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深化医学伦理学教学要把握的关键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陈晓雪[1](2021)在《高中思想政治课辨析式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科学精神作为一种精神取向,是在认识、改造世界过程中形成,而作为一种学科素养,可以通过学科教学活动逐渐培养。科学精神是高中生政治认同“达成”、法治意识“形成”、公共参与“实现”的基本条件。换言之,“科学精神”的独特价值在于帮助高中生,掌握和运用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原理和方法,提升高中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的能力,改进高中生认识社会和参与社会的态度,培养高中生成为具备一定科学理论水平的“有思想”者,进而帮助高中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判断、行为态度和原则、做事方法和姿态,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有信仰者、有尊严者、有担当者。贯穿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全过程的是价值引领,根本在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在高中这个学段担当好这一特殊的使命和任务,问题必然首先指向高中生科学精神的养成,而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如何培养高中生科学精神素养则必然成为问题解决的关键。选择什么方法或路径培养高中生科学精神素养,这是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要解决的核心问题。2020年新修订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对培育核心素养的方法和路径上提出了建议和要求,特别强调在教学与评价过程中,切实加强“辨析式学习过程的价值引领”,明确把“辨析式学习”作为价值引领的一种有效路径。从教学活动整体性来看,辨析式学习就是“教与学”相统一、师生一体互动的“辨析式教学”。辨析式教学是指对某一隐藏着价值冲突的教学内容,教师针对性地选择符合这一教学内容的典型案例,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等要素,合理设计辨析点,营造特定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主动表达,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辩论比较,从而建构科学思维意识、学会科学思维方法、提升科学思维能力,最终对辨析点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做出科学的价值判断和正确的价值选择,本质在于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素养的教学过程。不难看出,辨析式教学的价值或功能与“新课标”中关于高中生科学精神的目标达成和水平提升的基本要求是高度一致。目前,在高中思想政治课辨析式教学过程中,仍然客观存在如何更高质有效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素养的多重困境。通过调研发现,主要问题聚焦于辨析式教学案例典型性不强、辩论活动课堂秩序性不高、辨析总结理论深度性不够。基于此,论文针对性提出了三大对策:一是丰富高中思政课辨析式教学典型案例网络资源;二是组织理论知识与生活关切紧密结合的辩论活动;三是优化辨析式教学总结发展高中生科学精神素养。
孙宇婷[2](2021)在《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思想政治课辨析式教学研究》文中提出高中思想政治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着力改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已经成为落实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目标、深化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辨析式教学顺应当前基础课程改革形势的需要应运而生。《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在实施建议的内容中也明确提出了“强化辨析,选择积极价值引领的学习路径”这一观点,这也给教师在践行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不断转变观念、积极开展辨析式教学提出了新要求。本文通过以核心素养为背景的高中思想政治课辨析式教学的应用现状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辨析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对策,以便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本文的第一部分是绪论,包括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主要研究方法以及本文的研究特色等。第二部分是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思想政治课辨析式教学的理论概述。首先,对核心素养和辨析式教学的概念梳理,从核心素养大背景入手分析辨析式教学的内涵、特点;其次,立足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分析了辨析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独特作用;最后,阐述了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思想政治课开展辨析式教学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是高中思想政治课辨析式教学实施现状的调查分析。以访谈和课堂观察的形式对辨析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实施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其中的成功之处和问题所在,为实施原则和策略提供现实依据。第四部分是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对辨析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实施原则及策略进行归纳和总结,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王纲[3](2021)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视域下第二课堂的学生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新时代的高等教育发展背景下和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中,思想政治教育承担了前所未有的任务,是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的重要教育领域。