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国,耐药性 HIV 感染呈上升趋势

在英国,耐药性 HIV 感染呈上升趋势

一、英国的耐药性HIV感染病例增多(论文文献综述)

崔月颖,杨令文,王溪,李建,初海超[1](2021)在《结核病不同负担国家防控政策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文中认为目前,距离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结核病(Tuberculosis,TB)控制目标和"2035年终止结核病流行"目标只剩下不到10年和15年的时间,而我国作为TB的高负担国家,要实现目标仍面临巨大的压力。通过梳理和比较中国、英国、美国、印度、马来西亚、南非6个国家TB的流行情况、防控策略的发展和演变历程,总结各国的经验与特色,结合我国TB流行特点、政策规范指南,以及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可供参考的建议。

陈本川[2](2021)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整合酶链转移抑制新药——卡波拉韦及其复方长效注射液》文中研究表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是侵袭人体免疫系统的病原体,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HIV感染引起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简称艾滋病,仍然是全球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在2020年世界艾滋病日前夕发布的公告指出:自1981年确认艾滋病的病原体HIV,迄今,已经夺走了近3300万人的生命。国际社会为应对艾滋病作出了协调一致的努力,服务范围不断扩大。全世界医药工作者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潜心研究,已获得6大类抗HIV新药,近50多种有效的治疗感染HIV新药的单方或复方制剂,有利于开展鸡尾酒疗法,即"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随着获得有效的预防、诊断、治疗和护理HIV感染及其伴随的机会感染的措施越来越多,艾滋病毒感染已从一种致死性疾病转变为可控、可治的慢性传染性疾病,使HIV携带者能够过上长寿健康的生活。据WHO报告,截至2019年底,估计全球还有3800万人感染HIV。在2014年,联合国艾滋病联合规划署(UNAIDS)提出"2030年终结艾滋病"的愿景。该领域仍存在着巨大的未获满足的医疗需求,包括降低服药负担、提高治疗依从性、减少耐药突变等。目前,离实现全球终结HIV感染的愿景尚有一段较长的距离,顺应UNAIDS的号召,仍需要全世界各国领导者、医药科技工作者和各行各业的有识之士为实现此项远大的愿景,各尽所能地付出应有的贡献,特别是从事疫苗研发的医药研究学者,虽然历经过多方面的努力,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研究工作,但至今仍未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从事新药研发的学者在既往取得成绩的基础上,继续深入研究,在已开发高效低毒的新类型抗逆转录病毒(ARV)药物中,应着眼于长效、低耐药性和价廉的抗HIV新品种,使广大患者减少用药量,减轻经济负担。在已开发的6大类新药中,HIV整合酶链转移抑制药是最有潜力的品种之一,人体细胞中无相应的整合酶,其抑制药在HIV复制过程中,能阻断催化病毒DNA与宿主染色体DNA的整合,减轻新药研发的干扰,成为抑制HIV的新靶点。截至2020年底已批准上市4个品种,单药使用疗效不佳,易产生耐药性,若与核苷或非核苷类逆转酶抑制药及蛋白酶抑制药组成多种复方制剂,可发挥强有力抗HIV活性新药。由英国葛兰素史克公司控股,美国辉瑞大药厂和日本盐野义制药公司持股的ViiV医疗保健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抗HIV/AIDS新药研发的公司,近期推出HIV整合酶抑制药卡波拉韦(cabotegravir, CAV)及其与美国强生制药公司的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药利匹韦林(rilpivirine, RPV)组合成为长效复方制剂。每月或隔月肌内注射一次CAV与RPV混悬缓释注射液,能达到长效抑制HIV复制的疗效。2019年7月3日和2019年7月30日ViiV医疗保健公司分别向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和欧洲药品管理局(EMA)提出每月注射一次的复方新药上市申请(NDA)。2020年1月10日该公司收到FDA长效复方制剂的完整回复函,2020年11月18日ViiV公司获得FDA突破性治疗的指定,给以优先评审的待遇。2020年10月21日欧洲、中东、非洲三地区(EMEA)的人用药品委员会(CHMP)对于复方长效制剂给予积极评价,建议批准上市。2021年1月13日和2021年1月21日,首个长效注射治疗HIV新药分别被美国和欧盟批准上市。商品名均为Vocabria?。该复方新制剂预防HIV感染的活性比恩曲他滨(FTC)与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DF)的复方抑制剂(商品名Truvada?)的有效性高89%,95%CI(68,96)%。此前,加拿大卫生厅于2020年9月9日首先批准长效复方注射液上市。2021年2月24日,ViiV医疗保健公司向美国FDA提交补充新药申请(sNDA),要求扩大卡波拉韦长效复方制剂的使用范围,允许隔月一次,肌内注射CAB复方制剂,以稳定的方案治疗成年人HIV感染。何时批准上市尚待定。该文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I型(HIV-1)整合酶链转移新抑制药——卡波拉韦(cabotegravir)及其长效复方缓释肌内注射液的非临床和临床药理毒理学、临床研究、不良反应、适应证、剂量与用法、用药注意事项及知识产权状态和国内外研究进展等进行介绍。

