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胶新品种白粉病抗性监测初报

橡胶新品种白粉病抗性监测初报

一、橡胶新品种对白粉病的抗性监测初报(论文文献综述)

孙瑞杰[1](2021)在《西葫芦响应白粉病菌侵染的转录组解析及抗病种质鉴定》文中研究指明

石晓涵[2](2021)在《小麦品种抗白粉病基因功能标记分析和良星99成株期抗白粉病基因定位》文中指出小麦白粉病(Blumeria graminis f.sp.tritici,Bgt)严重威胁我国小麦生产,培育抗病品种是生产上防治白粉病最有效的手段,明确抗白粉病基因在目前生产上的分布与利用情况能够为抗病育种提供依据。小麦品种良星99是生产上主推的抗病品种,携带苗期抗白粉病基因Pm52,但其成株期抗白粉病基因尚不清楚。本研究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利用小麦抗白粉病基因功能标记检测了2012-2020年参加国家区域试验的小麦品种中11个抗白粉病基因;二是利用BSR-Seq方法分析了良星99成株期抗白粉病QTL。主要结果如下:1.利用白粉菌菌株B27对1834个国家区域试验参试小麦品系进行苗期鉴定,512个品系表现抗病,占总数的30%。长江中下游麦区的品系对B27菌株抗性最好,在369份参试品系中有108份表现抗病,频率高达43.6%。黄淮麦区小麦品系的抗病品种较少,在1174个参试品系中,有296份抗病品种(25.2%)。西南麦区和北部冬麦区抗病品种频率分别为31.1%和29.3%。在国家区域试验的9个组别鉴定中,黄淮麦区北片水地组和长江中下冬小麦组参试品系抗性频率最高,分别是49.4%和41.8%,北部冬麦区旱地组的参试品系抗性频率最低,为13.8%。2.在通过国家审定的558个小麦品种中,162个(29.2%)品种表现抗病。黄淮麦区审定的361个品种中,抗白粉病品种占24.6%。北部冬麦区、西南麦区和长江中下游冬麦区抗病品种的频率分别为21.4%(32/101)、46.0%(23/50)和39.1%(18/46)。长江中下游冬麦组的小麦品种抗性频率最高,为39.1%;黄淮冬麦区旱肥组抗性频率最低,为16.7%。河北、山东、山西、河南及四川省品种选育数目和品种抗性频率较好,这几个省份的品种选育数目都在35个以上,品种抗性频率都在30%左右。北部冬麦区以及黄淮冬麦区根据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差异分为水地组和旱地组,相同麦区不同的水分条件下参试品系的白粉病抗性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北部冬麦区旱地组抗性频率为13.8%,而水地组则高达25.8%,黄淮冬麦区存在相同情况,旱地组抗性频率为18.8%,而水地组则高达32.1%。3.利用11个抗白粉病基因功能标记对1834份参试品系进行基因型鉴定,明确了Pm1a、Pm5e、Pm2、Pm3b、Pm8、Pm21、Pm24、Pm60、Pm38、Pm46和Pm41在我国小麦育种和生产上的利用情况,其中Pm8的利用频率高达42.6%,Pm2的频率为9.4%,这两个基因主要分布在黄淮冬麦区和北部冬麦区。Pm21的频率为2.4%,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麦区和西南麦区,频率分别为15.0%和8.6%。有18个品种携带Pm46基因,Pm60在22个参试品系中检测到,Pm1a只在众信5158中检测到,Pm5e、Pm3b、Pm24和Pm38等其余几个抗病基因没有检测到。4.利用B27菌种对良星99/中作9504构建的F2:6RIL群体进行苗期抗性鉴定,采用30个纯合抗病家系和30个感病家系构建抗感混池,利用转录组混池测序(BSR-Seq)的方法分析,发现良星99苗期抗病基因位于2BL染色体上KASP标记Xics K128和SSR标记Xicsc1726之间的1.3 c M遗传区间,对应中国春参考基因组5.7 Mb的物理区间(581.7-587.5 Mb)。这个区间是Pm52基因所在区间,表明Pm52基因控制良星99的苗期白粉病抗性。5.于2019和2020年在北京和昌平两个试点对良星99/中作9504的RIL群体进行成株期抗白粉病表型鉴定。接种B27后,该群体最大严重度频率分布呈现两个明显的峰值,不符合正态分布。BSR-Seq分析发现良星99存在两个控制其成株期白粉病抗性的QTL,一个是主效QTL,Qaprpm.caas.2B,也就是Pm52,LOD峰值变化范围在28.1-34.7之间,解释表型变异率范围为45-52%。另外一个是微效QTL,位于7AL染色体上KASP标记Xics K7A8和Xics K7A26之间的4.6 c M遗传区间,对应中国春基因组566.5-625.6 Mb物理范围内,LOD峰值变化范围在6.6-8.3之间,解释表型变异率在13-16%之间,将这个QTL命名为Qaprpm.caas.7A。

