遨游钢琴世界,探索音乐世界——一本深刻而有趣的“钢琴典藏”

遨游钢琴世界,探索音乐世界——一本深刻而有趣的“钢琴典藏”

一、遨游钢琴世界 探寻音乐天地——一部博大精深、妙趣横生的《钢琴宝典》(论文文献综述)

周怡帆[1](2020)在《全媒体视域下方言传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中国城镇快速一体化发展带来自然村落减少,使用汉语方言的人群在迅速递减,诸多少数民族语言随着族人老龄化而迅速消亡。方言(1)不仅是民族文化的基因和活化石,还是语言多样性的集中体现,更是语言生态发展的持续动力和重要保障。现阶段方言面临的困境实则是传统文化面临的困境,大众对待方言的态度从“不敢说”到“不愿说”到现在的“不会说”,形成当代人虽拥有乡愁却难正乡音的现状。因此,如何能够有效地将方言进行传播、保护和传承是本文的研究起点。本文立足于方言传播的现状与事实,采用跨学科研究视角将语言学与传播学相结合,从全媒体视域对方言传播图景、方言传播模式和方言传播省思及启示几个方面进行了考察。全面审视全媒体视域下方言传播的逻辑演进,提出全媒体方言传播的理论,旨在为保护和传承方言提供新路径、建立新范式。全文共五章分三个层次进行阐述,具体内容如下:第一层次:研究问题和相关概念的确立,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通过国内外文献综述理清思路,确立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指出本文的价值意义和创新之处;第二章则在此基础上,探讨全媒体与方言传播联合共生的关系,对方言传播的内涵、外延、性质、属性进行阐述,对全媒体方言的概念进行界定并对其现实动因和挑战进行考察。第二层次:传播形态和传播模式的解构,包括第三章和第四章;第二层次是论文的重点部分,从方言节目、方言电影、方言微平台、方言短视频、方言出版五个方面进行了详尽调查和研究,探寻不同形态下方言传播的特征、规律和问题。同时,就现阶段方言传播的模式进行总结,提出语言资源保护模式和参与传播模式。第三层次:方言传播机制和范式的建构,包括第五章;基于前四章的研究和梳理,对全媒体方言传播进行省思并创新性地提出全媒体方言传播的新机制和新范式,为后人研究提供新思路。通过详尽的调查数据和分析,阐明全媒体视域下方言传播的缘起、现状、困境和对策。运用三个层次的逻辑递进,拓展方言学和传播学的研究视角,为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献策助力。

冯楠舒[2](2020)在《中国古戏台声学匾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戏台作为古代承载戏曲演出的重要声学建筑,其营造既要适应戏曲表演发展的需要,又要满足神灵和民众的视听需求,其蕴含有丰厚而独特的声学技术,民间也盛传部分戏台有“山西唱戏陕西听”“小胡唱戏城墙上听”“丰衣老汉牛犁地,边听侯冀唱大戏”等卓越的声学效应。虽古戏台存在声学设计或效应的事实和史实,但囿于古代匠人地位较低,故在正史、碑刻、方志乃至神庙内的碑刻对其声学技术或功用几无记载。换言之,学界对古戏台建筑声学的认知有三,一为其蕴含着声学技术,二为其声学技术多在民间哲匠中口口相传,三为其声学技术几无相关文献记载。近年来,随着古戏台声学实证研究的深入及其声学技术演进路径的清晰完整,长期缺位的声学文献研究严重制约着学人对中华传统建筑声学技术乃至建筑声学文化的全面认知,亟需探寻或挖掘古戏台声学文献并研究之。论文发现古戏台匾联内容不仅涉及对声效的描述,而且这些描述实际上表达的是声源经戏台声学构件作用后的综合效果,彰显了古人从音量和音质两个维度对戏台声效的希冀和追求,直接或间接“指引”了古戏台声学技术的演进方向,为极其珍贵的古戏台声学文献。匾联中诸如“响彻云霄”“遏云”“金声玉振”“鱼龙出听”等重复使用的词汇折射出古人对戏台助声功能和声效的认知已达一定的普遍性和一致性。需要强调的是,此类词汇明显具有夸张性,但也正是此类夸张的声效描述深化了匾联乃至古戏台的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激活了古戏台由物质层面向意义、意境等精神层面的升华,使其具有“画龙点睛”的功用,成为古戏台“声境文心”的核心和解读古戏台声效的窗口。本文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本文的研究缘起、研究方法和研究进展,还从三方面分析总结了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也以此作为本论文的写作依据。第二部分为主体部分,其中第一章对匾额和楹联及古戏台匾联的起源发展作以简要介绍,并根据其内容与功用进行分类,从而引出与戏台声学效应相关的匾联(即声学匾联)这一特殊类别;第二章通过查找相关词汇的释义和出处,对古戏台声学匾联进行解读,将其分为音量和音质两部分,又将音量分为达彻四方和达彻云霄两类,将音质分为音韵和谐、旋律悠扬、余音延长和其他四类;第三章在已收集的大量匾联文献的基础上总结出古戏台声学匾联具有数量多且分布广、重复性、普遍性、主观性的特征;第四章从科学、文化、社会等方面详细分析了声学匾联的特殊价值。第三部分为结论部分。附录为本文基于对大量文献的梳理和多次田野工作收录的古戏台声学匾联,便于查阅。论文基于新发现的两百多幅(块)与声学相关的匾联文献,尝试在科学、艺术与历史文化语境下深挖其声学内涵,分析其特征与价值,阐释古人对古戏台声效的认知。不足之处还祈识者赐正。

