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变频器在门窗试验机上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常健[1](2021)在《线性摩擦焊接制备不锈钢复合板工艺研究》文中认为
何东明[2](2020)在《基于机器人和PLC的玻璃磨边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工业机器人在电气设备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PLC作为自动控制领域的核心,在如今的智能制造领域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现有的玻璃加工流程中,玻璃磨边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工序,而且其对加工精度也有一定的要求。目前,国内工厂中通常采用三轴加工中心CNC对玻璃进行磨边处理,这种加工方法由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可以大大地提高玻璃磨边的生产效率和质量,而且可以解放劳动力。但是,这种生产模式却做不到全自动化。虽然基于CNC的自动磨边取代了人工手动磨边,但是CNC只能实现磨边的过程自动化,而采用人工上片下片依旧是目前玻璃厂的主要加工方式,这种上下片方式不仅效率低,而且对于大型玻璃一般要用到两个工人进行搬运,极其消耗劳动力。在本课题中采用了工业机器人和气动控制系统实现对玻璃的搬运,用气动控制系统对玻璃进行精确定位和夹紧固定,用PLC和伺服系统对工业机器人的位置进行精确控制,并且采用HMI做系统的人机交互,进而创造出一个高度集成的全面稳定的自动化控制系统。课题中选用了六轴六自由度的工业机器人,其自由度高,运行稳定,响应快,能快速高效地完成对玻璃的提取和放置,并且有很高的精度,结合气动控制的精确定位,就能满足玻璃加工中较高的磨边精度,从而提高产品质量。选用PLC对伺服系统进行运动控制,通过使用PLC的高速脉冲输出功能和高速计数器的功能,就能实现对伺服电机的精确控制,从而达到对工业机器人进行精确定位。并且PLC还可以通过RS485通信把加工的一些重要参数设置在HMI上,实现人机交互的目的,大大地提高了整套设备的人机交互性。本课题完成的机器人抓手设计,定位系统设计,机器人运行导轨底座设计等都是针对磨边工艺的智能化研究所独创的创新型设计;本研究的电路系统设计和气动控制系统设计是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系统层面和控制层面的独创性设计,为同类型智能化项目设计提供了理论知识上的研究成果与工程设计的参考。此外,本课题在机器人视觉方面创新性地提出了四点位光电探测法,以此来解决机器人抓手抓取玻璃的位置偏差问题,并在实际运行中发挥出了较为理想的作用。这一理论与方法,为智能化设计中机器视觉部分提供了一个结构简单且性价比高的替代方案。通过在工厂中的实际运行,整个自动化控制系统在运行中表现出了足够的稳定性和相对于人工的优越性,其定位精度能充分满足玻璃磨边的加工需求,其工作效率对比人工也有很大的提高。整个集成自动化控制系统使玻璃生产更加趋近于无人化和智能化。
张帆,李朋国,陈文彬,王彦龙,王瑛,周文锦[3](2019)在《基于工业物联网的智能便器清洁率测试及清洗力综合试验机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电子坐便器清洗力检测设备比较简易,且测试原理各不相同,测试精度较低,清洁率测试设备更是几乎没有。本文所述的智能便器清洁率测试及清洗力综合试验机具有以下功能:使用独立测量水箱,高精度流量测试系统,电子坐便器清理力力值测试系统、清洁率测试装置,具有上下高低左右调节功能,减少了测试过程中的劳动强度,提高实验效率;对实验用水具有回收再利用功能,达到节约用水效果,对于清洁力测试使用污染水分水道独立排放功能;基于工业物联网,设计远程数据管理系统及监控系统,减少检验过程中的人为干扰因素,提高检验的公正性。
魏为柱[4](2011)在《基于NI cRIO平台的生丝电子实时检测系统的开发》文中研究表明论文对近些年来国内外各种生丝电子检验的研究进行了分析及比较,并结合本实验室目前现有的技术手段及相关硬件设施,研发了一套生丝清洁、洁净和匀度多绪实时检测系统。系统硬件由改进后的SD-1生丝纤度仪,NI cRIO采集系统平台(内嵌的具有μs级时间控制特性的FPGA芯片及9004实时控制器),辅助的络丝机等组成。软件由NI公司配套的可视化LabVIEW编程软件及其子工具包编写。该系统通过生丝纤度仪将生丝的粗细(直径的大小)转换为模拟电压信号,然后由NI cRIO采集系统对信号进行连续动态采集并实时地做出运算处理,可对络丝机上的六绪中某一绪单独进行检测或几绪同时进行检测,并对检测中出现的断丝实现实时停机报警,检测结果匀度CV值大小及颣节数目可存储于cRIO中,最终可通过网线下载至PC机上,Pc机上建立有生丝电子检测数据库管理系统,可对检测结果进行查询、生成检测报表及打印。