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型生态旅游业:观光农业(论文文献综述)
邬丰羽[1](2020)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的县(区)级政府作用变迁及其动力研究 ——以浙江省Y区X村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县(区)级政府作为政治结构中的一环,在其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改革开放40年以来,随着宏观经济体制的改革、中央以及各省政策的下发,各省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重心也有所迁移与转变。对X村来说,其集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历了若干个阶段,县(区)级政府在其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性作用也发生了相应的变迁。本研究基于浙江省Y区X村40年以来的集体经济发展过程,研究其县(区)级政府——Y区人民政府作用的变迁及其动力。X村处于以民营经济发展为特色的浙江省,在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方面却有着特殊的成功经验。作为国家AAAAA旅游景区、中国十大名村之一,X村相继荣膺联合国颁发的“全球生态500佳”、“全球唯一入选上海世博会参展案例乡村”等荣誉。本研究从梳理X村集体经济发展过程出发,总结其发展的不同阶段,X村的集体经济发展从村庄工业化开始,逐渐发展起生态农业和家庭农场,最后将发展重心放在生态旅游业之上,其发展阶段分别为起步期(1979年至80年代中后期)、成长期(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中后期)、发展期(90年代中后期至2010年)、激活期(2010年至今)。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基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相关理论,考察Y区人民政府作用在X村集体经济发展中的变迁,即从X村集体经济的历史发展轨迹中探索X村集体经济与Y区人民政府的互动过程,并总结出“激励”、“参与”、“引领”与“规范”四种关系形态,从而构建出基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过程分析框架:激励——参与——引领——规范。在此框架的基础上,总结出在X村集体经济发展中,作为国家意志执行者的县(区)级政府在X村集体经济不同发展阶段的关键性作用分别为:表彰与鼓励、参与与强化、引领与保障、合作与规范。本研究又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理论,结合Y区人民政府作用的变迁实际,对Y区人民政府作用变迁过程及其变迁逻辑进行分析,理清Y区人民政府在X村集体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变迁动力。政府作用的变迁缘起在于政府外部形成的强大的压力,并将其转化为政府作用变迁的内生动力。Y区人民政府在X村集体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其作用从逐步凸显到针对性加强,受到了“自上而下”的改革、“自下而上”的倒逼以及平行村庄、同层级政府的促进。最后,本文对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的县(区)级政府作用的未来走向以及促进策略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具体分为三个部分:第一,县(区)级政府应当发挥对农村集体经济的推动作用,具体包括:鼓励农村集体经济探索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推动生态农业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第二,县(区)级政府需要加强观念引领作用,具体分为:加强“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观念引领作用、培养可持续发展理念;第三,县(区)级政府需要为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构建完善的保障机制,起到良好的规范、监督与保障作用。在重塑城乡关系、构建新型政商关系的背景下,县(区)级政府对农村集体经济发挥适应性的政府作用,不仅有利于后者的健康发展,也会对地方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有着积极的区域性影响。
王迎洁[2](2020)在《乡村振兴战略与乡村生态旅游互动融合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乡村振兴战略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实际运营,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是实现乡村经济建设,达到振兴乡村的有效途径之一。分析了乡村振兴战略与乡村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主要操作模式,同时对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
马怡菲[3](2020)在《美丽乡村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乡村”,进一步明确要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和综合治理。随后,全国各地依据农业部发布的《关于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意见》展开大范围的行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乡村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立足点,是广大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新时期,美丽乡村建设不仅关乎农村生态环境改善,更是要兼顾乡村经济发展,促进产业升级转型,提升乡风文明,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富裕生活。截至目前,全国各地各种类型的乡村都进行了试点性创建,树立了一批美丽乡村典范,也探索了一些经验,例如,有浙江的安吉模式、桐庐模式、湖州模式以及广西的恭城模式等。然而,河南省作为中西部的农业大省,在学习其他地方模式和进行美丽乡村建设试点上则较少,由此,本文基于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对中部地区河南省第一个生态立县的栾川县进行调查研究,从而提出建设性意见。