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构建地铁产业 发展地铁经济(上)——借鉴西班牙地铁产业化经验(论文文献综述)
杨帆[1](2020)在《国有资户管理视角下A市地铁财务可持续性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地铁是服务市民便捷出行的现代公共交通工具之一,建设运营地铁项目因而成为名副其实的重要民生工程。地铁交通有序运营形成的地铁经济综合体对城市的功能布局优化和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地铁建成投运后能够带动沿线区域经济发展,显着增加地方经济效益。由于地铁的公益性与政府价格管制的影响,地铁运营企业以社会效益优先,企业营利空间非常有限。因此,城市地铁建设运营多交由政府出资主导的国有企业承接运作。在经济社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地铁财务可持续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制约城市地铁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瓶颈,并对地铁运营再生产和客运服务质量产生决定性影响。本文以A市地铁财务可持续性问题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外部效应及其纠正理论、国有资产管理理论、政府规制理论等公共管理理论,并采用调查法、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全面考察了A市地铁经营模式和财务管理现状。对其财务可持续瓶颈问题进行梳理分析,概括为融资成本负担重、外溢效应收益不足、财政补贴规模与及时性不足及运营成本管控偏软四个方面突出表现,进而从问题的根源上进行深入剖析,总结归纳了四个深层次原因,即国有资本金比例政策不足、外溢效应内部化政策不足、财政补贴弥补政策亏损不足、国企职工薪酬制度不足。在此基础上,围绕A市地铁公司如何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促进其财务可持续发展这一核心目标,运用公共管理相关理论展开改革建议探讨,提出应由A市政府、A市国资委等出资监管部门牵头主导,采取四个方面举措指导推进A市地铁公司市场化改革:第一,提高地方债务资金以资本金投入的比例。建议可以在传统的政府贷款融资模式之外,尝试引入融资租赁新模式,充分利用该模式的节税、降本等显着优势,最大化降低融资成本。第二,扩大地铁公司多元垄断经营领域,增加外溢效应收入。具体实现途径有三个:一是合理借鉴TOD模式,增加外溢效应收入;二是加快发展城市轨道交通产业园,增强“造血”功能;三是全力支持企业创新发展,做强做优A市地铁业务品牌。第三,核准政策性亏损规模,争取多层次政府补贴支持。建议一方面由A市政府通过多层次政府财政补贴支持和保障A市地铁运营可持续发展,主要是建立A市市、区(县)、乡(镇)三级政府轨道交通政策成本(增值收益、运营补贴等)分摊机制;另一方面由A市地铁公司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独立规范的经营审计制度,引进信息化、智能化技术手段实施节能降耗,促进企业发展提质增效。第四,引入市场化薪酬制度,改革国企薪酬制度。建议由A市政府牵头引入华为薪酬管理制度,A市地铁公司负责具体实施地铁员工薪酬体系改革,通过政府指导引入第三方咨询机构,对其定岗定编、岗位体系、薪酬体系和绩效体系进行全面优化。
许玲[2](2020)在《宁波轨道交通探索地铁新经济》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铁作为现代化大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不仅影响了城市的交通组织,还影响了城市的发展布局。地铁所到之处赋予了城市新的商机,地铁经济应运而生。所谓地铁经济,就是按照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开发地铁产业资源,完善地铁产业结构,构筑地铁产业体系,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兼顾社会效益,由地铁主业和关联产业的各种经济成分凝结而成的一种经济形态。
杨婧[3](2020)在《北京老城区地铁站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地铁从诞生之初就与历史街区密切相关,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历史城市修建地铁也已成为城市发展的大趋势。历史街区与地铁在文化保护、用地功能、空间布局、经济效益、交通联动等多方面关系愈加紧密,正确认知两者关系,探寻两者相互作用机制,协调平衡两者矛盾、冲突成为实现现代社会与古城文化融合发展迫在眉睫的事情。本文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建设现状,重点分析了北京市地铁与历史文化街区相关领域研究,并说明了本研究意义、对象、方法与技术路线,确定论文研究内容具有独特性与必要性。随后对北京市历史文化街区更新保护现状、地铁建设情况进行了全面归纳与分类,依据大数据信息、规划院资料与实际调研情况,总结出现阶段北京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地铁之间存在的七个层面的核心问题,依据文化保护优先、地下地下整合利用、功能耦合、多元主体协同、传统理论嬗变运用等理论,对这些问题展开深入分析。问题研究基于北京市19片历史文化街区与26个互动地铁站实际案例,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总结在不同视角下历史文化街区与地铁之间的相互推动与制约作用。最后综合前文所有原因分析、作用机制分析结果,进行文化、功能、空间、交通、经济、政策、生态问题可实施策略研究,确保实现北京市地铁与历史文化街区协调发展。北京市是我国历史文化街区与地铁冲突最显着的城市,本文旨在以北京市为代表案例,对城市历史、现代化地铁整体发展深入研究,尝试解决历史遗产保护与地铁建设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为我国乃至其他国家城市历史与地铁建设协调发展提供预防性策略与优化性策略,以期实现在保留城市历史文化底蕴的同时解决老城交通问题,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龚微[4](2020)在《NC轨道交通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城市轨道交通自诞生至今已有150多年历史,截至2019年底,全球共有59个国家和地区的167个城市开通地铁,中国地铁以5902.64公里的总运营里程排名全球第一,截止2019年12月31日,中国累计有40个城市开通轨道交通。NC轨道交通公司作为公用事业型国企,是横跨工程建设、运营筹备、物业开发、资产经营等领域的国有企业,产业覆盖广、具有良好的平台优势。作为城市公共交通主要工具,要承担政府普遍服务职能,难以进行市场化运作,而且在经营管理、资金筹措、科技创新等方面也受限。