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曲)——犯规!”

“(嘴+曲)——犯规!”

一、“(口+瞿)——犯规!”(论文文献综述)

王洋[1](2020)在《金元时期山西社会的四个面向 ——以碑刻史料为中心(1127-1368)》文中指出金元时期是中国社会变革的重要阶段,也是山西区域社会发生激荡转折的时期。本研究主要考察的时段是1127年至1368年,这段时间内,山西处于金、元二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之下。研究以金元时期的山西社会为考察范围,以山西金元时期留存的850通碑刻资料为基础资料,将碑刻中所反映的释道宗教、祠神信仰、水利营建、宗族发展四个面向为主要研究对象。本文是一项关于地域社会史的研究,除碑刻资料外,同时运用史志、文集、家谱等资料,并注重田野调查,通过“自下而上”的视角以及“长时段”的研究方法,考察以上四个面向中所体现金元时期山西基层民众面对社会剧变时的复杂心态,以及在适应社会变化的过程中体现的能动性。文章旨在将基层民众从战乱和王朝更替下面目模糊的“黔首”,还原为充满主动性的行为主体,以人文关怀的角度对社会变革下的民众行为进行解读,并最终探讨山西社会在金元时期社会整合过程中发生的嬗变过程和对后世的深远影响。文章分为九章,按照时间顺序,设置了“金”与“元”的时间分野,第一章以“金代山西宗教与社会”为研究对象,宋代以来,山西的佛教信仰氛围相当浓厚,而北宋徽宗在民间弘扬道教的举措也令道教具备了一定信众基础。金代之前已存在的大中型寺院通过经营庙产、收徒授业、弘扬教义等途径获得发展空间。在宗教管理制度方面,金代与前代不同的一点是开发了民间购买寺观名额的通道,在此政策影响下,基层民众具备了在村中开设合法寺观的条件,地方精英与僧道的交流、博弈也变得频繁起来,不少具有经济实力和道德威望的僧道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一些新创的寺观成为村民共享的公共空间。第二章探讨了金代灾害频发的社会条件与民间创开水利的热潮。金元时期处在历史上气候波动较大的寒冷期之间,受气候影响,旱灾成为山西地区生产发展的最大障碍。国家与地方精英的赈灾活动虽能纾解部分困难,但也会出现有时力有不逮的情况。为改善生存环境,提高生产效率,除对前代水利工程善加利用外,金代山西水利开发的一个鲜明特征是民渠的大量开创和水泉的逐步利用。随着水利工程的开发,民间关于水权的纷争也随着出现,民众通过输财、论工、家族继承、道义因素等不同条件厘定用水权力。同时,通过对不同水案进行个案研究可以发现,用水秩序中反映的国家话语与民间传统逐渐达成了微妙的平衡,官方通过地方精英对水利系统进行间接管理的制度逐渐形成。第三章论述了金代祠神信仰与山西社会的关系,由于灾害频发,被认为能够护佑地方风调雨顺的祠神成为民众寄予希望的另一途经。北宋熙宁年间曾进行过对民间祠神的大规模封赐,山西州县官员通过奏请封赐的方式为一部分地方祠神争取到了官方颁发的封号、庙额。由于金代未再度大规模封赐祠神,因此获得赐封的神灵群体基本维持北宋末的格局。在金代对祠神的管理中,地方官员、儒士与地方精英按照儒家经典,对一部分无额祠神进行了维护和再度诠释。通过对长子县上方村汤王庙的个案解读,可以形象地观察民间组织的内部结构、祈雨仪轨以及民众对异地设立“行祠”的看法。另外,由于经济利益的吸引,僧道也逐步参与到祠神祭祀中来。第四章探讨金代宗族的发展情况,由于靖康之变后的社会动荡,原先地方大族拥有的纸质谱牒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一些地区以石质碑幢作为载体,记录家族世系等信息。北方以先茔为中心的宗族活动也有一定发展,国家鼓励累世聚居,并为七十以上老人赐官,从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民众宗族意识的不断完善。此外,本文还注意到山西社会中宗族与宗教之间具有的密切联系。第五章详述蒙元时期山西社会的变革,首先是世侯的崛起,蒙元时期各州县地方武装与原金代官员等通过投降、依附蒙古,获得了当地军政权力,由于权力能够在家族内部继承,因此称为称为“世侯”。对于蒙元时期经历战乱的山西地区,世侯为巩固自己的势力范围,发展生产,招辑流亡,具有一定积极作用。其次是僧道政治、经济地位的抬升,由于邱处机、海云等着名僧道的社会活动,蒙古统治者允许僧道蠲免赋税。以兴建纯阳万寿宫与刊刻“玄都宝藏”两大活动为主,全真教在山西地区迅速扩张。佛教则通过三次僧道辩论,争取蒙古统治者的支持,对全真教进行全面抑制。再次是儒士地位的相对下降,由于蒙元长达八十多年未行科举,因此儒士不得不寻求为吏、为学官等新的入仕的渠道,并在社会事务中强调自身权威,科举停废客观上为儒士深入地方社会提供了条件。第六章主要研究元代山西宗族建设的情况,山西世侯通过“根脚”和自身才干延续了家族仕途,他们是宗族活动实践的主要力量。在这一时期,世侯、平民、儒士等具有不同文化背景家族积极采用“先茔碑”与“世系图”来记录家族发展情况,经幢与墓塔作为先茔碑的补充,在元代也一直被沿用。先茔碑的创作以平实为主,儒士在其中发挥了指导作用,谱牒中并不排斥女性与出家的族人,一些世侯与地方精英还创建了“家佛堂”作为祭祖场所,“守坟寺”这一形式在元代也得到了发展。综合来看,山西这一时期的宗族活动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第七章论述元代的水利与社会关系,元代是山西水利建设取得重大成果的时期,民间水利管理体系在前代基础上作用愈加突出,以渠长为代表的地方精英在水利管理、人力组织、水规制定等方面的参与程度亦不断加深。目前所见的一些地区,官方在推广“自下而上”用水经验与巩固渠长权威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洪洞等水利规约较为完善的地区,共同的水神祭祀与使水户的身份认同关联起来,渠长的权力不仅包括在现实生活中监督渠务、分配水权,在水神祭祀体系中确立权威,进行资源竞争也是重要的一环。我们看到,通过神权、传说等方式巩固水权的行为,被证实是卓有成效的。此外,僧道等新晋社会精英对水权的把握,也是本章研究的重点之一。第八章主要讨论元代祠神信仰与社会的关系,与金代相比,元代对祠神信仰的管理较为松散,无封号的祠神在社会中获得了宽松的发展空间。元代的地方儒士重视地方的文化传统和民众的实际利益,他们成为地方祠神信仰正当性的辩护者。由于元代自然环境多自然灾害,地方官员、儒士、精英与民众集中在民间神祠之中,希望通过祷告达到消灾弭祸,风调雨顺的目的。地方神祠中出现的乱象与国家管理紊乱有关。但是,元末农民起义,战乱频发,严苛的社会氛围令官员与民众过分倚重民间神祠的灵验效应,是否符合“正祀”的要求则降至次要位置。另一方面,以姜善信、广胜寺僧人为代表的宗教人员广泛地参与地方祠庙的修缮活动,并参与祠神祭祀,以争取社会精英的合作。第九章研究元代山西宗教折衷求变,积极向社会发展的原因和影响,“至元焚经”之后,全真教对道教的管理范围限于淮河以北,地方宫观的职能也由协调扩张转为以经营庙产为主。以五台山为中心的山西佛教则得到了元朝统治者的政治、经济等多方支持。本文注意到,在世祖之后,山西不少寺观均将庙产立碑,这一活动反映了释道二教在基层社会的生存压力。通过以泽州道士苗道一为个案的探究,我们可以发现元代宗教的发展环境与蒙元之初相比有着很大区别,作为全真掌教,苗道一的成就局限在宗教方面,而甚少涉足社会事务。而地方社会中的僧道们则积极适应以村社为中心的地域社会新格局,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并致力营造良好的社会形象。

