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西药灌肠及内服治疗溃疡性结肠炎109例(论文文献综述)
孙屿昕[1](2021)在《中药制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证据图评价及网状Meta分析》文中认为目的1.文献角度梳理中药制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随机对照试验证据现况,理清现有干预措施种类及结局指标类型,了解临床对该病研究侧重点,确定待加强研究领域,为学者开展领域内研究提供参加依据。2.采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对治疗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的中成药进行疗效评价与排序,为临床实践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研究一系统检索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Cochrnae Library从建库至2021.03(更新检索时间)。纳入不同中药制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系统评价;干预措施包括传统中医理论指导下的药物疗法,不区分剂型与给药途径;对照措施药物、剂型、给药途径不做限制;结局指标包括临床疗效、安全性结局、中医症状评分、炎症因子水平、免疫学指标、血液指标、电子肠镜表现、肠道菌群。研究采用Mapping review研究方法绘制纳入研究的证据分布情况,并使用AMSTAR 2评估纳入系统评价的方法学报告质量。研究二系统检索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PubMed、Cochrane Library从建库至2020年6月收录的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工作,分析其方法学和临床特征。研究三系统检索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数据库从建库至2020年10月收录的中成药治疗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贝叶斯框架下的网状Meta分析方法,偏倚风险评价使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ROB量表,使用Revman 5.3进行直接比较分析,使用ADDIS 1.16.5和STATA 16软件进行网状间接比较分析,对每个结局指标绘制网状结构图和Rank排序图,寻求当前最佳治疗方案。研究方案于2020年10月注册于PROSPERO平台(CRD420213867)。结果研究一纳入73项中药制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系统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报告质量都为极低。1.4%(1/73)系统评价受试者限定为疾病活动期,1.4%(1/73)系统评价受试者为缓解期,1.4%(1/73)系统评价受试者为非急性溃疡性结肠炎爆发期,13.7%(10/73)系统评价不限制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其他研究未对受试者病情做明确限定。46.6%(34/73)系统评价的干预措施仅为中医药干预,其余均为中西医结合干预。干预措施给药途径包括口服、灌肠、栓塞纳肛、静脉注射、穴位贴敷、超声诱导。对照措施通常包括西医临床一线用药,如美沙拉秦、柳氮磺胺吡啶、激素制剂、肠道益生菌、安慰剂等。没有研究使用空白对照。58.9%(43/73)的研究报告了有基金支持,39.7%(29/73)的研究未报告受试者的诊断标准。研究二纳入410项中药制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随机对照试验,涉及35727名受试者。方法学特征方面,单中心试验占比最多(337/410,82%),10.9%(45/412)试验未报告研究对象来源,双中心的试验有18项,3中心试验7项,4中心试验1项,9中心试验1项,13中心试验1项,18中心试验1项。5.1%(21/410)试验对患者或研究者进行盲法,没有试验报告结局评价人员相关盲法信息。1.7%(7/410)试验进行了随机分配隐藏。64.9%(266/410)试验未报告详细的随机序列生成方法,29.5%(/121/410)使用简单随机方法,其中随机数字表法是最常用的(n=109),随机抽签法(n=9),抛硬币法(n=1),有1项试验仅报告使用简单随机未说明具体方法;另外还包括中央随机法(n=3)、软件随机(n=13)、区间随机法(n=1)。有1项试验报告了样本量估算。0.5%(2/410)试验报告有方案注册。8.5%(35/410)试验报告了存在缺失数据,27.1%(111/410)试验报告有基金支持。平均样本量为(84.2±40.3)例。临床特征方面,59.3%(243/410)试验针对活动期UC患者,2.2%(9/410)试验针对缓解期患者,1项试验针对活动期+缓解期患者,其余38.3%(157/410)未报告疾病分期情况。涉及干预措施265种,其中中成药21种。有3种干预措施的试验超过10项,包括18种中药剂型。干预组中的中药给药途径包括7种,频率前三依次是口服(n=214)、灌肠(n=128)、口服结合灌肠(n=86),其次为药物纳肛(n=4)、静脉点滴(n=1)、口服结合贴敷(n=1)、口服结合静脉点滴(n=1)。纳入研究报告最多的结局指标是临床综合疗效指标,其次为安全性结局、中医症状评分等。研究三纳入33项中成药治疗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的随机对照试验,受试者涉及2862例,其中男性受试者多于女性受试者(男性1209例,女性960例),每组的基线特征在特征方面具有可比性。33篇RCT中,42.4%(14/33)的试验没有报告随机数字生成的方法。三项研究实施了双盲。没有试验对结局统计分析人员实施盲法。18.2%(6/33)的试验得到了资金支持。研究共涉及19种干预措施,多数为中成药与美沙拉嗪联合使用。单独应用中成药的研究较少。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脓血便/腹痛消失率方面使用锡类散联合美沙拉嗪可能优于单独使用美沙拉嗪,并且安全性可能优于其他干预措施;在腹泻消失率/里急后重消失率方面使用康复新液联合美沙拉嗪可能优于单独使用美沙拉嗪。结论关于中药制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评价数量较多,方法学和临床特征的报告存在一定不足,导致整体研究质量偏低,并且对照措施采用安慰剂的研究较少,目前得出的中成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阳性结果结局指标尚不能被视为确证性结论。领域内涉及干预措施范围较广,需要关注对于缓解期患者的药物干预及卫生经济学、生命质量、安全性指标等结局指标的报道,有针对性的开展数量更多、方法学设计更严谨、研究报告质量更高的临床研究。
谭高展[2](2021)在《针刺中药并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全面收集针刺中药并用对比单用西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文献,并筛选出其中符合要求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系统评价针刺中药并用治疗UC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针药并用治疗UC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查找自建库至2020年12月31日相关医学数据库如知网、Pubmed中所有符合纳入要求的文献,使用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工具及Jadad量表评价文献质量,Meta分析使用Review manager5.3和stata14.0软件进行。结果:共纳入23篇RCT文献,涉及1882例患者,其中治疗组(针刺中药并用组)949例,对照组(西药组)933例。在临床疗效方面,治疗组治疗UC总有效率为95.02%(801/843),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7.20%(640/829),整体检验效应Z=9.81(p<0.00001),OR=5.79,95%CI=[4.08,8.22],提示针刺中药并用治疗UC的总体临床疗效较好。