应该采取何种以及如何实施发展战略,是NC轨道交通公司当前及未来亟待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本论文运用企业战略相关理论,通过分析NC轨道交通公司的内、外部环境及竞争环境,判明其优势、劣势以及所面临的机会与风险,从NC轨道交通公司承接的资源与能力出发,进而选择制定合理的发展与竞争战略,即:与时俱进转型、多元化经营、快速扩张三大战略,同时,更进一步制定可行的战略实施步骤及有效的战略保障措施。以正确指导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寻求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具体来说:将以“三步走”战略为引领,以轨道建设、轨道运营为核心任务,通过布局三产,形成“一二三产业齐头并进”总体发展战略。以资金、资产、资源为纽带,通过建立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内部控制机制、业务管控机制、资本运作机制、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企业文化建设和信息化平台搭建等措施,充分发挥集团公司各项业务的优势互补与协同关系,建设成为全国一流的轨道交通产业运营商。
刘翔[5](2019)在《财政新规背景下我国地铁发展模式创新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持续飞速发展,建设速度几乎每五年翻一番。根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统计结果显示,截至2017年底,我国内地共有43个城市获批地铁、轻轨建设规划,另有18个城市规划建设有轨电车系统;已有34个城市建成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运营里程达5033公里,在建里程达6246公里,运营及在建规模均为世界第一。制式结构方面,地铁系统占运营线路比约77.2%,占建线路比约84%,是主要制式。2015年至2017年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年均投资高达约4106亿元,成为继公路、铁路之后的第三大交通投资领域。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高速发展得益于地方政府负债型的发展模式,这种依赖财政补贴的发展模式,核心是地方政府明确对地铁项目所需的资本金、运营亏损及融资还本付息等给予兜底性财政支持。大量的财政投入为项目建设运营提供了必要的资金保障,同时政府信用也为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提供了可融资性。但随着建设不断提速,地方财政支出责任和债务风险不断累积,出现了可持续发展难题。在地铁加速建设的同时,我国财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化。2014年10月,《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国发[2014]43号)文件颁布,标志着“财政新规”开始施行,以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为核心倒逼政府性投资项目改革,后续财政部、国家发改委等部委相继出台一系列文件不断细化有关规定,至2018年已达到最严态势。一方面严堵政府违规举债,严肃问责,除发行地方政府债外,其他政府担保融资行为均属违规;另一方面严控金融机构对国企投融资行为,除PPP模式外,其他存在政府担保等可能增加政府隐性债务的融资行为均属违规。我国地铁建设广泛采用的政府负债模式难以为继,而现阶段PPP模式又难以适应我国地铁发展的实际情况,使部分城市地铁发展遇到资金瓶颈和模式难题。本文基于上述背景,对地铁建设运营全生命周期特征进行分析并建立财政补贴需求模型。以地铁建设与财政负担分级模型对获批建设地铁城市的财政负债风险水平进行研究,建立符合财政新规要求的地铁建设运营全寿命周期财政可承受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基于上述研究提出符合财政新规要求和地铁经济特征的三种发展模式:一是基于TOD理念的地铁多元开发模式,通过多业态的组合,达到诱增客流、增强地铁自身造血能力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以深圳地铁多元开发模式为案例,研究地铁多元开发对轨道交通建设的反哺效益。二是基于融资永续理念的融资再安排模式,统筹考虑地铁全生命周期特征,匹配长期融资方案,实现拉长融资期间、减少融资本金偿还金额、降低年度财政支出压力的长期资金平衡目标;分析该模式的适用性及票价、客流强度等关键指标。三是基于价格规制理念的政府票价补贴模式,建立以保障可持续建设运营为标准与实际票价联动的票价补贴模式,实现财政资金使用的合规性,设计可行的票价补贴模式操作方案。最后以成都市8号线一期工程财政违规担保整改为案例,创新设计票价补贴和融资再安排相结合的建设运营模式,通过财政补贴需求模型分析与传统模式的比较优势,验证对成都市财政可承受能力带来的积极影响。
夏磊[6](2018)在《地铁塑造城市形象研究 ——以合肥地铁1号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城市是人类文明走向成熟的标志,传承着人类的历史与文化。在现如今,城市又是一个区域寻求发展的重要依托。在区域发展的过程中,城市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与之而生的是城市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城市形象是城市竞争中极为重要的因素,城市形象彰显着城市的发展水平、文明程度、精神风貌,是一座城市最大的无形资产。城市地铁是城市中重要的交通出行工具,在市民出行以及城市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麦克卢汉曾说,媒介是人的延伸。地铁作为人类双脚的延伸,实际上也是一种传播“媒介”。在本文的研究视角中,笔者从麦克卢汉“泛媒介”论出发,地铁不再仅仅作为交通工具而存在,还作为传递城市信息、塑造城市形象的“媒介”而存在。在城市传播的视域下,城市实体空间一直发挥着重要的意义。“建筑即媒介”,城市实体空间如博物馆、广场等作为交流的“媒介平台”而存在。地铁作为城市交通运输的实体空间,同样发挥着“媒介”的作用,传承城市文化、促进城市发展,展示城市文明,进而塑造城市形象。本文采用个案研究法,以合肥地铁1号线为例进行本土化研究。从媒介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合肥地铁1号线的实地调查、结合对地铁空间不同群体的参与式访谈等,探讨合肥地铁1号线作为“媒介”如何塑造合肥的城市形象以及塑造了城市的哪些形象。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共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章对地铁为何是“媒介”进行了阐释,从“交通”到“传播”,分别梳理了国内外地铁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地铁作为交通工具的属性,地铁从交通工具到传播媒介的演变以及地铁作为传播媒介如何传递城市信息、塑造城市形象。