殷俊[3](2018)在《中日动画艺术创作风格比较研究 ——以二十世纪60至80年代为研究线索》文中指出面对文化创意产业迅猛的发展,世界各国纷纷围绕文化产品开发,展开资本运作,期望在新一轮的“创意经济”竞争中能够脱颖而出,获得收益。紧跟时代的发展,我国陆续出台了相关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法规。作为文化创意产业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动画,也越来越倍受关注。面对新世纪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基于文化内容的创新价值的挖掘依然是我们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中国动画在辉煌时期,其相关作品也曾享誉海内外,被国人引以为傲,先驱们对动画艺术的执着探索和斐然的成就,在世界动画领域中留下了中国的传统民族艺术深刻的印迹。中国动画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传统的创作方式急需改变,借鉴与创新是必由之路。“二十世纪60-80年代”,是世界信息技术革新和政治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促使中日两国动画艺术创作发展形成不同风格的关键时期。中国动画发展史上经历了“辉煌期”、“沉寂期”、“复兴期”的重要阶段,在这三十年期间,以1961年《大闹天宫》的上映拉开序幕,中国动画先后达到了两次创作的高峰,经过持之以恒的探索开创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民族风格之路”,形成了誉满全球的动画“中国学派”,创作了一大批独具浓郁中国传统文化气息及中国民族特色的动画作品。同样,日本动画分别经历了60年代全面振兴时期,70年代动画跌落再振兴时期,以及80年代的辉煌期,是其发展最为重要的三十年,日本动画创作者们经过这一时期的不断磨练,形成并确立了动画艺术创作风格,作品融入到日本每个人、每个家庭的生活中,同时渗透到世界的多个地区,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动画大国。论文以二十世纪60-80年代为研究线索,以史为据,从比较艺术学的视野出发,以中日两国优秀经典的动画作品为证,对中日动画艺术创作风格中最具代表性的创作理念、创作题材、造型风格、叙事结构,以及视听语言等方面进行各自历史的纵向梳理,在此基础上进行历史阶段的横向比较,综合运用史论结合、综合归纳、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等方法,找出各自的发展规律,揭示动画艺术创作风格形成的文化、政治、经济等原因。二十世纪60-80年代,作为中日动画发展史中重要的三十年,梳理、比较研究中日动画艺术创作风格的历史轨迹,以及发展脉络,具有非常重要的史学意义。在中日动画发展史的宏观视阈下对其进行谛视、分析与比较,对于建构动画理论框架和完善动画史的研究都寓意深远。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有五个部分:首先,对中日两国动画艺术创作理念及题材进行定性与定量的分析比较,归纳出各自发展的轨迹、特点及差异;其次,对中日动画艺术创作造型风格展开研究与分析,通过对中国动画造型风格写意性特点与日本动画写实性特色的对比,总结出各自在动画创作中的艺术倾向和设计思维;接着,对中日动画艺术创作叙事结构展开研究及分析,通过对中国动画叙事“四段式”结构和日本动画的叙事情节组织特点的剖析与对比,总结出中日动画叙事结构的特征及在故事组织形式上的差异;然后,针对中日动画艺术创作视听语言展开研究与分析,分别围绕中国动画的“去电影化”与日本动画的“电影化”展开论述与剖析,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两者在视听语言艺术风格处理上的差异;再次,进行了中日动画艺术创作风格比较后的思辨,从文化、政治、经济、教育等因素,展开思考与辨析;最后,综合前面论述的基础上,提出结论与展望,通过对影响中日动画发展的各种因素的剖析,总结出国产动画艺术创作中的经验教训,从宏观层面对中国动画发展方向进行展望,从而为中国动画艺术创作创新与发展寻找到新的途径。中国动画艺术创作的发展,应在学习与借鉴中“取其所长,补己之短”,从多元化的角度挖掘题材,从作品的人文性、科学性和创新性等方面寻求契机突破,实现优秀传统观念与价值在现代文化语境中的转换,从而提升中国动画艺术创作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

郭怡[4](2018)在《匠人文化体验节目的叙事研究 ——以《非凡匠心》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上层建筑对工匠精神的倡导,匠人群体俨然成为IP届爆款,一系列以刻载传统匠人、回望历史遗产、赞颂匠心精神为宗旨的影视节目竞相迸发。《非凡匠心》实现了口碑爆棚和收视斐然的双丰收,通过将“文化记录+深度体验”融合的节目形式,为单纯的影像记录赋予了叙事的表征和属性,为文化体验节目做出先锋示范。笔者在综合整理了经典叙事学和影视叙事学的基础上,明确本文的经验参照和理论框架:根据经典叙事学的“故事”和“话语”的两大维度,加上电视媒体“艺术”层面的独特追求,分列三章。第五章是经验总结,也是本文的研究成果,笔者通过以上三章的分析,在故事层面得出以匠心化人心的叙事特征,在话语层面总结出多维视角带来的阅读体验,意外冲突与非戏剧性叙事,时空转换与整体架构,两条叙事线的缠绕并置等四种叙事风格,在媒介艺术上又看到声画一体的抒情性表达。另外,笔者还考虑到,叙事学作为一种表意活动,揭示了一种文本建构形式,窥视隐匿在节目文本内部的核心品质。笔者从社会背景出发,探讨《非凡匠心》文化性、娱乐性、民族性、时代性的杂糅与互文,看匠人文化体验节目的价值承载,希冀以此为标杆,为文化体验类的同题材节目提供可资借鉴的材料和范本。

李庆锋[5](2016)在《琴弦上的歌》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一位大学教授,一位古汉语学者,无意中翻开了鄌郚乐器的第一页……一20世纪1969年的秋天,萧风瑟瑟,旷野凄凄,一场突如其来的寒流,正席卷着中国的大地。胶济铁路,像一条颤颤蠕动的长蛇,匍匐在齐鲁大地上,通向苍茫的远方。阴历的九月二十九日早晨,一辆列车在青岛火车站发出了一声长嘶,顶着滚滚黑烟,缓缓驶出青岛。青岛,这个饱经沧桑的海滨城市,此时以一种刚毅的面容,目送着又一次分离的

