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地球化学勘探中ΔC与油气异常的相互配置关系

油气地球化学勘探中ΔC与油气异常的相互配置关系

一、油气化探中ΔC与烃类异常的相互配置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赵静,熊永强,梁前勇,李芸[1](2014)在《土壤蚀变碳酸盐的区域性分布特征及其地球化学意义》文中提出土壤蚀变碳酸盐(ΔC)是油气化探的一个重要指标,在油气化探中得到广泛的使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然而由于对ΔC的碳源及其具体矿物形态相知较少,导致该法在业内存在一定的质疑。本文通过对不同地区地表土壤样品、海底沉积物以及钻井岩屑样品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其碳源、分布特征及矿物形态。结果表明,不同化探样品中ΔC的含量与所处的地质环境有关,陆地地表土壤样品中ΔC的含量普遍较高,其次为海底沉积物样品,钻井岩屑样品中的最低;而钻井岩屑样品(还原环境)中ΔC的δ13C值比地表土壤样品及海底沉积物样品(近地表氧化环境)都要偏轻;由此推测形成ΔC的碳源有无机、有机以及混合源三种,各种来源的C对ΔC的贡献因化探样品所处的地质环境的不同而不同;X射线衍射物相分析结果表明,形成ΔC的CO2除了由方解石和白云石的分解产生外,还有少量的由未知矿物提供。

李超[2](2012)在《饶阳凹陷深层土壤微量元素的分布规律、赋存状态及油气藏的指示意义》文中研究指明油气地球化学作为一种勘查技术方法,化探在20世纪中国油气资源勘探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未来的油气勘探中仍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自身也将得到更大的发展。这是因为油气化探具有直接、快速、成本低的突出特点或技术优势。本文利用河北省1:25万平原区多目标地球化学区域调查的数据资料,对饶阳凹陷地区深层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分布规律进行了探讨。通过搜集资料及采集土壤深层样品等,分析研究该区的元素分布规律;通过土壤样品X射线衍射分析,探讨土壤中元素赋存状态。通过对重点区带进行多种微量元素分布与油气分布的空间对应关系分析采用全量及赋存状态分析方法,探讨指示油气富集区的微量元素种类和异常分布特征,并用微渗漏理论对异常进行解释,分析油气显示区域上方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变化的控制因素,为油气勘探战略选区服务,并对利用深层土壤微量元素含量进行油气勘探靶区选择进行预研究工作。论文主要取得以下结论和认识:1、微量元素的区域分布特征可以反映构造单元与隐伏构造的分布特征。深部土壤样品元素含量分布与隐伏构造之间有较高的空间对应关系。凹陷区域元素呈低值分布,凸起区域元素呈高含量分布态势。隐伏断裂是导致元素上述分布的主要原因,这是由于凹陷和凸起之间多为断层接触关系,断层是油气中微量元素上移的主要通道。因此造成凸起区域元素呈高含量分布,而凹陷区域元素则呈低值分布的区域分布形式。2、在同级构造单元凹陷区域,油气藏的上方微量元素显示为高值区域,非油气藏上方为低值区,具有较好的空间对应关系。3、油气显示区域上方微量元素的含量的高低分布主要受节理、裂隙发育程度控制。节理发育地区油气上方微量元素呈高含量分布态势(4号剖面),节理不发育地区的油气上方微量元素呈低值分布态势(3号剖面),若油气位于节理发育过渡区域,则油气上方微量元素含量分布亦呈过渡态势分布(2号剖面)。4、微量元素的分布于断裂的产状有较密切的关系,高值区同断裂的向上延伸方向对应。5、油气显示区域元素赋存状态研究表明,凸起区域主要为各种元素的铁锰氧化态、残渣态的高含量分布区,而油气显示区域为各元素残渣态的最低含量分布区。离子态、水溶态等在不同构造区域内含量变化不大。且元素各种形态的含量分布于总量分布规律类似,即油气区域上方元素为高值分布区域(4号剖面),各元素的不同存在形态也以高值分布为主;油气显示区域元素为低含量分布时,各元素形态亦多为低值分布。

