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澳门社会经济

民国时期澳门社会经济

一、民国时期澳门的社会经济(论文文献综述)

赖泽冰[1](2021)在《赵利峰:《民国澳门博彩史》》文中指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12月,475页)1557年开埠后,澳门既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也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然而鸦片战争后,赌博逐渐成为澳门最重要的产业和财政收入之一,"中国的上帝圣名之城"也被称为"东方蒙特卡罗"。因此,澳门博彩业自然成为澳门近代史研究绕不开的话题。近20年来,晚清澳门博彩业史研究颇多,比如赵利峰《晚清粤澳闱姓问题研究》(2003)、胡根《澳门近代博彩业史》(2006)、赵利峰《尴尬图存:澳门博彩业的建立、兴起与发展(1847—1911)》(2010,下面简称《尴尬图存》)和张廷茂《晚清澳门番摊赌博专营研究》(2011)等。

李楠[2](2021)在《1932年广州市霍乱研究》文中指出霍乱是由霍乱弧菌所致的一种传染性强、死亡率高的烈性传染病。它与鼠疫、天花一并作为中国近代公共卫生史上极具重要的一环。1932年的霍乱遍及全国诸省,其特点是蔓延速度之快、死亡人数之多以及社会不稳定之乱。而广州作为重要的港口城市,在此次疫情中患疫者众多,且谣言肆虐,给社会造成巨大恐慌。本文论述了面对1932年广州市霍乱暴发时,对其进行防治的主体有政府、社会组织以及民众,他们是此次疫情防治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政府主要从官方层面对民众进行组织与约束,而社会力量也倾力其中,补充了政府行为能力的不足,共同为霍乱的防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此次霍乱虽对广州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其中包括死亡人数较多、社会经济发展滞缓以及社会的不安与不稳定因素。但客观上又促成了广州市公共卫生建设的发展以及民众卫生意识的进一步提高与卫生习惯的逐渐养成,这些积极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对遏制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对构建广州现代化城市的面貌也有促进作用。最后从对霍乱原因的分析出发,对传染病仍存在的今天,如何开展高效的防疫措施也提供了经验与借鉴之处。

