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皮性卵巢癌内微血管密度的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王伟杰[1](2020)在《ERP29通过mTOR信号通路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文中提出目的研究上皮性卵巢癌患者卵巢组织中ERP29、AKT、pAKT、mTOR、pmTOR、4EBP1、p4EBP1蛋白的表达水平,探讨其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分析ERP29对卵巢癌细胞增殖、侵袭及凋亡能力的影响及其在上皮性卵巢癌发生发展中的可能意义。方法1选取2018.112019.09于唐山市工人医院妇产科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的上皮性卵巢癌患者卵巢组织37例,同期收集正常卵巢组织32例、良性卵巢肿瘤组织32例作为对照。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各组卵巢组织中ERP29、AKT、pAKT、mTOR、pmTOR、4EBP1、p4EBP1蛋白表达情况,分析ERP29、AKT、pAKT、mTOR、pmTOR、4EBP1及p4EBP1蛋白的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分析ERP29与AKT、pAKT、mTOR、pmTOR、4EBP1及p4EBP1的相关性。2体外培养人卵巢癌SKOV3细胞,通过细胞转染技术沉默ERP29基因。细胞模型构建成功后作为实验组(siRNA-ERP29组),空白载体siRNA-NC转染的SKOV3细胞作为阴性对照组(siRNA-NC组),未经处理的SKOV3细胞作为空白对照组(空白组)。采用RT-qPCR技术检测各组细胞AKT、mTOR、4EBP1 mRNA的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各组卵巢癌细胞ERP29、AKT、pAKT、mTOR、pmTOR、4EBP1、p4EBP1蛋白表达情况,CCK-8实验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能力,划痕实验检测各组细胞的侵袭能力,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的凋亡情况。3实验所得数据由SPSS 17.0软件进行处理分析。结果1 ERP29在上皮性卵巢癌组中的表达明显低于良性肿瘤组及正常卵巢组,且三者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052.247,P<0.05);AKT、pAKT、mTOR、pmTOR、p4EBP1在上皮性卵巢癌组中的表达明显高于良性肿瘤组及正常卵巢组,且三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542.727、F=902.637、F=169.081、F=420.940、F=284.819,P<0.05);4EBP1在上皮性卵巢癌组、良性肿瘤组及正常卵巢组中的表达无明显统计学差异(F=1.299,P>0.05)。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ERP29的表达水平与FIGO分期及淋巴转移有关(P<0.05),与患者年龄、病理分级、组织学类型及腹水无关(P>0.05);AKT、pAKT、mTOR、pmTOR及p4EBP1的表达水平与FIGO分期、病理分级及淋巴转移有关(P<0.05),与患者年龄、组织学类型及腹水无关(P>0.05)。在正常卵巢组织、良性肿瘤组织及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ERP29与AKT、mTOR、4EBP1的表达无明显相关性(P>0.05),与pAKT、pmTOR、p4EBP1的表达呈负相关(P<0.05)。2细胞实验结果显示:AKT、mTOR、4EBP1 mRNA在siRNA-ERP29组的表达高于空白组及siRNA-N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994.687、F=3176.362、F=7.533,P<0.05),三者在空白组及siRNA-NC组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KT、mTOR、4EBP1在siRNA-ERP29组、空白组及siRNA-NC组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261、F=0.864、F=2.337,P>0.05);pAKT、pmTOR、p4EBP1在siRNA-ERP29组的表达高于空白组及siRNA-N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256.980、F=1032.555、F=50.572,P<0.05),三者在空白组及siRNA-NC组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转染完成后48h,siRNA-ERP29组细胞显示出较空白组及siRNA-NC组更强的增殖能力(F=35.485,P<0.05)。siRNA-ERP29组较空白组及siRNA-NC组侵袭能力增强(F=52.779,P<0.05)。siRNA-ERP29组较空白组及siRNA-NC组凋亡率下降,但统计学无显着性差异(P>0.05)。空白组和siRNA-NC组细胞的增殖、侵袭及凋亡能力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伴随病情的演变,ERP29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表达降低,AKT、pAKT、mTOR、pmTOR、p4EBP1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表达增加,4EBP1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未见明显改变。2 ERP29与pAKT、pmTOR、p4EBP1的表达呈负相关,与AKT、mTOR、4EBP1无明显相关性。3沉默ERP29可增加SKOV3细胞pAKT、pmTOR及p4EBP1蛋白的表达水平并增强SKOV3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而未对AKT、mTOR、4EBP1的表达以及SKOV3细胞的凋亡能力造成明显影响。4 ERP29作为一种抑癌因子在卵巢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其机制与抑制mTOR通路的激活有关。图10幅;表22个;参138篇。
刘珊燕[2](2020)在《米非司酮抑制上皮性卵巢癌细胞增殖及侵袭作用机理的初步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米非司酮是否影响上皮性卵巢癌增殖侵袭迁移,其抑制增殖的机制是否通过影响细胞周期,并观察米非司酮的调控作用是否与药物浓度有相关性。构建卵巢癌皮下移植瘤小鼠模型,观察不同剂量米非司酮对卵巢癌移植瘤的抑制作用。实验方法:1、分别通过MTT实验、Transwell侵袭迁移实验检测不同浓度(25μmol/L,50μmol/L,75μmol/L,100μmol/L)米非司酮对上皮性卵巢癌ID8细胞增殖、侵袭及迁移的影响。2、通过流式细胞周期技术检测不同浓度米非司酮处理后,ID8细胞周期的变化。3、选用C57BL-6小鼠,构建卵巢癌ID8细胞小鼠皮下移植瘤模型,随机分成对照组(双蒸水口服饲养)和米非司酮低中高剂量组(米非司酮0.5mg/kg/d,10mg/kg/d,30mg/kg/d,灌胃给药),洛铂组(5mg/kg,腹腔注射),咖啡组。通过每天测量移植瘤体积,绘制瘤体生长曲线,检测米非司酮对卵巢癌移植瘤生长的作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小鼠移植瘤组织中Ki67、CD34的表达。结果:1、随着米非司酮的浓度增加,ID8细胞的增殖抑制率逐渐上升,发生迁移侵袭的细胞数目减少,提示米非司酮以浓度依赖方式抑制ID8细胞增殖、迁移以及侵袭。2、流式细胞周期检测显示,米非司酮实验组阻滞在G1期的细胞数目高于对照组,进入S期的细胞数目小于对照组。3、动物实验表明,高剂量米非司酮组小鼠卵巢癌移植瘤体积生长速度小于对照组,移植瘤组织中Ki67、CD34表达低于对照组。结论:米非司酮可能通过影响细胞周期和血管生成,从而抑制上皮性卵巢癌ID8细胞的增殖、侵袭及迁移。