董文科[3](2020)在《草地早熟禾抗白粉病机理研究》文中认为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是城市草坪建植中主要使用的冷季型草坪草之一,广泛用于草坪建设以及生态环境治理;白粉病(Blumeria graminis DC.)是草地早熟禾常见病害之一,也是影响草坪质量和降低草坪利用年限的主要因素。目前,关于草地早熟禾白粉病的防治方法主要为药剂防治,但药剂防治成本较高且污染环境,而选育优良抗病品种成为草坪病害防治中最为经济有效的方法之一;同时,更为深入的探究草地早熟禾对白粉病侵染的响应机制,可以为后续的抗病基因挖掘和草坪草抗病分子育种工作提供有力支持。为此,本研究选用草坪建植中常用的10个草地早熟禾品种为材料,进行白粉病抗性评价。基于抗性评价结果,选择高抗和极感品种为材料,分析了白粉病侵染对抗、感草地早熟禾品种的形态及生理响应差异,并从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水平对比分析了抗、感草地早熟禾应答白粉病侵染的分子机制,鉴定了与抗病相关的基因和蛋白,从形态、生理生化特性及分子水平上分析了抗病机制。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对10个草地早熟禾品种进行白粉菌接种试验发现,各草地早熟禾品种的白粉病发病率在2.33%~83.00%之间,病情指数在0.55~62.93之间;其中,黑杰克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最低,分别为2.33%和0.55;超级哥来德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最高,分别为83.00%和62.93;以不同草地早熟禾品种的病情指数为分析变量进行聚类分析,评价获得1个高抗白粉病品种(黑杰克)、3个中抗品种(午夜2号、Shamrock和公园)、3个中感品种(橄榄球2号、耐力和耐盐月夜)、2个高感品种(解放者和抢手股)和1个极感品种(超级哥来德)。(2)白粉病侵染对抗、感草地早熟禾品种的发病情况、形态特征及生理变化存在显着差异。高抗品种‘黑杰克’发病率和病情指数随接菌时间的延长而上升缓慢,同时表现出较强的生长活性(株高、根长和Wd)、叶片保水能力(RWC)、渗透调节能力(SS、SP和Pro)和抗氧化能力(SOD、POD、CAT、APX、As A和GSH),以及较低的膜脂过氧化程度(REC、MDA、O2·-产生速率和H2O2);极感品种‘超级哥来德’发病率和病情指数随接菌时间的延长而上升较快,同时其生长受到严重限制,叶片保水能力、渗透调节能力和抗氧化能力较低,膜脂过氧化程度较高。草地早熟禾的抗病性与苯丙烷代谢关键酶(PAL、4CL、C4H和PPO)的活性和次生代谢物质(总酚、类黄酮、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和果胶)的含量紧密相关。抗病品种‘黑杰克’在接菌后苯丙烷代谢关键酶活性显着增加,而极感品种‘超级哥来德’的酶活性虽在发病初期有所上升,但上升幅度较小,并且在发病后期呈下降趋势。在接菌前期,除果胶外,‘黑杰克’的总酚、类黄酮、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均显着高于‘超级哥来德’,这可能是‘黑杰克’初期表现较强抗病性的物质基础,随接菌后时间的延长,‘黑杰克’显着提高了次生代谢物质的含量,以增加自身抗病能力;而‘超级哥来德’的次生代谢物质含量虽在接菌初期有所上升,但总体上升幅度较小,并且在发病后期呈下降趋势,次生代谢物质含量显着低于‘黑杰克’。(3)白粉病侵染对极感品种‘超级哥来德’的光合作用影响较大,‘超级哥来德’的Chl含量、光合气体交换参数(Pn、Gs和Tr)、叶绿素荧光参数(ΦPSII、ETR和q P)以及光合作用关键酶(Rubisco、GAPDH和PRK)活性在接菌后显着减低,导致光合作用效率下降;而高抗品种‘黑杰克’光合机构性能受白粉病侵染影响较小,较高的Chl含量和光合酶活性有利于‘黑杰克’维持在较高光合效率。此外,高抗品种‘黑杰克’在应答白粉病侵染时显着增加了蔗糖合成相关酶活性,提高蔗糖含量,降低葡萄糖和果糖的含量,并且淀粉含量维持在一个稳定状态;而极感品种‘超级哥来德’在接菌后蔗糖含量下降,葡萄糖和果糖的含量增加;同时随接菌时间的延长,淀粉含量迅速增加,造成淀粉代谢异常。(4)接菌第5 d后,通过对抗、感草地早熟禾叶片的转录组学进行分析,在‘黑杰克’和‘超级哥来德’中分别鉴定出27,827个DEGs(22,637个上调,5,190个下调)和33,593个DEGs(29,189个上调,4,404个下调);有18,803个DEGs为两品种共有,9,024个DEGs为‘黑杰克’特有,14,790个DEGs为‘超级哥来德’特有。这些基因在‘黑杰克’中主要参与“代谢途径”、“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植物-病原体相互作用”、“苯丙烷类生物合成”、“内质网的蛋白质加工”、“萜类骨架生物合成”、“谷胱甘肽代谢”、“淀粉和蔗糖代谢”、“氨基糖和核苷酸糖代谢”和“MAPK信号通路-植物”途径;在‘超级哥来德’中主要参与“代谢途径”、“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植物-病原体相互作用”、“内质网的蛋白质加工”、“苯丙烷类生物合成”、“谷胱甘肽代谢”、“氨基糖和核苷酸糖代谢”、“MAPK信号通路-植物”、“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和“萜类骨架生物合成”途径。与极感品种‘超级哥来德’相比,白粉病侵染促进了‘黑杰克’信号转导(植物-病原体相互作用通路、植物MAPK信号通路)、次级代谢(苯丙烷类生物合成、类黄酮生物合成)、光合途径(光合作用、卟啉和叶绿素代谢和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和碳水化合物代谢(淀粉和蔗糖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而‘超级哥来德’中参与转录和翻译的基因及转录因子的表达易受白粉病侵染的影响。(5)接菌第5 d后,通过对抗、感草地早熟禾叶片的蛋白质组学进行分析,在高抗品种‘黑杰克’中有27个DAPs上调,31个DAPs下调;极感品种‘超级哥来德’中有60个DAPs上调,80个DAPs下调。有32个DAPs为两品种共有;26个DAPs只在‘黑杰克’中出现,为‘黑杰克’特有;108个DAPs只在‘超级哥来德’中出现,为‘超级哥来德’特有。这些DAPs在‘黑杰克’中,主要参与“氧化磷酸化”、“苯丙烷类生物合成”和“光合作用-天线蛋白”途径,而在‘超级哥来德’中主要参与“核糖体”、“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程序性坏”、“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精氨酸生物合成”、“氨基糖和核苷酸糖代谢”、“氰胺酸代谢”和“磷酸肌醇代谢”途径。将蛋白质组鉴定结果与转录组结果进行关联分析发现,在‘黑杰克’中有55个DAPs与DEGs相关联;在‘超级哥来德’中有119个DAPs与DEGs相关联。通过对关联上的DAPs所参与的KEGG通路进行分析发现,在‘黑杰克’中关联上的DAPs数目最多的通路主要有“内质网蛋白质加工”、“苯丙烷类生物合成”、“丙酮酸代谢”、“柠檬酸循环”和“糖酵解/糖异生”等;在‘超级哥来德’中数目最多的通路主要有“苯丙烷类生物合成”、“核糖体”、“内质网蛋白质加工”、“淀粉与蔗糖代谢”、“糖酵解/糖异生”、“丙酮酸代谢”和“PI3K-Akt信号通路”。本研究初步探明了高抗白粉病草地早熟禾品种抗病的形态、生理及分子机制,鉴定了高抗白粉病草地早熟禾品种应答白粉病侵染的关键代谢通路以及与抗病相关的基因和蛋白,但以上抗病基因和蛋白在提高草地早熟禾抗白粉病的作用机制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延荣[4](2020)在《河北省小麦抗白粉病种质资源筛选与抗白粉病基因定位》文中认为1.白粉病(Blumeria graminis f.sp.tritici,Bgt)是一种重要的小麦病害,对小麦的安全生产构成一定威胁。2019年,我国小麦白粉病累计发生面积接近870万hm2,严重影响我国小麦的安全生产,但实际生产中抗病小麦品种所占比例较低,有效抗病基因缺乏。河北省作为我国小麦生产的主产省份之一,了解该省小麦白粉病的抗性情况对我国小麦的正常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结合人工接种白粉病菌株E09和E20与抗病基因连锁(或共分离)标记对1956-2018年间河北省371份小麦材料(含审定品种256份,高代品系115份)进行苗期抗白粉病鉴定和抗病基因检测。结果表明:供试材料中,抗E09的材料占6.2%,抗E20的占11.9%,兼抗两个菌株的材料占4.9%;部分材料携带Pm1c、Pm2、Pm4b、Pm21、Pm24和Pm35基因,未检测到Pm12基因。Pm8基因在供试材料中所占比例较高,接近50.0%。供试材料中抗病审定品种比例远大于高代品系,说明小麦抗白粉病种质创新仍为当务之急,需要引起重视。在用连锁或共分离标记进行抗病基因检测时,通过计算某基因对两个菌株抗病反应型与标记检测结果一致的材料比例,发现Pm12、Pm21和Pm35等基因的标记检测效率较高,且这些标记方便使用,可优先考虑用这些标记检测目的基因。总体来说,河北省小麦抗白粉病种质资源与有效抗病基因缺乏,应加大力度培育有效抗病品种。当然,本研究也检测到了一些可能含有新抗病基因的小麦种质,可作为以后的重点研究对象。2.小麦高代品系普冰资017-1表现较强的苗期抗病性。利用普冰资017-1 ×京双16的F1、F2和F2:3群体进行抗性遗传分析发现普冰资017-1对菌株E09的抗性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暂命名为PmPBZ017。同时结合55K基因芯片和F2群体连锁标记遗传分析的方法,将基因PmPBZ017定位于染色体2BL上。利用8个SSR标记构建的PmPBZ017基因遗传连锁图谱中,最近的连锁标记为Xicscl 795,遗传距离为12.5cM。该品系抗白粉病基因的初步定位,不仅明确了普冰资017-1含有的基因情况,同时还将为该基因的精细定位提供基础。

