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辙叉压力校直理论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强[1](2020)在《钢轨现场维修超窄间隙焊接系统及焊接参数设定研究》文中认为随着铁路运营里程不断增长,客运提速、货运重载、行车密度不断增大。各种铁路伤损不断,现场维修任务繁重。高速铁路需要实现钢轨的无缝连接,传统的钢轨焊接方法存在设备庞大、接头质量不理想以及焊接效率低等问题,难以满足钢轨现场原位焊接修复的要求。焊剂带约束电弧超窄间隙焊接技术由于开坡口窄,具有焊接线能量低、焊接效率高、接头韧性强等优点,且设备简单,只要焊接参数匹配的合理,可以得到质量良好的焊接接头,有望用于钢轨现场原位修复焊接。钢轨维修现场的恶劣环境对钢轨超窄间隙焊接装置的便携性和系统的鲁棒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三菱公司的第三代PLC FX3U-64MR/ES-A及DA模块FX3U-4DA为核心控制器,配合悬臂梁式四自由度焊枪行走机构以及通用公司的模拟焊机NB-500T,研制了适用于钢轨现场维修的超窄间隙焊接装置,并进一步对焊接参数进行了优化匹配。提出了基于案例推理的焊接参数预设定方法,通过对焊接过程电信号的分析,得到了超窄间隙焊接过程平稳的电弧稳定性量化指标范围,利用正交实验研究了焊接参数与焊缝成形质量指标之间的灵敏度,结合焊接过程稳定性和焊缝成形质量对预设定焊接参数进行反馈调节,以保证焊接质量。基于LabVIEW开发了集焊接信号采集、分析与焊接参数设定控制为一体的人机交互界面,利用LabVIEW与PLC通讯,实现了焊接参数的远程给定。同时将焊接过程操作控制部分做成一个手柄,焊接时,只需输入当前焊道的坡口宽度,由系统匹配相应的焊接参数,也可手动对相关焊接参数进行调整,待设置好相应的参数后,可以操纵手柄进行焊枪的对中、焊接的启停等焊接过程控制。最后利用上述试验平台及方法进行了异种钢轨对接焊接试验,得到适用于该异种钢轨对接的超窄间隙焊接工艺规范,并结合焊接过程电信号对异种钢轨超窄间隙焊接熔池的形成做了分析,为钢轨超窄间隙焊接工艺过程的进一步优化奠定了基础。
Chanthasouk Vanphouang[2](2020)在《中老铁路养护维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老挝是东南亚唯一的内陆国家,虽然做为发展中国家,但国家经济欠发达,科技和工业都较为落后。众所周知,铁路作为主要交通运输方式之一,无论对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民生等方面而言,都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自2013年中国提出与中亚各国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在“一带一路”的伟大倡议下,中老两国加强合作。其中,中老铁路不仅提升了中老经济与贸易往来,同时改善了老挝较为落后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带动了老挝的经济建设和发展。在泛亚铁路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老挝运输工作的正常运行与铁路密不可分。在时代的不断进步过程中,对铁路的要求也有所提高,不仅仅局限于运输的安全性要有一定的保障,同时需要铁路做到更好的平顺性,这些就需要对铁路的维修以及养护工作进行加强。中老铁路项目是该国的一项长期发展计划,除了建筑研究之外,还需要进行侧重于铁路运营后养护的分析研究,本文综合比对了其他国家的先进维修管理技术,从实际状况出发,系统的分析了适合中老铁路的线路维修管理体系。依据我国中老铁路的运营特点和维修需要,从铁路的管理体制,铁路在线监测以及铁路的维修预防以及养护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对铁路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运输的安全性要有一定的保障,同时需要铁路做到更好的平顺性,这些就需要对铁路的维修以及养护工作进行加强。首先,我们综合分析中国、美国、日本等多个国家的线路维护管理体制,结合中老铁路老挝段复杂地形的现状和老挝多山多湖以及多民族聚居的特点,选择了在经济、国情和自然环境等方面都相符的中国铁路维修管理体制,同时强调了设备检测对于线路维修的重要性,提出了“严格检查,慎重修理”的执行原则。其次,针对中老铁路,分别从线路修理管理体制,线路修理标准、线路检测与监测技术和线路常见问题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结果表明:铁路维修养护的风险管理要从人、设备、技术、管理和环境五个方面划分;为了列车运行的安全性和平稳性,需要保障铁路轨道结构安全可靠,增长轨道的使用寿命。同时,建设了具有老挝特色的智能、稳定的静态检测方法和动态监测方法,并对铁路轨道各个结构的常见病害进行了分析。最后,分别研究了铁路轨道、道岔和路基的病害预防和修理,系统的提出了中老铁路病害的预防和修理方法,为老挝的铁路建设和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李如翔,黄晓华,李波,夏康[3](2019)在《基于LS-DYNA的T型电梯导轨残余应力研究》文中指出在T型电梯导轨的三点压弯校直理论基础上,研究T型电梯导轨的校直变形规律。利用SolidWorks三维软件进行几何建模,导入ANSYS/LS-DYNA进行有限元仿真,得出T型电梯导轨在校直后的残余应力分布规律。再通过调整压头、支点的位置,探讨压头的行程变化和支点之间的跨距对应力、应变和校直质量的影响,为T型电梯导轨的校直方法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邢丹妮[4](2019)在《基于A公司工艺流程的成本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一直以来,传统制造企业被其生产制造的各种产品的成本分配问题所困扰,大部分企业虽然采用了定额成本管理法,但成本分配仍然不够准确,成本核算数据仍然不能满足产品成本决策与控制的需要。事实上对于传统制造企业而言,单纯的成本定额管理具有较大的局限性,相应的成本信息不足以支持企业产品成本的精细核算,不能实现间接成本的合理分配,也不能及时发现生产过程中成本控制的相关问题。本论文采用目标成本法与标准成本法相结合的新型成本管控方法,以A制造有限公司的Y产品为对象,从其生产流程入手,以工序中关键成本控制点作为成本分配的基准点,设计了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直接和间接的费用较为准确的分配到各个控制点的方法,并以相应的成本信息系统为支撑,及时、准确地记录各个控制点的实际成本,进一步将实际成本与上级下达的目标成本及公司自行确定的标准成本相比较,测算三者之间的差异,分析差异形成的原因,最终提出差异处理的对策。这一研究在传统制造企业中具有很普遍的适用性,能有效提升制造企业基于工艺流程的成本管控,进而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和效果。
