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反避税力度,净化涉外税收环境

加大反避税力度,净化涉外税收环境

一、加大反避税力度 净化涉外税收环境(论文文献综述)

臧翊琳[1](2021)在《营口市税务局国际反避税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开展了较为深入的国际反避税管理活动,严厉打击跨国集团的利润转移和税基侵蚀,取得一定成效,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和信息化技术的普及,国际避税手段与以往相比隐蔽性更强、复杂度更高,税务管理机构很难通过传统的转让定价反避税管理机制应对全新的国际税收形势,因此积极探讨全球最新的国际反避税管理经验,挖掘剖析国内反避税管理工作的不足,并提出有效的改进建议,对于维护国家主权和税收收益具有特殊意义。在上述背景下,本文以营口市税务局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国际反避税管理现状,并结合当前的国际避税形势下其他国家或地区在国际反避税中的经验和手段,利用访谈调研法和案例调查法,查找出营口市税务局当前国际反避税过程中的阻滞因素和存在问题,主要得到以下结论:第一,营口市税务局国际反避税管理存在的问题包括国际反避税管理手段落后、转让定价税收调整方法不科学、国际反避税日常征收管理信息化建设滞后以及国际税收情报信息搜集能力欠缺等;第二,引起问题的原因包括际反避税管理专业人才缺失、相关制度体系不健全、缺乏正确的国际反避税管理观念以及科技投入不足等。同时文章结合国际反避税的理论方法提出契合营口市税务局实际的国际反避税管理思路,主要包括完善资本弱化和转让定价国际反避税制度体系、创新国际反避税管理手段、提升整个国际反避税人才团队质量以及强化国际反避税的科技应用等,以进一步提升营口市国际反避税管理水平,并为其他地区税务机构国际反避税提供参考借鉴。

何旭东[2](2021)在《外籍人员的个人所得税避税及反避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夏生玥[3](2021)在《CRS框架下云南国际税收管理工作提升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当前,由于国际税收监管体制尚不健全,跨国逃避税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在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这种现象尤为明显。如何充分运用所获取的信息,借助透明化之力,挖掘新的国际税收管理方式,将成为税务机关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2018年9月,我国纳入CRS框架,进行了第一次信息交换。然而,多数国家的国际税收管理并未实现与CRS等国际标准的无缝对接,致使本国的管理工作几遇掣肘,特别是在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如何充分运用所获取的信息,借助透明化之力消除避税空间,挖掘新的国际税收管理方式,将成为税务机关急需解决的问题。同时,相关跨国机构的海外账户信息陆续被呈报至中国税务机关,这给中国乃至云南省国际税收管理带来了重大发展机遇和挑战。云南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和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已成为我国向南开放新格局的门户。特别是,随着云南省面向南亚东南亚国家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云南省的国际税收管理已经成为我国国际税收管理工作的重点区域。因此,选取云南为研究地区,在CRS框架下,针对其国际税收管理工作提升路径进行研究,在系统分析CRS对国际税收管理影响作用的基础上,结合云南省国际税收管理现状,通过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提出云南省国际税收管理的提升对策,以期为CRS在我国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陈东莉[4](2020)在《无形资产跨境转移避税“应对难”问题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球经济一体化使中国和世界各国的贸易联系更为密切,同时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进程使以科技、文化为核心的无形资产成为全球竞争的新关键,发达国家利用其主导地位对广大发展中国家进行无形资产输出,并通过跨境避税筹划转移利润和降低税负,造成他国税收权益严重受损。我国是全球最大的无形资产输入国,跨境集团利用无形资产交易,进行不合理税收筹划以达到转移利润和节约税收的目的,严重侵蚀我国税收基础,对我国税收主权构成严重威胁。如何抵制无形资产国际贸易带来的税基侵蚀和利润转移问题已经成为包括我国在内的广大发达国家的共同关注点。本文探讨我国税务机关应对跨境集团利用无形资产进行跨境转移避税过程中存在“应对难”问题及对策,通过分析无形资产载体特点,总结该类避税行为规律,提供可行的建议。第一章简述了选题背景和意义,提出了本文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思路;第二章介绍了无形资产跨境转移避税的相关研究和政策制定情况,简要分析了我国无形资产反避税工作现状,以及无形资产跨境转移避税对我国造成的税收风险;第三章从政策现状、税务机关、跨境集团以及外部环境等四个方面展现了“应对难”的表现;第四章围绕政策制定因素、执行者困境、目标群体应对和外部环境影响等方面,对造成“应对难”问题的具体原因进行分析;最后对如何解决“应对难”问题提出对策思考,提出具有实践价值的方法建议。