赵银[3](2021)在《MSM人群HIV/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3年疗效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观察MSM人群HIV/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3年临床疗效并对其影响因素分析,为MSM人群HIV/AIDS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同时为提高艾滋病抗病毒疗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收集2008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珠海市HIV/AIDS患者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病例进行队列回顾性研究,共收集治疗时间≥36个月病例数536例,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MSM人群HIV/AIDS患者)309例,对照组(非MSM人群HIV/AIDS患者)227例,分别观察社会人口学特征、基线CD4+T细胞计数、ART前机会性感染、性伴侣个数、从确诊到开始ART时间、抗病毒治疗3年内出现漏服、停药、死亡患者,以及抗病毒治疗每6个月CD4+T细胞计数、CD8+T细胞计数、每12个月HIV RNA等。将数据进行正态性分布及方差齐性检验,运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观察组及对照组治疗前后免疫学疗效,运用?2检验对观察组及对照组抗病毒治疗12、24、36个月进行病毒学疗效分析。同时运用单因素分析可能影响抗病毒疗效的相关因素筛选,并将筛选出的可能有关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水准?=0.05)。结果:1.基线特征:309例MSM人群HIV/AIDS患者基线平均年龄33.25±9.31岁,以中青年为主,66.0%的患者为未婚,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占70.6%。籍贯以非本地户籍为主,占58.3%,71.2%患者从确诊到开始ART时间间隔小于1月,WHO临床分期为Ⅰ期和Ⅱ期的人数占77.0%,基线CD4+T细胞计数≥200个/mm3的患者占69.0%。与非MSM人群HIV/AIDS患者基线特征相比,基线CD4+T细胞计数、WHO临床分期、从确诊到开始ART时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年龄、婚姻状况、籍贯、文化程度及初始抗病毒治疗方案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MSM人群HIV/AIDS患者和非MSM人群HIV/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6、12、18、24、30、36个月CD4+T细胞计数及CD4+/CD8+比值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在抗病毒治疗6个月内增长速度最快,12个月后增长速度有所减缓,24个月后缓慢增长,36个月时MSM人群HIV/AIDS患者CD4+T细胞计数及CD4+/CD8+比值均大于非MSM人群HIV/AIDS患者,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SM人群HIV/AIDS患者基线CD8+T细胞计数低于非MSM人群HIV/AIDS患者,两组患者在抗病毒治疗6个月后CD8+T细胞计数均呈缓慢下降趋势,24个月后基本维持在一定水平,波动不明显。两组患者抗病毒治疗后CD4+/CD8+比值≥1的病例百分比逐渐升高,其中MSM人群HIV/AIDS患者在接受治疗12月后升高的比例高于非MSM人群HIV/AIDS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MSM人群HIV/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12个月、24个月、36个月病毒阴转率分别为98.1%(303/309)、96.8%(299/309)、98.4%(304/309),非MSM人群HIV/AIDS患者12个月、24个月、36个月病毒阴转率分别为93.8%(213/227)、91.6%(208/227)、92.5%(210/227),两组患者病毒抑制率均>90%,MSM人群HIV/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后病毒抑制率优于非MSM人群HIV/AIDS患者,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SM人群HIV/AIDS患者中基线年龄、性伴侣个数、ART治疗过程中更换抗病毒方案均对抗病毒疗效不造成显着性影响(P>0.05)。对抗病毒疗效造成影响的因素包括抗病毒治疗时机、基线CD4+T细胞计数、合并机会性感染及文化程度(P<0.05)。从确诊到ART时间间隔≥1月抗病毒疗效失败风险是<1月的2.276倍(95%CI:1.027-5.047),基线CD4+T细胞计数<200个/mm3的抗病毒疗效失败风险是≥200个/mm3的0.339倍(95%CI:0.126-0.909),治疗前合并机会性感染抗病毒疗效失败风险是不合并机会性感染的4.824倍(95%CI:1.567-14.850),文化程度低下是抗病毒疗效的危险因素(OR:0.377,95%CI:0.15-0.949)。结论:1.MSM人群HIV/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后免疫功能得到改善,病毒抑制率显着。2.基线低水平CD4+T细胞计数、未及时进行抗病毒治疗、合并机会性感染及文化程度低下在不同程度上影响MSM人群HIV/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疗效。

