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骨代谢与免疫功能的相互调节(论文文献综述)
宫雨晴,姚蔚,李然[1](2022)在《肿瘤坏死因子α在牙槽骨改建中的骨免疫学效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骨免疫学强调了骨骼系统和免疫系统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它的兴起给牙槽骨改建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而肿瘤坏死因子α是骨免疫学中一种重要的细胞因子,参与骨关节炎、慢性牙周炎等疾病以及正畸牙齿移动的骨代谢及骨改建。目的:阐述了肿瘤坏死因子α在牙槽骨改建过程中的骨免疫调节作用及其研究进展。方法:检索PubMed、万方及中国知网数据库收录的肿瘤坏死因子α和骨改建及骨免疫学研究相关的文献,最终纳入76篇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结果与讨论:(1)牙槽骨是机体骨改建最活跃的部分,牙槽骨改建常见于正畸治疗、牙周炎以及种植体的骨结合过程。(2)肿瘤坏死因子α对牙槽骨改建的骨免疫学效应表现在高浓度的肿瘤坏死因子α主要通过核转录因子κB通路促进破骨基因如核转录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的表达,促进破骨细胞的成熟分化引起骨吸收;(3)早期低浓度的肿瘤坏死因子α则通过核转录因子κB通路调节Wnt/β-连环蛋白和骨形态发生蛋白等通路间接促进成骨基因如骨钙素的表达,促进成骨细胞的成熟分化引起新骨形成。(4)因此肿瘤坏死因子α是调节牙槽骨改建的关键细胞因子之一,且在该过程的分子机制网络中起着核心的作用。(5)肿瘤坏死因子α的调节具有双向性,体内微环境又复杂,如何控制肿瘤坏死因子α的调节作用是一大难题。(6)文章希望为临床上正畸、牙周炎和种植治疗过程中监控肿瘤坏死因子α浓度并即时反馈,防止医源性牙槽骨过度吸收提供新的研究方向和理论基础。
徐婷婷,张朝栋,林露茜,岳珂,曹芹芹,仝宗喜,黄淑成[2](2022)在《益生菌经肠道菌群调节肉鸡骨代谢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在肉鸡饲养过程中,腿病作为一类常见的疾病,主要与骨骼的生长发育异常有关,这类疾病不仅有损肉鸡的动物福利,还会降低肉鸡的经济价值。目前,除了改善饲养管理、遗传育种和饲料营养等技术预防和治疗肉鸡腿病,还没有确切的药物治疗方法。因此,迫切需要寻找一种有效的干预策略来治疗肉鸡的腿部疾病。研究发现,益生菌不仅在改善禽类腹泻、脂肪肝、球虫感染、病毒感染等疾病中作用显着,还能通过调节菌群平衡影响骨骼健康。本文主要综述了益生菌经肠道菌群调节骨代谢的作用机制,为益生菌治疗肉鸡骨骼疾病提供相关理论依据。
钱治,仲泽远,崔元斌,钱军,禹宝庆[3](2021)在《T细胞与骨代谢》文中指出免疫已经广泛应用于骨代谢性疾病。适应性免疫的生理学功能有利于调节骨骼系统,然而在病理状态下,如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骨质疏松症等,骨骼系统会随着免疫应答做出相应调整,从而导致骨丢失或骨折风险增加等后果。T淋巴细胞和其他各种免疫细胞参与骨调节及骨稳态。本综述将讨论T细胞及其亚群等淋巴细胞在骨代谢性疾病中的作用。活化T细胞可通过分泌不同的细胞因子直接或间接调节骨健康,从而调节骨代谢。雌激素的缺乏可通过IL-7、IFN-γ、TNF等诱发T细胞增殖,引起骨丢失,导致骨质疏松。CD4+T细胞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炎性滑膜炎形成、软骨及骨破坏的关键因素,且衰老CD4+T细胞作用更甚。CTLA4-Ig对于缓解骨质破坏具有积极作用。在骨关节炎的发病过程中,活化T细胞或异常T细胞的免疫应答可诱发关节炎中骨丢失和骨破坏。CD4+T、Th1、Th1/Th2、Th17等增多会增强破骨细胞活性,而CD8+T细胞、Treg、CTLA-4等增多则有抑制破骨细胞的作用。因此,随着免疫细胞与骨代谢之间的不断交叉,骨免疫学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了解并熟悉免疫细胞与骨代谢之间的关系非常有必要。
王礼宁[4](2021)在《基于脂肪细胞来源外泌体研究温肾通络止痛方调控骨脂平衡抗骨质疏松的作用机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除了成骨-破骨细胞耦联的骨稳态紊乱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介导的骨脂失衡也是骨质疏松症发病的重要原因。前期我们在“络病”学说指导下研究证实温肾通络止痛方可改善骨、脂代谢,延缓骨质疏松进程,但其作用机制仍欠清晰。本项目拟通过体内外实验验证并揭示温肾通络止痛方对骨脂平衡的调控作用及机制,为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提供新思路。目的:观察脂肪细胞来源外泌体对BMSC成骨成脂分化的作用及温肾通络止痛方的干预效应,阐明温肾通络止痛方影响脂肪细胞来源外泌体进而调控骨脂平衡的具体分子机制。方法:(1)制备温肾通络止痛方水煎剂的冻干粉,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结合标准品比对建立指纹图谱鉴定复方有效成份,并通过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质谱联用技术(LC/MS)予以验证并定量部分化合物含量。(2)制备温肾通络止痛方含药血清,分别使用含药血清和空白血清干预3T3-L1脂肪细胞,干预后均采用超速离心法提取外泌体;外泌体提取后分别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形态、Nanosight300粒径检测、Western Blot(WB)法检测外泌体表面标志物CD9与CD63鉴定;随后提取外泌体中的miRNAs,并通过高通量测序筛选差异miRNAs,对所有差异miRNA的靶基因进行GO和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3)体外构建小鼠原代BMSC培养体系,并从形态学观察、流式细胞术鉴定表面标记物(CD90、CD29、CD45、CD34)、诱导三系分化(成骨、成脂、成软骨)潜能三个角度完成表征;外泌体纯化后经过PKH-67免疫荧光标记验证其可被BMSC摄取;分别构建BMSC与脂肪细胞共培养体系及BMSC与脂肪细胞来源外泌体共培养体系,通过ALP染色、茜素红染色、油红染色观察两个体系内的成骨、成脂分化情况,通过q-PCR、WB法检测两个体系内成骨标志物RUNX2、Osterix和成脂标志物CEBP-α、PPARy2的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4)q-PCR验证外泌体中的差异miRNA表达情况;确定了效应miRNA后构建相应的类似物序列、抑制剂序列以及对应的阴性序列后进行分组转染;并通过ALP染色、茜素红染色、油红染色观察该miRNA对成骨、成脂分化情况的影响;随后通过q-PCR检测该miRNA对于成骨标志物RUNX2、Osterix和成脂标志物CEBP-α、PPARγ2的mRNA表达的影响;通过TargetScan、miRDB、miRTarbase三个在线预测网站预测效应miRNA可能结合的靶基因,并使用q-PCR验证;进一步通过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法(Luciferase reporter assay)和RNA免疫沉淀实验(RIP-QPCR)验证效应miRNA与靶基因的结合;构建靶基因的过表达质粒和敲减质粒与miRNA各序列共转染BMSC,通过ALP染色、茜素红染色、油红染色观察各组的成骨、成脂染色情况,通过WB检测各组中的SPRY2的表达情况,通过q-PCR法再次检测成骨标志物RUNX2、Osterix和成脂标志物CEBP-α、PPARγ2的mRNA表达。结合KEGG分析结果选择检测MAP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发现其可以调控JNK、p38、ERK三条经典MAPK信号途径。(5)制备小鼠去卵巢骨质疏松模型,将80只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100μl/只,生理盐水)、模型组(OVX,100μl/只,生理盐水)、外泌体组(EXO,30μg(100μl)/只,外泌体)、中药干预外泌体组(EXO+WSTLZTF,30μg(100μl)/只,中药干预外泌体),分别按要求进行每周一次的对应药物剂量的尾静脉注射;ELISA法检测血清骨代谢指标B-ALP、OCN、TRAP、IL-6的水平;采用全自动生化检测仪检测血清脂代谢指标总胆固醇(CHOL)、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DL)的表达水平;HE染色、TRAP染色观察小鼠骨组织的组织病理学改变以及骨吸收情况;应用Micro-CT分别检测骨微观结构及骨周围脂肪分布情况;骨生物力学-三点弯曲试验检测股骨的生物力学性能;免疫组化(IHC)检测骨组织中成骨标志物RUNX2、Osterix和成脂标志物CEBP-α、PPARγ2的蛋白表达与分布情况;通过q-PCR法检测成骨标志物RUNX2、Osterix和成脂标志物CEBP-α、PPARγ2在骨髓组织中的mRNA表达。结果:(1)初步建立温肾通络止痛方水煎剂的指纹图谱,鉴定出淫羊藿苷、马钱苷、柚皮苷、蛇床子素、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天麻素、原儿茶酸、异欧前胡素共10种有效成份。并完成了淫羊藿苷、马钱苷、柚皮苷、蛇床子素、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7种有效成份的定量检测。(2)通过超速离心法顺利提取空白组与含药血清组两组的外泌体,并通过透射电镜、粒径检测、表面标志物CD9和CD63表达检测成功鉴定;外泌体miRNA提取后进行高通量测序发现了miR-122-5p、miR-27b-5p、miR-16-1-3p 等差异 miRNAs,差异 miRNA 的预测靶基因GO分析富集于MAPK信号通路的正向调控等生物学过程,富集于突触后、细胞前缘等细胞组成成分,富集于GTP酶激活活性等分子功能;KEGG分析显示参与信号通路可能为:Ras信号通路、调节干细胞多能性的信号通路等信号通路。(3)成功提取小鼠原代BMSC,流式细胞术检测高表达CD29(99.37%)和CD90(99.85%),低表达CD45(0.04%)和CD34(5.66%),并通过茜素红染色、油红染色、甲苯胺蓝染色成功鉴定其三系分化潜能,符合动物来源MSCs的生物学特征;通过免疫荧光标记成功验证了脂肪来源外泌体可被BMSC所摄取;在BMSC与脂肪细胞共培养体系中,可发现共培养体系本身就可以促进BMSC的成骨分化,并抑制成脂分化,而温肾通络止痛方含药血清可以进一步的促进成骨,抑制成脂,但当共培养体系中加入了外泌体抑制剂GW4869后,能显着逆转这一趋势(P<0.05),对于该体系内BMSC的成骨标志物和成脂标志物的PCR和WB的检测结果也验证了这一效应;在BMSC与脂肪细胞共培养体系中,我们发现外泌体可以显着提高BMSC的成骨效应,并抑制成脂分化,而温肾通络止痛方则可以进一步放大这一调控效果,上述结果较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该体系内BMSC的成骨标志物和成脂标志物的PCR和WB的检测结果也验证了这一效应。(4)通过 q-PCR 筛选出效应 miRNA 为 miR-122-5p;对转染 NC mimic、miR-122-5p mimic、NC inhibitor、miR-122-5p inhibitor的BMSC行成骨和成脂诱导后行特征性染色,发现miR-122-5pmimic组中成骨分化增强,而成脂分化较其余组无明显变化,而miR-122-5p inhibitor组中成脂分化增强;q-PCR实验也发现miR-122-5p mimic可以提高成骨分化标志基因RUNX2和Osterix的表达(P<0.05),而抑制成脂分化标志基因CEBP-α和PPARγ2的表达(P<0.05),而miR-122-5p inhibitor组的结果恰恰相反(P<0.05);生信预测并通过q-PCR实验提示SPRY2可能是miR-122-5p的靶基因,通过Luciferase和RIP-QPCR进一步验证两者的结合;通过进一步构建SPRY2过表达和敲减质粒并联合转染BMSC,经过诱导后,观察了各组的分化情况以及成骨成脂标志基因的表达,并检测了 SPRY2的蛋白表达,相关结果证实了 miR-122-5p可以通过靶向SPRY2调控BMSC的骨脂分化平衡;检测各组中MAPK相关信号蛋白的表达情况,发现p-JNK/JNK、p-p38/p38、p-ERK1/2/ERK1/2三个相对比值在miR-122-5p mimic组中表达都显着提高(P<0.01),而在miR-122-5p inhibitor 组则明显下调(P<0.05),而只有 miR-122-5p+SPRY2 KD 组中的 p-ERK1/2/ERK1/2的相对蛋白表达水平较NC mimic组升高(P<0.01)。