林明灯[5](2020)在《母国制度对企业OFDI影响研究 ——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文中研究指明对外直接投资(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简称OFDI)曾经是发达经济体跨国企业特有的经济现象,传统的国际投资理论也以其为研究对象,成果丰富且已形成较为完善理论体系。然而近十年,中国OFDI呈几何式增长,即使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全球资本流动规模持续下滑,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仍逆势上扬,并于2016年首次成为全球第二大对外投资国。中企“走出去”发展轨迹,无法用传统OFDI理论中利益最大化解释:在经济飞速增长的趋势下,中企留在国内深耕发展才是合理选择,加之中企整体呈现国际化经验匮乏,自主品牌与技术拥有度较低等特征。传统理论无法从微观视域对中企OFDI行为做出合理解释,究其原因,发达经济体国内制度质量较高,营商环境优越,企业开展跨境投资无“后顾之忧”,无需考虑制度成本与政府寻租,母国制度可视为基本“背景”,但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普遍制度建设滞后,政府干预较高,尤其是处于转轨时期的中企OFDI收益更多体现宏观经济利益,而企业微观利益是被兼顾的,其OFDI行为势必受区域制度政策、地方政府治理、国际双边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基于上述背景,本文试图探讨和回应下述核心问题:国际投资领域中,母国制度包含哪些维度?它们间关系是什么?是否都能显着影响企业OFDI?母国制度能否与经典OFDI理论中的资源观、区位观相结合?最后,基于中国幅员辽阔、地域广袤,区域间制度体系演化差异大,地方政府调控力度高、范围广,涉外(投资)协议种类多、缔约频繁的特点,区域制度质量和企业OFDI选择是否具有显着的空间相关性?据此,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研究:(1)在梳理现有国际投资理论与研究基础上,综合中国对外投资制度变迁的历史背景有效评估母国制度影响中企OFDI的有效性。(2)以新制度经济学等经典理论为基础,解析母国制度的理论内涵与框架结构,并在修订OLI范式基础上构建母国制度嵌入的OFDI-S模型。(3)以2003-2015年上市企业OFDI决策为样本,通过Logit模型实证检验母国制度对中企国际化选择的直接影响与调节效应。(4)为中国政府提升区域OFDI水平提供政策建议。基于上述研究思路线索,本文得出结论可归纳为下:(1)母国制度分为国内层面(制度环境、政府治理)与国际层面(涉外制度),共三个维度。国内层面:税制结构优化、信贷制度改革、技术市场成熟、知识产权完善,政府干预降低,补助补贴增多、审批效能提升,腐败活动减少,都能激励中企境外投资,呈现对OFDI的“挤入”效应,另一方面,物权保护力度提升,契约机制有效实施,政府支出规模增加,公共品高质量供给,反而会抑制中企“走出去”,呈现对OFDI的“挤出”效应。国际层面:避免双重征税制度与双边投资协议多以资本流入国身份签订,中企在“走出去”进程中无法得到缔约国高标准待遇,因而两类协议无法促使中企OFDI,甚至避免双重征税制度更多呈现对OFDI的“挤出”效应,与之相反,自由贸易协定与境外经贸合作区对投资保护与投资激励态度更为积极、开放程度更高、范围更广、条款更具操作性,激励中企到缔约国投资作用效果更佳。(2)母国制度也能以企业所有权优势(或东道国区位优势)为媒介,间接影响企业OFDI选择。国内层面:物权制度、契约制度、信贷制度、技术交易市场与知识产权制度提升,以及政府干涉降低,补贴规模增大,寻租行为减少,都能赋予创新型中企更高水平的技术所有权优势,呈现母国制度“强化”技术所有权优势特征;而企业承担税率降低,公共品供给效率提升,研发投入较多企业倾向留在国内发展,呈现母国制度“弱化”创新型企业OFDI意愿特征。国际层面:涉外制度能优化东道国较低的法治质量与营商环境(如双边投资协议与自由贸易协定),降低东道国沉重的税收负担与不完善的基础设施对中资流入的抑制作用(如境外经贸合作区),鼓励中企到制度区位优势缺失的缔约国OFDI,呈现涉外制度“强化”东道国区位优势特征。(3)从“两个统筹”到“三个统筹”是中国加快对外开放水平战略思想的重大创新:国内层面,制度环境作为母国制度最为稳定的制度内核,其本身是静态框架,需要政府构建与之适应的执行机制,才能充分发挥其优越性,本文考察国内制度的十二个子制度对微观特征异质企业OFDI影响差异,可以帮助地方政府重新审视如何利用中企在OFDI决策上表现出对国内制度的“异质性偏好”,精准激励目标企业“走出去”;国际层面,既需要中国研究借鉴国际经济规则调整国内制度,为中企培育“走出去”能力提供良好的国内环境,也要求政府调整国内制度政策工具,配合涉外(投资)制度体系效率效能发挥,以争取国际投资领域更大的制度性权力。本文考察中企至签订不同涉外(投资)制度的缔约国OFDI呈现出对国内制度的“异质性偏好”,所得结论能帮助中国在参与国际经济活动进程中更好实现“统筹国际国内规则”。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第一,从母国制度视角对OFDI研究,建立对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OFDI具有更强解释力的理论框架。第二,本文将母国制度与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中的OL优势有机结合,丰富和发展了国际投资理论。第三,本文的研究对将从国际规则国内化以及国内规则国际化两条路径着手,推动现有治理机制和规则体系变革的中国具有较大的实践价值。

何肖肖[6](2020)在《“一带一路”国家间的税收障碍及法律应对》文中研究表明目前,全球税收治理体系正在变革但前景不明,“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全球税收治理提供了新平台,这对于“一带一路”国家间税收规则的重塑是机遇也是挑战。本文运用比较分析法、法经济学分析法、规范分析法和价值分析法,在探寻现行全球税收治理中的矛盾的背景之下,主要对“一带一路”国家间的税收障碍进行分析,并从国际税法的角度提出法律建议。首先,本文以全球视角为出发点,先对国际税收治理中的具有普遍性和紧迫性的矛盾——保护主义下的国际税收恶性竞争和数字经济新形势对传统税收规则的挑战进行基础性分析,为后续“一带一路”国家间的税收障碍分析奠定基础。其次,主要针对“一带一路”国家间的税收障碍进行了分析。国家间税收障碍主要包括国际重复征税、国际避税和以关税为主的其他税收障碍三大类。国际重复征税使跨国纳税人承担了合理税收义务范围外的税负,国际避税则使跨国纳税主体减轻了本应该承担的税收义务,两者从不同方向都背离了国际税法公平、中性的内在要求。而关税即其他壁垒则阻碍了经济自由贸易,不利于区域经济一体化。再次,根据对上述税收障碍的分析,从国际税法提出了相应建议。由于“协定必守”的国际法基本原则,这就使得国际税收协定成为具有国家间法律约束力的上层建筑,在协调国际税收关系方面,具有各国国内法不能替代的功能。因此通过完善“一带一路”国家间双边或者多边税收协定,以解决国际重复征税与国际避税这两大国际税收障碍,是比较切实可行的途径。具体分为以下3点:第一,对税收协定本身的不足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具体建议——及时更新协定内容需要、拓宽协定覆盖范围、重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经济结构差异。第二,以国际税收协定为抓手来解决消除重复征税与打击国际避税方面存在的障碍。(1)关于消除重复征税障碍法律应对上,相关国家可以在税收协定中规定纳入抵免法和免税法。同时,须对作为居住国的缔约国一方所应承担的义务做出规定。(2)在打击国际避税障碍法律应对上,国际不能仅被动防止避税结果的发生,需要关口前移、防患于未然,增强反避税立法的可预期性和准确性。此外,应对在数字经济模式的挑战,需要提高传统常设机构的时代适配性,补充劳务型常设机构的认定规则,同时完善互联网经济下常设机构的认定标准。第三,沿线国家间需要通过消减关税壁垒、借鉴沿线国家成功的税收改革经验以减少差异与税收歧视、进一步协调税收制度。最后,从我国角度出发,在探究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间的税收治理现状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参与“一带一路”国家间税收治理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法律建议。解决“一带一路”国家间的税收障碍,形成更为完善的税收治理体系,有助于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经济发展目标,提高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税收治理中的话语权。同时,我国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发起国,推动“一带一路”税收治理体系的良性发展,是中国的大国责任,也关乎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切身利益。