陈晨[5](2018)在《高碳高锰奥氏体钢组织与力学性能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传统高碳高锰奥氏体钢Mn12和N+Cr合金化高碳高锰奥氏体钢Mn12CrN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两种高碳高锰奥氏体钢在不同应变速率下的单向拉伸变形行为、不同总应变幅下的循环变形行为以及不同载荷下的磨损行为,总结了N+Cr合金化对高碳高锰奥氏体钢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对比分析了水韧处理状态和预硬化高碳高锰奥氏体钢在不同总应变幅下的循环变形行为,总结了预硬化处理对高碳高锰奥氏体钢循环变形行为的影响规律;利用爆炸变形和冷轧变形对传统高碳高锰奥氏体钢进行预硬化处理以获得相近的硬度级别,对比分析了爆炸变形和冷轧变形高碳高锰奥氏体钢的组织状态和拉伸性能,总结了不同变形方式对高碳高锰奥氏体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拉伸变形过程中,当拉伸应变速率相同时,Mn12CrN钢的强度和塑性都要优于Mn12钢。提高拉伸应变速率时,Mn12CrN钢的强塑性变化对拉伸速率的敏感性相对于Mn12钢小很多。晶粒细化和N+Cr合金化处理对动态应变时效行为和形变孪晶行为的影响是造成Mn12CrN钢强度和延伸率对拉伸应变速率不敏感性的主要原因。循环变形过程中,在较低总应变幅下,Mn12CrN钢经历了循环硬化、循环软化和循环稳定三个阶段,而在较高总应变幅下,经历了循环硬化和循环软化后便发生断裂失效。随着总应变幅的增大,Mn12CrN钢中位错滑移模式由平面滑移向波状滑移转变,并且在总应变幅为0.8%时,Mn12CrN钢中开始出现形变孪晶,而Mn12钢在各个总应变幅下均表现为波状滑移型位错。N+Cr合金化处理影响了钢中的位错组态和孪生行为,孪晶与位错的相互作用降低了局部应力集中,从而使Mn12CrN钢表现出不同的循环变形行为和更长的疲劳寿命。Mn12CrN钢在不同磨损载荷作用下的磨损性能和加工硬化特性不同于Mn12钢。在低磨损载荷作用下,Mn12CrN钢表现出非常普通的耐磨性,而在高磨损载荷作用下磨损性能优异。相应地,在低磨损载荷作用下,Mn12CrN钢磨损表面的硬度提升非常缓慢,而在高磨损载荷作用下,其磨损表面硬度迅速提高并接近饱和值。N+Cr合金化处理对Mn12CrN钢初始强度和孪生行为的影响是造成其耐磨性和加工硬化特性不同于Mn12钢的主要原因。经过冷变形40%硬化后,高碳高锰奥氏体钢(Mn12)的疲劳行为与水韧处理状态差异明显:在循环载荷作用下发生瞬时硬化后直接进入循环稳定阶段,几乎没有发生循环软化过程。在低的总应变幅下,预硬化高碳高锰奥氏体钢的疲劳寿命要高于水韧处理状态,而在高应变幅下,其疲劳寿命却低于水韧处理状态。这是因为,在低应变幅下,预硬化高碳高锰奥氏体钢中存在的形变孪晶可以促进孪晶内部位错的增殖和滑移,增加了高碳高锰奥氏体钢变形的均匀性,因而其疲劳寿命高于水韧处理状态高碳高锰奥氏体钢;在高应变幅下,位错的长程运动加剧,形变孪晶的存在阻碍了位错的运动,加剧了位错与孪晶的相互作用,位错塞积严重,最终导致其疲劳寿命降低。形变孪晶这两方面的作用最终使得预硬化高碳高锰奥氏体钢表现出完全不同的循环变形行为。在相近的硬度级别下,爆炸变形和冷轧变形高碳高锰奥氏体钢表现出完全不同的组织状态和拉伸性能特点。与冷轧变形高碳高锰奥氏体钢不同的是,爆炸变形高碳高锰奥氏体钢中大部分晶粒保持了等轴状形貌,应变集中主要分布在晶界附近,并且晶内的位错和孪晶分布都较为均匀。这种组织特点使爆炸变形高碳高锰奥氏体钢获得了较高的屈服强度,但是其抗拉强度和延伸率却低于冷轧变形高碳高锰奥氏体钢。
谢明杰[6](2018)在《轨道结构病害治理及养护决策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轨道交通运行里程数在逐年增加,与此同时轨道交通附属的基础设施也在不断增加,在长期的列车重载下,轨道结构不断出现损伤病害,以及逐渐老化,对列车的安全运行产生极大的安全隐患,而且在养护过程中往往因为对病害的认识不准确,制定的养护措施不科学而造成养护不当等情况,造成养护成本过高,以及资源的浪费,因此对轨道结构病害的养护管理工作至关重要。本文从轨道结构的病害展开研究,通过对京广铁路河南境内某段铁路的病害进行调研整理,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对每一种病害的产生的原因,可行养护措施,养护成本,养护后性能指标,以及养护后对轨道结构的寿命延续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建立了措施-成本-性能-寿命坐标模型,初步构建了养护决策参考体系,为更加科学有效的对病害制定有针对性的养护措施提供更加可靠的直观的参考数据。本文主要从轨道结构病害的四个方面进行研究:第一是每种病害对应的可行养护措施种类调研。通过课题组与京广铁路河南境内某段铁路养护部门的合作,对该区段的轨道病害以及养护记录等进行整理汇总,根据调研分析每一种病害存在的一种或多种可行养护措施。第二是每种养护措施的养护成本核算。基于第一章的整理汇总前提下,通过对实际的养护工程记录与市场物价进行分析,同时结合《铁路工程预算定额》核算了每一种养护措施所需要的成本范围值。第三是每种养护措施养护后的性能指标及寿命延续情况分析。采用TQI值分析病害在养护前后的性能变化趋势,同时设计了问卷调查,对轨道养护部门的养护工程师进行问卷调查,结合他们养护实际经验以及案例得出对每一中养护措施的成本,性能与延续寿命的对比,同时得出专家推荐养护措施。第四是构建养护措施决策参考体系。通过前面章节的成果,建立了措施-成本-性能-寿命坐标模型,对每一种病害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病害不同养护措施之间的指标对比,然后初步构建了养护决策参考体系。