余国志[6](2016)在《成人之美的艺术教育论纲》文中指出中小学艺术教育是基础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下基础教育体系中最为薄弱的环节。艺术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生活的存在,既是物理事实的经验世界,同时,也是情感意义的价值世界。然而,在工具理性、实用主义、主智主义(1)、升学主义(2)、西式艺术教育架构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错误导向下,本应有血有肉、有情有意、有声有色、有光有影的艺术世界,变得“面目可憎”,“本色”容貌遭到了多重遮蔽:人的主体性消失,美的指向性无存。“人”消失在艺术教育的迷茫世界中,“美”隐遁在艺术教育的意义世界里。本应是人和美共有、共生、共存的意义世界,本应作为“教育之眼”(3)的艺术教育,本应作为社会“美的尺度”的艺术教育,本应有着深刻教育意涵的艺术教育,却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应有的方向。主要表现为:知识堆砌,技能泛滥,工具充斥,过程虚无,情感缺失,美被肢解,主体失位。作为学习者的完整的丰富的“人”,被当作艺术知识的被动吸收者、艺术技能的被动训练者、艺术审美的被动参与者、艺术课堂教学的主动脱域者。学习者的身心规律没有得到尊重,学习者的艺术经验与日常生活经验的联结没有被重视,学习者的艺术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致使艺术教育的世界呈现这样一幅“景观”:有明亮的眼睛却发现不了美,有聪敏的耳朵却不会欣赏音乐,有健全的身体而不会舞蹈,有灵性的心魂却无法理解真理。本应以人为本的艺术教育,被异化成了以物为本、以器为本、以象为本、以技为本。本应是化人和人化双向过程的艺术教育,却变成了物化和技化的单向过程。本应让学习者“诗意栖居”开智、怡情、完人的艺术课堂,变成了冰冷的、僵硬的、被蒙蔽的场所。从此,艺术教育的生活世界变得黯然失色,黯淡无光:重知识技能,轻感性直观;重智识课程,轻艺术课程;重理性逻辑,轻审美情感,音“多”乐“少”,美“少”术“多”。艺术教育的功利化、艺术学科的边缘化,艺术课程的形式化,艺术实施的专业化、艺术教学的同质化、艺术评量的标准化,都给艺术教育带来了深深的“病痛”,以致于艺术教育被割裂为三种不同的“病态”:第一种是有艺术,无教育。主要指注重艺术本位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教育的正向意义得到消解的一种现象;第二种是有教育,无艺术。主要指艺术课程流于形式,虚浮,教育意义只是体现在教师、学生和教室的物理存在的一种现象。第三种是无教育,无艺术。主要指既无艺术的意涵,亦无教育的意义的现象。对此,一种忧思和追问不禁产生:艺术教育,如果失去了真、善、美的深刻意涵,而变成了机械的技能、逻辑的推理和无意义的符号,还能称之为艺术教育吗?事实上,完整的人最需要的是既有教育,又有艺术的教育。即第四种形态的教育:既有教育的艺术,又有艺术的教育。既有教育的意义,又有艺术的意涵。这,应是教育的最高理想和最高指向。有危机,就有救赎。成人之美的艺术教育,就是生发于这样一种时代的教育背景中。成人之美的艺术教育是指以人为逻辑起点,以美为辐射半径,以感受和直观为基本手段,以幸福完整为目的,以文化和生活为指向,通过全息艺术课程的阶梯构建,培养学习者必要的艺术素养和人文精神,提升审美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帮助其构建审美系统,成为审美新人,进而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它具有本体性、感受性、人文性、大众性和主体间性等特征。具体来说,它是一个发展的、动态的、开放的、生成的系统,也是一种人为的、为人的、求美的、向美的艺术教育,具有唤醒学习者最原始的艺术本能,构建学习者最本质的艺术经验,服务学习者最纯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习者最深处的艺术思维等价值功能。成人之美的艺术教育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是对当下中小学普通艺术教育弊病的一种反拨,一种纠偏,一种矫正,一种疗治,一种去蔽,也是刮垢、除锈、抛光、澄明的过程。其更深层的意蕴在于通过艺术教育的生活世界,实现人和美的统一,人和美的归位,人和美的融合。成人之美的艺术教育的核心要义在于,它把艺术教育生活世界两个极为重要的维度(人和美),作为其理论主张的基点。首先,成人之美的艺术教育让人回归主体。人是艺术教育的主体。人是艺术教育的目的。艺术教育应服务人的发展。这本应该是极为澄明的教育常识。然而,在当下以“物”和“技”为中心的艺术教育中,强调的是“看得见”的形下,过于偏重表演和实践以及技能,以致于忘了艺术教育的根本目的—人。成人之美的艺术教育强调的是“看不见”的形上,实现由“物”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手”的操作转向“心”的感受,由“真”的确认转向“美”的体认,由单一的能力外展转向与精神内求的统一,由感性转向与理性的统一,由偏向技能转向与人文精神的统一。其次,成人之美的艺术教育以美为根本指向。成人之美的艺术教育是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以情动人和以技悦人的多向过程。美既是根本指向,也是本质。文化是母体。情意是主轴。然而,不难发现,当下的艺术教育生活世界里却“无美”、“非美”、“去美”。在成人之美的艺术教育理论谱系中,“美”不是一个单数概念,而是一个复数范畴;不是一个推理规则,而是一个多重意蕴的集合:如幸福完整、自我实现、全面发展、大写的人。美,就是让他成为他自己,成为最好的自己。因此,“美”是一种价值,一种思想,一种本体,一种谱系,一种教育的尺度。最后,成人之美”的艺术教育观,恰当地把艺术教育领域最重要的“人”和“美”连缀在了一起,构成了艺术教育领域所必须重视的两个要件:人和美。人通过艺术走向审美,艺术是以美育人的桥梁和通途,美是人与艺术的结合。质言之,成人之美的艺术教育构成了“人─艺术─美”和“内(艺术本能)─外(艺术实践)─内(艺术审美)”两条线路的回环系统。要之,成人之美的艺术教育,既是一种艺术教育的美学,也是一种艺术教育的哲学。它是在教育学、哲学以及教育哲学的多维视野观照下,以孔子的美育思想、席勒的美学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理论支撑,以艺术和人、人与美的关系为逻辑起点,从艺术教育的历史背景、学科背景和教育哲学背景出发,采用教育现象学和质性研究等方法,提出成人之美的艺术教育的界说,构建成人之美的艺术教育的理论谱系。并基于人的精神内求和能力外求两个进路,研究艺术教育对于人的发展的多维价值和意义,提出艺术学习的四个心理机制(艺术本能的唤醒机制、艺术经验的同构机制、艺术审美的应答机制、艺术思维的形塑机制)。并通过新教育实验学校的艺术教育案例,实践论证成人之美的艺术教育学习观、课程观、教学观、师资观、评量观,最后得出研究结论,展望未来趋势。概言之,本研究的研究逻辑线路是:绪论—场域论(哪里来)—本体论(是什么)—价值论(为什么)—实践论(怎么做)—余论(哪里去)。本论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绪论;第二章场域论——成人之美的艺术教育之出场语境;第三章本体论——成人之美的艺术教育之理论谱系;第四章价值论——成人之美的艺术教育之价值意义;第五章实践论——成人之美的艺术教育之行动探索;第六章余论。第一章:绪论。从艺术与人、艺术与文化、艺术与教育三个角度,提出研究的背景、目的、动机、意义和文献综述以及研究方法、线路等,为本研究奠定基础。第二章:场域论。从艺术教育的历史背景、学科背景、教育哲学背景三个维度出发,为成人之美的艺术教育之出场语境做铺垫。第三章:本体论。主要围绕成人之美的艺术教育之理论界说,对人、美、艺术的关系进行了考察,对“成人之美”进行了哲学、心理学、人学和教育学的多维解读,在此基础上,提出成人之美的艺术教育之目标、定义、体系等。第四章:价值论。从人的能力外展和精神内求两个进路,研究了其之于人的价值。主要论证了成人之美的艺术教育之价值意义。第五章:实践论。主要从新教育实验的教学实践和案例出发,提出并研究论证了成人之美的艺术教育之教学观、学习观、课程观、教师观、评量观。第六章:余论。主要总结归纳了本论文的研究发现和成果,就成人之美的艺术教育进行省察、审视和展望,指出本研究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揭示出艺术教育的呈人之美、成人之美、美人之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天下大美的形上意蕴。

