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视网膜光敏感性

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视网膜光敏感性

一、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视网膜光敏感度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魏晶,周冬梅,李培培,周勤,陈彬,赵谷峰[1](2022)在《甘油三酯/胱抑素C比值联合3项指标对糖尿病肾病的诊断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甘油三酯/胱抑素C(TG/Cys-C)比值联合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病程、收缩压3项指标对糖尿病肾病(DKD)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1年2月徐州市4家三甲医院肾脏病科已行肾活检的2型糖尿病合并肾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肾脏病理分型分为DKD组(51例)和非糖尿病肾病(NDKD)组(49例)。选取同期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不伴肾损伤的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所有患者当次入院信息及血生化指标, 计算TG/Cys-C比值。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2型糖尿病肾损伤患者发生DKD的相关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TG/Cys-C比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病程、收缩压及联合检测对2型糖尿病肾损伤患者发生DKD的诊断价值。结果在肾活检的2型糖尿病肾损伤患者中, 膜性肾病是NDKD组患者最常见的病理类型, 占63.3%(31/49)。与对照组比较, DKD组和NDKD组患者的收缩压、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胱抑素C、肌酐、尿酸、纤维蛋白原水平、合并高血压及尿活动性沉渣改变比例较高, 且血红蛋白、白蛋白、肾小球滤过率较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NDKD组比较, DKD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Cys-C、血肌酐、合并高血压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比例较高, 糖尿病病程较长, 血红蛋白、肾小球滤过率、甘油三酯、TG/Cys-C比值较低,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2型糖尿病出现肾损伤患者中,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TG/Cys-C比值(OR=0.298, P=0.007)是2型糖尿病合并肾损伤患者发生DKD的相关因素,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OR=12.209, P=0.005)、糖尿病病程(OR=1.016, P=0.034)、收缩压(OR=1.049, P=0.006)是2型糖尿病合并肾损伤患者发生DKD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显示, TG/Cys-C截断值为2.06时, 对DKD诊断的曲线下面积为0.866, 敏感度为88.2%, 特异度为71.4%;TG/Cys-C比值联合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病程、收缩压3项指标检测对DKD诊断的曲线下面积为0.952, 敏感度为92.2%, 特异度为89.8%。结论 TG/Cys-C比值对DKD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TG/Cys-C比值联合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病程、收缩压对DKD诊断及鉴别诊断的意义较大。

李伟,王青[2](2021)在《延续性护理干预对老年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血糖和视力水平的控制效果》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延续性护理干预对老年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 DR)患者血糖和视力水平的控制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济南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2型DR患者120例,其中60例(对照组)执行常规护理干预,余60例(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执行延续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出院时及出院6个月后的视力、眼底、血糖、血压、血脂、再入院情况。组间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出院6个月后观察组视力保持情况以及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 BCVA)、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 thickness, RNFLT)、光敏感度均优于对照组(χ2=5.925,t=2.093、2.686、3.161;P <0.05)。观察组出院6个月后的BCVA明显高于出院时(t=2.699,P <0.05)。出院6个月后观察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收缩压、舒张压、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2.029、8.141、4.212、2.043、2.330、2.947,P <0.05)。出院后6个月内观察组再入院率明显低于对照组(3.3%、25.0%;χ2=11.582,P <0.05)。结论延续性护理干预能够延缓老年2型DR患者的视力下降,促进眼底恢复,提高血糖、血压及血脂的控制,并降低再入院率。

张陶然,王薇,李明铭,黄映湘[3](2020)在《康柏西普单次玻璃体内注射对糖尿病黄斑水肿患者黄斑形态与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糖尿病黄斑水肿(diabetic macular edema,DME)患者接受康柏西普单次玻璃体内注射治疗后黄斑形态与功能的恢复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25眼)DME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是否接受康柏西普玻璃体内注射治疗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观察起点与终点(治疗组术前与术后1个月比较,对照组入组与随访观察1个月比较)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entral retinal thickness,CRT)和微视野计检测的视网膜光敏感度等。结果治疗组观察起点CRT为(448.73±193.25)μm,观察终点CRT为(300.60±74.93)μm,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68,P=0.010)。所有患者经康柏西普玻璃体内注射治疗后均无手术并发症发生。所有研究对象4°内注视点均>75%,治疗组和对照组4°与8°的视野视网膜光敏感度观察终点与观察起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间4°与8°视野视网膜光敏感度在观察起点及观察终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12°平均视网膜光敏感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结论玻璃体内单次注射康柏西普治疗DME安全有效,能够有效地减轻黄斑水肿及提高视力,形态学恢复早于功能学恢复。