第二章论述的是作为人文景观的地铁,探讨合肥地铁1号线作为媒介如何传承城市的文化,塑造合肥的城市文化形象。其不仅作为合肥交通的一部分,更成为城市文化传承的“媒介”,在本章中笔者主要从地铁站点命名、地铁公共艺术等方面分析地铁对城市文化传承所起到的作用。第三章论述的是作为商业平台的地铁,旨在说明合肥地铁1号线作为媒介如何促进城市商业发展,塑造城市的新经济形象,成为城市推广的靓丽名片。合肥地铁1号线的通行衍生出了地铁经济,地铁物业、地铁商圈的出现又极大地拓展了合肥居民的生活圈,延伸了合肥的城市空间,改变了合肥的整体商业格局,并塑造着合肥多中心的城市商业形象。第四章论述的是作为信息交汇枢纽的地铁,旨在说明合肥地铁1号线作为媒介如何成为塑造城市形象的新空间。本章主要从地铁里的媒介以及地铁里的交往展开两个方面展开分析。地铁空间是城市信息汇聚的平台,地铁里的大众媒介传播、地铁里的人际传播交往又传递着有关合肥的城市信息,在不同程度上塑造、传播着合肥的城市形象。综上,本文得出的结论为:合肥地铁1号线不仅作为交通工具而存在,同样作为传播媒介塑造着合肥的城市形象。合肥地铁1号线的建设在改变城市交通运输实体空间的同时,还作为媒介传递着合肥多元化的城市信息,塑造着合肥的城市形象。具体体现为:作为人文景观,合肥地铁1号线传承着城市的历史文化,彰显着城市的记忆,塑造着城市的历史文化形象;作为商业平台,合肥地铁1号线衍生出了地铁经济,拓展了城市的发展空间,刺激了城市的商业发展,改变了城市的商业格局,塑造着城市崭新的经济形象;作为信息交汇的枢纽,合肥地铁1号线是塑造城市的崭新空间。从无到有,合肥地铁1号线通过大众传播传递城市信息,向不同人群尤其是城市外来人传播合肥的城市形象;合肥地铁乘客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形中又都成为城市文明的缩影,传播着合肥的城市文明与风尚。在当下合肥地铁不断建设的同时,其“传播媒介”的属性也日益增强,成为塑造合肥城市形象的最有力载体。
杨佳愉[7](2015)在《地铁经济背景下区域中心城市发展研究 ——以兰州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当今竞争激烈的世界中,国家和国家的竞争,已发展到城市与城市之间与地区与地区的竞争。区域中心城市在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方面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成为该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中心。区域经济的发展在中国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如何缩小东、西部区域发展差距及确保区域发展平衡,已经成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城市发展建设,尤其是区域中心城市的建设发展,中心城市功能完善、性质定位以及发展目标等问题已成为专注于城市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学者的重要研究课题。作为西部重要城市的兰州如何提升对甘肃省域经济乃至西北地区地辐射带动作用,如何增强兰州市的核心城市功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是迫切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城市轨道交通自上个世纪初以来,在世界各大城市得到蓬勃的发展,不仅推动了轨道交通这一特定产业的发展,还带来了金融创新、城市布局及相关制造业的协同发展。甘肃省委在2009年明确提出了“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2012年兰州市《兰州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获得国家批复,兰州由此成为西北第2个、西部第7个、全国第29个建设和拥有轨道交通的城市。期待多年,360多万兰州人的“地铁梦”终将成真。在这个新的战略格局中,地铁的发展孕育了地铁经济带,给城市经济带来无限商机,而反过来地铁经济带又促进了城市经济,成为了整个区域中心城市战略发展的启动引擎。区域发展在甘肃是一个长期的动态发展过程,兰州市作为甘肃省中心城市,需要长久持续地发挥核心力量,通过以点带面,稳步地推进区域整体发展。本文沿着理论研究——实证分析——政策建议的逻辑线索,研究地铁经济的概念界定、效益构成和所属特性,实证分析在地铁经济时代,兰州市构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优劣势以及面临的机遇,探索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规律,进而得出在未来地铁经济时代,兰州市进一步发挥和提升中心带动作用的实现路径,为区域性中心城市构建提供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本文首先通过阐述地铁经济的理论构建,全面系统的认识和掌握中心城市在其所处的地域发挥的职能与价值体现,理论上系统地研究了地铁经济背景下区域中心城市的功能效应、城市发展和路径选择;其次从两个主要的历史时段对兰州城市发展与建设的状况阐述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更为准确把握为如何构建兰州这个中心城市提供部分借鉴。论文主要阐述了兰州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各方面发展的优势与劣势,从空间、功能、产业、形象四个维度研究城市地铁经济,这四个方面也是现代城市综合竞争力的主要组成内容与标志,从而更加客观合理地为构建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路径做出策略选择。同时探索了地铁经济背景下兰州构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空间拓展路径、功能提升路径、产业壮大路径和形象营造路径,从而更好地确立兰州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未来发展的战略目标。构建地铁经济背景下兰州区域性中心城市是甘肃省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时代赋予这座城市的重要使命,是兰州市发展建设所遇的区域契机。希望通过此篇论文叙述,为兰州构建区域性中心城市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与政策参考。
