7]淄博十中男排制胜因素的分析研究[D]. 孙粼婧. 山东师范大学, 2019(09)
- [8]2015年世界杯中国女排与比赛对手技战术对比分析[D]. 何琳. 湖南师范大学, 2017(01)
- [9]在竞技排球中应用孙子谋略的分析与研究 ——以“正合奇胜”、“见涂不由”、“修道保法”为例[D]. 张亚舟. 扬州大学, 2015(08)
- [10]竞技排球多人进攻战术的组合特征与协同实施[D]. 何蕊. 苏州大学, 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