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TOPSEC联动技术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胡卫卫,陈建平,赵晓峰[1](2021)在《技术赋能何以变成技术负能?——“智能官僚主义”的生成及消解》文中研究指明在传统公共行政的制度架构内,存在"官僚主义"现象,而披上电子化外衣的"智能官僚主义"在政务实践中不仅恶化政治文化生态,抑制电子政府效率,还造成行政资源的浪费,成为大数据治理的深层次难题。依据"解构-建构"的分析思路,从认知、制度和技术三个维度深入阐释"智能官僚主义"的生成逻辑。基于治理要素的构成视角,从复合型治理模式建构、线上线下的协同耦合、信任生态的价值导向、区块链技术的拓展运用和以评促建的机制引领等五个方面提出针对性策略,旨在消解"智能官僚主义"积弊,促进技术赋能价值回归,推进我国电子政务健康发展。
北京大学课题组,黄璜[2](2020)在《平台驱动的数字政府:能力、转型与现代化》文中提出数字政府建设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基于当前数字政府建设所遵循的基本理论与遭遇的普遍问题,对我国各地数字政府的创新实践进行详细梳理和总结,提出了"平台驱动的数字政府"的方法框架。"平台驱动的数字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塑造执政理念,以服务为导向牵引整体协同,以"中台"为枢纽促进多方合作,以安全为基础保障系统运行,是数字政府的全新样态和未来发展趋势。今后一段时间的数字政府建设应尽快转向"平台驱动"模式,基于政务"中台"体系,构建广泛联系公众、企业、政府部门的数字基础设施平台,实现智慧政务服务与高效协同办公,进而从决策科学化、执行高效化和监督立体化三个方面推进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
任泳然[3](2020)在《数字经济驱动下政务数据资产化与创新策略研究》文中认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互联网在经济生活中的应用日益普及,美国、日本和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数字经济日渐兴盛,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数据也逐渐成为推动各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生产素。2016-2018年,美国已连续三年位居全球数字经济竞争力榜首,新加坡反超我国位居榜单第二。从其竞争力内部结构看,新加坡数字创新竞争力得分超越美国,数字治理竞争力得分也远超我国,新加坡在数字治理竞争力上的强势表现是其能反超我国的重要原因。我国位居第三,但与美国数字经济竞争力的差距从2016年以来正逐年缩小。据统计,2018年我国数字经济总量达到3 1.3万亿元,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值为3 4.8%,同时,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的6 7.9%是由数字经济发展贡献的,数字经济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发展力量。在大数据时代,“数据经济”代替了“数字经济”,时至今日,“数据有价”早已成为全民共识。数据是数字经济条件下的重要生产要素。要让这种生产要素能够有效发挥作用,就要积极推动数据资产化有序进行,让数据的拥有者可以从市场上获得对应的经济回报。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已成为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新型“资本”要素,可以将数据看成是陆权、海权和空权之外的第四种国家战略资源,其重要性如同未来的新石油。通过政府和企业合作开发、分析挖掘和交易政务数据,实现政务数据的资产化。一方面对政府的服务和决策能力具有质的提高;另一方面,政务数据资产化将产生新知识和新资本,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6年的一次电视电话会议上指出,我国政务数据资源的80%以上没有被开发利用,这是极大的浪费。然而,政务数据资产化过程中还存在如下问题与困难:(1)政务数据往往包含大量敏感信息,在其资产化的过程中有被泄露的安全风险;(2)政务数据存在“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烟囱林立、信息孤岛”的现象,缺乏统一规范和标准;(3)政务数据资产是一种典型的虚拟性和资源性资产,其价值难以量化;(4)政务数据的资产属性和权属难以确定、在国家层面缺少相应法律法规的支撑、交易活动缺少有效的规范和监管等。这些现象和问题成为制约我国政务数据资产化的主要瓶颈。因此,在数字经济背景下,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务数据资产化的创新策略和实现路径,是“数字中国”和“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理论与实践问题,成为当前政务数据开发应用的重要方向。本研究以“政务数据”为研究对象,基于数字经济理论,针对政务数据资产化存在的技术性和非技术性障碍问题寻求解决方案。从政务数据安全化、标准化、价值化等技术性方面和数据属性、权属界定、法律法规、制度监管等非技术性方面,结合数字经济理论,采用GRA与FCA相结合的方法,从影响政务数据资产化的众多影响因素中识别出关键的影响因素。根据上述方法本文得出如下结论:政务数据资产化过程影响因素分为技术处理因素和市场化因素。其中,兼容性、数据保密制度化、具有足够的财政投入、数据属性明确和优化数据评估体系为政务数据资产化的重要影响因素;法律配套完备性、规范监管和数据权属明晰为政务数据资产化的一般影响因素。政务数据资产化路径为数字经济驱动下政企合作模式。在数字经济的背景下,对政务数据资产化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即本研究认为政务数据资产化是一个“二过程,四阶段”的演化过程,该理论对现有政务数据资产管理理论是一个有益的补充和完善;同时又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它对我国各地政府推动政务数据资产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作用。
