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烟区土壤肥力现状及演变趋势

大理烟区土壤肥力现状及演变趋势

一、大理烟区土壤肥力现状与演变趋势(论文文献综述)

李超,关罗浩,袁文彬,冀浩,周鑫斌,杨欣[1](2022)在《重庆涪陵烟区土壤养分状况分析及演变趋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探明重庆涪陵烟区植烟土壤养分状况,对该区域196个土壤样品养分状况及演变趋势进行分析,并与2002年、2012年的数据进行纵向对比。结果表明:涪陵区烟田土壤约有73.42%的土壤酸化;有71.88%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处于最适宜区间,并逐年缓慢上升;全氮含量偏高(2.30 g/kg);碱解氮处于适宜水平;烟田速效磷含量偏高(55.60 mg/kg),较高和极高的比例较大,并处于逐年上升趋势;速效钾含量整体呈现偏高水平(258.62 mg/kg),适宜水平所占比例较低,含量呈逐年急剧上升趋势。总体来说,目前重庆涪陵烟区土壤肥力需要因地制宜提升,生产上采取"降酸、稳氮、控磷钾、保持有机肥"的养分管理措施,总体上采用"区域大配方、地块小调整"施肥策略,兼顾烤烟养分需求和环境友好的最佳养分管理措施。

肖钰[2](2021)在《四川植烟土壤特征分析及健康评价》文中认为土壤健康评价在土壤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是目前土壤学者的研究热点。四川作为中国烟叶主产区之一,随着目前对烟叶质量要求的提升,对植烟土壤健康评价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以四川凉山、泸州、攀枝花植烟土壤为研究对象,探究0~20 cm、20~40 cm土层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学性质差异性及相关性,并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和模糊数学综合法明确四川植烟土壤健康现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一、土壤物理特征。土壤质地是以粉砂质壤土、粉砂质粘壤土、壤土为主;0~20 cm土层土壤容重均值为1.04~1.38 g/cm3,差异不显着,与土层深度呈正相关;叙永县、古蔺县0~20 cm、20~40 cm土层土壤>2 mm水稳定性团聚体含量占比最大,其中,叙永县、古蔺县土壤团聚结构较好;土壤0~20 cm、20~40 cm平均穿透阻力均值分别是223.82~1235.13 k Pa、954.88~2677.81k Pa,其中仁和区、延边县、米易县、冕宁县土壤穿透阻力均超过烟草适宜生长范围;土壤田间持水量随着土层增加而降低。二、土壤化学特征。土壤p H、全氮、全磷、全钾适宜,土壤碱解氮偏低,土壤有效磷、速效钾、交换性镁、交换性钙偏高。土壤p H范围在5.26~7.21,且盐边县、德昌县土壤偏酸,会理县土壤偏碱。盐边县土壤全氮、碱解氮、全钾、交换性钙偏低;会东县土壤全氮、碱解氮、全磷、全钾、交换性钙偏低;仁和区土壤碱解氮、全磷、交换性钙偏低;米易县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全钾偏低;德昌县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偏低;会理县土壤全氮、全钾偏低;盐源县土壤碱解氮、交换性钙偏低;叙永县土壤全磷、全钾偏低;米易县土壤全磷偏高;叙永县土壤速效钾、交换性钙偏高。三、土壤生物学特征。土壤有机质含量为17.23~37.33 g/kg,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0~20cm土层,土壤可溶性碳为107.46~200.35 mg/kg,米易县(最高)是仁和区(最低)的5.13倍;微生物碳为22.11~113.46 mg/kg,米易县(最高)是古蔺县(最低)的5.13倍;可溶性氮为11.69~31.23mg/kg,古蔺县(最高)是会东县(最低)的2.67倍,微生物氮为5.55~18.49 mg/kg,德昌县(最高)是盐边县(最低)的3.33倍。20~40 cm土层,土壤可溶性碳为59.68~273.16 mg/kg,微生物碳为20.92~99.87 mg/kg,可溶性氮为8.78~25.32 mg/kg,微生物氮为6.01~17.72 mg/kg,且0~20cm土壤可溶性碳、可溶性氮、微生物碳、微生物氮与20~40 cm土层表征差异性较小。四、四川植烟土壤健康综合指数。通过田间定点调查及小区域土壤健康指数验证,主成分分析法更适用于四川植烟土壤健康评价。将其划分为四个等级:Ⅰ等为{古蔺县、叙永县},综合得分范围在[1.373~2.448],需要控制氮肥、钙镁肥;Ⅱ等为{米易县、德昌县},综合得分范围在[0.298~1.373),需增加钾肥、控制磷肥;Ⅲ等{会理县、盐源县},综合得分范围在[-0.777~-0.298),需要增施磷肥、控制钙镁肥;Ⅳ等为{会东县、仁和区、盐边县、冕宁县},综合得分范围在[-1.852~-0.777),需适当深松耕,增施有机肥,控制钙肥、磷肥。综上,主成分分析法评价四川植烟土壤健康等级更具合理性,同时明确限制性土壤因子,为合理施肥和烟区的生态划分提供理论依据。

李政昊[3](2020)在《铁岭市植烟区土壤肥力特征及其综合评价》文中指出烤烟是质与量并重的嗜好类经济作物,影响其长势及品质的因子众多。当气候、品种、栽培管理等条件一定时,土壤是影响烤烟质量及产量的首要环境因素。土壤肥力是土壤的本质特征之一,也是烟草栽培过程中养分调控的重要尺度。铁岭市作为辽宁省植烟面积最大的地区,近年来由于基础地力不清,施肥模式不当,造成土壤板结、酸化、养分非均衡性富集或耗竭、肥料利用率低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当地烟草行业可持续性发展。本研究通过对铁岭植烟区土壤理化指标的测定,基本摸清了当地植烟土壤肥力现状,在实测数据的基础上结合科学的评判标准及适宜的评价方法对当地植烟土壤肥力水平进行评价,同时绘制了土壤养分含量分级图,提出有针对性的施肥对策。本工作对当地构建科学合理的施肥技术体系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对当地烟草行业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耕层浅、容重较大。耕层厚度平均14.09 cm,较最适耕层厚度低10.91 cm,且无一样本点处于适宜范围;土壤容重平均1.35 g?cm-3,较最适范围高0.08 g?cm-3,处于最适范围的样本点占比37.61%。(2)土壤酸化严重,有机质含量较低。土壤p H平均4.89,较最适范围低0.61,处于极低或较低水平的样本点分别占比25.90%、62.94%。有机质含量平均22.16 g?kg-1,处于极低或较低水平的样本点分别占比3.57%、39.73%,适宜水平的样本点占比43.31%。(3)土壤氮素含量较低,磷素过剩,钾素非均衡性富集或匮乏。全氮含量均值1.21g?kg-1,适宜范围的样本点占比66.07%,极低或较低水平的样本点分别占比2.68%、27.68%。速效磷含量平均为79.29 mg?kg-1,较适宜范围高49.29 mg?kg-1,极高水平的样本点占比高达84.82%。速效钾含量均值为253.88 mg?kg-1,较适宜范围高33.88 mg?kg-1,处于适宜范围内的样本点占比仅17.86%,其余样本点均高于或低于适宜范围。(4)土壤中、微量元素匮乏。交换性钙、镁含量均值分别为71.14 mg?kg-1、9.62mg?kg-1,处于极低水平的样本点占比分别为100%、95.28%。有效铜、锌平均含量分别为0.80 mg?kg-1、1.54 mg?kg-1,有效铜含量处于极低水平的样本点占比高达54.72%,有效锌含量处于极低、较低水平的样本点分别占比35.85%、18.87%。水溶性氯含量均值13.14mg?kg-1,处于适宜水平的样本点占比76.42%,整体较为适宜。(5)铁岭植烟区无一等地,二等地和三等地占比分别为54.72%、42.45%。土壤综合肥力指数(IFI值)平均0.59,低于二等地划分标准(IFI 0.6-0.8),现有二等地IFI值偏低,若管理不当退化成三等地的风险较大。(6)根据上述结果,对铁岭植烟区土壤改良和施肥提出如下建议:构建合理耕作层,增施石灰、调酸增钙,减少化肥施入量、加大有机肥投入量,二者配施的同时注意中、微量元素的施入。

