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纵论辽宁省葡萄产业的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骆弟燕[1](2021)在《1990年代以来的村支书银幕形象研究》文中认为村支书,即村党支部书记,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农村的一种文化表征,聚集在其身上的多重关系如官民关系、党群关系等,使他们成为反映农村变化发展的一面镜子。1990年代以来,村支书形象频繁地以主角身份出现在电影中,创作者们以影像呈现村支书在农村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对村支书银幕形象进行研究,可以窥见我国农村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在时代洪流中的深刻变化。本论文以1990年代以来的22部农村题材电影中的村支书形象为研究对象,立足于影视美学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综合利用文献研究、文本分析和案例分析之法,结合社会、文化和时代语境对电影文本进行细致的研究。论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对“村支书银幕形象”作出界定,并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村支书银幕形象嬗变进行简要梳理,在此基础上阐明本论文研究范围确定的依据。第二章主要从共性与特性两方面对村支书银幕形象的塑造进行探讨。共性方面,村支书银幕形象的塑造深深植根于时代沃土、渗透着民族精神,较为注重人物情感温度的统摄,惯于制造矛盾冲突以强化人物性格;特性方面,主要表现在地域文化和影片叙事主题变化对村支书形象塑造的影响两个方面。第三章考察村支书银幕形象建构的意义,并对其进行反思,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
于瑞君,由书妍[2](2019)在《大连葡萄产业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连市地处北半球暖温带、欧亚大陆东岸,辽宁省辽东半岛南端,东经120°58′~123°31′,北纬38°43′~40°10′,具有海洋性特点的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0.5℃,极端最高气温37.8℃,极端最低气温-19.13℃。总面积12573.85km2,下辖7个区、2个县级市、1个县。最高气温出现在7—8月,春秋两季相对
聂一诺[3](2018)在《内蒙乌海市葡萄产业化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世界上绝大多数的葡萄园分布在北纬20°52°和南纬30°45°之间的地区,其中北半球的分布率占大部分。从葡萄作物的生长条件来看,多分布于干旱、日照长的地区。在我国,葡萄种植主要分布在上述范围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乌海市是内蒙古西部城市的典型代表,位于干旱地区。该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以及适合葡萄种植的良好气候条件。所以,该地区的葡萄产业是当地的主要产业,对推动当地经济发展、提高生活水平等都具有重要的牵引作用。乌海市的葡萄种植已有几十年的历史,葡萄产业也已经成为了当地农业的主导产业。伴随着葡萄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应用以及种植效应的提高,乌海的葡萄产业越来越向规模化和产业化的方向发展,乌海的葡萄产业在生产、贮藏、销售以及深加工等方面也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是,在葡萄产业化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投入不足、单产水平低、品种结构不合理、技术设施不配套以及缺乏有效的管理等都限制着葡萄产业的发展。这使得我们认识到乌海葡萄产业的发展与发达国家以及先进地区存在显着的差距。所以,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对乌海葡萄产业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地分析,找到制约葡萄产业发展的瓶颈,然后针对其为乌海葡萄产业的发展提出建设性的举措,并为乌海葡萄产业的科学可持续发展进行合理规划。本文通过在详细了解乌海市葡萄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影响葡萄产业发展的因素以及当前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期为乌海市葡萄产业的发展提出新的策略。