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牦牛最大月产奶量的环境因素研究

影响牦牛最大月产奶量的环境因素研究

一、环境因素影响牦母牛最高月产奶量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和占星,黄梅芬,赵刚,杨凯,高月娥,亐开兴,张继才,赵婷婷,和映光,王安奎[1](2021)在《中甸犏牛的产犊季节、泌乳期分布及产奶量变化规律》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旨在探讨中甸犏牛的产犊季节、泌乳期分布及产奶量变化规律,为提升犏牛产奶量措施的制定等提供重要参考。【方法】基于香格里拉社区的犏牛养殖模式,对中甸犏牛(n=142)从产犊的第2天开始,每天早晚各挤奶一次,连续记录挤奶量直至停止挤奶为止,并统计分析产犊时间、泌乳期及各泌乳月的产奶量等。【结果】母犏牛在春、夏、秋和冬季产犊的比例分别占63.38%、30.99%、4.23%和1.41%。母犏牛的泌乳期分布范围宽,5个月(153 d)至14个月(427 d)不等,其中泌乳期为5个月的占24.40%,6~8个月的占46.40%,9~12个月的占28.0%,13~14个月的占1.20%,泌乳期在8个月以下的占70.8%。母犏牛泌乳期6、8、10和12个月的产奶量分别为578.5、722.6、924.1和1103.8 kg,折算成日平均产奶量分别为3.15、2.95、3.03和3.02 kg,不同泌乳期的犏牛日均产奶量比较差异不显着(P>0.05)。母犏牛在年内不同月份产奶量比较结果表明,7月和8月为一年中的产奶高峰期,分别与1-5月、11月和12月的比较差异极显着(P<0.01)。在不考虑胎次、季节和补饲的前提下,母犏牛第2~5个泌乳月为泌乳盛期,月产奶量可保持103~120 kg。其中,第3个泌乳月的产奶量为最高,显着高于第1和7个泌乳月及之后各个泌乳月的产奶量(P<0.01);根据不同泌乳月的产奶量数据建立的一元五次方程的泌乳曲线与实际产奶量的拟合度极高(R2=0.9772)。【结论】中甸犏牛的产犊集中期为春季,其泌乳期为5~14个月,分布范围宽,日平均产奶量2.95~3.15 kg,一年中以7-8月的产奶量最高;在14个泌乳月的泌乳期中第2~5个泌乳月为泌乳盛期。

王翌翀[2](2021)在《北京地区奶牛场生产性能分析及优化方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旨在利用奶牛养殖过程中记录的数据对奶牛产奶性能和繁殖性能进行分析。按照国际标准收集北京地区5个牧场2019年1月-2020年12月牛只个体信息、DHI测定记录和繁殖记录,利用SPSS25.0单因素方差Duncan模型及T检验进行显着性分析,对奶牛生产性能进行计算(平均值±标准差);使用一般线性多变量模型对代表性牧场2号牧场和4号牧场胎次、产犊季节对空怀天数、输精次数进行研究;利用课题组自主研发的《奶牛场智能管理系统》对DHI数据、繁殖记录进行整理;使用Excel 2016绘制折线图和柱状图。经研究获得如下结果:2020年,5个牧场年均产奶量较2019年均有所增加。2020年,1、3、5号牧场产奶量显着高于2号和4号牧场(P<0.05)。5个牧场乳蛋白水平均处于3.21-3.58%,2号牧场乳脂率显着(P<0.05)低于其他牧场,3号和5号牧场乳脂率>4.8%牛只比例较大,4号牧场乳脂率<2.5%比例较大。1、2、4、5号牧场脂蛋比<1.10比例较高,存在酸中毒风险,3号牧场脂蛋比>1.40比例较高,存在酮病风险。5个牧场各季节MUN均在10-18mg/dL之间,其中1号和2号牧场个别月份MUN>18mg/dL比例较高,3号和4号牧场个别月份MUN<10mg/dL比例较高。2020年3号牧场SCC显着低于其他牧场(P<0.05),1、2、5号牧场SCC显着(P<0.05)增加。2号牧场产犊间隔超过理想值。5个牧场产后第一次配种平均天数均超过理想水平。5号牧场始配天数最合理,3号牧场泌乳150d配准率最高,5号牧场首配妊娠率最佳。综上所述,5个牧场两年校正奶量综合排名:3号>5号>1号>2号>4号。1号牧场应加强泌乳后期管理,关注奶牛瘤胃健康,及时调整奶牛精粗饲料比、蛋白组成。2号牧场关注热应激对牛只产奶量的影响,头胎牛的瘤胃健康,经产牛酮病及能量负平衡发生,加强同期发情操作及奶牛发情鉴定工作。3号牧场应注意头胎牛冷应激,应加强营养调控,提高首配妊娠率较低,注意饲料能氮比,规避牛只能量负平衡问题。4号牧场关注温度对奶牛产奶量的影响,关注奶牛乳房健康,谨防瘤胃酸中毒现象发生。5号牧场应适当补充蛋白质,并预防酮病、能量负平衡的发生,关注奶牛乳房健康。

米希乐[3](2020)在《蒙古国奶牛饲养集约化经营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蒙古国以拥有优质的乳品而自豪。在蒙古国,牧业部门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每年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贡献率为10-13%。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市民对乳制品的质与量的要求均大幅提升,但蒙古国乳品业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为了进一步的发展经济与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加速发展乳品业并带动牧业全面发展是必要的。采用半结构式问卷,于2019年对91名小规模奶农进行了抽样调查,收集了过去一个月的社会经济因素和牛奶产量的等横断面数据。采用随机前沿模型分析牛奶生产的技术效率、配置效率和经济效率,并用Tobit模型评估与经济效率相关的因素。结果显示,农户平均技术效率为68.7%,平均配置效率为91.3%,平均经济效率为62.6%。这个结果说明,由于农民具有较高的配置效率,因此技术效率低是导致农民经济效率低的主要原因。从调查结果来看,乳品业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影响到了生产效率。因此,应通过调整现有的投入和生产成本实现生产率的提高。农民的规模收益率不断提高表明,提高对现有资源的利用率将使牛奶产量相应增加。扩大牛群规模、用足够的浓缩物喂养奶牛以及确保牲畜的保健费用充足,可以有效提升小规模农户的牛奶生产率。与此同时,研究发现年长的农民对牛奶生产的技术效率低下负有责任;精料和其他饲料的成本是乳品生产总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此外,农户之间的配置效率水平相当高,这表明研究区农户虽然资源贫乏,但在成本最小化方面是有效率的。年龄、家庭规模、奶牛养殖占收入比重、雇佣劳动力和浓缩物月成本是影响蒙古小规模奶农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因此,应该采取相应干预措施,通过适当利用现有投入,以及降低生产成本去全力提高生产效率。

