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学方法探索

德育教学方法探索

一、对德育课教学方法的探索(论文文献综述)

尹之晴[1](2020)在《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实效性研究》文中认为德育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中等职业学生的学生来说,德育教育尤为重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是中职学生获取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但当下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的教学实效性难以令人满意,而《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存在着诸多现实问题,难以满足现实的需要,如学生与教师对课程的满意程度低,实践教学方式实现困难等诸多问题。不可否认的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教学几十年来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对教学实效性的理论也付出了大量研究,然而必须看到,在中职学校德育课程教学的具体操作层面上仍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的研究。有鉴于上述原因,笔者以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道德与法律》课作为切入点,对其教学实效性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探究其中的原因,并试图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本文的研究内容,对于加强中职学校德育课程的教学实效性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本文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道德与法律》课教学实效性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研究现状及研究评述,以及相关概念的界定。通过文献资料查询梳理国内外关于德育课程教学实效性和《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相关研究,了解其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探讨其不足。第二部分主要是介绍《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实效性的理论基础,首先介绍了马克思的自由全面发展学说,从人的能力、人的个性和人的需要三个方面具体阐述;其次介绍了认知学习理论的相关观点,主要包括学习信息加工论和有意义学习理论。这部分研究为下文对策的提出做出一定的理论铺垫。第三部分是对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道德与法律》课堂教学实效性现状调查,以日照市机电工程学校为调研对象,以对校领导作访谈和对学生进行问卷调研的方式,考察实际情况,探索出《职业道德与法律》课教学实效性所存在的现实问题主要是学生和教师的满意度低,实践教学方式实施困难。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分析出其成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德育课的地位在中等职业学校未得到应有重视,二是实践教学环节未得到应有重视,三是学生和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存在一定的薄弱环节。第四部分是以上述问题发生的原因为基础,尝试提出提高《职业道德与法律》课教学实效性的相关对策。主要从五个方面展开,一是贯彻理论基础从明确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二是明确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三是强化师资队伍,四是更新现代德育理念,五是整合教学资源。最后是结语部分,对本文所研究的问题进行梳理和总结,并对下一步的研究方向提出建议。

张婵娟[2](2020)在《我国学校德育变革的社会价值观基础研究》文中认为教育的根本使命在于立德树人。以塑造个体道德人格与推动社会德性发展为己任的学校德育,是践行立德树人使命的重要载体,亦是体现教育之道德本性的主要渠道。然而,当下学校德育变革成效不彰、实效不佳,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委,一个重要的方面在于学校德育变革并未放眼于整个社会变革的进程与途径,尚未从社会价值观变迁的视域寻绎制约学校德育变革的病症所在,也未能从社会价值观视域寻求有效的变革之道。社会价值观是社会群体普遍持有的价值取向与价值判断标准,是制约并指导个体道德行为与社会道德发展的重要变量,也自然是规约学校德育变革之方向、效益的重要因素。由此,本文拟以学校德育变革为立足点,以社会价值观之于学校德育变革的影响为切入点,通过深入学校与家庭进行现场访谈,并结合典型案例对当前社会价值观的现实图景及其之于学校德育变革的基本状况,予以较为深入的理论阐述与基于现场访谈的深度分析,旨在推究社会价值观之于学校德育变革的影响状况,并循此构建学校德育变革主动获取社会价值观支持的可行性路径及建议。本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对研究的缘由、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点、研究方法予以简要阐述;第二部分较为详实地分析了当前我国社会价值观的现实图景,重点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社会价值观、西方社会价值观等层面分析影响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变革的多元社会价值观图景;第三部分从学校、教师、社会、家庭四个维度分析了学校德育变革游离社会价值观影响的原因;第四部分以第三部分的原因分析为基点,从社会应构建并弘扬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学校应加强社会价值观的正面教育与引导、家庭应强化儿童对社会价值观的认知与理解、教师自身应成为优良社会价值观的弘扬者四个方面,具体阐论了学校德育变革主动寻求社会价值观支持的变革路径。