符裔[7](2019)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税收协调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潮流。而在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由于各国税收制度的差异,不仅在区域内对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形成了税收障碍,还常常因为国际税收利益分配的问题产生国际贸易和投资的争端,直接制约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因此,消除区域税收障碍与合理分配区域内各国间的税收利益也就成为各国进行国际税收协调的核心内容。特别是区域联盟组织都普遍采用国际税收协调的方式去解决区域内的重复征税、有害的国际税收竞争以及恶意的国际逃避税问题,以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自由贸易区,也同样面临着区域内的各种税收问题。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发展和“—带一路”的战略规划的推进,东盟国家与中国之间的相互贸易和投资得到了大幅度的增长,然而,随之而来的税收问题也日益凸显。虽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经过了逾10年的发展,区域内各国间的关税得到大幅度的降低,货物与服务的进出口贸易基本消除了关税的障碍,但是,现阶段自贸区内重复征税和国际避税的问题依然还未得到很好的解决,区域性的税收竞争始终存在,而税收协调进程却相对缓慢,已难以契合自贸区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发展速度。因此,深化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税收协调研究,不仅是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和国际税收理论的拓展和实证检验,而且也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和要求,对于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和实现我国“一带一路”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此外,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客观上赋予了广西、云南等地以新的历史机遇。如何从税收制度建设和协调的角度融入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历史潮流,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促进和加快我国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构成本文最为直接的现实意义。文献综述表明,国外对国际税收竞争与协调的研究起步较早,目前在这方面的理论也已日趋全面、深入和透彻,但研究主要是集中在发达国家的区域(主要是欧盟),针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区域的税收协调研究比较少。而国内对于国际税收协调的研究,在吸取国外研究的基础上,虽然在理论体系、研究方法和分析方法上实现了一定的创新,但理论还是局限于宏观战略的分析而缺乏微观的实证基础,特别是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研究,相关的研究文献不仅大多还停留在自贸区建立之初,而且进行定量分析的文献较少,不能很好地给予自贸区建设发展以理论的指导。尤其是中国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之后税收协调的研究呈现出更多新的特点、新的任务,现有的文献在税收协调上的研究成果已经落后于形势的发展,函需新形势下对税收协调进行更全面有效的研究。有鉴于此,本文主要从国际税收研究和国际经济学相结合的角度,以国际税收的国家主义和世界主义的结合为视角,视国际税收协调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内生因素,综合运用现代经济学的实证分析、规范分析、比较分析、制度分析和博弈分析等方法,通过对自由贸易区税收协调的理论框架的构建以及税收协调效应的分析,在借鉴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税收协调的基础上,较为全面地阐述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税收协调的思路、原则和对策。本论文由导论与六章内容组成,按照理论分析——实证分析——对策建议的基本逻辑思路展开,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国际税收协调的理论分析,主要包括第一章;第二部分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税收协调的实证分析,主要包括第二至五章;第三部分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深化税收协调的对策建议,主要包括第六章。文章的具体内容如下:导论部分在进行相关文献综述的基础上,主要阐述了本文研究的问题、选题意义、研究思路与方法、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并概要指出了本文的主要创新与不足。第一章是国际税收协调的理论分析。本部分首先对国际税收协调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与区分,接着从关税同盟理论、国际相互依存理论、博弈论这三个方面分为税收协调提供了一系列的理论依据,并且对税收协调可能产生的效应及影响进行分析,说明了进行税收协调的必要性。第二章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历史与现实概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形成,有着特殊的地理、历史、文化、经济和政治背景。了解东盟的社会经济与发展,回顾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历史关系,认识和理解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历程,是探索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税收协调的背景和前提。第三章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税收协调实践。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税收协调的程度,直接影响着自由贸易区经济一体化建设的进程。本章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税收协调实践进行了梳理和概述:首先,对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税制结构差异进行了分析;其次,介绍自由贸易区近年来税收协调的现状;再次,探讨了自由贸易区税收协调的面临的挑战;最后,分析了自由贸易区税收协调的问题。通过对自由贸易区税收协调实践的考察,为怎样推进深层次的税收协调提供了最为重要的现实基础。第四章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税收协调效应的分析。中国与东盟国家进行区域税收协调是否能减少税收竞争的负面影响,是否能促进区域内各国福利水平的提升,是否要深化税收协调的层次,这就必然牵涉到对税收协调的效应进行实证的分析。本章通过收集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各项经济数据,利用计量模型对税收协调产生的效应进行了定量的分析:分别分析了中国与东盟国家税收协调所产生的贸易、投资效应,结论得出税收协调产生了有利于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贸易创造、投资增长的效应。通过对自由贸易区税收协调效应的实证分析,验证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行税收协调的必要性。第五章是区域间税收协调的国际经验借鉴。欧盟是一体化程度最高的窗口,其区域间税收协调最为全面、深入,因而对区域税收协调具有导向意义;北美自由贸易区同样是自由贸易区的形式,其税收协调的经验对区域税收协调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总结欧盟及北美自由贸易区税收协调政策的一般经验和教训,能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税收协调提供国际视域上的经验借鉴。第六章具体探讨了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税收协调的对策和建议。促进税收协调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是本文的最终落脚点和归宿。立足于自由贸易区税收协调的理论框架、实践考察、实证分析和国际经验的借鉴,本章系统地阐述了促进税收协调的总体思路、原则和途径,以及我国参与税收协调的政策建议。

