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率因数智能动态补偿系统技术研究与实践

功率因数智能动态补偿系统技术研究与实践

一、功率因素智能动态补偿系统的技术研究与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张慧英[1](2021)在《磁饱和式可控电抗器的磁路模型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MSCR(Magnetically-Saturated Controllable Reactor,磁饱和式可控电抗器)是一种用于电力系统的动态无功平衡、电压控制和电能质量改善的重要电磁设备。随着越来越多的非线性负载、冲击性负荷和功率波动大的电源接入,引起电网无功和电压波动越来越频繁,使MSCR在稳定电网电压和调节无功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显着,对其建模计算精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有基于磁路理论的MSCR模型大多使用单值磁化特性模型,磁路拓扑也忽略磁通分布不均和漏磁影响。这不但影响了MSCR的研究发展,也使电力系统仿真建模的整体水平受到限制。根据MSCR铁芯结构复杂多样、铁芯处于大范围可调的直流偏磁饱和非线性状态的特点,结合铁芯磁化特性模拟和磁路拓扑确定的研究现状,论文对铁芯非线性磁化特性模拟、磁路拓扑划分、磁路参数确定以及模型求解等问题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取得成果如下:(1)从工程应用的角度,论文分析温度变化引起的磁特性变化对MSCR工作电流和磁饱和度的影响程度;分析不同频率和不同磁密幅值两种情况下磁滞回线的计算值与实测值之间偏差情况。分析结果表明:MSCR磁化特性建模中,可忽略温度对磁化特性的影响,可不计外施激励幅值和频率变化对磁化特性模型参数取值的影响。(2)为分析铁芯磁滞和涡流效应对MSCR仿真计算结果的影响,将动态J-A磁滞模型与MSCR等效铁芯相结合,论文提出计及铁芯磁饱和、磁滞和涡流效应的MSCR磁化模型,并基于所提磁化模型计算MSCR磁化特性、电流特性和损耗特性;通过与不计磁滞和涡流效应的MSCR磁化模型计算结果的比较,说明了MSCR建模中计及磁滞和涡流效应的必要性。(3)基于损耗分离理论和电阻的物理概念,分别以线性电阻和非线性电阻的形式,将经典涡流损耗和局部涡流损耗引入现有磁路段磁滞模型中,提出计及磁饱和、磁滞和涡流效应的改进的铁芯磁路段磁滞等效模型。同时,通过定义磁滞损耗系数,使磁滞电阻计算有了明确的表达式;为克服工程近似计算确定模型参数误差大的问题,将曲线拟合和解析计算相结合,提出分步混合模式的参数确定方法。计算结果表明:与改进前相比,改进的铁芯磁路段磁滞等效模型能明显降低仿真计算误差。从计算耗时、模型结构和参数确定等方面与动态J-A磁滞模型的进行比较,说明改进的铁芯磁路段磁滞等效模型应用于铁芯磁路建模的合理性和优越性。(4)基于分段磁路法和磁通管原理,建立由均匀区、拐角区和T形区三类磁路段构成的铁芯磁场等效磁路拓扑,并给出进一步细化的拐角区和T形区的等效磁路拓扑;将铁芯磁路拓扑和改进的铁芯磁路段磁滞等效模型结合,建立三类铁芯磁路段的等效磁路。基于磁场分割法和磁通管原理建立整个漏磁场磁路拓扑和磁阀漏磁拓扑,并确定漏磁通管的几何形状和磁导计算方法。计及绕组电阻的频变特性建立MSCR外电路模型,并通过回转器实现其与磁路的耦合。论文中虽以MSCR研究对象,但提出的磁路和绕组的建模方法可推广应用于其他类似电磁设备的磁路和绕组建模。(5)通过梯形法离散化处理,建立外电路、铁芯磁路段和漏磁路段等MSCR的数值计算子模型,并借鉴数值计算中“隐式”计算“显式”化近似计算处理的方法,将离散化后的铁芯铁芯磁路段方程中部分项进一步“显式”化近似处理,解决非线性迭代引起的计算量大的问题;通过子模型合成总模型方式建立MSCR电路-磁路模型的矩阵方程。(6)以MSCR样机为例,通过将电路-磁路模型计算值与实测值、3D有限元模型计算值进行对比,验证电路-磁路模型的建模和求解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MSCR电路-磁路模型能准确地模拟电流、输出功率和损耗等电气量的变化,具有分析磁场分布和磁路参数变化的能力且计算耗时少,也适用于电力系统的仿真分析。论文对基于磁路理论的MSCR建模仿真方法进行了改进和完善,也为与MSCR具有类似结构的电磁设备提供新的建模和分析方法,也可为完善电力系统仿真建模方法和优化电力系统网络结构提供支持。

刘钧天[2](2021)在《基于APF与SVG的矿井供电系统的谐波抑制与无功补偿研究》文中指出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工业生产水平不断的提高,电能质量受到更多的影响并不断降低,其中,最大的影响来自谐波污染以及无功功率损耗。在电力行业日渐发展的今天,谐波污染的严重与无功的不足都与其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越来越多的电力电子装置以及日渐更新的电器产品,目前已经成为供电系统中所占比例最大的谐波源了。与此同时,有的电力电子元器件由于具有功率因数低的缺陷,消耗了大量的无功功率,降低了电能质量。在对无功补偿与谐波治理方面,无功补偿的装置在提高功率因数的同时也会产生额外的谐波,从而增加谐波污染,造成无功功率损耗,功率因数因此降低,导致电能质量下降。本课题以九台营城煤矿矿井供电系统作为案例,分析了其谐波和无功的产生原因,结合国内外对谐波抑制与无功补偿的研究成果,针对有源滤波器APF和静止无功发生器SVG的基本原理和工作特性进行分析,对比了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两种控制方法,最终采用直接控制法应用于SVG的补偿系统中。为了能够有效地补偿系统中的无功和谐波,对系统谐波电流和无功电流进行快速而精确的检测。然后对整个供电系统APF和SVG共同作用下的系统硬件和软件给出设计方案,以TMS320F2407芯片作为主控芯片,设计出了硬件部分和软件部分模块。对APF与SVG装置综合投入测试的仿真测试和数据进行分析,通过仿真结果表明本课题设计方案在无功补偿与谐波抑制方面能够起到较好成效,并且能够保障供电系统更加稳定的运行,有效提升了矿井供电系统的功率因数,使其能够达到国家标准,此外也同时提升了其供电系统的电能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电能损耗。综合当前国内外对于有源滤波器APF和静止无功发生器SVG的研究现状,通常单一的采用有源滤波器APF来解决谐波问题,或者单一的应用静止无功发生器SVG来解决无功补偿方面的问题。而笔者在本课题研究中,对二者的抑制和补偿作用进行联合,提供同时解决谐波和无功补偿问题的方案,使两种装置能够形成“取长补短”的效果,实现更加优质的电能输出。

