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生精读教材参考译文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郑媛[1](2021)在《语文新手教师教科书解读能力提升的叙事研究 ——基于A教师的故事》文中研究表明教科书解读能力作为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手教师需要提升的重要能力。语文新手教师处于任职初期,教科书解读能力提升大多停滞不前,使得教科书解读不佳。笔者希望通过研究语文新手教师教科书解读能力的提升故事,展现与分析其能力提升过程,为其他语文新手教师提升教科书解读能力提供一些启示与参考。本文从五部分来论述语文新手教师的教科书解读能力提升。第1章为绪论,由选题缘由、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核心概念界定与研究方法等五部分构成,为进行故事的分析和能力提升的探究做必要铺垫。首先,通过实践观察发现语文新手教师的教科书解读能力水平较低,使得教科书解读相关教学活动出现不同程度的困境,其教科书解读能力有待提高;同时教科书解读极具重要性,教科书解读能力作为其专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且教科书解读能力属于教学论研究的热点问题;以及以后的自我发展需求等提出了本研究的主题;其次,本研究对于语文新手教师提升教科书解读能力、解决教科书解读实践问题、促进专业发展等方面都具有现实意义;再次,从新手教师、教科书解读以及教科书解读能力、新手教师的教科书解读能力等方面进行文献的梳理。总体看来,国内外关于此的研究大多集中于能力的使用现状,对于能力的提升过程以及利用叙事研究进行呈现的甚少,这为本研究中采用叙事研究方法进行分析提供了空间。再次,对语文新手教师及教科书解读能力等核心概念进行相应界定。第五部分即是对本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进行说明,以叙事研究方法为主,观察法与访谈相结合。第2章对教科书解读能力进行解构。解读教科书需要对符号、知识内容、作者意图等客观内容解读以及完成教师感悟解读和教学性解读;解读需要充分运用理解能力、分析能力、鉴赏能力、共情能力、转化能力等;教科书解读能力从解读内容方面的纵向深入维度和解读能力方面的横向并列维度形成综合维度,即教科书解读能力最终的呈现状态:读懂教科书的能力、读透教科书的能力、读通教科书的能力。第3章为A教师的教科书解读能力提升故事。通过对A教师教科书解读能力以及教科书解读实践有重要影响作用的故事的讲述,直接呈现A教师作为语文新手教师在教科书解读实践过程中,读懂、读透、读通教科书的能力提升特点、现实表现等。第4章为探寻故事背后的深层意义与获得的启示。从读懂教科书的能力、读透教科书的能力以及读通教科书的能力三方面进行对语文新手教师教科书解读能力的提升过程、提升关键因素以及提升方式的深度探寻。第5章即是结束语,在反思本研究的基础上,总结研究中尚且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教科书解读能力属于教师专业能力的组成部分。该能力的提升能够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优化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以及促进学生发展。本研究对教科书解读能力进行解构并呈现提升的故事,回答了如何提升该能力的问题,具有实践意义。
罗妍[2](2021)在《高级阶段精读教材文学作品选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主要考察对象为《博雅汉语飞翔篇》《发展汉语·高级综合》、《现代汉语高级课程》、《成功之路冲刺篇、成功篇》四套教材,结合克拉申假说、认知心理学及接受美学的相关理论,探讨了高级阶段精读教材中文学作品的选编情况及学生诉求。本文在绪论中介绍了选题缘由、研究综述、相关概念、研究方法。第一章简述高级阶段教材概况与几套教材对比的价值,特别提出高级阶段教材文学作品编选理论依据与现实依据。第二章对高级教材中文学作品具体选编情况进行对比统计与分析,总结文学作品选编的特点与原则。第三章以《成功之路》为例,对使用这部教材的外国留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此了解他们对教材中文学作品的感受与需求,并进行统计分析。第四章根据问卷调查与访谈得出的结论,对照高级阶段中文学作品选篇的现状,为现阶段教材中文学作品选编问题提出几点建议。本文主要对四本教材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查研究,认为在高级阶段精读教材中的文学作品的选编需要依据相应的理论与原则,在文学性与实用性,针对性等因素之间进行权衡,并结合具体实际情况提出了自己的建议。针对高级阶段精读教材中的文学作品进行了多维度的探究与问卷调查、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但由于笔者能力有限,在文学作品分类方面仍稍显主观,不够严谨。在问卷调查的制作及分析上仍有进步空间,希望将未解决的问题留待后来者进行解决。