赵明洁[8](2018)在《我国外资企业避税问题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走出去”和“引进来”战略的结合有效推动着国外资本、技术和人才的流入,鼓励外资企业利用国际优势大力发展,外资企业数量的逐渐增加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对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外资企业的多样化同样给我国带来了新的难题---避税,避税的出现导致我国的税收收入大量流失,违背了我国税制的公平原则,阻碍了我国前进的脚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避税与反避税也成为了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对避税原因、方法和机理的研究,有助于我国大力开展反避税工作,有助于我国的税制改革,有助于世界各国相互合作。本文从“经济人”假设理论、博弈论、委托-代理理论和系统论四大理论出发,探讨避税与反避税的理论依据,为研究避税与反避税相关问题奠定理论基础、提供研究方法。结合现状分析,运用大量数据和案例从企业发展、客观性、地区分布、原因、常见手法和危害等多个角度对我国外资企业避税现状进行描述。探讨我国反避税的现状,对我国反避税工作和成效进行总结,阐述反避税仍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建立避税与反避税博弈基本模型,逐渐引入有关变量来重点分析避税与反避税在引入成本、罚款和概率时,参与人的各种行为以及互动过程,找出博弈均衡点,提出降低反避税成本、提高稽查效率、拓宽反避税范围、完善税收管理和加大避税处罚力度对打击避税的重要作用。归纳美国、欧盟和日本三国在打击避税时采取的各项措施,总结国际经验以及对我国的启示。最后,根据模型结果和国际经验,提出完善反避税法律体系、扩大反避税覆盖领域、强化反避税管理、优化反避税服务水平、深化反避税调查和加强国与国之间协作的建议。

王东晓[9](2017)在《哈尔滨市国税局防范涉外企业避税管理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世界经济发展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涉外企业为了达到集团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利用各国税制和管理等方面的差异和漏洞进行全球范围内的避税运作,这已经严重侵蚀了世界各主权国家的税基,有悖税收公平原则,扰乱了经济发展秩序。对于这一现象,国际国内专家学者和税务机关管理部门都开展了积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并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比如2015年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的税基侵蚀和利润转移(BEPS)计划终于形成并发布。但是,相对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涉外企业避税行为的日益复杂、隐蔽、多变而言,理论研究仍远远滞后于现实需要,税收征管依然存在急需完善的漏洞。因此,如何对涉外企业进行高效率的反避税管理是当前税务部门面临的亟待解决的新课题。文章从国税局的角度出发,以最优税收征管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等为指导,研究了哈尔滨市国税局反避税管理的情况,发现管理已取得一定的成效:相关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建立,反避税管理有法可依;反避税的组织机构已经基本构建,能够系统的开展反避税工作;反避税工作流程已经基本确立。但与此同时,反避税管理工作仍存在组织机构保障不足、工作流程运行不畅、相关信息采集不全等方面的问题,导致涉外企业避税行为屡禁不绝,涉外税收难以得到有效维护;通过探索新形势下涉外企业避税的新手段与新措施,深入分析了国税机关反避税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对于反避税不够重视、税收宣传不够深入、科技运用手段不充分;针对哈尔滨市国税局反避税管理出现的问题,在借鉴了国内外发达国家和国内先进副省级城市税务机关反避税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加强涉外企业反避税管理工作提出了相关对策和措施,包括优化反避税组织机构、理顺反避税工作流程、提高反避税信息化水平等。

宋丽娜[10](2012)在《我国涉外企业税收流失的成因及治理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世界各国的投资大量涌入我国。这些外资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随之而来的是外资企业的避税问题愈演愈烈,严重破坏了我国涉外税收收入环境。从长期看,不利于我国的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国际避税由于涉及到多个国家的经济环境,政治制度,历史背景,税收法律差异等诸多问题,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和差异性,所以各国的反避税认识和实践操作都不尽相同。我国的反避税工作处于刚起步的阶段,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和缺陷,还需借鉴国际经验不断进行补充和完善。本文通过对我国外资企业税收流失的现状分析,原因分析和手段分析的阐述,为治理我国的涉外税收流失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这对于提高我国利用外资的质量,完善涉外税收征管和组织财政收入有着重要意义。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选题意义,文献综述,创新点及不足等基本情况。第二部分介绍了我国涉外企业的避税现状,通过选取销售利润率,税收负担,税收弹性三个指标对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进行比较,证明外资企业避税的存在性。并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对涉外税收流失规模进行了分税种测算。第三部分对涉外税收流失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理论方面主要通过A-S模型以及模型扩展对外资企业的避税动机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从税收制度和税收征管两方面分析了外资企业避税的具体原因。第四部分采用案例分析的方式对涉外税收流失的手段进行了分析,包括转让定价,资本弱化,避税地避税等手段。并分析了税收流失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影响和危害。第五部分针对涉外税收流失从完善税收立法和加强税收征管两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二、加大反避税力度 净化涉外税收环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大反避税力度 净化涉外税收环境(论文提纲范文)

(1)营口市税务局国际反避税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
        1.2.1 国际避税
        1.2.2 BEPS
        1.2.3 国际反避税管理
    1.3 理论基础
        1.3.1 信息不对称理论
        1.3.2 税收遵从理论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4.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2 营口市税务局国际反避税管理工作概况与访谈调查
    2.1 营口市税务局国际反避税工作概况
        2.1.1 国际反避税管理组织结构
        2.1.2 国际反避税管理工作成效
    2.2 营口市税务局国际反避税管理现状访谈调查
        2.2.1 访谈目的与访谈对象
        2.2.2 访谈提纲设计与实施
        2.2.3 访谈调查结果分析
    2.3 营口市税务局国际反避税管理案例分析
        2.3.1 案例对象基本情况
        2.3.2 案情内容介绍
        2.3.3 案例企业避税行为分析
        2.3.4 税务局反避税行为分析
        2.3.5 案例总结分析
3 营口市税务局国际反避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3.1 营口市税务局国际反避税管理存在的问题
        3.1.1 转让定价税收调整方法不科学
        3.1.2 国际反避税管理方式陈旧
        3.1.3 国际税收情报信息搜集能力不足
        3.1.4 国际反避税日常征收管理信息化建设滞后
    3.2 营口市税务局国际反避税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2.1 国际反避税管理相关制度不完善
        3.2.2 缺乏正确的国际反避税管理观念
        3.2.3 国际反避税管理专业人才匮乏
        3.2.4 信息化建设投入力度不够
4 营口市税务局国际反避税管理的改进对策
    4.1 完善国际反避税管理的相关制度
        4.1.1 规范转让定价税收制度
        4.1.2 增加滥用协定的反避税条款
        4.1.3 实施国际避税选案与结案论证制度
    4.2 创新国际反避税管理手段
        4.2.1 增强国际反避税的管理意识
        4.2.2 探索国际反避税管理新方式
    4.3 加强国际反避税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4.3.1 鼓励高等院校培养专业人才
        4.3.2 提高国际反避税人员的素质
        4.3.3 完善反避税人员的奖惩制度
    4.4 强化国际反避税的科技应用
        4.4.1 加强国际反避税日常征收管理的科技力度
        4.4.2 提高税源外企的信息化管理水平
        4.4.3 加大信息共享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营口市税务局国际反避税管理现状访谈提纲
致谢