刘畅[8](2014)在《浅析中国大陆免费报纸》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十几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和飞速发展,数字化新媒体持续冲击着传统的媒体市场,造成大众生活模式和信息获取方式的巨大改变。媒体市场结构变化呈现螺旋式发展,即传媒经济学上所说的“传媒竞争螺旋模型”。免费报纸,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跟上科技飞速发展的脚步,适应都市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并契合城市化进程的高速发展,它从传统的报业媒体中,分离出来,异质化创新,作为一种新兴媒体应运而生。这也是传统报业应对当下激烈的媒体市场竞争,多元化发展下衍生出来的革新手段和竞争方式。在我国,免费报纸多是“地铁报”,同时也是新闻纸,要申报和备案于我国新闻管理部门,拥有正规的核发刊号和准印证,多是以日报的形式出现,定期定点面向公众投放。免费报纸的内容广泛,版面设置灵活自由,传播日常新闻和生活资讯,通过扩大发行影响力,提升在目标人群中的广告价值,获得更多广告投放,达到办报盈利的目的。免费报纸作为一个新生的纸媒产品,在我国报业市场中发展时间虽短,但它积极参与市场运作和市场竞争。与传统报业相比,有着异质化的鲜明特色。在我国整体的业态环境下,虽然它还是处于初级阶段的从属地位,但其充分发挥自身的特质去应对市场的挑战和同业的竞争。随着未来报业市场的不断完善,广告市场的不断成熟,免费报纸将在媒体异质化发展中,深挖办报特色,激活顽强的生命力,力争在我国报业整体环境中占据一席之地。免费报纸在中国本土萌芽并生长,针对我国的特殊国情,以及中国内地报业的业态环境,本文将利用传播学、经济学、市场学、管理学等综合学科理论,对中国大陆的免费报纸进行分析和研究。既要看到“共性”,既遵循报纸运营的普遍规律,放眼世界整体报业。同时又要注意“个性”,强调我国内地免费报纸的个性化、市场化发展。笔者特意选取国内较为成功的两家免费报纸《北京娱乐信报》和《I时代报》进行个案研究、文本分析。全文对大陆免费报纸的综合概况、业态环境、办报模式、当前难题、以及未来发展策略提出相应的想法,以求为中国大陆免费报纸未来的发展提供经验借鉴和启示。
吴科宇[9](2013)在《成都市地铁上盖城市综合体项目研究》文中认为2005年起,成都进入地铁建设时代,成为中国继香港、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深圳、武汉、南京、沈阳之后第8个开通地铁的城市,也是中国西部地区第一座实施地铁建设的城市。随着成都地铁1、2号线的正式运营和3、4、7号地铁线路的陆续开工及运营,成都已进入地铁网络建设的高峰期。与此同时,成都以城市综合体为代表的商业地产也呈现快速的增长。面对即将到来的“地铁经济时代”,如何抓机遇,处理好地铁建设和城市商业布局的关系,引导城市综合体项目健康发展,成为当前政府宏观决策层需要面对的新问题。本文在城市综合体的基础上,提出了地铁上盖城市综合体的概念,对成都中心城区已建、在建的地铁上盖城市综合体项目开发建设情况进行了研究,运用区位理论、商圈理论等基础理论对成都商业地产市场进行了客观评估,运用项目战略决策工具对成都地铁上盖城市综合体项目投资进行了分析决策,并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了推动地铁上盖城市综合体项目建设的政策建议。本文的创新点在于站在项目投资宏观管理的角度,提出了政府引导地铁和商业地产项目协同开发的思路,结合成都项目投资行政管理现状,构建了政府、地铁公司、商业地产投资商之间的决策框架,并在破解制约地铁上盖城市综合体发展的项目投资管理体制机制和法律瓶颈和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贾宁,常晓月,陈璐,贾婷婷,洪浩[10](2012)在《地铁,行走的城市脉络——地铁与城市形象传播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序在地铁中我们见到了跨越时光的"穿越女",听到了地铁女孩任月丽的美妙歌声,感受到了舒适快捷的地铁车厢,接触到了眼花缭乱的地铁广告。更重要的是,地铁,它是我们许多人每天生活开始的第一站。所以,在地铁里发生着无数的故事。几米的《地下铁》讨论了"两条平行线可以相交";电影《开往春天的
二、构建地铁产业 发展地铁经济(上)——借鉴西班牙地铁产业化经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构建地铁产业 发展地铁经济(上)——借鉴西班牙地铁产业化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1)国有资户管理视角下A市地铁财务可持续性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绿色出行首选地铁 |
1.1.2 交通优化需要地铁 |
1.1.3 城市布局依靠地铁 |
1.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地铁融资模式 |
1.3.2 地铁运行机制 |
1.3.3 地铁外部效应 |
1.3.4 地铁财务管理 |
1.4 研究方法 |
1.4.1 调查法 |
1.4.2 文献研究法 |
1.4.3 比较研究法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外部效应及其纠正理论 |
2.2 政府规制理论 |
2.2.1 政府规制的内涵 |
2.2.2 政府规制理论的发展变迁 |
2.3 国有资产管理理论 |
2.3.1 国有资本 |
2.3.2 国有资产管理 |
2.3.3 公益类国有企业改革 |
第3章 A市地铁财务管理现状 |
3.1 地铁建设、运营政策 |
3.1.1 地铁经营模式 |
3.1.2 地铁投融资模式 |
3.2 地铁经济特性 |
3.3 地铁财务管理模式 |
3.4 A市地铁财务管理现状 |
3.4.1 债务压力大 |
3.4.2 投资回收慢 |
3.4.3 盈利能力弱 |
3.4.4 偿债有依赖 |
第4章 A市地铁财务可持续的瓶颈问题 |
4.1 融资成本偏高 |
4.2 多元经营收益不足 |
4.3 财政补贴规模与及时性不足 |
4.4 运营管理成本约束偏软 |
第5章 A市地铁财务可持续问题根源分析 |
5.1 国有资本金比例政策不足 |
5.2 外溢效应内部化政策不足 |
5.3 财政补贴弥补政策亏损不足 |
5.4 国企职工薪酬制度不足 |
5.4.1 薪酬体系激励性不足,导致离职率偏高 |
5.4.2 绩效考核未实现“按劳分配,多劳多得” |
5.4.3 职业发展通道不顺畅问题 |
第6章 A市地铁财务可持续的对策建议 |
6.1 提高地方债务资金以资本金投入的比例 |
6.2 扩大地铁公司多元垄断经营领域,增加外溢效应收入 |
6.2.1 合理借鉴TOD模式,增加外溢效应收入 |
6.2.2 加快发展城市轨道交通产业园,增强“造血”功能 |
6.2.3 全力支持企业创新发展,做强做优A市地铁业务品牌 |
6.3 核准政策性亏损规模,争取多层次政府补贴支持 |
6.4 引入市场化薪酬制度,改革国企薪酬制度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宁波轨道交通探索地铁新经济(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突破地铁新经济成效初现 |
乘风破浪地铁新经济整装再出发 |
(3)北京老城区地铁站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地铁诞生自历史城市核心地段 |
1.1.2 大规模地铁建设给历史城市带来多元化影响 |
1.1.3 北京市地铁建设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冲突严峻 |
1.2 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的理论意义 |
1.2.2 研究的实践意义 |
1.3 研究对象 |
1.4 基本概念界定 |
1.4.1 历史文化街区 |
1.4.2 地铁站 |
1.5 既有研究综述 |
