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千年弦歌——邓洪波教授《中国书院史》印象

书院千年弦歌——邓洪波教授《中国书院史》印象

一、千年弦歌论书院——读邓洪波教授《中国书院史》有感(论文文献综述)

郭伟[1](2021)在《中国古代书院的场所精神及其当代价值》文中研究说明

丑送[2](2021)在《文学地理学视域下白鹿洞书院诗歌研究》文中指出

贾梦雪[3](2020)在《苏州府学园林环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苏州府学始建于北宋时期,开北宋地方官学教育改革的先河,是东南学府之冠。在千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苏州府学源源不断的为国家输送人才、为地方蕴养文明,奠基了苏州城市的人文高度。苏州府学在育人的历史长河中,自然与人文同行,其园林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衍生出千年府学园林文化。苏州府学园林环境作为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物质场所,蕴涵着丰富的精神内涵,是东南书院园林的代表,堪称儒家山水的典范。千载登临客,府学园林文人墨客络绎不绝,形成了府学文人与园林互成的历史关系。此中苏州府学园林环境发挥的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不容忽视,其环境育人价值值得探究。本文以书院园林的视角,综合研究苏州府学园林环境,以构建相对完整的府学环境变迁史、剖析府学环境特色与文化内涵,并发掘府学环境的当代价值,以期古为今用,为当代校园景观建设提供有益借鉴。具体而言,本文立足于苏州府学历代文人的诗文典籍、遗存的碑刻图文及苏州的历代方志文献等,以时间为线索,综合梳理苏州府学园林环境的变迁历程,推敲还原苏州府学的阶段园林风貌。具体包括各个历史时期的规模与格局、建筑组成与布局、园林景境、水系生态等,并最终自绘各阶段府学平面推测图,以更直观的方式呈现府学千年的环境变迁历程。通过研究发现苏州府学园林环境历经了北宋的初创甫定、南宋的罹难复兴、元代的空间焕然及明代的发展定型,最终在清中前期达到综合兴盛,而后在清末及民国消逝转型的演变过程。在其环境变迁的基础上剖析出苏州府学园林环境礼制思想、天人合一;格物致知、藏修息游;及尚贤崇德、高山景行等思想内涵。并以此归纳分析出苏州府学园林环境的当代价值与对当代高等教育场所环境建设的启示。

徐长生[4](2020)在《清代福建官刻研究》文中认为官刻,代表的是中国传统社会的精英文化或主流文化,与家刻、坊刻共同构成了中国雕版刻书史的三大主体。清代福建的官刻,具有它独特的发展轨迹,但目前对它的研究非常薄弱。对清代福建的官刻进行深入探讨,有助于明晰它在福建和中国古代刻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论文将史料分析与实证调查相结合,运用历史学(书籍史、印刷史)、文献学(版本学、目录学)等学科理论,对清代福建的官刻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首先,以刻书者为纲,对清代福建官刻的刻书者进行详细论述,包括各级官员、衙署和官办书院的考证;除了考证刻书者外,还例举了部分刻本,对其作者、内容、学术价值、刊刻情况、版本源流和藏佚情况等进行考证。其次,对清代福建官刻的特征,从刻书者的类型、资金的来源与使用、书板的贮藏与管理等方面,进行多维度的深入分析。第三,对清代福建官刻本的传播进行分析。最后,对清代福建官刻的作用进行客观评价。对清代福建的官刻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弥补了以往该领域研究的不足,在刻书者、版本学、目录学、传播学等方面亦有所突破,可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姜露洁[5](2019)在《江西传统书院园林调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书院是我国教育体制下催生的特殊产物,伊始为文学家私人藏书、学习或学子们集聚探讨学术问题的场所。江西地区虽远离中原政治中心,但自唐宋以来利用地域优势,经济、文化迅速发展,江西书院园林发展繁盛。本文通过收集文史资料,运用文献归纳、实地调研、案例研究等研究方法,结合书院发展的时代背景,梳理江西书院园林的发展脉络,归纳其园林类型特点,从相地选址、造园技艺、要素及意境营造等方面总结江西传统书院园林特色。江西传统书院园林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1)唐代为书院园林萌芽期。书院多为家族书院,出现时间早,数量多。江西书院园林选址偏向于风景优美的自然环境,书院具有藏书、教学功能。(2)两宋时期为书院园林的发展期。书院作为思想传播的载体,办学活动兴盛、造园技艺发展快速,书院选址在背山面水环境优美之处,建筑布局遵循礼制,庭院内凿池种荷,园林意境深远。(3)元代为书院园林的成熟期。书院办学得到统治者支持,出现官化现象,书院选址由风景优美的自然山水中逐渐往城郊移动。叠山理水技巧趋于成熟,空间布局遵循礼制,新增泮池、礼圣殿等祭祀建筑,书院内新增骑射空间。(4)明清时期为书院园林的成熟后期。书院官化严重,书院选址由城外迁往城市内。书院园林中建筑布局、植物种植、叠山理水等造园手法愈加成熟,园林艺术达到顶峰,园林更加精致,空间多样而富有变化。园林内新增祭祀文昌阁、魁星阁等建筑,出现兼容并蓄、雅俗共赏的审美意趣。江西传统书院园林作为文化发展的载体,分布广泛,数量众多。书院园林选址由依山傍水向城市内移动。书院园林布局多遵循礼制,有明显的等级制度,造园艺术愈加成熟,利用自然山水格局营造丰富的园林环境。书院园林意境深远,有素雅之美、隐逸之美的审美意趣。