涂畅[3](2019)在《新时代高校对话德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校德育是高校立德树人的主要方式,用对话式话语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时代使命,也是当前高校德育的中心任务。本文以对话为中心,紧紧围绕着对话来对新时代高校对话德育展开研究,从对话的本质、形式、价值、要素、实施路径等方面搭建一个关于新时代高校对话德育的认知架构和实践路径,试图建立和完善新时代高校对话德育的理论和实践体系。1.新时代高校对话德育的理论生成。首先,通过对追求“同一性”思想道德真理的反思和对思想道德对话可能性和必要性的证明,揭示了对话德育生成的可能和必要性;其次,基于对对话与德育本源性重合和德育对对话的本真诉求两方面的探求和论证,揭示了对话德育生成的迫切性和现实性;最后,从交互主客体关系和交往实践两个层面来分析对话德育生成的有效条件。2.新时代高校对话德育的理论考察。首先,基于对新时代高校对话德育内涵的界定和理解,阐述了新时代高校对话德育的基本内涵。其次,从主体平等基础上的思想互动、双向理解生成上的意义共享和自我价值呈现上的深度构建等三个层面揭示了高校对话德育的内在本质;再次,从人与文本对话、人与他人对话、人与自我对话等三个层面揭示了高校对话德育的主要形式;最后,从平等性与民主性、开放性与互动性、沟通性和理解性、生成性和创造性、互惠性和共享性等五个方面阐述了新时代高校对话德育的基本特征。3.新时代高校对话德育的理论资源。首先,根据马克思主义的交往实践观及人学理论来揭示新时代高校对话德育的立论基础;同时,根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思想及关于对话的论述来为高校对话德育提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支撑。其次,运用主体间性理论和西方对话哲学思想来为高校对话德育提供知识理论借鉴;最后,用中国传统对话思想来厚实新时代高校对话德育的历史渊源。4.新时代高校对话德育的现状审视。通过问卷和访谈的调查,发现当前高校对话德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存在的问题更突出,如对话积极性不高、对话流于形式、对话深度不够、对话方法单一、对话场域狭隘以及对话效果不理想等等,并从传统德育模式影响、平等对话关系缺失、师生对话素质欠缺、对话内容脱离生活、对话教学环境不理想等方面揭示了当前高校对话德育存在问题的成因。5.新时代高校对话德育的现实需要与重要价值。一方面,新时代高校对话德育是为了应对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对当前高校德育产生的不利影响,满足“对话时代”对传统灌输德育模式变革的要求以及提升新时代高校德育亲和力和针对性的需要而被提出和建构的。另一方面,新时代高校对话德育具有能使高校德育重获力量、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教育价值,提升学生主体性、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人本价值,提升社会民主程度、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社会价值。6.新时代高校对话德育基本要素的优化。首先,从以人为本原则、生活世界原则、合作共享原则等三个方面来论述新时代高校对话德育的基本原则;其次,从社会和个人两个方面来揭示高校对话德育目标的两个维度,并从四个方面确定了高校对话德育的基本目标;再次,通过坚持对话德育内容设计的两个基本原则和构建面向生活世界的内容来设计高校对话德育的内容;最后,通过立足于遵循针对性、以人为本原则等原则以及采取启发引导法、协商法、讨论法、论辩法、谈心谈话法、网络对话法等方法来优化新时代高校对话德育的方法。7.新时代高校对话德育的实施路径。第一,从树立以人为本和以生为本、开放和民主、生成和建构等理念来更新新时代高校对话德育的指导理念;第二,从建构依据、建构方向和建构路径等方面来建构对话型师生关系;第三,从培养对话意识和对话能力等维度来提升师生的对话素养;第四,从空间环境、话语环境和心理环境等方面来创设优质的对话环境;第五,从课堂、生活、网络等场域来拓宽对话德育的微观场域;第六,从对话的准备、进行、总结反思等阶段来优化对话德育的过程;最后,从评价指标设计、坚持评价主体多元化、强化过程评价、综合运用评价方法等方式来加强高校对话德育的评价工作。总之,立足于新时代高校德育的实效性和现实力量,着眼于新时代高校德育优势的发挥,以对话的视角来审视新时代高校德育,突破了传统囿于方法论或认识论层面对对话德育的研究,从本体论角度将对话看作是人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运用对话思维提出了“在育人中对话,在对话中育人”的学术观点。一方面揭示了对话德育对于人的存在与发展的本体性意义,另一方面凸现了对话德育对于人的精神建构的意义和价值,从而揭示对话德育的真实内涵和价值,为探寻对话德育的根基提供学理依据,为变革新时代高校德育的思维方式开拓了崭新思路。

何平[4](2019)在《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等职业学校是我国教育体系中重要的基础性、技能性、综合性教育,它重点体现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同时,还负有对中职学生进行职业理想、心理、法律及基础文化知识等方面的教育职能。中职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直接决定着我国产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而德育对中职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本文通过对中职学生德育教学现状进行研究,发现其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从而提出针对性的改善措施,强化德育的引导和奠基作用,有利于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笔者以问卷的方式调查了中职学校在校学生(当年毕业)德育课程学习情况,并与学校领导、老师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通过问卷和访谈形成第一手数据资料;然后对这些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和总结,发现学校在德育课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如:教学目标模糊、教师结构不合理、学生出现厌学情绪、课程内容陈旧、课堂组织形式呆板、评价方式单一等。研究发现,这些问题的存在和产生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因素有:职业教育发展迟滞、制度机制不健全、教研资金不充足、教师评价机制不科学、学校重视程度不够、投入失衡等;最后,笔者提出了改善这些问题的对策与措施:优化课程结构、重置教学目标、加大教研投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重视现代技术的应用以及实施多元化的教育评价模式。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部分主要介绍了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和方法,并阐述了研究思路和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第二部分阐述了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的内涵及功能。第三部分阐述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阐释了导致问题产生的原因。第五部分提出了改进的对策和措施。

田金雨[5](2019)在《小学德育教师队伍专业化研究 ——基于Y市小学的调查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教育,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习总书记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各领域,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小学德育的主渠道和重要载体,小学德育教师是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目的的主导者和推动者,按照总书记“配齐建强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建设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的要求,“专业化”是小学德育教师的必由之路。小学德育教师是小学德育工作的首要资源,没有高水平、专业化的小学德育教师队伍,就难以保障高质量的小学德育水平。基于此,研究小学德育教师队伍专业化尤为重要,其对于衔接青少年大中小学德育、落实教育精准扶贫工作、规范德育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促进师生全面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研究遵循理论到实践、宏观到微观的技术研究路线,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及实地观察法等研究方法进行研究。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梳理,明晰小学德育教师队伍专业化的内涵、理论基础以及必要性与可能性。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赴Y市几所小学向小学德育教师发放了调查问卷,采访了部分小学校长及教研室主任,与部分小学生展开了谈话问询,并实地考察了部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通过数据整合与相关文献分析,发现当前小学德育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有:小学德育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考核标准不健全;专业培训不到位;育德能力尚不足等,导致当前问题的主要原因为:缺乏严格合理的准入制度;学校对德育工作不够重视;小学德育教师的地位不高;教师缺乏德育知识和技能;德育教师的职业认同缺失等。基于问题现状与原因分析,从教育部门、学校管理、教师主体三个层面提出小学德育教师专业化建设的优化路径:政府应健全严格准入制度,保证德育教师队伍稳定;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提升小学德育教师地位。学校应高度重视德育工作,完善德育教师考核标准:加强德育教师管理,定期开展德育教师培训。小学德育教师应自觉培养责任意识,科学定位教师育德角色;主动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升德育实践能力。同时在此基础之上,在微观层面提出专业化小学德育教师德育能力建设的结构设想,包括通用德育能力、主题德育能力及专业德育能力,以期为小学德育教师队伍专业化的具体实施路径添砖加瓦。

