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计时佼佼者──原子钟(论文文献综述)
战麒[1](2018)在《淮河变电站程序化操作的升级改造设计》文中研究表明变电站是电力传输的重要节点,是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承担了一个地区的输变电任务,直接影响到大量居民和企业的安全用电。因此变电站的安全稳定运行至关重要。然而传统的变电站依靠人工维持变电站的运行,包括电力调度、倒闸操作、运行维护等,这占用了大量人力资源,使得变电站的运行成本较高,并且容易出现误操作风险。程序化操作变电站采用各种智能化电气设备实现对变电站的程序化控制,实现变电站自动运行,降低了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同时提高了变电站运行的可靠性。本文根据作者工作单位实际项目需求,提出对传统变电站的程序化操作升级改造设计,以减少运维人员数量,同时提高变电站的运行效率,降低运行故障率。本文首先介绍了选题背景及意义,讨论了国内外程序化操作变电站的发展现状。其次分析了变电站程序化控制的相关技术和标准,讨论了传统变电站与程序化控制变电站的区别,比较了程序化控制变电站与传统变电站的结构不同点,分析了程序化控制变电站与传统变电站的优缺点,研究了实现变电站程序化控制的基础条件,讨论了统一的通信标准、全面的变电站监控和程序化控制变电站对一次设备和二次设备的要求等内容。分析了电子式互感器设备的选型和使用。选用河南许继电子式互感器,对其性能进行测试,构建了电子式互感器的测试环境,通过测试确定了其性能满足使用要求。重点分析了程序化控制变电站的控制系统的选择和部署。通过对比分析,确定选用NS3000S程序化操作变电站控制系统,分析了该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性能。讨论了基于该系统的淮河变电站的程序化操作升级方案,研究了各个功能层的具体实现。分析了基于IEEE1588的程序化操作变电站时钟同步网络设计,研究了程序化操作变电站IEEE1588时钟同步系统组网原则,在此基础上提出程序化操作变电站PTP时钟同步冗余结构设计。论文最后针对程序化变电站建设过程中,针对老旧设备与新系统接口不对应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S3C2416处理器的通信转接模块,可以实现CAN接口、RS485接口以及以太网接口之间的转化,同时满足了以太网光纤传输的设计。详细分析了该转接模块的需求分析、总体设计和各部分电路设计。
谢阳[2](2017)在《掺镱光纤光学频率梳及飞秒光纤放大器的研究》文中提出飞秒光学频率梳凭借优异的频率稳定性,已广泛应用于高精密光谱学、计量学、绝对距离测量、基本物理常数测量及光频标等研究领域。针对如此重要的研究工具,本文重点开展了掺镱光纤光学频率梳的搭建及应用研究,并以提高光纤光学频率梳的平均功率为目的,开展了高重复频率、高平均功率的飞秒光纤放大器的研究。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取得的创新结果有以下方面:1.基于非线性偏振旋转锁模技术,开展了掺镱光纤振荡器的实验研究。首先利用色散管理机制,通过调节光栅对的间距使谐振腔内的净色散量处于近零区域,实现了重复频率为124 MHz,光谱覆盖范围为9501150 nm的锁模脉冲输出;经过腔外压缩,最终实现了脉宽为32 fs的超短脉冲输出;其次针对非线性偏振旋转锁模光纤振荡器操作及维护比较复杂的缺点,自行研制了一套自动锁模控制器,其工作原理为:由光电探测器得到的电信号被输送至自动锁模控制器中进行信号处理、逻辑判定等过程后产生反馈控制信号;反馈控制信号控制谐振腔内的三个波片以不同速度旋转,当计数判据与谐波判据的逻辑同时为“真”时,获得了稳定的锁模脉冲输出,锁模状态的寻找过程用时小于90 s,成功率接近100%。2.基于SESAM锁模技术,开展了掺镱全保偏光纤振荡器的实验研究。利用啁啾光纤布拉格光栅提供负色散,用于补偿谐振腔内光纤及其它元器件所引入的正色散,使腔内的净色散量约为+6000 fs2;当泵浦功率为310 m W时,实现了重复频率为67.8 MHz的自相似锁模脉冲输出。3.基于自建的222 MHz掺镱飞秒光纤激光器,开展了光学频率梳的实验研究。首先将压缩后的脉冲耦合进入一段拉细区直径为3μm、长度为9 cm的拉锥单模光纤中进行光谱扩展,获得了覆盖范围为5001500 nm的倍频程超连续光谱;接着利用f-2f自参考技术,探测到了信噪比为44 d B,3 d B线宽为110k Hz的CEO信号;最终使用锁相环电路将1)0)及1)同时锁定到微波参考源上,锁定后的1)0)的频率抖动为0.7 m Hz,100 s门时间下的阿伦方差为2.26×10-13/τ1∕2,1)的频率抖动为3.9 m Hz,100 s门时间下的阿伦方差为1.97×10-11/τ1∕2。4.为了满足双光梳测距等应用的要求,开展了250 MHz高重复频率掺镱光纤光学频率梳的研究。首先基于非线性偏振旋转锁模技术,经过优化振荡器的结构设计,搭建了一套重复频率可以大于300 MHz的掺镱光纤振荡器,并成功在谐振腔内插入了EOM晶体及光楔等元件;接着同样利用拉锥单模光纤进行光谱扩展,获得了良好的倍频程超连续光谱,同时经过优化耦合光路的结构设计大大增加了整个光学频率梳系统的长期稳定性;最后采用f-2f自参考技术,探测到了信噪比大于30 d B的CEO信号。5.利用自建的250 MHz掺镱光纤光学频率梳,开展了40Ca+离子42S1/2-32D5/2钟跃迁频率绝对测量的研究。首先以振荡器的45%输出路为种子源,采用啁啾脉冲放大技术,搭建了一套非保偏光纤放大器,经过光栅对压缩后脉冲的平均功率为4.4 W,最窄脉宽为174 fs;接着将压缩脉冲耦合进一段的高非线性光子晶体光纤中进行光谱扩展,获得了包含729 nm成分的超连续光谱;随后利用锁相环电路对超稳激光在光纤中传输时引入的相位噪声进行了补偿,经过补偿后由50 m长的光纤引入的频率展宽量小于100 m Hz;最后利用掺镱光纤光学频率梳对729 nm超稳激光的频率进行了绝对测量,初步探测到了信噪比约为10 d B的拍频信号。6.为了提高光纤光学频率梳的平均功率,开展了高重复频率飞秒光纤放大器的实验研究。首先基于非线性偏振旋转锁模技术,搭建了一套掺镱光纤振荡器,当谐振腔内的净色散量为+4000 fs2时,实现了重复频率为49.5 MHz,平均功率为35 m W的自相似锁模脉冲输出;接着以自相似锁模的掺镱光纤振荡器为种子源,开展了飞秒全保偏光纤放大器的研究,采用啁啾脉冲放大技术,经过两级光纤放大及光栅压缩后,最终获得了平均功率为3 W,脉宽为101 fs的脉冲输出。