叶葭[6](2019)在《清代皇家书院园林的营建手法探析》文中研究表明皇家书院园林是清代书院建设的重要特色,与清代皇家园林、书院园林、士人园林有着亲缘关系,融汇了清帝的治世理念和造园思想,以及儒家士人的审美情趣与空间观念,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园林艺术价值。本课题选择清代皇家书院园林为主要研究对象,依据文献史料详细地统计了清代皇家书斋和书院园林的建造时间、分布位置、功能特点、保存情况等基础信息。从文学语言的角度,运用解释学和类型学的研究方法,深入挖掘清代皇家书院园林中的文化意蕴,根据其不同的意境内容,进行系统性归纳和整理。从形式语言的角度,研究清代皇家书院园林在相地择址、建筑布局、建筑形制、人文景观方面的空间特征,分析其中所蕴含的我国士人的空间观念、哲学思维以及清帝的造园思想。此外,结合具体写仿个例,剖析清代皇家书院园林对江南名园和清代皇家园林的移植手法,总结皇家书院园林营建经验,为园林学科的发展和本土化的园林设计提供理论基础和成果借鉴。

陈昱君[7](2017)在《历史文献中的岳麓书院格局演变研究》文中指出岳麓山自古即有“泉涧盘饶,诸峰叠翠”的美誉,但更为后世称颂的是山中的岳麓书院。“山灵虽奇,得人文而显”,岳麓书院历经数十代人苦心经营,逐渐塑造出独特的建筑格局和人文景观,所以岳麓书院的格局演变过程值得研究。关于岳麓书院空间的研究,过去多以现存书院实体为基础展开讨论,其形态必定存在的演变过程在研究中却不多见;而史学研究则偏重教育体制的变迁,忽视空间格局的演变。本研究通过复原岳麓书院各朝代平面图像,分析其空间结构,探讨空间格局与教育体制的对应关系,得到书院空间形态变迁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从而得到对书院空间系统更深刻的理解,这些分析将有助于研究推动岳麓书院格局演变的因素。本研究以岳麓书院的历史文献为研究素材,尝试将其中有关空间描述的信息离解与重构,建立岳麓书院空间构成的基本关系图,并以此为基础,“复原”历朝岳麓书院空间图像,从中剖析书院空间结构特征,以推导格局演变特点和成因。本文对岳麓书院格局演变的研究分为五个步骤展开。1、研究背景:本文通过梳理岳麓书院的历史发展脉络,并对现状进行实地测绘,来理解其空间结构,分析其文化内核,以此作为本研究的基础。2、搜集文献:从收集的近千篇岳麓书院历史文献中,以空间方位准确性、形态描绘丰富性为标准,精选33篇文献,以此作为绘制复原图像的主要来源。3、平面绘制:首先,通过多方文献和图卷考据参考,对文献提供的有效空间信息进行提取;其次,将信息按年代分类,再按空间分区,提取有效空间元素;最后定位空间位置,将元素组合连接,并推测补白文献缺失部分空间。4、分析空间结构:笔者在复原平面的基础上,结合书院历史发展背景,分析岳麓书院不同时期、不同分区的空间结构特征,及其背后隐含的空间原型。5、推测演变成因:本研究将书院结构特征与教育体制演变等历史发展背景相关联,探寻其空间结构的演变特征和隐含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识。空间的复原和空间结构的演变研究构成了本文的两个主体。其一是研究历史文献中关于岳麓书院的空间信息,进而推测和复原空间平面。其二是根据复原平面和空间结构,分析其空间结构特征,并总结归纳空间演变的特点和原因。以复原出的历史格局图像分析格局的演变,并以空间结构演变的视角研究古代历史文献,是本论文的创新之处。运用独特的视角和独特的研究素材,论文提出了书院历朝空间结构特征、空间原型、以及营造环境的特点,由此推导出书院空间演化特征和成因,为今后研究经历变迁的古代书院探索了新的研究方法。