黄桂瑜[4](2020)在《泉港区智慧政务建设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城市治理理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国家及城市着力于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科技建设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智慧治理,智慧治理的实现途径是建设智慧政务,智慧政务也是电子政务发展方式的新阶段,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将政府的政务服务与公众需求紧密结合,不仅能够提高政府政务服务水平,还能更好地实现“为人民服务”。建设“智慧政务”,推动政府流程再造,转变政府管理职能,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建立服务型政府,这对于我国县级地区智慧政务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对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本文以泉港区建设智慧政务为研究对象,从公共管理学角度出发,综合运用服务型政府理论、政府流程再造理论,对智慧政务的建设进行分析。文章使用了案例分析法、调查法等研究方法,以泉港区建设智慧政务为例,从泉港区智慧政务建设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泉港区智慧政务建设存在政府内部保障体系有待完善、部门间协同合作有待推进、政府与公众互动有待加强等问题,并全面探讨了智慧政务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最后,结合泉港区的区情,因地制宜地提出了泉港区智慧政务建设的优化对策与建议,主要从完善泉港区智慧政务建设保障体系、提升公共管理和服务能力、增强政府与公众的双向互动三个方面思考优化路径。
周彬[5](2020)在《山西省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如今我国社会已步入互联网时代,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提升,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的影响程度也日益增加,现阶段全世界各国地区的人们都因为互联网和信息化而发生了巨变。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普及,网络化的覆盖面越来越广泛,使得我们进入一个崭新的世界,即电子政务。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大背景下,电子政务在一定程度上是政府实现现代化管理的必然选择。尽管政府在行使职能时会采用信息化的管理方式,但是其最终的目的是为人民服务,因而服务型政府才是其最终的目标,这其中政务公开是加快政府实现这一目标的捷径手段之一,进而形成了电子化的服务型政府。但在此过程中,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管理问题也日益受到重视。本文以山西省为例,剖析省级政府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管理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王建华[6](2019)在《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路径选择 ——基于政府管理创新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高速发展,政治体制改革也在开展和不断深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仍然有很大的改进空间。政府管理创新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党中央一直致力于推进的一项工作。我国的政府管理模式是计划经济时期的产物,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政府职能转变落后、组织结构不合理、行政效率较慢等特点,不适应市场经济体系和信息时代的要求,因此要加快政府管理创新步伐。电子政务作为信息和互联网技术在政府管理和服务中的应用,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也是行政管理的主要变革方向,从本质上看,它对于政府职能转变、优化行政组织体系、提高行政效率和社会服务水平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它对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政府管理创新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价值。论文以政府管理创新为出发点,首先明确了电子政务和政府管理创新的内涵,参考了新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客户关系管理理论等相关理论知识,提出论文的理论依据,接下来分析了我国传统政务的弊端,指出了加快我国管理创新的必要性和电子政务对于政府管理创新的意义和价值,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了剖析,借鉴了西方国家在电子政务建设实践中的宝贵经验,提出了加快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和发展的路径选择,最后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崔葳[7](2019)在《区块链在政务服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政务服务供给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公民对政务信息的真实性、政务服务的便捷性、服务范围的广泛性要求不断提高,优化政务服务不仅是广大群众的期望,也是政府自身的责任所在。区块链的不可篡改性、可追溯性以及智能合约的发展在提高政务服务效率,保证政务信息真实、解决政务信息共享瓶颈问题上有极大的应用潜力。文章围绕区块链作为新技术嵌入政务服务应用进行整体分析。首先研究区块链在政务服务中的应用前景,以是否在政务服务中应用区块链作为政务服务新旧模式的区分,通过两种模式的对比,提出在政务服务中应用区块链技术可以弥补目前政务服务的不足之处。其次,通过对应用情况的总结,发现目前区块链在政务服务中应用还存在技术、管理、环境三个方面的问题。其中包括技术标准不统一、安全技术有隐患、智能合约有漏洞、数据管理不到位、权限管理不明确、管理制度不匹配、以及资源环境、社会环境、政策环境都需要优化的问题。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需要改进技术、完善管理、构建环境的相应对策。其中包括要统一技术标准、推动技术突破、弥补智能合约漏洞、加强数据管理、重视权限管理、制定管理制度、建立可持续的资源环境、优化社会环境、完善政策环境。
