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珍禽疫病流行情况及原因分析

我国珍禽疫病流行情况及原因分析

一、我国珍禽疾病流行态势与原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杨夏薇[1](2021)在《宋代铜镜纹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铜镜是古代日用品,在中国古代既用于鉴容,也用于辟邪等场合,因流传两千多年以上,在物质文化史上有重要地位。铜镜的形式相对简单,平板状,多为圆形,偶有方形,间有菱花形、椭圆等形状者,极个别有柄。其正面平或微凸,是实现其基本功能面,其背面有多种多样的纹饰和装饰,成为古代艺术的主要载体。因铜镜的基本功能是鉴容,所以镜面需要光亮、致密,中国古代铸工在长期实践中,发现高锡青铜可达此效果,其材质的锡含量往往在20%以上,甚至有30%者,但高锡青铜镜坚硬质脆,坠落即碎。而镜背面的纹饰或装饰,应当本源于商周青铜礼乐器,并随时代不同而有变化,工艺也如青铜礼乐器一样多种多样,所以,铸工铜镜的制作,同样沿袭青铜礼乐器生产的路径,早期都是以泥范块范法成形的。青铜器的装饰工艺,多移借自青铜容器,包括镶嵌、错、鎏、镀、绘和包金银等,其中镀锡工艺在装饰镜背的基础上,铸工逐步认识到也是处理镜面、使之白亮的加工工艺。随着这种工艺的普及,铜镜合金的锡含量可以不必很高,使其依然保持相当的韧性。中国铜镜可上溯到河西走廊的齐家文化,中原出现最早的是商代,西周只是零星发现,这些具有铜镜形象的器物,究竟是否全部用于鉴容,还不能肯定,至少其中某些是用于装饰。真正作为日用鉴容的铜镜,大概从春秋晚期才开始逐步增多,侯马铸铜做法发现有铸镜模范,反映出铸镜和其他青铜器的铸造工艺甚至装饰纹样一致。经过战国时代的发展,一些特种工艺镜颇为突出,如漆背镜、彩绘镜、双背镜等,表现出高度的工艺技巧。秦汉是青铜镜大大发展阶段,王室和戈地方都会都是青铜镜的重要产地,商品性强故纹样类型多。汉之后的连年动乱对青铜镜生产打击较大,但随着佛教东传和道教的兴起,宗教题材成为铜镜纹样的主要内容。隋唐社会的稳定和经济发展,多种精美形式、装饰手法多样、纹饰题材丰富的青铜器,表明铜镜生产臻至高峰。唐宋社会的巨变在史学界已有不少研究和讨论,艺术史也有涉及。通观两个时代的青铜镜,差别突出。宋代青铜镜因普通和寻常,往往被忽视,页成为研究较少、留下诸多空白的流域。本文即是针对这一空白而设计的研究,宋代手工业商品化有关,大批量的铜镜以工业化模式生产出来,其纹饰装饰性更强。如表现宋代女性文化的花卉纹镜和凤鸟纹镜,也有人物故事纹镜中展现宋代士人隐逸之情的许由巢父镜、王质观弈镜,还有展现宋代铜镜商品化的商标牌记镜,再有反映与道教、佛教有关的铜镜。宋代铜镜纹饰在艺术上呈现出丰富的装饰化、世俗化表现内容。纹饰的世俗化表现与佛、道教世俗化有关,佛道教义逐渐世俗化,广纳信众,与社会风俗相结合,形成特殊的民间风俗礼仪。铜镜参与了宋人的生活,照容或是民间信仰中用镜祭祀、婚丧喜庆事中都见有铜镜的使用,铜镜纹饰就是反应这些风俗的图像。本文采用图像与空间的讨论方法,将宋代铜镜中的部分纹饰作为单一图像来看,与周围的墓葬壁画、器物形成一个研究场域,应属于墓葬器物研究的一种方法。通过铜镜的功能与图像产生的交互关系,更好的理解宋代铸镜工匠在铜镜装饰上对于纹饰内容、题材的选择,从而进一步探究宋人在物质文化上对铜镜的设计与构思,并探讨纹饰除装饰意义以外的思想内涵,从而进一步展现宋人的造物与装饰思想。

黄雪婷[2](2020)在《清代十三行外销广作牙雕包装设计研究》文中提出自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规定:“外国番商将来只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以来,直至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广州成为了中国唯一合法对外贸易的港口,进出口的商品需要经由广州十三行进行交易,丝绸、茶叶、陶瓷、药材等具有中国特色的外销品极受西方各国消费者的喜爱。包装作为这些外销商品中的一类占据一定的数量,且形式多样,有陶瓷、漆、金属等材质所制的,也有体现广雕精工的木雕、竹雕、象牙雕等形式,因受到当时落后的交通运输、工艺制作等生产条件所制约,象牙雕包装大多都在广州地区制作完成。通过广州十三行外销的广作牙雕包装不仅体现出广派象牙雕刻的鬼斧神工,还体现出强烈的“中国风格”,因此受到中西方商人、工匠以及消费者的强烈追捧。清代十三行外销广作牙雕包装的定位为奢侈品,在功能上具有象征使用者地位、包装内容物、保护内容物等实用价值,在文化上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审美价值、精神价值与收藏价值。本文综合运用多种学科方法,以清代十三行外销广作牙雕包装为研究对象,分五个部分对其进行研究。第一部分,联系广州对外贸易史、象牙贸易史与广作牙雕艺术的发展过程,阐述了清代广州十三行的历史背景、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介绍外销广作牙雕包装的成因与发展,理清引发其产生与制约其发展的政治、历史、地理、经济、工艺等因素,最后以18~19世纪西方国家所流行的“中国风格”潮流为指引,分析广州十三行时期的中西方设计艺术交流。第二部分,以清代十三行外销广作牙雕包装在西方国家的销售与嬗变为线索,将包装按照功能形态进行分类,初步构建了清代十三行外销广作牙雕包装的学术概念,并分析包装面向人群的生活习惯、文化指涉与审美取向。第三部分,总结清代十三行外销广作牙雕包装的艺术特征,论述其所蕴含的中式艺术特征与西方艺术风格。第四部分,基于美的法则论述清代十三行外销广作牙雕包装通过材料属性、工艺技术、艺术形式与文化内涵所体现出来的设计美学特征。第五部分,以中国“文化自信”提倡、“一带一路”政策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文化建设”为导向,探索清代十三行外销广作牙雕包装艺术在现代包装中传承策略,分析清代十三行外销广作牙雕包装艺术在现代包装中的应用。

杨于卓[3](2018)在《阿吉拉姆变迁研究 ——以拉萨觉木隆藏戏团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全球化、信息化日益加速的今天,传统藏戏和我国其他传统戏曲一样面临着观众群逐渐萎缩、传承人青黄不接、技艺失传、民间戏团生存艰难等诸多难题,但藏戏和那些戏曲艺术又不一样,她至今仍然是藏民族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本文力图解决的问题是:传统藏戏阿吉拉姆在新的历史时期应当如何走下去?解决这一问题可能有多种途径,比如立足于非遗保护理论结合阿吉拉姆的特殊性进行逻辑思辨,抑或借鉴其他传统戏曲现代转换的成功经验进行实证研究,本文选择了一条更为踏实的路径,将阿吉拉姆放回她原本所在的社区,观察她在当代社会中是如何与人们的社会生活结合在一起的?她发生了哪些变迁以及这些变迁的细节对其自身发展的影响,并深究这些变迁的动力来自哪里?又是如何作用于阿吉拉姆的?相信随着以上问题的解决,我们将知道,如何合理地利用一些有利因素,又如何避开一些不利因素而推动实现阿吉拉姆在新的历史时期的传承与发展。论文以拉萨市堆龙德庆区贾热村觉木隆藏戏团为主要田野点,考察演剧形式和内容,戏团经营模式,拉姆娃的生活境遇和观念,戏团与村落关系等各个方面所呈现出来的一系列变迁现象,结合其他田野点观察到的不同现象的对比总结,探寻阿吉拉姆变迁的支配力量和原动力。除对田野点的共时性考察,还从阿吉拉姆产生发展的历史中去寻找它的不断变化的痕迹,这种历史探寻有利于通过前后对比,更好地揭示出那些变化的影响因素或变化的作用方式,力图从社会文化表象发掘其背后的文化逻辑。本文的结论在于阿吉拉姆不是藏区社会发展某一阶段的遗存,她一直在随着藏区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其变迁发展的支配力量来自社会结构,原动力则来自于不断变化的人的观念和人对“现实利益”的追求。在新的历史时期,影响阿吉拉姆传承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政治力量、市场经济、文化互动与人的观念,当然在不同地域,各股力量的大小和作用方式有别,但正是在这些力量的博弈、弥合的此消彼长的过程中,阿吉拉姆得以不断地自身再创造。本文最主要的贡献在于通过田野调查,在一个具体可资的个案的基础上得出以上结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阿吉拉姆的未来发展可能有多种走向,笔者认为,各种走向无所谓对与错、好与坏,它们本身就是变动不居的历史的一部分。对于传统文化艺术的“传统”的那一部分的研究是有价值的,但“变”才是永恒的主题!