徐正旭[2](2020)在《法哲学视角下当代“体育成人”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学以成人”成为全球共同关注话题的背景下,聚焦当代中国体育成人实践,挖掘中国哲学中的经典修身理论资源,借鉴西方法哲学中的成人论证方法,以“我注六经”与“六经注我”文化互鉴之方式,探索当代体育成人“何以可能、如何可能”两个基本问题,旨在回应如何在当代体育实践中培养合格的国家公民,为贯彻落实“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提供理论向导。为此,以当代体育成人症结为反思标靶,以培养完善的人格为目标,借鉴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中的教化理论,围绕黑格尔所秉持的“伦理收回道德”观点,紧扣当代中国成人之特质,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探索体育成人的实现机制与现实化路径,研究认为:第一、当代中国体育成人的突出问题是“道德-伦理悖论”,它是现代性病症。一方面,“无伦理的道德”导致体育成人的原子化,难以避免“平庸之恶”;另一方面,“无道德的伦理”破坏平等交往关系,由此形成扭曲人格。通过“伦理回收道德”的方式回避“道德-伦理悖论”,从过去“以行动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实现体育道德向体育美德转变,这归因于:一方面,中国文化属于伦理型文化,在全球化进程中优良文化传统不能中断;另一方面,这源于对西方自由主义导向下体育成人的原子化问题之反思。第二、体育成人机制就是通过体育实践把普遍意志转化为自我意志。在体育实践中,普遍意志与单个意志之间“为承认而斗争”,在斗争中实现和解,普遍意志被内化为自我行动要求,以此形成美德,并固化为人格,最终实现“从心所欲不逾矩”目标。从法哲学角度讲,体育成人需要三个条件:(一)实践理性的奠基,保障体育实践中的道德规范推理所依赖的依据具有客观性;(二)实践理性的情景诠释,确保在具体情境中道德规范能够被合理的解释与应用;(三)实践理性的动机推动,引导道德观念向道德行动转化,实现“知行合一”。因此,基于条件(一),对体育成人“何以可能”证成;基于条件(二)(三),对体育成人“如何可能”进行分析。第三、体育之法具有客观普遍性。客观有效的体育之法能够为体育成人提供前提条件。从整体上讲,自然法为体育规范提供了理性基础与道德基础。从历时角度讲,体育之法经历了从伦理到道德、从外在到内在的转变;从体育之法的来源,可以划分为:(1)外在主义:体育之法源于外在社会诉求;(2)内在主义:内在主义又分为习俗内在主义与建构内在主义,前者认为体育之法属于“约定俗成”,后者认为体育之法源于实践者的道德反思;(3)诠释主义:体育之法源于平等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共识。基于对体育之法来源的分析,确立了体育成人的三个序阶:成物、成己与成人:体育成物旨在实现人与万物的统一;体育成己旨在实现个体与内在世界的统一;体育成人旨在实现自我与普遍他我的统一。第四、实践理性诠释与动机促成有赖于法权秩序、心灵秩序与社会秩序的内在统一。体育法权属于一种新型人权,通过维护个人体育权利,为成人提供基础性保障;道德法促进个体形成善良意志,同时分化出正义与良知;但是道德具有主观性,容易生发道德虚无主义,滋生伪善;伦理法体现了主观与客观统一,体育成人就是履行伦理实体对个体的规定性,把外在普遍意志转化为自我意志,以自我方式把普遍意志呈现出来。在抽象法与道德法环节中,成人皆是以自我为中心。在伦理法环节中,“我”在他者中成人,两个或更多的自由意志之间通过爱、法、团结的联合形成普遍意志:在家庭伦理中,体育维持了家庭伦理实体的存在;在伦理社会中,体育培养维系社会交往赖以所需的自由平等、竞争观念;在国家伦理中,体育塑造健康公民意识,培养爱国情操,形成国家认同观念。最后,从培养实践理性三个条件及当代体育成人特质角度,提出了体育成人的现实化路径:其一,重启体育启蒙,传授科学的健康知识,培育健康的生活观念;其二,对体育进行道德化改造,既要对传统体育进行现代化改造,还要对西方体育进行本土化改造,实现从知识论意义上的体育向生存论意义上的体育之转化;其三,倡导体育正义:首先,不断完善“举国体制”,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为体育成人提供精神动力;其次,国家要履行体育道德责任,实现分配正义与实质正义,为弘扬体育精神提供信仰力量。由此建议:要把体育之法融入家风、家教、教训之中,形成家庭美德;要把体育之法嵌入公序良俗之中,形成社会公德;要把体育之法所蕴含的理性精神构筑为认同与信仰的力量,让体育成为当代中国人的一种日常生活方式。