杨少平,弓秋丽,文志刚,张华,孙忠军,朱立新,周国华,成杭新,王学求[3](2011)在《地球化学勘查新技术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地球化学勘查是资源和环境领域一种十分重要的勘查评价方法技术。最近十年来地球化学勘查新方法新技术研究的重要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基本解决了森林沼泽区、干旱半干旱高寒山区、高寒湖沼丘陵区中普遍存在的有机质和?或风成沙对水系沉积物测量的严重干扰问题,确定采样粒级为:森林沼泽区和高寒湖沼丘陵区-10+60目,干旱半干旱高寒山区-10+40目或-10+80目。大大改善了这些地区的地质找矿效果,新找到了以沱沱河多金属矿田为代表的一批有影响的大型—超大型矿床,开创了资源勘查的新局面。②建立了覆盖区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方法技术体系:以1点?4 km2系统采集地表(20 cm以内)和以1点?16 km2系统采集1.5 m深度土壤样品,测试54种元素和指标。提出了农业、环境和城市地球化学异常查证及评价方法。为建立绿色和特色农牧产品基地、碳循环研究提供出高质量的基础地球化学资料。完成了中国勘查地球化学向环境调查领域的成功转型。③深穿透地球化学理论和方法技术研究获得了一定的进展,发现了纳米尺度金属微粒从深部向地表迁移的线索,初步制定出深穿透地球化学样品的特殊分析测试方法技术。④油气化探方法技术在曲折中发展前进,初步建立起了完整的勘查方法技术体系,在油气勘查工作中得到一定程度的推广应用,取得了一些成功的油气勘查案例。

宁维坤,任志高[4](2010)在《油气化探方法在方正断陷油气勘探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方正断陷近地表油气地球化学勘探工作采用土壤酸解烃、蚀变碳酸盐(△C)和荧光光谱分析技术,筛选出多个反映油气异常的指标,圈定出红旗Ⅰ级综合异常、西六方Ⅱ级综合异常和宝兴Ⅲ级综合异常。红旗Ⅰ级综合异常和西六方Ⅱ级综合异常具有异常强度大、平均衬度和评价指数高等特征,为最有利含油气远景区,是进一步勘探的主要方向;而宝兴Ⅲ级综合异常强度弱,仅具一定的参考意义。方3井、方401井、方6井和方4井均部署在西六方Ⅱ级综合异常上,获得工业油气流,证实了异常下油气的存在。

刘申芬,颜自给,刘国庆,姚锦其[5](2009)在《四川盆地麻柳场以北地区油气化探应用效果》文中认为四川盆地蜀南地区就是一个典型油气田老区,在麻柳场气田以北地区开展油气化探工作,通过对各地层中烃类和非烃指标的研究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对该地区下一步油气勘探部署提供了有力的地球化学依据。