姜明明[4](2020)在《饲养密度和免疫增强剂对围产期奶牛健康指标和生产性能的影响》文中提出围产期奶牛的饲养管理是奶牛饲养中的热点问题。围产期奶牛的饲养管理非常重要,不适宜的饲养管理将对奶牛以及犊牛的健康和生产性能产生不良影响。提高饲养密度是集约化牧场通用的管理措施,然而高饲养密度被认为是影响奶牛健康和生产性能的高风险因子。产后奶牛机体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免疫力降低就是其中之一。我国牧场集约化发展很快,但未见关于饲养密度对围产期奶牛影响的研究;给围产期奶牛饲喂免疫增强剂已有报道,但免疫增强剂多为单一成分。本研究选定规模化牧场,以经产奶牛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行为、免疫、代谢、健康和生产性能等指标,探明围产前期饲养密度和饲喂复合免疫增强剂对母牛和犊牛的影响,并探索其发生机制;将对围产期奶牛饲养管理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共包括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选择健康的48头经产荷斯坦奶牛,设80%组、100%组和120%组三个密度梯度。对行为学、血液生化指标、生产性能指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围产前期随着饲养密度增加,奶牛的躺卧时间和反刍时间都减少。80%组的奶牛有更多的躺卧时间和反刍时间(P<0.05),80%组比100%组躺卧时间增加了1.2 h,80%组比100%组反刍时间增加了0.54 h。(2)尽管研究发现围产前期不同饲养密度对产奶量、乳成分、平均产犊日期及初乳质量和产量均没有影响,但80%组第一个泌乳月的产奶量显着高于100%和120%组。(3)围产前期不同饲养密度有影响奶牛血钙浓度的趋势(P<0.1),血液皮质醇、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总蛋白、尿素氮和钙随着分娩时间的临近差异显着(P<0.05)。(4)围产前期饲养密度对瘤胃发酵参数没有影响,但是时间效应有影响。乙酸和氨态氮浓度随着分娩临近而降低,而戊酸、异丁酸和异戊酸浓度则随着分娩临近而升高。第二部分,对第一部分中三个密度梯度的48头经产奶牛所产健康犊牛进行体尺、体重和血液生化指标检测。结果表明:(1)围产前期不同饲养密度对犊牛血液中皮质醇、尿素氮、钙和总蛋白无显着影响,但80%密度组母牛所产犊牛血液中皮质醇浓度(58.3 mmol/L)比100%密度组(65.8 mmol/L)和120%密度组(61.0 mmol/L)稍低。(2)出生后第1 d和第7d的体长、体高、胸围和腹围无差异,但犊牛体重在此期间增加明显(P<0.01)。第三部分,选择健康的48头经产荷斯坦奶牛作为试验动物,使用复合免疫增强剂(compound immunomodulator,CI),设CI0、CI60和CI90三个试验组,对应每头每天CI的添加量分别为0 g、60 g和90 g。试验期从产前-60 d到产后35 d。在产前-60 d、-28 d、-14d、-7 d和产后1 d、7 d、14 d和28 d,分析干物质采食量(DMI)、体重、生产性能、血液生化指标、中性粒细胞吞噬能力和外周血白细胞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1)CI添加对DMI无影响。DMI随分娩时间而变化,在分娩前降低,分娩后增加,各组差异不显着。(2)CI添加量对围产期奶牛体重影响显着。产前-7d CI0组的体重变化百分(PWC)与CI60组的差异显着(P<0.01);产后第14d,CI0组的PWC显着大于CI60(P<0.01)和CI90组(P<0.05)的。(3)产后35 d内,CI添加对生产性能指标影响差异显着。产奶量、4%标准乳产量和所有乳成分均存在时间效应(P<0.01);各组牛奶体细胞数差异显着(P<0.01),CI0组在产后第7 d至第28 d显着高于CI60和CI90组(P<0.05);对初乳产量和质量无影响,与CI0组相比,CI90组Ig G有增加趋势(P<0.1)。(4)CI添加量对血液生化指标影响较大。产前产后不同剂量CI对皮质醇、非酯化脂肪酸(NEFA)和β-羟丁酸(BHB)含量有影响;在产犊时,随着CI添加量的增加,结合珠蛋白浓度下降(P<0.1),其中CI0组浓度高于CI90组(P<0.05);CI添加对血清总蛋白含量无影响,但在围产后期,血清总蛋白随着CI添加量的增加有上升趋势(P<0.1);血清白蛋白浓度在产前随着CI的补充而降低(P<0.05),在产前-14 d显着降低(P<0.05),其中CI0组的浓度高于CI60和CI90组(P<0.05);随CI添加的增加,CI60和CI90组中血清球蛋白浓度增加(P<0.05),CI0组球蛋白浓度在围产前期低于CI60(P<0.05),在围产后期低于CI90(P<0.05);血清钙浓度在产前降低(P<0.05),但在产后有增加趋势(P<0.1),CI0组产前-28 d钙浓度高于CI60和CI90组(P<0.05),但产后-7 d低于CI60(P<0.05)和CI90(P<0.1)组,CI60和CI90组产前-28d血清钙浓度降低(P<0.05),而产后第7 d血清钙浓度升高(P<0.05)。(5)中性粒细胞(NEUT)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吞噬能力受围产期不同时间点和试验处理的影响(P<0.05)。NEUT对大肠杆菌的吞噬能力,在泌乳第1 d和第7 d,各组差异显着(P<0.05),产后-1 d,CI60组最高(P<0.01),产后-7 d,CI90和CI60组高于CI0组,产后-35 d,CI60组高于CI0(P<0.05);NEUT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吞噬能力,产后-1 d,CI60组最高(P<0.01),产后-35 d,CI60和CI90组相似,均高于CI0组(P<0.05)。(6)CI添加量对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CXCL8)和L-选择素(SELL)的表达有显着影响(P<0.05)。在-14 d和35 d,CI0组的CXCL8表达低于CI60组(P<0.05)。SELL表达受时间影响显着(P<0.01),各组在-14 d和35 d表达显着增强(P<0.05);此外,从-60 d至28 d有增强趋势(P<0.1),其中CI60组高于CI0组(P<0.01);在-14 d,CI60组高于CI0组(P<0.05);在35 d,CI90组最高(P<0.05)。第四部分,分别从第一部分中80%组和120%组,以及第三部分中CI0组和CI60组中奶牛各3头,采外周血,收集外周血中的免疫细胞,提取总RNA和总蛋白,分别进行转录组和蛋白组测序分析。结果表明,(1)在饲养密度对比组中,共测得基因12237个,80%组和120%组共有基因10334个,占总测得基因的84.4%,其中表达无差异基因7351个,占共有基因的71.1%,上调(表达倍数≧1.5)基因1732个,占共有基因的16.8%,下调(表达倍数≦0.67)基因1251个,占共有基因的12.1%;共测得蛋白9290个,80%组和120%组共有蛋白8006个,占总蛋白的86.2%,其中表达无差异的蛋白6112个,占共有蛋白的76.3%,上调的蛋白1108个,占共有蛋白的13.8%,下调的蛋白846个,占共有蛋白的9.9%;转录组和蛋白组共有的上调基因456个,占总上调基因的19.1%,下调基因412个,占总下调基因的24.5%。(2)在CI对比组中,共测得基因11175个,CI0组和CI60组共有基因9164个,占总测得基因的82.0%,其中表达无差异基因7542个,占共有基因的82.3%,上调基因669个,占共有基因的7.3%,下调基因953个,占共有基因的10.4%;共测得蛋白9135个,CI0组和CI60组共有蛋白7546个,占总蛋白的82.6%,其中表达无差异蛋白6308个,占共有蛋白的83.6%,上调蛋白567个,占共有蛋白的7.51%,下调蛋白为671个,占共有蛋白的8.89%;转录组和蛋白组共有的上调基因289个,占总上调基因的30.5%,下调基因367个,占总下调基因的29.2%。(3)对各组对比中差异基因进行GO注释和KEGG pathway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基因所涉及到的功能和通路相似,主要涉及的信号通路有炎症相关通路(如Jak/Stat通路、NF-κB通路、MAPK通路)、代谢相关通路(如萄糖代谢、能量代谢、脂多糖代谢)和免疫相关通路(如Toll样受体通路、B细胞受体通路、T细胞受体通路)。综上所述,围产前期饲养密度为80%的奶牛有更长的躺卧和反刍时间,对奶牛健康和福利更有益,而对哺乳期犊牛的生长性能和免疫无显着影响。在围产期开始补充CI可缓解能量负平衡和免疫抑制,调节与分娩有关的炎症反应,利于产后恢复及健康的改善,推荐量饲喂60克/头/天。围产前高密度主要通过抑制奶牛细胞中与代谢、炎症和免疫相关的基因及通路而影响奶牛的生产性能和机体健康,补充CI则可通过激活细胞中与代谢和免疫相关的基因及其通路,平衡机体的物质代谢、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增进奶牛的生产性能和健康。高密度饲养影响围产期奶牛生产性能及健康的整体调控机制及其应对策略及CI提高和调节奶牛代谢和免疫的具体通路和机制等相关工作仍在研究中,未来有望通过多组学测序及其整合分析手段,从分子细胞水平到机体整体水平深入揭示调节机制。