大学生第二课堂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登上高校教育舞台,经过三十多年发展,成为集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传承、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管理载体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教育手段。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学科的发展,大学生第二课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途径的作用和意义日益明确,其理论基础、顶层设计、制度建设、组织保障等方面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第二课堂以实践性、灵活性、隐蔽性、多样性等特点在人才培养中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重要角色。人的发展是长期的过程,是复杂因素的结果,教育作为一种人类活动,对其结果的评价是历史性、世界性的难题,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如何对人的思想、品格、素质等隐性特质的评价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成为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既是面向思想政治教育本体的外在测评判断体系,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研究主要解决评价的理论基础、指标体系和应用价值等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理论和方法的长期探索中,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然而在当今信息和数据的时代,社会和学生对评价有了更多的述求和期待,如同人类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每位科学家以追求和证实因果关系为毕生志愿,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也必须回答这一“百年树人”的难题。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出,实践是认识世界的方法,也是人的本质特征。第二课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也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我的实践活动,要认识实践这一过程导致的结果,必须从认识实践这一过程入手。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思想内化与外化的方法和途径的科学,行为是思想外化的最直接表现,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影响学生的行为的规律和特征,能直接回答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果。“知、情、意、行”是心理学研究的四个基本领域,认知、情绪、意志最终都会通过行为进行表现,也只有行为才能真正被外界和自我感知和认识。综合以上理论基础和指导,本文在思政教育评价的视角下,进行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研究,掌握新时期背景下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形态、规律、影响等特征,探索行为研究用于思政教育评价及学生评价的途径与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重点是对学生思想素质的评价,对学生思想素质的评价转化为对学生第二课堂行为的评价,对第二课堂行为的评价必须依靠具有说服力的参照体系,最具有说服力的参照体系是学生的成长发展,因此,在把握学生第二课堂行为规律和特征的基础上,理论和实践论证行为与学生成长发展的关系是本文的重点。学生第二课堂行为纷繁复杂,这是在以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研究中,人们难以涉足的原因之一。而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不但为我们提供了研究行为这一复杂现象的基础和数据,也为我们提供了思路和分析方法,符合了当今社会对论证的科学化、数据化、显性化思维方式的要求和期待,进而将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引入到教育学、社会学研究的常用思路和方法领域。当然在当今数据为王的时代中,人们对教育研究的新制度主义、绩效主义的倾向,使哲学、社会学界对以数据研究和归纳研究为方法的因果关系推导和评价体系多有批判,吸取这些批判研究的精华,注重理论论证和实验的严谨,以行为物理研究方法为基础,建立符合逻辑理论的数学模型和关系,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本色,从而使第二课堂行为研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研究的有益补充和支撑。本文第一章主要介绍在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视域下,学生第二课堂行为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以及本研究的思路和创新点。第二章介绍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理论基础,从理论分析上解决为什么行为研究可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成效评价的有机组成部分。第三章是在理论框架下对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现实分析,形成适合这一特定教育活动的行为研究理论。第四章介绍建立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一般规律和原则框架,讨论行为研究的一般范式。第五章以实际案例和数据为基础介绍如何运用以上原理呈现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基本情况,并分析行为对学生成长发展的影响。第六章阐述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思政教育评价价值,在此基础上提出思政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思路和工作机制。