甘梦泽[4](2021)在《CRF07_BC和CRF55_01B两种HIV毒株在我国的时空传播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HIV的传播流行方式在我国十几年间已发生巨大的变化。当前,经输血传播、注射吸毒和母婴传播得到有效控制,性传播(男男性行为传播MSM和异性性传播HET)成为主要的传播途径。HIV经性传播流行的增加,反映了我国社会变化及性观念的转变,同时我国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及人员流动的增加、互联网等科技的高速发展及各类交友软件的大量出现,加速和扩大了 HTV在各地区间形成跨区域传播。因此,本研究拟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主要是分子网络和贝叶斯等方法)分析HIV基因序列来研究我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HIV/AIDS)的关联性和在各省间的传播特征,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为实施我国HIV/AIDS传播流行的精准防控提供科学数据。HIV由于其高度变异性,已报告至少18种亚型和110个流行重组型(CRF,Circulating Recombinant Form)。我国31个省市2018年HIV基因亚型抽样(共5151例)结果显示,CRF07_BC亚型已经成为我国构成比最高的流行毒株(39.7%),(其他为 CRF01_AE(36.9%)、CRF08_BC(9.0%)及 B 亚型(4.3%)),而CRF55_01B自2013年报道发现后,目前在构成比上已位于第五位(2015年全国分子流调显示CRF55_01B构成比为2.3%,2018年全国治疗前耐药结果显示CRF55_01B构成比为3.9%)。CRF07_BC在传播流行过程中,分为两个流行簇CRF07_BC-MSM(主要在MSM人群中传播)和CRF07_BC-Others(主要在HET和IDU人群中传播);CRF55_01B早期报道主要在男男性行为人群中传播。本研究采用贝叶斯系统地理学方法,重点分析在我国发现并呈现快速传播趋势的CRF07_BC毒株两个流行簇和CRF55_01B毒株的时空传播特征,为从分子监测层面了解HIV毒株的传播对我国艾滋病流行的影响情况提供相关数据支撑。研究目的1、分析分子网络中CRF07_BC和CRF55_01B两种HIV毒株特征及跨省传播特征,同时为各地区研究本地报告感染者的跨省传播情况提供分子网络分析的基础框架。2、通过描绘CRF07_BC和CRF55_01B两种HIV毒株在我国的传播路线,为制订阻断其快速流行的相关措施提供数据支撑。研究方法第一部分收集 HIV sequence database of the L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ories(LANL)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及免疫研究室数据库(包括实验获得的序列)中所有中国HIVpol基因区(位置:2253-3312nt)序列,序列纳入标准:序列长度≥1000bp,混合碱基<5%,有省份和采样时间信息。去除重复序列,整理性别、年龄、传播途径、采样时间和省份等流行病学信息。运用系统进化的方法(FastTree等)判定HIV基因亚型亚簇。使用改进的离线分析HIV-TRACE软件(重新编写了 HIV-TRACE软件部分程序,优化原有的命令参数,通过组合建立的CentOS 7平台,完成了在本地服务器上进行分子网络分析运行功能)确定最适基因距离阈值,并构建分子网络。分析主要的亚型亚簇在分子网络中的特征,比较入网率、网络密度和跨省传播率等参数,结合同时发生跨省传播与省内传播率、跨省连接比等参数,分析跨省热点地区(同时发生跨省传播与省内传播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二部分针对第一部分分析出的我国省际间传播流行的主要HIV毒株CRF07_BC亚型和CRF55_01B亚型,进一步运用系统地理学方法,采用贝叶斯天空网格(Bayesian Skygrid)人口学模型和马尔科夫算法(Markov Jumps)进行运算,分析CRF07_BC亚型及其两个流行簇CRF07_BC-MSM和CRF07_BC-Others及CRF55_01B亚型在我国的传播路线。应用该方法不仅重建了上述毒株的流行史,还动态展示了这几种病毒的传播轨迹。此外,借助贝叶斯因子(BF)、后验概率(posterior probability)、平均计数值(mean counts)等参数指标评价病毒的传播强度。运用Wilcoxon秩和检验和单因素分析CRF07_BC-MSM流行簇和CRF55_01B亚型在全国传播流行的可能相关原因。研究结果第一部分本研究纳入从1991-2019年我国HIV/AIDS pol基因区共49685条序列进行分析,其中男性(48.4%)、18-29岁(21.3%)、性传播途径(52.3%)占比较高,毒株亚型以CRF01_AE(37.9%)和CRF07_BC(33.5%)为主,其次为B亚型(13.7%)、CRF08_BC(5.6%)、CRF55_01B(2.5%)。亚簇结果为CRF01_AE-Cluster 1(6.7%)、CRF01_AE-Cluster 2(2.1%)、CRF01_AE-Cluster 4(18.8%)、CRF01_AE-Cluster 5(6.8%)、CRF07_BC-MSM(17.7%)和CRF07_BC-Others(15.7%)。通过鉴别分子簇数目和节点数目的最佳值,确定构建分子网络的最适基因距离阈值为0.50%。构建的分子网络同时也是我国各个亚型HIV流行毒株的基础分子网络框架,上述序列总的入网率为40.2%(19976/49685)。不同亚型亚簇的入网率结果显示CRF55_01B入网率最高(60.5%),其次为 CRF07_BC-MSM(59.1%)。CRF55_01B 和 CRF07_BC-MSM 的入网率明显高于其他七个亚型亚簇(CRF01_AE-cluster 1、CRF01_AE-Cluster 2、CRF01_AE-Cluster 4、CRF01_AE-Cluster 5、CRF07_BC-Others、CRF08_BC 和 B亚型),P均<0.05。此外,对亚型亚簇的入网率影响因素分析和亚型亚簇与节点边数的影响因素分析均显示CRF55_01B和CRF07_BC-MSM的OR值大于其他七个亚型亚簇(P均<0.05)。计算不同亚型亚簇的网络密度(分子网络中的边数与边数上限的比值,可用于描述节点间相互连接的密集程度)显示CRF55_01B的网络密度最大(0.01568),其次为 CRF07_BC-MSM(0.00619)。不同亚型亚簇的跨省传播率结果显示CRF07_BC-MSM的跨省传播率最高(44.7%),其次为CRF55_01B(43.1%),并且明显高于其他七个亚型亚簇(P均<0.05)。进一步通过分子网络分析发现CRF07_BC-MSM跨省传播热点地区有9个,主要是深圳、上海、重庆、北京、贵州、云南、广东(除深圳外)、陕西和四川;而CRF55_01B跨省传播热点地区有3个,主要是深圳、广东、湖南。第二部分第一节:从整理好的总数据库中筛选出16635条CRF07_BC亚型基因序列,其中7819条判别为CRF07_BC-Others流行簇,8816条判别为CRF07_BC-MSM流行簇。CRF07_BC的tMRCA(最可能的共同祖先)在1995.9(95%置信区间:1994.5-1997.6)年的云南省(后验概率=1)。在 1997.7(95%置信区间:1997.0-1997.7)年沿着吸毒路线传播到新疆、四川、贵州等西部地区,在新疆呈现爆发式传播,并传向异性性传播人群,形成了 CRF07_BC-Others流行簇。随后,该毒株传播到四川(主要是成都地区)的MSM人群中,在2003.7(95%置信区间:2002.4-2004.8)年的四川成都呈现爆发式传播,之后传向重庆、广东、陕西等地,形成了 CRF07_BC-MSM流行簇。由四川传向16个主要省份,分别是广东、重庆、河南、贵州、湖南、北京、江苏、浙江、陕西、上海、深圳、山东、云南、湖北、新疆、辽宁(BF≥100,后验概率≥0.8)。全国范围内CRF07_BC-MSM流行簇在省内发生大规模传播的省份达25个,分别是四川、广东、重庆、河南、贵州、湖南、北京、江苏、浙江、陕西、上海、深圳、山东、云南、湖北、新疆、辽宁、甘肃、山西、黑龙江、安徽、广西、青海、宁夏、内蒙古(BF≥100,后验概率≥0.8)。CRF07_BC-MSM流行簇在分子网络中入网与不入网的差异性比较结果显示,携带该毒株的感染者更易在五大区域(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成渝地区和华中地区)内聚集(P<0.0001)。比较五大区域与非五大区域中各省份输入的平均计数值(贝叶斯计算得来),结果显示CRF07_BC-MSM流行簇输入程度高的省份同样主要分布在五大区域内(P=0.0376)。第二节:从上述整理的总数据库中鉴定并获得1237条CRF55_01B亚型基因序列。分析发现CRF55_01B亚型虽然主要在MSM人群中传播,但在传播过程中,逐渐向HET中扩散(P<0.001)。CRF55_01B 亚型的 tMRCA 在 2003.0(95%置信区间:2001.2-2004.6)年的广东省深圳市(后验概率=1)。在2007年之前仅在广东省内传播扩散。2010年之后,CRF55_01B亚型快速传播扩散至全国。由广东和深圳主要传向11个省份,分别是湖南、北京、广西、江西、河南、贵州、河北、安徽、山东、湖北、云南(BF≥50,后验概率≥0.8)。全国范围内CRF55_01B毒株主要发生省内传播的省份有14个,分别是广东、深圳、湖南、北京、广西、湖北、江西、贵州、河北、安徽、上海、山东、河南、云南(BF≥50,后验概率≥0.8)。CRF55_01B亚型通过分子网络中入网与不入网的比较结果显示,携带该毒株的感染者更易在京广线和京九线沿线省份内聚集,OR=2.06(1.55-2.73),P<0.0001。比较京广线、京九线沿线省份和非沿线省份中各省份输入的平均计数值(贝叶斯计算得来),结果显示CRF55_01B亚型输入程度高的省份更多位于京广线和京九线沿线(P<0.0001)。研究结论1、本研究通过整理覆盖全国的较大样本的序列库构建了我国HIV/AIDS的各个亚型亚簇的分子网络骨架。我国CRF07_BC-MSM和CRF55_01B相较于其他亚型亚簇HIV传播流行中入网率和跨省传播率高、传播密度大,是我国省际间传播流行的主要HIV毒株。2、CRF07_BC有两个流行簇,CRF07_BC-Others流行簇最早在1997年新疆呈爆发式流行,而CRF07_BC-MSM流行簇首先在2003年四川成都呈爆发式流行,并且CRF07_BC-MSM流行簇的感染者易在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成渝地区和华中地区等五大区域内聚集。3、CRF55_01B亚型起源于2003年左右的广东省深圳市MSM人群。2010年之后在全国快速传播,并且CRF55_01B亚型的感染者易在京广线和京九线经过的省份中聚集。4、我国CRF07_BC与CRF55_01B流行重组HIV毒株的传播流行与交通快速发展导致的人员高速流动密切相关,提示在发展经济和交通的同时更要加强对传染病的防控。