庞凯[8](2019)在《技术赋能视角下“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整合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网络通讯技术在政务领域的拓展延伸所展现出来的网络化、智能化、便捷化,使得民众对于政府对政务治理的要求和期望不断提高,民众不仅仅寻求政务服务质量上的改善,而且对政务服务的形式及其程序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顺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府管理信息化更有效率的管理政府事务,向公民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我国把“互联网+政务”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推动政务服务朝着整体化方向推进。互联网技术赋能政务对改善部门割裂引起的碎片化的服务供给起到整合的作用提升了政务服务的效能。本文以深圳市F区政务服务中心为研究案例,采用实地调研与访谈的研究方法,试图对F区政务服务改革中技术赋能的作用进行研究。首先对研究问题、研究状况、相关概念进行描述,并从技术赋能视角挖掘技术是如何影响政务服务改革的过程和结果。其次,从政务服务改革的历史进程着手,分别从横向时间上的政务整合模式的变迁和纵向技术整合模式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以深圳市F区政务服务中心为例,分析了其改革的模式、动因以及改革的成果。再次,从官僚体系的纵向业务和横向流程、权力整合、制度整合四个个维度分析了F区政务中心在互联网技术下技术赋能政务整合改革方法。最后从部门与政府间、群众与政务平台、政务整合顶层设计,分析行政服务改革过程中的困境及其成因,并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建议。
韩晶晶[9](2019)在《XX政务中心监控信息系统分析与优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我国互联网等信息科学技术快速发展起来,各行业、各组织机构开始步入信息化时代,而政府对于深化“放管服”改革和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的举措,开启了政务信息化建设的深化应用,使得我国政务服务信息化迈上了新的台阶,与此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例如技术标准不一、平台分散、资源共享困难等。本研究以XX政务中心为研究对象,针对其监控信息系统进行分析和优化设计。首先,介绍了系统开发建设过程中涉及理论基础、系统开发方法和技术依据,明确了研究思路,实地考察整理了 XX政务中心的行政事项办理现状、组织结构和人员分布情况、政务大厅分布情况,调查分析了系统的主要业务流程和主要数据流程,并绘制了业务流程图和数据流程图,从功能性需求、非功能性需求、安全需求三个方面,阐明XX政务中心监控信息系统的需求,并提出具体要求。其次,根据系统优化设计的原则和方法,从监控布点、组织结构、事件优先级、监控数据四个方面提出优化思路和优化目标。运用运筹学的优化原理建立基于监控点的人流量相似性的布点优化数学模型。根据管理学原理中的组织结构类型、特点,结合系统分析结果,将直线制组织结构优化为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以解决组织结构臃肿、中层管理人员多的问题。根据风险矩阵法,细分事件评价等级,将三分法优化为百分制和五分法混合法,再由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打分,确定风险事件的报警优先级,以挖掘真正有价值的风险事件。根据大数据理论指出大数据时代具有样本即总体的特点,迫使XX政务中心监控信息系统要优化系统就要考虑存储性能和存储成本,首要任务是优化监控数据的结构,减少其占用的存储空间。然后根据系统优化设计的分解-协调方法,运用结构化信息系统开发方法,提出适合于该组织的系统层次结构,从监控信息系统的七个层次入手,分别介绍各个层次的主要设备和在该层次的主要工作任务,包括前端摄像机分类和特点、监控点位分布和监控级别要求、采用TCP和RTP、RTCP结合的方式,分别进行控制命令的传输和网络数据的传输、数据处理和分析、显示控制等内容。设计了适用于XX政务中心的监控信息系统拓扑结构图,在原系统基础上增加了智能视频服务器和智能分析服务器,以实现智能监控功能;设计了系统应用过程中关键业务的工作流程,如前端单元登录、客户端单元登录及升级、视频浏览、平台录像、录像回放、云台控制、平台报警等。然后,从概念结构、逻辑结构、物理结构三个方面对数据库进行设计,绘制了 E-R图,以表明该系统的实体种类和各实体所具有的属性,确定了各实体之间的关系,根据实体设计了系统常用的基本数据表,规定了字段名和数据类型、长度,并设置了各个基本表的主键。计算出XX政务中心监控信息系统(含市区两级)的存储容量和存储带宽,确定采用IP SAN存储结构。设计了系统综合平台的输入输出,并给出相应的显示界面。最后,强调系统实施的全方面管理和全过程控制,研究了系统实施各个阶段的工作内容和应注意的问题,强调软硬件和数据准备的重要性,介绍测试阶段要分设备、分模块、分功能、分系统检测,并研究了测试的主要工作内容和检测标准,说明接受系统培训的人员类型和所接受的培训内容。总结归纳出本研究的结论和建议。
肖炯恩[10](2019)在《跨源多维政务数据共享与服务创新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国家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工程建设的稳步推进,从国家到地方的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取得许多进展,但与此同时,系统的转型升级正面临“数据孤岛”等问题的挑战,国家垂直系统和地方城市系统的数据互联互通,存在许多障碍。由于科技、商业模式、用户习惯的快速变化与发展,只是采用政务系统中单一来源的数据已经难以实现服务创新。因此,在新的技术与管理条件下,探讨适用的政务数据共享和服务创新的理论和解决方案,成为电子政务转型升级进程中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理论与实践问题。本研究以“跨源多维政务数据的共享与服务创新”为研究对象,基于电子政务治理理论与系统方法,具体研究解决这一课题中相互关联的四个重要问题的理论、模型和方法:首先,针对传统政务系统数据共享模式顶层规划薄弱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电子政务治理理论的跨源多维政务数据共享模型,从结构、制度、模式三个方面的协同升级服务创新,结合区块链技术提出了跨源多维政务数据共享的平台架构,奠定了研究与解决问题的理论模型与概念框架。其次,针对跨源多维政务数据共享影响因素识别问题,分析了建设中存在43项影响因素,采用灰色关联分析和模糊聚类的方法识别出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第三,针对政务服务亟待面向数据驱动的升级问题,提出了跨源多维政务数据服务创新的三种方法:以新技术为驱动力的服务创新,通过数字化改进传统政务服务;以服务理念变革为驱动力的服务创新,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以政企合作模式变革的政务个性化服务创新,通过数据运营单位和企业合作方式,规范引导消费者购买行为,进而改善营商环境。