(3)CRS框架下云南国际税收管理工作提升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文献评述
    三、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技术路线及方法
        (三)主要创新点
第一章 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基本概念界定
        一、CRS的基本概念界定
        二、国际税收情报交换概念界定
        三、国际税收管理的概念界定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
        二、新公共服务理论
        三、信息不对称理论
第二章 CRS在我国的应用实践及其对国际税收管理的影响分析
    第一节 CRS在我国的应用实践
        一、CRS框架下我国国际税收管理工作实践
        二、我国国际税收管理工作面临机遇
        三、我国国际税收管理工作存在挑战
    第二节 CRS框架下国际税收管理的SWOT分析
        一、CRS框架下国际税收管理的优势分析
        二、CRS框架下国际税收管理的劣势分析
        三、CRS框架下国际税收管理的机遇分析
        四、CRS框架下国际税收管理的挑战分析
        五、CRS框架下国际税收管理SWOT分析矩阵
        六、CRS对国际税收管理的影响分析
第三章 CRS框架下云南省国际税收管理工作分析
    第一节 云南省国际税收管理面临的形势分析
    第二节 CRS框架下云南省国际税收管理工作现状
    第三节 CRS框架下云南省国际税收管理存在问题
        一、法律体系不够完善
        二、上下级税务机关之间未能实现联动
        三、相关信息缺乏“对接点”
        四、情报交换收效甚微,税企信息不对称
        五、数据的处理能力有限
        六、信息保护问题突出
        七、从事国际税收的专业人员匮乏
        八、对涉及CRS主客体的定义不清晰
第四章 国内外先进经验对CRS框架下云南省国际税收管理工作优化的借鉴
    第一节 国外先进经验与CRS借鉴
        一、美国国际税收管理工作的经验与CRS借鉴
        二、日本国际税收管理工作的经验与CRS借鉴
        三、澳大利亚国际税收管理工作的经验与CRS借鉴
    第二节 国内先进经验与CRS借鉴
        一、沈阳市国际税收管理工作的经验与CRS借鉴
        二、广州市国际税收管理工作的经验与CRS借鉴
        三、成都市国际税收管理工作的经验与CRS借鉴
    第三节 CRS框架下云南省国际税收管理工作优化的经验借鉴总结
第五章 CRS框架下云南省国际税收管理工作的提升对策
    第一节 做好顶层设计,创新交换制度与管理模式
        一、创新边境国家间税收情报交换制度
        二、优化国际税收管理模式
    第二节 优化征税管理,完善组织机构与工作流程
        一、优化国际税收管理组织机构
        二、优化国际税收管理工作流程
    第三节 重视纳税服务,提升信息水平与信息安全
        一、优化国际税收管理信息化水平
        二、完善多层次立法保护纳税人信息安全
    第四节 借助中介机构,开展服务咨询与公众宣传
        一、购买第三方服务以健全税收管理和纳税服务
        二、加强公众宣传与辅导
研究结论及展望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第二节 下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调查问卷
致谢