关微[4](2020)在《MP-3微视野计对高度近视黄斑区视功能的评估》文中认为高度近视一般是指近视度超过-6.00D的近视,其屈光度进行性加深,眼球矢状轴不断延长,会导致一系列眼底并发症出现[1-2],例如:后巩膜葡萄肿、视盘周围萎缩弧、豹纹状改变、漆裂纹、脉络膜新生血管、黄斑出血、视网膜劈裂、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圆顶状黄斑等。高度近视伴严重黄斑病变者往往视力下降明显,相关的研究报道已有很多,但对于中心视力无明显下降、无临床明显黄斑病变的高度近视,有关其视功能改变的研究却并不多,这部分高度近视者的病变规律有待深入探讨。目的通过对无临床明显黄斑病变高度近视眼行MP-3微视野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HD-OCT)检查,分析黄斑区10°范围内不同区域的视网膜平均光敏感度(mean light sensitivity,MLS)、视网膜厚度(retina thickness,RT)及 2°、4°固视率的变化规律,探讨其影响因素,为高度近视初期的治疗手段和治疗时机的选择提供参考。资料和方法收集2019年6月至2019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就诊的近视患者资料,年龄在18岁-60岁之间,所有患者均行标准眼科检查,最佳矫正视力均>0.8。根据OCT检查、眼底照相、眼科B超等检查结果(部分眼底改变在无创眼科检查不能确诊时行眼底血管造影检查),眼底除不同程度视盘周围萎缩弧、豹纹状改变外,无其它临床明显黄斑病变(例如弥漫性/斑片状视网膜脉络膜萎缩、黄斑萎缩、黄斑前膜、视网膜劈裂、视网膜裂孔、视网膜脉络膜脱离、近视性CNV、漆裂纹、Fuchs斑等)。屈光度超过-6.00D为高度近视组,屈光度-6.00D~-0.50D为中低度近视组,两组年龄相匹配,其中高度近视组123眼(82例),男52眼,女71眼,中低度近视组78眼(53例),男32眼,女46眼。高度近视组的年龄、屈光度和眼轴分别为(32.50±11.80)岁、(-7.91±1.55)D和(27.08±0.82)mm;中低度近视组的年龄、屈光度和眼轴分别为(31.94±12.34)岁、(-2.62±1.50)D 和(25.39±0.72)mm。应用微视野计(Nidek MP-3)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CIRRUS HD-OCT),检测黄斑区10°范围中央、上方、鼻侧、下方、颞侧及整体的视网膜平均光敏感度(MLS中、MLS上、MLS鼻、MLS下、MLS颞、MLS整)、视网膜厚度(RT 中、RT上、RT 鼻、RT 下、RT 颞、RT 整)、2°和4°固视率(P1、P2)及固视稳定性(微视野计系统根据P1和P2两个参数自动分析固视稳定性:固视稳定:2。固视率≥75%;固视较不稳定:2°固视率<75%,4°固视率≥75%;固视不稳定:4°固视率<75%),比较并分析两组检测指标的变化规律,并观察高度近视组不同部位视网膜光敏感度分别与年龄、屈光度、眼轴及视网膜厚度之间的关系。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测量数据以(x±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卡方检验对两组的基本资料进行分析;两组间不同区域视网膜平均光敏感度、视网膜厚度及2°、4°固视率资料满足正态及方差齐性,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固视稳定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高度近视组视网膜光敏感度的影响因素及与视网膜厚度的关系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间各区域视网膜平均光敏感度(MLS)比较高度近视组 MLS 中、MLS上、MLS鼻、MLS 下、MLS颞、MLS整(26.01±1.38、27.03±1.45、27.35±1.38、27.21±1.34、27.27±1.45、26.98±1.45)与中低度近视组(26.50±1.56、27.68±1.24、27.99±1.28、27.61±1.36、27.78±1.44、27.41±1.23)相比,除下方(t=1.857,P=0.065)外,高度近视组中央、上方、鼻侧、颞侧及整体的MLS均较中低度近视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11、2.872、2.905、2.172、2.270,P=0.036、0.005、0.004、0.031、0.024)。2两组间各区域视网膜厚度(RT)比较高度近视组黄斑中央区视网膜厚度(254.15±25.17)较中低度近视组厚(245.70±20.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73,P=0.031)。高度近视组黄斑区上方、鼻侧、下方及颞侧的视网膜厚度(312.54±16.56、310.79±14.85、307.39±17.03、302.16±15.38)较中低度近视组(318.56±11.59、317.26±13.17、313.35±15.99、307.72±15.86)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18、2.760、2.184、2.193,P=0.017、0.006、0.030、0.030)。而黄斑区10°整体视网膜厚度在高度近视组(297.41±12.69)虽然比中低度近视组(300.52±12.52)薄,但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t=1.508,P=0.133)。3 视网膜光敏感度(MLS)与视网膜厚度(RT)的关系黄斑区视网膜光敏感度与视网膜厚度在上方、鼻侧及颞侧均呈正相关(r=0.203、0.203、0.191,P=0.024、0.025、0.034),在中央区呈负相关(r=-0.233,P=0.010),而两者在黄斑区下方和10°范围整体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r=0.129、0.169,P=0.154、0.062)。4 视网膜平均光敏感度(MLS)的影响因素年龄:各区域视网膜平均光敏感度与年龄均呈负相关(r=-0.255、-0.223、-0.212、-0.206、-0.214、-0.226,P=0.004、0.013、0.019、0.022、0.017、0.012)。屈光度:除下方(r=0.155,P=0.087)外,中央、上方、鼻侧、颞侧及整体的 MLS 与屈光度呈正相关(r=0.182、0.227、0.295、0.200、0.201,P=0.043、0.011、0.001、0.027、0.026)。眼轴:除下方(r=-0.160,P=0.076)外,中央、上方、鼻侧、颞侧及整体的 MLS 与眼轴成负相关(r=-0.188、-0.241、-0.301、-0.208、-0.217,P=0.038、0.007、0.001、0.021、0.016)。5 两组间2°、4°固视率(P1、P2)和固视稳定率比较高度近视组P1、P2(87.48±9.23、94.98±5.98)和中低度近视组P1、P2(90.02±7.47、96.72±4.35)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80、1.924,P=0.077、0.056)。高度近视组固视稳定107眼(86.99%),固视较不稳定12眼(9.76%),固视不稳定4眼(3.25%);中低度近视组固视稳定72眼(92.23%),固视较不稳定4眼(5.13%),固视不稳定2眼(2.56%)。两组的固视稳定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45,P=0.536)。结论1.高度近视患者在黄斑区未出现明显结构改变、中心视力未明显损伤前,已经出现了视网膜光敏感度和视网膜厚度的改变,并呈现一定区域性,而固视功能可保持基本稳定。2.微视野计检测视网膜光敏感度可以作为评估高度近视初期视功能的重要指标,对于高度近视初期的治疗手段和治疗时机的选择有重要参考意义。