周小渟[3](2021)在《晚清时期英语在中国的传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英语已然成为当今社会的国际通用语,其传播正在全球范围内持续发酵,在中国也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英语在中国的传播并非一朝一夕,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交流必然带来语言的碰撞。鸦片战争爆发后,中英语言激烈碰撞,社会动荡与大批西人的到来使晚清社会西学东渐之风盛行,英语在中国开始广泛传播。因此,晚清时期可以被看做英语在中国大规模传播的起始阶段。目前学界对晚清时期的英语传播研究往往聚焦于教育教学和西学东渐,偶有涉及中英语言接触,但信息比较零散,未有针对此阶段的英语传播进行的系统分析与归纳。本研究基于对“史料”与“数据”的整理和统计,借助语言学、历史学等相关理论与方法进行跨学科研究,以晚清社会为时代背景,以路径、动因、影响及规律为研究对象,分析并总结这一阶段英语传播的状况和效果,力图建构语言传播的研究模式。具体研究问题如下:一、晚清时期英语在中国传播的路径是什么?体现了怎样的语言传播机制?二、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这种传播机制是如何产生的?最终效果如何?三、英语在中国晚清社会的传播揭示了哪些语言传播规律?对当下中国的语言政策与规划有怎样的启示和借鉴?语言传播具有社会性,对某一时期某种语言传播进行研究需采用跨学科视角。本研究以库柏语言传播变量、夸克语言传播模式和语言选择主义为理论框架,建构由路径、动因、影响、规律构成的语言传播研究模型,对晚清时期英语在中国的传播进行较全面的探讨。笔者通过文献爬梳,整理出大量与晚清时期英语传播相关的原始资料(包括奏折、地方志等史料汇编和当时出版的中英文报纸等)、近代着作(包括晚清时期英语传播过程中亲历者的着作及其它相关着作)以及当代论着(包括期刊论文、专着等)。以质性研究为方法,同时利用史料进行相互佐证,从中提取相关数据和信息,进行统计与分析。研究发现如下:首先,受晚清时期历史背景影响,英语在当时中国社会的传播主要由来华西人群体及晚清政府洋务派群体主导。其中,来华西人主要指“英美传教士群体”和“英美商人群体”。“英美传教士群体”主导的英语传播活动集中在教会教育与翻译出版上,体现了传播的文化路径;而“英美商人群体”受经济利益驱动,引导以商务英语教学为主的民间教育机构的创办,促使中西交往中产生了“皮钦英语”这种语言变体,显露出经济对语言传播的影响。晚清政府洋务派则通过政府支持,从政治层面推动了英语在中国社会的传播。由不同群体主导的文化、经济、政治传播路径共同构成了晚清时期英语在中国传播的主要机制。其次,语言传播的主体是人,人们基于生活环境刺激产生不同的动机与目的,做出语言传播行为。晚清时期英语传播的主导群体与被主导群体在当时环境影响下,或主动或被动地传播英语,导致以文化、经济、政治为路径的传播机制的产生。最终促使中文吸收了大量英语外来词,在促进汉语语法研究完善的同时,为民国时期外语教育制度的改革提供了经验,给后世带来了语言层面和社会层面的双重影响。最后,晚清时期文化、经济、政治路径下的英语传播揭示了语言传播的一般规律。(一)英语在晚清外语传播中一家独大的局面体现了语言传播中的竞争规律;(二)晚清来华西人群体在缺乏政策支持的情况下不断进行传播路径的调整,这体现了语言传播中同样存在着“路径依赖”规律;(三)当时的英语传播对后世的影响说明了语言传播由下及上,再到由上及下的受众规律;(四)晚清时期的英语传播揭示了语言在文化、经济、政治层面既平行又交互的传播规律。综上所述,晚清时期不同群体受客观环境与自身目的驱使,通过文化、经济、政治路径主导了英语在中国的传播,对后世中国的语言和社会产生了影响,并揭示了一定的语言传播规律。这就提醒我们,我国在制定汉语推广政策时应注意外语竞争和受众规律的影响,利用“路径依赖”规律,制定适用于目的国的汉语传播政策。期望该研究能为我国“一带一路”倡议下的语言政策制定与实施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林嘉宁[4](2021)在《民国时期四邑侨乡土匪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民国处于一个社会转型和变革的时代,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都发生极大的变化。土匪是当时社会转型和变革下所产生的畸形产物,也是当时社会失衡和失控的一个病态反映。土匪问题成为了民国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土匪作为社会特殊群体,游离在行政权力之外。通过对土匪的类型、来源、管理制度、日常生活和特点的探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四邑地区土匪的概况,把握土匪的活动规律,有助于窥探和剖析土匪这一社会特殊群体的独特性,更加深入了解四邑地区土匪的全貌。土匪的产生与当时四邑地区自然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民国时期,四邑地区几乎年年饱受自然灾害侵袭,导致粮食歉收,百姓流离失所。在政府和地主的征粮催租下,许多农民破产,转为流民,形成社会不稳定因素。民国初年,广东军阀混战不断,各派势力互相倾轧,政局动荡不安,政权更迭频繁,为土匪的滋生提供了适宜的政治环境。而且当时四邑地区官员贪污腐败横行,警政废弛。地方政府征派的各种苛捐杂税极大加重了四邑地区百姓的负担。在天灾人祸的双重作用下,民众铤而走险,加入盗匪行列的情形越来越多。而四邑地区的经济环境又有其独特性。四邑地区出洋者众,每年侨汇收入数额庞大,带动了商业繁盛,经济发达,使之成为当时广东富庶地区之一。但如此庞大的的侨汇却因政局动荡、治安不稳、缺乏投资途径等因素而更多地流入田地、房屋以及日常消费上,导致四邑地区工业基础薄弱,粮食和生活消费品依赖于外来供给。四邑地区也随之形成的以消费为主导的畸形经济结构,极易因经济危机、战争等外来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物价上涨,具有脆弱性和波动性。侨汇的大量涌入给华侨之家带来富裕的生活,导致社会上奢靡之风盛行,同时也衍出了贫富不均等严重社会问题,进一步加剧了匪患的程度。再加上四邑地区烟赌炽盛,以及由来已久的械斗之风,也为土匪的滋生提供了适宜的社会土壤和温床。土匪以劫掠勒赎为生活来源。它的出现必然伴随着暴力犯罪的发生,给社会造成极大的破坏性。土匪劫掠、打单、掳人勒赎和勒收行水的行为方式扰乱了四邑地区的社会秩序,严重危害了四邑地区民众特别是归侨和侨眷的生命财产安全,在民众心理留下深深的烙印。土匪的侵袭造成四邑地区经常出现民众搬家避匪,华侨有家归不得的情形,对社会变迁产生一定的影响。土匪的肆虐不仅给四邑地区的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耗费了大量的人力、武力、财力,进一步加重民众的负担,而且还阻碍了实业的发展。土匪还给四邑社会传播了不良的风气,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匪势的发展。为了应对日益猖獗的土匪问题,四邑地方政府采取武力剿杀、招抚收编、立法奖惩等措施治理匪患。在海外华侨的支持和捐助下,四邑乡村社会采取组建乡团、购买枪械、修筑碉楼以及宣传等方式抵御土匪的侵扰。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土匪问题,维护了社会治安,保障了民众特别是归侨、侨眷的生命财产安全,但依旧无法彻底根除土匪问题,无法铲除滋生土匪的社会条件。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在共产党和四邑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四邑地区的土匪问题终于被彻底解决,土匪滋生和蔓延的土壤被铲除。侨乡开始进入安定祥和的时代。本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构成。正文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详细阐述了民国时期四邑地区土匪的概况,归纳了四邑地区土匪的类型、来源、管理制度、日常生活和特点。第二章分析民国时期四邑地区匪患的成因,揭示了自然灾害、政治军事、社会经济因素三个方面和土匪之间的联系。第三章对民国时期四邑地区土匪的行为方式和影响进行分析和探讨,探讨土匪的行为方式,以此突出匪患对四邑地区社会秩序、经济以及社会风气的影响。第四章论述民国时期四邑地方政府和乡村社会治匪的举措,强调华侨在乡村社会防匪中所发挥的作用和重要性。结语阐述了民国时期四邑地区土匪问题一直存在,直至新中国成立后土匪问题才被彻底解决,并且突出华侨对维护侨乡安稳所做出的贡献。