史晓波[7](2013)在《贝氏体钢辙叉与U75V钢轨焊接工艺及焊接接头组织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贝氏体钢辙叉实际铺设时需要与钢轨进行焊接,常用的铝热焊和闪光焊过程由于存在较大热输入量,使得较宽热影响区内的贝氏体组织发生分解或转变,力学性能较辙叉母材的高强韧性相比发生严重下降,影响了接头的平顺性,最终会降低贝氏体钢辙叉的使用寿命。本文通过分析钢轨铝热焊和闪光焊的工艺特点,研究了提高贝氏体钢辙叉与U75V钢轨焊接接头性能的方法。通过分析钢轨铝热焊特点,利用Gleeble-3500热模拟试验机,研究了焊后控制冷却和焊后正火两种工艺对贝氏体钢辙叉铝热焊热影响区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焊接热影响区直接快冷至350℃后保温20min,可以增加部分相变区、正火区和过热区的贝氏体转变量,获得较好的强韧性和硬度分布;焊后900℃正火处理,可以明显改善整个焊接热影响区的综合性能,重新获得贝氏体组织。实际整轨铝热焊接试验表明,焊后900℃正火处理可以明显改善贝氏体钢辙叉和U75V钢轨焊接接头的硬度均匀性,提高了接头的抗拉强度。通过对钢轨钢和辙叉钢生产工艺和冷却转变曲线特点的分析,制定了新的闪光焊接接头生产工艺:贝氏体钢辙叉在未进行等温淬火处理前,先与U75V钢轨进行闪光焊接,随后辙叉整体进行珠光体区+贝氏体区的分级等温淬火处理,最终使钢轨钢得到珠光体组织,辙叉钢得到贝氏体组织。实际的贝氏体钢辙叉与U75V钢轨整轨闪光焊接试验表明,焊接接头经过550℃×15min+340℃×60min分级等温处理后,可以在焊缝两侧热影响区得到各自的母材组织同时恢复至母材的性能,焊缝中心的冲击韧性和抗拉强度也得到大幅度提高。
王亚军[8](2013)在《钒与稀土对钢轨用贝氏体堆焊合金的组织与耐磨性影响》文中认为随着铁路运输强度的不断提高,对钢轨的质量及性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钢轨在使用过程中的主要失效形式是磨损。磨损后的钢轨可以采用表面堆焊的方法对其工作面进行修复,恢复其形状、尺寸,并获得更高的使用性能。因此,研制具有特殊性能的堆焊材料用于修复钢轨具有重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研究了合金元素V和稀土氧化物La2O3对堆焊合金的组织与性能的影响。采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等对堆焊合金试样进行了观察和测试,并结合Thermo-Calc软件和Jmatpro软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含合金元素V的堆焊合金具有完全的粒状贝氏体组织,合金元素V加入后使得堆焊合金中存在MC型碳化物。当V元素的含量为0.14wt.%时,堆焊合金达到最佳的综合性能。此时,MC型碳化物钉扎奥氏体晶界,作为铁素体的有效的异质形核核心使得堆焊合金的综合性能增加;含稀土氧化物La2O3的堆焊合金具有粒状贝氏体和白色网状马氏体组织,稀土氧化物La2O3的加入可以细化奥氏体晶粒,提高了堆焊合金的耐磨性能。
薛淑红[9](2013)在《海南东环城际铁路轨道工程施工技术方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高速铁路客运专线以其安全、方便、快捷的特点成为铁路客运发展的重要趋势。未来的几年,我国将规划建设很多大城市之间的快速客运通道。要建立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的城际快速客运系统。新建海南东环铁路设计行车速度200km/h,属于城际高铁的范畴。海南东环铁路的建设对促进海南与大陆的经济发展、改善海南交通、建设生态、健康、和谐海南都将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海南东环铁路施工受气候、立交交通及地方经济开发等诸多因素干扰,有效施工工期紧张,建设质量标准要求高、施工技术新、施工难度大、施工工期紧,其中无砟轨道工程施工又是整个铁路施工中的关键环节。本文基于海南东环铁路轨道工程的施工特点,着重从无砟轨道工程施工工法以及轨道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优化两个角度阐述了如何实现海南东环铁路轨道工程施工的“质量优、效率高、安全性好”。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首先,对无砟轨道工程施工的生产工艺流程进行了阐述,对各分项工程的施工工法以及技术措施进行研究,提出了海南东环铁路无砟轨道工程的详细施工技术方案。其次,阐述了长钢轨的焊接工艺以及钢轨质量检验措施,对长钢轨的铺设施工技‘术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海南东环铁路无砟轨道从钢轨焊接到长钢轨铺设的一系列质量控制和保证措施。再次,对于高速铁路无砟轨道铺轨设备开展了研究,从施工机械设备以及操作流程两个方面提出确保海南东环铁路轨道工程施工质量的措施。最后,在上述分部分项工程施工工法研究的基础之上,对海南东环铁路第四标段轨道工程施工的总体施工组织设计进行了优化研究,提出轨道工程施工的进度控制、质量控制以及组织协调措施,从宏观上确保海南东环铁路轨道工程的安全、经济、高效。