李伟[3](2021)在《海工绞车二次调节波浪升沉补偿电液控制系统研究》文中提出高端海洋工程装备是合理开发丰富海洋资源以及贯彻落实海洋强国战略的必要支撑条件,而海工装备高效安全作业又离不开升沉补偿技术的保障,我国相关技术的落后与现有升沉补偿系统诸多缺陷更加凸显研究升沉补偿技术的必要性。本文以海工绞车二次调节波浪升沉补偿电液控制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二次元件工作机理和影响流量脉动率因素,探究系统节能特性、影响因素及规律,验证基于BAS算法系统双闭环三率优化控制器工作性能,并完成升沉补偿实验。首先,简要介绍升沉补偿系统原理、现有技术缺陷及二次调节技术,凝练近年来研究现状,提出课题研究目的,并针对性地制定研究内容与方案,阐述课题意义;其次,利用AMESim的HCD库对二次元件包括配流盘、柱塞、斜盘、行程缸等部件进行建模,研究影响流量脉动率因素(元件结构参数,油液弹性模量、粘度、温度、含气率)及变化规律,降低二次元件流量脉动以保证系统控制性能;进而对系统进行节能分析,搭建系统仿真模型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系统节能特性、影响能量回收率的因素(转速、海浪周期、系统压力、负载质量、蓄能器参数)及其对应规律进行详尽分析;随后合理设计高响应内环倾角控制器,以补偿率(90%)、能量回收率(70%)最大化,流量脉动率(15%)最小化为目标,采用天牛须算法求解此多目标优化问题,完成外环三率优化转速控制器的设计,并利用AMESim/Simulink联合仿真进行验证;最后搭建实验平台,利用液压缸模拟海浪升降,进行二次调节升沉补偿系统原理及控制方法的实验验证,完成对二次元件的转矩及转速控制实验,为下一步三闭环控制系统及波浪预测算法验证实验奠定基础。海工绞车二次调节波浪升沉补偿电液控制系统克服了现有主动补偿能耗大、被动升沉补偿精度低、主被动升沉补偿结构复杂等缺点,为实际工程应用中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并且对提升我国高端海工装备核心竞争力及加快相关核心部件国产化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王星耀[4](2021)在《大型海工栈桥液压控制系统研究》文中提出大型海工栈桥是一种能够适用复杂多变海上工作环境的、实现海上工作人员安全且高效换乘的新兴海洋装备技术。工作时,栈桥末端不需要固定在船舶或者平台上,而船舶随海风、海浪在横荡、纵荡和垂荡方向上产生的位移可以通过主动式波浪补偿系统进行补偿,大型海工栈桥是由MRU等检测装置测得船舶的实际运动后,通过控制其液压控制系统产生一个与测得的实际运动相反的运动来进行波浪补偿的,最终达到栈桥末端相对于理想目标点静止不动的目的。主要体现在绕回转装置的旋转、绕俯仰装置的旋转以及伸缩装置的平移运动,使海工栈桥末端位置相对于海上平台静止,实现人员通过海工栈桥与海上建筑之间平稳安全的换乘。首先,本文介绍了大型海工栈桥的研究背景和实际应用价值。简述了海上换乘装备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波浪补偿装置的研究现状以及分类和应用。经过查阅资料发现具有先进波浪补偿技术的海工栈桥一直被国外所垄断,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处于落后阶段,技术不成熟,较国外差距很大。因此,通过探究和总结前人在该领域所进行的工作,并以此为基础展开自己的科研工作。第二,对船用大型海工栈桥进行运动学建模分析。运用D-H参数法对船用海工栈桥的正逆运动学进行求解,在Matlab中运用蒙特卡洛法进行建模仿真,得到海工栈桥末端的工作空间。第三,对船用大型海工栈桥进行主动式波浪补偿研究,对栈桥末端执行器在三自由度上的位移运动进行主动补偿,建立主动式波浪补偿控制算法。通过该算法求得海工栈桥在三个自由度上的运动补偿量。第四,通过分析波浪得到船舶随波浪运动的机理。对阀控缸电液位移伺服系统和阀控马达电液速度伺服系统进行数学建模,并使用Simulink仿真平台进行验证,通过仿真数据分析对系统的性能指标进行优化。第五,选择以传统的PID控制为基础,并融入模糊自适应控制,对控制参数进行实时调整,使控制更加稳定,适应性更强。最后运用AMEsim和Matlab/Simulink联合仿真的方法,对本文所设计的模糊自适应PID控制策略进行控制精度、响应速度、抗干扰能力的验证。最后,总结本文工作,展望研究方向。本文采用理论分析、仿真模拟等方法,探究了大型海工栈桥的工作空间以及液压控制系统的主要参数和控制回路,设计了控制精度高、稳定性好以及响应速度快的的控制策略,并通过仿真平台证实了此方案的可行性。

郝克[5](2021)在《基于无功补偿的特高压电力工程分系统调试大回路注流试验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西电东输、大气雾霾治理计划等国家重点举措的不断推进,特高压输电技术凭借输送容量大、距离远、效率高和损耗低的技术优势成为西电东输的主要技术方式,在保障电力供应、促进清洁能源发展、改善环境、提升电网安全水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特高压工程的不断推进,电力设备容量、尺寸不断增大,同时对安装调试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传统变电工程的调试方法已很难满足特高压工程的调试要求。本文主要结合近年投运的特高压工程调试情况,全面论述了大回路注流试验应用于特高压工程的主要问题、解决方案,并结合无功补偿、自动控制等相关技术对大回路注流试验进行了重新设计及现场应用。(1)介绍了大回路注流试验的含义及作用。大回路注流试验是工程带电前的最后一项关键性试验,可以全面检测变电站控制保护系统的正确性,大大减少一次设备初次受到高电压冲击时由于保护故障发生事故的风险。(2)结合近年投运的特高压工程试验情况,深入分析了工程中大回路注流试验的现状,对以往工程常用的几种注流试验方法进行了综合对比,并通过分析试验数据阐述了目前特高压工程中影响试验效果的主要因素。(3)针对试验中的主要问题结合无功补偿、自动控制等技术,对现有大回路注流试验进行了优化设计,增加无功补偿、调压控制、过负荷保护等控制模块,从而通过提高试验系统的功率因数增加注入被试设备的电流,有效解决了试验注入电流不足的问题。(4)结合几个在建的特高压工程对优化后的试验系统进行应用,重点阐述了变压器、换流器、直流场等几个注流难度大、一次系统相对复杂的典型特高压被试系统的试验方法。试验结果中注入电流量得到了有效提升。该试验方法可以很好的在继电保护装置中判断保护功能的正确性,对分系统调试起到了极高的指导作用。