本文梳理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以及相关理论概念,阐述了当前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以中部地区的生态文明县栾川县作为个案,采用文献研究法、实证调研法和比较分析法开展研究;探究了当地乡村建设的现状、有效经验,以及特色典型村落模式。并且,通过全方位地调研发现了栾川县当前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包括乡村建设的整体水平不高、经济发展支撑力度薄弱、农民主体参与不够、乡风文明遭到破坏、基础设施和机制有待完善。结合上述问题研究,本文立足当前乡村建设的理论与实际经验,对比中部栾川模式与浙江的安吉模式,从注重顶层设计、强化县域经济、坚持以人为本、重构村落文化、提升公共基础设施以及完善乡村治理体制机制,提出了美丽乡村建设可供参考的对策建议,以期通过栾川县美丽乡村建设的研究,为中西部地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刘倩[4](2019)在《顾及生态旅游适宜性的乡村空间布局优化研究 ——以昌黎县十里铺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着我国城镇化和经济社会转型的不断推进,乡村地域空间分异也逐渐增强,乡村地域多元化发展。国家对乡村发展问题关注度逐步提高,提出了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合理进行乡村空间布局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有利于推动乡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文章以昌黎县十里铺乡为研究区,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分析研究区2004年-2016年间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通过构建CV-FCE模型,评价十里铺乡生态旅游适宜性,并据此提出十里铺乡旅游产业空间布局方案;最后,根据土地利用时空变化情况及生态旅游适宜性评价结果,进行乡村空间布局优化,提出发展措施并划定研究区村庄空间发展类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十里铺乡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经济农业转化的调整期,2004年-2016年间土地利用发生一定变化。乡域耕地、林地和交通运输用地面积增加,园地、其他农用地、建设用地、水域及未利用地面积减少。耕地变动幅度最大,土地利用动态度为9.31%,林地变动幅度最小,土地利用动态度为0.05%。研究期间十里铺乡土地利用程度提高,由247.05变为250.41。乡域内各村土地利用程度不等,分布上呈西南部高于东北部的特征。研究区各地类的空间结构复杂性及稳定性均存在一定变化,耕地、其他农用地、建设用地空间结构不断复杂化,稳定性降低;园地、林地、交通运输用地斑块形状趋于规整化,稳定性提高。(2)十里铺乡作为一个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发展的特色小镇,整体适宜发展生态旅游业,但乡域内生态旅游适宜性存在一定差异。通过构建CV-FCE模型,从生态旅游资源、自然禀赋条件、旅游基础条件、社会经济状况4个方面出发,选取16个指标,评价十里铺乡生态旅游适宜性,将乡域内12个行政村分为高度适宜、中度适宜、一般适宜3个等级,其中东山马庄、条子峪、湾里、西山场为生态旅游高度适宜区;耿庄、苓芝顶、秦印庄、十里铺为生态旅游中度适宜区;王稗庄、张各庄一村、张各庄二村、张各庄三村为生态旅游一般适宜区。依据适宜性评价结果对研究区进行乡村旅游产业空间布局,分为了6片:葡萄沟片、西山场片、凤凰山片、张各庄片、王稗庄片和十里铺片。(3)延续“葡萄小镇”特色发展主题,对十里铺乡乡村空间布局进行优化,采用“点—轴—区”的布局模式,从产业核心、产业轴带、产业片区三方面出发提出了“两核两轴六片区”的空间布局优化方案:打造葡萄沟生态旅游产业核心、张各庄休闲农业产业核心两大产业核心;发展十里葡萄长廊发展轴、昌卢公路商业发展轴两大产业轴带;将研究区划分为西山场自然生态风景区、葡萄沟生态旅游娱乐区、凤凰山酿酒文化体验区、张各庄生态农田观光区、十里铺民俗休闲度假区及王稗庄高新农业种植区6个片区;分析其分布特点并对发展方向提出了相应对策。为了适应各产业片区的发展,按照“分片式、多类型”的空间布局优化方式,将乡域内村庄分为完善提升型、原址保留型及迁并整合型3种类型。本研究可以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参考,并为昌黎县十里铺乡乡村空间开发利用及生态旅游业发展提供依据。
张孟梦[5](2019)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河南省农业与旅游业耦合协调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有力抓手,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时期具有重大的意义。农业与旅游业的耦合协调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为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产业耦合形式强有力地推动着乡村地区的发展。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比较新的课题,如何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实现农业与旅游业的耦合协调发展,国内研究还比较少,特别是结合具体情形研究的更少。当前,区域经济增长离不开农业和旅游业两大产业的发展。在农业产业升级,旅游业成为经济增长动力的现实下,实现农业与旅游业的耦合协调发展,是产业融合要突出解决的关键问题,也是农业和旅游业发展中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因此,衡量农业与旅游业的耦合协调发展程度的方法,就成为产业融合研究中的重点。本文以河南省为研究对象,在探索农业与旅游业互动机制、耦合主体、耦合模式、耦合瓶颈的基础上,从产业投入、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三大层面评价农业综合发展水平,从需求水平、供给水平、消费水平三大层面评价旅游业综合发展水平,对全省农业与旅游业的综合发展指数整体情况进行分析,进而得出河南省整体农旅耦合的发展情况,并从时间层面和空间层面对省内18个地市农业与旅游业的耦合协调度进行分析和评价,以期为推进河南省农旅耦合协调发展提供相应的参考。