论文通过对目前常用的20/22规格的不同等级的生丝进行了多次测试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较好,另外通过与NI 6024E数据采集卡检测结果对比,也验证了本系统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该系统的推广应用将会提高生丝清洁、洁净和匀度指标的检测效率和准确度,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同时论文的研究将有助于推动生丝电子检测设备国产化的进程。
陈立松[5](2011)在《老式液压机自动化采集与处理系统的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老式液压万能材料试验机采用人工观察读数的方式来采集检测数据,存在精度低、加荷速度达不到要求、检测过程不受控、人为影响因素大等诸多的缺点,同时检测过程从收样到检测,要经过一系列的环节流转,重复工作较多,本论文就是在此背景下,首先通过详细研究老式液压万能材料试验机的工作原理和油路结构,对其进行硬件改造,解决老式液压试验机的上述缺陷,以满足现代检测的要求,再根据检测机构的工作流程、实施环节、检测规范和使用情况编制检测系统,自动进行委托、收费、收样、检测、数据处理的流转,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自动的计算、自动判断检测结果并出具检测报告,不仅挖掘和开发老式液压万能材料试验机的潜力,而且把整个检测过程从收样到出具结果都纳入到同一个检测系统里,使整个流转都由电脑自动控制,大大加快了检测速度,缩短检测结果出具的周期,节约了大量人员和实施的成本,主要内容有:1、对W-100及W-600B液压万能试验机和NYL-2000D型压力试验机进行改造,添加了压力传感器和位移传感器、电动阀、变频器等,并详细讨论了新增硬件的安装和如何实现自动化控制。2、详细分析了检测工作的全过程,根据实际工作环节,设计对应的模块。3、进行软件的编写工作。4、设备和软件系统的合并运行,并做了大量的比对工作。通过以上的改造工作,不仅实现了该三台试验机的检测从数据的采集、传递、分析计算、成果打印的自动化,而且把整理个检测过程都结合到同一个操作系统来实现,特别是把财务处理与检测有机地结合起来,解决了财务难于控制的一大难题,同时大大提高了检测能力,实现了企业改造成本的最低化,并且使操作变得简单明了。经改造后的设备从精度、测试速度等各方面皆能完全满足要求,而且改造简单,同时可以大大节约数据计算、结果判断、报告编制等的人力,在全国数量众多的检测机构进行推广,前景不可估量。
赵林,李岩[6](2009)在《建筑外门窗检测标准及其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介绍了2009-03-01实施的建筑外门窗气密性、水密性、抗风压性能分级及检测标准,及与旧标准的区别。并且给出了用Vacon变频器实现新标准的门窗试验机的设计方法。
王雪花[7](2009)在《框架集成材异形拼接及砂光工艺研究》文中提出高质木窗是一种新型实木窗体,具有其他窗体所不能比拟的优点,但在加工过程中存在的材料利用率等问题,造成高质木窗市场份额受限。本研究从高质木窗铣型前后截面差异显着的特点出发,将高质木窗的生产原料从矩形框架集成材改为异形集成材,从而达到节约材料及降低加工能耗的目的。此外,目前工厂中对高质木窗的砂光,仍以手工操作为主,砂光粉尘污染严重,工件的砂光效果也难于控制。针对这种情况,本实验采用刷式砂光方式,通过对不同材种、砂轮转速、进给速度、砂纸目数、砂光次数、接触深度等参数的砂光试验,测量其表面粗糙度与这些砂光参数的关系,为高质木窗砂光机的研制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表明:①在高质木窗生产中采用异形集成材是一种节能及节材的生产方法,特别是对于中梃及开扇、被压扇。以截面面积表示,相对矩形集成材,异形集成材平均可节约30%左右的用料。同时,采用异形拼接材代替矩形材,在切削能耗、刀具耐用度等方面也具有显着的优势。②对异形集成材的胶合及铣型加工表明,异形集成材在浸渍试验中未出现胶层剥离,可满足胶合强度要求;铣型加工中也未出现漏铣现象,因此,异形集成材可用于高质木窗生产。③各砂光参数与表面粗糙度的关系:a不同材种间的砂光效果存在较大的差异:相同砂光条件下,樟子松和落叶松所测得的表面粗糙度Ra值较小,柞木较大;b砂轮转速影响表面粗糙度。本实验中,当砂轮转速为600r/min及900r/min时,表面粗糙度Ra值较小;c进给速度与表面粗糙度的关系为:当砂轮转速较大时,适用较快的进给速度;反之,当砂轮转速较小时,应选用较小的进给速度;d接触深度与表面粗糙度间存在类似线性的关系,即:接触深度越大,表面粗糙度Ra值越小;e随砂光次数增加,表面粗糙度Ra值减小。对樟子松和落叶松两种木材,规律性较强;f砂纸的选择与材种相关。对樟子松及落叶松,建议选择280#砂纸。