(4)无形资产跨境转移避税“应对难”问题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的问题及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无形资产的研究
        1.3.2 无形资产相关税收政策的研究
        1.3.3 我国无形资产反避税执行的研究
        1.3.4 总体评价
    1.4 研究方法
        1.4.1 案例分析法
        1.4.2 访谈法
        1.4.3 问卷法
    1.5 理论框架
    1.6 创新之处
2.无形资产跨境转移避税现状
    2.1 无形资产跨境转移避税基本概念
    2.2 无形资产跨境转移避税形式
        2.2.1 跨境转移避税模型
        2.2.2 不同类型无形资产避税形式
    2.3 无形资产反避税相关政策
        2.3.1 相关税收立法
        2.3.2 相关政策性安排
        2.3.3 国际反避税公约相关内容
    2.4 全球无形资产跨境转移避税情况
    2.5 无形资产跨境转移避税给我国带来的税收风险
3.无形资产跨境转移避税“应对难”的表现
    3.1 政策因素的“应对难”表现
        3.1.1 识别难
        3.1.2 选案难
        3.1.3 举证难
        3.1.4 调整难
    3.2 税务机关“应对难”表现
        3.2.1 能力不匹配
        3.2.2 晋升激励弱
        3.2.3 人才流失大
    3.3 跨境集团行为“应对难”表现
        3.3.1 税收筹划行为普遍存在
        3.3.2 不合理转让定价安排
        3.3.3 内部关联信息不透明
    3.4 外部环境“应对难”表现
        3.4.1 第三方中介机构立场矛盾
        3.4.2 地方政府不当干预
4.无形资产跨境转移避税“应对难”的原因分析
    4.1 政策制定方面
        4.1.1 法律定义狭隘
        4.1.2 普适性反避税政策不适用无形资产反避税
        4.1.3 无形资产反避税立法层级较低
        4.1.4 无形资产跨境转移避税惩罚力度弱
    4.2 执行机构方面
        4.2.1 无形资产反避税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
        4.2.2 晋升和薪酬激励效果不足
    4.3 目标群体方面
        4.3.1 跨境集团企业的“经济人理性”
        4.3.2 跨境集团企业的“消费主义”倾向
        4.3.3 征纳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4.4 外部环境方面
        4.4.1 第三方中介“道德风险”危机
        4.4.2 地方政府“双重管理”冲突
5.应对无形资产跨境转移避税“应对难”的对策建议
    5.1 完善无形资产反避税政策体系
        5.1.1 完善我国无形资产反避税法律体系
        5.1.2 拓展无形资产法律定义范围
        5.1.3 提高无形资产跨境转移避税违法成本
        5.1.4 规范利用无形资产向避税地支付费用税前列支行为
    5.2 加强税务机关反避税团队专业化建设
        5.2.1 优化各环节人才配置
        5.2.2 配齐配强反避税队伍
        5.2.3 关注反避税人员心理状态
    5.3 拓宽无形资产交易信息的来源渠道
        5.3.1 加大专业型数据库的投入
        5.3.2 丰富内部信息来源
        5.3.3 建立外部多方合作和信息共享机制
        5.3.4 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反避税行动
    5.4 建立无形资产反避税“社会化”合作团队
        5.4.1 高校学术专家团队
        5.4.2 第三方中介
        5.4.3 跨境集团企业财务团队
    5.5 优化无形资产反避税调整方法
        5.5.1 对提高利润分割结果的合理性的思考
        5.5.2 在无形资产利润分配中引入市场溢价理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母国制度对企业OFDI影响研究 ——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1.3 研究方法
    1.4 可能创新点与难点
第二章 理论述评与文献综述
    2.1 传统OFDI理论
        2.1.1 垄断优势理论
        2.1.2 内部化理论
        2.1.3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2.1.4 比较优势投资论
        2.1.5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2.2 发展中国家OFDI理论
        2.2.1 小规模技术理论
        2.2.2 技术地方理论
        2.2.3 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
        2.2.4 投资发展周期理论
    2.3 OFDI理论的新发展
        2.3.1 战略管理理论—产业观、资源观、制度观
        2.3.2 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
        2.3.3 新新贸易理论
    2.4 关于中国OFDI的研究
    2.5 中国OFDI的竞争优势与来源——制度视角提出
        2.5.1 传统理论对中国OFDI行为的适用性分析
        2.5.2 制度因素的提出
    2.6 制度视角下的OFDI研究
        2.6.1 东道国视角
        2.6.2 制度距离视角
        2.6.3 母国制度视角
    2.7 理论述评
第三章 中国OFDI制度变迁与发展现状
    3.1 制度视角下中国OFDI发展历程
    3.2 当前中国OFDI突出问题
        3.2.1 境内主体结构失衡
        3.2.2 投资产业结构失衡
        3.2.3 投资区域结构失衡
    3.3 制度视角下原因分析
        3.3.1 非国有资本在境外投资重点领域的“母国制度优势”有待提升
        3.3.2 金融税收制度改革滞后与外企超国民待遇造成大量的返程投资
        3.3.3 区域市场化改革进程差异造成各地投资主体结构分布差异显着
第四章 母国制度影响企业OFDI理论模型构建
    4.1 理论基础
        4.1.1 母国制度的定义与构成
        4.1.2 母国制度三个维度的框架构建
        4.1.3 新兴经济体跨国企业竞争优势来源:母国制度安排
    4.2 母国制度嵌入的OFDI-S理论模型构建
        4.2.1 前提假设
        4.2.2 函数设定
        4.2.3 母国制度嵌入的OFDI-S模型的经济学分析
    4.3 本章小节
第五章 制度环境与企业OFDI关系研究
    5.1 研究假设
        5.1.1 产权制度
        5.1.2 经济制度
        5.1.3 创新制度
    5.2 研究设计
        5.2.1 样本与数据来源
        5.2.2 计量模型构建
        5.2.3 变量说明
    5.3 实证检验结果与分析
        5.3.1 制度环境对中企OFDI行为的直接影响
        5.3.2 制度环境对东部企业OFDI行为的调节效应
    5.4 异质性检验
        5.4.1 所有制差异
        5.4.2 要素密集度差异
        5.4.3 产业差异
        5.4.4 行业集中度
    5.5 稳健性与内生性
    5.6 本章小节
第六章 政府治理与企业OFDI关系研究
    6.1 研究假设
        6.1.1 财政资源配置效率
        6.1.2 市场主体激活效率
        6.1.3 行政权利运行效率
    6.2 研究设计
    6.3 实证检验结果与分析
        6.3.1 政府治理对中企OFDI决策的直接影响
        6.3.2 政府治理对东部企业OFDI决策的调节效应
    6.4 异质性检验
        6.4.1 所有制异质性
        6.4.2 要素密集异质性
        6.4.3 产业异质性
        6.4.4 行业集中度异质性
    6.5 稳健性与内生性
    6.6 母国制度环境、政府治理与异质性企业OFDI关系综合研究
    6.7 本章小节
第七章 涉外(投资)制度与企业OFDI关系研究
    7.1 研究背景与理论假设
        7.1.1 避免双重征税制度
        7.1.2 国际投资协定——双边投资协定(BIT)与自由贸易协定(FTA)
        7.1.3 境外经贸合作区
    7.2 研究设计
        7.2.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7.2.2 回归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7.2.3 描述性统计
    7.3 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7.3.1 涉外(投资)制度对中企OFDI的直接影响
        7.3.2 涉外(投资)制度对中企OFDI的调节效应
    7.4 异质性检验
        7.4.1 以自然资源寻求为动机
        7.4.2 以战略资源寻求为动机
        7.4.3 以廉价劳动力寻求为动机
        7.4.4 以规避贸易壁垒为动机
    7.5 稳健性与内生性
    7.6 制度环境、政府治理、涉外(投资)制度与企业OFDI关系综合研究
    7.7 本章小节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完善母国制度环境
        8.1.1 契约制度
        8.1.2 物权制度
        8.1.3 税收制度
        8.1.4 信贷制度
        8.1.5 知识产权制度
        8.1.6 技术交易市场
    8.2 提升政府治理水平
        8.2.1 政府支出
        8.2.2 供给效率
        8.2.3 政府干预
        8.2.4 政府补贴
        8.2.5 行政审批
        8.2.6 政府腐败
    8.3 构建涉外(投资)制度体系
        8.3.1 避免双重征税制度
        8.3.2 国际投资协定
        8.3.3 境外经贸合作区
    8.4 管理启示
        8.4.1 对政府的启示
        8.4.2 对企业的启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一、公开发表学术论文
    二、主持及参与项目
致谢