陈正发[4](2019)在《云南坡耕地质量评价及土壤侵蚀/干旱的影响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西南区是我国坡耕地分布最为集中的区域,坡耕地是当地耕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耕地利用存在质量下降、空间破碎化、生态问题频发等问题,为此国家提出了实施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战略,并将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作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重要战略支点。云南坡耕地具有分布面积广、坡度大、土壤侵蚀严重、季节性干旱频发、土壤质量偏低等特点。科学评价云南坡耕地质量状况,分析土壤侵蚀/干旱对坡耕地质量空间格局的影响机制是实现坡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的前提和基础。本研究通过数据采集、GIS空间建模与分析、模型计算等研究方法,在坡耕地资源时空分布及演变驱动力分析基础上,建立省级尺度坡耕地质量评价体系,对云南坡耕地质量进行定量评价,分析坡耕地质量的空间格局,从区域空间尺度探讨土壤侵蚀、农业干旱对坡耕地质量的影响机制及空间耦合特征;并对区域坡耕地质量障碍因素进行诊断,建立坡耕地质量调控措施体系及集成模式,研究可为云南坡耕地质量建设和水土生态环境整治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坡耕地资源时空分布及演变驱动力云南坡耕地面积为472.55万hm2,占耕地比例69.79%。近35年来坡耕地与林地、草地、水田等土地利用类型发生了显着的动态转移过程,但转出与转入总体均衡,坡耕地分布重心轨迹呈现出由东北向西南方向移动趋势。坡耕地平均坡度为15.62°,78.96%的坡耕地坡度大于8°,>15°坡耕地比例达48.54%。在坡度级演变过程中,不同坡度分级的坡耕地动态度存在“减小→增大→减小”或“减小→增大→减小→增大”变化过程,<15°坡耕地面积呈增加趋势,而坡度>15°坡耕地面积呈减小趋势,>25°坡耕地动态度波动幅度最大。云南坡耕地分布集聚区呈现为4个显着的分布带,近35年坡耕地核密度分布变化较小,大部分区域坡耕地分布处于低密度区(核密度<12),高密度区(核密度>24)面积占比最小。坡耕地时空演变的主导性驱动力是人口和经济增长需求、玉米和小麦为主体的粮食增产需求、农业产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需求,以及农业干旱导致的作物损失,其中人为因素在坡耕地时空演变中处于主导地位。(2)坡耕地质量评价及影响因素辨识基于“要素-需求-调控”理论框架,云南坡耕地评价指标体系由有效土层厚度、耕层厚度、土壤容重、土壤质地、土壤pH值、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10℃积温、田块规整度、连片度、降雨量、灌溉保证率、田面坡度14个指标构成,以30m×30m栅格(像元)为评价单元,采用综合权重作为指标权重,以加权和法计算坡耕地质量指数(SIFI),对坡耕地质量变化特征进行评价。验证结果表明,坡耕地质量评价结果具有合理性。云南坡耕地质量指数SIFI分布在0.360.81之间,均值为0.59,大部分评价单元SIFI<0.6,不同评价单元SIFI差异显着。坡耕地5种主要土壤类型SIFI大小关系为:赤红壤>红壤>紫色土>黄壤>黄棕壤;SIFI变化与高程有关,在01000m高程内SIFI随高程增加呈增长趋势,在>1000m高程内SIFI随高程增加而减小。分别采用等距5等级划分法和10等级划分法对坡耕地质量等级进行划分。基于5等级划分法,云南坡耕地质量以“中等”、“较高”等级为主;基于10等级划分法,坡耕地质量等级以6等地、5等地、7等地、4等地为主,不同分区坡耕地质量等级的洛伦兹曲线均呈“S”型分布格局。两种质量等级划分结果均表明,云南坡耕地质量等级偏低。高斯模型可较好拟合坡耕地质量指数空间分布的变异函数,坡耕地质量指数空间分布处于中等自相关,气候条件、土壤属性、水分条件、空间形态等结构性因素对坡耕地空间异质性起主要作用。坡耕地质量等级全局空间自相关Moran’s I为0.8489,其空间分布存在显着的聚合特性,LISA集群类型以HH聚集和LL聚集为主。坡耕地质量等级冷热点分布差异显着,热点区主要分布在滇中区、南部边缘区,冷点区主要分布在滇西北区、滇东北区和滇西南区的部分区域。水分条件、光热条件、土壤侵蚀、土壤属性特征是影响云南坡耕地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其中,土壤侵蚀、干旱缺水是制约云南坡耕地质量提升的关键影响因素。(3)土壤侵蚀特征对坡耕地质量的影响云南坡耕地土壤侵蚀量为376.57×106 t.a-1,平均侵蚀模数为7986.31 t/(km2.a),侵蚀面积比例为89.37%,多年平均流失土层厚度为7.31 mm/a;坡耕地土壤侵蚀主要来源于1525°、>25°、815°坡度级坡耕地上。随着坡度增加,对应坡度级坡耕地侵蚀面积比例、侵蚀强度、侵蚀量均呈现增加趋势,坡耕地土壤侵蚀、养分流失是区域侵蚀产沙和养分流失的主要来源。坡耕地质量指数与土壤侵蚀模数、流失土层厚度、养分流失模数呈显着负相关,二者可用指数函数较好拟合,流失土层厚度、有机质流失模数、土壤侵蚀模数对坡耕地质量指数的影响作用较大。流失土层厚度、土壤侵蚀模数主要通过影响坡耕地有效土层厚度、土壤容重等参数变化而影响坡耕地质量,土壤养分流失则通过影响坡耕地有机质、全氮、有效磷等养分含量变化而影响坡耕地质量,土壤侵蚀对坡耕地质量的影响主要通过9条路径完成,其影响总效应为-0.525。土壤侵蚀与坡耕地质量空间耦合度均值为0.821±0.219,总体处于高水平耦合状态,坡耕地质量空间分布对土壤侵蚀空间分布呈出显着的空间耦合响应特征;水土保持与坡耕地质量的耦合协调度均值为0.771±0.141,总体上处于良好的耦合协调状态,坡耕地土壤侵蚀治理与坡耕地质量提升之间存在较强的协调发展关系。(4)农业干旱特征对坡耕地质量的影响云南多年平均年有效降雨量为941.04mm,主要集中在夏季,有效降雨量分布呈现自西南向东北方向递减趋势。夏季作物生育期除4、5月外,大部分区域水分盈亏量大于0,而冬季作物生育期大部分区域水分盈亏量小于0。年尺度农业干旱主要处于“中旱”、“轻旱”和“正常”三个干旱等级,以“轻旱”区所占面积最大,中旱区所占面积最小;季节性干旱以春旱、冬旱为主,其干旱等级主要为“重旱”,夏季以水分盈余为主,秋季则以“中旱”、“轻旱”为主。坡耕地质量指数与年尺度、季节性干旱指数(水分盈亏指数)均呈显着正相关,二者可用线性函数较好拟合,干旱等级越高坡耕地质量越低;不同季节干旱对坡耕地质量的影响程度大小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农业干旱过程主要通过影响坡耕地的水分供给能力和土壤容重、pH值等土壤物理性状变化而影响坡耕地质量高低。干旱对坡耕地质量的影响主要通过3条路径完成,其总效应值为-0.608。农业干旱与坡耕地质量空间耦合度均值为0.955±0.091,大部分评价单元处于高水平耦合状态,坡耕地质量空间分布对农业干旱空间分布呈现出显着的空间耦合响应特征;不同区域农业干旱与坡耕地质量空间耦合度存在较大差异性,南部边缘区、滇西南区、滇东北区耦合度较高,而滇中区、滇西区耦合度相对较低。(5)坡耕地质量障碍因素诊断及调控模式云南坡耕地质量障碍类型以侵蚀退化型、干旱缺水型、有机质缺乏型、养分贫乏型为主,不同分区障碍因素组合及其表现存在差异性。依据特征响应时间(CRT)和因子障碍度(OD)对因子的可调控性和调控优先度进行划分。坡耕地质量可调控因子由耕层厚度、土壤容重、pH值、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灌溉保证率、田面坡度构成,其中,田面坡度、土壤有机质、灌溉保证率、有效磷、速效钾、pH值为优先调控因子。坡耕地质量调控的目标是使可调控因子处于适宜范围,包括理想状态和实际状态两种情景模式。理想状态下云南坡耕地质量调控潜力为0.347,其质量等级可从现状的“中等”提升到“高”等级;实际状态下坡耕地质量调控的潜力为0.198,其质量等级可从现状“中等”提升到“较高”等级,实际状态调控潜力可作为坡耕地质量调控的参考依据。坡耕地质量调控措施由耕作措施、土壤培肥措施、工程措施、种植模式措施、林草措施构成,不同调控措施的保水、保土、保肥、改善耕层结构、增产效应存在差异,保水效应值在0.1570.521之间,保土效应值在0.1990.984之间,保肥效应值在0.1480.659之间,增产效应值在0.0310.655之间。根据不同分区坡耕地利用特征及障碍类型差异,集成了四种调控模式:“水土保持耕作+坡面水系+土壤培肥”型模式(适用于滇中区、滇东南区)、“坡改梯+水土保持耕作+生态退耕”型模式(适用于滇西南区、滇西区)、“坡改梯+水土保持耕作+坡面水系”型模式(适用于南部边缘区),以及“生态退耕+坡改梯+土壤培肥”型模式(适用于滇东北区、滇西北区)。

