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出版信息网络列表

国内出版信息网络列表

一、国内出版信息网一览(论文文献综述)

华小鹭[1](2021)在《荷兰专业出版知识服务研究 ——以爱思唯尔集团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荷兰地处欧洲西北部,国土面积41528平方公里,人口总数不足2000万。但荷兰经济实力雄厚,人均GDP超5万美元,跨国企业林立,文化艺术盛行,专业出版也占据了世界的半壁江山。荷兰的爱思唯尔集团以50.25亿欧元的营收名列世界出版商冠军,是我国营收最高的专业出版社——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的15.7倍。此外,荷兰还有世界排名第五的威科集团、拥有尼尔森的荷兰联合出版集团等专业出版巨头,在传统出版式微、部分出版社难以为继、开放获取挑战传统专业出版订阅模式的数字化时代,对专业出版社的数字转型提供了现实参考。本文从价值链理论出发,分析了荷兰专业出版的历史与繁荣原因,对其知识服务现状展开研究。此外,还从互联网产品视角,分析荷兰专业出版代表爱思唯尔集团的知识服务产品分类,总结出五大特点。最后,指出我国专业出版社数字化转型的误区,以期为我国专业出版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思路。首先,本文界定了相关概念并阐述研究理论。本文指出目前国内外针对荷兰专业出版和爱思唯尔集团的研究现状和不足,并厘清了专业出版、知识服务和开放获取的概念。随后,阐述了价值链这一文化经济学研究理论。其次,本文基于价值链分析了荷兰专业出版知识服务。本文简要介绍了荷兰出版业发展历史及开放获取挑战下的荷兰专业出版,从政治、经济、社会、技术角度探讨出版业繁荣的现实因素。随后,基于价值链理论对荷兰专业出版知识服务进行分析,总结出其四大特点:产学研融合,商界学界分工合理;国际化程度高;企业主导,形成全行业价值链;具有统一目标及行业协会统一领导。接着,本文对爱思唯尔集团进行案例分析。本文简要介绍了爱思唯尔集团的发展历程,随后从价值链理论出发,指出爱思唯尔的知识服务已从专业出版拓展至整个科学研究价值链,为科研工作者及机构提供包括科研过程、出版发行和绩效评估的全流程解决方案。本文还结合了笔者的互联网从业经历,互联网产品角度出发,将其软件产品分为信息服务产品、科学知识产品和工程解决方案三大类,研究其用户并绘制用户画像,展示软件产品的功能模块、设计特点和用户体验。笔者总结出爱思唯尔知识服务产品的特点有:第一、知识服务多样化,覆盖科学研究行业价值链。第二、知识服务产品中台化、规模化,多种产品彼此支持、相互赋能、形成闭环。第三、知识服务产品形态丰富,可及性强,使用场景广泛。第四、所涉及的学科领域范围广,囊括从单学科到多学科产品、功能单一型到复合型产品。第五、产品定制化、个性化服务完善,可集成度、可移植性高。最后,本文论述了我国专业出版社数字转型的路径。笔者指出,我国专业出版社所提供的知识服务具有简单化、趋同化的特点。除科学出版社(中国科传)以外,其他专业出版社提供的知识服务基本就是数字出版物、提供数据库和电子商务,缺乏核心竞争力。数字转型不是将印刷品变为电子书,也不是简单地搜集数据,而是从价值链角度出发,转型成为科技信息解决方案供应商、信息服务提供商。爱思唯尔集团就给了我们十分丰富的转型启示,启发我们在延展价值链、设计软件产品和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几方面狠下功夫,推进专业出版知识服务转型高质量发展。

宋欣宸[2](2021)在《《大学IR标准指标集-从教育质量保障到财务管理》(节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提出随着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人们的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节奏逐渐加快,人员流动性也越来越大。因此,作为信息存储的媒介,纸质书籍难以携带、信息查询效率低等缺陷逐渐显露出来。与此相对的,应用性更强的电子数据成为了各个领域信息的存储、提取与交互的首要选择,并在大学的学校管理、文献整合、学术交流及经济运营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此背景下,学术界的机构健康度调查(Institutional Research,简称IR)领域应运而生。《大学IR标准指标集——从教育质量保障到财务管理》收集了日本高等教育机构的机构健康度调查部门在维持机构运行时所使用的相关指标,并将其分成了教学IR、研究IR和财务经营IR三部分进行介绍。通过灵活运用这些指标,大学可以更好地保证教育质量,实现研究组织及其成果的科学化管理。本次翻译实践选取了其中的研究IR和财务经营IR两部分进行翻译。由于原书用语确切严密、逻辑清晰,内容针对指标本身进行了客观解释说明,并辅以大量公式和图表,重视信息交际的准确性,故而译者选择以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及忠实原则为特点的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作为理论参考,以保证忠实地传达原书所含信息。报告主要由翻译文本介绍、指导理论说明以及翻译案例分析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中通过介绍原书作者、内容以及研究背景,分析了原书的语言构成及特色;第二部分介绍了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的形成发展过程、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的三个主要原则以及该翻译理论对翻译的意义与影响;第三部分中译者以翻译目的论三个主要原则为理论指导,举例说明了主要翻译难点,并对翻译思路及技巧进行了分析。本次翻译实践的创新点在于从目的论的“三原则”的不同视角,分类分析了原书在翻译过程中出现的翻译难点。在这个过程中,始终保持原文、译文都充分与目的论内容、基本原则、方法相结合,认真思考原文信息和原文作者的目的,努力使译文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能兼顾译文受众的阅读感受。最后,通过本次翻译实践,笔者得到以下三点启示。第一,将翻译目的论应用于包含理论、数据的社会类学术作品翻译中,使译者既能忠于原文传达科学准确的信息,又能为译文效果进行有目的的翻译。第二,通过从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忠实原则三个方面分析《大学IR标准指标集——从教育质量保障到财务管理》中典型例句的翻译,使笔者深刻地认识到不同的翻译实践需要运用不同的、恰当的翻译方法,这个过程需要充分实现译文的交际目的,保持译文连贯以及忠实于原文。第三,因为IR研究是新兴的研究领域,译者深刻体会到了原书内容的研读学习对翻译的重要性。