在治愈率方面,Meta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治愈率为49.5%(345/697),对照组为28.8%(197/683),OR=2.80,95%CI=[1.99,3.92],整体检验效应值Z=5.97(p<0.00001),提示针刺中药并用组治愈率高于西药组。在肠镜疗效方面,Meta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肠镜疗效为96%(105/109),对照组为70%(77/110),OR=8.67,95%CI=[2.97,25.34],整体检验效应值Z=3.95(P<0.0001),提示针刺中药并用组肠镜疗效较好。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研究结果显示Z=3.84(p=0.0001),SMD=-0.85,95%CI=[-1.29,-0.42],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提示针刺中药并用治疗UC后TNF-α结局指标优于单纯西药治疗;血清白介素-8(IL-8)的研究结果显示SMD=-1.65,95%CI=[-3.56,0.27],Z=1.68(p=0.09),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提示针刺中药并用治疗UC对IL-8结局指标较好。在安全性方面,5篇文献进行了安全性指标的观察,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51%,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达17.7%,整体检验效应值Z=3.53(p=0.000<0.05),OR=0.08,95%CI=[0.02,0.33],提示针药并用治疗UC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安全性较好。对干预措施进行统计分析,目前针刺中药并用治疗UC中,针刺取穴常选经络及穴位(前10位)为:足阳明经-上下巨虚和足三里,足太阴经-阴陵泉和三阴交,任脉-水分、天枢、气海和中脘,足太阳经-脾俞;所用高频(前10位)中药为:黄连、黄柏、苦参、白头翁、秦皮、甘草、白术、党参、白及、地榆及薏苡仁。结论:本次Meta分析提示针刺中药并用治疗UC可以提高临床疗效、治愈率、肠镜下疗效以及降低TNF-α、IL-8的水平,而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安全性较好。虽然存在纳入文献质量总体不高,目前尚无针刺中药并用对比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等西药的临床研究等不足之处,但对临床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未来需要大样本、多中心、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提供针刺中药并用治疗U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证据。
傅丽元[3](2020)在《风药在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的应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s,UC)属于炎症性肠病的一种,临床表现为腹泻、黏液血便、腹痛及里急后重等,可伴有眼、关节、黏膜并发症,病程上具有反复发作、难以缓解的特点,局部病理表现为结直肠黏膜炎性改变,从直肠向结肠近段弥漫发展。本病病理机制尚未明确,研究发现与遗传、免疫、肠道微生态、环境等相关。一线治疗应用氨基水杨酸类药物抗炎、抗氧化,二线治疗以糖皮质激素及免疫调节剂为主,但疗效有限且具有机会性感染等副作用,因此探究UC的病理机制并寻找有效药物是现今的重要问题。而水通道蛋白(Aquaporin,AQP)是介导水分子转运的重要跨膜蛋白,在人体各个组织中均有分布,而其在结肠中具有重要作用,能够调节结肠内液体含量、促进细胞迁移并参与免疫炎症反应,近年来发现与UC关系密切,是UC治疗中的新靶点。中医对UC具有独特的认识,通过辨证论治的方法可以取得较高的疗效,理论研究及临床实践发现风药在UC治疗中具有优势。同时,中医认为UC的表现与湿邪相关,符合AQP的功能特点,因此本研究假设AQP与中医湿邪的微观机制相关。目的:探究风药治疗UC的中医理论基础,分析风药在UC临床应用中的疗效与影响因素,以AQP为靶点研究风药的作用机制。方法:挖掘中医古籍中关于UC的相关记载进行理论分析,应用临床循证学方法对既往临床试验进行系统性评价研究风药的临床疗效与影响因素,以荆芥防风为例通过动物模型对风药的作用机制进行分析。结果:第一章通过挖掘古代文献中与UC临床表现、发病诱因及病情发展相关的内容,发现UC属寒热积滞大肠,与脾虚湿蕴密切相关,同时多存在肝脾肺升降失调,根于肾虚,治疗上应当辨别虚实、寒热、表里,对证用药,而风药具有祛湿止泻、升提脾阳、疏肝开郁及解表散邪的功效,除阴虚阳亢或阳气欲脱者,可于方剂中配伍使用。第二章应用循证医学方法,检索数据库中UC随机对照研究中方剂配伍含有风药的试验,根据纳排标准最终纳入10项研究进行meta分析,发现风药治疗UC较氨基水杨酸类药物有效率更高[RR=1.19,95%CI=(1.08-1.31),Z=3.59(P<0.01)],治愈率更高[RR=1.57,95%CI=(1.35-1.83),Z=5.86(P<0.01)],复发率更低[RR=0.15,95%CI=(0.08-0.29),Z=5.8 7(P<0.01)],肠镜下黏膜改善率更高[RR=1.18,95%CI=(1.04-1.35),Z=2.48(P=0.01)],中医证候改善率更高[RR=1.41,95%CI=(1.14-1.74),Z=3.14(P<0.01)],同时,风药的有效率受疗程长短及有无中医辨证相关,亚组分析显示单方应用6月以上风药无明显优势[RR=1.13,95%CI=(0.91-1.40),Z=1.07(P=0.28)],无中医辨证风药无明显优势[RR=1.14,95%CI=(0.96-1.36),Z=1.53(P=0.12)],且复发率的下降与随访时间相关,随访时间为3月则复发率不能体现出优势[RR=0.50,95%CI=(0.13-2.00),Z=0.98(P=0.33)],但纳入研究的证据等级较低,有待更多大样本量的高质量临床研究。第三章应用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odium sulfate,DSS)法建立UC大鼠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合药组、风药组、白头翁汤组、西药组、模型组及空白组,应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IL-1、IL6及TNF-α含量,应用免疫组化、PCR及Wes法检测大鼠结肠黏膜AQP4、AQP8含量,发现风药可以降低IL-1含量产生抗炎效果(59.87±14.22pg/ml,P<0.05),而以风药方剂可以降低IL1(38.78±20.78pg/ml,P<0.05)及TNF-α含量(55.79±28.48pg/ml,P<0.05),AQP8在大鼠结肠黏膜主要表达,而DSS模型大鼠AQP8表达下降,风药及风药方剂均可上调AQP8mRNA含量(P<0.05),但对蛋白质含量的影响不明显。对风药方剂进行析因分析,显示其对AQP8mRNA及AQP4蛋白质含量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证实了风药方剂是有机整体。结论:基于中医对UC的认识,风药因其具有祛湿止泻、升提脾阳、疏肝开郁及解表散邪的功效在UC治疗中作用广泛;循证学分析显示风药在UC治疗中的疗效优于氨基水杨酸制剂,且在短疗程及结合中医辨证的情况下疗效更佳,风药应用的基础与优势在于辨证分析;风药治疗DSS大鼠模型与上调AQP8改善结肠水液吸收相关,提示“风能胜湿”的微观机制与AQP调控相关,为进一步优化UC治疗提供了方向。