史丽伟[5](2019)在《新消渴方调控AMPK信号通路改善2型糖尿病肝脏胰岛素抵抗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2013年我国成人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患病率为10.4%,DM患病人数约1.144亿,居全球首位。目前世界上DM患病人数约4.2亿,预计2040年患病人数将增至6.42亿。DM长期代谢紊乱可导致多系统损害,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成人糖尿病发病类型以T2DM为主,T2DM约占成人糖尿病发病类型的90%以上。T2DM显着病理生理学特征为胰岛素调控葡萄糖代谢能力的下降(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伴随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所致的胰岛素分泌减少(或相对减少)。目前积极改善IR仍是T2DM治疗的关键策略之一。二甲双胍、噻唑烷二酮类降糖药物均具有增加外周组织胰岛素敏感性作用,但也分别存在着胃肠道不适、骨折和心力衰竭风险增加的不良反应。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前期文献综述发现,肝肾阴虚燥热是T2DMIR的重要病理机制,养阴清热法是治疗T2DMIR的重要治法。倪青教授长期从事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研究,临证在朱丹溪《丹溪心法》消渴方与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三消》消渴方基础上,组方而成新消渴方(黄连]Og、生地30g、知母10g、石膏30g、麦冬10g、地骨皮30g、白芍10g、甘草6g),用于治疗T2DM早期IR阴虚热盛证,收效颇佳。新消渴方药物现代药理研究显示,其在调控肝脏、骨骼肌、脂肪组织等胰岛素靶器官AMPK、InsR、IRS、PI3K/AKT、GLUT4、SIRT1、PGC-1α、NF-κB、NOX4、PPARy等信号通路靶蛋白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全方药物能够明显改善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肝脏通过调控肝糖异生和肝糖原合成而维持血糖稳态,肝脏IR导致肝糖异生增加而肝糖原合成减少是T2DM的重要病理机制。消渴方针对肝肾阴虚燥热病机而设,其可能在调控肝脏IR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越来越多证据显示,氧化应激可能是引起T2DMIR的重要机制。T2DM高脂、高糖、促炎因子等导致NADPH氧化酶源性ROS产生过多,后者通过JNK、p53MAPK、NF-κB等炎症通路,促使IRS丝氨酸/苏氨酸磷酸化增加,抑制IRS酪氨酸磷酸化,同时损伤PI3K/AKT信号通路,导致胰岛素信号功能障碍而引起T2DM IR。AMPK激活可调控肝糖异生和肝糖原合成而维持血糖稳态,其表达下调是T2DM肝脏IR的重要病理机制。PI3K/AKT通路是肝脏胰岛素信号传导的重要通路,AMPK激活能够调节PI3K/AKT信号通路而改善肝脏胰岛素敏感性。肝脏SIRT1表达可以改善肝脏脂肪变性、肝细胞炎症和增加胰岛素敏感性,SIRT1失调可能是T2DM肝脏IR发生的重要病理机制。SIRT1能够去乙酰化LKB1而使AMPK激活,同时AMPK激活亦能通过影响NAD+浓度而激活SIRT1,提示可能存在AMPK/SIRT1循环,其在T2DM治疗中具有重要价值。近来研究显示,AMPK/SIRT1不仅在调控肝脏糖脂代谢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且能够抑制NADPH氧化酶源性ROS产生过多而改善氧化应激。NADPH氧化酶4(NOX4)介导的ROS生成过多对胰岛素信号传导具有选择性作用,有研究显示,肝脏单一 NOX4分子功能失调,足以导致肝脏胰岛素信号传导通路障碍。基于新消渴方药理研究结果,暗示着新消渴方可能改善T2DM肝脏IRS1/AKT信号通路障碍;激活T2DM肝脏AMPK/PI3K/AKT信号通路而改善IR;同时可能通过激活AMPK/SIRT1/NOX4信号通路,抑制NOX4源性高浓度ROS引起的氧化应激,阻止后者通过JNK、NF-κB、p53MAPK等多条炎症信号通路损伤肝脏IRS1/PI3K/AKT信号通路,进而发挥治疗T2DM肝脏IR的作用。研究目的结合体内外实验,观察新消渴方改善高脂联合小剂量STZ诱导的T2DM大鼠和葡萄糖胺诱导的IR-HepG2细胞IR作用,进而从分子角度探讨新消渴方通过激活AMPK/PI3K/AKT信号通路改善T2DM大鼠和IR-HepG2细胞IR作用机制,以及新消渴方通过激活AMPK/SIRT1/NOX4信号通路,抑制肝脏NOX4源性ROS产生过多,减轻高浓度ROS所致氧化应激对肝脏IRS-1/AKT胰岛素信号通路的损伤而改善肝脏IR作用。研究方法1.体内实验:通过高脂喂养4周联合小剂量STZ(30mg/Kg)注射建立T2DMIR SD大鼠模型。对照组SD大鼠10只,T2DM大鼠48只随机分为模型组、新消渴方高剂量组、新消渴方中剂量组、新消渴方低剂量组、新消渴方有效组分混合物组(小檗碱、梓醇、芒果苷、甘草酸)、二甲双胍组各8只,各组大鼠分别予相应药物干预7周。观察各组大鼠给药前及给药后每周体重变化、检测给药前与给药后4周、7周时空腹血糖(FBG)水平。各组大鼠干预7周末行葡萄糖耐量实验(OGTT)、胰岛素耐量实验(ITT)测定,并评估葡萄糖耐量和胰岛素耐量血糖曲线下面积(AUC)。各组大鼠干预7周末处死后,腹主动脉采血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lc)、空腹胰岛素(FINS)、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血脂水平(TC、TG、LDL、HDL)、血清氧化应激指标(SOD、GSH-PX、MDA)及肝功(ALT、AST)水平;行肝脏指数测量、胰腺组织及肝脏组织HE染色、肝脏组织PAS染色及肝组织糖原定量检测。通过观察以上检测结果明确新消渴方调节T2DMIR大鼠糖脂代谢、减轻IR、改善氧化应激以及保护肝功能、减轻肝脏指数、改善肝组织形态学、增加肝糖原含量作用。为进一步明确新消渴方改善T2DM肝脏IR作用机制,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肝组织AMP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 AMPK、p-AMPK(Thrl72)、SIRT1、NOX4、IRS-1、p-IRS-1(Ser307)、AKT、p-AKT(Ser473)、GSK3β、p-GSK3β(Ser9)、PEPCK 表达水平,并且采用 RT-PCR分别检测 AMPK、SIRT1、NOX4、IRS-1、AKT mRNA 表达水平。2.体外实验:采用18mM葡萄糖胺诱导人肝癌细胞系HepG2细胞18h建立IR-HepG2细胞模型。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和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确定新消渴方干预的高、中、低浓度范围及新消渴方有效组分混合物、二甲双胍适宜干预浓度。检测对照组、模型组及药物干预组葡萄糖生成量和糖原含量,验证IR-HepG2细胞模型和明确新消渴方改善葡萄糖生成、增加糖原含量作用。通过检测各组细胞ROS含量及SOD、GSH-PX、MDA水平,明确IR-HepG2细胞模型氧化应激损伤和新消渴方改善IR-HepG2细胞氧化应激作用。为进一步明确新消渴方改善IR-HepG2细胞IR分子机制,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AMPK信号通路蛋白AMPK、p-AMPK(Thr172)、SIRT1、NOX4、IRS-1、p-IRS-1(Ser307)、AKT、p-AKT(Ser473)、GSK3β、p-GSK3β(Ser9)、FOXO1、p-FOXO1(Ser256)、PEPCK 表达水平,并采用 qRT-PCR 分别检测 AMPK、SIRT1、NOX4、IRS-1、AKT、GSK3βmRNA表达水平,从细胞层面对动物实验结果加以验证。研究结果1.体内实验部分:(1)新消渴方及新消渴方有效组分混合物组,对T2DMSD大鼠体重调节作用不明显(P>0.05),均能明显降低T2DM大鼠FBG、HbAlc、FINS、HOMA-IR(P<0.05),明显改善葡萄糖耐量与增加胰岛素敏感性(P<0.05),明显降低血清TC、TG水平(P<0.05),明显升高血清SOD水平而降低MDA水平(P<0.05),明显降低T2DM大鼠ALT(P<0.05),其中新消渴方高剂量组疗效较为显着;(2)新消渴方及新消渴方有效组分混合物,均可明显改善胰腺组织形态学,减轻肝脏指数,改善肝脏组织脂肪变性和脂肪性炎症,增加肝脏糖原含量,其中消渴方高剂量组疗效较为明显。(3)Western-blot检测结果显示,新消渴方低剂量组能明显下调 NOX4、P-IRS1(Ser307)与 GSK3β蛋白表达、上调 IRS-1 与 P-AKT(Ser473)蛋白表达水平(P<0.05);新消渴方中剂量组及新消渴方有效组分混合物组,均能明显改善上调肝组织 AMPK 信号通路蛋白 P-AMPK(Thr172)、IRS-1、p-AKT(Ser473)、p-GSK3β(Ser9)表达水平,而下调 NOX4、p-IRS-1(Ser307)、GSK3β、PEPCK 蛋白表达水平(P<0.05);消渴方高剂量组可以明显上调肝脏组织P-AMPK(Thr172)、SIRT1、IRS-1、p-AKT(Ser473)、p-GSK3β(Ser9)蛋白表达,下调 NOX4、p-IRS-1(Ser307)、PEPCK蛋白表达水平,较模型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RT-PCR检测结果显示,新消渴方高剂量组能够明显上调SIRT1与IRS-1mRNA表达水平,而下调NOX4mRNA表达水平(P<0.05);新消渴方有效组分混合物能够明显上调IRS-1mRNA表达水平而下调NOX4mRNA表达水平(P<0.05)。2.体外实验部分:(1)18mM葡萄糖胺处理HepG2细胞18h,葡萄糖生成明显增加而糖原含量明显减少(P<0.05),提示成功建立IR-HepG2细胞模型。新消渴方不同浓度、新消渴方有效组分混合物干预IR-HepG2细胞,均可明显减少葡萄糖生成量(P<0.05);新消渴方中、高浓度组可明显增加IR-HepG2细胞糖原含量(P<0.05)。(2)新消渴方可剂量依赖性降低ROS生成量,新消渴方中、高浓度组及新消渴方有效组分混合物组可明显降低ROS生成量(P<0.05),新消渴方不同浓度组及新消渴方有效组分混合物组均可明显升高SOD、GSH-PX水平而降低MDA水平(P<0.05)。(3)新消渴方中浓度在改善IR-HepG2细胞IR方面作用较为显着,采用新消渴方中浓度进行分子机制研究。Western-blot检测蛋白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新消渴方中浓度组及新消渴方有效组分混合物组均能明显上调p-AMPK(Thr172)、SIRT1、IRS-1、p-AKT(Ser473)、p-FOXO1(Ser256)蛋白表达(P<0.05),而下调 NOX4、p-IRS-1(Ser307)、PEPCK蛋白表达水平(P<0.05),且新消渴方中浓度组还可明显上调p-GSK3β(Ser9)蛋白表达水平(P<0.05)。(4)qRT-PCR检测结果显示,新消渴方中浓度组、新消渴方有效组分组可明显上调SIRT1、IRS-1mRNA表达水平而下调NOX4mRNA表达水平(P<0.05),此外新消渴方中浓度组还可明显下调GSK3βmRNA表达水平(P<0.05)。研究结论1.新消渴方能够明显改善T2DM大鼠和IR-HepG2细胞IR,减轻氧化应激损伤。2.新消渴方能够激活T2DM大鼠和IR-HepG2细胞AMPK信号通路和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肝糖异生而增加肝糖原合成,改善T2DM大鼠肝脏和IR-HepG2细胞IR。3.新消渴方能够明显改善T2DM大鼠肝脏和IR-HepG2细胞IRS1/AKT胰岛素信号通路障碍;新消渴方可能通过激活T2DM大鼠肝脏和IR-HepG2细胞AMPK/SIRT1/NOX4信号通路,抑制NOX4蛋白过表达引起的氧化应激对IRS-1/AKT信号通路损伤,从而改善IR,确切机制需要逐步沉默NOX4、AMPK蛋白表达加以验证。