第四,通过基于超效率DEA的方法对跨源多维政务数据共享和服务创新的阶段成果进行绩效评价,提供了一种政务资源使用效率的评价方法。上述四个问题的研究和步骤,构成了一个跨源多维政务数据课题研究的完整系统闭环,同时也是一个解决实际问题的持续改进与完善提高的过程。本文研究工作,提出了跨源多维政务数据的概念,是政务数据概念的发展与补充,基于系统与电子政务治理理论的跨源多维政务数据共享理论、模型、方法和技术实现方案的研究,是服务科学、数据科学在政务领域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总结,各阶段的研究融合了多项先进ICT技术,如区块链、数据管道、分布式计算等,提出的构建跨源多维政务数据共享平台的模型、方法,在进一步丰富电子政务治理理论研究的同时,为政务数据共享、服务创新、促进电子政务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有指导意义和价值的示范和参考。
二、TOPSEC联动技术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TOPSEC联动技术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技术赋能何以变成技术负能?——“智能官僚主义”的生成及消解(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缘起与问题提出 |
二、“智能官僚主义”:一个概念性框架及解释 |
(一)“赋能”与“负能”:政务智能化运行的两面性 |
(二)“智能官僚主义”在电子政务运作中的具体表征 |
(三)“智能官僚主义”在政务实践中的危害呈现 |
三、认知、制度与技术:“智能官僚主义”生成的三维逻辑 |
(一)矛盾心理与数字迷信:网络空间场域中的认知逻辑 |
(二)纵向加码与横向竞争:压力型体制下的制度逻辑 |
(三)动因漂移与工具依赖:信息化变革中的技术逻辑 |
四、“智能官僚主义”的消解路径:基于治理要素的构成视角 |
(一)总体性支配到民主协商:复合型治理主体建构 |
(二)技术应用中的情感关怀:线上线下的耦合协同 |
(三)电子行政活动的伦理观:信任生态的价值导向 |
(四)统筹规划中的数据共享:区块链技术的拓展应用 |
(五)创新政务绩效评价制度:以评促建的功能引领 |
(2)平台驱动的数字政府:能力、转型与现代化(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论 |
(一)数字政府建设是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
(二)数字政府建设是全球公共治理转型的必然趋势 |
(三)数字经济发展和企业数字化转型为数字政府建设提供借鉴 |
(四)本课题研究思路 |
二、理论与实践: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 |
(一)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理论内涵 |
⒈决策科学化 |
⒉执行高效化 |
⒊监督立体化 |
(二)以数字化推进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 |
⒈中国数字政府建设的顶层设计 |
⒉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
三、平台驱动的数字政府:一个方法框架 |
(一)何谓“平台”? |
(二)平台驱动的数字政府 |
(三)使命与目标 |
⒈基本使命 |
⒉组织层面的目标 |
⒊业务层面的目标 |
(四)平台驱动的模型 |
(五)实施路径 |
四、整体效果:以浙江省数字化助力抗“疫”为例 |
(一)实时数据高效采集 |
(二)大数据可视化呈现 |
(三)社区动态完整掌握 |
(四)监督监管全面覆盖 |
(五)复工复产精准管控 |
五、具体案例:平台驱动的数字政府在各地的成功探索 |
(一)决策:数据价值充分体现,科学决策水平提升 |
⒈宏观调控,全面整合碎片数据 |
⒉应急保障,快速响应全新业务 |
(二)服务:“互联网+”推动变革,智慧政府便民利民 |
⒈“一网通办”,实现“最多跑一次” |
⒉信息共享,简化政府办事流程 |
⒊智慧民生,降低政府运行成本 |
(三)监管:“互联网+”深化改革,公共安全保障有力 |
⒈数据汇集,提升监管精细化程度 |
⒉精准定位,创新政府监管方式 |
(四)办公:在线协同重塑政府,组织效能大幅提升 |
⒈在线办公,再造政府业务流程 |
⒉移动办公,切实减轻基层负担 |
⒊创新办公,激发干部职工活力 |
(五)监督:社会监督广开言路,内部监督了如指掌 |
⒈群众打分,社会监督公开透明 |
⒉工作留痕,内部监督有据可依 |
六、结论与建议 |
(一)结论 |
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
⒉强化“中台”实现“能力”共享 |
⒊服务导向牵引整体协同 |
⒋全生命周期保障安全隐私 |
(二)未来之路 |
⒈加强全局规划引导 |
⒉促进标准试点示范 |
⒊提升决策与协同能力 |
⒋构筑共创服务生态 |
(3)数字经济驱动下政务数据资产化与创新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数字经济发展概况 |
1.1.2 政务数据资产化的必要性 |
1.2 研究问题 |
1.2.1 政务数据技术处理过程 |
1.2.2 政务数据市场化过程 |
1.2.3 政务数据资产化难题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1.4 研究目标、方法及框架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框架 |
1.5 研究创新 |
1.5.1 视角创新 |
1.5.2 观点创新 |
1.5.3 方法创新 |
2 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 |
2.1 政务数据资产化的理论基础 |
2.1.1 数字经济理论 |
2.1.2 电子政务治理理论 |
2.1.3 数据共享协同理论 |
2.1.4 电子政务服务创新理论 |
2.1.5 信息技术基础理论 |
2.2 政务数据资产化文献综述 |
2.2.1 数据安全与脱敏的研究 |
2.2.2 数据标准化的研究 |
2.2.3 数据价值评估的研究 |
2.2.4 数据市场化的研究 |
2.3 文献评述 |
3 国际经验及政务数据资产化作用机理 |
3.1 国外发展经验 |
3.2 国内发展现状 |
3.3 对比分析 |
3.3.1 法律法规方面的对比分析 |
3.3.2 专业机构的对比分析 |
3.3.3 数据安全方面的对比分析 |
3.4 政务数据资产化作用机理 |
3.4.1 政务数据资产化内涵 |
3.4.2 “两个过程,四个阶段”的相互作用关系 |
3.5 本章小结 |
4 政务数据技术处理过程 |
4.1 政务数据安全化 |
