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热合并肝损害一例

风湿热合并肝损害一例

一、风湿热并发肝损害1例(论文文献综述)

袁卿坤[1](2019)在《儿童以关节积液为首发表现的临床诊断思路 ——附149例病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149例儿童“关节积液”为主要临床表现形式的病因及其临床特征和辅助检查进行综合性分析和判断,并以129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uvenile idiopathic arthritis,JIA)为例对其各亚型着重分析,归纳总结儿童以关节积液为首发表现的诊断思路。方法:选自2013年8月至2018年1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住院的149例以关节积液为首发表现的患儿进行详细的病史采集,收集相关的辅助检查结果,并作回顾性分析。结果:1.149名关节积液患儿中幼年特发性关节炎129例(86.6%),系统性红斑狼疮6例(4%),反应性关节炎3例(2%),链球菌感染后反应性关节炎3例(2%),骨关节结核3例(2%),血友病性关节炎2例(1.3%),半月板损伤2例(1.3%),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例(0.7%)2.儿童“关节积液”的主要病因是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幼年特发性关节炎、骨关节结核在三个年龄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在学龄前期多见,骨关节结核在幼儿期多见。3.不同年龄组JIA构成比相差不大,其中幼儿期的男女发病率相近,而学龄前期及学龄期组男性发病率均高于女性。其中,与附着点炎症相关的关节炎的发病与性别、年龄有统计学差异(P<0.05),男性发病率高,学龄期多见。4.相关实验室检查指标的特征性分析:C反应蛋白、血沉、血清铁蛋白、D-二聚体升高、类风湿因子阳性在各亚型JIA患儿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全身型显着。人类白细胞抗原B27阳性在各亚型JIA中有统计学差异(P<0.05),即以与附着点炎症相关的关节炎显着。影像学检查结果提示在早期发现关节积液方面关节B超和X线、MRI存在统计学差异,即关节B超比X线、MRI敏感性高。结论:临床上以关节积液为首发表现的患儿病因复杂,需结合病史、症状、查体和相关辅助检查进行综合判断分析,避免误诊漏诊。1.149例“关节积液”患儿的病因分析中,以幼年特发性关节炎最常见,依次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反应性关节炎、链球菌感染后反应性关节炎、骨关节结核、血友病性关节炎、半月板损伤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对129例以关节积液为首诊并诊断为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的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该疾病具有异质性,其分型诊断需要依靠临床特点及辅助检查,强调需除外其他疾病。3.影像学检查在关节症状的诊断与评估等方面比临床更具优势,但目前仍缺乏针对我国儿童关节积液的评分标准。

吴芳,徐翔[2](2008)在《阿奇霉素致27例肝损害的原因分析和预防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分析阿奇霉素致肝损害的一般规律并探讨预防对策,为临床合理使用阿奇霉素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检索维普全文数据库,对1999~2007年国内临床使用阿奇霉素出现肝损害的报道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阿奇霉素所致肝损害的不良反应在各年龄段均有发生,但尤以儿童(<15岁)为多见。报道中所发生的肝损害患者的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在口服给药中偶有发生。结论阿奇霉素所致肝损害与年龄、给药途径有一定的关系。与性别无关。与给药剂量、原患疾病、给药速度是否有关还需进一步的研究。

杨传瑞,张卡琳,郭霞[3](1999)在《《重庆医学》1999年第28卷卷终主题词索引》文中研究说明

陈德勇,龙得志[4](1992)在《伤寒70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 我科近三年来(1986.1~1988.12)共收治伤寒70例,其临床表现和化验结果不少与传统伤寒的典型表现不尽相同,造成早期诊断比较困难、误诊率较高,必须引起临床工作者的注意。为了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现将我科收治的70例介绍如下: 一、一般资料 1.诊断标准:全部病例均有较长时间发热、肥达氏反应阳性或细菌培养阳性,排除其它疾病而确诊。在血培养阳性病例中,仅有一例(1.5岁)肥达氏反应滴度未达标准[“0”:

张爱芹[5](2018)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感染的临床特点及与中医证型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通过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分析山东省中医院近3年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并发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并进一步探讨其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为SLE并发感染患者的早期预防、诊断及中医辨证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调研2015-01至2017-10于山东省中医院住院的129份SLE并发感染患者病例资料,填写调查表。2.采用EXCEL 2007管理数据,SPSS 22.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统计推断采用方差分析,方差不齐时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并用卡方(χ2)进行计数检验。P>0.05表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示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结果:1.一般临床情况:129例SLE并发感染的患者中,男13例,女116例。平均年龄41.39±15.45岁。患者入院时间以夏、秋季为主。平均病程8.17±7.46年。SLE首发症状以红斑/皮疹为主。受累系统以皮肤粘膜系统居多,占21.33%。疾病活动度以轻度居多,占36.43%。SLEDAI评分平均值为11.8±8.59分。2.感染情况:SLE患者感染率为18.04%,感染场所以院外感染主,占86.82%。感染次数总计162次,感染1次者占81.40%。感染部位总计175个,以呼吸道为主。感染类型以细菌感染为主,占38.36%。总治愈率为37.21%,感染控制率55.81%,死亡率为6.20%。混合感染、深部真菌感染是导致SLE感染死亡的突出原因。不同感染结局SLE患者的红细胞、ESR值差异具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血红蛋白、AST值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而病程、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CRP、24h尿蛋白、ALT、ALB、GLB、TG、Cr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证型相关情况:中医证型分布以热毒炽盛证居多(39.53%),脾肾阳虚证20.16%,脾虚肝旺证18.60%,阴虚内热证、气滞血瘀证各10.85%。脾肾阳虚证患者SLEDAI评分最高,病情以重度活动为主。不同中医证型患者SLEDAI评分、病情活动度、感染部位、血红蛋白、24h尿蛋白定量、ALB、GLB、Cr、TG、IgG的差异均具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而感染类型、红细胞、Anti-P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热毒炽盛证与阴虚内热证SLEDAI的差异具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余证型SLEDAI评分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脾肾阳虚证与阴虚内热证、脾虚肝旺证SLEDAI的差异均具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余证型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脾肾阳虚证患者与其它各证型病情活动度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证型的血红蛋白、24小时尿蛋白定量差异具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脾肾阳虚证与热毒炽盛证、气滞血瘀证GLB差异具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阴虚内热证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阴虚内热证与热毒炽盛证、脾肾阳虚证、脾虚肝旺证TG差异均具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气滞血瘀证与脾肾阳虚证差异具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热毒炽盛证、脾虚肝旺证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脾肾阳虚证与热毒炽盛证、阴虚内热证ALB差异具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气滞血瘀证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热毒炽盛证与阴虚内热证Cr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脾肾阳虚证与气滞血瘀证IgG值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中医证型在性别、年龄、入院时间、病程、感染次数、感染场所、感染结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ESR、CRP、AST、ALT、IgA、IgM、C3、C4、ds-DNA定量及ANA、SSA、Ro-52、AnuA、nRNP、Sm、AHA、ds-DNA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本研究的SLE患者感染率为18.04%,以女性患者为主,多为院外感染、首次感染,呼吸道为主要感染部位,类型以细菌感染为主,革兰氏阴性菌占多数。2.中医证型以热毒炽盛证居多,与SLEDAI评分、病情活动度、感染部位、感染类型存在着密切相关性,但与性别、年龄、入院时间、病程、感染次数、感染场所、感染结局无明显相关。3.HGB、24小时尿蛋白定量、ALB、GLB、Cr、TG、IgG、Anti-P对指导SLE并发感染的辨证分型意义比较大,而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ESR、CRP、AST、ALT、IgA、IgM、C3、C4、ds-DNA定量、以及抗体ANA、SSA、Ro-52、AnuA、nRNP、Sm、AHA、ds-DNA对指导辨证分型意义不大。SLEDAI评分、病情活动度、血红蛋白、红细胞、ESR、AST在提示SLE并发感染的预后上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单纯的依据感染情况不能更好的指导SLE证型的判断,还需结合实验室检验等客观指标进行多方面分析,才能更好地指导SLE感染的中医辨证论治。

