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产润滑脂在辊压机上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陈代彦[1](2020)在《辊压机结构的优化与升级改造》文中认为早期辊压机受当时技术水平的限制,一些结构和设计理念已不能适应当前的高标准要求。根据HFCG辊压机的大量研究与运用实践经验,其关键部件如辊套、进料装置、液压系统、润滑系统等通过优化改进,可使物料适应性、设备可靠性、操作维护方便性以及增产节能效果大为提高。
韩钰[2](2017)在《稀土微合金化高导电率耐热铝合金材料研究、表征及其微动磨损性能研究》文中认为架空输电线路耐热铝合金导线的导电率≥60%IACS(20℃),较钢芯铝绞线用硬铝导体材料的导电率低1%IACS,造成线路损耗增加1.5%,这导致耐热铝合金导线未能大面积应用。因此,在保证较高载流量的同时,如何提高耐热铝合金的导电率,减少输电线损,是目前耐热铝导线发展的关键。同时,架空导线运行由于覆冰、一定风速等都会发生振动和舞动,由此产生的微动磨损行为也将对铝合金材料构成损伤。基于以上问题,本文期望通过微合金化对铝导体材料微观结构及耐热机理、微动磨损行为等方面研究,获得理想的耐热铝合金导体合金体系及制备工艺。论文以耐热铝合金为研究对象,针对现有耐热铝合金导线导电率低、耐热性与力学性能及电性能难以兼顾、微动磨损严重的突出问题,开展基于微合金化的高导耐热铝合金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选用Al-Zr合金作为主要研究材料,通过添加微量稀土元素Er或Y对铝导体材料微观结构、耐热机理、耐热铝合金导体合金体系配方。揭示了Zr、B、稀土Re微合金化元素复合添加对性能的调控规律,解决了铝合金微合金化配方与性能的匹配性设计问题。(2)系统研究了耐热铝合金导线中不同第二相的强化机理,提出并验证了第二相组态对电工铝合金材料宏观性能的调控机制,获得了Zr、稀土Re微合金化元素复合添加的最优化添加量,实现了耐热铝合金导体综合性能的最优化设计,最终获得了61%IACS高导电率耐热铝合金导体材料的成分配方。(3)通过对新型微合金化高导耐热铝合金单丝导线进行高温时效试验、常温拉伸及导电性试验,结果表明多元微合金化设计使导线的原始组织晶粒细化,保证了较高的初始强度和塑性。导线具有良好的抗短时软化和抗120℃长时软化特性,时效过程中含Zr和Er的沉淀相的析出,在提高耐热性的同时,也改善了导线的导电性。(4)采用导电润滑脂和不同的架空脂对自研耐热铝合金进行了摩擦磨损试验,分析了磨斑表面形貌和成分,结果表明,导电润滑脂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抗磨性能;新型架空脂在2HZ和5HZ不同载荷条件下均时表现出比传统的架空脂具有更好的减摩抗磨性能。
杨宇龙[3](2017)在《液力变矩器辊铆机的设计与研究》文中提出本课题来源于实习单位关于汽车液力变矩器柔性装配线关键技术研发的项目。因为单位涡轮、泵轮的加工一直依赖美国的进口设备,故而遏制了该产品种类的生产。在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先进制造技术的基础上,为了实现关键设备辊铆机的国产化,因此自主研发一台性能最佳、加工多样性的辊铆机。本课题在开发设计阶段对辊铆机进行仿真分析,提前预测问题,改进方案。即在液力变矩器型号YJH254、236泵轮辊铆机的基础上实现218变矩器泵轮辊铆机的结构设计,设计出该机床本体,尤其是执行部分的辊铆头,采用计算机仿真的技术手段,来预测一定的加工效果,借用有限元法的分析手段验证理论设计的结构性能,从而指导产品设计而达到结构性能最优,改进实际方案。(1)整理辊铆机的资料。包括熟悉工作原理,了解辊铆机本机存在的结构缺陷,以及加工过程中辊铆头的易损部位以及涡轮叶片产生变形的原因。收集整理辊铆机的工程图,现场测绘之前的辊铆头尺寸,查阅国内外文献,了解非标设备的结构设计方法和流程。(2)进行机械系统的基本设计。进行泵轮产品的工艺分析、明确生产要求,设计内容包括动力机选择、传动方案设计。