于栋华[7](2016)在《论中国画家性格与绘画风格的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绘画风格的形成是画家绘画艺术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性格作为影响绘画风格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对绘画风格起着潜在的心理影响。没有自我性格的绘画作品便没有生命力,最终将被历史淘汰,乃至遗忘。中国历代着名的画家在作品中大都注重自我性格的表露,从而创造了他们与众不同的绘画风格,历经中国绘画绵长的发展过程而仍旧被后人所瞩目。本文在研究中国画家性格与绘画风格的史料及借鉴性格与绘画风格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用例证、分析,归纳总结等方法,分析画家的性格与其绘画风格的关系,证明画家的性格对其绘画风格可能形成的影响,及绘画风格中隐含的画家性格因素。本文的第一章首先阐述了选题背景、选题意义、目前研究的现状、本文的研究方法、创新点等。第二章简述了性格、风格与绘画风格的概念,以及绘画风格对于画家成功的重要意义,并着重提出影响个人风格形成的性格因素的重要性。第三章和第四章为本文的重点,第三章分析影响画家绘画风格的性格因素如何对画家的绘画风格进行影响;第四章分析绘画的“体验生活”、“酝酿感悟”、“绘画表现”三个过程中性格的潜在性,说明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性格影响画家的选材;酝酿感悟的过程中,性格左右画家的思维形式;绘画表现的过程中,性格影响画家的审美行为;第五章对性格与绘画风格出现的不相符的现象进行辨析,说明性格的多重性与潜在的性格外露是造成外在性格与实际风格不符的主要原因。第六章得出本文的结论:性格与绘画风格的统一性;性格与绘画风格的可塑性;性格对绘画风格的潜在心理影响;性格的多重性的掩饰现象及风格与潜在的本我的性格相一致。并得出对当代画家的启示:在现代中国绘画人才济济的大潮中,不要盲目跟从潮流,而要充分挖掘自我性格对于绘画创作的有利因素,形成富有自我独特个性的绘画风格。

陈瑶[8](2012)在《基于文化价值视野下的图书版权贸易研究》文中提出我国版权贸易研究大多停留在版权贸易现状、贸易逆差、相关的知识产权法、对比等方面。没有涉及到版权贸易内容研究的论文,仅有的与之相关的研究是从学科分类的角度研究某一类图书的版权贸易情况,如《少儿图书版权贸易的利弊分析》就是研究少儿类图书的版权贸易情况的。因此,更加缺乏从版权贸易图书内容的文化价值角度对版权贸易进行研究的成果。文化具有价值,文化是价值的表现。特别是文化与价值观念紧密联系。一定的文化内含一定的价值观念,一定的价值观念在一定的文化中表现出来。因此,文化的类型与价值密切相关,文化分为几个类型,相应的就有几种文化价值。本文将图书版权贸易的内容分为审美文化、科技文化、政治文化、哲学文化、器物文化、民俗文化等类型。因此每类文化具有其相应的审美价值、科技观念价值、政治观念价值、哲学价值等。版权贸易引进与输出的是不同国家与民族的文化,而无形的版权及有形的图书都只是文化的载体,它们承载着文化交流的内容。本文独辟蹊径,对版权贸易的文化内容进行分类,总结了每类文化相应的文化价值。通过分析发现,中国输出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蕴含了五千年历史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而引进的是西方先进的政治、经济、科技等文化,中西方文化交流中虽然存在着排斥的现象,但多年以来符合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适应我国主流文化价值观的西方先进文化是我国文化交流的主要对象。

温芳[9](2011)在《我的讲台,我的歌 ——从师范生到教师的叙事研究》文中指出师范教育的目标和宗旨是为各级各类学校培养合格的教师,然而,由于部分理论缺乏可操作性,加之师范生缺乏教学经验,导致其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这些问题解决与否,不仅影响了师范生的教学质量,甚至直接决定了师范生能否顺利走上讲台成为合格教师。因此,有必要对师范生到教师转化的过程中遇到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加以研究。本研究采用以人叙事的方式,所选之人为研究者本人,即“我”,所叙之事为“我从师范生学习到教师的经历”,选取该过程中七个主要问题加以详细探讨,并从理念与思想方面做进一步反思。通过讲述“我”成长经历中的故事,补充和丰富师范教育的相关理论,并为师范生提供可供参考的经验。本研究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导言,通过写职业选择之路,探讨本课题的研究缘起、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第二部分是“课程学习的心路”,介绍“我”通过课程学习,掌握了史学、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为走上讲台打下了基础,此外,通过学习、观别人上课直至自己上课,“我”越来越体验到“知易行难”,所以有必要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加以研究。这部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三部分是本研究的主体,包括第二章至第八章,遵循从教学设计到教学实施逻辑顺序,按照厘清概念,分析前人已有的研究的基础上寻找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通过自己的教学经历呈现和分析这些问题,并提出经过实践检验的、可操作性强的建议与对策的研究思路。依次研究了如何历练课程意识?如何选择教学方案?如何优化教学方法?如何更有效地导入?如何运用历史细节?如何培养教学智慧?如何与学生合作?等七个问题。第四部分尾声,从思想和理念层面进一步反思如何辩证地理解充电与放电、师德与师艺、做人与为师等师范生转化为合格教师必须面临的六个问题。

王雪[10](2010)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散文类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九十年代以来散文写作呈现出精神向度的雅俗分流、叙事视角的向内转、表达方式的叙事化等文体特点。随着“学者散文”创作的风起云涌,“学者”这个以学术写作为特定“职业角色”内涵的学术群体成为散文研究的关键词。学者散文具有感时忧患的学者情怀、情感和智慧相互映现等文体特点。面对现代文明学者散文主要呈现出退守、反思、调侃和批判等精神姿态类型,新世纪以来学者散文具有知识性弱化、掉书袋特征退隐、思想性凸显的创作倾向。九十年代以来女性散文出现雅俗分流,一部分顺应消费市场的洪流,以“小女人”散文为代表,一部分坚守精神的家园,守望心灵的净土,如池莉、张抗抗、铁凝、周晓枫、筱敏等的散文文本从不同的层面表现出女性意识的深化和超越。西部散文和东北散文并不只是作家对乡土人生的文化观照,更在于对带有地域特征的自我人格精神的彰显。新文体散文具有类别的差异性,而“叙述手法的变异”可以看作是“新散文”的本质要点。同时对叙述方式的过度追求,也损害了散文本体思想的表达。散文是一种自由的写作,时代、年龄、生活阅历、童年经验以及个人气质、职业角色都是影响散文创作的重要因素。同时创作主体的散文观念、创作意图也会延伸到散文的文本层面。灵魂是创作个体的精神核心,能在什么样的向度上和怎样的维度上展现灵魂的丰富与深度,是散文话语选择中至为重要的审美取向,也更能切近散文的文体本质。树立散文的现代意识,就是既有大众意识又有思辨意识,走入普通人的生活、心理,展现对人生的广泛而深入的思考,使散文写作侧重生活的鲜活性、实在性与思想的深刻性、精神的“清洁性”,并呈现出“诗意”的写作,是散文写作的主要本体意蕴。

二、遨游钢琴世界 探寻音乐天地——一部博大精深、妙趣横生的《钢琴宝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遨游钢琴世界 探寻音乐天地——一部博大精深、妙趣横生的《钢琴宝典》(论文提纲范文)