党含[6](2018)在《164例布鲁氏杆菌病回顾性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及目的:布鲁氏杆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是一种常见的细菌性人畜共患疾病,也是许多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公共卫生问题。本研究通过对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近9年收治的164例布病患者完整临床资料进行较为详尽地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甘肃省地区布病的发病特点,总结布病的诊断及治疗经验,以期加深临床医师对布病的认识,降低误诊、漏诊率。方法:收集兰州大学第一医院20092017年收住感染科等内科、儿科、骨科或泌尿外科确诊的布病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评价。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①从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点、并发症、实验室检查及其治疗等方面进行统计和描述性分析;②布病患者的肝功能异常分析;③布病患者主要临床表现、并发症及实验室检查与其年龄、病程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1.(1)一般特征:本文共纳入164例布病病例,20092016年发病例数呈增加趋势,2017年较前稍下降。布病全年各月均有发病,流行高峰期集中在39月份(122/164,74.39%)。发病患者中以男性为主,男女比例为2.9:1,2554岁的青壮年为高发年龄(115/164,70.12%)。民族以汉族人口居多(152/164,92.68%),甘肃地区以白银市、金昌市、兰州市发病例数最多(78/164,47.56%)。从职业上看,以农牧民、动物皮毛加工人员、兽医及防疫员为主(133/164,81.1%)。(2)流行病学特征:164例布病住院患者中,有明确羊或牛接触史121例(73.78%),12例(7.32%)有原料肉或未消毒的奶制品消费史,4例(2.44%)有布病家族史,27例(16.46%)接触史不详。(3)临床特征:临床分期以急性期最多见,占71.95%,亚急性和慢性期分别占11.59%和16.46%。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包括发热(72.56%)、乏力(68.29%)、多汗(54.27%)、畏寒或寒战(45.12%)、肌肉关节疼痛(43.29%)、食欲减退(40.85%)。体征以脾肿大最常见(29.88%),其次为肝肿大(20.12%)。(4)并发症:骨关节受累58例(17.07%),是布病最常见的并发症。呼吸系统受累8例(4.88%),累及泌尿生殖系统7例(4.27%),心血管系统受累2例(1.22%),高度怀疑中枢神经系统受累1例(0.61%),皮肤受累2例(1.22%),血液系统及胃肠系统受累较常见,其中肝损害30例(18.29%)是最常见的胃肠系统并发症。(5)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布病的诊断依靠病原学、血清学检查。影像学检查主要协助诊断布病并发症,一般实验室检查缺乏特异性,部分患者常出现贫血46例(28.05%),白细胞减少42例(25.61%),ALT升高66例(40.24%),AST升高65例(39.63%),GGT升高42例(25.61%),LDH升高82例(50.00%),血沉升高100例(60.98%);C反应蛋白增高95例(57.93%)。(6)治疗方案:多西环素+利福平治疗至少6周是布病标准基础抗菌治疗方案。多西环素+利福平+喹诺酮类或三代头孢类、氨基糖苷类药物中的一种或两种方案治疗至少8周以上对合并并发症的布病患者有效。2.164例布病患者中66例(40.24%)出现肝功能异常,治疗前后肝功能各指标ALT、AST、TBil、DBil及GGT、ALP的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3.60岁以上老年患者出现发热明显低于其他年龄组(P=0.001)。在1334年龄段骨关节炎发生率明显增高(P=0.014)。发热、多汗、乏力症状更频繁地出现在布病病程少于3个月患者中(P=0.000)。肌肉关节疼痛及并发骨关节炎更常见于布病病程大于3个月患者中(P=0.000)。布病不同年龄组及症状持续时间对实验室检查参数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1.甘肃地区近年来布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其发生流行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别、年龄上的差异,且主要与畜牧生产接触有关。基于布病的临床表现和并发症复杂多样,临床医师应加强对本病的认识与警惕,拓宽诊断思路,尽可能降低该病的误诊率,并坚持进行规范的抗菌治疗以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避免疾病慢性化发展。2.布病患者肝功能异常在临床上较常见,通常是轻度至中度损伤,积极给予抗布病治疗及保肝治疗后肝功能各指标均大都可恢复正常,很少发展为慢性或危重性肝损害。3.在老年人或布病病程超过3个月的患者中,发热可能不是诊断布病的主要标准之一。布病骨关节受累多发生于疾病进展至慢性期的青年患者中。