马亚欣[3](2020)在《晚期卵巢癌中CD40表达与血管生成、新辅助化疗敏感性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卵巢癌是女性生殖器常见肿瘤,上皮性卵巢癌是女性生殖道最致命的恶性肿瘤。目前晚期卵巢癌的标准治疗方案为手术和铂类为基础的化疗。卵巢癌患者预后极差,原因在于约70%的妇女被诊断时已经成为扩散到腹部的晚期疾病,很难接受满意的肿瘤细胞减灭术。为了改善患者生存状况,新辅助化疗被应用于晚期卵巢癌患者中,但是目前对于新辅助化疗是否能够使患者受益仍然有许多争议。新辅助化疗是指在恶性肿瘤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之前先行几个周期的化疗,以减低肿瘤负荷,减少组织水肿,减轻组织的粘连,以增加达到满意肿瘤细胞减灭术几率。对于晚期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新辅助化疗是在初始肿瘤细胞减灭术无法达到满意减瘤效果或者身体状态不佳无法接受初始肿瘤细胞减灭术的情况下,在间歇性肿瘤细胞减灭术前的一种替代的化学治疗选择。化疗对上皮性卵巢癌患者至关重要,大部分的患者对铂类为基础的化疗敏感,但仍有约20%的患者在初次接受化疗时对铂类耐药,及时接受敏感的化疗方案极其重要,至今没有预测卵巢癌患者对化疗敏感的明确指标或标志物。而CD40属于肿瘤坏死因子-α受体超家族,有研究显示CD40在恶性肿瘤中的表达增加,并且其表达增加与恶性肿瘤的预后相关。目的通过分析新辅助化疗组与初始肿瘤细胞减灭术组的临床资料探讨新辅助化疗是否能够使晚期上皮性卵巢癌患者受益。通过免疫组化的方法确定CD40、VEGF及CD34在晚期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表达,分析CD40是否与肿瘤血管生成有关,结合临床疗效与CD40表达分析CD40与新辅助化疗敏感性的关系。方法第一部分:选取2016年01月-2019年01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治疗的晚期上皮性卵巢癌,FIGO分期为IIIC-IV期的患者90例,所有卵巢癌患者病理类型均为高级别浆液性上皮细胞癌。根据患者病情需要及患者本人选择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共40例患者,行新辅助化疗+中间型肿瘤细胞减灭术,对照组共50例患者,行初级肿瘤细胞减灭术,两组患者术后均按照NCCN指南标准辅以紫杉醇/多西他赛+卡铂/顺铂(TC/TP)方案化疗,化疗共6—8个疗程。比较两组术中情况和达到满意肿瘤细胞减灭术的比率,分析新辅助化疗是否有优势。第二部分:选取上述中90例患者的卵巢癌组织标本及5例同期因子宫平滑肌瘤行子宫全切除+双侧附件切除术患者的正常卵巢组织为正常对照组。术中标本放置于4%多聚甲醛固定24小时、流水冲洗4-6小时、梯度酒精脱水、二甲苯透明、浸蜡、制成蜡块,蜡块切片后按照免疫组化试剂盒说明进行染色。在显微镜下分析染色结果。探讨CD40、VEGF及CD34在卵巢癌中的表达,再结合临床资料与免疫组化结果分析CD40的表达是否与血管生成或卵巢癌患者的化疗敏感性相关。结果第一部分:两组患者间的年龄、初诊时CA125值以及FIGO分期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有腹水比率为72.00%,低于对照组(腹水比率为82.00%),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残留癌灶小于1cm的比率为72.50%,明显高于对照组(残留癌灶小于1cm的比率为44.00%),且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62.50%(25/40),高于对照组38.00%(19/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第二部分:CD40、VEGF及CD34在正常卵巢组织中的表达均为阴性。CD40、VEGF及CD34在观察组的阳性率均比对照组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2.50%(25/40),治疗有效患者中CD40阳性率为48.00%(12/25),低于治疗无效患者CD40阳性率93.30%(14/15),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在对照组43例CD40阳性表达中41例VEGF阳性表达,在7例CD40阴性表达中3例VEGF阴性表达。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CD40与VEGF表达呈正相关(r=0.442,P=0.001)。在对照组43例CD40阳性表达中40例CD34阳性表达,在7例CD40阴性表达中5例CD34阴性表达。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CD40与CD34表达呈正相关(r=0.610,P<0.001)。对照组43例CD40阳性患者中CD34+MVD为16.14±4.88,高于7例CD40阴性患者(11.00±3.78),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结论1、NACT对晚期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是一种有价值的治疗选择,特别是对于高肿瘤负荷或年龄大、身体不佳的的患者。2、CD40可能通过参与新生血管形成在卵巢癌的发生、发展与转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可能成为一个靶向治疗点。3、CD40对接受新辅助化疗的卵巢癌患者的化疗敏感性有一定预测价值。
季雅敏[4](2017)在《18F-FDG PET/CT与上皮源性卵巢癌临床相关因素及预后的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化疗联合治疗以及仅经化疗治疗的上皮源性卵巢癌患者的18F-FDG PET/CT显像结果,探讨18F-FDG PET/CT与上皮源性卵巢癌临床相关因素及预后的关系。方法:(1)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至2015年6月在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行18F-FDG PET/CT检查诊断为卵巢癌且临床分期为III或IV期,后期经手术病理证实为上皮样卵巢癌患者的FIGO分期、CA125、病理分化程度、18F-FDG PET/CT数据及随访资料,患者后期均经手术治疗及术后46次化疗治疗。选取患者附件区病灶为靶病灶,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平均标准摄取值(SUVmean)、肿瘤代谢体积(MTV)、每个患者靶病灶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糖酵解总量(TLG)及其他临床病理因素与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之间是否存在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再使用Kaplan-Meier法对上一步遴选出的具有统计学意义的预测因素进行生存分析。并分析靶病灶SUVmax与FIGO分期、病理分化程度、年龄、CA125之间的关系。检验水准α=0.05(2)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至2015年6月在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经腹水穿刺病理证实为上皮样卵巢癌且进行911次化学治疗,化疗前与化疗57次后分别行18F-FDG PET/CT检查的患者的CA125、18F-FDG PET/CT数据及随访资料,选取患者附件区病灶为靶病灶。对无进展生存期(PFS)与病人年龄、CA125水平以及治疗期间靶病灶SUVmax、SUVmean、MTV、TLG下降程度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1)上皮性卵巢癌患者Cox多因素分析显示FIGO分期(P=0.025)及靶病灶SUVmax(P<0.01)为手术患者生存的独立预后影响因子。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P=0.512)、CA125(P=0.159)、MTV(P=0.865)、SUVmean(P=0.540)及年龄(P=0.330)均与患者预后之间的关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生存分析结果显示:SUVmax越大,无进展生存时间越短(X2=17.286,P<0.01),FIGO分期为IV期病人无进展生存期短于III期(X2=9.304,P=0.025)。病理分化程度为中分化组与低分化组的SUVmax值分别为13.05±5.76、7.02±2.88,其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1)。FIGO分期为III期组与FIGO分期为IV期的SUVmax值分别为(9.50±4.49)、(14.56±6.22),其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13)。年龄<52岁与年龄≥52组间SUVmax值分别为11.14±6.31、12.17±5.41,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A125<600(11.35±5.80)与CA125≥600(11.90±5.94)组间SUVmax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上皮性卵巢癌化疗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与患者靶病灶化疗期间SUVmax下降率、SUVmean下降率、MTV下降率呈显着正相关(P=0.004,P=0.008,P=0.012)。结论:结合了CT图像和PET图像优点的PET/CT融合图像对预测不同治疗方案的卵巢癌患者的预后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对手术患者,治疗前靶病灶SUVmax是上皮源性卵巢癌术后病人的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SUVmax越大,无进展生存时间越短,且随着肿瘤病理分化程度的降低,治疗前靶病灶SUVmax呈增高趋势。靶病灶SUVmax与患者年龄、CA125水平无明显关系。对于化学药物治疗的上皮性卵巢癌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与化疗期间SUVmax下降率、SUVmean下降率、MTV下降率有明显关系,下降程度越大,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越长,预后越好。18F-FDG PET/CT对预测上皮性卵巢癌患者的预后有较好的应用价值,有助于评价化疗效果并指导后期治疗方案的制定,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张艳[5](2016)在《理冲生髓饮有效组分对卵巢癌血管生成影响及JAK2/STAT3信号通路调控的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基因芯片筛选中药复方理冲生髓饮(LCSSY)有效组分作用裸鼠卵巢癌皮下移植瘤差异基因表达情况,探讨LCSSY有效组分治疗卵巢癌相关机制;以基因芯片筛选结果为基础,验证中药复方有效组分对卵巢癌血管生成影响及调控机制。