(5)成功构建小鼠去卵巢骨质疏松模型;血清骨代谢指标检测结果示:注射外泌体的两组中两项骨形成指标均不同程度升高,较OVX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项骨吸收指标的含量与OXV组比较略有升高或降低(P>0.05);血清脂代谢检测结果显示:OVX组的血清CHOL、TG、LDL明显升高,HDL显着下降,模型组小鼠的脂代谢水平明显恶化(P<0.05),而应用外泌体的两组中该紊乱趋势得到明显改善(P<0.05),且中药调控外泌体组的效果要更显着(P<0.05);HE染色发现外泌体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骨微观结构,抑制脂肪空泡的产生,且中药干预外泌体组的效果更为显着;Micro-CT观察显示:外泌体注射可以明显改善除了骨小梁厚度(Tb.Th)以外的三项骨松质参数:三维骨密度(3DBMD)、骨体积分数(BV/TV)、骨小梁分离度(Tb.Sp)(P<0.01),且中药调控外泌体组的效果要略优于外泌体组(P<0.05)。另外,外泌体注射还可以明显改善去卵巢所引起的胫骨调节骨髓脂肪组织(rMAT)积累(P<0.05),且中药调控外泌体组的效果要略优于外泌体组(P<0.01),但外泌体对于胫骨基本骨髓脂肪组织(cMAT)的调节不显着(P>0.05);三点弯曲试验提示:外泌体注射可以明显改善股骨的力学性能(P<0.05),且中药调控外泌体组效果更明显(P<0.05);通过q-PCR和IHC检测发现:脂肪来源外泌体可以提高OVX组中显着下降的成骨标志物及基因表达,也可以逆转OVX组中显着升高的成脂标记物及基因表达,且中药调控外泌体组的效果要优于外泌体组(P<0.01)。结论:脂肪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可通过其携带的效应miRNA-122-5p调控SPRY2介导的MAPK信号通路,进而影响骨髓内BMSC的成骨与成脂分化,最终调节骨脂平衡,而温肾通络止痛方可促进脂肪细胞分泌外泌体,并通过上述过程发挥抗骨质疏松效应。
李健阳[5](2021)在《绝经后妇女骨量丢失阶段证候分析及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肾阴虚证关联基因CLCF1的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分析绝经后妇女在骨量丢失阶段、各年龄段的中医证候特征。2.将绝经后妇女依据中医辨证、骨量丢失阶段、骨折史进行分组,比较CLCF1的表达差异,进一步验证CLCF1与PMOP肾阴虚证的相关性。3.探究调控CLCF1对OPG/RANKL/RANK系统的影响。方法1.通过回顾性研究2007年至2020年收集的2823例骨量丢失阶段的资料,分析福州地区绝经后妇女在骨量丢失阶段的症状、证候、兼证特征。2.将骨质疏松诊断与中医辨证结合,对受试者进行分组后,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CLCF1的m RNA、蛋白水平,比较CLCF1在各组的表达差异。3.使用过表达技术、CRISPR/Cas9技术敲除THP-1细胞中的CLCF1基因,检测OPG、RANKL、IFNα、IFNγ的表达变化,检测THP-1细胞生物行为学的变化。结果1.在各阶段,症状比例最高的为健忘,且随骨量丢失的程度加重,发脱齿摇、下肢抽筋、口干咽燥、失眠、倦怠乏力、头晕、耳鸣、多梦、畏寒肢冷、胸闷、目眩的比例呈线性上升趋势(P<0.05);肢体麻木的比例呈线性下降趋势(P<0.05)。在各阶段,虚证比例最高的为肾虚,且随骨量丢失的程度加重,肾虚、心虚、肝虚、脾虚、气虚比例呈线性上升趋势(P<0.05)。在各阶段,肾虚兼证比例最高的为心虚、脾虚,且随骨量丢失的程度加重,肾虚兼心虚、肾虚兼脾虚的比例呈线性上升趋势(P<0.05)。在各阶段,常见证型比例最高的为肾虚血瘀,且随骨量丢失的程度加重,肾虚血瘀的比例呈线性上升趋势(P<0.05)。在各阶段的各年龄段,主要症状、虚证、肾虚兼证、常见证型基本与各阶段整体特征相符。2.在中医证型分组中,PMOP肾阴虚组的CLCF1蛋白水平显着低于无PMOP肾阴虚组、PMOP无肾虚组(P<0.05),且PMOP肾阴虚组的CLCF1蛋白水平具有低于无PMOP对照组的趋势(P>0.05);在骨量丢失分组中,骨质疏松组的CLCF1蛋白水平低于骨量正常组(P<0.05);在骨折史分组中,骨折组的CLCF1蛋白水平具有低于无骨折组的趋势(P>0.05)。此外,CLCF1蛋白水平与腰椎骨密度呈显着正相关关系(r>0,P<0.05),与骨质疏松的发生呈显着负相关关系(r<0,P<0.05),与骨折的发生呈不显着的负相关关系(r<0,P>0.05)。3.CLCF1过表达后,OPG蛋白表达上升(P<0.05),RANKL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OPG/RANKL比值显着上升(P<0.01),IFNα、IFNγ蛋白表达下降(P<0.05),THP-1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能力升高(P<0.05);CLCF1敲除后,OPG蛋白表达下降(P<0.05),RANKL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OPG/RANKL比值具有下降趋势(P>0.05),IFNα、IFNγ的蛋白表达上升(P<0.05),THP-1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能力下降(P<0.05),早期凋亡率上升(P<0.05)。结论1.大多数绝经后妇女在低骨量阶段已表现健忘、腰脊痛、发脱齿摇、腰膝酸软、下肢抽筋等症状,与肾阴虚证相关,且与骨质疏松阶段、严重骨质疏松阶段主要症状相同,其比例随骨量丢失加重而上升,提示临床应尽早干预,缓解症状。2.骨量丢失阶段均表现出肾虚、肝虚为主的虚证,肝肾阴虚、肾虚血瘀为主的临床常见证型,且肾虚的兼证以肝虚、心虚、脾虚为主,提示OP的证型复杂,临床防治应以肝肾为主,同时重视心虚等兼证的治疗。3.CLCF1是PMOP肾阴虚证的关联基因,其蛋白表达与腰椎骨密度呈显着正相关关系,与骨质疏松的发生呈显着负相关关系,有望为PMOP肾阴虚证的分子标志物、治疗靶点。4.CLCF1的表达变化会影响OPG/RANKL/RANK系统,从而参与骨代谢,有望成为骨代谢疾病的治疗靶点。
陈艳婷[6](2021)在《基于GH/IGF-1轴探讨岭南陈氏针法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系统评价针刺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采用针刺治疗PMOP提供循证医学依据。2.开展临床回顾性研究,对影响绝经后女性发生骨质疏松症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探讨GH/IGF-1轴与绝经后女性发生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以期为PMOP的防治提供参考,同时为临床疗效评价指标的选取提供思路。3.开展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对比岭南陈氏针法与西药治疗PMOP的疗效,并基于GH/IGF-1轴探讨岭南陈氏针法治疗PMOP的作用机理,为临床采用岭南陈氏针法治疗PMOP提供客观依据。方法:1.检索中英文数据库,选取试验组为单纯针刺治疗,对照组为西药治疗PMOP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对文献进行整理分析,采用Revman 5.3对各研究指标进行Meta分析,对发表偏倚的评价运用失安全系数(Nfs0.05)。2.开展回顾性研究,收集符合临床研究标准的绝经后女性患者的病例资料,将纳入研究的238例患者按照骨密度检查参数分为骨质疏松组、骨量低下组及骨量正常组,对比三组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①临床一般资料:年龄、身高、体重、BMI、月经初潮年龄、绝经年龄、生育子女个数;②合并疾病:高血压病、冠心病、高尿酸血症、糖尿病、腰椎间盘突出、四肢骨折、慢性胃肠炎及恶性肿瘤;③骨密度(BMD):腰椎(L1-4)BMD、左股骨颈BMD、左股骨颈上端BMD;④血清生化指标: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总蛋白(TP)、白蛋白(ALB)、白球比(A/G)、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乳酸脱氢酶(LDH)、尿素氮(BUN)、肌酐(SCr)、胱抑素C(CYS-C)、甘油三酯(TG)、血清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血钙(Ca)、血磷(P);⑤骨质疏松四项:甲状旁腺激素(PTH)、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β-胶原降解产物(β-CTX)、N端骨钙素(OC);⑥性激素六项:促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泌乳素(PRL)、促卵泡生成素(FSH)、孕激素(P)、睾酮(T);⑦生长激素(GH)、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⑧维生素D。并对GH及IGF-1与各部位BMD的相关性进行直线相关分析;同时对研究对象进行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以骨量不同水平(1=骨量正常,2=骨量减少,3=骨质疏松)为反应变量,三组间比较有差异的因素为解释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与绝经后女性发生骨质疏松症相关的指标,分析GH、IGF-1对绝经后女性发生骨质疏松症的影响程度,为临床客观疗效评价指标的选取提供依据。3.开展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将符合研究标准的PMOP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与对照组。所有患者均给予碳酸钙D3元素片口服,其中针刺组患者给予岭南陈氏针法治疗,针刺处方为:肾俞、脾俞、关元、足三里、悬钟、三阴交。每周治疗3次,4周为一个观察周期,连续治疗12周。对照组患者给予骨化三醇胶丸口服,连续服用12周。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对比治疗前后各部位BMD(腰椎、左股骨颈、左股骨上端)的变化、血清PINP、β-CTX、LH、FSH、E2、IGF-1及GH的水平,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12周的中医证候及生活质量的变化进行评估,记录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1.文献系统评价共纳入10项研究,75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提示:(1)单纯针刺治疗在提高PMOP患者临床有效率及改善中医症状体征积分方面疗效优于西药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单纯针刺治疗组在提高PMOP患者腰椎、股骨颈、Ward三角及股骨大转子骨矿含量方面,效果优于西药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针刺治疗组与西药治疗组在改善PMOP患者血清E2、ALP、Ca、P、IGF-1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以临床有效率为效应量的失安全系数(Nfs0.05)检验值为36.8631。2.回顾性研究共收集病例数为238例,按照骨密度T值将纳入的病例分为三组:骨质疏松组63例、骨量低下组108例、正常组67例。