唐程[5](2020)在《干奶期母牛热应激对母牛和犊牛生长、生产性能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文中提出干奶期作为奶牛生产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个阶段,在此时期胎儿在母体内快速发育,乳腺组织也行生长更新。在干奶期受到热应激的奶牛会在随后的泌乳过程中产奶量减少,并造成免疫功能受损,影响所产犊牛机体健康和生长性能。因此,本论文以干奶期未受热应激(秋季产犊,Cooling,CL组)的奶牛为对照,通过对干奶期热应激母牛(夏季产犊,Heat stress,HT组)的生产性能、所产犊牛的生长性能,以及对干奶牛产前1周内、产后第1、7、14、28和56天和犊牛在饲喂初乳前、3、7、14、28和56日龄时的血常规和血浆生化指标进行了检测研究,探究干奶期热应激对母牛和犊牛生产、生长性能和血液生化的影响。所得结果如下:1.热应激的测定及其对干奶期奶牛直肠温度的影响夏秋两季牛舍环境温湿指数(Temperature Humidity Index,THI)分别为71.64±0.43和63.01±0.10,差异极显着(P<0.01);夏季和秋季干奶母牛直肠温度(Rectal Temperature,RT)分别为 39.02±0.19 和 38.95±0.01 度,差异极显着(P<0.01)。以上结果表明在夏季试验期间奶牛一直处于热应激环境中,能够用于评估热应激对干奶期奶牛的影响。2.热应激对母牛生产性能的影响干奶期热应激对初乳白利糖度值无显着影响(P>0.05),但干奶期经历热应激的母牛初乳合格率下降19.23%;HT组奶牛整个泌乳期的平均产奶量为34.89±0.57 kg,CL组的平均产奶量为41.78±1.16kg,干奶期经历热应激奶牛产奶量显着下降(P<0.01);干奶期热应激对整个泌乳周期(10个泌乳月)的平均乳脂率、乳蛋白率和乳中体细胞数(Somatic cell count,SCC)无显着性影响(P>0.05),但第1泌乳月HT组的乳蛋白率和SCC显着高于CL组(P<0.05)。3.热应激对犊牛生长性能的影响。在夏季和秋季所产犊牛初生重差异不显着(P>0.05),二月龄断奶重HT组显着高于CL组(P<0.05);HT组犊牛出生时的体斜长与CL组无显着差异(P>0.05),但出生时HT组的体高、胸围显着高于CL组(P<0.01);在断奶时两组的体高无显着差异(P>0.05),HT组犊牛体斜长和胸围显着高于CL组(P<0.05)。4.热应激对母牛血液生化的影响干奶期热应激极显着增加了干奶牛单核细胞百分比(P<0.01),并使随后泌乳早期的平均白细胞计数、平均中性粒细胞计数显着下降(P<0.05),导致平均血红蛋白计数、平均红细胞压积、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血小板平均体积和血小板分布宽度出现极显着下降(P<0.01),平均单核细胞百分比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显着升高(P<0.05)。与CL组相比,HT组在泌乳第1 d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显着降低(P<0.05),在泌乳第7 d单核细胞百分比显着增加(P<0.05),泌乳第14 d单核细胞百分比极显着增加(P<0.01),平均红细胞体积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显着下降(P<0.05),在泌乳第28 d红细胞压积和血小板计数显着下降(P<0.05)、血小板压积极显着降低(P<0.01),在泌乳第56 d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极显着上升(P<0.01),红细胞压积、平均红细胞体积、血小板平均体积和血小板宽度极显着降低(P<0.01)、血小板压积显着下降(P<0.05)。热应激环境会显着影响干奶牛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分泌,导致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α极显着降低(P<0.01)和免疫球蛋白G浓度的显着下降(P<0.05)。并会过度到泌乳阶段,试验期间HT组与CL组血液中热应激蛋白70平均值差异极显着(P<0.01),表明HT组奶牛受到热应激的影响;在经历热应激后的母牛血液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生长激素(GH)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平均值显着下降(P<0.05),而过氧化脂质(LPO)和GnRH浓度平均值显着升高(P<0.05),β-羟丁酸(BHBA)和胰岛素(Insulin)含量平均值极显着升高(P<0.01)。与CL组相比,HT组在泌乳第1 d的BHBA显着上升(P<0.05),在泌乳第7 d的Hsp-70显着增加(P<0.05),在泌乳第14 d的Insulin显着上升(P<0.05),ACTH 显着降低(P<0.05),泌乳第 28 d 的 BHBA、SOD 和 Hsp-70 浓度显着增加(P<0.05),IgG显着降低(P<0.05),泌乳第56 d的BHBA、Hsp-70和LPO浓度显着增加(P<0.05)。5.热应激对犊牛血浆生化的影响。干奶期经历热应激后所产犊牛的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计数和红细胞压积平均值极显着上升(P<0.01)、单核细胞百分比出现显着上升(P<0.05),而淋巴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百分数、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压积平均值极显着下降(P<0.01)。与CL组相比,HT组在3日龄时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极显着上升(P<0.01),淋巴细胞绝对值、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显着降低(P<0.05)、淋巴细胞百分比、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压积极显着降低(P<0.01),7日龄时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极显着上升(P<0.01),淋巴细胞绝对值显着降低(P<0.05)、淋巴细胞百分数出现极显着下降(P<0.01),在14日龄时中性粒细胞计数显着上升(P<0.05)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极显着上升(P<0.05),淋巴细胞绝对值显着降低(P<0.05)和淋巴细胞百分数极显着下降(P<0.01),28日龄时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出现极显着上升(P<0.01)、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计数显着上升(P<0.05),淋巴细胞绝对值、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压积显着降低(P<0.05)、淋巴细胞百分比极显着下降(P<0.01),在56日龄时中性粒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和血红蛋白计数极显着上升(P<0.01)、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显着上升(P<0.05),淋巴细胞百分数显着降低(P<0.05)、红细胞分布宽度、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压积极显着降低(P<0.01)。干奶期遭遇热应激后所产犊牛血液中HSP-70平均值极显着上升(P<0.01);干扰素-γ(IFN-γ)、GnRH、Insulin和LPO平均值显着下降(P<0.05),ACTH平均值极显着下降(P<0.01),Cortisol、GH和TNF-α浓度显着上升(P<0.05)。与CL组相比,HT组在饲喂初乳前TNF-α显着升高(P<0.05),在3日龄ACTH显着下降(P<0.05)和LPO极显着降低(P<0.01),7日龄时ACTH和TNF-α显着降低(P<0.05),Hsp-70显着上升(P<0.05),14日龄的ACTH显着降低(P<0.05),Hsp-70 显着上升(P<0.05),28 日龄的 SOD 和 TNF-α 显着上升(P<0.05),LPO显着降低(P<0.05),在56日龄时IFN-γ显着降低(P<0.05),IgG和GH显着上升(P<0.05)。综上所述,当THI>68时,奶牛会出现热应激,使奶牛的直肠温度极显着上升;在干奶期经历热应激的奶牛初乳合格率降低,并造成泌乳期产奶量下降,显着增加第一泌乳月的SCC,同时对母牛和所产犊牛的血常规指标和血浆生化指标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总之,干奶期遭遇热应激不仅显着降低产后奶牛的生产性能,同时打破母牛和犊牛能量代谢和氧化应激平衡,影响激素分泌,降低免疫机能。

