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机械通气在临床治疗中的常见问题及处理(论文文献综述)
高展雄[1](2021)在《重症肺炎所致脓毒症中医证候特征及血必净注射液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一、重症肺炎所致脓毒症中医证候特征目的:收集重症肺炎所致脓毒症患者中医四诊资料,观察证候要素分布,得出主要中医证型,为危重症领域的中医诊治提供一定思路。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病例均来自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ICU,符合所设立的诊断、纳入及排除标准。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基础病史、中医四诊信息等内容,填入相应调查表中,建立数据库,并导入SPSS21.0软件中进行分析,得出相应证候要素特征,总结主要中医证型。结果:1一般资料本部分共纳入172例重症肺炎所致脓毒症患者,60岁以上患者有154例,占89.53%,70~79岁为主要年龄层,占38.95%。男女病患在年龄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基础病史中合并高血压病最为常见,占55.23%。入住ICU病房28天后共有76名患者死亡,病死率为44.19%。2中医方面(1)中医四诊信息共收集95个,共2530例次。(2)重症肺炎所致脓毒症在临证中,以神昏、气促、喘息憋气、白痰、皮肤瘀点瘀斑、肢体浮肿、唇紫绀、纳呆、喉间痰鸣、咳嗽为常见症状。(3)重症肺炎所致脓毒症在临证中,以舌红、苔腻、脉滑、脉弦为常见舌脉。(4)证候要素:病位证素中前四位依次为:肺、心(神窍)、肾及脾胃,分别占91.86%、73.26%、62.21%、60.47%;病性证素中前四位依次为:痰饮、气虚、火热及血瘀,分别占88.37%、76.16%、66.28%、54.07%。(5)重症肺炎所致脓毒症患者中医证型以瘀毒内阻证、气虚痰阻证、津亏腑实证、热毒炽盛证和阳气虚衰证多见。结论:1重症肺炎所致脓毒症患者以神昏、气促、喘息憋气、白痰、皮肤瘀点瘀斑、肢体浮肿、唇紫绀、纳呆、喉间痰鸣、咳嗽、舌红、苔腻、脉滑、脉弦为常见四诊信息。2重症肺炎所致脓毒症的病位主要在肺,与心(神窍)、肾及脾胃密切相关,常见病性证素为痰饮、气虚、火热及血瘀。3重症肺炎所致脓毒症患者中医证型以瘀毒内阻证、气虚痰阻证、津亏腑实证、热毒炽盛证和阳气虚衰证多见。二、血必净注射液治疗重症肺炎所致脓毒症血瘀证疗效观察目的:本研究通过对血必净注射液治疗重症肺炎所致脓毒症且中医辨证为血瘀证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验证相关指标改善情况,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此病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ICU的住院患者共41例,均符合重症肺炎所致脓毒症血瘀证的纳入标准,以临床医师诊治是否使用血必净注射液为自然分组,对照组为21例,实验组为20例。收集患者治疗前一般资料、基础病史、入院评分、入院相关化验指标、28天病死率及治疗后化验指标,用SPSS21.0软件分析,观察临床指标是否改善。结果:1基线比较: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性别、年龄)、入院评分(APACHE-II评分、SOFA评分)、基础病史、入院化验指标(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降钙素原、血乳酸、D-二聚体、血小板、纤维蛋白原)等基线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炎症指标(1)白细胞计数: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白细胞计数均较前改善(P<0.05),且实验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2)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两组经治疗后,实验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3)降钙素原:经治疗后,实验组降钙素原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3血乳酸:两组患者血乳酸均较前改善(P<0.05),且实验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4凝血指标(1)D-二聚体:经治疗后,两组患者D-二聚体均较前改善(P<0.05),且实验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2)血小板:对照组血小板较前下降(P<0.05),而实验组血小板较前未见改变。(P>0.05)。(3)纤维蛋白原:两组患者纤维蛋白原均较前下降(P<0.05),对照组下降较实验组更为明显(P<0.05)。5 28天病死率:实验组28天病死率为30.00%;对照组为42.86%。预后改善尚未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肺炎所致脓毒症且中医辨证为血瘀证的患者,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经血必净注射液治疗能更有效改善炎症指标(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及降钙素原)、血乳酸、凝血指标(D-二聚体),减少凝血物质(血小板及纤维蛋白原)消耗。
彭云胜[2](2021)在《ICU拔管后使用无创通气与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临床疗效的观察》文中认为背景:呼吸衰竭是入住重症监护病房的常见的原因之一,这类患者多半病情危重,常常需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治疗[1],对于原发病好转、疾病诱因得以去除的病人而言,尽早的脱机拔管就成为了必要,而自主呼吸试验是常用来判断患者能否成功脱机拔管的指标之一,然而自主呼吸试验成功病人仍有20%病人需再次插管,为了实现病人的平稳过渡,传统的氧疗如鼻导管吸氧、文丘里面罩、无创通气逐渐登上了历史舞台,而传统氧疗存在流速小、加温加湿不足、耐受性差等缺点,为了弥补传统氧疗的不足,经鼻高流量氧疗(HFNC)诞生了,并逐渐应用于临床。有研究表明[2],与传统鼻导管吸氧相比,HFNC的再插管率和ICU住院时间有所降低;与无创通气(NPPV)相比,它具有更好的舒适性和依从性[3],因此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目的:探索经鼻高流量氧疗和无创通气在预防脱机拔管再插管的病人中是否具有相似的疗效,从而为ICU的脱机拔管患者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手段。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1月吉林省人民医院综合ICU行机械通气并且达到脱机拔管标准的患者,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采用随机数法,分为经鼻高流量氧疗组(HFNC组)和无创正压通气组(NPPV组),符合脱机拔管标准且通过自主呼吸试验的患者一共85例,排除因各种原因不能入组的患者,最终入组患者一共66例,其中HFNC组34例,NPPV组32例,在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基础上,HFNC组给予经鼻高流量氧疗,NPPV组给予无创通气,并记录患者拔管时的一般资料,通过比较两组患者在拔管后1h、6h、12h患者的生命体征、血气分析、舒适度、吸痰次数,ICU住院时间、再插管率、并发症发生率、28天死亡率的变化。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各临床指标的差异,从而为ICU的脱机拔管患者选择合适的氧疗提供依据。结果:1.两组患者在拔管前的一般资料、心率、呼吸频率、氧合指数、通气时间、PH、血乳酸、平均动脉压、APACHEII评分等,无统计学的差异(P>0.05);2.两组在拔管后的1h、6h、12h在PaO2/FiO2、Pa CO2、RR、HR指标上存在时间效应,即随着时间变化,上述指标均有所改善,但HFNC组降低RR、HR的作用强于NPP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在PaO2/FiO2、Pa CO2指标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两组治疗前后在PH、Lac、MAP指标上不存在时间效应,且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4.两组在治疗后12h,在吸痰次数、舒适度评分、并发症发生率方面,HFNC组均低于NPPV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5.两组在ICU住院时间、28天死亡率、再插管指标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HFNC和NPPV均能改善ICU脱机拔管患者的缺氧症状,都可以作为ICU拔管失败高危患者的一种过渡性治疗,对于呼吸衰竭(PaO2/FiO2>100mm Hg)的患者具有相似的治疗效果。2.对于ICU脱机拔管患者而言,两种氧疗方式在临床预后方面具有相似的疗效,但HFNC具有更好的舒适性、耐受性和依从性,且具有并发症少等优点,在NPPV存在禁忌症或病人不能耐受无创正压通气时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替代手段。