丁梦娇[5](2019)在《酸性植烟土壤有机碳特征及其腐解调控研究》文中提出作物秸秆添加到土壤中可以降低土壤酸度,改良土壤酸化。但秸秆全量还田后不能在短时间内转化成腐料,聚积在土壤中的未腐熟秸秆越来越多,引起土壤腐殖质组分、碳结构发生变化。腾冲高有机质酸性植烟土壤长年秸秆还田,但土壤pH仍呈逐年降低趋势。为明确长年秸秆还田酸性植烟土壤有机碳特征,通过纤维素降解菌促腐还田秸秆,解决秸秆还田酸性植烟土壤碳组分不合理的问题,进一步改良植烟土壤酸化,提高烤烟品质、产量产值。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分析不同秸秆还田量的酸性植烟土壤(腾冲长年全量秸秆还田、永安水稻收获后部分根茬还田、昌宁秸秆不还田)酸度指标及有机碳的差异,结果可以看出腾冲酸性植烟土壤潜在酸含量低,盐基饱和度高,常年秸秆还田,有机质逐年升高,但烤烟生长季土壤pH值呈逐年降低趋势。土壤中胡敏酸占可提取腐殖物质的比例(PQ)、HA/FA值、E4值及红外出峰波段1630 cm-1处的rA值和积分后相对面积均显着高于昌宁鸡飞镇及永安西洋镇土壤,E4/E6值、△logK值及A2920/A1630值腾冲取样土壤较其他两地区低,说明腾冲取样土壤腐殖物质组成HA相对含量高,有机碳结构较复杂。(2)分析腾冲土壤酸碱性与有机碳结构、腐殖质组分之间的关系。以腾冲同一土壤有机质、养分含量水平下,不同pH值的植烟土壤为研究对象,结果表明,低有机质含量土壤的HA/FA值会随着pH的增高而逐渐降低,说明活性高的碳组分逐渐增多,稳定性高的碳组分逐渐减少。高有机质含量的土壤,pH与HA/FA、PQ值呈极显着负相关关系,随着酸性的增强,HA/FA逐渐增大,稳定性高的腐殖质组分增多。同一有机质含量水平,随着pH升高,红外A2920/A1630逐渐升高。说明在一定pH范围内,同一有机质含量水平,稳定性腐殖质组分增多,土壤pH降低。(3)分析三个烟区的酸性植烟土壤添加不同类型秸秆培养过程有机碳的变化。与空白处理相比,添加秸秆显着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及腐殖质各组分有机碳含量,土壤碳结构缩合度和氧化度呈降低趋势。培养至96 d,三地区土壤腐殖质组成、碳结构较简单化的处理分别为永安添加油菜秸秆、腐熟玉米秸秆及腐熟水稻秸秆,昌宁添加腐熟水稻秸秆、腐熟玉米秸秆,腾冲空白、添加腐熟玉米秸秆、腐熟水稻秸秆,说明相比较未腐熟秸秆还田,腐熟的秸秆还田在较短时间内更易分解,不易使腐殖质组分变复杂,碳结构亦较简单化。秸秆还田配施纤维素腐解菌剂达到促腐秸秆的效果较好。(4)从腾冲高有机质酸性植烟土壤中分离出一株降解纤维素的耐酸性芽孢杆菌属。对其进行多项分类学鉴定,结果表明,菌株Bacillus aciditolerans YN-1T与菌株Bacillus onubensis 0911MAR22V3T、Bacillus humi LMG22167T、Bacillus timonensis10403023T、Bacillus sinesaloumensis P3516T和Bacillus cheonanensis PFS-5T相似度分别为98%、97.5%、97.4%、97.1%和95.9%。菌株YN-1T细胞脂肪酸谱显示具有众多支链脂肪酸;主要成分是iso-C15:0(17.6%),anteiso-C15:0(43.1%)和C16:0(12.2%)。鉴定的极性脂质是diphosphatidylglycerol,phosphatidylglycerol,phosphatidylethanolamine。菌株YN-1T的主要甲基萘醌是MK-7,它是芽孢杆菌属成员的主要甲基萘醌成分。生理生化分类学和表型数据表明菌株YN-1T代表芽孢杆菌属中的新物种。(5)挖掘菌株Bacillus aciditolerans YN-1T纤维素降解机理,对其功能基因组学进行分析。菌株YN-1T的基因组注释共有4,023个基因参与到183个代谢通路中。主要的代谢通路有代谢途径、次生代谢物的生物合成、ABC转运、不同环境中的微生物代谢、氨基酸的生物合成、双组分系统和碳代谢等。基因组中编码CAZymes基因的数量共有126个。占比最高的是糖基水解酶GHs(60个),其次是碳水化合物酯酶CEs(31个)。糖基转移酶GTs、多糖裂解酶PLs、碳水化合物结合模块酶类CBMs和辅助模块酶类AAs注释基因的个数分别为20个、5个、7个和3个。基因组注释包含有糖基水解酶亚家族基因,为菌株YN-1T能够降解纤维素提供了依据,分别为GH1(2个)、GH3(5个)和GH43(3个)。(6)分析配施YN-1T菌剂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33 d后各样本中的优势菌门分别为变形菌门、酸杆菌门、拟杆菌门和芽单胞菌门。样本中微生物种类的Chao1指数、ACE指数和Shannon丰富度指数显示各处理间无显着差异。主成分分析表明随着时间推移,总的细菌丰度及多样性均无显着性变化,特别是添加了微生物菌剂的处理组与只添加秸秆的处理组无明显差异。聚类分析表明相近时间采集的样品被聚为一类,不会对原有的微生物群落结构造成很大的影响。通过微生物多样性、相对丰度及土壤pH分析可知,未腐熟水稻秸秆+微生物菌剂、腐熟水稻秸秆+微生物菌剂及腐熟水稻秸秆添加的效果较好。(7)通过大田试验,验证水稻、玉米秸秆直接还田和配施微生物菌剂还田,对酸性植烟土壤改良效果及烤烟品质的影响,确定最佳还田量。结果表明秸秆还田配施纤维素分解微生物菌剂,有利于水稻、玉米秸秆的分解,酸性土壤pH的提高。添加秸秆及添加秸秆+菌剂处理的烤烟发病率、病情指数都低于CK处理;水稻、玉米秸秆还田配施纤维素分解菌剂烤烟病情指数低于单一秸秆还田处理。与CK相比,添加秸秆配施菌剂的处理,可以提高烤后各部位烟叶钾、总糖及还原糖的含量,其中下、中部烟叶达到显着水平,且能降低烤后各部位烟叶氯含量;中部烟叶和上部烟叶添加菌剂的处理比不添加菌剂的处理烟碱含量偏低;玉米秸秆还田配施菌剂80 kg/667m2处理烤烟产值显着高于40 kg/667m2还田量的处理,与CK相比,水稻、玉米秸秆还田及配施菌剂还田能显着增加上中等烟比例,提高均价,从而提高烟叶产值。