林倩茹[5](2021)在《HIV-1新发感染综合判定研究及我国出入境人群的HIV-1新发感染特征分析》文中认为研究背景预防HIV新发感染是防控艾滋病传播的关键环节,及时发现新发感染人群,采取干预措施,可有效遏制二代传播。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体内产生的抗体种类与数量、免疫状态以及病毒数量会随着感染时间而不断变化,这些变化可以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结果、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WB)带型、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计数、病毒载量(viral load,VL)等免疫学和病毒学指标反映出来。通过常规检测方法的结果来及时发现HIV新发感染对于监测HIV流行趋势和评估预防工作的有效性至关重要[1]。限制性抗原亲和力法(limiting antigen avidity enzyme i mmunoassay,LAg-avidity EIA)作为HIV-1新发感染检测最有效的实验室方法之一,可初步判定HIV-1感染者的新发感染状态。此方法受CD4细胞计数、抗病毒治疗等因素的影响,为了减少对该方法的影响,可将多种常规检测方法结果,如CD4细胞计数、VL和HIV-1新发感染检测方法相结合,形成新发感染综合判定策略(recent infection testing algorithms,RITAs)[2],使得新发感染结果更加符合实际。相比其他人群,出入境人群与国内外接触广泛,流动性极大,大大增加了感染和传播HIV的风险,其中的HIV新发感染人群由于传播力度大,更是高风险传播的关键人群。全球已经有143个国家不限制HIV感染者入境,我国于2010年取消了对外国游客和回国中国人的强制性HIV检测,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们国家对外交往不断深入的同时,也可能增加HIV传播和蔓延的风险。目前没有针对出入境中新发感染人群的研究,我们首次对其进行HIV-1传播动态监测,了解出入境中新发感染人群的主要毒株组成、耐药情况和地区传播来源,帮助掌握HIV流行情况,以期尽早发现新传入我国的毒株,为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目的1.研究免疫学和病毒学指标作为预测HIV-1新发感染判定指标的可行性,为及时准确地判定HIV-1新发感染提供科学依据。2.了解来自我国海关出入境中新发感染人群的HIV-1病毒学特征及毒株来源地区,为出入境人群HIV-1防控提供参考。研究方法第一部分采用横断面调查,收集2017-2019年北京市、浙江省、云南省抗病毒治疗前确证阳性样本4444份,对同一采样时间的样本进行CD4细胞计数、病毒载量检测、限制性抗原亲和力新发感染检测,通过统计学分析方法,探究常规检测结果辅助判断新发感染的可行性;仅使用限制性抗原亲和力法,CD4细胞计数、VL分别和限制性抗原亲和力法相结合,CD4细胞计数、VL同时和限制性抗原亲和力法相结合形成四种RITA,比较四种不同的判定策略识别新发感染人群的效果。第二部分采用横断面调查,收集2017-2019年吉林、黑龙江、陕西、山东、四川、珠海、广西七地海关出入境体检人群中确证阳性样本,对同一采样时间的样本进行限制性抗原亲和力HIV-1新发感染检测。对限制性抗原亲和力判定的新发感染样本进行核酸提取和扩增,来获取pol区序列,通过系统进化分析判断亚型,通过斯坦福耐药数据库提供的HIV db程序判断耐药情况,采用贝叶斯离散系统地理学分析方法推测HIV-1新发感染样本的可能来源地区。研究结果第一部分1.在4444份样本中,新发感染样本和既往感染样本的WB确证实验均出现gp 160条带,但新发感染样本gp120、p66、p55、p51、gp41、p31、p17条带的阳性率均低于既往感染样本的阳性率(P<0.05),缺失p55和p31为新发感染的危险因素。2.对1134份同时包括S/CO值、CD4细胞计数和VL结果的样本进行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相对于S/CO>30来说,S/CO≤20(aOR=1.822,95%CI:1.001~3.318)是新发感染样本的可能性更大;相对于CD4细胞<200个/μl 来说,CD4 细胞≥500 个/μl(aOR=3.520,95%CI:2.318~5.346),350 个/μl≤ CD4细胞≤499 个/μl(aOR=2.921,95%CI:1.939~4.402)和 200 个/μl≤CD4 细胞≤349个/μl(aOR=1.607,95%CI:1.078~2.396)是新发感染样本的可能性更大,其中CD4细胞≥500个/μl是新发感染样本的可能性最大;相对于VL<1000 copies/ml来说,VL>100,000 copies/ml(aOR=2.646,95%CI:1.467~4.773)是新发感染样本的可能性更大。3.S/CO 比值联合CD4细胞计数和病毒载量,曲线下面积达0.674,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9.6%和46.7%。4.在同时包括CD4细胞计数和VL结果的1762份样本中,RITA1判定的新发感染样本占22.81%,RITA2判定的新发感染样本占19.64%,RITA3判定的新发感染样本占21.06%,RITA4判定的新发感染样本占18.00%。第二部分1.限制性抗原亲和力法判定我国海关出入境人群新发感染比例为24.76%。2.本次研究发现我国海关出入境新发感染人群HIV亚型以CRF01AE为主(75.00%),其次为 CRF07BC 占 10.00%,CRF08BC 占 2.5%,CRF5501B占5.00%,其他亚型占5.00%。3.成功扩增的40份新发感染样本中,有5份样本出现耐药。三份样本对利匹韦林(RPV)低度耐药,一份样本对奈非那韦(NFV)高度耐药,一份样本同时对齐多夫定(AZT)和司他夫定(D4T)耐药。4.对海关出入境亚型为CRF01AE的HIV新发感染人群进行毒株分子溯源后发现,23.33%毒株来源于国外,76.67%毒株来源于国内。结论第一部分1.当出现缺失p55条带或缺失p31条带或S/CO≤20或CD4细胞≥500个/μl或VL>100,000 copies/ml时,该样本是LAg判定HIV-1新发感染的可能性大。2.S/CO+CD4+VL联合预测新发感染比单个指标分别预测效能好。3.结合了不同指标的新发感染综合判定策略可以对HIV-1新发感染进行分类,从而为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信息。第二部分1.我国海关出入境人群中的HIV-1新发感染比例较高,有必要对人口流动性大的出入境人群进行严格监测,以减少HIV的传播和蔓延。2.我国海关出入境新发感染人群中HIV-1亚型种类复杂,已出现了对NNRTI、NRTI和PI类药物耐药的毒株,需加强对出入境人群的监测以降低传播风险,在实施抗病毒治疗时需考虑感染者的耐药情况。3.我国海关出入境HIV-1新发感染人群存在跨境传播情况,需针对HIV流行特点采取有效监测和防控措施,有效控制跨境传播。