韩洪江[10](2012)在《无缝线路钢轨的连接与焊接技术研究 ——无缝线路钢轨铝热焊焊接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当前,国民经济发展迅速,而作为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铁路运输则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铁路系统将高速、重载作为铁路的发展方向。钢轨接头是铁路轨道结构的薄弱环节之一。有缝线路中,由于轨缝的存在,在车轮与轨缝接触的瞬间所产生的冲击力是十分巨大的,该冲击力可以降低机车和整个轨道结构的各个部件的使用寿命;影响旅客的舒适度;增加能源的消耗;危及铁路行车安全。传统的有缝线路已不能满足列车高速、重载的需求,为彻底解决钢轨接头的稳固与平顺,无缝线路应运而生。无缝线路的诞生标志着轨道结构技术有了标志性地进步,也是适应满足现代铁路高速、重载需求的最优选择。要实现无缝线路,消除钢轨有缝连接接头,焊接技术是关键技术之一。目前,应用于无缝线路钢轨焊接的焊接技术主要有闪光焊焊接技术、气压焊焊接技术、铝热焊焊接技术和电弧焊焊接技术。进行厂内钢轨焊接时,闪光焊焊接技术是最佳选择。进行无缝线路线上轨道铺设时,应用于钢轨焊接的焊接技术有:气压焊焊接技术、电弧焊焊接技术和铝热焊焊接技术。本论文总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针对铁路的发展史进行简单的叙述,其中包括:铁路轨道发展简史、机车发展简史和我国铁路的发展简史。其次,对铁路轨道的基本结构及其构成部件分别进行了介绍,其中包括:钢轨的功用、基本要求、材质和机械性能;轨枕的功用、轨枕的种类;钢轨与钢轨间的连接零件、钢轨与轨枕间的连接零件;道床的功用、种类和材料。然后,对传统的有缝线路及连接形式进行了描述。最好,阐述了无缝线路的由来、类型和超长无缝线路及动车组。第二部分:对应用于无缝线路钢轨焊接的三种焊接技术,即闪光焊、气压焊、电弧焊分别进行了介绍。其中包括:闪光焊的焊接原理、焊接设备(固定式闪光焊机和移动式闪光焊机)、焊接工艺流程(固定式闪光焊工艺流程和移动式闪光焊工艺流程)、焊缝金属的组织结构和微观缺陷、焊缝的机械性能以及闪光焊的优点和存在问题;气压焊的焊接原理、焊接设备、焊接工艺流程、焊缝金属的组织结构和微观缺陷、焊缝的机械性能及气压焊的优点和存在问题;电弧焊的焊接原理、焊接设备、焊接工艺流程、焊缝金属的组织结构和微观缺陷、焊缝的机械性能及电弧焊的优点和存在问题。第三部分:首先,对无缝钢轨铝热焊焊接技术作专题介绍。其中包括:铝热焊的焊接原理、焊接设备、焊接工艺流程、焊缝金属的组织结构和微观缺陷、焊缝的机械性能及铝热焊的优点和存在问题。然后,对德国铝热焊、法国铝热焊和中国铝热焊焊接技术进行比较,得出中外铝热焊焊接技术的差距。其次,分析了能够影响钢轨铝热焊焊接质量的各种因素,并提出能够保证和提高钢轨铝热焊焊接质量的措施。第四部分:对铁路车辆和轨道的发展进行整体的概括,并总结了无缝钢轨焊接的技术关键,并将钢轨铝热焊技术与电弧焊技术的优缺点进行综合,提出铝热-电弧复合焊接方法。综上所述,本论文介绍了铁路轨道的发展过程、机车的发展过程和中国铁路的发展历程;通过对无缝钢轨焊接技术进行描述,分析了各种焊接方法所具备的优点和存在问题;以“无缝钢轨铝热焊操作培训”为基础,进行了无缝钢轨铝热焊技术专题介绍,提出了能够保证铝热焊接技术质量的措施和能够提高钢轨焊接质量的改进方法,并对德国、法国和中国三种铝热焊焊接工艺进行比较,得出国内外钢轨铝热焊焊接技术多存在的差距;综合考虑无缝钢轨铝热焊和电弧焊焊接技术的优缺点,提出了铝热-电弧符合焊接方法。
二、辙叉压力校直理论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辙叉压力校直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钢轨现场维修超窄间隙焊接系统及焊接参数设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钢轨焊接技术研究现状 |
1.2.2 超窄间隙焊接方法研究现状 |
1.2.3 设定值给定方法研究现状 |
1.3 论文结构安排 |
第2章 钢轨现场维修超窄间隙焊接系统 |
2.1 焊剂带约束电弧超窄间隙焊接方法 |
2.2 钢轨超窄间隙焊接系统控制要求 |
2.3 钢轨超窄间隙焊接系统组成 |
2.3.1 焊枪行走机构 |
2.3.2 超窄间隙焊接专用板式焊枪 |
2.3.3 超窄间隙焊接电源 |
2.3.4 超窄间隙焊接系统控制器 |
2.4 钢轨超窄间隙焊接控制系统的实现 |
2.4.1 控制系统原理 |
2.4.2 焊接电源输出控制 |
2.4.3 焊枪行走机构控制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超窄间隙焊接参数设定与调控 |
3.1 超窄间隙焊接参数设定问题的描述 |
3.2 超窄间隙焊接参数设定方法 |
3.2.1 基于CBR的焊接参数预设定 |
3.2.2 基于焊接过程信号的反馈 |
3.2.3 基于单道焊缝成形质量的反馈 |
3.3 超窄间隙焊接参数设定系统 |
3.3.1 超窄间隙焊接数据采集系统 |
3.3.2 焊接参数设定系统人机界面 |
3.3.3 超窄间隙焊接参数设定的实现 |
3.4 小结与讨论 |
第4章 超窄间隙焊接过程稳定性分析 |
4.1 引言 |
4.2 超窄间隙焊接熔滴过渡分析 |
4.3 超窄间隙焊接电信号的滤波 |
4.4 电弧稳定性定量评价方法 |
4.5 试验与结论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超窄间隙焊接试验与结果分析 |
5.1 引言 |
5.2 钢板对接超窄间隙焊接实验 |
5.2.1 焊接实验设计 |
5.2.2 焊接试件制作及焊接注意事项 |
5.2.3 焊接参数优化设定 |
5.3 基于NM400和Q235的异种钢轨对接试验 |
5.3.1 钢轨对接焊接工艺步骤 |
5.3.2 异种钢轨超窄间隙焊接工艺规范 |
5.3.3 槽型钢轨和辙叉的超窄间隙焊接熔池形成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总结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 B 系统PLC程序 |
(2)中老铁路养护维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2 国内外铁路线路修理管理体制分析 |
2.1 中国 |
2.1.1 中国铁路工务设备的维护及管理 |
2.1.2 维护理念及维护标准 |
2.1.3 常见故障的维护与检修 |
2.1.4 中国铁路管理存在的问题 |
2.2 美国 |
2.2.1 铁路管理制度体系 |
2.2.2 铁路监测检修系统 |
2.2.3 铁路维护技术简介 |
2.3 日本 |
2.3.1 新干线的组织机构与职能 |
2.3.2 日本新干线的轨道平顺性管理 |
2.3.3 新干线线路维修制度 |
2.4 法国 |
2.4.1 管理体制 |