王道成[3](2019)在《中国男篮“双国家队”模式发展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双国家队”模式是姚明上任中国篮协主席后众多改革政策中最为引人瞩目的,目的在于改变中国男篮的现状,促进我国篮球运动的发展。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具体的方法,主要针对中国男篮“双国家队”模式的发展概况、中国男篮“双国家队”模式对CBA联赛的影响、中国男篮“双国家队”模式下世界比赛的表现等进行了研究与分析,找出中国男篮“双国家队”模式发展中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探究今后的发展对策,以期为提高中国男篮的综合实力,备战世界大赛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与参考。研究结果如下:(1)“双国家队”模式是特殊时期下的一种创新,集训人员达到了历史之最,覆盖面广,使年轻有潜质的球员有了入选国家队的机会,激活了中国男篮的选材模式,扩充了中国男篮的人才储备。教练年轻,都具有良好的运动员背景,但执教世界大赛经验不丰富。(2)“双国家队”模式下运动员选拔方式不同于以往,“邀请制”充分尊重了球员的个人意见,增添了球员的责任感与荣誉感。构建了新的竞争机制,球员之间的竞争,教练员之间的竞争,红蓝两队之间的竞争,激发了发展潜能。(3)经过“双国家队”历炼的球员个人能力得到提升,拥有了更多联赛上场机会;国家队名单不断调整给未入选球员带来机会,调动了球员的积极性。国家队经历帮助优秀年轻球员提高了球队地位,打破了外援独霸的局面;新增潜力国手不断涌现,提升了 CBA球队的竞争力。(4)“双国家队”打破原有模式,减小了俱乐部球员去参加世界杯比赛所承担的压力,缓解了因输送国手较多而给俱乐部带来影响的尴尬局面,但CBA球队面临球员抽调增多、频繁,增加了伤病隐患,影响了各球队备战新赛程。越来越多球员得到世界大赛历练反哺联赛,CBA俱乐部整体竞技水平得到提高,CBA市场受到更多球迷的关注,扩大了我国篮球职业联赛的品牌影响力。(5)“双国家队”中的众多球员都是快速集训,磨合时间较短,球员年轻,大赛经验不足,比赛初期起伏很大,表现不稳定;随着球员的不断成长,在比赛中新人不断涌现弥补短板,核心球员愈发有担当,比赛节奏把控力提升,球队默契度增加,展现出了自身优势。中国男篮在近期世界比赛中整体战绩不错,展示了顽强的斗志和精神面貌,同时锻炼了本土教练。(6)备战2019年的男篮世界杯和冲击2020年的东京奥运是中国男篮将要面临的世界大赛目标,“双国家队”模式组建红蓝两队,国内优秀球员短期内分流到不同队伍,形成竞争的同时也削弱了中国男篮的整体实力。教练执教风格不同,主力阵容进行高质量比赛的次数减少,合成一支球队磨合时间缩短,对中国男篮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孔晓明[4](2018)在《中国近代高校训育训导制的演进及其时代特征》文中研究表明《中国近代高校训育训导制的演进及其时代特征》主要采用历史发展的视角研究中国近代高校训育训导制度的演进及其时代特征。中国近代高等教育自19世纪中叶发轫,经过近百年的曲折发展,一直延续至20世纪中叶。在这近百年的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中,由官方在高等学校中推行的训育训导制度,也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曲折发展、最后又从有到无消失得无影无踪的历程。从清末民初实施学监制度到20世纪20年代训育制度正式在中国各级学校实施推行;随着国民党统治的加强,训育制度得到进一步的强化落实;30年代开始在中等以上学校推行导师制以应对训育制实施中的问题;30年代末期为了进一步解决训育制的问题以及导师制实施中的问题,国民政府开始实施训导制度;1949年伴着中国大陆的解放,中国近代训育训导制也开始走向消亡。训育训导制,是指实施训育和训导的教育制度。具体地说特指中国近代高校为满足国家政治需要,为培养学生具有当时社会所需要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和社会公德等,兼有训练、说教、灌输、指导和管理等集于一体的教育制度。研究近代高校训育训导制度,是了解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切入点,“窥一斑而知全豹”。近代中国高校训育训导制度作为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中国近代高校学生管理和德育等方面具体的教育管理事务。研究近代高校训育训导制度一方面可以了解中国近代高校管理制度;另一方面则通过总结中国近代高校训育训导制实施中的有益经验以及失败的教训,从而发现近代高校训育训导制度的特点,以此深入了解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特征。因此,近代高校训育训导制度的研究意义主要在于了解其过去、还原其历史,总结其经验和教训,揭示高等教育的特性和规律。关于这个问题,前人已经有过一些研究。但总的来看,这些研究较多关注中小学训育,而较少涉及高校训育制度;主要研究了训育制度,而没有系统研究训导制度,对近代中国高校导师制、训导制缺乏系统的研究。本论文的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研究中国近代高校训育训导制度,特别是重点研究中国近代高校训育制、导师制、训导制之间相互关联的发展脉络和内在联系。所以,近代高校训育训导制度的研究目的是揭示其发展历史和演变过程,客观评析其历史特征及其影响,从而更为全面地认识中国近代高校训育训导制,更为客观地评价中国近代高校训育训导制;进而更为全面地认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论文主要采用历史研究的方法,主要查阅了国家第一历史档案馆《清会典》、《清实录》等档案中关于清朝末年京师大学堂、学监等档案资料;第二历史档案馆主要查阅了中华民国时期的《高等教育法令汇编》、《训育法令汇编》、《教育部训导会议记录》、《教育部关于加强学生教育与训育的文书记录》等档案资料;台湾教育研究院档案馆主要查阅了《第一次中华民国教育年鉴》、《第二次中华民国教育年鉴》、《中华民国教育年报》、《教育部公报》等档案资料;中国社科院近代历史研究所资料室主要查阅了《民国史料丛刊·文教类》、《中国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文献类编》、《师范学校训育问题》等资料;电子数据库主要是通过超星电子图书、读秀学术、上图晚清和民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等,查阅了近代中国的训育制、导师制、训导制等相关主题的期刊与专着;外文文献主要通过EBSCO-ASP全文数据库、ERIC等电子数据库查阅了近代训育、训导相关期刊资料,在此基础上描绘了中国近代高校训育训导制度的起源、发展、消失的演变过程。本论文认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训育训导制度,主要经历了训育制、导师制、训导制等三个演变发展的阶段,第一阶段大致是从清末民初训育理论引入中国到20世纪20年代训育制度正式在高校实施;第二阶段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大致是1927-1939年大专以上学校实施导师制,这一阶段高校训育制度得到进一步的强化;第三阶段大致是30年代末至40年代末的高校训导制实施。论文主要以高等教育目的论和制度影响因素理论为分析框架,分析了训育训导制度演变发展的内在动因及其影响因素。论文研究结论认为:中国近代高校训育训导制的发展演变的内在动力是出于培养符合当时社会统治者所需要的受教育者这一教育目的。高等教育目的论理论框架正是分析了中国近代高校训育训导制度“为谁服务”这一高等教育目的,由此涉及分析到中国近代高校训育训导制的高校学生、教师和实施形式。制度影响因素理论框架主要是分析制度演变发展的外部影响因素,中国近代高校训育训导制的发展演变的影响因素主要是近代中国政治、经济等社会环境等因素,最主要的影响就是当时中国学习西方先进教育理念,同时又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近代高校训育训导制的演进及其时代特征》研究的主要结论有三点:一是中国近代高校训育训导制是近代中国高等教育制度的独创,是近代中国高等教育学习国外先进教育理念,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解决中国近代高校训育问题而创造的一种全新的高等教育管理制度。二是中国近代高校训育训导制度的发展演变经历了训育制、导师制、训导制三个发展阶段。三是中国近代高校训导制的形成是基于训育制和导师制的有机结合,是两者的有机结合基础上的升华。文章研究的主要创新和贡献是:描绘了中国近代高校训育训导制发展演变的三个阶段,分析了中国近代高校训育训导制发展演变的内部动因和外部影响因素,总结了中国近代高校训育训导制的时代特征和经验教训,揭示了中国近代高校训育训导制消亡的原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近代高校训导制的产生是基于训育制和导师制的有机结合,从而超越了原先的训育制和导师制,因此对于中国近代高校训育制度的完整发展阶段称之为中国近代高校训育训导制。