阮尉月清[6](2021)在《云南省老年HIV/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失败基因型耐药相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旨在对2011~2020年间云南省≥50岁抗病毒治疗失败的HIV/AIDS患者进行耐药情况、耐药位点的流行情况、毒株流行特点、流行趋势以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为云南省≥50岁抗病毒治疗失败的HIV/AIDS患者耐药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一定参考依据,同时也为优化老年人群抗病毒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本课题选取云南省2011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经HIV确认实验确证为艾滋病感染(HIV)/艾滋病(AIDS)患者,筛选出年龄≥50岁,并且抗病毒治疗时间>6个月,随访期间检测的血浆病毒载量>1000copies/ml的患者进行基因型耐药检测,通过RT-PCR方法扩增HIV病毒pol区的基因片段,经过测序后利用Contig Express以及BioEdit软件进行拼接比对,将扩增成功且无污染的序列上传至美国斯坦佛大学的HIV耐药数据库进行分析,得到序列的耐药情况以及突变位点等信息;再通过HIVBLAST网站对毒株进行基因亚型的分型。最后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2011~2020年10年间云南省HIV/AIDS病例累计入组治疗人数为99363人,其中≥50岁HIV/AIDS患者入组人数的构成比在10年间呈现逐年上升趋势,2020年年底≥50岁HIV/AIDS入组患者占比达到32.48%。2.本次研究共收集到云南省2011~2020年间符合筛选标准的≥50岁HIV/AIDS治疗失败病例2227例,累计治疗失败率为7.88%,其中扩增阳性样本1865例,扩增阳性率为83.74%,并且扩增阳性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男性占比较大,为68.88%。年龄中收集到最多为50~<60岁组,占51.37%。传播途径主要以性接触传播为主,占85.41%。地区上以红河州为主,占14.14%。该人群抗病毒治疗失败的耐药率为57.64%。3.2011年~2020年云南省≥50岁ART失败的HIV/AIDS病例扩增成功的序列进行耐药与非耐药的特征分析发现,年龄、地区、基因亚型、治疗方法、治疗时长以及病毒载量的分布均存在差异(P<0.05),其中年龄段以50~<60岁的病例耐药率相对较高,为59.26%。地区以临沧市耐药率相对较高,达到73.08%。基因亚型主要以CRF01AE耐药率相对较高,为69.05%。治疗方案中以一线治疗方案TDF+3TC+NVP的耐药为主,为72.50%。治疗时间通过秩和检验发现,耐药组的治疗时间较非耐药组的长,且存在一定趋势性,其中治疗时间36~<48个月的耐药率最高,为65.59%。病毒载量通过秩和检验发现,耐药组的病毒载量小于非耐药组的,且呈现一定趋势性,其中103~<104copies/ml组的耐药率最高,为59.83%。多因素分析显示地区,基因亚型,治疗方案,治疗时长以及病毒载量是该人群发生耐药的影响因素(P<0.05)。相较于昆明市,曲靖市的耐药率较低(OR:0.640,95%CI:0.439-0.933)。相较于 CRF08BC,CRF01AE 的耐药率较高(OR:1.669,95%CI:1.188-2.345)。相较于使用人数较多的 AZT+3TC+EFV方案,一线方案中的TDF+3TC+NVP的耐药率较高(OR:2.163,95%CI:1.032-4.534),而二线方案中的 TDF+3TC+LPV/r 则相反(OR:0.635,95%CI:0.416-0.969)。治疗时长中相较于6~<18个月时间段的,其余≥18个月时间段的耐药率均较高。病毒载量中相较于103~<104copies/ml组的,≥105copies/ml组的耐药率较高(OR:0.654,95%CI:0.493-0.868)。进一步对基因亚型及治疗方案与耐药病例进行分析发现,耐药发生的治疗时长与治疗方案存在差异,以二线方案发生耐药的时间较长;病毒载量的高低与基因亚型存在差异,以CRF01AE的病载较高。4.2011年~2020年云南省≥50岁ART失败的HIV/AIDS病例中,对NNRTIs类药物的单一耐药率最高为27.45%,并且各年间均以NNRTIs类药物的耐药为主,PIs类药物的耐药率均为最低。基因亚型中发生NNRTIs以及NRTIs类药物耐药的主要以CRF01AE较高,治疗方案中发生NNRTIs以及NRTIs类药物耐药的主要以TDF+3TC+NVP较高。NNRTIs类药物中以EFV及NVP高度耐药为主,NRTIs类药物中以3TC及FTC高度耐药为主,并且主要发生在CRF01AE亚型上。突变位点主要发生在NRTIs类药物相关的M184上,以及NNRTIs类药物相关的K103上,PIs类药物相关的M46上,其中TAMs的突变出现种类较多,PIs类药物相关突变位点突变率较低。5.扩增成功的基因亚型中以CRF08BC为主,占53.78%,且各年间的主要流行亚型均为CRF08BC。不同亚型和对应病例的一般特征情况进行分析显示,在年龄段50~<60岁的CRF01AE构成比较高,为14.18%。大部分地区以CRF08BC为主,CRF01AE在版纳州的构成比较高,为42.86%,URFs在保山市,为28.17%。在其他亚型中,CRF85BC主要出现在昭通市,为5.83%。[结论]1、2011~2020年云南省≥50岁HIV/AIDS抗病毒治疗失败患者的耐药率较全年龄段人群高,且呈现一定的上升趋势。该人群的耐药差异主要是由NRTIs类药物和NNRTIs类药物导致,并且较全年龄段人群中TAMs突变占比较高。2、对于治疗失败的老年人群,加强耐药监测,防止多重耐药的发生。进行治疗方案选择时应该尽量避免TDF+3TC+NVP的联合用药,并且在患者各项生理指标符合的情况下应该首先选用EFV。3、该人群中不同亚型之间耐药发生情况有所差异,CRF01AE亚型的耐药率较高,应注意该亚型患者治疗方案的调整。4、该人群流行亚型主要以CRF08BC为主,但相较于全年龄段人群中,该人群的URFs占比较高,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应进一步开展监测,分析其流行病学意义。