另外,实现葡萄产业化不仅能增加农民的收入,对农业增效、调整农业经济结构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实现葡萄产业化对于乌海市葡萄产业的发展以及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本文的研究内容如下:本文的研究方法,先是进行相关文献的检索,主要通过图书馆和网络电子数据库来查找文献,然后再梳理相关的基本概念以及熟知葡萄产业化的各种理论。之后,对内蒙乌海市葡萄产业的发展状况进行实践调研。通过总结分析产业发展战略理论以及结合内蒙乌海市葡萄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乌海市葡萄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使用SWOT方法进行实证分析,明确内蒙乌海市葡萄产业当前发展中的优劣势、机遇与挑战。最后,在内蒙乌海市葡萄产业发展的现状同产业化战略发展理论相结合的基础上,拟定内蒙乌海市葡萄产业发展的新战略目标、任务、规划以及具体的战略内容,并主要围绕财税、土地和产业三个方面为内蒙乌海市葡萄产业发展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
刘欣[4](2017)在《葡萄埋藤机械化作业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实现葡萄埋藤机械化作业对于提高葡萄生产效益和农民收益具有重要意义。针对辽宁省葡萄冬季埋藤作业情况进行调研与分析,探讨葡萄埋藤机械化作业的技术参数与操作要求,以达到有效指导葡萄埋藤机械化作业、保障作业效果与安全的目的。
于舒怡,梁春浩,刘丽,刘长远,傅俊范[5](2016)在《沈阳地区葡萄霜霉病流行速率、空中孢子囊密度与环境因素的相关性》文中提出为明确葡萄霜霉病流行速率、空中孢子囊密度与环境因素之间的相关性,以感病品种红地球为试材,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系统调查了沈阳地区葡萄霜霉病的流行动态,并对空中孢子囊密度进行定时捕捉,结合田间环境监测分析不同变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葡萄霜霉病的流行规律为:指数增长期为5月1日至7月23日,逻辑斯蒂增长期为7月23日至8月19日,衰退期为8月19日至葡萄生育末期。整个生长季葡萄霜霉病流行速率呈正态分布,其变化动态与该病害的流行时期特点基本一致。单季病害流行期,流行速率与温度、前5 d平均相对湿度均呈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42和0.409;在始发期和盛发期,空中孢子囊密度与流行速率、前5 d平均相对湿度、前5 d平均叶面湿润时数、前5 d积累降雨量基本均呈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53和0.768、0.836和0.651、0.651和0.834、0.954和0.747;与当日降雨量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73和-0.542。表明上述与葡萄霜霉病流行相关性较高的因素可作为构建葡萄霜霉病预测模型的关键因子。
王海波,亓桂梅,王孝娣,刘凤之[6](2015)在《辽宁省葡萄与葡萄酒产业概况与提升策略》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通过回顾辽宁葡萄与葡萄酒产业的发展历程,总结了目前的产业特点是:辽宁是我国鲜食葡萄生产大省,并引领和带动了贮藏保鲜和设施栽培产业的发展;葡萄酒产业相对较弱,但在冰葡萄酒领域独具优势。同时提出了葡萄生产中存在的如种植区域化程度低,生产标准化、机械化薄弱,产业组织化及营销体系不健全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结合辽宁葡萄与葡萄酒产业特点,提出了进一步提升辽宁省葡萄产业高效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黄雯,易芊,蒋辉,杨国顺,聂松青,钟晓红,彭淼[7](2015)在《湖南鲜食葡萄产后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湖南省是我国南方葡萄生产大省,产后是葡萄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笔者从产后加工、品牌意识、产品流通、管理体制等几个方面论述了湖南省葡萄产后存在的问题,并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建议,为葡萄产品产后发展提供参考,以推动湖南省葡萄产业的发展。