付义勋[6](2019)在《三江并流区草地分布地质条件影响分析》文中认为三江并流区地处青藏高原南缘,地质环境复杂,生态环境脆弱,草地是其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草地分布研究,对认识生态环境及其演化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以往研究主要多涉及草地退化的人为因素研究,对承载草本生长发育的地质背景较少关注,草地分布的地质背景影响机制不明的情况。本文以三江并流区为研究对象,基于2009年和2017年草地遥感信息,采用GIS与RS技术,分析了岩性、土壤类型、地球化学元素、地形地貌(地势起伏度、海拔、坡度和坡向)等地质背景对草地分布的影响。初步揭示了三江并流区草地分布的地质条件影响机制,成果也为草地保护与治理提供了技术支撑。取得成果如下:(1)总结了三江并流区草地分布现状及变化特征2017年三江并流区(一市二州八县)草地达6385.98 km2,主要涉及德钦县、香格里拉县和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2009~2017年间三江并流区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境内草地增加幅度最大、增加速度最快;宁蒗彝族自治县和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境内草地减少幅度最大、退化速度最快。(2)地质条件对草地分布影响成土母岩不同,其形成的土壤理化性状也截然不同,进而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某一种植被类型的分布状况及生长发育情况,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岩性-土壤-植物系统来表述,即岩性不同的成土母岩,其形成的土壤不同,矿质养分含量不同,进而对植被的生长发育产生影响。三江并流区草地主要发育于砂岩(石英砂岩、粉砂岩、细砂岩等)、板岩和玄武岩及花岗岩等成土母岩,其中砂岩类草地发育居多。砂岩往往具有砂状结构,主要含Si02、A1203、FeO、CaO、P205等成分,经成土作用后形成的土壤颗粒细腻、质地较软、结构松散、透气透水性好,且含植物生长所需的Ca、Fe、P等营养元素。板岩主要含SiO2、Al2O3、K2O、MgO、CaO、TFe2O3等成分,经成土作用形成的土壤,质地一般为壤土,黏粒、粉粒及砂粒含量适中,兼有黏土和砂土的优点,透气透水、保水保温性都较好,亦含K、Mg、Ca、Fe等营养元素。玄武岩主要含SiO2、K2O、Na2O、CaO、Fe203、FeO、MgO等成分,具有气孔构造,易风化,经成土作用后形成的土壤,兼具植物生长所需的K、Na、Ca、Fe、Mg等营养元素;花岗岩主要含 Si02、A1203、K2O、Na2O、CaO、FeO、Fe203、MgO等成分,可谓植物营养元素丰富。土壤类型不同,草地发育亦存在差异。三江并流区草地主要发育于燥褐土、高山寒漠土、高山草甸土、亚高山草甸土、棕色针叶林土、新积土和沼泽土等土壤中。分析其原因为:这些土壤多具有透气透水性好、壤土性质佳、腐殖质聚集、有机质含量较高、土壤肥力好等特点,适宜草本生长。地球化学元素富集程度不同,草地发育亦有显着影响。三江并流区Au、K20、CaO与草地发育呈显着线性正相关;Co、Hg、Li、Mn、Nb、Ti、Si02与草地发育呈显着线性负相关;Bi、Cd、Pb、V、Fe203与草地发育呈显着抛物线式相关。分析其原因为:K2O、CaO中富含的K、Ca为植物生长必需营养元素,有利于植物体内光合作用、酶作用及植物组织构成等,能较好的促进草本生长。Hg、Li为毒性金属元素,强烈抑制草本生长,而Co、Mn为植物所需微量营养元素,若Co(过量)、Mn(过量)亦会抑制草本生长。Cd、Pb亦为毒性金属元素,当其富集较低时,可能会促进草本生长,但富集到一定程度时,其毒性明显抑制草本生长。V和Fe203中的Fe为植物生长所需微量营养元素,少量摄入时能促进草本生长发育,但过多将导致如K、Ca、P等营养元素失衡,抑制草本生长。Au、Bi、Nb、Ti、SiO2的富集,可能造成土壤养分、质地改变及其它营养元素失衡等,进而影响草地发育。地形地貌对草地发育影响为:大起伏山地、海拔3500(含)~5000m范围内、坡向为东坡、东南坡、南坡、西南坡等阳坡半阳坡发育显着,而坡度较地势、海拔、坡向而言,对草地发育不甚明显。分析其原因为:山区降水量较多,水热条件好,且山区人为活动影响较小,适宜耐贫瘠、耐严寒、耐干旱、抗风、抗辐射的草本植物生长。

梁兵[7](2018)在《红河烟叶品质特征、影响因子及其提升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通过调查分析红河烟区烟叶品质与生态环境因子状况及关系,并以生态环境因素为依据对烟区进行区划和质量风格特征定位。在生态因素与烟叶品质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明确影响红河烟叶品质的关键因素,以此为基础开展调控技术研究,集成匹配红河烟区生态环境优势的优质特色烤烟生产关键技术体系,有利于实施红河独特红土高原特色优质烟叶生产布局,有利于实施“原料差异化”战略和特色原料供给,有利于卷烟产品在同质化竞争中脱颖而出。论文主要结论如下:1.分析红河州各植烟区县烟叶品质特征表明:整体上红河烟叶化学成分指标含量均值在适宜范围内或接近于适宜范围,烟叶感官质量以弥勒、泸西两县总分最高,其余各县区评吸总分差异不显着。总体表现为:香气质、香气量充足,烤烟香型为清香型,清甜香和干草香为主体香韵,辅以焦甜香、烘烤香。2.通过对红河烟区植烟气象条件、植烟土壤酸碱度、土壤养分和微量元素含量等进行分析发现:总体上,红河州烤烟大田期的温度、日照时数和降雨量等气象条件,以及植烟土壤酸碱度、土壤养分和微量元素含量适宜优质烤烟生长需求,87.24%的植烟土壤养分适宜性等级属于Ⅰ-Ⅲ级,适宜性较好;但12.76%植烟土壤适宜性属于Ⅳ级,适宜性稍差。且48.66%植烟土壤有效硼和17.34%土壤交换性镁离子含量偏低,需调整调整现有施肥方案,改善土壤养分状况。以此为基础,将红河烟区划分为3个主要生态类型区域,并明确各生态类型区域生态环境特征。生态1区包括弥勒和泸西两县的15个乡镇,植烟面积2.08万hm2,属于高纬高海拔植烟区域,气候及各项生产条件完全满足生产优质烟叶原料的要求。生态2区包括弥勒、石屏、建水和开远4县共25个乡镇,植烟面积1.67万hm2,属于中纬中海拔植烟区域,气候及各项生产条件能满足生产优质烟叶原料的要求。生态3区包括建水、个旧、蒙自和屏边4县共14个乡镇,植烟面积0.66万hm2,属于低纬高海拔植烟区域,气候及各项生产条件基本满足生产优质烟叶原料的要求。3.在生态区划的基础上,通过对红河烟区3个不同生态类型区域烟叶品质特征及配方功能的分析,进一步明确了 3个生态种植区域的烟叶品质特征:生态1区:烟叶化学成分协调性好,清甜香最突出,愉悦性、圆润性、甜度、浸润感优,回甜性好,有11.1%可做高端原料,42.6%用于一类原料,46.3%用于二三类原料;生态2区:烟叶化学成分总体协调性较好,清甜香突出,愉悦性、圆润性、甜度、浸润感较优,回甜性较好,有3.7%可做高端原料,27.8%用于一类原料,61.1%用于二三类原料;生态3区:烟叶化学成分总体协调性一般,清甜香、愉悦性、圆润性、甜度、浸润感与回甜性不如1区和2区烟叶,有11.1%用于一类原料,66.7%用于二三类原料,22.2%用于四五类原料。通过与云南其他典型烟区(昆明、曲靖和保山)的生态条件、烟叶品质对比分析,从烤烟种植生态特色、烟叶质量特色以及配方功能等方面进一步明确了红河州烟叶原料风格特色。种植生态特色:红河烟区属于中低海拔、大田均温较高、降雨量中等、较强日照区域,土壤养分相对协调。烟叶质量特色:糖、总氮和烟碱含量适宜,钾含量中等;香型为清香型,清甜香和干草香为主体香韵,辅以焦甜香、烘烤香;香气质细腻,香气量充足,透发性好,香气厚实绵长,吃味饱满,浓度浓,杂气有,刺激稍大。配方功能:在卷烟配方中承担强化烟气、夯实烟气底韵、增强香气浓度和透发性的作用。4.通过开展红河烟区气象因子、植烟土壤因子与烟叶品质的关系研究,揭示了红河烟区生态因素与烟叶品质之间的关系:烤烟大田期气候条件(降雨量、均温、日照时数等)是影响烟叶化学成分协调性的主要因素,并对烟叶感官评吸质量影响明显,在一定气候条件下,烟叶感官评吸总分较高,且变幅较小;而土壤理化性状对烟叶化学成分有显着影响,且植烟土壤硼和镁元素的缺乏是制约红河烟叶品质形成的关键因素,需针对关键因素开展优化技术研究。5.针对影响烟叶品质的关键因素,开展红河烟叶品质特征提升技术研究。红河烟区中低海拔段小苗膜下最佳移栽期较常规移栽提前10d,高海拔条件下的小苗膜下最佳移栽期与常规移栽节令相同;利用GIS技术对红河州烤烟小苗膜下移栽种植环境适宜性进行定量评价和区划,结合不同海拔段最佳移栽时间,明确了红河各县(市)不同海拔段小苗膜下最适宜栽烟时段;烟区适宜的施肥方法为:有机肥料施用量占总施肥量的25%~50%,硼肥基施1.50kg/hm2或者75mL/hm2兑水225kg喷施,镁肥60kg/hm2掺拌细土 150kg塘施或者15mL兑水15kg叶面喷施。