沈照峰[4](2020)在《基于真实世界的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应用研究和网状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归为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一种亚型,是一种病因尚不完全清楚的以结直肠炎症为主要特征的慢性非特异性疾病。近年来,随着流行病学特征的变化,溃疡性结肠炎已成为一种全球性疑难病。有报道称,目前欧美发达国家(如北美和欧洲地区)UC发病率和患病率已到达一个平台期。随着世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UC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在亚洲和南美洲一些新型工业化国家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作为重大疑难性疾病,临床上迫切需要针对性的治疗手段,其防治措施及其疗效评价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重视。现代医学用于治疗UC的方法很多,基本包括以下四种:氨基水杨酸类制剂、皮质类固醇制剂(激素)、免疫抑制剂和新型生物制剂等。然而,大量临床实践表明,长期服用柳氮磺胺吡啶、氨基水杨酸制剂等药物,往往存在疗程长、副作用大(骨髓毒性、肝肾功能损害等)、疾病负担重等不足。在很多情况下并不能诱导UC缓解。全球范围内,治疗UC的药物正在不断问世,但没有任何一种药物能够使UC达到完全缓解(内镜缓解),单纯西药治疗的缓解率仍然在30%-40%之间。中医药作为一种补充替代疗法,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其安全、有效、方便、低廉等独特优势,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医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治疗UC。中医药治疗UC的临床有效证据不断涌现,我们既往的研究数据也支持中医药可有效缓解UC的疾病进程,显示中医药治疗UC有一定的优势。然而长期以来,由于主观或客观因素(如顶层设计、研究经费等)的影响,大多数临床研究方案设计不合理、研究样本量较小、质量控制不严格等,极易产生偏倚,所获得的结论并不可靠。而且研究间经常出现相悖的结论,无法全面地评价中医疗法,在临床应用决策时缺少系统的循证证据。鉴于上述考虑,本课题第一部分基于本团队搭建的多中心、双向性、观察性UC研究队列,采用真实世界研究方法(real world study,RWS)收集中医药治疗UC的真实世界数据,探索中医药临床治疗UC的本土化证据,以期为UC的中医药临床实践提供依据。本课题第二部分在前期中医药治疗UC系统评价再评价(overview of systematic reviews,Overviews)基础上,运用网状Meta分析,全面地评价了中医药疗法的优劣情况,以期为UC临床实践提供权威可靠的循证证据,进一步开拓中医药临床治疗UC的道路。第一部分基于真实世界的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应用研究目的:了解真实世界中使用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应用特征,并探索其疗效,为前瞻性研究提供线索,为UC临床实践提供循证证据。方法:基于医院临床-科研信息共享平台,构建专科UC慢病管理平台,通过提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1065例UC真实世界队列数据,采用R version3.4.4开源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应用关联规则等算法探索中医药用药规律。同时采用倾向性评分加权法控制混杂因素,以临床疗效作为治疗结局进行效果比较。结果:共纳入1065例UC有效病例,男女比例1.58:1,平均年龄41.6±9.3岁,BMI在17.9~21.4之间,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人数最多,大部分患者生命早期有感染史,有不同程度的用药史,喜吃辛辣刺激、油炸食品和甜食,少数患者有吸烟史、家族史;疾病病程多在6~10年,病变多累及广泛结肠,多为轻中度缓解期患者,以慢性复发型为主,多为大肠湿热证、气虚质患者,部分患者合并有不同程度的肠外表现;中药方剂涉及245种药物,使用频率前5的药物依次为茯苓、薏苡仁、白术、党参、木香,汤剂以芍药汤加减为主,出现频度最多的药物组合是“党参、茯苓”,呈现出复杂的关联网络;中药组总有效率与美沙拉秦西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6),但在改善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方面优于西药美沙拉秦组(P<0.001)。结论:本中心真实世界UC队列在一般人口学、临床流行病学和诊疗转归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特点,符合国内外文献报道以及中医药治疗UC的一般规律。中医药在保证临床疗效的基础上能够显着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考虑到纳入人群等混杂,应进一步加强UC慢病管理平台建设,结合大样本多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加以验证。第二部分基于R的中医疗法治疗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的网状Meta分析目的:以口服氨基水杨酸类西药为共同参照,通过网状meta分析,系统性评价各类中医疗法和氨基水杨酸类西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有效性。方法:严格遵循Cochrane评价手册,通过计算机检索不同的电子文献数据库(PubMed、Medline、Embase、Embase Classic、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PsychINFO、CINAHL、SCOPUS、CNKI、CBM、VIP、SinoMed、WanFang数据库等,辅以手工检索未公开发表的会议文摘、论文等)建库以来关于中医疗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由2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采用改良的Jadad评分量表对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进行评价,运用R version3.4.4和Win BUGS 1.4.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疗效差异并进行排序。结果:共计93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涉及19种中医药干预措施和7988例UC患者。其中91项2臂RCT,2项3臂RCT,产生24种直接比较,147种间接比较,形成7个loops(triangles)。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临床总有效率方面,17个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除针灸排序位于第三位外)中西医结合疗法普遍优于单一疗法,中医综合疗法均优于单一疗法和氨基水杨酸类(排序位于第十九位)。临床疗效SUCRA排序前6位的依次为:氨基水杨酸类+中药口服+中药灌肠+穴位贴敷、氨基水杨酸类+中药口服+食疗、针灸、氨基水杨酸类+中药灌肠、氨基水杨酸类+穴位贴敷、中药口服+针灸。结论:基于现有证据,对轻中度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可结合临床实际和中医辨证,优先选择中西医结合疗法、针灸和中医综合疗法。基于现有证据,对轻中度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可结合临床实际和中医辨证,优先选择中西医结合疗法、针灸和中医综合疗法。但考虑到中医药原始研究质量一般,纳入的权威机构实施并发表的高质量文献数量有限,本研究结论尚需进一步验证。