陈本川[7](2021)在《治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Ⅰ型多重耐药性新药——福替沙韦缓释片(fostemsavir extended-release tablets)》文中研究表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是侵袭人类免疫系统的病原体。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HIV已被美国科学工作者识别,但未引起美国政府重视。至1999年,全球新感染的HIV患者达到最高峰,累计3.16亿例;至2006年,全世界因HIV患者尚无足够有效治疗药物加以控制,HIV感染者发展至晚期,成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简称艾滋病。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CD4+与T淋巴细胞受到大量破坏,使人体免疫功能丧失,易感染各种疾病和恶性肿瘤,死亡率达峰值,累计死亡达195万例。引起世界各国政要、卫生监管部门和民众高度重视和关注。科学工作者深入调查HIV传染性病原体,并着手研制抗HIV药物。第一个抗HIV逆转录病毒抑制药齐多夫定片于2009年7月23日由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上市,其后,陆续研制6大类近40多个品种抗HIV药物供临床治疗使用。将不同作用机制抗HIV药物序贯用药或组成复方药物,形成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AART),亦称为鸡尾酒疗法,有效地控制了HIV蔓延和发展。把引起全球谈"艾"色变、死亡率极高的病毒性传染病变成可控可治的慢性传染病。为加强对HIV在全球流行的防控协调,联合国下属6大部门于1996年1月1日在日内瓦成立联合国艾滋病联合规划署(UNAIDS),并分别于2001年和2006年在联合国大会提出《关于艾滋病毒/艾滋病问题的承诺宣言》和《关于艾滋病毒/艾滋病问题的政治宣言》,供各国首脑及其代表审议。2014年7月20日第20届世界艾滋病大会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召开,UNAIDS执行主任提出,到2020年实现"90/90/90"目标,即90%HIV携带者知晓自己的状况,90%HIV携带者能接受抗逆转录病毒(ARV)药治疗及90%HIV接受治疗的携带者中检查不到HIV病毒载荷,以及于2030年全球终结HIV感染的愿景。UNAIDS于2020年7月发布《全球艾滋病最新情况》,该报告表明全球抗HIV已取得重大进展。2018年全球新增HIV感染者约170万例,比2010年下降16%。而全球因AIDS相关疾病死亡人数仍高达77万例,要完成到2020年把死亡人数控制在50万以下的目标,困难重重。2018年新增HIV感染病例离至2020年下降75%的全球目标相距甚远。减少新增HIV感染人数、提升治疗可及性、终结AIDS相关死亡进展速度正在放缓。世界卫生组织于2017年7月26日发布《2017年艾滋病病毒耐药性报告》,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抽查11个国家,有6个国家逾10%服药者体内出现对ARV药物耐药的HIV毒株。一旦超过10%这一阈值,如不采取有效措施,未来5年全球将新增13.5万例死亡和10.5万例新HIV感染者。目前全球3 670万例HIV感染者中,有1 950万例获得ARV药物治疗。出现耐药问题,其原因是感染者无法持续获得高质量ARV药物治疗和护理服务,导致其血液中HIV载量上升,只能改用更昂贵的治疗药物。UNAIDS受慈善基金来源的限制,许多国家难以负担全额费用。出现耐药的感染者也存在将耐药病毒传染给他人的可能性,使情况愈发严重。另一方面,在HAART时代,ARV药物出现治疗失败和耐药性仍然是世界范围内的难题。需要有作用机制不同的新型药物应对此挑战。自十多年前HIV整合酶链转移抑制药问世后,还没有一种新类别的药物加入ARV治疗药物库。福替沙韦(fostemsavir)是HIV融合抑制药,由美国百时美施贵宝(BMS)制药公司研制,对现有的ARV任何药物均有抑制活性。福替沙韦是活性成分替米沙韦(temsavir)的前体药,通过直接与病毒表面的糖蛋白120(gp120)亚基结合,可阻止HIV病毒与宿主免疫系统CD4+T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结合,从而抑制HIV感染细胞复制,独特的作用机制使福替沙韦有助于对大多数ARV药物产生耐药性的HIV感染者提高疗效。2014年12月28日,由英、美、日合资的Vii V医药保健公司以14亿美元收购BMS全部在研艾滋病药物。2019年12月5日,Vii V公司向FDA递交福替沙韦缓释片新药上市申请(NDA)。FDA授予该药突破性治疗药物资格,并给予快速通道审评待遇。2020年7月2日,FDA批准福替沙缓释片上市,商品名为Rukobia■。用于治疗曾经尝试过多种ARV药物疗法,由于耐药性、不耐受性或安全性而未能成功治疗的HIV感染者。该文对福替沙韦缓释片的非临床和临床药理毒理学、临床研究、不良反应、适应证、剂量与用法、用药注意事项及知识产权状态和国内外研究进展等进行介绍。

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华预防医学会疫苗与免疫分会[8](2020)在《肺炎球菌性疾病免疫预防专家共识(2020版)》文中指出肺炎球菌性疾病是全球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也是导致中国儿童及成年人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肺炎球菌性疾病的临床治疗用药以抗生素为主,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肺炎球菌的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采用肺炎球菌疫苗预防肺炎球菌性疾病并减少细菌耐药性,尤为必要和迫切。本文在《肺炎球菌性疾病免疫预防专家共识(2017版)》基础上,结合WHO肺炎球菌疫苗立场文件(2019年)和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对肺炎球菌性疾病的病原学、临床学、流行病学、疾病负担、疫苗学等方面进行系统综述,目的是为公共卫生和预防接种专业人员在科学使用疫苗与发挥疫苗最佳预防作用方面提供证据,提高肺炎球菌性疾病防控水平。

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华预防医学会疫苗与免疫分会[9](2020)在《肺炎球菌性疾病免疫预防专家共识(2020版)》文中研究说明肺炎球菌性疾病是全球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也是导致中国儿童及成人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肺炎球菌性疾病的临床治疗用药以抗生素为主,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肺炎球菌的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采用肺炎球菌疫苗预防肺炎球菌性疾病并减少细菌耐药性,尤为必要和迫切。本文在《肺炎球菌性疾病免疫预防专家共识(2017版)》基础上,结合WHO肺炎球菌疫苗立场文件(2019年)和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对肺炎球菌性疾病的病原学、临床学、流行病学、疾病负担、疫苗学等方面进行系统综述,目的是为公共卫生和预防接种专业人员在科学使用疫苗与发挥疫苗最佳预防作用方面提供证据,提高肺炎球菌性疾病防控水平。

Chinese Preventive Medicine Association;Vaccine and Immunology Branch of the Chinese Preventive Medicine Association;[10](2021)在《肺炎球菌性疾病免疫预防专家共识(2020版)》文中研究说明肺炎球菌性疾病是全球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也是导致中国儿童及成年人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肺炎球菌性疾病的临床治疗用药以抗生素为主,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肺炎球菌的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采用肺炎球菌疫苗预防肺炎球菌性疾病并减少细菌耐药性,尤为必要和迫切。本文在《肺炎球菌性疾病免疫预防专家共识(2017版)》基础上,结合WHO肺炎球菌疫苗立场文件(2019年)和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对肺炎球菌性疾病的病原学、临床学、流行病学、疾病负担、疫苗学等方面进行系统综述,目的是为公共卫生和预防接种专业人员在科学使用疫苗与发挥疫苗最佳预防作用方面提供证据,提高肺炎球菌性疾病防控水平。

二、英国的耐药性HIV感染病例增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英国的耐药性HIV感染病例增多(论文提纲范文)

(2)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整合酶链转移抑制新药——卡波拉韦及其复方长效注射液(论文提纲范文)