蔡国庆,梁平[8](2004)在《变频器在门窗试验机上的应用》文中认为分析了门窗试验机的工作原理,提出了风压的要求。针对过去用电磁阀控制风压的缺点,提出了直接采用变频器控制风机方案。VACON变频器具有可编程功能,VaconNC1131-3Engineering是一个符合IEC1131-3标准的图形化的编程工具,它可以用来设计VaconNX特殊的控制逻辑和参数。它包含了基本功能模块和高级功能模块,如各种滤波器,PI控制器和积分器。NC1131-3可以创建参数,故障信息和其他与应用相关的特性。风压控制中采用了PID控制算法,对传感器信号进行了非线性补偿。用此方案研制的门窗试验机具有噪音小、高效、节能、生产工艺简单、实验操作方便等优点,具有很好的市场推广价值。
白永刚[9](2018)在《立井混凝土井壁3D打印技术室内试验研究》文中认为我国矿山井筒的深度越来越大,井筒穿过的地层越来越复杂,传统的井壁浇筑技术难以适应智能化建井发展趋势和要求。混凝土井壁3D打印技术是智能化建井的标配技术,开展井壁3D打印技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关于混凝土井壁3D打印技术的研究尚未见文献报道。与地面3D打印混凝土结构不同,3D打印井壁不但需要高强度,而且需要高抗渗性能。本文提出了立井混凝土井壁3D打印系统的架构设计,集成开发了室内井壁模型3D打印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高强、高抗渗井壁的3D打印技术室内试验研究。首先,采用流动性、挤出性、建造性和早期强度等性能指标,对打印材料的可打印性能做出了评估,给出了满足可打印性的混凝土材料性能指标的取值范围。其次,为了满足高强、高抗渗要求,研究获得了消除分层界面影响的打印工艺,使打印混凝土试样的强度和抗渗性能较现浇混凝土试样有明显的提高;并揭示了打印混凝土试样的强度和抗渗性能获得提高的机理。3D打印混凝土细观结构测试分析和三维X射线CT显微成像分析显示:打印混凝土中的孔隙以小孔(等效直径0-50μmm)居多,而现浇混凝土中的孔隙以大孔居多(等效直径50-200μmm);打印混凝土的孔隙率较现浇混凝土降低20%左右,更为致密。较小的孔隙和较低的孔隙率,是打印混凝土试样的强度和抗渗性能获得提高的主要机理。最后,本文开展了3D打印混凝土井壁模型承载与抗渗性能试验研究。3D打印混凝土井壁模型在周围水压高达8.8MPa时才发生渗漏,表明它具有良好的承载和抗渗性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本文研究中,3D打印混凝土试样的强度等级最高达C70,3D打印混凝土井壁模型在8.8MPa水压以下不渗漏。它表明3D打印高强、高抗渗混凝土井壁是可行的。本文的研究成果对于发展地下结构3D打印技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施文征[10](2017)在《压燃式发动机EGR分层控制系统开发及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内燃机发展面临着环境污染和石化能源短缺两大挑战。如何在降低有害排放物的同时提高内燃机的效率,已成为未来车用内燃机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一直以来,内燃机工作者致力于在压燃式发动机上同时降低NOx和碳烟的原始排放,许多燃烧模式的提出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思路。本文基于EGR(Exhaust Gas Recirculation,排气再循环)分层的思想,通过改变废气在缸内的分布,本质上是改变缸内的环境氧浓度分布,进一步影响缸内的活化热氛围,实现同时降低NOx和碳烟排放的效果。本文主要围绕在压燃式发动机上应用分层EGR技术展开,采用模拟仿真与光学测试相结合的手段,对压燃式发动机实现EGR分层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探索实现缸内组分分层的方法。首先基于某四气门高压共轨柴油机利用三维仿真软件FIRE建立了模拟仿真平台,模拟研究了缸内气体流动和NOx和soot的生成规律。对缸内气流运动的仿真结果表明,四气门柴油机的缸内气流运动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三维流动过程,切向螺旋组合进气道对进入气缸中的气流具有不同的导向作用。切向气道引导的气流贴近气缸壁旋转,而螺旋气道引导的气流更靠近气缸中心位置;切向气道引导的气流处于气缸的下部区域,螺旋气道引导的气流则主要聚集在燃烧室的上部。螺旋气道引导的气流对于缸内的油气混合起主导地位,且在活塞上行时,由于柴油机燃烧室凹坑的存在,燃烧室缩口附近形成了明显的挤流运动。