李成临[6](2018)在《四妙勇安汤加味对围激光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治疗作用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四妙勇安汤加味对围激光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视网膜光凝损伤的修复作用,并探讨其机理,评价其临床疗效,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网膜光凝损伤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新的临床治疗方案。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患者纳入试验,并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两组。每组患者30例(30眼),两组均于内分泌科指导下控制血糖,均于第一次光凝术后1天开始用药。治疗组口服四妙勇安汤加味,对照组口服维生素C、肌苷,两组均治疗49天。两组均在末次光凝后1天检查视野、MF-ERG,光凝前及疗程结束后检查视力、眼底、视野、FFA、OCT、MF-ERG。最后比较结果,评价疗效。结果:光凝前与疗程结束后比较发现,治疗组对视力、黄斑水肿、眼底病变、视网膜无灌注区及新生血管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光凝前、末次光凝后及疗程结束后分别比较视野平均光敏感度及MF-ERG,结果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末次光凝后较光凝前视野平均光敏感度与MF-ERG各波振幅均有明显下降(P<0.05),光凝对视网膜损伤明显,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意义(P>0.05),两组光凝损伤一致;末次光凝后与疗程结束后比较,此两项指标的均有所回升,但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试验显示四妙勇安汤加味能有效改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被激光损伤的视网膜功能,有效治疗围激光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朱丹丹[7](2018)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形态、功能及分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目前关于早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功能障碍和形态学改变的关系尚不完全明确。本研究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照影技术(Angiography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Angio-OCT)对黄斑区视网膜进行循环及结构方面检查,通过微视野计对该区域进行光敏感度及固视状态的分析,通过两种技术联合应用,探讨早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功能功能障碍和形态学改变的关系。方法:1、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患者(diabetic patients without diabetic retinopathy,NDR)OCTA及微视野检测。收集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患者32例32眼,同时以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18例18眼作为对照。所有患者均行眼部基本检查后,行Angio-OCT(Optovue,FREMONT,Calif,USA)检测黄斑中心10°区域全层视网膜厚度及浅层、深层血流密度。采用微视野计MP-3(Nidek Technologies,Padova,Italy)检测黄斑1 0°区域平均光敏感度(mean sensitivity,MS)、2(°、4(°范围内注视稳定度。计量资料进行正态性检验后,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黄斑厚度,血流密度,视网膜平均敏感度;黄斑区形态和功能检查结果的关联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2、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OCTA及微视野检测。收集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组12例24眼(NDR组)及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NPDR)15例24眼,同时以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13例24眼作为对照。所有患者均行眼部基本检查后,行 Angio-OCT(RS3000 Advance,Nidek Technologies,Padova,Italy)检测 10°区域黄斑无血管区(foveal avascular zone FAZ)拱环面积、全层视网膜厚度及浅层、深层血流密度。采用微视野计MP-3检测黄斑10°平均光敏感度(mean sensitivity,MS)、2°、4°范围内注视稳定度,双曲椭圆区域测量值(bicurveelipse area,BCEA)。计量资料呈偏态分布,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比较各组间患者黄斑各区厚度,血流密度,FAZ面积,视网膜平均敏感度;固视性等指标,Mann-Whitneyyu检验进行组内两两比较。黄斑区形态和功能检查关系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1 NDR组黄斑区视网膜厚度较对照组增厚,但无统计学差异;1.2 NDR组浅层视网膜血流密度与对照组相比没有统计学差异;1.3 NDR组深层视网膜血流密度较对照组下降,但无统计学差异;1.4 NDR组平均视网膜敏感度除下方象限外,其余象限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有统计学差异;1.5相关性结果分析显示:NDR组患者下方象限视网膜厚度与平均视网膜敏感度呈显着相关性;NDR组患者上方及鼻侧浅层视网膜血流密度与平均视网膜敏感度呈显着相关性。2.1 NPDR组中央区视网膜厚度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厚,NPDR组与NDR组比较,NDR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视网膜厚度均无统计学差异;2.2 NPDR组血流密度(浅层、深层)较对照组明显下降。NPDR组深层血流密度较NDR组明显下降,其余各组两两比较结果,未见统计学差异;2.3 NPDR组FAZ较对照组及NDR组明显增大,NDR组FAZ与对照组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2.4 NPDR组平均视网膜敏感度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较NDR组明显下降,NDR组平均视网膜敏感度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结果无统计学差异;2.5 2°、4°注视度及BCEA比较结果显示:NPDR组较对照组明显下降,NPDR组与NDR组比较,NDR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视功能的改变先于形态学改变发生;(2)视网膜平均光敏感度是评估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视功能改变的十分灵敏的指标;(3)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视网膜平均光敏感度与视网膜厚度及血流密度存在相关性,呈区域性差异;(4)OCTA联合微视野检查是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形态和功能学改变的有效评价方法。目的:尿酸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发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其在糖尿病视网膜中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本实验旨在通过模拟高尿酸和糖尿病的体内外环境,探讨高尿酸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以及高尿酸和Notch信号通路之间的关系,以阐明高尿酸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的机制。方法:1.体外实验:1.2构建体外高糖,高尿酸和高糖联合高尿酸模型,分别采用高糖/单尿酸钠晶体/高糖联合单尿酸钠晶体孵育人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human retina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HRMECs);1.2 应用 Tunel染色法检测经过不同处理的细胞HRMECs的凋亡率;1.3 RT-PCR检测经过不同处理的细胞中炎症因子ICAM-1,IL-6,MCP-1,TNF-α、受体 Notch 1,配体 D11 1、D11 4、Jagged 1、Jagged 2 的mRNA的水平;1.4 Western blot检测炎症因子ICAM-1,IL-6,MCP-1,TNF-α、受体Notch 1,配体D111、D11 4、Jagged 1、Jagged 2的蛋白表达情况;1.5沉默Notch信号通路,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ICAM-1,IL-6,MCP-1,TNF-α的表达。2、体内实验:2.1构建体内高糖,高尿酸和高糖联合高尿酸模型:健康雄性SD大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制备糖尿病模型,腺嘌呤、氧嗪酸钾联合灌胃制备高尿酸模型,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糖,尿酸,尿素氮,肌酐水平,验证造模是否成功;2.2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经过不同处理的大鼠视网膜中炎症因子的表达情况及Notch信号通路的活性。2.3 RT-PCR检测经过不同处理的大鼠视网膜中炎症因子ICAM-1,IL-6,MCP-1,TNF-α、受体 Notch 1,配体 D111、D11 4、Jagged 1、Jagged 2 的mRNA的水平;2.4 Western b1ot检测炎症因子ICAM-1,IL-6,MCP-1,TNF-α、受体Notch 1,配体 D111、D11 4、Jagged 1、Jagged 2 的蛋白表达情况。3、统计学方法:结果使用平均值±SD来表示,统计分析软件SPSS 17.0统计软件包和Graphpad Prism软件系统被用来处理数据,运用one-way ANOVA及Dunnett’s检验进行组间变量多重的相互比较,P<0.05代表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体外实验:在高糖,高尿酸和高糖联合高尿酸体外模型中,与正常组相比,细胞HRMECs的凋亡明显增多,其中,高糖联合高尿酸组,细胞HRMECs的凋亡最为显着。进一步检测细胞中的炎症因子发现在高糖,高尿酸和高糖联合高尿酸组中,炎症因子的表达均增加,其中高糖联合高尿酸组,炎症因子增加最明显。在高糖,高尿酸和高糖联合高尿酸组中,Notch信号通路的活性均升高,在高糖联合高尿酸组,Notch信号通路的活性最高。在高糖和高糖联合高尿酸组中转染Notch 1 siRNA后,成功下调Notch信号通路的活性,我们发现,与空白载体组相比,转染Notch 11siRNA的细胞HRMECs的凋亡明显下降,而且,细胞中炎症因子的表达也明显下降。(2)体内实验:成功构建高糖,高尿酸和高糖联合高尿酸动物模型。与对照组相比,高糖,高尿酸和高糖联合高尿酸组的大鼠视网膜中炎症因子的表达增加,而且高尿酸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大鼠中炎症因子的增加最明显。此外,与对照组相比,高糖,高尿酸和高糖联合高尿酸组的大鼠视网膜中Notch信号通路的活性明显升高,而且高尿酸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大鼠中Notch信号通路的活性升高最为显着。结论:(1)高糖高尿酸均可以促进视网膜的炎症反应。此外,在高糖基础上,高尿酸可以进一步促进视网膜的炎症反应。(2)高糖高尿酸均可以升高Notch信号通路的活性,而在高糖基础上,高尿酸可以进一步升高Notch信号通路的活性。(3)高尿酸通过升高Notch信号通路的活性促进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4)降低尿酸是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潜在的治疗方法。(5)干扰Notch信号通路的活性可以抑制视网膜的炎症反应,Notch信号通路是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潜在治疗靶点。