康勇卫[3](2020)在《江西传统民居地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传统民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承载体。保护传统民居、传承地域文化是区域文化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地域文化景观有机更新的重要主题。江西省是一个相对完整的自然地理单元和较为稳定的政区地理单元,区域民居发展历史悠久,地域特征明显,近年已受到学术界较多的关注。江西传统民居的既有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民居的保护与利用、民居类型、民居文化等方面,而对于区域民居发展的源头及其过程,民居大样本下的地域特征,区域民居的时空分异格局及其成因等问题尚未有系统的探索;另外,基于形态类型的江西民居文化分区,也未能形成广泛共识。为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主要利用地下考古发掘、地上留存实例以及文献记载材料,采取“过程—格局—机理”的研究范式,力争对江西传统民居文化地理问题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探讨,以为学术界提供一个江西传统民居较为完整的印象。主要研究内容及其结论如下:(1)基于考古发掘(秦汉及秦汉以前)、文献记载资料(秦汉以来),对明代以前江西民居的发展历史进行梳理,提出江西民居“双源(缘)头”之说,即“远源”在先秦时期,在民居建材、形制、支撑架构以及营建技艺方面均形成了一定的规范;“近缘”在宋元时期,官方营造法式的总结规范延伸到乡村民居,由此形成一定程度的城乡互动局面,从而为民居后续发展提供了基础。两源头间的民居发展过程是一脉相承的,期间有承接、融会,也有创新、变革。(2)依据现存传统民居实例及相关文献记载,对明清以来江西民居发展过程进行梳理。研究发现:明清民国时期,在商业扩散、人口迁移、社会动乱以及外域渗透的复杂过程中,江西民居地域分异格局初步形成。宋元以来,江西民居营造技艺总结多,创新少。明清以来,江西民居基本沿着水系及其流域呈对称状分布。江西民居的空间分布与人口的空间分异有一定的相关性。(3)利用集中性指数、离散度、核密度等方法对江西现存传统民居做了空间分布的探索,研究结果显示,在营建时间上,明代民居留存较少,清代、民国民居较多。最邻近距离指数分析结果显示,江西传统民居群(村落)在县域尺度呈现集中性特点;其地理集中性指数分析结果则呈现出集中性趋势;其基尼系数的分析结果显示,市域层面的传统民居群(村落)空间分布呈现集中趋势。采用核密度方法对传统民居的空间聚集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县域层面,金溪、吉州区、青云谱区、湘东区、珠山区的分布密度较高;地市层面,抚州、景德镇分布密度较高。运用Geoda软件对江西传统民居进行全局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江西传统民居空间分布有显着的空间自相关性,并呈现出明显的聚集趋势。(4)在时空分布格局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文献民居”内容,选择江西部分县域的传统民居作进一步梳理。以重点县域传统民居的复原结果为基础,将江西传统民居类型总结为三大主要类型和若干次要类型。主要类型具有分布广、影响大的特点,是江西民居与周边民居对话的主要载体。次要类型有区域小气候特征,进一步丰富了江西民居的地域特色。各地市的民居类型呈现出交叉分布的状况,主要有同一民居类型在不同地市分布以及同一地市有多种类型分布两种情况。(5)基于县域传统民居的梳理以及地市传统民居类型的总结,遵循定性的初步判断和量化的自然生成原则,从传统民居的影响要素及自身特征标准对传统民居材料、形制、技艺进行初步分类分区探讨,形成技艺地域分区结果、材料及形制方面的分区思路。在单要素分类分区的基础上,综合区划方面构建了8大要素指标以及对应的12项二级指标,从要素的重要性以及要素可能的组合方面来确定要素权重系数,并进行栅格图层叠合处理。基于县域层面区划指标体系,完成了高于县域、低于省域的区域两级分层分区。区划过程兼有自上而下的划分路径,又有自下而上的归并途径。通过两种路径在地市层面进行对接,完成了不同空间尺度的传导聚合,从而形成6大传统民居文化区,即赣南客家民居文化区、庐陵天井院民居文化区、抚临天井民居文化区、赣西大屋民居文化区、广信徽式民居文化区、环鄱阳湖类官商民居文化区以及12大亚区。区划结果能够反映江西传统民居文化时空演进规律及其内在联系。(6)江西传统民居文化区的形成是基于多种影响因素及要素间多种组合的驱动而完成的。影响因素来自地理环境的约束、历史过程的积累、人口迁移与分布、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科学技术特别是营造技艺的发展水平、区域政策的推动、居民安全的需要、居民文化观念和不断积累的生活习惯等。诸多要素的不同组合状态及其所代表的驱动力,在不同文化区存在较大差异。一般来说,地理环境、历史基础是动力源,居民的营建期待为外在推动力,外来冲击力是直接动力。在驱动模型中,动力系统来自支撑力系统和推动力系统,两大系统的九大驱动力在四个空间格局中全驱发力,形成了多尺度的江西传统民居文化区。传统民居文化空间演化动力系统模型对驱动模型做了量化表达,以此构建了具有预测功能的传统民居非线性连续时间马尔科夫动力学模型。以上关于江西传统民居的6方面研究,一定程度拓展了传统民居建筑研究的时空观,完成了传统民居研究从静态到动态、时段到过程、分异格局到成因机理、单体到聚落的新尝试。为江西文化区划以及民居文化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新基础,也可为当前江西传统民居的保护和利用提供某些参考。