曹磊[4](2021)在《辨析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应用研究 ——以固原市三所中学为例》文中指出当前社会信息化程度明显增强,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渗透,信息传递多渠道、思想文化多元化的态势日趋凸显。同时,高中生思想活动具有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的特点,在各种思想文化激荡中进行价值选择时,需要有效指导与引领。为此《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版)》提出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中要切实强化价值引领的作用,运用辨析式教学帮助学生自主辨识、自主分析、自主判断,理性面对不同思想文化观点,对学生实施有效的价值引领。因此,本文以辨析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应用为研究内容,主要探讨辨析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以此为基础提出高中思想政治辨析式教学应用的策略。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研究:第一部分为辨析式教学概述,主要是对辨析、辨析式教学和高中思想政治辨析式教学的概念进行的界定,以及对辨析式教学的特点、辨析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应用必要性的阐述。第二部分是通过问卷与访谈的方式对辨析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应用现状调查,并对学生问卷和教师访谈的调查结果进行了详细分析。第三部分是辨析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存在的问题及成因,通过调查可知目前辨析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应用中存在着应用较少、学生参与度不高、教师忽视过程性引导和缺乏对学生行为表现及时评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则是由于教师对辨析式教学认知不足、辨析情境和问题设置不佳、高考选拔制度影响教师发挥所造成的。第四部分主要是针对辨析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对策,也就是辨析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应用策略,通过结合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呈现案例材料对应用策略作出详细、具体论述。
张倩[5](2021)在《高中思想政治课辨析式教学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具有很强的德育性和综合性,知识的理论性较强,学生学习起来容易觉得枯燥乏味,教师的教学方式很容易陷入填鸭式,这就会导致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不佳。因此,亟需转变教学方式来改善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中的不良状况。辨析式教学强调的是学生所具有的自主辨析能力,而且也非常强调使用范例进行研究分析,并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态度观点进行输出与展示,此外,还会在价值冲突以及对是非、错误观点的批判过程中,不断地加强和深化学生们对于知识点理解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本文主要是针对高中思想政治课辨析式教学实践当中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同时,还对问题的原因展开了深入探究,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和策略方案。本文除去第一章绪论部分,主体内容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高中思想政治课应用辨析式教学的意义,主要从教学和学生两个层次来进行论述的。辨析式教学充分考虑到思想政治学科对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意义,适应高中学生的思想特性,同时通过辨析活动促进思想政治教学发展。第二部分主要是通过对查阅的文献资料与访谈问卷记录进行进一步分析与整理,也将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对影响高中思想政治课辨析式教学应用的因素进行阐述。第三部分主要是对辨析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这部分主要就是结合了辨析式教学的具体案例,同时,还针对具体的教师访谈记录进行了研究与分析,由此就得到了这种教学方法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辨析点、辨析情景、辨析活动组织、辨析价值判断、辨析评价。第四部分是本章的重要部分,主要是针对第三部分高中思想政治课辨析式教学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关于高中思想政治课辨析式教学的优化策略,主要是从设置辨析点、创设辨析情境、优化辨析活动、引导正确价值判断、客观做出评价五个层次深入进行了探究与分析,与此同时,还综合了具体的教学案例,详细地阐述与论证了辨析式教学方式相关的优化策略。
李晶[6](2020)在《高中思想政治课辨析式教学研究》文中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增强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的综合性、活动型学科课程。”(1)由于这门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知识的理论性很强,内容相对来说较为枯燥,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弱,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转变教学方式,贯彻新课程改革中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发展理念显得尤为重要。辨析式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辨析、比较鉴别、深化理解,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强化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辨析的形式来帮助引出课堂中的重点和难点,有利于课堂中心问题的呈现,培养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以及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综合思维能力。《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应立足于当今信息化环境下学习的新特点,直面社会思想文化的影响相互交织、相互渗透,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明显增多的新态势,要着眼于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和高中阶段成长的新特点,引导他们步入开放的、辨析的学习路径,理性面对不同观点。只有使学生亲历自主辨识、分析的过程,并作出判断,才能真正实现有效的价值引领。”(2)因此,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中应用辨析式教学符合新课改的要求,有助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通过对相关文献的阅读发现,目前有关高中思想政治课辨析式教学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专门对其进行研究的文章很少。所以,本文拟对高中思想政治课辨析式教学进行专门的研究,以期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本文除引言外由三部分构成:引言部分论述了本文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第一部分从辨析的含义及类型、辨析教学的含义及特点阐述“是什么”的问题,之后探究辨析式教学的意义,解释“为什么”的问题。第二部分探讨了辨析式教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第三部分着重研究高中思想政治课辨析式教学的策略,从创设情境、设置辨点、展开辨析和理性选择四个层面进行分析,结合教学案例阐明辨析式教学的实施过程,阐述了“怎么办”的问题。本文对高中思想政治课辨析式教学提出了一己之见,希望能够作为引玉之砖,为高中思想政治课辨析式教学的实施提供一些参考。