2.4.2 维修理念 |
2.4.3 养护维修计划编制 |
2.5 德国 |
2.6 英国 |
2.7 我国铁路线路修理管理体制分析 |
2.8 国内外铁路维修管理现状总结 |
3 中老铁路线路修理管理体制分析 |
3.1 线路修理管理体制的研究 |
3.1.1 各国铁路线路修理管理体制的对比 |
3.1.2 中老铁路线路组成 |
3.2 铁路维修管理基本状况 |
3.2.1 线路维修工作的基本要求和目的 |
3.2.2 线路维修机构的设置情况 |
3.2.3 线路维修组织管理机构 |
3.2.4 机构职责划分 |
3.3 铁路线路维修人员配置分析 |
3.3.1 固定设备维修人员组成 |
3.3.2 线路机械化维修设备配置 |
3.4 铁路线路检修周期 |
3.4.1 铁路线路检查 |
3.4.2 设备大修 |
3.4.3 线路设备中修 |
3.4.4 线路设备综合修理 |
3.5 铁路线路修理安全风险管理控制 |
3.5.1 铁路线路维修安全管理常见事故 |
3.5.2 铁路线路维护安全性能管理 |
4 中老铁路线路修理标准 |
4.1 线路修理标准的研究 |
4.2 轨道结构 |
4.3 钢轨 |
4.4 轨枕 |
4.5 道砟 |
4.6 配件 |
5 中老铁路线路检测与监测技术研究 |
5.1 铁路线路检测模式与方法研究 |
5.2 铁路线路检测技术研究 |
5.3 铁路线路动静态检查方法的综合应用 |
5.3.1 静态监测检查方法 |
5.3.2 动态监测检查方法 |
5.3.3 动静态检查综合应用 |
5.4 轨道部件检查 |
5.4.1 轨道几何尺寸的检测 |
5.4.2 纵向断面的检测 |
5.4.3 钢轨横截面的检测 |
5.4.4 铁路线路道岔部分的检测 |
5.4.5 铁路线路路基病害的检测 |
6 铁路线路常见问题 |
6.1 铁路钢轨常见问题 |
6.1.1 钢轨变形病害 |
6.1.2 轨道连接处病害 |
6.1.3 轨道爬行病害 |
6.2 道岔病害 |
6.3 路基病害 |
7 铁路线路病害预防方法 |
7.1 铁路线路病害预防方法的研究 |
7.2 铁路轨道病害修理 |
7.2.1 钢轨变形病害的防治 |
7.2.2 轨道连接处病害的防治 |
7.2.3 爬行病害的防治 |
7.3 铁路道岔病害预防 |
7.4 路基病害预防 |
7.4.1 更换原有的路基成分 |
7.4.2 砂垫层技术 |
7.4.3 织物铺垫方法 |
7.4.4 水泥灌注,提高稳定性 |
8 铁路线路修理方法 |
8.1 铁路轨道病害修理 |
8.1.1 轨道变形病害的修理方法 |
8.1.2 轨道连接处病害的修理方法 |
8.1.3 铁路轨道爬行病害的修理方法 |
8.2 铁路道岔修理 |
8.2.1 尖轨病害整治 |
8.2.2 导曲线病害整治 |
8.2.3 道岔接头病害整治 |
8.2.4 辙叉病害整治 |
8.3 路基病害修理 |
9 结论与展望 |
9.1 结论 |
9.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3)基于LS-DYNA的T型电梯导轨残余应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三点压弯校直原理 |
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1 几何模型 |
3.2 物理模型 |
3.3 约束、初始条件和加载求解 |
4 导轨动态仿真结果分析 |
4.1 校直行程对导轨残余应力的影响 |
4.2 校直过程中的应力、应变的分布 |
5 结束语 |
(4)基于A公司工艺流程的成本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2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 |
2.1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2.1.1 国外研究文献 |
2.1.2 国内研究文献 |
2.1.3 国内外研究文献评述 |
2.2 成本管理理论基础 |
2.2.1 战略成本管理理论 |
2.2.2 全面成本管理理论 |
2.2.3 生产过程成本控制理论 |
2.2.4 关键路径理论 |
2.2.5 生产作业控制理论 |
3 基于工艺流程的成本管理相关理论分析 |
3.1 工艺流程的内涵、功能及表现形式 |
3.1.1 工艺流程的内涵 |
3.1.2 工艺流程的功能 |
3.1.3 工艺流程的表现形式 |
3.2 成本管理的内涵和原则 |
3.2.1 成本管理的内涵 |
3.2.2 成本管理的原则 |
3.3 目标成本法与标准成本法的内涵及应用程序 |
3.3.1 目标成本法的内涵及应用程序 |
3.3.2 标准成本法的内涵及应用程序 |
4 A公司成本管理问题与成因分析 |
4.1 A公司经营概况 |
4.1.1 A公司简介 |
4.1.2 A公司组织结构 |
4.2 A公司基于工艺流程的成本管理问题 |
4.2.1 工艺流程成本管理的意识薄弱 |
4.2.2 产品生产工艺流程不详细 |
4.2.3 工艺流程成本管理未达到产品成本控制目标 |
4.3 A制造有限公司工艺流程成本管理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4.3.1 外部成因 |
4.3.2 内部成因 |
5 A公司基于工艺流程的成本管理改进方案设计 |
5.1 基于工艺流程的成本管理改进的前期准备与总体设计 |
5.1.1 强化基于工艺流程的成本管理意识 |
5.1.2 产品工艺流程的精准确定 |
5.1.3 基于工艺流程的成本管控总体设计 |
5.2 基于工艺流程的成本管理改进的具体方案 |
5.2.1 结合运用目标成本法与标准成本法 |
5.2.2 工艺流程关键点的成本管控 |
5.2.3 基于工艺流程的产品成本管控 |
5.2.4 基于工艺流程的成本管理改进的信息支持 |
5.3 成本控制关键点的识别 |
5.3.1 工艺流程分析 |
5.3.2 成本控制关键点的确定 |
5.4 确定Y产品相关的目标成本、标准成本和实际成本 |
5.4.1 与Y产品相关的目标成本的确定 |
5.4.2 与Y产品相关的标准成本的确定 |
5.4.3 与Y产品相关的实际成本的确定 |
5.5 成本差异分析 |
5.5.1 目标成本与标准成本的成本差异分析 |
5.5.2 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的成本差异分析 |
