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晶闸管变流电路波形的计算机模拟(论文文献综述)
张阳[1](2021)在《IGCT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集成门极换流晶闸管(IGCT)是将门极换流晶闸管(GCT)与门极驱动电路集成在一起的新型功率器件,已经在风力发电、电力系统、机车牵引等大功率领域开始使用。因此,研究与完善IGCT测试系统,对评估器件性能、促进器件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4.5kV/4kA IGCT为测试目标,试制了阻断特性测试仪,设计了动态特性测试电路并搭建了试验电路。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首先,IGCT测试系统方案的确定。分析了 IGCT的工作原理与静、动态特性测试原理,确定了 IGCT测试系统的整体设计方案。其次,阻断特性测试仪的设计与实现。根据测试仪的主要设计指标,制定了阻断特性测试仪的设计方案;设计了测试主电路以及控制电路,重点分析了两级过流保护电路和峰值电压电流保持电路,绘制了主控电路板;采用了 Keil5和VGUS2020组态软件编写了实时波形显示程序,并与VGUS串口屏成功通信;最后搭建了完整的阻断特性测试仪,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阻断特性测试仪能完成4.5kVIGCT阻断特性的测试,并能实时显示测试波形。最后,动态特性测试电路的设计与验证。设计了测试主电路及电容电压监测控制电路,分析了箝位电路的工作状态,在Candence-PSPICE软件环境下进行仿真验证,并搭建了试验电路进行功能性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设计的动态特性测试电路能完成大电流测试;采用LabVIEW2020软件开发测试系统的上位机,实现数据波形显示、存储回放与数据分析处理等功能。该研究结果对IGCT测试系统研发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谌婕[2](2021)在《MW级矿热炉直流电源监控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矿热炉是铁合金行业用于冶炼电石、硅铁、锰铁、镍铁等产品的必用生产设备,现在国内交流供电矿热炉单台最大容量已达80000k VA,且容量还有增加的趋势。近两年来,国内在矿热炉直流供电方面已获得突破,实用系统证明,矿热炉供电的直流化,是其降耗节能获得良好效益的根本出路之一,但随着矿热炉单炉熔炼容量的不断扩大,电源的结构较为复杂,使用电力电子器件也越来越多,维护也极为困难。因此,需要设计大容量矿热炉直流供电系统对其进行实时监控与保护。本论文根据上述提出的问题,采用以西门子PLC为主控单元,结合上位机WinCC,设计了大容量矿热炉直流电源的监控与保护系统。系统正常运行时DSP触发晶闸管导通,运行出现故障时,故障信号被送到DSP的功率保护引脚,封锁脉冲,晶闸管关断,对控制量实行闭环调节,将其送到PLC中,PLC通过工业以太网与上位机WinCC进行通信,并把实时数据传送给WinCC。上位机WinCC的界面显示,有效地实现了大容量矿热炉直流电源的实时监控。最后,对系统进行软件和硬件的调试与验证,结果表明系统能够有效地实现人机界面,满足技术要求,运行效果良好。
张文晋[3](2021)在《ITER磁体电源信号的无功补偿与谐波检测的应用和解决方案》文中研究表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电源系统是一个巨大的动态无功与谐波源,为了保证其安全、可靠运行,并实现与高压电网的电磁兼容,有必要设计动态无功补偿与谐波抑制装置。本文提出了采用无源滤波与有源滤波相结合,固定补偿与动态补偿相结合,无源滤波兼作固定补偿的方案对电源系统实施补偿与滤波,并论证了该方案的可行性与效果。在10KV侧采用分组投切的滤波器[1],晶闸管控制的电抗器及混合滤波技术,使电网的电压降落及谐波电压因素限制在国家标准的范围。文中对补偿装置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提出一种用于无源滤波器频繁投切操作的高压复合开关,大大减小了机械开关的电应力;在综合矢量平面上,建立了一种畸变系统的功率定义,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算法简单,实时性好,适用性广的谐波及无功电流的检测方法;对ITER装置中SVC的控制策略进行研究,建立了一种精度高、响应快的方法。采用检测无功的开环、电网电压的闭环及模糊控制的方法对TCR控制,采用检测无功及其变化率、死区设置的方法对滤波器组进行投切控制。论文中对混合滤波器进行了研究,从线性受控源角度阐明了其滤波原理。提出了一种能有效地降低有源部分安装容量,适用于高压、大容量系统补偿的拓扑结构。文中研究了这种混合滤波器的滤波特性、参数设计方法、多重化设计思想。本文的设计思想与相关结论得到仿真与模拟实验的验证。
刘乾易[4](2020)在《电力感应调控滤波理论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代电力系统的发、输、配、用电愈发呈现出交直流混合的形态,如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系统、大功率工业直流供电系统等。相比于传统电网,此类电力电子化系统面临着更为复杂与多样的电能质量问题:一方面,各类电能变换装置,如整流器、逆变器、直流变换器等,可为电力用户与公共电网贡献灵活可控的电能输送与分配;另一方面,此类装置之间以及与公共电网间存在的电能质量交互作用问题时刻威胁着电力用户与公用电网的安全与稳定运行,其对电网动态特性的影响也趋于复杂,不仅给电力系统带来了谐波污染、谐波谐振等问题,而且造成电气设备运行效率低、运行性能下降等次生危害。本文基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交直流混合电力系统电能优化与控制(51822702)”、面上项目“电力感应调控滤波理论与方法研究(51377001)”和作者主持的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变压器集成调控滤波系统关键技术研究(CX2018B167)”,围绕“电力感应调控滤波理论与应用”这一主题对交直流混合电力系统电能质量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本文完成的主要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根据湖南、广西和重庆等地的电解锰厂、风电场、光伏电站作为大功率工业直流供电系统和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系统的典型应用场景采集得到的大量电能质量实测数据,系统地研究了其主变压器电能质量基本特征和变化规律,并以处理某电解锰厂的过流跳闸问题为例详细介绍了当前电能质量治理方面存在的缺陷与不足之处。