周建业[8](2015)在《几个鲜食葡萄品种在宣城地区引种表现及省力化栽培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葡萄(Vitis)是我国六大水果之一,兼具食用和药用价值,深受消费者喜爱,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对果品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严格。葡萄的生产也应以市场为导向,以安全、高效为目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宣城市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区,近年来葡萄产业发展迅速,2014年葡萄栽培面积已达到1.58万亩,产量达到2.25万吨。但由于降雨量大、地下水位高等不利条件,葡萄生长季节空气湿度大,露地栽培葡萄病虫害发生严重,迫使果农增加农药的使用次数和使用量,导致葡萄农残问题突出,大大降低了葡萄品质,影响了宣城市葡萄产业良性发展。为促进宣城葡萄产业的良好发展,本文在结合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及长江中下游地区葡萄生产概况,分析了宣城市葡萄生产的现状,探讨了提高葡萄品质的有效方法。1、宣城市葡萄生产情况目前,宣城市现有葡萄栽培面积1.58万亩,其中81.1%为露地栽培,主要集中在宣州区、广德县、郎溪县部分乡镇。设施栽培以避雨为主,鲜有促成栽培和延迟栽培。避雨栽培面积18.9%,主要分布在宣州区、广德县。栽培上以早中熟品种为主,晚熟品种较少,主栽品种有’夏黑’、’巨峰’。近年来引进’醉金香,、’金手指’、’白罗莎里奥’、’摩尔多瓦’等品种。2、宣城市葡萄产业特点与存在问题宣城市葡萄产业特点是:露地栽培为主、早中熟品种为主、妇女老人管理为主、机械化程度低。宣城市葡萄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品种结构不合理、劳动力成本高、产品质量差、栽培方式不适宜。3、几个鲜食葡萄品种在宣城市的栽培适应性评价本论文对宣城露地栽培条件下’金手指’、’醉金香’、’摩尔多瓦’,以及避雨栽培条件下’阳光玫瑰’、’白罗莎里奥’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调查分析,内容包括物候期、植物学性状、果实外观及内在品质、抗病性等,以期详细了解其在宣城市的栽培适应性。为这些葡萄品种在我市栽培积累了相对客观的试验数据,对果农栽培这些品种起到借鉴作用,对调整我市葡萄品种结构有着重要意义。由试验数据可以看出,试验品种’金手指’、’阳光玫瑰’优点在于品质较好,商品性高。填补了葡萄销售的空档,适宜在宣城地区发展,而’醉金香’、’摩尔多瓦’、’白罗莎里奥’则因种种原因不适宜在宣城地区发展。4、宣城市葡萄省力化栽培技术初探从宣城市劳动力条件出发,从架式选择,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方面进行省力化管理技术研究,探讨在保持葡萄商品性不降低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前期一次性资金投入及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力等成本,减少劳动力投入,增加收入,提高农民积极性,实现葡萄产业长期稳定发展。
苏超[9](2014)在《“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下简称“文化共享工程”)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项文化惠民项目,旨在利用现代先进的技术手段,将中华优秀文化资源传递到全国的每个角落,重点解决偏远地区广大群众看书难、看电影难的问题,缩小城乡之间、人与人之间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存在的“信息鸿沟”。文化共享工程实施至今已跨越12年,然公众对于文化共享工程的认识却存在严重不足,此外,文化共享工程的实施过程是怎样的?效果如何?其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症结有哪些?其如何才能持续发展下去?本研究通过海量的文献材料系统分析、网上资源统计分析、访谈等方法对文化共享工程进行研究以期解决上述问题,进而实现文化共享工程广泛服务民众的目标。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从以下八个方面入手:(1)采用深度阅读并按照关键词、主题进行归类的方法对国内外374篇相关文献进行研究分析;(2)通过对文化共享工程241期工作简报、4000余条主要新闻材料、国家历年来关于文化建设方面的政策文件、山东省十余个市县服务点和国家中心部分工作人员访谈资料的分析,对文化共享工程实施过程进行梳理与分析;(3)采用统计、比较分析的方法,通过对国家数字文化网、31个省级分中心文化共享工程网站资源、中国国民休闲小康指数、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中国广播电视统计年鉴、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等数据资料的挖掘分析文化共享工程的实施效果;(4)以“心声·音频馆”与“上图讲座”两种资源的网上收听次数/观看次数为数据基础,分析公众对这两类资源的偏好程度;(5)在前面几项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访谈,分析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影响因素;(6)对国外相似项目进行分析;(7)进行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战略设计;(8)构建文化共享工程评估指标体系。