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999年高考数学试题23的多角度审视(论文文献综述)
林施华[1](2021)在《高考实用类文本能力考查导向与教学策略探究》文中认为在信息化时代,实用类文本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更加密切,有较强的实用性。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的实用类文本从2007年出现以来,先后经历了选考阶段与必考阶段。为适应高中语文课程改革实际,高考实用类文本不断进行了改革创新,对语文教学具有引导作用。因此,有必要对高考实用类文本进行深入研究。对2007~2020年高考语文课标卷实用类文本进行研究,主要从考查形式与考核目标两方面探讨高考实用类文本能力考查导向,提出实用类文本阅读能力培养教学策略。正文部分对各章节内容安排如下:第一章是概述高考实用类文本命题历程。主要梳理高考实用类文本发展历程,分析高考实用类文本的命题依据。第二章是分析高考实用类文本考查形式。从文体类型、文本形式和测试形式类型三个维度对高考实用类文本进行分析。高考实用类文本文体类型多样,重视考查学生阅读新闻、科普文章、报告,引导学生关注当代文化,关注社会生活;非连续性文本成为高考实用类文本考查的主要趋势,关注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高考实用类文本的分值与题量保持稳定性,不同题型的考查指向实用类文本不同阅读能力层级。第三章是分析高考实用类文本考核目标。高考实用类文本对不同阅读能力层级进行不同程度的考查,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引导方向明确。第四章是提出实用类文本阅读能力培养教学策略。在教学中,研读文本特征,应辨明实用类文本的文体特征,探究具体文本的个性特征;通过群文阅读,培养多文本阅读能力;创新阅读策略,丰富实用类文本教学方法,既重视检视性阅读与理解性阅读,培养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也运用可视化阅读策略,培养图文转换能力;创设真实情境,应分析学情,在问题情境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以任务驱动,在真实情境中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
李超[2](2021)在《“高观点”下高中导数解题及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数学教师要理解与高中数学关系密切的高等数学内容,能够从更高的观点理解高中数学知识的本质,这对从事数学教育工作者的本体性知识(学科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导数是连接高等数学和初等数学的重要桥梁,且部分导数试题的命制具有一定高等数学的背景.因此,这项研究选取高中导数内容,在“高观点”的指导下重点研究以下三个问题:(1)揭示部分高考导数试题具有的高等数学背景;(2)如何将高等数学的思想、观点和方法渗透到中学数学中去;(3)通过具体案例展示如何在“高观点”的指导下进行高中导数内容的解题和教学.这项研究通过对高中教师和学生的问卷调查,在“高观点”指导下研究高中导数内容的解题和教学,得出了以下两方面的结论:在解题方面,整理分析了近十年(以全国卷为主)具有高等数学背景的高考导数试题,导数试题的命题背景主要有四个方面:以高等数学中的基本定义和性质为命题背景、以高等数学中的重要定理和公式为命题背景、以着名不等式为命题背景、以高等数学中的重要思想方法为命题背景;总结了用“高观点”解决高考导数试题时常犯的四类错误:知识性错误、逻辑性错误、策略性错误、心理性错误;提出五项解题方法:创设引理破难题、洛氏法则先探路、导数定义避超纲、构造函数显神通、多元偏导先找点.在教学方面,通过对高中学生和高中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从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高观点”下高中导数教学的三个特点:衔接性、选择性、引导性;认为“高观点”下高中导数的教学应遵循四项基本的教学原则:严谨性原则、直观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量力性原则;提出相应的五项教学策略:开发例题,拓展升华策略、引入四规则,知识呈现多样化策略、先实践操作,后说理策略、融合信息技术,直观解释策略、引导方向,自主学习策略.
张东肖[3](2021)在《思辨能力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基于高考语文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核心素养教育的背景下,思辨能力成为讨论的热词,无论是在学科教学、教育评价还是社会需求上看,思辨能力都是培养人与发展人关注的重点。新颁布的高中课程标准,新的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都体现了对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视。近年来,为研究语文思辨能力相关问题而召开的年会和申报的课题越来越多。可是就目前来说,已知现有的研究成果和公布的课题成果大多是出于一线教师的经验总结,要形成完备的理论体系还有一定的距离。另外,研究主要集中于思辨能力的培养与教学,关于思辨能力评价的相关研究则比较少,使得在语文学科领域中思辨能力评价的研究还存在欠缺。基于此,本论文选择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文献研究、定量和定性结合研究的两种研究方法来探讨语文学科领域内思辨能力评价的发展,以期能够全面系统地对思辨能力评价进行认识。同时,高考作为全国影响力最大的升学类考试,发挥着立德树人,服务选材,引导教学的关键作用,以高考语文视角切入进行研究不仅能对思辨能力评价提供最有力的支撑,还能对教育教学中培养思辨能力形成良好的引导。论文第一章主要是在宏观上为思辨能力评价提供研究背景与理论依据。国内上层教育政策与国际广阔视野是开展思辨能力评价研究所处的背景,选择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和高考考试大纲作为论文研究的基础。在充分梳理把握思辨能力考查背景与考查基础之上,构建出语文学科领域思辨能力框架,为论文中基于高考语文视角研究思辨能力评价提供理论基础,也是实践研究的理论指导。第二章从高考试题本身出发,就问题设计、测试形式与文本内容三个角度开展,再结合思辨能力框架中的逻辑思维能力、批判思维能力与探究思维能力的三个维度,以此总结高考语文中思辨能力评价的发展趋向和思辨能力评价在高考语文中典型试题表现。涉及到“分析论证提问方式”“客观题题型设置”“非连续性文本形式”“开放性答案设置”“情景考查载体”“话题价值导向”等具体语文测试特点。第三章总结思辨能力评价在高考语文中存在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论证逻辑考查单一、质疑批判意识考查重视不足、对探究能力考查有限。要想真正提高思辨能力考查水平,还必须针对问题发掘背后的原因。第四章则针对问题吸取国内外已有的相关命题经验,基于语文课程标准与考试大纲分别在选材、命题与答案设置上都提出了具体示例,力求在提高论证逻辑考查水平、加强对批判质疑考查、增强发现能力与主观探究考查上做出努力,希望能为提高思辨能力在高考语文中的评价水平提供思路。