方法:建立Balb/C裸鼠卵巢癌皮下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贝伐单抗组、中药低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给以相应药物干预。给药期间测量卵巢癌组织体积变化;末次给药后分离皮下卵巢癌组织,称取瘤重。采用基因芯片技术筛选中药中剂量组与模型组差异基因表达,探讨中药复方潜在的作用机制;并计算各治疗组卵巢癌抑瘤率;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卵巢癌组织中血管生成情况;qPCR检测各组卵巢癌组织中JAK2、STAT3、VEGFmRNA表达;蛋白印迹法检测各组卵巢癌组织中JAK2、STAT3、VEGF蛋白表达。验证理冲生髓饮有效组分抑制卵巢癌血管生成的作用及调控机制。结果:LCSSY有效组分不同剂量组及贝伐单抗组均可抑制卵巢癌组织生长,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显着(P<0.01);基因芯片筛选出与卵巢癌发生发展相关差异表达基因11条;基因芯片结果提示LCSSY有效组分作用机制与卵巢癌血管生成有相关性;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贝伐单抗能够显着降低卵巢癌组织中VEGF、CD34表达,减少MVD数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显着(P<0.01)。LCSSY有效组分各剂量组均能够降低卵巢癌组织中VEGF、CD34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显着(P<0.01);qPCR检测LCSSY有效组分各剂量组均能降低卵巢癌组织中JAK2、STAT3、VEGFmRNA表达,其抑制作用呈量-效相关(P<0.01)。蛋白印迹检测LCSSY有效组分各剂量组卵巢癌组织中JAK2、STAT3、VEGF蛋白表达量降低,随药量增加抑制作用增强,呈量-效相关(P<0.05)。结论:LCSSY有效组分能显着抑制卵巢癌组织生长,其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LCSSY有效组分能抑制卵巢癌组织中VEGF、CD34的表达,抑制卵巢癌血管生成;LCSSY有效组分能够调控卵巢癌组织中JAK2、STAT3mRNA及蛋白表达;LCSSY有效组分抑制卵巢癌血管生成作用与JAK2/STAT3信号通路相关。
咸会丽[6](2016)在《转录因子FOXC2与上皮性卵巢癌血管生成拟态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实验旨在研究转录因子FOXC2与血管生成拟态(VM)在人类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并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利用siRNA瞬时转染方法沉默卵巢癌细胞SKOV3中FOXC2的表达,检测卵巢癌细胞中VE-cadherin的表达及对其体外成管能力的影响,探讨转录因子FOXC2在上皮性卵巢癌的发生、发展及转移中的作用。方法1、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分别检测FOXC2蛋白在正常卵巢组织以及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应用CD34与PAS双重染色方法检测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VM的存在情况,分析FOXC2蛋白的表达情况与VM的关系。2、选取卵巢癌细胞系SKOV3,采用siRNA技术瞬时转染SKOV3细胞,分别构建空转的SKOV3细胞和FOXC2siRNA转染的SKOV3细胞。3、应用RT-PCR方法检测卵巢癌细胞中FOXC2和VE-cadherin的mRNA的表达。4、应用Matrigel基质胶构建体外三维培养模型,培养卵巢癌细胞,观察细胞的体外成管能力。结果1、在正常卵巢组织中,FOXC2可呈现阴性或弱阳性表达,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FOXC2呈强阳性表达。FOXC2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卵巢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FOXC2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表达强度与肿瘤分期有关(P<0.05),但与患者年龄、卵巢癌的组织类型、分化程度及有无淋巴转移均无关。3、VM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在正常卵巢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VM的表达率与上皮性卵巢癌的分化程度及有无淋巴转移有关(P<0.05),而与患者的年龄、卵巢癌的组织类型、分期均无关。5、上皮性卵巢癌中VM的表达与FOXC2的表达呈正相关(r=0.404)。6、FOXC2siRNA转染的SKOV3细胞中FOXC2 mRNA的表达明显降低,同时VE-cadherin mRNA的表达也呈降低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FOXC2siRNA转染的SKOV3细胞在体外三维培养模型中的成管能力明显减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FOXC2可能影响卵巢癌的发生。2、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有VM的存在,FOXC2的高表达可能在促进VM的形成过程中起一定的作用。3、FOXC2的高表达以及VM的存在可能与上皮性卵巢癌的侵袭、转移有关。4、应用siRNA技术抑制卵巢癌SKOV3细胞中FOXC2的表达后,VE-cadherin mRNA的表达明显下降,细胞的成管能力减弱,提示靶向沉默FOXC2表达可能会减少卵巢癌VM的形成。
梁军[7](2016)在《肿瘤干细胞样细胞在上皮性卵巢癌血管生成拟态中作用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上皮性卵巢癌(Epithelia ovarian cancer,以下简称卵巢癌)是严重威胁广大妇女健康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由于该疾病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多数患者发现时已处晚期。虽然经过规范的肿瘤细胞减灭术以及术后辅以铂类为主的药物联合化疗能够改善患者预后,但是由于其较易发生侵袭转移和肿瘤复发,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对卵巢癌的发病、复发以及耐药机制做深入的研究已成为妇科恶性肿瘤研究领域的难点与热点问题。肿瘤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s,CSCs)是一类可复制或者再生的肿瘤细胞,数量较少,具有无限增殖、自我更新、高致瘤性等特点,可成功地进行异种移植并呈现与原肿瘤相同的具有异质性的细胞表面标志物或表型。CSCs在肿瘤的发生、侵袭转移以及肿瘤复发、化疗耐药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用于CSCs研究的的肿瘤干细胞标记分子有CD133、CD117、CD24、CD44和乙醛脱氢酶(acetaldehyde dehydrogenase,ALDH)等。因卵巢癌CSCs至今尚未分离鉴定,我们将此种具有CSCs生物学特性的卵巢癌细胞称之为肿瘤干细胞样细胞。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genic mimicry,VM)结构自发现至今已有10多年的历史。该结构由经过塑形的肿瘤细胞和能够被过碘酸雪夫氏试剂(Periodic acid Schiff,PAS)染色阳性的物质围成管道样结构,血液流淌其中,能够为肿瘤的生长提供营养。VM是肿瘤血液供应除血管外的另一重要结构。研究发现VM与众多恶性肿瘤预后密切相关。CSCs不仅参与血管的发生,还可能通过诸如信号转导通路使肿瘤干细胞的塑形、横向分化等,参与恶性肿瘤VM的形成,共同影响肿瘤的发生、侵袭以及转移。本研究第一部分收集术后随访资料完整的卵巢癌患者石蜡标本120例,采用CD31/过碘酸雪夫氏试剂(Periodic acid Schiff,PAS)双重染色法鉴定VM结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CD133的表达。回顾性分析CD133、VM与卵巢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的关系及二者对患者生存时间的影响。探讨cd133、vm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患者预后的关系。第二部分采用无血清悬浮培养法培养人卵巢癌skov3细胞,分离获得悬浮生长的细胞球,经过传代培养观察其生物学特性及此类细胞的形态学变化。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第1、3、5、7代分选细胞cd133阳性细胞比例,采用平板克隆形成实验和小鼠体内成瘤实验鉴定第7代分选细胞生物学特性;通过matrigel三维立体培养比较第7代分选细胞与亲代skov3细胞的vm形成能力,采用rt-pcr的方法,检测第7代分选细胞与亲代skov3细胞的vm形成关键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2,9(matrixmetalloproteinases-2,9,mmp-2,mmp-9)含量的差异性,初步探讨卵巢癌干细胞样细胞在vm形成机制中的作用。