程龙艳[5](2019)在《益气解毒化瘀方治疗慢性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及机制探讨》文中认为目的:通过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观察益气解毒化瘀方治疗慢性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及以氧化应激损伤为核心的病理过程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安徽省中医院消化内科门诊及住院的慢性复发型轻中度活动期UC患者,并且符合中医辨证为脾胃气虚兼血瘀肠络证,共选取60例进行研究,将其随机分为两组。中药组予以益气解毒化瘀方联合美沙拉嗪治疗;对照组仅予以美沙拉嗪治疗。疗程为1个月,研究两组综合疗效、中医症状及证候疗效、内镜评分、Mayo评分、炎症指标、氧化应激指标、不良反应发生率等。结果:(1)中药组临床综合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中医证候疗效,中药组优于对照组(P<0.05)。(3)两组治疗均能改善患者症状(P<0.05),中药组在改善患者腹泻、腹痛、黏液便、饮食减少、里急后重、乏力等症状上优于对照组(P<0.05),在改善脓血便上两组疗效相当。(4)两组内镜评分治疗后明显下降(P<0.01),中药组修复肠黏膜优于对照组(P<0.05)。(5)两组Mayo评分治疗后明显下降(P<0.01),中药组控制UC发作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6)两组ESR、CRP治疗后均降低(P<0.01),中药组在控制炎症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7)两组SOD、T-AOC治疗后明显升高(P<0.01),MDA、LPO明显降低(P<0.01);与对照组相比,中药组的SOD明显升高(P<0.01),MDA显着降低(P<0.05)。(8)两组治疗均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益气解毒化瘀方能够明显改善慢性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症状、肠镜下黏膜的情况,优于单用西药,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清除机体氧自由基及减轻炎症反应有关。
纪翔[6](2019)在《肠愈灌肠方治疗大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观察及与粪乳铁蛋白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目的:观察肠愈灌肠方治疗大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及粪乳铁蛋白对其临床疗效的评价,同时探讨粪乳铁蛋白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内镜表现的相关性,明确粪乳铁蛋白是一种可以用于发现患者病情变化(复发或者减轻)更加客观化的指标。2.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安徽省中医院肛肠科的60例满足本研究纳入标准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肠愈灌肠方组)和对照组30例(美沙拉嗪栓组),给予相应的治疗。治疗疗程为8周。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ayo评分、中医证候积分、Baron内镜评分、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及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与综合疗效等指标,评估患者临床疗效。并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粪乳铁蛋白的变化。3.结果:(1)治疗后两组Mayo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显示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2)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显示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3)治疗后两组Baron内镜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显示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4)治疗后两组ESR、CRP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显示治疗组ESR、CRP水平比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5)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疗效、综合疗效对比,提示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6)治疗后两组粪中LF均较治疗前下降,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显示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7)粪中LF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镜下黏膜表现呈高度相关(r=0.823,P<0.01),且优于CRP(r=0.652,P<0.01)、ESR(r=0.447,P<0.01)。4.结论:(1)肠愈灌肠方治疗大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疗效确切,且粪乳铁蛋白可以很好的评估其临床疗效。(2)粪乳铁蛋白水平的变化能反应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黏膜的损害状况,可以弥补肠镜的不足。
崔国宁[7](2018)在《参苓白术散与痛泻要方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内源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影响的比较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观察TNBS/乙醇诱导UC模型大鼠结肠黏膜炎性反应损伤时,骨髓来源BMSCs是否动员进入外周血液,进入外周血来源的BMSCs与骨髓来源的BMSCs,其生长增殖、迁移黏附的生物学特性有何不同,为探讨BMSCs归巢修复结肠黏膜奠定基础。2.探讨参苓白术散与痛泻要方促进TNBS/乙醇诱导UC模型骨髓中BMSCs动员及其对外周血来源的BMSCs与骨髓来源BMSCs的生长增殖、迁移黏附有何不同干预效应。同时,以“方证相应”理论为指导,通过二方的不同干预效应评价TNBS/乙醇诱导UC大鼠模型的中医证候特征。方法:1.180220g健康SPF级SD雄性大鼠20只,常规饲养1周左右后,随机抽取6只作为空白组,剩余全部以三硝基苯磺酸(TNBS)/50%乙醇造成UC模型,5周后取结肠组织,采用HE染色进行模型成功的评价。2.依据参苓白术散与痛泻要方原方组成与剂量比例,采用传统的中药煎煮方法制备灌胃用药,从模型中随机选取2组给予参苓白术散与痛泻要方灌胃治疗,其他组给予等剂量生理盐水灌胃,28天后,麻醉大鼠,采集血液,分离股骨,收集空白组血清及参苓白术散组与痛泻要方组含药血清。提取外周血与骨髓中各组BMSCs进行原代培养,用倒置显微镜观察BMSCs形态,免疫荧光鉴定外周血与骨髓来源的BMSCs,流式细胞技术检测骨髓与外周血来源的BMSCs含量、生长、增殖。3.180-220g健康SPF级SD雄性大鼠20只,常规饲养1周后随机分2组,实验前禁食12-24h,各组大鼠给予参苓白术散与痛泻要方灌胃,第3次给药后2h在无菌的条件下腹主动脉采血、静置、离心、分离血清,混匀药物血清,水浴中灭活,冰箱保存(-20℃)备用。4.取各组外周血的BMSCs,用0.25%胰酶消化,按照1:2传代,取第三代BMSCs作为后续实验,RTCA检测各组来源的BMSCs的黏附能力、迁移及参苓白术散与痛泻要方含药血清的干预作用,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外周血来源的各组VCAM-1表达,QPCR检测外周血来源的各组VCAM-1表达,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外周血来源的各组VLA-4的表达。结果:1.骨髓及外周血来源的BMSCs动员检测。