传动方案设计为传动装置的设计计算、关键零部件选择计算,进行参数匹配。(3)进行整机建模和辊铆头的运动仿真。应用Solidworks设计出辊铆机结构的三维模型,明确对应型号辊铆头的工艺要求,进行辊铆头机构的结构分析。利用Solidworks Motion对机构进行运动仿真分析,求出辊铆头滚压部位在整个机构中的位移或轨迹曲线图,检查滚轮之间是否存在碰撞干涉。(4)进行关键零部件的有限元分析。利用ANSYS Workbench建立立柱、导轨支撑、主轴箱、相关轴的有限元模型,验证之前理论计算的各零部件尺寸是否合理,各零部件在载荷作用下强度或刚度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固有频率是否远离激振频率,了解静动态性能,对其进行一一验证,为关键零部件的结构改进或优化设计提供指导意义。(5)进行关键零部件的优化设计。根据各个关键零部件的分析结果,决策有无优化的必要,然后确定采用的优化设计方法。在ANSYS Workbench中进行结构优化,使其质量减轻,以此提高相应零部件的静动态性能或使用寿命。
许方[4](2015)在《辊压机对辊轴承润滑选择及润滑系统现场管理与优化》文中认为如何针对辊压机轴承的运行特点进行正确的油脂选择,最大程度延长轴承的寿命,确保生产的连续运行;如何针对水泥粉磨现场污染杂质的影响对润滑系统进行改善。
赵伟,田宁宁,李纪委,翟仕良,杨军[5](2010)在《长城辊压机润滑脂在冀东水泥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国内水泥行业辊压机的典型工况,开发了具有高极压性、高黏附性和抗冲击负荷性能的长城辊压机润滑脂。该脂在唐山冀东水泥有限公司某子公司的调心滚子轴承型辊压机上进行了应用试验,结果表明产品黏附性好,极压、抗磨性能优良,使用前后轴承温升无异常变化,可成功替代原用进口润滑脂。
钟泰岗[6](2004)在《更新换代中的冶金机械润滑脂》文中认为在加速更新换代中,我国冶金机械用润滑脂呈现出新老品种并存、进口品种和国产品种并存、合成润滑脂与矿油润滑脂并存的局面。烧结、连铸、轧钢、传动用脂的发展变化可见一斑。
唐涛,王晋举[7](2002)在《国产润滑脂在辊压机上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
郭宇霆[8](2002)在《辊压机的故障及其对策》文中认为辊压机在我国水泥工业上的运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具体运用中常出现辊面损坏、辊压机振动以及辊压机轴承润滑不当等现象。对此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并提出了解决措施。
赵维峰,李迎民[9](1996)在《国产连铸机专用脂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本文简要介绍了连铸机专用脂在太钢引进的特殊钢板坯连铸机润滑系统上的应用情况。应用效果良好,证明该脂已具备优良的高低温、泵送与抗水淋性能以及胶体安定性等特点,已可替代进口脂用于连铸机润滑系统。
容永泰[10](1995)在《辊压机结构改进与发展趋势》文中研究说明文中阐述了辊压粉磨技术的优越性和不足之处,着重就其规格、宽径比、辊子、轴承、传动装置、加压装置等机械方面的结构改进与发展趋势作了详细介绍
二、国产润滑脂在辊压机上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产润滑脂在辊压机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辊压机结构的优化与升级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辊套的优化升级 |
2 进料装置的优化升级 |
3 液压系统的优化升级 |
4 干油润滑系统的优化升级 |
5 结束语 |
(2)稀土微合金化高导电率耐热铝合金材料研究、表征及其微动磨损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铝合金导线的耐热机理 |