王维[6](2019)在《闽北某规模化奶牛场DHI数据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奶牛生产性能测定被世界奶业公认为最科学有效地牧场管理工具,是评价牧场管理水平的重要依据,可以提高奶牛群管理水平和奶牛的生产性能,并且为奶业的科学研究提供准确数据。本试验收集了福建省南平地区A规模化奶牛场2015年~2018年期间39个月的奶牛生产性能测定报告,共计24092条奶牛记录数据信息。旨在通过探讨牛舍环境、奶牛的胎次以及泌乳阶段、季节月份等因素对奶牛产奶量和乳成分的影响,奶牛体细胞数与产奶量和乳成分的关系,从而为奶牛场的饲养管理、日粮搭配、牛群结构以及乳房炎的防治工作提供理论基础,指导奶牛场科学高效地饲养管理奶牛,推进国内奶牛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第一部分:通过对南平地区A规模化奶牛场产奶数据的整理,探讨自然月份对奶牛产奶量的影响。该地区的暑热天气从5月份开始至9月份,长达5个月,使得6月产奶量降幅5%,7月份产奶量降幅18%,日产奶量在30kg以上奶牛降幅大于20kg,产奶量越高的奶牛降幅越大,降幅约为0.42kg/kg。自然月份、胎次以及泌乳时期对奶牛产奶量的影响显着。1~3月份产奶量最高,8月份产奶量最低。1~4胎次的奶牛随着胎次的上升,产奶量表现出逐渐升高趋势,4胎次以后,产奶量呈现出直线下降趋势。泌乳前中期,产奶量表现出缓慢下降趋势;泌乳后期,产奶量表现出直线下降趋势。夏季高温是影响产奶的主因,高胎次牛的数量锐减,以3胎为转折点,略优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二部分:体细胞数(SCC)和胎次对奶牛产奶量的影响显着。各月份1-2胎体细胞数较低,多在国家标准之内,而3-4胎体细胞多超标,全群达标依赖于1-2胎的贡献。牛乳中体细胞数(SCC)与乳蛋白率、乳脂率之间具有极显着正相关,与乳糖含量之间具有极显着负相关。夏季体细胞数有5月高峰意味热应激与乳腺损伤,靠加速细胞凋亡维持产奶量,冬春季节体细胞数高峰,意味乳腺更新对产奶量提高之关联。第三部分:受到自然月份和地理气候因素的影响,该地区该地区5月和9~10月乳脂肪含量最高,11~1月最低;12~2月乳蛋白含量最高,3~7月最低;11~3月乳糖含量最高,6~9月最低。产奶量高的月份乳脂肪含量低,乳糖和蛋白含量高;产奶量低的月份脂肪含量高,乳糖和乳蛋白含量低。不同胎次对乳成分含量变化影响的结果分析中可以看出,乳脂肪含量和乳蛋白含量在1~3胎次有较高的值,随着胎次的增加表现出逐渐减少态势。随着泌乳天数上升,乳糖含量呈现出逐渐减少趋势,而乳蛋白含量、乳脂肪含量以及干物质含量则表现出逐渐升高趋势。乳糖含量可以用以判定奶牛健康与生产水平。该场乳脂率与乳蛋白率均优于国家标准,奶产量与乳质为南方乳业之佼佼者。

张志登[7](2019)在《热应激对宁夏地区泌乳奶牛生产性能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宁夏地区夏季高温持续时间和强度不断增加。夏季热应激通常导致奶牛体温升高,干物质摄入减少,产奶量降低,生长速度减慢,繁殖率低。因此,缓解热应激对奶牛生产性能和繁殖性能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宁夏某奶牛场繁殖性能的调查,研究了热应激对奶牛直肠温度和呼吸频率、血液生化指标、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功能的影响,为探讨热应激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机理奠定了基础。试验一热应激对泌乳奶牛直肠温度及呼吸频率的影响本次试验于2018年4月、8月、9月在宁夏农垦贺兰山奶业有限公司茂盛牧场进行,根据泌乳天数、胎次、产奶量相近的原则,选择健康无病、产后32~47d,产奶量40~55kg/头·d的15头泌乳荷斯坦奶牛。每天8:00、14:30测量试验牛只直肠温度;8:00、14:30、18:00测定试验牛只呼吸频率。结果表明:8月平均气温(26.55±2.51℃)依次高于9月(19.83±2.85℃)和4月(18.28±2.96℃)平均气温,差异极显着(P<0.01):并且8月份THI(76.40±3.02)极显着高于4月(66.20±4.20)和9月(65.89±4.37)。8月份奶牛直肠温度显着高于4月份(P<0.05),呼吸频率极显着高于9月份和4月份(P<0.01),4月份和9月份奶牛直肠温度和呼吸频率均无显着差异(P>0.05);这表明温度升高对奶牛直肠温度和呼吸频率有显着影响。试验二热应激对奶牛生产性能及繁殖性能的影响分别于2018年的春季(4月)、夏季(8月)和秋季(9月)选择泌乳天数、胎次相近的128头奶牛进行产奶量测定,并采集乳样测定乳成分。结果表明,8月和9月平均产奶量极显着低于4月(P<0.01):8月乳脂率、乳糖和乳尿素氮含量极显着低于4月和9月(P<0.01);非乳脂固形物显着低于4月和9月(P<0.05);各组间乳蛋白率和体细胞数均无显着差异(P>0.05)。8月份产犊奶牛的空怀天数显着高于9月(P<0.05),150 d妊娠率极显着低于4月份和9月份产犊奶牛(P<0.01),与9月和4月产犊的奶牛相比,8月产犊奶牛配次有增加的趋势(P>0.05),8月产犊奶牛第一情期受胎率较4月和9月产犊奶牛分别下降30.47%、28.85%;情期受胎率较4月和9月产犊奶牛分别下降3.53%、6.66%。表明,热应激对奶牛的繁殖性能造成影响,高温降低了奶牛的情期受胎率,延长了空怀天数、降低了 150 d怀孕率。试验三热应激对泌乳奶牛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于2018年的春季(4月)、夏季(8月)和秋季(9月)分别选择6头泌乳天数、胎次相近的荷斯坦奶牛采集血样,分析血液生化指标、免疫和抗氧化指标。结果表明,8月份奶牛血清肌酸激酶浓度显着高于4月和9月奶牛(P<0.05);血清肾上腺素浓度极显着低于4月和9月(P<0.01),血清皮质醇浓度、热休克蛋白70浓度均极显着高于9月和4月(P<0.01)。各月奶牛血清K+、Ca+、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葡萄糖、总蛋白、胰岛素等浓度均没有显着差异(P>0.05)。8月奶牛血清免疫球蛋白G浓度极显着低于9月和4月,9月极显着低于4月;奶牛血清IL-6浓度、TNF-α浓度显着或极显着高于9月和4月,4月和9月间差异均不显着(P>0.05)。4、8、9月份奶牛血清中总抗氧化能力差异极显着(P<0.01),且8月血清中总抗氧化能力最低,9月最高;8月奶牛血清SOD浓度显着低于4月和9月(P<0.05),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浓度极显着低于9月和4月(P<0.01),但4月和9月期间奶牛SOD浓度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浓度差异均不显着(P>0.05);8月份奶牛血清丙二醛浓度显着高于4月份和9月份(P<0.05),4月份和9月份间无显着差异(P>0.05)。本研究结果表明,热应激时期奶牛体内血清离子以及酶活遭受影响,导致奶牛机体生理机能受损。热应激还会导致机体免疫功能和抗氧化能力下降。