4.1.1 政务数据安全化问题分类分级 |
4.1.2 政务数据脱敏算法 |
4.1.3 脱敏政务数据标准化预处理 |
4.2 政务数据标准化 |
4.2.1 我国政务数据标准化体系进展 |
4.2.2 我国政务数据标准化存在的问题 |
4.2.3 元数据标准化方案 |
4.2.4 我国政务数据标准化方案 |
4.2.5 政务数据价值化的预处理 |
4.3 政务数据价值化 |
4.3.1 数据评估方法比较分析 |
4.3.2 层次分析法(AHP)的介绍 |
4.3.3 政务数据资产价值影响因素 |
4.3.4 政务数据资产价值构成指标 |
4.3.5 构成指标计量 |
4.3.6 层次分析法(AHP)的步骤 |
4.4 案例分析 |
4.4.1 安全化示例 |
4.4.2 标准化示例 |
4.4.3 价值化示例 |
4.5 本章小结 |
5 政务数据市场化过程 |
5.1 政务数据市场化存在的问题 |
5.2 政务数据市场化主体关系 |
5.2.1 数据供给侧 |
5.2.2 大数据平台 |
5.2.3 数据消费侧 |
5.3 政务数据市场化模式 |
5.3.1 政务数据交易 |
5.3.2 政务数据共享 |
5.3.3 政务数据分析 |
5.3.4 政务数据产品 |
5.4 本章小结 |
6 政务数据资产化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6.1 影响因素实证方法研究 |
6.2 影响因素集 |
6.2.1 政务数据安全化影响因素 |
6.2.2 政务数据标准化影响因素 |
6.2.3 政务数据价值化影响因素 |
6.2.4 政务数据市场化影响因素 |
6.3 实证模型选择 |
6.4 灰色关联度与模糊聚类模型 |
6.4.1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 |
6.4.2 模糊聚类模型 |
6.5 实证分析 |
6.6 结果分析 |
6.6.1 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
6.6.2 一般影响因素分析 |
6.6.3 其他影响因素分析 |
6.7 本章小结 |
7 创新策略与对策建议 |
7.1 创新策略 |
7.2 实施路径 |
7.2.1 建立政务数据合作运营企业 |
7.2.2 政府信息全面数据化 |
7.2.3 建立政企合作管理制度 |
7.2.4 建立拥有政务数据分析能力的专业团队 |
7.3 政策建议 |
7.3.1 政府层面 |
7.3.2 市场层面 |
7.3.3 技术层面 |
7.3.4 企业层面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问卷:政务数据资产化影响因素调研问卷 |
致谢 |
(4)泉港区智慧政务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思路、方法与技术路线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技术路线 |
四、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研究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智慧城市 |
二、智慧政务 |
三、电子政务 |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服务型政府理论 |
二、政府流程再造理论 |
第三章 泉港区智慧政务建设的现状分析 |
第一节 泉港区电子政务的基本情况 |
一、传统政务阶段 |
二、电子政务阶段 |
三、智慧政务阶段 |
第二节 泉港区智慧政务建设的主要做法 |
一、政府部门内部办公智慧化 |
二、政府部门间协同合作 |
三、政府与公众的双向交流 |
第四章 泉港区智慧政务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泉港区智慧政务建设存在的问题 |
一、政府内部保障体系有待完善 |
二、部门间协同合作有待推进 |
三、政府与公众互动有待加强 |
第二节 泉港区智慧政务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保障措施不到位 |
二、协同合作存在困难 |
三、传统管理观念未完全转变 |
第五章 泉港区智慧政务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
第一节 完善泉港区智慧政务建设保障体系 |
一、加强智慧政务顶层设计及制度建设 |
二、鼓励政企合作 |
三、建立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
四、加强信息化队伍建设 |
第二节 提升公共管理和服务能力 |
一、智慧化的政府管理和服务 |
二、加强部门业务协同 |
三、推进政务服务流程再造 |
第三节 增强政府与公众的双向互动 |
一、转变传统管理观念 |
二、扩大公众参与 |
三、建设服务型政府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访谈提纲 |
附录 B 关于泉港区智慧政务建设的问卷调查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5)山西省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研究背景 |
研究意义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国外研究情况 |
国内研究情况 |
研究内容 |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概述 |
1.1 电子政务的定义与模式 |
1.1.1 电子政务的定义 |
1.1.2 电子政务的应用模式 |
1.2 电子政务信息安全概述 |
1.2.1 信息安全的概念 |
1.2.2 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障的特征 |
1.3 相关理论基础 |
1.3.1 政务公开 |
1.3.2 新公共服务与政务公开 |
1.3.3 服务型政府与政务公开 |
第二章 山西省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管理现状 |
2.1 山西省电子政务发展现状 |
2.1.1 我国省级政府电子政务发展现状 |
2.1.2 山西省电子政务发展现状及特点 |
2.2 山西省电子政务发展面临的信息安全风险 |
2.2.1 可能遭遇网络攻击的风险 |
2.2.2 云平台建设带来的数据安全隐患 |
2.2.3 网络结构等更新速度加快 |
2.3 山西省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管理的措施和成效 |
2.3.1 初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务信息化体系 |
2.3.2 基本构建了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管理框架和主体 |