高东辉[5](2020)在《文物视角中的近代江门与澳门关系研究》文中提出江门地处珠江三角洲西部,下辖四市(开平、恩平、台山、鹤山)三区(新会、蓬江、江海),由于濒临南海、毗邻港澳,自19世纪末开始,便有大量的民众向海外谋生,因此江门也被称为"中国第一侨乡"。澳门则位于珠江口西岸,与江门距离很近,晚至明初,就有江门地区的居民移居澳门,而现今江门则是拥有旅居澳门乡亲最多的地区之一,因此,在地理上和历史上,澳门都与江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黎俊棋[6](2020)在《晚清广东厘金制度研究:1854-1879年》文中认为咸丰四年(1854)以后,广东一些府县在当地官绅的主持下开始举办抽厘。咸丰八年(1858),两广总督黄宗汉在后沥、芦苞、佛山三地设厂试办抽厘。随后,在劳崇光、耆龄、晏端书、毛鸿宾、郭嵩焘、瑞麟、蒋益沣、刘坤一等人的督办和整顿下,厘金制度在广东得到了进一步推广,制度本身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至光绪四年(1878),粤省广、肇、惠、韶、潮、雷、钦、琼、高、廉十府的许多重要商埠和交通枢纽均以委员设厂或商行认缴等方式开抽厘金,一套较为完备的厘金征解以及厘务机构、人员管理机制也随之建立起来;同时,全省的厘金收入,从咸丰年间的每年数万两,增至一百余万两,成为了广东地方政府的支柱性财政收入之一。本文主要探讨咸丰四年到光绪五年(1854-1879)广东厘金制度的发展历程,并将这一发展历程置于当时动态的社会变迁中进行把握;同时还将结合相关档案中的数据,简单介绍这一时期广东厘金的收支情况;最后对广东厘金制度的重要财政变革意义进行阐述。

何文婷[7](2020)在《地域文化体验视角下四条旧城步行商业街调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城市化进程“增量”转“存量”的快速推进、电商消费的剧烈冲击、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许多处于旧城中的步行商业街面临着环境品质恶化、经营质量下降等重重困境。而人们对一座城市的文化归属感、空间体验及精神文化等需求的提高,旧城步行商业街作为一个地区自然物质、社会生活和精神制度文化的核心载体,地域文化体验或许可以成为旧城步行商业街发展的突破口,也将成为步行商业街研究的新议题。本文聚焦珠三角地区丰富独特的地域文化内容,思考如何让多元化及个性化的地域文化体验特色融入到步行商业街设计中。从具有历史文化、地域特色的珠三角旧城步行商业街出发,针对四条步行商业街进行实地调研和地域文化体验感知调查分析,总结现状特征与问题并进行体验品质提升思考,希望为今后珠三角步行商业街地域文化体验品质提升提供有意义的理论参考价值。本文共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从背景缘由及研究对象出发,首先归纳关于人的体验、地域文化发展的相关理论依据;其次探讨国内外旧城步行商业街的发展历程、现实困境及发展趋势;最后探讨研究的理论及现实意义。第二部分主要探讨“地域文化”、“体验”与步行商业街之间的关系,首先对珠三角地区地域文化背景进行梳理,总结出珠三角地域文化特征并归纳出其表现形式;然后梳理出五类地域文化体验要素及地域文化体验系统模型。第三部分为调查分析部分,首先聚焦于珠三角地区旧城步行商业街的发展情况及特点,并从中筛选出四条典型的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步行商业街,进行地域文化体验感知问卷调查及实地调研设计;然后将地域文化体验感知问卷的数据内容进行对比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得出体验媒介与地域文化体验要素之间的关系,总结了四条旧城步行商业街在实地调研中的地域文化体验媒介特征,深化了步行商业街地域文化体验的空间认知。第四部分为地域文化体验品质提升思考,在前三章基础上针对珠三角地区旧城步行商业街的未来发展,及提升五大地域文化体验的感知需求,在文化主题定位、街道空间、建筑形制、景观设施、商业服务、文化活动五类体验媒介上提出相应地域文化体验品质提升的方法。

刘婕[8](2020)在《近代省港澳烟花爆竹贸易研究(18591948) ——以《中国旧海关史料》为中心》文中提出作为传统民俗生活中重要的文化符号,烟花爆竹始终是大众消费品中的大宗商品,中国也一向为烟花爆竹的生产、消费、出口大国。晚清以来,随着全球化贸易的日益紧密,加之港澳贸易中转地位的日益提升,广州—澳门—香港逐渐成为华南地区甚至全国烟花爆竹进出口贸易的枢纽,三地间的贸易往来亦纷繁复杂。本文选取《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为主要史料依据,综合利用政府公报、史料汇编、报纸期刊、专着论文等等各种形式文献资料,对晚清以来广州、澳门、香港三地烟花爆竹的进出口贸易做出梳理与分析,同时对三地不同的贸易机制、贸易商号与组织以及管控政策进行研究,以探讨时代与政治背景对贸易之影响。本论文主要分为四章:第一章探析广州的烟花爆竹贸易,主要聚焦于与国内通商口岸、与香港、与海外国家与地区的贸易往来;第二章探讨澳门炮竹贸易的进出口情况及其与广州、香港、内地其他港口的贸易联动;第三章分析香港进出口贸易与澳门、内地港口、海外市场的关系;第四章则是对三地在烟花爆竹原材料控制、厂址分布、燃放使用、运输存储四个方面规章制度异同的比较。在贸易研究的同时亦有三地贸易制度和商号组织的简要讨论。