(1)三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发现:三组间年龄、体重、BMI存在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骨质疏松组患者的年龄高于骨量低下组与正常组,体重及BMI低于骨量低下组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三组间合并疾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血清生化指标比较结果表明:三组间血清ALP、P水平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生化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骨质疏松组ALP水平高于骨量低下组及正常组,血P水平低于骨量低下组及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血清性激素比较结果表明:三组间E2、FSH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P、T、PRL、LH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正常组E2水平高于骨质疏松组及骨量低下组,骨质疏松组FSH高于骨量低下组及正常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血清骨质疏松生化指标比较结果表明:组间比较发现三组间PINP、β-CTX、OC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PTH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内比较表明骨质疏松组PINP、β-CTX高于骨量低下组及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质疏松组OC显着高于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对纳入研究人群的GH、IGF-1进行比较,发现三组间GH、IGF-1水平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内比较表明发现正常组GH水平高于骨质疏松组及骨量低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IGF-1水平高于骨质疏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对纳入研究人群各部位BMD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三组间腰椎(L1~4)、左股骨颈、左股骨上端BMD 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骨质疏松组患者各部位BMD均低于骨量减少组及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对纳入研究对象血清GH、IGF-1与各部位BMD的相关性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IGF-1与腰椎(L1~4)BMD呈正相关(r=0.200,P<0.05),GH与腰椎(L1~4)、左股骨颈、左股骨上端BMD均呈正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分别为 0.372、0.249、0.276,P<0.05);(9)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OR=1.090,95%CI:1.036~1.146,P=0.001)和β-CTX(OR=3.222,95%(CI:1.196~8.680,P=0.021)是绝经后女性发生骨质疏松的独立危险因素。BMI(OR=0.851,95%(CI:0.236~0.918,P=0.000)、E2(OR=0.998,95%CI:0.002~0.995,P=0.044)、磷(OR=0.121,95%CI:0.031~0.462,P=0.002)、GH(OR=0.047,95%CI:0.016~0.137,P=0.000)、IGF-1(OR=0.989,95%CI:0.819~0.998,P=0.014)是绝经后女性发生骨质疏松的保护因素。3.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本研究共收集病例数为针刺组和对照组各35例,治疗过程中共脱落7例。其中针刺组脱落4例,对照组脱落3例,实际完成样本量为针刺组31例,对照组32例。(1)治疗前,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年龄、身高、体重、BMI、月经初潮年龄、绝经年龄、孕次、产次、病程)、各部位BMD(腰椎、左股骨颈、左股骨上端)、血清PINP、β-CTX、LH、FSH、E2、IGF-1及GH的水平、中医症候量化积分及生活质量评分比较,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临床有效率两组患者治疗12周后临床有效率比较,针刺组有效率为83.87%,显着高于对照组59.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血清GH、IGF-1水平与治疗前比较,针刺组患者治疗后血清GH、IGF-1水平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针刺组患者血清GH、IGF-1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差值的比较显示,针刺治疗后患者血清GH、IGF-1差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血清E2、FSH、LH水平与治疗前比较,针刺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12周后血清E2水平提高,血清FSH、LH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针刺组患者治疗后血清E2水平明显升高,FSH、LH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差值的比较显示,针刺治疗后患者血清E2、FSH、LH差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血清 PINP、β-CTX 水平与治疗前比较,针刺组治疗后血清PINP、β-CTX水平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血清PINP、β-CTX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针刺组治疗12周后血清PINP、β-CTX水平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差值的比较显示,针刺治疗后患者血清PINP、β-CTX差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腰椎(L1~4)、左股骨颈、左股骨上端BMD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部位BM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发现,治疗12周后针刺组与对照组各部位BMD均有升高趋势,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值的比较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部位BMD差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7)中医证候量化评分对两组患者中医证候量化分级评分进行了 4个不同时间点的观察,结果显示: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12周的中医证候评分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针刺组与对照组在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12周时,针刺组中医证候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生活质量(SF-36)评分治疗4周后,针刺组患者在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精力、社会职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评分8个方面均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在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精力、社会职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评分7个方面均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针刺组在躯体疼痛、情感职能方面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针刺组与对照组患者在生活质量的8个维度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患者在生理职能、躯体疼痛、精力、情感职能、精神健康5个方面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针刺组与对照组患者在生活质量的8个维度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患者在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精力、情感职能、精神健康评分6个方面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9)不良反应针刺组1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穴位局部血肿,对照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结论:1.针刺治疗PMOP安全有效,单纯针刺治疗在提高PMOP患者临床有效率、改善BMD及中医症状体征积分方面疗效更优,值得临床推广。但由于纳入文献质量较低,单纯针刺治疗PMOP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仍需更高质量证据加以验证。2.绝经后女性发生骨质疏松与年龄、BMI、血清性激素、骨代谢、GH/IGF-1轴相关,年龄与β-CTX是绝经后女性发生骨质疏松的独立危险因素,BMI、E2、P(磷)、GH、IGF-1是绝经后女性发生骨质疏松的保护因素。GH/IGF-1轴在PMOP的发病中具有重要意义,为早期发现与治疗PMOP提供了依据及新的思路。3.岭南陈氏针法治疗PMOP疗效确切,可改善PMOP患者的中医症候、生活质量、血清IGF-1、GH、PINP、β-CTX、LH、FSH、E2代谢水平,考虑其治疗作用与针刺对女性生殖内分泌激素、骨代谢及GH/IGF-1轴的调节相关。这为临床推广岭南陈氏针法治疗PMOP提供了客观依据,同时丰富了针刺治疗PMOP的作用机理研究。
韩霜[7](2021)在《骨代谢生物标志物定量免疫分析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骨质疏松患者在全球范围内约有2亿人,在常见病、多发病中位居第七。根据WHO的调查显示,骨质疏松症将是继心血管疾病后第二大医疗问题。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和预后监测,目前主要以骨密度(BMD)检测为诊断标准。骨密度只能静态的反应骨的形态,但是骨量的变化无法检测。鉴于骨代谢的动态监控一直以来缺乏精准特异的生物学标志物,骨代谢生物标志物是近十年来的一个研究热点。最近已发现有明确意义的骨代谢标志物有:骨钙素(BGP)、甲状旁腺激素(PTH)、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P1NP)、25-羟基维生素D(25-OH VD)。这些标志物可从完整的骨组织水平精确地评价骨转换效率,从而实现骨质疏松在临床上的定量辅助诊断。但是如何实现这些生物标志物的临床检测以及标志物与疾病的临床价值仍是一个难点,主要原因是骨代谢标志物的抗体获取困难,以及检测方法学的不成熟。在中国,由于上述技术难点,导致国内外能够生产供应骨代谢检测试剂项目的企业只有瑞士的罗氏诊断公司。这对我国有明确价值的骨代谢标志物的推广有极大的限制,对于广大患者经济上是一个很大的负担,无法惠及广大患者。本论文针对骨代谢生物原材料获取困难,采用多肽免疫得到一对P1NP单克隆抗体,同时利用大肠杆菌表达体系成功表达出P1NPα1链,从肿瘤病人的胸积液中纯化出天然的P1NP蛋白;利用VD3成功免疫得到高特异性和亲和力的维生素D抗体。依托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平台,开发了骨代谢标志物化学发光免疫检测试剂,并测试了临床样本,和罗氏检测的结果比对相关性高。同时还收集了大量不同诊断患者的样本,测试骨钙素和25-羟基维生素D两个指标。通过对数据分析,能够对临床诊断和治疗产生一定的指导意义。针对肺移植病人术前和术后,测定了骨代谢标志物的指标,研究发现相对于传统的骨密度检测,骨代谢标志物能更好的监控骨量在一定阶段内的动态变化,对肺移植病人术后骨质疏松的诊断和治疗有着重大的意义。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为以下几个部分:(1)建立骨代谢标志物临床检测方法需用的关键生物原材料制备技术通过构建大肠杆菌的P1NP表达系统,表达P1NP蛋白的α1链,用于后续的抗体筛选。