王乙[4](2018)在《野生动物保护价值评价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野生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以惊人的速度减少。据估计,当前野生动物灭绝速度比自然状态快1000倍、比物种形成速度快100万倍,灭绝速度由每天1种增加到每小时3种。野生动物是自然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想要确保生态安全、建设生态文明就必须保护野生动物。人类保护决策的主要原因是钱的问题,就是计算投入多少成本并带来多少回报,虽然决策也会受道德、美学、科学的影响,但主要依据是经济问题。因此《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与评估,明确我国野生动物数量本底和质量本底。开展野生动物保护价值评价,就是研究测度野生动物的保护本底的理论和方法,对制定保护政策、配置保护资源、提升保护成效具有重要意义。野生动物保护价值是在物种稀缺濒危的背景下,人类通过保护行为能够保存、延续并产生的野生动物总体价值,包括内禀价值和利用价值。内禀价值是物种延续自身存在和特征的价值,利用价值是野生动物对人类经济、生态、社会的贡献价值。本文首先明确了相关概念,指出内禀价值就是野生动物作为种质资源维系物种特征延续的价值,可以体现在稀有性、遗传资源信息、自然历史及进化信息、生产力供给能力和所处营养级等五个方面,尝试利用经济学的方法对内禀价值进行评价方法设计,拓展了保护经济学和自然资源经济学理论的应用范围。其次,梳理野生动物保护价值影响因素,分析这些因素的作用机理,提出研究假设并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自身禀赋是影响保护价值的首要因素、生态服务价值最能代表野生动物保护价值,这些因素彼此关联并形成包括直接关系、中介关系和相关关系的复杂机理关系。第三,将保护价值影响机理研究结果与评价体系结合,以自身禀赋特征作为种质资源价值评价的主要指标,提出包括5个因素15个指标的种质资源价值评价体系。对已有价值评价方法进行改进,设计基于CE方法的非消费型游憩价值评价模型,构建包括4类、14项内容的野生动物保护价值评价体系。根据野生动物的保护级别与层次,明确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和国家保护名录以外野生动物保护价值的总体评价方法。最后,根据保护级别与层次分别选取丹顶鹤、黑熊、东北林蛙3个物种进行实证研究。根据研究结果,有针对性的提出加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种质资源保护、促进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产业经济发展、恢复国家保护名录外野生动物生态服务功能、提高野生动物总体社会综合效益的政策建议。

王念晨[5](2017)在《2016年我国华南地区H5N6亚型禽流感病毒的遗传演化与致病性研究》文中指出自从2014年我国首次分离到H5N6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以来,截止至2016年12月,我国在10个省份累计发生18起H5N6亚型禽流感疫情,对家禽产业造成严重损失,同时威胁着人类的公共卫生安全。2016年,在我国华南地区共分离到19株H5N6亚型禽流感病毒,并对这些分离株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进而分析了他们的分子特性、遗传演化及对鸡的致病性。在本研究中,19株分离毒株的HA蛋白裂解位点均为RRRKR↓G,存在4个以上连续的碱性氨基酸,符合典型的H5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分子特征。NA蛋白均出现5868的颈部氨基酸缺失,潜在的神经氨酸酶抑制剂耐药性位点均未出现耐药性突变。对PB2蛋白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分析发现,其627位均为E,具有典型禽源禽流感病毒的特征;所有毒株在701位均为D,没有发生突变。PB1,PA,NP,NS等蛋白发生部分变异。M2蛋白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分析发现,其26位、30位和34位均未发生突变,6株病毒在第31位发生了S31N的突变,产生了对金刚烷胺药物的耐药性突变。本研究中19株H5N6亚型禽流感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分子遗传演化分析发现,本研究毒株主要位于GD-like、Eurasian lineage、EC-like、ZJ-like、VN2014-like、GD2016-like和Mix-like等不同的进化分支,其中GD-like是我国华南地区H5N6亚型禽流感病毒的优势进化分支,并且存在不同的基因型之间的基因重组现象,其中有6株毒株发生了不同基因型之间的基因重组现象。本研究毒株均位于Clade 2.3.4.4分支,且与Re-8疫苗株相比在HA抗原区发生了13个氨基酸变异。为了研究H5N6亚型禽流感病毒对鸡的致病性以及水平传播能力,分别以0.1mL103 EID50/0.1mL和0.1mL 106 EID50/0.1mL剂量点眼滴鼻感染4周龄SPF鸡,同时设定感染组和水平接触组。以0.1mL 103 EID50/0.1mL剂量感染鸡的实验结果显示,A41毒株相比其他3株毒株表现出较高的致病性和较强的水平传播能力,平均致死率为100%,同时感染组排毒持续2天;以0.1mL 106 EID50/0.1mL剂量感染鸡的实验结果显示,A41、A48、A51毒株表现出较强的致病性和较高的水平传播能力,平均死亡为23天,同时感染组排毒分别持续12天。因此,2016年在我国华南地区水禽中分离的H5N6亚型禽流感病毒对鸡表现出较强的致病性,不同剂量感染对鸡表现出不同的致病性差异和水平传播能力。同时,不同毒株对鸡也表现出不同的致病性差异,且具有不同的水平传播能力。