杨海灿[6](2019)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形成性评价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为例》文中提出教学评价是中职德育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证德育课程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德育课要构建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体系。”目前,受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中职德育课教学评价依旧以终结性评价为主的教学评价模式,教师和学生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情感等等现状使中职学生的学习显有很强的功利性,部分德育课教师即使采用了形成性评价,所取得的教学效果也不尽如人意,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去甚远。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五唯”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14]因此,合理的教学评价对教育是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形成性评价的理论体系及其在中职德育课中应用的意义进行阐述,研究调查了四川省某卫生学校德育课《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中形成性评价的应用现状,总结出形成性评价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出问题的原因,针对问题原因提出解决的对策。本文研究的目的是通过调查、访谈,总结出中职德育课教学评价模式存在的困境,找出原因不断改进优化目前的评价模式,真正做到促进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特别是注重形成性评价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运用后对提升教学质量是有一定促进作用的,既有利于形成性评价的理论发展,又有利于中职德育课目标的达成,最终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本论文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该部分介绍本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归纳了国内外关于形成性评价的相关理论及应用研究,明确了本文研究内容与方法。第二部分是形成性评价界定及其理论基础。该部分对形成性评价概念进行界定并归纳出所具有的特点,分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之所以能够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作为形成性评价坚实的理论支撑的依据。形成性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既帮助学生的学又评价了教师的教,不断促进教学改进。第三部分是形成性评价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应用现状调查。该部分先介绍了四川省某卫生学校德育课教学中现阶段使用的教学评价方案,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访谈、调查,查找出形成性评价在《职业道德与法律》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出原因。第四部分是针对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解决现状的对策思路。该部分内容针对形成性评价在中职德育课《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中应用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思路,意在教师在经后的教学中不断完善自身教学应用理论体系及提升其应用能力。

李莉[7](2019)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德育生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德育生活性综合地容纳了主体性、实践性和现实性等特征,它恰当地消融了教育与生活、理论与实际、知与行的分裂。德育生活性研究是初中《道德与法治》实现学科育人价值的重要课题,有助于学生在社会生活要求和个人素质发展过程中寻找平衡点和切入点,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从而使“学会生活”的思想真正落实到学生的头脑中。初中《道德与法治》的德育生活性综合地容纳了主体性、实践性和现实等特征,重视生活与教育的结合、理论与实际的统一、知与行的统一,强调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德育课程的吸纳与融合。这些独特的功能应用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部分具有巨大的优势。但是初中德育却也面临着少生活性、非生活性、去生活性和非同向性等挑战,导致初中德育里存在明显的知与行分裂、德育与生活脱节等弊病。克服弊端、应对挑战的重要方法就是要增强初中德育的生活性。在课程设置上“强调生活性”建设,学生层面“关注学生具体需求”,教学层面“追求德育生活化”,以及社会层面“推进生活德育化”,使《道德与法治》更具生命力,实现德育价值。

邓续单[8](2019)在《案例教学法在中职德育课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同时,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职业教育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社会中明显提升。要想办好中等职业教育,就必须落实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机制为基本准则,而德育课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必修课,提高中职德育课的教学实效性一直是德育课教学的重中之重。案例教学法不仅能最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协作能力、解决分析问题能力、创造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而且还能够提高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有利于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能使德育课这个德育主渠道、主阵地更好的发挥作用,对促进德育课的教学改革和实现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如何将案例教学法与中职德育课有机结合?目前在中职德育课的教学中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提出案例教学法在中职德育课中的应用对策?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案例教学法在中职德育课中的应用进行研究:绪论部分阐述了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同时介绍了本论文所运用的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第二部分,案例教学法的理论基础及应用价值分析。界定了案例、案例教学法、中职德育课案例教学法的概念,分析了案例教学法的理论基础,阐述了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价值;第三部分,通过对笔者所在学校300名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做问卷调查,同时对21名德育课教师做深度访谈,进行数据分析后得出案例教学法在中职德育课中应用存在的问题,并寻找其原因;第四部分,从学校、教师、学生三大维度阐述了案例教学法在中职德育课中的应用对策,并最终构建中职德育课案例教学应用模式。第五部分,结论、不足与展望。