王佩雯[8](2017)在《不同施肥处理下连作对烤烟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因子的影响》文中认为连作是烤烟生产上常见的一种种植模式,烟草长期连作会导致植烟土壤生境发生改变,进而导致烟株长势变差和品质下降等。因此,研究烟草连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选择烤烟连作土壤,以豫烟6号为供试材料,设4个处理,即常规施肥(CK,600kg/hm2)、施用蚯蚓粪肥(T1,600 kg/hm2)、施用微生物菌肥(T2,600 kg/hm2),以及蚯蚓粪和微生物菌肥混合施用(T3,300+300 kg/hm2)。本试验研究了连作障碍下植烟土壤因子(土壤养分物质和土壤酶)变异情况、连作对烤烟土壤的酶活性和根系微生物的影响;并通过高通量测序,结合土壤环境数据进行冗余分析,对土壤样品中的微生物进行细菌和真菌高通量测序,完成植烟土壤微生生物多样性的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蚯蚓粪可以调节连作土壤的酸碱度,使连作土壤由pH 7.5下降为pH 7.2左右。微生物菌肥可显着增加土壤中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两种肥料混合施用处理下,土壤中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与CK相比都达到了差异显着水平,但是对有机质含量的影响并不明显。不同施肥处理与常规施肥相比,对土壤酶活性都有较大的影响,T3处理土壤样本中各酶活性均明显增强,特别是脲酶增幅达到36.68%157.27%。典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对土壤综合肥力影响最显着的土壤环境因子为脲酶活性和碱解氮含量,连作植烟土壤氮素含量水平是影响土壤质量的关键因素;因子分析结果显示,第一主成分上载荷程度较高的脲酶、磷酸酶、碱解氮、过氧化氢酶和速效钾这五个指标一定程度上可以表征土壤肥力。土壤因子主成分分析表明,可将土壤环境系统分成4小系统,其中土壤碳素水平系统影响最大,其中土壤有机质含量能显着影响其他土壤因子。2、对土壤微生物量的分析表明,不同处理间细菌数量随着移栽后生于期的推进,都呈现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不同施肥处理均有利于细菌数量的增多;真菌数量整体上呈现下降趋势,与对照相比较不同施肥处理可以降低土壤真菌数量。各处理比较来看,蚯蚓粪有利于细菌数量的增多,微生物菌肥有利于降低真菌数量,两者配施效果较为均衡,可以缓解土壤微生物失衡的现象。3、对土壤细菌16S rDNA V4区高通量测序,共获得1.60×106个序列,碱基数2.02×109个;植烟土壤包含41个门的细菌,分布于120个纲274个属内,种类十分丰富。连作植烟土壤中,一些细菌种群逐渐成为优势类群,所占比例较大;而一些微量类群逐渐消失,单一的种植和施肥连作制度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产生了较大影响。对Venn图的分析说明施肥处理对连作植烟土壤细菌群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各样品具有相当数量的独有OTU数,但总体上OTU数差别不大;OTUs热图也说明了不同处理间细菌群落结构组成和优势菌群种类差异不大。4、对土壤真菌16S rDNA-ITS区高通量测序,共获得1.11×106个序列,碱基数1.15×109个;连作植烟土壤包含5个门的真菌,分布于16个纲35个属内。优势菌群占主导地位,子囊菌门不同样品中所占比例均能到到90%以上;真菌群落具备一定的结构稳定性和类群相似性;研究发现烟草根际土壤不同样本中普遍存在镰孢菌属、炭疽菌属、链格胞属、曲霉属和青霉属等致病菌群。施用土壤改良性肥料可使真菌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和丰度指数下降,毛霉菌科、孢格腔目等含有大量烤烟土传病害病原菌的真菌类群含量降低。5、冗余分析表明,对细菌丰度作用较大的土壤因子主要是土壤pH值和土壤碳素水平;细菌群落的丰度主要受有机质含量以及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呈正相关关系。土壤脲酶活性与细菌群落多样性呈负相关。土壤中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与真菌多样性指数负相关,说明氮、磷含量是真菌群落扩增的限制因素。土壤蔗糖酶和淀粉酶活性增加,可以显着促进真菌群落的多样性。综上所述,连作植烟改变了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多样性,但对细菌群落结构的多样性影响较小,而是改变主要细菌种群的丰度。此外,本文还分析了蚯蚓粪和微生物菌肥对漯河烟区烤烟连作对土壤环境、根际微生物的影响,认为这两种肥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连作障碍。

王彦锟[9](2017)在《培肥措施对新整理黄壤烟田土壤熟化的影响》文中指出重庆是我国烟叶的主要产区之一,烟叶种植面积常年维持在4000046667公顷,种植规模和产量占全国第六位,属于典型的山地农业生态区。为推动烟田的现代化建设,提高机械化程度,结合植烟区田地破碎度大、耕地坡度较大且较为分散等特点,进行基本烟田土地整理势在必行。但在烟田整理过程中,由于大型机械的作业导致土层扰乱,存在烟田土壤肥力下降、烟叶产量和品质降低等问题。因此通过研究不同培肥措施对烟田土壤熟化和烟草品质的影响,进而筛选出最佳培肥模式,同时对新整理烟田土壤肥力进行综合评价的研究,为烟草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本试验以重庆市主要植烟区县新整理烟田为对象,大田试验与室内试验相结合,研究了生物有机肥对新整烟田土壤微生物生态特性的影响;生物有机肥对黄壤烟田真菌群落结构和烟叶产质量的影响;有机肥-膨润土-腐殖酸复合调理剂对黄壤土吸附氮素的影响;新整理烟田土壤肥力综合评价,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培肥模式(常规处理、生物有机肥375 kg/hm2、生物有机肥750kg/hm2、生物有机肥1500 kg/hm2)对烟草的经济效益、烟叶品质、土壤微生物数量及活性的影响各有不同。相对于常规处理,连续三年施用生物有机肥的处理,均价、总产值和中上等烟叶的比例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以生物有机肥750 kg/hm2处理的均价、中上等烟比例和总产值最高;相对于常规处理,生物有机肥750kg/hm2和1500 kg/hm2处理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微生物碳氮、土壤微生物呼吸强度及微生物熵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结合烤烟生产,生物有机肥750 kg/hm2的处理为最佳选择。(2)黄壤烟田连续三年定点施用生物有机肥后,可以改善黄壤烟田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烟田真菌群落多样性提高。施用生物有机肥处理较传统处理,可使土壤优势真菌群中有益的子囊菌门粪壳菌目(Sordarialesunclassified)和肉座菌目(Hypocreales)相对丰度增加,具有致病性的赤霉属(Gibberrella)的相对丰度降低,而其他菌属相对丰度变化不大。生物有机肥配合火土灰和磷肥施用降低了烟草发病率,增加烟草的产量和中上等烟叶的比例。黄壤烟田施肥推荐基施生物有机肥675 kg/hm2配合移栽穴施营养土1500 kg/hm2(由火土灰1372.5、生物有机肥75、复合肥15和磷肥37.5均匀混合而成)的施肥方式。(3)有机肥-膨润土-腐殖酸混合而成的土壤调理剂有利于增强黄壤烟田对氮素的吸附,土壤调理剂对土壤NH4+-N吸附的影响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表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并在培养60 d时氮素吸附量达到最高值。各处理NH4+-N的等温吸附曲线可以用Langmuir方程进行很好地拟合。随着土壤调理剂用量的增加,土壤NH4+-N最大吸附量Qmax也逐渐提高。土壤调理剂中腐殖酸添加比例能调节黄壤对NH4+-N的吸持能力,调理剂中腐殖酸添加量为20%,显着增加了黄壤对NH4+-N的吸附的容量和强度指标。在烤烟生产上可选择有机肥-膨润土-腐殖酸三者配比为6:2:2的土壤调理剂,根据各地烟田土壤肥力状况确定施用量。(4)对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改进,利用模糊数学法确定评价指标的隶属度,用偏相关系数法求其权重,对重庆新整理烟田改良前后的土壤肥力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选择11项指标作为评价指标,具体包括:水稳性团粒结构、pH、阳离子交换量、有机质、全氮、全磷、缓效钾、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水溶性氯。各个评价指标对土壤养分的贡献程度不同,其中对土壤综合养分贡献程度最大的是有机质,权重系数为0.1657,而贡献程度最小的则是全钾,权重值仅为0.0244。新整理烟田改良后,养分肥力等级(IFI)为极高的占总体的5.21%,养分肥力等级高的占46.96%,养分等级中等的为41.43%,养分等级低和极低的仅占6.4%。重庆新整理烟田改良前后土壤肥力关键指标变化较大,总体上,改良后的烟田土壤肥力有显着提高。其中,土壤大量元素速效养分、全量养分、阳离子交换量和微生物区系数量都有较大提高。改良效果较为明显。