刘琼[6](2017)在《清代土家族地区开发与环境变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7世纪后期,自清朝平定三藩之乱后,土家族地区沿袭明朝土司旧制,被纳入清王朝的统治和管理之下,直至18世纪中后期,土家族地区全面改土归流,直接受制于中央王朝的控制之中,自此清政府对其实施了大规模的立体式开发。本文把“自然生态环境”、“人文社会环境”与“社会经济开发”三者置于清一代内陆少数民族地区多样性而又变动不居的生态系统和复杂而又处于变革的社会环境之中,从人、社会、自然相互作用的视角探讨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之间的内在关系,诠释生态环境退化现象与社会经济开发实践本身。本研究运用环境史学、历史地理学、环境社会学、环境伦理学、生态人类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理论和研究方法,对清代土家族地区经济开发、社会文化变革和生态环境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人们行动在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这两大系统中的适应和改造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也正是人们行动的复杂性,使得土家族地区生态系统的动力演化包含了很多人为因素,这在清中后期本区域所发生的灾荒中显现出来。然而,土家族地区社会系统自身所具有的独特性,为解决生态环境危机采取了相应的应对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调适了社会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冲突,缓解了生态环境的退化程度。本研究以清代土家族地区的开发史为切入点,全面考察清代土家族地区的环境史,在梳理清代土家族地区开发基本史实的基础上,综合考察了土家族社会对自然环境资源的认识变化以及利用和改造,以探究土家族社会环境变动与生态环境的互动关系,揭示区域经济开发-自然生态环境-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模式以及内在驱动力和演变规律。本文内容分为五大部分。第一章,从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入手,对清代土家族地区实施大开发的自然地理因素和社会文化基础作了简单的梳理,为研究清代开发史提供了长时段的环境背景。土家族地区地处中国内陆腹地,属我国中部偏西南地区,处在云贵高原东部的延伸地带。是东部平原和西部山区的交接地带,是古代中原进入西南的军事要道,是湖湘入川黔的交通咽喉,也是“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两大移民潮的必经之道和迁移之地。土家族地区向来被视为蛮夷之地,植被丰富、林木葱郁,俗有“八山半水分半田”之说。自秦汉以降,帝制政府主要采取羁縻制度、土司制度的治理管理模式。土家族地区横跨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地带,其地域空间表现为一定的行政区划,在不同历史阶段,其行政归属略有变化。其行政建置沿革,是土家族地区在不同历史时期开发空间范围的演变。本地区呈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特点,文化特征表现为多元性、复合性,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清代以前土家地区的开发十分有限,在移民和驻军的推动下,卫所屯戍区的农业有所发展。这是清代土家族地区开发的历史环境背景。第二章,通过史志、地方文献、家谱、碑刻、口述史料等历史文献对清政府实施开发的缘由、过程、内容进行了归纳、分析,展开探讨了清代土家族地区开发的形式、特点和规模。清代土家族地区开发呈现阶段性、区域性特征。影响土家族地区开发的因素主要在于清政府所实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制度的演变。历史时期形成三个不同的社会形态区域:经制区、卫所区、土司区,也导致三种不同的行政管理体制的形成,从而呈现开发的区域性特征,这种社会差异的文化影响至今犹存。康雍年间,国家通过“招抚土司,安定地方”的策略,进一步完善强化土司制度,采取恢复重建与适度开发并举的系列措施落实清朝体制,稳定社会秩序,缓解社会矛盾,在康熙中后期出现土司“中兴”阶段。乾隆至道光年间,在中央王朝直接有效的控制下,土家族地区掀起全方位的大开发热潮,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发生巨变,经济、文化获得空前发展,改土归流后,移民人口激增,改变了土家地区的人口结构,招垦移民成为开发的生力军和主力军,全力垦殖利用土地资源,呈现“地无遗利,人无遗力”的开发盛况。改流后,土着和移民在拓展生存空间、争取生存资源中将人地矛盾进一步演化为社会矛盾,成为族群分化和融合的高峰期,产生“非我族类”之感叹。同治至辛亥革命前,土家地区也受到晚晴政治环境大背景的影响,这一时期的开发出现近代化的新特征,但相对于汉族地区,在时间先后和程度深浅上呈现差序梯次。第三章,以生计方式变迁为切入点,从环境的视角探讨不同生产生活方式的形成与演变的因素,同时从文化的视角考察土家族社会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和认知态度的变化,着重从生态思想、生态智慧、乡规民约、风俗习惯等方面进行了探讨,通过比较分析以揭示族群、文化、宗教等人文社会因素在环境变迁中的影响和作用。清代土家族地区农业经济大开发是土家族社会生计方式发生变迁的强大内在动力。通过对生计方式变迁的考察,进一步认识到自然环境系统与社会系统互动关系的演变过程。从游耕生产方式发展为定居农耕经济,反映了土家社会从被动性环境适应到主动性环境选择和环境改造的过程,这也是各民族在历史发展中与自然环境互动的结果。生计方式最能体现各民族不同的生态思想和生态意识。土家族社会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形成了特有的生态文化,用以调适自己的行为模式,对环境变化作出积极的响应,以适应或影响未来的自然环境。第四章,主要是进行个案研究,通过家谱、地方志、口述史、碑刻、诗歌谚语、士人作品等文献资料,深入分析不同调查点的生态环境变迁状况,以回应学界对清代土家族地区生态环境状况的认识和观点。土家族地区开发与区域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一方面,经济开发和土地垦殖不仅受到地形地貌、土壤特性、气候特征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也是清政府治理民族地区政治制度演变、文化变革、人口迁移等多种人文社会要素作用的结果;另一方面,经济开发和土地垦殖产生了一定的环境效应,生态破坏十分明显,造成森林资源退化、次生灾害加重,土地沙化石漠化严重,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进程。经济开发和土地垦殖所引起的水土流失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效益,官民不断加强环境保护,并形成以次生林为主,人工林和原始林等为辅的新生态系统。政府和民众在环境保护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地方政府发挥着行政干预和引导监督的作用,而民间的图腾禁忌、生产生活禁忌、乡规民约等习惯法起到了社会约束力的作用。官民合作是维护生态系统的有效机制和长效机制,缺一不可。土家族地区大规模的经济开发带来了乡村经济的繁荣与发展,在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传统时代,为解决人地矛盾和文化冲突,农业开发和环境保护对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同样至关重要,是老少边穷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第五部分为余论。从区域经济-资源环境-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来进一步说明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整体生态过程。第一个层面分析了国家开发少数民族地区的策略与方式以及上层政治经济的发展思想;第二个层面分析了民间社会(民族内,民族间)在开发中的选择与调适,分析了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和博弈。第三个层面从生态环境资源的角度,分析国家和社会在开发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清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发的深度和强度,以揭示环境背后所隐藏的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本文通过对清代土家族地区开发与环境互动关系的研究,揭示经济文化开发与区域生态环境、政治、社会等的互动过程,以期进一步丰富开发史、社会史、环境史和区域史的研究,为民族区域社会发展提供借鉴和反思。

刘明月[7](2017)在《禽流感疫情冲击下养殖户经济损失评价及补偿政策优化研究 ——以宁夏中卫蛋鸡养殖为例》文中提出禽流感疫情暴发不仅会给社会经济带来严重损失,而且也会威胁社会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禽流感疫情每次暴发后,各国政府都会立即采取强制扑杀、强制免疫等措施来防控疫情的扩散和蔓延。目前,扑杀疫区(疫点)内家禽是防控禽流感疫情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但这不可避免给疫区(疫点)养殖户带来严重损失,为此,国家出台《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经费管理暂行办法》等行政法规给予相应补偿。但现有疫情补偿政策存在补偿范围偏小、补偿标准不合理、补偿速度较慢、补偿监督机制缺乏等问题,以至于疫情补偿效果不明显。养殖户不仅是疫情补偿政策的接受者,同时也是养殖生产主体和疫情防控主体,在其经济损失得不到合理补偿的情况下,往往在疫情防控中不愿意上报疫情和配合政府扑杀行动,甚至将病死家禽偷售至市场中;在疫后缩小生产规模或退出养殖行业,这些将影响政府补偿政策目标的实现。因此,评估禽流感疫情冲击下养殖户经济损失,确定合理的疫情补偿标准,完善疫情补偿政策对防控疫情扩散蔓延、促进家禽业持续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宁夏中卫沙坡区调研数据的基础上,以疫区蛋鸡养殖户为例,对禽流感疫情冲击下养殖户经济损失评价和补偿政策优化进行研究。首先,梳理和分析中国和宁夏地区家禽生产特征、禽流感疫情暴发特征、禽流感疫情防控及补偿政策,为后文测算养殖户疫情损失和完善疫情补偿政策提供基础。其次,构建蛋鸡养殖户疫情损失评价模型,对散养户和规模养殖户遭受的直接经济损失、间接经济损失及总经济损失进行测算,进而对国家疫情补偿标准和宁夏疫情补偿标准的补偿强度进行分析。再次,利用因子分析对散养户和规模养殖户的疫情补偿政策总体满意度进行测算,进而评价现有疫情补偿政策的实施效果,在此基础上对现有疫情补偿政策不足之处进行分析,为后文的优化设计奠定基础。最后,利用参数估计和非参数估计方法对养殖户上报疫情和恢复生产情景下的受偿标准进行测算,进而确定能激励养殖户上报疫情和恢复生产的补偿标准。此外,在借鉴国外疫情损失分担机制和疫情补偿政策经验基础上,设计我国的疫情损失分担机制,并对疫情补偿政策进行完善。本文得到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所示:(1)中国禽流感疫情暴发具有明显的时空特征。从时间特征来看,禽流感暴发频次在2004-2010年呈递减趋势,在2010-2015年呈递增趋势,家禽死亡数量在2005年最大,暴发的病毒种类主要为h5n1亚型,发病家禽主要是鸡,其次是鸭和鹅;禽流感暴发的月度特征明显,主要集中在1、2、6、11月发生。从空间特征来看,2004-2015年除北京、山东、福建、重庆、海南5省外,其他26省份都发生过禽流感疫情,其中新疆的暴发频次最大,但辽宁的家禽死亡数最大,除黑龙江外的25省都曾暴发过h5n1亚型,而只有河北和江苏暴发过h5n2亚型,黑龙江、江苏、湖南和广东暴发过h5n6亚型,发病禽种北方省份以鸡、野鸟为主,南方省份以鸡、鸭、鹅为主;禽流感暴发具有区域特征,西部地区暴发次数最多,但东部地区家禽死亡数最大。(2)养殖户遭受的疫情损失主要包括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其中直接经济损失主要包括蛋鸡自身价值损失、鸡蛋损失、饲料损失、设备损失、防疫费用增加值、处理费用等其他损失,而间接经济损失主要包括未收回的成本投入、预期净收益损失、禁养期的设备折旧、贷款的利息支出等其他损失。通过测算可知,散养户和规模养殖户遭受的直接经济损失平均为15.21元/只和15.92元/只,分别占其总经济损失的37.03%、32.53%;间接经济损失平均为25.87和33.03元/只,分别占其总经济损失的62.97%、67.47%,可见,散养户和规模养殖户遭受的间接经济损失较大。(3)散养户和规模养殖户遭受的疫情损失平均为41.08元/只和48.95元/只,即养殖户遭受的疫情损失因其饲养规模而异,规模养殖户遭受的疫情损失大于散养户。不同月龄蛋鸡给养殖户带来的经济损失是不同的,主要表现为:1-5个月龄的蛋鸡给养殖户带来的经济损失呈逐渐增加趋势,5个月龄的蛋鸡给养殖户带来的经济损失最大,6-17个月的蛋鸡给养殖户带来的经济损失呈逐渐减小趋势,即养殖户遭受的疫情随蛋鸡月龄的增加呈不规则的倒“v”型,其中饲养5个月龄蛋鸡的散养户和规模养殖户损失最大,分别为64.26元/只、81.92元/只。(4)散养户和规模养殖户对疫情补偿政策整体满意度分别为47.6%、46%,这意味着散养户和规模养殖户对疫情补偿政策整体上都处于不满状态,但散养户的满意度略高于规模养殖户,可能与其损失程度有关。散养户和规模养殖户对疫情补偿政策满意度包括补偿范围满意度、补偿标准满意度和补偿速度满意度,其中,散养户和规模养殖户补偿范围满意度分别为51.6%、49.8%,补偿标准满意度分别为40.8%、39.8%,补偿速度满意度分别为46.2%、44%,可见,散养户和规模养殖户对补偿标准的满意度最低,其次是补偿速度和补偿范围满意度。(5)在非参数估计方法下,散养户基于上报疫情和恢复生产的平均受偿标准区间为[21.93元/只,22.39元/只],规模养殖户基于上报疫情和恢复生产的平均受偿标准区间[30.64元/只,31.46元/只]。在参数估计方法下,散养户在上报疫情和恢复生产情景下的平均受偿标准为23.12元/只,规模养殖户在上报疫情和恢复生产情景下的平均受偿标准33.13元/只。基于非参数估计和参数估计两种方法,散养户在上报疫情和恢复生产两种情景下可接受的补偿标准平均为22.64元/只,规模养殖户在上报疫情和恢复生产两种情景下可接受的补偿标准平均为32.09元/只。合理的补偿标准至少不小于养殖户基于上报疫情和恢复生产意愿的受偿标准,同时还要考虑养殖户的饲养规模和蛋鸡月龄。(6)政府不仅要对养殖户疫情直接损失给予补偿,还要分担养殖户疫情间接损失,补偿资金未来可尝试由“政府财政+动物疫情防控基金+政策性家禽保险”的方式来分担。另外,现有疫情补偿政策有待法律化;补偿范围除被扑杀的蛋鸡、疫情处置费用、被污染的鸡蛋和饲料等,还应该包括病死家禽、被损坏的生产设备等损失;补偿标准需提高至养殖户在上报疫情和恢复生产情景下可接受的最低补偿水平,同时要考虑养殖户饲养方式和家禽月龄;补偿程序要化繁为简,增加补偿速度;补偿政策监督机制要系统、完善,以保证疫情补偿政策的实施效果。