刘宁姝[8](2017)在《采用新型巩膜后装置注射曲安奈德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ME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视力损害的主要原因。临床上,大约25%的DR病人出现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iabetic macular edema,DME)。DME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中心视力的减退、视物变形、中心暗点。DME的治疗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激光治疗:激光光凝可以减轻DME,降低视力丧失的发生率,但是,其产生一种破坏性结构改变,治疗后可能导致周边视野缩小、夜盲和色觉障碍等并发症。2.糖皮质激素治疗:糖皮质激素具有强效抗炎作用,临床上多采用长效糖皮质激素,如曲安奈德(triamcinolone acetonide,TA),给药途径包括:玻璃体腔注射、球周注射、后腾氏囊注射等。(1)玻璃体腔注射TA:可以有效改善DME,明显提高视力和减少黄斑区中心厚度,然而其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常见为注射后眼压升高和白内障等。(2)球周注射TA:是眼球外的给药途径,避免了发生高眼压、眼内感染等风险,但疗效较差。(3)后腾氏囊注射TA:可以减轻DME,但疗效不理想,还可能出现刺破眼球等并发症。3.抗VEGF类药物: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类药物可以有效提高视力,降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但其仍然是一种侵入性的治疗方式,可能导致一些眼内炎、玻璃体积血、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而且,抗VEGF类药物普遍价格昂贵,治疗过程中需要反复注射,将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目的:根据现有的临床研究,亟待探索疗效满意,又能够降低治疗风险和成本的、治疗DME的方法。为此,我们采用自行研制的新型巩膜后注射装置、开展经巩膜后注射TA治疗DME,分别与传统方法和抗VEGF的新药进行疗效和安全性的比较研究。方法:观察一:纳入确诊为DME的患者55例,分为巩膜后注射TA组(试验组)、球周注射TA组(对照组1)、激光光凝组(对照组2)。试验组给予巩膜后注射TA 20mg治疗,对照组1给予球周注射TA 20mg治疗,对照组2给予激光光凝治疗。分析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1月、3月的最佳矫正视力、黄斑区视网膜平均厚度和黄斑区视网膜平均光敏感度的结果,将巩膜后注射TA组与球周注射TA组、激光光凝组进行疗效对比。观察二:纳入确诊为DME的患者40例,分为巩膜后注射TA组(试验组)、玻璃体腔抗VEGF药物组(对照组)。试验组给予巩膜后注射TA20mg治疗,对照组给予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0.5mg治疗。分析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1月、3月的最佳矫正视力、黄斑区视网膜平均厚度、黄斑区视网膜平均光敏感度和黄斑区荧光素渗漏情况,将巩膜后注射TA组与玻璃体腔抗VEGF药物组进行疗效对比。结果:观察一:巩膜后注射TA组分别与球周注射TA组和激光光凝组比较1.巩膜后注射TA组在治疗后各时间点,BCVA呈明显上升趋势;球周注射TA组在治疗后BCVA提高不明显,与巩膜后注射TA组分别同时间点比较,治疗后3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激光光凝组在治疗后各时间点,BCVA呈下降趋势,与巩膜后注射TA组分别同时间点比较,治疗后1月、3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巩膜后注射TA组在治疗后各时间点,黄斑区视网膜平均厚度呈明显下降趋势;球周注射TA组和激光光凝组黄斑区视网膜平均厚度在治疗后1周和1月时下降,3月时轻微反弹。巩膜后注射TA组分别与球周注射TA组和激光光凝组比较,1月和3月时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巩膜后注射TA组在治疗后1月和3月时黄斑区视网膜平均光敏感度不同程度增高;球周注射TA组在治疗后黄斑区视网膜平均光敏感度轻度增高;激光光凝组在治疗后1月、3月明显下降。观察二:巩膜后注射TA组与玻璃体腔抗VEGF药物组比较1.巩膜后注射TA组和玻璃体腔抗VEGF药物组在治疗后BCVA均呈明显升高趋势,两组之间的同时间点的BCVA比较,均无显着差异(P>0.05)。2.巩膜后注射TA组和玻璃体腔抗VEGF药物组在治疗后黄斑区视网膜平均厚度均呈明显下降趋势,两组之间在治疗后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巩膜后注射TA组在治疗后1月和3月时黄斑区视网膜平均光敏感度增高;玻璃体腔抗VEGF药物组在治疗后1月明显增高,3月时略有反弹。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在治疗后3月时,巩膜后注射TA组和玻璃体腔抗VEGF药物组全部患者的黄斑区荧光素渗漏均较治疗前不同程度减轻。结论:1.采用自行研制的新型巩膜后装置,率先开展巩膜后注射TA治疗DME的临床试验,为DME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2.相对于传统治疗方法(球周注射TA和激光治疗),经巩膜后注射TA治疗DME在减轻DME、减少光敏感度损伤和恢复视功能方面具有明显优势。3.相对于目前疗效优异的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经巩膜后注射TA治疗DME可以达到相似的临床疗效,可以避免眼内注射的风险。率先认识到经巩膜后注射TA是有效治疗DME的新手段,4.由于TA为长效激素,价格低廉,而抗VEGF药物价格昂贵,经巩膜后注射TA治疗DME具有显着的社会经济学意义。