任君宇[4](2020)在《张库大道(内蒙古段)遥感考古调查与研究》文中提出张库大道因连接张家口和库伦(今乌兰巴托)而得名,其向南延伸至湖北、福建,向北达恰克图、莫斯科,形成了跨越欧亚大陆,距离逾万里的“万里茶道”。万里茶道是草原丝绸之路衰落后连接欧亚大陆的又一重要陆上通道,对清朝至民国时期中蒙俄三地的交流和沟通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万里茶道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保存有大量的历史遗迹和历史资料,是中蒙俄三国共有的、珍贵的文化遗产,是连通中俄的“世纪动脉”。作为一个拥有着重要文化、政治和经济价值的域跨多国的线性文化遗产,万里茶道正在积极申报加入世界文化遗产(简称“申遗”)。张库大道作为万里茶道在内蒙古境内的中路,是万里茶道在中国北方极具代表性的线路,其拥有张库官马大道即张家口驿站、张库商道、张库汽车路及张库邮政路四种不同功用的路线,是万里茶道进入蒙俄地区的重要中转站,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可以为万里茶道的申遗、科研、遗产保护及沿线经济的开发等方面提供重要支持。目前学界对张库大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贸易往来、行商文化、兴衰变迁等方面,从考古学角度对张库大道的路线、沿线遗址点及沿线环境等进行调查和研究仍属空白。张库大道所涵盖区域十分广袤,整体面积将近6万平方公里,交通线路距离达一千多公里,而且所属区域地理环境复杂、人烟稀少,十分不利于对其进行田野考古调查,因而需采用遥感考古学的手段对该线路进行调查分析。遥感考古虽在我国出现较晚但发展迅速,现已广泛的应用到考古勘探和文物保护中。因其具有耗费时间和财力人力较少、调查范围广、对遗存破坏小、受自然环境影响小等特点,十分适用于对张库大道此类线性文化遗产进行调查研究及保护。本文根据对室内文献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并结合卫星遥感影像的解译和目视判读,确定了张库大道(内蒙古段)实地田野考古调查的区域和疑似遗址点,并依据在田野考古调查中采集的相关数据,绘制了张库大道路线图,进行了相关的空间GIS分析,进而解析张库大道线路的环境概况,同时通过田野考古调查和考古发掘,分析了张库大道沿线遗址的特点。本文主要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综述及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二部分介绍了遥感考古的起源、发展及理论基础,对国内遥感考古的研究成果和应用进行梳理。同时分析了线性遗产与万里茶道申遗的内在联系及线性遗产对遥感考古的需求,为张库大道进行遥感考古调查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第三部分介绍了张库大道暨万里茶道的形成背景,从交通线路的角度对张库大道的变迁和兴衰进行了详细论述,阐明了研究张库大道的重要历史作用和意义,论证了对其进行考古调查和研究的必要性。第四部分通过收集到的文献资料和地图资料的分析并结合现代研究成果,初步确定张库大道的调查范围和疑似遗址点。同时对该区域内的地形地貌、气候水文等地理环境进行概括,为之后的GIS空间分析提供相关的论证支持。第五部分运用ArcGIS软件对老地图中张库大道的台站路线和汽车道进行矢量化,确定卫星遥感影像的采集区域和目视判读疑似遗址点的标准,继而通过对Google Earth卫星影像的解译和目视判读,确定待调查的疑似遗址点,为田野考古调查提供数据支持。第六部分对疑似遗址点、拟调查区域和拟调查的重点村镇进行实地田野考古调查,并依据田野调查收集的资料,总结张库大道沿线遗址点的特点。同时以伊林驿站考古发掘为例,对目视判读疑似遗址点的标准和张库大道沿线遗址点的特点和环境进行验证。其后,依据田野调查中采集到的相关数据,绘制了张库大道路线图,并对张库大道进行水文、人口、坡度进行了GIS空间分析,继而解析张库大道沿线的地理环境和人口分布情况。第七部分对本文的观点进行了总结并对不足和以后的工作展望进行了陈述。

王薇[5](2020)在《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作为世界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领头雁,代表了国际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最高水准和最新动向,在美国本土乃至世界范围内产生了重大影响。而我国开展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规模较小、学科种类较为单一,结构体系尚不完善,质量建设仍有待提升。如以追本溯源的方式,从历史的角度入手,对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源头、发展和变革作深刻的历史剖析和经验规律的探究,深入分析其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全面考察其制度建构及理论演进的基本规律,为我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建设提出针对性和操作性强的政策建议,是十分必要且迫切的。本文应用历史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以美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变迁及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内在发展呈现特点作为历史分期的主要依据,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梳理并分析了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为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实用主义哲学提倡的实用主义人才教育观铺垫了其成长的思想基础;《莫雷尔法案》颁布后专业学院的涌现直接催生出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早期专业协会推动了专业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加之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自身无法规避的局限性,使得创办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成为大势所趋。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专业化肇始阶段为20世纪初至二战结束。1908年哈佛大学首创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由此开启了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历史。1910年《弗莱克斯纳报告》的发布开启了专业认证活动,此后各专业协会陆续制定各专业认证标准并展开专业认证活动。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规范化推进阶段为二战后至1970年代末。该阶段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在数量增长与规模迅速扩张的同时,尤为重视对教育质量的提升。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复合化发展阶段为1980年代至今。这一阶段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呈现出复合化发展的特点,不仅出现了大量新兴应用性学科专业硕士,还出现了联合学位和交叉学科专业硕士学位。专业认证制度进一步完善,出现了全国性认证机构许可组织和社会评估媒介,评估指标呈现出学生结果导向和国际化的发展趋势。这一阶段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跃升至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主体地位,以强势的数量优势压倒了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得更为成熟和完善。最后在归纳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总结出其对我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工作的经验及启示。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适应经济社会需求和产业结构特点,在具有鲜明职业背景的学科领域中开设,且与职业资格准入制度紧密衔接,始终体现着职业导向;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在专业学院实施教学,实现了理论性与应用性的高度统一,且通过专业认证和专业资格认定来引导和保障其培养方向和教育质量;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在发展过程中探索出灵活多样的学位类型、学制年限、课程种类和教学方法,高度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为此,我国在开展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契合程度,大力推进专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考试的有效衔接,强调夯实理论基础与强化实践技能并重的培养方案,倡导探索灵活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建立健全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宏观管理与专业认证体系。