涂俊[8](2017)在《庙会文化与空间形态研究 ——以陕西地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当前我国正值城市化发展重要时期,面临农业现代化转型及后工业化发展之际,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发生了转变,农耕时代流行的传统庙会及其环境正发生着变化,庙会的文化生态环境呈现两极分化状态:一是过度利用和开发带来的原生态的缺失,造成社群文化基因断裂;一是让位于市场经济使庙会的场所空间不被重视而面临消亡,文化多样性由此消失,文化的生态平衡将被打破。以宗族、血缘为纽带的传统村落环境中,长期以农业社会生活为背景的庙会文化环境也遭到人为破坏,同时对以庙会为载体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研究与探索如何对传统文化进行保护、传承、发展是当今的时代任务。本论文以此为目标,通过综述形式从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民俗学等学科方向对庙会及其相关理论性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汲取庙会文化发展脉络,分析和定位研究方向及范畴;首先从庙会的起源和发展、价值观念、庙会文化功能等几方面综合分析阐述庙会的历史演进与空间发展脉络;其次运用交叉学科理论分析庙会文化生态关系及其生态适应,宏观上把脉庙会与人居环境关系,解析庙会宗教空间的环境意象与活动空间场所精神;第三分析庙会空间形态的要素关系,从物质与非物质空间要素解析庙会空间环境,再从空间结构与功能深入分析,功能空间如何更好地为庙会活动服务;第四,庙会传承和发展问题。面对城镇化发展引发对当代庙会的发展方向,更好地利用庙会空间形态来传承其文化,保护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空间,留住城市与乡村的文脉肌理、传承民间的记忆。因此,论文共同探讨以下几个问题:1.庙会文化的历史演进历程2.文化生态环境与场所精神构筑3.庙会空间形态要素关系及构成4.庙会空间组合与环境和谐设计5.庙会空间功能如何服务人群需要6.建筑空间意象与历史文脉继承7.庙会文化空间价值取向及价值标准8.陕西庙会传承与发展方向9.庙会文化空间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为了更好的解决以上几个问题,文章将在整体上对庙会文化生态环境的进行梳理,通过庙会空间结构、组合、功能空间设计的实证分析,对庙会空间环境与形态进行深层分析,寻找庙会活动空间功能的优化设计思路,以完善城乡公共空间体系,揭示传统庙会环境对当前城乡建设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力量;希望本研究能够使传统庙会在新时期建设中寻找更适宜的发展,以期促进庙会文化的持久传承。

张晓锋[9](2015)在《基于风险评估的动物疫病应急预警机制研究 ——以金山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进入21世纪以来,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疯牛病等动物重大疫病频频发生,新的疫病又再不断出现。以流感为例,近年来就出现H7N9禽流感和2009大流感病毒等重要人畜共患的新毒株。由这些重大动物疫病引起的兽医公共卫生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全球食品安全、动物健康和生态环境形势不容乐观,这些问题已成为影响各国公共健康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有效控制动物疫病、预防公共卫生安全风险,我国必须重视和提高应急预警风险评估。本文以金山区为例,以目前全社会都比较关注的涉及公共卫生安全的动物疫情为切入点,站在风险评估的视角,对全区发生动物疫病尤其是重大动物疫病的影响因子进行调查分析,梳理汇总。通过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调查问卷、实地走访等方法,以H7N9禽流感疫情为案例分析手段,基于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分析了现有应急预警机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本文利用风险认知和评估理论、利益相关者和协同治理理论以及动物疫病成因理论等一系列理论作为论文的理论基础,分析了国内外基于风险评估的应急预警机制的研究现状与实践,通过对金山区各类动物疫病发生所有影响因素的指标相关性分析,建立适合金山区动物疫情防控的指标体系模型,侧重以风险评估方法着手,以风险矩阵、层次分析法(AHP)的方法开展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风险评估,以评估结果设计符合金山区实际的预警方案,从而为应急预警机制的有效建立提供有力的支撑。结合国内外动物疫情风险评估的应急预警机制实践现状,提出解决思路供政府决策者和管理者参考。

徐成刚,曹伟胜,罗开健,樊惠英,廖明,任涛[10](2010)在《当前我国几种危害严重禽病的流行情况总结及趋势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对于中国家禽养殖业来说,虽然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市场价格波动较大,部分地区的家禽养殖规模有所萎缩,但整体发展态势保持了健康、平稳的特点。家禽产品供应量充足,质量安全水平较高。