杨梅[9](2019)在《卫生类中职学校德育课学生人文关怀意识培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医者仁心,悬壶济世,是世人一直以来对医生这个职业的赞美。随着医疗设备越来越先进,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医务人员的服务理念却没有跟上,医患关系远不如过去稳定,医患纠纷频繁发生。尤其是“职业医闹”群体的出现、“暴力伤医”事件的发生,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医患之间人文关怀的缺失。卫生类中职学校作为培养和输送卫生类专业人才的重要阵地,学生的人文素质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让人遗憾的是,大部分卫生类中职学校对于学生技能知识的掌握要求远高于对德育意识的培养要求,且德育课缺乏人文关怀意识的培养,学生缺乏“以人为本”理念,毕业后不能够很好地适应卫生系统工作,不能恰当处理医患矛盾,无法给社会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而德育课是培养卫生类中职学生人文关怀意识的重要阵地,必须重视德育课蕴含的人文关怀因素,培养学生人文关怀意识。首先,阐述德育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研究背景和意义,梳理了国内外人文关怀意识的研究进展及现状,厘清本文的研究思路。其次,阐释德育教育人文关怀的相关概念,分析卫生类中职学生人文关怀意识培养的理论基础,包括中国传统人文思想、西方人本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重要论述等。再次,对卫生类中职学校德育课人文关怀意识培养的意义、现状及原因进行分析。通过对卫生类中职学校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并统计分析,把握卫生类中职学生人文关怀意识的现状,进而剖析卫生类中职学生人文关怀意识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最后,阐述卫生类中职学校德育课学生人文关怀意识培养的策略,主要包括:通过教材内容的整合优化,深度渗透人文关怀;丰富德育课人文关怀的实施途径,将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以及社会实践结合起来。笔者通过《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第二章第二节“恪守职业道德,提升道德境界”为例,对卫生类中职学校德育课人文关怀意识培养作教学实践展示。

侯郭燕[10](2019)在《大学生德育审美化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德育审美化是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指导下,立足于德育和美育之间的内在联系,从美学角度、利用美育方法来改革德育以达到更好效果的一种理念。大学生德育审美化就是基于这种理念实施德育教育的一种模式。实行大学生德育审美化,是基于培养大学生正向审美价值观、提升大学生德育效果的需要。目前,高校已将美育范畴的情感教育和艺术手段引入了德育教育过程中,对其实践效果、存在问题及如何改进等等的关注和研究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以德育审美化的相关理论为指导,以大学生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即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设和相关实践活动的开展为主要切入点,采用文本解读法、案例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期望能够系统地凝练和总结出当前大学生德育审美化的实践中取得的成果及存在的问题,从而为推进大学生德育审美化的实践探寻出切实可行的路径。本研究由以下三部分展开:第一章主要是概述了大学生德育审美化的相关理论。首先界定德育审美化等主要概念;然后从“美善统一”说、中西方“以美育德”思想、德育美育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四个方面梳理了大学生德育审美化的理论依据;而后阐述了大学生德育审美化实践的基本内容、特点和原则,为接下来的实践现状研究提供做好理论铺垫。第二章集中分析了大学生德育审美化的实践现状。首先,结合典型案例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环境四个方面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德育审美化取得的成效;而后,通过案例分析并辅以问卷调查数据,阐述了当前存在的教育者审美素养不足、受教育者总体审美价值观不容乐观、审美教育环节建设不够、校园环境美有待提升等问题;最后,从网络媒体、资源共享、体制机制以及领导重视程度四个方面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第三章的核心是对如何推进大学生德育审美化实践的路径探讨。结合当前实际,从教师美、教学美、环境美以及优化网络空间四个方面提出了实践路径,力求上下一体、内外一心,合力推进大学生德育审美化的实践。最后,结合当前社会发展现状,提出大学生德育审美化应该是一个进行时,要不断地探索完善,以提升大学生德育的实效性,不断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

二、对德育课教学方法的探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德育课教学方法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实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评述
        1.研究现状
        2.研究评述
    (三)概念界定
        1.教学实效性的涵义
        2.《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的含义
        3.增强《职业道德与法律》课教学实效性的意义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研究方法
        2.研究创新点
一、《职业道德与法律》课教学实效性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自由全面发展学说
        1.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
        2.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个性全面发展
        3.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
    (二)认知学习理论
        1.学习信息加工论
        2.有意义学习理论
二、《职业道德与法律》课教学实效性存在的问题及分析——以日照市机电工程学校为例
    (一)基本状况
        1.调查对象
        2.调查内容
        3.调查结果与分析
    (二)《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实效性存在的问题
        1.学生和教师的满意度低
        2.实践教学方式实施困难
    (三)问题成因分析
        1.德育课的地位在中等职业学校未得到应有重视
        2.实践教学环节未得到应有重视
        3.学生与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的薄弱环节
三、增强《职业道德与法律》课教学实效性的对策
    (一)贯彻理论基础对提高教学实效性的指导作用
        1.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对《职业道德与法律》课教学实效性的理论指导
        2.认知学习理论对《职业道德与法律》课教学实效性的启示
    (二)明确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
        1.实践教学是增强《职业道德与法律》课教学实效性的本质要求
        2.完善课堂中的实践教学
    (三)强化师资队伍
        1.提高德育课教师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
        2.提高德育课教师自身的知识理论素质
        3.提高德育课教师的教学能力
        4.提高德育课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及道德修养
    (四)更新现代德育理念
        1.学校管理层人员应构建“德育为先”的理念
        2.教师应增强自身的使命感
        3.提升学生主体学习的意识
    (五)整合教学资源
        1.灵活使用《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材
        2.运用好学校所在地的《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资源
        3.扩展《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资源观
结语
参考文献