对缸内NOx和soot原始场的分析结果表明:NOx和soot的生成区位于燃烧室的不同区域:高NOx生成区主要位于燃烧室的中心附近,高soot生成区主要位于气缸壁周围。基于以上模拟仿真的结果,需要向燃烧室中心区域引入高浓度EGR,以抑制NO x的生成;向燃烧室四周引入高浓度的氧气,抑制碳烟的生成并促进碳烟的后期氧化。因此,提出了在压缩上止点前形成中间浓四周稀的径向分层目标。使燃烧发生在高EGR率区,NOx的生成量会进一步降低;由于不变的整体空燃比和与高氧浓度区混合导致后期氧化加剧,碳烟的排放也有所降低。以模拟仿真的结果为指导,进行EGR分层控制系统的开发,探索废气分层的实现方式。基于某四气门压燃式光学发动机设计开发了双气道分层和引入管分层两套EGR分层控制系统,定义了均质EGR、螺旋EGR、切向EGR和准均质EGR四种进气方式。通过不同气道对气流的导向作用,实现了废气在缸内的非均匀分布。自主开发了单缸光学直喷高压共轨柴油机,以光学发动机为基础搭建了平面激光诱导荧光(Planar Laser Induced Fluorescence,PLIF)测试平台。利用平面激光诱导荧光技术,对不同EGR进气方式下缸内废气浓度分布进行了研究。光学测试结果表明,均质EGR进气方式时缸内形成相对均匀的混合气,准均质EGR的分层程度介于均质EGR和螺旋/切向EGR之间。这表明通过改变废气的引入位置,在一定程度上能实现废气在缸内的不均匀分布。螺旋EGR进气方式和切向EGR进气方式分别在在压缩冲程末期形成了中间浓四周稀和中间稀四周浓的径向分层,但是螺旋EGR进气方式的分层效果好于切向EGR进气方式。两种分层方案的对比表明,引入管分层方案的效果明显优于双气道分层方案。对每一个特定工况,都有一个最佳的EGR率,在240r/min、引入管分层方案下,最佳的EGR率为25%。通过采用引入管分层方案的螺旋EGR进气方式,能够较理想地在压缩上止点前形成中间浓四周稀的径向分层,实现了预期的目标。
二、变频器在门窗试验机上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变频器在门窗试验机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机器人和PLC的玻璃磨边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课题来源 |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PLC发展现状 |
1.2.2 工业机器人发展现状 |
1.2.3 玻璃磨边的发展现状 |
1.3 本课题的主要内容 |
2 系统方案设计 |
2.1 现场工作环境分析 |
2.2 控制系统的总体要求 |
2.3 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思路 |
2.4 系统组成和设备布局 |
2.5 系统控制原理 |
3 系统机械结构设计 |
3.1 机器人结构简介 |
3.2 机器人抓手设计 |
3.2.1 抓手机械结构设计 |
3.2.2 气动控制原理 |
3.2.3 功能分析 |
3.3 定位台设计 |
3.4 机器人底座设计 |
4 系统硬件设计 |
4.1 元件选型 |
4.1.1 PLC选型和设计 |
4.1.2 伺服电机选型和设计 |
4.1.3 传感器选型 |
4.2 电路设计 |
4.2.1 机器人系统电路设计 |
4.2.2 PLC系统电路设计 |
4.3 气动控制系统设计 |
4.3.1 气动控制简介 |
4.3.2 气动控制系统的设计 |
5 系统软件设计 |
5.1 系统软件开发环境 |
5.2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5.2.1 PLC程序设计 |
5.2.2 工业机器人示教编程 |
5.3 上位机监控系统设计 |
5.3.1 触摸屏界面编辑软件介绍 |
5.3.2 触摸屏的界面设计 |
5.4 系统的通信设计 |
5.4.1 触摸屏与PLC通讯 |
5.4.2 系统设备之间的信息交互 |
6 系统的校核优化与实际运行 |
6.1 机器人抓手的强度校核 |
6.2 真空吸盘的吸力校核 |
6.3 四点位光电探测法 |
6.3.1 四点位光电探测法的意义 |
6.3.2 四点位光电探测法的结构原理分析 |
6.3.3 四点位光电探测法的工作原理 |
6.4 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调试与实际运行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基于工业物联网的智能便器清洁率测试及清洗力综合试验机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背景 |
2 系统设计 |
3 硬件设计 |
3.1 气动控制系统 |
3.2 水路系统 |
3.3 测试设备由9部分组成 |
3.3.1 工控机控制系统 |
3.3.2 PLC电控柜 |