黄志贤[6](2020)在《基于NB-IoT的桥梁健康监测系统研究与实践》文中提出桥梁健康监测系统的投入令桥梁结构性能退化与性态变异问题能被及时地发现,从而避免桥梁意外坍塌事故发生,保障了桥梁运营阶段的安全,因此相关研究受到广泛关注。近年来,窄带物联网NB-Io T的大规模推广为桥梁健康监测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NB-Io T低功耗、深穿透与大连接的通信优势与桥梁健康监测的需求相契合。本文基于桥梁监测系统研究背景、意义与研究现状,进行系统功能的分析,提出一种基于NB-Io T通信技术的桥梁健康监测系统方案。主要工作包括:(1)充分考虑桥梁监测终端安装环境与扩展需求,以低功耗、高性能的MKL36Z128芯片与ME3616 NB-Io T通信模组为核心,同时辅以电源转换与信号采集模块,设计功能完备、运行稳定的终端设备,对影响桥梁健康状态的主要参数进行监测、预处理以及分析,并利用NB-Io T通信网络将所得数据传输至云端服务程序。(2)在终端软件方面,引入MQXLite操作系统,利用操作系统下任务与中断的关系合理规划终端软件执行流程,实现数据采集、预处理与上传;以云服务器侦听程序为媒介打通桥梁监测系统的通信流程,同时借助数据库工具实现采集数据的存储与管理;以网页形式实现桥梁监测数据可视化,并提供一定信息查询与设备管理功能。(3)桥梁监测终端安装位置与运行环境的复杂性决定了其后期软件维护的难度。为此,本文在桥梁监测终端程序中嵌入远程程序更新功能,在云服务器端侦听程序实现机器码文件的解析与更新数据下发,并设计丢帧重传、断点续传等机制保证通信过程的数据稳定传输。本文设计并实现了桥梁健康现场监测系统的主要软硬件内容,经过反复调试以及野外环境测试,证明系统具有良好的运行性能。本方案为桥梁健康监测技术的深入研究与开发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具有一定的社会、经济与科学意义以及应用前景。

魏萍[7](2020)在《城市低压配电网负载的无功补偿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城市的快速建设,电力负荷配置也越来越复杂,这给配网系统的供电质量造成严重影响。用户侧非线性负载的应用增大了电网的无功功率流动量,且引起系统三相不平衡,为此需引入无功补偿装置优化低压电网电能质量。STATCOM具有补偿灵活、高效节能等优点可满足现代电力系统要求。本文以城市低压配电网系统为研究背景,着力于解决非线性负载引起的无功和不平衡问题,对低压电网的STATCOM投入补偿展开了深入研究。首先,分析了STATCOM的主电路拓扑结构选取,综合考虑经济性、实用性以及高效性,选用三相四桥臂逆变桥型STATCOM,且对其工作特性和数学建模进行简单介绍。其次,STATCOM采用补偿电流检测法的坐标变换中需要引入锁相环,而传统锁相环PLL无法快速跟踪低压电网的电压相位变化,为此改进为双同步坐标变换解耦锁相环以提高计算过程的实时性和精准性,且引入分序法和坐标变换分离计算出负载电流中的正序、负序和零序分量以作为电流控制环的输入量。STATCOM补偿控制策略是其功能实现的重要环节,设计采用电压、电流双闭环控制策略,电流环控制实现其补偿功能,电压环控制维持其稳定运行。对三相四桥臂STATCOM采用电流直接控制方法,其三组桥臂通过对分离出的正序、负序电流采用旋转坐标下的基于前馈解耦的正负序电流同步补偿策略,可同时实现三相无功和不平衡补偿;其第四桥臂采用滞环比较控制策略对分离出的零序分量电流补偿,满足系统中线运行要求。由于STATCOM直流侧稳压控制抗扰动性差,提出了基于遗传算法的模糊FuzzyPI电压闭环控制方法,将该控制器引入稳压控制改进装置的运行效率。采用的电流环控制可实现无功电流和不平衡电流的补偿功能,提出的电压环控制稳定直流侧电压,提高了抗干扰能力。该双环控制不仅达到实时无功补偿功能,还起到消除三相不平衡保持三相对称的作用,且抗干扰能力也被增强。最后,在MATLAB仿真平台上搭建了低压配电网的STATCOM补偿系统模型,仿真结果可知,其在容性和感性无功的随机切换中可快速跟踪的无功动态补偿,且三相亦可快速实现不平衡补偿,改进补偿电流检测法和控制策略均满足系统的补偿实时性和精准性要求。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8](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胡建民[9](2020)在《重型数控机床热误差建模与补偿研究》文中认为重型数控机床是生产制造的关键设备,被广泛应用于化工、船舶、航空航天以及军事等领域内的大型零部件生产加工。随着全球工业化发展与进步,制造业对重型数控机床加工精度的需求日益增加。研究表明,在众多影响重型数控机床加工精度的误差中,热误差占据40%-70%的比例,因此如何降低热误差以提高重型数控机床加工精度,进而提升制造业水平,已经成为重型数控机床制造业亟需解决的难题。由于热误差补偿是提高数控机床加工精度的重要和有效手段,从而吸引国内外众多学者对其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相关研究内容尚未结合重型数控机床体积庞大、热源分布广泛以及用于长时间连续加工等特点,形成重型数控机床热误差补偿的完整理论体系与实施方案。本研究针对当前重型数控机床热误差建模与补偿存在的问题,以ZK5540A重型数控机床为研究对象,结合其结构与应用特点,围绕热误差形成机理、温度场监测、关键测温点选取、热误差预测建模、热误差补偿方法与策略等基本理论和关键技术展开深入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重型数控机床热特性分析及温度场FBG分布式监测新方法。结合ZK5540A重型数控机床机械结构特点,分析了内外热源分布情况,并对温度场和热形变进行了机理分析和有限元仿真。针对电类温度传感器无法通过大规模布点对重型数控机床温度场进行全面监测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光纤布拉格光栅(Fiber Bragg Grating,FBG)传感技术的温度场监测新方法,并研发了一种基片式FBG温度传感器。以重型数控机床热特性分析结果为指导,将128个FBG温度传感器安装于重型数控机床主要结构件,在多种工况下对重型数控机床温度场进行了监测,并同步采集了热误差与运行状态参数,同时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实验数据分析。(2)重型数控机床关键测温点优化研究。针对重型数控机床大规模测温点优化问题,对常用数控机床测温点优化方法进行了归类与分析,提出了测温点动态时间规整(Dynamic Time Warping,DTW)相似度计算方法,解决了不同测温点温度间相位差引起的相似度计算不准确的问题,同时采用密度峰值聚类算法(Clustering by Fast Search and Find of Density Peaks,CFSFDP),对大规模测温点实现了快速分类,将能够最大程度表征重型数控机床温度场信息的聚类中心点选为关键测温点。(3)重型数控机床热误差建模研究。利用布谷鸟搜索优化算法(Cuckoo Search Optmization Algorithm,CS)对反向传播(Back Propagation,BP)神经网络初始权值和阈值进行了优化,建立了重型数控机床CSBP热误差预测模型,实现了利用关键测温点当前温度数据对当前热误差的预测。