赵伟[8](2017)在《渌江书院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渌江书院创建于清乾隆十八年(1753),由醴陵知县管乐建于治东青云山,以为县内士子肄业之所。道光九年(1829)迁建于西山今址,规模日益扩大。光绪三十年(1904),在晚清书院改制的大潮下,受官府、士绅与革命党三方力量的影响,渌江书院先被改制为小学堂,次年又升为中学堂,成为晚清书院改制中的特殊案例。渌江书院在办学过程中形成了完善的制度。其教学管理制度以山长为核心。咸丰以前,山长的聘任权被掌握在以县令为代表的地方官府手中。咸丰时,山长聘任权下移,地方士绅通过首士一职与县令共享了山长聘任权。在经济层面,地方士绅也逐渐加深了对书院的影响。嘉庆、道光以后,士绅发起的捐赠学田活动更加频繁,参与书院学田经营管理的要求更加强烈,最终如愿以偿。书院祭祀的对象颇具地方色彩,除朱熹、吕祖谦、吴猎、皮龙荣、杨大异六位与醴陵有关理学人物外,还祭祀唐人李靖和清代知县陈心炳。其藏书不甚发达,两次大规模的购书活动均在光绪朝。刻书活动亦不多,《渌江书院志》的刊刻是其代表性成果。前人考证的渌江书院山长有50位,但这并不完整。结合方志、文集与家谱等资料,又新发现了6位山长。这一群体在功名上以举人为主,进士次之,在籍贯上表现出外县人居多的特点,这都与渌江书院培养科举人才的定位有关。书院“山长”在清代已成为一种职业,为无处安身的士子提供临时性的选择。这些士子们不甘心长久居于此地,因而他们的山长任期普遍不长,绝少有决心从教终身者。此外,山长的书院生活十分丰富,与当地士人交游,携亲友居院读书,埋首着述,吟风弄月等构成了他们讲学之外的流年时光。渌江书院与醴陵地方社会联系密切。一方面,官府与士绅共同维持了书院的存在与发展,官府在各个层面严格掌控了书院,而士绅则通过不断为书院捐田置产,加强在书院中的经济地位而先后分享了官府手中的学田经营管理权和山长聘任权,这是十九世纪以来不断上升的士绅权力在渌江书院的缩影。另一方面,书院对地方社会又产生了影响,主要体现在培养当地人才和积极参与地方公共事业上。

刘晓飞[9](2017)在《古代书院教育对塑造大学精神品质的启示》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底色越来越浓,社会上掀起国学热潮,纷纷将目光转向传统文化,从中汲取优秀营养。传统书院发轫于唐,兴盛于宋,发展绵延至清,存在千年之久,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一种独特的教育组织和学术机构,成长于官学与私学之间,融两者所长,在长期发展中不断积淀、凝练而成独具生命力的精神内涵,是其办学风格的集中体现。书院深深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沃土,所体现的独立自主的治学精神、润泽斯民的德育精神、求真务实的实践精神、尊道敬学的创新精神,深深影响了一代代中国文人士子,促进了古代传统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培养了大批"传道而济斯民"的人才,在养成健全人格、改善社会风尚、传播民族文化等方面,起着积极的社会意义。虽然在封建格局下逐渐官学化,其精神特质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制约,终在社会深重危机和教育大变革中为新式学堂所取代,但制度的终结,并不意味着精神的消亡,新时期,书院范例勃兴,学习和研究书院制度,正是中华文化复兴和重建的积极表现。在以西方大学模式为主的背景下,要保存中国大学民族特色,推动其发展与变革的步伐,必须在传承与创新的基础上,将传统教育精华融入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中,不断加深对书院教育精神的理解和把握,方可从中获得诸多有益办学经验和教育启示。本文认为重新思考书院教育这一优秀典范,总结其办学特色,梳理其历史进程,挖掘其教育理念,彰显其时代精神,能更好的加深对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大学教育的探讨,促进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魏萌萌[10](2016)在《《梯云书院志》的整理与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在对《梯云书院志》点校整理的基础上,考察其编纂情况和版本,在了解书院创建的历史背景及其变迁的基础上,对书院的经济来源与支出、书院的组织管理进行探析,从而探讨梯云书院与地方社会的互动关系。《梯云书院志》是一部完整的书院志,主要收入了劝捐呈词、官府批文、文契、捐款名单、院规、学规等内容,共六卷,同治刊本。梯云书院以其特色性,吸引着地方官绅对书院的关注,保留了地方文献,参与书院的建设。同时,书院志的编纂,扩大了书院的影响,对地方文化教育起了重要的作用。梯云书院是客家人在义宁州城建的书院。当时土着人创办的濂山书院排挤客籍士子入学,而客家人自己建立的奎光书院因为交通不便,路途遥远,客家学子很少前去就读。于是,士绅就倡导要创办梯云书院,以便求学上进之人进一步深造。把建立梯云书院提上日程后,地方官员倡导怀远都人踊跃捐款,士绅和民众给予了莫大的支持。书院依靠充足的经费得以建立,在保证书院正常运行的同时,把多余的经费用在购置学田或者放在殷实之家生息,使经费得到了合理的运用。书院能够正常运转,不仅需要充足的经费来支撑,还需要规范组织管理。梯云书院为了加强管理,对聘请山长和推选首事都作了严格的要求。另外,为了加强对学生的管理,设置学长的职位协助山长的工作,借此提高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同时也体现了书院管理民主监督、师生共同合作的特征。梯云书院的修建和发展离不开地方官员、士绅的关注和支持,地方官员是倡导者,士绅是资助者和管理者,地方的文化教育事业靠他们才能维持下去。书院的发展对当时的地方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它促进了地方科举发展,为地方社会培养了优秀的人才。