阿苏日呼[8](2019)在《北方地区荷斯坦奶牛饲料转化率季节性和泌乳期变化规律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通过搜集整理乌兰察布市凉城县海高牧业2015年~2017年间荷斯坦挤奶牛干物质采食量和产奶量的数据,统计分析了挤奶牛群(初产牛群和经产牛群)不同月份饲料转化率,绘制其饲料转化率曲线。探讨了该地区荷斯坦挤奶牛饲料转化率的季节性和泌乳期变化规律。为牧场改善奶牛饲养管理和经营管理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1.饲料转化率季节性变化挤奶牛群DMI在5月和10月较高,分别为24.74 kg/d和25.28 kg/d;DMI在 24.26~25.28 kg/d的范围内,月平均值为24.71 kg/d,5月比平均值高出0.12%,10月比平均值高出2.25%,各月DMI平均值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产奶量在35.9~32.7 kg/d的范围内,月平均值是33.89 kg/d,在6月份产奶量最高35.9 kg/d,涨幅为8.9%,12~次年1月产奶量最低32.7 kg/d,为4~8月产奶量在平均值以上,其余月份在平均值以下,差异显着(P>0.05);饲料转化率在1.37~1.51的范围内,到达6月份饲料转化率最高1.51,涨幅为5.29%,差异显着(P<0.05),到达11月份的饲料转化率最低1.37,降幅4.20%,差异显着(P<0.05)。月平均值是1.43,在4~8月饲料转化率平均值以上,其余月份在平均线以下,每年6月最高,7月开始下降,10~11月最低,12月开始上涨,1、2和3月有所上涨,4月快速上涨。2.饲料转化率泌乳期变化(1)经产牛群DMI在第16~17泌乳周为最高28.3 kg/d,在第63~64泌乳周为最低19.1 kg/d,从第18泌乳周维持至第30泌乳周较高水平,31~44泌乳周快速下降,49~50泌乳周较低,然后较平稳;经产牛群产奶量在第8~9泌乳周为最高44.2 kg/d,在59~60泌乳周为最低14.9 kg/d,1~8泌乳周呈上升趋势,11~33泌乳周呈下降趋势,从第43泌乳周开始产奶量下降幅度明显;经产牛群在泌乳期的饲料转化率在第1泌乳月为最高1.86%,在第14泌乳月为最低0.80,在第1泌乳月至第10泌乳月呈下降趋势,降幅为39.24%,从第 10泌乳月至第 14泌乳月呈明显下降趋势,降幅为29.20%。(2)初产牛群DMI在第26~27泌乳周为最高25.1 kg/d,在第73~74泌乳周为最低21.9 kg/d,从第27泌乳周维持至第43泌乳周较高水平,从44泌乳周快速下降,48泌乳周较低,然后较平稳;初产牛群产奶量在13~14泌乳周为最高35.3 kg/d,在73~74泌乳周为最低21.5 kg/d,1~14泌乳周呈上升趋势,15~42泌乳周呈下降趋势,从第48泌乳周开始产奶量下降幅度明显,初产牛群泌乳期平均饲料转化率在在第1泌乳月为最高1.83%,在第14泌乳月为最低1.09在第1泌乳月至第10泌乳月呈下降趋势,降幅为31.14%,从第10泌乳月至第14泌乳月有明显下降趋势,降幅为12.70%。

王思虎,李旭真,昝林森[9](2018)在《秦川肉牛泌乳性能测定及乳成分分析》文中指出[目的]研究秦川牛肉用新品系(简称秦川肉牛)不同胎次(14胎)的泌乳性能及乳成分含量组成。[方法]随机选取不同胎次(14胎)健康无乳房病患的母牛各3头,共计4组12头。采用差量法统计母牛泌乳量,乳成分分析仪测定牛乳成分含量,探讨胎次对泌乳性能及乳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秦川肉牛泌乳期约为222d,平均产奶量864.3kg,犊牛出生平均体重为27.7kg。秦川肉牛第24胎次犊牛初生体重分别提高了4.7%、14.4%和23.0%;母牛产奶量提高20.7%,乳营养成分中平均乳脂、乳蛋白分别提高8.7%和2.3%。[结论]与传统牛相比,秦川肉牛的泌乳性能和乳成分得到了提升和改进。