成功从人的胸积液中分离纯化天然的P1NP蛋白,用于抗体的筛选和校准品的制备。通过设计三条不同的α1链短肽免疫小鼠,筛选得到的P1NP单克隆抗体用于下一步试剂的开发。维生素D抗体的开发采用类似的方法,用VD3抗原去免疫小鼠,筛选纯化得到的维生素D单克隆抗体用于临床检测方法学的研究。(2)建立了骨代谢标志物全自动化学发光检测方法分别建立骨钙素(BGP)、甲状旁腺激素(PTH)、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P1NP)、25-羟基维生素D(25-OH VD)化学发光检测方法。BGP试剂的精密度均小于10%,回收率在100%±10%的范围内,通过加速测试7 d,发光值的降低水平在10%的范围内。骨钙素试剂与罗氏试剂的方法学比对,相关系数R2为0.98,和罗氏结果的相关性非常好。当样本骨钙素的含量高达4000 ng·m L-1时,未发现钩状效应存在。P1NP试剂线性因子r大于0.99,最低检测限为3.11 ng·m L-1。三批P1NP试剂的批间和批内精密度CV均低于10%。当样本中P1NP的浓度大于4000 ng·m L-1时,未发现钩状效应存在。同罗氏P1NP试剂的方法学比对结果显示,相关系数R2为0.98,一致性很好。25-OH VD试剂批间和批内的精密度均小于10%,回收率在100%±10%范围内。加速稳定性发光值的降低在10%以内。将开发的试剂分别于罗氏和Dia Sorin检测的样本进行结果比对,与罗氏比对的相关系数R2为0.9;与Dia Sorin比对的相关系数R2为0.93,相关性高。同时将罗氏,Dia Sorin与本研究建立的方法与金标准液相质谱进行比对,罗氏与液相质谱比对的斜率为1.1,相关系数R2为0.80,Dia Sorin与液相质谱比对的斜率为0.8,相关系数R2为0.79,研究建立的方法与液相质谱比对的斜率为0.79,相关系数R2为0.90。综合结果来看,本研究建立的检测方法已超越了两个国外的产品。PTH试剂的最低检测限为0.2 pg·m L-1,线性因子r大于0.99,三个不同浓度样本的精密度均小于10%,通过与罗氏PTH试剂的方法学比对,斜率为0.99,相关系数R2为0.96,与罗氏的结果一致性很高。(3)研究了骨代谢标志物与临床疾病的关系研究了骨钙素和25-羟基维生素D与临床各种疾病的关系。女性高骨钙素含量的人群多为肥胖(24%)和肿瘤(51%);而男性高骨钙素含量的人群分布更多的是在肿瘤(56%)和心脑血管疾病(32%)。研究发现测试25-羟基维生素D的患者中,94.98%的患者25-羟基维生素D的浓度低于30 ng·m L-1(参考值为30 ng·m L-1)。这些低维生素D含量的人群中,50%的病人为肥胖症患者;约20%为癌症患者;14%为骨折患者。通过对不同人群的25-羟基维生素D含量的分布统计,结果显示人体内25-羟基维生素D的含量可能与肿瘤、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和骨关节炎这些疾病有密切的关系。本研究还首次建立了P1NP男性参考值区间。首次研究了骨代谢标志物和肺移植的关系。用本项目开发的骨代谢检测试剂定期追踪并检测肺移植患者术前和术后骨代谢标志物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短时间的骨量监控上,骨代谢标志物能够更好的提示骨量的变化,而传统的骨密度检测要滞后于骨代谢标志物,这对于临床的诊断治疗有着非常大的意义。
谭张奎[8](2021)在《基于肠物理屏障与骨免疫探讨补肾化痰方防治去卵巢大鼠骨丢失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采用补肾化痰方干预去卵巢大鼠,观测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变化,血清及骨组织中促炎因子与抗炎因子表达,以及该方对IL-6/JAK2/STAT3和IL-2/JAK1/STAT5信号通路、CD4+T细胞亚群辅助性T细胞17(T helper cell 17,Th17)/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平衡的影响,探讨补肾化痰方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机制。方法6月龄雌性SD大鼠90只,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假手术组(Sham)、模型组(Ovariectomized,OVX)、戊酸雌二醇组(Estradiol valerate,EV)、补肾化痰方低剂量组(OVX+BL,BL)、补肾化痰方中剂量组(OVX+BM,BM)、补肾化痰方高剂量组(OVX+BH,BH)。除Sham组外,其他组均采用手术切除卵巢,制作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模型。术后1周灌胃给药,OVX组和Sham组以等体积的生理盐水灌胃,1次/d,灌胃12周后取材。实验一:运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碱性磷酸酶染色,观察骨组织的病理形态;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检测大鼠骨量及骨微结构,观察骨量及骨小梁的变化。实验二:运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形态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结肠组织中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IL-2、IL-10、IL-17含量;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免疫印迹法检测肠道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Claudin-1、ZO-1 m RNA及蛋白表达。实验三: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血清中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含量,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骨组织中IL-6、IL-6R、JAK2、STAT3 m RNA的表达,免疫印迹法检测骨组织中IL-6、IL-6R、JAK2、P-JAK2、STAT3、P-STAT3蛋白表达。实验四: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IL-2、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含量,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骨组织中IL-2、IL-2RA、IL-2RB、JAK1、STAT5 m RNA的表达,免疫印迹法检测骨组织中IL-2、IL-2RA、IL-2RB、JAK1、P-JAK1、STAT5、P-STAT5蛋白表达。实验五: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叉头框蛋白p3(Forkhead Box,Foxp3)、维甲酸相关核孤受体γt(Retinoic acid-related orphan receptorγt,RORγt)、IL-10、IL-17含量,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骨组织中Foxp3、RORγt、IL-10、IL-17 m RNA表达,免疫印迹法检测骨组织中Foxp3、RORγt、IL-10、IL-17蛋白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骨组织中Th17,Treg细胞数量及Th17/Treg比值。结果实验一:苏木精-伊红染发现,Sham组股骨组织结构完整,骨小梁丰富,脂肪细胞少。OVX组股骨组织骨微结构破坏,髓腔内出现大量空泡状脂肪细胞。EV组髓腔脂肪细胞数量减少,网状结构略微修复,结构仍不完整。BL、BM、BH组骨小梁形态结构较OVX组明显改善。破骨与成骨细胞计数:与sham组比较,OVX组破骨细胞(Osteoclast,OC)数量显着增多(P<0.01),成骨细胞(Osteoblast,OB)数量无统计学意义;与OVX组比较,EV、BM、BH组OC数量显着减少(P<0.01或P<0.05),BL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B数量显着增多(P<0.01或P<0.05),EV、BL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骨微结构:与Sham组相比,OVX组中骨组织骨微结构参数BMD、TMD、BMC、TMC、BV/TV、Tb.N、Tb.Th降低(P<0.01),Conn.D.、Tb.Sp升高(P<0.01);与OVX组相比,EV、BL、BM、BH组中BMD、TMD、BMC、TMC、BV/TV、Tb.N、Tb.Th升高(P<0.05,P<0.01),Conn.D.、Tb.Sp降低(P<0.01,P<0.05)。三维重建中sham组大鼠骨组织骨小梁结构较均匀,排列整齐,连接呈网状,形态较完整;OVX组骨小梁结构明显变细、断裂、变薄,且骨皮质变薄,形态结构性差,骨质疏松样改变典型。实验二:苏木精-伊红染发现,Sham组结肠黏膜结构较完整,未见上皮细胞明显变性坏死或脱落,肠腺排列较为密集,固有层内杯状细胞丰富,形态及数量正常,未见明显炎症细胞浸润。与Sham组相比,OVX组结肠黏膜完整性受到破坏,上皮细胞变性坏死或脱落,固有层内部肠腺腺腔扩张,可见炎性细胞浸润黏膜肌层。与OVX组相比,EV、BM、BH组结肠黏膜各层次结构较为清晰,肠腺排列较规则,炎症细胞浸润减少,杯状细胞数量增加,形态改善。BL组结构改善不明显。与Sham组比较,OVX组IL-6、IL-17浓度显着升高,IL-2、IL-10浓度显着降低(P<0.01)。与OVX组比较,EV、BM、BH组IL-6、IL-17浓度显着降低(P<0.01),IL-2、IL-10浓度显着升高(P<0.01或P<0.05);BL组IL-6浓度降低(P<0.05),IL-17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L-2浓度升高(P<0.05),IL-10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CR及WB:与Sham组比较,OVX组Occludin、Claudin-1、ZO-1 m RNA及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1);与OVX组比较,BH组Occludin、Claudin-1、ZO-1 m RNA表达升高(P<0.01,P<0.05),EV组ZO-1 m RNA表达升高(P<0.05),BM组Claudin-1、ZO-1 m RNA表达升高(P<0.05),EV、BM、BH组Occludin、Claudin-1、ZO-1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1,P<0.05),BL组各项指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实验三:与Sham比较,OVX组大鼠血清中IL-6、TNF-α含量显着升高(P<0.01);骨组织中IL-6、IL-6R、JAK2、STAT3 m RNA表达显着增加(P<0.01),IL-6、IL-6R、JAK2、P-JAK2、STAT3、P-STAT3蛋白表达显着增加(P<0.01)。与OVX组比较,各干预组血清中IL-6、TNF-α含量显着降低(P<0.01);骨组织中IL-6、IL-6R、JAK2、STAT3m RNA表达显着降低(P<0.01),IL-6、IL-6R、JAK2、P-JAK2、STAT3、P-STAT3蛋白表达降低(P<0.01或P<0.05)。与BL组比较,BH组血清中IL-6、TNF-α含量显着降低(P<0.01)。骨组织中IL-6、IL-6R、JAK2、STAT3 m RNA表达显着降低(P<0.01),IL-6、IL-6R、P-JAK2、P-STAT3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1)。实验四:与Sham比较,OVX组大鼠血清中IL-2、TGF-β1含量显着降低(P<0.01);骨组织中IL-2、IL-2RA IL-2RB m RNA及蛋白表达显着降低,JAK1、STAT5 m RNA表达显着升高(P<0.01),JAK1、P-JAK1、P-STAT5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1);与OVX组比较,各干预组血清中IL-2、TGF-β1含量显着升高(P<0.01),EV、BM、BH组骨组织中IL-2、IL-2RA、IL-2RB m RNA表达显着升高,JAK1、STAT5m RNA表达显着降低(P<0.01,P<0.05),BL组中仅IL-2RA差异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5)。