延荣,耿妙苗,李晓静,安浩军,温树敏,刘桂茹,王睿辉[5](2020)在《河北省小麦品种和种质资源抗白粉病鉴定与抗病基因分子标记检测》文中指出白粉病是河北省小麦生产的重要常发病害,明确小麦审定品种和高代品系中所携带的抗病基因对合理利用和布局已知抗源、实现对小麦白粉病的有效防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结合人工接种白粉病菌株E09和E20与抗病基因连锁(或共分离)标记对1956-2018年间河北省371份小麦材料(含审定品种256份、高代品系115份)进行苗期抗白粉病鉴定和抗病基因检测。结果表明:供试材料中,抗E09的材料占6.2%,抗E20的占11.9%,兼抗两个菌株的材料占4.9%;部分材料携带Pm1c、Pm2、Pm4b、Pm21、Pm24和Pm35基因,未检测到Pm12基因。Pm8基因在供试材料中所占比例较高,接近50%。供试材料中抗病审定品种比例远大于高代品系,说明小麦抗白粉病种质创新仍为当务之急,需要引起重视。在用连锁或共分离标记进行抗病基因检测时,通过计算某基因对两个菌株抗病反应型与标记检测结果一致的材料比例,发现Pm12、Pm21和Pm35等基因的标记检测效率较高,同时这些基因的标记也方便使用,可优先考虑用这些标记检测目的基因。

孙浩洋[6](2019)在《燕麦种质白粉病抗性评价及生物防治研究》文中指出燕麦白粉病是燕麦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在我国内蒙古、河北、甘肃等燕麦主产区均有发生,影响燕麦品质和产量。因此,本研究调查了甘肃省燕麦主产区主栽品种在田间自然感病条件下的白粉病发生情况并对其病原进行了初步鉴定,评价了燕麦种质资源的田间抗病性,并研究了不同生防药剂对燕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以期为燕麦抗白粉病资源利用及有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初步研究获得如下主要结果:(1)燕麦白粉病在甘肃省各产区普遍发生,但发病程度有显着差异。除合作市和碌曲县未发现白粉病外,其余调查县(市)均有发生,其中天祝县种植的甜燕麦病情指数最高可达50.10,永登县白燕7号次之,病情指数为43.29;山丹县种植的牧乐思和加燕2号病情指数均较低,分别为0.28和0.34。(2)同一燕麦品种在不同调查区发病程度差异较大。甜燕麦在天祝县病情指数差异很大(3.4050.10);白燕7号在永登县病情指数高达43.29,在通渭县仅为1.22,在山丹县和民乐县未发病。不同燕麦品种在同一种植区的发病程度也有差异,民乐县种植的白燕7号未发病,而加拿大北燕麦和牧乐思的病情指数分别为0.22和1.85。(3)对调查过程中采集的20份燕麦白粉病病原菌提取全基因组DNA,扩增其ITS r DNA、28S r DNA的部分序列进行分子鉴定,结合形态学特征初步共鉴定出2种不同的白粉菌专化型,二者均属于禾本科布氏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s(DC.)Speer.,其中采自天祝县的白粉菌与禾本科布氏白粉菌黑麦专化型B.graminis(DC.)f.sp.secalis亲缘关系相近,其余均为禾本科布氏白粉菌燕麦专化型B.graminis(DC.)f.sp.avenae。(4)利用相对抗病指数分别对种植在甘肃省半干旱区(甘肃农业大学兰州牧草试验站)和二阴区(通渭县华家岭镇)的28份燕麦资源在田间自然感病条件下进行了白粉病成株期抗性评价。结果表明,种植区环境对燕麦白粉病抗性有显着影响。参试材料在牧草站的病害平均严重度高于华家岭试点。28份材料中4628、伽利略、青永久307在牧草站表现高抗白粉病,在华家岭表现高感;709、青永久316、青永久49在牧草站高感白粉病,在华家岭表现高抗。所有参试材料中以4628的相对抗病指数变化最大。4641和99AS207在2个试验点的相对抗病指数变化不大且均表现为高抗;4607、Rigdon、DA92-3F4、青永久252、青永久9和青永久98等6份材料在2个试验点均表现为稳定中抗燕麦白粉病,其余材料表现不稳定。(5)在通渭县华家岭镇研究了3种类型7个生防药剂对燕麦白粉病的田间防效。结果表明,生防药剂对燕麦白粉病均有一定的防效,但与化学药剂相比速效性稍差。第1次施药后7 d的防效(70.91%85.01%)普遍不及化学药剂(84.52%86.09%),但持效性较好,第2次施药后20 d,大黄素甲醚的防效(85.12%)与两个化学药剂(80.60%和84.12%)相当;香芹酚、苦参碱、枯草芽孢杆菌、蛇床子素的防效介于三唑酮和腈菌唑之间。杀菌剂通过控制白粉病提高了燕麦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促进了光合作用,提高了千粒重和种子产量,其中0.5%大黄素甲醚的增产率达16.77%。在参试的7种生防药剂中,结合防效、持效性及增产性,植物源杀菌剂0.5%大黄素甲醚对燕麦田白粉病的防治效果最佳。

林兆威[7](2019)在《木薯抗细菌性萎蔫病种质鉴选及其抗病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由地毯草黄单胞木薯萎蔫致病变种(Xanthowonas axonopodis pv.manihotis,简称Xam)侵染引起的细菌性萎蔫病(Cassava bacterial blight,CBB)是当前国内木薯生产上最为严重的病害,国内外现有主推品种均表现不同程度感病,鉴选和创制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最为经济有效的措施之一。因此本研究开展了木薯抗细菌性萎蔫病种质鉴选及其抗病机理研究工作,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通过田间自然病圃鉴定和室内人工接种抗性评价,明确了国内22份木薯种质对Xam的抗病性水平,其中抗病种质3份(RXC9、RXC10和RXC11)、中抗种质4份,感病种质11份、高感种质4份。田间发病情况调查发现,与感病种质相比,抗病种质初现病症较晚,病斑多呈角斑状且扩展速度慢,病害流行高峰期病情指数较低。物理结构测定结果发现,抗病种质叶片单位面积气孔开口总面积、叶片表面蜡质含量和叶片角质层厚度显着高于感病种质。显微观察发现,抗病种质受Xam侵染后产生的胼胝质比感病种质的早且多,病/健处产生木栓质积累且形成部分侵填体结构。超微观察发现,抗病种质受Xam侵染后叶片细胞表现较好的耐受性,其叶绿体、线粒体和细胞核结构均保持较好的完整性,且出现细胞壁加厚、形成乳突结构,叶绿体中嗜锇颗粒少;而感病种质受病原侵染后细胞受损严重,其亚细胞结构不完整,叶绿体中嗜锇颗粒较多,形成较多淀粉粒。抗病种质叶片受病菌侵染后,POD、PPO和PAL活性及H2O2含量显着高于感病种质。利用RT-PCR技术克隆获得木薯NAC家族的MeNAC29和MeNAC30基因。MeNAC29编码区全长888 nt、编码295 aa,MeNAC30编码区全长870 nt、编码289 aa,这2个基因均含有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以及保守的NAM结构域;对抗感种质受病菌侵染后的MeNAC29、MeNAC30基因及NPR1等抗病相关基因表达特性分析发现,NAC家族的MeNA C29和MeNAC30以及抗病信号传导途径NPR1、PR1、VSP2和EIN2等抗病相关基因的表达量不同程度升高,且抗病种质的诱导表达量显着高于感病种质,MeNAC29和MeNA C30基因参与木薯抗病种质的抗性反应。抗病新种质RXC9农艺性状观察发现,田间种植9个月后,其平均株高为238.1 cm,平均茎粗2.72 cm,单杆不分枝,老熟茎杆外表皮颜色为灰白色,内皮颜色为紫红色;顶端未展开嫩叶颜色为淡紫色,第一片完成展开叶片为紫色,叶片较厚,单株平均结薯6.4条,单株平均产量3.54 kg,折合产量42.48 t/hm2,鲜薯总淀粉含量为30.52%。