贾国相[6](2009)在《氡气勘查地球化学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本博士论文“氡气勘查地球化学技术研究与应用”是承担国家科学技术部科技攻关公益型基金项目《气体集成快速定位预测隐伏矿新技术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油气勘查工作需要而选题的。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国家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许多主要矿种资源的保证程度相当低,特别是石油、天然气资源形势非常严峻。据统计,每年需进口原油量占总量的40%。尤其是近十年来,油气勘查的难度不断加大,勘探成本猛增,而一些常规非地震探测技术因受到复杂地球化学景观条件的影响,而找油效果不佳,石油地质行业更渴望以高效、快速、成本低的新技术、新方法来进行油气勘查。为了扭转这一被动局面,就必须依靠科技进步,积极探索更有效的油气勘查新技术,增加相关先进仪器设备的投入,并与现代油气成藏规律的理论有机结合,建立更经济有效的石油、天然气勘查方法和评价预测新体系,从而使石油、天然气勘查-评价水平和科学预测能力得到整体提升。以有效增加国内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储备,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保证。本博士论文主要根据油气化探的研究现状,对目前正在应用和曾经报道过的一些油气勘查方法的有效性进行综合分析,选择“氡气测量技术”为研究方向,以此进一步验证该方法寻找油、气田有效性,同时依据氡气地球化学行为,重点探索氡气异常与油-水、气-水边界的空间关系,并建立一套根据氡气异常特征来有效划分和预测油-水、气-水边界的地球化学判别标志,旨在提高油气勘查的有效性,同时降低以钻探来划定油-水、气-水边界的高额经济成本。近几年来,随着一些先进的放射性探测仪器的不断引进,其中配备先进氡气探测仪器的氡气测量技术便首当其冲地被应用于油气勘查新方法的研究中。例如葛良全、宋利中、刘洪福等在多个油气区进行了探索性试验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新进展。通过对大量资料的检索,以及进行大量野外实地取样、室内试验与资料处理等综合分析研究,使得本课题基本上达到了预期效果,其主要认识有以下几点:(1)根据氡的地球化学行为、特性的资料性研究,对氡在各种介质中的射气作用、存在形式、吸附-迁移作用及形成机理进行较详细的掌握,从而充分肯定了氡气与石油、天然气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并且,在众多已知油、气田(藏)上的试验效果也充分证明,氡气在反映油、气活动的环境条件和油、气活动的分布区域方面确实具有独特的指示作用和效果。(2)根据氡气异常在油、气田(藏)的分布规律、形态、强度及规模等特征,进一步完善并建立起一套利用氡气寻找和圈定油、气有利富集区段的异常模式,它是氡气异常解释评价和圈定油气富集有利靶区的重要地球化学模式,在未来的生产实践及应用工作中将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这套模式的独特优点在于它适用于在我国不同时代沉积盆地、不同地表地球化学景观条件下寻找油气的氡气异常评价。(3)建立并完善了氡气测量技术的野外工作方法和室内异常解释的评价方法与原则。(4)本课题不仅有力地证实氡气异常在寻找油气田上的指示效果,而且研究发现,氡气异常在确定和划分油-水或气-水边界上是针对性很强的判断标志。这对于降低以钻探来确定油水或气-水边界的高额成本,将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5)氡气异常不仅能有效地划分单层油、气田(藏)的边界,而且还能预测多层油、气田(藏)的边界,对地下水的强弱以及活动区域也能作出定性判断。这将有助于推动应用勘查地球化学技术在预测油、气埋藏深度等方面的技术进步,并对在我国干旱地区应用氡气测量技术寻找地下水资源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6)任何一种新的技术方法在实验研究工作中都会不同程度地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干扰因素。本课题对可能存在的干扰因素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确定了不同干扰因素的消除办法。这对提高氡气测量技术在油气勘查上的应用效果和资料的可信度具有重要意义。

谷珊珊,陈远荣,贾国相,姚锦其,张志伟[7](2008)在《桂中1井井中化探指标的异常特征和指示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井中化探作为一种新的油气监测和早期盆地勘查评价的地球化学技术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文章优选了酸解烃(SC1-SC4)、热释烃(RC1-RC4)、二维荧光(FL327、FL366、FL399)、后生碳酸盐(△C)和热释汞(Hg)等作为评价指标,通过对桂中1井各种化探指标的异常特征分析,表明区内存在油气生成潜力,并指出了其主要生油气层段和储油气层段。

刘亚伟[8](2007)在《新场气田上方地表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文中提出新场气田具有以下特征:埋藏较浅,压力较大,储层良好,通道较适宜,区域构造特征研究成熟度较高等特点,该区是研究地表有机、无机地球化学异常特征与油气田关系的天然实验场所。本文主要采用地表有机、无机地球化学勘探方法,对气田上方地表有机、无机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研究,对分析新场气田地表地球化探异常来源和建立无机微量元素迁移模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引用地气采样方法对天然气进行采样,测试出天然气中存在49种纳米级微量元素,并以纳米级形式不断的向地表运移。本文以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分析方法为基础,采用无机地球化学勘探方法和纳米级地球化学勘探方法对新场气田上方地表无机地球化学和纳米级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综合研究,发现了无机微量元素铜(Cu)、锌(Zn)、镍(Ni)、钒(V)、三氧化二铁(Fe2O3)、钡(Ba)、钨(W)、锑(Sb)、银(Ag)、钇(Y)、锆(Zr)、镧(La)等及纳米级微量元素钡(Ba)、锶(Sr)、钛(Ti)、铜(Cu)、锌(Zn)、镍(Ni)、铝(Al)、磷(P)、镧系(除钷(Pm))、钇(Y)、钴(Co)、钨(W)、银(Ag)、铌(Nb)、铊(Tl)等元素在气田上方异常特征呈现顶端效应或烟囱效应,该类元素对气田的勘探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结合钻井化探资料和盖层封闭性资料等进行综合研究分析,进一步揭示了新场气田天然气渗漏或泄露是客观存在的,并讨论天然气的泄露或渗漏对无机微量元素和纳米级微量元素迁移的影响,同时,对优势指示元素进行有效指标组合,探讨无机微量元素和纳米级微量元素的迁移机制,建立和完善了天然气田上方地表无机微量元素迁移模型。新场气田上方地表有机、无机地球化探异常特征与新场气田的泄露或渗漏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新场气田地表有机、无机地球化探异常特征是一定地质条件下的产物。无机地球化学勘探方法和纳米级地球化学勘探方法也可能逐渐的成为预测和勘探天然气气藏存在有效方法和手段。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对上述两种勘探方法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应不断的给与加强和支持。