贾斌[7](2017)在《人布鲁菌病临床、病原学及淋巴细胞亚群特点》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布鲁菌病患者的临床特征、病原学特点及机体淋巴细胞亚群特点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提高治愈率,减少复发率和慢性化率。方法:对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590例布鲁菌病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患者的临床特征、辅助检查、并发症及治疗预后情况。对并发心内膜炎的10例患者进行研究,分析总结人口学特征、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案及预后情况。总结出现肝损害的113例患者的临床特点。对血培养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提取一株布鲁菌进行全基因组测序,与Gene Bank上的标准株进行比对分析。通过对布鲁菌病患者的T淋巴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炎症因子在急性期和慢性期的变化特点进行分析,总结布病患者在不同的疾病阶段机体免疫反应的特点。结果:在所有的590例病人中,357例(60.5%)有牛羊养殖及密切接触史,是最常见的感染途径。急性期316例(53.6%),慢性化期有127例(21.5%)。乏力537(91%),多汗520(88.1%),发热513(86.9%)及关节痛478例(81%)是最常见的症状。血沉增快381例(64.6%),C反应蛋白增高273例(46.3%)。总体复发率为5.98%,有骨关节并发症者可高达10.22%。多西环素联合利福平是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组合方案,在此基础上加用氟喹诺酮类药物或第三代头孢菌素治疗出现合并症的患者预后较好。布病性心内膜炎的患者均有胸闷、气短症状,主要以主动脉瓣受累为主,血培养阳性率为50%,6例患者接受抗菌药物联合瓣膜置换术后恢复良好,未接受换瓣手术治疗者4例,后期随访1年内均死亡。布鲁菌病合并肝损害多以轻-中度肝功能异常为主,给予抗菌药物治疗后肝功能可在短时间内得到改善。布鲁菌血培养阳性患者以急性期多见,高热为主,并发症的发生率高,心血管系统累及多见。血培养阳性的平均培养时间5.7d(72h12d),病原菌鉴定均为羊种布鲁菌,延长培养时间可提高阳性率。布病性心内膜炎患者的致病株与羊种布鲁菌标准株基因型相同,种属一致,基因序列高度同源,达到99.95%,突变的snp位点和indels大多与大分子的合成代谢密切相关,基因组进化树结果提示与Brucella melitensis N1株最近。布病患者的机体免疫主要以细胞免疫为主,急、慢性期布病患者的CD3+和CD3+CD8+T细胞百分比和绝对值升高,CD3+CD4+T细胞百分比和绝对值偏低,出现CD4/CD8比值倒置。血清Th1细胞因子IL-2、IFN-γ水平在急性期明显升高,慢性期IL-4水平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急性期布病患者血清中炎症因子IL-6、IL-17A、TNF-α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慢性期上述炎症因子水平明显下降,与急性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新疆地区人布鲁菌病患者以牛羊的密切接触为发病主要原因,临床表现多样,血清试管凝集试验是重要的诊断方法。骨关节系统最常受累,心内膜炎的并发症病死率高,抗菌药物联合手术治疗可改善预后。对于有并发症的患者需要联合并足疗程的使用抗菌药物。轻中度肝功能损害的患者接受抗菌药物治疗后肝功可在短期内明显改善。对于急性期伴有高热、贫血和C反应蛋白升高的患者,反复多次送检并延长培养时间可提高血培养的阳性率。本研究提取的布病性心内膜炎患者致病株与羊种布鲁菌标准株基因型高度同源,羊种布鲁菌3型的可能性较大。该致病株在氨基酸合成代谢和生物硫循环能力上与标准株存在差异,可能是导致心瓣膜受累的因素之一,尚需进一步研究。布病患者在急性期以Th1细胞免疫反应为主,CD3+T淋巴细胞和CD3+CD8+T淋巴细胞比例增高,相应细胞因子水平升高,有利于机体对病原体的清除。慢性期以Th2反应为主,Tregs细胞和负性调控因子水平升高,Th1/Th2比例失衡,不利于对病原体的清除,是导致并发症和慢性化的重要机制。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可以很好的反应机体的免疫反应状态,是临床上重要的参考指标。