3.3.3 设备主体结构 |
3.3.4 水路系统 |
3.3.5 冷水机 |
3.3.6 三坐标龙门模组控制器 |
3.3.7 电子分析天平 |
3.3.8 三坐标龙门模组 |
3.3.9 坐便器测试工作台 |
3.4 电气控制检测系统 |
4 软件设计 |
4.1 系统功能模块介绍 |
4.2 智能化坐便器用水效率检测装置的系统模块展示 |
4.3 智能便器清洁率测试及其清洗力综合试验机操作方法 |
4.4 智能便器清洁率测试及其清洗力综合测试装置优点 |
5 结语 |
(4)基于NI cRIO平台的生丝电子实时检测系统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传统生丝检验概述 |
1.1.1 黑板检验简介 |
1.1.2 匀度检验 |
1.1.3 清洁检验 |
1.1.4 洁净检验 |
1.2 生丝电子检验概述 |
1.2.1 国外生丝电子检验研究情况 |
1.2.2 国内生丝电子检验研究情况 |
1.3 论文研究意义和内容 |
第二章 系统工作原理 |
2.1 在线实时检测处理部分工作原理 |
2.1.1 测量部分工作原理 |
2.1.2 控制部分工作原理 |
2.2 PC 数据管理部分 |
第三章 系统硬件组成及电路设计 |
3.1 系统电源模块电路设计及硬件选用 |
3.1.1 断路器 |
3.1.2 开关电源 |
3.2 络丝机 |
3.3 NI Compact RIO |
3.3.1 实时控制器(Real-Time Controller, RT) |
3.3.2 可重新配置的机箱 |
3.3.3 FPGA |
3.3.4 I/O 模块 |
3.3.5 本系统选用的Compact RIO 系统 |
3.4 触发采集和停止信号和检测指示灯电路设计及硬件选用 |
3.4.1 NI 9401 |
3.4.2 绿色检测指示灯 |
3.4.3 DC12V 双刀单掷带锁开关按钮 |
3.5 生丝纤度电压信号采集模块电路设计及硬件选用 |
3.5.1 NI 9205 |
3.5.2 生丝纤度传感器 |
3.6 断丝报警模块电路设计及硬件选用 |
3.6.1 继电器简介 |
3.6.2 继电器的种类及其工作原理简介 |
3.6.3 本系统选用的继电器 |
3.6.4 断丝报警模块电路接线图 |
3.7 生丝电子实时检测系统实物图 |
第四章 系统软件设计 |
4.1 LabVIEW 简介 |
4.1.1 LabVIEW 与文本编程语言的区别 |
4.1.2 G 语言 |
4.1.3 LabVIEW 的应用领域 |
4.2 生丝电子实时检测系统软件设计 |
4.2.1 生丝电子实时检测系统检测的内容 |
4.2.2 生丝电子实时检测系统检测程序编写的原理依据 |
4.2.3 cRIO 程序开发流程 |
4.2.4 生丝电子实时检测系统检测结果管理系统 |
第五章 系统性能和检测结果分析 |
5.1 系统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分析 |
5.2 系统检测结果分析 |
5.2.1 对比试验 |
5.2.2 实测试验 |
第六章 结论 |
6.1 本论文的主要贡献及创新之处 |
6.2 本论文的不足之处以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5)老式液压机自动化采集与处理系统的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我国检测机构发展背景 |
1.1.2 材料性能和检测现状 |
1.1.3 检测设备现状 |
1.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现状分析 |
1.3 研究内容及步骤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液压万能材料试验机的硬件改造 |
2.1 总体改造设计方案 |
2.2 试验机的结构简介 |
2.2.1 主机结构 |
2.2.2 测力计结构 |
2.2.3 试验机的工作原理 |
2.2.4 试验机的技术性能 |
2.3 增加压力传感器 |
2.3.1 压力传感器原理 |
2.3.2 压力传感器选择 |
2.3.3 压力传感器的安装 |
2.4 增加位移传感器 |
2.4.1 光栅位移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
2.4.2 传感器的参数及安装 |
2.5 增加电磁阀 |
2.5.1 核心模块软件设计 |
2.5.2 数据采集/控制模块软件设计 |
2.6 增加变频器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检测系统需求分析 |
3.1 检测过程分析 |
3.1.1 检测过程简述 |
3.1.2 缺点分析 |
3.2 系统需求规划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检测系统的设计 |
4.1 系统的框架设计 |