黄俊杰,李世琛,杨德海,赵伟金,杨志娟,杨玉标,王洪云,赵正雄[10](2017)在《大理红塔植烟基地土壤肥力综合评价》文中研究指明为综合评价大理州植烟土壤肥力状况,根据植烟面积采集9个红塔基地单元县具有代表性的基础土壤样品,以土壤p H、有机质、水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等10个指标建立肥力指标体系,结合相关性分析和模糊数学隶属度函数模型(Fuzzy)对各基地单元植烟土壤综合肥力进行评价。结果显示:(1)全州红塔基地主要植烟土壤p H、水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适宜,有机质含量丰富,交换性镁、水溶性氯含量整体偏高,交换性钙和有效硫含量远高于烤烟适宜生长范围上限,土壤有效硼则含量普遍不足;各区域土壤养分指标均存在中等程度的变异,其中,交换性钙、有效硫和水溶性氯变异范围较大;(2)全州土壤综合肥力指数为0.58,变幅为0.150.95,平均变异系数28.2%,土壤肥力状况良好,其中漾濞、南涧、永平和云龙4县土壤肥力达到Ⅰ级,巍山和弥渡为Ⅱ级,宾川和祥云为Ⅲ级,大理市为Ⅳ级(土壤IFI值仅为0.36),与聚类分析结果一致;(3)各县(市)土壤样本分布频率结果表明:宾川县和大理市的低肥力土壤存在比例较大,分别为34.1%和51.1%,其余县(市)土壤多集中在中高肥力等级。

二、大理烟区土壤肥力现状与演变趋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理烟区土壤肥力现状与演变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重庆涪陵烟区土壤养分状况分析及演变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采集
    1.2 土壤样品的测定分析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涪陵植烟区土壤理化性状评价
    2.2 涪陵植烟区土壤理化性状变化趋势
    2.3 涪陵区施肥分区
3 讨论
4 结论

(2)四川植烟土壤特征分析及健康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土壤健康的含义
    1.2 土壤健康评价
        1.2.1 土壤健康评价指标
        1.2.2 土壤健康评价方法
    1.3 土壤健康表征因素
        1.3.1 土壤物理特征
        1.3.2 土壤化学特征
        1.3.3 土壤生物学特征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四川研究区概况
        2.1.1 凉山研究区概况
        2.1.2 攀枝花研究区概况
        2.1.3 泸州研究区概况
    2.2 样地调查与样品采集
        2.2.1 样地调查
        2.2.2 样品采集
    2.3 测定及计算方法
        2.3.1 土壤物理性状的测定
        2.3.2 土壤化学性状的测定
        2.3.3 土壤生物学性状的测定
    2.4 土壤健康评价方法
        2.4.1 主成分分析法
        2.4.2 模糊综合数学法
    2.5 数据处理及分析
第三章 四川植烟土壤物理特征特性
    3.1 土壤质地
    3.2 土壤穿透阻力
    3.3 土壤容重
    3.4 土壤水稳定性团聚体
    3.5 土壤田间持水量
    3.6 土壤物理性状相关性
    3.7 讨论
        3.7.1 四川不同植烟区土壤物理性状差异
        3.7.2 四川植烟土壤物理性状相关性分析
    3.8 小结
第四章 四川植烟土壤化学特征特性
    4.1 土壤pH
    4.2 土壤全氮、碱解氮
    4.3 土壤全磷、有效磷
    4.4 土壤全钾、速效钾
    4.5 土壤交换性钙、交换性镁
    4.6 土壤化学性状相关性
    4.7 讨论
        4.7.1 四川不同植烟区土壤化学性状差异
        4.7.2 四川植烟土壤化学性状相关性分析
    4.8 小结
第五章 四川植烟土壤生物学特征特性
    5.1 土壤有机质
    5.2 土壤可溶性碳、微生物碳、可溶性氮、微生物氮
    5.3 土壤生物学性状相关性
    5.4 讨论
        5.4.1 四川不同植烟区土壤生物学性状差异
        5.4.2 四川植烟土壤生物学性状相关性分析
    5.5 小结
第六章 四川植烟土壤健康评价
    6.1 土壤健康评价指标间相关性分析
    6.2 主成分分析法
        6.2.1 主成分个数、贡献率、累积贡献率
        6.2.2 公共因子的主成分表达式
        6.2.3 主成分综合得分
    6.3 .模糊数学综合法
        6.3.1 确定函数隶属度值
        6.3.2 评价指标权重
        6.3.3 土壤健康综合指数
    6.4 土壤健康综合指数比较
    6.5 土壤健康评价方法的验证
        6.5.1 田间定点跟踪评价
        6.5.2 小区域土壤健康评价的验证
    6.6 讨论
    6.7 小结
第七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7.1 全文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铁岭市植烟区土壤肥力特征及其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土壤肥力评价方法
        1.2.2 土壤物理性质对烟叶品质的影响
        1.2.3 土壤酸碱度对烟叶品质的影响
        1.2.4 土壤有机质含量对烟叶品质的影响
        1.2.5 土壤大量元素含量对烟叶品质的影响
        1.2.6 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对烟叶品质的影响
    1.3 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的、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开原市
        2.1.2 昌图县
        2.1.3 西丰县
    2.2 试验设计
        2.2.1 研究技术路线
        2.2.2 土壤样品采集
        2.2.3 指标的选取及测定方法
    2.3 土壤肥力评价方法
        2.3.1 评价指标选取
        2.3.2 隶属函数确定
        2.3.3 指标权重确定
第三章 铁岭烟区土壤肥力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
    3.1 土壤物理指标测定结果与分析
        3.1.1 耕层厚度
        3.1.2 土壤容重
        3.1.3 三相结构
        3.1.4 田间持水量
    3.2 土壤化学指标测定结果与分析
        3.2.1 土壤pH分析
        3.2.2 土壤有机质含量分析
        3.2.3 土壤氮素含量分析
        3.2.4 土壤速效磷含量分析
        3.2.5 土壤速效钾含量分析
        3.2.6 中、微量元素含量分析
    3.3 小结
第四章 铁岭植烟区土壤肥力综合评价与讨论
    4.1 铁岭植烟区土壤肥力综合评价
        4.1.1 评价指标及隶属度的确定
        4.1.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1.3 IFI值计算及土壤综合肥力评价
    4.2 铁岭植烟土壤肥力调查与评价结果讨论
        4.2.1 土壤物理性质
        4.2.2 土壤酸碱度
        4.2.3 土壤有机质
        4.2.4 土壤大量元素
        4.2.5 土壤中、微量元素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调控对策及建议
        5.2.1 调控对策
        5.2.2 施肥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4)云南坡耕地质量评价及土壤侵蚀/干旱的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坡耕地质量涵义及分析
        1.1.1 坡耕地的概念
        1.1.2 坡耕地质量的涵义
        1.1.3 耕地质量研究热点分析
    1.2 坡耕地质量评价
        1.2.1 坡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1.2.2 坡耕地质量评价方法
    1.3 坡耕地质量影响因素
        1.3.1 土壤侵蚀对坡耕地质量的影响
        1.3.2 水分条件对坡耕地质量的影响
        1.3.3 种植制度对坡耕地质量的影响
        1.3.4 耕作利用对坡耕地质量的影响
    1.4 坡耕地质量调控措施
        1.4.1 水分调控措施
        1.4.2 土壤管理措施
        1.4.3 农业措施
    1.5 结语
第2章 绪论
    2.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2.1.1 研究背景
        2.1.2 选题意义
    2.2 研究目标及内容
        2.2.1 研究目标
        2.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2.3.1 研究方案
        2.3.2 技术路线
    2.4 研究区概况
        2.4.1 气候及地质地貌
        2.4.2 土壤类型及植被
        2.4.3 研究分区及坡耕地利用特征
第3章 坡耕地资源时空分布及演变驱动力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数据来源及处理
        3.1.2 时空演变及驱动力分析
    3.2 坡耕地空间分布及变化趋势
        3.2.1 坡耕地空间分布特征
        3.2.2 坡耕地空间转移特征
        3.2.3 坡耕地分布重心轨迹变化
    3.3 坡耕地坡度级演变特征
    3.4 坡耕地核密度时空演变特征
    3.5 坡耕地演变的驱动力分析
    3.6 小结与讨论
        3.6.1 小结
        3.6.2 讨论
第4章 坡耕地质量评价及影响因素辨识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数据来源及评价单元
        4.1.2 坡耕地质量评价体系
        4.1.3 坡耕地质量空间结构分析
    4.2 坡耕地质量评价及空间分布特征
        4.2.1 坡耕地质量评价
        4.2.2 坡耕地质量指数空间分布
        4.2.3 坡耕地质量等级空间分布
    4.3 坡耕地质量空间变异特征
        4.3.1 半方差函数拟合
        4.3.2 空间变异性特征分析
    4.4 坡耕地质量空间聚集特征
        4.4.1 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
        4.4.2 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4.4.3 空间冷热点分析
    4.5 坡耕地质量影响因素辨识
    4.6 小结与讨论
        4.6.1 小结
        4.6.2 讨论
第5章 土壤侵蚀特征对坡耕地质量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数据来源
        5.1.2 RUSLE模型及参数因子分析
        5.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5.2 降雨侵蚀力时空分布特征
        5.2.1 降雨侵蚀力季节分布
        5.2.2 降雨侵蚀力空间分布
    5.3 坡耕地土壤侵蚀特征
        5.3.1 土壤侵蚀空间分布特征
        5.3.2 不同坡度坡耕地土壤侵蚀特征
        5.3.3 流失土层厚度特征
        5.3.4 养分流失特征
    5.4 土壤侵蚀对坡耕地质量的影响机制
        5.4.1 土壤侵蚀与坡耕地质量的相关性
        5.4.2 土壤侵蚀与坡耕地质量的因子排序
        5.4.3 土壤侵蚀对坡耕地质量的影响路径
    5.5 土壤侵蚀与坡耕地质量的空间耦合协调特征
        5.5.1 空间耦合度分析
        5.5.2 空间协调度分析
    5.6 小结与讨论
        5.6.1 小结
        5.6.2 讨论
第6章 农业干旱特征对坡耕地质量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数据来源
        6.1.2 数据处理与分析
    6.2 降雨量-盈亏量时空分布特征
        6.2.1 有效降雨量时空分布
        6.2.2 水分盈亏量时空分布
    6.3 农业干旱时空分布特征
        6.3.1 年尺度干旱空间分布
        6.3.2 季节性干旱时空分布
    6.4 农业干旱对坡耕地质量的影响机制
        6.4.1 干旱与坡耕地质量的相关性
        6.4.2 干旱与坡耕地质量的因子排序
        6.4.3 干旱对坡耕地质量的影响路径
    6.5 农业干旱与坡耕地质量的空间耦合特征
    6.6 小结与讨论
        6.6.1 小结
        6.6.2 讨论
第7章 坡耕地质量障碍因素诊断及调控模式
    7.1 坡耕地质量障碍因素
    7.2 坡耕地质量调控优先度及潜力
        7.2.1 坡耕地质量调控优先度
        7.2.2 坡耕地质量调控目标
        7.2.3 坡耕地质量调控潜力
    7.3 坡耕地质量调控措施及效应
        7.3.1 调控措施体系及作用机理
        7.3.2 调控措施效应分析
    7.4 坡耕地质量调控集成模式
        7.4.1 “水土保持耕作+坡面水系+土壤培肥”型模式
        7.4.2 “坡改梯+水土保持耕作+生态退耕”型模式
        7.4.3 “坡改梯+水土保持耕作+坡面水系”型模式
        7.4.4 “生态退耕+坡改梯+土壤培肥”型模式
    7.5 小结
第8章 结论及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特色与创新
        8.2.1 研究特色
        8.2.2 研究创新
    8.3 本文研究不足之处
    8.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文章、获奖与参与课题情况