蔡峰,孙萍,龚建明,陈建文[9](2006)在《多介质立体取样及在北黄海油气化探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由于不同环境条件下,不同化探测试指标受到不同的因素干扰,所以不同介质样品的应用条件存在一定的差异。针对不同介质样品特点,分别采集海底沉积物、底部海水和低空大气3种介质样品,并采用在海底沉积物柱状样不同深度部位取样的立体取样方法,通过多指标综合分析,对不同介质和深度样品的多项化探指标互相进行了验证和补充,可以抑制干扰因素的影响,为油气资源远景评价提供依据。运用该方法在北黄海盆地油气勘查中进行初步尝试,并据此划分了三级化探异常区,提出了有利的含油气远景区,均与已知油气区和区域地质分析的结果相符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初晓璐[10](2006)在《激光单分子海洋油气化探综合评价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常规油气化探方法一般是应用烷烃类作为油气勘查的基本指标,而近期研究发现,BTEX异常与深部油气藏密切相关,对油气藏的勘查有独到的效果。论文以激光单分子海洋油气化探技术所测海底浅层沉积物中的BTEX作为研究对象,进行BTEX数据预处理,确定BTEX异常,首先通过对南海莺歌海盆地试验区的实测资料进行分析,初步探讨了BTEX异常与油气藏的对应关系;其次根据油气化探勘探阶段的不同,应用BP神经网络技术结合地质、物探、钻井等资料进行BTEX异常的综合评价,并以渤海渤中凹陷试验区的实测资料为例,模拟了BTEX异常的BP神经网络油气综合评价预测。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南海莺歌海盆地试验区的实测资料进行BTEX数据处理,在此基础上探讨BTEX异常与油气藏的对应关系;2)探讨激光单分子海洋油气化探单指标数据处理和多指标数据处理两种数据处理技术;3)探讨BTEX异常综合评价特征参数的选取;4)探讨多神经网络组合结构评价技术的应用;5)探讨针对更好地提高网络训练精度和泛化能力BP神经网络所作的改进。

二、油气化探中ΔC与烃类异常的相互配置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油气化探中ΔC与烃类异常的相互配置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土壤蚀变碳酸盐的区域性分布特征及其地球化学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样品与实验
    1.1 样品采集及前处理
    1.2?C含量及其碳同位素比值分析
    1.3 X射线衍射物相分析
2 ΔC的碳源及其分布规律探讨
    2.1 油气田上方的碳酸盐胶结物或碳酸盐碳同位素组成
    2.2 油气田上方的化探样品中ΔC的碳同位素组成
    2.3 ΔC的可能碳源
    2.4 ΔC的分布规律
3 ΔC的赋存状态探讨
    3.1 ΔC矿物形态研究现状
    3.2 典型样品中ΔC的物相分析
    3.3 ΔC的矿物形态及其赋存状态探讨
4 结论