二、我国珍禽疾病流行态势与原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珍禽疾病流行态势与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宋代铜镜纹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价值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宋代铜镜纹饰的发展演变
    第一节 宋代铜镜纹饰考古学分期与特征
        一、考古学研究中宋代铜镜纹饰的分期
        二、考古学研究中宋代铜镜形制的分期
    第二节 宋代铜镜纹饰的特征
        一、宋代铜镜纹饰的题材特征
        二、宋代铜镜纹饰的构图特征
        三、宋代铜镜纹饰的装饰特征
第二章 花卉纹的图像形式与内容
    第一节 花卉纹
        一、牡丹纹
        二、莲花纹
        三、梅花纹
    第二节 花卉纹的图式结构
        一、缠枝花式结构
        二、折枝花式结构
        三、“小品”式结构
    第三节 花卉纹对宋代花鸟画的模仿
第三章 凤鸟纹与龙纹的图像形式与内容
    第一节 凤鸟纹
        一、凤鸟纹
        二、凤鸟纹的图式结构
    第二节 龙纹
        一、龙纹的图像形式
        二、龙纹的图像内容
第四章 人物故事纹的图像形式与内容
    第一节 仙人故事纹
        一、龟鹤仙人纹
        二、仙人斩蛟龙纹
        三、达摩渡江纹
    第二节 历史人物故事纹
        一、许由巢父纹
        二、王质观弈纹
        三、唐明皇游月宫纹
    第三节 民间故事纹
        一、柳毅传书纹
        二、牛郎织女纹
    第四节 世俗生活类纹饰
        一、海舶纹
        二、婴戏纹
第五章 其他类型纹饰的图像形式与内容
    第一节 几何纹
        一、球路纹与龟背纹的发展演变
        二、球路纹、龟背纹的仿藻井式结构
        三、球路纹、龟背纹镜与建筑纹饰的关系
    第二节 八卦纹
        一、八卦纹的图像形式
        二、八卦纹的符号化演变
    第三节 牌记铭文镜
        一、宋镜“牌记”的发展与形式
        二、牌记铭文的内容
        三、牌记中铸镜城镇的分布情况
第六章 宋代铜镜纹饰的“图像功能”
    第一节 墓葬中铜镜“使用空间”的界定
        一、宋代墓葬中铜镜的使用特殊性
        二、宋代铜镜的“使用空间”界定
    第二节 墓顶挂镜的纹饰功能与意义
        一、墓顶挂镜的基本情况与地域分布
        二、墓顶铜镜纹饰的特殊性
        三、铜镜纹饰与“访仙”隐喻
    第三节 生活空间中铜镜的功能与意义
        一、墓葬中的生活用镜
        二、铜镜与日常生活
        三、铜镜与镜像
    第四节 宗教仪式中铜镜的功能与意义
        一、铜镜纹饰与道教
        二、铜镜纹饰与佛教
    第五节 铜镜纹饰的“图像功能”
        一、装饰性
        二、隐喻性
结语
附录1 宋代铜镜图录
附录2 宋代纪年墓出土铜镜表
参考文献
    一、古代文献
    二、现代文献
    三、图录
    四、考古发掘报告
    五、期刊及硕博士学位论文
致谢

(2)清代十三行外销广作牙雕包装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现状
    1.6 研究内容
    1.7 研究对象
    1.8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清代十三行外销广作牙雕包装的发展背景
    2.1 广州十三行
        2.1.1 地理环境
        2.1.2 历史沿革
        2.1.3 社会环境
    2.2 广作牙雕艺术
    2.3 广州十三行时期的中西方设计艺术交流
        2.3.1 十三行外销品为西方设计艺术注入活力
        2.3.2 西方设计艺术融入到十三行外销品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清代十三行外销广作牙雕包装的种类
    3.1 文玩包装
        3.1.1 文具包装
        3.1.2 赏玩包装
    3.2 食品包装
        3.2.1 餐具
        3.2.2 茶叶包装
    3.3 药品包装
        3.3.1 鼻烟包装
        3.3.2 卷烟包装
    3.4 妆奁类包装
        3.4.1 首饰包装
        3.4.2 化妆品包装
        3.4.3 女红用品包装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清代十三行外销广作牙雕包装的艺术特征
    4.1 题材特征
        4.1.1 中式题材
        4.1.2 西式题材
    4.2 造型特征
        4.2.1 盒类
        4.2.2 瓶类
        4.2.3 罐类
        4.2.4 其他造型
    4.3 装饰特征
        4.3.1 保持原色
        4.3.2 繁而有序
        4.3.3 画面立体
        4.3.4 比例协调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清代十三行外销广作牙雕包装的设计美学
    5.1 天然本色的材质美
        5.1.1 柔和莹润的色彩光泽
        5.1.2 分明有序的象牙肌理
    5.2 巧能显艺的工艺美
        5.2.1 精镂细刻的象牙雕刻工艺
        5.2.2 浑然一体的象牙拼镶工艺
        5.2.3 通透细密的牙丝编缀工艺
    5.3 包罗万象的形式美
        5.3.1 变化与统一
        5.3.2 对称与平衡
        5.3.3 比例与尺度
        5.3.4 节奏与韵律
    5.4 以形写神的意蕴美
        5.4.1 艺术形象的意境营造
        5.4.2 文化内涵的和而不同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清代十三行外销广作牙雕包装艺术在现代包装中的传承与创新
    6.1 清代十三行外销广作牙雕包装艺术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传承策略
        6.1.1 广作牙雕艺术的传承现状
        6.1.2 清代十三行外销广作牙雕包装艺术在现代包装中的传承趋势
        6.1.3 清代十三行外销广作牙雕包装艺术在现代包装中的传承策略
    6.2 清代十三行外销广作牙雕包装艺术与现代包装设计相结合
        6.2.1 寻求清代十三行外销广作牙雕包装与现代包装设计“形”上的契合点
        6.2.2 寻求清代十三行外销广作牙雕包装与现代包装设计“意”上的契合点
        6.2.3 寻求清代十三行外销广作牙雕包装与现代包装设计“神”上的契合点
    6.3 清代十三行外销广作牙雕包装艺术在现代包装中的应用分析
        6.3.1 视觉符号“形”的借鉴
        6.3.2 视觉符号“意”的延续
        6.3.3 视觉符号“神”的传达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附录