李宗明[7](2020)在《制度变迁视角下的公立医院和谐医患关系模式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医疗改革不断深入,特别是1989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扩大医疗卫生服务有关问题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医疗市场化改革的方向,医疗服务市场化效率大大提升,而公立医院公益性减弱,导致社会资源配置不公平,公立医院医患关系日益紧张、医疗纠纷案件层出不穷、各种“医闹”和暴力伤医事件频繁上演的社会问题,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医患关系的密切关注和深刻反思。2009年实行新医改以后,医患关系虽然有所缓解,但公立医院公益性减弱的状况并没改善,依然存在医患矛盾。我国当前多元复杂的医患矛盾,已成为各地政府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和推动卫生事业科学发展非常棘手的社会难题,阻碍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和经济社会繁荣稳定。基于此,在新时代背景下,继续研究医患关系制度模式不仅具有学术价值,而且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文以现有研究成果为基础,以制度经济学基本理论为分析框架,基于制度变迁理论视角分析我国公立医院医患关系模式的历史演进,利用公共选择理论和演化博弈论等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分析我国公立医院医患关系模式演进中的制度主体在医患关系制度模式选择中的行为特征和制度困境,从而提出破解制度困境的对策建议,最终目标是完善公立医院医患关系模式,促进医患关系更加和谐。本文的医患关系是指医患双方在医疗活动中所形成的特殊的契约关系和委托代理关系,是医患双方利益主体的利益博弈关系,以及在一定制度约束和社会道德约束下保持的一种医患风险分担关系;医患关系模式是指政府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过程中的制度安排,用以规范医患双方医疗服务行为的一套管理制度、运行机制和法律规范体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管理制度统一由中央政府制定安排;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在医疗市场化改革中,公立医院实行公司化运营,公益性减弱,虽然提升了医疗服务效率,但医疗资源配置却不公平,导致医患矛盾频发,给社会和谐稳定带来了安全隐患。在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制度模式中,政府起决定性作用,应承担相应的制度责任、法律责任、财政责任和监管责任。建国以来,我国公立医院医患关系模式的历史演进大致可划分为三个时期,形成三类医患关系模式:(1)计划经济时期和谐稳定的医患关系模式。我国医疗卫生制度单一,医患关系制度安排稳定,公立医院公益性突出,全民医疗保障水平低下,医患之间不存在经济利益冲突,医患关系比较和谐稳定。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缺乏效率,医疗资源和医疗保障资金浪费严重,国家财政负担沉重,医患关系制度模式改革提上了日程。(2)改革开放至新医改前矛盾冲突的医患关系模式。随着医疗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公立医院实行公司化运营,医疗服务效率提升,但公立医院公益性减弱,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患者医疗费用负担沉重,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逐渐突显,导致医患之间利益冲突加剧。中央政府在2009年又启动了新一轮的医患关系制度模式改革。(3)新医改以来多元复杂的医患关系模式。政府加大了对医疗卫生的投入,在注重医疗服务效率的同时注重社会公平,增加公立医院公益性,试图改善公立医院医患关系。中央政府鼓励地方政府积极探索,形成了如浙江宁波的“宁波解法”、福建三明的“三医联动”以及广东省第三方人民调解与医疗责任保险联合机制等,取得了一定成效,医患矛盾有所缓和,医疗服务质量有所提升。当前,在我国公立医院医患关系模式演进过程中,存在医疗市场化改革中的中央与地方政府“委托—代理”困境、公立医院医患关系模式制度主体(地方政府、医疗群体、患者群体)演化博弈“囚徒”困境和医患关系模式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等制度困境。针对以上困境,制定了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模式制度变迁的优化路径:一是实行强制性制度变迁,克服“路径依赖”;二是建立医疗纠纷预防机制,妥善处理医疗纠纷;三是实行第三方医疗纠纷调解机制,合理化解医患矛盾;四是建立健全医疗责任保险机制,完善医疗服务体系;五是建立健全医疗法规制度,保障医患基本权益。本研究的创新之处:(1)研究视角具有创新性。本文基于制度变迁理论视角分析我国公立医院医患关系模式的制度变迁,丰富了医患关系模式的研究。(2)理论运用具有创新性。本文从制度经济学理论为分析框架,基于制度变迁理论视角分析我国公立医院医患关系制度模式的历史演进,用公共选择理论和演化博弈理论分析医患关系制度模式演进的困境及其原因,深化了医患关系制度模式的研究,丰富了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对经济学科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通过对我国公立医院和谐医患关系模式的研究,其理论分析可为我国新时期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模式提供理论依据,其政策建议可为政府制定和谐医患关系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努尔比亚·吾素因[8](2020)在《叙事医学伦理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医学的本质是人,医学模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该是“人的健康”,而不只是躯体不得病。多数患者认为自己只是等待被治疗的器官,自身独特性没有得到关注。由于不少患者专业医学知识相对缺乏,对医疗期望值过高,对医疗服务有不适当的苛求,从而使医者对患者存有戒心,以致医患之间缺乏信任。从生物医学模式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表达生物、心理及社会三者之间关系时,没有提出可操作的实践标准。因此在医疗实践中容易出现对某些因素的单向偏颇,模糊了医学的本质。在现实中以“疾病”为中心,并没有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缺乏考虑患者心灵健康。科学医学的至高权威化,诊疗的过度技术化,医学的过度数据化,医疗程序的确定化,导致出现了一系列的现象,如医疗环境恶化、医患关系不断僵硬、人文关怀缺位等。2001年丽塔·卡伦提出主旨为共情与反思的“叙事医学”理念,其伦理思想旨在弥补现代生物医学模式的弊端与不足。医学人文的缺失是目前医疗模式的最大缺口。叙事医学刚好能够弥补此缺口。