本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系统论、产业融合理论作为理论基础,以Arc GIS空间分析法、熵值法等作为研究方法,综合运用多学科理论和分析方法,定量探讨农旅产业耦合现象,构建耦合协调度测算模型,通过实证分析探索发展规律,主要结论如下:(1)在综合评价值方面,河南省农业综合发展指数由2008年0.0232上升为2017年的0.1952,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旅游业综合发展指数有2008年的0.0031上升为2017年的0.2014,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十年间,河南省农业与旅游业整体均处于稳步发展状态,且呈现上升趋势。各地市农业与旅游业综合发展水平相对不高,区域差异较大。2017年,农业与旅游业综合评价值均高于0.19的地区有洛阳、平顶山、信阳、三门峡4个地市。农业与旅游业综合评价值之间相差较大的区域为郑州、鹤壁、驻马店、济源4个地市,农业与旅游业发展不平衡性明显。(2)河南省农旅耦合协调度由0.0921上升到0.4453,经历了由失调向协调演变的历程。全省农业与旅游业耦合发展由磨合阶段向高水平耦合演化,耦合协调度从严重失调发展到勉强协调。河南省农业综合评价值与旅游业综合评价值均处于不断攀升的胶着状态,2008-2017十年间河南省农业与旅游业耦合度较为稳定,处于高水平耦合阶段。十年间,河南省农业与旅游业耦合协调度虽然较低,但缓慢增长,从严重失调到勉强协调,是两大产业不断磨合而实现的结果。(3)河南省各地市农旅耦合的过程中呈现明显的时空差异。时间层面上,2008-2017年河南省各地市耦合度基本都处于高水平耦合阶段,并且增速较快,耦合协调度也由失调向协调发展演进,整体从2008年磨合阶段发展到2017年高水平耦合状态;空间层面上,河南省各地市处于不同耦合协调发展等级的地区数量在不断发生变化,但总体趋势上是向着良好的态势发展。2008年河南省各地市均处于严重失调,2017年郑州、开封、洛阳、平顶山、安阳、鹤壁、焦作、濮阳、漯河、三门峡、南阳、信阳、驻马店发展为勉强协调,地区之间耦合差异明显但在逐渐缩小,农旅耦合发展已形成集聚效应。最后,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河南省农旅耦合发展阶段,本文提出推进农旅耦合协调的发展策略:(1)优化结构,推动农业内部耦合;(2)提档升级,实现乡村旅游新发展;(3)三力合一,深化农旅耦合程度;(4)功能拓展,助力农旅协调。
韩婷婷[6](2019)在《广西苍梧县观光茶园景观规划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观光茶园作为观光农业的一种类型,因其具有独特的茶叶文化内涵而被人们所推崇。我国拥有丰富的茶叶资源和悠久的茶叶农耕文明与茶文化底蕴,对于发展观光茶园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和人文优势。就广西区内而言,苍梧县环境条件优越,茶叶资源丰富,有利于发展茶园观光旅游业,但目前苍梧县的观光茶园发展面临着景观单调、文化底蕴不足、体验项目缺乏创新、配套服务设施不完善、产业发展失调等问题,降低了茶园对游人的吸引力。另外,就国内现有的文献报道研究而言,有关观光茶园景观规划的研究较少,关于苍梧县乃至广西观光茶园景观规划的研究寥寥无几。基于此,展开对苍梧县观光茶园的调查研究对苍梧县甚至是广西观光茶园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研法、问卷调查法以及理论实践法等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对苍梧县观光茶园景观规划展开研究,并将取得的成果总结如下:(1)苍梧县观光茶园景观满意度不高。对苍梧县四个观光茶园进行实地调查,对园区的概况和各景观要素进行详细分析的同时,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苍梧县观光茶园景观评价体系,通过分析得出项目层指标的权重值依次为植物景观>水体景观>文化体验项目>建筑及小品景观>园路及广场景观>设施景观。指标层权重较大的指标排序为植物景观整体协调度、水环境质量、茶田外观等。在此基础上,运用综合评分法对苍梧县四个观光茶园进行景观满意度评分,结果显示满意度不高,四个茶园满意度等级排序依次为:苍松六堡茶厂生态茶园、八集山庄生态茶园、双贵生态茶园、天洪岭六堡生态茶园。(2)总结苍梧县观光茶园景观建设值得借鉴的经验及不足。值得借鉴的经验有:改善生态环境、融入文化元素、保护历史遗迹。存在的不足有:景观单调、文化底蕴不足、体验项目缺乏创新、配套设施不完善、产业失调。(3)针对苍梧县观光茶园景观现状的不足探讨景观规划策略。提出整体性、生态性、特色性、体验性、文化性五大景观规划设计原则;场地解读、茶园景观提升、丰富文化内涵、提高活动参与性、完善基础设施、多产业融合发展、以人为本七大策略。(4)将探讨提出的策略运用到实践案例——天洪岭六堡生态茶园景观规划设计中。通过对项目概况的了解及场地解读分析,针对目前苍梧县观光茶园景观设计所存在的景观单调、文化底蕴不足、活动体验项目缺乏创新、配套设施不完善、产业失调等问题,以打造一个景色优美、文化内涵深厚、体验活动丰富、配套设施完善的观光茶园为目标,布置“一心、两轴、五区、多点”的景观结构,通过提升茶园景观,促进茶园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从而进一步带动六堡茶产业的发展,形成“茶+旅”一体化发展的大格局。
张皓然[7](2019)在《以湿地为特征的观光农业园总体规划的研究 ——以巢湖半岛花溪观光农业园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观光农业成为了城镇人闲暇时消遣娱乐的重要途径之一。观光农业是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交叉性产业,其中以湿地为特征的观光农业园因其独特的景观特征、重要的生态调节作用以及特殊的科普意义,成为了观光农业园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类型。湿地观光农业园区的总体规划如何定位、如何使其充分发挥湿地生态保护、农业生产示范以及生态观光的多种功能,这一系列有待研究的问题使得开展湿地观光农业园规划设计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湿地观光农业园规划设计为研究对象,以巢湖半岛花溪观光农业园规划设计为案例,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辨析了湿地、观光农业、观光农业园等概念,提出了湿地观光农业园的概念;系统研究了国内外与湿地观光农业园总体规划设计相关的理论、方法和实践案例。2.开展了湿地观光农业园的规划要素类型及特征的研究。规划的要素分为湿地景观、植物、动物、建筑、农业设施、道路广场、水体和地形;阐述了这些要素在总体规划中的景观、生态及经济作用;揭示了湿地观光农业园规划要素的特征,即:场地特殊性、景观生态性和生物多样性。3.总结出湿地观光农业园总体规划设计时应遵循的理论和原则。理论部分包括:景观生态学理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论、农业科学理论和旅游经济学理论。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应以生态优先、以人为本、农游结合、地域特色、循环与再生为原则。4.案例分析——在理论研究和实地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开展了巢湖半岛花溪观光农业园的总体规划。规划内容主要包括园区规划背景、总体布局、功能分区、基础设施工程、生态环境与保护等,将理论研究成果应用到实际规划案例中去,使理论和实践得到有机结合和验证,进而为我国今后湿地观光农业园总体规划的工作提供指导。