(2)提出一种基于概率模型的谐波责任评估方法。基于某电解锰厂实测数据,衡量了锰厂谐波排放对公用电网造成的影响程度。根据连续一周内被测锰厂与电网公共连接点的电压分布规律,采用三种典型概率分布函数对特征停产日的分时段谐波电压概率分布进行拟合,利用K-S检验方法获取拟合优度并辨识出最优拟合函数,建立停产日的背景谐波电压仿真模型。根据该仿真模型对生产日的锰厂在公用电网母线上的谐波责任进行评估。该方法计算简单,能较为有效地确定电力用户对公用电网的谐波责任,为电力用户实施电能质量治理提供前期指导。(3)针对大电流/低电压的大功率工业供电系统,提出电力感应调控滤波方法。通过对变压器绕组的零阻抗设计,使谐波分量在二次绕组之间相互抵消,缩短谐波流通路径;有源滤波器起到对电网与负载之间谐波双向隔离的作用,提升滤波性能。建立电力感应调控滤波系统的三相等效电路模型,获得电网与负载双向谐波源对网侧电流的传递矩阵;揭示了电力感应调控滤波系统独特的滤波机理。值得注意的是,该三相电路分析方法对此类滤波器接入变压器系统具备通用性,能较为准确地获知变压器内部的谐波分布情况。应用电力感应调控滤波系统,能有效改善变压器电气运行环境,降低运行损耗。(4)针对电力感应调控滤波系统运行特性,提出一系列虚拟阻抗综合控制策略。基于双向谐波传递矩阵,探讨了虚拟阻抗相位、幅值与滤波性能之间的相互关系,获得了能实现最优谐波抑制效果的虚拟阻抗相位,据此提出了改进型四象限虚拟阻抗控制策略;根据实施感应滤波的双重零阻抗设计要求,提出一种零阻抗控制策略,使变流器对外模拟出负阻抗特性,提升了滤波器的品质因数;提出一种基于无源控制的谐波补偿电流主动注入式控制策略,该方法能实现对补偿电流的精准控制,且具有较强的鲁棒性。(5)针对谐波污染严重、安装空间受限的环境,提出变压器集成调控滤波系统。建立变压器集成调控滤波系统的三相电磁解耦等效电路模型和数学模型,探讨了集成电抗耦合度、虚拟阻抗和谐波滤除率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互感对滤波性能的影响,说明了集成电抗与感应滤波绕组集成于同一台变压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研制了一台小功率变压器集成调控滤波系统原理样机,介绍实验平台的基本结构,给出系统参数、控制代码和调试要点,探讨并分析了实验结果。(6)针对新能源电站并网工程,设计了两类升压站拓扑结构。提出了基于变压器集成滤波方法的两级电能质量治理层级构架,设计了一类由集成电抗变压器和感应滤波变压器作为核心设备的光伏电站拓扑结构;该层级构架将滤波电抗集成方法和电力感应滤波方法两大核心技术以一、二级滤波站的形式应用于光伏发电并网系统,辅之以配套的有源/无源滤波装置,以实现并网点电能质量的综合提升。通过理论分析说明了该方法具备的抗扰动、谐振风险低、集成度高等优点。根据某包含两台主变压器的两期风电场并网升压站特殊拓扑结构,设计了共用式感应滤波装置以滤除来自两个风电场的谐波分量;该结构具有安装面积小、设备利用率高和滤波性能优于传统方法的特点。建立了该升压站的三相数学模型;在考虑两台主变压器参数对称与不对称的情况下,分别获得了其通用简化电路模型;进一步地,探讨了其滤波机理、运行特性以及实现条件;通过暂态仿真测试和长期实测结果说明了该结构在谐波抑制方面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电力感应调控滤波理论与方法深度挖掘了电力变压器的电磁潜能,结合电力电子装置,不仅有效实施了对电网/用户电能质量的双向治理、达成了电力运营商和电力用户双方利益共赢的需求,还从理论上降低了变流器的容量,实现高效低成本滤波。综上,本论文研究在大功率工业直流供电系统电能质量治理和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安全高效并网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
王致远[5](2020)在《凝壳炉用高稳定性直流供电系统的实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几年,钛及钛合金铸件在航空、航天、航海、兵器装备、化工、医疗器械等行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并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钛及钛合金的熔铸使用最广泛的设备是凝壳炉,其对于供电电源来说,也是一种低电压、大电流的负载。为了满足中国制造2025及航空航天、兵器工业等装备制造技术的发展,基于我国某攻关课题1.5T凝壳炉系统,本论文采用晶闸管作为主功率器件,研究一套高稳定性凝壳炉直流供电系统。依据电源的实际工作特性,从降低谐波污染的角度出发,本论文选择24脉波双反星型同相逆并联作为主电路的结构。论文中详细给出了主电路元器件的参数计算并完成了选型。针对选择的主电路拓扑结构,论文分析了影响均流的因素,指出了保证最佳均流效果的措施。电源的控制部分采用DSP与CPLD为核心的全数字化、相位自适应的触发控制板,可完成信号的处理、触发脉冲的产生、闭环调节等任务。电源特意设计了多种保护电路以提高整个系统的可靠性,当发生不正常运行状态时可以及时封锁脉冲并分断主电路。为了实现电源的高度自动化管理,整个系统使用西门子PLC S7-200作为监控系统的核心单元,西门子触摸屏TP400C用于输出调节与报警显示。最后,对整个电源进行均流试验、仿真和部分调试验证,结果表明该电源具有保护功能完善,使用方便,现场调试工作量小等优点。
王兴武[6](2020)在《斩波串级调速系统稳态特性分析及系统综合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压大功率电机的节能调速具有重要的国民经济意义。斩波串级调速是高压大功率电机调速的一种高效方式,在工业现场有着广泛应用。串级调速设备从电机转子侧接入,把定子侧的高压调速转化为转子侧的低压调速,并且只需控制远小于电机额定功率的转差功率,具有控制电压低、控制功率小、结构简单、自身损耗低、运行环境要求低等优点。所以,斩波串级调速系统在高压大功率电机调速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目前对斩波串级调速系统的研究主要侧重于理论研究、参数计算和仿真建模,与工程应用结合很少。由于缺乏对系统稳态性能及综合优化、设备器件特性及功率单元结构等方面的研究,造成长期以来斩波串级调速系统的可靠性得不到保证。论文首次针对上述问题对斩波串级调速系统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并结合工程实践确认研究结果的正确性,主要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1.