(6)“一带一路”国家间的税收障碍及法律应对(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国际税收治理困境
    2.1 保护主义下的国际税收恶性竞争
    2.2 数字经济对传统税收规则的挑战
第三章 “一带一路”国家间的税收障碍分析
    3.1 重复征税
        3.1.1 内涵辨析
        3.1.2 税收管辖权冲突与重复征税的关系
        3.1.3 重复征税对经济发展的抑制作用
    3.2 国际避税
        3.2.1 国际避税概述
        3.2.2 税收管辖权冲突下的国际反避税障碍
        3.2.3 数字经济下的国际反避税障碍
        3.2.4 “一带一路”反避税立法与税收征管
    3.3 “一带一路”国家间的其他税收障碍
        3.3.1 关税
        3.3.2 直接税和关税以外的其他间接税
第四章 “一带一路”国家间的税收障碍法律应对
    4.1 税收协定
        4.1.1 国际税收协定概述
        4.1.2 “一带一路”国家间税收协定的不足
        4.1.3 税收协定完善建议
    4.2 税收协定下的重复征税与国际避税
        4.2.1 重复征税法律应对
        4.2.2 国际避税法律应对
    4.3 其他税收障碍法律应对
        4.3.1 消减关税壁垒
        4.3.2 合力应对减税之战
第五章 中国与“一带一路”税收障碍法律应对
    5.1 税收合作机制建设
    5.2 国内涉外税收服务建设
    5.3 国内税收争端解决机制建设
    5.4 企业“走出去”税收法律风险防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税收协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
    五、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国际税收协调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基本概念的界定
        一、国际税收协调的内涵
        二、国际税收协调的原则
        三、国际税收协调的内容与形式
    第二节 国际税收协调的理论依据
        一、国际间经济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
        二、区域间存在关税同盟的形式
        三、国际税收利益分配存在博弈关系
    第三节 国际税收协调的理论效应
        一、国际税收协调的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效应
        二、国际税收协调的FDI流动效应
        三、国际税收协调的福利效应
    第四节 国际税收协调的现实价值
        一、避免国际重复征税
        二、约束有害税收竞争的负面效应
        三、防止国际逃避税
第二章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历史沿革与现实考察
    第一节 东盟的社会经济与发展
        一、东盟的社会经济
        二、东盟区域经济合作的历史演进
        三、东盟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 中国和东盟国家的历史关系
        一、山水相连和隔海相望的邻邦
        二、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往来
        三、华人文化和华人经济的影响
    第三节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现实状况
        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立的背景及发展历程
        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主要内容
        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意义
第三章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税收协调实践
    第一节 中国—东盟自贸区税收制度比较分析
        一、中国与东盟国家税制结构比较
        二、中国与东盟国家所得税比较
        三、中国与东盟国家流转税比较
    第二节 中国—东盟自贸区税收协调现状
        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税收协调的成果
        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税收协调的现实制约因素
        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税收协调面临的挑战
    第三节 中国—东盟自贸区税收协调存在的问题
        一、税收制度协调的内容及形式单一
        二、成员国之间税收协定尚未完全覆盖
        三、成员国之间税收合作程度低
        四、成员国之间税收协调机制不健全
第四章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税收协调效应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关税协调对自贸区贸易效应的实证分析
        一、文献回顾
        二、东盟各国对中国的贸易空间关联的网络结构特征
        三、研究设计与数据来源
        四、实证结果分析
        五、结论与启示
    第二节 避免双重征税协定对自贸区投资效应的实证分析
        一、文献回顾
        二、税收因素影响境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分析
        三、研究设计与数据来源
        四、实证结果分析
        五、结论及启示
第五章 国际区域间税收协调的经验借鉴
    第一节 欧盟税收协调的经验
        一、关税协调的全面实现
        二、间接税协调的较快发展
        三、直接税协调的探索与推进
    第二节 北美自由贸易区税收协调经验
        一、《美加自由贸易协定》的税收协调
        二、《北美自由贸易区协定》的税收协调
        三、自由贸易区各国双边税收协调
    第三节 国际区域间税收协调的经验启示
        一、区域内各成员国有明确的合作目标
        二、由超国家的专门机构负责区域税收协调
        三、在区域经济体内部进行税收协调有法律依据
        四、区域税收协调建立有利益补偿机制
第六章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深化税收协调的政策建议
    第一节 中国—东盟自贸区深化税收协调的总体思路
        一、税收协调的原则
        二、路径的选择
    第二节 中国—东盟自贸区深化税收协调的途径
        一、加快税收协定的谈签与内容完善
        二、建立区域性税收协调组织机构
        三、完善区域内税收争议解决机制
        四、建立区域内税收利益补偿机制
    第三节 推动我国深化税收协调的政策建议
        一、完善税收协定条款内容,构建国际税收协定网络
        二、完善涉外税收制度,接轨国际税收惯例
        三、提高税收征管水平,强化涉外税收管理能力
        四、重视和加强国际税收协调的理论研究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8)我国外资企业避税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概念的界定
        1.2.1 避税的涵义
        1.2.2 避税相关概念辨析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动态
        1.3.2 国内研究动态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4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5 本文的创新点及不足
        1.5.1 本文的创新点
        1.5.2 本文的不足之处
第2章 基本理论分析
    2.1 “经济人”假设理论
    2.2 博弈论
    2.3 委托-代理理论
    2.4 系统论
第3章 我国外资企业避税现状分析
    3.1 我国外资企业发展总体情况
    3.2 我国外资企业避税的客观性
    3.3 我国外资企业避税省市分布
    3.4 我国外资企业避税的原因
    3.5 我国外资企业避税的常见手法
    3.6 我国外资企业避税产生的危害
第4章 我国反避税工作现状分析
    4.1 我国采取的反避税措施
        4.1.1 明确反避税新指导思想
        4.1.2 组织专门机构和人员配备
        4.1.3 出台专门法律、法规
    4.2 我国反避税工作取得的成效
        4.2.1 管理能力显着加强
        4.2.2 服务水平逐渐提升
        4.2.3 成功追缴大量流失税款
        4.2.4 在国际税收改革中发挥重要作用
    4.3 反避税工作面临的难题
        4.3.1 法律体系不够完善
        4.3.2 覆盖范围有待拓宽
        4.3.3 管理能力仍需加强
        4.3.4 服务水平需要提升
        4.3.5 调查能力依旧较弱
        4.3.6 国际合作还不充分
第5章 避税与反避税博弈分析
    5.1 建立基本博弈模型
    5.2 纳入避税、反避税成本的博弈模型
    5.3 加入避税罚款的博弈模型
    5.4 引入避税、反避税概率的博弈模型
    5.5 研究结论
第6章 国际反避税工作经验借鉴
    6.1 代表性国家反避税主要做法
        6.1.1 美国
        6.1.2 欧盟
        6.1.3 日本
    6.2 国际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第7章 提升我国反避税工作成效的建议
    7.1 完善反避税法律体系
    7.2 扩大反避税覆盖领域
    7.3 强化反避税管理
    7.4 优化反避税服务水平
    7.5 深化反避税调查
    7.6 加强国与国之间的协作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后记与致谢