1.3 金属导电性能研究发展 |
1.3.1 温度的影响 |
1.3.2 冷塑性变形和应力的影响 |
1.3.3 合金化的影响 |
1.3.4 合金组织对导电性的影响 |
1.4 铝合金的微合金化 |
1.4.1 常用稀土对铝合金导电性能影响 |
1.4.2 常用稀土对铝合金耐热性能的影响 |
1.5 耐热铝合金导线的性能 |
1.5.1 耐热性能 |
1.5.2 导电性 |
1.5.3 蠕变特性 |
1.5.4 耐热导线配套金具性能 |
1.6 磨损的相关机理与研究进展 |
1.7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1.7.1 研究背景 |
1.7.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微合金化对耐热铝合金性能的影响 |
2.1 试验材料、设备及方法 |
2.1.1 试验材料与设备 |
2.1.2 试验工艺 |
2.1.3 性能测试方法 |
2.2 配料设计 |
2.3 合金元素存在形态、交互作用及微观结构对铝性能影响规律研究 |
2.3.1 稀土元素的影响 |
2.3.2 B元素的影响 |
2.3.3 Fe元素的影响 |
2.4 多元系合金的微观组织及其影响 |
2.5 铝合金形变诱发析出动力学规律研究 |
2.5.1 动力学计算方法 |
2.5.2 实验数据及其分析 |
2.5.3 析出相对耐热性的影响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高导电率耐热铝合金导体配方研究 |
3.1 实验材料 |
3.2 配料设计 |
3.3 导体配方研究 |
3.3.1 微合金元素含量、合金化体系及交互作用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
3.3.2 合金元素加入对铝导体性能的影响及合金锭配方的优化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微合金化元素及微观结构对高温导电率的影响机理研究 |
4.1 时效试验 |
4.2 时效处理后导电性测试结果 |
4.3 合金成分对铝导线显微组织的影响 |
4.3.1 铝合金相图分析 |
4.3.2 多元合金之间的相互作用 |
4.4 光学金相及显微硬度分析 |
4.4.1 原始状态导线的金相分析 |
4.4.2 导线 120℃时效后的金相组织 |
4.4.3 导线 150℃时效后的金相组织 |
4.4.4 显微硬度测试结果 |
4.5 SEM分析 |
4.5.1 原始状态导线的SEM分析 |
4.5.2 导线 120℃时效后的SEM分析 |
4.5.3 导线 150℃时效后的SEM分析 |
4.6 TEM分析 |
4.6.1 基体相和析出相形貌的比较 |
4.6.2 晶粒平均直径的比较 |
4.6.3 原始状态导线析出相的EDS分析 |
4.6.4 120℃×720H时效后析出相的EDS分析 |
4.6.5 150℃×720H时效后析出相的EDS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高导电率耐热铝合金的微动磨损性能研究 |
5.1 离子液体在润滑脂中的润滑性能和导电能力 |
5.2 导电润滑脂的性能 |
5.3 耐热铝合金的摩擦磨损试验 |
5.3.1 试验条件 |
5.3.2 试验材料的制备 |
5.3.3 摩擦磨损行为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液力变矩器辊铆机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动态和水平 |
1.2.2 国内研究动态和水平 |
1.3 研究内容及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路线 |
2 辊铆机的基本设计 |
2.1 液力变矩器 |
2.1.1 泵轮叶片辊铆 |
2.1.2 涡轮叶片辊铆 |
2.1.3 泵轮叶片辊铆工艺参数 |
2.2 辊铆机的基本信息 |