根据异步电机的基本方程和等效电路,基于异步电机出厂时的铭牌数据,建立了用于计算异步电机等效电路参数的计算公式,通过实例计算,提供不同功率电机等效参数的取值范围,为绕线电机等效参数的计算提供理论依据和工程数据参考;通过建立精确的电机等效电路和等效电路参数辨识优化模型,将非线性方程求解问题转化为优化问题,得到基于铭牌数据结合PSO优化算法的异步电机参数辨识方法,提高了调速工况下电机等效参数的计算精度。2.分析斩波串级调速系统三种稳态状态下主回路器件及功率单元的工作状态,设计控制逻辑实现了调速稳态之间的平稳转换,为斩波串级调速系统的稳态转换控制提供设计原则。根据主回路等效电路,建立调速稳态时的主回路数学模型,得出斩波串级调速主回路各主要电气参数之间的函数关系,以及主要电气参数的纹波公式,为斩波串级调速系统的主回路稳态分析提供理论依据。基于主回路稳态分析,对大功率斩波单元的器件并联拓扑结构、并联IGBT同步、低感叠层母排等问题进行优化研究,首次提出了大功率斩波单元优化方案,并在国内最大功率(5400kW)串级调速项目中完成验证,解决了斩波串级调速系统在大功率电机应用的关键问题。3.对斩波电抗器损耗进行深入研究,根据铁芯损耗理论和电抗器工作电流特性分析,建立基于修正Steinmetz经验公式的斩波电抗器铁芯损耗数学模型,在大功率模拟带载试验平台上完成验证,为斩波电抗器的设计和选型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工程方法。4.基于稳态分析及各参数与调速系统性能的直接相关程度,识别调速系统的四个主要性能参数以及影响调速系统性能的五个关键参数;系统地分析了关键参数对调速系统性能的影响,并从调速系统全局出发,提出系统综合优化方案,实现了调速系统在调速性能、可靠性和经济性三方面的综合最优,为斩波调速系统的设计提供了综合优化方法和实际应用方案。5.对斩波串级调速系统的功率因数进行研究,分析斩波串级调速系统功率因数偏低的原因,据此提出低压一体化无功补偿方案;针对在低压侧无功补偿投切时出现逆变颠覆的实际问题,进行机理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基于减小转子侧谐波以提高功率因数的原理,提出了整流单元电容吸收的改进方案。
王子赢[7](2020)在《三相四线制动态电压调节器研制》文中研究指明在三相四线制低压配电网中,由于电力负荷的急剧增加,特别是冲击性、非线性负载容量不断增长,使得电网中出现越来越多的电能质量问题,在这其中电压暂降是发生频率最高的问题之一。目前主要采用固态切换开关(SSTS)、不间断电源(UPS)、串联型动态电压调节器(DVR)三种方法解决,但存在切换速度慢、维护成本高、补偿容量小等问题。本文提出基于超级电容储能的三相四线制并联型动态电压调节器(DVR)方案,重点解决了其他方法补偿速度慢、维护成本高、电压深度跌落或供电短时中断无法补偿等问题。动态电压调节器利用三电平DC/DC变换器对超级电容进行充放电控制,其中变换器工作在Buck模式时,采用单电流环控制向超级电容充电;变换器工作在Boost模式时,采用中间直流侧电压、电感电流双闭环控制。为了解决超级电容零电压充电时的过流问题和DC/AC变流器的最大功率限制问题,提出分阶段充电控制的方法,主要包括滞环限流充电、恒流充电、恒功率充电、小电流补电四种方法。在超级电容的放电控制中,为了实现负载功率突变时的稳定控制,增加占空比前馈,提高控制的动态响应。针对三电平变换器普遍存在的中点电位不平衡问题,在上述控制的基础上增加基于电容电量安秒平衡和输出电压不变的算法,通过计算上、下半桥脉冲占空比分配因子,达到平衡控制的效果。动态电压调节器通过TNPC三电平变流器构成三相四线制电路为负载供电。并网模式下采用直流侧电压、电感电流双闭环解耦控制,实现单位功率因数控制。离网模式下采用输出交流电压、电感电流双闭环PI解耦控制,为了保证输出电压稳定,增加负载电流前馈控制,以提高系统抗扰动能力。针对不平衡负载导致输出电压含有负序分量的问题,采用基于降阶广义积分器的分离方法,分别在dq旋转坐标系对正负序进行分离控制。针对非线性负载导致输出电压畸变的问题,采用电流环多谐振PR控制方法,通过电流环补偿6k(21)1次谐波电流,保证输出电压的畸变在允许范围内。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对DVR整体控制过程进行仿真分析,验证了电路参数计算的正确性和控制策略的可行性。研制了一台三相四线制DVR样机,详细说明了参数计算和主电路器件选择过程,以及控制系统设计方法。基于双核DSP芯片开发了系统的控制软件,充分利用片上硬件资源设计了多处理器并行计算的软件架构。通过DVR样机实验,对各项指标进行测试,验证了上述控制的有效性。
薛晓萌[8](2020)在《基于stm32的智能型中频电源的设计》文中研究表明在工业生产中感应加热是一种比较流行的加热方式,与传统的加热形式比较,感应加热通常效率较高,采用非接触的形式可以实现局部加热,并且能耗较低,对环境不会产生污染,在工业生产需要加热的场合中,为感应加热的设备供电的电源通常为中频电源。在目前所使用的中频感应加热电源中,主要采用由模拟或分立的数字电路组成感应加热电源的控制系统,而现在工业生产工艺标准的提高,要求感应加热的中频电源能恒定输出功率与实时的跟踪负载的谐振频率,而传统的中频电源很难满足现在对输出功率与输出频率的精度与实时性的要求。而且在中频电源中由于采用非线性的电力电子器件作为电力变换的主电路,在进行加热时会产生很多谐波,而且当中频电源输出功率增加时,其产生的谐波将会更多,对电网及在网设备的危害也就越大,所以要求中频电源应有抑制自身谐波的能力。本文首先对中频电源的主电路拓扑进行了分析,并采用二极管三相桥式整流电路与串联型谐振逆变电路作为中频电源的主电路拓扑。通过对中频电源调功方式的分析,确定采用SPWM调制的功率调节方法,同时设计了改进型积分分离的数字PI控制器,从而实现中频电源输出功率的恒定,并针对中频电源的输出频率,设计了软件锁相环,保证中频电源输出频率能够自动地跟踪负载的固有频率。通过对中频电源的谐波抑制方式的分析,确定在中频电源内部嵌入有源电力滤波器的方案来抑制谐波,并采用ip-iq的谐波电流检测方法与滞环比较电流跟踪方式。并以STM32F407VET6微控制器为核心搭建中频电源的硬件电路,并进行软件设计与人机交互界面设计,实现了对中频电源的智能化管理。最后通过仿真与实验分析,验证了中频电源设计方案的可行性与正确性,为中频电源在工业中的进一步应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魏萍[9](2020)在《城市低压配电网负载的无功补偿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城市的快速建设,电力负荷配置也越来越复杂,这给配网系统的供电质量造成严重影响。用户侧非线性负载的应用增大了电网的无功功率流动量,且引起系统三相不平衡,为此需引入无功补偿装置优化低压电网电能质量。STATCOM具有补偿灵活、高效节能等优点可满足现代电力系统要求。本文以城市低压配电网系统为研究背景,着力于解决非线性负载引起的无功和不平衡问题,对低压电网的STATCOM投入补偿展开了深入研究。