(3)阿吉拉姆变迁研究 ——以拉萨觉木隆藏戏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三、理论基础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阿吉拉姆与藏戏
    第一节 相关概念辨析
        一、相关概念在《辞海》等工具书上的最新释义
        二、藏戏相关名称的历史演变
    第二节 阿吉拉姆在藏戏剧种流派体系中的位置
        一、学界对藏戏及其分类相关名称的讨论、分歧与弥合
        二、建构一个新的藏戏系统
第二章 变迁的表象:田野中的故事
    第一节 田野点概况
        一、选择觉木隆藏戏团的依据
        二、觉木隆藏戏团的基本情况
        三、开发热潮之中的传统村落——贾热村
    第二节 阿吉拉姆演剧形式与内容的变迁
        一、阿吉拉姆展演的舞台化
        二、形式与内容的“现代化”
    第三节 拉姆娃生活境遇与观念的变迁
        一、两重命运两重天:老一代拉姆娃的感慨
        二、突发事件中的团队意识的变化
    第四节 戏团与村落关系的变迁
        一、觉木隆藏戏团与贾热村的关系的变迁
        二、觉木隆藏戏团与作为“邀请方”的村落关系的变迁
第三章 变迁的支配力量:社会结构
    第一节 社会总体倾向性
        一、阿吉拉姆的形成与十四、十五世纪藏地的发展
        二、十七、十八世纪阿吉拉姆的第一次发展高峰期
        三、新中国成立之后阿吉拉姆的发展
    第二节 生产方式
        一、引子:没有阿吉拉姆的望果节
        二、藏区社会生产方式的变迁
        三、生产方式的变迁与阿吉拉姆的变迁间的关系
    第三节 政治力量
        一、思想观念与阿吉拉姆的变迁
        二、国家地方政策与阿吉拉姆的变迁
    第四节 市场经济
        一、引子:不断更换的负责人
        二、关于琼达的誉与毁
        三、觉木隆藏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成立
        四、新的经营模式及其成效
        五、藏戏产业体系正在形成
    第五节 文化互动
        一、引子:一个剧目的流布
        二、内部的文化互动
        三、外部的文化互动
        四、觉木隆藏戏团的初步尝试:走出西藏
    第六节 技术发展
        一、引子:西藏自治区藏剧团来贾热村
        二、媒体技术的介入与阿吉拉姆的发展
        三、技术对阿吉拉姆变迁的影响分析
第四章 变迁的原动力:不断变化的双重需要
    第一节 能动的个体
        一、历史上的“疯狂者”
        二、拉姆娃
        三、地方政府官员
    第二节 “适者生存”的现实利益的驱动
        一、在仪式的神坛上:从驱鬼到许愿
        二、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
    第三节 “道”变而“形”变
        一、阿吉拉姆:一出解说人生和世界的戏剧
        二、美学观念的变迁
第五章 新时代阿吉拉姆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第一节 推进阿吉拉姆普及的多种形式
    第二节 站在历史的分水岭上:阿吉拉姆未来发展的几种走向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青海省藏剧团大型历史藏戏《松赞干布》巡演安排(部分)
附录二 :西南民族大学学生关于藏戏的调查问卷
附录三 :第三届“雅顿”文化艺术节暨2018中国藏戏艺术周材料
附录四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课文《藏戏》
附录五 :非遗(藏戏)保护动画公益广告《巴珠的选择》相关材料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4)野生动物保护价值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
2 相关概念界定及基础理论分析
    2.1 野生动物保护价值评价相关概念界定
        2.1.1 野生动物
        2.1.2 保护价值
        2.1.3 价值评价
    2.2 野生动物保护价值的特征
        2.2.1 复杂特殊性
        2.2.2 综合影响性
        2.2.3 动态变化性
        2.2.4 保护约束性
        2.2.5 种间差异性
    2.3 野生动物保护价值评价相关理论
        2.3.1 劳动价值论
        2.3.2 效用价值论
        2.3.3 环境价值论
        2.3.4 能值理论
        2.3.5 认知心理学理论
        2.3.6 野生动物可持续经营理论
        2.3.7 保护经济学理论
    2.4 野生动物保护价值评价方法
        2.4.1 直接市场法
        2.4.2 间接市场法
        2.4.3 虚拟市场法
        2.4.4 路径分析法
        2.4.5 层次分析法
    2.5 本章小结
3 野生动物保护价值影响因素及影响机理分析
    3.1 野生动物保护价值影响因素分析
        3.1.1 影响因素结构
        3.1.2 影响因素内容
    3.2 野生动物保护价值影响机理
        3.2.1 影响因素的直接关系
        3.2.2 影响因素的中介关系
        3.2.3 影响因素的相关关系
    3.3 影响机理模型构建及变量预设
        3.3.1 影响机理模型构建
        3.3.2 观测变量预设
    3.4 影响因素及影响机理假设实证研究
        3.4.1 问卷设计及数据收集
        3.4.2 数据分析及检验
    3.5 影响因素及影响机理假设实证结果分析
        3.5.1 假设验证结果分析
        3.5.2 模型路径拟合分析
        3.5.3 观测变量差异分析
    3.6 影响因素及影响机理实证研究解释
    3.7 本章小结
4 野生动物保护价值评价体系构建
    4.1 保护级别对评价体系的约束
    4.2 野生动物保护价值构成分类体系构建
        4.2.1 种质资源价值构成分析
        4.2.2 经济价值构成分析
        4.2.3 生态价值构成分析
        4.2.4 社会价值构成分析
    4.3 野生动物保护价值评价方法体系设计
        4.3.1 种质资源价值评价方法设计
        4.3.2 经济价值评价方法设计
        4.3.3 生态价值评价方法设计
        4.3.4 社会价值评价方法设计
        4.3.5 预期收益折现方法设计
    4.4 野生动物保护价值评价指标设定及内涵阐释
        4.4.1 种质资源价值指标设定
        4.4.2 活体价值指标设定
        4.4.3 一次性产品价值指标设定
        4.4.4 多次性产品价值指标设定
        4.4.5 消费型游憩价值指标设定
        4.4.6 非消费型游憩价值(CE方法)指标设定
        4.4.7 能量供给价值指标设定
        4.4.8 有害物种控制价值指标设定
        4.4.9 植物授粉及种子传播价值指标设定
        4.4.10 科学研究价值指标设定
        4.4.11 社会生产力价值指标设定
        4.4.12 文化、美学及遗产价值指标设定
    4.5 野生动物保护价值总体评价方法
        4.5.1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总体评价方法及指标权重
        4.5.2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总体评价方法及指标权重
        4.5.3 国家保护名录外动物总体评价方法及指标权重
    4.6 本章小结
5 野生动物保护价值评价案例研究
    5.1 案例研究的原因、物种选取标准及数据来源
        5.1.1 案例研究的原因
        5.1.2 案例物种选取的标准
        5.1.3 参照物种选取的标准
        5.1.4 案例物种保护价值构成的确定依据
        5.1.5 数据来源
    5.2 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丹顶鹤(Grus Japonensis)保护价值评价
        5.2.1 生态学特征及保护现状
        5.2.2 保护价值影响因素分析
        5.2.3 丹顶鹤保护价值评价
    5.3 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黑熊(Ursus thibetanus)保护价值评价
        5.3.1 生态学特征及保护现状
        5.3.2 保护价值影响因素分析
        5.3.3 黑熊保护价值评价
    5.4 国家保护名录外野生动物东北林蛙(Rana Chensinensis)保护价值评价
        5.4.1 生态学特征及保护现状
        5.4.2 保护价值影响因素分析
        5.4.3 东北林蛙保护价值评价
    5.5 野生动物保护价值评价案例的比较分析及解释
        5.5.1 影响因素对案例物种价值评价结果影响分析
        5.5.2 案例物种保护价值评价结果的比较及解释
    5.6 本章小结
6 促进野生动物保护价值提升的对策建议
    6.1 加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种质资源保护
        6.1.1 重点保护高度濒危野生动物
        6.1.2 加强野生动物遗传资源保护
        6.1.3 加强历史孓遗野生动物保护
    6.2 促进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产业经济发展
        6.2.1 发展野生动物驯养繁育产业
        6.2.2 发展野生动物生态旅游产业
        6.2.3 探索野生动物新型保护经营模式
    6.3 恢复国家保护名录外野生动物生态服务功能
        6.3.1 推进国家公园建设
        6.3.2 规范自然保护区管理
    6.4 提高野生动物总体社会综合效益
        6.4.1 开展野生动物科普教育
        6.4.2 推动野生动物科学研究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5)2016年我国华南地区H5N6亚型禽流感病毒的遗传演化与致病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H5亚型AIV流行情况分析
    1.1 H5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流行情况
    1.2 近年来我国H5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流行情况
    1.3 H5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流行特点
    1.4 H5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公共卫生学意义
    1.5 小结
第二章 H5N6亚型AIV的分离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
        2.2.1 样品采集及H5N6亚型AIV的分离情况
第三章 H5N6亚型AIV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及分子特征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
        3.2.1 序列测定结果
        3.2.2 分离株基因序列的分子特征分析
    3.3 讨论
        3.3.1 HA蛋白
        3.3.2 NA蛋白
        3.3.3 PB2蛋白
        3.3.4 PB1蛋白
        3.3.5 PA蛋白
        3.3.6 NP蛋白
        3.3.7 M蛋白
        3.3.8 NS蛋白
    3.4 小结
第四章 H5N6亚型AIV的分子遗传演化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2 结果
        4.2.1 HA基因的遗传演化分析
        4.2.2 NA基因的遗传演化分析
        4.2.3 PB2基因的遗传演化分析
        4.2.4 PB1基因的遗传演化分析
        4.2.5 PA基因的遗传演化分析
        4.2.6 NP基因的遗传演化分析
        4.2.7 M基因的遗传演化分析
        4.2.8 NS基因的遗传演化分析
        4.2.9 HA蛋白主要抗原区氨基酸序列分析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H5N6亚型AIV对SPF鸡的致病性实验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方法
    5.2 结果
        5.2.1 病毒的纯化
        5.2.2 鸡胚半数感染量(EID50)的测定结果
        5.2.3 H5N6亚型AIV对SPF鸡的致病性实验
        5.2.3.1 中等剂量AIV对SPF鸡的致病性实验
        5.2.3.2 高剂量AIV对SPF鸡的致病性实验
    5.3 讨论
    5.4 小结
全文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清代土家族地区开发与环境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一) 学术意义
        (二) 现实意义
    三、研究现状述评
        (一) 中国环境史的兴起与发展简述
        (二) 清代环境史研究述略
        (三) 土家族环境史述评
    四、相关问题说明
        (一) 相关概念的界定
        (二) 研究思路及其研究方法
        (三) 研究的重难点与创新点
第一章 土家地区早期的环境和开发
    第一节 自然生态环境
        一、地形地貌和气候特征
        三、水系分布和土壤特性
        三、动植物资源
    第二节 人文社会环境
        一、民族政策与管理方式
        二、民族格局及其人口变迁
        三、文化生态及其民俗文化特征
    第三节 清代以前的开发概况
第二章 清政府对土家地区的经略与开发
    第一节 清前期的制度与开发
        一、土司制度的沿袭与强化
        二、土司政权的相对自主性
        三、清前期的开发措施
    第二节 清中叶的制度与开发
        一、土司的改流与改流后的制度
        二、人口增长与民族结构
        三、清中叶的开发状况
    第三节 晚清政局与开发
        一、旧制维持与洋务新政
        二、近代工商业的开发与发展
        三、文化殖民与新式教育的出现
第三章 土家社会生计方式变迁与环境
    第一节 游耕生计方式与环境适应
        一、山区游耕与汉区畲田
        二、游耕生产与自然环境的适应
        三、游耕生计方式与社会环境的适应
    第二节 农耕生计方式与环境利用
        一、从游耕到农耕的社会环境因素
        二、农耕生计方式对自然环境的选择利用
    第三节 生计方式与生态文化的调适
        一、“无为而有为”的朴素生态观
        二、人地和谐的环境伦理观
        三、因地制宜的习俗调适
        四、因时而为的物候调适
第四章 土家地区生态环境的变迁与响应
    第一节 原生性自然生态环境变迁
        一、经济开发与森林资源退化
        二、生物多样性减少
        三、农业垦殖与水土流失
        四、自然灾害的增长趋势
    第二节 官民的环境意识及行为
        一、流官政府环境意识的提高
        二、政府的引导与调控
        三、民间社会的参与
余论: 区域经济·环境资源·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7)禽流感疫情冲击下养殖户经济损失评价及补偿政策优化研究 ——以宁夏中卫蛋鸡养殖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禽流感疫情暴发给社会经济、人类生命安全带来重大影响
    1.1.2 养殖户因禽流感疫情暴发和强制扑杀等防控措施损失严重
    1.1.3 中国禽流感疫情补偿属于临时性政策支持,存在诸多问题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内研究动态
    1.3.2 国外研究动态
    1.3.3 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
    1.4.1 禽流感疫情冲击下养殖户经济损失核算
    1.4.2 现有禽流感补偿政策实施效果评价
    1.4.3 禽流感疫情补偿标准的确定
    1.4.4 禽流感补偿政策优化设计
1.5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数据资料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5.3 数据来源及调查方案设计
1.6 论文创新之处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禽流感
    2.1.2 禽流感疫情的疫点、疫区与受威胁区
    2.1.3 蛋鸡散养户与规模养殖户
    2.1.4 禽流感疫情补偿政策
2.2 理论基础
    2.2.1 公共物品理论
    2.2.2 外部性理论
    2.2.3 行政补偿理论
    2.2.4 机制设计理论
2.3 理论框架构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禽流感疫情防控与补偿现状
3.1 家禽生产情况
    3.1.1 家禽生产模式
    3.1.2 家禽生产总量
3.2 禽流感疫情暴发概况
    3.2.1 研究方法
    3.2.2 中国禽流感暴发的时空特征分析
    3.2.3 宁夏禽流感暴发的时空特征分析
3.3 禽流感疫情防控措施
    3.3.1 中国禽流感疫情防控措施
    3.3.2 宁夏禽流感疫情防控措施
3.4 禽流感疫情补偿政策
    3.4.1 中国禽流感疫情补偿政策
    3.4.2 宁夏禽流感疫情补偿政策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禽流感疫区蛋鸡养殖户经济损失评价及补偿强度分析
4.1 疫区蛋鸡养殖户经济损失评价方法
    4.1.1 疫区蛋鸡养殖户直接经济损失构成
    4.1.2 疫区蛋鸡养殖户间接经济损失构成
    4.1.3 疫区蛋鸡养殖户经济损失核算方法
4.2 疫区蛋鸡养殖户直接经济损失测算
    4.2.1 疫区蛋鸡散养户直接经济损失测算
    4.2.2 疫区蛋鸡规模养殖户直接经济损失测算
4.3 疫区蛋鸡养殖户间接经济损失测算
    4.3.1 疫区蛋鸡散养户间接经济损失测算
    4.3.2 疫区蛋鸡规模养殖户间接经济损失测算
4.4 疫区蛋鸡养殖户经济损失评价
    4.4.1 疫区蛋鸡养殖户直接经济损失评价
    4.4.2 疫区蛋鸡养殖户间接经济损失评价
    4.4.3 疫区蛋鸡养殖户总经济损失评价
4.5 疫区蛋鸡养殖户禽流感疫情补偿强度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养殖户满意度的禽流感疫情补偿政策实施效果评价
5.1 禽流感疫情补偿政策实施效果评价框架
5.2 养殖户禽流感疫情补偿政策满意度测评
    5.2.1 养殖户禽流感疫情补偿政策满意度的统计分析
    5.2.2 养殖户禽流感疫情补偿政策整体满意度测算
5.3 养殖户疫情补偿政策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5.3.1 变量选择、模型构建及描述性统计
    5.3.2 养殖户对禽流感疫情补偿政策整体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
    5.3.3 养殖户对禽流感疫情补偿范围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
    5.3.4 养殖户对禽流感疫情补偿标准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
    5.3.5 养殖户对禽流感疫情补偿速度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
5.4 禽流感疫情补偿政策存在的问题
    5.4.1 疫情补偿政策有待法律化
    5.4.2 疫情补偿范围偏小
    5.4.3 疫情补偿标准不合理
    5.4.4 疫情补偿速度较慢
    5.4.5 疫情补偿政策缺乏监督机制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禽流感疫情补偿标准测算
6.1 理论分析
    6.1.1 禽流感疫情补偿政策实施的理由
    6.1.2 禽流感补偿标准确定
6.2 问卷设计与养殖户意愿受偿强度分布
    6.2.1 问卷设计
    6.2.2 养殖户上报疫情情景下受偿强度分布
    6.2.3 养殖户恢复生产情景下受偿强度分布
6.3 养殖户受偿标准测算:非参数估计
    6.3.1 养殖户基于上报疫情的平均受偿强度区间测算
    6.3.2 养殖户基于恢复生产的平均受偿强度区间测算
    6.3.3 养殖户基于上报疫情和恢复生产的受偿标准确定
6.4 养殖户受偿标准测算:参数估计
    6.4.1 模型构建与变量选择
    6.4.2 养殖户基于上报疫情的平均受偿强度实证估计
    6.4.3 养殖户基于恢复生产的平均受偿强度实证估计
    6.4.4 养殖户基于疫情上报和生产恢复的受偿标准估计
6.5 禽流感疫情补偿标准确定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禽流感疫情补偿政策优化研究
7.1 发达国家动物疫情损失分担机制
    7.1.1 动物疫情直接损失分担
    7.1.2 动物疫情后续损失分担
7.2 发达国家禽流感疫情补偿政策经验借鉴
    7.2.1 补偿政策的法律依据
    7.2.2 补偿资金来源
    7.2.3 疫情补偿内容
    7.2.4 补偿政策监督
7.3 中国禽流感疫情损失分担机制设计
    7.3.1 现有禽流感疫情损失分担方式
    7.3.2 禽流感疫情损失分担机制设计
7.4 中国禽流感疫情补偿政策优化
    7.4.1 禽流感疫情补偿政策优化思路
    7.4.2 禽流感疫情补偿政策优化原则
    7.4.3 禽流感疫情补偿政策优化框架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8.1 研究结论
    8.1.1 家禽生产特征
    8.1.2 禽流感疫情暴发的时空特征
    8.1.3 禽流感疫区蛋鸡养殖户经济损失评价
    8.1.4 禽流感疫情补偿政策实施效果
    8.1.5 禽流感疫情补偿标准确定
    8.1.6 禽流感疫情补偿政策优化设计
8.2 政策建议
    8.2.1 推进家禽业生产由“小规模、大群体”向“规模化、标准化”转变
    8.2.2 依据禽流感暴发的时空特征实施差异化的防控策略
    8.2.3 针对不同规模养殖户、不同月龄家禽实施差异化补偿标准
    8.2.4 建立禽流感疫情防控基金和大力发展政策性家禽保险
    8.2.5 加大禽流感疫情补偿政策宣传力度
    8.2.6 提高养殖户疫情认知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8)庙会文化与空间形态研究 ——以陕西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与研究背景
        1.1.1 问题提出
        1.1.2 当前形势
        1.1.3 庙会现状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进程
    1.3 研究视角和内容
        1.3.1 研究的理论
        1.3.2 研究的方法
        1.3.3 研究创新点
        1.3.4 研究的内容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2 庙会文化空间及历史演进
    2.1 庙会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2.1.1 萌芽期(原始社会时期)
        2.1.2 雏形期(夏商周时期)
        2.1.3 形成期(秦汉时期)
        2.1.4 发展期(三国两晋至唐)
        2.1.5 鼎盛期(宋至明清)
    2.2 宗教文化信仰与祭祀空间变化
        2.2.1 原始宗教观念与祭礼场所
        2.2.2 儒家价值观念与祭祀场所
        2.2.3 道家价值观念与祭祀场所
        2.2.4 佛教价值观念与祭祀场所
    2.3 庙会综合功能与文化空间形成
        2.3.1 文化传承功能
        2.3.2 社会伦理功能
        2.3.3 经济运营功能
        2.3.4 文化空间形成
    本章小结
3 庙会空间环境与生态适应性分析
    3.1“人居环境学”视野下的庙会空间关系
        3.1.1 庙会空间环境与人居环境各要素关系
        3.1.2 庙会空间形态与人居环境系统关系
    3.2 庙会生态适应性及影响因子
        3.2.1 综合环境与庙会区域的划分
        3.2.2 自然环境对庙会类型的影响
        3.2.3 地理分布与庙会系列的构成
        3.2.4 农耕节气对庙会周期的影响
        3.2.5 社会转型与庙会文化模式
        3.2.6 产业结构与庙会经济模式
    3.3 庙会宗教空间的环境意象
        3.3.1 宇宙生态观念
        3.3.2 天人合一思想
    3.4 庙会活动空间的场所精神
        3.4.1 宗教仪式与大众心理
        3.4.2 农业习俗与农业生活
        3.4.3 场所传说与诉求关系
        3.4.4 娱乐文化与狂欢精神
    本章小结
4 庙会空间形态的综合构架
    4.1 要素分析
        4.1.1 要素构成
        4.1.2 要素转化
    4.2 庙会的自然环境
        4.2.1 寺庙选址环境
        4.2.2 庙会分布环境
    4.3 庙会的人工环境
        4.3.1 宗教建筑的空间关系
        4.3.2 庙会环境与聚落关系
    4.4 庙会的时空环境
        4.4.1 共时性庙会环境
        4.4.2 历时性庙会环境
    4.5 价值取向和价值体系要素
        4.5.1 向往自然的价值取向
        4.5.2 追求人文环境的价值取向
        4.5.3 庙会文化空间的价值体系要素
    本章小结
5 陕西地区庙会空间结构与功能
    5.1 宗教活动空间构成
        5.1.1 宗教祭拜行为空间
        5.1.2 寺庙建筑庭院空间营建
    5.2 世俗活动空间构成
        5.2.1 庙前区开放空间
        5.2.2 街道及派生空间
        5.2.3 广场与街道空间
    5.3 空间规模与功能组合
        5.3.1 空间规模组合形式
        5.3.2 功能空间组合形式
        5.3.3 功能空间的时空组合
    本章小结
6 陕西庙会空间功能布局分析
    6.1 空间行为与功能
        6.1.1 庙会的空间行为分析
        6.1.2 庙会活动行为调查分析
        6.1.3 公共空间的功能调查分析
    6.2 空间划分与功能
        6.2.1 娱乐(观演)空间环境分析
        6.2.2 休闲空间环境分析
        6.2.3 商业空间环境分析
        6.2.4 空间功能布局要求
    6.3 空间优化与设计
        6.3.1 休闲娱乐空间优化与设计
        6.3.2 商业空间功能优化与设计
        6.3.3 庙会空间发展的设计原则
        6.3.4 新型庙会空间营建模式
    本章小结
7 当代陕西庙会文化空间传承与发展
    7.1 陕西庙会文化空间现状分析
        7.1.1 陕西庙会文化空间特征
        7.1.2 陕西庙会案例分析
    7.2 陕西庙会文化遗产资源与保护
        7.2.1 庙会与文化遗产的保护
        7.2.2 庙会与历史环境的保护
    本章小结
8 结论
    8.1 论文的要点
    8.2 结论:庙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问题
        8.2.1 文化遗产保护级别和内容
        8.2.2 新型庙会空间环境营建模式
        8.2.3 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庙会发展
    8.3 展望:庙会研究对乡村建设理论的支持
        8.3.1 庙会文化生态对传统村落的保护
        8.3.2 庙会文化空间对特色小镇的影响
        8.3.3 庙会资源整合对当地文化软实力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相关成果