EV、BL、BM、BH组骨组织中IL-2、IL-2RA、IL-2RB蛋白表达升高(P<0.01,P<0.05),P-JAK1、P-STAT5蛋白表达降低(P<0.01,P<0.05)。JAK1、STAT5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BL组比较,BH组血清中IL-2、TGF-β1含量显着升高(P<0.01)。BH组骨组织中IL-2、IL-2RB m RNA表达显着升高,JAK1、STAT5 m RNA表达显着降低(P<0.01,P<0.05)。IL-2、IL-2RA、IL-2RB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JAK1、P-STAT5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1,P<0.05)。实验五:与Sham组比较,OVX组血清中Foxp3、IL-10浓度显着降低,骨组织中Foxp3、IL-10 m RNA及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1),RORγt、IL-17m RNA及蛋白显着升高(P<0.01);与OVX组比较,各干预组血清中Foxp3、IL-10浓度显着升高(P<0.01),RORγt、IL-17浓度显着降低(P<0.01,P<0.05)。EV、BM、BH组骨组织中Foxp3、IL-10m RNA显着升高(P<0.01,P<0.05),BL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V、BL、BM、BH组骨组织RORγt、IL-17m RNA显着降低(P<0.01,P<0.05)。EV、BM、BH组骨组织Foxp3、IL-10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1,P<0.05),BL组Foxp3蛋白表达升高(P<0.05),IL-10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V、BM、BH组骨组织RORγt、IL-17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1,P<0.05)。BL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流式分析:与Sham组比较,OVX组CD4+CD25+Foxp3(Treg)细胞数量显着降低(P<0.01),CD4+IL-17A(Th17)细胞数量显着升高(P<0.05),Th17/Treg比值显着升高(P<0.01)。与OVX组比较,EV、BL、BM、BH组CD4+CD25+Foxp3(Treg)细胞数量显着升高(P<0.01),CD4+IL-17A(Th17)细胞数量在EV、BM、BH组显着降低(P<0.01,P<0.05),在BL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h17/Treg比值显着降低(P<0.01)。结论补肾化痰方可能通过修复肠道黏膜屏障功能,改变骨免疫环境,调节Th17/Treg平衡,双向调节骨形成与骨吸收,起到防治PMOP的作用。
孙龙[9](2021)在《基于VDR/RXR/FGF23信号通路探讨肾元颗粒改善糖尿病肾病小鼠骨代谢的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糖尿病肾脏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约20%-40%DM患者在发病后的20-25年内进展为DKD,目前在中国DKD已成为住院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的首要病因。骨代谢异常主要表现为骨痛、骨质疏松、骨折或骨骼畸形等骨骼质量和强度的损害,是DKD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骨代谢异常的危害不仅引发骨骼病变,其引起的钙磷代谢紊乱还会加剧罹患心血管等高死亡率并发症的风险。课题组前期研究已证实健脾补肾、通腑泄浊功效的肾元颗粒(Shenyuan Granules,SYG)具有改善DKD模型动物肾功能、血管钙化和骨密度降低等并发症的作用,本研究将进一步探讨其在改善DKD骨代谢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目的:基于VDR/RXR/FGF23信号通路探讨肾元颗粒对db/db小鼠骨代谢作用的机制,为中医药防治DKD骨代谢异常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体内实验采用db/db小鼠配合高磷饮食构建DKD小鼠模型,将30只db/db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db/db+蒸馏水)、肾元颗粒低剂量组(db/db+SYG 1.5g/kg,db/db+SYG-L)和肾元颗粒高剂量组(db/db+SYG 6g/kg,db/db+SYG-H),每组10只,给予1.2%高磷饲料。另用10只db/m小鼠作为对照组(db/m+蒸馏水),给予0.2%正常磷含量饲料。各组小鼠每日给药1次,连续给药12周。药物干预期间观察各组小鼠体重、饮水、摄食、毛发及反应状态等生命体征,并记录其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的变化。于药物干预的第12周收集各组小鼠24h尿液,检测尿微量白蛋白(m ALB)和尿肌酐(UCr),计算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12周药物干预结束后,用10%水合氯醛麻醉收集各组小鼠的血液、肾脏和骨骼等标本。检测其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钙(Ca)、磷(Pi)、甲状旁腺激素(PTH)、1,25(OH)2D3(1,25D)、成纤维生长因子23(FGF23)和Klotho的含量。采用HE、PAS和Masson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肾脏病理形态的改变,采用HE、TRAP、Von Kossa和Goldner`s三色法染色观察各组小鼠骨组织病理形态的改变。通过Micro CT检测骨微结构和骨组织形态计量学的改变。通过Real-Time PCR、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检测各组小鼠骨组织中ALP、OC和CTSK骨代谢标志分子的表达,及FGF23、VDR和RXR的表达,免疫荧光双标检测各组小鼠骨组织中VDR/RXR的共表达。体外实验采用成骨细胞UMR-106,首先观察高糖环境对UMR-106细胞活力和FGF23表达的影响,分别用5.5mmol/L、10mmol/L、20mmol/L和30mmol/L浓度的葡萄糖干预UMR-106细胞,通过CCK-8法分别检测各组细胞的活力,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细胞FGF23的表达。然后观察在高糖和非高糖环境下1,25D对UMR-106细胞FGF23表达的影响,分别于高糖环境和非高糖环境(30mmol/L)下向UMR-106细胞中添加0.1nmol、1nmol和10nmol的1,25D,通过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FGF23的表达,筛选合适浓度的1,25D用于后续实验。观察肾元颗粒含药血清对UMR-106细胞VDR/RXR/FGF23信号通路的影响。先制备肾元颗粒含药血清,给予Wistar大鼠(n=15)2.72g/kg肾元颗粒灌胃,对照组(n=15)给予等体积蒸馏水,每日2次,连续7天,于第7天末次灌胃1h后收集两组大鼠血液,经离心、灭活、过滤和分装后备用,经课题组前期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测得血清中主要含有淫羊藿苷、黄芪甲苷和大黄素等药效成分。通过CCK-8法筛选出合适的肾元颗粒含药血清浓度用于后续实验。将UMR-106细胞分为对照组、高糖组、高渗组、1,25D组和肾元颗粒组,通过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VDR、RXR和FGF23的表达,免疫荧光双标检测各组细胞VDR/RXR的共表达。结果:1.肾元颗粒对db/db小鼠一般状况和肾脏结构功能的影响。(1)一般状况: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的体重、进食量、饮水量和FBG均明显增加(P﹤0.01),并出现体型肥胖、颈部背侧毛发脱落、伤口愈合延迟、活动频率降低和反应迟钝等表现。与模型组比较,肾元颗粒组小鼠的体重、进食量、饮水量和FBG均无显着差异(P﹥0.05),但其未出现毛发脱落,且反应较灵敏。(2)肾功能: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血清SCr、BUN、Pi、PTH、1,25D和FGF23的含量明显升高(P﹤0.01),血清Ca的含量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肾元颗粒干预后db/db小鼠血清SCr、BUN、Pi、PTH、1,25D和FGF23的水平均降低(P﹤0.05或P﹤0.01),血清Ca的含量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尿白蛋白肌酐比值: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m ALB含量显着升高(P﹤0.01),而UCr水平显着降低(P﹤0.01),导致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显着增加(P﹤0.01),肾元颗粒干预后db/db小鼠m ALB含量降低(P﹤0.05),使得UACR也明显降低(P﹤0.05)。(4)肾脏形态结构: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出现肾小球面积增大、系膜基质增生、纤维化面积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还伴随肾小管的管腔扩张和刷状缘脱落。肾元颗粒干预后,db/db小鼠的肾小球面积、系膜基质和纤维化面积呈不同程度的减小(P﹤0.05或P﹤0.01),而且肾小管的损伤也有所减轻。2.肾元颗粒对db/db小鼠骨组织形态结构的影响。(1)骨微结构和骨形态计量学: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骨量明显丢失,松质骨的骨体积分数(BV/TV)、骨小梁数量(Tb.N)、骨小梁厚度(Tb.Th)和骨密度(BMD)均显着降低(P﹤0.01),而骨小梁分离度(Tb.Sp)和结构模型指数(SMI)均增加(P﹤0.01)。肾元颗粒干预使db/db小鼠的BV/TV、Tb.N、Tb.Th和BMD(P﹤0.05或P﹤0.01)增加,并降低Tb.Sp和SMI(P﹤0.05或P﹤0.01)。(2)骨组织形态结构:与对照组小鼠相比,模型组小鼠股骨远端干骺端松质骨的骨体积明显降低,骨小梁数量减少、厚度变薄、分布稀疏、连接减少,骨髓腔中充满大量的脂肪细胞,填充于骨小梁之间,皮质骨中出现广泛的侵蚀样空洞。此外,模型组小鼠股骨远端骨组织中破骨细胞标记区域和骨中钙盐沉积均明显降低,同时伴有骨小梁的矿化功能的损害。与模型组相比,肾元颗粒干预使db/db小鼠的骨小梁数量、厚度、分布和连接增多,骨髓腔中脂肪细胞的数量减少,并且破骨细胞标记区域面积、钙盐沉积和矿化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3.肾元颗粒对db/db小鼠骨代谢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骨组织中ALP和OC m RNA与蛋白的表达均显着上调(P﹤0.05),而CTSK m RNA与蛋白的表达则显着降低(P﹤0.05)。经肾元颗粒干预,db/db小鼠骨组织中ALP、OC的表达降低(P﹤0.05),而CTSK的表达升高(P﹤0.05),改善db/db小鼠的骨代谢功能。4.肾元颗粒对db/db小鼠骨组织VDR/RXR/FGF23信号通路的影响。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骨组织中FGF23、VDR和RXR的表达均显着上调(P﹤0.01),免疫荧光双标显示VDR/RXR的共表达增加。而肾元颗粒干预使db/db小鼠骨组织中FGF23、VDR和RXR的表达降低(P﹤0.05),并降低骨组织中VDR/RXR的共表达。5.高糖环境对UMR-106细胞活力及FGF23表达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正常浓度葡萄糖(5.5mmol/L)环境并不会改变UMR-106细胞的活力和FGF23的表达,而高浓度葡萄糖(30mmol/L)环境则明显降低细胞的活力,并抑制其FGF23的表达(P﹤0.05)。6.1,25(OH)2D3对高糖环境下UMR-106细胞FGF23表达的影响。在非高糖环境下,1,25D以浓度依赖的方式上调细胞中FGF23的表达,当用10nmol 1,25D干预时细胞FGF23的表达显着升高(P﹤0.01)。与对照空白组相比,高糖环境使UMR-106细胞FGF23的表达显着降低(P﹤0.05),但10nmol 1,25D依然会使高糖环境下该细胞FGF23的表达升高(P﹤0.05)。7.肾元颗粒含药血清对高糖环境下UMR-106细胞VDR/RXR/FGF23信号通路的影响。CCK-8法显示10%浓度的肾元颗粒含药血清对UMR-106细胞的活力无明显影响,故选择此浓度进行后续实验。与对照组相比,高糖组细胞FGF23、VDR和RXR m RNA与蛋白的表达显着降低(P﹤0.05),而且细胞中VDR/RXR的共表达也下降。与对照组相比,高渗组细胞中FGF23、VDR和RXR的表达均无明显差异。与高糖组比较,1,25D组细胞FGF23、VDR和RXR的表达均显着上调(P﹤0.05),且细胞中VDR/RXR的共表达也显着升高。而与1,25D组比较,用肾元颗粒含药血清干预会使细胞FGF23、VDR和RXR的表达均下调(P﹤0.05),且VDR/RXR的共表达也降低。结论:1.db/db小鼠联合高磷饮食动物模型表现出肾脏结构功能受损和钙磷代谢紊乱,肾元颗粒可以改善db/db小鼠的肾功能和钙磷水平,并缓解其肾脏病理改变;2.db/db小鼠的骨微结构、骨形态计量参数和骨病理形态等均出现损害。肾元颗粒可以改善db/db小鼠骨量的丢失、骨骼微结构的破坏和骨重塑的异常,发挥改善其骨骼质量和强度的作用;3.肾元颗粒可以改善db/db小鼠骨代谢异常并抑制其骨骼中FGF23的表达,其机制可能与肾元颗粒调节骨组织中VDR/RXR/FGF23信号通路有关。4.本研究初步从肾-骨轴探讨了DKD骨代谢异常的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肾主骨理论的科学内涵及应用。