陈宏[3](2016)在《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接收机的研制》文中研究说明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CSAMT)利用人工场源供电,频率范围为0.1-10kHz。该方法所观测电磁场的场强、频率和方向均由人为控制,克服了天然场源信号微弱以及施工条件苛刻等缺点,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电磁勘探方法。本文重点讨论CSAMT接收机的研制。接收机系统包含传感器和主机。主机作为一个完整的数据采集系统,需要实现信号调理、模数转换、数据采集、存储、传输、时钟同步和自动控制人机交互等。根据需求,硬件上设计了电源板、AD采集板、高精度时钟板、FPGA信号处理板和ARM核心板。电源板给整个仪器供电,拥有待机电路,其各路输出电压可控且相互隔离,通过电源总线输出到目标板。其能够同时监控仪器内部温度和输入电压以达到过温保护和低压报警的目的。模数转换电路提供了多通道高精度AD转换功能,每块AD板三个输入,分别对应Ex,Ey,Ez和Hx,Hy,Hz,该电路硬件上被设计成多用途,既可做CSAMT,同时可做MT,SIP,TDIP等方法。考虑到每种方法的带宽和采集精度要求,设计了高低速两套采集电路,并自带标定信号发生器,控制端来源于FPGA。时钟板的功能是接收GPS信号,配合OCXO实现高精度时钟输出,所有子板的主时钟均来源于此,从而可实现多台接收机之间以及接收机和发射机之间的同步。FPGA信号处理板实现与AD采集板和ARM核心板的交互,获取AD数据并对该数据做数字信号处理,最终传输给ARM核心板生成文件。ARM核心板作为整个系统的核心,通过移植嵌入式Linux并基于该系统开发硬件驱动和应用实现了仪器的所有功能。软件上除了基于嵌入式Linux开发之外,还设计了基于PC的的控制程序,该程序实现了与仪器的交互,替代了传统的LCD显示屏,只需通过一根网线即可实现整个仪器的控制和数据传输。最后通过一系列的室内测试和野外对比试验,验证了仪器的功能和可靠性。结果表明,该仪器硬件设计符合要求,参数可靠,软件设计功能多样,野外操作简便,符合野外CSAMT勘探施工的需要。
王江[4](2015)在《基于ARM的公交智能预报系统》文中研究说明目前,国内的公交公司在管理方面普遍存在着盲区大、漏洞多、难度高的问题。它们具体表现在如公交车发车后找不到、甩站、不按规定道路行驶等,公交公司只能依靠稽查科的工作人员上路随机检查,这样不仅耗费人力物力财力,而且效率低下,效果不好。虽然有些城市已出现了公交来车预报系统,但大都只报距本站站数,并不报预计到达时间,这其中存在剩余路程难计算,行车速度因路况而不断变化等现实难题。针对上述不足,本文研究并设计一款基于嵌入式系统的公交智能预报系统,其目标是在现有的公共交通系统的基础上,利用GPRS技术和GPS全球定位技术,实现地理坐标、公交车编号、行车方向的无线采集,服务器通过接口调用调度系统数据库,对各项信息进行融合处理,获得预报站数和时间后,服务器将这些信息分包下发至其后各站台,为乘客提供来车预报信息功能。通过本系统,公交信息中心的管理员可以轻松掌握公交车的运营信息,不论是在车辆调度、车辆管理还是在车辆抢修等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同时站台显示终端不断刷新当前公交车的位置信息,乘客可以方便的安排自己的出行路线和乘车时间,信息服务更加便民化。经过测试,本系统运行稳定,效果良好。
吴燕[5](2014)在《采用双向对比法的光纤时间传递系统》文中提出随着科技的发展,系统的复杂性愈发趋于庞大。很多的系统是由分布在不同地点的多个子系统组成,怎样实现这多个子系统的时间同步,是十分有意义的研究课题。实现时间同步的方法有很多,现在应用较多的是卫星授时导航系统,有GPS授时和我国正在发展的北斗导航授时。但是卫星授时体系不仅受限于轨道频率资源,而且受限于复杂的建设环境,还受限于于外层空间的非主权属性,这些因素促使我们必须结合我国国情需求,并行研究技术实现性强,具备一定抗毁能力和抗干扰能力的地面时间频率网络,光纤授时方法的提出无疑满足了这一需求。论文首先简述了时间统一系统的发展,并对时间统一系统中的各种授时方法进行了研究,比较了各种方法的优劣,阐述了光纤授时的种类、方法,原理,重点介绍了SDH光网络授时和采用WDM技术的光网络授时。。提出了采用双向对比法实现光纤授时系统的硬件实现方案,选择了合适的器件包括PC,PCI-GPIB控制板卡,搭载高稳晶振的FPGA电路板,单纤双向光收发模块,高精度时间间隔计数器,单模光纤,搭建了光纤时间传递系统硬件平台。借助windows平台VC++开发工具和PCI-GPIB控制板卡,开发了一套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的控制软件,实现了 PC对计数器测量时间数据的采集,串口传输,可视化窗口显示,数据excel格式保存。利用开发的自动控制软件,测量了光纤授时系统各部分器件的延时,实验验证了理论分析结果,文章最后提出了基于光纤传输系统的时钟驯服模块设计方案,实现了纳秒级别的授时。