白音塔拉[10](2018)在《不同季节产犊奶牛305d产奶量和泌乳曲线的解析》文中认为本文通过搜集整理海高牧业20112016年间产犊的荷斯坦挤奶牛产奶量数据,统计分析不同月份产犊牛(初产牛和经产牛)产奶量,绘制其泌乳曲线,并计算305d产奶量。探讨了产犊季节对305d产奶量和泌乳曲线的影响及机理。为规模化奶牛场正确评价和改善奶牛饲养管理水平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1.305d产奶量,初产牛:(1)112月份产犊牛分别为:9796.7、9606.0、9769.5、9740.2、9997.9、9909.5、9887.3、10000.6、10160.7、10077.0、10157.8、9866.6kg,其中9月份产犊牛最高10160.7kg,2月份产犊牛最低9606.0kg,两者之间差异显着(P﹤0.05)。(2)不同季节(春、夏、秋、冬)产犊牛305d产奶量分别为:9835.8、9932.4、10131.8、9873.1kg,秋季产犊牛最高10131.8kg,春季产犊牛最低9835.8kg,两者之间差异显着(P﹤0.05)。经产牛:(1)112月产犊牛305d产奶量分别为:9733.9、9836.4、9556.9、9720.2、9615.0、9515.8、9522.6、9645.9、9732.5、9931.0、10020.9、9948.8 kg,其中11月份产犊最高10020.9kg,6月份产犊最低9515.8kg,两者之间差异显着(P﹤0.05)。(2)不同季节(春、夏、秋、冬)产犊牛305d产奶量分别为:9630.7、9561.4、9894.8、10024.0 kg,冬季产犊最高10024.0 kg,夏季最低9561.4kg,两者之间差异显着(P﹤0.05)。2.泌乳曲线(1)无论初产牛和经产牛,不同月份或季节产犊奶牛泌乳曲线形状基本一致,但第1泌乳月产量、高峰产量或高峰出现的泌乳月、高峰后产奶量持续的形状和幅度有着明显的不同。(2)经产牛泌乳高峰均出现在泌乳第2个月,而初产牛泌乳高峰出现在第3和第4泌乳月;初产牛高峰后产奶量持续性比经产牛高,到泌乳第10个月的月平均下降幅度分别是1.94%和4.88%。结论:(1)无论初产牛还是经产牛,产犊季节对305d产奶量有明显的影响。初产牛秋季最高、春季最低;经产牛则冬季最高,夏季最低。(2)无论初产还是经产牛,不同产犊季节奶牛泌乳曲线基本一致。但泌乳第1月产奶量、高峰奶量和出现泌乳月以及产奶量下降幅度和形状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并且初产和经产牛之间也有着明显的差异。

二、环境因素影响牦母牛最高月产奶量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环境因素影响牦母牛最高月产奶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中甸犏牛的产犊季节、泌乳期分布及产奶量变化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概况
    1.2 供试犏牛
    1.3 饲养管理
    1.4 产奶量测定
    1.5 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中甸犏牛的产犊季节
    2.2 中甸犏牛的泌乳期
    2.3 中甸犏牛不同泌乳期的产奶量
    2.4 中甸犏牛不同泌乳月的产奶量变化
    2.5 中甸犏牛不同月份产奶量变化
3 讨 论
    3.1 中甸犏牛的产犊季节分布
    3.2 中甸犏牛的泌乳期分布及其产奶量
    3.3 中甸犏牛不同泌乳月的产奶量变化
    3.4 中甸犏牛在年内不同月份产奶量变化
4 结 论

(2)北京地区奶牛场生产性能分析及优化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综述部分
    引言
    1 国内外奶牛生产性能测定现状
        1.1 国内奶牛生产性能测定现状
        1.2 国外奶牛生产性能测定现状
    2 奶牛生产性能主要指标
        2.1 泌乳天数
        2.2 日产奶量
        2.3 乳脂率和蛋白率
        2.4 脂蛋比
        2.5 尿素氮
        2.6 体细胞数
        2.7 泌乳高峰日和高峰日产奶量
        2.8 泌乳持续力
        2.9 群内级别指数
    3 影响奶牛生产性能的主要因素
        3.1 遗传因素
        3.2 生理因素
        3.3 环境因素
        3.4 饲料因素
    4 奶牛繁殖性能主要指标
        4.1 繁殖率
        4.2 产犊间隔
        4.3 空怀天数
        4.4 第一次产犊日龄
        4.5 输精次数
    5 影响奶牛繁殖性能的主要因素
        5.1 遗传因素
        5.2 生理因素
        5.3 营养因素
    6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7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牧场产奶性能整体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1.2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不同年份、季节生产性状统计
        2.2 不同年份群内级别指数
        2.3 不同胎次、泌乳天数的生产性状统计
    3 讨论
        3.1 产奶量
        3.2 乳品质
    4 小结
第三章 牧场产奶性能详细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1.2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产奶量
        2.2 乳品质
    3 讨论
        3.1 产奶量
        3.2 乳脂率、乳蛋白率、脂蛋比
        3.3 尿素氮
        3.4 体细胞数
    4 小结
第四章 牧场繁殖指标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1.2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初产月龄、产犊间隔、空怀天数、输精次数、产后第一次发情、产后第一次输精
        2.2 始配天数
        2.3 配准天数
        2.4 首配妊娠率
        2.5 牧场、胎次、产犊季节对空怀天数、配种次数的影响
    3 讨论
        3.1 初产月龄
        3.2 产犊间隔
        3.3 产后第一次配种平均天数和平均空怀天数
        3.4 怀孕所需要配种次数
        3.5 始配天数
        3.6 配准天数
        3.7 首配妊娠率
    4 小结
第五章 讨论与分析
    1 牧场1的综合分析
    2 牧场2的综合分析
    3 牧场3的综合分析
    4 牧场4的综合分析
    5 牧场5的综合分析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介绍

(3)蒙古国奶牛饲养集约化经营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奶牛业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
    第一节 奶牛业概念界定
        一、农场概念界定
        二、农场类型与特点
    第二节 相关理论
第二章 蒙古国奶牛业发展现状
    第一节 蒙古国奶牛业发展基本状况
    第二节 蒙古国奶牛业集约化发展情况
第三章 奶牛场运营对奶牛业发展影响因素模型
    第一节 确定影响因素
        一、农场和农民的特征
        二、投入成本
        三、经济因素
        四、制度因素
    第二节 经验和模型规格
        一、技术效率
        二、分配效率
        三、评估经济效率的决定因素
    第三节 估计影响因素对农场经济效率的变量的预期迹象
    第四节 试验是否存在效率低
    第五节 数据分析
    第六节 模型诊断试验
第四章 奶牛场运营对奶牛业发展能力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蒙古国小规模奶农的描述
        一、社会经济特征
        二、生产成本函数变量汇总统计
    第二节 小规模奶农的效率分配
    第三节 蒙古国小农的技术效率
    第四节 蒙古国小农的配置效率
    第五节 影响小规模奶农产奶经济效益的因素
    第六节 对策建议
第七章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关于奶牛饲养情况的调查问卷
致谢
作者简介