周铁梅[6](2020)在《我国综合档案馆内部出版编研成果传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基于越来越多研究对档案编研成果传播问题的重视,发现研究者们的主要目光投掷于公开出版的编研成果上,而忽视了数量更为丰富的内部出版的编研成果在内部传播以及面向社会公众进行传播时的重要作用和相关传播问题。本文运用抽样调查法、对比分析法、实地调查法等对我国5个省级综合档案馆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5个地级市综合档案馆的内部出版编研成果的传播现状进行了实地和网络调研。在对内部出版编研成果的内涵进行界定、辨析相关概念、分析内部出版编研成果的传播价值以及传播形式基础上,再根据相关传播模型的共同点以及本文的研究视角,最后选定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途径等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就内部出版编研成果在传播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从面向内部传播方面、面向党政部门传播方面、面向公众传播方面,以及传播主体条件和资金保障方面分析了影响内部出版编研成果传播的制约原因,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完善建议。

罗丹[7](2020)在《空间复愈视角下小城镇公共空间场所营造与再生策略 ——以安宁市温泉镇核心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的城市更新由增量土地的外延发展走向了存量土地的优化更新。空间复愈视角下的小城镇公共空间场所营造与再生,致力于解决城市发展转型背景下小城镇在人居环境品质下降后呈现出的公共空间失落问题。小城镇公共空间因其地方性和独特性,决定了它的公共空间营造模式不同于大城市和乡村。面对小城镇公共空间的失落问题,会更加关注自然、空间、社会三者的相互联系以及空间的适应性能力,也更加注重空间品质和使用者的需求。本论文以安宁温泉镇核心区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在空间复愈的视角下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理论的梳理,以及对近年来小城镇人居环境问题的研究,结合使用后评价(POE)的调研方法进行实地调研,从中发现小城镇公共空间失落的共性问题是自然-空间-社会三者联系弱和公共空间自身适应性能力低。而后,从空间复愈的视角,以自然-空间-社会三者融合的角度综合考虑小城镇公共空间再生的问题,从自然复愈、社会复愈、空间自愈三个方面提出了小城镇公共空间复愈理论。最后,基于该理论提出了小城镇公共空间再生的场所营造策略,并将其应用于安宁温泉镇核心区公共空间再生的实践,从联系空间与自然、联系空间与社会、提高空间适应性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场所营造的实践方法,试图解决小城镇公共空间失落的问题。

何倩[8](2020)在《重庆市大学生就业政策执行过程研究 ——基于史密斯模型视角》文中研究表明就业关乎国家社会秩序的稳定,大学生群体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又是我国科教兴国战略与就业优先战略的重要载体。大学生就业更是关乎民族复兴与社会发展,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大学生就业政策也同样是我国公共政策的重要部分。随着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政府不断出台就业促进政策来缓解就业压力,并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大学生就业政策体系。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具体执行大学生就业政策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许多不足,如何更好促进大学生就业,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将社会需求与大学教育进行有效衔接,切实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继而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同样也是值得当前社会各界探讨的热点问题。本文试图聚焦重庆市大学生就业政策执行,并借用史密斯模型中的理想化政策、执行机构、目标群体、环境因素这四大因素对重庆市大学生就业政策执行过程进行研究,并通过词频分析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和等方法对大学生就业政策文本、用人单位及大学生分别展开研究,深入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政策执行不力的深层原因。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详细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可能具有的创新点和研究中存在的不足进行阐述。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研究的理论基础,在政策过程理论研究之上展开本文的研究,并从概念上对大学生就业及大学生就业政策进行了界定,根据学者对大学生及大学生就业的概念阐述,得出本文的研究范围及概念界定,同时对史密斯模型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与介绍,并在此模型上推出适合本文的研究模型。第三部分是运用词频分析法对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文本进行系统的分析,并根据政策词频分析出当前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基本政策框架。第四部分是在史密斯模型视角下基于大学生就业政策、执行机构、目标群体、环境因素四大因素对大学生就业政策执行现状进行分析。第五部分则是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之上,对当前重庆市大学生就业政策执行存在的不足进行剖析,指出当前重庆市大学生就业政策执行过程存在着政策体系不够完善、政策执行力不够及大学生本身就业能力不足等问题。第六部分则是根据重庆市大学生就业政策存在的问题,指出当前我国在推行大学生就业政策市可以采取的可行性建议,继续完善大学生就业政策体系,细化具体就业政策的内容,提高就业政策执行机构的专业水平,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转变大学生就业挂念等来提升和优化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执行。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思路,基于数据统计分析的前提下展开研究,本文希望能够深入的调查研究,为进一步优化推动大学生就业政策执行做出自己的贡献。

周耀林,费丁俊,徐青霞[9](2019)在《北京市档案信息门户网站建设历程与发展思考》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档案网站建设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1996年,北京市档案馆在北京经济信息网上建立了主页。1998年,北京市档案局、北京市档案馆分别申请了独立域名,成功建立了全国最早的档案网站。进入21世纪后,随着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档案网站建设不断普及,社会公众对档案信息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郭晴[10](2019)在《网络平台条件下档案信息服务现状调研》文中研究表明在互联网环境的影响下,人们对网络平台的使用越来越频繁,对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大。基于这种影响,人们逐渐把获取信息的渠道转移到各种网络平台上来,并且将这种方式逐渐发展为社会的主流趋势。我国档案信息服务机构在提供档案信息服务时,对各种网络平台的利用也显得愈发重要,学术界对各种网络平台的档案信息服务研究和探索也愈发热烈,这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我国档案学的理论研究,也为实际档案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本文主要分为5个部分来论述网络平台下档案信息服务的相关问题。开篇是绪论,主要介绍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现状、内容及方法、重点难点与创新点。第一章是相关理论概述,主要对内涵进行界定、探讨必要性分析。第二章对网络平台下档案信息服务现状进行调研分析,最后总结得出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档案信息服务特点,分析其优势和不足。第三章具体提出了强化网络平台条件下档案信息服务的基本措施,从不同层面进一步细化各个方面的需求。第四章是结束语,对本文进行总结,了解网络平台下档案信息服务的现状,才能更好地找出发展中的不足,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对未来的研究进行展望。