二、千年弦歌论书院——读邓洪波教授《中国书院史》有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千年弦歌论书院——读邓洪波教授《中国书院史》有感(论文提纲范文)

(3)苏州府学园林环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与相关概念界定
        1.2.1 苏州府学
        1.2.2 园林环境
    1.3 选题研究现状简述
        1.3.1 有关书院园林的相关研究
        1.3.2 有关苏州府学的相关研究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
    1.6 创新点与难点
        1.6.1 研究存在的困难
        1.6.2 创新之处
第二章 中国古代学校园林环境
    2.1 中国古代官学教育简述
    2.2 中国古代教育机构的空间组织
        2.2.1 古代教育场所的布局构成
        2.2.2 书院园林视角下的官学教育场所
        2.2.3 苏州府学书院园林空间的特殊性
    2.3 苏州府学园林环境的综合认识
第三章 苏州府学环境变迁之一:两宋
    3.1 群木共葳蕤——北宋府学园林初创甫定
        3.1.1 景佑兴学与范仲淹创办府学
        3.1.2 相地选址
        3.1.3 规模与格局
        3.1.4 环境组成与布局
        3.1.5 功能与主题
        3.1.6 园林景境——府学十景
        3.1.7 小结——北宋苏州府学园林环境风貌
    3.2 沉沉学宫,鼎以杰阁——南宋府学园林罹难复兴
        3.2.1 南宋苏州府学环境变迁概述
        3.2.2 南宋苏州府学园林环境分析
        3.2.3 小结——南宋苏州府学园林环境风貌
第四章 苏州府学环境变迁之二:元明
    4.1 一皆新美——元代府学园林空间焕然
        4.1.1 元代苏州府学环境变迁概述
        4.1.2 元代苏州府学园林环境分析
        4.1.3 小结——元代苏州府学园林环境风貌
    4.2 天光云影共徘徊——明代府学园林发展定型
        4.2.1 明代苏州府学环境变迁概述
        4.2.2 格局与规模
        4.2.3 环境组成与布局
        4.2.4 园林景境——府学八景
        4.2.5 小结——明代苏州府学园林环境风貌
第五章 苏州府学环境变迁之三:清代和民国
    5.1 偶然如画图——清中前期府学园林综合兴盛
        5.1.1 清初教育政策的转变
        5.1.2 清中前期苏州府学环境变迁概述
        5.1.3 基址规模
        5.1.4 园林环境分析
        5.1.5 园林景境——天然图画
        5.1.6 小结——清中前期苏州府学园林环境风貌
    5.2 桃蹊李径尽荒凉——清末及民国府学园林消逝转型
        5.2.1 废科举,兴学堂——社会文化背景
        5.2.2 大起大落——清末苏州府学园林环境
        5.2.3 山林不存,唯有宫墙——民国苏州府学园林环境
        5.2.4 小结——清末及民国苏州府学园林环境风貌
第六章 苏州府学环境思想内涵及环境价值
    6.1 苏州府学园林环境营造理念透析
        6.1.1 礼制思想,天人合一
        6.1.2 格物致知,藏修息游
        6.1.3 尚贤崇德,高山景行
        6.1.4 苏州府学环境思想内涵变迁小结
    6.2 东方造园理念指导观
    6.3 苏州府学园林营建智慧的古为今用
        6.3.1 选址规划:天人合一的自然生态观
        6.3.2 园林景观:游息的山水人文意境
        6.3.3 文字品题:含蓄美的景观品质
        6.3.4 文脉传承:高山景行的环境氛围
        6.3.5 寓教于景:社会价值观的教育引导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附录: 苏州府学园林环境变迁表