梅菊[3](2021)在《多模式喷射通气在无痛纤维支气管镜治疗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比研究多模式喷射通气与高频喷射通气应用于全身麻醉纤维支气管镜(FOB)治疗的气道管理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行无痛纤维支气管镜治疗的患者40例,性别不限,年龄40-82岁,BMI 18.4-29.1,ASA分级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高频喷射通气组(H组,n=20)、多模式喷射通气组(S组,n=20)。麻醉诱导后置入喉罩,H组采用高频喷射通气,S组采用多模式喷射通气。记录患者入室(T0),高频喷射通气或多模式喷射通气15min(T1)、30min(T2),恢复自主呼吸即刻(T3)四个时间点的生命体征HR、MAP、Sp O2,同时检测动脉血气记录PH值、Pa CO2、Pa O2,检测血糖、皮质醇、CRP和IL-6浓度;记录术中因PETCO2>80mm Hg(1mm Hg=0.133k Pa)暂停手术操作患者例数。结果:两组患者未见低氧血症发生。与T0时比较,两组患者T2,3时HR升高,两组患者T13时IL-6、Sp O2和Pa O2升高,H组患者T2,3时MAP、血糖、皮质醇升高,H组患者T1?3时PH值降低而Pa CO2升高,H组T3时CRP升高,S组T2时PH值降低,S组T3时MAP、血糖、皮质醇升高(P<0.05);与H组比较,S组T2时HR、MAP降低,T1?3时PH值升高、Pa CO2降低,T2,3时血糖、皮质醇和IL-6降低,T3时CRP降低(P<0.05)。H组因术中PETCO2(29)80mm Hg暂停操作的有3例,S组0例。结论:在无痛纤维支气管镜治疗的气道管理中,多模式喷射通气效果优于高频喷射通气。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工作委员会[4](2021)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21年修订版)》文中提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是最常见的慢性气道疾病。我国慢阻肺领域的专家们通过检索和整合近年来慢阻肺领域的研究进展,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13年修订版)"进行了重新修订。本次修订提出了将危险因素、筛查问卷和普及肺功能应用相结合的策略,期望提高慢阻肺的早期诊断率,减少漏诊;对疾病综合评估、稳定期药物治疗、急性加重的评估、规范化治疗、后续访视和预防未来的急性加重等方面根据最新的研究证据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并对慢阻肺诊疗及临床研究方向提出了新的思考和展望。
梁振宇[5](2020)在《肺超声评分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肺超声评分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机械通气治疗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1)肺超声评分在NRDS患儿机械通气治疗中的预测价值研究。选择2018年4月1日至2019年5月30日入住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新生儿科诊断为NRDS患儿580例作为研究对象,在首次胸片2小时内完成肺超声及血气分析检查,并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采取不同的辅助通气模式。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肺超声评分与X线分级、辅助通气模式分级、血气分析之间的相关性;通过绘制ROC曲线预评价肺超声评分在NRDS患儿机械通气中的预测效能。(2)肺超声评分在NRDS患儿机械通气撤离中预测价值研究。选择2018年4月1日至2020年8月30日入住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新生儿科使用机械通气治疗的NRDS患儿382例作为对象,分成撤机成功组(208例)和撤机失败组(104例),撤机前2h完善肺超声、心脏彩超、胸片、血气分析等检查。通过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分别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影响撤机失败的危险因素;再根据危险因素建立NRDS机械通气撤机失败预测模型;评价肺超声评分对撤机失败预测能力与联合预测模型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第一部分:肺超声评分与X线分级、辅助通气模式分级及氧合指数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通过spearman相关性分析,提示肺超声评分与NRDS患儿X线分级、辅助通气模式分级、氧合指数均具有正相关性。肺超声评分在NRDS治疗中AUC值为0.867,对机械通气治疗预测灵敏度为0.871,特异度为0.637。第二部分:身长、出生体重、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和肺超声评分是撤机失败的危险因素。根据危险因素建立NRDS撤机失败的预测模型进行综合预测。该联合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80(95%CI:0.839-0.914),灵敏度为85.85%(95%CI:77.7-91.9),特异性为77.88%(95%CI:71.6-83.3)。联合预测模型与肺超声评分的预测能力无统计学差异(Z=0.427,P=0.669)。肺超声评分的曲线下面积为0.867,灵敏度为84.91%,特异性为80.77%。结论:(1)肺超声评分可用于NRDS患儿机械通气治疗使用的预测;肺超声评分与X线分级、氧合指数存在一定相关性。(2)肺超声评分可用于机械通气治疗NRDS患儿的撤机预测,与撤机成功率存在相关性,撤机预测灵敏度较高。(3)肺超声在临床上能够为NRDS机械通气应用及撤离提供一种较为方便、安全、有效的影像学指导依据。