2.3.3 信息安全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成 |
第三章 山西省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管理的问题与原因 |
3.1 山西省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管理的问题 |
3.1.1 部门间协同共享还不够好 |
3.1.2 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完善 |
3.1.3 从业人员意识和素质水平有待提升 |
3.1.4 信息安全管理具体措施不完善 |
3.1.5 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障技术水平不够高 |
3.2 山西省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管理问题的原因 |
3.2.1 各部门缺乏协同管理的体系建设基础 |
3.2.2 法律法规体系及标准体系有盲区 |
3.2.3 队伍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
3.2.4 电子政务信息安全防御和保障体系建设完善力度不够大 |
3.2.5 信息安全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 |
第四章 山西省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管理问题的对策建议 |
4.1 完善山西省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管理体制 |
4.2 建立完善山西省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地方性法规及相关标准 |
4.2.1 完善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的地方性法规及规章 |
4.2.2 促进电子政务信息安全标准化 |
4.3 着力提升信息安全风险意识 |
4.4 加大信息安全人才队伍建设投入和力度 |
4.5 加大国产信息技术及设备的更换力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6)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路径选择 ——基于政府管理创新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和思路 |
1.3.1 研究目的 |
1.3.2 论文整体思路和框架 |
1.4 研究方法 |
1.4.1 理论分析法 |
1.4.2 文献研究法 |
1.4.3 比较分析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电子政务的概念界定和主要特点 |
2.1.2 政府管理创新的内涵和主要内容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新公共管理理论 |
2.2.2 新公共服务理论 |
2.2.3 客户关系管理相关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电子政务对我国政府管理创新的意义和价值 |
3.1 我国政府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
3.1.1 政府职能需要进一步转变 |
3.1.2 政府行政效率有待提升 |
3.1.3 政府机构臃肿,行政办公缺乏透明度 |
3.1.4 政府提供的社会公共服务水平较低 |
3.2 电子政务对政府管理创新的意义 |
3.3 电子政务对政府管理创新的价值 |
3.3.1 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 |
3.3.2 进一步优化政府组织体系 |
3.3.3 推动行政效率和社会服务水平的不断上升 |
3.3.4 进一步提高政府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的水平 |
3.3.5 有利于加强行政廉政建设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
4.1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发展现状 |
4.2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4.2.1 重“电子”轻“政务”现象仍很严重 |
4.2.2 政府信息化服务水平较低 |
4.2.3 电子政务发展不平衡,存在“数字鸿沟” |
4.2.4 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有待提高 |
4.2.5 对我国政府管理创新形成一定的阻碍 |
4.3 我国电子政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3.1 认识和观念层面的原因 |
4.3.2 管理和立法层面的原因 |
4.3.3 人员素质方面的原因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加快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和发展的路径选择 |
5.1 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发展的出发点 |
5.2 我国建设电子政务的参考和借鉴 |
5.2.1 我国建设电子政务的理论参考和运用 |
5.2.2 西方国家电子政务建设实践的参考和借鉴 |
5.3 我国加快电子政务建设的建议措施 |
5.3.1 高度重视,转变传统观念和意识 |
5.3.2 实现信息技术与政府管理的充分结合 |
5.3.3 加强统一管理和协调 |
5.3.4 增强政府信息化服务能力 |
5.3.5 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 |
5.3.6 强化人员的培训和激励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7)区块链在政务服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创新点 |
第二章 区块链概述 |
第一节 区块链的概念和类型 |
一、区块链的概念 |
二、区块链的类型 |
第二节 区块链的产生、发展及特点 |
一、区块链的产生 |
二、区块链的发展 |
三、区块链的特点 |
第三节 区块链的关键技术 |
一、分布式存储 |
二、共识机制 |
三、加密算法 |
四、智能合约 |
第三章 区块链在政务服务中的应用前景 |
第一节 区块链不可篡改性应用 |
一、个人身份认证 |
二、公民婚姻登记 |
三、出生证明签发 |
第二节 区块链可追溯性应用 |
一、政务信息公开 |
二、食品安全溯源 |
三、企业信用查询 |
第三节 区块链智能合约应用 |
一、政务审批流程 |
二、房屋资产交易 |