(4)饲养密度和免疫增强剂对围产期奶牛健康指标和生产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奶牛的围产期和主要问题
        1.1.1 奶牛的围产期
        1.1.2 围产期奶牛主要问题
    1.2 围产期常用添加剂及其调控作用
        1.2.1 能量调节剂
        1.2.2 免疫增强剂
    1.3 社会应激调控
        1.3.1 转群
        1.3.2 饲养密度
    1.4 围产期健康评价指标研究进展
        1.4.1 血液生化
        1.4.2 中性粒细胞吞噬能力
        1.4.3 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
        1.4.4 L-选择素
        1.4.5 行为
    1.5 转录组与蛋白组测序技术及其在畜牧业中的应用
        1.5.1 转录组与蛋白组测序技术
        1.5.2 转录组和蛋白组学技术在畜牧业中的应用
    1.6 研究目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1.6.1 研究目的
        1.6.2 研究内容
        1.6.3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围产前期饲养密度对奶牛行为、生产、代谢和免疫的影响
        2.1.1 试验设计
        2.1.2 试验动物饲养管理
        2.1.3 试验指标测定方法
        2.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2 围产前期饲养密度对犊牛血液生化和生产性能的影响
        2.2.1 试验设计
        2.2.2 试验动物饲养管理
        2.2.3 试验指标测定方法
        2.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3 免疫增强剂对围产期奶牛生产、代谢及健康的影响
        2.3.1 试验设计
        2.3.2 试验动物饲养管理
        2.3.3 试验指标测定方法
        2.3.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4 饲养密度和免疫增强剂对围产前与围产期奶牛免疫细胞转录组和蛋白组的影响
        2.4.1 试验设计
        2.4.2 试验动物饲养管理
        2.4.3 样品采集
        2.4.4 转录组测序
        2.4.5 iTRAQ蛋白质组测序
        2.4.6 转录组与蛋白组差异基因/蛋白整合分析
        2.4.7 差异基因/蛋白的GO注释分析
        2.4.8 差异基因/蛋白的KEGG pathway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围产前期饲养密度对奶牛行为、生产、代谢和免疫的影响
        3.1.1 躺卧和反刍
        3.1.2 生产性能
        3.1.3 血液生化指标
        3.1.4 瘤胃发酵参数
    3.2 围产前期饲养密度对犊牛血液生化和生产性能的影响
        3.2.1 血液生化指标
        3.2.2 生长性能指标
    3.3 免疫增强剂对围产期奶牛生产、血液指标及健康的影响
        3.3.1 干物质采食量和体重
        3.3.2 生产性能
        3.3.3 血液生化指标
        3.3.4 中性粒细胞吞噬能力
        3.3.5 外周血白细胞相关基因表达
        3.3.6 疾病发生率
    3.4 饲养密度和免疫增强剂对围产前与围产期奶牛免疫细胞转录组和蛋白组的影响
        3.4.1 饲养密度对围产前奶牛免疫细胞转录组的影响
        3.4.2 饲养密度对围产前奶牛免疫细胞蛋白组的影响
        3.4.3 转录组和蛋白组共有差异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3.4.4 免疫增强剂对围产期奶牛免疫细胞转录组的影响
        3.4.5 免疫增强剂对围产期奶牛免疫细胞蛋白组的影响
        3.4.6 转录组和蛋白组共有差异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4 讨论
    4.1 围产前期饲养密度对奶牛行为、生产、代谢和免疫的影响
        4.1.1 躺卧和反刍
        4.1.2 生产性能
        4.1.3 血液生化指标
        4.1.4 瘤胃发酵参数
    4.2 围产前期饲养密度对犊牛血液生化和生产性能的影响
        4.2.1 血液生化指标
        4.2.2 生长性能指标
    4.3 免疫增强剂对围产期奶牛生产、代谢及健康的影响
        4.3.1 干物质采食量和体重
        4.3.2 生产性能
        4.3.3 血液生化指标
        4.3.4 中性粒细胞吞噬能力
        4.3.5 外周血白细胞相关基因表达
        4.3.6 疾病发生率
    4.4 饲养密度和免疫增强剂对围产前与围产期奶牛免疫细胞转录组和蛋白组的影响
5 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干奶期母牛热应激对母牛和犊牛生长、生产性能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奶牛热应激的概述
        1.1.1 奶牛热应激的概念
        1.1.2 奶牛热应激的评判标准
    1.2 热应激对奶牛的影响
        1.2.1 热应激对母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1.2.2 干奶期热应激对犊牛生长性能的影响
    1.3 热应激对奶牛血常规指标的影响
    1.4 热应激对奶牛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1.4.1 热应激对奶牛能量代谢指标的影响
        1.4.2 热应激对奶牛激素指标的影响
        1.4.3 热应激对奶牛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
        1.4.4 热应激对奶牛免疫指标的影响
    1.5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不同温湿度指数环境下干奶牛直肠温度变化规律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设计
        2.1.2 试验动物管理
        2.1.3 数据采集
    2.2 统计分析
    2.3 试验结果
        2.3.1 试验期间牛舍内温湿度指数变化情况
        2.3.2 热应激对干奶牛直肠温度的影响
    2.4 分析讨论
第三章 干奶期热应激对母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设计
        3.1.2 试验动物管理
        3.1.3 数据收集
    3.2 统计分析
    3.3 试验结果
        3.3.1 热应激对初乳质量的影响
        3.3.2 干奶期热应激对母牛产奶量的影响
        3.3.3 干奶期热应激对乳成分的影响
    3.4 分析讨论
第四章 干奶期热应激对犊牛生长性能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动物饲养管理
        4.1.2 测定指标及方法
    4.2 统计分析
    4.3 试验结果
    4.4 分析讨论
第五章 干奶期热应激对母牛血液生化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设计与试验动物管理
        5.1.2 样品采集与方法
    5.2 统计分析
    5.3 试验结果
        5.3.1 干奶期热应激对干奶牛血常规指标的影响
        5.3.2 干奶期热应激对干奶牛血浆生化指标的影响
        5.3.3 干奶期热应激对产后泌乳期血常规指标的影响
        5.3.4 干奶期热应激对产后泌乳期血浆生化指标的影响
    5.4 讨论
        5.4.1 干奶期热应激对母牛血常规指标的影响
        5.4.2 干奶期热应激对母牛能量代谢的影响
        5.4.3 干奶期热应激对母牛激素分泌的影响
        5.4.4 干奶期热应激对母牛氧化应激的影响
        5.4.5 干奶期热应激对母牛免疫的影响
第六章 干奶期热应激对犊牛血液生化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设计
        6.1.2 试验动物管理
        6.1.3 样品采集与测定
    6.2 统计分析
    6.3 试验结果
        6.3.1 干奶牛经历热应激对所产犊牛血常规指标的影响
        6.3.2 干奶期热应激对犊牛血浆生化指标的影响
    6.4 讨论
        6.4.1 干奶期热应激对犊牛血常规指标的影响
        6.4.2 干奶期热应激对犊牛激素分泌的影响
        6.4.3 干奶期热应激对犊牛氧化应激的影响
        6.4.4 干奶期热应激对犊牛免疫的影响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闽北某规模化奶牛场DHI数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绪论
文献综述
    1 DHI体系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1.1 DHI体系概述
        1.2 我国DHI研究进展以及存在问题
        1.3 国外DHI研究进展
    2 DHI测定指标
        2.1 产奶量
        2.2 体细胞数(SCC)
        2.3 体细胞评分(SCS)
        2.4 乳糖
        2.5 牛奶中的乳蛋白和乳脂
        2.6 乳脂肪蛋白比
        2.7 尿素氮
    3 DHI体系在奶牛生产中的应用与推广
        3.1 提高牛奶质量并指导乳房的健康管理
        3.2 DHI技术指导奶牛育种工作
        3.3 指导奶牛场的疾病防治
        3.4 指导奶牛的生产管理工作
    4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一章 奶牛生产的季节特点及其影响产奶量因素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牛舍和饲养方式
        1.2 生产管理
        1.3 产奶量的测定
        1.4 数据的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月份产犊牛比例
        2.2 各月份不同群组的日产奶量
        2.3 产奶量的降低比率
        2.4 六月份产奶量与七月份降幅
        2.5 泌乳时期以及胎次对产奶量的影响
    3 讨论
        3.1 不同月份分娩、开产奶牛产奶量的比较
        3.2 短期、持续高温对奶牛产奶量的影响
        3.3 泌乳时期以及胎次对奶牛产奶量的影响
    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乳中体细胞数的季节变化及其对产奶量和乳成分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的来源
        1.2 数据处理
        1.3 试验分组
    2 结果与分析
        2.1 自然月份与奶牛胎次对牛乳中体细胞数的影响
        2.2 泌乳前期(1~100d)体细胞数与胎次对产奶量的影响
        2.3 泌乳中期(101~200d)体细胞数与胎次对产奶量的影响
        2.4 泌乳后期(201~305d)体细胞数与胎次对产奶量的影响
        2.5 泌乳天数超过305天体细胞数与胎次对产奶量的影响
        2.6 体细胞数对乳成分的影响研究
    3 讨论
        3.1 体细胞数(SCC)对奶牛产奶量的影响
        3.2 奶牛胎次对奶牛产奶量的影响
        3.3 体细胞数对乳成分的影响
        3.4 自然月份对体细胞数的影响
    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自然月份、胎次以及泌乳天数对乳成分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试验方法
        1.3 不同自然月份、胎次、泌乳天数数据分组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自然月份对乳成分含量变化的影响
        2.2 不同胎次对乳成分含量变化的影响
        2.3 不同泌乳天数对乳成分含量变化的影响
        2.4 牛舍改造对乳成分的影响
        2.5 产奶量对乳成分的影响
    3 讨论
        3.1 不同自然月份对乳成分含量变化的影响
        3.2 不同胎次对乳成分含量变化的影响
        3.3 不同泌乳天数对乳成分含量变化的影响
        3.4 牛舍改造对乳成分的影响
    4 本章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热应激对宁夏地区泌乳奶牛生产性能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二章 试验研究
    试验一、热应激对泌乳奶牛直肠温度及呼吸频率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试验二、热应激对奶牛生产性能及繁殖性能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试验三、热应激对泌乳奶牛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论文总体结论与创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北方地区荷斯坦奶牛饲料转化率季节性和泌乳期变化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引言
    1.1 我国奶业现状
    1.2 饲料转化率的概念
    1.3 影响奶牛饲料转化率的因素
        1.3.1 遗传因素
        1.3.2 营养因素
        1.3.3 环境因素
        1.3.4 生理因素
        1.3.5 管理因素
        1.3.6 季节因素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试验研究部分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当地气候特点
        2.1.2 试验动物选择
        2.1.3 数据搜集整理和计算方法
        2.1.4 牧场设施与饲养管理
        2.1.5 统计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基本信息统计结果
        2.2.2 挤奶牛群DMI、产奶量和饲料转化率的季节性变化
        2.2.3 经产牛群DMI、产奶量和饲料转化率的泌乳期变化
        2.2.4 初产牛群DMI、产奶量和饲料转化率的泌乳期变化
3 整体讨论
    3.1 饲料转化率的季节性变化
    3.2 饲料转化率泌乳期的变化
4 结论
5 存在问题和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9)秦川肉牛泌乳性能测定及乳成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
    1.2 数据来源
        1.2.1 泌乳性能测定
        1.2.2 乳成分分析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胎次对犊牛初生体重、泌乳天数的影响
    2.2 不同胎次各泌乳月产奶量规律
    2.3 不同胎次各泌乳月累积产奶量规律
    2.4 胎次对产奶量、乳成分的影响
3 讨论
    3.1 不同胎次犊牛初生体重、泌乳天数的特点
    3.2 不同胎次各泌乳月产奶量和月累积产奶量的特点
    3.3 不同胎次的产奶量、乳成分特点
4 结论