(4)清代福建官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对象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福建官刻的源流
    第一节 宋元明时期的福建官刻
        一、宋代福建官刻的勃兴
        二、元代福建官刻的沉寂
        三、明代福建官刻的繁荣
    第二节 清代福建官刻的兴盛与式微
        一、清初福建官刻的停滞
        二、清中期福建官刻的恢复与兴盛
        三、清末福建官刻的式微
第二章 清代福建道以上各级官刻
    第一节 总督、巡抚、学政等刻书
        一、镇闽将军
        二、闽浙总督
        三、福建巡抚
        四、福建督学道、提督学院
        五、福建布政使司
        六、提督东营副总兵
        七、福建按察使司
    第二节 各道刻书
        一、福建盐法道
        二、分巡巡海兴泉永道
        三、分巡巡海汀漳龙道
        四、分巡延建邵道
        五、分巡台厦(湾)道
    第三节 晚清新设衙门刻书
        一、福建官书局
        二、福建通商总局
        三、总理船政事务衙门
第三章 清代福建各府(州)、县官刻
    第一节 闽东地区
        一、福州府
        二、兴化府
        三、福宁府
    第二节 闽南地区
        一、泉州府
        二、漳州府
        三、永春州
    第三节 闽北地区
        一、延平府
        二、建宁府
        三、邵武府
    第四节 闽西地区
        一、汀州府
        二、龙岩州
    第五节 台湾地区
        一、南明郑氏时期(1661-1683)
        二、台湾府时期(1683-1888)
        三、附台湾行省时期(1888-1894)
第四章 清代福建官办书院与新式学校刻书
    第一节 书院的性质、功能和书院刻书的归属问题
        一、书院的性质和功能
        二、书院刻书的归属问题
    第二节 福州四大书院刻书
        一、鳌峰书院
        二、凤池书院
        三、正谊书院
        四、致用书院
    第三节 各府(州)、县官办书院刻书
        一、各府(州)、县官办书院刻书情况
        二、各府(州)、县官办书院刻书举例
    第四节 新式学校的出现及其刻书
        一、新式学校的出现
        二、新式学校的刻书
第五章 清代福建官刻的特征
    第一节 版本和内容特征
        一、版本特征
        二、内容特征
    第二节 编纂、校对和刊刻
        一、官刻本的编纂
        二、官刻本的校勘
        三、官刻本的刊刻
    第三节 刻书者的类别
        一、各级官员
        二、各级衙署
        三、专门的刻书机构
        四、书院山长等
    第四节 资金的来源与使用
        一、官员刻书的资金来源
        二、方志刻的资金来源
        三、书院刻的资金来源
        四、官刻资金的使用
    第五节 刻工及其特点
        一、福建的刻工
        二、福建刻工的特点
        三、刻字费
    第六节 书板的贮藏与管理
        一、关于藏板的争议
        二、书板的贮藏
        三、藏板所有权的变更
        四、不许买卖
        五、官刻书板的命运
    第七节 活字及其优缺点
        一、福建的活字
        二、活字的优缺点
    第八节 官刻与家刻、坊刻之间的关系
        一、官刻与家刻的关系
        二、官刻与坊刻的关系
第六章 清代福建官刻本的传播
    第一节 统治者对刻书业的管理
        一、管制之书
        二、违碍之书
        三、党禁之书
    第二节 官刻本的传播渠道
        一、官方渠道
        二、非官方渠道
    第三节 官刻本的传播对象
        一、上层精英
        二、科举士子
        三、下层群众
第七章 清代福建官刻的历史作用
    第一节 巩固统治
    第二节 弘扬正学
    第三节 促进教育
    第四节 保存文献
    第五节 工艺传承
第八章 结论
附录1 知见清代福建官刻名录
附表2 清代福建建置沿革表
附表3 知见清代福建各级官员与衙署刻书统计表
附表4 知见清代福建刻工名讳一览表
参考文献
    一、图书
    二、学位论文
    三、期刊论文
    四、在线数据
索引
    图索引
    表索引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江西传统书院园林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概念界定及研究范围
        1.2.1 相关概念界定
        1.2.2 研究范围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内相关领域研究动态
        1.3.2 国外相关领域研究动态
        1.3.3 小结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江西传统书院园林发展环境
    2.1 江西地域概况
        2.1.1 江西历史沿革
        2.1.2 优越的山水格局
        2.1.3 湿润的气候条件
    2.2 政治经济人文环境
        2.2.1 经济条件
        2.2.2 政治因素
        2.2.3 人文因素
    2.3 江西书院园林的发展概述
        2.3.1 江西书院园林类型
        2.3.2 江西书院园林的发展阶段
        2.3.3 江西书院园林发展的影响因素
3 文风开放,书院缘起—隋唐五代江西书院园林
    3.1 时代背景与书院园林发展概述
        3.1.1 简化行政划分,出现江西名称
        3.1.2 人口南迁,带动江西文化发展
        3.1.3 儒、释、道三足鼎立,文化蓬勃发展
    3.2 江西书院的起源
    3.3 主要书院园林
        3.3.1 宜春市书院园林
        3.3.2 九江市书院园林
        3.3.3 吉安市书院园林
    3.4 小结
4 理学盛行,书院发展兴盛—两宋江西书院园林
    4.1 时代背景与书院园林发展概述
        4.1.1 行政划分明确,江西分属二路统治
        4.1.2 社会稳定,江西经济发展蓬勃
        4.1.3 文化思想发展快速,江西形成三大着名学派
    4.2 主要书院园林
        4.2.1 鹰潭市书院园林
        4.2.2 吉安市书院园林
        4.2.3 南昌市书院园林
        4.2.4 宜春市书院园林
        4.2.5 抚州市书院园林
        4.2.6 萍乡市书院园林
        4.2.7 上饶市书院园林
        4.2.8 九江市书院园林
        4.2.9 赣州市书院园林
    4.3 小结
5 尊孔崇儒,书院发展繁盛—元代江西书院园林
    5.1 时代背景与书院园林发展概述
        5.1.1 种植业、手工业快速发展,印刷技术运用广泛,促进书院发展
        5.1.2 文化发展蓬勃,官学、私学并重
    5.2 主要书院园林
        5.2.1 鹰潭市书院园林
        5.2.2 宜春市书院园林
        5.2.3 抚州书院园林
        5.2.4 新余书院园林
        5.2.5 景德镇书院园林
    5.3 小结
6 心学崛起,江右儒林繁盛—明代江西书院园林
    6.1 时代背景与书院园林发展概述
        6.1.1 赋税沉重,人口流动频繁
        6.1.2 王守仁破山贼,带动赣南书院园林发展
        6.1.3 艺术繁荣发展,文化思想活跃,促进书院园林发展
    6.2 主要书院园林
        6.2.1 吉安市书院园林
        6.2.2 宜春市书院园林
        6.2.3 上饶市书院园林
        6.2.4 南昌市书院园林
        6.2.5 新余市书院园林