郭淑梅,许爱萍[8](2019)在《乡村振兴视角下天津农业生态旅游业集群化发展路径分析》文中指出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振兴,发展农业生态旅游业是振兴天津乡村产业的希望所在。近几年,天津农业生态旅游业发展迅速,同时面临产业规模小而散、产业链短、开发理念落后、产品种类偏少、农民职业技能水平偏低等问题。产业集群化发展有利于加速竞争与合作,减少创新成本,放大创新速度;因此,天津农业生态旅游业必须走集群化发展道路,通过加强农业生态旅游业基础设施建设、扶强本地旅游企业、打造农业生态旅游业集群、扩大融资规模、加强职业农民培育、扩大旅游目的宣传推广面、强化农业生态环境治理等路径,加速天津农业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乡村振兴。
田思阳[9](2019)在《辽宁乡村休闲观光与生态旅游发展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政府一直以来都积极的支持和引导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中国的乡村旅游业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效。我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辽宁省是我国典型的东北老工业基地,乡村旅游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对于辽宁省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此基础之上,本文将重点探究辽宁省乡村休闲观光与生态旅游。通过全方位的梳理休闲观光农业与生态旅游的概念,指出辽宁乡村休闲观光与生态旅游发展过程当中所存在的问题,结合发达国家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与生态旅游发展的经验,为辽宁乡村休闲观光与生态旅游的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
马晓波[10](2018)在《紫金县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紫金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发展为背景,以可持续发展理论、社区参与理论、旅游产业集聚理论等理论为基础,通过理论分析和实地调研相结合,重点剖析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情况,研究发现紫金县的农业生态旅游资源突出,呈现山、水、林、茶等特色,美丽乡村游取得阶段性发展。文章以凤安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项目、兆达农庄、在上村农旅为例,进行了资源开发典型案例分析。在对紫金县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实地调研、资料分析、数据统计的基础上,本文发现紫金县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存在资源开发力度薄弱、旅游服务设施落后、机制体制僵化、旅游企业用工荒、旅游形象不鲜明等问题,诱因在于缺乏针对性规划指导、配套设施投入不足、职能部门合力与社区参与度不足、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专业人才匮乏、旅游宣传缺失等方面。结合紫金县旅游管理体制、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宣传途径等实际情况,在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后,本文提出做好整体规划与系统开发、加大配套设施的资金投入、完善资源开发的机制与体制、切实做好旅游人才培育与引进、注重品牌塑造与营销推广等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建议,在研究视角方面有一定的创新,对紫金县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有积极指导意义。
二、新型生态旅游业:观光农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型生态旅游业:观光农业(论文提纲范文)
(1)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的县(区)级政府作用变迁及其动力研究 ——以浙江省Y区X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1.问题的提出 |
2.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1.关于农村集体经济的研究 |
2.关于政府作用的研究 |
3.文献述评 |
(三)研究方法 |
(四)技术路线 |
二、相关概念、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 |
(一)相关概念 |
1.农村集体经济 |
2.政府作用 |
(二)相关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
2.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过程分析框架 |
三、个案分析:X村集体经济发展中的Y区人民政府作用 |
(一)案例简况 |
1.X村的简介 |
2.X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四个阶段 |
(二)Y区人民政府在X村集体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
1.起步期:表彰与激励 |
2.成长期:参与与强化 |
3.发展期:引领与保障 |
4.激活期:合作与规范 |
四、Y区人民政府作用变迁动力 |
(一)“自上而下”的改革 |
1.宏观经济体制的改革 |
2.中央以及浙江省的政策推动 |
3.作为地方“模板”的需要 |
(二)“自下而上”的倒逼 |
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
2.实然层面的困难 |
(三)其他“平行村庄”“同层级政府”的促进 |
五、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的县(区)级政府作用的未来走向与促进策略 |