崔新国[8](2017)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登革热临床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研究2013和2015年西双版纳州登革病例的临床特征,为我国医疗卫生部门制定登革热诊疗方案和控制登革热流行提供依据。【研究方法】对2013和2015年西双版纳州1009例登革热住院病例进行病例症状、体征和相关生化指标回顾性分析,并采用SPSS统计软件(17.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率的比较采用c2检验。【结果】2013年西双版纳州登革热(DF)暴发疫情主要以登革病毒血清型-3(DENV-3)为主,2015年DF的再次暴发则以DENV-2感染为主。经对既往1009例DF病例研究发现,该州人群对DENV普遍易感,其中以21-60岁青壮年比例最高(74.52%,752/1009)。在临床症状方面,2013年和2015年的DENV感染病例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中高度发热、乏力、全身肌肉酸痛和食欲不振等,但DENV-3感染病例体温普遍高于DENV-2感染,DENV-3感染病例纳差、恶心发生率低于后者,但头痛、骨痛、腹痛、腹泻和出血发生率却高于DENV-2感染,值得关注的是,DENV-2感染病例的出血表现更为复杂。在临床体征方面,2013年和2015年的DF病例主要以全身充血性多形性皮疹和腹部压痛多见,其中,DENV-2病例体征发生率高于DENV-3病例,且呈现多样性;DENV-3感染出疹率高于DENV-2感染病例。分析证实2013年和2015年DF出现淋巴结肿大的病例并不多见,但DENV-3病例对血压影响较大,更容易并发DSS。在相关生化指标方面,2013年和2015年病例中血小板降低相同,但DENV-2病例对白细胞和HCT影响更显着;DENV感染对肾脏影响较小,2013年DENV-3病例出现蛋白尿和血尿与2015年DENV-2病例相似。DENV感染容易影响凝血功能,DENV-2感染病例凝血功能异常发生率多于DENV-3感染,尤其是该型继发纤溶亢进几率高,容易导致严重的出血和DIC。在肝功能检测指标方面,无论DENV-2病例还是DENV-3病例,它们的ALT、AST和GGT升高相同,损伤范围多在于指标正常上限2倍以内;DENV-2感染病例黄疸指数高于DENV-3感染;心肌酶谱检测显示DENV-2感染心肌损伤高于DENV-3病例,多数病例呈一过性心肌损伤;其它如C4、PCT、CRP、LDH和铁蛋白等指标的改变常有助于登革热不同型别和其他感染发热性疾病之间的鉴别。此外,腹部影像学检测也发现登革病例的肝、脾肿大概率较小。同时,在伴发疾病分析中,基础疾病和其它感染性疾病容易使DF转化为重症病例。【结论】2013年西双版纳州DENV-3病例症状和体征较典型,主要表现为中高度发热、乏力、全身肌肉酸痛、食欲不振、皮疹和腹部压痛等,2015年该州DENV-2病例症状和体征更加复杂,呼吸和循环系统症状及黄疸等发生几率高,出现重症病例倾向较高,主要表现在合并凝血功能紊乱、AST、ALT、黄疸指数和CK-MB升高较多见。研究结果提示,我国医务工作者根据不同型别DF的症状、体征和实验室生化指标准确判别登革病例,采取早期诊断和隔离治疗,对于有效降低患者因重症引起的死亡和防止DF疫情暴发具有重要价值,该研究应引起医疗卫生部门高度重视。