陈艳[3](2021)在《《新概念汉语》(中级)与《HSK标准教程4》比较研究》文中提出教材既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依据,又是学习者进行汉语学习的工具。中级阶段不仅是汉语教学的重要衔接阶段,更是学习者提升汉语水平的关键时期。为此,有必要对对外汉语中级教材的编写进行专门研究。有鉴于此,本文选择《新概念汉语》(中级)与《HSK标准教程4》为研究对象。主要从整体设计、课文、生词、语言点、练习五个方面对二者进行对比,由点到面地分析了它们在编写方面的特色与不足,并对教材编写提出针对性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如下:首先是绪论,主要交代本文的选题缘由、研究对象、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并对有关对外汉语中级教材和两套教材的研究现状分别做出评述。第一部分主要是从整体设计方面对两套教材进行对比。它们都汲取了后方法时代有关第二语言教学的编写理念,编排体例方面体现一定的创新性。第二部分主要是从课文方面对两套教材进行对比。《HSK标准教程4》话轮与短文相结合的课文形式显得更为丰富。两套教材的话题范围都比较广泛,但关联度有待提高。第三部分主要是从生词方面对两套教材进行对比。它们生词的构成要素不同,生词量的编排都比较合理。两套教材都收录了一些超纲词,但占比不同。第四部分主要是从语言点方面对两套教材进行对比。《新概念汉语》(中级)语言点数量略少,需要进一步调整。两套教材语言点的超纲率都比较大,不过二者在释义方面各有所长,值得互相借鉴。第五部分主要是从练习方面对两套教材进行对比。两套教材分册间的练习量均呈现递减趋势,但《HSK标准教程4》练习题量的变化幅度较小。它们的练习类型都比较丰富,但《新概念汉语》(中级)的交际练习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国际视野。第六部分主要是对教材编写的建议。两套教材各具特色,但在细节上都存在改进的空间。最后结合对鲁、苏、沪三地的四所高校中级阶段留学生的调查问卷情况,对教材编写提出一些针对性建议。如丰富课文形式,营造真实对话语境。扩大话题范围,兼顾时限性和实用性。控制生词和语言点的等级,适当增加汉语释义。丰富练习的题量和题型,增加练习的趣味性和启发性等。最后是结语,概括并总结全文,并对研究的不足之处做出反思。
张泽辉[4](2021)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汉语国际教育汉字教材的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汉字教材,以纵向时间轴和横向主流时期为序,总结、分析、对比、探讨了主要或典型的汉字教材。同时结合了相关的理论,对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中的汉字教材展开了详细的描述与论述。全文除绪论、附录、结束语外,分为四章。绪论部分阐述了研究内容的现状、目的、思路与方法,并对目前有关汉字教材的研究进行了分类、归纳和总结,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当下研究的不足、研究较少的地方与相关的问题。全文首先集中讨论了汉语国际教育中汉字教学与汉字教材的关系,对汉字教学的起源和目的、汉字教学的模式、汉字教学的方法以及汉字教材的编写原则四个方面分别进行论述,以此来说明汉字教学与汉字教材两者之间联系紧密,相辅相成。紧接着,分别从随文识字占据主流期与单独识字占据主流期来对汉字教材进行论述,以期通过不同主流期、不同时间段和不同角度来对汉字教材进行梳理与分析,从而展现目前主要汉字教材的发展情况、特点、优势及不足。最后是对文章中所涉及汉字教材的总结,这部分内容囊括生字、笔画、笔顺、部件结构、汉字文化小知识、练习题目等多个方面。由此,进一步提出了汉语国际教育中汉字教学和汉字教材的一些思考与建议,分别从汉字教学的阶段设置、汉字教材中汉字内容的理念、汉字教材的体例、汉字教材与时代相结合等四个方面详述,希望对完善汉字教材的编写体系与后续汉字教材的编写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成适逸凡[5](2020)在《晚清汉语教材量词研究 ——以《英华合璧》和《语言自迩集》为例》文中提出量词是现代汉语区别于古代汉语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区别于印欧语系的显着特征,同时它也是汉语学习者较难理解和掌握的词类之一。