        6.2.6 萍乡市书院园林
        6.2.7 九江市书院园林
        6.2.8 抚州市书院园林
    6.3 小结
7 由盛到衰,书院退出历史—清代江西书院园林
    7.1 时代背景与书院园林发展概述
        7.1.1 城镇经济发展繁荣,带动书院的发展
        7.1.2 八股取士,心学文化发展受限,书院由盛转衰
    7.2 主要书院园林
        7.2.1 吉安市书院园林
        7.2.2 上饶市书院园林
        7.2.3 宜春市书院园林
        7.2.4 南昌市书院园林
        7.2.5 新余市书院园林
        7.2.6 萍乡市书院园林
        7.2.7 九江市书院园林
        7.2.8 赣州市书院园林
        7.2.9 抚州市书院园林
    7.3 小结
8 江西书院园林艺术总特征
    8.1 相地选址
        8.1.1 相地影响因素
        8.1.2 相地类型
    8.2 总体空间布局
        8.2.1 书院园林的空间类型
        8.2.2 书院园林的平面布局类型
        8.2.3 书院园林的空间处理手法
    8.3 建筑景观分析
        8.3.1 书院建筑景观
        8.3.2 园林建筑景观
    8.4 水景
        8.4.1 池塘之景
        8.4.2 泮池之景
        8.4.3 墨池之景
    8.5 山石景观分析
        8.5.1 借自然山石之景
        8.5.2 碑石
        8.5.3 摩崖石刻
    8.6 植物造景
        8.6.1 君子比德类植物造景
        8.6.2 芳香类植物造景
    8.7 意境分析
        8.7.1 多方胜景,咫尺山林
        8.7.2 楹联牌匾,点景传情
    8.8 文化内涵分析
        8.8.1 和谐自然观
        8.8.2 礼乐相成的思想
    8.9 审美意趣
        8.9.1 素雅之美
        8.9.2 隐逸之美
        8.9.3 雅俗共赏
        8.9.4 兼容并蓄
    8.10 文人活动影响
9 结论
    9.1 结论与启示
        9.1.1 研究结论
        9.1.2 启示
    9.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6)清代皇家书院园林的营建手法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既有研究回顾
        1.2.1 古代书院园林研究
        1.2.2 清代皇家园林中的相关研究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结构
第2章 书院园林沿革历史与清代皇家书院园林概况
    2.1 书院园林沿革历史
        2.1.1 萌芽期:先秦至魏晋
        2.1.2 开创期:唐至五代
        2.1.3 兴盛期:两宋
        2.1.4 成熟期:明清
    2.2 清代皇家书院园林概况
        2.2.1 产生背景
        2.2.2 功能
        2.2.3 分布情况
        2.2.4 营建手法探析
第3章 文学语言在清代皇家书院园林中的建构作用
    3.1 清代皇家书院园林中的文学语言
        3.1.1 匾额楹联
        3.1.2 御制诗文
    3.2 文学语言营造的意境类型
        3.2.1 内圣外王
        3.2.2 道古稽今
        3.2.3 绘景状物
第4章 形式语言在清代皇家书院园林中的建构作用
    4.1 清代皇家书院园林中的形式语言及空间特征
        4.1.1 相地择址:延山引水,宛若自然
        4.1.2 建筑布局:立于礼,成于乐
        4.1.3 建筑形制:崇朴素,明雅尚
        4.1.4 人文景观
    4.2 写仿手法在清代皇家书院园林中的运用
        4.2.1 对江南名园的移植
        4.2.2 对清代皇家园林内其他园林的移植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未尽事宜及展望
附录:清代皇家书斋及书院园林意境类型统计表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7)历史文献中的岳麓书院格局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言
    1.1 论文缘起
    1.2 研究对象和地理范围界定
    1.3 时间范围界定
    1.4 已有研究
        1.4.1 文献和图像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1.4.2 现存书院空间格局研究
        1.4.3 现存书院园林意匠研究
        1.4.4 岳麓书院史学研究成果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难点
第2章 岳麓书院概述
    2.1 历史沿革
    2.2 环境特征
        2.2.1 自然景观特征
        2.2.2 地形地貌特征
        2.2.3 岳麓山景区现状
    2.3 建筑群格局现状
        2.3.1 整体格局
        2.3.2 教学区
        2.3.3 祭祀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将史料书院转化为图像书院
    3.1 方位判断与尺度考据
        3.1.1 方位判断
        3.1.2 尺度考据
    3.2 岳麓书院考
        3.2.1 文献资料
        3.2.2 县志舆图
    3.3 空间结构
        3.3.1 空间元素
        3.3.2 结构关系
    3.4 空间形态的复原
        3.4.1 文献分期
        3.4.2 空间分区
        3.4.3 结构关系重组
        3.4.4 整合完整平面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不同历史时期岳麓书院格局分析
    4.1 宋朝岳麓书院格局分析
        4.1.1 名称天下的历史缘由
        4.1.2 建筑格局:书院四大规制的体现
        4.1.3 环境格局:轴线初显
    4.2 元代岳麓书院格局分析
        4.2.1 兴废续绝的历史背景
        4.2.2 建筑格局:延续宋朝型制
    4.3 明朝岳麓书院格局分析
        4.3.1 再创辉煌的历史成因
        4.3.2 建筑格局:“左庙右学”空间结构的形成
        4.3.3 环境格局:轴线确立
    4.4 清朝岳麓书院格局分析
        4.4.1 官学化体系成熟的历史背景
        4.4.2 建筑格局:官文化和俗文化渗透下的建筑布局
        4.4.3 环境格局:轴线强化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岳麓书院格局演变分析
    5.1 岳麓书院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5.2 岳麓书院建筑布局的变迁
        5.2.1 三种空间原型
        5.2.2 教学区核心建筑的位置交替
        5.2.3 祭祀与教学的空间关系及地位荣替
    5.3 岳麓书院自然环境的建设
        5.3.1 儒释道之间的势力争夺
        5.3.2 岳麓书院“天人合一”的环境营造
    5.4 岳麓书院格局演变的动因
        5.4.1 儒家文化内涵的空间表达
        5.4.2 专制王权下学术自主性的争取
    5.5 对现代建筑的反思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岳麓书院建设年表
附录B 岳麓山环境文献信息整理
附录C 明清岳麓书院游记
附录D 岳麓书院历朝平面复原图
附录E 岳麓书院现状测绘图
附录F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实际项目