刘水庆[5](2015)在《体育赛场反暴力法律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体育赛场暴力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的社会关注度很高,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寻找合适的方法对其进行规制已经迫在眉睫,事实上,人们也一直做着努力。在全球法治化的背景下,运用法律手段来防控体育赛场暴力行为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法律手段已经成为解决体育赛场暴力问题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基于此,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的方法、历史分析法、规范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从法学的视角对体育赛场暴力行为进行了探讨。本文主要研究了体育赛场暴力的一般法律问题,探索了法律防控体育赛场暴力的措施和实践。论文分为三部分:引言部分说明了论文的研究价值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及论文的结构。正文部分共有五章,分别是:第一章界定了体育赛场暴力的基本内涵。古希腊罗马时期已经出现规制体育赛场暴力的法律雏形,运用的实体规范是“神圣休战”制度和《阿奎流斯法》。本章在研究体育赛场和暴力的基础上界定了体育赛场暴力的概念。根据实施暴力主体的不同,体育赛场暴力的类型可以分为运动员间暴力、观众间暴力以及其他类型暴力。体育赛场暴力侵犯了体育人身权、财产权、体育消费权、体育发展权,扰乱了正常的体育和社会秩序。体育赛场暴力的治理机制包括社会控制机制和法律治理机制。第二章研究了体育赛场运动员暴力的法律问题。在界定运动员暴力的基础上,说明了运动员暴力的范围、特征、成因和类型。主要分析了法律防控运动员暴力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运用案例分析法讨论了运动员暴力的法律规制现状。研究了运动员侵权责任的性质、归责原则、构成要件、抗辩事由和责任的承担。运动员暴力的侵权责任是一种人身伤害赔偿责任,使用的主要归责原则是过错责任原则。侵权责任的抗辩事由主要有受害人同意、自甘风险和受害人过错。在刑法学和犯罪学的基础上,给出了运动员间暴力刑法规制的范围和路径。体育赛场运动员纯粹暴力和非纯粹暴力可以通过刑事司法来解决,刑法规制体育赛场运动员暴力的前提是建立完善的实体法制度。体育赛场运动员暴力诉讼的主要种类有两种。第三章分析了体育赛场观众暴力的法律问题。在考查观众暴力现象的基础上,概括了运动员暴力的概念、特征和类型。同时,总结了体育赛场观众暴力的形成机制和形成原因,然后,提出了体育赛场观众间暴力的法律防控的理念和措施。体育赛场观众暴力法律防控的原则有制度化原则、应急性原则、差别化对待原则、自主性原则和公正性原则。为了有效的规制体育赛场观众暴力,英国、意大利、西班牙、法国、比利时、巴西和阿根廷以及欧盟组织进行了针对性立法。欧洲在促进反观众暴力合作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根据规制运动员暴力的司法实践,运动员暴力诉讼的主要种类有三种。第四章探讨了体育赛场上其他类型暴力的法律问题。本部分研究了运动员与观众间暴力法律问题、针对体育赛场的暴力恐怖行为的法律问题和针对体育赛场安保人员暴力的法律问题。实证分析了运动员与观众间暴力的司法实践,重点研究了运动员与观众间暴力、针对体育赛场的暴力恐怖行为和针对体育赛场安保人员暴力的法律规制办法。从运动员与观众间暴力的司法实践可以看出,观众、体育赛场管理者和运动员及其所在俱乐部都可能为赛场暴力承担责任。运动员与观众间暴力诉讼的主要种类有三种。体育赛场反恐怖主义的国际公约主要有《消除国际恐怖主义措施宣言》和《制止恐怖主义爆炸的国际公约》等。英美法系国家和大陆法系国家分别采用显性规制模式和隐性规制模式来规制暴力袭警行为。第五章说明了我国体育赛场暴力的法律问题。在分析中国体育赛场暴力的现象和形成原因的基础上,讨论了规制我国体育赛场暴力的实体法律制度。我国体育赛场暴力的规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针对性的立法,执法不规范,司法处理存在困难,过分依赖体育协会规制,法律监管缺乏。我国应该根据法律传统对体育赛场恐怖活动和暴力袭警进行特殊规定。完善我国体育赛场反暴力法律制度和体育制度是必要的。主要通过加强反暴力法律制度之间的衔接和协调,建立反暴力部门之间的联动机制,在人民法院设立体育专门法庭,完善法律监督体系等措施,建立和完善反暴力法律实施机制。结语部分论述了论文的主要观点和结论,同时还提出了论文的不足之处和未来的研究趋势。