赖世贤[9](2020)在《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研究(1840-1949)》文中认为工业建筑作为中国近代新兴建筑类型及西方先进技术引进中国的最初载体之一,承载着当时中国较为先进的建筑理念,充当中国近代建筑追赶世界建筑潮流的不自觉历史工具。本文研究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中关键性技术问题,含括规划选址、大跨技术、标准化、结构发展等内容,分类探讨木材、砖、水泥等材料技术,同时关注工业建筑设计师。研究以调研过程中大量实物例证结合图纸资料、近现代建筑期刊文献及厂史资料进行,比对同时期西方先进技术,重视技术来源与技术真实性问题。研究对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分期进行讨论,并提出相应分期方案。第二章以工厂的选址与布局入手,关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萌芽阶段工业建筑营建前期技术性问题,选址和布局贯穿工业建筑建设全过程,涉及宏观地区选择、中观地点选择、微观厂址选择及具体厂区布置等层面。第三章关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起步阶段,由于生产方式和动力技术改变引起对于大空间厂房即大跨度技术的迫切需求,重点关注西式木屋架。西式木屋架技术在材料和施工技术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展现出对于力学等结构概念的理解,意味着中国建筑近代转型开始。第四章则关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加速增长阶段,工业建筑由于大量快速建设带来对于高质量、标准化建材需求等问题。以砖的工业化生产及工业建筑用砖变化,探讨工业化时代下中国传统建筑材料在引进西方建筑材料后的各方面技术发展。第五章则聚焦中国近代工业稳速增长阶段如何解决工业建筑营建所要求的安全舒适、结构持久等问题,关注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及与之紧密相关的水泥生产技术引入与发展。第六章将专业人才视为技术实施保障予以讨论,关注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放缓期对工业建筑营建规范化、经验化起关键作用的设计师及代表作品、设计师群体组成等问题。研究发现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各时期不同阶段,基于建设目标需求及技术水平不同,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中关键性技术问题亦不相同。对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而言,部分营建关键技术与当时世界先进技术相比并不逊色,但技术推广和实现受社会环境及观念意识影响甚大;技术要与当地资源、经济及社会体制相适应,社会需求会强有力改变技术的运用及传播;由于材料观念缺失,其在营建过程中重外观轻建造,重模仿轻创造;技术属于文明范畴,由初级走向高级是趋势,中西方建筑技术融合也是趋势。

杨浩[10](2020)在《近代澳门与珠三角地区经贸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葡萄牙人居留于澳门以来,澳门贸易便处于中葡双方共同治理的体系之下,其发展也因此受到来自中外多种因素的影响。近代以来,澳门的贸易体制与贸易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为了探究这种变化及其对澳门贸易产生的影响,本文将以近代澳门与珠三角之间的贸易为主体,从中葡双重影响的角度对贸易体制、政策、规模、环境等不同侧面进行分析,并通过梳理澳珠贸易的实态进一步讨论中葡双方的诸多因素对澳门贸易的影响方式及影响结果,以期更加全面、深刻地认识澳门与珠三角之间的经贸关系及其特征。本文认为近代以来澳门的治理权虽然基本为澳葡政府掌控,但就贸易方面仍受到中葡双方贸易体制的共同管理。澳门的贸易体系也基本融入珠三角本地的区域贸易体系,在中葡双方的双重影响下,中方因素占据了主导地位。明清时期澳门贸易的形势、地位、规模等侧面,因评价标准的不同呈现出不同趋势。澳门的贸易地位在中国对外贸易体系中因垄断程度的不同有所起伏,但长期保持较高位置;在世界贸易体系中,却因西班牙、荷兰、英国等欧洲国家的竞争逐渐下降。贸易形势、贸易规模较贸易地位又有所不同。拱北关建立后,澳门的贸易体制进入拱北关、自由港并存的时代,近代澳门的贸易形势、地位、规模等因素发生了新的变化。自19世纪80年代后,因苦力贸易被禁止,澳门海外贸易规模大幅度下降。仅存的远洋贸易也是以鸦片等特殊商品的出口为主,正常商品所占比重很小。因此,澳门在海外贸易中的规模、地位确实是处于下降状态。与此同时,澳门与中国内地的贸易情况与海外并不不同。1887年中葡《和好通商条约》签订后,澳葡政府获得对澳门的治理权,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政府已无法影响到澳门的贸易发展。民船贸易作为澳门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进出澳门时须向中国政府缴纳货物税厘,贸易税又是影响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澳葡政府制定的自由港体制与中国政府控制的拱北关体制,共同承担管理澳门贸易的职能。在中葡对澳门贸易双重治理的体系下,经过对粤澳民船、港澳民船、澳门港民船与轮船等贸易规模数据整理、对比,发现澳珠贸易的整体规模在增加。通过对拱北关、澳门港商品种类的梳理,对澳门与珠三角之间贸易路线地还原,对粤港澳产业体系的比照,不仅了解了澳珠贸易的实态,还认识到作为澳门贸易中的主体存在的澳珠贸易,已经成为来珠三角区域贸易网络中的一环。近代澳门的贸易规模确呈现上升趋势,但将其与珠三角地区的贸易规模对比后确实发现,澳门在珠三角地区对外贸易中的重要性,在广州等地贸易快速发展的比较下相形见绌。与此同时,澳珠贸易在中葡双方的政治、经济等因素不同程度的影响下,澳门与珠三角之间的联系呈现出更加紧密的状态。

二、民国时期澳门的社会经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民国时期澳门的社会经济(论文提纲范文)