(9)基于风险评估的动物疫病应急预警机制研究 ——以金山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三节 研究基本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基本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技术路线
    第四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文献综述的评述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实践经验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动物疫病
        二、重大动物疫病
        三、风险
        四、风险评估
        五、预警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风险认知及评估理论
        二、利益相关者与协同治理理论
        三、动物疫病成因理论
    第三节 国内外动物疫病风险评估实践
        一、国外动物疫病风险评估实践
        二、国内动物疫病风险评估实践
        三、风险评估实践的评述
    第四节 国内外动物疫病应急预警实践
        一、国际动物疫病应急预警实践
        二、国内动物疫病应急预警实践
        三、应急预警实践的评述
第三章 金山区动物疫病防控应急预警现状及现有风险指标体系
    第一节 金山区畜牧业基本情况及防控管理基础
        一、金山区畜牧业基本情况及养殖分布
        二、金山区疫病防控管理基础
    第二节 金山区动物疫病防控现状
        一、动物疫病防控现状
        二、防控工作成效
    第三节 金山区动物疫病应急预警现状
        一、金山区动物疫病应急预警架构
        二、金山区动物疫病应急预警流程
        三、金山区动物疫病应急预警机制
    第四节 金山区动物疫病风险评估现有指标体系
        一、动物疫病状况评估指标的选取
        二、金山区动物疫病风险评估现有指标体系
第四章 金山区动物疫病防控风险评估预警实例分析—以H7N9禽流感为例
    第一节 金山区动物疫病防控风险评估实施
        一、材料与方法
        二、风险评估
    第二节 金山区动物疫病风险评估原因分析
        一、疫病控制层面
        二、技术支持层面
    第三节 金山区发生H7N9禽流感风险评估预警实例分析
        一、动物疫病风险评估背景
        二、动物疫病风险评估准备
        三、H7N9禽流感防控应急预警实例分析
第五章 金山区动物疫病应急预警机制对策建议
    第一节 动物疫病风险状况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评估方法的选择
        二、评估指标的筛选与分类
        三、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四、风险矩阵应急预警的构建
    第二节 金山区建立动物疫病应急预警机制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风险评估专家系统,确保疫病防控科学决策
        二、完善体制机制,确保疫病防控有效运转
        三、制定应急预案,确保应急处置有效开展
        四、强化队伍建设,确保疫病防控技术支撑
        五、加大财政投入,确保疫病防控体系经费保障
        六、建立激励竞争机制,确保疫病防控体系技术保障
        七、完善动物疫病防控风险评估制度,确保应急预警机制的建立
    第三节 金山区动物疫病风险网格化的建立
        一、建立金山区禽流感疫病网格化预警体系
        二、建立网格化预警地图模型
第六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当前我国几种危害严重禽病的流行情况总结及趋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2009年我国禽病发生的主要特点
2我国几种危害严重禽病的流行情况
3造成我国禽病流行情况复杂的原因分析
4我国几种危害严重禽病的流行趋势预测分析
5关于禽病防控工作的几点建议