边城浪子[6](2011)在《裁判,你OUT了》文中提出这是个越来越繁华的世界,但也是个越来越无聊的世界,因为过多的商业包装埋葬了人的真面目。作为世界上最成功的商业联盟之一,NBA更是顺潮流而动的好手,总裁大卫·斯特恩用着装令与"零容忍"在球场内外束缚球员的真性情。然而,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斯特恩向美国白领阶层示好的政策却很难完全得到贯彻,因为总有"知法犯法"的真汉子,他们用挑战裁判的方式向联盟说不。古有"冲冠一怒为红颜",这些性情中人知法犯法的镜头也成为了NBA赛场上一道靓丽风景线,技术犯规的"紧箍咒"并不能让勇者屈服。

山风[7](2011)在《最好的季后赛 2010-11赛季季后赛七个关键词》文中研究说明常规赛结束时,ESPN头牌专栏作家比尔·西蒙斯说这是NBA历史上最美妙的一个赛季因为有至少250场的精彩比赛,至少200个美妙瞬间让人又爱又恨的热火,让人屏住呼吸的交易还有历史上最年轻的常规赛MVP德里克·罗斯历史上首位连续三年蝉联最佳防守球员的德怀特·霍华德在自己执教第一个赛季就让公牛成为东部冠军的锡伯杜凭借一己之力扭转一支球队形象的格里芬以及进步神速数据无双的勒夫等等然而,谁也没有想到这部精彩的大戏背后还接着一部更为精彩的续集连续惊天的大逆转、屡屡出现的压哨和绝杀强悍到足以对话传奇的超级巨星也许,这也是传说中最好的季后赛

孔凡波[8](2011)在《对29届奥运会和16届世锦赛女篮四强阵地进攻特点的研究》文中指出当今世界女篮发展迅速,逐渐向男子化的趋势迈进,高水平球队之间的身体条件、技术水平等方面差距越来越小,对战术的要求越来越高。阵地进攻是现代篮球比赛中的主要进攻方式和得分的主要手段,本文通过对近两届世界大赛女篮前四强队伍的阵地进攻情况进行研究,试图提炼出当今世界高水平女子篮球的阵地进攻特点和规律,为中国女篮乃至男篮以后的训练和比赛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录像分析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捷克世锦赛中女篮前四强队伍的阵地进攻特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阵地进攻是近两届世界大赛女篮四强队伍的主要进攻方式,世锦赛中阵地进攻的效率比奥运会要高。落位队形以1—2—2落位和无固定落位形式为主。战术发动阶段的运用形式从高到低排序依次是掩护配合、外线传球调动防守、个人机动进攻、策应配合、突分配合、传切配合。掩护配合发动形式中使用最多的是无球人之间通过掩护接球进攻。2奥运会运用基础配合总次数为887次,世锦赛中有较为明显的提高,运用次数为1020次。其中掩护配合的使用率最高,分别达到了76.89%和75.98%,而且主要以无球队员之间的掩护为主,以内线队员为外线队员掩护为主;掩护区域主要以C区的中区为主。3奥运会和世锦赛运用进攻战术形式最多的是一次基础配合和两次基础配合。一次基础配合进攻以掩护配合为主,掩护区域主要以c区的远区为主;两次基础配合主要以掩护—掩护配合为主。进攻成功率高的是两次以上基础配合和两次基础配合。4两届比赛中四强队伍都主要采用近距离投篮结束进攻,奥运会近区出手率为53.33%,世锦赛有所下降为46.21%;世锦赛的近区和远区的命中率相对于奥运会都有较大幅度提高,中区命中率基本没变。5奥运会四强队伍投篮时在受到干扰情况下的命中率从高到低依次是:弱干扰、次干扰、强干扰;世锦赛是:次干扰、强干扰、、弱干扰。6当今女篮强队在比赛中固定战术的运用仍然占有很大的比重,尤其在关键的时刻,在运用这些战术时进攻较为流畅,目的性较强,能够创造出来的进攻机会较多,进攻成功率较高。