吴洁[9](2017)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征及并发肝损害的相关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的临床特征,以及肝功能损害的相关因素,以期早期发现和干预IM伴肝功能损害。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IM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对IM患儿的人口学特征,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并发症等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对56例伴肝功能损害的IM患儿的年龄、性别、发病季节、疾病严重程度等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是否存在相关性。结果1、102例住院患儿,男女比例为2.29:1,男多于女。年龄分布在8个月12岁10个月,平均年龄为(4.75±2.82)岁。37岁组人数最多。IM发病高峰为秋季。2、IM患者临床症状中,发热、颈部淋巴结肿大和咽峡炎为IM典型的三联征。咽峡炎,肝肿大和眼睑浮肿的发病率年幼儿大于年长儿,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逐渐降低。3、实验室检查中,白细胞、CRP、PCT、铁蛋白升高在年长儿组比在婴幼儿组中更为常见。血清ALT和AST的值婴儿期组均明显低于年长儿组,随着年龄的增长,肝转氨酶出现升高的趋势。4、IM主要并发症包括肺炎,血小板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和其他血液系统问题。肺炎是最常见的并发症,肺实质损害性肺炎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5、存在肝功能损害的IM患者的年龄有显着性差异,年龄越大,肝损伤的可能性越大。发病季节因素在合并肝功能损害的IM患者中有统计学差异,秋季发病率最高(81.80%),春季其次,且与夏季及冬季相比有统计学意义。病程越长,发热时间越长,肝损伤的可能性越大,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轻度组与中度及重度组相比存在显着性差异,考虑病情较重的患儿更易发生肝功能损害。结论1.IM的住院患儿主要是以学龄前儿童为主,3到7岁组最多。绝大多数的患儿伴有发热、颈部淋巴结肿大和咽峡炎等临床表现。患儿的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和并发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但预后良好。2.IM患儿并发肝功能损害与患儿的年龄、季节、发热持续时间、病程、病情严重程度有相关性。临床上一般采用抗病毒及对症治疗。临床上应该对于存在严重并发症的病例特别注意,早期诊断与干预IM伴肝功能损害。

本刊编辑部[10](2016)在《2016年《人民军医》杂志分类总目次》文中研究表明

二、风湿热并发肝损害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风湿热并发肝损害1例(论文提纲范文)

(1)儿童以关节积液为首发表现的临床诊断思路 ——附149例病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的诊治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阿奇霉素致27例肝损害的原因分析和预防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2 结 果
3 讨 论
    3.1 与年龄和性别的关系
    3.2 与原患疾病和过敏史的关系
    3.3 与给药方法的关系
    3.4 与患者特异体质的关系
4 预防及注意事项
5 结 论

(5)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感染的临床特点及与中医证型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对照表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数据纳入及排除标准
    2.研究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观察指标
    3.统计学处理
研究结果
    1.人口学特征及一般情况
        1.1 人口学特征
        1.2 入院时间
        1.3 病程
        1.4 SLE首发症状
        1.5 SLE系统受累情况
        1.6 SLEDAI评分与病情活动度
    2.感染情况
        2.1 感染次数
        2.2 感染场所
        2.3 感染部位
        2.4 感染类型
        2.5 感染病原体分布情况
        2.6 感染病原体类型
        2.7 感染结局
    3.中医证型情况
        3.1 中医证型分布
        3.2 中医证型与一般临床情况
        3.3 中医证型与感染情况
        3.4 中医证型与实验室指标
讨论
    1.中医证型分布研究
    2.一般资料的分析
    3.感染情况的分析
    4.实验室指标的分析
结语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6)164例布鲁氏杆菌病回顾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内容
    2.3 病例定义
    2.4 临床表现及并发症诊断标准
    2.5 实验室检查
    2.6 影像学检查
    2.7 治疗方案
    2.8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一般特征
        3.1.1 年度分布
        3.1.2 月份分布
        3.1.3 性别分布
        3.1.4 年龄分布
        3.1.5 种族分布
        3.1.6 地区分布
        3.1.7 职业分布
    3.2 流行病学特征
    3.3 临床特征
        3.3.1 临床分期
        3.3.2 临床症状和体征
    3.4 各器官系统受累情况(局灶性病变/并发症)
    3.5 实验室检查
        3.5.1 血清凝集试验结果
        3.5.2 血培养和骨髓培养结果
        3.5.3 一般实验室检查
    3.6 影像学检查
    3.7 治疗方案
    3.8 布病患者的肝功能异常分析
    3.9 布病主要临床表现、并发症及实验室检查与年龄、病程的相关性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布病的一般特征
        4.1.1 人口学特征
        4.1.2 时间分布
        4.1.3 地区分布
        4.1.4 职业分布
    4.2 布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4.3 临床特征
    4.4 并发症
    4.5 实验室检查
    4.6 影像学检查
    4.7 治疗方案
    4.8 布病患者的肝功能异常分析
    4.9 布病主要临床表现、并发症、实验室检查与年龄、病程的相关性分析
第五章 研究结论及局限性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中英文对照及缩略词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人布鲁菌病临床、病原学及淋巴细胞亚群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导师评阅表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布鲁菌病患者临床特征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590 例布鲁菌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发症及预后分析
        1.1.1 研究对象
        1.1.2 内容与方法
        1.1.3 统计方法
        1.2 布鲁菌病性心内膜炎10例临床分析
        1.2.1 研究对象
        1.2.2 内容与方法
        1.2.3 统计方法
        1.3 113 例布鲁菌病患者肝损害临床特点分析
        1.3.1 研究对象
        1.3.2 内容与方法
        1.3.3 统计方法
        1.4 血液检出布鲁菌阳性患者的实验室及临床特点分析
        1.4.1 研究对象
        1.4.2 内容与方法
        1.4.3 统计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布鲁菌病原学特点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及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布鲁菌病患者T淋巴细胞免疫机制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与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全文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历