刘思佳[4](2021)在《高考数学平面解析几何试题结构与内容的演变 ——以1978-2020年全国卷(理科)高考数学试题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平面解析几何能很好地体现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能力,在中学数学教学及高考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研究平面解析几何高考试题结构与内容的变化,能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本文以1978——2020年全国卷(理科)高考数学平面解析几何试题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以下三个问题:1.我国高考数学试题在平面解析几何的考查结构上是怎样发展的?2.我国高考数学试题在平面解析几何的考查内容上是怎样发展的?3.我国高考数学试题在平面解析几何部分的发展对教师教学有何种启示?我们的主要结果有以下几个方面:1.高考平面解析几何试题的结构逐渐趋于稳定。每年考查3-5道题,即2-4道客观题(选择题和填空题)和一道解答题。试题题量占总题量的比值在13.6%-22.7%之间变化,分值占卷面总分值的比重在14.7%-21.3%之间波动。2.平面解析几何选择题更加注重对圆锥曲线方程知识的考查,难度逐渐加大。1978-1999年、2000-2010年、2011-2020年选择题对圆锥曲线方程的考查分别占40.8%、31.8%、68.7%。此外,选择题在逻辑推理、数学运算与认知水平三个因素上,难度也稳定上升。3.平面解析几何填空题逐渐注重对线性规划问题的考查,知识的综合运用因素难度呈递减状态。2011-2020年,直线方程中线性规划问题成为填空题中的热点问题,考查了 54.6%。知识的综合运用因素三个时期难度呈现出递减的状态。4.平面解析几何解答题注重圆锥曲线综合问题的考查,难度变化不大。纵观三个时期,平面解析几何解答题都重视对圆锥曲线综合问题的考查,从难度来看,解答题在逻辑推理、数学运算、知识点综合运用以及认知水平四个因素上的综合难度都呈现小幅度上升的趋势。5.平面解析几何试题不同时期的综合难度逐渐提高。试题对学生逻辑推理、数学运算、认知水平以及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但平面解析几何试题情境设置较为单一。通过对高考平面解析几何试题结构与内容的研究,结合中学数学教学现状,我们建议教师重视平面解析几何基本知识的教学;重视平面解析几何与其他知识的综合;重视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培养。
郭梦琦[5](2021)在《高考全国卷历史试题对时空观念素养的考查研究(2017-2020)》文中认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提出了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其中时空观念作为五大核心素养之一,是诸素养中学科本质的体现,也是中学生认识历史事件,感受史事发展进程和演变的基础。作为中学历史教学环节不可或缺的要素,时空观念素养的落实成为当前中学历史教学的基础任务之一。作为高中教学的指挥棒,高考对学生时空观念素养的考查更是占有重要的分量和地位。本文对高考综合改革背景下历史试题如何考查时空观念素养这一问题进行研究,以期探寻高考命题的特点,并进一步为中学历史教学培养时空观念素养提出建议。本文首先结合新版《课程标准》中时空观念素养的培养目标和学业质量标准对时空观念素养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提炼出时空观念素养的六个考查指标,分别为“历史时空坐标的定位”“历史时空内涵的理解”“历史时空脉络的梳理”“历史阶段特征的把握”“历史时空的纵横对比”以及“历史时空的综合论述”。再结合2017至2020年高考全国卷历史试题,对每一类指标具体如何考查时空观念素养进行了分析,从而总结出多维度考查时空观念素养、注重对时空观念基础知识的考查、体现“大历史观”以及呈现多样化情境这四个特点。此外,从2020年首次实行新高考的山东卷中,可以发现高考命题的新变化在于更加注重对时空工具的使用,并且加大了时空观念素养的考查难度,这种变化也代表了今后高考历史命题新动向。最后,笔者基于试题特点和考查新动向的分析,从试题反观教学,进一步提出了培养时空观念的教学策略,以期对教学和备考有所帮助。
闫佳伟[6](2021)在《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文中指出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立德树人的重要价值意义在该意见中得到了明确规定,并将其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也是实现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重要要求。21世纪以来,课程改革不断推动着教育体系的深化,使我国的教育既满足时代性又具有规律性。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有力推动着育人方式的不断变革,使我国在提高育人水平的同时也能提升国民素质,对人力资源强国的建设、教育发展的前瞻性与人才培养时代性具有重大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各环节,贯穿教育各领域。中学阶段处于学生成长的关键期,在学校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与长远意义。因此中学的教育需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旗帜,在政治方向和价值观念上严格遵循党的教育大政方针,秉持学校的立校文化与育人目标,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本研究充分认识到当前中学阶段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要性,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进行了研究与探索。首先,本研究从正本清源的角度,对立德树人进行历史溯源与理论研究,基于传统文化及近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中立德树人的发展研究,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教育方针与育人导向的分析,深入探讨了新时代背景下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时代责任、具体内涵与价值意义。其次,基于现实审视的角度,对本研究中的个案F中学立德树人实践进行研究,并将实践工作与《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进行对标分析,从课程、文化、活动、实践、管理、协同六个维度,将该校德育工作进行归类梳理。从立德树人的顶层设计、实践落地、管理效能三个角度对个案进行研究,总结该校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方面的有益经验与成功做法。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研究,聚焦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中的目标、内容和协同机制三方面,反思出当前该校主要面临的德育目标体系建构不清、大中小幼德育体系衔接不畅、德育课程体系建构不全、德育综合实践创新力度不大、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程度不高等亟需进一步提升的问题。在反思的基础上,从《指南》指要求的六个维度出发重构该校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实施路径。最后,本研究继续聚焦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诸多要素中核心的三方面内容,即指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机制、服务于育人目标的内容机制以及落实“三全育人”的协同机制,给出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完善建议。