骨髓来源的各组阳性细胞百分数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的阳性细胞百分数下降(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比较,参苓白术散组、痛泻要方组的阳性细胞百分数升高,痛泻要方组优于参苓白术散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外周血来源的各组阳性细胞百分数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的阳性细胞百分数升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比较,参苓白术散组、痛泻要方组阳性细胞百分数下降,痛泻要方组优于参苓白术散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BMSCs的形态观察。细胞形态在刚刚接种时,主要表现为椭圆形、圆形不等的细胞。在培养液中,细胞密集地悬浮,细胞折光性比较强,培养3天后,部分细胞呈现类圆形或纺锤形,仍有大量未贴壁的细胞悬浮于培养液中。第一代细胞表现为:细胞贴壁生长,形态呈纺锤形、不规则形、三角形或多边形等多形态,细胞融合范围为80-90%,有较少的杂质悬浮于培养液中。3.RTCA检测骨髓与外周血来源的BMSCs的周期。骨髓来源的各组BMSCs细胞周期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的S期细胞比例增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比较,参苓白术散组、痛泻要方组的S期细胞比例增高,痛泻要方组增高更显着(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外周血来源的各组BMSCs细胞周期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的S期细胞比例增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比较,参苓白术散组、痛泻要方组的S期细胞比例增高,痛泻要方组增高更显着(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RTCA检测骨髓与外周血来源的BMSCs的增殖能力。骨髓来源的各组BMSCs,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细胞活性增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比较,参苓白术散与痛泻要方组的细胞活性要高于模型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参苓白术散与痛泻要方组的细胞活性表现相当(P>0.05)。外周血来源的各组BMSCs,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的细胞活性降低(P<0.05),模型组的细胞活性在四组中最低;与模型组比较,参苓白术散组与痛泻要方组的细胞活性高于模型组,痛泻要方组的细胞活性最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RTCA检测外周血来源的BMSCs的黏附特性。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细胞指数接近0(P>0.05);与模型组比较,随着时间的迁延,痛泻要方组发生黏附的细胞越来越多(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与参苓白术散组的关系比较弱(P>0.05)。6.QPCR、免疫组化检测外周血来源的各组VCAM-1的表达。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的VCAM-1的表达增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比较,参苓白术散组、痛泻要方组VCAM-1的表达增高,痛泻要方组VCAM-1的表达增高更为显着(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免疫组化染色显示VCAM-1的表达阳性为棕色的不规则形状,在各组均可检测到。7.流式细胞技术测示外周血来源的VLA-4的表达。外周血来源的VLA-4的表达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的VLA-4的表达增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比较,参苓白术散组、痛泻要方组的VLA-4的表达增高,痛泻要方组的VLA-4的表达增高更为显着(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8.RTCA检测外周血来源各组BMSCs的迁移能力。外周血来源的各组BMSCs,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CI增多(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比较,参苓白术散组与痛泻要方组CI增多,痛泻要方组CI增多高于参苓白术散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在UC的过程中,骨髓来源BMSCs动员进入外周血,参苓白术散与痛泻要方均具有促进骨髓来源BMSCs增多,外周血来源BMSCs减少作用,痛泻要方组优于参苓白术散组。2.在UC发病过程中,骨髓与外周血来源的BMSCs的都具有一定的生长能力,参苓白术散与痛泻要方能够促进骨髓与外周血来源的BMSCs的生长,痛泻要方组优于参苓白术散组。3.在UC发病过程中,骨髓来源的BMSCs具有显着的增殖能力,而外周血来源的BMSCs无明显的增殖能力。参苓白术散与痛泻要方对骨髓及外周血来源的BMSCs增殖作用均有显着的促进作用,对骨髓来源BMSCs增殖的促进作用无明显差异,而对外周血来源BMSCs增殖的促进作用痛泻要方优于参苓白术散。4.痛泻要方能够促进UC大鼠外周血来源的BMSCs的黏附能力,与时间呈正相关,而BMSCs的黏附能力与参苓白术散无显着差异。另外,参苓白术散与痛泻要方具有促进UC大鼠外周血来源的BMSCs的迁移作用,痛泻要方优于参苓白术散。5.参苓白术散与痛泻要方能够促进UC大鼠外周血来源BMSCs的VCAM-1、VLA-4的表达,痛泻要方组优于参苓白术散组。
韦日娜[8](2018)在《安肠汤联合美沙拉嗪治疗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随机对照设计,与美沙拉嗪口服治疗作对比,研究安肠汤联合美沙拉嗪治疗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为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治疗提供循证依据。方法:选择符合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诊断标准的患者40例,严格按照单盲、随机、对照的科学研究设计原则,按患者就诊次序进行编号,根据编号运用计算机软件SPSS22.0按1:1比例进行编号随机分组,分为治疗组20例(安肠汤联合美沙拉嗪组)和对照组20例(美沙拉嗪组),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肠黏膜组织学评分评分(Geboes指数)、疗效评定、疾病严重度与活动度(改良Mayo评分)、中医主要症状积分、中医次要症状积分、症候疗效评定、不良事件和安全性评价。结果:1.纳入治疗前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性别、年龄、病程、病变范围不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即基线一致;组间具有可比性。2.肠黏膜组织学评分(Geboes指数)比较: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患者肠黏膜组织学评分均有所下降(P<0.05);但治疗组对肠对黏膜组织学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疗效评定比较: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0.00%,治疗组完全缓解、显效、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无效例数上少于对照组,两组疗效评定的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4.