(2)饶阳凹陷深层土壤微量元素的分布规律、赋存状态及油气藏的指示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国内外油气化探研究现状
    1.2 油气中微量元素上升理论
    1.3 微量元素与油气关联性
    1.4 项目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完成实物工作量
第二章 饶阳凹陷构造特征及演化分析
    2.1 区域地质特征
    2.2 饶阳凹陷构造分析及构造演化
        2.2.1 地质结构及构造格局
        2.2.2 断裂及褶皱发育特征
        2.2.3 饶阳凹陷新生代构造演化
    2.3 垂向上优势运移通道区域预测
    2.4 油气藏的主要圈闭类型
第三章 古近纪以来沉积体系的演化
    3.1 区域地层特征
    3.2 岩石学沉积相标志
        3.2.1 砾岩和角砾岩
        3.2.2 砂岩
        3.2.3 碳酸盐岩
        3.2.4 泥岩
    3.3 沉积相类型
        3.3.1 冲(洪)积扇相
        3.3.2 河流相
        3.3.3 (扇)三角洲相
        3.3.4 湖泊相
    3.4 沉积相演化特征
第四章 深层土壤微量元素分布规律
    4.1 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概述
    4.2 微量元素区域分布与油气藏的关系
        4.2.1 微量元素统计特征
        4.2.2 微量元素分布特征与油气藏的关系
    4.3 样品的采集和分析
        4.3.1 样品的采集
        4.3.2 样品的分析
    4.4 微量元素剖面分布特征与油气藏的关系
        4.4.1 1 号纵剖面元素分布特征
        4.4.2 2 号横剖面元素分布特征
        4.4.3 3 号横剖面元素分布特征
        4.4.4 4 号横剖面元素分布特征
        4.4.5 小结
第五章 微量元素赋存状态及分布特征
    5.1 不同构造分区中元素赋存状态
    5.2 不同剖面微量元素赋存状态及分布特征
        5.2.1 号纵剖面微量元素赋存状态及分布特征
        5.2.2 号横剖面微量元素赋存状态及分布特征
        5.2.3 号横剖面微量元素赋存状态及分布特征
        5.2.4 号横剖面微量元素赋存状态及分布特征
    5.3 小结
第六章 油气远景区预测及下步建议
    6.1 微量元素与油气藏的空间耦合规律
    6.2 微量元素的微渗漏理论
        6.2.1 微量元素与空间耦合规律的解释
        6.2.2 微量元素运移动力和通道
        6.2.3 微量元素运移方式
        6.2.4 石油中的元素同深层土壤中元素的异同
    6.3 油气远景区预测
    6.4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发表论文
    参与科研项目

(4)油气化探方法在方正断陷油气勘探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工作区域概况
2 样品采集与分析
3 结果和讨论
    3.1 化探指标特征值及相互关系
    3.2 单指标地球化学场结构分析
    3.3 综合异常分析和含油气靶区评价
4 结论

(6)氡气勘查地球化学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的目的意义
        1.1.1 理论意义
        1.1.2 社会意义
    1.2 南方地区油气勘查概况
    1.3 论文研究工作简况
    1.4 主要认识和结论
第二章 氡的地球化学特性及其方法原理与异常模式
    2.1 氡的地球化学特性
    2.2 氡的地球化学晕的形成机理
    2.3 氡气异常模式的形成
第三章 氡气测量工作方法
    3.1 野外基本工作方法
        3.1.1 测线、测网布设的基本要求
        3.1.2 测点数据的采集
    3.2 质量检测与监控
    3.3 背景值、异常下限和浓度分带的确定
        3.3.1 背景值和异常下限值的确定原则
        3.3.2 浓度带的划分
    3.4 氡气异常的评价方法
第四章 氡气异常在油、气田(藏)的指示效果
    4.1 氡气异常在油田(藏)的指示效果
        4.1.1 百色盆地地质概述
        4.1.2 花茶油田氡气异常的指示效果
        4.1.3 雷公油田氡气异常的指示效果
        4.1.4 上法油田氡气异常的指示效果
    4.2 氡气异常在气田(藏)的指示效果
        4.2.1 自16井气藏
        4.2.2 瓦市气田
        4.2.3 兴隆场气田
        4.2.4 麻种场气田
        4.2.5 大兴气田
        4.2.6 江泽气田
    4.3 几点认识
第五章 氡气异常在确定和划分油-水、气—水边界的指示效果
    5.1 磨溪气田基本概况
    5.2 地质构造特征
    5.3 油、气储层特征
        5.3.1 雷一~1层气藏
        5.3.2 香溪群气藏
        5.3.3 嘉二~1层气藏
    5.4 氡气异常特征
    5.5 综合评价分析
        5.5.1 雷一1层
        5.5.2 香四顶构造
        5.5.3 嘉二~1构造
    5.6 氡气异常地球化学油气找矿标志
第六章 氡气测量在未知区的应用效果
    6.1 百色盆地西部坳陷
        6.1.1 构造特征
        6.1.2 地层特征
        6.1.3 圈闭类型与油气前景分析
        6.1.4 氡气异常地球化学特征
        6.1.5 氡气异常评价
    6.2 南宁盆地北湖凹陷
        6.2.1 构造特征
        6.2.2 地层特征
        6.2.3 储集层特征
        6.2.4 氡气异常特征
        6.2.5 远景预测
第七章 氡气测量的干扰因素与消除办法及其存在问题
    7.1 氡气测量的干扰因素与消除办法
        7.1.1 地表地球化学景观环境条件的影响
        7.1.2 地质、地球化学条件的影响
    7.2 存在问题的讨论
        7.2.1 野外数据采集的季节性和周期性
        7.2.2 野外单个观察点数据采集重现性问题
        7.2.3 如何判断异常与油-水、气-水边界的标志
第八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专着)