第三部分将无血清悬浮培养的第7代分选细胞接种于裸鼠,建立卵巢癌移植瘤模型,分别给予顺铂(cisplatin,ddp)最大耐受剂量化疗(mtd-ddp)和低剂量节拍化疗(ldm-ddp)。采用cd31/pas双重染色法鉴定卵巢癌组织中vm的结构,显微镜下分别计数vm和微血管数量,比较其差异性。采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两种化疗方式裸鼠皮下移植瘤组织中vm信号通路上皮细胞激酶(epithelialcellkinase,epha2)、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oinositide-3-kinase,pi3k)、层黏连蛋白-5γ2链(laminin-5γ2,ln-5γ2)表达的差异性。分析两种化疗方式对于裸鼠移植瘤模型vm及微血管形成的影响,初步探讨mtd-ddp与ldm-ddp对于vmepha2信号通路的影响,为卵巢癌的靶向治疗提供新的临床思路。第一部分肿瘤干细胞标志物cd133在上皮性卵巢癌血管生成拟态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术后随访资料完整的上皮性卵巢癌患者石蜡标本120例,采用cd31/pas双重染色法鉴定卵巢癌组织中vm的结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cd133的表达。回顾性分析cd133表达、vm形成与患者临床病理资料的关系,以及cd133表达和vm形成对患者生存时间的影响。结果:1120例上皮性卵巢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特点120例上皮性卵巢癌患者中,小于60岁的患者为78例(65.0%),大于等于60岁患者为42例(35.0%);按组织学分类分为浆液性癌74例(61.7%),黏液性癌35例(29.2%),子宫内膜样癌11例(9.1%);按照figo(2009年)手术-病理分期:i期28例(23.3%),Ⅱ期10例(8.3%),iii期60例(50.0%),iv期22例(18.4%);按照组织分化程度:高分化(g1)17例(14.2%),中分化(g2)59例(49.2%),低分化(g3)44例(36.6%);发生淋巴转移者为51例(42.5%),无淋巴转移者为69例(57.5%)。39例(32.5%)患者产生铂类耐药,81例(67.5%)患者为铂敏感患者。2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vm结构以及cd133的表达情况120例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vm结构阳性(vm+)为52例,占总数的43.3%,vm阴性(vm-)68例,占总数的56.7%。cd133表达阳性(cd133+)56例,占总数的46.7%,阴性(cd133-)64例,占总数的53.3%。其中,cd133+vm+38例,占总数的31.7%,cd133-vm+14例,占总数的11.7%,cd133+vm-18例,占总数的15.0%,cd117-vm-50例,占总数的41.6%。3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vm形成、cd133的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资料的关系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vm的形成与患者的年龄、组织类型及淋巴结有无转移均无关(χ2值分别为0.722、1.660和0.501,p值分别为0.395、0.436和0.479);vm的形成与卵巢癌手术-病理分期、组织分化程度及铂类化疗敏感性均密切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8.744、41.903和15.781,p值分别为0.003、<0.001和<0.001)。cd133的表达与卵巢癌患者的年龄、组织类型及淋巴结有无转移均无关(χ2值分别为0.024、0.031和0.005,p值分别为0.878、0.985和0.941);其与手术-病理分期、组织分化程度及铂类化疗敏感性均明显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8.744、19.944和10.690,p值分别为0.003、<0.001和0.001)。4具有vm的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cd133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资料的关系按cd133表达与vm形成的关系将120例卵巢癌患者分为cd133+vm+、cd133-vm+、cd133+vm-和cd133-vm-共4组。统计分析发现,cd133在上皮性卵巢癌vm+组和vm-组的表达分别与年龄、组织类型及淋巴有无转移均无关(χ2值分别为0.434、8.344及2.900,p值分别为0.933、0.214及0.407)。cd133在上皮性卵巢癌vm+组和vm-组的表达分别与手术-病理分期、组织分化程度及铂类化疗敏感性密切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4.683、51.577及25.533,p值分别为0.002、<0.001及<0.001)。在手术-病理分期较晚(iiiiv期)、组织分化程度较低(g3)以及铂类耐药的患者中cd133+vm+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而cd133-vm+、cd133+vm-、cd133-vm-这3组患者比例在手术-病理分期、组织分化程度及化疗敏感性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值>0.05)。5上皮性卵巢癌中vm形成与cd133表达之间的关系se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vm的形成与cd133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0.463,p≤0.001)。即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vm结构阳性中cd133的表达率较vm结构阴性者更高。6上皮性卵巢癌组织vm中cd133的表达与及患者生存率的关系120例卵巢癌患者术后进行随访,随访时间6月72月。随访结果显示58例删失,死亡53例,死亡率为44.2%。按有无vm结构绘制kaplan-meier曲线;分析显示vm+组生存时间中位数为25.0个月,vm-组生存时间中位数为63.0个月,两组患者的生存曲线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559,p<0.001)。按cd133的表达绘制kaplan-meier曲线;分析显示cd133+组生存时间中位数为25.0个月,vm-组生存时间中位数为63.0个月,两组患者的生存曲线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408,p<0.001)。进一步以cd133+vm+、cd133-vm+、cd133+vm-和cd133-vm-这4组绘制kaplan-meier曲线;经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各组生存时间存在差异性(χ2=51.941,p<0.001),其中cd133+vm+组生存时间最短,为22.0个月。第二部分人卵巢癌skov3细胞分选出的肿瘤干细胞样细胞在血管生成拟态形成中作用的初步探讨方法:采用无血清悬浮培养法培养人卵巢癌skov3细胞,分离获得悬浮生长的细胞球,经过传代培养观察其生物学特性及此类细胞的形态学变化。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第1、3、5、7代分选细胞cd133、cd117阳性细胞比例,采用平板克隆形成实验和小鼠体内成瘤实验鉴定第7代分选细胞生物学特性;通过matrigel三维立体培养比较第7代分选细胞与亲代skov3细胞的vm形成能力,采用rt-pcr的方法,检测第7代分选细胞与亲代skov3细胞的vm形成关键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2,9(matrixmetalloproteinases-2,9,mmp-2,mmp-9)含量差异性。以上实验均重复三次。结果:1采用无血清悬浮培养人卵巢癌skov3细胞的形态学观察将skov3细胞接种于无血清培养基中,大部分沉积于培养板底,并有部分呈贴壁生长,初始形态各异,呈现圆形或者椭圆形,透明折光性较强,此后贴壁细胞逐渐增多,可形成细胞岛样结构,散布于培养瓶底部,有的细胞形成较为短小的伪足,折光性逐渐降低,24小时左右大部分skov3细胞死亡,仅小部分细胞存活并呈悬浮生长。2-4天后可见少量的悬浮细胞球形成,由3-8个细胞组成,外观不规则,细胞大小一致,且结合较为松散,具有一定的折光性。5-7天后,悬浮球细胞数量增多达数十个,体积增大,呈现圆球状外观,细胞间连接紧密,界限不清,折光性增强。随着细胞传代,悬浮细胞球数量不断增加,且体积不断增大。2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流式检测结果表明cd133阳性和cd117阳性细胞在skov3球形体细胞亲代skov3和每一代分选细胞中含量变化很大,亲代skov3细胞cd133阳性细胞率为0.25%,cd117阳性细胞率为0.01%;而第1、3、5、7代分选细胞中的cd133阳性细胞率分别为40.41%、70.00%、84.69%和91.58%;cd117阳性细胞率分别为14.96%、25.14%、37.73%和49.58%,cd133和cd117阳性细胞率随着分选细胞传代次数的增加明显呈上升趋势。3克隆形成实验无血清培养基中培养的第7代分选细胞和亲代skov3细胞均具有克隆形成能力,第7代分选细胞的克隆形成率为50.33%,而亲代skov3的克隆形成率为5.33%。