(一)从激励到参与:发挥对农村集体经济的推动作用 |
1.鼓励探索多样化的发展模式 |
2.推动生态农业与农业现代化发展 |
(二)从参与到引领:加强观念引领作用 |
1.加强“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意识引领作用 |
2.培养可持续发展理念 |
(三)从引领到规范:构建完善的保障机制 |
1.建立区域联动的工作机制 |
2.建立服务和互联网监督体系 |
3.提供政策资源保障 |
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中文文献 |
1、着作类 |
2、期刊类 |
外文文献 |
附录1 :X村档案文件汇整 |
附录2 :国家级、省级文件汇整 |
附录3 :访谈提纲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2)乡村振兴战略与乡村生态旅游互动融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乡村振兴战略与乡村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意义 |
(一) 建设美好乡村 |
(二) 增加农民收入 |
(三) 推动农业发展 |
二、乡村振兴战略与乡村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操作方法 |
(一) 发展乡村观光农业 |
(二) 发展原生态文化旅游 |
(三)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
(四) 加强农业旅游业融合的力度 |
三、乡村振兴战略与乡村生态旅游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
(一) 缺乏运营资金 |
(二) 缺乏旅游品牌形象 |
(三) 缺乏旅游产品特色 |
四、乡村振兴战略与乡村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措施 |
(一) 申请政府部门支持 |
(二) 资金引入 |
(三) 创建特色农产品 |
(四) 培养专业服务人才 |
(3)美丽乡村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难点及研究创新 |
2 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及相关理论基础 |
2.1 美丽乡村建设内涵及主要内容 |
2.1.1 绿色发展理念引领先行,打造宜居生态环境 |
2.1.2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点亮乡村经济 |
2.1.3 村落文化融合新风貌,助力提升乡村品质 |
2.1.4 美好生活为根本追求,提升农民群众幸福感 |
2.2 乡村振兴 |
2.2.1 乡村振兴的概念提出 |
2.2.2 乡村振兴的现实意义 |
2.2.3 乡村振兴与美丽乡村建设之间的关系 |
2.3 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
2.3.1 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性 |
2.3.2 美丽乡村建设的必要性 |
2.4 美丽乡村建设的理论基础 |
2.4.1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主要观点 |
2.4.2 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创新思想 |
2.4.3 中国共产党农村现代化思想 |
2.4.4 中国共产党农村文化建设思想 |
3 从贫困乡村到美丽乡村转变的实践—以河南栾川县为例 |
3.1 栾川县的基本情况 |
3.1.1 自然地理 |
3.1.2 生态环境 |
3.1.3 经济发展 |
3.1.4 文化建设 |
3.2 栾川县从贫困乡村到美丽乡村的转变 |
3.2.1 转变的基本过程 |
3.2.2 转变的主要特点 |
3.2.3 转变的动因分析 |
3.3 栾川县美丽乡村建设的典型村落 |
3.3.1 重渡沟——美丽乡村与乡村旅游相结合 |
3.3.2 西沟村——美丽乡村与休闲农业相结合 |
3.3.3 小河村——美丽乡村与生态扶贫相结合 |
3.3.4 拨云岭村——美丽乡村与生态农业相结合 |
3.4 栾川县美丽乡村建设的经验 |
3.4.1 立足实际,彰显山区特色 |
3.4.2 把握重点,建设美丽乡村 |
3.4.3 注重实效,共享建设成果 |
3.4.4 落实长效机制建设乡风文明 |
3.4.5 实施沟域经济,促进产业融合 |
4 栾川县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
4.1 乡村建设的整体水平不够高 |
4.1.1 乡村建设可持续性不强 |
4.1.2 乡村建设覆盖不全面 |
4.2 县域经济发展对乡村建设支撑力度不足 |
4.2.1 产业结构发展单一 |
4.2.2 市场机制不够完善 |
4.3 建设的主体参与不够深 |
4.3.1 农民生态意识淡薄 |
4.3.2 农民主体参与缺乏 |
4.4 乡风文明遭到破坏 |
4.4.1 乡村建设的人文气息缺失 |
4.4.2 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困境 |
4.5 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
4.6 乡村治理的体制机制不健全 |
5 美丽乡村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
5.1 美丽乡村建设应注重顶层设计 |
5.1.1 合理规划乡村建设,注重可持续性和覆盖面 |
5.1.2 坚持因地制宜,突出乡村特色 |
5.2 美丽乡村建设要强化县域经济,实现产业融合 |
5.2.1 优化美丽乡村的格局,统筹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 |
5.2.2 坚持以产业兴旺为重点,着力发展特色产业 |
5.3 美丽乡村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 |
5.3.1 提高农民生态意识 |
5.3.2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
5.4 美丽乡村建设要重构村落文化 |
5.4.1 保护和传承优秀村落文化 |
5.4.2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 |
5.5 美丽乡村建设要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
5.6 完善乡村环境保护的法律与制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顾及生态旅游适宜性的乡村空间布局优化研究 ——以昌黎县十里铺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生态旅游研究进展 |
1.2.2 乡村空间布局研究进展 |
1.2.3 研究进展评述 |