四、我国珍禽疾病流行态势与原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宋代铜镜纹饰研究[D]. 杨夏薇.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2]清代十三行外销广作牙雕包装设计研究[D]. 黄雪婷.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6)
  • [3]阿吉拉姆变迁研究 ——以拉萨觉木隆藏戏团为例[D]. 杨于卓. 西南民族大学, 2018(03)
  • [4]野生动物保护价值评价研究[D]. 王乙. 东北林业大学, 2018(01)
  • [5]2016年我国华南地区H5N6亚型禽流感病毒的遗传演化与致病性研究[D]. 王念晨.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6]清代土家族地区开发与环境变迁研究[D]. 刘琼. 华中师范大学, 2017(12)
  • [7]禽流感疫情冲击下养殖户经济损失评价及补偿政策优化研究 ——以宁夏中卫蛋鸡养殖为例[D]. 刘明月.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10)
  • [8]庙会文化与空间形态研究 ——以陕西地区为例[D]. 涂俊.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7(06)
  • [9]基于风险评估的动物疫病应急预警机制研究 ——以金山区为例[D]. 张晓锋. 上海交通大学, 2015(08)
  • [10]当前我国几种危害严重禽病的流行情况总结及趋势分析[J]. 徐成刚,曹伟胜,罗开健,樊惠英,廖明,任涛. 养禽与禽病防治, 2010(06)

标签:;  ;  ;  ;  ;  

我国珍禽疫病流行情况及原因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