1.5.1 国内研究动态 |
1.5.2 国外研究动态 |
1.5.3 当前研究的发展趋势与不足 |
1.6 研究创新点 |
1.7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1.7.1 研究方法 |
1.7.2 研究思路与框架 |
1.7.3 研究依据资料 |
第2章 北京市历史文化街区与地铁发展现状分析 |
2.1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现状 |
2.1.1 保护更新发展历程 |
2.1.2 保护规划体系不断完善 |
2.1.3 注重多元历史要素的保护与更新 |
2.1.4 维护与经营方法持续调整 |
2.1.5 街区更新以功能分类为主导 |
2.1.6 地下空间利用成为新趋势 |
2.2 北京老城区内地铁建设发展现状 |
2.2.1 地铁建设特征呈阶段性 |
2.2.2 地铁线路、站点的变化与调整 |
2.2.3 地铁施工技术发展更新 |
2.2.4 地铁运营思路的变通 |
2.3 历史文化街区与地铁相互作用现状 |
2.3.1 相互作用关系分阶段演变 |
2.3.2 相互作用关系的空间、功能、经济特征 |
2.3.3 受地铁影响的历史文化街区特点分析 |
2.3.4 对历史文化街区作用的地铁站特点分析 |
2.4 历史文化街区与地铁站协调发展的问题 |
2.4.1 问题梳理依据原则 |
2.4.2 文化层面问题:保护受阻、文化效益缺损 |
2.4.3 功能层面问题:街区功能结构被改变 |
2.4.4 空间层面:空间组织混乱、空间衔接生硬 |
2.4.5 交通、经济、政策等实施与管理层面问题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地铁站对历史文化街区文化层面影响分析 |
3.1 地铁为街区文化保护带来机遇与挑战 |
3.1.1 发展的机遇 |
3.1.2 面对的挑战 |
3.1.3 挑战远大于机遇 |
3.2 街区物质文化受损分析 |
3.2.1 一次性损坏 |
3.2.2 持续性损坏 |
3.2.3 结果分析 |
3.3 街区非物质文化受损分析 |
3.4 地铁站对历史文化街区文化影响机制分析 |
3.4.1 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文化效益 |
3.4.2 现代文化高速发展并产生高影响力 |
3.4.3 工程技术难以支撑历史地区地铁大规模建设 |
3.4.4 街区文化依靠地铁联动,构成城市文化网络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地铁站对历史文化街区功能层面影响分析 |
4.1 功能活跃度分析 |
4.1.1 数据来源与分析 |
4.1.2 地铁对历史文化街区活跃度影响分析 |
4.1.3 活跃度结果分析 |
4.1.4 研究存在局限性 |
4.2 功能耦合度分析 |
4.2.1 数据来源与分析 |
4.2.2 地铁与街区内功能耦合度分析 |
4.2.3 耦合分析结果 |
4.2.4 研究存在局限性 |
4.3 地铁站对历史文化街区功能影响机制分析 |
4.3.1 街区活力需要依靠地铁带动 |
4.3.2 街区已有功能约束地铁站附近新功能拓展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地铁站对历史文化街区空间层面影响分析 |
5.1 地上空间分析 |
5.1.1 地上衔接空间类型多样 |
5.1.2 街巷空间尺度与衔接空间 |
5.1.3 传统街巷肌理与衔接空间 |
5.1.4 街区整体空间氛围与衔接空间 |
5.2 地下空间分析 |
5.2.1 街区与地铁地下站域竖向空间关系 |
5.2.2 街区与地铁地下空间联通空间 |
5.3 地铁站对历史文化街区空间影响机制分析 |
5.3.1 缺乏传统空间格局保护意识 |
5.3.2 街区既有空间可利用空间不足 |
5.3.3 规划实施缺乏后续管理与维护 |
5.3.4 街区空间被地铁站域激活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地铁站对历史文化街区实施与管理层面影响分析 |
6.1 地铁规划实施后街区地价分布问题分析 |
6.1.1 街区地价以地铁站为中心圈层式减弱-增强分布 |
6.1.2 地价不均衡分布成因分析 |
6.1.3 地铁对历史文化街区经济影响机制分析 |
6.2 地铁规划实施后街区交通换乘问题分析 |
6.2.1 地铁与其他动态交通换乘 |
6.2.2 地铁与静态交通换乘 |
6.2.3 交通换乘不畅问题原因分析 |
6.2.4 地铁对历史文化街区交通影响机制分析 |
6.3 地铁运营中管理政策问题分析 |
6.3.1 交通、社会安全管理政策分析 |
6.3.2 街区管理政策均质化分析 |
6.3.3 管理政策均质化问题原因分析 |
6.4 地铁建设评估问题分析 |
6.4.1 缺乏建设适宜性评价与空间管制 |
6.4.2 缺乏建设评估与空间管制原因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地铁站作用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策略研究 |
7.1 文化策略:全面增强街区与地铁文化联动性 |
7.1.1 预防性策略:建立健全文化多重立体保护体系 |
7.1.2 优化性策略:利用地铁串联街区整合文化资源 |
7.2 功能策略:地铁与街区功能耦合发展 |
7.2.1 预防性策略:依据需求补充功能 |
7.2.2 优化性策略:规避不适宜功能区 |
7.3 空间策略:协调地上地下空间组织 |
7.3.1 预防性策略:控制衔接处平面空间尺度 |
7.3.2 优化性策略:增强两者地下空间互动性 |
7.3.3 指导性策略:划定空间管制范围 |
7.4 多元角度策略共同支撑地铁与街区协调发展 |
7.4.1 经济角度:街区商业一站式发展 |
7.4.2 交通角度:便捷高效的衔接交通系统 |
7.4.3 政策角度:完善相关规划、管理办法 |
7.4.4 生态角度:地铁建设先评估,后实施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附录D |
附录E |
附录F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4)NC轨道交通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宏观背景 |
1.1.2 行业背景 |
1.1.3 企业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1.4.1 基本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之处 |
第2章 企业战略的基本理论 |
2.1 SWOT框架 |
2.2 五力模型 |
2.3 三大通用战略 |
2.4 核心竞争力理论 |
2.5 其他战略理论 |
第3章 NC轨道交通公司战略转型的SWOT分析 |
3.1 发展概述 |
3.1.1 发展历史及现状 |
3.1.2 NC轨道交通公司历经的发展阶段 |
3.2 NC轨道交通公司战略转型的优势 |
3.2.1 政府大力支持 |
3.2.2 实物资源丰富 |
3.2.3 社会形象良好 |
3.2.4 经济价值巨大 |
3.3 NC轨道交通公司战略转型的劣势 |
3.3.1 关键技术和管理人才缺乏 |
3.3.2 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优化 |
3.3.3 公益性公司定位影响发展 |