(8)新场气田上方地表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球化学研究现状
        1.2.2 新场气田研究现状
    1.3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6 主要成果
第2章 新场气田地质概况
    2.1 地理位置及交通
    2.2 构造位置
    2.3 地层层序及岩性
    2.4 气藏特征
    2.5 气田开发
第3章 天然气井中纳米级微粒及地表矿物分析
    3.1 采样方法
        3.1.1 地气样品采集方法
        3.1.2 天然气样品采集方法
        3.1.3 原子力样品采集方法
        3.1.4 样品采集时间
    3.2 样品测试结果分析
        3.2.1 天然气井中纳米级微粒种类分析
        3.2.2 天然气井中纳米级微粒浓度分析
        3.2.3 原子力显微镜分析
    3.3 地表土壤中发现的新生矿物分析
        3.3.1 矿物存在环境
        3.3.2 矿物特征描述
        3.3.3 矿物成因分析
第4章 新场气田地表化探异常分析
    4.1 采样工作部署和采集
        4.1.1 采样工作部署
        4.1.2 样品采集
    4.2 采样方法概述
        4.2.1 有机地球化学采样方法
        4.2.2 无机地球化学采样方法
        4.2.3 纳米级地球化学采样方法
    4.3 新场气田上方地表地球化学异常分析
        4.3.1 有机地球化学异常分析
        4.3.2 无机地球化学异常分析
        4.3.3 纳米级金属元素地球化学分析
    4.4 新场气田气井地球化探剖面与盖层封闭性研究
        4.4.1 气井地球化学剖面分析
        4.4.2 盖层封闭性分析
第5章 油气田指示元素分析
    5.1 元素迁移和富集干扰因素分析
        5.1.1 地质构造与元素的迁移和富集
        5.1.2 油气田与元素的迁移和富集
        5.1.3 地表深、浅层土壤与元素的迁移和富集
    5.2 指标聚类分析
        5.2.1 土壤微量元素指标聚类分析
        5.2.2 土壤微量元素与有机化探指标聚类分析
    5.3 有效指标组合
第6章 新场气田无机地球化学模型建立
    6.1 无机元素迁移机制
        6.1.1 地下元素迁移机制
        6.1.2 地表元素物化及微生物作用
    6.2 无机元素运移模式
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二、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9)多介质立体取样及在北黄海油气化探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海域油气化探进展
2 北黄海盆地概况
3 多介质立体取样方法
    3.1 沉积物柱状样
        3.1.1 样品采集
        3.1.2 样品分配
        3.1.3 测试指标项目
    3.2 底部海水样
    3.3 低层大气样
4 化探指标的数据处理及综合异常评价
5 结论