(2)1932年广州市霍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价值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价值
    二、研究现状
        (一)霍乱研究成果概况
        (二)广州市霍乱研究现状
        (三)广州市霍乱脉络梳理
    三、相关说明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四、概念界定
第一章 霍乱疫情暴发及其社会危害
    第一节 霍乱暴发及其蔓延
    第二节 霍乱流行造成的社会危害
第二章 广州市政府与社会的疫情应对措施
    第一节 政府防疫
    第二节 社会防疫
第三章 霍乱与广州市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第一节 公共卫生建设的发展
    第二节 民众卫生意识与习惯的形成
第四章 广州市霍乱暴发原因与历史启示
    第一节 霍乱暴发的原因
    第二节 对当代防疫事业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晚清时期英语在中国的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问题与论文结构
        1.研究问题
        2.论文结构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理论依据
        1.研究方法
        2.理论基础与认识依据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研究回顾
    第一节 相关概念
        1.英语传播
        2.晚清时期
        3.晚清时期传教士
    第二节 英语传播的相关研究
        1.国外英语传播的相关研究
        2.国内英语传播的相关研究
    第三节 晚清以前英语传播回顾
    第四节 晚清社会英语传播研究
        1.晚清社会传教士的相关研究
        2.晚清社会翻译情况的相关研究
        3.晚清社会近代化教育的相关研究
第三章 晚清时期英语在中国传播的文化路径
    第一节 传播的文化背景
    第二节 传播主体:来华传教士
    第三节 教会学校与英语传播
        1.前期教会学校与英语传播
        2.后期教会学校与英语传播
    第四节 翻译出版与英语传播
        1.翻译机构与英语传播
        2.报刊出版与英语传播
    第五节 传教士主导的英语传播的文化特征
        1.双向语言文化传播
        2.群体性书面语传播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晚清时期英语在中国传播的经济路径
    第一节 传播的经济背景
    第二节 传播主体:来华英美商人
    第三节 民间英语培训机构与英语人才培养
    第四节 “皮钦”英语与英语传播
    第五节 英美商人主导的英语传播的经济特征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晚清时期英语在中国传播的政治路径
    第一节 传播的政治背景
    第二节 传播主体:晚清政府洋务派
    第三节 近代化教育与英语传播
        1.三类新式学校与英语传播
        2.官派留美与英语传播
    第四节 翻译活动与英语传播
        1.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与西学传播
        2.京师同文馆翻译活动与译员培养
    第五节 洋务派主导的英语传播的政治特征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晚清社会英语传播规律及其影响
    第一节 外来语言传播竞争激烈
        1.其他外语的传播情况
        2.影响外语竞争的因素
    第二节 路径依赖及其体现
        1.路径依赖及其内涵
        2.英语传播路径依赖
    第三节 英语传播中人的因素
        1.晚清来华西方人
        2.晚清政府洋务派
        3.个体被动传播者
    第四节 传播受众:底层-精英-群众的传播模式
    第五节 文化、经济、政治层面的平行交互传播
    第六节 英语在中国传播带来的影响
        1.对汉语的影响
        2.对社会的影响
    第七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晚清时期英语在中国传播的局限及启示
    第一节 主导性局限及表现
        1.来华西人主导的传播的局限性
        2.洋务派们主导的传播的局限性
    第二节 对汉语国际传播的启示
        1.应对传播中的竞争现象
        2.注重主导者的路径依赖
        3.尊重受众传播相关规律
        4.结合“场论”防范预警
    第三节 对外语政策与规划的启示
        1.应对英语的语言霸权
        2.提高中华文化自信心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
    第一节 结论与贡献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4)民国时期四邑侨乡土匪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综述
    (四)土匪概念界定
    (五)研究方法
    (六)创新与不足
一、民国时期四邑侨乡土匪的概况
    (一)四邑侨乡土匪的类型
        1.山匪
        2.沙匪
        3.海盗
    (二)四邑侨乡土匪的来源
        1.贫苦民众
        2.散兵游勇
        3.会党
    (三)四邑侨乡土匪的管理制度
        1.匪首决定制
        2.管理模式
        3.组织纪律
        4.分赃制度
    (四)四邑侨乡土匪的日常生活
        1.衣食住行
        2.婚丧嫁娶
        3.隐语诨名
        4.心理期望
    (五)四邑侨乡土匪的特点
        1.规模小,活动广
        2.外地土匪多
        3.带有鲜明的侨乡特点
    小结
二、民国时期四邑侨乡匪患的成因
    (一)自然灾害因素
        1.旱涝灾害频发
        2.台风肆虐
    (二)政治军事因素
        1.军阀混战
        2.吏治腐败
        3.警政废弛
        4.民间武器泛滥
    (三)社会经济因素
        1.畸形经济
        2.贫富不均
        3.烟赌炽盛
        4.械斗成风
    小结
三、民国时期四邑侨乡土匪的行为方式及其影响
    (一)土匪的行为方式
        1.劫掠
        2.打单
        3.掳人勒赎
        4.勒收行水
    (二)匪患带来的影响
        1.扰乱侨乡社会秩序
        2.破坏侨乡经济
        3.传播不良社会风气
    小结
四、民国时期四邑侨乡社会治理匪患的措施
    (一)地方政府治匪举措
        1.武力剿杀
        2.招抚收编
        3.立法奖惩
    (二)乡村社会防匪举措
        1.兴办乡团
        2.购置枪械
        3.修筑碉楼
        4.宣传防匪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文物视角中的近代江门与澳门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 近代江门与澳门的交通
二 近代江门与澳门的商贸往来
    1.民国时期的商业贸易
    2.银信递送
三 近代江门对澳门社会文化的影响
    1.对澳门教育的影响
    2.对社团组织的影响
四 澳门是江门华侨出洋的重要中转站
    1.苦力贸易
    2.其他移民
五 结语