吴华龙[6](2014)在《BDS/GPS软件接收机定位解算算法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人们对现代航天技术的深入研究,卫星导航技术高速发展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我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BDS)已经与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俄罗斯的格洛纳斯系统和欧盟的伽利略系统并称为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本文对BDS/GPS软件接收机定位解算算法进行研究与实现,并基于NS150-BG BD/GPS原理实验平台进行了对比仿真实验。在结构上,首先介绍了当前非线性估计和卫星定位解算技术的研究现状;然后研究了BDS/GPS的系统组成和定位原理;接着,在熟练掌握软件接收机构造框架和卫星信号处理流程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伪距的测量原理及测量误差修正模型、卫星位置的计算等关键环节。当可视卫星多于四颗时,本文设计了选星算法,选择几何精度因子最低的四颗卫星进行解算。在此基础上,本文研究了基于扩展卡尔曼滤波(Extended Kalman Filter, EKF)的定位解算算法并在实验平台上进行了仿真实现。为了进行对比分析,本文研究了接收机定位解算的常用算法,如直接解算法、牛顿迭代法和最小二乘法,并进行了仿真实验和对比分析。最后通过分析每个算法的优缺点,本文提出了一种改进EKF算法,应用于接收机的位置、速度和时间(Position Velocity and Time, PVT)的解算,并在NS150-BG BD/GPS原理实验平台上进行了仿真实验。新算法将直接解算法、最小二乘法和EKF进行融合,选取各个状态的误差量作为估计量,利用测量到的伪距值估计出接收机的状态信息。当EKF出现发散或者接收机状态突然变化时,启用最小二乘法解算器,克服了传统卡尔曼滤波方法容易发散的缺点,而且提高了定位精度和稳定性,仿真实验验证了改进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韦建琨[7](2014)在《生命在学校教育时间中绵延 ——基于广西F中学的质性探究》文中研究指明时间,渗透于人们日常生活的一切,它无人不知、又无处不在。自古以来在哲学、物理学上对它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在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刺激下,关于学校教育时间的研究开始“崭露头角”。但到目前为止,对于学校教育时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课堂时间、教师时间、学生时间具体的分配与管理上,缺少采用质性方法研究学校教育时间对学生生命成长作用的成果。因而,本研究则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在广西F中学进行了为期近两个月的田野调查,通过对F中学日常教学生活中的教育教学体验、参与式观察、结构式访谈获得翔实的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利用质性研究方法的阐释性、统整性和深入性,重点探讨学校教育时间对学生生命成长的作用。本文依照影响学校教育时间的主体顺序呈现了学校教育时间的框架图景。首先,是处在最外围的是国家。国家是规划学校教育时间最强有力也是最大的的主体。从最宏观的学制体系到于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安排中;到对高校招生考试的实施,它在最宏观层面限定了教师与学生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其次,是学校。学校将国家已限定的学制、课程计划、高考渗透性地融入于其所能“绘就”的三方面的时间表上:其一是正式制度时间表如作息时间表、课程安排表、各场所开放时间表;其二是半正式制度时间表如用各种教育时间的符号(铃声、钟表、“静默”的符号)、学校一年常规性活动安排;其三是非正式制度时间表,即学校允许创办的各个学生社团一年的活动时间安排。第三,是执行国家制定的学校教育时间的最关键的主体:教师。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核心科目与拓展科目两种不同密度的课堂呈现出了不同的节奏样式。同时,在这些相同的、不相同的课堂类型中出现了各种相互“挤占”现象。最后是利用和分配学校教育时间的核心主体:学生,学生在面临国家、学校、教师等主体“编织”而成的时间网下表现出的是顺从、反抗与超越。这三种方式分别可从学生的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的成长历程中找到原因。与此同时,学生感知时间的方式与对时间的感受,标示的是学校教育时间在学生生命成长中的作用。从整个图景来看,在对学生生命成长作用影响上,国家是宏观的,学校是中观的,教师是微观的,学生是最核心的,四个主体对学生的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社会生命成长的影响相互促进、相互影响。本研究根据各种学校教育时间的使用现象,探索出内隐于学校教育时间的规律以及学校教育时间在学生生命成长中的特征,并指出当下高中阶段的学校教育时间过于集中指向高等教育,更应该指向于未来社会的发展。
袁星星[8](2013)在《GPS软件接收机基带信号处理单元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因其在海、陆空三大领域的全球性、全天候、实时的提供导航定位服务而成为全球导航卫星系统中的佼佼者,同时也是全球科研机构炙手可热的研究对象。GPS产品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和其稳定、强大的功能使各国不断致力于对GPS导航定位算法及应用平台的开发与研究,其中,对于GPS信号捕获方法的研究尤其显得必要。传统的GPS信号捕获方法在捕获时间和资源消耗及电路复杂度上始终不能两全其美,而GPS信号的捕获又对其后的定位工作有着直接的影响,因而设计一种简单快速的GPS信号捕获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本课题主要完成的工作是对GPS软件接收机的基带信号处理单元中的信号捕获部分提出一种新的简单快速的捕获方法,同时对GPS信号的跟踪、数据解析、定位解算等部分进行研究,并且在基于FPGA+DSP的硬件平台上进行实现。