4.2 模块设计 |
4.3 容错处理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检测系统的实现 |
5.1 系统软件开发平台和工具选择 |
5.1.1 WEB 技术 |
5.1.2 IIS 服务器与ASP |
5.1.3 编程工具MACROMEDIA DREAMWEAVER 8 |
5.1.4 SQL SERVER 数据库 |
5.2 系统编制 |
5.2.1 创建数据库和数据表 |
5.2.2 项目编制和模块建立 |
5.3 系统运行的配置 |
5.3.1 服务器 |
5.3.2 申请固定IP 地址和域名 |
5.4 联机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6)建筑外门窗检测标准及其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 门窗检测新标准 |
2 新标准下的门窗试验机组成 |
3 变频器控制风压系统设计原理 |
3.1 变频器输入信号设置 |
3.2 变频器控制模式设计 |
3.3 实验调试结果分析 |
4 结论 |
(7)框架集成材异形拼接及砂光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述 |
1.2.1 提高集成材岀材率的措施 |
1.2.2 高质木窗的生产现状 |
1.2.3 木制品的砂光 |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高质木窗用框架集成材的异形拼接研究 |
2.1 前言 |
2.2 试验设备、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设备 |
2.2.2 试验材料 |
2.2.3 试验方法 |
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2.3.1 异形拼接 |
2.3.2 异形拼接材的胶合性 |
2.3.3 异形拼接材铣型加工 |
2.4 小结 |
第三章 异形拼接集成材用于高质木窗生产的节能分析 |
3.1 前言 |
3.2 试验样本 |
3.3 数据分析 |
3.3.1 有效值计算 |
3.2.2 节能分析 |
3.4 小结 |
第四章 异形砂光试验机砂光参数研究 |
4.1 前言 |
4.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材料 |
4.2.2 试验设备 |
4.2.3 试验方法 |
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3.1 不同材种对表面粗糙度的影响 |
4.3.2 砂轮转速对表面粗糙度的影响 |
4.3.3 进给速度对表面粗糙度的影响 |
4.3.4 接触深度对表面粗糙度的影响 |
4.2.5 砂光次数对表面粗糙度的影响 |
4.3.6 砂纸目数对表面粗糙度的影响 |
4.4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导师简介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致谢 |
(8)变频器在门窗试验机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风压控制工作原理及技术要求 |
3 变频器控制风压系统设计原理 |
4 结论 |
(9)立井混凝土井壁3D打印技术室内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混凝土 3D打印技术研究综述 |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2 立井混凝土井壁 3D打印系统 |
2.1 立井混凝土井壁现场 3D打印系统架构设计 |
2.2 室内井壁模型 3D打印系统集成开发 |
2.3 本章小结 |
3 立井井壁模型3D打印混凝土材料建造性研究 |
3.1 混凝土材料可打印性能评价 |
3.2 混凝土打印成型优化控制 |
3.3 本章小结 |
4 3D打印混凝土试样的物理性能试验研究 |
4.1 3D打印混凝土试样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
4.2 3D打印混凝土抗渗性能试验研究 |
4.3 3D打印混凝土细观结构测试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3D打印混凝土井壁模型的承载与抗渗性能试验研究 |
5.1 相似准则的推导和模化设计 |
5.2 模型试验系统简介 |
5.3 试验准备 |
5.4 试验过程 |
5.5 试验结果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压燃式发动机EGR分层控制系统开发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内燃机发展面临的挑战 |