二、国内出版信息网一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内出版信息网一览(论文提纲范文)

(1)荷兰专业出版知识服务研究 ——以爱思唯尔集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创新点及难点
第二章 研究综述与理论框架
    2.1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1 荷兰专业出版知识服务研究
        2.1.2 对爱思唯尔集团的研究
    2.2 核心概念界定
        2.2.1 专业出版
        2.2.2 知识服务
        2.2.3 开放获取
    2.3 价值链理论
第三章 基于价值链的荷兰专业出版知识服务
    3.1 荷兰出版发展历史
    3.2 开放获取挑战下的荷兰专业出版
    3.3 基于价值链的荷兰专业出版知识服务
        3.3.1 基于价值链的专业出版知识服务
        3.3.2 荷兰专业出版知识服务
        3.3.3 荷兰专业出版知识服务特点
第四章 案例研究: 爱思唯尔集团
    4.1 爱思唯尔集团发展历程
    4.2 基于价值链的爱思唯尔全球运营战略分析
        4.2.1 爱思唯尔收购一览
        4.2.2 爱思唯尔价值链分析
        4.2.3 爱思唯尔全球运营战略
    4.3 互联网视角下爱思唯尔集团知识服务产品
        4.3.1 互联网产品分析框架
        4.3.2 爱思唯尔产品解决方案概览及特点
        4.3.3 用户分析
        4.3.4 产品功能及原型设计
    4.4 爱思唯尔知识服务产品特点
第五章 荷兰专业出版知识服务对我国专业出版的启示
    5.1 我国专业出版知识服务现状
        5.1.1 我国专业出版知识服务价值链
        5.1.2 我国专业出版知识服务问题
    5.2 中国专业出版价值链延伸现实路径
    5.3 “互联网+”中国专业出版社现实路径
第六章 结语
    6.1 总结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2)《大学IR标准指标集-从教育质量保障到财务管理》(节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要旨
第一章 翻訳タスクの绍介
    1.1 原书の选択背景
    1.2 原书の内容
    1.3 着者の绍介
第二章 スコポス理论
    2.1 スコポス理论とは
    2.2 スコポス理论のルール
        2.2.1 スコポスルール
        2.2.2 一贯性ルール
        2.2.3 忠実性ルール
    2.3 スコポス理论の意义
第三章 スコポス理论に基づく事例分析
    3.1 スコポスルールに基づく翻訳
    3.2 一贯性ルールに基づく翻訳
    3.3 忠実性ルールに基づく翻訳
第四章 まとめ
参考文献
附録Ⅰ:原文
附録Ⅱ:訳文
谢辞