郑行恺[8](2019)在《海南省橡胶树炭疽病监测及其防治药剂施用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天然橡胶是四大工业原料中唯一的可再生资源,由炭疽病菌侵染引起的橡胶树炭疽病是当前我国橡胶生产上最为严重的两大叶部病害之一。本研究通过对海南省主栽橡胶树品种(系)炭疽病发生流行情况进行联合调查与监测;对36份核心橡胶种质进行抗炭疽病评价;对海南新发炭疽病菌进行鉴定和抗药性评价;熟化橡胶苗圃炭疽病无人机防治技术,得出以下主要研究结果:本研究联合海南天然橡胶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对PR107、RRIM600和热研7-33-97等现有的主栽品种进行炭疽病疫情调查发现,PR107和RRIM600种植面积最大,分别占51.06%(153万亩)和43.39%(130万亩),各主栽品种均受炭疽病危害;在对橡胶树炭疽病的随机踏查和固定监测中发现,实生苗、嫁接苗、增殖苗、幼龄树和成龄胶园炭疽病全年均可发生,3-4月为盛发期。炭疽病代表性菌株 HCgGX1649(Colletotrichu gloeosporioides)HCaYNJP162(Colletotrichumacutatum)接种36份核心橡胶种质的抗炭疽病评价发现,GT1、PB86、热研7-20-59、文昌193、文昌7-35-11和针选1号6个品种(系)综合抗性水平为中抗(MR),文昌11、热研7-33-97和云研77-2等24个品种(系)为感病(S),PR107、RRIM600和大丰99等6个品种(系)为中感(MS)。田间采集炭疽病样264份,获得炭疽病分离物140份,形态观察、致病性测定和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发现分离自琼中县阳江农场苗圃橡胶树叶片上的菌株HCkHNQZ1736为喀斯特炭疽菌(Colletotrichum karstii),这是首次在海南省橡胶树上发现该类病菌。生物学特性测定发现,该菌株最适生长温度为28℃,致死温度为35℃;最适生长pH为6;光暗交替利于菌落生长;果胶、蛋白胨分别为最适碳源和氮源。致病力评价发现其对PR107、RRIM600、热研7-33-97和大丰95四个主推品种均有较强致病力。以分离自云南保山的喀斯特炭疽病菌MeCkYN1705为对照,对菌株HCkHNQZ1736开展杀菌剂敏感性评价。结果表明菌株HCkHNQZ1736和MeCkYN1705对甾醇脱甲基抑制剂类(DMIs)杀菌剂咪鲜胺锰盐不具抗药性,EC50分别为0.0784 μg/mL和0.0775μg/mL。HCkHNQZ1736对苯并咪唑类杀菌剂多菌灵表现出高抗药性,EC50达1107.2654μg/mL,而 MeCkYN1705 的 EC50仅为 0.0554 μg/ml。克隆了菌株 HCkHNQZ1736的tub2基因,序列分析发现其所编码的第198个氨基酸位点由谷氨酸(Glu-E)突变为丙氨酸(Ala-A),推测该氨基酸位点突变是导致该菌株产生多菌灵抗性的原因。对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研发的橡胶树炭疽病防治新型药剂“保叶清”微乳剂开展无人机在PR107橡胶树嫁接苗圃的飞防试验。防效评价结果表明,飞行高于树冠2米,未添加飞防助剂“热飞”,3%和4%的“保叶清”微乳剂校正防效分别为46.33%和55.91%;飞行高于树冠1米,添加1%飞防助剂“热飞”,两种浓度微乳剂的校正防效分别为67.42%和73.27%;飞行高于树冠2米,添加1%飞防助剂“热飞”,两种浓度的校正防效分别为71.27%和80.07%。调查发现该药剂对橡胶树长势和环境无不良影响,表明其可用于田间橡胶树炭疽病的防治工作。