在教材编排中如何合理呈现,在实际教学中采取何种方式让学习者掌握并灵活运用,我们在不断完善和精进。本文从两套晚清代表性的汉语教材(来华传教士鲍康宁编写的《英华合璧》和外交官威妥玛编写的《语言自迩集》)中挖掘可参考价值。基于前人对汉语量词的研究和量词教学的现状考察,我们对晚清量词及其教学展开深入的分析,得出结论,晚清西人已开始尝试站在母语为汉语的角度去理解汉语,认识到了量词的独特性,尝试对量词进行简单分类,从教材呈现来看,晚清时的量词使用已具备替换名词、泛指等多种语用特征,教材编纂及量词编排体现的基本原则、量词教学方法以及翻译策略都与现今有很多相似,更有仍值得我们借鉴学习之处。本文对晚清汉语量词教学研究主要分为以下章节。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主要说明本文的研究目的、内容以及现状等。第二章是厘清教材基本结构,对教材中的量词作详细梳理,分析量词在教材中的呈现方式,归纳量词编排特点。第三章是归类总结教材中的是量词英译策略,考察域外视角对量词的理解。第四章是从语法的角度,从教材里窥探晚清时期量词与其它词类的组合能力,以及在短语、句子和篇章中具备的语用功能。第五章是通过前文的研究,总结教材中的量词教学方法,与《博雅汉语》作简要对比,以验证晚清教材先进性,为现今量词教学和编排提供参考。第六章是结论部分,总结本文对晚清教材的量词研究成果,梳理本文主要观点,并指出不足之处。
国旗[6](2020)在《《我们的汉语教室》与《我的汉语教室》(初)课文比较研究 ——兼谈短期培训汉语教材的编写》文中研究表明短期汉语培训机构在汉语国际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适用于短期汉语培训机构的教材却相对较少,相关研究较为不足。《我们的汉语教室》(以下简称《我们》)和《我的汉语教室》(以下简称《我》)是由有一定行业影响力的爱玛德(i Mandarin)短期汉语培训机构编写的两套短期培训汉语教材,《我们》是在《我》的基础上编纂而成的,但《我》也并没有停止发行,仍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本文从广义角度理解“课文”,从课文的正文、课文语言点两个角度,对《我们》和《我》的课文编写进行比较研究,挖掘其中的教材编写经验,着力分析了《我们》课文编写的进步之处与仍旧存在的不足,为进一步改进短期培训汉语教材课文编写提供参考建议。经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我们》这套短期培训汉语教材课文编写特点为:(1)注重教材的“针对性”,以来华工作人员为对象;(2)注重教材的“速成性”,侧重听说能力的培养,语法作为暗线处理;(3)注重教材的“实用性”,语料选择多与职场生活有关,增强交际实感。相较于《我》,《我们》的进步之处有:(1)课文编写体例更加完善,课文体裁分布更加合理;(2)交际角色设计更加贴近学员身份,交际场景多样性、时代性、实用性更强,课文题材更加贴近学员生活,课文题目功能性更加凸显;(3)语言点的来源更加科学,语言点的讲解更加通俗易懂;(4)课文难度降低,更加符合初级教材的定位。但《我们》仍旧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1)没有设置文化板块,语音模块有待改进,叙述体课文占比小、复习课不足,课文语言存在趣味性较低以及“中文英文化”、“对话审讯化”的现象;(2)交际角色存在称呼简单化的倾向;(3)语言点的讲解存在解释不严谨以及讲解用语学术化的现象,语言点的选择缺乏汉外对比。文章提出了一系列改进短期培训汉语教材课文编写的建议:(1)注重科学性,增添语音模块以及复习课的设置;(2)提高趣味性,优化课文语言;(3)设立专门的交际性或知识性的文化板块,增强文化性;(4)加强教学语法研究,注重语际对比。
李仪凡[7](2020)在《《中级汉语精读教程》(第二版)生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级汉语精读教程》(第二版)是北京大学出版社在2010年出版的一套长期进修中级精读对外汉语教材。本文研究对象是《中级汉语精读教程》(第二版)中的生词项目。通过采用定量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和归纳分析法对《中级汉语精读教程》(第二版)教材中的生词量及等级、生词复现、生词释义内容进行考察,笔者发现:该教材所选生词对中级水平的外国留学生来说学起来有一定难度,建议在课文中用简单词代替复杂的书面语词,然后在汉语释义里还原对应的书面语词,难度非常大的词则建议在不影响课文内容的情况下酌情进行删减;重点词编排方式比较合理,生词在课文、练习中都出现一定程度的复现,然而生词在课文中零复现比例略高,中级生词复现情况不太好,建议扩大报刊语料来源范围,并对课文内容进行适当改写,增加单册课文数量和单元总结部分,从而提高生词整体复现的临界点;生词释义内容比较完整,释义方式多样,但在汉语释义中有个别释义存在语义、结构方面的问题,在英文释义中也有个别释义存在语法方面、语义方面、语用方面的问题,建议释义形式要规范、词性要尽量对应、词义要准确、释义范畴要明确,同时释义还要考虑生词的文化内涵。