3.3.4 能力建设有待进一步提升 |
3.4 NC轨道交通公司战略转型的机遇 |
3.4.1 NC经济发展、版图扩张 |
3.4.2 省市政策支持 |
3.4.3 NC轨道交通公司平稳向好 |
3.5 NC轨道交通公司战略转型的风险 |
3.5.1 建设周期长,资金压力大 |
3.5.2 轨道交通运营安全风险 |
3.5.3 多元化经营项目市场竞争激烈 |
第4章 NC轨道交通公司转型发展的新战略选择 |
4.1 NC轨道交通公司现行发展战略的滞后 |
4.1.1 外部环境问题 |
4.1.2 战略目标问题 |
4.1.3 经营战略问题 |
4.2 NC轨道交通公司的新战略的探索 |
4.2.1 其他城市对轨道交通发展的借鉴 |
4.2.2 NC轨道交通公司新战略的顶层设计 |
4.3 NC轨道交通公司具体战略的确定 |
4.3.1 与时俱进转型战略 |
4.3.2 多元化经营战略 |
4.3.3 快速扩张战略 |
第5章 NC轨道交通公司转型发展战略的实施及保障措施 |
5.1 NC轨道交通公司转型发展战略的实施 |
5.1.1 完善机制建设和资本运营 |
5.1.2 调整业务结构,实现多元化经营 |
5.2 NC轨道交通公司对外战略的保障措施 |
5.2.1 延伸轨道交通上下游产业链 |
5.2.2 以“数字化、智能化”打造智慧地铁 |
5.2.3 探索发展轨道园区产业 |
5.2.4 探索“多元化投融资”理念 |
5.2.5 发展都市圈轨道交通一体化战略 |
5.3 NC轨道交通公司对内战略的保障措施 |
5.3.1 体制机制转型 |
5.3.2 经营模式转型 |
5.3.3 经营管理转型 |
5.3.4 经济效益转型 |
5.3.5 人员管理转型 |
5.3.6 企业文化转型 |
5.4 完善战略管理的策略 |
5.5 战略转型的评估与完善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财政新规背景下我国地铁发展模式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序言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现状 |
1.1.2 我国财政新规改革内容 |
1.1.3 财政新规背景下我国地铁发展面临的难题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1.4 本章小结 |
2 地铁发展的全生命周期特征分析 |
2.1 规划期线网规模及需求分析 |
2.2 建设期投资分析 |
2.3 运营期成本与收入分析 |
2.3.1 运营成本分析 |
2.3.2 运营收入分析 |
2.4 全生命周期现金流特征分析 |
2.4.1 现金流计算模型 |
2.4.2 损益及现金流量分析 |
2.5 地铁建设运营财政补贴需求模型 |
2.5.1 不同模式下政府补贴需求的范围 |
2.5.2 传统模式下的财政补贴需求模型 |
2.6 本章小结 |
3 地铁发展与财政可承受能力评价 |
3.1 地铁建设与财政负担能力分级模型 |
3.2 地铁全生命周期财政评价模型 |
3.3 财政新规背景下我国地铁发展模式创新的思路 |
3.4 本章小结 |
4 财政新规下地铁发展模式创新 |
4.1 基于“TOD”理念的地铁多元开发模式 |
4.1.1 以轨道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方式 |
4.1.2 地铁多元开发的政策支持 |
4.1.3 我国地铁多元开发现状及主要问题 |
4.1.4 深圳地铁集团多元开发案例研究 |
4.1.5 地铁多元开发模式建议 |
4.2 基于“融资永续”理念的融资再安排模式 |
4.2.1 概念及国内外运用情况 |
4.2.2 地铁行业运用融资再安排模式的意义 |
4.2.3 地铁项目融资再安排的适用性分析 |
4.2.4 适用融资再安排的关键指标分析 |
4.2.5 地铁融资再安排模式建议 |
4.3 基于价格规制理念的票价补贴模式 |
4.3.1 建立乘客票价补贴的综合收费机制 |
4.3.2 票价补贴模式的合规性分析 |
4.3.3 轨道交通乘客票价补贴办法 |
5 成都市8号线一期工程项目案例 |
5.1 成都市地铁发展现状 |
5.2 成都市地铁8号线一期工程 |
5.3 模式创新应用及比较分析 |
5.4 案例研究结论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地铁塑造城市形象研究 ——以合肥地铁1号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来源 |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 |
一. 关于地铁的研究 |
二. 关于城市形象的研究 |
三. 相关概念辨析 |
第三节 研究目的、意义与方法 |
一.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二. 研究方法 |
三. 研究对象说明 |
第一章 地铁:从交通到传播 |
第一节 国内外地铁发展历程 |
一. 国外地铁发展概况 |
二. 我国地铁的发展 |
第二节 地铁:交通工具的属性 |
一. 地铁的本质属性:交通工具 |
二. 地铁的交通属性优势 |
第三节 地铁:从“交通工具”到“传播媒介” |
一. 从“交通”到“传播” |
二. 地铁:城市形象的“传播媒介” |
第二章 作为人文景观的地铁:城市文化的传承 |
第一节 合肥地铁与合肥交通 |
一. 合肥地铁1号线概述 |
二. 合肥交通里的地铁1号线 |
第二节 合肥地铁1号线里的城市文化 |
一. 从站点命名看老城记忆 |
二. 从地铁公共艺术看城市文化 |
第三章 作为商业平台的地铁:城市推广的名片 |
第一节 从地铁到地铁物业:拓展的城市空间 |
一. 城市空间格局的拓展 |
二. 城市经济发展新动力 |
第二节 从地铁到地铁商圈:多中心的商业格局 |
一. 繁荣合肥老牌城市商圈 |
二. 催熟合肥城市新商圈 |
第四章 作为信息交汇枢纽的地铁:塑造城市形象的新空间 |
第一节 地铁里的媒介:塑造城市形象 |
一. 地铁报 |
二. 地铁电视 |
三. 地铁广告 |
第二节 地铁里的交往:传播城市形象 |
一. 地铁交往空间 |
二. 地铁交往行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访谈提纲 |
附录二: 访谈人员信息 |
附录三: 调研相关图片 |
致谢 |
(7)地铁经济背景下区域中心城市发展研究 ——以兰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地铁经济研究综述 |
1.3.1 国外地铁经济相关研究综述 |
1.3.2 国内地铁经济相关研究综述 |
1.4 研究思路 |
1.5 研究方法 |
1.6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地铁经济的理论基础 |
2.1 地铁经济的概念界定 |
2.2 地铁交通的效益构成 |
2.2.1 城市地铁交通系统经济效益 |
2.2.2 城市地铁交通系统社会效益 |
2.2.3 城市地铁交通系统交通效益 |
2.3 地铁经济的所属特性 |
2.3.1 地铁经济效益的复合性 |
2.3.2 地铁经济时间的延续性 |
2.3.3 地铁经济功能的扩散性 |
2.3.4 地铁经济度量的多样性 |
第三章 兰州城市发展总体分析 |
3.1 兰州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历史回顾 |