王玮琴[6](2020)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下呼吸道标本检出念珠菌临床意义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慢性气道疾病是我国最为常见、疾病负担最为严重的慢性疾病种类之一,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支气管哮喘为代表。并且由于人口老龄化、吸烟、吸入二手烟、空气污染、生物燃料的使用以及药物可及性在不同地区差异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未来慢性气道疾病的防治形势仍然严峻。念珠菌属广泛存在于人体和环境当中,属于人体的正常菌群之一,而在念珠菌属之中,比较普遍的一类条件致病真菌就是白念珠菌。近年来,由于广谱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被广泛应用于慢性气道疾病尤其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的治疗,使得此类患者念珠菌的定植率呈现升高趋势,由此导致的继发肺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也随之上升,再加上真菌与细菌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影响慢性气道疾病患者的病程、预后及转归。因此,探讨慢性气道疾病念珠菌定植及感染的特点,对慢性气道疾病的防治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研究目的明确下呼吸道标本检出念珠菌对慢性气道疾病的急性加重、病情严重度、治疗反应和疾病预后的影响。研究方法采用回顾性多中心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上海市普陀区人民医院等上海市27家三级、二级医院2011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期间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和(或)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住院、下呼吸道标本涂片和(或)培养念珠菌阳性者为阳性组,以同期AECOPD和(或)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住院而真菌阴性者为阴性对照组。收集入组患者的一般信息、稳定期临床表现、肺功能情况、治疗状况、本次急性加重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方案以及患者出院后1年内的再发急性加重情况及死亡情况。主要分析两组患者住院期间机械通气使用率、住院天数、住院费用、住院死亡率、出院后1年内急性加重次数、急性加重再次入院时间间隔以及出院后1年内死亡情况。以出院1年死亡为结局事件,根据卡方检验分析病例组与对照组各指标之间的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去除缺失关键临床资料的病例,哮喘急性发作患者念珠菌阳性仅8例,真菌阴性仅17例,样本量不足,故未纳入最终的结果统计分析,最终纳入分析的AECOPD患者念珠菌阴性者(459例)有吸烟史者显着多于念珠菌阳性者,同时,稳定期FEV1/FVC%也显着高于念珠菌阳性患者(633例),P均小于0.01,其他资料无明显差异;去除无1年内生存随访患者后,两组患者吸烟史差异显着(P<0.01),稳定期FEV1/FVC%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念珠菌阳性组中微生物组成分析发现真菌培养结果为念珠菌的共582例次,共625个念珠菌分离株,其中白念珠菌529株(84.4%),非白念珠菌80株,包括光滑念珠菌51株(8.1%),热带念珠菌22株(3.5%),近平滑念珠菌5株(0.8%),克柔念珠菌1株(0.2%),其他1株(0.2%),未区分白念珠菌及非白念珠菌16株(2.6%),白念珠菌与非白念珠菌混合41例;纳入阳性组患者中共有452例患者记录了口腔黏膜白斑情况,其中20例(4.4%)有口腔黏膜白斑,余432例(95.6%)无口腔黏膜白斑。临床预后指标分析显示阳性组和阴性组患者住院期间机械通气比例、住院死亡率、1年内再发急性加重次数均没有显着差异,P均大于0.05;念珠菌阳性患者住院天数显着长于阴性组,P=0.008;阳性组患者住院费用显着高于阴性组,P=0.001;患者出院1年内急性加重发作次数比例比对中,阳性组患者比例显着高于阴性组,P=0.019;1年内阳性组患者死亡比例以及再次急性加重入院间隔天数显着高于阴性组患者,P=0.000。去除无1年生存随访的患者信息进行临床预后信息比对,结果发现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比例、有创和无创比例、住院天数、住院死亡比例、1年内加重次数没有显着差异,P均>0.05;阳性组患者住院花费、1年内再次出现急性加重、1年内死亡比例、再次发生急性加重入院间隔天数均显着高于阴性组患者,P<0.05。阳性组及阴性组合并高血压病、脑血管病、冠心病、慢性心衰、心房纤颤例数作比较,其相互之间的不同在统计学上没有意义(其中P>0.05);两组在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合并呼吸衰竭、合并低蛋白血症、抗菌药物种类≧2种、合并糖尿病方面的差异,在统计学上具备一定的意义(其中P<0.05)。在上述单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做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结果表明: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OR数值是3.406,94%CI:1.273~9.120,P<0.05)、合并糖尿病(OR数值是5.321,95%CI:1.562~18.120,P<0.05)、使用抗菌药物在两种以上的(OR值为3.666,95%CI:1.218~11.035,P<0.05)是念珠菌阳性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研究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下呼吸道标本检出念珠菌,可以加重患者疾病负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下呼吸道念珠菌长期定植,可使患者更容易再发急性加重,并且更易导致死亡;念珠菌阳性和高血压病、冠心病、脑血管病、心房纤颤、慢性心衰不具有相关性;念珠菌阳性与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合并呼吸衰竭、合并低蛋白血症、使用抗菌药物种类≧2种、合并糖尿病具有相关性;其中合并糖尿病、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应用两种以上抗菌药物,是引起念珠菌阳性主要危险因素。
许姣姣[7](2020)在《鼻腔护理对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行无创机械通气患者下呼吸道菌群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本课题旨在阐述无创机械通气对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鼻腔状况及呼吸道菌群的影响,阐明鼻腔护理在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行无创机械通气患者中的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分析鼻腔护理对无创机械通气患者鼻腔分泌物、舒适度、鼻粘膜出血、临床结局及上下呼吸道菌群的影响,为无创机械通气患者实施鼻腔护理提供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入选2019年3月2019年12月在浙江省某三甲医院确诊为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且需要无创机械通气治疗的5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化方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6例患者。对照组采用无创机械通气常规护理方式,试验组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0.9%氯化钠溶液鼻腔喷雾联合鼻腔擦拭的鼻腔护理方式,每次四喷,每日四次。在干预前分别采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并进行数据分析,保证两组患者之间具有可比性;跟踪收集两组患者在干预前后鼻腔舒适性评分、鼻腔分泌物评分、鼻黏膜出血发生情况、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痰培养阳性结果及C反应蛋白恢复正常时间的变化;且在干预前后分别收集两组患者鼻腔标本和深部痰标本,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鼻腔菌群和下呼吸道菌群在丰度、多样性、数量中的前后变化。最后,综合评价鼻腔擦拭联合鼻腔喷雾的鼻腔护理方式在无创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52名研究对象,其中有9名研究对象在研究结束后流失,最终有43名完成本试验(试验组22例,对照组21例)。