赤蓝翼[9](2010)在《天尊的沉默 拉希德·华莱士》文中指出2010年3月25日,时隔18场之后"怒吼天尊"华莱士再一次吃到技术犯规。赛后凯尔特人的球迷们一片惊呼"他这是怎么了?这太有趣了,他居然连续18场没有吃到技术犯规?"

一叶扁周,王松涛[10](2010)在《充气胖子》文中研究指明顾名思义,充气的胖子外表虽然吓人,但实际却是个极好相处的人。换句话说,帕金斯是一个频繁在好人与悍匪中转换身份的家伙。ShowTime(2010) 1取胜之匙8分、12分、5分、6分,总决赛中帕金斯为球队进攻端贡献的似乎微不足道,但这不意味着他是球队中可有可无的一员。恰恰相反,帕金斯可谓全场比赛的"取胜之匙"。在2008年夺冠的时候,凯文·加内特是球队的防守枢纽,他依靠超长的臂展、灵动的脚步以及出色的协防意识将凯尔特人队塑造成了一座铜墙铁壁的堡

二、“(口+瞿)——犯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口+瞿)——犯规!”(论文提纲范文)

(1)金元时期山西社会的四个面向 ——以碑刻史料为中心(1127-136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区域、材料和思路
第一章 其兴也勃:金代山西宗教发展的特征
    第一节 入金以来山西地区的宗教生态
    第二节 金代基层社会购买名额敕牒的热潮
    第三节 金代山西地区释道二教的经济状况与社会影响
    小结
第二章 秩序初建:金代山西民间水利建设的背景与过程
    第一节 金代山西的自然环境与主要灾害
    第二节 国家与地方精英的赈灾活动
    第三节 金代山西的水利建设与水权分配
    第四节 金代水案分析
    小结
第三章 祠赛祈报:金代山西民间祠神信仰与社会活动
    第一节 金代山西民间祠神信仰格局
    第二节 “载在祀典”:金代政府对神祠的管理政策与民间应对方式
    第三节 官员的作为与态度
    第四节 金代民间神祠的组织与祈祷——以潞州长子县上方村“圣王庙”为中心的考察
    第五节 释道二教与祠神信仰的结合
    小结
第四章 碑幢存谱:金代山西社会中的宗族实践
    第一节 金代民间敬宗收族的路径
    第二节 以先茔为中心的收族活动
    第三节 孝亲聚族:金代民间宗族情况
    小结
第五章 蒙元征服:金元易代对山西社会的影响
    第一节 山西世侯的崛起
    第二节 释道二教地位的提升
    第三节 科举停废与儒士地位
    小结
第六章 先茔图碑:元代山西的宗族建设
    第一节 “迁转法”颁布后的世侯家族仕宦情况
    第二节 元代先茔碑创建的时间分野与家族类别
    第三节 今见山西元代谱系之特征
    第四节 以“尊祖敬宗”为中心的茔地建设
    第五节 义与利:元代宗族建设的双重属性
    第六节 祠堂与佛堂:宗族祭祀的宗教影响
    小结
第七章 承前启后:元代的水利与水规
    第一节 蒙元及元代官方在水利建设中的作用
    第二节 民间水利规约的继续完善
    第三节 僧道等精英的水权
    小结
第八章 以社为先:元代祠神祭祀中的多方角力
    第一节 元代对祠神信仰的管理
    第二节 蒙元前期多重社会精英对祠神信仰的重塑
    第三节 地方精英对传统信仰的维护
    第四节 村社——祠神祭祀的主体
    第五节 元代官员参与祠神祭祀的方式
    小结
第九章 折衷求变:元代山西社会中的宗教发展
    第一节 祖荫难庇:“至元焚经”后全真教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二节 泽州道士苗道一与全真教的“中兴”尝试
    第三节 元代山西佛教的发展
    第四节 “难持胜果”:元代中后期僧道生存空间的逐步压缩
    第五节 僧道的应对方式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法哲学视角下当代“体育成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方法与框架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框架
    1.4 研究重点与难点
        1.4.1 研究重点
        1.4.2 研究难点
    1.5 概念界定与研究限制
        1.5.1 核心概念界定
        1.5.2 研究视角说明
    1.6 中外研究现状
        1.6.1 中西“学以成人”的研究综述
        1.6.2 中西“体育成人”的研究综述
        1.6.3 中西“规则成人”的研究综述
2.法与成人:体育成人基本原理分析
    2.1 体育成人目标:健全人格
        2.1.1 法与成人二者之间关系分析
        2.1.2 中国哲学视角下的体育成人分析
        2.1.3 西方哲学视角下的体育成人分析
        2.1.4 殊途同归:中西体育成人比照
    2.2 体育成人机制与特殊性
        2.2.1 体育成人机制:为承认而斗争
        2.2.2 体育成人特征:在实践中成人
    2.3 规则推理:静态体育成人分析
        2.3.1 实践理性奠基问题
        2.3.2 实践理性情景诠释
        2.3.3 实践理性动机促成
        2.3.4 规则推理中的“道德-伦理悖论”的回应
    2.4 人格生成:动态体育成人分析
        2.4.1 从法哲学到道德心理学
        2.4.2 从道德心理学到后习俗责任伦理学
        2.4.3 人格生成中的“道德-伦理悖论”的回应
3.法的证成:体育成人的依据
    3.1 体育之法的概述
        3.1.1 体育之法的解析
        3.1.2 体育之法的意义
        3.1.3 体育之法的嬗变
        3.1.4 体育之法的分类
    3.2 体育之法的外在主义
        3.2.1 外在主义学术观点梳理
        3.2.2 外在主义不足之处
    3.3 体育之法的内在主义
        3.3.1 习俗内在主义学术观点梳理
        3.3.2 建构内在主义学术观点梳理
    3.4 体育之法的诠释主义
        3.4.1 体育规范诠释主义学理基础
        3.4.2 体育规范诠释主义学术观点
    3.5 四种体育规范理论比较分析
4.法的实现:体育成人的现实化
    4.1 体育成人的序阶
        4.1.1 从行动规则到体育规则
        4.1.2 从体育规则到成人序阶
    4.2 体育成人的实现
        4.2.1 教化思想与体育成人
        4.2.2 体育成物:抽象法与体育成人
        4.2.3 体育成己:道德法与体育成人
        4.2.4 体育成人:伦理法与体育成人
    4.3 “道德-伦理悖论”的回应与化解
        4.3.1 悖论的回应:从体育道德到体育美德
        4.3.2 悖论的化解:从体育启蒙到体育正义
5.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3)中国男篮“双国家队”模式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双国家队”模式的概念
        1.3.2 关于中国男篮人才培养的研究
        1.3.3 关于中国男篮发展现状的研究
        1.3.4 关于中国男篮“双国家队”模式发展的研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录像观察法
        2.2.4 数理统计法
        2.2.5 逻辑分析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中国男篮“双国家队”模式发展概况分析
        3.1.1 中国男篮“双国家队”模式的改革背景
        3.1.2 中国男篮“双国家队”模式的基本情况
        3.1.3 中国男篮“双国家队”模式的选拔方式
        3.1.4 中国男篮“双国家队”模式的竞争机制
    3.2 中国男篮“双国家队”模式对CBA联赛影响分析
        3.2.1 中国男篮“双国家队”模式对CBA球员的影响
        3.2.2 中国男篮“双国家队”模式对CBA球队的影响
        3.2.3 中国男篮“双国家队”模式对CBA赛程的影响
        3.2.4 中国男篮“双国家队”模式对CBA市场的影响
    3.3 中国男篮“双国家队”模式下世界比赛表现分析
        3.3.1 中国男篮在2017年亚洲杯的表现
        3.3.2 中国男篮在2018年亚运会的表现
        3.3.3 中国男篮在2019年世界杯预选赛的表现
    3.4 中国男篮“双国家队”模式发展策略
        3.4.1 健全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3.4.2 完善国家队人才选拔制度
        3.4.3 增强国家队人才竞争优势
        3.4.4 促进CBA联赛与国际篮球接轨
        3.4.5 重视“双国家队”合成新团队磨合
        3.4.6 全面提高我国男篮新时期竞技水平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5 参考文献
6 附录
7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8 致谢