针对重型数控机床在加工过程中进行热误差补偿时热误差预测值滞后于实际值的问题,建立了长短期记忆(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神经网络热误差超前预测模型,实现了利用关键测温点历史与当前温度数据对未来热误差数据的预测,有效地提高了重型数控机床热误差补偿的准确性。(4)重型数控机床热误差补偿方法和策略研究。针对数控机床热误差补偿方法通用性问题,对比分析了热误差补偿信息与数控系统的多种接入方式。结合重型数控机床实际加工工况,提出了数控加工代码内嵌参数的通用性热误差补偿方法。此外,还对重型数控机床典型加工工艺展开了研究,提出了加工工艺知识引导的热误差补偿策略,确定了典型加工工艺的热误差补偿时机,实现了重型数控机床热误差的均匀平滑补偿,降低了因热误差实时补偿引起的二次误差。(5)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热误差补偿系统设计与实现。针对基于嵌入式的数控机床热误差补偿控制器存在的局限性,提出了基于信息物理系统(Cyber Physical System,CPS)的热误差补偿系统实现方法,依据信息物理系统原理提出了数控机床信息物理系统,定义了其功能与层次化结构。以数控机床信息物理系统为框架对热误差补偿系统进行了整体方案与功能设计,按照热误差补偿控制器和服务云平台两部分组成,实现了重型数控机床热误差补偿系统。设计并开展了ZK5540A重型数控机床平面切削加工热误差补偿对比实验,通过对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证明了该系统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黄雯君[10](2019)在《基于电力电子器件实现的需求侧混合无功补偿研究与实践》文中指出随着电力行业的不断发展,电网中无功功率的消耗日益增加,严重威胁了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电力系统进行动态连续无功补偿是降低无功功率对电网不利影响的有效办法,对提高系统的供电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成为近年来电力领域研究的热点。因此,本文提出了TCSC和TCR型SVC混合无功补偿装置来实现扩充补偿容量的同时调节系统无功功率平衡。首先,本文对课题研究背景以及无功补偿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现状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并总结串联和并联补偿的优缺点与混合补偿装置的发展现状。其次,对混合无功补偿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进行阐述,以TCSC和TCR型SVC为代表说明混合无功补偿的运行特性,分析出功率因数与晶闸管触发角的函数关系,并用Matlab编程得出关系曲线。然后对基于混合无功补偿特性的检测方法进行研究,介绍了基于瞬时无功功率理论检测方法中的p-q检测法、ip-iq检测法和d-q检测法,选择无需计算瞬时有功和无功功率并有效分离分量的d-q检测法。针对混合补偿系统提出基于多级代理协调控制的功率因数控制策略,并对其进行研究与分析。接着,完成混合无功补偿装置的电路设计,包括补偿容量的计算和主电路参数选择、硬件电路设计以及软件设计。最后,在理论分析及软硬件设计的基础上,利用Matlab仿真软件搭建无功补偿装置模型,对TCSC、TCR型SVC以及两者混合的无功补偿仿真结果与波形进行分析,并通过搭建实验平台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混合无功补偿装置可以完成无功的连续补偿,提高系统的静态和动态稳定性,达到预期补偿效果。

二、功率因素智能动态补偿系统的技术研究与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功率因素智能动态补偿系统的技术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磁饱和式可控电抗器的磁路模型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基于磁路理论的变压器建模研究现状
        1.2.2 MSCR建模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2 MSCR铁芯磁化特性影响因素分析
    2.1 铁磁材料磁特性影响因素
        2.1.1 温度变化的影响
        2.1.2 外施激励对磁滞效应的影响
        2.1.3 外施激励对涡流效应的影响
    2.2 外部激励对模型参数取值的影响
        2.2.1 动态J-A磁滞模型
        2.2.2 实例分析外部激励的影响
    2.3 磁滞和涡流效应的影响分析
        2.3.1 基于理想小斜率的MSCR磁化模型
        2.3.2 基于动态J-A磁滞模型的MSCR磁化模型
        2.3.3 磁滞和涡流效应对MSCR工作特性计算的影响分析
    2.4 小结
3 铁芯磁路段磁滞等效模型
    3.1 磁路基本理论
        3.1.1 磁路理论的基础
        3.1.2 磁通管和磁路基本定律
    3.2 磁路-电路的类比关系
        3.2.1 磁阻-电阻类比法
        3.2.2 磁导-电容类比法
        3.2.3 磁导-电容类比法的应用
    3.3 基于磁导-电容类比的铁芯磁路段磁滞等效模型
        3.3.1 铁芯磁路段磁滞等效模型
        3.3.2 涡流损耗瞬时损耗功率的计算
        3.3.3 改进的铁芯磁路段磁滞等效模型
        3.3.4 模型参数确定
    3.4 磁路段瞬时功率损耗计算
    3.5 改进的铁芯磁路段磁滞等效模型分析
        3.5.1 方圈的仿真模型
        3.5.2 仿真和实验对比分析
        3.5.3 磁滞模型比较
    3.6 小结
4 基于磁路理论的MSCR磁路模型
    4.1 MSCR磁场分布
        4.1.1 MSCR铁芯磁场分布
        4.1.2 MSCR漏磁场分布
    4.2 MSCR铁芯磁场等效磁路
        4.2.1 铁芯拐角区等效磁路
        4.2.2 铁芯T形区等效磁路
        4.2.3 MSCR铁芯磁通管的几何尺寸
        4.2.4 基于改进的磁路段磁滞等效模型的磁路模型
    4.3 MSCR漏磁场磁路拓扑及磁导计算
        4.3.1 漏磁场磁通管几何尺寸
        4.3.2 漏磁导计算
    4.4 MSCR等效磁路
    4.5 外电路等效模型
        4.5.1 计及频变特性的绕组电阻集总参数模型
        4.5.2 外电路模型
    4.6 MSCR电路-磁路模型
    4.7 小结