其中男性25例(58.1%),女性18例(41.9%);年龄在5889岁,平均年龄75.30±8.47岁。将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吸烟史等一般资料对比分析,数据结果显示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干预前两组患者鼻腔舒适性评分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干预前后两组患者鼻腔舒适性评分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其中试验组鼻腔舒适性评分由2.41±1.53分下降至0.73±0.93分(P<0.001),而对照组鼻腔舒适性评分由2.00±0.83分上升至4.24±1.86分(P<0.001)。两组患者在干预前鼻腔分泌物评分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但两组患者鼻腔分泌物评分干预前后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其中试验组鼻腔分泌物评分由1.36±0.49分下降至1.09±0.29分(P<0.05),而对照组鼻腔分泌物评分由1.14±0.35分上升至2.05±0.74分(P<0.001)。两组患者在鼻黏膜出血发生情况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试验组鼻黏膜出血发生情况(13.6%)少于对照组(33.3%)。3.在门水平鼻腔和下呼吸道物种菌群丰度比较中,试验组在干预前后鼻腔优势菌群没有明显差别,对照组在干预前后鼻腔优势菌群中厚壁菌门有所增加,且对照组鼻腔和下呼吸道中均出现了少见菌群,如Candidatus-Marinimicrobia、硝化螺旋菌门、绿弯菌门。在纲水平鼻腔和下呼吸道物种丰度比较中,试验组在干预前后鼻腔优势菌群中杆菌和放线菌没有明显差别,γ-变形菌轻幅度下降,而对照组在干预前后鼻腔优势菌群中杆菌和γ-变形菌均有所增加,且对照组下呼吸道菌群中发现了少见菌群,如芽单胞菌和酸杆菌。在属水平鼻腔和下呼吸道物种丰度比较,相较于试验组,对照组鼻腔优势菌群中葡萄球菌属增加比例比较明显,但在下呼吸道菌群种类分布中,两组患者之间没有明显差别。4.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痰培养阳性结果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干预前试验组11例(50%),对照组13例(61.9%);干预后试验组8例(36.4%),对照组10例(47.6%)。两组患者C反应蛋白恢复正常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试验组(3.71±0.91天)少于对照组(3.82±0.85天)。两组患者VAP发生率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试验组1例(4.5%),对照组3例(14.5%)。5.在整个鼻腔护理实施过程中没有发生严重护理不良事件。研究结论:1.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鼻腔护理可以减少无创机械通气患者鼻腔分泌物,提高患者舒适性,降低鼻黏膜出血发生情况。2.本研究发现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患者鼻腔葡萄球菌属增加最为显着,且在鼻腔与下呼吸道菌群分布中均出现了少见菌群,这可能是无创机械通气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诱因之一。3.在实施医院常规护理的前提下,无创机械通气患者实施鼻腔护理鼻腔优势菌群丰度没有明显变化,且在下呼吸道菌群分布中没有发现少见菌群。4.无创机械通气患者的鼻腔护理不容忽视,有效的鼻腔护理措施势在必行。
刘晓彤[8](2020)在《RASS与SAS评分在AECOPD有创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治疗中的比较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比较Richmond躁动-镇静评估量表(Richmond Agitation Sedation Scale,RASS)与Riker镇静-躁动评估量表(Sedation-Agitation Scale,SAS)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cute exacerbatio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有创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治疗中的应用效果,为AECOPD治疗过程中镇静评估工具的选择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11月至2019年12月入住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明确诊断为AECOPD并行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80例,分为RASS评分组(R组n=40)及SAS评分组(S组n=40),分别应用RASS评分、SAS评分指导患者镇静治疗。两组患者均采用相同种类的镇痛、镇静药物,在充分镇痛的基础上,以浅镇静为目标镇静深度,实施每日唤醒与早期目标导向型镇静相结合的镇静治疗策略。于开始持续镇静前(T0)、持续镇静后1h(T1)、4h(T2)、12h(T3)、24h(T4)、48h(T5),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命体征及呼吸力学指标;并于以上各时刻检测患者动脉血气;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镇静治疗期间心血管相关不良事件及ICU住院期间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单位时间镇痛、镇静药物应用剂量、镇静时间、有创机械通气时间、气管插管留置时间、ICU住院时间。结果1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APACHE II评分及入室PaCO2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内比较:两组患者T1T5时刻的HR、MAP、RR、Ppeak、Pplat、PEEPi、Raw、Pa CO2均低于T0时刻,VT、Cdyn、p H、Pa O2均高于T0时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比较:两组患者T0、T1时刻的MAP、HR、RR、Pa CO2无统计学差异(P>0.05),R组T2T5时刻MAP、HR、RR高于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组T2T5时刻Pa CO2低于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T0T2时刻的Ppeak、Raw、Cdyn无统计学差异(P>0.05),R组T3T5时刻的Ppeak、Raw低于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组T3T5时刻的Cdyn高于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各时刻Pa O2、p H、VT、Pplat、PEEP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心动过速、谵妄、人机对抗、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R组患者低血压、心动过缓、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低于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患者单位时间镇痛药物用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R组较S组患者的单位时间镇静药物用量、镇静时间、有创机械通气时间、气管插管留置时间、ICU停留时间均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AECOPD行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施行以浅镇静为目标深度的早期目标导向镇静治疗时,应用RASS镇静评分评估镇静深度、指导镇静药物用量,能在应用较小镇静药剂量的情况下,达到更益于患者病情好转的镇静状态,并有效缩短有创机械通气及ICU停留时间,降低部分不良事件发生率,值得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进行研究深化与推广应用。图12幅;表17个;参171篇。