(2)我国学校德育变革的社会价值观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论
    (一)选题缘由
        1.社会价值观状况是影响学校德育变革的重要变量
        2.提高学校德育变革的实效性需要社会价值观的正向引导
        3.有关社会价值观之于学校德育变革影响的研究相对匮乏
    (二)选题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1.德育变革
        2.社会价值观
    (四)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1.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2.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五)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1.研究的重点
        2.研究的难点
        3.研究的创新点
    (六)研究方法
        1.文献法
        2.案例分析法
        3.访谈法
一、我国社会价值观基本图景分析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主导地位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主导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维主导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主导
    (二)中国传统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余绪未绝
        1.中国传统社会价值观的道德观:以德为先的价值追求
        2.中国传统社会价值观的生活观:以和为贵的交往之道
        3.中国传统社会价值观的实践观:剔除人欲的人格修炼
    (三)西方社会价值观影响广泛
        1.西方社会个性主义价值观的滥觞
        2.西方社会利己主义价值观的流行
        3.西方社会相对主义价值观的泛滥
    (四)一元社会价值观主导与多元社会价值观并存
二、社会价值观影响学校德育变革的基本状况分析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校德育变革的引领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学校德育变革提供方向指导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影响学校德育目标的制定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校德育课程的变革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学校德育变革提供文化养料
    (二)中国传统社会价值观对学校德育变革的深刻影响
        1.优良传统社会价值观对学校德育变革的促进
        2.不良传统社会价值观对学校德育变革的阻碍
    (三)西方社会价值观对学校德育变革的影响
        1.西方优良社会价值观对学校德育变革的推动
        2.西方不良社会价值观对学校德育变革的冲击
    (四)社会价值观的一元主导与多元并存对学校德育变革的影响
三、学校德育变革游离社会价值观影响的原因分析
    (一)学校德育汲取社会价值观教育作用的自觉性不强
        1.学校发挥社会价值观教育的观念需要加强
        2.学校开展社会价值观教育活动的效果不佳
        3.校园文化建设未深入反映社会价值观的内容
    (二)教师对学生社会价值观的引导作用不够
        1.教师课堂教学内容欠缺社会价值观教育的引导
        2.教师课堂教学缺乏鲜活社会价值观案例的讨论
        3.教师课堂教学缺乏对学生社会价值观的客观评价
    (三)社会与学校协同育人机制与途径不畅
    (四)家庭对儿童社会价值观的引导作用尚显薄弱
        1.家长缺乏对社会价值观的辩证理解
        2.家长忽视自身行为对儿童价值观的熏染
        3.家长疏忽家庭教育对儿童社会价值观的引导
四、学校德育变革寻求社会价值观支持的路径分析
    (一)社会应构建并弘扬正确的社会价值观
        1.净化社会价值观氛围,加强优良价值观的舆论引导
        2.加强与学校的联动,构建并完善协同育人机制
    (二)学校应加强社会价值观的正面教育与引导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的价值观构建
        2.改革学校德育课程,优化社会价值观的教育方式
        3.优化德育评价方式,增强社会价值观的教育嵌入
    (三)家庭应强化儿童对社会价值观的认知与理解
        1.强化家长对社会价值观的理解,重视对儿童的价值观教育
        2.不断提高家长自身素养,注重言传身教的影响
        3.丰富家庭教育内容,增强社会价值观教育的成效
    (四)教师自身应成为优良社会价值观的弘扬者
        1.不断提升自身价值素养,履行优良价值观的导引职责
        2.灵活运用课堂教学方法,深化学生对社会价值观的理解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3)新时代高校对话德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一) 选题缘由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现状评述
    三、本文研究的思路、方法、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一) 本文研究的思路
        (二) 本文研究的方法
        (三) 本文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四) 本文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对话德育的理论生成
    一、思想道德对话的可能性
        (一) 关于追求“同一性”的思想道德真理的反思
        (二) 思想道德对话可能性与必要性的证明
    二、对话与德育的内在契合
        (一) 对话与德育的本源性重合
        (二) 对话是德育的本真诉求
    三、对话德育的生成条件
        (一) 交互主客体关系是对话德育生成的基础条件
        (二) 交往实践是对话德育生成的有效条件
第二章 新时代高校对话德育的理论考察
    一、新时代高校对话德育的基本内涵
        (一) 新时代高校对话德育的内涵界定
        (二) 新时代高校对话德育的内涵理解
    二、新时代高校对话德育的内在本质
        (一) 主体平等基础上的思想互动
        (二) 双向理解生成上的意义共享
        (三) 自我价值呈现上的深度构建
    三、新时代高校对话德育的主要形式
        (一) 人与文本对话
        (二) 人与人对话
        (三) 人与自我对话
    四、新时代高校对话德育的一般特征
        (一) 平等性与民主性
        (二) 开放性与互动性
        (三) 沟通性和理解性
        (四) 生成性和创造性
        (五) 互惠性和共享性
第三章 新时代高校对话德育的理论资源
    一、高校对话德育的马克思主义立论基础
        (一) 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
        (二)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支撑
        (一)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思想
        (二) 习近平关于对话的重要论述
    三、主体间性理论的理论借鉴
        (一) 认识论中的主体间性
        (二) 生存论中的主体间性
        (三) 社会学中的主体间性
    四、西方对话哲学的思想吸纳
        (一) 苏格拉底的对话思想
        (二) 戴维·伯姆的对话认识论
        (三) 马丁·布伯的关系对话
        (四) 巴赫金的语言学对话
        (五) 伽达默尔的解释学对话理论
    五、中国传统对话思想的历史渊源
        (一) 老子的对话思想
        (二) 孔子的对话思想
        (三) 王阳明的对话思想
第四章 新时代高校对话德育的现状审视
    一、新时代高校对话德育现状的调查概述
        (一) 调查的对象
        (二) 调查的内容
        (三) 调查的方法
    二、新时代高校对话德育取得的成效
        (一) 对话教学的地位和必要性受到重视
        (二) 教师的对话教学观念初步树立
        (三) 学生的对话意识开始觉醒
        (四) 师生间的交流和讨论日益增多
    三、新时代高校对话德育的主要问题
        (一) 对话积极性不高,对话比重不足
        (二) 对话流于形式,意义生成不充分
        (三) 对话囿于表面,对话深度不够
        (四) 对话方法单一,对话场域狭隘
        (五) 对话效果不凸显,出现相对主义倾向
    四、新时代高校对话德育存在问题的成因
        (一) 传统灌输式德育模式的影响
        (二) 平等对话关系的缺失
        (三) 师生对话素质的欠缺
        (四) 对话内容脱离生活
        (五) 对话教学环境不理想
第五章 新时代高校对话德育的现实需要与重要价值
    一、新时代高校对话德育的现实需要
        (一) 应对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对当前高校德育产生的影响
        (二) 满足“对话时代”对传统灌输德育模式变革的要求
        (三) 增强新时代高校德育亲和力和针对性的需要
    二、新时代高校对话德育的重要价值
        (一) 新时代高校对话德育的教育价值
        (二) 新时代高校对话德育的人本价值
        (三) 新时代高校对话德育的社会价值
第六章 新时代高校对话德育基本要素的优化
    一、坚持科学的高校对话德育原则
        (一) 以人为本原则
        (二) 生活世界原则
        (三) 合作共享原则
    二、制定明确的高校对话德育目标
        (一) 高校对话德育目标的两个维度
        (二) 高校对话德育的基本目标
    三、设计合理的高校对话德育内容
        (一) 设计高校对话德育内容的基本原则
        (二) 设计面向生活世界的德育内容
    四、采取有效的高校对话德育方法
        (一) 高校对话德育方法选择的原则
        (二) 当前高校对话德育的主要方法
第七章 新时代高校对话德育的实施路径
    一、更新高校对话德育的指导理念
        (一) 树立以人为本和以生为本的理念
        (二) 树立开放和民主的理念
        (三) 树立生成和建构的理念
    二、构建高校德育对话型师生关系
        (一) 建构德育对话型师生关系的依据
        (二) 建构德育对话型师生关系的方向
        (三) 建构德育对话型师生关系的路径
    三、培养师生的对话素质
        (一) 培养师生的对话意识
        (二) 提升师生的对话能力
    四、创设优质的对话环境
        (一) 对话的空间环境创设
        (二) 对话的话语环境创设
        (三) 对话的心理环境创设
    五、拓宽高校对话德育的微观场域
        (一) 高校对话德育的课堂场域
        (二) 高校对话德育的生活场域
        (三) 高校对话德育的网络场域
    六、优化高校对话德育的过程
        (一) 对话的准备阶段
        (二) 对话的进行阶段
        (三) 对话的共享和反思阶段
    七、加强高校对话德育的评价工作
        (一) 设计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
        (二) 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三) 注重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的有机结合
        (四) 采用科学多元的评价方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附录