溃疡性结肠炎疾病严重度与活动度(改良的Mayo评分)比较: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患者溃疡性结肠炎疾病严重度与活动度均有所降低(P<0.05);但治疗组降低溃疡性结肠炎疾病严重度与活动度表现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溃疡性结肠炎中医主要症状积分比较: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患者黏液血便、里急后重、泄泻、腹痛、腹胀的主要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均有下降(P<0.05);但治疗组降低各主要症状积分的情况均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6.溃疡性结肠炎中医次要症状积分比较: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患者形寒肢冷、腰膝酸软、神疲乏力、食少纳呆的次要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均有下降(P<0.05),但治疗组降低各次要症状积分的情况均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7.中医症候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00%,治疗组在中医症候疗效的临床缓解、显效、总有效率表现上均优于对照组,无效例数上则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疗效评定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8.治疗组在治疗期间没有发生任何不良反应事件,对照组有1例患者在治疗期间第3天口服药物后晚上出现胃部烧灼感伴有恶心,当时不作任何处理,症状1小时后缓解。安全性指标评价上治疗组治疗期间没有发生任何安全问题,对照组治疗期间发生1例2级安全性问题。结论:单用美沙拉嗪和安肠汤联合美沙拉嗪在治疗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都有疗效,但安肠汤联合美沙拉嗪组从肠黏膜组织学评分评分(Geboes指数)、疗效评定、疾病严重度与活动度(Mayo评分)、中医主要症状积分、中医次要症状积分、中医症候疗效评定、不良事件和安全性评价等方面均优于单用美沙拉嗪治疗。因此,在应对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时,安肠汤具有确切疗效,可更多地进行临床运用与推广。
姜慧,毛堂友,史瑞,李军祥[9](2018)在《中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最新研究进展》文中认为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发病率逐年上升,病程迁延难愈,并且极容易复发。近些年来,中药灌肠在对UC的症状及预后改善、缩短病程、减少复发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故而通过文献检索,从经方、经验方、辨证选方用药、中药+西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等方面探究UC的治疗进展,进而说明中药灌肠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方面取得的确切临床疗效,以及中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推广价值。
崔国宁,刘喜平,曾庆涛[10](2018)在《参苓白术散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进展》文中指出溃疡性结肠炎是目前研究的难点与重点,由于该病迁延易于反复,西医治疗多采取的是对症治疗。近些年临床研究报道中医治疗此病存在优势,其中参苓白术散是被应用于治疗此病最广的一个方剂。从单纯中医方剂治疗、中医灌肠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方剂联合应用治疗、中医联合其他方法治疗、在本方剂干预作用下的微观环境研究等方面进行总结,发现参苓白术散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确切,应用广泛,以各种方式应用于临床。另外,基础研究发现在参苓白术散的干预作用下,其可以调节溃疡性结肠炎机体的炎症因子、基因蛋白的表达,这也许能为揭示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提供一定的帮助。
二、中西药灌肠及内服治疗溃疡性结肠炎109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药灌肠及内服治疗溃疡性结肠炎109例(论文提纲范文)
(1)中药制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证据图评价及网状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说明 |
文献综述 |
1. 溃疡性结肠炎疾病概述 |
1.1 定义 |
1.2 临床表现与诊断 |
1.3 病情严重程度分类 |
2. 流行病学信息 |
3. 患者生活质量 |
4. 疾病治疗 |
4.1 现代医学治疗现况 |
4.2 我国传统医学治疗现况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中药制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的证据图评价 |
1. 背景 |
2. 研究方法 |
2.1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
2.2 资料来源与检索 |
2.3 文献筛选 |
2.4 数据提取与文献方法学质量评价 |
2.5 资料分析 |
3. 结果 |
3.1 文献检索与筛选 |
3.2 文献基本情况 |
3.3 文献发表情况 |
3.4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
3.5 结局指标报告情况 |
3.6 证据分布图 |
4. 讨论 |
4.1 研究主要发现 |
4.2 研究优点与局限性 |
5. 小结 |
第二部分 中药制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随机对照试验文献的方法学质量和临床特征系统性评价 |
1. 背景 |
2. 资料与方法 |
2.1 文献检索策略 |
2.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2.3 文献筛选及资料提取 |
2.4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纳入研究方法学设计特征 |
3.3 纳入研究临床特征 |
3.4 结局指标报告情况 |
4. 讨论 |
4.1 该领域RCT方法学特征存在的不足 |
4.2 该领域RCT临床特征存在的不足 |
4.3 研究的局限性 |
5. 小结 |
第三部分 基于随机对照试验的中成药辅助治疗轻中度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的网状Meta分析 |
1. 背景 |
2. 方法 |
2.1 研究方案注册 |
2.2 资料来源与检索 |
2.3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
2.4 文献筛选 |
2.5 数据提取 |
2.6 偏倚风险评估 |
2.7 资料分析 |
3. 结果 |
3.1 研究筛选 |
3.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3.3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
3.4 Meta分析结果 |
3.5 网状Meta分析结果 |
3.6 一致性分析及发表偏倚 |
3.7 Rank排序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针刺中药并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对照词表 |
前言 |
1.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检索 |
1.2 文献筛选 |
1.3 资料提取 |
1.4 质量评价 |
1.5 统计方法 |
2.研究结果 |
2.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
2.2 文献特征描述 |
2.3 纳入文献质量分析 |
2.4 Meta分析结果 |
讨论 |
1.UC中医病因病机 |
2.针刺中药并用治疗UC的作用机制 |