杨庆霞[8](2017)在《对外汉语中级精读教材文化词语研究 ——以《桥梁》和《博雅汉语·中级冲刺篇》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中华民族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内涵很多都蕴含于汉语中,而汉语文化词语就能让我们窥一斑而见全豹,因为汉语文化词语从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方面来体现着汉民族的文化内涵。文化词语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第二语言习得当中文化词语的掌握既是重点也是难点。而教材对于文化词语的编排方面是能影响到学生对汉民族文化的了解。本文以中级精读教材为研究对象,因为中级阶段的学生对汉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但又渴望掌握更多的中国文化。本文力图从中级精读教材中文化词语的选取和释义出发,找出中级精读教材的对于文化词语的选取、释义特点和不足之处,为对外汉语中级精读教材的编写提供一定的借鉴。所以本文第一部分绪论方面介绍了文化词语的研究状况和本文研究的重点及相关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对《桥梁-实用汉语中级教程》和《博雅汉语?中级冲刺篇》中的文化词语进行统计和对比分析,首先对文化词语进行定义和分类再进行统计和分析。第三部分对文化词语的释义问题进行了重点阐述。第四部分从文化词语的选取和文化词语的释义两方面得出文化词语在这两部精读教材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第五部分针对文化词语的选取和释义问题对对外汉语中级精读教材提出一些建议。
李明慧[9](2016)在《维吾尔语精读教材使用情况调查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新疆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地区,各民族间相互学习语言有着优良的传统,从20世纪中叶至今,新疆高校与内地部分院校陆续开办了维吾尔语专业,培养了大批通晓维吾尔语的专业人才。但半个多世纪以来,在疆与内地部分开设有维吾尔语专业的高校使用的教材种类较多,版本各异。其中使用量较大的是王阿舒教授主持编写的维吾尔语系列教材。该系列教材包括初、中级维吾尔语精读教程,初、中级维吾尔语听说教程,维吾尔语视听说教程,初、中级维吾尔语阅读教程,维吾尔语报刊阅读教程,现代维吾尔语教程,翻译教程,维吾尔文化读本,维吾尔文学作品选等15种教材。出版至今已先后被新疆师范大学、新疆财经大学、新疆农业大学、喀什大学等高校所使用,但目前针对维吾尔语教材的使用情况还没有科学系统的调查分析。基于此,本文着眼于维吾尔语系列教材的精读教材—《维吾尔语精读教程》,运用第二语言学习的相关理论,通过对新疆师范大学、喀什大学、伊犁师范学院三所高校维吾尔语专业师生的问卷调查及访谈对该精读教材进行系统的分析。旨在较全面掌握该教材的使用情况,为今后维吾尔语精读教材的修订提供建议。论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论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部分,将系统描述有关教材的相关理论和研究,包括教材的功能、评价及编写原则;第三部分对维吾尔语精读教材进行文本分析,主要从词汇、语法、语篇、文化及教辅材料等几个方面展开分析;第四部分对使用情况进行全面细致的调查研究。其中包括对使用该教材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及在部分教师和学生中进行访谈,并对问卷调查结果和访谈结果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说明;第五部分总结该教材的优点和教材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六部分从教材本身、教师及学生方面提出教材的使用建议;