1.3 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2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自然生态环境 |
2.1.2 旅游资源概况 |
2.1.3 社会经济条件 |
2.2 数据来源与处理 |
3 十里铺乡土地利用时空变化 |
3.1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
3.2 土地利用数量变化 |
3.2.1 土地利用面积变化 |
3.2.2 土地利用动态度变化 |
3.3 土地利用程度变化 |
3.3.1 土地利用程度指数 |
3.3.2 土地利用程度变化 |
3.4 土地利用空间形态变化 |
3.4.1 分维值分析 |
3.4.2 稳定性指数分析 |
4 十里铺乡生态旅游适宜性评价 |
4.1 指标体系构建 |
4.1.1 指标选取原则 |
4.1.2 评价指标选取 |
4.2 评价指标量化分级 |
4.2.1 生态旅游资源 |
4.2.2 自然禀赋条件 |
4.2.3 旅游基础条件 |
4.2.4 社会经济状况 |
4.3 评价模型构建 |
4.3.1 CV-FCE模型 |
4.3.2 CV-FCE模型评价步骤 |
4.4 生态旅游适宜性评价结果 |
4.4.1 单层生态旅游适宜性 |
4.4.2 综合生态旅游适宜性 |
4.5 乡村旅游产业空间布局 |
5 十里铺乡乡村空间布局优化 |
5.1 乡村空间布局优化原则与方法 |
5.1.1 乡村空间布局优化原则 |
5.1.2 乡村空间布局优化方法 |
5.2 十里铺乡乡村产业空间布局优化 |
5.2.1 打造两大旅游产业核心――“两核” |
5.2.2 发展两大旅游产业轴带――“两轴” |
5.2.3 优化六大旅游产业片区――“六片区” |
5.3 十里铺乡村庄发展布局优化 |
5.3.1 完善提升型村庄 |
5.3.2 原址保留型村庄 |
5.3.3 迁并整合型村庄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简历 |
致谢 |
(5)乡村振兴背景下河南省农业与旅游业耦合协调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三 研究方法 |
四 技术路线图 |
五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的创新点 |
六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乡村振兴相关研究 |
(二)农旅融合相关研究 |
(三)耦合协调理论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 |
第二章 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 |
一 基本概念 |
(一)农业 |
(二)旅游业 |
(三)耦合协调 |
二 相关理论基础 |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
(二)系统理论 |
(三)产业融合理论 |
第三章 农业与旅游业耦合机制 |
一 农业与旅游业的互动机制 |
(一)农业对旅游业的作用机制 |
(二)旅游业对农业的作用机制 |
二 农业与旅游业的耦合主体 |
三 农业与旅游业的耦合模式 |
四 农业与旅游业的耦合瓶颈 |
第四章 农业与旅游业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构建 |
一 评价指标的选取与确定 |
(一)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二)构建农业与旅游业评价指标体系 |
(三)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
二 农业与旅游业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构建及耦合度划分 |
(一)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构建 |
(二)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划分 |
第五章 农业与旅游业耦合协调发展实证研究 |
一 研究对象的选取 |
(一)研究对象概况 |
(二)河南省农业概况 |
(三)河南省旅游业概况 |
二 河南省及各地市农业与旅游业综合评价值计算 |
(一)河南省农业与旅游业综合评价值 |
(二)河南省各地市农业与旅游业综合评价值 |
三 河南省及各地市农业与旅游业耦合协调态势分析 |
(一)河南省农业与旅游业耦合性及耦合协调性结果分析 |
(二)河南省各地市农业与旅游业耦合协调结果分析 |
第六章 河南省农业与旅游业耦合协调发展路径 |
一 优化结构,推动农业内部耦合 |
(一)强化农业基础地位 |
(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
(三)延伸农业产业链条 |
(四)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
二 提档升级,实现乡村旅游新发展 |
(一)完善基础设施,实现生态宜居 |
(二)注重乡村特色,塑造文明乡风 |
(三)新技术渗透,推进智慧发展 |
(四)制定建设标准,形成规模经济 |
三 三力合一,深化农旅耦合程度 |
(一)强化政府引导,促进农旅融合 |
(二)培育龙头企业,加强农旅耦合 |
(三)重视人才培养,共推农旅耦合 |
四 功能拓展,助力农旅协调 |
(一)统筹规划,协调发展 |
(二)多业态复合,协同联动 |
(三)文化融合,深度协作 |
第七章 结语 |
一 主要结论 |
二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广西苍梧县观光茶园景观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旅游需求的现状与发展 |
1.1.2 观光农业的发展 |
1.1.3 茶产业的繁荣发展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动态 |
1.3.1 国外观光茶园研究动态 |
1.3.2 国内观光茶园研究动态 |
1.3.3 广西观光茶园研究动态 |
1.3.4 苍梧县观光茶园研究动态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基础理论研究 |
2.1 相关概念 |
2.1.1 观光农业与观光茶园 |
2.1.2 景观与景观规划设计 |
2.2 理论基础研究 |
2.2.1 景观生态学原理 |
2.2.2 景观美学原理 |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3 茶园景观构成要素 |
2.3.1 自然景观要素 |
2.3.2 人工景观要素 |
2.3.3 人文景观要素 |
第三章 相关优秀案例研究 |
3.1 日本“冈山后乐园”茶园 |
3.2 中华武夷茶博园 |
3.3 桂林七仙峰茶园 |
第四章 广西苍梧县观光茶园景观现状调查及景观满意度分析 |
4.1 广西观光茶园发展概况 |
4.2 苍梧县观光茶园发展概况 |
4.2.1 茶产业发展概况 |
4.2.2 旅游业发展概况 |