石亚琳[9](2016)在《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特点研究及当归补血汤加味方干预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 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特点研究目的:分析不同程度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眼底病变、视功能指标等临床特点,并探讨与眼底出血和硬性渗出相关的因素。方法:本试验为观察性横断面研究,共纳入113位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患者,其中轻度NPDR患者21人,中度NPDR患者75人,重度NPDR患者17人。病人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对所有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年龄、BMI、糖尿病病程、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以及眼科情况,包括眼底彩色照相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最佳矫正视力、眼压、视野和多焦视网膜电图进行检查和记录,并填写CRF表。结果:(1)重度NPDR患者的糖尿病病程显着长于轻度NPDR患者(P<0.05),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表示(下同)分别为5.00(2.25,8.75)年,2.50(1.00,3.50)年;(2)随病情的加重,NPDR患者的眼底出血面积由0.00(0.00,0.01)mm增大到0.74(0.33,1.31)mm,硬性渗出面积由0.00(0.00,0.00)mm增大到0.14(0.04,1.13)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证明DR分级是出血面积的独立相关因素(P<0.001),而糖尿病病程(P=0.037)和DR分级(P=0.030)与硬性渗出面积独立相关;(3)随NPDR患者病情的加重,视野检查的平均光敏感度(MS)由27.24±2.28 dB下降到24.79±2.96 d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平均缺损(MD)由1.04±1.71dB上升到3.23±3.12d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随患者NPDR病情的加重,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的N1波、P1波和N2波的振幅密度在大部分分区呈下降趋势(P<0.05),第1环P1波的潜时由48.82±2.14 ms延长到51.13±3.06 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4环和第5环N2波的潜时也有延长趋势(P<0.05)。结论:随NPDR病情的加重,患者的眼底出血面积和硬性渗出面积逐渐增大,平均光敏感度逐渐下降,平均缺损逐渐增加,多焦视网膜电图反应波的的振幅密度逐渐下降、潜时逐渐延长;DR分级是出血面积的独立相关因素,而糖尿病病程和DR分级是硬性渗出面积的独立相关因素。第二部分 当归补血汤加味方干预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研究目的:以羟苯磺酸钙胶囊为阳性对照药,评价当归补血汤加味方治疗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试验为随机、开放、非劣效阳性药物对照临床试验研究。共113名合格受试者入组,受试者在签署知情同意书后,被随机分到治疗组或对照组,共103名受试者完成试验,其中试验组即当归补血汤加味方组完成56人,对照组即羟苯磺酸钙胶囊组完成47人。试验组受试者给予当归补血汤加味方,每日3次,每次10ml,疗程为6个月;对照组予以羟苯磺酸钙胶囊,每日3次,每次0.5g,疗程6个月。记录受试者治疗前后一般情况和安全性指标,并对受试者进行眼底照相、眼底荧光造影、视野和多焦视网膜电图等相关眼科检查。疗效观察指标包括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分级、视网膜出血面积、视网膜硬性渗出面积、最佳矫正视力、眼压、视野、多焦视网膜电图、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结果:试验组受试者经当归补血汤加味方治疗后,视野平均光敏感度由治疗前的25.95±2.41dB提高到26.89±2.46dB(P<0.05),平均缺损由治疗前的1.96±2.16 dB降低到1.07±1.98dB(P<0.05);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的N1波、P1波和N2波的振幅密度大部分分区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的升高(P<0.05);其中试验组治疗后的多焦视网膜电图第1环P1波振幅密度93.80±31.61 nV/deg2高于对照组90.40±29.99 nV/deg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糖化血红蛋白由治疗前的8.98 ± 1.95%下降到7.92±1.42%(P<0.05),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项疗效观察指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过程中,两组CSME和PDR的发生率分别为1.75%和2.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过程中,试验组有1例出现皮疹,处理后好转,考虑与药物可能相关。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发现,糖尿病病程是治疗后的出血面积改变量的独立相关因素(P=0.013),而糖尿病病程(P=0.011)和治疗前DR分级(P=0.006)是治疗后的渗出面积改变量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当归补血汤加味方在改善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视野指标及多焦视网膜电图指标方面有效且安全,且对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视功能的保护作用不劣于羟苯磺酸钙胶囊。其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改善微循环、降低氧化应激反应及抗炎等机制减轻了糖尿病时视细胞和ON双极细胞等的损伤。