康春伟[7](2021)在《基于SOLO分类理论对高考生物学试题科学思维的考查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考是我国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也是高中课程结果性评价的重要方式,其试题设置必然紧跟课程标准。《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指出:本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为宗旨的学科课程。其中,科学思维是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基于此,本研究以“科学思维”为出发点,就“课标”要求在与高考试卷的贯彻体现展开研究。根据业已成熟的SOLO分类理论方法从理论和实验两个不同角度分别制定出高考生物主观试题科学思维水平划分标准。利用SOLO分类理论单点结构(U)、多点结构(M)、关联结构(R)、以及拓展抽象结构(E)思维层次划分标准对2018-2020年全国高考I卷、Ⅱ卷、Ⅲ卷的生物主观试题从试题整体、知识模块两个不同的方面进行梳理统计,总结近三年高考生物主观试题科学思维水平的呈现特点和变化趋势,结果如下:(1)从整体上看,2018-2020年全国9套主观试题中,8套主观试题的科学思维水平整体呈现单峰值为R的特点。另外,(U+M)水平层次的试题分值比例普遍聚集在30%左右。在具体知识模块中,分子与细胞模块大多主要考查R1水平,遗传与进化模块大多主要考查R2水平,稳态与环境模块大多考查M、R1水平,整体而言,主观试题对遗传与进化模块的科学思维水平要求较高。(2)从横向看:2019、2020年的生物主观试题科学思维水平大小关系均呈现出Ⅰ卷>Ⅱ卷>Ⅲ卷的特点。但2018年科学思维水平呈现为Ⅱ卷>Ⅰ卷>Ⅲ卷的关系。在具体知识模块中,分子与细胞模块的试题科学思维水平大小关系各年有较大波动,其中2020年全国Ⅲ卷对该模块科学思维水平的考查要求相对较低;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模块试题科学思维水平大小关系较为稳定,大体呈现为Ⅰ卷>Ⅱ卷>Ⅲ卷、Ⅰ卷>Ⅲ卷>Ⅱ卷。(3)从纵向看:2019年I、Ⅲ卷较2018年呈现升高趋势,2020年I、Ⅲ卷较前两年呈现下降趋势,故I、Ⅲ卷整体科学思维水平变化大体一致。2018、2019、2020年全国Ⅱ卷生物主观试题科学思维水平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在具体知识模块中,近三年全国Ⅱ、Ⅲ卷对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模块考查的科学思维水平变化趋势较为一致。其中全国Ⅱ卷对稳态与环境模块科学思维水平的考查要求降低明显,应该引起使用Ⅱ卷地区师生的注意。另外,全国I卷的E水平试题在2019年占有较高比例,足以反映出对考查高水平科学思维的重视,对此应引起使用I卷地区师生的关注。本研究基于“课标”,通过对高考生物试题所体现的“科学思维”不同层次变化趋势的科学分析,为试题命制、教师教学提供一些参考建议。
黄浩宇[8](2021)在《核心素养视角下高考数学试卷研究 ——以2018-2020年理科全国Ⅰ卷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推进普通高中综合改革,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当下教育教学的宗旨。高考是教育改革中人们最为关注的领域之一,如何进行数学核心素养考查,一直是数学教育探讨的热点论题。研究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高考数学试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论文共分7章,主要框架结构为选题背景、文献综述、研究方法设计、试卷特征、核心素养分析及研究结论等。主要研究内容以2018--2020年高考数学(理科)全国Ⅰ卷为研究对象,以《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版)》提出的六大数学核心素养: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为主线,借助鲍建生的“综合难度模型”、喻平等有关学者提出的关于数学核心素养的评价框架为依据,展开分析。第一,统计分析2018-2020年高考数学(理科)全国I卷基本情况。从题型结构、试题分布、知识点分值分布、考查范围等多角度进行研究,重点分析试卷知识点分值的分布情况,总结得出三年试卷在考查知识模块上的差异,以及与课标的一致性,从而把握命题趋势。第二,2018-2020年高考数学全国I卷的综合难度情况。第三,分析2018-2020年高考数学(理科)全国I卷“数学核心素养”的考查水平。在数学核心素养评价框架和指标体系框架下,建立数学核心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对比分析三套试卷中六大核心素养及水平的考查情况。研究发现:试卷内容与高中知识课时分布基本吻合,试卷结构每年都有调整,综合难度系数逐年依次减少,主要是在背景因素上的综合难度系数依次减少,而在认知水平、运算、推理、数据分析四个因素上出现了较高的一致性;六大数学核心素养所占权重极差大,逻辑推理与数学运算远远高于其它四个数学核心素养,偏重以水平二或水平三为考查主体。
裘珏馨[9](2020)在《“新概念”作文20年 ——历史回眸、价值指向和现实启迪》文中提出写作是摆在语文教育界的一大难题,而作文大赛作为鼓励学生写作的一种途径,值得我们给予些许关注。本研究将目光聚焦于“开作文大赛之先锋”并被誉为中国“语文奥林匹克”的“‘新概念’作文大赛”之上。恰逢“‘新概念’作文大赛”步入第三个十年,首先将“‘新概念’作文大赛”作为一个整体置于历史长河之中,探究其产生背景及二十年来的发展轨迹,以期对其进行历史分期,并归纳总结整体特征,进而获得宏观印象。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新概念’作文大赛”复赛命题以及参赛作品在不同时期的特征,由表及里探索“‘新概念’作文大赛”所倡导的理念,在冷静客观的沉思中明确其价值指向,以期对作文教学深层次问题——即祛除公共话语、伪话语,有所启迪。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为“‘新概念’作文大赛”的背景、分期与整体特征,初步完成对“‘新概念’作文大赛”的扫描与透视,将其发展轨迹归为异军突起(1999-2003)、受到冲击(2004-2008)、遭遇瓶颈(2009-2013)以及寻求突破(2014-至今)四个阶段,将其整体特征归为:坚守初心·谋求突破、市场利益·文人情怀、升学捷径·精神家园、沧海一粟·聚沙成塔。第二章为各阶段“‘新概念’作文大赛”命题特点分析。该部分主要聚焦于“‘新概念’作文大赛”二十年来的复赛命题,将异军突起期(1999-2003)的命题总特点归为“别具一格,耳目一新”,具体为:多种命题方式并举,提供多样表达平台;实物入题趣味性强,触发主体表达欲望;材料富有文化底蕴,理趣情趣兼容并重;材料极具可延展性,注重思维驰骋空间。将受到冲击期(2004-2008)的命题总特点归为“初戴镣铐,过犹不及”,具体为:指示用语霸道强势,限制条件陡然增多;材料命题二分天下,主题立意趋于明确;内容指向更为现实,自我立场突出明显;以命题人观点为题,主体经验有所忽视。将遭遇瓶颈期(2009-2013)的命题总特点归为“限制转向,以求平衡”,具体为:命题作文独占鳌头,寻求新的限制方式;触发点选择生活化,发现平凡中的非凡;触发点呈现场景化,展开想象力的翅膀。将寻求突破期(2014-至今)的命题总特点归为“谨慎尝试,稳中求变”,具体为:个别试题表述受限,交际文体初露头角;试题重回抽象哲理,出现神秘科幻色彩。第三章为各阶段“‘新概念’作文大赛”作品特点分析。该部分首先从思维、表达、体验三个维度构建分析框架,借此分析各阶段作品特点,认为异军突起期(1999-2003)的作品特点为:想象奇特思维发散,海量阅读不乏思辨;语词来源丰富多样,兼具年龄时代特征;结构形式寻求变化,构思精巧出人意料;关注现实追问究极,坦诚面对情绪体验。受到冲击期(2004-2008)的作品特点为:对想象力要求提高,文学意味逐渐浓厚;遣词造句易走极端,仍需倡导健康文风;形式结构仍有创新,经典新说需要审慎;影视游戏触发灵感,心态视野更加开阔;理性批判不曾缺席,虚构之乐占据上风。遭遇瓶颈期(2009-2013)的作品特点为:语言追求简洁日常,想象与现实结合;精巧构思层出不穷,多角度实现创新;寻常之事亦能成文,日常生活审美化;校园生活不乏情趣,不沉迷消极抱怨;冷静思考社会现实,不羞于表达情感。寻求突破期(2014-至今)的作品特点为:想象虚构依旧动人,逻辑推论鞭辟入里;语言风格顺其自然,结构形式创新依旧;青春有叛逆有和解,明媚通透富有朝气;直击时代各个角落,青春之力破纸而出。第四章为“‘新概念’作文大赛”价值指向。该部分基于前三章的铺垫,从关注思维、关注表达、关注体验三个维度展开对价值指向的论述。第五章为“‘新概念’作文大赛”对作文教学的启迪。该部分从作文命题、学生写作、语文教师、赛事举办四个维度具体展开论述。本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历史分析法与文本分析法,在大量梳理材料的基础上,对“‘新概念’作文大赛”进行历时性分段并完成各阶段命题特点与作品特点的共时性总结,以此探析其价值指向,并试图获得对当下作文教学的现实启迪。