黄诗怡[10](2021)在《补肾化痰方调控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影响骨组织炎症因子水平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究补肾化痰方通过影响肠道屏障,改变骨组织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影响骨代谢的内在机制。方法将40只SPF级6月龄的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戊酸雌二醇组、补肾化痰方组。适应性喂养1周,禁食禁水一夜后,腹腔注射10%水合氯醛30 m L·kg-1麻醉,备皮,将大鼠俯卧位固定与鼠板上,消毒手术区周围皮肤,在双侧最末肋骨下,脊柱旁开大约1.5cm处做切口,依次切开各层组织进入腹腔,在肾下极附近找到卵巢,模型组、戊酸雌二醇组、补肾化痰方组用4号线结扎并摘除双侧卵巢,假手术组只切除卵巢周围与双侧卵巢重量等同的脂肪组织。分层缝合切口,每只连续3 d行腹腔注射青霉素20万U·kg-1,并分笼饲养。1周开始灌胃,假手术组、模型组每天灌服0.9%生理盐水1ml/100g,戊酸雌二醇组用生理盐水配置成戊酸雌二醇混悬液,按0.184 mg·kg-1灌胃,补肾化痰方组以补肾化痰方浓缩水煎剂9.4g·kg-1进行灌胃。灌胃干预12周后处死,取材进行检测。运用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Micro-computed tomography,Micro-CT)扫描大鼠的肱骨骨微结构,对感兴趣区域的骨小梁三维结构进行还原,计算肱骨BV/TV,Tb.N,Tb.Th,Tb.Sp;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 linked immunodeficient assay,ELISA)检测血清LPS,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WB)检测骨组织中TLR4、My D88、p-NF-κB p65的蛋白表达水平,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检测骨组织中TLR4、My D88、NF-κB p65的mRNA表达水平以及通路相关炎症因子IL-1β、IL-6的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Micro-CT扫描肱骨骨微结构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骨小梁BV/TV,Tb.N和Tb.Th的值均明显下降,Tb.Sp明显上升(P<0.05),骨微结构紊乱;与模型组相比,戊酸雌二醇组,补肾化痰方组骨小梁BV/TV,Tb.N和Tb.Th均升高,Tb.Sp明显降低(P<0.05),骨微结构有所改善。ELISA法检测血清LPS水平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血清LPS浓度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戊酸雌二醇组与补肾化痰方组的血清LPS水平在不同程度上显着降低(P<0.05),其中,戊酸雌二醇组的血清LPS水平更接近假手术组。WB法检测骨组织中TLR4、My D88、p-NF-κB p65蛋白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骨组织中TLR4、My D88、p-NF-κB p65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上升(P<0.05);与模型组相比,戊酸雌二醇组与补肾化痰方组的TLR4、My D88,p-NF-κB p65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5)。RT-PCR法检测骨组织中TLR4、My D88、NF-κB p65、IL-1β、IL-6 mRNA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骨组织中TLR4、My D88、NF-κB p65、IL-1β、IL-6 mRNA表达水平显着上升(P<0.05);与模型组相比,戊酸雌二醇组、补肾化痰方组的TLR4、My D88、NF-κB p65、IL-1β、IL-6 mRNA表达水平在不同程度上下降(P<0.05)。结论补肾化痰方可以降低OVX大鼠血清LPS含量,调控骨组织中过度激活的TLR4/My D88/NF-κB通路,降低骨组织中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影响骨微环境,改善骨代谢失衡,抑制PMOP的病情发展。
二、骨代谢与免疫功能的相互调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骨代谢与免疫功能的相互调节(论文提纲范文)
(1)肿瘤坏死因子α在牙槽骨改建中的骨免疫学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Introduction |
1 资料和方法Data and methods |
1.1 资料来源 |
1.1.1 检索人及检索时间 |
1.1.2 检索文献时限 |
1.1.3 检索数据库 |
1.1.4 检索词 |
1.1.5 检索文献类型 |
1.1.6 手工检索情况 |
1.1.7 检索策略 |
1.1.8 检索文献量 |
1.2 入组标准 |
1.2.1 纳入标准 |
1.2.2 排除标准 |
1.3 数据的提取 |
2 结果Results |
2.1 骨免疫学概述 |
2.1.1 免疫系统对骨代谢的影响 |
2.1.2 骨骼系统对免疫系统的应答 |
2.2 肿瘤坏死因子α概述 |
2.2.1 肿瘤坏死因子α的来源 |
2.2.2 肿瘤坏死因子α的生物学功能 |
2.3 肿瘤坏死因子α在牙槽骨改建中的作用 |
2.3.1 肿瘤坏死因子α与正畸治疗 |
2.3.2肿瘤坏死因子α与慢性牙周炎 |
2.3.3 肿瘤坏死因子α与种植体骨结合和表面改性 |
2.4肿瘤坏死因子α在牙槽骨改建过程中的骨免疫学效应 |
2.4.1 肿瘤坏死因子α对成骨细胞的作用 |
2.4.2 肿瘤坏死因子α对破骨细胞的作用 |
2.4.3 肿瘤坏死因子α在牙槽骨改建过程中参与/介导的信号通路 |
3 讨论Discussion |
3.1 既往他人在该领域研究的贡献和存在的问题 |
3.2 作者综述区别于他人他篇的特点 |
3.3 综述的局限性 |
3.4 综述的重要意义 |
3.5 课题专家组对未来的建议 |
作者贡献: |
利益冲突: |
开放获取声明: |
出版规范: |
(2)益生菌经肠道菌群调节肉鸡骨代谢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益生菌与肠道菌群 |
1.1 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平衡 |
1.2 肠道菌群影响骨代谢 |
2 益生菌通过肠道菌群调节骨代谢的机制 |
2.1 益生菌通过促进营养物质吸收调节骨代谢 |
2.1.1 益生菌降低肠道pH |
2.1.2益生菌增加肠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比值 |
2.1.3 益生菌上调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 |
2.1.4 益生菌抑制肠黏膜细胞的凋亡 |
2.2 益生菌通过免疫作用调节骨代谢 |
2.2.1免疫因子 |
2.2.2 免疫细胞 |
2.2.3 免疫器官 |
2.3 益生菌通过内分泌作用调节骨代谢 |
2.3.1 微生物相关分子模式 |
2.3.2 激素调节 |
3 小结 |
(3)T细胞与骨代谢(论文提纲范文)
1 骨代谢概述 |
2 T细胞与骨细胞、成骨细胞及破骨细胞 |
3 T细胞与内分泌激素 |
3.1 T细胞与雌激素 |
3.2 T细胞与甲状旁腺激素 |
4 T细胞与骨代谢性疾病 |
4.1 T细胞与类风湿性关节炎 |
4.2 T细胞与骨关节炎 |
4.3 T细胞与骨质疏松症 |
5 总结 |
(4)基于脂肪细胞来源外泌体研究温肾通络止痛方调控骨脂平衡抗骨质疏松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部分 骨脂平衡与骨脂代谢相关调控网络的研究进展 |
1 骨髓微环境视野下的骨脂平衡 |
1.1 骨髓微环境的构成 |
1.2 骨脂平衡 |
2 骨-脂交互的关键:骨髓脂肪组织 |
2.1 主要特征 |
2.2 生理功能 |
2.3 骨髓脂肪组织与骨质疏松 |
3 骨-脂交互的临床案例 |
3.1 神经性厌食症 |
3.2 Ⅰ型糖尿病 |
3.3 肥胖与Ⅱ型糖尿病 |
3.4 衰老与性腺退化 |
3.5 骨骼废用 |
3.6 其他 |
4 骨-脂代谢相关调控因素与信号通路 |
4.1 转录因子 |
4.2 信号通路 |
4.3 microRNAs |
第二部分 温肾通络止痛方冻干粉的制备与质量控制 |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药材 |
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3 温肾通络止痛方冻干粉的制备 |
4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5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6 HPLC色谱指纹图谱建立 |
7 LC/MS含量测定方法建立 |
结果 |
1 方法学考察 |
2 HPLC指纹图谱建立和成分对比分析 |
第三部分 脂肪细胞来源外泌体的提取鉴定与效应miRNA的筛选 |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细胞 |
2 实验动物 |
3 实验主要试剂和仪器 |
4 制备温肾通络止痛方含药血清 |
5 实验分组 |
6 超速离心法分离脂肪细胞来源外泌体 |
7 透射电镜观察外泌体形态 |
8 Nanosight300检测浓度和径粒分布 |
9 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外泌体表面标记物CD9和CD63 |
10 提取外泌体miRNAs |
11 高通量测序筛选差异miRNA |
12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脂肪细胞来源外泌体的形态学观察 |
2 脂肪细胞来源外泌体的粒径分布检测 |
3 脂肪细胞来源外泌体表面标记物CD9和CD63的表达 |
4 高通量测序初步筛选效应miRNA |
讨论 |
第四部分 温肾通络止痛方干预脂肪细胞来源外泌体对BMSC骨脂平衡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细胞 |
2 实验动物 |
3 实验主要试剂和仪器 |
4 体外构建小鼠原代BMSC培养体系 |
5 流式细胞术鉴定BMSC表面标志物 |
6 BMSC的三系诱导-分化方案 |
7 外泌体纯化与摄取 |
8 BMSC与脂肪细胞/外泌体的Transwell共培养方案及实验分组 |
9 ALP染色 |
10 茜素红染色 |
11 油红O染色 |
12 PCR检测成骨成脂标志基因 |
13 WB检测成骨成脂标志蛋白 |