(3)江西传统民居地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问题研究述评
        1.2.1 江西民居历史研究
        1.2.2 江西民居地理研究
        1.2.3 江西传统民居文化研究
        1.2.4 江西传统民居保护研究
        1.2.5 相关研究述评
    1.3 研究对象与内容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小结
2 江西民居发展的历史过程
    2.1 江西民居的渊源
        2.1.1 远古先民的居住遗址
        2.1.2 秦汉时期的江西民居
        2.1.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江西民居
        2.1.4 隋唐五代时期的江西民居
        2.1.5 宋元时期的江西民居
    2.2 明清民国时期江西民居的继续发展
        2.2.1 明代的江西民居
        2.2.2 清代的江西民居
        2.2.3 民国时期的江西民居
    2.3 江西民居发展演变的特征及规律
        2.3.1 江西民居发展演变的脉络特征
        2.3.2 江西民居发展演变的阶段性规律
    2.4 小结
3 江西传统民居的空间分布及地域特征
    3.1 江西传统民居的空间分布
        3.1.1 空间分布的均衡性
        3.1.2 空间分布密度
        3.1.3 空间分布相关性
    3.2 江西传统民居的地域特征及类型
        3.2.1 县域传统民居概述
        3.2.2 传统民居的类型及地域特征
4 江西传统民居的地理区划
    4.1 江西传统民居区划原则和方法
        4.1.1 江西传统民居区划原则
        4.1.2 江西传统民居区划方法
    4.2 江西传统民居要素区划
        4.2.1 江西传统民居分区的环境基础
        4.2.2 江西传统民居形制分区
        4.2.3 江西传统民居材料分区
        4.2.4 江西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分区
    4.3 江西传统民居综合区划
        4.3.1 江西传统民居综合区划方案
        4.3.2 江西传统民居综合区划的生成
    4.4 小结
5 江西传统民居文化时空分异成因及其机理
    5.1 影响江西传统民居文化分区的因素
        5.1.1 自然地理条件
        5.1.2 历史基础
        5.1.3 人口空间分布
        5.1.4 经济发展与营建水平
        5.1.5 防御形势与政治制度
        5.1.6 文化观念与生活习惯
    5.2 江西传统民居文化空间分异的驱动机理
        5.2.1 驱动力系统
        5.2.2 驱动模型及机理
    5.3 区域传统民居文化时空格局预测模型
        5.3.1 模型构建的条件
        5.3.2 空间演化动力学模型
    5.4 小结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4)张库大道(内蒙古段)遥感考古调查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2章 遥感考古的发展与应用
    2.1 遥感考古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
        2.1.1 遥感考古的起源与发展
        2.1.2 遥感考古在中国的研究概况
        2.1.2.1 研究成果综述与分析
        2.1.2.2 研究机构
        2.1.3 遥感考古在中国的应用
    2.2 遥感考古的理论与展望
        2.2.1 理论基础与技术方法
        2.2.2 遥感考古的优势与展望
    2.3 线性遗产对遥感考古调查的需求
        2.3.1 线性遗产概念的由来和形成
        2.3.2 我国线性遗产和万里茶道的申遗
        2.3.3 线性遗产对遥感考古调查需求
第3章 张库大道的形成与变迁
    3.1 张库大道的形成
        3.1.1 草原丝绸之路与茶叶之路
        3.1.2 中俄贸易
        3.1.3 万里茶道与张库大道
    3.2 张库大道的道路及变迁
        3.2.1 张库大道的路况及运输工具
        3.2.1.1 张库大道的路况
        3.2.1.2 主要的运输工具
        3.2.2 官马大道
        3.2.3 张库商道
        3.2.4 张库公路
        3.2.4.1 商办汽车运输公司
        3.2.4.2 筹办西北行驶汽车事宜处
    3.3 张库大道的贸易兴衰
第4章 张库大道(内蒙古段)室内资料的收集与分析
    4.1 张库大道(内蒙古段)区域概况
        4.1.1 地形与水文
        4.1.2 气候
    4.2 张库大道(内蒙古段)的文献及地图资料收集
        4.2.1 文献资料
        4.2.1.1 官马大道
        4.2.1.2 张库商道和张库汽车路
        4.2.2 地图资料
第5章 张库大道(内蒙古段)遥感影像收集与解译
    5.1 老地图的数字化及研究区域的确定
    5.2 卫星影像的目视判读及分析
第6章 张库大道(内蒙古段)田野调查和GIS空间分析
    6.1 张库大道(内蒙古段)田野调查与分析
    6.2 伊林驿站田野发掘
        6.2.1 伊林驿站
        6.2.2 伊林驿站考古发掘
    6.3 制图及GIS空间分析
        6.3.1 张库大道路线图的绘制
        6.3.2 张库大道线路的GIS空间分析
        6.3.2.1 水资源分析
        6.3.2.2 人口聚居情况分析
        6.3.2.3 地势地貌分析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学位
        (二)专业硕士学位
        (三)第一职业学位
        (四)专业认证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述评
    四、主要研究内容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六、创新点与不足
        (一)创新点
        (二)不足
第一章 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产生的动因
    第一节 经济社会发展对专业型人才的需求
    第二节 实用主义哲学思潮的影响
    第三节 《莫雷尔法案》颁布后专业学院的涌现
    第四节 早期专业协会对专业教育的推动
    第五节 传统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局限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专业化肇始(20世纪初~二战结束)
    第一节 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理论的倡导
        一、艾略特对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主张
        二、全美大学联合会对专业硕士教育体系的确立
    第二节 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初创
        一、哈佛大学首创工商管理专业硕士
        二、密歇根大学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硕士
        三、其他学科门类专业硕士教育陆续出现
    第三节 专业认证活动的出现
        一、《弗莱克斯纳报告》开启专业认证活动
        二、专业协会成为专业认证主体
        三、各专业认证标准陆续出台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规范化推进(二战后~1970 年代末)
    第一节 战后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提高的需求
        一、新型产业结构对高质量专业人才的需求
        二、联邦政府对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大力资助
        三、高等教育大众化对专业硕士教育的推动
    第二节 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系列标准的出台
        一、全美大学联合会建立专业硕士教育标准
        二、国际商学院促进协会规范工商管理硕士课程标准
    第三节 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向规范化发展
        一、哈佛大学教学文硕士课程的规范
        二、康奈尔大学工程硕士计划及其标准化
        三、其他学科门类专业硕士教育扩张及规范
    第四节 专业认证制度的确立
        一、建立全国性专业协会许可制度
        二、制定统一的专业协会认证标准
        三、规范专业认证的程序和方法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复合化发展(1980 年代至今)
    第一节 世纪之交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变革的需求
        一、高技术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二、联邦政府对跨学科教育提供政策支持
        三、学科高度融合推动跨学科教育发展
    第二节 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革新政策的颁布
        一、《重塑科学家与工程师的研究生教育》推动跨学科发展
        二、《美国竞争法》之“专业科学硕士课程计划”
    第三节 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向复合化发展
        一、凯克研究所开设“生物加商学”交叉学科学位
        二、芝加哥大学工商管理与工程硕士联合学位计划
        三、其他学科门类专业硕士教育多样发展
    第四节 专业认证制度的成熟
        一、设立高等教育认证委员会
        二、出现社会评估媒介
        三、强化学生学习结果评估指标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特点与经验
    第一节 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特点
        一、始终体现鲜明的职业导向
        二、依托专业学院与专业协会
        三、灵活适应社会多样化需求
    第二节 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经验
        一、充分考虑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契合程度
        二、大力推进专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考试的有效衔接
        三、强调夯实理论基础与强化实践技能并重的培养方案
        四、倡导探索灵活多样的教育模式与教学方法
        五、建立健全专业硕士教育宏观管理与专业认证体系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美国部分专业学位发展史概览
附录2 美国专业硕士学位类型一览表
附录3 美国专业认证机构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6)我国综合档案馆内部出版编研成果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现实背景
        二、学术背景
    第二节 相关研究概念与范畴
        一、相关概念
        二、研究范畴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研究意义
        二、现实研究意义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内部出版编研成果的再认识及传播价值与形式
    第一节 内部出版编研成果与相关概念辨析
        一、内部出版编研成果与灰色文献
        二、内部出版编研成果与内部资料性出版物
        三、内部出版编研成果与非正式出版物
    第二节 内部出版编研成果类型
        一、按照内容划分
        二、按照功能划分
        三、按照形式划分
        四、按照出版方式划分
    第三节 内部出版编研成果的传播价值
        一、业务参考交流价值
        二、资政参考价值
        三、专业学术价值
        四、档案信息与文化价值
        五、时效性价值
    第四节 内部出版编研成果的传播形式及范围
        一、面向定向受众的传统传播
        二、面向社会公众的网络传播
第二章 内部出版编研成果的传播现状调查分析
    第一节 内部出版编研成果传播影响因素的确定
        一、内部出版编研成果传播核心影响因素的确定
        二、内部出版编研成果传播影响因素指标的选择
    第二节 内部出版编研成果传播主体调查分析
        一、内部出版编研成果的主体传播意识
        二、档案馆编研工作人员的基本条件
        三、档案馆编研出版经费情况
    第三节 内部出版编研成果传播内容调查分析
        一、传播内容的丰富性
        二、传播内容的完整性
        三、传播内容的时效性
    第四节 内部出版编研成果的传播途径调查分析
        一、传播途径的易接受性
        二、传播途径的互动性
    第五节 内部出版编研成果传播存在的问题
        一、向系统内部传播未形成较好信息反馈
        二、向党政部门传播的编研成果不够及时充足
        三、面向公众传播途径被动
        四、网络传播内容局限片面
        五、编研成果可传播类型少
第三章 内部出版编研成果传播的制约原因与改善建议
    第一节 内部出版编研成果传播制约原因分析
        一、面向内部传播的问题制约原因
        二、面向党政部门传播的问题制约原因
        三、面向公众传播的问题制约原因
        四、传播主体保障问题制约原因
        五、资金问题制约原因
    第二节 内部出版编研成果传播制约的优化建议
        一、面向内部传播的问题优化建议
        二、面向党政部门传播的问题优化建议
        三、面向公众传播的问题优化建议
        四、传播主体条件的问题优化建议
        五、传播中资金保障的问题优化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空间复愈视角下小城镇公共空间场所营造与再生策略 ——以安宁市温泉镇核心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发展转型背景下的小城镇
        1.1.2 小城镇人居环境品质下降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及内容
        1.3.1 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
        1.3.2 研究内容
    1.4 国内外相关理论实践研究现状
        1.4.1 小城镇人居环境问题研究
        1.4.2 空间复愈理论体系
        1.4.3 公共空间场所营造方法
        1.4.4 综述小结
    1.5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安宁温泉镇核心区公共空间使用现状
    2.1 安宁温泉镇核心区公共空间基础研究
        2.1.1 公共空间概况
        2.1.2 公共空间类型
        2.1.3 公共空间构成要素
    2.2 调研方法研究
        2.2.1 使用后评价(POE)概念
        2.2.2 使用后评价(POE)的方法
        2.2.3 建立POE评价因素集
    2.3 安宁温泉镇核心区公共空间现状调研
        2.3.1 公共空间使用
        2.3.2 公共空间布局
        2.3.3 空间与自然联系性
        2.3.4 空间与社会联系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安宁温泉镇核心区公共空间失落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问题一:联系性问题
        3.1.1 公共空间与自然联系弱
        3.1.2 公共空间与社会联系弱
    3.2 问题二:适应性问题
        3.2.1 公共空间完整性差
        3.2.2 公共空间场所感弱
        3.2.3 公共空间弹性不足
    3.3 问题凝练:小城镇公共空间失落问题
        3.3.1 共性问题
        3.3.2 原因症结
        3.3.3 再生难点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小城镇公共空间复愈下的场所营造原则与策略
    4.1 空间复愈理论应用于小城镇公共空间场所营造的可行性
        4.1.1 小城镇公共空间复愈的特征
        4.1.2 小城镇公共空间复愈的优势
    4.2 小城镇公共空间复愈下场所营造的原则
        4.2.1 地方性原则
        4.2.2 整体性原则
        4.2.3 多样性原则
        4.2.4 人性化原则
        4.2.5 弹性原则
    4.3 小城镇公共空间复愈下场所营造的策略
        4.3.1 自然复愈策略
        4.3.2 社会复愈策略
        4.3.3 空间自愈策略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安宁温泉镇核心区公共空间场所营造与再生实践
    5.1 安宁温泉镇核心区公共空间营造的总体框架
        5.1.1 营造目标
        5.1.2 营造思路
        5.1.3 营造框架
    5.2 自然复愈--联系空间与自然
        5.2.1 建立绿色空间网络
        5.2.2 营造绿色共享街道
        5.2.3 营造生态湿地滨水空间
    5.3 社会复愈--联系空间与社会
        5.3.1 地方性特色评估及保留策略
        5.3.2 构建社会-经济-文化网络
        5.3.3 营造公共空间多功能融合
    5.4 空间自愈—提高空间适应性
        5.4.1 公共空间连接/织补/缝合
        5.4.2 营造地方化和情景化的空间场所感
        5.4.3 建立公共空间弹性能力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主要研究结论
        6.1.1 联系性和适应性不足是空间的共性问题
        6.1.2 从融合的角度思考公共空间联系性
        6.1.3 从供需的角度思考公共空间适应性
        6.1.4 场所营造策略的提出
    6.2 研究创新与不足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 B:图表索引
附录 C:调查问卷(场景调查问卷)
附录 D:调查问卷(满意度问卷)