(1)全媒体视域下方言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思路
        1.1.1 研究缘起
        1.1.2 方言现状
        1.1.3 研究思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及方法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价值及创新
        1.4.1 研究学术价值
        1.4.2 研究创新之处
第二章 全媒体与方言传播的联合共生
    2.1 方言传播的历史与逻辑演进
        2.1.1 方言传播的内涵和外延
        2.1.2 方言传播的性质与功能
    2.2 全媒体方言传播的理论建构
        2.2.1 全媒体方言传播的界定
        2.2.2 全媒体方言传播的动因考察
        2.2.3 全媒体方言传播的现实挑战
第三章 全媒体方言传播图景解构
    3.1 方言节目的多元与统一
        3.1.1 方言节目的演化脉络
        3.1.2 方言节目背后的价值演进规律
        3.1.3 方言节目的文化本质与多元思考
    3.2 方言电影的固守与转变
        3.2.1 何谓“方言电影”与“方言元素”
        3.2.2 方言电影的创作流变
        3.2.3 方言电影的价值意义
        3.2.4 方言电影的文化透视
    3.3 方言微平台的融合与创新
        3.3.1 方言微平台全网数据呈现
        3.3.2 微博中方言传播的裂变和激增
        3.3.3 微信中方言传播的依存和互动
        3.3.4 客户端中方言传播的分享和叙事
    3.4 方言短视频的崛起与繁荣
        3.4.1 短视频中方言传播的延伸与突破
        3.4.2 短视频中方言传播的集中和力量
    3.5 方言出版的嬗变与革新
        3.5.1 EP同步构建纸电融合新平台
        3.5.2 大数据与AR建立跨域沉浸新互动
第四章 全媒体方言传播的模式
    4.1 方言传播的决策力量:语言资源保护模式
        4.1.1 方言保护路径之单一的纸本记录
        4.1.2 方言保护路径之多角度的调查保存
        4.1.3 方言保护路径之全方位联动保护
    4.2 方言传播的推动力量:参与传播模式
        4.2.1 媒体近用:参与传播的切入口
        4.2.2 媒介参与:建构公众的主体性
        4.2.3 精英扩散:参与传播的突破点
        4.2.4 大众赋权:实现参与的关键点
第五章 全媒体方言传播的省思与启示
    5.1 方言媒介化传播的文化省思
        5.1.1 传播主体价值偏离
        5.1.2 传播源始精准缺乏
        5.1.3 传播内容娱乐过度
        5.1.4 传播过程监管困难
    5.2 全媒体方言传播的多维启示
        5.2.1 树立方言传播新观念,奠定语言资源根基
        5.2.2 打造方言传播新内容,弘扬传统文化内涵
        5.2.3 建构方言传播新机制,凸显语言多元魅力
        5.2.4 创建方言传播新范式,提供语言发展动力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方言节目一览表
附录二 :方言电影一览表
附录三 :方言表情包一览表
附录四 :方言短视频一览表
附录五 :乡音情怀公众号内容统计一览表
附录六 :山西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成果
附录七 :口述史(一)
附录八 :口述史(二)
附录九 :国际音标的动漫设计
附录十 :言途网APP设计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中国古戏台声学匾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缘起
    0.2 研究现状
        0.2.1 匾额和楹联的研究现状
        0.2.2 古戏台匾联的研究现状
        0.2.3 古戏台声学的研究现状
        0.2.4 小结
    0.3 研究方法
    0.4 本文的研究进展
第一章 古戏台匾联概述
    1.1 起源发展
    1.2 功用分类
第二章 古戏台匾联中的声效追求
    2.1 音量
        2.1.1 达彻四方
        2.1.2 达彻云霄
    2.2 音质
        2.2.1 音韵和谐
        2.2.2 旋律悠扬
        2.2.3 余音绕梁
        2.2.4 其他
第三章 古戏台声学匾联的特征
    3.1 数量多、分布广
    3.2 重复性
    3.3 普遍性
    3.4 夸张性
第四章 古戏台声学匾联的价值
    4.1 科学价值
    4.2 文化价值
    4.3 历史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1.着作类
    2.硕博论文类
    3.期刊论文类
    4.论文集类
    5.报纸类
附录:中国古戏台声学匾联文献一览表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3)中日动画艺术创作风格比较研究 ——以二十世纪60至80年代为研究线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迅猛发展
        (二)国产动画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相关研究
        (二)国外相关研究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四、主要研究内容
    五、相关研究概念界定
        (一)动画
        (二)艺术创作风格
        (三)时间界定
    六、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点
第一章 中日动画艺术创作理念及题材比较
    第一节 创作理念的比较
        一、中国:对道德与责任的秉持
        二、日本:对生存意识的强调
    第二节 创作题材的比较
        一、中国:传承中创新
        二、日本:淘汰中甄选
        三、创作题材的差异
第二章 中日动画艺术创作造型风格比较
    第一节 中国:造型风格的写意性表达
        一、辉煌期:工艺造型的凝练
        二、沉寂期:政治思想的授意
        三、复兴期:时代风貌的展现
        四、表意形式的演变:不同时期经典角色造型对比
    第二节 日本:造型风格的写实性刻画
        一、萌芽期:造型的线性组织
        二、探索期:色彩的块面处理
        三、成熟期:形象的细腻描绘
    第三节 造型风格的差异
        一、中国:直接引用、完全写实到多元化呈现
        二、日本:借鉴模仿、日臻成熟到画技突破
第三章 中日动画艺术创作叙事结构比较
    第一节 中国:注重逻辑结构
        一、传统艺术结构中“四段式”的溯源
        二、动画叙事结构中“四段式”的运用
        三、经典动画叙事结构的解析
        四、经典动画叙事结构的分配比例
    第二节 日本:珍视情节铺垫
        一、经典动画叙事结构的解析
        二、经典动画叙事结构的分配比例
    第三节 戏剧化与二元对立:线性叙事结构的差异
    第四节 时空交错与散文式:非线性叙事结构的不同
第四章 中日动画艺术创作视听语言比较
    第一节 中国:“去电影化”
        一、视觉风格:艺术化表现
        二、镜头语言:全景式阐释
        三、声音设计:戏剧性烘托
    第二节 日本:“电影化”
        一、视觉风格:具象化呈现
        二、镜头语言:时空感塑造
        三、声音设计:音与画融合
        四、蒙太奇手法:共鸣感唤起
    第三节 视听语言的差异
        一、“去电影化”:美术思维的传统范式与现实局限
        二、“电影化”:视听语言的观念探索与艺术实践
第五章 中日动画艺术创作风格比较后的思辨
    第一节 文化因素
        一、传统文化的影响
        二、外来文化的冲击
    第二节 政治因素
        一、中国:文艺政策推动动画民族特色的探索
        二、日本:产业扶植政策提升动画移植创新的能力
    第三节 经济因素
        一、中国:经济体制转变下形式内容的突破
        二、日本:经济高速发展下内容产业模式的创新
    第四节 教育因素
        一、中国:学科教育
        二、日本:师徒制及职业教育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4)匠人文化体验节目的叙事研究 ——以《非凡匠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价值和意义
    1.2 合理性和创新性
    1.3 研究综述
        1.3.1 叙事学研究综述
        1.3.2 影视叙事学研究综述
        1.3.3 文化体验节目研究综述
    1.4 研究结构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结构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故事”:《非凡匠心》的被述内容
    2.1 诞生背景——“为何”讲故事
        2.1.1 社会气息失衡
        2.1.2 传统文化失声
        2.1.3 电视媒体失职
    2.2 故事主题——讲“什么”故事
        2.2.1 匠人遗世英姿
        2.2.2 文化历史钩沉
        2.2.3 形式深度体验
    2.3 收视反响——讲故事的“效果”
第三章 “话语”:《非凡匠心》的表达模式
    3.1 叙事者:灵活变化的角色
        3.1.1 外显叙述者:公开现身
        3.1.2 暗隐叙事者:隐姓埋名
    3.2 叙事视角:多层并叙
        3.2.1 多元的内视角
        3.2.2 预设的零视角
    3.3 叙事时间的变形
        3.3.1 时序
        3.3.2 时长
    3.4 叙事空间的本真
        3.4.1 开放性——从室内到旷野的变迁
        3.4.2 真实性——叙事空间和制作现场的重合
    3.5 叙事结构的整体性
第四章 “艺术”:《非凡匠心》的媒介形式
    4.1 诗意盎然的画面
        4.1.1 特写画面
        4.1.2 慢镜头
    4.2 温雅静穆的声音
        4.2.1 同期声:对白+独白
        4.2.2 画外音:音乐+旁白
    4.3 韵趣相彰的文字
        4.3.1 专业释义
        4.3.2 厚植底蕴
        4.3.3 妙趣横生
第五章 “形与质”:《非凡匠心》的叙事风格和价值坚守
    5.1 “形”:《非凡匠心》的叙事风格
        5.1.1 人本回归与匠心化人
        5.1.2 多维体验视角与全新阅读享受
        5.1.3 意外冲突与非戏剧性叙事
        5.1.4 时空转换与整体架构
        5.1.5 两条叙事线的并置缠绕
        5.1.6 声画艺术的抒情性表达
    5.2 “质”:《非凡匠心》的价值坚守
        5.2.1 匠心溯源—文化与娱乐的自洽
        5.2.2 匠心立世——匠人精神时代风骨
        5.2.3 匠心凝魂——血脉相承文化赓续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6)成人之美的艺术教育论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目的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动机
        三、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与分析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境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点
    第四节 近似范畴的疑义消解
        一、艺术教育和审美教育
        二、艺术教育与教育艺术
        三、艺术教育和才艺训练
        四、研究对象
第二章 场域论:成人之美的艺术教育之出场语境
    第一节 历史背景
        一、中国艺术教育的历史演绎
        二、西方艺术教育的历史流变
    第二节 学科背景
        一、艺术教育的功利化
        二、艺术学科的边缘化
        三、艺术教学的同质化
        四、艺术实施的专业化
        五、艺术课程的形式化
        六、艺术评量的标准化
    第三节 教育哲学背景
        一、作为主体的人被遮蔽
        二、作为指向的美被消解
        三、“病症”的归因分析
第三章 本体论:成人之美的艺术教育之理论谱系
    第一节 成人之美的艺术教育之理论基础
        一、人文教化:孔子的儒家美育思想
        二、美与自由:席勒的美育思想
        三、审美王国:马克思的美育思想
    第二节 成人之美的基本阐释
        一、寻找失去的“人”
        二、审思“美”的意涵
        三、“美的混乱”在艺术教育领域的澄清
    第三节 成人之美的多维意涵
        一、成人之美的哲学意涵
        二、成人之美的心理学意涵
        三、成人之美的教育学意涵
        四、成人之美的社会学意涵
    第四节 成人之美的艺术教育之界说
        一、“轮廓样貌”
        二、目标和取向
        三、定义与特征
        四、体系架构
第四章 价值论:成人之美的艺术教育之价值意义
    第一节 艺术教育价值概论
        一、艺术教育价值论述
        二、工具价值论
        三、本质价值论
    第二节 物质生存:人的能力外求发展
        一、艺术教育与人的认知能力发展
        二、艺术教育与人的创造能力发展
        三、艺术教育与人的想象能力发展
        四、艺术教育与人的交往能力发展
    第三节 精神需要:人的灵魂内求发展
        一、艺术教育与人的心灵疗育
        二、艺术教育与审美素养的发展
        三、艺术教育与健全人性的建构
        四、艺术教育与人的诗意栖居
第五章 实践论:成人之美的艺术教育之行动探索
    第一节 成人之美的艺术教育之学习观
        一、艺术学习的一般理论
        二、成人之美的艺术学习观
    第二节 成人之美的艺术教育之课程观
        一、新教育实验概述
        二、新教育实验的课程理论
        三、新教育实验体系下的新艺术课程
        四、艺术课程理论和艺术课程现状分析
        五、成人之美的艺术课程观
    第三节 成人之美的艺术教育之师资观
        一、新教育实验的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二、艺术师资队伍的现状
        三、成人之美的艺术师资观
    第四节 成人之美的艺术教育之教学观
        一、一般艺术教学理论概述
        二、普通艺术教学现状和问题分析
        三、成人之美的艺术教育之教学观
    第五节 成人之美的艺术教育之评量观
        一、艺术教育评量的现状
        二、成人之美的艺术评量观
第六章 余论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不足
    第三节 省思与展望
附录:台湾地区中小学普通艺术教育研究报告-从台湾艺术教育现状透视艺术教育的未来趋势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后记