5 MSCR电路-磁路模型的求解
    5.1 外电路的数值计算
        5.1.1 电阻和电感的离散化
        5.1.2 回转器的离散化
        5.1.3 基于梯形法的外电路方程
    5.2 MSCR磁路模型的数值计算
        5.2.1 基于梯形法的漏磁路段数值计算
        5.2.2 铁芯磁路段的数值计算
        5.2.3 MSCR磁路方程
    5.3 MSCR电路-磁路模型方程
    5.4 MSCR工作特性计算
        5.4.1 工作电流计算
        5.4.2 有功损耗和无功功率计算
        5.4.3 磁通和磁密计算
    5.5 电路-磁路模型的数值求解
        5.5.1 模型离散化的分析
        5.5.2 铁芯磁路段数值计算分析
        5.5.3 离散化模型的求解
    5.6 小结
6 MSCR电路-磁路模型的验证与应用
    6.1 铁芯磁路参数计算
        6.1.1 铁芯磁路段参数计算
        6.1.2 漏磁导计算
    6.2 绕组电阻集总参数模型的参数计算
    6.3 工作特性仿真与实验对比分析
        6.3.1 工作电流分析
        6.3.2 无功功率分析
        6.3.3 损耗特性分析
    6.4 磁场分布计算分析
        6.4.1 3D场路耦合模型仿真
        6.4.2 磁场计算与对比分析
    6.5 MSCR电路-磁路模型在电力系统仿真的应用
        6.5.1 基于MSCR的无功补偿系统
        6.5.2 无功补偿系统仿真分析
    6.6 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基于APF与SVG的矿井供电系统的谐波抑制与无功补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谐波抑制的研究现状
        1.2.2 无功补偿的研究现状
        1.2.3 综合补偿的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创新点
第2章 SVG无功补偿与APF谐波检测基本原理
    2.1 SVG的基本工作原理
        2.1.1 SVG的构成
        2.1.2 SVG的工作原理
        2.1.3 SVG的工作特性
        2.1.4 SVG的控制策略
    2.2 APF的基本原理
        2.2.1 APF的构成
        2.2.2 APF的分类
        2.2.3 APF的谐波检测技术
        2.2.4 基于瞬时无功功率理论的谐波检测法
    2.3 APF与SVG联合运行
        2.3.1 联合运行系统结构
        2.3.2 联合运行系统仿真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APF与SVG的矿井供电系统设计
    3.1 九台营城矿井供电现状
        3.1.1 井田概况
        3.1.2 供电现状
    3.2 矿井供电系统中的谐波和无功问题
        3.2.1 谐波与无功的产生
        3.2.2 谐波与无功的危害
    3.3 矿井供电系统谐波及无功方案选择
        3.3.1 供电系统无功补偿方案选择
        3.3.2 无功补偿容量的确定
        3.3.3 供电系统谐波抑制的方案选择
    3.4 供电系统软硬件设计
        3.4.1 硬件设计
        3.4.2 软件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APF与SVG的供电系统仿真及运行
    4.1 仿真测试结果
    4.2 投入运行测试
        4.2.1 供电情况
        4.2.2 负荷情况
        4.2.3 测试方法
        4.2.4 测试结果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3)海工绞车二次调节波浪升沉补偿电液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升沉补偿系统
        1.2.1 升沉补偿系统原理及分类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研究现状
    1.3 二次调节技术
        1.3.1 二次调节系统组成及应用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研究现状
    1.4 课题研究内容和意义
第2章 二次元件建模仿真分析
    2.1 二次元件的结构机理及工作特性
    2.2 二次元件建模
        2.2.1 二次元件圆锥形缸体运动学分析
        2.2.2 二次元件配流盘过流面积计算
        2.2.3 单个柱塞模型
        2.2.4 九柱塞二次元件完整模型
    2.3 二次元件仿真分析
        2.3.1 斜盘及柱塞倾角对二次元件流量脉动的影响
        2.3.2 转速对二次元件流量脉动的影响
        2.3.3 油液特性对二次元件流量脉动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海工绞车二次调节升沉补偿系统能耗分析
    3.1 二次调节升沉补偿系统节能特性基本理论
    3.2 海工绞车二次调节升沉补偿系统仿真模型建立
    3.3 二次调节升沉补偿系统节能特性仿真研究
        3.3.1 二次元件设定转速对节能特性的影响
        3.3.2 海浪周期对节能特性的影响
        3.3.3 系统压力对节能特性的影响
        3.3.4 负载质量对节能特性的影响
        3.3.5 蓄能器参数对节能特性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海工绞车二次调节升沉补偿系统最优控制参数设计
    4.1 二次调节升沉补偿系统数学模型
    4.2 天牛须搜索优化算法(BAS)
    4.3 二次调节升沉补偿系统双闭环控制器设计
        4.3.1 基于BAS-PID斜盘倾角控制器
        4.3.2 基于BAS-WPT三率最优转速控制器
    4.4 最优参数下补偿率、能量回收率及流量脉动率验证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海工绞车二次调节升沉补偿实验台搭建及测试
    5.1 相似性分析
        5.1.1 波浪升沉补偿原型
        5.1.2 相似常数计算
    5.2 实验台设计
        5.2.1 总体设计方案