该接收机的基带信号处理单元中的信号捕获部分能够将传统捕获方法中的时间消耗和资源消耗减少同时能够完成GPS信号的快速捕获,在1ms积分时间内能得到一个多普勒频率下的1023个码相位对应的相关值。在载波跟踪部分使用四相锁频环和Costas环相结合的载波跟踪环路对载波实现跟踪调整,能够同时满足高动态的运动模式和低信噪比的载波跟踪捕获。此外,对捕获到的GPS信号进行数据解调,根据解调出的数据可以确定接收机位置。将由天线接收到的信号进行滤波、混频、AD转换等一系列操作后变为8位数字信号进行相关处理。其中,通过Verilog HDL语言编程,实现GPS信号的复相位旋转数字下变频和C/A码的捕获,通过C编程实现GPS信号捕获后的载波跟踪、数据解调及定位解算设计工作。此时,整个GPS信号基带信号处理单元的工作基本完成,将该设计在现有的基于FPGA+DSP的硬件平台上进行验证实现并通过上位机显示卫星的捕获跟踪状况,实时的对各卫星的状态进行监控。
吴欢[9](2012)在《便携式GPS校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文中认为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作为全球顶级科技大国,开始了对空间技术的进一步研究。现在,GPS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in)技术已经广泛的应用于世界的各个领域,涉及到导航、地理位置定位、精确时间校对,以及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本文的主要目的是研究GPS技术中的精确校时功能在民航空管系统中的应用,通过分析卫星提供的数据信息,从中提取到精确的时间信息,并使用这个精确的时间信息对民航空管设备进行统一时间标准。本文首先从GPS接收机的简单原理出发,简要的介绍了GPS系统的组成概况、GPS定位的基础知识和全球的时间统一。我们现在民航空管系统使用的GPS时钟设备结构复杂,价格昂贵,维护费用较高,且对接口有严格的控制。本文就是针对这一情况,设计一种体积较小,携带方便,价格低廉的校时设备。针对以上需求,本文主要对GPS校时系统的设计进行研究,从大型的GPS接收机到小型的GPS芯片都做了详细的了解,分析了该系统的工作原理、结构框架以及如何实现校时功能等内容,并对该系统的一些功能的实现做了具体说明。在本文中,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1、分析了GPS接收机在接收到GPS信号后解调出的导航电文中包含的各种信息。2、GPS校时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并阐述了如何将时间信息提取并提供给其他设备使用3、将提取出的时间信号由标准的NMEA-0183格式转换成能被我们使用的信号。
熊孝林[10](2012)在《高分辨率时间数字转换器在RFID室内定位技术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射频识别定位技术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基于射频识别(RFID)的定位技术,随着半导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射频识别定位技术因其分辨率高、体积小、成本低等优势,一举成为当今最炙手可热的定位技术。同时,人们对定位精度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目前,很多室内定位应用要求的精度已经普遍要求达到1m以下,传统的RFID室内定位系统在定位精度、分辨率以及响应速度上均已经无法满足日益提高的要求,于是,关于如何实现一种定位精度高、响应速度快的新型RFID室内定位系统的研究便具有重大的实用意义。在对目前几种常用的RFID室内定位技术实现方法做出深入的研究对比之后,收信时间法(TOA)因兼具复杂度低、定位精度高、成本低等优势,从而将其选定为实现RFID室内定位技术的优选方案,而要充分发挥出TOA的优势,就必须要解决其要求的高精度时间测量问题,而要实现高精度的时间测量,时间数字转换(TDC)技术无疑是最佳的解决方案。本文设计了一个高分辨率的TDC系统,该系统采用双差分延迟线结构,主要包括粗计数器、多路转换器、延迟线三个模块,然后,通过顶层调用模块的方式,完成了整个系统的设计。最终,在Altera公司的FPGA芯片上实现了该TDC系统。为了验证该TDC系统是否达到预定的要求,本文在测试平台上对该系统的平均分辨率和非线性误差等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本文设计并实现的TDC系统平均分辨率可以达到176.4ps。最后,本文对基于TDC的射频识别定位系统进行了建模,并对该系统模型的定位误差和分辨率等性能参数进行了分析和计算,计算结果显示,该基于TDC的射频识别定位系统模型的分辨率可以达到5.3cm。
二、计时佼佼者──原子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计时佼佼者──原子钟(论文提纲范文)
(1)淮河变电站程序化操作的升级改造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及来源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
1.2.1 变电站程序化操作的发展进程 |
1.2.2 国外变电站程序化操作的发展现状 |
1.2.3 国内程序化变电站的发展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
2 变电站程序化控制的相关技术和标准 |
2.1 传统变电站与程序化控制变电站的对比分析 |
2.1.1 变电站程序化控制的基本概念 |
2.1.2 程序化控制变电站与传统变电站的结构比较 |
2.1.3 程序化控制变电站与传统变电站的优缺点比较 |
2.2 实现变电站程序化控制的基础条件 |