陈镇国,陈嘉玮,林思思,钟洪亮,张加裕,田蓓[10](2012)在《胰岛素强化治疗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对比敏感度与眩光功能的变化》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胰岛素强化治疗后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对比敏感度与眩光敏感度的变化。方法前瞻性系列病例研究。纳入进行胰岛素强化治疗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54例(108眼),利用Takagi CGT-1000自动GS检查仪对所有患者的对比敏感度和眩光敏感度进行6个月随访,随访时间点分别为强化治疗前和强化治疗后3个月、6个月。采用重复设计的方差分析和LSD法两两比较分析治疗前后对比敏感度和眩光敏感度变化。结果强化治疗后3个月对比敏感度在6.3°、2.5°、1.6°、1.0°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21、3.298、2.808、3.275,P均<0.05);治疗后6个月,对比敏感度在2.5°和1.0°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96、2.059,P均<0.05)。治疗后6个月较治疗后3个月各频段差异并无明显统计学意义。强化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眩光敏感度各频率段较治疗前均有升高,但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值分布于1.092~3.046,P值均>0.05)。结论胰岛素强化治疗短期内能一定程度改善视功能,延缓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视功能损害的进展。

二、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视网膜光敏感度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视网膜光敏感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延续性护理干预对老年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血糖和视力水平的控制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对象和方法
    一、对象
    二、方法
    三、观察指标
    四、统计学处理
结果
    一、两组患者视力及眼底检查情况的比较
    二、两组患者血糖、血压、血脂改善情况的比较
    三、两组患者再入院情况的比较
讨论

(3)康柏西普单次玻璃体内注射对糖尿病黄斑水肿患者黄斑形态与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及分组
    1.2 OCT检查方法
    1.3 微视野检查方法
    1.4 玻璃体内注射
    1.5 检测指标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BCVA比较
    2.2 两组患者CRT比较
    2.3 两组患者微视野视网膜光敏感度的比较
    2.4 并发症
3 讨论

(4)MP-3微视野计对高度近视黄斑区视功能的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1 引言
2 资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微视野计的发展及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新消渴方调控AMPK信号通路改善2型糖尿病肝脏胰岛素抵抗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药改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研究进展
        1 中医对T2DM IR的病因病机认识
        2 中医对T2DM IR的辨证分型
        3 中医药改善T2DM IR的临床研究
        4 中医药改善T2DM IR的机制研究
        5 小结与展望
    综述二: 新消渴方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理论浅析
        1 中医基础理论对新消渴方治疗T2DM的认识
        2 新消渴方治疗T2DM IR的现代研究
        3 新消渴方治疗T2DM IR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4 小结与展望
    综述三: AMPK信号通路与T2DM胰岛素抵抗研究进展
        1 AMPK结构与活性调节
        2 AMPK功能及AMPK信号通路调控T2DM发生发展的作用
        3 AMPK/SIRT1循环及SIRT1在T2DM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4 AMPK/SIRT1抑制NADPH源性氧化应激改善T2DM IR
        5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章 实验研究
    第一部分 新消渴方改善T2DM大鼠肝脏胰岛素抵抗的机制研究
        实验一 新消渴方改善T2DM大鼠胰岛素抵抗的作用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实验二 新消渴方改善T2DM大鼠肝脏胰岛素抵抗的机制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部分 新消渴方改善葡萄糖胺诱导HepG2细胞胰岛素抵抗机制研究
        实验三 新消渴方改善IR-HepG2细胞IR的作用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实验四 新消渴方调控AMPK通路改善IR-HepG2细胞IR的机制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创新点与不足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6)四妙勇安汤加味对围激光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治疗作用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研究内容及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标准
        1.4 治疗方案
        1.5 临床检查方法及观察指标
        1.6 疗效判定标准
        1.7 统计学处理
    2.研究结果及分析
        2.1 治疗前一般资料分析
        2.2 治疗结果及分析
讨论
    1.激光的治疗原理及损伤机制
    2.激光损伤后治疗的研究概况
    3.糖网围激光期的界定
    4.激光损伤后糖网的病因病机探讨
        4.1 激光损伤的病因病机探讨
        4.2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病因病机
        4.3 围激光期糖网的病因病机
    5.四妙勇安汤加味方药解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5.1 方药解析
        5.2 现代药理研究
    6.疗效分析
    7.本研究的意义与不足
        7.1 意义
        7.2 不足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中药联合激光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论文着作