        5.2.2 实验台硬件组成
        5.2.3 实验台测控系统及软件
    5.3 二次调节升沉补偿系统初步实验
        5.3.1 海浪模拟缸测试实验
        5.3.2 二次元件转矩控制实验
        5.3.3 二次元件转速控制实验
        5.3.4 速度型双闭环波浪补偿实验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大型海工栈桥液压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海工栈桥装备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大型海工栈桥波浪补偿研究现状
    1.4 波浪补偿控制系统的控制策略分析
    1.5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海工栈桥运动学建模分析
    2.1 运动学建模
        2.1.1 海工栈桥结构特点
        2.1.2 海工栈桥运动学分析
        2.1.3 海工栈桥运动学正解
        2.1.4 海工栈桥运动学逆解
    2.2 运动学分析与验证
    2.3 海工栈桥工作空间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海工栈桥波浪补偿建模分析
    3.1 船舶运动分析
    3.2 随机波浪分析
    3.3 船舶响应仿真
    3.4 波浪补偿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海工栈桥液压系统分析
    4.1 阀控缸/马达系统动力学建模
        4.1.1 四通阀控缸系统动力学建模
        4.1.2 四通阀控马达系统动力学建模
    4.2 回转机构液压系统设计与分析
        4.2.1 液压回路原理分析
        4.2.2 液压元件参数设计
        4.2.3 液压系统动力学建模
        4.2.4 液压系统动力学仿真分析
    4.3 伸缩机构液压系统设计与分析
    4.4 俯仰机构液压系统设计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海工栈桥控制策略设计及仿真分析
    5.1 PID控制策略
        5.1.1 PID控制原理
        5.1.2 PID控制调参过程
    5.2 模糊控制策略
        5.2.1 模糊控制原理
        5.2.2 模糊自适应PID控制器设计
    5.3 AMEsim与Matlab/simulink联合仿真分析
        5.3.1 Amesim仿真
        5.3.2 联合仿真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基于无功补偿的特高压电力工程分系统调试大回路注流试验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第2章 特高压大回路注流试验原理分析
    2.1 大回路注流试验原理
        2.1.1 二分之三接线注流
        2.1.2 双母线及单母线接线注流
        2.1.3 变压器注流
        2.1.4 滤波器及无功补偿装置注流
    2.2 特高压大回路注流试验方法
        2.2.1 调压器注流
        2.2.2 站用电源注流
        2.2.3 调压器升压变配合注流
    2.3 特高压注流试验对比
    2.4 小结
第3章 基于无功补偿的特高压注流试验设计
    3.1 无功补偿系统分析与设计
        3.1.1 串联电容器无功补偿
        3.1.2 并联电容器无功补偿
        3.1.3 补偿系统设计
    3.2 控制系统设计
        3.2.1 电压及阻抗控制元件设计
        3.2.2 过流保护控制元件设计
    3.3 设备参数及特点
    3.4 小结
第4章 特高压大回路注流试验实例分析
    4.1 变压器注流
        4.1.1 换流变保护及TA配置
        4.1.2 换流变注流试验方法及参数计算
        4.1.3 试验数据
        4.1.4 试验结论
    4.2 换流器注流
        4.2.1 特高压换流器注流试验概述
        4.2.2 换流器注流试验方法及接线
        4.2.3 换流器注流参数计算
        4.2.4 换流器注流试验步骤
        4.2.5 注流数据及波形分析
        4.2.6 试验结论
    4.3 直流场注流
        4.3.1 特高压直流场注流试验概述
        4.3.2 试验接线及步骤
        4.3.3 试验数据
        4.3.4 试验结论
    4.4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基于NB-IoT的桥梁健康监测系统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桥梁健康监测系统研究现状
        1.2.2 NB-IoT发展现状
        1.2.3 远程更新技术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1.3.1 课题研究内容
        1.3.2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系统总体设计与技术基础
    2.1 桥梁监测系统功能分析
    2.2 桥梁监测系统框架
        2.2.1 传感器数据采集系统
        2.2.2 NB-IoT网络传输系统
        2.2.3 人机交互系统
    2.3 NB-IoT通信技术
        2.3.1 NB-IoT技术特点
        2.3.2 NB-IoT与其他通信技术的比较
    2.4 嵌入式软件更新技术
        2.4.1 现场更新技术
        2.4.2 远程更新技术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桥梁监测终端硬件设计与实现
    3.1 终端硬件结构
    3.2 终端硬件器件选型
        3.2.1 主控芯片选型
        3.2.2 NB-IoT通信模组的选型
        3.2.3 桥梁监测传感器选型
    3.3 终端硬件电路设计
        3.3.1 主控制模块设计
        3.3.2 通信模块硬件设计
        3.3.3 电源转换模块设计
        3.3.4 信号采集模块设计
    3.4 终端硬件驱动设计
        3.4.1 外设驱动设计