第7代分选细胞与亲代skov3细胞克隆形成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5.093,p<0.001)。表明第7代分选细胞具有更强的克隆形成能力。4裸鼠体内成瘤能力实验采用无血清悬浮培养的第7代分选细胞和普通培养基培养的亲代skov3细胞分别以不同的细胞密度注射于6只balb/c雌性裸鼠左、右侧大腿皮下。结果显示,接种第7代分选细胞的裸鼠右侧大腿在3周左右即可观察到肿瘤生长,而接种亲代skov3细胞的裸鼠左侧大腿在同一时期未观察到肿瘤生长。至6周时,接种第7代分选细胞的裸鼠右侧大腿均能见到肿瘤形成(6/6),成瘤率为100%,而接种亲代skov3细胞的裸鼠始终左侧大腿未见成瘤(0/6),成瘤率为0,悬浮细胞球比亲代细胞更具成瘤能力。5分选细胞与亲代skov3细胞形成vm的能力的比较matrigel基质胶中,分选细胞在1.5h开始形成vm管状结构,部分细胞伸长呈长梭形,形成突起,细胞间突起彼此连接,构成网格状。此后细胞间连接逐渐增多,管道纵横交错,连接紧密,4h后形成较为规则的网格状结构,持续时间较长,至30h结构方开始松散凋落;而skov3细胞于接种后3h才开始出现vm管状结构,部分细胞亦产生突起,但与分选细胞相比,突起数量不多。细胞间连接形成缓慢,至6h后管状样结构达最多,但规则的网格形成不多,细胞间连接不规则。6real-timepcr检测第7代分选细胞和亲代skov3细胞mmp2、mmp9的表达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以gapdh为内参基因,对2条目的rna进行归一化处理,分析亲代skov3细胞与悬浮细胞球中mmp-2、mmp-9基因的表达水平。根据熔解曲线,在基因扩增过程中没有明显的引物二聚体形成,证明引物的特异性较好;根据扩增曲线,随着循环数的增加荧光信号具有明显的对数期,且扩增曲线平滑,检测到的各目的基因rna的ct值在20-30之间,属于正常检测值范围,其值可信。经统计学分析悬浮细胞球的mmp-2、mmp-9基因较skov3细胞分别增高了2倍、7.6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1.96,p<0.001;t=-6.94,p=0.016)。第三部分不同化疗模式对裸鼠卵巢癌移植瘤血管生成拟态epha2信号通路影响的研究方法:体外无血清悬浮培养skov3细胞至第7代,将1×107细胞重悬于0.2mlpbs中,接种于6-8周龄雌性裸鼠大腿外侧皮下,接种于裸鼠,建立卵巢癌移植瘤模型。待移植瘤体积生长至150mm3-200mm3时,随机将36只裸鼠分为三组,每组12只,给予不同方式化疗,即顺铂最大可耐受剂量组(mtd-ddp组),ddp3mg/kg,1次/3日,腹腔注射,共6次;顺铂低剂量节拍化疗组(ldm-ddp组),ddp1mg/kg,1次/日,腹腔注射,共18次;对照组,等量生理盐水腹腔注射,1次/日,共计18次。采用cd31/pas双重染色法鉴定卵巢癌组织中vm和微血管结构,显微镜下分别计数vm和微血管数量,比较其差异性。采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两种化疗方式裸鼠皮下移植瘤组织中vm信号通路epha2、pi3k、ln-5γ2蛋白表达的差异性。结果:1裸鼠的一般情况45只雌性裸鼠的体重为18-20g,平均体重为(18.96±0.62)g,按照化疗方式的不同将其随机分为三组即mtd-ddp组、ldm-ddp组和对照组,mtd-ddp组裸鼠体重为(19.03±0.67)g;ldm-ddp组裸鼠体重为(18.97±0.61)g;对照组裸鼠体重为(18.87±0.62)g。三组雌性裸鼠体重比较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63,p=0.770)。化疗结束后,三组裸鼠化疗后移植瘤体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f=32.697,p<0.001),与对照组相比,mtd-ddp组裸鼠体重最轻,为(16.85±0.69)g;lsd-ddp组裸鼠体重[(17.77±0.61)g]介于mtd-ddp组与对照组[(18.65±0.51)g]之间。2裸鼠卵巢癌移植瘤模型形成情况将富集无血清悬浮培养的第7代分选细胞稀释至1×107个接种于所有雌性裸鼠右侧大腿皮下,10-14d左右均可形成卵巢癌移植瘤,45只裸鼠均能成瘤(45/45),成瘤率为100%,且随着肿瘤的生长,肿瘤体积均能达到150mm3-200mm3。其中mtd-ddp组移植瘤体积为(176.27±15.46)mm3,ldm-ddp组移植瘤体积为(178.73±14.40)mm3,对照组体积为(174.60±16.02)mm3。三组比较裸鼠移植瘤体积无显着性差异(f=0.277,p=0.760)。化疗过程中,三组裸鼠皮下移植瘤处于持续增长状态,至化疗结束后,测量剥下肿瘤体积,结果发现,三组裸鼠化疗后移植瘤体积相比有统计学差异(f=105.883,p<0.001)。与对照组相比,ldm-ddp组移植瘤体积最小,为(436.33±68.29)mm3;mtd-ddp组移植瘤体积(650.93±69.60)mm3介于ldm-ddp组与对照组(802.40±69.79)mm3之间。3三组裸鼠移植瘤微血管计数、vm的差异性的比较经过cd31/pas染色,微血管由内皮细胞围成,经cd3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着色于血管内皮细胞膜,呈棕黄色,胞浆可见棕黄色颗粒,且过碘酸雪夫(pas)染色为阳性。若血管腔大于8个红细胞直径,且有较厚肌层的血管及硬化区域的血管视为较大血管,均不纳入计算。而vm则由cd31染色结果阴性的肿瘤细胞构成管腔样结构,pas染色阳性物质衬附其周围,未见cd31阳性的内皮细胞,部分管腔内可见红细胞。三组经过比较,结果发现,三组微血管密度比较存在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f=21.115,p<0.001)。经两两比较,ldm-ddp组移植瘤内微血管为(10.87±3.70),数量最少,对照组微血管最多(23.13±6.58),而mtd-ddp组微血管数量(16.33±4.85)介于ldm-ddp组与对照组之间。三组vm数量亦存在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f=10.551,p<0.001)。ldm-ddp组移植瘤内vm为(13.53±3.96),数量最少,mtd-ddp组vm最多(21.20±5.23),而对照组vm数量(17.33±4.44)介于ldm-ddp组与对照组之间。4移植瘤组织中调节vm生成的epha2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三组移植瘤中epha2的表达存在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f=66.130,p<0.001)。ldm-ddp组epha2的表达最低,mtd-ddp组epha2的表达最高,而对照组epha2的表达介于两组之间。三组移植瘤中pi3k的表达存在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f=40.132,p<0.001)。ldm-ddp组pi3k的表达最低,mtd-ddp组pi3k的表达最高,而对照组pi3k的表达介于两组之间。三组移植瘤中ln-5γ2的表达存在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f=32.921,p<0.001)。ldm-ddp组ln-5γ2的表达最低,mtd-ddp组ln-5γ2的表达最高,而对照组pi3k的表达介于两组之间。结论:1cd133在上皮性卵巢癌vm中的表达与肿瘤恶性度有关,是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2cd133+肿瘤干细胞可能参与上皮性卵巢癌vm的发生。3采用无血清悬浮培养法培养的skov3能够分选出悬浮细胞球4经过生物学鉴定,第7代分选细胞具有肿瘤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5第7代分选细胞与亲代skov3细胞相比具有较强的vm形成能力,可能在vm形成中发挥作用。6ldm-ddp与mtd-ddp相比,能够更为有效的杀灭卵巢癌细胞,减少VM及微血管的形成,使肿瘤的生长受到抑制。7 LDM-DDP与MTD-DDP相比,能够抑制EphA2信号通路的EphA2、PI3K、LN-5γ2蛋白表达,可能影响VM形成。
周君,刘海玲,陈亦乐,文继舫,李龙,吴晓英[8](2014)在《VEGF和miR-205及靶蛋白Ezrin和LaminA/C在卵巢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文中提出目的:分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miR-205,Ezrin,Lamin A/C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卵巢癌患者和正常女性血清中VEGF的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上皮性卵巢癌组织、卵巢良性肿瘤组织和正常卵巢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growth factor receptor-1,VEGFR-1),VEGFR-2,Ezrin,Lamin A/C蛋白的表达情况和CD31所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卵巢上皮性癌组织、卵巢良性肿瘤组织和正常卵巢组织中miR-205,Ezrin和Lamin A/C的相对表达量。