1.2 柴油机不同燃烧模式的发展 |
1.2.1 NOx和PM的trade-off关系 |
1.2.2 不同燃烧模式的研究进展 |
1.3 实现内燃机高效清洁燃烧的EGR技术 |
1.3.1 排气再循环技术 |
1.3.2 EGR分层技术 |
1.3.3 EGR分层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1.4 内燃机光学测试研究进展 |
1.4.1 光学测试技术 |
1.4.2 激光诱导荧光法简介 |
1.4.3 激光诱导荧光法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1.5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章 EGR分层控制系统开发 |
2.1 CFD模拟仿真平台搭建 |
2.1.1 几何建模与模型前处理 |
2.1.2 计算网格模型的建立 |
2.1.3 计算条件设定 |
2.2 EGR分层的模拟仿真分析 |
2.2.1 四气门发动机的缸内流场 |
2.2.2 NOx和soot的缸内分布 |
2.3 EGR分层控制系统开发 |
2.3.1 EGR分层的作用机理与优势 |
2.3.2 压燃式发动机EGR分层的设计思想 |
2.3.3 压燃式发动机EGR分层的研究方案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光学测控平台搭建 |
3.1 光学单缸发动机试验测控平台开发 |
3.1.1 光学发动机缸盖 |
3.1.2 可视化系统 |
3.1.3 全可变气门正时系统 |
3.1.4 拖动电机及发动机平衡系统 |
3.1.5 发动机润滑冷却系统 |
3.1.6 发动机控制系统 |
3.1.7 激光诊断的环境要求 |
3.2 平面激光诱导荧光测试平台的搭建 |
3.2.1 激光器和激励波长的选择 |
3.2.2 数字式相机的选择 |
3.2.3 ICCD和激光器之间的时序同步控制 |
3.2.4 标定气样池 |
3.2.5 片光及光路组件 |
3.2.6 示踪剂的选择 |
3.2.7 示踪剂加入系统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不同分层方案对缸内混合气分布的影响 |
4.1 荧光图像的处理与分析 |
4.2 气样池标定试验 |
4.2.1 PLIF标定试验步骤 |
4.2.2 标定试验结果分析 |
4.3 双气道分层方案下缸内废气浓度分布 |
4.3.1 均质EGR引入方式时缸内废气浓度分布 |
4.3.2 准均质EGR引入方式时缸内废气浓度分布 |
4.3.3 螺旋EGR引入方式时缸内废气浓度分布 |
4.3.4 切向EGR引入方式时缸内废气浓度分布 |
4.4 引入管分层方案下缸内废气浓度分布 |
4.4.1 螺旋EGR引入方式时缸内废气浓度分布 |
4.4.2 切向EGR引入方式时缸内废气浓度分布 |
4.4.3 EGR率对缸内废气浓度分布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变频器在门窗试验机上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线性摩擦焊接制备不锈钢复合板工艺研究[D]. 常健. 辽宁科技大学, 2021
- [2]基于机器人和PLC的玻璃磨边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D]. 何东明. 三峡大学, 2020(06)
- [3]基于工业物联网的智能便器清洁率测试及清洗力综合试验机设计研究[A]. 张帆,李朋国,陈文彬,王彦龙,王瑛,周文锦. 第四届建筑卫生陶瓷质量大会暨中国硅酸盐学会建筑卫生陶瓷专业委员会2019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9
- [4]基于NI cRIO平台的生丝电子实时检测系统的开发[D]. 魏为柱. 苏州大学, 2011(06)
- [5]老式液压机自动化采集与处理系统的实现[D]. 陈立松. 电子科技大学, 2011(04)
- [6]建筑外门窗检测标准及其实现[J]. 赵林,李岩. 电子质量, 2009(12)
- [7]框架集成材异形拼接及砂光工艺研究[D]. 王雪花.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09(01)
- [8]变频器在门窗试验机上的应用[J]. 蔡国庆,梁平. 控制工程, 2004(S1)
- [9]立井混凝土井壁3D打印技术室内试验研究[D]. 白永刚. 中国矿业大学, 2018(02)
- [10]压燃式发动机EGR分层控制系统开发及实验研究[D]. 施文征. 吉林大学, 201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