周萌萌[9](2019)在《苦瓜白粉病抗性相关MLO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白粉病是苦瓜生产过程中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化学药物防治、引进抗病品种和选育广谱抗病新品种是防控白粉病的主要手段。但化学防控易造成食品安全问题和环境污染;通过检测白粉病菌生理小种引进抗病材料,但是由于优势小种的改变而不再表现为抗病。探寻广谱抗性材料,是解决短时间内地方性生理小种快速演替,加速广谱抗性品种选育最有效途径。因此探索最有效的化学防控时机和方式,以及加速抗病品种的选育成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明确海南省苦瓜白粉病病原菌、生理小种及白粉病抗性遗传规律,挖掘苦瓜白粉病抗性相关基因,采用形态学鉴定和分子鉴定方法解析白粉病病原菌及生理小种种类,显微观察白粉病病原菌侵染过程。应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法探讨苦瓜白粉病抗性的主要遗传规律。克隆获得了苦瓜白粉病相关MLO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用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其是否具有组织表达特异性,以及白粉病诱导、非生物胁迫和激素处理下不同时间段的基因表达情况。结果如下:1.本研究确定海南海口、澄迈、屯昌、万宁、陵水、三亚地区苦瓜白粉病病原菌为单囊壳白粉菌(Sphaerothecafuliginea),生理小种为2F;显微观察法明确此白粉病菌在侵染苦瓜叶片时有4个关键时期:接种后4h为分生孢子萌发高峰期,8h为附着孢形成高峰期,16-24h为次生菌丝形成高峰期,5d为分生孢子梗形成高峰期;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法发现苦瓜白粉病抗性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苦瓜对白粉病的抗性受主基因和多基因共同控制,其中以主基因遗传为主,且会受到环境变异的影响。2.从白粉病高感栽培苦瓜品系25克隆得到8个McMLO基因,分别命名为McMLO1、McML02、McML03、McML04、McML05、McML06、McML07、McML08,其开放阅读框为 1539 bp、1584 bp、1791 bp、1737bp、1713bp、1719bp、1662 bp、1620bp,分别编码 512、527、596、578、570、572、553、539 个氨基酸。3.对苦瓜8个McMLO基因序列及氨基酸序列进行预测分析:发现McMLO蛋白均为碱性蛋白由22种氨基酸组成,其中仅McMLO1、McMLO5蛋白为稳定性蛋白;a-螺旋(Alphahelix)和无规则卷曲(Randomcoil)是蛋白二级结构的主要组成成分;均含有较多的蛋白质磷酸化位点;其中McMLO4、McML05具有信号肽;蛋白氨基酸序列保守性较强,含有6-8个跨膜结构域;外显子13-16个,内含子12-15个不等;启动子区域存在多个应答不同逆境和植物激素的顺式作用元件:根据系统发育分析结果,McML03、McMLO8可能与白粉病敏感性相关。4.8个McMLO基因在苦瓜生长期内不同组织(嫩叶、老叶、茎、卷须、花、幼果、根)中均有表达,但是基因表达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嫩叶中表达量普遍较低。McMLO1、McMLO4、McMLO5、McMLO7、McMLO8均在根中表达量最高,而McMLO2在卷须中的表达量最高,McMLO3在花中表达量最高,McMLO6在卷须中表达量最高。5.McML01和McML03基因受白粉病菌诱导后基因表达量明显上调,其次是McMLO8基因,其他基因的表达量也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但是变化较小,所以推测白粉病高感栽培苦瓜品系中McML01和McMLO3基因可能与白粉菌敏感性相关。6.发现不同的基因在受到胁迫时的表达模式不同。McML02基因能迅速响应40C低温胁迫,McMLO5在NaCl胁迫的第4 h基因表达量上调明显,甘露醇处理下,McML02和McMLO5表现出显着响应,McMLO1和McML07在第4d或7d基因表达量出现显着上调,响应S4胁迫较迟缓,;McMLO3在JA处理第7 d表达量出现明显上调;ABA处理第24 h,McMLO5和McMLO4基因表达量出现显着上调。本研究明确了海南省苦瓜主产区的白粉病病原菌、生理小种,发现接种后的前2 d是白粉病防治的最佳时期,根据苦瓜抗性遗传规律,F2代主基因遗传率最高,受环境影响最小,在苦瓜的白粉病抗性育种中,以早期世代(F2)作为选择有效时期。推测苦瓜McMLO家族成员基因功能存在差异,有的基因参与白粉病诱导过程,有的可能响应不同逆境和植物激素胁迫,也可能在植株发育的不同阶段发挥不同的作用。本研究为苦瓜白粉病化学防治最佳时期提供了参考依据,也为进一步确定白粉病抗性相关基因及McMLO蛋白功能研究,为利用McMLO基因选育白粉病抗性品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孙大飞[10](2019)在《“Soru#1×Naxos”RIL群体抗小麦纹枯病QTL定位及簇毛麦抗纹枯病基因发掘》文中研究表明小麦(Trticum aestivum L.)在国家经济发展和粮食安全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随着小麦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耕作制度的改变和全球气候的变暖,由禾谷丝核菌(Rhizoctonia cerealis)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引起的小麦茎基部真菌病害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小麦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已被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列入“重大”病虫害名单。该病害主要在我国长江中下游以及黄淮麦区发生,轻者产量损失5%~10%,重者损失产量20-40%。目前小麦中没有发现对纹枯病免疫的品种,大面积种植的推广品种大部分易感纹枯病,发掘抗纹枯病基因十分必要。本研究通过单粒传法构建了 Soru#1×Naxos组合的124个F2:8代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s,RIL)群体,分别在2016-2019连续3年大田和大棚环境,选用强致病力菌株R0301,采用土壤接种法和牙签嵌入法两种方式诱导小麦纹枯病,鉴定统计RIL群体病情指数(Disease index,DI)。利用Illumina iSelect 90K芯片技术筛选RIL群体多态性SNP标记,构建了含有1,267个标记位点的21条染色体遗传连锁图,覆盖基因组全长2436.78cM,平均密度为1.92cM/Locus。基于病情指数(DI)和遗传连锁图,利用软件IciMapping 4.1的ICIM功能,结果发现了 2个纹枯病抗性QTL,分别位于 2B 和 5A 染色体,命名为Qsejaas-2B和Qsejaas-5A。Qsejaas-2B 以及Qsejaas-5A能在4个环境中检测到,可分别解释7.59-10.86%和10.90-20.53%表型变异。此外,将该RIL群体的株高、抽穗期和壁厚表型值及相关QTL与上述纹枯病抗性QTL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Qsejaas-2B与RIL抽穗期密切相关,并且定位到的抽穗期相关QTL(Qhd.jaas-2B)与Qsejaas-2B在染色体2B相互重叠。Qse.jaas-5A与主要农艺性状没有连锁关系,且检测稳定,两侧标记紧密连锁,可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对12份小麦-簇毛麦整臂易位系进行纹枯病抗性鉴定,发现小麦-簇毛麦T2DS-2VL、T4DL·4VS和T5DL-5VS与背景亲本中国春相比病情指数显着降低。进一步对T2DS·2VL/矮抗58 BC1F2群体进行纹枯病接种鉴定,发现易位染色体的病情指数也显着低于无外源染色体单株,推测簇毛麦2VL上可能携带抗纹枯病基因,其抗性效应以及育种利用价值有待利用近等系进行深入分析。

二、橡胶新品种对白粉病的抗性监测初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橡胶新品种对白粉病的抗性监测初报(论文提纲范文)