(4)中国近代高校训育训导制的演进及其时代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评述
    第三节 核心概念之界定
    第四节 理论基础与研究思路、内容、方法
    第五节 研究的重点、创新之处及存在的问题
    第六节 关于本论文的几点说明
第二章 训育思想的起源
    第一节 时代背景
    第二节 训育思想的萌芽与产生
    第三节 训育思想的研究与争论
第三章 高校训育制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训育制的起源与形成
    第二节 高校训育制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节 高校训育制的问题与论争
第四章 训育制向训导制的转变
    第一节 导师制在高校的实施
    第二节 训育制和导师制的困境与应对
    第三节 高校训导制的产生
第五章 高校训导制的发展(上)
    第一节 高校训导制的初衷与目标
    第二节 高校训导制的组织机构
    第三节 高校训导制的内容体系
第六章 高校训导制的发展(下)
    第四节 高校的训导原则
    第五节 高校的训导方法
    第六节 高校训导的考核
第七章 高校训导制的结局
    第一节 高校训导制的困境与问题
    第二节 高校训导制的废止
    第三节 高校训导制的争议
第八章 高校训育训导制的历史特征
    第一节 历史的必然性
    第二节 目的之政治性
    第三节 内容的单一性
    第四节 方式的专制性
    第五节 形式的多样性
第九章 高校训育训导制的效果与影响
    第一节 高校训育训导制的效果
    第二节 高校训育训导制的影响
    第三节 高校训育训导制的历史进步性及其局限性
主要引征史料和参考文献
后记