经过对以上内容的研究与分析,本研究主要得出如下结论:(1)我国关于文化共享工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8个方面,分别是立足国家层面与基层的整体性研究,立足省级视角、市县视角、农村视角的实践研究,针对技术、培训、绩效评估、资源建设、版权问题等的专题研究。(2)文化共享工程的建设过程依据“建设”与“应用”的比重分为初步探索、普遍发展、巩固提升三个阶段;文化共享工程相关利益群体主要由提供决策与保障群体、实施监管群体、合作参与群体、用户群体构成;文化共享工程服务基层的方式主要通过两条支路完成。(3)文化共享工程的实施效果体现在三个层面,宏观层面表现为对消弭社会信息鸿沟的贡献,中观层面表现为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贡献,微观层面主要变现为对国家公共数字资源的充实与对国民生活质量提升的贡献。(4)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影响因素主要包含制度、资源建设、队伍建设等三个维度。(5)本研究针对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影响因素,结合相关理论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求,借鉴国外相似项目,对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做出如下战略设计:一是资源设计达到标准统一,二是通过制定完善的制度体系使制度设计达到系统全面;三是充分利用新技术的发展开发适应的技术平台,以及搭建多元的、人性的、环保的服务终端;四是通过多元的文化教育活动与多举措的文化共享工程宣传推广进行服务设计,实现“服务到人”的目标。(6)在文化共享工程顶层设计与已有评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了包含建设、利用、效果三个一级指标的文化共享工程评估指标体系。本研究的主要创新在于:第一,国内首次对文化共享工程进行较为系统的总结与分析,有关见解对文化共享工程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参考借鉴价值;第二,论文采用“四象限图”分析公众对文化共享工程文化信息资源的偏好程度,对相关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宣景宏,刘凤之,郭修武,赵德英,金桂华[10](2014)在《纵论辽宁省葡萄产业的发展及对策》文中研究表明以辽宁葡萄产业发展态势为研究对象,分析了2003年以来辽宁省葡萄栽培面积、产量和单产变化情况。结果表明,2003—2012年,辽宁省葡萄栽培面积趋于稳定,占全国葡萄总面积和辽宁省水果栽培总面积的平均比重分别为14.14%和10.35%;辽宁省葡萄总产量基本呈现稳定态势,占全国葡萄总产量和辽宁省水果总产量的平均比重分别为13.72%和19.93%;辽宁省葡萄单产水平呈现稳定、较高水平,引领着全国葡萄产业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发展辽宁省葡萄产业的主要对策。
二、纵论辽宁省葡萄产业的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纵论辽宁省葡萄产业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1990年代以来的村支书银幕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本研究创新之处 |
三、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一章 村支书银幕形象的生成及嬗变 |
第一节 村支书银幕形象界定 |
第二节 村支书银幕形象嬗变 |
一、被英模化的村支书银幕形象(1949—1966) |
二、被符号化的村支书银幕形象(1966—1976) |
三、去中心化的村支书银幕形象(1979—1989) |
四、趋多元化的村支书银幕形象(1990—2020 |
第二章 1990 年代以来的村支书银幕形象塑造 |
第一节 1990 年代以来的村支书银幕形象共性 |
一、时代背景奠基 |
二、民族精神渗透 |
三、情感温度统摄 |
四、矛盾冲突强化 |
第二节 1990 年代以来的村支书银幕形象特性 |
一、地域文化影响 |
二、叙事主题变化 |
第三章 村支书银幕形象建构的意义及反思 |
第一节 村支书银幕形象建构的意义 |
一、农村干部现状的真实写照 |
二、农民滞后观念的多维呈现 |
三、城乡两极分化的生动描绘 |
第二节 对村支书银幕形象建构的反思 |
一、有数量缺质量 |
二、对村支书银幕形象建构的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2)大连葡萄产业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大连市葡萄产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
1.1 发展历史 |
1.2 发展现状 |
1.2.1 栽培面积和产业布局 |
1.2.2 产业特点 |
2 存在的问题 |
2.1 品种结构不合理,品种更新滞后 |
2.2 果园劳动力短缺,栽培模式不利于机械化 |
2.3 盲目追求产量 |
2.4 化肥使用超标,有机肥不足 |