(2)小麦品种抗白粉病基因功能标记分析和良星99成株期抗白粉病基因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小麦品种国家区域试验概况
        1.1.1 中国小麦生产概况
        1.1.2 中国小麦种植区域划分
        1.1.3 冬小麦国家区域试验概况
    1.2 小麦白粉病
        1.2.1 小麦白粉病病原菌
        1.2.2 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及流行
    1.3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
        1.3.1 农业防治
        1.3.2 化学农药防治
        1.3.3 生物制剂防治
        1.3.4 抗病育种
    1.4 小麦白粉病抗病类型
        1.4.1 苗期抗性
        1.4.2 成株期抗性
    1.5 小麦白粉病抗性遗传研究进展
        1.5.1 已报道的小麦抗白粉病基因
        1.5.2 小麦白粉病成株期抗性QTL
        1.5.3 已克隆的小麦抗白粉病基因
        1.5.4 小麦抗白粉病基因在我国的利用
    1.6 QTL定位基本原理与方法
        1.6.1 QTL定位原理及策略
        1.6.2 QTL定位的群体类型
    1.7 分子标记在育种中的应用
        1.7.1 DNA分子标记研究进展
        1.7.2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1.8 小麦品种良星99 抗白粉病研究
        1.8.1 良星99 品种简介
        1.8.2 良星99 白粉病抗性研究进展
    1.9 研究目的、意义
        1.9.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9.2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小麦抗白粉病基因在我国冬小麦生产上的利用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苗期白粉病抗性鉴定
        2.1.3 DNA提取
    2.2 结果
        2.2.1 国家区试参试冬小麦品种在我国麦区分布情况
        2.2.2 参试品系对小麦白粉菌菌株B27 的抗性评价
        2.2.3 审定品种对白粉病的抗性评价
        2.2.4 抗病基因检测
    2.3 讨论
第三章 利用BSR-SEQ技术定位冬小麦品种良星99 成株期白粉病抗性位点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苗期抗性鉴定
        3.1.3 成株期抗性鉴定
        3.1.4 BSR-Seq分析
        3.1.5 DNA提取
        3.1.6 SSR 标记检测
        3.1.7 KASP 标记开发与检测
        3.1.8 连锁分析与遗传连锁图构建
        3.1.9 Pm52 效应及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RIL群体成株期和苗期对白粉病的抗性反应
        3.2.2 利用BSR-Seq技术定位苗期和成株期白粉病抗性位点
        3.2.3 2BL染色体KASP标记开发及遗传连锁图谱构建
        3.2.4 7AL染色体KASP标记开发及遗传连锁图谱构建
        3.2.5 Qaprpm.caas.2B 及 Qaprpm.caas.7A 的抗白粉病有效性分析
    3.3 讨论
        3.3.1 良星99 成株期抗病QTL
        3.3.2 成株期抗白粉基因在生产上的有效利用
        3.3.3 Pm52 基因在生产上利用的有效性
        3.3.4 Pm52 可能是新型抗病基因
第四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草地早熟禾抗白粉病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植物白粉病研究进展
        1.1 白粉病病原菌研究
        1.2 白粉菌的侵染过程及致病机理研究
        1.3 白粉病发病条件及发病症状
        1.3.1 发病条件
        1.3.2 发病症状
        1.4 白粉病的防治策略
        1.4.1 化学防治
        1.4.2 物理防治
        1.4.3 生物防治
        1.4.4 农业防治
        1.5 草地早熟禾白粉病研究进展
    2 植物抗病机理研究进展
        2.1 植物形态结构抗病性
        2.1.1 固有结构与植物抗病性
        2.1.2 诱导结构与植物抗病性
        2.2 植物生理生化抗病性
        2.2.1 过敏反应与植物抗病性
        2.2.2 防御酶与植物抗病性
        2.2.3 植保素与植物抗病性
        2.2.4 内源激素与植物抗病性
        2.2.5 病程相关蛋白PRs与植物抗病性
        2.3 植物与病原菌的互作机制
        2.3.1 由病原菌模式分子触发的免疫反应(PTI)
        2.3.2 由效应因子触发的免疫反应(ETI)
    3 转录组学和蛋白组学在植物抗病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3.1 转录组学在植物抗病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3.2 蛋白质组学在植物抗病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3.3 转录组学与蛋白组学的整合研究在植物抗病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4 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4.1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4.2 研究内容
    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草地早熟禾抗白粉病品种筛选及抗性评价
    前言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设计
        2.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2.1.4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白粉病侵染对不同草地早熟禾品种发病率和病情指数的影响
        2.2.2 不同草地早熟禾品种对白粉病的抗性评价及聚类分析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白粉病侵染对草地早熟禾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前言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设计
        3.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3.1.4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白粉病侵染对草地早熟禾幼苗表型、发病率和病情指数的影响
        3.2.2 白粉病侵染对草地早熟禾幼苗生长的影响
        3.2.3 白粉病侵染对草地早熟禾幼苗相对含水量和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3.2.4 白粉病侵染对草地早熟禾幼苗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3.2.5 白粉病侵染对草地早熟禾幼苗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3.2.6 白粉病侵染对草地早熟禾幼苗活性氧积累的影响
        3.2.7 白粉病侵染对草地早熟禾幼苗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3.2.8 白粉病侵染对草地早熟禾幼苗非酶抗氧化物质含量的影响
        3.2.9 白粉病侵染对草地早熟禾幼苗苯丙烷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3.2.10 白粉病侵染对草地早熟禾幼苗次生代谢物质合成的影响
    3.3 讨论
        3.3.1 细胞膜脂过氧化程度与草地早熟禾抗病性的关系
        3.3.2 渗透调节物质与草地早熟禾抗病性的关系
        3.3.3 抗氧化系统与草地早熟禾抗病性的关系
        3.3.4 苯丙烷代谢与草地早熟禾抗病性的关系
        3.3.5 次生代谢物质合成与草地早熟禾抗病性的关系
    3.4 小结
第四章 白粉病侵染对草地早熟禾幼苗光合特性及碳水化合物代谢的影响
    前言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设计
        4.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4.1.4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白粉病侵染对草地早熟禾幼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4.2.2 白粉病侵染对草地早熟禾幼苗光合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4.2.3 白粉病侵染对草地早熟禾幼苗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4.2.4 白粉病侵染对草地早熟禾幼苗光合作用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4.2.5 白粉病侵染对草地早熟禾幼苗糖积累的影响
        4.2.6 白粉病侵染对草地早熟禾幼苗蔗糖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4.3 讨论
        4.3.1 光合特性与草地早熟禾抗病性的关系
        4.3.2 糖代谢与草地早熟禾抗病性的关系
    4.4 小结
第五章 草地早熟禾应答白粉病侵染的转录组学差异
    前言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设计
        5.1.3 转录组学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测序结果统计
        5.2.2 Unigenes功能分析
        5.2.3 差异表达基因(DEGs)统计与分析
        5.2.4 差异表达基因(DEGs)的GO功能富集分析
        5.2.5 差异表达基因(DEGs)的KEGG通路富集分析
        5.2.6 转录组分析的q RT-PCR验证
    5.3 讨论
        5.3.1 植物-病原体相互作用通路分析
        5.3.2 苯丙烷类生物合成通路分析
        5.3.3 谷胱甘肽代谢通路分析
        5.3.4 类黄酮生物合成通路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草地早熟禾应答白粉病侵染的蛋白质组学差异
    前言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设计
        6.1.3 蛋白质组学分析
        6.1.4 蛋白组和转录组学关联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蛋白质鉴定质量评估
        6.2.2 差异积累蛋白质(DAPs)统计分析
        6.2.3 差异积累蛋白(DAPs)的GO富集分析
        6.2.4 差异积累蛋白(DAPs)的KEGG富集分析
        6.2.5 差异积累蛋白(DAPs)对应基因的表达情况分析
        6.2.6 蛋白组和转录组学关联分析
        6.2.7 候选基因的鉴定
        6.2.8 草地早熟禾对白粉病侵染的应答机制分析
    6.3 讨论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创新点
    7.1 全文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导师简介

(4)河北省小麦抗白粉病种质资源筛选与抗白粉病基因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本文所用缩略词及中文对照
1 引言
    1.1 河北省在中国小麦种植区的地位
    1.2 河北省小麦生产概况
        1.2.1 河北省小麦品种的生产应用
        1.2.2 河北省小麦种质资源的挖掘现状
    1.3 小麦病害概述
    1.4 小麦白粉病概述
        1.4.1 小麦白粉病的形态和生物学特性
        1.4.2 小麦白粉病的发生与危害
    1.5 小麦白粉菌群体结构研究现状
        1.5.1 白粉菌的变异
        1.5.2 白粉病菌的研究进展
        1.5.3 白粉病菌菌系与小麦基因寄主的相互鉴定
        1.5.4 毒性频率
    1.6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
        1.6.1 农业、化学和生物防治
        1.6.2 抗病品种
    1.7 小麦白粉病抗性研究
        1.7.1 小麦抗白粉病鉴定方法
        1.7.2 小麦对白粉病菌的抗性反应
        1.7.3 小麦白粉病抗性的类型
    1.8 小麦抗白粉病基因研究进展
        1.8.1 小麦抗白粉病基因的类型
        1.8.2 小麦抗白粉病基因的标记与检测
        1.8.3 小麦白粉病抗性的遗传机制
        1.8.4 小麦抗白粉病基因的来源、定位和克隆
        1.8.5 小麦抗白粉病基因的利用现状
    1.9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与内容
    1.10 技术路线
2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抗白粉病材料的鉴定
        2.2.2 抗白粉病材料的基因组成
        2.2.3 基因组DNA的提取与测定
        2.2.4 抗病基因的标记
        2.2.5 PCR扩增与产物检测
        2.2.6 小麦Illumina 55K SNP基因芯片
        2.2.7 抗白粉病基因的遗传图谱构建
3 结果与分析
    3.1 抗白粉病小麦材料的鉴定筛选
        3.1.1 河北小麦品种(系)苗期白粉病抗性鉴定与评价
        3.1.2 河北小麦品种(系)中8个已知抗白粉病基因的分布与组成
        3.1.3 河北省小麦品种白粉病抗性的变化趋势
        3.1.4 抗白粉病基因分子标记的实用性评价
    3.2 抗白粉病基因的定位
        3.2.1 普冰资017-1的抗白粉性遗传分析
        3.2.2 普冰资017-1中抗白粉病基因的55K SNP芯片定位
        3.2.3 利用2B染色体SSR标记构建PmPBZ017的遗传连锁图谱
4 讨论
    4.1 河北省小麦品种的白粉病抗性及变化趋势
    4.2 抗白粉病基因在育种中的有效利用
    4.3 小麦材料中抗白粉病基因检测的方法
    4.4 标记检测在抗病基因鉴定中的有效性
    4.5 PmPBZ017与定位于2BL上其他白粉病抗性基因的关系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1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介
致谢
附录 2