(5)体育赛场反暴力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本文研究方法与结构
第一章 体育赛场反暴力的一般问题
    第一节 体育赛场暴力规制的源起
        一、古希腊罗马时期体育赛场暴力现象
        二、体育赛场暴力规制的雏形
    第二节 体育赛场暴力的界定
        一、体育赛场的概念与范围
        二、暴力的界定
        三、体育赛场暴力的概念
        四、体育赛场暴力的类别
    第三节 体育赛场暴力侵犯的客体
        一、人身权
        二、财产权
        三、体育消费权
        四、体育发展权
    第四节 体育赛场暴力的治理机制
        一、社会控制
        二、法律治理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体育赛场运动员暴力法律问题
    第一节 运动员暴力的一般问题
        一、运动员暴力与竞技体育
        二、运动员暴力的界定
        三、运动员暴力的成因
        四、运动员暴力的类型
    第二节 运动员暴力的规制
        一、体育行业规制
        二、法律规制
    第三节 运动员暴力诉讼的主要种类
        一、与体育技战术相关的暴力引起的诉讼
        二、与体育技战术无关的暴力引起的诉讼
        三、对运动员暴力诉讼的简评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体育赛场观众暴力法律问题
    第一节 体育赛场观众暴力的一般问题
        一、体育赛场观众暴力的现象
        二、体育赛场观众暴力的界定
        三、体育赛场观众暴力的成因
        四、体育赛场观众暴力的类型
    第二节 体育赛场观众暴力的防控
        一、观众暴力防控体系
        二、体育赛场观众暴力的防控理念
        三、防控体育赛场观众暴力的措施
    第三节 体育赛场观众暴力的规制
        一、体育行业规制
        二、法律规制
        三、规制体育赛场观众暴力的国际合作:以欧洲为例
    第四节 体育赛场观众暴力诉讼的主要种类
        一、因判罚过重引起的诉讼
        二、申请撤销足球禁止令的诉讼
        三、无过错体育俱乐部提起的诉讼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体育赛场其他类型暴力法律问题
    第一节 运动员和观众之间的暴力
        一、运动员与观众间暴力的表现
        二、对运动员与观众间暴力的规制
        三、规制运动员和观众间暴力的司法实践
    第二节 针对体育赛场的暴力恐怖行为
        一、恐怖主义及体育赛场暴力恐怖行为
        二、体育赛场暴力恐怖行为的表现和成因
        三、对体育赛场暴力恐怖行为的规制
    第三节 针对体育赛场安保人员的暴力
        一、体育赛场安保人员的界定
        二、针对体育赛场安保人员暴力的表现和成因
        三、对其的法律规制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体育赛场暴力法律问题
    第一节 我国体育赛场暴力的表现和成因
        一、我国体育赛场暴力的表现
        二、我国体育赛场暴力的成因
    第二节 我国体育赛场暴力的规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体育赛场暴力的规制
        二、我国体育赛场暴力规制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我国体育赛场反暴力制度的完善
        一、完善体育行业内部反暴力制度
        二、完善反暴力法律制度体系
        三、建立和完善反暴力法律实施机制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后记

(8)对29届奥运会和16届世锦赛女篮四强阵地进攻特点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创新
2 文献综述
    2.1 关于世界篮球现状和发展趋势的研究
    2.2 关于篮球战术方面的研究
    2.3 关于篮球比赛阵地进攻方面的研究
    2.4 关于女子篮球方面的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专家访谈法
        3.2.4 录像观察法
        3.2.5 逻辑分析法
        3.2.6 数理统计法
4 分析与讨论
    4.1 阵地进攻概念界定
    4.2 近两界世界大赛女篮四强进攻概况
    4.3 近两届世界大赛女篮四强阵地进攻落位队形的分析
    4.4 近两届世界大赛女篮四强阵地进攻战术发动形式分析
    4.5 近两届世界大赛女篮四强阵地进攻战术基础配合的分析
        4.5.1 基础配合的总体分析
        4.5.2 传切配合分析
        4.5.3 突分配合分析
        4.5.4 掩护配合分析
        4.5.5 策应配合分析
    4.6 阵地进攻中运用基础配合次数及其效果的分析
        4.6.1 基础配合次数及其效果的总体分析
        4.6.2 无明显配合进攻次数及其效果分析
        4.6.3 一次基础配合次数及其效果分析
        4.6.4 两次基础配合次数及其效果分析
        4.6.5 两次以上基础配合次数及其效果分析
    4.7 二次进攻的进攻次数及其效果分析
    4.8 阵地进攻结束方式的分析
        4.8.1 阵地进攻投篮距离的分析
        4.8.2 阵地进攻投篮时干扰情况的分析
    4.9 2008年北京奥运会女篮四强阵地进攻中经典战术的分析
        4.9.1 美国队
        4.9.2 澳大利亚队
        4.9.3 俄罗斯队
        4.9.4 中国队
    4.10 2010年捷克世锦赛女篮四强阵地进攻中经典战术分析
        4.10.1 美国队
        4.10.2 捷克队
        4.10.3 西班牙队
        4.10.4 白俄罗斯队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口+瞿)——犯规!”(论文参考文献)

  • [1]金元时期山西社会的四个面向 ——以碑刻史料为中心(1127-1368)[D]. 王洋. 山西大学, 2020(03)
  • [2]法哲学视角下当代“体育成人”的研究[D]. 徐正旭. 上海体育学院, 2020(12)
  • [3]中国男篮“双国家队”模式发展策略研究[D]. 王道成. 苏州大学, 2019(06)
  • [4]中国近代高校训育训导制的演进及其时代特征[D]. 孔晓明. 苏州大学, 2018(07)
  • [5]体育赛场反暴力法律问题研究[D]. 刘水庆. 武汉大学, 2015(07)
  • [6]裁判,你OUT了[J]. 边城浪子. 篮球俱乐部, 2011(10)
  • [7]最好的季后赛 2010-11赛季季后赛七个关键词[J]. 山风. 篮球俱乐部, 2011(07)
  • [8]对29届奥运会和16届世锦赛女篮四强阵地进攻特点的研究[D]. 孔凡波. 北京体育大学, 2011(10)
  • [9]天尊的沉默 拉希德·华莱士[J]. 赤蓝翼. 篮球俱乐部, 2010(08)
  • [10]充气胖子[J]. 一叶扁周,王松涛. 体育世界(扣篮), 2010(12)

标签:;  ;  ;  ;  ;  

“(嘴+曲)——犯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