2.2.1 统一的通信标准 |
2.2.2 全面的变电站监控系统 |
2.2.3 程序化控制变电站对一次设备和二次设备的要求 |
2.3 变电站程序化控制的三种方案 |
2.4 本章小结 |
3 NS3000S程序化控制系统在淮河变电站的设计应用 |
3.1 NS3000S程序化操作变电站系统选用和分析 |
3.1.1 NS3000S系统的结构分析 |
3.1.2 NS3000S系统功能和性能分析 |
3.2 各个功能层的实现方案 |
3.2.1 站控层实现方案 |
3.2.2 间隔层的解决方案 |
3.2.3 过程层的解决方案 |
3.3 基于IEEE1588的程序化操作变电站时钟同步网络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4 淮河站程序化改造中需要新增的设备与通信转接模块设计 |
4.1 程序化操作改造中需要新增的设备 |
4.2 需增加完善的控制系统 |
4.3 电子式互感器设备的选型和使用 |
4.4 设备通信转接模块设计 |
4.4.1 设备通信转接模块的需求分析 |
4.4.2 设备通信转接模块的总体设计 |
4.4.3 设备通信转接模块的各部分电路设计 |
4.4.4 以太网转光纤设计 |
4.4.5 通信接口的性能测试 |
4.5 变电站程序化改造中过程的注意事项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附录内容名称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2)掺镱光纤光学频率梳及飞秒光纤放大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光学频率梳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
1.1.1 光学频率梳简介 |
1.1.2 光学频率梳的研究进展 |
1.1.3 光学频率梳的应用 |
1.2 掺镱飞秒光纤放大器的研究进展 |
1.3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意义 |
1.4 论文研究来源 |
第二章 掺镱光纤振荡器的实验研究 |
2.1 光纤激光器锁模的基本原理 |
2.1.1 非线性偏振旋转锁模的基本原理 |
2.1.2 非线性光纤环形镜锁模的基本原理 |
2.1.3 基于可饱和吸收体锁模的基本原理 |
2.2 基于非线性偏振旋转锁模掺镱光纤振荡器的实验研究 |
2.3 自动锁模掺镱光纤振荡器的实验研究 |
2.4 基于SESAM锁模掺镱全保偏光纤振荡器的实验研究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拉锥单模光纤掺镱光纤光学频率梳的研究 |
3.1 掺镱光纤振荡器及低功率飞秒光纤放大器的搭建 |
3.2 基于拉锥单模光纤超连续光谱产生的实验研究 |
3.2.1 光谱扩宽机理简介 |
3.2.2 拉锥单模光纤的制备及光学参数 |
3.2.3 超连续光谱产生的实验研究 |
3.3 载波包络相移信号的探测 |
3.4 重复频率与载波包络相移频率锁定的研究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利用掺镱光纤光学频率梳实现绝对频率测量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250MHz掺镱光纤光学频率梳的搭建 |
4.2.1 250MHz掺镱光纤振荡器的搭建 |
4.2.2 铌酸锂晶体作为EOM的理论研究 |
4.2.3 超连续光谱的产生及载波包络相移信号的探测 |
4.3 基于PCF产生包含729nm成分超连续光谱的实验研究 |
4.3.1 高功率非保偏光纤放大器的搭建 |
4.3.2 基于PCF包含729nm成分超连续光谱的产生 |
4.4 钙离子42S1/2-32D5/2钟跃迁频率绝对测量的研究 |
4.4.1 钙离子钟跃迁频率的测量原理 |
4.4.2 传输光纤引入的相位噪声的精确补偿 |
4.4.3 729nm超稳激光频率绝对测量的初步研究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掺镱飞秒光纤放大器的研究 |
5.1 自相似锁模掺镱光纤振荡器的实验研究 |
5.1.1 自相似性 |
5.1.2 自相似锁模掺镱光纤振荡器的实验研究 |
5.2 飞秒全保偏光纤放大器的实验研究 |
5.2.1 飞秒全保偏光纤放大器的搭建 |
5.2.2 基于3W光纤放大器的倍频实验研究 |
5.3 50W预啁啾脉冲全保偏光纤放大器的方案研究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结论 |
6.2 进一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接收机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 研究内容与科学问题 |
第2章 硬件设计 |
2.1 硬件框架 |
2.2 电源设计 |
2.2.1 需求分析 |
2.2.2 原理图 |
2.2.3 印制电路板 |
2.2.4 单片机程序设计 |
2.2.5 输出测试 |
2.3 模数转换电路设计 |
2.3.1 需求分析 |
2.3.2 器件选型 |
2.3.3 低速采集电路 |
2.3.4 高速采集电路 |
2.3.5 数字隔离接口 |
2.3.6 标定信号发生器 |
2.3.7 电源设计 |
2.3.8 印制电路板 |
2.4 高精度时钟源设计 |
2.4.1 时钟源 |
2.4.2 CPLD逻辑 |
2.4.3 主控单元 |
2.4.4 印制电路板 |
2.5 FPGA信号处理板设计 |
2.5.1 最小系统 |
2.5.2 USB接口 |
2.5.3 印制电路板 |
2.6 主控核心设计 |
2.6.1 最小系统 |
2.6.2 以太网物理层 |
2.6.3 时间系统 |
2.6.4 印制电路板 |
2.7 接口板设计 |
2.7.1 输入接口 |
2.7.2 调试接口和以太网 |
2.7.3 印制电路板 |
第3章 软件设计 |
3.1 嵌入式Linux |
3.1.1 开发环境建立 |