(7)论中国画家性格与绘画风格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当前研究的现状
    1.3 选题意义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
    1.5 论文结构
    1.6 创新点
    1.7 未尽事宜
    1.8 相关说明
第二章 性格、风格与绘画风格的概念
    2.1 性格的定义、性格的形成与发展以及性格的意义
        2.1.1 性格的定义
        2.1.2 性格的形成与发展
        2.1.3 性格的意义
    2.2 风格的定义、风格理论的发展
        2.2.1 风格的定义
        2.2.2 风格理论的发展
    2.3 绘画风格的概念
第三章 影响画家绘画风格的性格因素
    3.1 人文环境因素
        3.1.1 先秦两汉时期
        3.1.2 魏晋南北朝
        3.1.3 唐代
        3.1.4 宋代
        3.1.5 元明清
        3.1.6 近代
        3.1.7 当代
    3.2 时代性格影响下的时代风格
        3.2.1 先秦两汉时期
        3.2.2 魏晋南北朝
        3.2.3 隋唐五代
        3.2.4 宋代
        3.2.5 元明清
        3.2.6 近现代
        3.2.7 当代
    3.3 地域性格影响画家的风格
        3.3.1 地域性格的定义
        3.3.2 地域性格影响下的画派风格
        3.3.3 地域改变带来的风格变化
        3.3.4 李唐的风格转变
        3.3.5 徐悲鸿的风格转变
        3.3.6 刘新华的思乡爱国情结
    3.4 家庭影响画家的性格
        3.4.1 教育的意义
        3.4.2 家庭境况
        3.4.3 家庭教育态度
        3.4.4 家庭气氛
        3.4.5 童年情结
        3.4.6 绘画世家
    3.5 学校教育塑造画家的性格
        3.5.1 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
        3.5.2 当代的学校教育
        3.5.3 学校教育的利弊
    3.6 社会活动
        3.6.1 社会活动的意义
        3.6.2 人生经历与绘画风格转变
        3.6.3 陈洪绶怪诞人物造型的社会因素
        3.6.4 跌宕人生对李孝萱画风的影响
    3.7 绘画天赋
        3.7.1 绘画天赋的意义
        3.7.2 大脑中枢的审美功能
        3.7.3 神思审美思维
        3.7.4 石鲁癫狂中的艺术造像
        3.7.5 审美直觉
        3.7.6 绘画天赋与遗传
        3.7.7 绘画天赋的差异
    3.8 画家气质
        3.8.1 气质的含义
        3.8.2 气质的动力特征
        3.8.3 气质学说的演变
        3.8.4 画家气质类型与风格特征
        3.8.5 躁狂抑郁气质的悲观世界
        3.8.6 何家英综合气质在绘画中的体现
第四章 性格在绘画过程中的体现及其对绘画风格的潜在心理影响
    4.1 审美需要是画家绘画的动机
        4.1.1 审美需要的含义
        4.1.2“天生我才”的徐渭
    4.2 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性格影响画家的选材
        4.2.1 审美的目的性
        4.2.2 体验生活,积累素材
        4.2.3 谢环的选材心理
        4.2.4 唐寅的选材心理
        4.2.5 石涛“残花情结”的心理含义
    4.3 酝酿感悟的过程中,性格影响画家的思维形式
        4.3.1 潜意识中本我的暴露
        4.3.2 图解潜意识的运动规律
        4.3.3 图解潜意识的斗争
        4.3.4 图解画家潜意识的演绎发展
        4.3.5 艺术“灵感”
        4.3.6 从潜意识角度分析陈洪绶的《花鸟草虫图》
    4.4 理智性格酝酿感悟的逻辑性
        4.4.1 理性性格画家的风格特点
        4.4.2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的理性因素
    4.5 感性性格酝酿感悟的非逻辑性
        4.5.1 感性性格画家的风格特点
        4.5.2 八大山人绘画中的非逻辑因素
    4.6 绘画表现的过程中,性格影响画家的审美行为
        4.6.1 不同性格的审美行为差异
        4.6.2 审美动作改变时的绘画表现
        4.6.3 以美酒作为润笔的画家
        4.6.4 傅抱石“抱石皴”风格的动作审美
第五章 性格与绘画风格相囿的辨析
    5.1“画如其人”的推测
    5.2 性格的外部形象—人格面具掩盖真实的性格
        5.2.1“人格面具”
        5.2.2 画家“人格面具”是一种修养、学养的表现
        5.2.3 秦桧“因人废字”
        5.2.4 带着“面具”的“红光亮”绘画风格
    5.3 性格的内部形象—阿尼玛和阿尼姆斯显出相反的性格
        5.3.1“阿尼玛”和“阿尼姆斯”塑造性格内部形象
        5.3.2 张萱、周昉的女性化内部性格倾向
        5.3.3 管道升的男性化内部性格倾向
        5.3.4 清代“常州画派”女性画家的男性内部性格倾向
        5.3.5 古代“名妓”画家的男性内部性格倾向
    5.4 维护身体机能恢复平衡的风格
        5.4.1 图解“压抑性格造成的极端爆发”形成的风格
        5.4.2 图解“紧张的机体需要休息”形成的风格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图片来源
图表来源
致谢
附:个人部分绘画作品