(5)河北省小麦品种和种质资源抗白粉病鉴定与抗病基因分子标记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及其来源
    1.2 白粉病苗期抗性鉴定
    1.3 抗白粉病基因的标记检测
    1.4 供试小麦材料的抗白粉病基因组成及标记检测符合度
2 结果与分析
    2.1 供试河北小麦品种(系)的苗期白粉病抗性鉴定
    2.2 河北小麦品种(系)中8个已知抗白粉病基因的分布
    2.3 抗白粉病基因分子标记的实用性评价
    2.4 河北省小麦品种白粉病抗性的变化趋势
3 讨论
    3.1 河北省小麦品种的白粉病抗性及变化趋势
    3.2 抗白粉病基因在育种中的有效利用
    3.3 小麦材料中抗白粉病基因检测的方法
    3.4 标记检测在抗病基因鉴定中的有效性

(6)燕麦种质白粉病抗性评价及生物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项目来源
摘要
Summary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燕麦种质资源及生产现状
        1.2.1 中国燕麦种质资源现状
        1.2.2 中国燕麦生产概况
    1.3 燕麦白粉病及其发生规律
        1.3.1 发生及危害
        1.3.2 发病症状
        1.3.3 白粉病病原菌
        1.3.4 发生规律
    1.4 燕麦资源白粉病抗性鉴定
    1.5 白粉病的防治
        1.5.1 农业防治
        1.5.2 化学防治
        1.5.3 生物防治
        1.5.4 选育抗病品种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1.7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甘肃省燕麦主产区白粉病调查及病原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病害调查地点
        2.1.2 病害田间调查方法
        2.1.3 病害分级标准及其计算方法
        2.1.4 病原菌样本采集
        2.1.5 病原菌形态学鉴定
        2.1.6 病原菌分子鉴定
        2.1.7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甘肃省燕麦主产区白粉病调查
        2.2.2 不同产区病原菌形态学鉴定
        2.2.3 基因组DNA提取和扩增
        2.2.4 病原菌分子鉴定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燕麦种质成株期白粉病抗性评价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鉴定圃
        3.1.3 抗性评价方法
        3.1.4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二阴区燕麦白粉病抗性评价
        3.2.2 半干旱区燕麦白粉病抗性评价
        3.2.3 种植区环境对燕麦白粉病抗性的影响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不同生防药剂对燕麦白粉病的田间防效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材料
        4.1.2 供试药剂
        4.1.3 试验地概况
        4.1.4 试验设计
        4.1.5 调查及测定内容
        4.1.6 数据处理及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安全性调查
        4.2.2 不同杀菌剂对燕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
        4.2.3 不同杀菌剂对燕麦旗叶相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4.2.4 不同杀菌剂对燕麦千粒重及种子产量的影响
        4.2.5 杀菌剂防治效果与产量、SPAD值的相关性分析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5.1 讨论
    5.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7)木薯抗细菌性萎蔫病种质鉴选及其抗病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木薯及细菌性萎蔫病
        1.1.1 木薯及其产业发展
        1.1.2 木薯细菌性萎蔫病
    1.2 植物抗病性鉴定
        1.2.1 植物抗病性鉴定方法及应用
        1.2.2 木薯抗病性鉴定方法及应用
    1.3 木薯细菌性萎蔫病抗病机理研究进展
    1.4 植物抗病生物学研究进展
        1.4.1 植物被动物理结构抗性
        1.4.2 植物主动抗病性
        1.4.3 植物激素介导的抗病防卫反应信号转导途径
        1.4.4 植物NAC家族与抗病性的关系
    1.5 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供试病原菌菌株和木薯种质材料
        2.1.2 供试培养基
        2.1.3 试剂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木薯抗细菌性萎蔫病种质的筛选
        2.2.2 木薯种质理化抗性测定
        2.2.3 木薯抗病相关基因的克隆及其表达分析
        2.2.4 RXC9农艺性状观察
        2.2.5 数据处理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木薯抗细菌性萎蔫病种质鉴选
        3.1.1 木薯种质田间自然病圃鉴定
        3.1.2 室内人工接种抗性评价
    3.2 木薯抗感种质理化抗性测定
        3.2.1 木薯抗感种质结构抗性测定
        3.2.2 木薯抗感种质生理生化特性测定
    3.3 木薯抗病相关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
        3.3.1 MeNAC29与MeNAC30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3.3.2 抗病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3.4 抗细菌性萎蔫病木薯新种质RXC9农艺性状
4. 讨论
    4.1 抗细菌性萎蔫病木薯种质鉴选
    4.2 木薯种质叶片结构特征与抗病反应
    4.3 POD、PPO和PAL等防御酶及H2O2与木薯抗病反应
    4.4 木薯NAC家族MeNA C29、MeNA C30基因与抗病反应
    4.5 抗病种质RXC9的培育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海南省橡胶树炭疽病监测及其防治药剂施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天然橡胶产业及其重要叶部病害
    1.2 橡胶树炭疽病及其研究进展
        1.2.1 橡胶树炭疽病的发生与分布
        1.2.2 橡胶树炭疽病的侵染和流行
        1.2.3 橡胶树炭疽菌病原学及其致病机理
        1.2.4 橡胶炭疽病的防治
    1.3 植物炭疽病菌抗药性及其研究进展
        1.3.1 传统的保护性杀菌剂
        1.3.2 苯并咪唑类
        1.3.3 甾醇脱甲基抑制剂类杀菌剂(DMIs)
        1.3.4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
    1.4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供试菌株
        2.1.2 植物材料和样地
        2.1.3 供试培养基
        2.1.4 主要试剂与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海南省橡胶树炭疽病疫情监测与重要品种(系)室内抗病性评价
        2.2.2 海南省橡胶树新发炭疽病病原菌鉴定及基础生物学特性分析
        2.2.3 喀斯特炭疽菌药剂敏感性测定及抗药性相关基因分析
        2.2.4 橡胶树炭疽病防治药剂“保叶清”微乳剂无人机施用技术熟化
3. 结果与分析
    3.1 海南省橡胶树炭疽病疫情分析
        3.1.1 海南省橡胶树主栽区与主栽品种概况
        3.1.2 炭疽病疫情踏查与监测结果
    3.2 橡胶树重要品种(系)室内抗病性
    3.3 海南省橡胶树新发炭疽病病原菌鉴定及其基础生物学特性
        3.3.1 菌株分离与致病性测定
        3.3.2 形态鉴定结果
        3.3.3 系统发育分析
        3.3.4 基础生物学特性
        3.3.5 致病力测定结果
    3.4 喀斯特炭疽菌药剂敏感性
    3.5 HCkHNQZ1736多菌灵抗药性遗传稳定性及tub2基因突变与抗药性关系
    3.6 橡胶树炭疽病防治药剂“保叶清”微乳剂无人机施用防效分析
        3.6.1 病情与防效统计结果
        3.6.2 防效影响因素分析
4. 讨论
    4.1 海南主栽橡胶品种及其炭疽病疫情联合调查与监测及室内抗病性评价
    4.2 海南省橡胶树新发炭疽病病原鉴定
    4.3 喀斯特炭疽HCkHNQZ1736菌株对苯并咪唑类杀菌剂多菌灵的抗药性
    4.4 橡胶苗圃炭疽病无人机飞防药剂及施用技术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及获得的成果
致谢