首先,分析了STATCOM的主电路拓扑结构选取,综合考虑经济性、实用性以及高效性,选用三相四桥臂逆变桥型STATCOM,且对其工作特性和数学建模进行简单介绍。其次,STATCOM采用补偿电流检测法的坐标变换中需要引入锁相环,而传统锁相环PLL无法快速跟踪低压电网的电压相位变化,为此改进为双同步坐标变换解耦锁相环以提高计算过程的实时性和精准性,且引入分序法和坐标变换分离计算出负载电流中的正序、负序和零序分量以作为电流控制环的输入量。STATCOM补偿控制策略是其功能实现的重要环节,设计采用电压、电流双闭环控制策略,电流环控制实现其补偿功能,电压环控制维持其稳定运行。对三相四桥臂STATCOM采用电流直接控制方法,其三组桥臂通过对分离出的正序、负序电流采用旋转坐标下的基于前馈解耦的正负序电流同步补偿策略,可同时实现三相无功和不平衡补偿;其第四桥臂采用滞环比较控制策略对分离出的零序分量电流补偿,满足系统中线运行要求。由于STATCOM直流侧稳压控制抗扰动性差,提出了基于遗传算法的模糊FuzzyPI电压闭环控制方法,将该控制器引入稳压控制改进装置的运行效率。采用的电流环控制可实现无功电流和不平衡电流的补偿功能,提出的电压环控制稳定直流侧电压,提高了抗干扰能力。该双环控制不仅达到实时无功补偿功能,还起到消除三相不平衡保持三相对称的作用,且抗干扰能力也被增强。最后,在MATLAB仿真平台上搭建了低压配电网的STATCOM补偿系统模型,仿真结果可知,其在容性和感性无功的随机切换中可快速跟踪的无功动态补偿,且三相亦可快速实现不平衡补偿,改进补偿电流检测法和控制策略均满足系统的补偿实时性和精准性要求。
马天银[10](2020)在《Matlab环境下交流机车变频调速过程仿真》文中指出列车牵引交流传动控制系统作为电气传动控制的一个独立分支,在交通运输牵引传动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一个非线性、变量多和强耦合的系统,能量传递通过变流器完成交-直-交的转换,将转换后的交流电传输到异步电动机中完成传动。整个过程它以牵引电动机为控制对象,通过开环或者闭环控制系统对牵引电动机转速参数的实时控制,来达到对驱动对象控制与调节的目的。实际传动系统的构建相当细致与复杂,并且影响运行稳定的因素众多,其中系统运行过程中产生的谐波对系统的稳定性影响比较严重,这些谐波主要来源是IGBT开关元件工作时导致的尖峰电压所产生。为了使系统运行的稳定性有所提高,本文针对谐波这一问题,主要开展了Matlab环境下交流机车变频调速过程仿真分析并做系统改进的工作,主要包括:研究了列车牵引交流系统运行的基本原理,了解其运行过程中会产生谐波的主要原因,然后在Matlab/simulink平台上搭建传动系统的仿真模型,完成仿真并分析结果;研究了滤波电路的相关原理,针对谐波问题对仿真电路进行改进,改进方案是在逆变器输出端的电路中加入设计的三相滤波器电路,并对改进后的模型进行仿真,再根据仿真实验结果与改进前的仿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牵引传动系统中,变流器在完成交-直-交的能量转换时,由IGBT元件关断产生的谐波对系统运行的稳定性有明显影响,表现在异步电机的输出相电流与转矩的波形出现不稳定情况,说明系统的稳定性受谐波影响明显;系统中搭建的闭环反馈控制系统的仿真结果表明,可以通过将异步电机的转速作为反馈信号,进行一系列的转化输入到逆变器中完成反馈控制,反馈效果显着,达到实验预期。针对谐波问题的验证,在仿真系统中加入本文提出的改进方案,在变流器输出端加入设计好的三相滤波电路。对改进后的系统仿真进行调试运行,将改进前后的仿真结果对比发现,异步电机的输出转矩与电流的波形图变得相对稳定,说明与预设情况一致,系统运行的不稳定就是谐波问题导致,此方案提出合理,符合预设情况。因此提出的设计就有了理论支撑,并对实际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进而说明此方案对谐波问题可以得到很好的改善。
二、晶闸管变流电路波形的计算机模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晶闸管变流电路波形的计算机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1)IGCT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2 IGCT工作原理与测试原理分析 |
2.1 GCT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
2.1.1 GCT结构特点 |
2.1.2 GCT的工作原理 |
2.2 IGCT的主要特性参数 |
2.3 测试原理分析与测试系统整体设计 |
2.3.1 静态特性测试原理分析 |
2.3.2 动态特性测试原理分析 |
2.3.3 IGCT测试系统整体设计方案 |
2.4 本章小结 |
3 阻断特性测试仪的设计与实现 |
3.1 阻断特性测试仪的整体设计方案 |
3.1.1 测试仪的设计指标 |
3.1.2 测试仪设计框图 |
3.1.3 主电路设计及选型 |
3.2 主要控制电路设计 |
3.2.1 两级过流保护电路设计 |
3.2.2 峰值电压保持放大电路设计 |
3.2.3 峰值电流保持电路设计 |
3.2.4 串口通信及电源模块电路设计 |
3.3 实时波形显示设计 |
3.3.1 VGUS组态屏配置程序设计 |
3.3.2 单片机控制程序设计 |
3.3.3 实时波形显示调试实验 |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动态特性测试电路与测试系统上位机设计 |
4.1 动态特性测试电路整体设计方案 |
4.1.1 主电路设计 |
4.1.2 电容电压监测控制电路 |
4.2 测试电路参数分析设计 |
4.2.1 箝位电路工作状态分析 |
4.2.2 箝位电路参数设计 |
4.2.3 直流支撑电容和负载参数设计 |
4.3 测试电路仿真验证 |
4.3.1 开通波形分析 |
4.3.2 关断波形分析 |
4.4 测试系统上位机设计 |
4.4.1 上位机整体设计框图 |
4.4.2 实时显示及存储回放程序设计 |
4.4.3 数据分析处理与波形发生器程序设计 |
4.5 动态特性测试实验结果与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MW级矿热炉直流电源监控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矿热炉直流电源国内外的发展现状 |
1.2.2 矿热炉直流电源监控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矿热炉直流电源监控系统的技术要求和难点 |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 课题来源 |
第二章 监控系统原理及总体方案设计 |
2.1 矿热炉直流供电电源主电路拓扑结构的选择 |
2.1.1 三相半波可控整流电路 |