白晓光[10](2015)在《国内日语专业基础阶段精读教材中基本词汇的计量考察——以《新编日语(修订本)》和《综合日语(修订版)》为对象》文中指出词汇是外语学习的起点,又是根本,同时还是各类考试中的必有项目。学生所习得的外语词汇最主要的来源仍然是所使用的教材,特别是精读教材。那么,目前我们所使用的精读教材收录的词汇又是怎样一种状况呢?它能覆盖多少基本词汇呢?这是本研究的出发点。
二、研究生精读教材参考译文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研究生精读教材参考译文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语文新手教师教科书解读能力提升的叙事研究 ——基于A教师的故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1.1 语文新手教师的教科书解读能力现状 |
1.1.2 语文教师对教科书解读的重要性 |
1.1.3 教学论研究的热点 |
1.1.4 自我发展需求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文献综述 |
1.3.1 关于新手教师的研究 |
1.3.2 关于教科书解读与教科书解读能力的研究 |
1.3.3 关于新手教师教科书解读能力的研究 |
1.4 核心概念的界定 |
1.4.1 语文新手教师 |
1.4.2 教科书解读能力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样本的选择 |
2 教科书解读能力 |
2.1 教科书解读维度 |
2.2 能力维度 |
2.3 综合维度 |
2.3.1 读懂教科书的能力 |
2.3.2 读透教科书的能力 |
2.3.3 读通教科书的能力 |
3 A教师的教科书解读能力提升故事 |
3.1 起稿:关于A教师和A学校 |
3.1.1 关于A教师 |
3.1.2 关于A学校 |
3.2 勾勒:入职初体验 |
3.2.1 与学校的“初次见面”,树立发展信心 |
3.2.2 参与职前培训,未见“教科书解读”身影 |
3.2.3 初次解读教科书,获得成果有限 |
3.3 着染:成长进行时 |
故事一:时间紧迫,简单解读文字符号 |
故事二:资料拼凑,完成教学性解读 |
3.3.1 小结:浅尝辄止,拼凑资料--教科书解读对“权威”的盲从 |
故事三:无法与鲁迅同乐,实属尴尬 |
故事四:集体备课中的解读分享 |
故事五:成熟教师示范课的触动 |
3.3.2 小结:课堂启发,教研收获--教科书解读能力在碰撞中初现 |
故事六:教科书解读有了重点 |
故事七:磨课是调整教学,更是对教科书的不断深入解读 |
3.3.3 小结:反复斟酌,实践修正--教科书解读能力在公开课中突进 |
故事八:课标与教学目标指引下的古文解读 |
故事九:有基础、有延展的教科书解读内容 |
3.3.4 小结:标准明晰,经验积累--教科书解读能力持续获得提升 |
4 探寻 |
4.1 读懂教科书的能力提升机制 |
4.1.1 读懂教科书的能力提升过程 |
4.1.1.1 理解能力的提升过程:符号识别--符号迁移 |
4.1.1.2 分析能力的提升过程:借助资料--自主分析 |
4.1.1.3 鉴赏能力的提升过程:知觉美--创造美 |
4.1.2 读懂教科书的能力提升关键因素 |
4.1.2.1 语文专业基础与经验 |
4.1.2.2 语文教科书相关资源 |
4.1.3 读懂教科书的能力提升方式 |
4.1.3.1 积累专业知识 |
4.1.3.2 多方面收集信息 |
4.1.3.3 多角度揭示内容本质 |
4.2 读透教科书的能力提升机制 |
4.2.1 读透教科书的能力提升过程 |
4.2.2 读透教科书的能力提升关键因素 |
4.2.2.1 人生经历与生命体验 |
4.2.2.2 间接经验与感悟 |
4.2.3 读透教科书的能力提升方式 |
4.2.3.1 阅读积累,丰富间接经验 |
4.2.3.2 多维对比,获得生命感悟 |
4.2.3.3 设身处地,产生情感共鸣 |
4.3 读通教科书的能力提升机制 |
4.3.1 读通教科书的能力提升过程 |
4.3.2 读通教科书的能力提升关键因素 |
4.3.2.1 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引和教学任务的规定 |
4.3.2.2 教研活动的开展 |
4.3.3 读通教科书的能力提升方式 |
4.3.3.1 研读语文课程标准 |
4.3.3.2 完善教学设计 |
4.3.3.3 积极参与教研活动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关于 A 教师教科书解读访谈的基本提纲 |
致谢 |
(2)高级阶段精读教材文学作品选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相关概念阐释 |
三、研究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高级阶段精读教材中的文学作品研究价值 |