(5)酸性植烟土壤有机碳特征及其腐解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和目的
        1.1.1 研究意义
        1.1.2 研究目的
    1.2 秸秆添加、有机碳矿化与土壤酸化之间的关系
        1.2.1 植烟土壤酸化现状
        1.2.2 有机碳分组及其官能团表征
        1.2.3 有机碳组分与土壤酸度之间的关系
        1.2.4 秸秆添加对土壤酸化改良与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1.2.5 秸秆还田对土壤及作物生长的影响
    1.3 添加纤维素分解菌对秸秆腐解及应用效果研究
        1.3.1 纤维素分解菌的腐解机制
        1.3.2 纤维素分解菌在秸秆还田中的应用
        1.3.3 纤维素分解菌对土壤微生态的影响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酸性植烟土壤酸度指标及有机碳特征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土壤
        2.1.2 测定方法
        2.1.3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土壤理化特征
        2.2.2 土壤养分和酸度指标垂直分布特征
        2.2.3 土壤腐殖质特征
        2.2.4 土壤可见光谱特征
        2.2.5 土壤红外光谱特征
    2.3 讨论
第3章 腾冲不同pH值植烟土壤有机碳特征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测定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植烟土壤基本理化指标分析
        3.2.2 有机碳及腐殖质组分分析
        3.2.3 各分组土壤光谱分析
    3.3 讨论
第4章 酸性植烟土壤添加秸秆有机碳特征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土壤材料
        4.1.2 试验秸秆材料
        4.1.3 试验处理
        4.1.4 取样时间
        4.1.5 测定指标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各类型秸秆特征差异
        4.2.2 各类作物秸秆添加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4.2.3 各类作物秸秆添加对土壤HA、FA的影响
        4.2.4 各类作物秸秆添加红外光谱分析
    4.3 讨论
        4.3.1 秸秆基本特征
        4.3.2 土壤有机质变化
        4.3.3 土壤腐殖质组分影响
        4.3.4 土壤红外光谱分析
第5章 纤维素降解菌(Bacillus aciditolerans)的筛选与鉴定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菌种的筛选和纤维素降解效果试验
        5.1.2 菌株YN-1T的形态学描述及生理生化鉴定
        5.1.3 系统发育学特征及基因组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系统发育地位与基因组分析
        5.2.2 生理生化鉴定
        5.2.3 对滤纸及秸秆的分解
    5.3 讨论
第6章 Bacillus aciditolerans纤维素降解功能基因组学分析
    6.1 试验材料与方法
        6.1.1 供试菌株
        6.1.2 试验主要试剂和仪器
        6.1.3 试验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原始数据质控
        6.2.2 全基因组测序与组装结果
        6.2.3 细菌全基因组序列功能元件分析
        6.2.4 细菌全基因组生物信息学分析
    6.3 讨论
第7章 纤维素降解菌(Bacillus aciditolerans)对酸性植烟土壤p H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7.1 材料与方法
        7.1.1 试验材料
        7.1.2 试验处理
        7.1.3 样品采集与处理
        7.1.4 生物信息学分析
    7.2 结果与分析
        7.2.1 秸秆添加配施微生物菌剂对高有机质酸性土壤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7.2.2 秸秆添加配施微生物菌剂对高有机质酸性土壤pH的影响
    7.3 讨论
第8章 纤维素降解菌(Bacillus aciditolerans)对酸性植烟土壤养分、碳特征、烤烟生长及产质量的影响
    8.1 材料与方法
        8.1.1 试验材料
        8.1.2 试验设计
        8.1.3 测定项目
    8.2 结果分析
        8.2.1 土壤基本理化指标分析
        8.2.2 烤烟生长
        8.2.3 烤烟品质
        8.2.4 烤烟产量产值
    8.3 讨论
第9章 全文总结
    9.1 结论
        9.1.1 酸性植烟土壤酸度指标及有机碳特征
        9.1.2 不同pH值植烟土壤有机碳特征
        9.1.3 酸性植烟土壤添加秸秆培养过程有机碳特征
        9.1.4 纤维素降解功能菌筛选、多项分类学鉴定
        9.1.5 Bacillus aciditolerans纤维素降解功能基因组学分析
        9.1.6 纤维素降解菌对酸性植烟土壤pH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9.1.7 秸秆还田配施纤维素降解菌对酸性植烟土壤养分、有机碳特征及烤烟生长、产质量的影响
    9.2 本研究的创新点
    9.3 下一步工作设想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作者简历及作者在读期间的科研成果