        3.4.2 传感器驱动设计
        3.4.3 通信模组驱动设计
    3.5 终端PCB设计与测试
        3.5.1 终端PCB设计
        3.5.2 终端硬件电路测试
        3.5.3 硬件驱动测试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桥梁监测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
    4.1 系统软件结构与功能
    4.2 终端控制程序设计
        4.2.1 通信帧格式设计
        4.2.2 MQXLite任务调度
        4.2.3 MQXLite任务设计
        4.2.4 中断服务程序设计
    4.3 服务器云侦听程序设计
        4.3.1 数据库设计
        4.3.2 套接字通信设计
        4.3.3 Websocket通信设计
    4.4 人机交互软件设计与实现
    4.5 系统综合测试
        4.5.1 通信稳定性测试
        4.5.2 预警性能测试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终端程序远程更新方案设计与实现
    5.1 远程可维护性问题的提出与分析
    5.2 远程更新技术的融入方法
    5.3 远程更新的设计
        5.3.1 服务器更新软件设计
        5.3.2 终端程序设计
        5.3.3 更新方案设计
    5.4 更新性能测试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外设驱动函数接口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城市低压配电网负载的无功补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课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无功补偿装置发展历史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城市低压配电网STATCOM无功补偿系统
    2.1 STATCOM无功补偿系统
    2.2 STATCOM主电路的基本结构
        2.2.1 STATCOM拓扑结构
        2.2.2 补偿原理
        2.2.3 工作特性
    2.3 主电路数学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补偿电流检测算法
    3.1 瞬时无功功率理论
        3.1.1 瞬时无功功率
        3.1.2 i_p-i_q检测法
    3.2 无功电流检测与电网电压锁相
    3.3 改进无功电流检测法
        3.3.1 双同步坐标变换解耦的锁相环
        3.3.2 零序补偿电流分离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补偿控制策略
    4.1 STATCOM电流电压闭环控制系统
        4.1.1 交流侧电流控制
        4.1.2 直流侧电压控制
    4.2 基于遗传算法的模糊PI稳压控制
    4.3 基于前馈解耦的正负序电流同步补偿控制
        4.3.1 前馈解耦算法
        4.3.2 正负序电流分离
        4.3.3 正负序电流同步补偿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STATCOM补偿系统仿真
    5.1 仿真软件补偿系统建模
        5.1.1 MATLAB软件
        5.1.2 STATCOM建模参数
        5.1.3 低压配电网补偿系统建模
    5.2 仿真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8)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9)重型数控机床热误差建模与补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3 相关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3.1 热误差机理研究
        1.3.2 温度场监测方法研究
        1.3.3 关键测温点优化选取方法研究
        1.3.4 热误差建模方法研究
        1.3.5 热误差补偿技术研究
    1.4 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第2章 重型数控机床热特性分析及温度场FBG分布式监测新方法
    2.1 重型数控机床热特性分析
        2.1.1 重型数控机床热源分析
        2.1.2 重型数控机床温度场仿真分析
        2.1.3 重型数控机床热形变仿真分析
    2.2 重型数控机床温度场FBG分布式监测新方法
        2.2.1 FBG温度传感器设计
        2.2.2 FBG温度传感器布点
        2.2.3 重型数控机床温度场监测
        2.2.4 重型数控机床热误差监测
        2.2.5 重型数控机床运行状态参数监测
    2.3 多工况下重型数控机床热误差实验
        2.3.1 静止状态
        2.3.2 主轴空转状态
        2.3.3 进给轴往返运动状态
        2.3.4 切削状态
        2.3.5 实验结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重型数控机床热误差预测模型研究
    3.1 重型数控机床大规模测温点优化研究
        3.1.1 测温点优化相关理论
        3.1.2 测温点动态时间规整相似度计算方法
        3.1.3 基于密度峰值聚类的关键测温点选取方法
        3.1.4 重型数控机床关键测温点选取
    3.2 布谷鸟搜索算法优化的BP神经网络热误差预测模型
        3.2.1 BP神经网络算法优化
        3.2.2 CSBP神经网络热误差预测建模
        3.2.3 预测结果分析
    3.3 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热误差超前预测模型
        3.3.1 热误差超前预测方法
        3.3.2 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算法
        3.3.3 热误差超前预测建模