2.5 果品贮藏技术更新滞后 |
3 建议 |
3.1 调整优化品种结构 |
3.2 大力推进栽培模式改革,引进标准化、机械化作业体系 |
3.3 增施有机肥,全面提升果品品质 |
3.4 引进国外新技术,提升贮藏保鲜技术水平 |
(3)内蒙乌海市葡萄产业化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路线、方法和内容 |
第2章 内蒙乌海市葡萄产业发展现状 |
2.1 内蒙乌海市概况 |
2.2 乌海葡萄产业概况 |
2.2.1 葡萄种植面积分析 |
2.2.2 葡萄种植品种及种植结构分析 |
2.2.3 葡萄种植收益分析 |
2.3 乌海葡萄产业经济贡献 |
2.3.1 葡萄基地规模不断扩大 |
2.3.2 葡萄产业的经济效益不断攀升 |
2.3.3 葡萄产业化提档升级 |
2.3.4 葡萄与葡萄酒品牌效应突显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内蒙乌海市葡萄产业发展综合分析 |
3.1 乌海市葡萄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
3.1.1 生态环境因素 |
3.1.2 政策因素 |
3.1.3 技术因素 |
3.1.4 资金因素 |
3.2 乌海市葡萄产业发展SWOT分析 |
3.2.1 优势分析 |
3.2.2 劣势分析 |
3.2.3 机遇分析 |
3.2.4 挑战分析 |
3.3 典型地区葡萄产业发展对比分析 |
3.3.1 葡萄区域布局 |
3.3.2 葡萄酒生产及加工企业比较 |
3.3.3 葡萄产业化经营模式比较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内蒙乌海市葡萄产业发展战略 |
4.1 战略目标 |
4.2 战略任务 |
4.3 战略规划 |
4.4 具体战略 |
4.4.1 产业化发展战略 |
4.4.2 品牌化发展战略 |
4.4.3 科技创新化发展战略 |
4.4.4 规模化经营发展战略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内蒙乌海市葡萄产业发展政策建议 |
5.1 财政税收支持政策 |
5.2 土地流转支持政策 |
5.3 产业倾斜政策 |
5.4 完善葡萄产销政策 |
5.5 加强政府宏观调控,为葡萄产业化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葡萄埋藤机械化作业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辽宁省葡萄埋藤机械化作业情况 |
2 葡萄埋藤机械化作业技术要求及主要指标参数 |
2.1 埋藤时机 |
2.2 覆土宽度 |
2.3 覆土厚度 |
2.4 取土位置 |
2.5 作业质量要求 |
2.6 安全要求 |
3 结语 |
(5)沈阳地区葡萄霜霉病流行速率、空中孢子囊密度与环境因素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葡萄霜霉病病情调查方法 |
1.2.2 葡萄霜霉病流行时期的推导 |
1.2.3 孢子囊数量捕捉及检测 |
1.2.4 试验小区气象数据采集 |
1.3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葡萄霜霉病季节流行曲线 |
2.2 葡萄霜霉病流行时期的推导 |
2.3 葡萄霜霉病流行速率 |
2.4 葡萄霜霉病流行速率与环境因素的相关性 |
2.5 葡萄霜霉病病原菌孢子囊捕捉动态 |
2.5.1 始发期孢子囊密度与环境因素的相关性 |
2.5.2 始发期孢子囊密度与流行速率的相关性 |
2.5.3 盛发期孢子囊密度与环境因素的相关性 |
2.5.4 盛发期孢子囊密度与流行速率的相关性 |
3 讨论 |
(6)辽宁省葡萄与葡萄酒产业概况与提升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辽宁葡萄的发展历程及产业特征 |
2 葡萄生产分布及品种特点 |
3 葡萄与葡萄酒产业优势 |
3.1 微型冷库的推广,拉动了辽宁省鲜食葡萄产业的快速发展 |
3.2 冰酒产业成为辽宁葡萄酒的特色产业 |
3.3 设施葡萄栽培技术的推广发挥了重要作用 |
3.4 各级科研院所和高校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
4 存在问题及面临的挑战 |
4.1 品种种植区划滞后,品种结构不合理,成熟期过于集中 |
4.2 无病毒优质良种苗木繁育体系建设滞后,苗木生产流通不规范 |
4.3 生产标准化程度低,果品质量较差;机械化生产水平低,管理成本高 |
4.4 产业化、组织化程度有待提高,品牌意识薄弱,产品营销体系不健全 |
4.5 产品与市场开发深度、广度不够,消费者需求尚未充分释放 |
5 行业提升策略 |
5.1 加强葡萄新品种与砧木的引选育与推广,实施优势区域发展战略 |
5.2 启动无病毒优质良种苗木繁育体系建设,建立良种苗木补贴政策与机制 |
5.4 加强葡萄采后商品化处理与加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提高产品附加值 |
5.5 加强山葡萄种质的利用与推广,打造更多地方特色品牌 |
5.6 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加强对葡萄专业合作组织政策与资金支持,发展多种营销模式 |