(7)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形态、功能及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 基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及微视野检查研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形态和功能学变化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绪论
    第一章 ANGIO-OCT联合微视野计对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患者的形态功能评估及其相关性分析
        1.1 引言
        1.2 研究对象
        1.3 诊断标准
        1.4 实验方法
        1.5 ANGIO-OCT及MP-3测量仪器
        1.5.1 Angio-OCT(Optovue,FREMONT,Calif,USA):
        1.5.2 MP-3(Nidek Technologies,Padova,Italy):
        1.6 统计学方法
        1.7 结果
        1.8 讨论
        1.9 小结
    第二章、ANGIO-OCT联合微视野计对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形态功能评估及其相关性分析
        2.0 引言
        2.1 研究对象
        2.2 诊断标准
        2.3 实验方法
        2.4 ANGIO-OCT及MP-3测量仪器
        2.4.1 Angio-OCT(RS000Advance,Nidek Technolosies,Padova,Italy)
        2.4.2 MP-3(Nidek Technologies,Padova,Italy):
        2.5 统计学方法:
        2.6 结果
        2.7 讨论
        2.8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基于NOTCH通路研究高尿酸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作用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绪论
        参考文献
    第一章 NOTCH信号通路抑制对高糖高尿酸培养的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具有保护作用
        引言
        材料与方法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1. MSU的制备
        2. 细胞复苏
        3. 细胞传代
        4. 细胞处理
        5. TUNEL细胞凋亡检测实验步骤
        6. Western-Blot(免疫印迹实验)
        7.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8. 干扰片段筛选检测
        三、统计学分析
        结果
        1、高糖高尿酸诱导HRMECs凋亡增加
        2、高糖高尿酸促进了HRMECs炎症因子表达增多
        3、高糖高尿酸导致HRMECs细胞Notch信号通路激活
        4、干扰Notch1信号通路后HRMECs的凋亡减少
        5、Notch1siRNA下调高糖高尿酸环境下HRMECs细胞notch受体及配体的表达
        6、干扰Notch信号通路抑制高糖高尿酸环境下HRMECs炎症因子表达
    第二章 糖尿病伴高尿酸血症大鼠视网膜中炎症因子及NOTCH信号通路的表达
        引言
        材料和方法
        一、实验材料
        1、实验动物
        二、实验方法
        1、Western-blot检测
        2、RT-PCR检测
        2.1 实验步骤:Trizol法提取RNA
        1)、样本的前处理
        2)、逆转录成CDNA
        3)、半定量RT-PCR检测
        4)、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5)、引物序列
        结果
        1. 动物的生化检测指标
        2、糖尿病大鼠/高尿酸大鼠/高尿酸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细胞炎症因子表达
        3、糖尿病大鼠/高尿酸大鼠/高尿酸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细胞Notch信号通路表达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创新点
致谢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8)采用新型巩膜后装置注射曲安奈德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ME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巩膜后注射曲安奈德治疗DR-DME与传统方法的临床对比研究
    2.1 引言
    2.2 资料和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巩膜后注射曲安奈德治疗DR-DME与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的临床对比研究
    3.1 前言
    3.2 资料和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9)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特点研究及当归补血汤加味方干预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特点研究
    第一章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性质及目的
        1.2 研究对象
        1.3 观察项目
        1.4 仪器设备与检测方法
        1.5 统计分析方法
    第二章 结果
        2.1 一般情况的比较
        2.2 出血面积和硬性渗出面积的比较
        2.3 最佳矫正视力和眼压的比较
        2.4 视野的比较
        2.5 多焦视网膜电图的比较
        2.6 出血面积与其他因素的比较
        2.7 硬性渗出面积与其他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第三章 讨论
        3.1 出血和硬性渗出面积随病情加重的变化
        3.2 视野指数随病情加重的变化
        3.3 Mf ERG随病情加重的变化
        3.4 其他指标随病情加重的变化
第二部分 当归补血汤加味方干预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研究
    第一章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设计
        1.2 研究人群
        1.3 样本量
        1.4 试验用药
        1.5 干预方法
        1.6 合并用药规定
        1.7 试验流程
        1.8 观察项目
        1.9 仪器设备与检测方法
        1.10 疗效评价
        1.11 安全性评价
        1.12 不良事件
        1.13 统计分析方法
        1.14 临床试验流程
        1.15 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1.16 伦理标准
    第二章 结果
        2.1 受试者入组情况及完成情况
        2.2 受试者基线情况
        2.3 疗效分析
        2.4 安全性分析
    第三章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问题和展望
附录
致谢

四、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视网膜光敏感度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甘油三酯/胱抑素C比值联合3项指标对糖尿病肾病的诊断价值[J]. 魏晶,周冬梅,李培培,周勤,陈彬,赵谷峰.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22(01)
  • [2]延续性护理干预对老年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血糖和视力水平的控制效果[J]. 李伟,王青. 中华老年病研究电子杂志, 2021(03)
  • [3]康柏西普单次玻璃体内注射对糖尿病黄斑水肿患者黄斑形态与功能的影响[J]. 张陶然,王薇,李明铭,黄映湘. 眼科新进展, 2020(08)
  • [4]MP-3微视野计对高度近视黄斑区视功能的评估[D]. 关微. 郑州大学, 2020(02)
  • [5]新消渴方调控AMPK信号通路改善2型糖尿病肝脏胰岛素抵抗的机制研究[D]. 史丽伟.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9(11)
  • [6]四妙勇安汤加味对围激光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治疗作用的临床观察[D]. 李成临.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01)
  • [7]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形态、功能及分子机制研究[D]. 朱丹丹.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 [8]采用新型巩膜后装置注射曲安奈德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ME的临床研究[D]. 刘宁姝. 第三军医大学, 2017(11)
  • [9]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特点研究及当归补血汤加味方干预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研究[D]. 石亚琳. 厦门大学, 2016(01)
  • [10]胰岛素强化治疗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对比敏感度与眩光功能的变化[J]. 陈镇国,陈嘉玮,林思思,钟洪亮,张加裕,田蓓.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2012(12)

标签:;  ;  ;  ;  ;  

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视网膜光敏感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