2.1.2 三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 |
2.1.3 双反星形可控整流电路 |
2.1.4 三相桥式同相逆并联整流电路 |
2.2 矿热炉直流供电电源主电路 |
2.3 系统设计的技术要求和功能实现 |
2.3.1 系统设计的技术要求 |
2.3.2 功能实现 |
2.4 监控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2.4.1 下位机PLC的设计 |
2.4.2 上位机WinCC的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检测与保护电路的设计 |
3.1 检测与保护电路的功能 |
3.2 检测电路的设计 |
3.2.1 信号采样单元 |
3.2.2 快速熔断器检测 |
3.2.3 信号隔离电路 |
3.2.4 矿热炉直流电源控制系统 |
3.3 DSP控制电路及外围电路设计 |
3.3.1 TMS320F2812 功能介绍 |
3.3.2 DSP软件设计 |
3.3.3 控制系统结构 |
3.3.4 输入给定调理电路 |
3.3.5 电压采样调理电路 |
3.3.6 电流采样调理电路 |
3.3.7 外部脉冲封锁电路 |
3.4 保护电路的设计 |
3.4.1 过电流保护 |
3.4.2 过电压保护 |
3.4.3 短路保护 |
3.4.4 缺相保护 |
3.4.5 过热保护 |
3.4.6 报警电路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PLC大容量直流矿热炉监控系统的设计 |
4.1 PLC控制的硬件模块化设计 |
4.1.1 PLC选型 |
4.1.2 PLC的现场及远程监控系统 |
4.1.3 扩展模块 |
4.1.4 快速熔断器检测模块 |
4.1.5 系统报警控制系统 |
4.2 PLC程序流程设计 |
4.3 矿热炉直流电源整流装置的I/O口分配 |
4.4 PLC与上位机WinCC通信 |
4.5 PLC程序设计 |
4.5.1 PLC给定采集程序 |
4.5.2 桥臂并联快速熔断器个数程序 |
4.5.3 快速熔断器检测 |
4.5.4 高压合闸程序 |
4.5.5 PLC启动程序 |
4.6 交换机选型 |
4.7 谐波和电磁干扰的抑制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WinCC大容量直流矿热炉监控系统的设计 |
5.1 上位机WinCC项目建立 |
5.2 上位机WinCC与 PLC通信 |
5.3 监控系统画面制作 |
5.3.1 用户登录界面 |
5.3.2 主监控画面 |
5.3.3 桥臂界面 |
5.3.4 报表界面 |
5.3.5 控制界面 |
5.3.6 曲线界面 |
5.3.7 报警界面 |
5.4 上位机总体监控设计 |
5.5 触摸屏的画面设计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实验与调试 |
6.1 调试样机介绍 |
6.2 调试前准备 |
6.2.1 安装前检查 |
6.2.2 调试前检查 |
6.3 保护电路测试 |
6.4 串口调试 |
6.5 上位机WinCC通信 |
6.6 实际调试结果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本论文所做的工作 |
7.2 结论 |
7.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3)ITER磁体电源信号的无功补偿与谐波检测的应用和解决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谐波及无功的产生 |
1.2 谐波及无功的危害 |
1.2.1 谐波的危害 |
1.2.2 无功的危害 |
1.3 无功补偿与谐波抑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无功功率理论研究的历史 |
1.3.2 无功功率补偿与谐波抑制的发展 |
1.4 无功补偿与谐波抑制课题存在的主要问题 |
1.5 国外聚变装置的无功补偿与谐波抑制概况 |
1.6 ITER电源系统及其无功与谐波的补偿 |
1.6.1 ITER电源系统 |
1.6.2 ITER电源系统的无功补偿与谐波抑制 |
1.7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其意义 |
第二章 ITER磁体电源系统的无功及谐波计算 |
2.2 ITER磁体电源系统的无功 |
2.2.1 ITER极向场电源系统的无功 |
2.2.2 电源系统的无功 |
2.3 极向场电源系统的谐波计算 |
2.3.1 极向场电源的运行 |
2.3.2 极向场电源系统的谐波计算 |
2.3.3 极向场电源系统的非特征谐波 |
2.4 TCR的谐波分析 |
2.4.1 开关函数法 |
2.4.2 开关函数法用于TCR的谐波分析 |
2.4.3 补偿系统中TCR的谐波电流 |
2.5 ITER磁体电源供电系统 |
2.5.1 输电线路中各节点的短路容量 |
2.5.2 补偿前电网的谐波电压因素与电压降落 |
第三章 DQ变换和MUSIC算法在ITER磁体电源系统的应用 |
3.1 前言 |
3.2 瞬时电压DQ变换基本原理 |
3.3 MUSIC算法平台搭建 |
3.4 算法实现与仿真分析 |
3.5 结论 |
第四章 混合型有源电力滤波器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混合滤波器的工作原理 |
4.2.1 PF、APF均与谐波源并联的结构 |
4.2.2 串联的APF加并联的PF的结构 |
4.2.3 PF和APF串联后与谐波源并联的结构 |
4.3 一种新型的混合型有源电力滤波器的拓扑及滤波特性 |
4.3.1 拓扑结构 |
4.3.2 滤波特性 |
4.4 仿真分析 |
4.5 有源滤波器进线电感的选择 |
4.6 ITER磁体电源系统中的混合滤波装置 |
4.7 混合滤波器中有源滤波器的容量设计 |
4.8 有源滤波器的PWM控制 |
4.9 小结 |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4)电力感应调控滤波理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工业电力系统电能质量问题 |
1.1.1 大功率工业直流供电系统 |
1.1.2 新能源并网系统 |
1.2 工业电力系统电能质量治理技术现状 |
1.2.1 无源滤波方法 |
1.2.2 有源滤波方法 |
1.2.3 基于变压器滤波方法 |
1.2.4 电力感应滤波方法 |
1.3 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工业整流系统谐波问题研究 |
2.1 背景谐波模型 |
2.1.1 测量背景 |
2.1.2 实测数据分析 |
2.1.3 概率分布特性 |
2.1.4 背景谐波电压概率分布模型 |