(10)激光单分子海洋油气化探综合评价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 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意义
    1.4 相关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油气化探领域
        1.4.2 BP 人工神经网络领域
2 BTEX 异常与油气藏的对应关系理论基础
    2.1 油气藏的地球化学勘探方法
    2.2 BTEX 海洋油气化探方法
        2.2.1 海洋油气化探技术
        2.2.2 BTEX 油气化探技术
        2.2.3 BTEX 油气化探异常
        2.2.4 不同勘查阶段BTEX 异常的地质意义
        2.2.5 BTEX 随时间的降解特征
    2.3 小结
3 BTEX 异常与油气藏的对应关系浅析
    3.1 试验区地质概况
    3.2 数据处理
        3.2.1 yc13-1 气田构造
        3.2.2 yc26-2 构造
        3.2.3 wc15-1 构造
        3.2.4 wc26-2 构造
    3.3 BTEX 异常与油气的对应关系分析
        3.3.1 yc13-1 含气构造
        3.3.2 yc26-2 预测含气构造
        3.3.3 wc15-1 含油构造
        3.3.4 wc26-2 预测含油构造
    3.4 小结
4 基于 GIS空间数据仓库的 BTEX异常海洋油气化探 BP神经网络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与改进
    4.1 BTEX 海洋油气化探综合评价系统逻辑模型
    4.2 空间数据仓库中的数据挖掘
    4.3 海洋油气化探BTEX 异常BP 神经网络综合评价子系统
    4.4 BTEX 海洋油气化探数据处理过程
        4.4.1 数据预处理
        4.4.2 异常背景分析
        4.4.3 异常分析
        4.4.4 确定 BTEX 异常
        4.4.5 小结
    4.5 特征参数选取
        4.5.1 区域调查阶段的特征参数选取
        4.5.2 局部调查阶段的特征参数选取
    4.6 BP 神经网络建模技术理论
        4.6.1 BP 神经网络模型结构
        4.6.2 BP 算法
        4.6.3 BP 神经网络的改进
        4.6.4 小结
    4.7 BTEX 异常 BP 神经网络综合评价模型建立
        4.7.1 BP 神经网络模型结构建立
        4.7.2 学习样本生成
    4.8 油气藏综合评价与预测
        4.8.1 BP 神经网络学习训练过程
        4.8.2 BP 神经网络综合评价与预测过程
    4.9 小结
5 渤海渤中凹陷试验区实测资料模拟
    5.1 试验区地质概况
    5.2 BTEX 数据处理
        5.2.1 单指标数据处理
        5.2.2 多指标数据处理
        5.2.3 BTEX 异常圈定
    5.3 特征参数选取及网络模型确定
        5.3.1 特征参数选取
        5.3.2 BP 神经网络模型的建立
    5.4 结果分析
6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油气化探中ΔC与烃类异常的相互配置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土壤蚀变碳酸盐的区域性分布特征及其地球化学意义[J]. 赵静,熊永强,梁前勇,李芸. 地球化学, 2014(06)
  • [2]饶阳凹陷深层土壤微量元素的分布规律、赋存状态及油气藏的指示意义[D]. 李超. 石家庄经济学院, 2012(06)
  • [3]地球化学勘查新技术应用研究[J]. 杨少平,弓秋丽,文志刚,张华,孙忠军,朱立新,周国华,成杭新,王学求. 地质学报, 2011(11)
  • [4]油气化探方法在方正断陷油气勘探中的应用[J]. 宁维坤,任志高. 世界地质, 2010(02)
  • [5]四川盆地麻柳场以北地区油气化探应用效果[J]. 刘申芬,颜自给,刘国庆,姚锦其. 矿产与地质, 2009(02)
  • [6]氡气勘查地球化学技术研究与应用[D]. 贾国相. 昆明理工大学, 2009(06)
  • [7]桂中1井井中化探指标的异常特征和指示意义[J]. 谷珊珊,陈远荣,贾国相,姚锦其,张志伟. 矿产与地质, 2008(05)
  • [8]新场气田上方地表地球化学特征研究[D]. 刘亚伟. 成都理工大学, 2007(06)
  • [9]多介质立体取样及在北黄海油气化探中的应用[J]. 蔡峰,孙萍,龚建明,陈建文. 石油实验地质, 2006(03)
  • [10]激光单分子海洋油气化探综合评价技术的研究[D]. 初晓璐. 中国海洋大学, 2006(02)

标签:;  ;  ;  ;  ;  

油气地球化学勘探中ΔC与油气异常的相互配置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