谯可[10](2020)在《基于结构思想的高中数列教学研究》文中指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具体来说,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着学生知识碎片化、部分教师对教材的结构与体系把握不到位、课程结构较为松散等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并进行校正.结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学生无论学习任何学科,既要掌握这一学科的基本结构,也要掌握其基本态度或方法.通过对教育教学的相关理论、文献资料的整理、分析,笔者确定了结构主义教学理论为本文主要的理论基础.将结构思想融入高中数学教学的观点由来已久,数学教育家、一线教育工作者们都在研究如何使得两者更好地融合在一起,以解决高中数学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达到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的目的.本文针对结构教学的相关理论展开探讨,即结合结构教学、数学结构教学、最近发展区、有意义学习、整体性学习等知识教学理论以及变式教学、脚手架理论等解题理论研究数学教学的要素,寻找理论之间对接弥补的生长点,尝试杂揉于结构教学中,优化教学设计.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总结出了高中数学教学的重要策略,并结合高中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数列,从教学设计与解题分析两个层面研究了结构思想如何充分地融入具体的教学案例,旨在帮助一线教师根据数学知识结构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提高学生基于结构思想自主学习的效率.通过文章的分析,笔者提出了基于结构思想的高中数学教学的五条重要策略,即(1)抓主线,聚核心(2)悟本质,重过程(3)学思想,用方法(4)重应用,抓变式(5)建联系,组结构,并且在这五条重要数学教学策略的指引下,结合数列这一具体教学案例进行了教学设计,具体分析了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抓住了学习等比数列的生长点,类比等差数列的学习思路设计了等比数列的教学,加深学生对结构主义应用于实际教学案例的理解.
二、1999年高考数学试题23的多角度审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999年高考数学试题23的多角度审视(论文提纲范文)
(1)高考实用类文本能力考查导向与教学策略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现状 |
(一)高考实用类文本研究 |
(二)实用类文本教学研究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高考实用类文本命题历程概述 |
第一节 高考实用类文本命题改革概况 |
一、高考实用类文本的选考阶段 |
二、高考实用类文本的必考阶段 |
第二节 高考实用类文本命题依据 |
一、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引领命题方向 |
二、考试大纲确定命题内容与要求 |
第二章 高考实用类文本考查形式分析 |
第一节 高考实用类文本文体类型 |
一、高考实用类文本文体类型变化 |
二、高考实用类文本文体保持稳中求新态势 |
三、高考实用类文本文体考查导向 |
第二节 高考实用类文本的形式 |
一、高考实用类文本的形式变化 |
二、非连续性文本的主要类型 |
三、非连续性文本的考查导向 |
第三节 高考实用类文本测试形式类型 |
一、高考实用类文本测试形式变化趋势 |
二、高考实用类文本主要题型 |
三、高考实用类文本题型的考查导向 |
第三章 高考实用类文本考核目标分析 |
第一节 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能力层级 |
一、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能力层级考查变化 |
二、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能力考查特点 |
三、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能力考查导向 |
第二节 高考实用类文本考查导向 |
一、注重考查信息处理能力 |
二、注重考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第四章 实用类文本阅读能力培养教学策略 |
第一节 研读文本特征,培养多文本阅读能力 |
一、辨明文体特征,探究文本的个性特征 |
二、开展群文阅读,培养多文本阅读能力 |
第二节 创新阅读策略,丰富实用类文本教学方法 |
一、重视检视性阅读与理解性阅读,培养筛选整合信息能力 |
二、运用可视化阅读策略,培养图文转换能力 |
第三节 创设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 |
一、分析学情,在问题情境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
二、任务驱动,在真实情境中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2)“高观点”下高中导数解题及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1.1 数学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的需要 |
1.1.2 优秀高中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 |
1.1.3 导数在高中数学教学及高考中的地位 |
1.2 核心名词界定 |
1.2.1 高观点 |
1.2.2 导数 |
1.2.3 数学教学 |
1.2.4 解题 |
1.3 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1.3.1 研究的内容 |
1.3.2 研究的意义 |
1.4 研究的思路 |
1.4.2 研究计划 |
1.4.3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5 论文的结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文献搜集 |
2.2 高观点下中学数学的研究现状 |
2.2.1 国外研究的现状 |
2.2.2 国内的研究现状 |
2.3 高观点下高中导数的研究现状 |
2.3.1 国外研究的现状 |
2.3.2 国内研究的现状 |
2.4 文献述评 |
2.5 小结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的目的 |
3.2 研究的方法 |
3.2.1 文献研究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案例研究法 |