6 A公司基于工艺流程的成本管理改进方案实施 |
6.1 以Y产品为例基于工艺流程的成本管理流程 |
6.1.1 Y产品工艺流程分析 |
6.1.2 Y产品成本控制关键点识别 |
6.1.3 基于重要部件确定Y产品成本 |
6.1.4 基于成本控制关键点确定Y产品成本 |
6.1.5 针对Y产品成本差异的应对措施 |
6.2 A公司成本管理信息系统的改进 |
6.3 Y产品成本管理责任报告 |
7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高碳高锰奥氏体钢组织与力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高碳高锰奥氏体钢的再合金化研究现状 |
1.2.1 Mo再合金化 |
1.2.2 Cr再合金化 |
1.2.3 Al再合金化 |
1.2.4 V再合金化 |
1.2.5 Si再合金化 |
1.2.6 C+N再合金化 |
1.3 高碳高锰奥氏体钢的硬化机理 |
1.3.1 孪晶硬化 |
1.3.2 位错硬化 |
1.3.3 动态应变时效 |
1.3.4 复合硬化效应 |
1.4 高碳高锰奥氏体钢的预硬化 |
1.4.1 机械喷丸硬化 |
1.4.2 爆炸硬化 |
1.4.3 高速重击硬化 |
1.4.4 滚压硬化 |
1.4.5 冷轧硬化 |
1.5 高碳高锰奥氏体钢的力学性能研究现状 |
1.5.1 高碳高锰奥氏体钢的强塑性能 |
1.5.2 高碳高锰奥氏体钢的摩擦磨损性能 |
1.5.3 高碳高锰奥氏体钢的循环变形行为 |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试验内容和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钢的热处理 |
2.3 冷轧变形处理 |
2.4 高速重击处理 |
2.5 爆炸强变形处理 |
2.6 微观组织及形貌观察分析 |
2.6.1 OM观察分析 |
2.6.2 TEM观察分析 |
2.6.3 SEM观察分析 |
2.6.4 EBSD观察分析 |
2.6.5 三维形貌观察分析 |
2.6.6 XRD物相分析 |
2.7 力学性能试验 |
2.7.1 硬度试验 |
2.7.2 拉伸试验 |
2.7.3 循环变形疲劳试验 |
2.7.4 摩擦磨损试验 |
第3章 N+Cr合金化高碳高锰奥氏体钢的单向拉伸变形行为 |
3.1 引言 |
3.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3.3 试验结果与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N+Cr合金化高碳高锰奥氏体钢的循环变形行为 |
4.1 引言 |
4.2 试验材料及方法 |
4.3 试验结果 |
4.3.1 循环变形行为 |
4.3.2 微观组织特征 |
4.4 讨论 |
4.4.1 位错平面滑移特性 |
4.4.2 应变对位错滑移及孪晶形成的影响 |
4.4.3 N+Cr合金化对高碳高锰奥氏体钢循环变形行为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N+Cr合金化高碳高锰奥氏体钢的加工硬化特性和摩擦磨损行为 |
5.1 引言 |
5.2 试验材料及方法 |
5.3 试验结果 |
5.3.1 摩擦磨损性能和加工硬化特性 |
5.3.2 微观组织特征 |
5.4 讨论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预硬化处理对高碳高锰奥氏体钢循环变形行为的影响 |
6.1 引言 |
6.2 试验材料及方法 |
6.3 试验结果 |
6.3.1 循环变形行为 |
6.3.2 微观组织特征 |
6.4 讨论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爆炸变形对高碳高锰奥氏体钢力学行为的影响 |
7.1 引言 |
7.2 试验材料及方法 |
7.3 试验结果 |
7.4 讨论 |
7.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6)轨道结构病害治理及养护决策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轨道交通病害养护管理发展 |
1.2.2 国内轨道交通病害养护管理发展 |
1.2.3 国内外轨道交通基础设施养护管理分析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3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轨道结构病害类型调研及特征分析 |
2.1 轨道不平顺定义与特征 |
2.1.1 轨道不平顺与轨道病害的联系 |
2.1.2 轨道不平顺定义 |
2.1.3 轨道不平顺的分类 |
2.1.4 轨道不平顺波长及幅值特征 |
2.2 轨道不平顺对轨道交通的影响 |
2.2.1 各种不平顺对行车安全的影响 |
2.2.2 轨道不平顺波长、幅值与病害类型及主要影响关系 |
2.3 轨道不平顺波检测技术现状 |
2.3.1 静态检测技术 |
2.3.2 动态检测技术 |
2.3.3 轨道不平顺的测定方法 |
2.4 轨道结构病害类型与养护措施 |
2.4.1 病害分类与养护措施 |
2.4.2 病害类型成因以及养护措施汇总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病害全寿命周期养护成本的核算 |
3.1 全寿命周期成本概述 |
3.1.1 全寿命周期成本目的 |
3.1.2 全寿命周期成本意义 |
3.2 轨道结构养护阶段成本构成 |
3.2.1 钢轨病害的养护成本 |
3.2.2 扣件病害的养护成本 |
3.2.3 轨道板病害的养护成本 |
3.3 各类型病害可行养护措施成本估算 |
3.3.1 不同病害养护成本范围值 |
3.3.2 各类病害可行养护措施成本估算汇总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不同养护措施下性能与寿命变化趋势研究 |
4.1 轨道基础设施性能变化趋势 |
4.1.1 轨道质量指数(TQI) |
4.1.2 轨道质量指数应用及意义 |
4.1.3 轨道质量指数计算方法 |
4.1.4 轨道质量指数变化计算实例 |
4.1.5 钢轨性能变化模型 |
4.2 轨道基础设施寿命变化趋势 |
4.2.1 钢轨病害养护后延续寿命调查 |