叙事医学的主旨是共情与反思,即医者与患者的共情,医者对职业道德的反思。医学处处面临着伦理道德问题。叙事医学伦理针对现代医学中的伦理问题,运用叙事伦理的方法予以讨论和展示。叙事医学不仅注重于生物医学的发展,更强调患者全身心健康。叙事医学中蕴含着丰富且深刻的伦理精神。叙事医学以人为本,尊重患者的疾病故事。通过故事进入患者的世界,认真倾听患者的声音,站在患者的角度了解患者需要什么,做出真正对患者有利的临床决策。叙事医学的伦理思想是叙事医学的核心内容。叙事医学伦理借用叙事知识与方法来达到三个目标,并呈现出五大叙事特征,不仅帮助医者掌握其叙事能力,更对生命伦理领域产生了一定影响。叙事医学伦理目的最终指向医患关系的协调;对他者尊重的强调和伦理关系的增强;社会公正的推动。叙事医学认识到,医者以叙事知识和技能,来了解患者的疾病故事,能够跳出职业角色边框,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痛并帮助他们做出符合自己价值观的临床决策。叙事医学表现出的时间性、独特性、因果关系(偶然性)、主体间性和伦理性等五大特征能帮助医者更好的掌握和体会医学的叙事特点,更深刻的领会患者的叙事故事。今天的生命伦理学不可否认地受到叙事理论和实践的影响。叙事医学理念意识能力培养医者人文精神;技能技巧能力强调阅读叙事伦理和写作叙事伦理;这两种能力都体现出叙事医学给予患者的伦理关怀。叙事医学意识能力旨在培养医者人文关怀意识,强调在医疗实践中以患者为中心,关注患者独特性、再现患者的疾病故事、与患者同在,共同承担并见证疾病与生死。叙事医学技能技巧能力培养中体现阅读叙事伦理和写作叙事伦理。细读是认知自己和认知他者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叙事医学写作能力培养医者的创造性,引导医者摆脱生物医学的确定性,摆脱自我束缚(这可能是伦理实践最响亮的号角),进入患者不确定的叙事世界,进行创造性写作,反思职业道德。叙事医学创造性恰恰是医者对患者最好的伦理关怀。叙事医学实践能力受益于实践智慧、境遇伦理、马克思主义人本论,不仅帮助医者认清医学的本质,还能塑造医者良好的品德、品性;叙事医学实践能力能促进医学生医德教育培养,也为我国医学道德实践提供了客观的路径。基于亚里士多德实践智慧,叙事医学伦理是实践理性的德行,能帮助医者做出正确的伦理判断,不仅对医者的行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对于叙事医学伦理的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境遇伦理方法帮助医者结合临床境遇做出对患者来说最合适的临床判断。根据马克思论人的本质理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完善医患关系的核心是医患双方主体的全面发展。叙事医学伦理思想不仅对医学生医德教育能够起到促进作用,也为我国医学道德准则的具体落实提供了实践路径。医者的人性和德行要在叙事医学的培养、训练和实践中不断显现出来。叙事医学通过培养医者叙事医学能力,为医学人性的回归提供了最适合的一条路径。医学的技术化、市场化、确定化倾向与医学的本质相违背,找回人性的医学需要采取措施。叙事医学伦理通过培养医者叙事医学理念意识能力、叙事技能技巧能力以及叙事医学实践能力,使医者见证患者的苦难,摆脱确定性,克服专业主义,培养共情从而改善医患关系。叙事医学伦理提倡尊重病人自主,这一蕴含丰厚的人性底蕴的伦理原则是当今让医学回到人性的重要途径之一,叙事医学伦理思想为医学人性的回归提供了最合适的一条道路。
张敏[9](2020)在《文化自信视域下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研究 ——以重庆市为例》文中认为文化自信是新时代一个国家和民族繁荣兴盛,延续不断的精神源泉,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支撑,也是塑造青年学生思想观念的重要力量。医学人文精神自产生之时就以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重视生存的质量与生命的价值,聚焦于人类未来的健康幸福,追求人类身心的健康状态,旨在实现人同自然和社会之间的和谐互动和持续性发展。当前,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多元化的社会思潮的侵袭和医疗服务领域诸多复杂问题的涌现使得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面临着困境。基于此,医学院校要借助文化的力量,将中华文化的精粹同外来文化的精华融入到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之中,为医学生人文精神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文章以文化自信视域下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为研究主题,厘清文化自信和医学人文精神的内涵、理论基础,把握当前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现状与困境,釆取对应措施来解决问题等理论难点和现实问题进行了思考和探索。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阅读和梳理国内外大量的相关文献资料,形成文献综述,为文化自信视域下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研究打开思路,发现创新点,找到合理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主要是根据文献资料阐述文化自信视域下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基本概念。清楚界定文化自信、医学人文精神以及文化自信视域下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内涵、基本内容以及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主要是根据我校负责教育和管理的专家和教师对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现状的认识,从医学生的认知、情感与行为、医学人文精神培育方面来制订科学合理的问卷,向重庆市具有代表性的四所医学院校的医学生发放并回收问卷,根据调查结果来把握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状况。第四部分主要是结合相关文献,从培育理念、培育动力、培育合力、培育氛围以及培育对象等方面阐述文化自信视域下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困境及其原因。第五部分主要是从贯彻新的教育理念、改善医学人文教育、形成合力育人机制、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加强医学生的自我教育等方面来探索基本的培育路径。