1 非临床药理毒理学[3-7]
    1.1 致畸、致突变
    1.2 对生殖能力的影响
2 临床药理毒理学[3-7]
    2.1 作用机制[3-7]
    2.2 药效学[3-7]
        2.2.1 细胞培养内抗HIV的活性
        2.2.2 细胞培养内抗HIV药之间的拮抗作用
        2.2.3 在细胞培养内培育抗HIV药病毒的耐药株
        2.2.4 临床试验分离耐药株
        2.2.5 交叉耐药性
        2.2.6 心脏电生理学
        ①CAV
        ②RPV
    2.3 药动学[3-7]
        2.3.1 治疗开始前为期1个月的药物导入期
        ①吸收
        ②分布
        ③消除
        ④代谢
        ⑤排泄
        2.3.2 药物导入期结束后首次用药及每月治疗的药动学参数
        ①CAB
        ②RPV
3 临床试验
    3.1 临床试验概况
        3.1.1 临床试验入选标准
        3.1.2 临床试验排除标准
        3.1.3 临床疗效主要观察指标
        3.1.4 临床疗效次要观察指标
    3.2 临床试验一
        3.2.1 患者人口学与疾病基线特征
        3.2.2 临床疗效评价主要观察指标
        3.2.3 临床疗效评价次要与其他观察指标
    3.3 临床试验二
        3.3.1 患者人口学与疾病基线特征
        3.3.2 临床疗效评价主要观察指标
        3.3.3 临床疗效评价次要与其他观察指标
    3.4 临床试验三
        3.4.1 患者人口学与疾病基线特征
        3.4.2 临床疗效评价主要观察指标
        3.4.3 临床疗效评价次要与其他观察指标
4 不良反应概况
    4.1 临床试验一
    4.2 临床试验二
    4.3 临床试验三
5 适应证
6 剂量与服法
    6.1 剂型与规格[3-7]
        6.1.1 CAV片
        6.1.2 长效复方制剂(Cabenuva?)
    6.2 推荐剂量与用法[3-7]
        6.2.1 CAV单药用法
        6.2.2 长效复方制剂用法
7 禁忌证[3-7]
    7.1 CAV单一用药
    7.2 长效复方注射用药
8 用药注意事项与警示[3-7]
    8.1 变态反应
    8.2 肝毒性
    8.3 注射后反应
    8.4 抑郁症
    8.5 妊娠妇女用药
    8.6 哺乳期妇女用药
    8.7 老年患者用药
    8.8 肾损伤患者用药
    8.9 肝损伤患者用药
9 知识产权状态与国内外研究进展

(3)MSM人群HIV/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3年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耐药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CRF07_BC和CRF55_01B两种HIV毒株在我国的时空传播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HIV在我国的流行现状
    二、我国流行的HIV毒株种类
    三、分子网络分析在艾滋病领域的应用
    四、贝叶斯分析在艾滋病领域的应用
    五、研究目的
第一部分 应用分子网络分析CRF07_BC和CRF55_01B两种HIV毒株在我国的跨省传播特征
    引言
    材料和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3、相关定义及计算公式
        4、统计学检验
        5、伦理审查
        6、质量控制
    结果
        一、分子网络中主要亚型亚簇的传播特征分析
        1、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2、研究对象亚型亚簇构成比
        3、设定分子网络分析的基因距离阈值
        4、全国分子网络框架
        5、主要亚型亚簇的入网率分析
        6、主要亚型亚簇的网络密度分析
        7、主要亚型亚簇的跨省传播率分析
        二、CRF07_BC和CRF55_01B在我国的跨省传播热点地区分析
        1、CRF07_BC在我国的跨省传播热点地区分析
        2、CRF07_BC-MSM在我国的跨省传播热点地区分析
        3、CRF07_BC-Others在我国的跨省传播热点地区分析
        4、CRF55_01B在我国的跨省传播热点地区分析
        5、省份间同配性分析
    讨论
    第一部分小结
第二部分 应用贝叶斯系统地理学分析CRF07_BC和CRF55_01B两种HIV毒株在我国的传播路线
    CRF07_BC亚型的传播路线分析
        引言
        材料和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3、统计学检验
        结果
        1、CRF07_BC亚型的人口学特征
        2、CRF07_BC亚型的时空传播特征
        3、CRF07_BC-MSM流行簇的传播与五大区域的相关性分析
        讨论
    CRF55_01B亚型的传播路线分析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3、统计学检验
        结果
        1、CRF55_01B亚型的人口学特征
        2、CRF55_01B亚型的时空传播特征
        3、CRF55_01B亚型的传播与铁路线的相关性分析
        讨论
    第二部分小结
全文结论
本研究的创新性
本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基于分子网络方法研究HIV感染者传播特征的相关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发表文章
致谢

(5)HIV-1新发感染综合判定研究及我国出入境人群的HIV-1新发感染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HIV -1新发感染综合判定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我国部分地区出入境人群的HIV-1新发感染特征分析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HIV-1限制性抗原亲和力新发感染检测方法的影响因素及应用
    参考文献
个人介绍
发表文章
致谢

(6)云南省老年HIV/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失败基因型耐药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节 艾滋病的流行情况简介
        1.1 国内外HIV/AIDS流行情况
        1.2 国内外≥50岁人群HIV/AIDS流行情况
        1.3 云南省≥50岁人群HIV/AIDS流行情况
    第二节 HIV病原学
        2.1 HIV病原学结构与分型
        2.2 HIV的致病机制
    第三节 HIV的治疗与耐药突变
        3.1 HIV的抗逆转录病毒治疗
        3.2 HIV耐药突变
    第四节 本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试剂与仪器设备
        1.1 主要实验试剂
        1.2 主要仪器
        1.3 分析软件与在线工具
    2. 实验方法与步骤
        2.1 研究对象
        2.2 实验步骤
        2.2.1 样本采集及处理
        2.2.2 病毒载量检测
        2.2.3 HIV-1 RNA提取
        2.2.4 PCR扩增
        2.2.5 扩增产物电泳
        2.2.6 基因序列分析
        2.2.7 基因型耐药突变及亚型分析
    3. 统计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1. HIV/AIDS基因型耐药基本流行情况
    2. HIV/AIDS基因型耐药的影响因素
    3. 基因亚型及治疗方案与耐药病例分析
    4. 各类药物的耐药情况
    5. 基因型耐药位点突变情况
    6. 基因亚型分布情况
    7. 研究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老年人群HIV/AIDS流行及治疗情况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治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Ⅰ型多重耐药性新药——福替沙韦缓释片(fostemsavir extended-release tablets)(论文提纲范文)

1 非临床药理毒理学
    1.1 致畸、致突变
    1.2 对生殖能力的影响
2 临床药理毒理学
    2.1 作用机制
    2.2 药效学
        2.2.1 在细胞培养内的抗HIV-1活性
        2.2.2 有效组分替米沙韦对HIV-1AE亚型病毒株的活性降低
        2.2.3 与其他抗病毒药物联用的活性
        2.2.4 在细胞培养内培育耐药病毒株
        2.2.5 HIV-1基因型治疗第8天的应答率
        2.2.6 HIV-1基因表型治疗第8天应答率
        2.2.7 临床试验受试者的耐药性
        2.2.8 交叉耐药性
        2.2.9 心脏电生理学
    2.3 药动学
        2.3.1 吸收
        2.3.2 分布
        2.3.3 消除
        2.3.4 代谢
        2.3.5 排泄
        2.3.6 多次服药后TMR药动学
        2.3.7 特殊人群药动学
3 临床试验
    3.1 临床试验概况
        3.1.1 临床实验入选标准
        3.1.2 临床实验排除标准
        3.1.3 临床疗效主要观察指标
        3.1.4 临床疗效次要观察指标
    3.2 临床试验一
        3.2.1 临床疗效评价主要观察指标
        3.2.2 临床疗效评价次要与其他观察指标
    3.3 临床试验二
        3.3.1 患者疾病基线特征
        3.3.2 临床疗效评价主要观察指标
        3.3.3 临床疗效评价次要与其他观察指标
4 不良反应
    4.1 临床试验一
    4.2 临床试验二
5 适应证
6 剂量与服法
    6.1 剂型与规格
    6.2 推荐剂量与用法
7 禁忌证
8 用药注意事项与警示
    8.1 免疫重建综合征
    8.2 QTc间期延长超过推荐剂量
    8.3 HIV-1患者合并感染乙型肝炎或丙型肝炎有促使肝转氨酶升高的风险
    8.4 药物相互作用促使发生不良反应或丧失病毒学应答的风险
    8.5 妊娠妇女用药
    8.6 哺乳期妇女用药
    8.7 儿科用药
    8.8 老年患者用药
    8.9 肾损伤患者用药
    8.10 肝损伤患者用药
9 知识产权状态与国内外研究进展