2.1.5 背景谐波电压幅值仿真 |
2.2 谐波责任评估 |
2.2.1 谐波责任 |
2.2.2 基于叠加法则的谐波责任评估方法 |
2.2.3 仿真结果 |
2.3 工业应用电能质量问题案例分析 |
2.3.1 被测工厂供电背景 |
2.3.2 测量结果分析 |
2.3.3 电能质量问题案例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电力感应调控滤波系统运行特性研究 |
3.1 系统拓扑 |
3.2 数学模型及谐波传递特性 |
3.2.1 基本电流关系 |
3.2.2 谐波域数学模型 |
3.3 滤波特性分析 |
3.3.1 滤波机理 |
3.3.2 评价指标 |
3.3.3 滤波性能探究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电力感应调控滤波系统控制策略研究 |
4.1 四象限虚拟阻抗综合控制策略设计 |
4.1.1 控制策略简述 |
4.1.2 四象限虚拟阻抗控制性能探讨 |
4.1.3 实验验证 |
4.2 零阻抗综合控制策略设计 |
4.2.1 零阻抗控制 |
4.2.2 实验验证 |
4.3 无源控制策略设计 |
4.3.1 系统拓扑 |
4.3.2 滤波系统数学建模 |
4.3.3 滤波系统无源控制设计 |
4.3.4 仿真验证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变压器集成调控滤波系统性能分析及其设计方法研究 |
5.1 滤波系统简述 |
5.1.1 变压器集成调控滤波系统拓扑 |
5.1.2 集成滤波电抗型感应滤波变压器 |
5.2 工作机理分析 |
5.2.1 电磁解耦建模 |
5.2.2 滤波性能分析 |
5.3 系统设计 |
5.3.1 控制策略 |
5.3.2 变压器零阻抗设计 |
5.3.3 解耦绕组设计 |
5.4 实验平台研发 |
5.4.1 样机简介 |
5.4.2 控制实现 |
5.4.3 仿真测试 |
5.4.4 实验验证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新能源并网电能质量治理工程实践研究 |
6.1 光伏电站应用:变压器集成滤波方法 |
6.1.1 光伏电站层级构架 |
6.1.2 集成滤波箱式变压器 |
6.1.3 感应滤波并网变压器 |
6.1.4 工程实施与测试结果 |
6.1.5 探讨 |
6.2 风电场应用:带共用式滤波器的并联运行感应滤波变压器 |
6.2.1 风电场背景介绍 |
6.2.2 带共用式滤波器的并联运行感应滤波变压器建模 |
6.2.3 滤波特性分析 |
6.2.4 仿真分析 |
6.2.5 现场测试 |
6.2.6 探讨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研究生学习期间所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 B 研究生学习期间申请的专利与软着 |
附录 C 研究生学习期间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 |
附录 D 研究生学习期间所获荣誉 |
附录 E 研究生学习期间所参加科研竞赛 |
(5)凝壳炉用高稳定性直流供电系统的实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状况 |
1.2.1 国内发展状况 |
1.2.2 国外发展状况 |
1.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凝壳炉用直流电源整体方案设计 |
2.1 真空凝壳电弧炉的工作过程 |
2.2 凝壳炉电源的特殊要求 |
2.3 系统结构的整体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凝壳炉用直流电源主电路的选择 |
3.1 主电路的方案比较和选择 |
3.1.1 凝壳炉电源可能采用的电路拓扑及比较 |
3.1.2 选用主电路的原理设计 |
3.1.3 主电路的参数计算及器件选型 |
3.2 主电路结构设计 |
3.2.1 结构与均流的关系 |
3.2.2 保证均流的措施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凝壳炉用直流电源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4.1 控制系统总原理及各部分功用 |
4.1.1 信号检测与处理电路 |
4.1.2 信号检测与处理电路器件选用 |
4.2 DSP接口及外围电路的设计 |
4.2.1 给定采样调理电路 |
4.2.2 反馈采样调理电路 |
4.3 CPLD接口及外围电路的设计 |
4.3.1 同步电压形成电路 |
4.3.2 触发脉冲形成单元 |
4.3.3 触发脉冲隔离驱动单元 |
4.4 脉冲的隔离整形及末级放大 |
4.5 系统保护电路的设计 |
4.5.1 过流保护 |
4.5.2 过压保护 |
4.5.3 过热保护 |
4.5.4 缺相保护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凝壳炉用直流电源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5.1 触发脉冲形成环节 |
5.1.1 相序自适应 |
5.1.2 触发脉冲的形成 |
5.2 监控系统的设计 |
5.2.1 组态画面设计 |
5.2.2 矩阵式快熔检测 |
5.3 数字PID控制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设计结果验证及分析 |
6.1 均流试验 |
6.2 主电路的仿真 |
6.2.1 双反星整流单元的仿真 |
6.2.2 双反星整流单元均流情况的仿真 |
6.2.3 主电路整体的仿真 |
6.3 PID控制的仿真 |
6.4 凝壳炉用直流电源的调试 |
6.4.1 调试前的准备 |
6.4.2 同步电压形成电路的调试 |
6.4.3 24路触发脉冲的生成 |
6.4.4 PLC监控功能的模拟 |
6.4.5 电源的联调 |
6.5 设计结果验证及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受到的奖励 |
附录3 关键电路原理图及实物照片 |
附录4 主要源程序清单 |
(6)斩波串级调速系统稳态特性分析及系统综合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斩波串级调速技术研究现状 |
1.2.1 斩波串级调速技术 |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目前存在的问题 |
1.4 课题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
1.4.1 课题研究意义 |
1.4.2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1.4.3 课题创新点 |