李鸿凯[10](2020)在《新时代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革命是二十世纪中国历史的关键词。在苦难而又辉煌的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革命文化是最璀璨夺目、鼓舞斗志和洗礼精神的文化景观。在革命前,革命文化是发出革命先声和引领革命斗争的思想武器,在革命中,革命文化是激发革命热忱和磨砺革命意志的精神密码。正是有了革命文化的滋养,才锻造了一大批“特殊材料”制成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及以往任何一个政治团体都无法比拟的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联系着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未来。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是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期,但也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和考验。从革命文化中感悟历史、永葆初心,有助于坚定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始终保持党对人民群众的赤子之情。习近平多次讲到要发扬好红色传统,传承好红色基因。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提出了“继承革命文化”的重大课题。继承革命文化是新时代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也是他们筑牢信仰根基、涵育道德品质的精神营养。新时代大学生要自觉接受革命文化教育,不断增强对革命文化的理性认知和情感认同,才能使革命文化成为打造“时代新人”理想人格的重要文化标识。本文立足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在阐释革命文化的理论内涵、历史价值和时代意蕴的基础上,充分挖掘革命文化对于涵育大学生思想道德的特殊功用。当前,多种复杂因素影响着大学生对革命文化的认同,并且高校在开展革命文化教育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不足。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要在把握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把革命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才能使大学生在最美好的人生际遇始终保持战斗的精神和拼搏的劲头。新时代高校开展革命文化教育必须始终以大学生为中心,把革命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价值引领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各环节,从而切实增强教育的亲和力、感染力、时代感和实效性。第一部分,分析了革命文化以及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的理论内涵。本章在深刻把握革命文化的丰富内涵、生成规律和文化品格的基础上,阐释了革命文化的本质和历史价值。在革命战争年代,革命文化是指引中国革命一步步走向胜利的文化支撑,也是塑造党和人民精神家园的坚强基石以及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历史资源。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不仅要深刻理解革命文化教育的本质,也要把握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的时代内涵和主要特征,从而使革命文化教育成为大学生筑牢理想信念、练就成事本领的重要途径。第二部分,阐明了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其理论依据主要包括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理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灌输理论,人的发展理论等。重视对大学生的革命文化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回顾和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经验,能够为新时代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提供重要的历史借鉴。教育活动的开展除了要借鉴历史经验,还要立足新的时代坐标,充分挖掘革命文化教育对新时代大学生铸魂育人的重要价值,从而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供正确指引。第三部分,基于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的现状进行深入的检视与反思。当前,多种复杂因素影响着大学生对革命文化的认同,革命文化认同的下降又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造成了极其消极的影响。此外,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的开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和不足。只有探究制约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实效性的因素并进行恰当归因,才能切实增强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凝聚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的最大合力。第四部分,论述了新时代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革命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凝聚了党和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形成的崇高品格。新时代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感悟光荣的革命历史、树立崇高的革命理想,发扬优良的革命传统、传承优秀的革命精神,从而充分发挥革命文化对大学生的精神引导作用。第五部分,探究新时代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的路径。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需要不断创新教育方法与手段。要畅通高校革命文化教育的主渠道,不断增强革命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相关特色课程的育人功能;要不断拓展革命文化教育的主阵地,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参与多种形式的党团组织活动、学生社团活动和学术研究活动等;要积极利用革命文化教育的社会资源,发挥革命历史遗迹、革命文创产品和革命文艺精品的教育功能。还要不断与时俱进,增强革命文化教育的时代特色。
二、深化医学伦理学教学要把握的关键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深化医学伦理学教学要把握的关键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思想政治课辨析式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评价分析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与不足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2 辨析式教学培养高中生科学精神的理论分析 |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
2.1.1 高中思政课辨析式教学 |
2.1.2 高中生科学精神 |
2.2 辨析式教学培养高中生科学精神的价值性分析 |
2.2.1 辨析式教学有利于高中生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
2.2.2 辨析式教学有利于高中生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 |