3.3 研究工具及研究对象选取 |
3.4 研究伦理 |
3.5 小结 |
第4章 调查研究及结果分析 |
4.1 教师调查问卷的设计及结果分析 |
4.1.1 调查问卷设计 |
4.1.2 实施调查 |
4.1.3 调查结果分析 |
4.1.3.1 问卷的信度分析 |
4.1.3.2 问卷的效度分析 |
4.1.3.3 问卷的结果分析 |
4.2 学生调查问卷的设计及结果分析 |
4.2.1 调查问卷设计 |
4.2.2 实施调查 |
4.2.3 调查结果及分析 |
4.3 调查结论 |
4.4 小结 |
第5章 “高观点”下高中导数的解题研究 |
5.1 “高观点”下高考导数试题的命题背景 |
5.1.1 以高等数学中的基本定义和性质为命题背景 |
5.1.1.1 高斯函数 |
5.1.1.2 函数的凹凸性 |
5.1.2 以高等数学中的重要定理或公式为命题背景 |
5.1.2.1 洛必达法则 |
5.1.2.2 拉格朗日中值定理 |
5.1.2.3 拉格朗日乘数法 |
5.1.2.4 柯西中值定理 |
5.1.2.5 柯西函数方程 |
5.1.2.6 泰勒公式与麦克劳林公式 |
5.1.2.7 极值的第三充分条件 |
5.1.2.8 两个重要极限 |
5.1.2.9 欧拉常数 |
5.1.3 以着名不等式为命题背景 |
5.1.3.1 伯努利不等式 |
5.1.3.2 詹森不等式 |
5.1.3.3 对数平均不等式 |
5.1.3.4 斯外尔不等式 |
5.1.3.5 惠更斯不等式 |
5.1.3.6 约当不等式 |
5.1.4 以高等数学中的重要思想方法为命题背景 |
5.1.4.1 极限思想 |
5.1.4.2 积分思想 |
5.1.4.3 (常微分)方程思想 |
5.2 “高观点”下高考导数解题中常见的四类错误 |
5.2.1 知识性错误 |
5.2.1.1 柯西中值定理的误用 |
5.2.1.2 拉格朗日中值定理的误用 |
5.2.1.3 多元函数求最值,不注意边界情况 |
5.2.1.4 不注意洛必达法则使用的前提 |
5.2.2 逻辑性错误 |
5.2.2.1 循环论证 |
5.2.2.2 混淆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逻辑关系 |
5.2.3 策略性错误 |
5.2.4 心理性错误 |
5.3 “高观点”下高考导数解题的方法 |
5.3.1 创设引理破难题 |
5.3.2 洛氏法则先探路 |
5.3.3 导数定义避超纲 |
5.3.4 构造函数显神通 |
5.3.5 多元偏导先找点 |
5.4 “高观点”下高考导数解题研究的案例 |
5.4.1 “高观点”视角研究解题方法 |
5.4.2 “高观点”视角研究试题的命制 |
5.5 小结 |
第6章 “高观点”下高中导数的教学研究 |
6.1 “高观点”下高中导数教学的教学特点 |
6.1.1 衔接性 |
6.1.2 选择性 |
6.1.3 引导性 |
6.2 “高观点”下高中导数教学的教学原则 |
6.2.1 严谨性原则 |
6.2.2 直观性原则 |
6.2.3 因材施教原则 |
6.2.4 量力性原则 |
6.3 “高观点”下高中导数教学的教学策略 |
6.3.1 开发例题,拓展升华策略 |
6.3.2 引入四规则,知识呈现多样化策略 |
6.3.3 先实践操作,后说理策略 |
6.3.4 融合信息技术,直观解释策略 |
6.3.5 引导方向,自主学习策略 |
6.4 “高观点”下高中导数的教学案例 |
6.4.1 常微分方程视角下的教学案例 |
6.4.2 微积分视角下的教学案例 |
6.4.3 “泰勒公式”的教学案例 |
6.5 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反思 |
7.1 研究的结论 |
7.2 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
7.3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 B 学生调查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3)思辨能力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基于高考语文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相关概念界定 |
四、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五、研究的方法 |
第一章 高考语文重视思辨能力考查的背景与基础 |
第一节 高考语文重视思辨能力考查的背景 |
一、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与完善综合素质评价的的总体要求 |
二、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与《新课标》的发布 |
三、国际权威教育测评对思辨能力考查的重视 |
第二节 高考语文对思辨能力考查的基础 |
一、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对思辨能力培养要求 |
二、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对思辨能力考查的具体指向 |
第三节 高考语文思辨能力评价框架构建 |
第二章 思辨能力评价在高考语文中的实践 |
第一节 问题设计上对思辨能力考查的倾向愈发明显 |
一、分析论证提问方式的实证逻辑 |
二、客观题题型设置的推理逻辑 |
第二节 文本内容隐含着思辨能力考查倾向 |
一、情境为考查载体的反思审视 |
二、话题价值导向中的评价判断 |
第三节 测试形式多样化对思辨能力考查提出更高要求 |
一、非连续文本形式的创新设置 |
二、开放性答案形式中的个性多元 |
第三章 高考语文在思辨能力考查上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论证逻辑考查单一 |
一、选材忽视论证思维多样性 |
二、客观题在论证思维考查上存在缺陷 |
第二节 质疑批判意识考查重视不足 |
一、选材缺乏必要的争议点 |
二、 设题上忽略消极因素 |
第三节 对探究能力考查有限 |
一、试题开放度有待提升 |
二、部分答案缺乏弹性空间 |
第四章 高考语文对思辨考查的建议 |
第一节 立足思维测试,提高论证逻辑考查水平 |
一、落实客观题对论证能力的考查 |
二、以主观题形式明确考查论证思维过程 |
三、选取多种论说样式文本 |
第二节 吸取命题经验,加强对批判质疑考查设置 |
一、选录双篇关系对比文章 |
二、直接摘录瑕瑜互见文章 |
三、抓住消极因素设题 |
第三节 注重发现能力,增强探究试题开放性 |
一、强调个性阅读与创意解读 |
二、探究题命制注重动态生成 |
三、参考答案设置多元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4)高考数学平面解析几何试题结构与内容的演变 ——以1978-2020年全国卷(理科)高考数学试题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目的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第二章 研究现状 |
第一节 对高考试题的研究 |
一、高考试题的比较研究 |
二、高考数学试题命题特点与趋势的研究 |
第二节 高中数学平面解析几何试题的相关研究 |
第三节 对已有文献的评价与分析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第二节 研究问题 |
第三节 概念界定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四章 高考数学平面解析几何试题结构的研究 |
第一节 确定高考平面解析几何试题 |
第二节 高考平面解析几何试题结构的描述 |
一、选择题的描述 |
二、填空题的描述 |
三、解答题的描述 |
四、试题总体描述 |
第五章 高考数学平面解析几何试题内容的研究 |
第一节 高考平面解析几何试题不同题型考点的变化分析 |
一、平面解析几何选择题题号及考点分布的分析 |
二、平面解析几何填空题题号及考点的分布变化 |
三、平面解析几何解答题题号及考点的分布变化 |
第二节 高考平面解析几何试题综合难度的变化分析 |
一、综合难度理论基础 |