第2章 斩波串级调速系统原理及电机特性分析 |
2.1 斩波串级调速系统的工作原理 |
2.2 基于铭牌数据的电机参数辨识 |
2.2.1 异步电机的等效电路和基本方程 |
2.2.2 异步电机参数计算的公式法 |
2.2.3 基于铭牌数据结合PSO的电机参数辨识 |
2.2.4 电机等效电路参数分析 |
2.3 斩波串级调速系统的机械特性及脉动转矩 |
2.3.1 斩波串级调速系统的机械特性 |
2.3.2 斩波串级调速系统的脉动转矩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调速系统主回路稳态分析及优化 |
3.1 主回路拓扑结构及系统状态 |
3.1.1 主回路拓扑结构 |
3.1.2 系统稳态状态及相互转换 |
3.2 调速稳态时的主回路数学模型 |
3.2.1 基于电路分析的稳态数学模型 |
3.2.2 主要电气参数的纹波分析 |
3.2.3 基于能量平衡的数学模型 |
3.2.4 仿真与现场试验验证 |
3.3 大功率斩波单元优化 |
3.3.1 器件并联拓扑结构方案 |
3.3.2 并联IGBT的同步分析 |
3.3.3 低感斩波叠层母排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关键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与系统综合优化 |
4.1 调速系统的主要器件及关键参数 |
4.1.1 主要器件及其参数 |
4.1.2 系统关键参数分析 |
4.2 主要器件参数特性分析 |
4.2.1 电压电流参数分析 |
4.2.2 电感电容参数分析 |
4.2.3 功率器件损耗分析 |
4.3 斩波电抗器损耗分析 |
4.3.1 铁芯损耗理论模型 |
4.3.2 斩波电抗器的铁芯损耗模型 |
4.3.3 斩波电抗器的铁芯损耗试验 |
4.3.4 试验结果小结 |
4.4 关键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分析 |
4.4.1 反馈电压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分析 |
4.4.2 斩波频率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分析 |
4.4.3 器件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分析 |
4.5 系统综合优化方案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斩波串级调速系统的无功补偿优化 |
5.1 调速系统的功率因数分析 |
5.2 无功补偿方案 |
5.3 无功补偿优化 |
5.3.1 低压一体化无功补偿优化 |
5.3.2 整流桥阻容吸收电路优化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三相四线制动态电压调节器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电压暂降治理方案研究现状 |
1.3 三相四线制DVR拓扑结构 |
1.3.1 DC/AC逆变器拓扑 |
1.3.2 DC/DC变换器拓扑 |
1.4 本文的研究工作 |
2 三电平直流变换器控制策略 |
2.1 三电平直流变换器工作原理分析 |
2.2 超级电容充电控制 |
2.2.1 超级电容分段充电控制策略 |
2.2.2 仿真与实验结果分析 |
2.3 超级电容放电控制 |
2.3.1 双闭环电压控制策略分析 |
2.3.2 仿真与实验结果分析 |
2.4 中点电位平衡控制 |
2.4.1 中点电位不平衡的原因 |
2.4.2 中点电位平衡控制策略 |
2.4.3 仿真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三电平TNPC变流器控制策略 |
3.1 TNPC变流器工作原理 |
3.2 并网工况电压控制 |
3.2.1 TNPC整流器数学模型 |
3.2.2 双闭环电压控制分析 |
3.2.3 仿真及实验结果 |
3.3 离网工况电压控制 |
3.3.1 TNPC逆变器数学模型 |
3.3.2 平衡负载的控制方法 |
3.3.3 仿真及实验结果 |
3.4 异常工况电压控制 |
3.4.1 不平衡负载的控制方法 |
3.4.2 非线性负载的控制方法 |
3.4.3 仿真及实验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4 DVR工程设计及样机实验 |
4.1 主电路器件参数计算与选型 |
4.1.1 超级电容选型 |
4.1.2 中间直流侧电容参数计算 |
4.1.3 LCL滤波电路参数计算 |
4.1.4 开关器件选型 |
4.2 控制系统设计 |
4.2.1 控制电路设计 |
4.2.2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4.2.3 DVR系统工作模式 |
4.3 DVR仿真分析 |
4.4 DVR样机实验 |
4.4.1 实验平台 |
4.4.2 并网模式实验 |
4.4.3 离网模式实验 |
4.4.4 整机实验 |
4.5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基于stm32的智能型中频电源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发展趋势 |
1.3 论文主要内容 |
1.4 论文章节安排 |
2 中频电源的拓扑结构及原理 |
2.1 中频电源的系统组成 |
2.1.1 感应加热原理 |
2.1.2 中频电源的工作原理 |
2.2 整流电路分析与设计 |
2.2.1 三相桥式不控整流电路工作原理 |
2.2.2 三相桥式不控整流电路的分析计算 |
2.3 滤波电路的分析与设计 |
2.3.1 滤波电路的类型 |
2.3.2 滤波电路的设计 |
2.4 逆变电路的分析与设计 |
2.4.1 串联谐振型逆变电路分析 |
2.4.2 并联谐振型逆变电路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中频电源的控制策略及算法 |
3.1 中频电源功率调节方式 |
3.1.1 直流侧功率调节 |
3.1.2 逆变侧功率调节 |
3.2 正弦脉冲宽度调制的分析及仿真 |
3.2.1 正弦脉冲宽度调制的基本原理 |
3.2.2 正弦脉冲宽度调制的方法 |
3.2.3 正弦脉冲宽度调制的仿真 |
3.3 功率调节控制算法 |
3.3.1 模拟PI控制器 |
3.3.2 PI控制器的数字化 |
3.3.3 PI控制算法的改进 |
3.4 谐振频率跟踪控制策略 |
3.4.1 锁相环工作原理 |
3.4.2 软件锁相环的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4 中频电源的谐波及其抑制 |