3.1.2 系统移植 |
3.1.3 驱动编写 |
3.1.4 应用编写 |
3.2 上位机程序 |
第4章 机械结构设计 |
4.1 仪器外壳 |
4.2 仪器面板 |
4.3 连接器 |
4.3.1 磁传感器连接器 |
4.3.2 电场传感器连接器 |
4.3.3 串口和以太网连接器 |
第5章 仪器测试 |
5.1 室内测试 |
5.1.1 本底噪声测试 |
5.1.2 通道标定测试 |
5.1.3 其他电学参数测试 |
5.2 野外实地测试 |
5.2.1 测试概况 |
5.2.2 测试工区布置 |
5.2.3 测试结果 |
5.2.3.1 AMT测试 |
5.2.3.2 CSAMT测试 |
5.2.4 现场工作图 |
第6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电源板单片机部分源代码 |
附录2 ARM-Linux部分驱动源代码 |
附录3 CSAMT应用程序部分源代码 |
(4)基于ARM的公交智能预报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 课题研究内容 |
1.4 相关技术背景 |
1.4.1 GPRS通信 |
1.4.2 GPS定位 |
1.4.3 车载通信协议 |
1.4.4 LED动态显示模组 |
1.5 本文的组织架构 |
2 系统需求分析与总体架构 |
2.1 系统需求分析 |
2.2 系统总体架构 |
3 系统硬件设计 |
3.1 车载控制终端 |
3.1.1 车载控制终端各个模块原理图 |
3.1.2 车载控制终端PCB实物图 |
3.2 站台显示终端 |
3.2.1 站台控制终端各个模块原理图 |
3.2.2 站台控制终端PCB实物图 |
4 系统软件设计 |
4.1 底层驱动设计 |
4.1.1 GPRS驱动设计 |
4.1.2 GPS驱动设计 |
4.2 通信协议 |
4.3 服务器软件 |
4.4 预报算法实现 |
5 系统测试 |
5.1 GPS定位测试 |
5.2 通信测试 |
5.3 来车预报显示测试 |
6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采用双向对比法的光纤时间传递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时间统一系统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1.2.1 时间基准 |
1.2.2 授时系统的种类 |
1.2.3 实现光纤授时系统的意义及优势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2 时间统一系统 |
2.1 时间统一系统的组成 |
2.1.1 国家时间频率基准 |
2.1.2 授时台 |
2.1.3 频率标准 |
2.1.4 时间码产生器和时间码分配放大器 |
2.1.5 用户 |
2.2 对时间统一系统关键技术指标的要求 |
2.2.1 时间同步误差 |
2.2.2 频率准确度 |
2.2.3 频率稳定度 |
2.3 几种成熟的授时方法 |
2.3.1 BPM短波授时台和长波授时台 |
2.3.2 GPS卫星授时 |
2.4 光网络授时方法 |
2.4.1 使用SDH传送网传送时间信号 |
2.4.2 使用WDM新技术传送时间信息 |
2.5 本章小结 |
3 光纤授时系统的实现 |
3.1 系统总体方案 |
3.2 系统硬件方案 |
3.2.1 授时主站主钟和授时从站从钟 |
3.2.2 主控模块核心器件 |
3.2.3 可编程高精度时间间隔测量仪 |
3.2.4 PCI-GPIB数据采集 |
3.3 单纤双向光模块 |
3.4 数模转换 |
3.5 单模光纤 |
3.6 本章小结 |
4 软件平台的搭建及实验结果 |
4.1 计数器时间数据自动测量、可视化显示及串口发送的实现 |
4.2 系统各部分时延测量及结果分析 |
4.3 时间的补偿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BDS/GPS软件接收机定位解算算法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图索引 |
表索引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3.1 非线性估计理论的研究现状 |
1.3.2 卫星定位解算的研究现状 |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二章 BDS/GPS系统概述 |
2.1 卫星系统组成 |
2.1.1 太空卫星部分 |
2.1.2 地面控制站部分 |
2.1.3 接收机载体 |
2.2 卫星广播信号结构 |
2.2.1 载波信号 |
2.2.2 C/A码和P码 |
2.2.3 数据码与导航电文 |
2.3 卫星广播信号产生 |
2.4 时间系统和坐标系统 |
2.4.1 时间系统 |
2.4.2 坐标系统 |
2.5 卫星定位基本原理 |
2.5.1 测边交汇定位原理 |
2.5.2 伪随机码确定伪距 |
第三章 基于EK.F的软件接收机定位解算研究 |
3.1 软件接收机架构 |
3.2 卡尔曼滤波原理 |
3.2.1 标准卡尔曼滤波 |
3.2.2 扩展卡尔曼滤波 |
3.3 卫星位置计算及选择可视星 |
3.3.1 卫星在轨位置解算 |
3.3.2 选择可视星程序设计 |
3.4 伪距测量误差分析及修正模型 |
3.4.1 来自卫星方面的误差及修正 |
3.4.2 来自信号传播路径的误差及修正 |
3.4.3 来自接收机终端的钟差误差及修正 |
3.5 建立BDS/GPS接收机载体定位模型 |
3.5.1 建立接收机载体运动模型 |
3.5.2 建立系统状态方程 |
3.5.3 建立系统观测方程 |
3.6 定位解算算法设计及仿真分析 |
3.6.1 定位解算算法程序设计 |
3.6.2 EKF算法仿真及结果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改进EKF算法应用于接收机PVT解算 |
4.1 NS150-BG BeiDou/GPS原理实验平台 |
4.1.1 实验平台的组成 |