3.1.1 兰州市建国到改革开放前的建设与发展 |
3.1.2 兰州市改革开放以来的建设与发展 |
3.2 兰州城市圈中心城市建设与发展 |
3.3 兰州城市发展现状分析 |
3.3.1 城市发展概况 |
3.3.2 兰州城市发展的优势分析 |
3.3.3 兰州城市发展的劣势分析 |
3.3.4 兰州城市发展的机遇分析 |
第四章 构建兰州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对策建议 |
4.1 增强城市发展思路,规划城市区域协调发展 |
4.1.1 增强兰州城市发展的紧迫意识 |
4.1.2 明确兰州城市发展的基本思路 |
4.1.3 编制兰州城市发展及区域协调发展的规划 |
4.2 实行政府和市场双轮驱动,推动区域中心城市更好更快发展 |
4.2.1 采用市场经济手段,推进城市整体发展 |
4.2.2 积极发挥政府行政职能,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 |
4.3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品位 |
4.3.1 交通基础设施的构建,是城市实践现代化的先决条件 |
4.3.2 建设城市景观工程,树立区域中心城市现代文明新形象 |
4.4 加大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实施集约内涵发展方式 |
4.5 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创造优良竞争环境 |
4.6 加强毗邻地域互利合作,共建多赢区域协同发展的中心城市 |
第五章 构建地铁经济背景下兰州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路径选择 |
5.1 地铁经济对兰州区域中心城市的空间拓展路径 |
5.1.1 城市地域空间拓展 |
5.1.2 城市交通空间拓展 |
5.2 地铁经济对兰州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功能提升路径 |
5.2.1 西部物流商贸中心 |
5.2.2 西部金融中心 |
5.2.3 高原旅游集散中心 |
5.2.4 新兴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
5.2.5 兰州体育景观与休闲中心 |
5.3 地铁经济对兰州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产业壮大路径 |
5.3.1 调整优化城市产业结构,构建和谐城市 |
5.3.2 以优化产业结构和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推进工业化进程 |
5.3.3 建立创新型产业体系,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
5.3.4 建立城市产业多元化投融资渠道的新机制 |
5.4 地铁经济对兰州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形象营造路径 |
5.4.1 依托地铁经济优化交通环境 |
5.4.2 依托地铁经济彰显城市文化 |
5.4.3 依托地铁经济构建城市品牌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浅析中国大陆免费报纸(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本论题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免费报纸的介绍 |
1.2.2 我国免费报纸的研究和建议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免费报纸的整体概况 |
2.1 免费报纸的内涵和特性 |
2.1.1 免费报纸的内涵 |
2.1.2 免费报纸的特性 |
2.2 免费报纸在世界各国的发展情况 |
2.3 免费报纸在中国 |
2.3.1 香港先锋 |
2.3.2 台湾“捷运报”深入民心 |
2.3.3 大陆紧随其后,上海首次“免费”试水 |
2.3.4 前路不易,内地多家中途落败 |
2.3.5 后继有人,“零发行”不断涌现 第3章 大陆免费报纸的业态环境、理论依据和办报模式 |
3.1 大陆免费报纸兴起的客观业态环境 |
3.1.1 信息爆炸时代,报纸逐渐失去受众 |
3.1.2 现代化快节奏生活 |
3.1.3 免费信息无处不在 |
3.2 大陆免费报纸兴起的理论依据 |
3.2.1 免费报纸的经济学分析 |
3.2.2 免费报纸的新闻学分析 |
3.3 免费报纸的办报模式 |
3.3.1 办报途径,依附性强 |
3.3.2 受众群体,精准定位 |
3.3.3 内容量大,简洁明了 |
3.3.4 版式特色,易于阅读 |
3.3.5 经营特色,成本把控 |
3.3.6 开放发行,自行取阅 |
3.3.7 广告营销,价格有优势 第4章 大陆免费报纸发展的可行性研究 |
4.1 大陆免费报纸面临的政策监管 |
4.2 大陆免费报纸面临的制约因素 |
4.2.1 我国经济水平的制约 |
4.2.2 免费报纸自身的发展瓶颈 |
4.2.3 受众的道德素质 |
4.2.4 报业市场的竞争压力 |
4.2.5 免费报纸与环保 第5章 北京、上海两地免费报纸的个案分析 |
5.1 北京、上海两地免费报纸的代表 |
5.1.1 《北京娱乐信报》 |
5.1.2 上海《Ⅰ时代报》 |
5.2 《北京娱乐信报》与《Ⅰ时代报》的比较 |
5.2.1 版面设计 |
5.2.2 报纸内容 |
5.2.3 报道来源 |
5.2.4 广告类型 |
5.2.5 发行渠道 |
5.3 两地免费报纸的类比总结 |
5.3.1 小开版面,最大化传递信息 |
5.3.2 报道的涵盖 |
5.3.3 读图时代,内容精炼 |
5.3.4 广告的投入与经营 |
5.3.5 互动下的品牌忠实度 |
5.3.6 追求单一发行渠道的突破 第6章 免费报纸在大陆的前景展望 |
6.1 分众传播、定位精准 |
6.1.1 对于受众群体的精确细分 |
6.1.2 从业资源和人员职能的细分 |
6.2 以质取胜、新闻速读 |
6.2.1 内容提质 |
6.2.2 新闻速读 |
6.3 大力拓展广告资源 |
6.4 多元化发行 |
6.4.1 拓宽发行渠道 |
6.4.2 优质发行,提高发行质量 |
6.5 锻造自身品牌,打造精品 |
6.6 联合发展,规模化经营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
(9)成都市地铁上盖城市综合体项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本文研究的意义及目的 |
1.2.1 研究的意义 |
1.2.2 研究的目的 |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措施与技术路径 |
1.3.1 本文的研究方法措施 |
1.3.2 本文的研究的技术路径 |
2. 地铁上盖城市综合体概述 |
2.1 城市综合体简述 |
2.1.1 城市综合体定义 |
2.1.2 城市综合体的特征 |
2.1.3 城市综合体分类及运营模式 |
2.2 地铁上盖城市综合体概述 |
2.2.1 地铁上盖物业概述 |
2.2.2 轨道交通综合体概念 |
2.2.3 地铁上盖城市综合体定义 |
2.2.4 地铁上盖城市综合体项目的主要类型及开发模式 |
2.3 地铁上盖城市综合体相关理论基础 |