2.2.1 设备信息 |
2.2.2 性能描述 |
2.3 加工产品的分析 |
2.3.1 推杆阶段 |
2.3.2 滚压阶段 |
2.3.3 竖直方向的力 |
2.3.4 转矩计算 |
2.4 传动装置的设计 |
2.4.1 初选电机 |
2.4.2 校核电机 |
2.5 关键零部件的选型 |
2.5.1 联轴器的选择 |
2.5.2 开式齿轮传动 |
2.5.3 主轴组件设计 |
2.6 本章小结 |
3 整机建模与辊铆头的仿真 |
3.1 整机建模的结构设计 |
3.1.1 Solid Works的建模思想 |
3.1.2 简单零件的三维建模 |
3.1.3 三级传动的三维建模 |
3.1.4 辊铆头的三维建模 |
3.1.5 辊铆机总装的三维建模 |
3.2 辊铆头机构的结构分析 |
3.2.1 辊铆头的滚压要求 |
3.2.2 机构运动简图及自由度计算 |
3.3 辊铆头的运动学仿真 |
3.3.1 SolidWorks Motion的介绍 |
3.3.2 干涉检查 |
3.3.3 问题描述 |
3.3.4 机构定义 |
3.3.5 运动设置和后处理 |
3.4 本章小结 |
4 主要零部件结构设计及有限元分析 |
4.1 ANSYS Workbench软件介绍 |
4.2 主要零部件的结构设计 |
4.2.1 立柱的结构设计 |
4.2.2 导轨支撑的结构设计 |
4.2.3 底座的结构设计 |
4.2.4 主轴箱的结构设计 |
4.3 主要零部件的有限元分析 |
4.3.1 有限元方法的基本理论 |
4.3.2 有限元分析的流程 |
4.3.3 结构静动态分析简介 |
4.3.4 静动态分析及结果处理 |
4.3.5 主要零部件的静动态分析 |
4.4 主轴箱的有限元分析 |
4.4.1 创建有限元模型 |
4.4.2 主轴箱的静态分析 |
4.4.3 主轴箱的模态分析 |
4.5 有限元分析的结果 |
4.6 本章小结 |
5 主要零部件的优化设计 |
5.1 拓扑优化理论 |
5.2 有关零部件的拓扑优化 |
5.2.1 立柱的拓扑优化 |
5.2.2 导轨支撑的拓扑优化 |
5.2.3 主轴箱的拓扑优化 |
5.2.4 辊轮脚的拓扑优化 |
5.3 拓扑结果对比 |
5.4 底座的多目标优化设计 |
5.5 响应面模型的建立 |
5.5.1 响应面模型 |
5.5.2 中心复合试验设计 |
5.6 灵敏度分析 |
5.6.1 灵敏度及变量选定 |
5.6.2 优化结果对比 |
5.7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科技成果目录 |
四、国产润滑脂在辊压机上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辊压机结构的优化与升级改造[J]. 陈代彦. 中国水泥, 2020(03)
- [2]稀土微合金化高导电率耐热铝合金材料研究、表征及其微动磨损性能研究[D]. 韩钰.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7(12)
- [3]液力变矩器辊铆机的设计与研究[D]. 杨宇龙. 陕西科技大学, 2017(01)
- [4]辊压机对辊轴承润滑选择及润滑系统现场管理与优化[A]. 许方. 2015第七届国内外水泥粉磨新技术交流大会暨展览会论文集, 2015
- [5]长城辊压机润滑脂在冀东水泥的应用[J]. 赵伟,田宁宁,李纪委,翟仕良,杨军. 石油商技, 2010(03)
- [6]更新换代中的冶金机械润滑脂[A]. 钟泰岗. 第五届设备管理第八届设备润滑与液压学术会议论文集——《设备管理设备润滑与液压技术》, 2004
- [7]国产润滑脂在辊压机上的应用[J]. 唐涛,王晋举. 水泥技术, 2002(S1)
- [8]辊压机的故障及其对策[J]. 郭宇霆. 新世纪水泥导报, 2002(01)
- [9]国产连铸机专用脂的应用研究[J]. 赵维峰,李迎民. 连铸, 1996(06)
- [10]辊压机结构改进与发展趋势[J]. 容永泰. 新世纪水泥导报, 199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