(9)哈尔滨市国税局防范涉外企业避税管理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文献简析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1.5.1 技术路线
        1.5.2 创新点
2 防范涉外企业避税的理论基础
    2.1 防范涉外企业避税相关概念界定
        2.1.1 涉外企业的界定
        2.1.2 避税的界定和特征
        2.1.3 反避税的界定
    2.2 避税的理论分析
        2.2.1 避税的原因
        2.2.2 避税的途径
        2.2.3 避税的影响
    2.3 反避税的理论分析
        2.3.1 反避税的理论意义
        2.3.2 反避税的现实要求
    2.4 防范涉外企业避税的理论依据
        2.4.1 最优税收征管理论
        2.4.2 新公共管理理论
        2.4.3 新公共服务理论
3 哈尔滨市国税局防范涉外企业避税管理现状、成效与问题
    3.1 哈尔滨市国税局防范涉外企业避税管理现状简析
        3.1.1 涉外企业总体情况
        3.1.2 反避税的法律体系
        3.1.3 反避税的组织机构
        3.1.4 反避税的工作流程
        3.1.5 反避税典型案例分析
    3.2 哈尔滨市国税局防范涉外企业避税管理成效
        3.2.1 税源管理体系化
        3.2.2 教育培训普遍化
        3.2.3 征管服务信息化
        3.2.4 管理方法科学化
    3.3 哈尔滨市国税局防范涉外企业避税管理存在的问题
        3.3.1 组织机构保障不足
        3.3.2 工作流程运行不畅
        3.3.3 信息管理水平不高
    3.4 哈尔滨市国税局防范涉外企业避税管理存在问题的成因
        3.4.1 反避税工作重视不够
        3.4.2 反避税宣传不够深入
        3.4.3 科技手段运用不充分
4 国内外税务部门防范涉外企业避税管理的经验与启示
    4.1 国外税务部门防范涉外企业避税管理的经验
        4.1.1 美国反避税的经验
        4.1.2 日本反避税的经验
        4.1.3 澳大利亚反避税的经验
    4.2 国内副省级城市税务部门防范涉外企业避税管理的经验
        4.2.1 沈阳市反避税的经验
        4.2.2 广州市反避税的经验
        4.2.3 成都市反避税的经验
    4.3 国内外税务部门反避税管理对哈尔滨市的启示
        4.3.1 反避税组织机构发达高效
        4.3.2 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服务
        4.3.3 税务稽查与审计高效快捷
5 强化哈尔滨市国税局防范涉外企业避税管理的对策建议
    5.1 优化反避税组织机构
        5.1.1 设立专业反避税部门
        5.1.2 培养复合型反避税人才
        5.1.3 建立反避税合作机制
    5.2 理顺反避税工作流程
        5.2.1 扩大反避税调查范围
        5.2.2 简化反避税立案程序
        5.2.3 明确反避税调查机制
    5.3 提高反避税信息化水平
        5.3.1 注重基础信息的采集
        5.3.2 建立反避税公共系统
        5.3.3 加强国际间信息合作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我国涉外企业税收流失的成因及治理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清单
列表清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点和不足
        1.4.1 主要创新点
        1.4.2 不足
2 我国涉外企业税收流失的现状分析
    2.1 我国利用外资概况
    2.2 我国涉外企业税收流失状况的判断
        2.2.1 从经营效益分析涉外企业避税状况
        2.2.2 从税收负担分析涉外企业避税状况
        2.2.3 从税收弹性分析涉外企业避税状况
    2.3 我国涉外企业税收流失规模的测算
        2.3.1 我国涉外企业增值税流失规模的测算
        2.3.2 我国涉外企业所得税流失规模的测算
        2.3.3 我国涉外企业其他税种流失的分析
3 我国涉外企业税收流失的原因分析
    3.1 基于经济模型的分析
        3.1.1 A-S 模型与涉外税收流失
        3.1.2 A-S 模型的扩展分析
    3.2 基于我国涉外企业特殊情况的分析
    3.3 基于我国税制及税收征管现状的分析
        3.3.1 税收制度方面
        3.3.2 税收管理方面
4 我国涉外企业税收流失的手段及经济影响分析
    4.1 我国涉外企业税收流失的手段分析
        4.1.1 转让定价与涉外企业避税
        4.1.2 资本弱化避税与涉外企业避税
        4.1.3 国际避税地与涉外企业避税
        4.1.4 外籍人员个人行为与涉外企业避税
    4.2 我国涉外企业税收流失的经济影响分析
        4.2.1 损害了我国财政利益
        4.2.2 干扰和破坏了市场竞争秩序
        4.2.3 增加了宏观调控的难度
5 治理我国涉外企业税收流失的对策
    5.1 完善我国涉外税收立法
        5.1.1 梳理现行反避税法律法规
        5.1.2 统一《税收征收管理法》与新《企业所得税法》的表述
    5.2 针对具体避税手段的防范措施
        5.2.1 防范转让定价
        5.2.2 细化资本弱化法规
        5.2.3 防范避税地避税
        5.2.4 防范涉外个人所得税流失
    5.3 强化我国涉外税收征管
        5.3.1 注重涉外企业涉税信息的采集和管理工作
        5.3.2 加强国际间反避税交流与合作
        5.3.3 加强涉外企业的日常管理
        5.3.4 加强反避税队伍建设
        5.3.5 加大违法的处罚力度
        5.3.6 提高纳税服务水平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四、加大反避税力度 净化涉外税收环境(论文参考文献)

  • [1]营口市税务局国际反避税管理研究[D]. 臧翊琳.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2)
  • [2]外籍人员的个人所得税避税及反避税研究[D]. 何旭东. 吉林财经大学, 2021
  • [3]CRS框架下云南国际税收管理工作提升对策研究[D]. 夏生玥.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4]无形资产跨境转移避税“应对难”问题对策研究[D]. 陈东莉. 暨南大学, 2020(07)
  • [5]母国制度对企业OFDI影响研究 ——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D]. 林明灯. 苏州大学, 2020(06)
  • [6]“一带一路”国家间的税收障碍及法律应对[D]. 何肖肖. 兰州大学, 2020(01)
  • [7]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税收协调研究[D]. 符裔.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2)
  • [8]我国外资企业避税问题研究[D]. 赵明洁. 内蒙古财经大学, 2018(01)
  • [9]哈尔滨市国税局防范涉外企业避税管理对策研究[D]. 王东晓.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17(01)
  • [10]我国涉外企业税收流失的成因及治理对策[D]. 宋丽娜. 沈阳大学, 2012(07)

标签:;  ;  ;  ;  ;  

加大反避税力度,净化涉外税收环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