二、平面解析几何试题不同时期试题综合难度的变化 |
三、平面解析几何试题不同题型综合难度的变化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平面解析几何试题结构的变化 |
二、平面解析几何试题内容的变化 |
第二节 研究建议 |
一、重视平面解析几何基本知识的教学 |
二、重视平面解析几何与其他知识的综合 |
三、重视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培养 |
第三节 总结与反思 |
一、本文工作总结 |
二、研究存在不足 |
三、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表1 1978-2020年平面解析几何选择题题量与分值分布 |
表2 1978-2020年平面解析几何填空题题量与分值分布 |
表3 1978-2020年平面解析几何解答题题量与分值分布 |
表4 1978-2020年平面解析几何试题总题量与分值分布 |
表5 平面解析几何选择题的题号及考点分布 |
表6 平面解析几何填空题的题号及考点分布 |
表7 平面解析几何解答题的题号及考点分布 |
致谢 |
(5)高考全国卷历史试题对时空观念素养的考查研究(2017-202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
二 研究综述 |
三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四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时空观念素养的考查依据和考查维度 |
第一节 时空观念素养的考查依据 |
一 时空观念素养的培养目标 |
二 时空观念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 |
第二节 时空观念素养的考查维度 |
一 历史时空观念中的“点” |
二 历史时空观念中的“线” |
三 历史时空观念中的“面” |
第二章 2017至2020 年全国卷(历史)对时空观念素养的考查 |
第一节 考查时空观念素养的整体概况 |
一 试卷结构 |
二 考查比重 |
第二节 考查时空观念素养的试题分析 |
一 考查指标统计 |
二 试题分析 |
第三章 时空观念素养的考查特点及考查新变化 |
第一节 考查特点 |
一 多维度考查时空观念素养 |
二 注重对时空观念基础知识的考查 |
三 体现“大历史观” |
四 呈现多样化情境 |
第二节 新高考历史卷的新变化 |
一 试卷结构 |
二 考查形式 |
三 考查难度 |
第四章 培养时空观念素养的教学策略 |
第一节 研读课标和教材,重视历史时空观念 |
一 依据《课程标准》,分层制定教学目标 |
二 合理利用教科书,切实做到“用教材教” |
第二节 丰富教学手段,善用历史时空工具 |
一 历史地图 |
二 历史年表 |
三 时间轴 |
第三节 依托课堂教学,建构历史时空思维 |
一 创设时空情境,重现历史现场 |
二 设计与时空观念结合的问题链 |
第四节 注重时空观念与其他素养的内在联系 |
一 唯物史观与时空观念 |
二 史料实证与时空观念 |
三 历史解释与时空观念 |
四 家国情怀与时空观念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以“立德树人”回应青少年成长时代挑战 |
(二)用“落实机制”破解立德树人关键问题 |
二、文献综述 |
(一)关于立德树人 |
(二)关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
(三)关于中学德育工作 |
(四)关于中学德育工作的国际比较 |
三、研究问题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一)立德树人 |
(二)落实机制 |
五、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六、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一章 正本清源:关于立德树人的历史溯源与发展探寻 |
一、关于立德树人的历史溯源 |
二、党的教育方针与立德树人的发展探寻 |
(一)党的历史实践赋予立德树人的使命与责任 |
(二)关于新时代立德树人重要论述的研究 |
第二章 现实审视:F中学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实践梳理 |
一、个案F中学的基本情况 |
(一)F中学办学发展历程与区域影响 |
(二)F中学建校以来课程与教学改革历史梳理 |
二、F中学立德树人工作实践研究样例 |
(一)以“1247”工作模式为载体的共青团、少先队工作 |
(二)以贯通式架构为依托的思政一体化课程实施 |
(三)以在体验中提升为追求的社会综合实践活动 |
(四)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 |
(五)以共同促进学生成长为目标的家校合作工作 |
三、依据《指南》分类梳理F中学工作实践 |
(一)基于课程育人维度 |
(二)基于文化育人维度 |
(三)基于活动育人维度 |
(四)基于实践育人维度 |
(五)基于管理育人维度 |
(六)基于协同育人维度 |
第三章 积极支撑: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有益经验 |
一、基于顶层设计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
(一)关注国家教育政策的解读 |
(二)坚持学校改革规划的设计 |
(三)统筹学校改革资源的协调 |
二、以管理效能服务立德树人工作实施 |
(一)强化制度建设 |
(二)强化师资培育 |
三、以实践落地保障立德树人工作效果 |
(一)以五育并举为导向的全学科融合 |
(二)家校社会的全过程协同 |
(三)服务于学生发展的全方位评价 |
第四章 内视反听: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问题反思 |
一、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实证分析 |
(一)教师层面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
(二)学生层面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
(三)面向师生家长及居民的访谈与分析 |
(四)基于实证研究的问题小结 |
二、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目标机制问题 |
(一)立德树人系统化实施有待加强 |
(二)应重视立德树人诸多要素的良性互动 |
(三)需强化全面响应育人方式变革意识 |
三、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内容机制问题 |
(一)顶层设计与底层实施的双线融合契合度不够 |
(二)“五育并举”培养体系中德育路径创新还需拓宽 |
(三)需深化核心价值观教育与课程、活动的深度融合 |
(四)应更注重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宽视野 |
(五)需强化破“五唯”背景下的科学评价指标体系建设 |
四、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协同机制问题 |
(一)需加速提升现代学校治理体系建设 |
(二)德育一体化纵向衔接与横向融合还需提升 |
(三)需建立教师专业发展与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 |
(四)家校社三方协同育人发展不均衡 |
第五章 完善之路: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新建构 |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理论指导与内在逻辑 |
(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体系 |
(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