4.1.2 实验平台的搭建 |
4.2 常用接收机定位解算算法对比分析 |
4.2.1 直接解算法 |
4.2.2 牛顿迭代法 |
4.2.3 最小二乘迭代法 |
4.2.4 仿真实验对比分析 |
4.3 扩展卡尔曼滤波的发散问题及其抑制 |
4.3.1 滤波发散问题来源 |
4.3.2 发散抑制方法 |
4.3.3 仿真实验 |
4.4 改进EKF算法程序设计与实现 |
4.4.1 直接解算赋予最小二乘法初值 |
4.4.2 最小二乘拟合EKF滤波初值 |
4.4.3 EKF滤波求解 |
4.4.4 最小二乘法作发散判断 |
4.5 改进EKF算法实验与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7)生命在学校教育时间中绵延 ——基于广西F中学的质性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 时代节奏加快激起的教育时间觉醒 |
(二) 学校教育时间对生命成长的意义 |
(三) 哲学给出的诱惑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意义 |
三、理论基础 |
(一) 物理学关于时间问题的研究 |
(二) 哲学关于时间问题的研究 |
(三) 教育学关于时间问题的研究 |
四、核心概念 |
(一) 学校教育时间 |
(二) 生命 |
(三) 绵延 |
五、研究的路径与过程 |
(一) 研究路径:由此及彼 |
(二) 研究过程:由表及里 |
六、研究对象 |
(一) “素描”F 中学 |
(二) F 中学与本研究的契合性 |
第1章 国家:寻求限定与突破间的平衡 |
一、“面”的规划:不断调整后形成的教育年限 |
(一) 现行学制的源与流 |
(二) 现行学制下的高中阶段 |
二、“线”的调整:与时俱进的课程计划 |
(一) 教学安排 |
(二) 假期制度 |
三、“点”的牵引:高校招生考试 |
(一) 教师在高考牵引下的教学安排 |
(二) 学生个体在高考牵引下的感悟 |
第2章 学校:正式与非正式时间表间的融合 |
一、正式制度的时间表 |
(一) 作息时间表 |
(二) 课程安排表 |
(三) 各场所开放时间表 |
二、半正式化的制度时间表 |
(一) 教育时间的符号 |
(三) 教育时间的“变奏” |
三、非正式制度时间表 |
(一) 非正式制度时间表的样式 |
(二) 非正式制度时间表的“收益” |
第3章 教师:核心与拓展科目间的“较量” |
一、核心科目课堂 |
(一) 轰炸式的课堂 |
(二) 节奏适中型课堂 |
(三) 缓和型课堂 |
二、拓展科目课堂 |
(一) 紧张有序型课堂 |
(二) 平实稳健型课堂 |
(三) 悠闲缓慢型课堂 |
三、“挤”出来的课堂时间 |
(一) 挤压副科课时间 |
(二) 延长课堂时间 |
(三) 挪用课堂时间 |
(四) 占用自习课时间 |
第4章 学生:客观时间与主观时间的“卯合” |
一、学校教育时间之使用 |
(一) 顺从学校教育时间 |
(二) 反抗学校教育时间 |
(三) 超越学校教育时间 |
二、学生学校教育时间之体验 |
(一) 感知时间 |
(二) 时间感受 |
第5章 反思:谁?怎么样? |
一、学校教育时间的主宰及其作用 |
(一) 掌控学校教育时间的主体 |
(二) 各主宰主体对学生生命成长的影响 |
二、学校教育时间的规律与特征 |
(一) 内隐于学校教育时间的规律 |
(二) 现代学校教育时间的特征 |
三、学校教育时间的反思 |
(一) 密度高度集中于高考的学校教育时间 |
(二) 忽略时代发展的学校教育时间 |
(三) 指向未来的学校教育时间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的课题 |
附录一:访谈情况汇总 |
附录二:访谈提纲 |
后记 |
(8)GPS软件接收机基带信号处理单元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全球定位系统简介 |
1.2 GPS 接收机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 课题的研究意义 |
1.4 本文主要内容及安排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GPS 系统及接收机原理 |
2.1 GPS 系统组成 |
2.1.1 空间部分 |
2.1.2 地面监控系统 |
2.1.3 用户设备 |
2.2 GPS 信号结构 |
2.2.1 载波 |
2.2.2 扩频序列 |
2.2.3 导航数据 |
2.3 GPS 接收机原理 |
2.4 GPS 定位原理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GPS 信号的载波捕获跟踪设计 |
3.1 载波 NCO 产生模块 |
3.1.1 数控振荡器(NCO) |
3.1.2 基于查找表的数控振荡器 |
3.1.3 载波 NCO 的 FPGA 实现 |
3.2 复相位旋转数字下变频模块 |
3.2.1 复相位旋转法数字下变频 |
3.2.2 复相位旋转数字下变频的 FPGA 实现 |
3.3 载波跟踪单元设计 |
3.3.1 常规的载波跟踪算法 |
3.3.2 FLL 与 Costas 相结合的载波跟踪算法 |
3.3.3 载波跟踪环滤波器设计 |
3.3.4 仿真结果与性能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C/A 码捕获相关器设计 |
4.1 传统 GPS 信号捕获方法 |
4.2 一种简单快速的捕获方法设计 |
4.2.1 方法简介 |
4.2.2 方法实现及步骤 |
4.3 C/A 码产生及存储(步骤二) |
4.3.1 Gold 码 |
4.3.2 C/A 码发生器原理 |
4.3.3 C/A 码发生器的 FPGA 实现 |
4.3.4 C/A 码发生器的存储 |
4.4 C/A 码捕获方法的实现(步骤三) |
4.4.1 方法详解 |
4.4.2 相关值计算方法 |
4.4.3 C/A 码捕获方法的 FPGA 仿真实现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体设计及实现 |