(8)渌江书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第2章 渌江书院的历史沿革
    2.1 创建背景
    2.2 创建及规模
    2.3 迁建及扩大
    2.4 书院两改学堂
第3章 渌江书院的制度
    3.1 人员构成
    3.2 教学
    3.3 经费
    3.4 祭祀
    3.5 藏书与刻书
第4章 渌江书院的山长
    4.1 山长考
    4.2 山长群体分析
第5章 渌江书院与地方社会
    5.1 官府对书院的管理
    5.2 士绅话语权逐渐加强
    5.3 书院培育当地人才
    5.4 书院参与地方公共事业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古代书院教育对塑造大学精神品质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背景与现实意义
    (二) 书院教育研究现状与评述
        1. 书院德育思想研究
        2. 书院教学方法研究
        3. 书院教学管理研究
        4. 书院课程教学研究
        5. 书院环境教育研究
        6. 书院对外交流研究
    (三)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四) 论文的创新之处
一、道势相依——书院的办学特色
    (一) 教学内容:注重求知与崇德兼修并举
        1. 德育为先
        2. 课程设置
        3. 培养目标
    (二) 教学风格:教育普及与兼容并蓄同存
        1. 博采众长的开放教育
        2. 因材施教的层次教育
        3. 潜移默化的环境教育
    (三) 管理模式:学术研究与社会教化兼备
        1. 教学制度
        2. 机构设置
        3. 教学评价
二、在历史与现实之间——书院精神的传承
    (一) 书院精神概说
        1. 独立自主的治学精神
        2. 润泽斯民的担当精神
        3. 求真务实的实践精神
        4. 尊道敬学的学术精神
    (二) 书院的千年转身
        1. 在限制与自由中绵延千年
        2. 书院影响早期大学之格局
        3. "重构—改良"的当代书院范例
三、彰显与对接——书院精神对现代大学精神的启示
    (一) 书院传统的新时代契合点
        1. 文化传承
        2. 人才培养
        3. 学术研究
        4. 服务社会
    (二) 构建大学文化的多重维度
        1. 励行校训
        2. 坚定志向
        3. 追求和谐
        4. 建章立制
    (三) 继承传统书院精神,造就现代大学脊梁
        1.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内涵
        2. 落实好办学自主权,健全高校管理机制
        3. 用中国梦引领科学伦理和学风建设
        4. 以学生完善人格的养成为关键
        5. 加强师德建设,树"四有老师"新风
四、古为今用——青年学生要在优秀传统文化中砥砺前行
    (一) 修身为要:立德树人
    (二) 知行合一:经世致用
    (三) 忧国忧民:家国情怀
    (四) 敢为人先:"双创"精神
结语
参考文献
读硕期间成果
致谢
附件