(6)晚清广东厘金制度研究:1854-1879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关于本文“厘金”概念、范围的界定
    问题缘起
    学术史回顾
    史料利用和研究方法
    论文基本框架
第一章 草创时期的广东厘金制度(1854-1862)
    第一节 、厘金制度的创行与广东捐厘的出现
        一、厘金制度的创行和推广
        二、广东地方府县的自发性抽厘(1854-1857)
        三、“六不总督”不办抽厘?
    第二节 、广东督抚办厘的肇端:黄宗汉试办行厘(1858)
    第三节 、劳崇光、耆龄督办下的粤省厘务(1859-1862)
        一、英法联军撤兵以前的粤省厘务
        二、英法联军撤兵以后的粤省厘务
    第四节 、草创时期的广东厘金制度和厘金收支情况
第二章 缓慢发展的广东厘金制度(1862-1865)
    第一节 、晏端书时期的广东厘金制度(1862-1863)
        一、粤厘协饷:晏端书对粤省厘务的接管和整顿
        二、晏端书督办时期官办厘金的收解情况
        三、“不尽如人意”的粤省厘务
    第二节 、毛鸿宾、郭嵩焘时期的广东厘金制度(1863-1865)
        一、旧有厘务的整顿与新厘厂的开办
        二、粤厘协饷的结束
第三章 走向成熟的广东厘金制度(1865-1879)
    第一节 、瑞麟时期的广东厘金制度(1865-1874)
        一、太平军余部的侵扰与潮、嘉地区的设厂抽厘
        二、广韶肇惠四府厘金制度的完善
        三、高廉雷琼四府设厂征厘的尝试
        四、广东各柜盐厘的开征及相关调整
    第二节 、刘坤一时期的广东厘金制度(1875-1879)
        一、高、雷两府征厘的再次尝试
        二、与子口税的“抗争”:琼、廉等府货厘、洋药厘的开征
        三、广东余盐配引抽厘和各柜盐厘征收的改革
        四、光绪四年广东通省厘务章程的颁布
    第三节 、同治八年到光绪五年的厘金收解情况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后记

(7)地域文化体验视角下四条旧城步行商业街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与背景
        1.1.1 选题缘由
        1.1.2 经济升级:全球体验经济时代到来
        1.1.3 消费转型:社会文化消费需求转型
        1.1.4 政策导向:建设全国高品位步行街
        1.1.5 文化背景:发扬传承岭南地域文化
    1.2 国内外研究与发展综述
        1.2.1 关于地域文化的国内外研究
        1.2.2 关于体验的国内外研究
        1.2.3 关于步行商业街的国内外研究
        1.2.4 国内外步行商业街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1.2.5 国内外旧城步行商业街案例分析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理论意义
        1.3.3 实际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对象及范围
        1.4.2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地域文化体验视角下旧城步行商业街体验要素研究
    2.1 基本概念
        2.1.1 旧城步行商业街
        2.1.2 地域文化体验
    2.2 珠三角地区的地域文化背景分析
        2.2.1 影响地域文化表达的因素
        2.2.2 岭南及珠三角的地域文化构成
        2.2.3 珠三角地区体验的地域文化特征及表现形式
    2.3 地域文化体验要素
        2.3.1 感官体验
        2.3.2 情感体验
        2.3.3 思考体验
        2.3.4 行动体验
        2.3.5 关联体验
    2.4 旧城步行商业街的地域文化体验系统模型构建
        2.4.1 体验与旧城步行商业街的关系
        2.4.2 地域文化体验系统模型
        2.4.3 旧城步行商业街的地域文化体验媒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地域文化体验视角下珠三角四条旧城步行商业街调查分析
    3.1 调研设计
        3.1.1 客体对象特征调研设计
        3.1.2 地域文化体验主观感知的问卷设计
    3.2 对象背景调研
        3.2.1 佛山岭南天地步行商业街:岭南传统民居文化记忆
        3.2.2 澳门议事亭前地步行商业街:中西方多元文化兼容
        3.2.3 广州上下九路步行商业街:西关商廊市井文化延续
        3.2.4 中山孙文西路步行商业街:近现代粤商文化复兴
    3.3 地域文化体验感知问卷的数据统计分析
        3.3.1 人口统计特征对比分析
        3.3.2 活动特征对比
        3.3.3 地域文化体验要素感知对比分析
        3.3.4 地域文化体验媒介评价对比分析
        3.3.5 地域文化体验感知内容的相关性分析
    3.4 街道空间的布局解构
        3.4.1 城市空间格局
        3.4.2 交通到达组织
        3.4.3 街道空间结构
    3.5 建筑形制与界面分析
        3.5.1 街道整体界面
        3.5.2 界面与环境渗透
        3.5.3 商廊建筑类型
        3.5.4 细部建构特色
    3.6 景观设施的营造探析
        3.6.1 街道景观
        3.6.2 基础设施
    3.7 商业服务的调查统计
        3.7.1 业态分布
        3.7.2 经营特色
    3.8 文化活动的过程追踪
        3.8.1 生活性事件组织
        3.8.2 文化性事件策划
    3.9 四条旧城步行商业街地域文化体验调查总结
        3.9.1 地域文化体验实地调查与问卷结果对比
        3.9.2 实地现状问题汇总
    3.10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珠三角旧城步行商业街地域文化体验品质提升与思考
    4.1 构建珠三角文化主题,开启关联体验
        4.1.1 以历史文脉认同为主
        4.1.2 以时代特色适应为辅
        4.1.3 以珠三角商业文化发展为目标
    4.2 生成街巷空间序列,持续行动体验
        4.2.1 以商廊入口为起点
        4.2.2 以路径空间为骨架
        4.2.3 以节点空间为舞台
    4.3 塑造岭南建筑特色,激发感官体验
        4.3.1 继承珠三角传统建筑文化
        4.3.2 抽取岭南建筑的空间原型
    4.4 营造商街景观情境,提升情感体验
        4.4.1 商业街景观营造
        4.4.2 艺术人文设施
    4.5 活用地域文化遗存,启迪思考体验
        4.5.1 延续与活化物质文化遗存
        4.5.2 传承与创新非物质文化遗存
    4.6 本章小结
研究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地域文化体验视角下珠三角旧城步行商业街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附件: 答辩委员签名的答辩决议书