(8)重庆市大学生就业政策执行过程研究 ——基于史密斯模型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现有研究简要评述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阐释
        2.1.1 大学生就业与大学生就业政策
        2.1.2 公共政策执行及大学生就业政策执行
    2.2 理论基础
        2.2.1 公共政策过程理论
        2.2.2 史密斯模型
    2.3 史密斯模型的契合性分析
第3章 大学生就业政策文本分析—基于词频分析法
    3.1 大学生就业政策类型
        3.1.1 战略性拓宽就业渠道政策
        3.1.2 市场性就业政策
        3.1.3 保护性就业政策
        3.1.4 地方性配套就业政策
    3.2 大学生就业政策分析-基于词频分析法
        3.2.1 大学生就业政策文本收集
        3.2.2 大学生就业政策文本分析
第4章 重庆市大学生就业政策执行过程实证分析-基于史密斯模型
    4.1 重庆市就业政策梳理
        4.1.1 重庆市大学生就业政策文本梳理
        4.1.2 重庆市就业政策文本内容分析
    4.2 重庆市大学生就业政策执行机构
        4.2.1 执行机构主体之一:政府职能部门
        4.2.2 执行机构主体之二:各类高校
    4.3 重庆市大学生就业政策执行目标群体
        4.3.1 实证访谈调查:高校就业工作人员
        4.3.2 实证访谈调查:用人单位
        4.3.3 问卷调查:大学生群体
    4.4 重庆市政策执行环境
        4.4.1 政策执行经济环境
        4.4.2 政策执行政治环境
        4.4.3 政策执行社会环境
第5章 重庆市大学生就业政策执行中的问题及原因
    5.1 大学生就业政策执行中的问题
        5.1.1 就业政策规划不足与推行不力
        5.1.2 就业政策执行主体执行不力
        5.1.3 就业政策目标群就业服务与就业能力不足
    5.2 大学生就业政策执行中产生问题原因
        5.2.1 就业政策本身有待完善
        5.2.2 政策执行主体缺乏协同性
        5.2.3 高校缺乏专业的就业规划教育
        5.2.4 大学生主体就业意识不足
第6章 改进重庆市大学生就业政策执行对策
    6.1 丰富大学生就业政策内容
        6.1.1 健全大学生就业政策体系
        6.1.2 加大大学生就业政策宣传力度
        6.1.3 加强大学生就业政策顶层设计
    6.2 提高政策执行主体的执行效力
        6.2.1 明确政府各部门工作职责
        6.2.2 强化大学生就业政策执行力度
        6.2.3 提高执行队伍专业化水平
    6.3 拓宽政策执行目标群体的实现路径
        6.3.1 健全高校就业服务体系
        6.3.2 注重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6.3.3 建立供需双方的良好沟通渠道
    6.4 优化大学生就业政策执行环境
        6.4.1 健全就业制度与体系
        6.4.2 调整产业结构升级
        6.4.3 营造良好就业人文环境
第7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国家就业政策文本梳理
    附录2 重庆市大学生就业政策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一览