(4)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三) 国内研究现状
    (四) 研究内容
    (五) 研究方法
一、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及其功能
    (一) 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界定
    (二) 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的功能
二、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教学目标设定不合理
    (二) 专业教师少且结构老化
    (三) 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四) 教学设施和教学方法陈旧
    (五) 学校对德育课的规划和管理存在漏洞
    (六) 教学评价方式比较单一
三、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学校对德育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二) 德育课教师培养机制不健全
    (三) 德育课教师负担重、压力大
    (四) 教学安排未充分结合学生实际
    (五)学校教学投入比例失衡
    (六) 缺乏健全的教学评价机制
四、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问题的解决策略分析
    (一) 合理调整课程设置
    (二) 加大教师队伍建设
    (三) 合理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
    (四) 加大投资力度,积极利用先进教学设备和教学资源
    (五) 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小学德育教师队伍专业化研究 ——基于Y市小学的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依据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小学德育教师队伍专业化概述
    一、小学德育教师队伍专业化的界定
        (一) 德育教师的内涵
        (二) 德育教师专业化的内涵
    二、小学德育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的理论基础
        (一)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二) 陶行知的终身教育理论
        (三) 杜威的“教育即生长”理论
    三、小学德育教师专业化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一) 小学德育教师专业化的必要性
        1.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趋势对德育教师专业化的要求
        2. 社会转型期文化多元化对德育教师专业化的要求
        3. 小学德育途径的独特性对德育教师专业化的要求
        4. 当前少年儿童德育现状对德育教师专业化的要求
        (二) 小学德育教师专业化的可能性
        1. 相关学科专业发展对德育教师专业化的基础支撑
        2. 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对德育教师专业化的政策支撑
第二章 小学德育教师队伍专业化的现状调查及结果分析——来自Y市的调查研究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二、调查结果的分析
        (一) 小学德育教师队伍的现状分析
        (二) 小学德育教师队伍专业化存在的问题
        1. 小学德育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2. 小学德育教师考核标准不健全
        3. 小学德育教师专业培训不到位
        4. 小学德育教师育德能力尚不足
        (三) 小学德育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现存的问题归因
        1. 缺乏严格合理的准入制度
        2. 学校对德育工作不够重视
        3. 小学德育教师的地位不高
        4. 教师缺乏德育知识和技能
        5. 德育教师的职业认同缺失
第三章 小学德育教师专业化建设的优化路径
    一、教育部门提供相关政策和制度保障
        (一) 健全严格准入制度,保证德育教师队伍稳定
        (二)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提升小学德育教师地位
    二、学校加强德育教师考核与培训管理
        (一) 高度重视德育工作,完善德育教师考核标准
        (二) 加强德育教师管理,定期开展德育教师培训
    三、教师主体提升德育能力与职业认同
        (一) 自觉培养责任意识,科学定位教师育德角色
        (二) 主动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升德育实践能力
第四章 专业化小学德育教师德育能力建设的结构设想
    一、通用德育能力
    二、主题德育能力
    三、专业德育能力
    四、三者德育能力之间的联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中职德育课教学中形成性评价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2 形成性评价界定及其理论基础
    2.1 形成性评价概念界定
        2.1.1 形成性评价
        2.1.2 形成性评价与诊断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的区别
        2.1.3 形成性评价的特征
    2.2 形成性评价的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理论
        2.2.2 人本主义理论
        2.2.3 多元智能理论
    2.3 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中形成性评价应用的意义
        2.3.1 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的课程性质与要求
        2.3.2 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中形成性评价应用的意义
3 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中形成性评价应用现状调查
    3.1 问卷设计与调查过程
        3.1.1 调查问卷设计说明
        3.1.2 调査过程及结果
    3.2 形成性评价应用存在的问题
        3.2.1 评价环境:学校主管部门忽视德育课形成性评价的应用
        3.2.2 评价方法:单纯以笔试考核为主要手段
        3.2.3 评价内容:忽视学生能力态度的养成
        3.2.4 评价主体:学生主体地位缺失
        3.2.5 评价结果:过度依赖量化指标
        3.2.6 评价反馈:实效性差
    3.3 形成性评价运用存在问题的原因
        3.3.1 教师形成性评价理念认识不到位
        3.3.2 忽视评价过程中学生个体发展
        3.3.3 评价指标构建不完善知识目标占比过大
        3.3.4 教师一言堂限制学生的主动性
        3.3.5 受应试教育唯分数观念的影响
        3.3.6 陷入为了评价而评价的困境
4 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中注重形成性评价的对策
    4.1 提升德育课教师形成性评价的应用能力
    4.2 创新三贴近活动型课堂评价
    4.3 建立完善的形成性评价体系量表
    4.4 构建多元化主体的评价体系
    4.5 设计操作性强的集体课堂观察评价表
    4.6 注重评价反馈信息促进教学的实效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2 教师访谈提纲