(8)近代省港澳烟花爆竹贸易研究(18591948) ——以《中国旧海关史料》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广州烟花爆竹贸易
    第一节 总体贸易概况
    第二节 与国内通商口岸的贸易往来
    第三节 对港贸易
    第四节 海外市场的贸易构建
    第五节 交易机制与贸易商
第二章 澳门炮竹贸易
    第一节 出口情况与穗港的贸易联动
    第二节 进口情况及与内地其他港口的贸易对接
    第三节 包税承充制与炮竹商
第三章 香港花爆贸易
    第一节 出口情况与港澳间贸易
    第二节 进口情况与对内地的贸易承接
    第三节 海外市场的扩张与收缩
    第四节 烟爆贸易商与组织
第四章 三地政府对烟花爆竹的管制异同
    第一节 原材料控制的法则比较
    第二节 厂址分布的相关规定
    第三节 燃放使用的法律管控
    第四节 运输与存储条例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9)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研究(1840-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1.2.1 研究对象界定
        1.2.2 时间概念界定
        1.2.3 空间范围说明
    1.3 文献综述及前期分析
        1.3.1 中国近代建筑的相关研究
        1.3.2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的相关研究
        1.3.3 中国近代建筑技术的相关研究
        1.3.4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技术相关研究小结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标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难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难点
    1.6 论文研究整体框架
第2章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工厂选址规划与厂区布局的探索
    2.1 技术载体:萌芽起步期军事工厂的典型性
    2.2 宏观布局:地区选择——初期规划缺位与后期调整乏力
    2.3 中观布局:地点选择——初期运输依赖与后期全面平衡
    2.4 微观布局:厂址选择——初期因地制宜与后期逐步合理
        2.4.1 江南制造局——两次选址失误
        2.4.2 金陵制造局——邻护城河建厂
        2.4.3 福州船政局——风水择地典型
        2.4.4 天津机器局
        2.4.5 广东机器局——近海到近铁路
        2.4.6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结合祭祀文化
        2.4.7 吉林机器局——资源优于运输
        2.4.8 湖北枪炮厂(汉阳铁厂)——多个方案比较
    2.5 厂区布局:总平面设计——“幼稚时代”的想象与探索
        2.5.1 江南制造局——功能重叠引起流线混乱
        2.5.2 金陵制造局——自由布局适应生产流程
        2.5.3 福州船政局——分区明确兼顾礼制秩序
        2.5.4 天津机器局
        2.5.5 广东机器局——传统合院影响厂区布局
        2.5.6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缺乏规划下一事一建设
        2.5.7 吉林机器局——完全独立自主设计
        2.5.8 汉阳铁厂(汉阳兵工厂)——比邻建设带来资源共享
    2.6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军事工厂选址布局及建设特点
        2.6.1 结合传统风俗观念择地因地制宜利用旧有建筑
        2.6.2 有目的规划设计偏少与有控制的建设过程缺乏
        2.6.3 自由生产流线与传统等级秩序制约的平面布局
        2.6.4 功能复合下空间布局及建筑形式的本土化改良
    2.7 国内外工业发展早期工厂规划设计及理论的发展
        2.7.1 国外早期工厂建筑规划选址及设计
        2.7.2 国内近代工厂选址设计理论的发展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西式木屋架技术发展与中西互鉴
    3.1 中西木屋架技术之别及西式木屋架体系传入
        3.1.1 中西技术差异——基于力学原理的形式差异
        3.1.2 知识引介普及——《建筑新法》及书中所载木屋架类型
        3.1.3 名称反应认知——西式木屋架及各构件名称演变
        3.1.4 需求引发变革——工厂建筑西式木屋架应用概况
    3.2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工业建筑木屋架技术应用
        3.2.1 洋务运动中的机器局兵工厂
        3.2.2 民族工业发展下的工业建筑
    3.3 构造技术发展与木材使用
        3.3.1 整体性补强与抗震技术构件增加
        3.3.2 木构架之间结合方式与位置选择
        3.3.3 木屋架与墙体及柱子间结合方式
        3.3.4 进口木料与国产木材的使用偏好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近代工业快速发展期制砖工业化与工业建筑用砖技术
    4.1 建材生产方式的改变——近代制砖工业技术发展
        4.1.1 传统制砖技术延续
        4.1.2 制砖技术的机械化
        4.1.3 制砖工厂规划建设
    4.2 建材生产变革的深入——产品类型变化与质量标准推行
        4.2.1 产品及原料的多样化
        4.2.2 规格与质量的标准化
    4.3 建材生产变革的影响——制砖技术传播与砖瓦产业勃兴
        4.3.1 制砖技术传播
        4.3.2 制砖工业分布
    4.4 工业建筑用砖技术的改变
        4.4.1 “青”“红”之变——观念改变与技术改变之辩
        4.4.2 砌筑方式——规格统一带来的改变
        4.4.3 粘合材料——对应砌体改变的变化