二、基于《指南》六个维度重构F中学立德树人实施路径 |
(一)课程育人:中小学一体化课程体系 |
(二)文化育人:学校德育文化传承与创新 |
(三)活动育人:主体性德育活动体系 |
(四)实践育人:依托团·队学生工作体系开展综合实践 |
(五)管理育人: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
(六)协同育人:多要素协同育人体系 |
三、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构建议 |
(一)指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机制 |
(二)服务于育人目标的内容机制 |
(三)落实“三全育人”的协同机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F中学学科德育渗透工作 |
二、F中学家校委员会工作制度 |
三、F中学教育综合改革自评报告 |
四、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调查问卷报告 |
五、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访谈提纲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7)基于SOLO分类理论对高考生物学试题科学思维的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4.3 研究综述 |
1.5 研究路线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
2.2 SOLO分类理论 |
2.2.1 SOLO分类理论的来源 |
2.2.2 SOLO分类理论的主要内容 |
第3章 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生物试题科学思维层次评价标准构建 |
3.1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对科学思维水平的要求层次 |
3.1.1 科学思维的水平划分 |
3.1.2 科学思维的维度划分 |
3.2 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生物试题科学思维层次评价标准的建立及其应用范例 |
3.2.1 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生物试题科学思维层次评价标准的建立 |
3.2.2 生物试题科学思维层次评价标准的应用范例 |
3.3 生物试题科学思维层次评定的信度分析 |
第4章 基于SOLO分类理论对高考试题科学思维水平的考查分析 |
4.1 2018 年高考生物试题对科学思维的考查分析 |
4.1.1 2018 年高考全国Ⅰ卷对科学思维的考查分析 |
4.1.2 2018 年高考全国Ⅱ卷对科学思维的考查分析 |
4.1.3 2018 年高考全国Ⅲ卷对科学思维的考查分析 |
4.2 2019 年高考生物试题对科学思维的考查分析 |
4.2.1 2019 年高考全国Ⅰ卷对科学思维的考查分析 |
4.2.2 2019 年高考全国Ⅱ卷对科学思维的考查分析 |
4.2.3 2019 年高考全国Ⅲ卷对科学思维的考查分析 |
4.3 2020 年高考生物试题对科学思维的考查分析 |
4.3.1 2020 年高考全国Ⅰ卷对科学思维的考查分析 |
4.3.2 2020 年高考全国Ⅱ卷对科学思维的考查分析 |
4.3.3 2020 年高考全国Ⅲ卷对科学思维的考查分析 |
4.4 2018-2020 年高考生物试题科学思维维度的考查分析 |
第5章 基于SOLO分类理论对高考试题科学思维的比较分析 |
5.1 高考生物试题科学思维的横向分析 |
5.1.1 2018 年高考生物试题思维层次特点 |
5.1.2 2019 年高考生物试题思维层次特点 |
5.1.3 2020 年高考生物试题思维层次特点 |
5.2 高考生物试题科学思维的纵向分析 |
5.2.1 全国Ⅰ卷生物试题思维层次特点 |
5.2.2 全国Ⅱ卷生物试题思维层次特点 |
5.2.3 全国Ⅲ卷生物试题思维层次特点 |
5.3 结论 |
第6章 研究建议与展望 |
6.1 命题建议 |
6.1.1 适当调整层次比例 |
6.1.2 适当调整部分试题设问形式 |
6.1.3 突破传统试题命制方法 |
6.2 教学建议 |
6.2.1 重视基础教学,发展科学思维 |
6.2.2 拓展教学方法,提高科学思维 |
6.2.3 拓宽评价方法,关注思维梯度 |
6.2.4 选择有效方式,培养思维维度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核心素养视角下高考数学试卷研究 ——以2018-2020年理科全国Ⅰ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问题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核心概念的界定 |
2.2 文献综述 |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4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3 研究思路 |
第四章 2018-2020 高考数学理科试卷(Ⅰ)的特点分析 |
4.1 试卷内容结构分析 |
4.2 试卷难度分析 |
第五章 高考试题中六大核心素养考查分析 |
5.1 数学核心素养的表现形式 |
5.2 数学核心素质水平划分 |
5.3 素养指标值设置的原则 |
5.4 数学试题中核心素养考查分析 |
第六章 试卷数学核心素养考查综合分析 |
6.1 2018 年高考数学(理科)全国I卷数学核心素养考查分析 |
6.2 2019 年高考数学(理科)全国I卷数学核心素养考查分析 |
6.3 2020 年高考数学(理科)全国I卷数学核心素养考查分析 |
6.4 三套全国I卷数学核心素养综合分析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2 若干建议 |
7.3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在校期间学术情况 |
致谢 |
(9)“新概念”作文20年 ——历史回眸、价值指向和现实启迪(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文献综述 |
(三)概念界定 |
(四)研究意义 |
(五)研究内容 |
(六)研究方法 |
一、“‘新概念’作文大赛”:背景、分期与整体特征 |
(一)“‘新概念’作文大赛”诞生背景 |
1.世纪之交的语文教育大讨论 |
2.高校紧缺“文科后备人才” |
3.作文教学误入歧途 |
(二)“‘新概念’作文大赛”历史分期 |
1.异军突起(1999-2003) |
2.受到冲击(2004-2008) |
3.遭遇瓶颈(2009-2013) |
4.寻求突破(2014-至今) |
(三)“‘新概念’作文大赛”整体特征 |
1.坚守初心·谋求突破 |
2.市场利益·文人情怀 |
3.升学捷径·精神家园 |
4.沧海一粟·聚沙成塔 |
二、各阶段“‘新概念’作文大赛”命题特点分析 |
(一)异军突起期(1999-2003):别具一格,耳目一新 |
1.多种命题方式并举,提供多样表达平台 |
2.实物入题趣味性强,触发主体表达欲望 |
3.材料富有文化底蕴,理趣情趣兼容并重 |
4.材料极具可延展性,注重思维驰骋空间 |
(二)受到冲击期(2004-2008):初戴镣铐,过犹不及 |
1.指示用语霸道强势,限制条件陡然增多 |
2.材料命题二分天下,主题立意趋于明确 |
3.内容指向更为现实,自我立场突出明显 |
4.以命题人观点为题,主体经验有所忽视 |
(三)遭遇瓶颈期(2009-2013):限制转向,以求平衡 |
1.命题作文独占鳌头,寻求新的限制方式 |
2.触发点选择生活化,发现平凡中的非凡 |
3.触发点呈现场景化,展开想象力的翅膀 |
(四)寻求突破期(2014-至今):谨慎尝试,稳中求变 |
1.个别试题表述受限,交际文体初露头角 |
2.试题重回抽象哲理,出现神秘科幻色彩 |
三、各阶段“‘新概念’作文大赛”作品特点分析 |
(一)构建分析框架 |
1.思维:强调创造 |
2.表达:追求独特 |