结果:VEGF在上皮性卵巢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为(116.10±11.94),高于正常女性(40.04±4.97,P<0.05);VEGFR-1和VEGFR-2在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5.9%和91.4%,高于卵巢良性肿瘤组织和正常卵巢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P<0.05),VEGFR-1和VEGFR-2在卵巢良性肿瘤组织和正常卵巢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VD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的计数为(7.56±0.51),高于正常卵巢组织(1.22±0.56,P<0.05),MVD在卵巢良性肿瘤组织和正常卵巢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iR-205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为(0.106±0.035),高于正常卵巢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0.0007±0.0005,P<0.05),miR-205在卵巢良性肿瘤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为(0.0002±0.0003),高于正常卵巢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Ezrin和Lamin A/C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1.7%和60.3%,低于卵巢良性肿瘤组织和正常卵巢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P<0.05),Ezrin和Lamin A/C在卵巢良性肿瘤组织和正常卵巢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T-PCR结果显示:Ezrin和Lamin A/C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低于正常卵巢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P<0.05);Ezrin和Lamin A/C在卵巢良性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高于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EGF在上皮性卵巢癌患者血清中表达上调;miR-205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表达上调;差异蛋白Ezrin和Lamin A/C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表达下调,提示VEGF和miR-205及靶蛋白Ezrin和Lamin A/C与卵巢癌的侵袭、转移相关。
张博,田雪红[9](2013)在《肾上腺髓质素在卵巢上皮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密度的关系》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肾上腺髓质素(ADM)在卵巢上皮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上皮性卵巢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采用ADM多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83例上皮性卵巢肿瘤(恶性66例、良性17例)患者ADM的表达情况,以CD34单克隆抗体标记血管内皮细胞,观察83例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MVD)。结果恶性上皮性卵巢肿瘤组ADM的阳性表达率高于良性上皮性卵巢肿瘤组(69.70%vs 41.18%)(P<0.05)。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组织学分级3级的ADM阳性表达率高于12级(95.24%vs 57.78%)(P<0.05)。有淋巴结转移组ADM的阳性表达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90.00%vs 57.78%)(P<0.05)。ADM的表达与上皮性卵巢癌患者的年龄、疾病的临床分期、组织学类型无显着相关性(P>0.05)。上皮性卵巢癌中MVD值为(34.30±21.47)个/400×,显着高于良性卵巢肿瘤组织中MVD值(16.35±8.84)个/400×(P<0.05)。上皮性卵巢癌中ADM的表达与MVD无相关性(P>0.05)。结论 ADM可能在上皮性卵巢癌的发生、发展中起作用,该作用可能并非通过促进血管生成而实现。ADM与上皮性卵巢癌的恶性程度及不良预后有关,对其检测将有助于卵巢癌早期高危患者的识别、恶性程度的判断及预后评估。
刘海玲[10](2013)在《VEGF、miR-205及其靶蛋白Ezrin、LaminA/C在卵巢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文中研究指明背景早期转移是卵巢癌的恶性特征之一,但其转移机制尚未明确。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在卵巢癌患者血清以及癌组织中高表达,并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侵袭和转移。本课题组前期对VEGF诱导上皮性卵巢癌细胞株HO-8910后进行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鉴定出17种差异蛋白,结合文献发现其中两种差异蛋白:Ezrin和Lamin A/C与上皮性卵巢癌侵袭转移高度相关,推测VEGF可能通过直接或间接调控二者,参与卵巢癌侵袭转移。同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miR-205在Ezrin和Lamin A/C的3’UTR均有结合位点。进一步通过miRNA基因芯片检测VEGF诱导后HO-8910的miRNA表达谱,发现其miR-205表达上调。由此推测,VEGF可能部分通过miR-205调节Ezrin和Lamin A/C的表达实现调控卵巢癌侵袭和转移。目的进一步探讨VEGF、miR-205及其靶蛋白Ezrin、Lamin A/C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检测上皮性卵巢癌及健康志愿者血清中VEGF的含量;采用免疫组化检测上皮性卵巢癌组织、卵巢良性肿瘤组织和正常卵巢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1, VEGFR-1)、VEGFR-2、Ezrin、Lamin A/C蛋白的表达情况和CD31所标记的MVD (micro-vessel density);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检测VEGFR-1和VEGFR-2在四株细胞中的表达情况;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上皮性卵巢癌组织、卵巢良性肿瘤组织和正常卵巢组织中miR-205、Ezrin和Lamin A/C的相对表达量。结果(1) ELISA检测VEGF在上皮性卵巢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101.48±19.44)高于在健康志愿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30.69±3.13),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免疫组化结果显示:VEGFR-1、VEGFR-2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5.9%和91.4%,高于卵巢良性肿瘤组织和正常卵巢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P<0.05),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VEGFR-1和VEGFR-2在卵巢良性肿瘤组织和正常卵巢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免疫细胞化学显示:VEGFR-1和VEGFR-2在四株卵巢癌细胞株中呈强阳性表达;(4)MVD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的平均计数(7.56±0.508)高于在正常卵巢组织中的平均计数(1.22±0.55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的平均计数(7.56±0.508)高于在卵巢良性肿瘤组织的MVD平均计数(0.7±0.38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VD在卵巢良性肿瘤组织和正常卵巢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 Ezrin蛋白和LaminA/C蛋白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1.7%和60.3%,低于卵巢良性肿瘤组织和正常卵巢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者分别在卵巢良性肿瘤组织和正常卵巢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miR-205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相对表达量高于在正常卵巢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miR-205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高于在卵巢良性肿瘤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zrin和LaminA/C mRNA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低于在正常卵巢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zrin和LaminA/C mRNA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低于在卵巢良性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 VEGF在上皮性卵巢癌患者血清中高水平表达且差异有意义。(2) miR-205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表达有意义上调。(3)差异蛋白Ezrin和LaminA/C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表达有意义下调。(4) VEGF、miR-205及靶蛋白Ezrin、LaminA/C与卵巢癌的侵袭和转移相关。