4.2.2 钢轨剩余疲劳寿命预测模型 |
4.3 钢轨性能与使用寿命模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养护成本与性能寿命三者关系分析 |
5.1 养护成本与性能寿命坐标模型 |
5.2 每种轨道病害的坐标模型分析 |
5.2.1 钢轨病害坐标模型分析 |
5.2.2 扣件病害坐标模型分析 |
5.2.3 轨枕及道床板坐标模型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病害养护措施决策参考体系构建 |
6.1 养护决策系统现状 |
6.2 养护决策参考的需求 |
6.2.1 数据来源的需求 |
6.2.2 养护决策管理需求 |
6.3 养护措施决策体系框架搭建 |
6.3.1 框架搭建思路 |
6.3.2 各个子模块搭建 |
6.4 养护决策参考体系的实现 |
6.4.1 养护决策参考体系流程图 |
6.4.2 工程实例中的应用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 |
7.2 本文创新点 |
7.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7)贝氏体钢辙叉与U75V钢轨焊接工艺及焊接接头组织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目的 |
1.2 贝氏体钢研究现状 |
1.2.1 贝氏体的分类 |
1.2.2 低温贝氏体钢的发展 |
1.2.3 贝氏体钢在辙叉上的应用 |
1.3 钢轨焊接技术简介 |
1.3.1 铝热焊接 |
1.3.2 闪光焊接 |
1.4 焊后热处理简介 |
1.5 本课题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
第2章 试验材料及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焊接模拟试验 |
2.2.1 Gleeble 模拟铝热焊热影响区试验 |
2.2.2 分级等温淬火试验 |
2.3 整轨焊接试验 |
2.3.1 铝热焊接 |
2.3.2 闪光焊接 |
2.4 常规力学性能试验 |
2.5 微观组织和相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铝热焊接试验结果 |
3.1 引言 |
3.2 Gleeble 模拟贝氏体钢铝热焊试验结果 |
3.2.1 原始铝热焊热循环 |
3.2.2 焊后控制冷却工艺 |
3.2.3 焊后正火工艺 |
3.3 贝氏体钢辙叉和 U75V 钢轨实际铝热焊接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闪光焊接试验结果 |
4.1 引言 |
4.2 分级等温淬火工艺制定 |
4.3 等温淬火工艺试验结果 |
4.3.1 力学性能分析 |
4.3.2 显微组织分析 |
4.4 贝氏体钢辙叉与 U75V 钢轨实际闪光焊接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钒与稀土对钢轨用贝氏体堆焊合金的组织与耐磨性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堆焊技术的研究现状 |
1.2.1 堆焊的作用 |
1.2.2 堆焊的主要用途及特点 |
1.2.3 堆焊技术在贝氏体钢再制造中的应用 |
1.3 贝氏体钢以及贝氏体焊材的研究现状 |
1.3.1 贝氏体钢研究现状 |
1.3.2 贝氏体焊材研究现状 |
1.4 V 元素和稀土元素在钢中的研究现状 |
1.4.1 V 元素在钢中的研究现状 |
1.4.2 稀土元素在钢中的研究现状 |
1.5 本文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2.1 工艺方法 |
2.2.2 测试方法 |
2.2.3 计算方法 |
第3章 V 元素对堆焊合金组织与耐磨性的影响 |
3.1 贝氏体堆焊合金成分设计 |
3.1.1 钢轨用钢的组织与性能分析 |
3.1.2 合金元素对 CCT 曲线的影响 |
3.2 V 对堆焊合金 CCT 曲线和 TTT 曲线的影响 |
3.3 堆焊合金的显微组织分析 |
3.3.1 堆焊合金金相组织观察 |
3.3.2 堆焊合金 SEM 观察 |
3.3.3 堆焊合金 TEM 观察 |
3.4 堆焊合金的耐磨性分析 |
3.4.1 堆焊合金硬度 |
3.4.2 堆焊合金的耐磨性 |
3.4.3 堆焊合金断口形貌观察 |
3.5 堆焊合金的强化机制分析 |
3.5.1 V 元素对堆焊合金相图的影响 |
3.5.2 V 元素对堆焊合金各组织析出温度的影响 |
3.5.3 V 元素对堆焊合金中 MC 型碳化物质量分数的影响 |
3.5.4 堆焊合金中碳化物 EDS 分析 |
3.5.5 MC 型碳化物细化铁素体的错配度计算 |
3.6 不同焊接电流下堆焊合金表面冷却速率计算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LA_2O_3对堆焊合金组织与耐磨性的影响 |
4.1 堆焊合金的显微组织分析 |
4.1.1 堆焊合金金相组织观察 |
4.1.2 堆焊合金扫描组织观察 |
4.1.3 堆焊合金 XRD 分析 |
4.1.4 堆焊合金中各组织的体积分数计算 |
4.1.5 堆焊合金 TEM 分析 |
4.1.6 堆焊合金回火组织分析 |
4.2 堆焊合金的耐磨性 |
4.2.1 堆焊合金硬度 |
4.2.2 堆焊合金的耐磨性 |
4.2.3 堆焊合金断口形貌观察 |
4.3 强韧化机制分析 |
4.3.1 堆焊合金奥氏体晶粒尺寸统计 |
4.3.2 堆焊合金夹杂物分析 |
4.3.3 La_2O_3细化奥氏体错配度计算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海南东环城际铁路轨道工程施工技术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论文研究背景 |
1.1.2 论文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高速铁路轨道工程施工技术研究现状 |
1.2.2 高速铁路施工组织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章 无砟轨道工程施工技术研究 |
2.1 无砟轨道板预制 |