3.结果讨论 |
4.验案举隅 |
5.创新点 |
6.总结优势和局限性 |
7.展望与未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文献综述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2 .个人简介 |
附录3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3)风药在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的应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溃疡性结肠炎与水通道蛋白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章 风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理论研究 |
1 中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 |
2 中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原则 |
3 风药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应用 |
4 小结 |
第二章 风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系统性评价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章 风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的机制研究 |
第一节 建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节 风药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语 |
1 结论 |
2 创新点及研究意义 |
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4)基于真实世界的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应用研究和网状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基于真实世界的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应用研究 |
对象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数据结构规范化与标准化 |
1.6 数据提取 |
1.7 统计方法 |
结果 |
2.1 一般人口学特征 |
2.2 临床特征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基于R的中医疗法治疗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的网状Meta分析 |
对象与方法 |
1.1 文献检索策略 |
1.2 文献筛选 |
1.3 资料提取 |
1.4 文献方法学质量评价 |
1.5 标准操作规程SOP |
1.6 统计分析 |
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2.2 纳入文献的基本情况及方法学质量评价 |
2.3 Meta分析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等情况 |
二、附件 |
附件一: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自测表 |
附件二:IBD患者基本状况调查问卷 |
附件三:生存质量分析 |
致谢 |
(5)益气解毒化瘀方治疗慢性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及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祖国医学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概述 |
1.1 病名来源 |
1.2 病因探讨 |
1.3 病机探讨 |
1.4 中医治疗进展 |
2 现代医学对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
2.1 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
2.2 发病原因及机制 |
2.3 西医治疗进展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病例选择 |
1.1 病例来源 |
1.2 西医诊断标准 |
1.3 相关分级标准 |
1.4 中医诊断标准 |
1.5 病例纳入标准 |
1.6 病例排除标准 |
1.7 病例剔除标准 |
1.8 病情复发标准 |
1.9 病例分组 |
2 研究方法 |
2.1 治疗方法和疗程 |
2.2 观察指标 |
2.3 疗效评定标准 |
2.4 安全性评价标准 |
2.5 统计学处理方法 |
3 结果 |
3.1 基线资料比较分析 |
3.2 治疗前后各项疗效分析 |
3.3 病例脱落情况及安全性分析 |
三 讨论 |
1 导师对慢性复发型UC的中医认识 |
1.1 脾虚为发病之本 |
1.2 血瘀为发病之标 |
1.3 湿热为重要的发病因素 |
2 氧化应激是UC重要的发病机制 |
2.1 SOD与 UC |
2.2 MDA与 UC |
2.3 T-AOC与 UC |
2.4 LPO与 UC |
3 脾虚可以导致过氧化损伤增强 |
4 方药组方分析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
4.1 方药组成 |
4.2 方药解析及药理研究 |
5 益气解毒化瘀方治疗慢性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分析 |
5.1 对患者临床症状的影响 |
5.2 对临床活动指数和内镜指数的影响 |
5.3 对生化指标的影响 |
6 益气解毒化瘀方作用机制的探讨 |
6.1 促进受损的肠黏膜修复 |
6.2 改善肠黏膜的血液循环 |
6.3 清除机体氧自由基及减轻炎症反应 |
6.4 改善全身症状 |
7 结论 |
8 实验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6)肠愈灌肠方治疗大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观察及与粪乳铁蛋白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病例来源 |
2.诊断标准 |
3.研究方法 |
4.观测指标 |
5.临床疗效评定 |
6.统计学处理 |
实验结果 |
讨论 |
1.祖国医学对UC的认识 |
2.西医学对 UC 的认识 |
3.粪便乳铁蛋白与UC |
4.C反应蛋白与UC |
5.红细胞沉降率与UC |
6.肠愈灌肠方组方分析及药理学研究 |
7.关于保留灌肠 |
8.结果分析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表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7)参苓白术散与痛泻要方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内源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影响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前言 |
1.材料 |
1.1 药物及动物 |
1.2 试剂及仪器 |
1.3 试剂的配置 |
2.方法 |
2.1 参苓白术散与痛泻要方含药血清的制备 |
2.2 TNBS/乙醇诱导UC大鼠模型的建立及分组给药 |
2.3 各组大鼠骨髓及外周血BMSCs动员的检测 |
2.4 各组大鼠骨髓及外周血BMSCs生长增殖的检测 |
2.5 各组大鼠外周血BMSCs黏附的检测 |
2.6 各组大鼠外周血BMSCs迁移的检测 |
2.7 各组大鼠外周血来源BMSCsVCAM-1/VLA-4的表达水平的检测. |
2.8 统计学处理 |
3.结果 |
3.1 TNBS/乙醇诱导UC大鼠模型的评价 |
3.2 各组大鼠骨髓及外周血BMSCs的动员 |
3.3 各组大鼠骨髓及外周血BMSCs的生长增殖 |
3.4 各组大鼠外周血BMSCs的黏附迁移 |
3.5 各组大鼠外周血来源BMSCsVCAM-1/VLA-4的表达水平 |