(10)肺炎球菌性疾病免疫预防专家共识(2020版)(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原学
    1.1 生物学性状
    1.2 致病机制
    1.3 实验室检查
2 临床学
    2.1 PD
    2.2 诊断
    2.3 治疗
    2.4 抗生素的耐药性
3 流行病学
    3.1 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3.2 疾病负担
        3.2.1 全球疾病负担
        3.2.2 中国疾病负担
        3.2.3 血清型分布
        (1)全球血清型分布
        (2)中国血清型分布
4 疫苗
    4.1 疫苗研发进展
        4.1.1 多糖疫苗
        4.1.2 多糖结合疫苗
        4.1.3 未来疫苗
    4.2 疫苗免疫原性
        4.2.1 PCV免疫原性
        (1)PCV7和PCV13“3+1”免疫程序能诱导良好的免疫应答
        (2)PCV7和PCV13“2+1”免疫程序诱导的免疫应答亦较好
        (3)PCV13在较大年龄儿童中也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
        (4)既往接种过PCV7者接种PCV13免疫原性
        (5)PCV13在成人中的免疫原性
        4.2.2 PPV23免疫原性
        4.2.3 PCV13与PPV23免疫原性比较
        4.2.4 PCV和PPV23序贯程序的免疫应答
        4.2.5 同时接种的免疫原性
        4.2.6 在特殊人群中的免疫原性
        (1)PCV在特殊人群的免疫原性
        (2)PPV23在特殊人群的免疫原性
        (3)两种疫苗序贯接种在特殊人群中的免疫原性
    4.3 疫苗的效力或效果
        4.3.1 PCV7
        4.3.2 PCV13
        (1)预防IPD的效果
        (2)预防CAP的效果
        (3)预防其他非侵袭性疾病效果
        (4)降低Spn携带率的效果
        4.3.3 PPV23
        4.3.4 同时接种效果
        4.3.5 特殊人群效果
    4.4 免疫持久性
    4.5 疫苗安全性
        4.5.1 局部反应
        (1)PCV7和PCV13
        (2)PCV10
        (3)PPV23
        4.5.2 全身反应
        (1)PCV7和PCV13
        (2)PPV23
        4.5.3 上市后研究发现的罕见事件或安全性信号
        (1)热性惊厥风险
        (2)急性严重过敏反应
        (3)其他罕见事件
        4.5.4 不同疫苗比较
        (1)临床试验
        (2)上市后研究和Meta分析等
        4.5.5 不同疫苗同时接种
        4.5.6 PPV23复种
        4.5.7 特殊人群疫苗接种
        (1)器官移植患者
        (2)免疫功能低下患者
        (3)早产儿
        4.5.8 新疫苗
    4.6 成本效果
        4.6.1 PCV
        4.6.2 PPV23
5 WHO、ACIP和英国接种建议
    5.1 WHO接种建议[35]
    5.2 ACIP接种建议[393-397]
    5.3 英国接种建议[398,399]
        5.3.1 ≤2岁儿童PCV13免疫程序
65岁成年人'>5.3.2 ≥2岁高危人群和>65岁成年人
        5.3.3 高风险人群接种建议
6 中国接种PCV13和PPV23的建议[168,400-403]
    6.1 接种对象
        6.1.1 PCV13
        6.1.2 PPV23
    6.2 接种程序
        6.2.1 PCV13
        6.2.2 PPV23
    6.3 接种途径和剂量
        6.3.1 PCV13
        6.3.2 PPV23
    6.4 接种禁忌和注意事项
    6.5 不同厂家产品的替换使用
7 非疫苗预防措施
8 后续有待研究的相关问题
    8.1 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
    8.2 致病机制
    8.3 致病起始年龄人群的差异
    8.4 致病菌血清型谱分布随年龄的变化
    8.5 抗生素耐药随着年龄、地理区域等变化
    8.6 预防带菌的研究结果不一致
    8.7 疫苗应用后非疫苗血清型成为优势菌株的潜力
    8.9 抗体持久性与发病的关系
    8.10 理想的肺炎球菌疫苗
    8.11 结合蛋白与含有同类蛋白疫苗间的影响
    8.12 PPV23接种率的提高
    8.13 中国PCV13适应症人群
    8.14 中国PPV23上市后说明书涉及的问题
    8.15 中国PD疾病负担
    8.16 中国肺炎球菌疫苗应用成本效益

四、英国的耐药性HIV感染病例增多(论文参考文献)

  • [1]结核病不同负担国家防控政策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J]. 崔月颖,杨令文,王溪,李建,初海超.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21(06)
  • [2]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整合酶链转移抑制新药——卡波拉韦及其复方长效注射液[J]. 陈本川. 医药导报, 2021(08)
  • [3]MSM人群HIV/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3年疗效分析[D]. 赵银.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4]CRF07_BC和CRF55_01B两种HIV毒株在我国的时空传播特征研究[D]. 甘梦泽.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02)
  • [5]HIV-1新发感染综合判定研究及我国出入境人群的HIV-1新发感染特征分析[D]. 林倩茹.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02)
  • [6]云南省老年HIV/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失败基因型耐药相关研究[D]. 阮尉月清.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7]治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Ⅰ型多重耐药性新药——福替沙韦缓释片(fostemsavir extended-release tablets)[J]. 陈本川. 医药导报, 2021(03)
  • [8]肺炎球菌性疾病免疫预防专家共识(2020版)[J]. 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华预防医学会疫苗与免疫分会.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0(12)
  • [9]肺炎球菌性疾病免疫预防专家共识(2020版)[J]. 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华预防医学会疫苗与免疫分会.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20(12)
  • [10]肺炎球菌性疾病免疫预防专家共识(2020版)[J]. Chinese Preventive Medicine Association;Vaccine and Immunology Branch of the Chinese Preventive Medicine Association;. 中国疫苗和免疫, 2021(01)

标签:;  ;  ;  ;  ;  

在英国,耐药性 HIV 感染呈上升趋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