2.1.1 无砟轨道板厂生产线设计 |
2.1.2 轨道板预制施工工法 |
2.1.3 轨道板质量检验 |
2.2 无砟轨道板铺设 |
2.2.1 无砟轨道铺设CPIII网的布设技术 |
2.2.2 轨道板铺设施工工法 |
2.3 板式无砟轨道施工技术研究 |
2.4 双块式无砟轨道施工技术研究 |
2.5 道岔施工技术研究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高速铁路无缝线路长钢轨焊接及铺设技术研究 |
3.1 基地钢轨焊接工艺 |
3.1.1 钢轨焊接机具及劳力配置 |
3.1.2 基地钢轨焊接工艺流程及要求 |
3.2 现场长钢轨焊接工艺 |
3.2.1 现场长钢轨焊接工艺流程 |
3.2.2 焊前准备 |
3.2.3 焊接 |
3.2.4 焊后处理 |
3.2.5 放散锁定 |
3.2.6 平直度检测 |
3.3 长钢轨铺设设备及工艺流程 |
3.3.1 TCM60铺轨机 |
3.3.2 SVM1000铺轨机 |
3.3.3 500m长钢轨铺设作业流程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海南东环铁路轨道工程施工组织优化设计 |
4.1 工程概况 |
4.1.1 海南东环铁路工程概况 |
4.1.2 海南东环铁路轨道工程概况 |
4.2 轨道工程施工平面布置 |
4.2.1 临时焊轨基地平面布置 |
4.2.2 临时工程及附属设施方案 |
4.3 轨道工程施工进度控制 |
4.3.1 双代号网络计划图 |
4.3.2 海南东环铁路轨道工程施工进度安排 |
4.4 轨道工程施工质量控制 |
4.4.1 施工质量影响因素 |
4.4.2 海南东环铁路轨道工程施工质量控制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主要科研工作 |
个人简介 |
(10)无缝线路钢轨的连接与焊接技术研究 ——无缝线路钢轨铝热焊焊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轨道、车辆的发展简史 |
1.1 铁路轨道发展简史 |
1.2 铁路机车发展简史 |
1.3 中国铁路发展简史 |
1.4 轨道结构 |
1.4.1 轨道的组成 |
1.4.2 钢轨有缝连接 |
1.4.3 无缝线路 |
1.4.4 动车组 |
1.5 钢轨焊接面方位结构的改进 |
1.6 本文研究内容及拟定工作 |
第二章 无缝钢轨焊接技术 |
2.1 无缝钢轨闪光焊接技术 |
2.1.1 闪光焊的原理 |
2.1.2 闪光焊设备 |
2.1.3 闪光焊的工艺流程 |
2.1.4 闪光焊的组织结构和微观形貌 |
2.1.5 闪光焊的机械性能 |
2.1.6 闪光焊的优点及存在问题 |
2.2 无缝钢轨气压焊接技术 |
2.2.1 气压焊的原理 |
2.2.2 气压焊设备 |
2.2.3 气压焊的工艺流程 |
2.2.4 气压焊的组织结构和微观形貌 |
2.2.5 气压焊的机械性能 |
2.2.6 气压焊的优点及存在问题 |
2.3 无缝钢轨电弧焊接技术 |
2.3.1 电弧焊的原理 |
2.3.2 电弧焊设备 |
2.3.3 电弧焊的工艺流程 |
2.3.4 电弧焊的组织结构和微观形貌 |
2.3.5 电弧焊的机械性能 |
2.3.6 电弧焊的优点及存在问题 |
第三章 无缝钢轨铝热焊焊接技术 |
3.1 铝热焊的原理 |
3.2 铝热焊的设备和工艺流程 |
3.2.1 断轨修复铝热焊的设备和工艺流程 |
3.2.2 钢轨无缝区间锁定铝热焊的设备和工艺流程 |
3.2.3 道岔铝热焊焊接设备和工艺流程 |
3.3 钢轨铝热焊的机械性能 |
3.4 钢轨铝热焊的组织结构与金相形貌 |
3.4.1 德国“SKV”铝热焊焊缝的组织结构与金相形貌 |
3.4.2 法国“QPCJ”铝热焊焊缝的组织结构与金相形貌 |
3.4.3 中国铝热焊焊缝的组织结构与金相形貌 |
3.4.4 铝热焊微观缺陷的成因及预防措施 |
3.5 上述三种铝热焊剂工艺参数和机械性能的比较 |
3.6 铝热焊存在的问题、焊缝质量的保证措施及改进方法 |
3.6.1 铝热焊优缺点及存在问题 |
3.6.2 影响铝热焊质量的主要因素 |
3.6.3 铝热焊质量的保证措施 |
3.6.4 提高铝热焊焊接质量的改进方法 |
第四章 车辆轨道的回眸及无缝钢轨焊接的关键和发展的战略思考 |
4.1 车辆轨道的回眸 |
4.1.1 轨道材质与初始结构 |
4.1.2 工字钢轨 |
4.1.3 无碴道床和水泥轨枕 |
4.2 无缝钢轨焊接技术的关键 |
4.2.1 闪光焊技术的关键 |
4.2.2 气压焊技术的关键 |
4.2.3 铝热焊技术的关键 |
4.2.4 电弧焊技术的关键 |
4.2.5 简化厂焊技术 |
4.3 钢轨无缝焊接发展的战略思考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辙叉压力校直理论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钢轨现场维修超窄间隙焊接系统及焊接参数设定研究[D]. 刘强. 兰州理工大学, 2020
- [2]中老铁路养护维修技术研究[D]. Chanthasouk Vanphouang.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3]基于LS-DYNA的T型电梯导轨残余应力研究[J]. 李如翔,黄晓华,李波,夏康. 自动化技术与应用, 2019(06)
- [4]基于A公司工艺流程的成本管理研究[D]. 邢丹妮.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19(01)
- [5]高碳高锰奥氏体钢组织与力学性能研究[D]. 陈晨. 燕山大学, 2018(06)
- [6]轨道结构病害治理及养护决策系统研究[D]. 谢明杰. 重庆交通大学, 2018(01)
- [7]贝氏体钢辙叉与U75V钢轨焊接工艺及焊接接头组织性能研究[D]. 史晓波. 燕山大学, 2013(08)
- [8]钒与稀土对钢轨用贝氏体堆焊合金的组织与耐磨性影响[D]. 王亚军. 燕山大学, 2013(08)
- [9]海南东环城际铁路轨道工程施工技术方案研究[D]. 薛淑红. 西南交通大学, 2013(11)
- [10]无缝线路钢轨的连接与焊接技术研究 ——无缝线路钢轨铝热焊焊接技术研究[D]. 韩洪江. 吉林大学, 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