二、上皮性卵巢癌内微血管密度的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皮性卵巢癌内微血管密度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ERP29通过mTOR信号通路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实验研究 |
1.1 实验材料 |
1.1.1 研究对象 |
1.1.2 实验仪器 |
1.1.3 实验试剂 |
1.1.4 实验试剂的配制 |
1.2 实验方法 |
1.2.1 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各组卵巢组织ERP29、AKT、pAKT、mTOR、pmTOR、4EBP1、p4EBP1蛋白表达情况 |
1.2.2 细胞培养 |
1.2.3 细胞转染 |
1.2.4 RT-qPCR技术检测各组细胞AKT、mTOR、4EBP1 mRNA的表达情况 |
1.2.5 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各组细胞ERP29、AKT、pAKT、mTOR、pmTOR、4EBP1、p4EBP1蛋白表达情况 |
1.2.6 CCK-8实验检测干扰后SKOV3细胞增殖能力的变化 |
1.2.7 划痕实验检测干扰后SKOV3细胞侵袭能力的变化 |
1.2.8 流式细胞仪检测干扰后SKOV3细胞凋亡情况 |
1.3 统计学分析 |
1.4 结果 |
1.4.1 各组卵巢组织ERP29、AKT、pAKT、mTOR、pmTOR、4EBP1、p4EBP1蛋白表达情况 |
1.4.2 各组卵巢组织中pAKT/AKT、pmTOR/mTOR、p4EBP1/4EBP1即AKT、mTOR、4EBP1蛋白的磷酸化情况 |
1.4.3 各组卵巢组织中ERP29与AKT、pAKT、mTOR、pmTOR、4EBP1及p4EBP1蛋白表达相关性分析 |
1.4.4 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ERP29、AKT、pAKT、mTOR、pmTOR及p4EBP1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 |
1.4.5 SKOV3细胞生长状况 |
1.4.6 RT-qPCR检测转染模型是否构建成功 |
1.4.7 RT-qPCR检测各组细胞AKT、mTOR、4EBP1 mRNA表达情况 |
1.4.8 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各组细胞AKT、pAKT、mTOR、pmTOR、4EBP1、p4EBP1蛋白表达情况 |
1.4.9 各组细胞中pAKT/AKT、pmTOR/mTOR、p4EBP1/4EBP1即AKT、mTOR、4EBP1蛋白的磷酸化情况 |
1.4.10 CCK-8检测各组细胞增殖能力 |
1.4.11 划痕实验检测各组细胞侵袭能力 |
1.4.12 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凋亡情况 |
1.5 讨论 |
1.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第2章 综述 PI3K/AKT/mTOR信号通路与卵巢癌 |
2.1 PI3K/AKT/mTOR信号通路 |
2.1.1 PI3K |
2.1.2 AKT |
2.1.3 mTOR |
2.1.4 4EBP1 |
2.2 PI3K/AKT/mTOR信号通路相关因子 |
2.2.1 PTEN |
2.2.2 p53 |
2.2.3 ERP29 |
2.2.4 Caspase家族 |
2.2.5 TANK结合激酶-1(TANK binding kinase-1, TBK1) |
2.2.6 其他 |
2.3 PI3K/AKT/mTOR信号通路与肿瘤 |
2.4 PI3K/AKT/mTOR信号通路与卵巢癌 |
2.5 PI3K/AKT/mTOR信号通路对卵巢癌耐药的影响 |
2.6 PI3K/AKT/mTOR信号通路抑制剂在卵巢癌治疗中的应用 |
2.6.1 PI3K抑制剂 |
2.6.2 AKT抑制剂 |
2.6.3 mTOR抑制剂 |
2.6.4 PI3K/mTOR双重抑制剂 |
2.6.5 与化疗联合应用 |
2.6.6 现状 |
2.7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2)米非司酮抑制上皮性卵巢癌细胞增殖及侵袭作用机理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英文缩略语索引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第3章 实验结果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3)晚期卵巢癌中CD40表达与血管生成、新辅助化疗敏感性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新辅助化疗对晚期上皮性卵巢癌的疗效 |
1.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2.1 纳入、排除标准 |
2.2 治疗方案 |
2.3 疗效评价标准 |
2.4 统计方法 |
3.结果 |
3.1 观察组与对照组一般资料的比较 |
3.2 观察组与对照组手术情况的比较 |
3.3 观察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情况的比较 |
4.讨论 |
5.结论 |
第二部分 :CD40表达与血管生成、新辅助化疗敏感性关系 |
1.实验材料 |
1.1 一般材料 |
1.2 实验试剂及仪器 |
2.实验方法 |
2.1 免疫组化 |
2.2 统计方法 |
3.结果 |
3.1 晚期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CD40、VEGF、CD34 的表达 |
3.2 不同临床疗效的晚期上皮性卵巢癌中CD40的表达 |
3.3 CD40与VEGF、CD34 在晚期上皮性卵巢癌中表达的相关性 |
3.4 CD40与CD34+MDV在晚期上皮性卵巢癌中表达的相关性 |
4.讨论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CD40在肿瘤中表达的研究进展 |
1.CD40在机体免疫中的作用 |
2.CD40在细胞中的信号转导 |
3.CD40在肿瘤中的表达 |
3.1 CD40激活在恶性肿瘤中的作用 |
3.2 CD40在实性恶性肿瘤的表达与肿瘤进展及预后 |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18F-FDG PET/CT与上皮源性卵巢癌临床相关因素及预后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1.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所用设备 |
1.3 放射性药物制备 |
1.4 PET/CT显像方法 |
1.4.1 常规PET/CT显像 |
1.4.2 强化PET/CT显像 |
1.5 图像分析 |
1.6 手术方法 |
1.7 数据分析 |
1.7.1 PET/CT检查对上皮样卵巢癌手术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
1.7.2 PET/CT检查对上皮样卵巢癌化疗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
1.8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病人情况及临床随访结果 |
2.2 手术治疗上皮性卵巢癌患者预后生存分析 |
2.3 SUVmax值与卵巢癌相关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 |
2.3.1 不同年龄组SUVmax平均值比较 |
2.3.2 不同CA125数值组SUVmax平均值比较 |
2.3.3 不同FIGO分期组SUVmax平均值比较 |
2.3.4 不同病理分化程度组SUVmax平均值比较 |
2.4 化学药物治疗上皮性卵巢癌患者预后生存分析 |
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卵巢癌常用检查方法的比较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理冲生髓饮有效组分对卵巢癌血管生成影响及JAK2/STAT3信号通路调控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肿瘤血管生成研究概况 |
1.1 血管生成理论提出 |
1.2 血管生成相关因素 |
1.3 抗血管生成药物研究 |