张红媛[9](2020)在《RASS及Ramsay对ICU腹部手术术后有创通气患者镇静疗效比较》文中提出目的在eCASH理念指导下对重症监护病房(ICU)中腹部手术术后行有创通气的患者行镇痛镇静治疗,比较Richmond躁动-镇静评估量表(Richmond Agitation and Sedation Scale,RASS)及Ramsay镇静评估量表(Ramsay Sedation Scale,RSS)的运用效果,为此类ICU患者镇静评分的选择提供临床和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18年6月到2019年6月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综合ICU收治的腹部手术术后行有创通气治疗的患者共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RASS镇静治疗组(A组),Ramsay镇静治疗组(B组),两组各30例患者。入ICU后先行镇痛治疗,应用重症监护室疼痛观察工具(CPOT)行镇痛评估。后应用eCASH理念常规对患者进行镇静治疗,并分别根据RASS与Ramsay理想镇静评分调整镇静药物用量。记录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资料,比较并分析两组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意识恢复时间,瑞芬太尼应用剂量,右美托咪定应用剂量,加用丙泊酚率,丙泊酚应用剂量,镇静时间,带管时间,一次性拔管成功率,低血压发生率,心动过缓发生率,ICU停留时间,总住院时间,30d病死率,不良事件:谵妄、意外拔管、呼吸抑制、人机对抗、镇静过度、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记录并分析两组患者进入ICU后10min(T0)、术后第1天(T1)、术后第3天(T2)、术后第5天(T3)、拔管前15min(T4)的动脉血氧分压(PaO2)、平均动脉压(MAP)、C-反应蛋白(CRP)等。结果1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ASA分级、BMI、APACHE II评分、手术时长等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入室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意识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的瑞芬太尼应用剂量、右美托咪定应用剂量、加用丙泊酚率、丙泊酚应用剂量、低血压发生率、心动过缓发生率比较,A组均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A组的镇静时间、带管时间、ICU停留时间短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患者的一次性拔管成功率、总住院时间、30d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6两组不良事件:谵妄、呼吸抑制、人机对抗、镇静过度、VAP发生率的比较,A组均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两组的意外拔管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7两组的组内比较Pa O2在T0时刻均高于T1~T3时刻,低于T4时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MAP在T1~T4时刻均高于T0时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CRP在T1~T4时刻均高于T0时刻,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的Pa O2、CRP在T0、T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Pa O2在T2~T4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CRP在T2~T4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两组的M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以eCASH理念为前提对ICU中腹部手术术后有创通气患者实施镇痛镇静治疗,得出应用RASS镇静评分比应用Ramsay镇静评分治疗的患者镇痛镇静药物应用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率减少,CRP数据更低,术后肺功能恢复更佳,恢复时间及ICU停留时间缩短,可以更好地接受临床治疗,RASS镇静评分更有助于此类患者的临床转归及减轻此类患者的医疗负担。图3幅;表7个;参180篇。
刘玥[10](2020)在《卒中相关性肺炎中医证型与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观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观察SAP中医证型及兼证的分布情况,分析中医证型与兼证的相关性,为研究SAP中医证型特点提供客观依据。2观察不同治疗方案对SAP临床预后及核心指标的影响,总结中医药治疗的药物使用情况,为中西医结合治疗SAP前瞻性临床研究提供前期基础。方法:1采用回顾性的调查方法,调查2017年1月到2019年9月间,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症病房确诊SAP的住院患者。收集患者一般情况、中医辨证资料、治疗方法、实验室检査结果、临床症状改善情况、预后转归等内容,将结果填入设计好的调查表中。建立原始临床数据库后,将数据导入SPSS 22.0中,总结SAP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和兼证分布情况,检验中医证型分布与患者年龄、性别、卒中类型以及是否出现兼证和兼证类型之间的关系。2以临床医生根据患者情况所采取的治疗措施,将患者形成自然分组两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共48例,西医治疗组共有59例。以临床治愈率为主要观察指标;以患者的抗生素使用时间、临床症状改善(退热时间和咳痰消失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等指标,以及与肺炎感染有关的实验室指标(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和乳酸脱氢酶)变化为次要观察指标。将两组各临床指标的结果导入SPSS 22.0,分析两组在临床治愈率方面的差异,以及两组在抗生素使用时长、临床症状改善、实验室指标改善等方面的差异。3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内病例,按照服用中医药物的类型分为:中药汤剂组和中成药组两组,分析中成药组和中药汤剂治疗组的治法治则,比较两组在临床治愈率方面的差异,得出SAP中医辨证论治基础中的主要药物使用规律,以及经验性药物配伍组合方式。结果:1 SAP在老年患者和男性患者中发病率明显升高。2患者的SAP中医证型分布情况从高到低依次为:痰热壅肺证(28.97%)、痰湿阻肺证(21.50%)、肺脾气虚证(18.69%)、气阴两虚证(12.15%)、风热犯肺证(8.41%)、外寒内热证(7.48%)、邪陷正脱证(1.87%)、热入心包证(0.93%)。兼证分布情况为近半数患者出现兼证,血瘀证发病率约29%,腑实证发病率约19%。3患者未合并兼证,以及合并血瘀证,合并腑实证的情况与SAP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之间存在相关性(p<0.05)。肺脾气虚证和气阴两虚证出现血瘀证或腑实证两种兼证的概率最小。血瘀证分布见于除邪陷正脱证和热入心包证两个重症类型外的其他所有证型中,并在痰湿阻肺证中最多见。腑实证主要发生在痰热壅肺证、风热犯肺证和外寒内热症三种证型中,并在痰热壅肺证中出现频率最高。