(8)云南省西双版纳州登革热临床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Ⅰ 缩略词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对象与方法
二、结果
    1 病例特征
    2 主要临床症状
    3 主要体征
    4 主要伴发疾病
    5 实验室生化指标
        5.1 白细胞、血小板和红细胞比容
        5.2 尿常规检测
        5.3 凝血功能检测
        5.4 肝脏功能检测
        5.5 肾功能检测
        5.6 心肌酶谱检测
    6 腹部超声检测
    7 其他检测
    8 2013和2015年西双版纳州DF病例临床特征比较
    9 2013和2015年西双版纳州DF重症病例警示性临床特征
三、讨论与分析
四、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Ⅱ
致谢

(9)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征及并发肝损害的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征分析
    1.1 对象和方法
        1.1.1 实验对象
        1.1.2 实验材料
        1.1.3 方法与观察指标
        1.1.4 统计学数据分析
    1.2 结果
        1.2.1 人口学特征及发病季节
        1.2.2 临床特点
        1.2.3 实验室检查结果
        1.2.4 并发症
        1.2.5 治疗与预后
    1.3 讨论
    1.4 小结
二、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并发肝损害的相关因素分析
    2.1 对象和方法
        2.1.1 实验对象
        2.1.2 实验材料
        2.1.3 方法与观察指标
        2.1.4 统计学数据分析
    2.2 结果
        2.2.1 IM患儿年龄因素与并发肝损害的关系
        2.2.2 IM患儿性别因素与并发肝损害的关系
        2.2.3 IM患儿季节因素与并发肝损害的关系
        2.2.4 IM患儿病程、发热时间及热峰与并发肝损害的关系
        2.2.5 IM患儿病情严重程度与并发肝损害的关系
    2.3 讨论
    2.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风湿热并发肝损害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儿童以关节积液为首发表现的临床诊断思路 ——附149例病例分析[D]. 袁卿坤.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2]阿奇霉素致27例肝损害的原因分析和预防对策[J]. 吴芳,徐翔.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2008(05)
  • [3]《重庆医学》1999年第28卷卷终主题词索引[J]. 杨传瑞,张卡琳,郭霞. 重庆医学, 1999(06)
  • [4]伤寒70例临床分析[J]. 陈德勇,龙得志. 广州医药, 1992(03)
  • [5]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感染的临床特点及与中医证型相关性分析[D]. 张爱芹.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01)
  • [6]164例布鲁氏杆菌病回顾性评价[D]. 党含. 兰州大学, 2018(10)
  • [7]人布鲁菌病临床、病原学及淋巴细胞亚群特点[D]. 贾斌. 新疆医科大学, 2017(03)
  • [8]云南省西双版纳州登革热临床特征研究[D]. 崔新国. 大理大学, 2017(02)
  • [9]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征及并发肝损害的相关因素分析[D]. 吴洁. 天津医科大学, 2017(03)
  • [10]2016年《人民军医》杂志分类总目次[J]. 本刊编辑部. 人民军医, 2016(12)

标签:;  ;  ;  ;  ;  

风湿热合并肝损害一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