第一节 高级阶段精读教材文学作品编选依据 |
一、理论依据 |
二、现实依据 |
第二节 高级精读教材文学作品选编原则分析 |
第三节 高级阶段精读教材中文学作品选编情况概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高级阶段精读教材文学作品选编情况统计研究 |
第一节 选文类型的统计与分析 |
第二节 选文体裁的统计与分析 |
第三节 选文话题的统计与分析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级阶段精读教材中文学作品的接受情况调查 |
第一节 问卷设计与实施 |
一、调查问题编制 |
二、调查的实施 |
第二节 问卷统计与分析 |
第三节 访谈分析 |
一、访谈对象 |
二、访谈问题设计 |
三、访谈过程 |
四、访谈结果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级阶段精读教材中文学作品选编建议 |
第一节 以语言教学为落脚点 |
第二节 实用性与文学性要协调统一 |
第三节 扩大课文的选编范围 |
第四节 重视课后阅读的引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高级阶段精读教材文学作品选编情况调查 |
附录 2 访谈记录 |
致谢 |
(3)《新概念汉语》(中级)与《HSK标准教程4》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 |
一、《新概念汉语》(中级)和《HSK标准教程4》整体设计对比 |
(一)教材的编写理念 |
(二)教材的编排体例 |
二、《新概念汉语》(中级)和《HSK标准教程4》课文对比 |
(一)课文形式 |
(二)课文话题 |
三、《新概念汉语》(中级)和《HSK标准教程4》生词对比 |
(一)生词的分布与数量 |
(二)课文生词等级 |
四、《新概念汉语》(中级)和《HSK标准教程4》语言点对比 |
(一)语言点的选择 |
(二)语言点的释义 |
五、《新概念汉语》(中级)和《HSK标准教程4》练习对比 |
(一)练习的题量 |
(二)练习的题型 |
六、教材编写建议 |
(一)课文方面 |
(二)生词方面 |
(三)语言点方面 |
(四)练习方面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对外汉语中级教材问卷调查 |
致谢 |
(4)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汉语国际教育汉字教材的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问题的缘起 |
二 研究现状综述 |
三 研究方法与内容 |
第一章 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汉字教学和汉字教材 |
第一节 汉字教学的起源和目的 |
第二节 汉字教学的模式 |
第三节 汉字教学的方法 |
第四节 汉字教材的编写原则 |
小结 |
第二章 “随文识字”汉字教材的发展演变 |
第一节 初步探索期:1950—1979 年 |
第二节 日渐成熟期:1980—1990 年 |
第三节 全面繁荣期:2000 年—至今 |
小结 |
第三章 “单独识字”汉字教材的发展演变 |
第一节 反思开创期:1990—1999 年 |
第二节 全面繁荣期:2000 年—至今 |
第三节 其他类型的汉字教材 |
小结 |
第四章 汉字教材的内容总结与编写展望 |
第一节 汉字教材包含内容的总结 |
第二节 汉字教材编写的思考与建议 |
小结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相关汉字教材的内容展示 |
附录二:汉字教材出版情况 |
附录三:《赢在中国·语音汉字篇》汉字篇内容设置情况 |
致谢 |
(5)晚清汉语教材量词研究 ——以《英华合璧》和《语言自迩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研究对象及内容 |
1.3 研究现状 |
1.4 创新点及研究方法 |
2.《英华合璧》与《语言自迩集》量词概述 |
2.1 两套教材结构梳理 |
2.2 量词收词情况比较 |
2.3 量词呈现方式分析 |
2.4 量词编排体例概述 |
3.《英华合璧》与《语言自迩集》量词翻译策略 |
3.1 量词翻译策略分析 |
3.2 量词独立翻译策略 |
3.3 量词在语境中的翻译策略 |
4.《英华合璧》与《语言自迩集》量词组合及语用特征 |
4.1 量词的组合能力 |
4.2 量词的重叠 |
4.3 量词的语用特征 |
5.《英华合璧》与《语言自迩集》量词教学方法及思考 |
5.1 量词的教学方法 |
5.2 与现今量词教学比较 |
5.3 量词的教学思考 |