(6)三江并流区草地分布地质条件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质条件基本内涵
        1.2.2 地质背景与植被(草地)关系研究
        1.2.3 草地研究现状
    1.3 问题的提出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
        1.5.1 草地空间分布及变化特征
        1.5.2 草地分布地质条件影响分析
    1.6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研究区范围
        2.1.2 自然环境
    2.2 社会经济概况
        2.2.1 交通
        2.2.2 人口
        2.2.3 经济
第三章 区域地质背景及环境地质特征
    3.1 地球动力学背景
    3.2 地质背景
        3.2.1 地层岩性
        3.2.2 构造
        3.2.3 岩浆岩
    3.3 环境地质
        3.3.1 地形地貌
        3.3.2 土壤类型
        3.3.3 地球化学特征
第四章 草地空间分布及变化特征
    4.1 草地定义
    4.2 数据源
    4.3 草地遥感解译标志建立
    4.4 草地空间分布现状
    4.5 草地动态变化特征
        4.5.1 草地数量变化
        4.5.2 草地变化的速度和趋势
        4.5.3 草地变化区域差异
    4.6 小结
第五章 草地分布地质条件影响
    5.1 气候与植被带
    5.2 岩性对草地发育影响
    5.3 土壤类型对草地发育影响
    5.4 地球化学元素富集程度对草地发育影响
    5.5 地形地貌对草地发育影响
    5.6 小结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
    6.1 讨论
    6.2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7)红河烟叶品质特征、影响因子及其提升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前言
    1.1 文献综述
        1.1.1 烟叶质量评价方法与烤烟种植区划
        1.1.2 我国不同烟区烟叶品质特征及分区
        1.1.3 植烟生态环境对烟叶品质的影响
        1.1.4 栽培措施对烟叶品质的影响
    1.2 研究背景、内容及技术路线
        1.2.1 研究背景
        1.2.2 研究内容
        1.2.3 技术路线
2 红河烟区烟叶品质特征及产值产量分析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红河州烟叶品质特征
        2.3.2 红河州烤烟产量和效益
    2.4 讨论
    2.5 结论
3 红河烟区植烟生态环境分析及区域划分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气象因子
        3.2.2 土壤样品采集
        3.2.3 检测方法
        3.2.4 评价指标
        3.2.5 数据统计
    3.3 气象因素
        3.3.1 年降雨量
        3.3.2 年均温
        3.3.3 年日照时数
    3.4 土壤肥力
        3.4.1 样品分布
        3.4.2 土壤质地
        3.4.3 土壤肥力及其评价
        3.4.4 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
    3.5 红河烟区的生态区划及其特征
        3.5.1 红河烟区的生态区划
        3.5.2 红河烟区不同生态区域生态环境特征
    3.6 讨论
    3.7 结论
4 红河烟区各生态区域烟叶质量风格特征及其与生态环境因子的关系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不同生态区域烟叶化学成分的差异
        4.3.2 不同生态区域烟叶产量、质量、评吸总分及差异
        4.3.3 不同生态区域烟叶风格与感官质量评价
        4.3.4 红河生态因子与烟叶品质特征的关系
    4.4 讨论
    4.5 结论
5 红河烟叶品质特征提升技术
    5.1 引言
    5.2 不同海拔烤烟小苗膜下最佳移栽期研究
        5.2.1 材料与方法
        5.2.2 结果与分析
    5.3 红河州烤烟小苗膜下移栽适宜性区划
        5.3.1 材料与方法
        5.3.2 结果与分析
    5.4 红河烟叶品质提升施肥技术
        5.4.1 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技术
        5.4.2 硼肥、镁肥合理使用技术
    5.5 讨论
    5.6 结论
6 全文总结、创新点及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不同施肥处理下连作对烤烟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因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连作障碍的概念和由来
    1.2 烤烟连作对土壤因子的影响
        1.2.1 烤烟连作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1.2.2 烤烟连作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1.3 烤烟连作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1.4 烟草连作障碍的消解办法
    1.5 高通量测序技术原理与其在土壤微生物方面的应用
2 引言
3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材料与样品采集
    3.2 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
    3.3 土壤酶活性的测定
    3.4 土壤微生物数量的测定
    3.5 土壤微生物高通量测序分析
        3.5.1 细菌和真菌基因组DNA的提取及扩增
        3.5.2 测序数据质量控制及预处理
        3.5.3 测序reads数及OTUs数量评估
        3.5.4 测序深度检测
    3.6 统计分析方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烤烟连作对土壤因子的影响
        4.1.1 烤烟连作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4.1.2 烤烟连作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4.1.3 连作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酶的关系分析
        4.1.4 连作土壤因子的主成分分析
    4.2 烤烟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差异比较
    4.3 烤烟根际土壤细菌的变化分析
        4.3.1 土壤细菌OTUs比较
        4.3.2 土壤细菌种群分类学水平分析
        4.3.3 土壤细菌多样性指数分析
        4.3.4 土壤细菌不同样品间共有及特有菌群比较
    4.4 烤烟根际土壤真菌的变化分析
        4.4.1 土壤真菌OTUs比较
        4.4.2 土壤真菌种群分类学水平分析
        4.4.3 土壤真菌多样性指数分析
        4.4.4 土壤真菌不同样品间共有及特有菌群比较
    4.5 烤烟根际土壤微生物与土壤因子的耦合分析
        4.5.1 土壤细菌群落特征指数与土壤因子间的冗余分析
        4.5.2 土壤真菌群落特征指数与土壤因子间的冗余分析
5 结论与讨论
    5.1 关于烤烟连作对土壤因子的影响
    5.2 关于烤烟连作对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5.3 关于烤烟连作对根际土壤细菌的影响
    5.4 关于烤烟连作对根际土壤真菌的影响
    5.5 关于烤烟连作条件下根际土壤微生物与土壤因子间的影响
参考文献
ABSTRACT
作者简介

(9)培肥措施对新整理黄壤烟田土壤熟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新整理烟田的现状
    1.2 培肥措施对烟田肥力恢复的影响
        1.2.1 培肥措施对土壤微生物生态特征的影响
        1.2.2 培肥措施对土壤缓冲能力的影响
    1.3 培肥措施对烟叶产质量的影响
    1.4 新整烟田土壤肥力综合评价
第二章 引言
    2.1 研究背景及意义
    2.2 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
第三章 生物有机肥对新整烟田土壤微生物生态特性的影响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地概况
        3.2.2 试验处理
        3.2.3 测定方法和数据分析
        3.2.4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生物有机肥对烟叶产质量的影响
        3.3.2 生物有机肥对微生物数量和比例的影响
        3.3.3 生物有机肥对土壤呼吸强度的影响
        3.3.4 生物有机肥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及微生物熵的影响
        3.3.5 生物有机肥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理类群变化的影响
    3.4 讨论
    3.5 结论
第四章 生物有机肥对黄壤烟田真菌群落结构和烟叶产质量的影响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供试材料
        4.2.2 试验设计
        4.2.3 土壤样品采集
        4.2.4 土壤真菌的 18SrRNA基因测序
        4.2.5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土壤样本取样深度验证及测序结果
        4.3.2 不同施肥处理对新整理黄壤烟田真菌门的影响
        4.3.3 不同施肥处理对新整理黄壤烟田真菌属的影响
        4.3.4 土壤真菌群落丰富度与均匀度分析
        4.3.5 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分析
        4.3.6 不同施肥处理土壤真菌主成分分析
        4.3.7 不同施肥处理对烟草发病率的影响
        4.3.8 施肥对烟叶经济指标的影响
    4.4 讨论
    4.5 结论
第五章 有机肥-膨润土-腐殖酸复合调理剂对黄壤土吸附氮素的影响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供试材料
        5.2.2 试验设计
        5.2.3 等温吸附试验
        5.2.4 样品分析与数据处理
    5.3 结果与分析
        5.3.1 不同土培时间下调理剂对土壤NH_4~+-N吸附的影响
        5.3.2 土壤调理剂对土壤NH_4~+-N吸附量的影响
        5.3.3 土壤调理剂对土壤NH_4~+-N吸附参数的影响
    5.4 结论
第六章 新整理烟田土壤肥力综合评价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研究区域
        6.2.2 土壤样品采集与分析
    6.3 结果与讨论
        6.3.1. 评价指标及其隶属度的确定
        6.3.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6.3.3 土壤综合肥力评价模型的建立
        6.3.4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新整烟田肥力评价
        6.3.5 新整理植烟土壤肥力关键指标改良前后对比
    6.4 结论
第七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7.1 全文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

(10)大理红塔植烟基地土壤肥力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土壤采集与测定
    1.3 土壤肥力综合评价方法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理州主要植烟土壤养分状况评价
    2.2 养分指标隶属度和权重确定
    2.3 土壤肥力综合评价
    2.4 植烟土壤肥力聚类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四、大理烟区土壤肥力现状与演变趋势(论文参考文献)

  • [1]重庆涪陵烟区土壤养分状况分析及演变趋势[J]. 李超,关罗浩,袁文彬,冀浩,周鑫斌,杨欣. 东北农业科学, 2022
  • [2]四川植烟土壤特征分析及健康评价[D]. 肖钰.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
  • [3]铁岭市植烟区土壤肥力特征及其综合评价[D]. 李政昊.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4)
  • [4]云南坡耕地质量评价及土壤侵蚀/干旱的影响机制研究[D]. 陈正发. 西南大学, 2019(05)
  • [5]酸性植烟土壤有机碳特征及其腐解调控研究[D]. 丁梦娇.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1)
  • [6]三江并流区草地分布地质条件影响分析[D]. 付义勋. 云南大学, 2019(03)
  • [7]红河烟叶品质特征、影响因子及其提升技术研究[D]. 梁兵. 华中农业大学, 2018(02)
  • [8]不同施肥处理下连作对烤烟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因子的影响[D]. 王佩雯. 河南农业大学, 2017(05)
  • [9]培肥措施对新整理黄壤烟田土壤熟化的影响[D]. 王彦锟. 西南大学, 2017(02)
  • [10]大理红塔植烟基地土壤肥力综合评价[J]. 黄俊杰,李世琛,杨德海,赵伟金,杨志娟,杨玉标,王洪云,赵正雄.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17(01)

标签:;  ;  ;  ;  ;  

大理烟区土壤肥力现状及演变趋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