4.分析与讨论 |
4.1 BMSCs的动员研究 |
4.2 BMSCs的生长增殖研究 |
4.3 BMSCs的迁移黏附研究 |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图 |
综述 |
综述一:痛泻要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参苓白术散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贡献 |
(8)安肠汤联合美沙拉嗪治疗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 |
1.1 发病机制 |
1.1.1 遗传因素 |
1.1.2 免疫因素 |
1.1.3 感染因素 |
1.1.4 环境因素 |
1.2 西医治疗进展 |
1.2.1 药物治疗 |
1.2.2 手术治疗 |
2 传统医学对溃疡性结肠炎认识 |
2.1 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病机学说 |
2.2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药治疗 |
2.2.1 中药口服治疗 |
2.2.2 中药灌肠治疗 |
2.2.3 针刺疗法 |
2.2.4 其他疗法 |
3 安肠汤的相关研究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一般资料 |
1.3 诊断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中止标准 |
1.7 剔除标准 |
1.8 脱落或中止病例处理方法以及疗效评价 |
1.9 受试者权益保护 |
2 随机分组法 |
3 研究方法 |
3.1 一般准备 |
3.1.1 常规处理 |
3.1.2 药物制备 |
3.2 治疗方案 |
3.2.1 治疗组 |
3.2.2 对照组 |
3.2.3 治疗周期 |
3.2.4 护理措施 |
3.2.5 安全性指标 |
3.2.6 不良事件及处理方法 |
4 疗效与判定标准 |
4.1 肠黏膜组织学评分标准 |
4.2 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评定标准 |
4.3 溃疡性结肠炎疾病严重度与活动度评价 |
4.4 中医症状分级与疗效评定标准 |
4.4.1 主症分级与评分标准 |
4.4.1 次症分级与评分标准 |
4.5 症候疗效评价标准 |
4.6 不良事件记录及安全性指标评价 |
5 统计学处理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
1 基线比较 |
2 结肠组织病理学观察 |
3 粘膜组织学Geboes指数比较 |
4 疗效评定比较 |
5 溃疡性结肠炎疾病严重度与活动度比较 |
6 中医疗效比较 |
6.1 主要症状积分比较 |
6.2 次要症状积分比较 |
7 中医症候疗效比较 |
8 不良反应事件与安全性指标评价 |
第四部分 讨论 |
1 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肠黏膜组织学Geboes指数评分比较分析 |
2 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疗效评定比较分析 |
3 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疾病严重度与活动度比较分析 |
4 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医主要症状积分比较分析 |
5 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医次要症状积分比较分析 |
6 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医症候疗效比较分析 |
7 安全性分析 |
8 小结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中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最新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经方灌肠 |
1.1 白头翁汤 |
1.2 白头翁汤合理中汤 |
1.3 葛根芩连汤 |
1.4 乌梅丸汤剂 |
2 经验方灌肠 |
2.1 参苓白术散 |
2.2 清肠化湿灌肠方 |
2.3 青柏溃结汤 |
2.4 灌肠方 |
2.5 脾胃培源灌肠方 |
2.6 清肠方 |
3 辨证选方用药灌肠 |
3.1 大肠湿热型 |
3.2 肝郁脾虚型 |
3.3 气滞血瘀型 |
3.4 脾胃虚弱型 |
3.5 脾肾阳虚型 |
3.6 寒热错杂型 |
4 中药灌肠联合西药灌肠 |
5 小结 |
(10)参苓白术散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单纯中医方剂治疗 |
2 联合灌肠治疗 |
3 中西药合璧治疗 |
4 中医方剂联合治疗 |
5 其它相关治疗 |
6 调节机体微观研究 |
7 讨论 |
8 展望 |
四、中西药灌肠及内服治疗溃疡性结肠炎109例(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药制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证据图评价及网状Meta分析[D]. 孙屿昕.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2]针刺中药并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D]. 谭高展.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10)
- [3]风药在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的应用及机制研究[D]. 傅丽元.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基于真实世界的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应用研究和网状meta分析[D]. 沈照峰. 南京医科大学, 2020(07)
- [5]益气解毒化瘀方治疗慢性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及机制探讨[D]. 程龙艳.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9(02)
- [6]肠愈灌肠方治疗大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观察及与粪乳铁蛋白的相关性研究[D]. 纪翔.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9(02)
- [7]参苓白术散与痛泻要方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内源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影响的比较研究[D]. 崔国宁.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18(07)
- [8]安肠汤联合美沙拉嗪治疗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观察[D]. 韦日娜.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8(01)
- [9]中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最新研究进展[J]. 姜慧,毛堂友,史瑞,李军祥.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8(02)
- [10]参苓白术散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进展[J]. 崔国宁,刘喜平,曾庆涛.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8(02)
标签:溃疡性结肠炎论文; 对照组论文; 痛泻要方论文;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论文; 骨髓细胞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