(10)《梯云书院志》的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学术史回顾
    三、修水概况
    四、论文框架及校释说明
    五、创新之处及其难点
上篇 《梯云书院志》整理
    《梯云书院志》卷一
    《梯云书院志》卷二
    《梯云书院志》卷三
    《梯云书院志》卷四
    《梯云书院志》卷五
    《梯云书院志》卷六
下篇 《梯云书院志》研究
    一、《梯云书院志》的编纂情况和版本
    二、梯云书院的创建及变迁
    三、梯云书院的经费来源及支出
        (一)经费来源
        (二)经费的支出
    四、梯元书院的组织管理
        (一)书院的职事管理
        (二)书院的学生管理
    五、梯云书院与地方社会
        (一)书院与地方官绅
        (二)书院与地方人才的培养、科举的关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四、千年弦歌论书院——读邓洪波教授《中国书院史》有感(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古代书院的场所精神及其当代价值[D]. 郭伟. 浙江师范大学, 2021
  • [2]文学地理学视域下白鹿洞书院诗歌研究[D]. 丑送. 华东交通大学, 2021
  • [3]苏州府学园林环境研究[D]. 贾梦雪. 苏州大学, 2020(02)
  • [4]清代福建官刻研究[D]. 徐长生.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5]江西传统书院园林调查研究[D]. 姜露洁. 江西农业大学, 2019(03)
  • [6]清代皇家书院园林的营建手法探析[D]. 叶葭. 天津大学, 2019(06)
  • [7]历史文献中的岳麓书院格局演变研究[D]. 陈昱君. 湖南大学, 2017(07)
  • [8]渌江书院研究[D]. 赵伟. 湖南大学, 2017(07)
  • [9]古代书院教育对塑造大学精神品质的启示[D]. 刘晓飞. 西北民族大学, 2017(08)
  • [10]《梯云书院志》的整理与研究[D]. 魏萌萌. 江西师范大学, 2016(03)

标签:;  ;  ;  ;  ;  

书院千年弦歌——邓洪波教授《中国书院史》印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