14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体外分离小鼠BMSC的鉴定 |
2 BMSC摄取脂肪细胞来源外泌体 |
3 温肾通络止痛方对BMSC与脂肪细胞共培养体系中骨脂分化的影响 |
4 温肾通络止痛方对BMSC与脂肪细胞共培养体系中成骨、成脂标志物的影响 |
5 温肾通络止痛方对BMSC与脂肪细胞来源外泌体共培养体系中骨脂分化的影响 |
6 温肾通络止痛方对BMSC与脂肪细胞来源外泌体共培养体系中成骨成脂标志物的影响 |
讨论 |
第五部分 温肾通络止痛方调控脂肪细胞来源外泌体递送miRNA-122-5p调控BMSC骨脂平衡的分子机制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细胞 |
2 实验主要试剂和仪器 |
3 q-PCR验证外泌体中的miRNA表达 |
4 实验分组与细胞转染 |
5 ALP染色 |
6 茜素红染色 |
7 油红染色 |
8 靶基因预测 |
9 相关靶基因的q-PCR验证 |
10 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 |
11 RNA免疫沉淀实验 |
12 WB检测靶基因以及下游信号通路的表达 |
13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q-PCR验证温肾通络止痛方对外泌体中miRNA的表达变化 |
2 miR-122-5p对BMSC成骨成脂分化的影响 |
3 miR-122-5p对BMSC成骨成脂标志基因的影响 |
4 靶基因预测 |
5 q-PCR验证预测的靶基因 |
6 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法验证miR122-5p靶点结合 |
7 RNA结合蛋白免疫沉淀(RIP-QPCR)验证miR122-5p靶点结合 |
8 miR-122-5p通过靶向SPRY2调控成骨成脂分化 |
9 miR-122-5p通过靶向SPRY2调控成骨成脂标志基因的变化 |
10 WB检测SPRY2的蛋白表达 |
11 WB检测下游MAPK信号通路 |
讨论 |
第六部分 温肾通络止痛方调控脂肪来源外泌体对去卵巢骨质疏松小鼠模型骨脂平衡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细胞 |
2 实验动物 |
3 实验主要试剂和仪器 |
4 小鼠去卵巢骨质疏松模型的建立 |
5 实验分组及干预取材方法 |
6 Elisa法检测骨代谢指标 |
7 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脂代谢指标 |
8 病理染色 |
9 Micro-CT检测骨微观结构及骨周围脂肪分布情况 |
10 骨生物力学 |
11 免疫组化检测成骨成脂特异性蛋白的表达 |
12 q-PCR检测成骨成脂标志基因的表达 |
13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血清骨代谢指标的检测 |
2 血清脂代谢指标的检测 |
3 骨组织病理学 |
4 Micro-CT检测骨微观结构 |
5 Micro-CT检测骨周围脂肪分布 |
6 生物力学仪检测小鼠股骨力学性能 |
7 免疫组化检测成骨成脂标志物的表达 |
8 荧光定量PCR检测成骨成脂标志基因的表达 |
讨论 |
结语 |
1 结论 |
2 创新点 |
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英文缩写对照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绝经后妇女骨量丢失阶段证候分析及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肾阴虚证关联基因CLCF1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绝经后妇女骨量丢失阶段证候分析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的来源及选择 |
1.1 研究对象的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问卷调查 |
2.2 骨密度检测 |
2.3 中医辨证 |
3 统计学方法 |
4 质量控制 |
结果 |
1 一般资料比较 |
1.1 各阶段一般资料 |
1.2 低骨量阶段各年龄段一般资料 |
1.3 骨质疏松阶段各年龄段一般资料 |
1.4 严重骨质疏松阶段各年龄段一般资料 |
2 骨密度比较 |
2.1 各阶段骨密度比较 |
2.2 低骨量阶段各年龄段骨密度比较 |
2.3 骨质疏松阶段各年龄段骨密度比较 |
2.4 严重骨质疏松阶段各年龄段骨密度比较 |
3 主要症状比较 |
3.1 各阶段主要症状比较 |
3.2 低骨量阶段各年龄段主要症状比较 |
3.3 骨质疏松阶段各年龄段主要症状比较 |
3.4 严重骨质疏松阶段各年龄段主要症状比较 |
4 虚证比较 |
4.1 各阶段虚证比较 |
4.2 低骨量阶段各年龄段虚证比较 |
4.3 骨质疏松阶段各年龄段虚证比较 |
4.4 严重骨质疏松阶段各年龄段虚证比较 |
5 肾虚兼证比较 |
5.1 各阶段肾虚兼证比较 |
5.2 低骨量阶段各年龄段肾虚兼证比较 |
5.3 骨质疏松阶段各年龄段肾虚兼证比较 |
5.4 严重骨质疏松阶段各年龄段肾虚兼证比较 |
6 常见证型比较 |
6.1 各阶段常见证型比较 |
6.2 低骨量阶段各年龄段常见证型比较 |
6.3 骨质疏松阶段各年龄段常见证型比较 |
6.4 严重骨质疏松阶段各年龄段常见证型比较 |
讨论 |
1 一般资料的特征分析 |
2 骨密度的特征分析 |
3 病证结合模式下,骨量丢失阶段中医证候的特征分析 |
4 创新与不足 |
4.1 创新 |
4.2 不足 |
5 小结 |
第二部分 PMOP肾阴虚证与CLCF1 的关联性分析 |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
1 实验材料 |
1.1 主要试剂与耗材 |
1.2 实验相关溶液配制 |
1.3 主要仪器 |
2 研究对象的筛选和资料收集 |
2.1 研究对象的来源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分组依据及说明 |
3 研究方法 |
3.1 问卷调查 |
3.2 骨密度检测 |
3.3 血样采集 |
3.4 实时荧光定量PCR |
3.5 蛋白质免疫印迹法 |
4 统计学方法 |
5 样本量估算 |
6 质量控制 |
7 伦理审查 |
结果 |
1 CLCF1与PMOP肾阴虚证的关联性分析 |
1.1 基本情况 |
1.2 骨密度比较 |
1.3 CLCF1表达水平与证型的关联性分析 |
2 CLCF1与骨质疏松症的关联性分析 |
2.1 基本情况 |
2.2 CLCF1与骨量丢失的关联性分析 |
2.3 CLCF1与骨密度及骨质疏松症发生的关联性分析 |
3 CLCF1与骨折发生的关联性分析 |
4 CLCF1与生活习惯、疾病的相关性分析 |
讨论 |
1 PMOP肾阴虚证与CLCF1的关联性分析 |
2 CLCF1与骨密度、骨质疏松症、骨折发生的关联性分析 |
3 创新与不足 |
3.1 创新 |
3.2 不足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CLCF1对OPG/RANKL/RANK系统及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
1 细胞系来源 |
2 主要试剂与材料 |
2.1 主要试剂与耗材 |
2.2 实验相关溶液配制 |
2.3 主要仪器 |
3 方法 |
3.1 细胞培养和细胞传代 |
3.2 CLCF1基因的敲除 |
3.3 sgRNA活性检测 |
3.4 CLCF1基因的过表达 |
3.5 实时荧光定量PCR |
3.6 蛋白质免疫印迹法 |
3.7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
3.8 细胞增殖实验 |
3.9 细胞侵袭实验 |
3.10 细胞迁移实验 |
3.11 细胞凋亡实验 |
4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CLCF1的过表达、敲除结果 |
1.1 过表达慢病毒转染效率的检测 |
1.2 CAS9 sgRNA活性检测结果 |
1.3 CLCF1调控后的mRNA表达变化 |
1.4 CLCF1调控后蛋白表达变化 |
1.5 CLCF1调控后蛋白含量变化 |
2 CLCF1对OPG、RANKL及干扰素 α、干扰素 γ的影响 |
2.1 CLCF1对OPG、RANKL及干扰素 α、干扰素 γmRNA表达的影响 |
2.2 CLCF1对OPG、RANKL及干扰素 α、干扰素 γ蛋白表达的影响 |
2.3 CLCF1对OPG、RANKL蛋白含量的影响 |
3 CLCF1对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
3.1 CLCF1对细胞增殖的影响 |
3.2 CLCF1对细胞迁移、侵袭的影响 |
3.3 CLCF1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
讨论 |
1 CLCF1对OPG/RANKL/RANK系统的影响 |
2 CLCF1对IFNα、IFNγ的影响 |
3 慢病毒载体、Crispr/Cas9 基因编辑技术及THP-1 细胞系的选择 |
4 CLCF1对细胞生物行为学的影响 |
5 创新与不足 |
5.1 创新 |
5.2 不足 |
6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6)基于GH/IGF-1轴探讨岭南陈氏针法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PMOP概述 |
1.2 中医对PMOP的认识 |
1.2.1 病因病机 |
1.2.2 治疗 |
1.3 PMOP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
1.3.1 病因及发病机制 |
1.3.2 药物治疗 |
1.4 GH/IGF-1轴与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 |
第二章 针刺治疗PMOP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文献纳入排除标准 |
2.1.2 检索策略 |
2.1.3 文献筛选及质量评价 |
2.1.4 统计学方法 |
2.2 结果 |
2.2.1 文献检索结果 |
2.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2.2.3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2.2.4 Meta分析结果 |
2.3 讨论 |
2.3.1 临床疗效 |
2.3.2 本研究的局限性 |
2.3.3 展望 |
2.4 结论 |
第三章 回顾性分析影响绝经后女性骨量的相关因素 |
3.1 对象和方法 |
3.1.1 研究对象 |
3.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3.1.3 研究方法 |
3.1.4 统计学方法 |
3.2 结果 |
3.2.1 三组间一般资料比较 |
3.2.2 三组患者合并疾病比较 |
3.2.3 三组患者血清生化指标比较 |
3.2.4 三组患者性激素指标比较 |
3.2.5 三组患者血清骨代谢指标比较 |
3.2.6 三组患者GH、IGF-1比较 |
3.2.7 三组患者各部位BMD (g/cm~2)比较 |
3.2.8 GH、IGF-1与各部位BMD的相关性分析 |
3.2.9 绝经后女性骨量影响因素的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 |
3.3 讨论 |
3.3.1 年龄与绝经后女性骨量下降的关系 |
3.3.2 BMI与绝经后女性骨量下降的关系 |
3.3.3 血清ALP与绝经后女性骨量下降的关系 |
3.3.4 血清P(磷)与绝经后女性骨量下降的关系 |
3.3.5 血清E2、FSH与绝经后女性骨量下降的关系 |
3.3.6 血清PINP、β-CTX、OC与绝经后女性骨量下降的关系 |
3.3.7 血清GH、IGF-1与绝经后女性骨量下降的关系 |
3.4 结论 |
第四章 岭南陈氏针法治疗PMOP的随机对照研究 |
4.1 对象和方法 |
4.1.1 研究对象 |
4.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4.1.3 研究方法 |
4.1.4 统计学方法 |
4.2 结果 |
4.2.1 纳入病例数 |
4.2.2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4.2.3 两组患者临床有效率比较 |
4.2.4 两组患者血清GH、IGF-1比较 |
4.2.5 两组患者血清性激素比较 |
4.2.6 两组患者血清骨代谢指标比较 |
4.2.7 两组患者各部位BMD (g/cm~2)比较 |
4.2.8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量化分级评分比较 |