4中西医结合组和西医组两组,分别在7d和14d的治愈率,均为中西医结合组高于西医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诸观察指标改善方面,治疗7d后,中西医结合组各感染指标均较西医组低,且两组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三个结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14d时,则两组感染指标结果间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果没有统计学意义。并且两组在静脉抗生素使用时间和总抗生素使用时间方面、临床症状改善时间(退热时间和咳痰消失时间)方面、肺部啰音消失时间方面,中西医结合组均优于西医组,且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中药汤剂组和中成药组两组,在7d的治愈率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14d的治愈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6辨证论治处方中,使用频率前二十的药物依次是:炙甘草、党参、茯苓、柴胡、桑白皮、鱼腥草、厚朴、芦根、枳壳、清半夏、苍术、冬瓜子、苍术、瓜蒌、白术、白茅根、苦杏仁、浙贝母、砂仁、黄芩、桃仁。药物分析结果表明清热类药物使用最多,主要有清热解毒药、清热泻火药、清热凉血药、清热燥湿药四类。而使用频率排在前五位的依次是:清热药、补气药、化湿药、利水消肿药和止咳平喘药。结论:1 SAP中医证型分布从高到低为:痰热壅肺证>痰湿阻肺证>肺脾气虚证>气阴两虚证>风热犯肺证>外寒内热证>邪陷正脱证>热入心包证。兼证分布情况中血瘀证和腑实证两种兼证的发病率较高,占总病例数约一半。2中西医结合和西医治疗SAP都有效,但是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较单纯西医治疗,抗感染效果更好,各感染指标恢复到正常水平用时更短。并在改善药物使用情况,以及改善临床症状,肺部体征方面都较纯西医治疗有优势,可以认为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缩短SAP病程,并提高SAP的治愈率。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指标主要体现在:治疗7d时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等三个指标方面。3采用辨证论治的中药汤剂治疗整体效果优于中成药治疗,可以缩短SAP病程,提高短期治愈率。4 SAP的治疗主要以清热化痰,补气健脾,止咳平喘为原则,主要使用的药物为桑白皮、鱼腥草、芦根、冬瓜子、党参、茯苓、白术、炙甘草、生黄芪、苍术、玄参、厚朴、枳壳、柴胡、清半夏、桑白皮、苦杏仁、陈皮、瓜蒌、浙贝母等,并且论治中,根据患者具体的情况予以辨证加减,采用对症的药物配伍关系,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并建议根据SAP证型,兼证以及临床症状和疾病转归等灵活加减用药。
二、机械通气在临床治疗中的常见问题及处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机械通气在临床治疗中的常见问题及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重症肺炎所致脓毒症中医证候特征及血必净注射液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研究一 重症肺炎所致脓毒症中医证候特征 |
1 研究内容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来源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观察指标 |
2.6 数据收集整理 |
2.7 统计方法 |
2.8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1 一般资料 |
2 中医证候特征 |
2.1 中医四诊资料 |
2.2 中医证候要素 |
2.3 主要中医证型 |
讨论 |
1 现代医学对重症肺炎所致脓毒症的认识 |
1.1 重症肺炎与脓毒症的联系 |
1.2 重症肺炎所致脓毒症发病机制 |
2 祖国医学对重症肺炎所致脓毒症的认识 |
2.1 重症肺炎所致脓毒症的基本病机 |
2.2 重症肺炎所致脓毒症关键致病因素 |
3 问题与展望 |
研究二 血必净注射液治疗重症肺炎所致脓毒症血瘀证疗效观察 |
1 研究内容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来源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分组方式 |
2.6 观察指标 |
2.7 数据整理 |
2.8 统计方法 |
2.9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1 一般资料 |
2 炎症指标 |
2.1 白细胞计数 |
2.2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
2.3 降钙素原 |
3 血乳酸 |
4 凝血指标 |
4.1 D-二聚体 |
4.2 血小板 |
4.3 纤维蛋白原 |
5 28天病死率 |
讨论 |
1 血瘀证形成及表现 |
2 血必净注射液研究现状 |
2.1 血必净注射液疗效评价 |
2.2 血必净注射液方药组成 |
2.3 血必净注射液药理作用机制 |
3 临床疗效分析 |
4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一中医对重症肺炎所致脓毒症的认识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西医对重症肺炎及脓毒症的认识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ICU拔管后使用无创通气与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临床疗效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材料与方法 |
1 一般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3)多模式喷射通气在无痛纤维支气管镜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资料 |
1.1 病例选择及分组 |
1.2 主要仪器设备 |
1.3 主要耗材 |
1.4 药品及备用药品 |
2.方法 |
2.1 术前访视 |
2.2 麻醉前准备 |
2.3 麻醉与气道管理 |
2.4 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
2.5 血样的采取 |
2.6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
2.7 观察指标 |
2.8 质量控制 |
3.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2.两组患者生命体征的比较 |
3.两组患者血气分析的比较 |
4.两组患者应激激素和炎症因子的比较 |
80mm Hg暂停手术操作例数的比较'>5.两组患者因P_(ET)CO_2>80mm Hg暂停手术操作例数的比较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无痛纤维支气管镜诊疗中气道管理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5)肺超声评分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肺超声评分在NRDS患儿机械通气治疗中的预测价值研究 |
第一节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仪器设备 |
1.3 研究方法 |
第二节 结果 |
2.1 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 |
2.2 NRDS超声检查结果 |
2.3 肺超声严重程度分级与X线分级的相关性分析 |
2.4 X线不同分级下肺超声评分比较及相关性分析 |
2.5 不同辅助通气模式与X线分级的相关性分析 |
2.6 不同辅助通气模式与肺超声评分的比较与相关性分析 |
2.7 超声评分与血气分析相关性分析 |
2.8 肺超声评分在NRDS患儿需要机械通气中的预测效能 |
第三节 讨论 |
第二章 肺超声评分在NRDS患儿机械通气撤离中预测价值研究 |