2.2.3 辨析式教学有利于高中生作出合理的价值判断 |
2.3 思政课辨析式教学培养高中生科学精神的理论基础 |
2.3.1 学科目标:科学精神素养理论 |
2.3.2 思维过程:杜威“五步教学法”理论 |
2.3.3 辩证思维: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 |
2.3.4 价值取向:价值辨析理论 |
2.3.5 自主思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3 思政课辨析式教学培养高中生科学精神的调查分析 |
3.1 问卷调查与个别访谈基本情况分析 |
3.1.1 学生问卷调查设计及说明 |
3.1.2 教师访谈调查设计及说明 |
3.2 高中思政课辨析式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现状分析 |
3.2.1 对辨析式教学的学生兴趣及参与分析 |
3.2.2 对辨析式教学的教师认知及能力分析 |
3.3 辨析式教学培育高中生科学精神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
3.3.1 辨析教学案例典型性不强 |
3.3.2 辩论活动课堂秩序性不高 |
3.3.3 辨析总结理论深度性不够 |
4 高中思政课辨析式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有效对策 |
4.1 丰富高中思政课辨析式教学典型案例网络资源 |
4.1.1 开展信息技术培训,融入现代教学理念 |
4.1.2 利用网络学习平台,筛选典型案例辨析 |
4.1.3 加强校外教学研讨,建立典型案例资源库 |
4.2 组织理论知识与生活关切紧密结合的辩论活动 |
4.2.1 贴近学生实际生活,适时创设两难情境 |
4.2.2 有序开展辩论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
4.2.3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提供表达展示机会 |
4.3 优化辨析式教学总结发展高中生科学精神素养 |
4.3.1 梳理知识基本脉络,建构知识思维导图 |
4.3.2 讲解经典辨析试题,通过试题强化辨析 |
4.3.3 强化情感价值引领,运用理论指导实践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关于高中思想政治课辨析式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研究的问卷调查 |
附录二 关于高中思想政治课辨析式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研究的教师访谈 |
致谢 |
(2)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思想政治课辨析式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及特色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特色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
一、概念界定 |
(一)核心素养 |
(二)辨析式教学 |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开展辨析式教学的意义 |
(一)有利于促进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落到实处 |
(二)有利于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 |
(三)有利于促进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和专业能力的发展 |
三、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二)人本主义心理学 |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 |
第三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辨析式教学实施现状分析 |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辨析式教学现状调查 |
(一)教师访谈 |
(二)课堂观察 |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开展辨析式教学的实施现状及原因分析 |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辨析式教学实施的成功经验 |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辨析式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四章 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思想政治课辨析式教学的实施原则和策略 |
一、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思想政治课辨析式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
(一)科学性与思辨性相统一原则 |
(二)针对性与实效性相统一原则 |
(三)学科性与生活性相统一原则 |
二、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思想政治课辨析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
(一)结合学科任务,设计辨析议题 |
(二)围绕辨析议题,创设辨析情景 |
(三)强化辨析指导,凸显价值引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情况简介 |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视域下第二课堂的学生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1.1 问题缘起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1.2.1 研究成果概览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外研究现状 |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价 |
1.2.5 国内外研究发展态势 |
1.3 概念的厘清 |
1.3.1 高校第二课堂 |
1.3.2 高校第二课堂学生行为 |
1.3.3 思想政治教育评价 |
1.4 论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框架 |
1.5 论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5.1 研究方法 |
1.5.2 创新点 |
第二章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理论建构 |
2.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理论基点 |
2.1.1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下的行为本质 |
2.1.2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的行为意义 |
2.1.3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下行为与思想关系 |
2.1.4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行为理论 |