(9)苦瓜白粉病抗性相关MLO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引言
    1.1 白粉病病原菌及生理小种研究进展
        1.1.1 白粉病病原菌
        1.1.2 白粉病菌生理小种
    1.2 白粉病抗性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1.2.1 SGT1基因相关研究
        1.2.2 PR基因相关研究
        1.2.3 转录因子相关研究
    1.3 白粉病抗性相关MLO基因研究进展
        1.3.1 MLO基因家族概述
        1.3.2 其他作物MLO基因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苦瓜白粉病病原菌生理小种鉴定及抗性遗传分析
    2.1 试验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菌株
    2.2 主要试剂
    2.3 试验方法
        2.3.1 材料培养与处理
        2.3.2 苦瓜白粉病菌形态学鉴定
        2.3.3 苦瓜白粉病菌分子鉴定
        2.3.4 苦瓜叶片人工接种白粉病菌及观察白粉病菌侵染苦瓜叶片过程
        2.3.5 苦瓜白粉病抗性遗传分析
        2.3.6 苦瓜对白粉病菌抗性遗传模型的选择和检验
        2.3.7 苦瓜对白粉病菌抗性遗传参数估算
    2.4 结果与分析
        2.4.1 苦瓜白粉病病原菌鉴定
        2.4.2 苦瓜白粉病生理小种鉴定
        2.4.3 苦瓜白粉病菌DNA提取及其ITS序列扩增、分析
        2.4.4 白粉病菌侵染苦瓜叶片过程
        2.4.5 苦瓜白粉病抗性遗传分析
        2.4.6 苦瓜对白粉病抗性遗传模型的选择和检验
        2.4.7 苦瓜对白粉病抗性遗传参数估计
    2.5 讨论
第三章 苦瓜白粉病抗性相关MLO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3.1 试验材料
        3.1.1 植物材料
        3.1.2 菌株与质粒载体
    3.2 主要试剂
    3.3 主要仪器
    3.4 试验方法
        3.4.1 材料培养与处理
        3.4.2 苦瓜样品RNA的提取和cDNA的合成
        3.4.3 苦瓜抗白粉病相关MLO基因的克隆
        3.4.4 苦瓜McMLO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3.4.5 苦瓜McMLO基因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
        3.4.6 苦瓜McMLO基因在白粉病诱导后不同时期的表达量分析
        3.4.7 苦瓜McMLO基因在不同环境胁迫和激素处理下的表达量分析
    3.5 结果与分析
        3.5.1 苦瓜材料RNA提取及质量检测结果
        3.5.2 苦瓜白粉病相关基因McMLO的克隆
        3.5.3 苦瓜白粉病相关基因McMLO生物信息学分析
        3.5.4 苦瓜McMLO基因组织表达量分析
        3.5.5 白粉病诱导后苦瓜McMLO基因表达量分析
        3.5.6 不同环境胁迫和激素处理下苦瓜McMLO基因表达量分析
    3.6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Soru#1×Naxos”RIL群体抗小麦纹枯病QTL定位及簇毛麦抗纹枯病基因发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小麦纹枯病研究进展
        1.1 小麦纹枯病地理分布与危害
        1.2 小麦纹枯病病原学
        1.3 小麦纹枯病的发病规律与病症
        1.4 小麦纹枯病的影响因素
        1.5 小麦植株形态以及致病过程中的理化性质对纹枯病的影响
        1.6 小麦纹枯病的防治措施
        1.7 小麦纹枯病抗性研究
    2 小麦近缘种抗纹枯病资源发掘
        2.1 小麦的基因资源
        2.2 小麦野生近缘物种中蕴含丰富的抗性基因,通过种质创新发掘抗小麦纹枯病基因是解决抗源缺乏的重要途径
        2.3 簇毛麦优异基因发掘与利用进展
    3 小麦纹枯病研究中的问题与展望
    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Soru#1×Naxos”RIL群体抗小麦纹枯病QTL定位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菌种制备、接种以及病情统计
        1.4 小麦抽穗期、株高以及茎秆壁厚的调查
        1.5 SNP标记基因型分析
        1.6 群体遗传图谱构建
        1.7 QTL定位分析
        1.8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供试小麦纹枯病抗性表现
        2.2 SNP标记基因分型与遗传图谱构建
        2.3 抗纹枯病QTL定位
        2.4 小麦纹枯病抗性与抽穗期、株高和壁厚的关系
    3 讨论
        3.1 环境因素以及鉴定方法对小麦纹枯病的影响
        3.2 SNP标记构建RIL群体遗传图谱
        3.3 小麦纹枯病抗性QTL
        3.4 小麦纹枯病抗性QTL与株高、抽穗期和壁厚的关系
第三章 小麦-簇毛麦易位系抗纹枯病基因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小麦材料
        1.2 供试菌株、接种以及鉴定方法
        1.3 供试小麦成株期抗性鉴定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2013-2017年小麦生长季供试材料的纹枯病抗性鉴定与分析
        2.2 2017-2019年小麦-簇毛麦易位系材料的纹枯病抗性鉴定与分析
        2.3 2018-2019年簇毛麦近等基因系材料纹枯病鉴定与分析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四、橡胶新品种对白粉病的抗性监测初报(论文参考文献)

  • [1]西葫芦响应白粉病菌侵染的转录组解析及抗病种质鉴定[D]. 孙瑞杰. 河北工程大学, 2021
  • [2]小麦品种抗白粉病基因功能标记分析和良星99成株期抗白粉病基因定位[D]. 石晓涵.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
  • [3]草地早熟禾抗白粉病机理研究[D]. 董文科. 甘肃农业大学, 2020(01)
  • [4]河北省小麦抗白粉病种质资源筛选与抗白粉病基因定位[D]. 延荣. 河北农业大学, 2020(01)
  • [5]河北省小麦品种和种质资源抗白粉病鉴定与抗病基因分子标记检测[J]. 延荣,耿妙苗,李晓静,安浩军,温树敏,刘桂茹,王睿辉.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0(03)
  • [6]燕麦种质白粉病抗性评价及生物防治研究[D]. 孙浩洋. 甘肃农业大学, 2019(02)
  • [7]木薯抗细菌性萎蔫病种质鉴选及其抗病机理研究[D]. 林兆威. 海南大学, 2019(06)
  • [8]海南省橡胶树炭疽病监测及其防治药剂施用技术研究[D]. 郑行恺. 海南大学, 2019(01)
  • [9]苦瓜白粉病抗性相关MLO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D]. 周萌萌. 海南大学, 2019(07)
  • [10]“Soru#1×Naxos”RIL群体抗小麦纹枯病QTL定位及簇毛麦抗纹枯病基因发掘[D]. 孙大飞.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橡胶新品种白粉病抗性监测初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