5.7 重视驻地科研院所和高校与辽宁省各级技术推广体系的有效对接,加强信息化建设 |
(7)湖南鲜食葡萄产后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鲜食葡萄产后存在的问题 |
1.1 忽视产品加工环节 |
1.2 缺乏品牌意识 |
1.3 产品流通不畅 |
1.4 管理体制不完善 |
2鲜食葡萄产后问题的解决对策 |
2.1 重视产后加工 |
2.2 实施品牌战略 |
2.3 加大宣传力度 |
2.4 规范管理制度 |
(8)几个鲜食葡萄品种在宣城地区引种表现及省力化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中国葡萄产业现状 |
1.1 生产概况 |
1.2 产量和面积 |
1.3 育种 |
1.4 贸易 |
2 长江中下游地区葡萄产业概况 |
2.1 长江中下游地区葡萄产业概况 |
2.2 长江中下游地区葡萄引种概况 |
2.3 长江中下游地区葡萄省力化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
3 宣城市葡萄产业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
3.1 宣城市葡萄产业现状 |
3.2 宣城市葡萄产业存在的问题 |
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几个鲜食葡萄品种在宣城地区引种表现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试验品种的主要物候期 |
2.2 试验品种的生物学性状 |
2.3 试验品种的外观性状 |
2.4 试验品种的品质表现 |
2.5 试验品种的丰产性表现 |
2.6 试验品种的抗性评价 |
3 结论和讨论 |
3.1 露地栽培品种结论 |
3.2 避雨栽培品种结论 |
3.3 讨论 |
第三章 省力化栽培技术研究 |
1 省力化栽培适宜架式选择 |
1.1 材料与方法 |
1.2 结果分析 |
2 不同处理方式对果穗影响及成本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分析 |
3 不同药械防治效果及成本分析 |
3.1 试验方法和材料 |
3.2 结果分析 |
4 讨论 |
全文结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附图清单 |
附表清单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一、研究背景 |
二、问题设定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主要概念界定 |
一、数字鸿沟 |
二、文化信息资源 |
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
四、可持续发展 |
第四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内容与思路 |
第五节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研究相关理论与文献回顾 |
第一节 研究相关理论 |
一、知识沟理论 |
二、文化权利 |
三、文化传播 |
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
五、公共物品理论 |
六、贫困文化理论 |
第二节 我国文化共享工程研究文献回顾 |
一、文化共享工程研究文献的内容分析 |
二、文化共享工程研究文献的评价分析 |
第三章 实施文化共享工程的背景分析 |
第一节 文化共享工程实施的背景 |
一、全球信息化给文化建设带来挑战 |
二、国家对文化建设日益重视 |
第二节 实施文化共享工程的缘由 |
一、提高国民生活质量的需要 |
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
三、弘扬中国优秀文化的需要 |
第四章 文化共享工程实施过程 |
第一节 初步探索阶段:十五时期 |
一、建立试点 |
二、启动应用 |
三、全国推广 |
四、初步探索阶段工程建设小结 |
第二节 普遍发展阶段:十一五时期 |
一、开展文化共享工程试点工作 |
二、与相关项目合作共建 |
三、文化共享工程“进村入户” |
四、县级数字图书馆推广计划 |
五、普遍发展阶段工程建设小结 |
第三节 巩固提升阶段:十二五时期 |
一、继续推进服务网络的全覆盖 |
二、服务新思路:拓展与深化 |
三、统筹数字资源建设 |
四、打造技术支撑平台 |
五、巩固提升阶段工程建设小结 |
第四节 对文化共享工程建设过程的系统分析 |
一、建设流程 |
二、国家政策影响及作用 |
三、相关利益群体分析 |
四、资源构成分析 |
五、服务方式分析 |
第五章 文化共享工程建设效果与分析 |
第一节 宏观层面:消弭社会信息鸿沟 |
一、计算机设备增加助力“信息鸿沟”的消弭 |
二、计算机技能培训助力“信息鸿沟”的消弭 |
第二节 中观层面: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
一、推动公共图书馆的现代化发展 |
二、促进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的层级建设 |