4.3 苍梧县观光茶园景观现状调查 |
4.3.1 八集山庄生态茶园 |
4.3.2 双贵生态茶园 |
4.3.3 苍松六堡茶厂生态茶园 |
4.3.4 天洪岭六堡生态茶园 |
4.3.5 调查结果分析 |
4.4 苍梧县观光茶园景观满意度分析 |
4.4.1 问卷设计与发放 |
4.4.2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4.5 经验借鉴及不足 |
4.5.1 值得借鉴的经验 |
4.5.2 存在的不足 |
第五章 广西苍梧县观光茶园景观规划策略探讨 |
5.1 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
5.1.1 整体性原则 |
5.1.2 生态性原则 |
5.1.3 特色性原则 |
5.1.4 体验性原则 |
5.1.5 文化性原则 |
5.2 景观规划设计策略研究 |
5.2.1 场地解读策略 |
5.2.2 茶园景观提升策略 |
5.2.3 丰富文化内涵策略 |
5.2.4 提高活动体验性策略 |
5.2.5 完善基础设施策略 |
5.2.6 多产业融合发展策略 |
5.2.7 以人为本策略 |
第六章 实践案例——天洪岭六堡生态茶园景观规划设计 |
6.1 项目概况 |
6.1.1 建设背景 |
6.1.2 规划范围 |
6.1.3 区位分析 |
6.2 场地解读 |
6.2.1 自然资源条件分析 |
6.2.2 人文资源分析 |
6.2.3 场地现状分析 |
6.3 总体规划设计 |
6.3.1 设计目标 |
6.3.2 设计定位 |
6.3.3 设计理念 |
6.3.4 设计策略 |
6.3.5 平面布局 |
6.3.6 功能分区 |
6.3.7 交通系统 |
6.4 主要景观节点设计 |
6.4.1 茶园观光及文化体验区 |
6.4.2 森林康养及休闲娱乐区 |
6.5 专项设计 |
6.5.1 植物景观设计 |
6.5.2 水体景观设计 |
6.5.3 建筑及小品设计 |
6.5.4 园路及广场景观意向 |
6.5.5 配套设施景观意向 |
6.5.6 体验项目策划意向 |
6.6 技术经济指标与项目概预算 |
6.6.1 技术经济指标 |
6.6.2 项目概预算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7.1 结论 |
7.2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附录 |
附录1 附表 |
附录2 附图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7)以湿地为特征的观光农业园总体规划的研究 ——以巢湖半岛花溪观光农业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相关概念界定 |
1.1.1 湿地 |
1.1.2 湿地特征 |
1.1.3 景观 |
1.1.4 湿地景观 |
1.1.5 农业 |
1.1.6 观光农业 |
1.1.7 观光农业园 |
1.1.8 湿地观光农业园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国外湿地及相关领域研究动态 |
1.2.2 国内湿地及相关领域研究动态 |
1.2.3 国外观光农业园研究动态 |
1.2.4 国内观光农业园研究动态 |
2 引言 |
2.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2 研究内容 |
2.3 研究方法 |
2.4 技术路线 |
3 湿地观光农业园的规划要素类型及特征 |
3.1 湿地观光农业园的规划要素类型 |
3.1.1 湿地景观 |
3.1.2 植物 |
3.1.3 动物 |
3.1.4 建筑 |
3.1.5 农业设施 |
3.1.6 道路、广场 |
3.1.7 地形 |
3.2 湿地观光农业园的规划要素特征 |
3.2.1 场地特殊性 |
3.2.2 自然生态性 |
3.2.3 景观多样性 |
3.2.4 生物多样性 |
4 湿地观光农业园规划理论、原则与方法 |
4.1 湿地观光农业园规划的理论依据 |
4.1.1 景观生态学理论 |
4.1.2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论 |
4.1.3 农业科学理论 |
4.1.4 旅游经济学理论 |
4.2 湿地观光农业园规划的原则 |
4.2.1 生态优先 |
4.2.2 以人为本 |
4.2.3 农游结合 |
4.2.4 地域特色 |
4.2.5 循环与再生 |
5 规划案例分析——以“巢湖半岛花溪观光农业园”为例 |
5.1 项目概况 |
5.1.1 自然条件 |
5.1.2 动植物资源 |
5.1.3 社会经济条件 |
5.1.4 项目区现状 |
5.2 SWOT分析 |
5.2.1 优势 |
5.2.2 劣势 |
5.2.3 机遇 |
5.2.4 挑战 |
5.3 规划思路 |
5.3.1 指导思想 |
5.3.2 规划目标 |
5.4 总体生态布局 |
5.4.1 生态保护区 |
5.4.2 生态缓冲区 |
5.4.3 生产活动区 |
5.5 功能分区建设内容 |
5.5.1 入口景观区 |
5.5.2 百合花世界景区 |
5.5.3 管理服务区 |
5.5.4 精品果园景区 |
5.5.5 休闲娱乐景区 |
5.5.6 水上花世界景区 |
5.6 基础设施工程 |
5.6.1 道路交通系统 |
5.6.2 景观绿化工程 |
5.6.3 给排水工程 |
5.6.4 电力电讯工程 |
5.6.5 环卫标识系统 |
5.7 生态环境与保护规划 |
5.7.1 水体保护 |
5.7.2 生物多样性保护 |
5.8 休闲农业规划 |
5.8.1 旅游规划应该遵循的原则 |
5.8.2 旅游产品规划 |
6 结论与讨论 |
6.1 结论 |
6.2 讨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8)乡村振兴视角下天津农业生态旅游业集群化发展路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天津农业生态旅游业发展现状 |
1.1 产业发展迅速, 基础设施建设规模逐步扩大 |
1.2 自然景观资源丰富, 具备发展农业生态旅游业的优势条件 |
1.3 旅游市场需求增多, 市场开发潜力巨大 |
2 天津农业生态旅游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
2.1 产业规模“小而散”, 产业链过短 |
2.2 产业开发理念滞后, 降低长期收益 |
2.3 农业生态旅游产品种类少, 产品缺乏个性 |
2.4 农民职业技能水平偏低, 职业培训供应不足 |
3 农业生态旅游业集群化发展的优势分析 |
3.1 农业生态旅游产业集群的概念 |
3.2 农业生态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的优势 |
3.2.1 自我增强机制放大产业规模 |
3.2.2 集群下的企业合作竞争机制激发产业发展动力 |
3.2.3 资源高度聚集状态下的创新机制激发产业链式反应 |
4 天津农业生态旅游业集群化发展路径分析 |
4.1 加强农业生态旅游业基础设施建设, 优化旅游环境 |
4.2 扶强本地旅游企业, 做大旅游经济总规模 |
4.3 发展全产业链经济, 打造农业生态旅游业集群 |
4.4 推行多元主体的旅游投资战略, 扩大融资规模 |