        4.4.4 特殊构造——回应工业生产的处理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近代工业快速发展期水泥引进与工业建筑混凝土应用
    5.1 从落后到超越——中国近代水泥工业发展
        5.1.1 大量建设保障——中国近代水泥产量提升
        5.1.2 窑体技术变革——国际水泥生产技术提升
        5.1.3 后发外生优势——中国近代水泥技术提升
        5.1.4 多样企业类型——中国近代着名水泥企业
        5.1.5 曲折前进及多样技术来源
    5.2 营建技术提升——近代混凝土工业建筑技术应用
        5.2.1 西方近代钢筋混凝土技术发展及其在工业建筑的应用
        5.2.2 “过渡型”的结构——钢骨混凝土结构的引入与应用
        5.2.3 中国近代钢筋混凝土结构工业建筑的技术应用
        5.2.4 近代工业快速发展期钢筋混凝土工业建筑营建技术特征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近代工业发展放缓期工业建筑设计专业化
    6.1 西方近代工业建筑设计发展与专业化
    6.2 从“工匠”到“建筑师”——身份认同与地位转变
        6.2.1 主业之外兼营副业——洋行发展与设计类洋行(机构)产生
        6.2.2 华洋混合来源复杂——中国近代建筑设计师产生
        6.2.3 工业建筑审批制度——《建筑工厂审核法》颁布
    6.3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设计机构与设计师
        6.3.1 经验建设与跨界参与——非建筑专业人员的设计
        6.3.2 以施工带入建筑设计——营造厂(施工方)的设计
        6.3.3 执业特点与专业设计——专业建筑设计师设计
    6.4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设计发展与专业化过程特征
        6.4.1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设计特点
        6.4.2 近代工业发展放缓期建筑设计专业化加速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研究主要成果及结论
        7.1.1 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分期方案
        7.1.2 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中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探讨
        7.1.3 技术的适应性及技术选择
        7.1.4 营建技术观念及文化抗争
        7.1.5 技术真实性及其重要意义
    7.2 研究创新
        7.2.1 系统梳理中国近代工业建筑建造技术史
        7.2.2 分类研究建筑材料及其生产流程和技术应用
        7.2.3 尝试对技术实现保障的制度和建筑师的研究
    7.3 未竟之处
        7.3.1 和海外的技术关联性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
        7.3.2 和遗产物证的相关性需要进一步延伸拓展
        7.3.3 研究营建技术发展尚未深入结构力学分析
参考文献
附录A:随文附表
附录B:随文附图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10)近代澳门与珠三角地区经贸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三、学术史回顾
    四、研究主题与方法
    五、研究界定
第一章 明清时期的澳门贸易
    一、澳门贸易形势的变迁
    二、明清时期澳门面临的贸易政策
    三、明清时期澳门贸易形势变迁与政策分析
    四、小结
第二章 近代澳门的贸易秩序及其历史渊源
    一、澳门双重贸易体制的变迁
        (一) 明清时期澳门海关的体制
        (二) 葡澳贸易体制变迁变迁
        (三) 澳门的拱北关体系
    二、中葡贸易体系的共存性研究
    三、小结
第三章 近代澳门与珠三角经贸网络实态
    一、澳门与珠三角贸易网络
        (一) 澳门贸易规模的考察
        (二) 澳门进出口商品结构
        (三) 澳门与珠三角地区的贸易途径
    二、澳门与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比较
    三、小结
第四章 近代澳门与珠三角区域贸易特征
    一、澳门与珠三角地区贸易规模与之对比分析
    二、影响澳珠区域贸易的因素
    三、小结
结语: 双重治理体系下的区域经贸发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民国时期澳门的社会经济(论文参考文献)

  • [1]赵利峰:《民国澳门博彩史》[J]. 赖泽冰. 海交史研究, 2021(03)
  • [2]1932年广州市霍乱研究[D]. 李楠.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2)
  • [3]晚清时期英语在中国的传播研究[D]. 周小渟.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4]民国时期四邑侨乡土匪问题研究[D]. 林嘉宁.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 [5]文物视角中的近代江门与澳门关系研究[J]. 高东辉. 文物天地, 2020(08)
  • [6]晚清广东厘金制度研究:1854-1879年[D]. 黎俊棋. 暨南大学, 2020(04)
  • [7]地域文化体验视角下四条旧城步行商业街调查研究[D]. 何文婷.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8]近代省港澳烟花爆竹贸易研究(18591948) ——以《中国旧海关史料》为中心[D]. 刘婕. 暨南大学, 2020(04)
  • [9]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研究(1840-1949)[D]. 赖世贤. 天津大学, 2020
  • [10]近代澳门与珠三角地区经贸关系研究[D]. 杨浩. 山东大学, 2020(10)

标签:;  ;  ;  ;  ;  

民国时期澳门社会经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