2.3.1 区位理论 |
2.3.2 商圈(Trade Area)理论 |
2.3.3 零售饱和指数应用理论 |
2.3.4 TOD模式 |
3. 成都地铁上盖城市综合体项目发展现状及主要问题 |
3.1 成都地铁上盖城市综合体项目发展环境分析 |
3.1.1 成都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
3.1.2 成都发展战略与产业空间规划布局分析 |
3.1.3 成都地铁上盖城市综合体相关政策分析 |
3.1.4 成都地铁上盖城市综合体项目投资环境分析 |
3.2 成都地铁上盖城市综合体项目建设情况 |
3.2.1 成都地铁上盖城市综合体项目基本情况 |
3.2.2 成都地铁上盖城市综合体项目特征 |
3.2.3 成都地铁上盖城市综合体项目案例 |
3.3 成都市地铁上盖城市综合体项目面临的主要问题 |
4. 成都地铁上盖城市综合体项目发展策略分析 |
4.1 成都市地铁上盖城市综合体项目发展SWOT分析 |
4.1.1 成都发展地铁上盖城市综合体内外部因素分析 |
4.1.2 指标分析及评价 |
4.1.3 成都地铁上盖城市综合体项目发展SWOT分析判断 |
4.2 通用矩阵(GE)分析 |
4.2.1 方法应用基本思路 |
4.2.2 指标分析及评价 |
4.2.3 成都商业房地产项目通用矩阵判断 |
4.3 成都地铁上盖城市综合体发展策略选择 |
5. 成都地铁上盖城市综合体项目发展政策建议 |
5.1 搭建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战略平台 |
5.1.1 建立规划决策平台 |
5.1.2 建立沟通协作平台 |
5.1.3 处理好宏观、中观、微观层面的协调关系 |
5.2 改革项目投资引导体制机制 |
5.2.1 建立适应项目发展需求的项目投资服务体系 |
5.2.2 确立“地铁+地产”式的“一体化运营”机制 |
5.2.3 完善市场监督管理机制 |
5.3 完善项目开发建设相关法律法规 |
5.3.1 解决地铁上盖物业协同开发、联合开发法律瓶颈 |
5.3.2 规范地下空间管理法规 |
5.4 完善地铁上盖物业政策体系 |
5.4.1 支持已建线路周边地铁上盖物业改造 |
5.4.2 引导拟建地铁站点周边地铁上盖城市综合体投资 |
5.5 健全项目建设运营相关保障措施 |
5.5.1 建立灵活的用地管理、规划调整机制 |
5.5.2 放宽地铁上盖城市综合体行政审批 |
5.6 完善投资市场管理基础工作 |
6. 结论和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不足之处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致谢 |
(10)地铁,行走的城市脉络——地铁与城市形象传播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特别关注 |
上海地铁:海派之都的动脉 |
(一) 上海动脉的兴起 |
1. 上海地铁的发展 |
2. 地铁改变人们观念 |
(二) 上海地铁形象 |
1. 传播形象 |
(1) 地铁标志和吉祥物 |
(2) 地铁公益宣传 |
(3) 微博宣传 |
2. 文化形象 |
(1) 建筑壁画 |
(2) 上海地铁书店 |
(3) 上海地铁里的文化展 |
3. 经济形象 |
(1) 地铁商圈的崛起 |
(2) 地铁广告 |
(3) 地铁族 |
(三) 上海地铁的价值与意义 |
纽约地铁:奔跑的城市精神轨道 |
(一) 纽约地铁概况 |
(二) 地铁——纽约城市文化的表现 |
1. 艺术站台 |
2. 卖艺者的天堂 |
(三) 地铁与纽约的互动 |
1. 地铁小姐的诞生 |
2. Eco-Friendly Subway |
3. 周游世界的地铁 |
专题研究 |
(一) 地铁, 城市的交流线 |
1. 地铁的起源与发展 |
(1) 世界地铁发展史 |
(2) 中国地铁——迅猛发展的地下蛟龙 |
2. 地铁, 城市形象的物化符号 |
(二) 地铁空间——凝聚城市生活百态 |
1. 快捷舒适的运输空间 |
2. 眼花缭乱的文化空间 |
(1) 地铁广告 |
(2) 艺术建筑及装饰 |
(3) 表演艺术 |
3. 熙来攘往的地下商业空间 |
4. 无限可能的交往性空间 |
(三) 地铁生态的价值存在 |
1. 地铁环境与城市形象 |
(1) 地铁硬件设施与城市形象 |
(2) 地铁清洁与城市形象 |
(3) 地铁站设计与城市形象 |
2. 城市和地铁的形与色 |
(1) 城市地铁站点反映的城市文化 |
(2) 站名的玄机与城市文化 |
从站名看城市历史文化 |
从站名看城市商业文化 |
(3) 地铁化的城市 |
地铁的人文关怀——南京 |
从地铁看到工业气质——沈阳 |
捷运——台北的名片 |
从地铁看广州的民主与活力 |
3. 地铁百生相——密闭空间中的多元文化 |
(1) 地铁与流行文化想象 |
地铁奇闻 |
诗化地铁 |
地铁电影 |
(2) 地铁的公益性与商业性 |
4. 作为广告媒介的地下铁 |
(1) 地铁广告的表现 |
(2) 新媒体地铁广告 |
(3) 地铁广告云端监控 |
(4) 地铁广告的效果 |
(5) 地铁广告致力于本土品牌推广 |
(四) 明天, 如何构建我们的地铁 |
1. 改变观念, 地铁不只是交通工具 |
2. 避免地铁的过度商业化, 达到商业性和文化性的平衡 |
3. 地铁也可以成为旅游景点 |
4. 地铁规划应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 |
百姓论坛 |
“地铁与城市”形象片点评 |
德国汉堡城市宣传片 |
中国上海:上海协奏曲 |
日本东京:2016申奥宣传篇 |
4. 纽约:This is NY |
步步倾心旅游难忘安徽 |
浙江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胡坚一行视察凤凰网宁波站 |
关注粤港澳招商活动助推陕西经济发展 |
凤凰网青岛专访中国雕塑院院长吴为山 |
四、构建地铁产业 发展地铁经济(上)——借鉴西班牙地铁产业化经验(论文参考文献)
- [1]国有资户管理视角下A市地铁财务可持续性问题研究[D]. 杨帆. 江西财经大学, 2020(05)
- [2]宁波轨道交通探索地铁新经济[J]. 许玲. 宁波通讯, 2020(19)
- [3]北京老城区地铁站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的影响研究[D]. 杨婧. 天津大学, 2020(02)
- [4]NC轨道交通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龚微. 南昌大学, 2020(01)
- [5]财政新规背景下我国地铁发展模式创新研究[D]. 刘翔.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6]地铁塑造城市形象研究 ——以合肥地铁1号线为例[D]. 夏磊. 安徽大学, 2018(09)
- [7]地铁经济背景下区域中心城市发展研究 ——以兰州市为例[D]. 杨佳愉. 兰州交通大学, 2015(08)
- [8]浅析中国大陆免费报纸[D]. 刘畅. 湖南大学, 2014(04)
- [9]成都市地铁上盖城市综合体项目研究[D]. 吴科宇. 西南财经大学, 2013(03)
- [10]地铁,行走的城市脉络——地铁与城市形象传播策略研究[J]. 贾宁,常晓月,陈璐,贾婷婷,洪浩. 广告大观(综合版), 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