6.结论 |
6.1 主要观点 |
6.2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后记 |
(6)《我们的汉语教室》与《我的汉语教室》(初)课文比较研究 ——兼谈短期培训汉语教材的编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对外汉语教材研究综述 |
二、对外汉语教材课文研究综述 |
三、《我们的汉语教室》与《我的汉语教室》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内容 |
第四节 研究意义 |
第五节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课文正文的比较研究 |
第一节 形式比较研究 |
一、编写体例 |
二、课文体裁 |
三、语体风格 |
第二节 内容比较研究 |
一、交际角色 |
二、交际场景 |
三、课文题材 |
四、课文难度 |
第二章 课文语言点比较研究 |
第一节 语言点的选取 |
第二节 语言点的讲解 |
第三节 语言点的排序 |
第三章 研究结论与编写建议 |
第一节 《我们》与《我》课文比较研究结论 |
一、《我们》课文编写的进步与不足 |
二、《我们》的编写特点及产生原因 |
第二节 对短期培训汉语教材课文的编写建议 |
一、正文的建议 |
二、语言点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中级汉语精读教程》(第二版)生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中级汉语精读教程》(第二版)生词量及生词等级考察 |
第一节 《中级汉语精读教程》(第二版)生词量统计分析 |
一、第Ⅰ册每课生词量 |
二、第Ⅱ册每课生词量 |
三、全册生词量 |
第二节 《中级汉语精读教程》(第二版)生词等级统计分析 |
一、大纲中的词语 |
二、大纲未录词语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中级汉语精读教程》(第二版)生词复现考察 |
第一节 生词复现相关概念界定及有关研究结论 |
一、生词复现相关概念界定 |
二、有关研究结论 |
第二节 《中级汉语精读教程》(第二版)课文中生词复现统计分析 |
一、中级生词在课文中的复现情况 |
二、每课生词在课文中的复现情况 |
三、重点生词在课文中的复现情况 |
第三节 《中级汉语精读教程》(第二版)练习中生词复现统计分析 |
一、中级生词在练习中的复现情况 |
二、每课生词在练习中的复现情况 |
三、重点生词在练习中的复现情况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级汉语精读教程》(第二版)生词释义考察 |
第一节 《中级汉语精读教程》(第二版)生词释义内容 |
一、生词汉语释义内容 |
二、生词英文释义内容 |
第二节 《中级汉语精读教程》(第二版)生词释义模式 |
一、生词汉语释义模式 |
二、生词英文释义模式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级汉语精读教程》(第二版)生词编写的优点、不足及修订建议 |
第一节 《中级汉语精读教程》(第二版)生词编写的优点 |
一、课文中重点词突出明确,有利于生词的教与学 |
二、练习中生词复现方式多样,有利于巩固生词知识 |
三、生词的辨义特征明显,有利于生词的分类学习 |
四、生词汉语例释多样,有利于内化、拓展生词的知识体系 |
第二节 《中级汉语精读教程》(第二版)生词编写的不足 |
一、生词量及生词等级方面编写的不足 |
二、生词复现方面编写的不足 |
三、生词释义方面编写的不足 |
第三节 《中级汉语精读教程》(第二版)生词修订建议 |
一、生词量及生词等级方面的修订建议 |
二、生词复现方面的修订建议 |
三、生词释义方面的修订建议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对外汉语中级精读教材文化词语研究 ——以《桥梁》和《博雅汉语·中级冲刺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术语和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一、汉语文化词语的重要性 |
二、文化在汉语传播中的重要性 |
三、汉语文化词语在教材中的重要性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传播中国文化 |
二、减少交际摩擦 |
第三节 研究的对象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的对象 |
二、研究的方法 |
第四节 理论依据 |
一、教材分析评估理论 |
二、动态对等理论 |