3.体验:拥抱真实 |
(二)异军突起期(1999-2003):万象俱新 |
1.想象奇特思维发散,海量阅读不乏思辨 |
2.语词来源丰富多样,兼具年龄时代特征 |
3.结构形式寻求变化,构思精巧出人意料 |
4.关注现实追问究极,坦诚面对情绪体验 |
(三)受到冲击期(2004-2008):问题暴露 |
1.对想象力要求提高,文学意味逐渐浓厚 |
2.遣词造句易走极端,仍需倡导健康文风 |
3.形式结构仍有创新,经典新说需要审慎 |
4.影视游戏触发灵感,心态视野更加开阔 |
5.理性批判不曾缺席,虚构之乐占据上风 |
(四)遭遇瓶颈期(2009-2013):急速调整 |
1.语言追求简洁日常,想象与现实结合 |
2.精巧构思层出不穷,多角度实现创新 |
3.寻常之事亦能成文,日常生活审美化 |
4.校园生活不乏情趣,不沉迷消极抱怨 |
5.冷静思考社会现实,不羞于情感表达 |
(五)寻求突破期(2014-至今):稳步前行 |
1.想象虚构依旧动人,逻辑推论鞭辟入里 |
2.语言风格顺其自然,结构形式创新依旧 |
3.青春有叛逆有和解,明媚通透富有朝气 |
4.直击时代各个角落,青春之力破纸而出 |
四、“‘新概念’作文大赛”价值指向 |
(一)关注思维,以“新”创造于世界 |
1.鼓励想象力腾飞,激发创造性思维 |
2.多样化命题解读,培养发散性思维 |
3.追寻文章独特视角,打破思维定势 |
(二)关注表达,以“我”推之于世界 |
1.不拘泥于文本形式,服务于表达需求 |
2.肯定自身语言能力,以模仿催生创新 |
3.为世界个性化作注,不惧怕与众不同 |
(三)关注体验,以“心”感知于世界 |
1.感性洞察理性穿透,遇见客观世界 |
2.虔诚剖析反求诸己,充盈主观世界 |
3.沉浸体悟文字之乐,畅游语言世界 |
五、“‘新概念’作文大赛”对作文教学的启迪 |
(一)作文命题:奋力激起思维火花 |
1.注重命题内在可延展性,合理平衡限制开放 |
2.注重命题来源趣味多元,触发学生表达欲望 |
3.审慎对待命题价值引导,注重命题主体视角 |
(二)学生写作:力图彰显飞扬活力 |
1.自主拓宽阅读视野,敏锐洞察周遭世界 |
2.极力捕捉倾吐欲望,体验畅所欲言之乐 |
3.以文会友交流共进,自由审评反复修改 |
(三)语文教师:搭建自由表达平台 |
1.创设良好写作氛围,吸引学生勤写乐写 |
2.评价标准动态多元,珍视学生个性话语 |
3.下水作文平等交流,提升作文指导水平 |
(四)赛事举办:侧面鼓舞写作激情 |
1.全面提升办赛水平,着力扩大赛事影响 |
2.趣味比拼随堂而练,专题比武强化要点 |
3.优秀作品集结成册,有效反馈共促成长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历届复赛试题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基于结构思想的高中数列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课程标准提倡优化课程结构突出内容主线 |
1.1.2 2019 年高考考试大纲(数学)要求学生掌握数学结构 |
1.1.3 中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1.3.1 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
1.3.2 提升学生的数学运算素养与逻辑推理素养 |
1.3.3 提高教学有效性 |
1.3.4 对教材编写提供建议 |
1.3.5 对自身教育素养的培养 |
1.4 研究过程与方法 |
1.4.1 研究过程 |
1.4.2 研究方法 |
1.5 论文研究框架 |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结构教学 |
2.2 数学教学理论 |
2.2.1 数学结构教学 |
2.2.2 最近发展区 |
2.2.3 有意义接受学习 |
2.2.4 整体性教学 |
2.2.5 聚焦核心概念 |
2.3 数学解题理论 |
2.2.1 变式教学 |
2.2.2 脚手架理论 |
2.4 数列教学研究 |
三、结构观点下的高中数学知识教学理论研究 |
3.1 影响结构教学的因素 |
3.1.1 内部因素 |
3.1.2 外部因素 |
3.2 形成学习思路 |
3.2.1 知识的过程性:来龙去脉,发生发展 |
3.2.2 思维的过程性:数学思维过程的揭示和暴露 |
3.3 构建数学知识网络 |
3.2.1 知识的系统化 |
3.2.2 知识间的纵向联系 (纵向加深) |
3.2.3 知识间的横向联系 (横向加宽) |
3.4 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的形成 |
四、结构思想下的高中数学解题理论研究 |
4.1 解题思路分析 |
4.1.1 试题考查内容 |
4.1.2 对知识常考题型的掌握 |
4.1.3 解题过程分析 |
4.2 题目变式研究 |
4.2.1 何为变式 |
4.2.2 试题变式维度 |
4.3 变式教学 |
4.4 注重反思总结,形成解题结构 |
五、高中数学结构教学策略研究 |
5.1 高中数学结构教学策略遵循的原则 |
5.1.1 针对性原则 |
5.1.2 整体性原则 |
5.1.3 学生主体原则 |
5.2 高中数学结构教学策略 |
5.2.1 抓主线,聚核心 |
5.2.2 悟本质,重过程 |
5.2.3 学思想,用方法 |
5.2.4 重应用,抓变式 |
5.2.5 建联系,组结构 |
六、结构观点下高中数列教学案例研究 |
6.1 数列的重要性及结构分析 |
6.1.1 数列的重要性 |
6.1.2 数列结构分析 |
6.1.3 数列的应用 |
6.1.4 数列常见解题方法分析 |
6.2 高中数列教学案例 |
6.2.1 等差数列 |
6.2.2 等比数列 |
6.2.3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
6.2.4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
6.3 数列试题的变式教学研究 |
6.3.1 数列试题的变式 |
6.3.2 数列的例题教学 |
七、总结与思考 |
7.1 总结 |
7.2 思考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四、1999年高考数学试题23的多角度审视(论文参考文献)
- [1]高考实用类文本能力考查导向与教学策略探究[D]. 林施华.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2]“高观点”下高中导数解题及教学研究[D]. 李超.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3]思辨能力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基于高考语文视角[D]. 张东肖.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4]高考数学平面解析几何试题结构与内容的演变 ——以1978-2020年全国卷(理科)高考数学试题为例[D]. 刘思佳. 中央民族大学, 2021(12)
- [5]高考全国卷历史试题对时空观念素养的考查研究(2017-2020)[D]. 郭梦琦.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6]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D]. 闫佳伟.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7]基于SOLO分类理论对高考生物学试题科学思维的考查分析[D]. 康春伟.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8]核心素养视角下高考数学试卷研究 ——以2018-2020年理科全国Ⅰ卷为例[D]. 黄浩宇. 合肥师范学院, 2021(09)
- [9]“新概念”作文20年 ——历史回眸、价值指向和现实启迪[D]. 裘珏馨.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10]基于结构思想的高中数列教学研究[D]. 谯可.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