三、扶贫资金发放 |
第四章 区块链在政务服务中的应用问题 |
第一节 区块链在政务服务中的应用技术问题 |
一、区块链政务服务技术标准不统一 |
二、区块链政务服务安全技术有隐患 |
三、区块链政务服务智能合约有漏洞 |
第二节 区块链在政务服务中的应用管理问题 |
一、区块链政务服务数据管理不到位 |
二、区块链政务服务权限管理不明确 |
三、区块链政务服务管理制度不匹配 |
第三节 区块链在政务服务中的应用环境问题 |
一、区块链政务服务资源环境受制约 |
二、区块链政务服务社会环境需优化 |
三、区块链政务服务政策环境待完善 |
第五章 区块链在政务服务中的应用策略 |
第一节 改进区块链政务服务技术 |
一、统一区块链政务服务技术相关标准 |
二、推动区块链政务服务安全技术突破 |
三、弥补区块链政务服务智能合约漏洞 |
第二节 完善区块链政务服务管理 |
一、加强区块链政务服务数据管理 |
二、重视区块链政务服务权限管理 |
三、制定区块链政务服务管理制度 |
第三节 构建区块链政务服务环境 |
一、建立可持续的区块链政务服务资源环境 |
二、优化创新的区块链政务服务社会环境 |
三、打造积极的区块链政务服务政策环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技术赋能视角下“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整合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研究的问题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问题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内研究 |
1.3.2 国外研究 |
1.4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的思路 |
1.4.2 研究的方法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理论框架及其实践逻辑 |
2.1 相关概念 |
2.1.1 技术赋能的内涵 |
2.1.2 “互联网+政务”的内涵 |
2.1.3 政务整合的内涵 |
2.2 理论框架:技术赋能分析框架 |
2.3 技术赋能的整合逻辑 |
2.3.1 服务逻辑 |
2.3.2 效能逻辑 |
2.3.3 智慧逻辑 |
2.3.4 透明逻辑 |
第三章 政务服务整合的改革历程 |
3.1 技术赋能政务整合模式的历史沿革 |
3.1.1 政务服务横向沿革分析 |
3.1.2 政务服务纵向沿革分析 |
3.2 F区政务服务整合的动力因素 |
3.2.1 官僚体制内政绩述求 |
3.2.2 自上而下的行政动员 |
3.2.3 行政监察的被动压力 |
3.2.4 外部营商环境的构建 |
3.3 F区政务服务整合的成果回顾 |
3.3.1 构建有效的组织架构 |
3.3.2 建立立体的服务体系 |
3.3.3 政务技术提升服务质量 |
第四章 技术赋能现有结构的虚拟再造 |
4.1 纵向整合:面向官僚体系的业务整合 |
4.1.1 打造智慧政务服务 |
4.1.2 通办通取服务 |
4.1.3 去行政化服务外包 |
4.2 横向整合:面向官僚体系的流程整合 |
4.2.1 并联审批与辅助决策 |
4.2.2 建立跨部门的数据共享库 |
4.2.3 街道机构大部制改革 |
4.3 风险分担:面向廉政风险的权力整合 |
4.3.1 压缩权力的寻租空间 |
4.3.2 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
4.3.3 政务服务“三权”分立 |
4.3.4 优化办事服务“软环境” |
4.3.5 政务服务流程标准化 |
4.4 制度匹配:面向政务技术的自我强化 |
4.4.1 政务服务整合的制度安排 |
4.4.2 政务服务整合的制度创新 |
第五章 技术赋能政务的阻滞因素及其成因 |
5.1 部门与平台之间的阻滞因素 |
5.1.1 官僚体系内利益格局无法彻底破除 |
5.1.2 人事关系无法理顺 |
5.1.3 派驻部门服务事项清单界定模糊 |
5.1.4 线上线下不同步,双网信息不共享 |
5.2 平台与公众之间的阻滞因素 |
5.2.1 网办需求与群众数字素养之间存在缝隙 |
5.2.2 平台业务与公众需求存在缝隙 |
5.2.3 行政审批与事中事后监管缝隙 |
5.3 体制与平台之间的阻滞因素 |
5.3.1 政务整合的体制困境 |
5.3.2 政务整合的法律困境 |
5.4 技术赋能政务的阻滞因素成因 |
5.4.1 部门与平台之间存在阻滞因素的成因 |
5.4.2 平台与公众之间存在阻滞因素的成因 |
5.4.3 体制与平台之间存在阻滞因素的成因 |
第六章 面向政府内部和外部的改革优化路径 |
6.1 面向政府内部的优化路径 |
6.1.1 平台嵌入:解决利益均衡问题 |
6.1.2 理顺权责:人权下放,事权集中 |
6.1.3 整体政府:提高各部门整合办理能力 |
6.1.4 宏观环境:构建服务效能发挥软环境 |
6.1.5 四则运算:实施政务职能整合运算法则 |
6.2 面向政府外部的优化路径 |
6.2.1 提升群众的数字素养 |
6.2.2 借力“大数据”,构建“大政务” |
6.2.3 依托“互联网+”推进政务服务大部门制 |
6.2.4 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服务均等化 |
6.3 面向服务的顶层优化路径 |
6.3.1 加快推进政务服务资源标准化 |
6.3.2 突破体制约束加强改革制度配套 |
6.3.3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
结束语 |
1.研究结论 |
2.研究创新点 |
3.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
附录2:访谈目录 |
致谢 |
(9)XX政务中心监控信息系统分析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相关理论技术介绍 |
2.1 系统理论与系统优化方法概述 |
2.2 控制理论概述 |
2.3 信息系统开发方法 |
2.4 信息处理技术概述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XX政务中心监控信息系统的分析 |
3.1 XX政务中心的现状 |
3.2 XX政务中心监控信息系统主要业务流程分析 |
3.3 XX政务中心监控信息系统主要数据流程分析 |
3.4 系统需求详细分析 |
3.4.1 功能需求分析 |
3.4.2 非功能需求分析 |
3.4.3 安全需求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XX政务中心监控信息系统的优化与设计 |
4.1 XX政务中心监控信息系统优化 |
4.1.1 系统优化设计的原则 |
4.1.2 监控布点优化 |
4.1.3 组织结构优化 |
4.1.4 事件优先级优化 |
4.1.5 监控数据优化 |
4.2 XX政务中心监控信息系统的层次结构设计 |
4.2.1 采集层 |
4.2.2 支撑层 |
4.2.3 执行层 |
4.2.4 传输层 |
4.2.5 处理层 |
4.2.6 控制层 |