第三节 微观层面:充实文化资源,提升国民生活质量 |
一、充实国家公共数字文化资源 |
二、助力国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
第四节 公众对文化共享工程数字文化资源的偏好分析 |
一、以“心声·音频馆”为例 |
二、以“上图讲座”为例 |
第六章 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战略设计 |
第一节 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 |
一、从文献梳理中发现问题 |
二、从建设过程与效果中分析问题 |
三、从访谈资料中挖掘问题 |
四、影响因素的确定 |
第二节 国外相似项目介绍及分析 |
一、美国:“美国记忆”(American Memory) |
二、韩国:“信息网络村”(Information Network Village,INVIL) |
三、南非:“数字之门”(Digital Doorway) |
四、印度:“墙上之窗——学习站”(HiWEL-Learning Stations) |
五、日本:“无处不在网络计划”(U-Japan) |
六、英国:“文化在线”(Culture on Line) |
第三节 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顶层设计 |
一、设计导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 |
二、设计主题:突出“标准、规范、反馈、社会化” |
三、资源设计:标准统一 |
四、制度设计:系统全面 |
五、技术设计:拓展利用 |
六、服务设计:进村入户到人 |
第四节 文化共享工程未来发展实践指导 |
一、指导原则:依据顶层设计与相关建设规划 |
二、以技术支撑平台为基础,构建层级分布式互联网网站群 |
三、以“服务年”为契机,实现数字文化活动的品牌化建设 |
四、以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建设为重点,完善资源基础库 |
五、以人才建设为中心,推动全民信息素养教育与工作队伍培训 |
第五节 构建文化共享工程效果评估指标体系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不足 |
第三节 研究展望 |
附录A 文化共享工程建设问题汇总——96篇研究文献梳理 |
附录B 国家数字文化网——专题资源库 |
附录C 心声·音频馆资源 |
附录D 上海图书馆讲座回顾(2002年-2013年)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10)纵论辽宁省葡萄产业的发展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辽宁省葡萄产业发展态势 |
1.1 辽宁省葡萄栽培面积分析 |
1.1.1 近十年辽宁省葡萄面积及占全国葡萄总面积比重的变化 |
1.1.2 近十年辽宁省葡萄面积占水果总面积比重的变化 |
1.2 辽宁省葡萄产量分析 |
1.2.1 近十年辽宁省葡萄总产量及占全国葡萄总产量比重的变化 |
1.2.2 近十年辽宁省葡萄产量占水果总产量比重的变化 |
1.2.3 辽宁省葡萄单产变化分析 |
2 辽宁省葡萄产业发展对策 |
2.1 调整品种结构, 实现葡萄生产良种化和栽培区域化 |
2.2 注重标准化生产, 大力推广葡萄定向栽培技术体系 |
2.3 推进葡萄产业化, 坚持加强市场与低温物流体系建设相结合 |
四、纵论辽宁省葡萄产业的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1990年代以来的村支书银幕形象研究[D]. 骆弟燕.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1)
- [2]大连葡萄产业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 于瑞君,由书妍. 北方果树, 2019(05)
- [3]内蒙乌海市葡萄产业化发展战略研究[D]. 聂一诺. 武汉轻工大学, 2018(01)
- [4]葡萄埋藤机械化作业技术研究[J]. 刘欣. 农业科技与装备, 2017(10)
- [5]沈阳地区葡萄霜霉病流行速率、空中孢子囊密度与环境因素的相关性[J]. 于舒怡,梁春浩,刘丽,刘长远,傅俊范. 植物保护学报, 2016(03)
- [6]辽宁省葡萄与葡萄酒产业概况与提升策略[J]. 王海波,亓桂梅,王孝娣,刘凤之. 中外葡萄与葡萄酒, 2015(02)
- [7]湖南鲜食葡萄产后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 黄雯,易芊,蒋辉,杨国顺,聂松青,钟晓红,彭淼. 天津农业科学, 2015(02)
- [8]几个鲜食葡萄品种在宣城地区引种表现及省力化栽培技术研究[D]. 周建业. 南京农业大学, 2015(06)
- [9]“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研究[D]. 苏超. 南开大学, 2014(07)
- [10]纵论辽宁省葡萄产业的发展及对策[J]. 宣景宏,刘凤之,郭修武,赵德英,金桂华. 北方果树, 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