        3.3.4 预测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重型数控机床热误差补偿方法和策略研究
    4.1 热误差补偿信息与数控系统接入方式研究
        4.1.1 直接接入法
        4.1.2 间接接入法
    4.2 基于加工代码内嵌参数的热误差补偿方法
        4.2.1 加工代码内嵌参数原理
        4.2.2 重型数控机床热误差补偿实现
    4.3 加工工艺知识引导的热误差补偿策略分析
        4.3.1 重型数控机床典型加工工艺分析
        4.3.2 热误差均匀平滑补偿策略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热误差补偿系统设计与实现
    5.1 数控机床信息物理系统
        5.1.1 数控机床信息物理系统功能
        5.1.2 数控机床信息物理系统架构
    5.2 重型数控机床热误差补偿系统设计
        5.2.1 整体方案设计
        5.2.2 功能设计
    5.3 重型数控机床热误差补偿系统实现
        5.3.1 热误差补偿控制器
        5.3.2 服务云平台
    5.4 重型数控机床热误差补偿实验
        5.4.1 热误差补偿实验设计
        5.4.2 热误差补偿实施
        5.4.3 热误差补偿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主要创新点
    6.3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申请的发明专利

(10)基于电力电子器件实现的需求侧混合无功补偿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意义
    1.2 无功补偿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现状
        1.2.1 串联补偿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现状
        1.2.2 并联补偿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现状
        1.2.3 串、并联补偿技术的优缺点
    1.3 混合无功补偿装置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混合无功补偿装置的系统结构及工作原理
    2.1 混合无功补偿的基本结构
        2.1.1 串联补偿装置
        2.1.2 并联补偿装置
    2.2 混合补偿装置的工作原理
        2.2.1 可控串联补偿装置工作原理
        2.2.2 静止无功补偿装置工作原理
        2.2.3 混合无功补偿装置工作原理
    2.3 混合无功补偿运行特性分析
        2.3.1 可控串联补偿装置特性
        2.3.2 静止无功补偿装置特性
        2.3.3 混合无功补偿装置特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混合无功补偿特性的检测方法与控制策略
    3.1 无功电流检测方法
        3.1.1 p-q检测法
        3.1.2 ip-iq检测法
        3.1.3 d-q检测法
    3.2 混合无功补偿的控制策略
        3.2.1 串联补偿与并联补偿控制策略选择
        3.2.2 混合无功补偿总体控制策略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混合无功补偿电路设计
    4.1 补偿容量的计算及主电路参数选择
        4.1.1 补偿容量的计算
        4.1.2 主电路参数选择
    4.2 硬件电路设计
        4.2.1 控制器选择
        4.2.2 采样电路
        4.2.3 驱动设计
        4.2.4 辅助电源设计
        4.2.5 保护电路
    4.3 软件设计
        4.3.1 主程序设计
        4.3.2 数字滤波模块
        4.3.3 PI程序设计
        4.3.4 锁相环程序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混合无功补偿装置的仿真与实验
    5.1 串联补偿仿真
        5.1.1 串联补偿仿真模型
        5.1.2 串联补偿仿真结果与波形分析
    5.2 并联补偿仿真
        5.2.1 并联补偿仿真模型
        5.2.2 并联补偿仿真结果与波形分析
    5.3 混合补偿仿真
        5.3.1 混合补偿仿真模型
        5.3.2 混合补偿仿真结果与波形分析
    5.4 实验验证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插图清单
表格清单
致谢

四、功率因素智能动态补偿系统的技术研究与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磁饱和式可控电抗器的磁路模型及其应用研究[D]. 张慧英.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1)
  • [2]基于APF与SVG的矿井供电系统的谐波抑制与无功补偿研究[D]. 刘钧天. 长春工业大学, 2021(08)
  • [3]海工绞车二次调节波浪升沉补偿电液控制系统研究[D]. 李伟. 山东大学, 2021
  • [4]大型海工栈桥液压控制系统研究[D]. 王星耀. 山东大学, 2021
  • [5]基于无功补偿的特高压电力工程分系统调试大回路注流试验研究与应用[D]. 郝克. 山东大学, 2021(12)
  • [6]基于NB-IoT的桥梁健康监测系统研究与实践[D]. 黄志贤. 苏州大学, 2020(02)
  • [7]城市低压配电网负载的无功补偿研究[D]. 魏萍. 天津理工大学, 2020(05)
  • [8]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
  • [9]重型数控机床热误差建模与补偿研究[D]. 胡建民. 武汉理工大学, 2020
  • [10]基于电力电子器件实现的需求侧混合无功补偿研究与实践[D]. 黄雯君. 安徽工业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功率因数智能动态补偿系统技术研究与实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