(7)初中《道德与法治》的德育生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及意义
    二、研究的现状及评析
    三、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初中《道德与法治》德育生活性概述
    第一节 相关内涵的阐释
        一、“生活性”的概念界定
        二、德育生活性的内涵
        三、初中德育生活性的体现
    第二节 初中《道德与法治》德育生活性的内在必然
        一、初中生独特的心理特征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与德育生活性的关联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德育生活性的实践立场
第二章 初中《道德与法治》德育生活性的问题分析
    第一节 德育内容的“少生活性”倾向
        一、重规范教育轻个体体验
        二、偏主观主义轻个体发展
    第二节 德育课程的“非生活性”取向
        一、工具化的目的观
        二、知识化的过程观
    第三节 德育过程的“去生活性”安排
        一、形式化的教学观
        二、轻养成的学生观
    第四节 社会生活的“非同向性”挑战
        一、家庭教育的偏离
        二、社会环境的挑战
第三章 《道德与法治》德育生活性探索的价值意蕴
    第一节 德育生活性探索是追求德育实效的教育实践
        一、德育知识的内化
        二、德育回归生活
    第二节 德育生活性探索是体现学生心理需求的教育实践
        一、尊重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二、提高学生参与生活的辨析能力
    第三节 德育生活性探索是提升道德素养的教育实践
        一、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实施素质教育的时代使命
第四章 增强初中《道德与法治》德育生活性的设计思路及教学分析
    第一节 增强初中《道德与法治》德育生活性的设计思路
        一、课程层面:从生活出发,强调生活性
        二、教师层面:从主体出发,关注学生具体需求
        三、教学层面:从实际出发,追求德育生活化
        四、社会层面:社会即学校,推进生活德育化
    第二节 初中《道德与法治》德育生活性的教学分析
        一、观摩学习:走进德育生活性课堂,注重实际体验
        二、实践教学:体现德育生活性教学,反思教学实效
结论
附录 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案例教学法在中职德育课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二章 案例教学法的理论基础及应用价值分析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案例
        二、案例教学法
        三、中职德育课案例教学法
    第二节 案例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三、发现学习理论
    第三节 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价值
        一、有利于提高中职德育课教师的综合教学水平
        二、有利于提高中职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有利于促进中职德育课发展迈上新台阶
第三章 案例教学法在中职德育课中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第一节 调查设计与实施
        一、调查目的和对象
        二、调查内容及结果分析
    第二节 案例教学法在中职德育课中应用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在德育课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二、德育课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三、中职学生在德育课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学校层面的原因
        二、教师层面的原因
        三、学生层面的原因
第四章 案例教学法在中职德育课中的应用对策
    第一节 学校应加大对德育课案例教学法的支持力度
        一、加大重视程度,鼓励德育课教师学习案例教学法
        二、加大投入力度,为德育课教师建立案例资源库
        三、加大培训力度,促进德育课教师运用案例教学法
    第二节 德育课教师应提高运用案例教学法的能力
        一、加强学习深入研究,掌握案例教学法的技能
        二、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主动运用案例教学法的理念
        三、创新实践知行合一,运用案例教学法提高德育课教学实效
    第三节 中职学生应在适应案例教学法过程中提高能力水平
        一、了解案例教学法特点,与老师一起探索提高学习效率
        二、参与案例教学的过程,与老师一起完成教学任务
        三、发挥主观能动性,与老师一起建立案例资源库
    第四节 构建中职德育课案例教学法应用模式
        一、构建的理念
        二、构建的指导思想
        三、构建的原则
        四、应用模式的实现路径
第五章 结论、不足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不足
    三、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二:问卷调查(学生版)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9)卫生类中职学校德育课学生人文关怀意识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点和不足
2 卫生类中职学校德育课人文关怀意识培养概述
    2.1 核心概念解释
        2.1.1 卫生类中职学校德育课
        2.1.2 人文关怀
        2.1.3 人文关怀意识
    2.2 理论依据
        2.2.1 中国传统人文思想
        2.2.2 西方人本主义理论
        2.2.3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
        2.2.4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重要论述
3 卫生类中职学校德育课学生人文关怀意识培养的意义、现状及原因分析
    3.1 卫生类中职学校德育课学生人文关怀意识培养的意义
        3.1.1 有助于学生学会独立
        3.1.2 有助于鼓励学生勇于创新
        3.1.3 有助于唤醒学生的真善美
        3.1.4 有助于学生感受和传递温暖
    3.2 卫生类中职学校德育课学生人文关怀意识培养的现状
        3.2.1 调查的基本情况
        3.2.2 调查结果分析
        3.2.3 卫生类中职学生人文关怀意识培养存在的问题
    3.3 卫生类中职学校德育课学生人文关怀意识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3.1 教师对课程内容人文价值研究不足造成学生对人文关怀意识的培养缺乏系统认知
        3.3.2 德育课程长期被形式化导致卫生类中职学生人文关怀意识薄弱
        3.3.3 理论与实践结合度较低,未能充分调动学生养成人文关怀意识的积极性
        3.3.4 现有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不能满足社会对学生人文关怀意识培养的需求
4 卫生类中职学校德育课学生人文关怀意识培养的策略研究
    4.1 完善第一课堂教学,深度渗透人文关怀
        4.1.1 教材内容整合优化
        4.1.2 营造良好的课堂关怀氛围
        4.1.3 采用情景教学、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
    4.2 注重第二课堂的应用,拓宽人文关怀意识培养渠道
        4.2.1 交往对话
        4.2.2 情感体验
        4.2.3 审美渗透
        4.2.4 心理辅导
    4.3 重视社会实践,在体验中践行人文关怀
        4.3.1 加强学校和养老机构的合作
        4.3.2 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4.3.3 组织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交流
    4.4 卫生类中职学校德育课学生人文关怀意识培养——以《职业道德与法律》第二章第二节“恪守职业道德,提升道德境界”为例
        4.4.1 《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概述
        4.4.2 《职业道德与法律》第二章第二节“恪守职业道德,提升道德境界”教学中人文关怀意识培养的教学设计
结语
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卫生类中职生德育课人文关怀调查问卷
附录2《卫生类中职生德育课人文关怀调查问卷》结果统计
附录3 关于卫生类中职德育课人文关怀的访谈提纲