4.2.9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 |
4.2.10 不良事件 |
4.3 讨论 |
4.3.1 针法选择依据 |
4.3.2 针刺处方的确立依据 |
4.3.3 药物选择依据 |
4.3.4 疗效分析 |
4.4 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7)骨代谢生物标志物定量免疫分析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骨代谢生物标志物概述 |
1.2.1 骨钙素(BGP) |
1.2.2 甲状旁腺激素(PTH) |
1.2.3 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P1NP) |
1.2.4 25-羟基维生素D(25-OH VD) |
1.3 国内外骨质疏松现状 |
1.4 骨代谢检测市场需求 |
1.5 骨代谢检测技术的现状 |
1.6 免疫学检测方法介绍 |
1.6.1 原材料制备 |
1.6.2 抗原抗体的标记 |
1.6.3 免疫学反应的常见的几种模式 |
1.6.4 免疫试剂信号的产生 |
1.6.5 化学发光简介 |
1.6.6 钩状效应(HOOK效应) |
1.6.7 磁珠简介 |
1.7 本项目免疫检测方法建立的难点 |
1.8 立题依据及意义 |
第二章 骨代谢免疫检测方法中生物原材料的制备 |
2.1 前言 |
2.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2.2.1 菌株和序列 |
2.2.2 试剂与耗材 |
2.2.3 主要培养基与溶液 |
2.2.4 实验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重组P1NPα1 链蛋白的表达与纯化 |
2.3.2 天然P1NP蛋白的纯化 |
2.3.3 天然P1NP蛋白的赋值 |
2.3.4 小鼠尾血中抗体的滴度评价 |
2.3.5 P1NP单克隆抗体的筛选 |
2.3.6 维生素D单克隆抗体的筛选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骨代谢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检测方法的建立 |
3.1 前言 |
3.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3.2.1 主要试剂及材料 |
3.2.2 主要溶液 |
3.2.3 实验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骨钙素化学发光免疫检测方法开发 |
3.3.2 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化学发光免疫检测方法开发 |
3.3.3 25-羟基维生素D化学发光免疫检测方法开发 |
3.3.4 甲状腺旁激素化学发光免疫检测方法开发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骨代谢标志物在临床中的应用 |
4.1 前言 |
4.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4.2.1 样本来源 |
4.2.2 主要试剂 |
4.2.3 主要仪器 |
4.2.4 实验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骨钙素与临床疾病的关系 |
4.3.2 25-羟基维生素D与临床疾病的关系 |
4.3.3 P1NP在正常男性人群参考值的建立 |
4.3.4 骨代谢标志物与肺移植的关系 |
4.4 本章小结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论文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作者在攻读博士期间获得的基金、发表的论文 |
附录:作者在攻读博士期间参与制定的企业产品技术要求 |
(8)基于肠物理屏障与骨免疫探讨补肾化痰方防治去卵巢大鼠骨丢失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中医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认识 |
2 西医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认识 |
3 补肾化痰方组成及药理研究进展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补肾化痰方对去卵巢大鼠骨量及骨组织病理形态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二 补肾化痰方对OVX大鼠肠道物理屏障功能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三 补肾化痰方对IL-6/JAK2/STAT3 通路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实验四 补肾化痰方对IL-2/JAK1/STAT5 通路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五 补肾化痰方对 Th17/Treg 平衡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结语 |
1 结论 |
2 创新点 |
3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综述 肠道微生物与骨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博士期间学术成果 |
致谢 |
(9)基于VDR/RXR/FGF23信号通路探讨肾元颗粒改善糖尿病肾病小鼠骨代谢的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体内实验研究 |
实验一 肾元颗粒对db/db小鼠一般状况和肾脏结构功能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小结 |
实验二 肾元颗粒对db/db小鼠骨组织形态结构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小结 |
实验三 肾元颗粒对db/db小鼠骨代谢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小结 |
实验四 肾元颗粒对db/db小鼠骨组织VDR/RXR/FGF23 信号通路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体外实验研究 |
实验一 高糖环境对UMR-106 细胞活力及FGF23 表达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小结 |
实验二 肾元颗粒含药血清对高糖环境下UMR-106 细胞VDR/RXR/FGF23 信号通路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小结 |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FGF23 在慢性肾脏病骨代谢异常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课题和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10)补肾化痰方调控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影响骨组织炎症因子水平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词略缩表 |
前言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1.西医学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研究 |
1.1 .流行病学 |
1.2 .发病机制 |
1.3 .诊断与治疗 |
2.中医学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认识 |
2.1 .病名辨析 |
2.2 .病因病机 |
2.3 .治则治法 |
3.补肾化痰方治疗PMOP的前期研究 |
3.1 .补肾化痰方治疗PMOP的理论基础 |
3.1.1 .肾虚是发病的根本原因 |
3.1.2 .痰浊是发病的加重因素 |
3.1.3 .补肾化痰方解 |
3.2 .补肾化痰方治疗PMOP的前期实验研究 |
4.肠道菌群与脂多糖对骨代谢的影响 |
4.1 .肠道菌群与脂多糖的关系 |
4.2 .脂多糖对骨代谢的影响 |
5.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在骨代谢中的作用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1.实验材料 |
1.1 .实验涉及药品 |
1.2 .实验所用试剂 |
1.3 .实验涉及仪器 |
2.实验方案 |
2.1 .实验动物 |
2.2 .分组及给药 |
3.指标检测 |
3.1 .Micro-CT扫描骨显微结构 |
3.2 .ELISA法测定血清LPS |
3.3 .PCR检测骨组织中TLR4、MyD88、NF-κB p65与IL-1β、IL-6 mRNA |
3.4 .WB检测TLR4、MyD88、p-NF-κB p65 的蛋白表达水平 |
3.5 .统计学处理 |
4.实验结果 |
4.1 .大鼠一般情况的观察 |
4.2 .补肾化痰方对OVX大鼠骨微结构的影响 |
4.3 .补肾化痰方对OVX大鼠血清LPS的影响 |
4.4 .补肾化痰方对OVX大鼠骨组织中TLR4,MyD88,NF-κB p65 mRNA的影响 |
4.5 .补肾化痰方对OVX大鼠骨组织中TLR4,MyD88,p-NF-κB p65的蛋白表达的影响 |
4.6 .补肾化痰方对OVX大鼠骨组织中IL-1β,IL-6 mRNA表达的影响 |
5.讨论 |
5.1 .实验造模、药物的选择 |
5.2 .补肾化痰方对骨微结构的影响 |
5.3 .补肾化痰方对血清LPS的影响 |
5.4 .补肾化痰方对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
5.5 .补肾化痰方对骨组织中炎症因子的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综述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中骨代谢失衡相关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研究生在校期间发表论文、科研情况 |
致谢 |
四、骨代谢与免疫功能的相互调节(论文参考文献)
- [1]肿瘤坏死因子α在牙槽骨改建中的骨免疫学效应[J]. 宫雨晴,姚蔚,李然.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2
- [2]益生菌经肠道菌群调节肉鸡骨代谢的研究进展[J]. 徐婷婷,张朝栋,林露茜,岳珂,曹芹芹,仝宗喜,黄淑成. 中国畜牧杂志, 2022
- [3]T细胞与骨代谢[J]. 钱治,仲泽远,崔元斌,钱军,禹宝庆. 中国免疫学杂志, 2021
- [4]基于脂肪细胞来源外泌体研究温肾通络止痛方调控骨脂平衡抗骨质疏松的作用机制[D]. 王礼宁.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绝经后妇女骨量丢失阶段证候分析及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肾阴虚证关联基因CLCF1的机制研究[D]. 李健阳.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基于GH/IGF-1轴探讨岭南陈氏针法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D]. 陈艳婷.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7]骨代谢生物标志物定量免疫分析技术的研究[D]. 韩霜. 江南大学, 2021(01)
- [8]基于肠物理屏障与骨免疫探讨补肾化痰方防治去卵巢大鼠骨丢失的实验研究[D]. 谭张奎.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基于VDR/RXR/FGF23信号通路探讨肾元颗粒改善糖尿病肾病小鼠骨代谢的机制[D]. 孙龙.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10]补肾化痰方调控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影响骨组织炎症因子水平的实验研究[D]. 黄诗怡.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