第1节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仪器设备 |
1.3 研究方法 |
1.4 统计分析 |
第2节 结果 |
2.1 基线数据 |
2.2 肺超声结果及两组肺超声主要异常征象比较 |
2.3 撤机失败的单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 |
2.4 NRDS患儿机械通气撤机失败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 |
2.5 NRDS患儿机械通气撤机失败预测模型 |
第3节 讨论 |
第三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符号说明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致谢 |
(6)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下呼吸道标本检出念珠菌临床意义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念珠菌研究概述 |
1.2 下呼吸道念珠菌定植研究概述 |
1.3 下呼吸道念珠菌感染的流行病学 |
1.4 念珠菌感染疾病的治疗方面的研究 |
1.4.1 针对病原的有效性治疗 |
1.4.2 经验性治疗 |
1.4.3 预防性的治疗 |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研究设计和研究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1.1 纳入标准 |
2.1.2 COPD及哮喘诊断标准、急性加重/发作定义 |
2.1.3 实验分组 |
2.1.4 排除标准 |
2.2 研究终点 |
2.3 样本来源 |
2.4 纳入患者临床资料 |
2.4.1 基本信息 |
2.4.2 预后指标 |
2.5 质量控制 |
2.6 统计学角度进行分析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3.1 患者基本资料 |
3.2 念珠菌阳性病例组中微生物学情况 |
3.3 阳性病例组念珠菌阳性者有无口腔黏膜白斑 |
3.4 临床预后指标 |
3.5 念珠菌阳性相关因素分析 |
3.6 念珠菌阳性多因素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一般情况 |
4.1.1 年龄 |
4.1.2 吸烟史及吸烟量 |
4.1.3 稳定期肺功能 |
4.2 念珠菌阳性病例组中微生物学情况 |
4.3 口腔黏膜白斑 |
4.4 临床预后指标 |
4.4.1 机械通气 |
4.4.2 住院天数 |
4.4.3 住院死亡率 |
4.4.4 出院后1 年内急性加重次数 |
4.4.5 住院费用 |
4.4.6 1 年内再次急性加重率、再次急性加重住院间隔天数、1 年内死亡率 |
4.5 念珠菌阳性危险因素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慢性气道疾病念珠菌定植及其作用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7)鼻腔护理对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行无创机械通气患者下呼吸道菌群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无创机械通气是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有效措施 |
1.1.2 上呼吸道菌群与下呼吸道菌群之间存在相关性 |
1.1.3 鼻腔卫生状况与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具有相关性 |
1.1.4 鼻腔护理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1 研究技术线路图 |
2.2 研究对象 |
2.2.1 病例来源 |
2.2.2 临床诊断标准 |
2.2.3 纳入标准 |
2.2.4 排除标准 |
2.2.5 终止标准 |
2.2.6 临床试验所需材料 |
2.2.7 样本量计算 |
2.2.8 试验分组 |
2.3 研究方法 |
2.3.1 课题小组 |
2.3.2 试验方法 |
2.3.3 注意事项 |
2.4 标本采集 |
2.4.1 鼻腔标本 |
2.4.2 深部痰标本 |
2.4.3 标本采集时间 |
2.5 观察指标 |
2.5.1 一般资料 |
2.5.2 微生物信息学分析 |
2.5.3 舒适性指标 |
2.5.4 鼻腔分泌物评估 |
2.5.5 鼻黏膜出血 |
2.5.6 临床结局 |
2.6 质量控制 |
2.7 伦理原则 |
2.8 数据分析 |
2.8.1 统计学分析 |
2.8.2 16SrDNA基因学分析 |
3 结果 |
3.1 入组前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分析 |
3.2 两组患者舒适度评分比较 |
3.3 两组患者鼻腔分泌物评分比较 |
3.4 两组患者鼻黏膜出血情况比较 |
3.5 临床结局 |
3.5.1 两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情况比较 |
3.5.2 两组患者C反应蛋白恢复正常时间比较 |
3.5.3 两组患者痰培养阳性结果比较 |
3.6 16SrDNA测序结果与分析 |
3.6.1 数据优化和统计 |
3.6.2 OTU聚类分析 |
3.6.3 物种分析 |
3.6.4 Alpha多样性分析 |
4 讨论 |
4.1 无创机械通气患者实施鼻腔护理的重要性 |
4.2 鼻腔护理在无创机械通气患者呼吸道菌群中的作用 |
4.3 鼻腔护理对无创机械通气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 |
5 结论 |
6 展望与不足 |
附录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8)RASS与SAS评分在AECOPD有创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治疗中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临床研究 |
1.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伦理学要求 |
1.1.3 试验分组 |
1.1.4 试验方法 |
1.1.5 统计学方法 |
1.2 结果 |
1.2.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
1.2.2 两组患者生命体征变化的比较 |
1.2.3 两组患者动脉血气分析指标的比较 |
1.2.4 两组患者呼吸力学指标的比较 |
1.2.5 两组患者镇静治疗期间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的比较 |
1.2.6 两组患者ICU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的比较 |
1.2.7 两组患者镇痛、镇静药物用量及镇静时间的比较 |
1.2.8 两组患者有创机械通气时间、气管插管留置时间、ICU住院时间的比较 |
1.3 讨论 |
1.4 小结 |
1.5 不足与展望 |
1.5.1 不足 |
1.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第2章 综述 AECOPD有创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治疗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
2.1 ICU有创机械通气患者的镇静治疗实施现状 |
2.2 AECOPD有创机械通气患者的合理镇静 |
2.2.1 合理镇静的必要性 |
2.2.2 镇静药物的选择 |
2.2.3 镇静深度的选择 |
2.2.4 镇静评估工具 |
2.2.5 镇静实施策略 |
2.3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患者信息采集表 |
附录 B 患者镇痛、镇静评估记录表 |
附录 C ICU意识模糊评估表 |
附录 D 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 |
附录 E 参加临床试验知情同意书 |