4.2.7 表现层 |
4.3 XX政务中心监控信息系统拓扑结构图 |
4.4 XX政务中心监控信息系统关键业务工作流程 |
4.4.1 前端单元登录 |
4.4.2 客户端单元登录及升级 |
4.4.3 视频浏览 |
4.4.4 平台录像 |
4.4.5 录像回放 |
4.4.6 云台控制 |
4.4.7 平台报警 |
4.5 XX政务中心监控信息系统数据库设计 |
4.5.1 概念结构设计 |
4.5.2 逻辑结构设计 |
4.5.3 物理结构设计 |
4.6 XX政务中心监控信息系统输出输入设计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XX政务中心监控信息系统实施研究 |
5.1 系统实施的管理和控制 |
5.2 准备阶段 |
5.3 测试阶段 |
5.3.1 传输线路和前端设备测试 |
5.3.2 中心设备测试 |
5.3.3 系统功能测试 |
5.4 调试阶段 |
5.5 培训阶段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6.1 研究结果 |
6.2 研究展望与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研究思路框图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10)跨源多维政务数据共享与服务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范围与目标 |
1.2.1 研究范围 |
1.2.2 研究目标 |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路线 |
1.4 研究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
1.4.1 研究主要内容 |
1.4.2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2.1 政务数据共享研究现状 |
2.2 电子政务治理理论 |
2.3 数据共享协同理论 |
2.4 电子政务服务创新理论 |
2.5 信息技术基础理论 |
2.5.1 数据管道技术 |
2.5.2 区块链技术 |
2.5.3 大数据理论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子政务治理理论框架下跨源多维数据共享模型 |
3.1 传统政务数据共享交换模式与问题 |
3.1.1 传统政务数据共享交换模式 |
3.1.2 存在问题的系统分析 |
3.2 电子政务治理顶层规划框架 |
3.3 跨源多维政务数据共享模型 |
3.4 跨源多维政务数据共享创新 |
3.4.1 跨源多维政务数据共享的结构创新 |
3.4.2 跨源多维政务数据共享的模式创新 |
3.4.3 跨源多维政务数据共享的机制创新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跨源多维政务数据共享的关键影响因素 |
4.1 影响因素评价方法分析 |
4.2 分析流程与影响因素集 |
4.2.1 政策驱动力因素 |
4.2.2 本级政府的条件因素 |
4.2.3 外包实施团队条件因素 |
4.2.4 组织管理因素 |
4.2.5 运行与管理因素 |
4.2.6 已经取得成果因素 |
4.3 关键影响因素识别模型选择 |
4.4 灰色关联与模糊聚类模型 |
4.4.1 灰色关联分析 |
4.4.2 模糊聚类 |
4.5 灰色模糊聚类的实证研究 |
4.6 结合得分曲线分析 |
4.6.1 突出关键类影响因素分析 |
4.6.2 一般重点类影响因素分析 |
4.6.3 其他类影响因素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跨源多维政务数据的服务创新 |
5.1 跨源多维政务数据的服务创新 |
5.2 技术驱动的政务服务创新 |
5.2.1 基于区块链的政务系统协同创新 |
5.2.2 基于区块链跨源多维政务数据共享架构 |
5.2.3 数字身份架构 |
5.2.4 数字身份主要功能流程 |
5.2.5 基于区块链政务服务创新成效 |
5.3 服务理念转变的政务服务创新 |
5.3.1 改进分解矩阵的G2B推荐系统模型 |
5.3.2 G2B推荐系统的架构设计 |
5.3.3 推荐系统的流程设计 |
5.3.4 推荐系统的分布式计算 |
5.3.5 实证计算与分析 |
5.3.6 转变政府职能服务创新分析 |
5.4 服务模式转变的政务服务创新 |
5.4.1 营商环境与个性化服务案例 |
5.4.2 政务个性化服务案例研究假设 |
5.4.3 政务个性化服务案例实证分析 |
5.4.4 政务个性化服务案例研究结论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跨源多维政务数据共享与服务绩效评价 |
6.1 跨源多维政务数据共享评价的模型及方法 |
6.2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6.2.1 跨源多维政务数据共享创新系统分析 |
6.2.2 评价指标描述 |
6.3 数据共享绩效评价 |
6.3.1 样本数据来源 |
6.3.2 结果分析 |
6.4 研究结论与启示 |
6.4.1 研究结论 |
6.4.2 实践启示与建议 |
6.5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一)研究工作总结 |
(二)结论的适应性 |
(三)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四、TOPSEC联动技术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技术赋能何以变成技术负能?——“智能官僚主义”的生成及消解[J]. 胡卫卫,陈建平,赵晓峰. 电子政务, 2021(04)
- [2]平台驱动的数字政府:能力、转型与现代化[J]. 北京大学课题组,黄璜. 电子政务, 2020(07)
- [3]数字经济驱动下政务数据资产化与创新策略研究[D]. 任泳然. 江西财经大学, 2020(01)
- [4]泉港区智慧政务建设研究[D]. 黄桂瑜. 华侨大学, 2020(01)
- [5]山西省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周彬. 山西大学, 2020(01)
- [6]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路径选择 ——基于政府管理创新的分析[D]. 王建华. 燕山大学, 2019(06)
- [7]区块链在政务服务中的应用研究[D]. 崔葳. 广西民族大学, 2019(01)
- [8]技术赋能视角下“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整合机制研究[D]. 庞凯. 广州大学, 2019(01)
- [9]XX政务中心监控信息系统分析与优化研究[D]. 韩晶晶. 西南石油大学, 2019(06)
- [10]跨源多维政务数据共享与服务创新研究[D]. 肖炯恩.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