2. 卵巢癌血管生成多样性 |
3. 中医对卵巢癌认识现状 |
3.1 中医对卵巢癌病症的认识 |
3.2 中医对卵巢癌病因病机的认识 |
3.3 中医对卵巢癌的治疗 |
4. 中药抑制血管生成研究现状 |
实验研究 |
第一部分 理冲生髓饮有效组分治疗卵巢癌差异基因筛选 |
1. 实验材料 |
1.1 药物与试剂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实验药物 |
1.4 实验动物 |
2. 实验方法 |
2.1 SKOV-3细胞培养 |
2.2 动物模型建立 |
2.3 模型评估 |
2.4 分组给药 |
2.5 组织取材 |
2.6 基因芯片检测中药治疗后差异表达基因 |
3. 实验结果 |
3.1 总RNA质量检测 |
3.2 芯片质量以及杂交状况评估 |
3.3 芯片结果分析 |
4. 讨论 |
4.1 基因芯片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
4.2 理冲生髓饮有效组分作用机制探讨 |
第二部分 理冲生髓饮有效组分对卵巢癌血管生成影响及机制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药物与试剂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实验药物 |
1.4 实验动物 |
2. 实验方法 |
2.1 SKOV-3细胞培养 |
2.2 动物模型建立 |
2.3 模型评估 |
2.4 分组给药 |
2.5 组织取材 |
2.6 免疫组化法检测卵巢癌组织中CD34、VEGF表达情况 |
2.7 qPCR法检测卵巢癌组织中JAK2、STAT3、VEGFmRNA表达 |
2.8 蛋白印迹法检测卵巢癌组织中JAK2、STAT3、VEGF蛋白表达情况 |
3. 实验结果 |
3.1 裸鼠皮下移植卵巢癌肿瘤模型成功率分析 |
3.2 理冲生髓饮有效组分对卵巢癌组织的生长抑制作用 |
3.3 理冲生髓饮有效组分对卵巢癌组织血管生成的影响 |
3.4 理冲生髓饮有效组分对卵巢癌组织JAK2、STAT3、VEGFmRNA表达影响 |
3.5 理冲生髓饮有效组分对卵巢癌组织JAK2、STAT3、VEGF蛋白影响 |
4. 讨论 |
4.1 名老中医王秀霞教授治疗卵巢癌的特色 |
4.2 中药复方理冲生髓饮有效组分用药依据 |
4.3 理冲生髓饮有效组分抑制卵巢癌组织生长 |
4.4 理冲生髓饮有效组分抑制卵巢癌组织血管生成 |
4.5 理冲生髓饮有效组分调控JAK2-STAT3信号通路抑制卵巢癌血管生成 |
结论 |
致谢 |
创新点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6)转录因子FOXC2与上皮性卵巢癌血管生成拟态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一、FOXC2 在上皮性卵巢癌的表达及与血管生成拟态(VM)的关系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二、抑制FOXC2 的表达对卵巢癌细胞SKOV3 体外成管能力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肿瘤干细胞样细胞在上皮性卵巢癌血管生成拟态中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引言 |
第一部分 肿瘤干细胞标志物CD133在上皮性卵巢癌血管生成拟态中的表达及意义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人卵巢癌SKOV3细胞分选出的肿瘤干细胞样细胞在血管生成拟态形成中作用的初步探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不同化疗模式对裸鼠卵巢癌移植瘤血管生成拟态EphA2信号通路影响的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一 血管生成拟态在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肿瘤干细胞在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VEGF和miR-205及靶蛋白Ezrin和LaminA/C在卵巢癌中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试剂与仪器 |
1.3 方法 |
1.3.1 RNA的提取和RT-PCR |
1.3.2 ELISA检测VEGF水平 |
1.3.3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VEGF在卵巢癌患者血清中表达 |
2.2 VEGFR-1和VEGFR-1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 |
2.3 MVD的计数 |
2.4 mi R-205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 |
2.5 Ezrin和Lamin A/C蛋白在卵巢组织中的表达 |
2.6 Ezrin和Lamin A/C基因的表达水平 |
3 讨论 |
(9)肾上腺髓质素在卵巢上皮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密度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方法 |
1.2.1 ADM和MVD的检测 |
1.2.2 结果判定标准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ADM在卵巢上皮性肿瘤恶性组和良性组中的表达 |
2.2 ADM表达与上皮性卵巢癌临床及病理各参数的关系 |
2.3 MVD在卵巢上皮性肿瘤恶性组和良性组中的表达 |
2.4 上皮性卵巢癌中ADM与MVD的关系 |
3 讨论 |
3.1 ADM的结构及生物学特性 |
3.2 ADM在上皮性卵巢癌中表达的意义 |
3.3 上皮性卵巢癌中ADM与MVD的关系 |
(10)VEGF、miR-205及其靶蛋白Ezrin、LaminA/C在卵巢癌中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1.1 新鲜标本来源 |
1.1.2 石蜡标本的收集 |
1.1.3 血清标本的收集 |
1.1.4 卵巢癌细胞株 |
1.1.5 试剂和耗材 |
1.1.6 仪器和设备 |
1.1.7 主要溶液的配制 |
1.2 实验方法 |
1.2.1 各类卵巢组织总RNA的提取 |
1.2.2 cDNA合成 |
1.2.3 实时荧光定量(real-time PCR) |
1.2.4 制作标准曲线及扩增效率一致性验证 |
1.2.5 验证PCR产物特异性 |
1.2.6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
1.2.7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 |
1.2.8 免疫细胞化学方法 |
1.2.9 数据分析 |
2 结果 |
2.1 ELISA检测VEGF在血清中的表达 |
2.2 免疫组化结果 |
2.2.1 VEGFR-1和VEGFR-2在卵巢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
2.2.2 Ezrin和LaminA/C蛋白在卵巢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
2.2.3 卵巢组织中的MVD计数 |
2.3 免疫细胞化学检测VEGFR在HO-8910、HO-8910PM、SKOV-3和SKOV-3ip中的表达 |
2.4 荧光定量PCR检测Ezrin、LaminA/C mRNA及miR-205在卵巢组织中的表达水平 |
2.4.1 卵巢组织总RNA的提取与质量检测 |
2.4.2 标准曲线的建立及PCR产物特异性检测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上皮性卵巢癌内微血管密度的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ERP29通过mTOR信号通路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D]. 王伟杰.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2]米非司酮抑制上皮性卵巢癌细胞增殖及侵袭作用机理的初步研究[D]. 刘珊燕. 南华大学, 2020(01)
- [3]晚期卵巢癌中CD40表达与血管生成、新辅助化疗敏感性关系的研究[D]. 马亚欣. 河南大学, 2020(03)
- [4]18F-FDG PET/CT与上皮源性卵巢癌临床相关因素及预后的关系研究[D]. 季雅敏. 天津医科大学, 2017(03)
- [5]理冲生髓饮有效组分对卵巢癌血管生成影响及JAK2/STAT3信号通路调控的机制研究[D]. 张艳.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6(08)
- [6]转录因子FOXC2与上皮性卵巢癌血管生成拟态的相关性研究[D]. 咸会丽. 泰山医学院, 2016(06)
- [7]肿瘤干细胞样细胞在上皮性卵巢癌血管生成拟态中作用的研究[D]. 梁军. 河北医科大学, 2016(08)
- [8]VEGF和miR-205及靶蛋白Ezrin和LaminA/C在卵巢癌中的表达及意义[J]. 周君,刘海玲,陈亦乐,文继舫,李龙,吴晓英.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4(02)
- [9]肾上腺髓质素在卵巢上皮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密度的关系[J]. 张博,田雪红. 医学综述, 2013(15)
- [10]VEGF、miR-205及其靶蛋白Ezrin、LaminA/C在卵巢癌中的表达及意义[D]. 刘海玲. 中南大学, 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