(9)北京市档案信息门户网站建设历程与发展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获取研究对象
网站建设历程
建设历程分析
    1.网站布局优化
    2.网站版式和类目优化
        (1) 网站版式更新频率趋于稳定
        (2) 网站内容更新幅度由大变小
    3.网站服务功能转变
    4.网站影响力提高
档案网站建设思考
    1.转变网站建设理念
    2.深化特色档案信息资源建设
    3.提升网站公共服务能力
    4.加强宣传工作的转型与提升

(10)网络平台条件下档案信息服务现状调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四、课题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第一章 网络平台条件下档案信息服务概述
    第一节 网络平台条件下档案信息服务的内涵界定
        一、档案信息
        二、档案信息服务
        三、网络平台条件下档案信息服务
    第二节 网络平台条件下档案信息服务的表征
        一、主导性
        二、适用性
        三、互动性
        四、灵活性
        五、即时性
    第三节 网络平台条件下档案信息服务必要性分析
        一、适应社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二、助力馆内服务,履行自身职责
        三、满足利用需求,促进信息流动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网络平台条件下档案信息服务数据调查分析
    第一节 档案网站
        一、政府及事业单位档案网站
        二、企业网站
    第二节 数字移动终端
        一、微博
        二、微信
        三、移动终端网站
        四、档案APP
    第三节 档案机构应用网络平台开展档案信息服务特点
        一、强大的数据库资源
        二、日益凸显的服务主体价值理念
        三、以用户为导向的个性化服务方式
        四、档案信息服务多渠道多路径
        五、档案信息资源开发被动
        六、档案资源内容单一、更新缓慢
        七、政府机构共享机制欠缺
        八、社交媒体、APP端冗乱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强化网络平台条件下档案信息服务的基本措施
    第一节 制度层面
        一、坚持宏观统筹与微观实施相结合
        二、界定制度规范与开放服务协同发展
    第二节 服务层面
        一、更新服务理念与坚持档案馆主体地位相结合
        二、优化档案信息资源配置,丰富服务内容
    第三节 设施层面
        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二、资源共享与以需求为导向相结合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四、国内出版信息网一览(论文参考文献)

  • [1]荷兰专业出版知识服务研究 ——以爱思唯尔集团为例[D]. 华小鹭.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10)
  • [2]《大学IR标准指标集-从教育质量保障到财务管理》(节选)翻译实践报告[D]. 宋欣宸. 曲阜师范大学, 2021
  • [3]江西传统民居地理研究[D]. 康勇卫.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3)
  • [4]张库大道(内蒙古段)遥感考古调查与研究[D]. 任君宇.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5]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研究[D]. 王薇. 河北大学, 2020(08)
  • [6]我国综合档案馆内部出版编研成果传播研究[D]. 周铁梅. 广西民族大学, 2020(05)
  • [7]空间复愈视角下小城镇公共空间场所营造与再生策略 ——以安宁市温泉镇核心区为例[D]. 罗丹.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8]重庆市大学生就业政策执行过程研究 ——基于史密斯模型视角[D]. 何倩. 西南大学, 2020(01)
  • [9]北京市档案信息门户网站建设历程与发展思考[J]. 周耀林,费丁俊,徐青霞. 中国档案, 2019(04)
  • [10]网络平台条件下档案信息服务现状调研[D]. 郭晴. 黑龙江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国内出版信息网络列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