附录 F 研究所需药品和设备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9)RASS及Ramsay对ICU腹部手术术后有创通气患者镇静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实验研究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研究方法及步骤 |
1.1.3 统计学分析 |
1.2 结果 |
1.2.1 一般情况比较 |
1.2.2 两组患者试验数据比较 |
1.3 讨论 |
1.3.1 腹部手术术后疼痛 |
1.3.2 安全镇静及人文关怀 |
1.3.3 镇静与临床治疗 |
1.3.4 镇静治疗与呼吸功能 |
1.3.5 镇静治疗与炎症因子 |
1.3.6 镇静治疗与循环功能 |
1.3.7 镇静剂的选择 |
1.4 结论 |
1.5 展望与不足 |
1.5.1 研究不足 |
1.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第2章 综述 重症监护室的镇痛镇静 |
2.1 ICU患者镇痛镇静的原因 |
2.1.1 ICU患者镇痛镇静的必要性 |
2.1.2 镇痛的理念及评估 |
2.1.3 镇静的理念 |
2.1.4 镇静评分 |
2.2 镇痛镇静的实施 |
2.3 浅镇静策略在ICU中的应用 |
2.4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患者信息采集表 |
附录 B 试验药品和器材 |
附录 C 参加临床试验知情同意书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10)卒中相关性肺炎中医证型与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观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1 SAP现代医学认识 |
2 SAP的传统医学认知 |
3 SAP中医证型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思考 |
研究一 SAP中医证型及兼证分布情况 |
1 研究目的 |
2 病例选择 |
2.1 诊断标准 |
2.2 病例纳排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观察指标 |
3.2 中医证型及兼证的诊断标准 |
3.3 统计学分析方法 |
研究结果 |
1 一般临床资料 |
2 SAP中医证型类型及分布情况 |
2.1 SAP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
2.2 SAP中医证型分布与性别、年龄和卒中类型的关系 |
3 SAP兼证分布情况 |
3.1 SAP兼证类型及分布情况 |
3.2 SAP各中医证型与兼证分布之间的关系 |
小结 |
研究二 中西医结合治疗SAP的临床观察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思路 |
3 病例选择 |
3.1 诊断标准 |
3.2 纳排标准 |
4 研究方法 |
4.1 观察指标 |
5 统计学方法 |
研究结果 |
1 SAP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
2 SAP治疗主要观察指标 |
3 SAP治疗次要观察指标 |
3.1 实验室检查变化 |
3.2 其他观察指标变化 |
4 SAP中成药治疗治法治则及频次统计 |
5 SAP中医辨证治疗处方药物分析 |
5.1 处方中药使用频次统计 |
5.2 处方中药药物功效类别统计 |
6 SAP中成药成方与辨证论治组方治疗效果比较 |
6.1 基线资料分析 |
6.2 临床治愈率比较 |
小结 |
讨论 |
1 SAP患者一般资料分析 |
2 SAP中医证型及兼证的分布情况分析 |
2.1 SAP中医证型及兼证设立理论基础 |
2.2 SAP中医证型及兼证的分布规律 |
2.3 SAP中医证型分布与兼证之间相关性讨论 |
2.4 SAP与 CAP的证型分布差异比较 |
3 SAP中西医结合治疗与西医治疗临床疗效分析 |
3.1 临床治愈率比较 |
3.2 感染相关实验室指标改善比较 |
3.3 抗生素使用时间比较 |
3.4 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
3.5 肺部啰音消失时间比较 |
3.6 中西医治疗优势核心指标 |
3.7 原因分析 |
4 SAP辨证论治组方与中成药成方治疗的证型匹配和临床疗效分析 |
4.1 辨证论治与中成药成方治疗的证型匹配分析 |
4.2 临床治愈率比较 |
5 SAP辨证论治组方药物分析 |
5.1 各药物功效下常用药物分析 |
5.2 药物配伍分析 |
5.3 药物总结 |
结论 |
创新点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一 卒中相关性肺炎的诊治进展 |
1 SAP疾病定义及流行病学资料 |
2 SAP常见危险因素及预测评分表 |
3 SAP发病机制 |
3.1 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 |
3.2 卒中后免疫功能障碍 |
3.3 其他 |
4 SAP诊断 |
4.1 SAP临床表现 |
4.2 SAP病原学检查 |
4.3 SAP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 |
4.4 SAP诊断标准 |
5 SAP病原学特点 |
6 SAP治疗与管理 |
6.1 SAP综合治疗 |
6.2 SAP抗感染治疗 |
6.3 SAP其他治疗方法 |
7 SAP预防 |
7.1 SAP综合管理预防 |
7.2 SAP的药物预防宜忌 |
8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药辨证论治卒中相关性肺炎研究进展 |
1 SAP病因病机探讨 |
2 卒中相关性肺炎辨证论治实践 |
2.1 清热化痰法 |
2.2 温化阳化痰法 |
2.3 益气化痰法 |
2.4 理气化痰法 |
2.5 通腑化痰法 |
2.6 扶正固表法 |
2.7 活血化瘀法 |
2.8 化痰开窍法 |
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机械通气在临床治疗中的常见问题及处理(论文参考文献)
- [1]重症肺炎所致脓毒症中医证候特征及血必净注射液临床疗效观察[D]. 高展雄.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ICU拔管后使用无创通气与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临床疗效的观察[D]. 彭云胜.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多模式喷射通气在无痛纤维支气管镜治疗中的应用[D]. 梅菊.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21年修订版)[J].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工作委员会.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21(03)
- [5]肺超声评分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研究[D]. 梁振宇.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9)
- [6]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下呼吸道标本检出念珠菌临床意义的研究[D]. 王玮琴.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7]鼻腔护理对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行无创机械通气患者下呼吸道菌群的影响[D]. 许姣姣. 湖州师范学院, 2020(12)
- [8]RASS与SAS评分在AECOPD有创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治疗中的比较研究[D]. 刘晓彤.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9]RASS及Ramsay对ICU腹部手术术后有创通气患者镇静疗效比较[D]. 张红媛.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10]卒中相关性肺炎中医证型与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观察研究[D]. 刘玥.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