4.1 谐波抑制方法 |
4.2 有源电力滤波器的原理及分析 |
4.2.1 有源电力滤波器的原理 |
4.2.2 有源电力滤波器的电路结构 |
4.3 三相谐波的快速检测方法 |
4.3.1 瞬时无功率理论 |
4.3.2 p-q检测算法 |
4.3.3 i_p-i_q检测算法 |
4.4 电流跟踪控制方式 |
4.5 有源电力滤波器的仿真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中频电源的硬件与软件设计 |
5.1 硬件电路设计 |
5.1.1 STM32最小系统 |
5.1.2 系统供电电路 |
5.1.3 电压电流检测电路 |
5.1.4 驱动与保护电路 |
5.1.5 通讯电路 |
5.2 软件程序设计 |
5.2.1 主程序设计 |
5.2.2 SPWM脉冲发生程序 |
5.2.3 AD转换子程序 |
5.2.4 功率计算 |
5.2.5 与HMI通讯 |
5.3 本章小结 |
6 实验结果与分析 |
6.1 数据采集实验 |
6.2 驱动脉冲实验分析 |
6.3 逆变电路实验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总结 |
7.1 全文总结 |
7.2 论文的创新点 |
7.3 论文的不足之处 |
8 展望 |
9 参考文献 |
10 致谢 |
(9)城市低压配电网负载的无功补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课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无功补偿装置发展历史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城市低压配电网STATCOM无功补偿系统 |
2.1 STATCOM无功补偿系统 |
2.2 STATCOM主电路的基本结构 |
2.2.1 STATCOM拓扑结构 |
2.2.2 补偿原理 |
2.2.3 工作特性 |
2.3 主电路数学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补偿电流检测算法 |
3.1 瞬时无功功率理论 |
3.1.1 瞬时无功功率 |
3.1.2 i_p-i_q检测法 |
3.2 无功电流检测与电网电压锁相 |
3.3 改进无功电流检测法 |
3.3.1 双同步坐标变换解耦的锁相环 |
3.3.2 零序补偿电流分离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补偿控制策略 |
4.1 STATCOM电流电压闭环控制系统 |
4.1.1 交流侧电流控制 |
4.1.2 直流侧电压控制 |
4.2 基于遗传算法的模糊PI稳压控制 |
4.3 基于前馈解耦的正负序电流同步补偿控制 |
4.3.1 前馈解耦算法 |
4.3.2 正负序电流分离 |
4.3.3 正负序电流同步补偿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STATCOM补偿系统仿真 |
5.1 仿真软件补偿系统建模 |
5.1.1 MATLAB软件 |
5.1.2 STATCOM建模参数 |
5.1.3 低压配电网补偿系统建模 |
5.2 仿真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10)Matlab环境下交流机车变频调速过程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2 电力机车及交流传动系统的发展及现状 |
1.2.1 电力机车及交流传动系统的发展 |
1.2.2 电力机车及交流传动系统的国内外现状 |
1.2.3 电力机车及交流传动系统的发展趋势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2 变频调速系统的理论分析 |
2.1 异步牵引电机的调速方式分析 |
2.1.1 异步牵引电机基本原理 |
2.1.2 恒磁通调速原理分析 |
2.1.3 恒功率调速原理分析 |
2.2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矢量控制原理 |
2.3 牵引变流器工作原理 |
2.3.1 四象限脉冲整流器原理分析 |
2.3.2 PWM控制技术的原理分析 |
2.3.3 中间直流储能环节的原理与计算 |
2.3.4 逆变器原理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仿真系统的搭建与结果分析 |
3.1 软件介绍 |
3.2 驱动信号模块的组成与仿真搭建 |
3.2.1 闭环系统的基本组成与建立 |
3.2.2 PWM信号的生成 |
3.2.3 PWM信号的仿真运行结果 |
3.2.4 PWM信号结果分析 |
3.3 仿真系统的搭建与结果分析 |
3.3.1 仿真系统的搭建 |
3.3.2 仿真的运行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4 滤波电路的设计与计算 |
4.1 滤波电路的原理分析 |
4.2 滤波电路的设计与计算 |
4.3 本章小结 |
5 仿真模型的改进与仿真结果分析 |
5.1 改进模型的仿真结果 |
5.2 仿真运行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晶闸管变流电路波形的计算机模拟(论文参考文献)
- [1]IGCT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张阳.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2]MW级矿热炉直流电源监控系统研究[D]. 谌婕.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3]ITER磁体电源信号的无功补偿与谐波检测的应用和解决方案[D]. 张文晋. 合肥工业大学, 2021(02)
- [4]电力感应调控滤波理论与应用研究[D]. 刘乾易. 湖南大学, 2020
- [5]凝壳炉用高稳定性直流供电系统的实现研究[D]. 王致远. 西安石油大学, 2020(04)
- [6]斩波串级调速系统稳态特性分析及系统综合优化研究[D]. 王兴武.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7]三相四线制动态电压调节器研制[D]. 王子赢.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8]基于stm32的智能型中频电源的设计[D]. 薛晓萌. 天津科技大学, 2020(08)
- [9]城市低压配电网负载的无功补偿研究[D]. 魏萍. 天津理工大学, 2020(05)
- [10]Matlab环境下交流机车变频调速过程仿真[D]. 马天银.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