5.1 GPS 接收机系统设计框架 |
5.2 GPS 接收机组成单元及其实现 |
5.3 项目开发环境介绍 |
5.3.1 数据采集单元 |
5.3.2 基带信号处理单元 |
5.4 基带信号处理单元 FPGA 部分总体功能介绍 |
5.5 基带信号处理单元的 DSP 软件设计 |
5.5.1 主程序部分 |
5.5.2 硬件中断部分 |
5.5.3 时间中断 |
5.6 GPS 软件接收机基带信号处理单元的硬件平台实现 |
5.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或撰写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详细摘要 |
(9)便携式GPS校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关于GPS授时系统的简介 |
1.1.1 GPS系统介绍 |
1.1.2 GPS时间系统介绍 |
1.1.3 GPS芯片介绍 |
1.2 课题研究背景 |
1.3 国内外研究背景 |
1.3.1 国外研究背景 |
1.3.2 国内研究背景 |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与章节安排 |
1.4.1 论文的主要工作 |
1.4.2 本论文的章节安排 |
第二章 GPS导航系统及信号分析 |
2.1 GPS卫星导航系统 |
2.2 GPS卫星系统的授时原理 |
2.3 GPS信号的分析 |
2.3.1 GPS信号的结构 |
2.3.2 GPS信号传输流程 |
2.4 导航电文的分析 |
2.4.1 导航电文结构 |
2.4.2 导航电文内容介绍 |
2.5 GPS现代化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GPS授时系统的研究 |
3.1 GPS接收机的基本原理 |
3.1.1 GPS接收机的结构 |
3.1.2 GPS天线 |
3.1.3 射频前端处理 |
3.1.4 GPS信号的捕获 |
3.1.5 GPS信号的跟踪 |
3.2 便携式GPS校时系统研究 |
3.2.1 GPS芯片介绍 |
3.2.2 NMEA-0183协议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GPS校时系统的设计 |
4.1 GPS校时系统的设计需求 |
4.1.1 GPS校时方式的介绍 |
4.1.2 GPS校时系统的设计思路 |
4.1.3 GPS芯片的选择及外围电路设计 |
4.1.4 单片机CPU芯片的选择 |
4.1.5 外部时钟电路 |
4.1.6 1602液晶显示模块 |
4.1.7 系统的电源模块 |
4.1.8 MAX232芯片 |
4.1.9 USB接口电路 |
4.2 便携式GPS校时系统的硬件设计 |
4.2.1 便携式GPS校时系统的结构 |
4.2.2 综合校时方式 |
4.3 便携式GPS校时系统的软件设计 |
4.3.1 NMEA-0183协议语句的应用 |
4.3.2 NMEA-0183协议语句的解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论文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10)高分辨率时间数字转换器在RFID室内定位技术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射频识别及其定位技术 |
1.2 时间间隔测量技术的发展 |
1.3 本文选题与安排 |
2 射频识别RFID定位技术 |
2.1 射频识别技术基本原理 |
2.2 射频识别系统构成 |
2.3 射频识别定位技术原理 |
2.4 小结 |
3 精准时间测量方法的研究 |
3.1 传统时间测量方法 |
3.2 时间数字转换(TDC)测时法 |
3.3 TDC 测时系统设计与实现 |
3.4 小结 |
4 性能测试与数据分析 |
4.1 TDC 系统仿真测试平台 |
4.2 TDC 系统测试与分析 |
4.3 基于 TDC 的 RFID 定位系统建模与分析 |
4.4 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本文的工作与贡献 |
5.2 进一步的研究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计时佼佼者──原子钟(论文参考文献)
- [1]淮河变电站程序化操作的升级改造设计[D]. 战麒. 大连理工大学, 2018(02)
- [2]掺镱光纤光学频率梳及飞秒光纤放大器的研究[D]. 谢阳.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7(01)
- [3]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接收机的研制[D]. 陈宏.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02)
- [4]基于ARM的公交智能预报系统[D]. 王江. 江西农业大学, 2015(06)
- [5]采用双向对比法的光纤时间传递系统[D]. 吴燕. 西安理工大学, 2014(04)
- [6]BDS/GPS软件接收机定位解算算法研究与实现[D]. 吴华龙. 太原理工大学, 2014(03)
- [7]生命在学校教育时间中绵延 ——基于广西F中学的质性探究[D]. 韦建琨. 广西师范大学, 2014(10)
- [8]GPS软件接收机基带信号处理单元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D]. 袁星星. 江苏科技大学, 2013(08)
- [9]便携式GPS校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D]. 吴欢. 南昌大学, 2012(05)
- [10]高分辨率时间数字转换器在RFID室内定位技术中的应用研究[D]. 熊孝林. 华中科技大学, 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