(8)基于文化价值视野下的图书版权贸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当前我国版权贸易发展现状与环境
        1.1.2 选题的现实意义与学术价值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版权贸易研究现状
        1.2.2 版权贸易文化价值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基本方法与思路
        1.3.1 基本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课题研究的创新点及研究目标
第2章 版权贸易的文化内涵
    2.1 版权贸易的定义、特点与功能
        2.1.1 版权贸易和图书版权贸易
        2.1.2 版权贸易的作用与影响
    2.2 版权贸易与文化价值论的契合点
        2.2.1 版权贸易的本质是跨文化传播
        2.2.2 我国版权引进与输出中的文化交融
        2.2.3 我国版权引进与输出的起源、发展及现状
        2.2.4 版权贸易文化价值界定
第3章 引进版权的文化价值
    3.1 引进版权信息基本统计结果及分析
        3.1.1 历年引进版权品种数
        3.1.2 引进图书版权的版源地分析
        3.1.3 国内出版单位及出版地分析
    3.2 引进版权图书的文化分类统计分析
    3.3 引进版权图书文化价值分析
        3.3.1 哲学文化类图书分析
        3.3.2 政治文化类图书分析
        3.3.3 审美文化类图书分析
        3.3.4 民俗文化类图书分析
        3.3.5 科技文化类图书分析
        3.3.6 器物文化类图书分析
        3.3.7 经济学文化类图书分析
        3.3.8 心理学文化类图书分析
        3.3.9 历史文化类图书分析
        3.3.10 社会学文化类图书分析
        3.3.11 旅游文化类图书分析
第4章 输出版权的文化价值
    4.1 输出版权信息基本统计结果及分析
        4.1.1 图书版权输出数量统计及分析
        4.1.2 图书版权输出地分析
        4.1.3 国内输出单位及输出地分析
    4.2 输出版权图书的文化分类统计分析
    4.3 输出版权图书文化价值分析
        4.3.1 哲学文化类图书分析
        4.3.2 政治文化类图书分析
        4.3.3 审美文化类图书分析
        4.3.4 民俗文化类图书分析
        4.3.5 科技文化类图书分析
        4.3.6 器物文化类图书分析
        4.3.7 经济学文化类图书分析
        4.3.8 心理学文化类图书分析
        4.3.9 历史文化类图书分析
        4.3.10 社会学文化类图书分析
        4.3.11 旅游文化类图书分析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9)我的讲台,我的歌 ——从师范生到教师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误入豪门"嫁错郎,还是嫁对郎?——课题缘由的叩问
    引子 职业选择
    叙事01 "易中天现象":诱惑与畅想
    叙事02 "先结婚,后恋爱":痛苦、徘徊与决心
    叙事03 "学生聘老师":如梦初醒
    叙事04 "书中自有黄金屋吗":知易行难啊!
    ◎小结 我的建议:要用"心"来憧憬
第一章 "一张白纸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吗?——课程学习的心路
    引子 科学是欢乐的炼狱
    叙事05 史学入门:啊!博大精深的史海,淹得我够呛
    叙事06 教育发蒙:哇塞,崭新的理念与俺的拳拳之心
    叙事07 心理探寻:教师的"必修课"
    叙事08 大开眼界:《人有三只手吗?》有感
    ◎小结 我的建议:教了才晓何为"师"!
第二章 "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哟"——课程意识的历练
    引子 什么是课程意识?
    中学历史学科关于课程意识的研究
    叙事09 云里雾里:教材说得是历史吗?
    叙事10 再加把劲:目标为何没完成?
    叙事11 自说自话:"过程"还是"结论"?
    叙事12 出乎意料:学生竟会这样想!
    ◎小结 我的建议:看上"她",才有溜溜的稳!
第三章 "端端溜溜地照在,康定溜溜的城哟"——教学方案的选择
    引子 什么是教学方案?
    中学历史学科关于教学方案的研究
    叙事13 闭门造车:我自说自话的方案
    叙事14 照猫画虎:模仿遭遇优秀的方案
    叙事15 屈从也难:一般学生的方案
    叙事16 量身定做:我的学生的方案
    ◎小结 我的建议:看上"她",才有溜溜的准!
第四章 "张家溜溜的大哥,看上溜溜的她哟"——教学方法的优化
    引子 什么是教学方法?
    中学历史学科有关教学方法的研究
    叙事17 张冠李戴:失败的提问
    叙事18 东施效颦:讲故事缘何也遭质疑?
    叙事19 捉襟见肘:我该怎么讲?
    叙事20 恰如其分:法西斯是如何铸造杀人机器的?
    ◎小结 我的建议:看上"她",才有溜溜的巧!
第五章 "李家溜溜的大姐,人才溜溜的好哟"——有导有入的导入
    引子 什么是导入?
    中学历史学科关于导入的研究
    叙事21 不导无入:"照本宣科"要不得
    叙事22 导而不入:第一锤敲在哪里?
    叙事23 导而误入:两面美国国旗
    叙事24 导而即入:感恩节的故事
    ◎小结 我的建议:看上"她",才有溜溜的妙!
第六章 "一来溜溜地看上,人才溜溜的好哟"——历史细节的运用
    引子 什么是细节?
    中学历史学科关于细节的研究
    叙事25 历史人物应是人:黄花岗起义中的革命党人
    叙事26 历史事件的视角:法国大革命也能这样讲
    叙事27 历史文献的焦点:为何是"第一个人权宣言"?
    叙事28 历史文物的背后:"兵马俑"的导游还是教师?
    ◎小结 我的建议:看上"她",才有溜溜的彩!
第七章 "二来溜溜地看上,会当溜溜的家哟"——智慧火花的闪耀
    引子 什么是教学智慧?
    中学历史学科关于教学智慧的研究
    叙事29 怕受欺负:被学生难住之后
    叙事30 不受欺负:强势打压学生的问题
    叙事31 甘受欺负:将计就计地应对"恶搞"
    叙事32 引导欺负:我说的对吗?我说错了吗?
    ◎小结 我的建议:看上"她",才有溜溜的靓!
第八章 "世间溜溜的女子,任我溜溜地爱哟"——师生合作的关键
    引子 什么是师生合作?
    中学历史学科关于师生合作的研究
    叙事33 有问不答怎么办:"就是不想理你"
    叙事34 平等还是不平等:讨论后的思考
    叙事35 民主不能忘秩序:收放当自如
    叙事36 响鼓也需重锤敲:如何与高水平学生合作?
    ◎小结 我的建议:看上"她",才有溜溜的顺!
尾声 "世间溜溜的男子,任你溜溜地求哟"——唱之不尽因有情
    引子 反思之反思,抑或建议之建议?
    叙事37 用时恨少,充电比放电更重要
    叙事38 拜师学艺,真理比师傅更重要
    叙事39 多难兴邦,失败比成功更重要
    叙事40 临阵磨枪,勇气比学识更重要
    叙事41 德艺孰先,身正比学高更重要
    叙事42 返璞归真,做人比为师更重要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10)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散文类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九十年代以来“散文研究”的路径及方法
    二、“九十年代以来散文”的研究现状及选题依据
第一章 九十年代以来散文发展概况
    第一节 九十年代以来的“散文热”文学现象
        一、“散文热”序曲
        二、“散文热”的原因
        三、“散文热”的表征
        四、文化传播视域中的“散文热”本质
    第二节 九十年代以来散文写作的历史脉象
        一、精神向度:雅俗分流
        二、叙述视角:“向内转”
        三、表达方式:叙事化
第二章 学者散文
    第一节 学者散文概况
        一、概念辨析及历史沿革
        二、九十年代以来的主要创作
    第二节 知识分子面对现代文明的精神姿态
        一、退守
        二、反思
        三、批判
    第三节 文体模式与文化传播
        一、文化传播视域中的差异性
        二、学者散文叙事模式与缺失
第三章 女性散文
    第一节 “小女人”散文创作概况
    第二节 女性意识的深化与超越
        一、日常生活的哲理思索
        二、女性意识的超越
第四章 地域散文
    第一节 西部散文
        一、乡土人生的文化观照
        二、西部人格的彰显
    第二节 东北散文
        一、自然风情
        二、历史文化渗透乡土情怀
第五章 新文体散文
    第一节 “新文体散文”概况
        一、“新文体散文”概念辨析
        二、“新文体散文”创作概况
第六章 九十年代散文的主要“写作主体”类型
    第一节 散文本体属性与“写作主体”的关联
        一、“写作主体”的现代转变
        二、散文的本体与“写作主体”的关联
    第二节 小说家与散文文体的话语关联
        一、二十世纪小说家的散文成就
        二、小说家散文的叙事策略
    第三节 诗人与散文文体的话语关联
        一、诗人写散文的传统
        二、九十年代以来诗人的主要散文创作
        三、“生活事物”的“诗性”开掘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四、遨游钢琴世界 探寻音乐天地——一部博大精深、妙趣横生的《钢琴宝典》(论文参考文献)