(10)不同季节产犊奶牛305d产奶量和泌乳曲线的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我国奶业现状
    1.2 主要国家奶牛养殖情况
    1.3 影响奶牛生产性能的因素
        1.3.1 遗传因素
        1.3.2 胎次与年龄
        1.3.3 体况评分
        1.3.4 泌乳阶段
        1.3.5 挤奶次数以及挤奶技术
        1.3.6 环境因素
        1.3.7 牛舍条件
        1.3.7.1 牛舍面积与密度
        1.3.7.2 空气质量
        1.3.7.3 光照
        1.3.7.4 水
        1.3.7.5 体刷器
        1.3.8 躺卧时间
        1.3.9 自由活动
        1.3.10 奶牛舒适度与福利
        1.3.11 优质粗饲料
        1.3.12 奶牛养殖技术水平制约单产
        1.3.13 挤奶时间与挤奶间隔
        1.3.14 泌乳牛饲养管理
        1.3.15 干奶期和围产期奶牛管理
        1.3.15.1 干奶牛管理
        1.3.15.2 围产牛管理
        1.3.16 产犊季节
        1.3.17 产犊间隔
        1.3.18 健康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试验研究
    2.1 牧场地理位置和自然气候条件
    2.2 牧场设施与饲养管理
    2.3 试验动物选择
    2.4 数据搜集和整理
    2.5 试验结果与分析
        2.5.1 初产奶牛
        2.5.1.1 不同月份产犊奶牛305d产奶量比较
        2.5.1.2 不同月份产犊奶牛各泌乳月泌乳曲线的比较
        2.5.1.3 不同季节产犊奶牛305d产奶量比较
        2.2.1.4 不同季节产犊奶牛泌乳曲线的比较
        2.2.1.5 小结
        2.5.2 经产牛
        2.5.2.1 不同月份产犊奶牛305d产奶量比较
        2.5.2.2 不同月份产犊奶牛各泌乳月泌乳曲线的比较
        2.5.2.3 不同季节产犊奶牛305d产奶量比较
        2.5.2.4 不同季节产犊奶牛泌乳曲线的比较
        2.5.2.5 小结
3 整体讨论
    3.1 产犊月份对305d产奶量的影响
    3.2 305 d产奶量的季节性变化
    3.3 产犊季节对泌乳曲线的影响
4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四、环境因素影响牦母牛最高月产奶量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中甸犏牛的产犊季节、泌乳期分布及产奶量变化规律[J]. 和占星,黄梅芬,赵刚,杨凯,高月娥,亐开兴,张继才,赵婷婷,和映光,王安奎. 西南农业学报, 2021(07)
  • [2]北京地区奶牛场生产性能分析及优化方案研究[D]. 王翌翀. 北京农学院, 2021(08)
  • [3]蒙古国奶牛饲养集约化经营路径研究[D]. 米希乐. 内蒙古民族大学, 2020(02)
  • [4]饲养密度和免疫增强剂对围产期奶牛健康指标和生产性能的影响[D]. 姜明明.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4)
  • [5]干奶期母牛热应激对母牛和犊牛生长、生产性能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D]. 唐程. 扬州大学, 2020
  • [6]闽北某规模化奶牛场DHI数据分析[D]. 王维.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7]热应激对宁夏地区泌乳奶牛生产性能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D]. 张志登. 宁夏大学, 2019(02)
  • [8]北方地区荷斯坦奶牛饲料转化率季节性和泌乳期变化规律的研究[D]. 阿苏日呼.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1)
  • [9]秦川肉牛泌乳性能测定及乳成分分析[J]. 王思虎,李旭真,昝林森. 中国牛业科学, 2018(05)
  • [10]不同季节产犊奶牛305d产奶量和泌乳曲线的解析[D]. 白音塔拉.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8(12)

标签:;  ;  

影响牦牛最大月产奶量的环境因素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