4.5 加强职业农民培育, 培育“四懂”型人才 |
4.6 扩大宣传推广面, 打造“来了就不想走”的旅游目的地形象 |
4.7 强化农业生态环境治理, 推动农业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
(9)辽宁乡村休闲观光与生态旅游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基本概念界定 |
(一) 休闲观光农业 |
(二) 乡村生态旅游 |
二、辽宁乡村休闲观光与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一) 相关扶持政策有待落地 |
(二) 地方特色有待凸显 |
(三) 人才不足 |
(四) 可持续发展理念有待强化 |
三、发达国家休闲观光农业与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经验 |
(一) 韩国的经验 |
(二) 法国的经验 |
四、辽宁乡村休闲观光与生态旅游发展策略 |
(一) 积极落实相关的扶持政策 |
(二) 重视彰显地方特色 |
(三)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
(四) 强化可持续发展理念 |
五、结语 |
(10)紫金县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 |
1.1.1 选题目的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与创新之处 |
1.4.1 技术路线 |
1.4.2 创新之处 |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农业生态旅游概述 |
2.1.1 旅游资源的概念 |
2.1.2 生态旅游的概念 |
2.1.3 农业生态旅游的概念 |
2.1.4 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概念 |
2.2 农业生态旅游的特征 |
2.2.1 农旅融合性 |
2.2.2 内容广博性 |
2.2.3 游客参与性 |
2.2.4 市场定向性 |
2.2.5 季节周期性 |
2.2.6 民俗文化性 |
2.3 农业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类型 |
2.3.1 乡村体验类 |
2.3.2 生态休闲类 |
2.3.3 文化创意类 |
2.3.4 户外运动类 |
2.4 理论基础 |
2.4.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4.2 社区参与理论 |
2.4.3 旅游产业集聚理论 |
第3章 紫金县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
3.1 紫金县基本概况 |
3.1.1 历史沿革 |
3.1.2 地形地貌 |
3.1.3 区位交通分析 |
3.2 旅游资源及旅游业基本情况 |
3.2.1 自然旅游资源 |
3.2.2 人文旅游资源 |
3.2.3 旅游资源评价 |
3.2.4 旅游经济发展情况 |
3.3 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情况 |
3.3.1 农业生态旅游资源特色 |
3.3.2 农业生态旅游开发目标与定位 |
3.4 紫金县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原则 |
3.4.1 生态保护原则 |
3.4.2 效益优先原则 |
3.4.3 参与体验原则 |
3.4.4 农旅融合原则 |
3.5 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典型案例 |
3.5.1 凤安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项目 |
3.5.2 龙窝镇兆达农庄 |
3.5.3 九和镇在上农旅项目 |
第4章 紫金县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4.1 紫金县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
4.1.1 资源开发力度薄弱 |
4.1.2 旅游服务设施落后 |
4.1.3 机制体制僵化 |
4.1.4 旅游企业用工荒 |
4.1.5 旅游形象不鲜明 |
4.2 紫金县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开发问题产生的原因 |
4.2.1 缺乏针对性规划指导 |
4.2.2 配套设施投入不足 |
4.2.3 职能部门合力与社区参与度不足 |
4.2.4 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专业人才匮乏 |
4.2.5 旅游宣传缺失 |
第5章 紫金县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对策 |
5.1 做好整体规划与系统开发 |
5.2 加大配套设施的资金投入 |
5.2.1 交通设施投入 |
5.2.2 城乡信息化建设 |
5.3 完善资源开发的机制与体制 |
5.4 切实做好旅游人才培育与引进 |
5.5 注重品牌塑造与营销推广 |
5.5.1 品牌塑造 |
5.5.2 融合营销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四、新型生态旅游业:观光农业(论文参考文献)
- [1]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的县(区)级政府作用变迁及其动力研究 ——以浙江省Y区X村为例[D]. 邬丰羽.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2]乡村振兴战略与乡村生态旅游互动融合发展研究[J]. 王迎洁.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01)
- [3]美丽乡村建设研究[D]. 马怡菲. 东华大学, 2020(01)
- [4]顾及生态旅游适宜性的乡村空间布局优化研究 ——以昌黎县十里铺乡为例[D]. 刘倩. 河北农业大学, 2019(03)
- [5]乡村振兴背景下河南省农业与旅游业耦合协调发展研究[D]. 张孟梦. 河南大学, 2019(01)
- [6]广西苍梧县观光茶园景观规划研究[D]. 韩婷婷. 广西大学, 2019(01)
- [7]以湿地为特征的观光农业园总体规划的研究 ——以巢湖半岛花溪观光农业园为例[D]. 张皓然. 安徽农业大学, 2019(05)
- [8]乡村振兴视角下天津农业生态旅游业集群化发展路径分析[J]. 郭淑梅,许爱萍. 未来与发展, 2019(02)
- [9]辽宁乡村休闲观光与生态旅游发展研究[J]. 田思阳. 当代旅游(高尔夫旅行), 2019(01)
- [10]紫金县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 马晓波.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