  • [1]全媒体视域下方言传播研究[D]. 周怡帆. 山西大学, 2020(02)
  • [2]中国古戏台声学匾联研究[D]. 冯楠舒. 山西大学, 2020(01)
  • [3]中日动画艺术创作风格比较研究 ——以二十世纪60至80年代为研究线索[D]. 殷俊. 武汉理工大学, 2018(07)
  • [4]匠人文化体验节目的叙事研究 ——以《非凡匠心》为例[D]. 郭怡. 广西大学, 2018(01)
  • [5]琴弦上的歌[J]. 李庆锋. 时代文学, 2016(10)
  • [6]成人之美的艺术教育论纲[D]. 余国志. 苏州大学, 2016(09)
  • [7]论中国画家性格与绘画风格的关系[D]. 于栋华. 天津大学, 2016(12)
  • [8]基于文化价值视野下的图书版权贸易研究[D]. 陈瑶. 西南交通大学, 2012(11)
  • [9]我的讲台,我的歌 ——从师范生到教师的叙事研究[D]. 温芳. 华东师范大学, 2011(06)
  • [10]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散文类型研究[D]. 王雪. 吉林大学, 2010(05)

标签:;  ;  ;  ;  ;  

遨游钢琴世界,探索音乐世界——一本深刻而有趣的“钢琴典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