(10)大学生德育审美化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大学生德育审美化的相关理论概述
    第一节 德育审美化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德育的概念
        二、美育的概念
        三、德育审美化的概念
    第二节 德育审美化的理论依据
        一、“美善统一”说
        二、中西方的“以美育德”思想
        三、德育和美育的内在联系
        四、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第三节 大学生德育审美化实践的内容、特点及原则
        一、大学生德育审美化实践的基本内容
        二、大学生德育审美化实践的特点
        三、大学生德育审美化实践的原则
第二章 大学生德育审美化的实践现状
    第一节 大学生德育审美化实践的经验总结
        一、形成了教学模式美
        二、增加了教学内容美
        三、实现了教学方法美
        四、打造了教学环境美
    第二节 大学生德育审美化实践的问题探讨
        一、教师的美育知识与审美素养有待提高
        二、受教育者总体的审美价值观不容乐观
        三、审美教育环节建设不足
        四、校园环境美有待提升
    第三节 大学生德育审美化实践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体制机制不健全,缺乏制度保障
        二、网络媒体的发展对大学生产生的消极影响
        三、高校间的德育审美化资源共享不足
        四、相关领导和部门缺乏足够的重视
第三章 大学生德育审美化实践的路径探讨
    第一节 塑造教师美
        一、教师形象美的塑造
        二、教师知识美的丰富
        三、教师审美修养的提高
    第二节 创造教学美
        一、注重德育教学的内容美
        二、注重德育教学的方法美
        三、建立审美化的德育考核评价
    第三节 提升校园美
        一、打造优美的自然环境
        二、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三、建设健康的空间环境
    第四节 优化德育审美化的网络空间
        一、利用“云课堂”搭建教学新空间
        二、重视“微”力量的运用
        三、实现德育资源的网络化共享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对德育课教学方法的探索(论文参考文献)

  • [1]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实效性研究[D]. 尹之晴.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2]我国学校德育变革的社会价值观基础研究[D]. 张婵娟.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3]新时代高校对话德育研究[D]. 涂畅.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9(04)
  • [4]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D]. 何平.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2)
  • [5]小学德育教师队伍专业化研究 ——基于Y市小学的调查分析[D]. 田金雨. 扬州大学, 2019(02)
  • [6]中职德育课教学中形成性评价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为例[D]. 杨海灿.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 [7]初中《道德与法治》的德育生活性研究[D]. 李莉.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8]案例教学法在中职德育课中的应用研究[D]. 邓续单.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19(02)
  • [9]卫生类中职学校德育课学生人文关怀意识培养研究[D]. 杨梅.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 [10]大学生德育审美化的实践研究[D]. 侯郭燕.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标签:;  ;  ;  ;  ;  

德育教学方法探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