三、认知图式理论 |
第五节 研究综述 |
一、相关研究 |
二、几点分析 |
第二章 教材中文化词语的统计和分析 |
第一节 汉语文化词语的相关阐述 |
一、汉语文化词语内涵的界定 |
二、文化词语与一般词语的区别 |
三、汉语文化词语的分类 |
第二节 《桥梁》《博雅汉语?中级冲刺篇》中文化词语的统计 |
一、《桥梁》中文化词语的统计 |
二、《博雅汉语?中级冲刺篇》中文化词语的统计 |
第三节 《桥梁》《博雅汉语?中级冲刺篇》中文化词语的分析 |
一、文化词语选取的数量分析 |
二、文化词语选取的文化内容分析 |
第三章 文化词语在中级精读教材中编排呈现分析 |
第一节 文化词语在课文中编排呈现分析 |
一、文化词语呈现在标题中 |
二、文化词语的讲解融入到课文中 |
第二节 汉语文化词语注释的情况及分析 |
一、一般文化词语的释义 |
二、熟语的释义 |
第四章 中级精读教材中文化词语编排的问题 |
第一节 中级精读教材文化词语选取的局限性 |
一、选取数量不够 |
二、选取主要集中于超纲词 |
三、文化词语种类集中 |
四、选取常用文化词语少 |
五、不同教材的共选词语少 |
第二节 中级精读教材文化词语的释义不够准确 |
一、从认知图式理论分析文化词语的释义 |
二、从动态对等理论分析文化词语的释义 |
第五章 中级精读教材中文化词语编排的建议 |
第一节 中级精读教材文化词语选取建议 |
一、加大文化词语选取量 |
二、多关注丙级类文化词语的选取 |
三、选取时保持一定的均衡性 |
四、多选取常用有代表性的文化词语 |
五、促进文化词语等级大纲的形成 |
第二节 中级精读教材中文化词语的释义建议 |
一、文化词语的释义要准确 |
二、文化词语的释义要全面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9)维吾尔语精读教材使用情况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调查对象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外相关研究 |
2.2 疆内相关研究 |
3 教材的文本分析 |
3.1 教材的编写体系概述 |
3.2 教材编写者的理念 |
4《维吾尔语精读教程》的使用情况调查分析 |
4.1 三所学校维吾尔语专业的办学情况 |
4.2 对三所学校的学生调查问卷的分析 |
4.3 与教师访谈的分析 |
5 调查结论 |
5.1 关于教材的指导理论 |
5.2 关于词汇 |
5.3 关于语篇 |
5.4 关于民族文化 |
5.5 关于语法 |
5.6 关于结构 |
5.7 关于教辅材料 |
6 反思与建议 |
6.1 反思 |
6.2 建议 |
结语 |
附录 |
附录1 学生问卷 |
附录2 教师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万事开头难》译文 |
附录《(?)》原文 |
后记 |
四、研究生精读教材参考译文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语文新手教师教科书解读能力提升的叙事研究 ——基于A教师的故事[D]. 郑媛.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高级阶段精读教材文学作品选编研究[D]. 罗妍.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1(02)
- [3]《新概念汉语》(中级)与《HSK标准教程4》比较研究[D]. 陈艳.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4]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汉语国际教育汉字教材的发展研究[D]. 张泽辉. 兰州大学, 2021(02)
- [5]晚清汉语教材量词研究 ——以《英华合璧》和《语言自迩集》为例[D]. 成适逸凡. 暨南大学, 2020(04)
- [6]《我们的汉语教室》与《我的汉语教室》(初)课文比较研究 ——兼谈短期培训汉语教材的编写[D]. 国旗. 广西大学, 2020(07)
- [7]《中级汉语精读教程》(第二版)生词研究[D]. 李仪凡. 黑龙江大学, 2020(05)
- [8]对外汉语中级精读教材文化词语研究 ——以《桥梁》和《博雅汉语·中级冲刺篇》为例[D]. 杨庆霞. 云南师范大学, 2017(02)
- [9]维吾尔语精读教材使用情况调查分析[D]. 李明慧. 新疆师范大学, 2016(11)
- [10]国内日语专业基础阶段精读教材中基本词汇的计量考察——以《新编日语(修订本)》和《综合日语(修订版)》为对象[J]. 白晓光. 日语教育与日本学研究, 20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