2.2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理论支点 |
2.2.1 心理学关于行为研究的理论支撑 |
2.2.2 教育学关于第二课堂的核心理论 |
2.3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理论切入点 |
2.3.1 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理论 |
2.3.2 新时代第二课堂建设的政策及其思想 |
2.3.3 网络与信息数字技术的相关理论 |
2.3.4 定性定量的教育研究相关理论 |
第三章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现实分析 |
3.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产生与发展 |
3.1.1 行为产生发展机制 |
3.1.2 影响行为的因素 |
3.1.3 行为影响的因素 |
3.2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现实形态 |
3.2.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发展 |
3.2.2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现实形态的原因 |
3.3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评价 |
3.3.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评价的现状 |
3.3.2 第二课堂评价现状的原因 |
第四章 大学生第二课堂行为研究方法论 |
4.1 研究的理论框架 |
4.1.1 量化研究的优势与局限 |
4.1.2 行为的统计物理研究 |
4.1.3 因果关系的误区 |
4.2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描述数据类型与属性概念 |
4.2.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过程描述数据 |
4.2.2 学生成长发展数据类型与属性概念 |
4.3 行为研究设计 |
4.3.1 第二课堂的课程设计 |
4.3.2 学生行为的数据记录采集 |
4.3.3 学生行为数据的求证与评价 |
4.4 团中央“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借鉴与对比 |
第五章 大学生第二课堂行为研究实践案例 |
5.1 案例数据概况 |
5.1.1 行为数据的基本情况 |
5.1.2 学业成绩基本情况 |
5.1.3 毕业去向 |
5.1.4 职业发展状态 |
5.1.5 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数据 |
5.2 案例数据的数据挖掘分析 |
5.2.1 行为状况统计学分析 |
5.2.2 行为与学生发展的关系分析 |
5.2.3 基于机器学习技术的数据研究 |
第六章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应用 |
6.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价值 |
6.1.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状况的观测价值 |
6.1.2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状况的判断价值 |
6.1.3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状况的预测价值 |
6.2 基于第二课堂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指导思想 |
6.2.1 树立“大思政”格局的理念 |
6.2.2 巩固增强获得感的内容创新理念 |
6.2.3 强化信息技术同步的形式创新理念 |
6.3 基于第二课堂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原则 |
6.3.1 精准教育原则 |
6.3.2 数据研究原则 |
6.3.3 评价反馈原则 |
6.3.4 行为评价思想的反思 |
6.4 基于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 |
6.4.1 第二课堂组织工作机制 |
6.4.2 第二课堂过程管理机制 |
6.4.3 第二课堂评价导向机制 |
6.4.4 第二课堂支持保障机制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4)辨析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应用研究 ——以固原市三所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与不足 |
一、辨析式教学概述 |
(一)辨析式教学的概念界定 |
1.辨析 |
2.辨析式教学 |
3.高中思想政治辨析式教学 |
(二)辨析式教学的特点 |
1.主题的思辨性 |
2.评价的综合性 |
3.价值的引领性 |
(三)辨析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应用的必要性 |
1.适应教学内容变化的必然要求 |
2.高中学生思维发展的客观要求 |
3.转变教师教学观念的有效途径 |
4.发挥学科德育作用的本质要求 |
二、辨析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应用现状调查 |
(一)对固原市三所中学的调查 |
1.调查目的 |
2.调查对象 |
3.调查内容设计 |
4.调查实施情况 |
5.调查结果统计 |
(二)辨析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应用现状分析 |
1.学生问卷调查分析 |
2.教师访谈调查分析 |
三、辨析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一)辨析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1.教师对辨析式教学的应用较少 |
2.学生在辨析过程中参与度不高 |
3.忽视对学生在辨析过程中的引导 |
4.缺乏对学生行为表现的及时评价 |
(二)辨析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中存在问题的成因 |
1.教师对辨析式教学认知不足 |
2.辨析的情境和问题设置不佳 |
3.高考选拔制度影响教师发挥 |
四、辨析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应用策略 |
(一)加强理论研究,提升教师认知 |
1.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深化理解教学理论 |
2.加强实践经验总结,提升辨析教学技能 |
(二)巧设主题情境,增强过程体验 |
1.回归现实经验,强调主题情境的生活性 |
2.丰富感性认识,注重主题情境的形象性 |
3.逐步深化理解,增强主题情境的问题性 |
4.增强心灵共鸣,融入主题情境的情感性 |
(三)关注辨析过程,合理引导学生 |
1.引导学生在不同认识中发现差异 |
2.引导学生在课堂交流中展示观点 |
3.引导学生在矛盾冲突中作出判断 |
4.引导学生在自我反思中校正偏差 |
(四)根据行为表现,进行综合评价 |
1.评价内容综合化 |
2.评价主体多元化 |
3.评价方式多样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辨析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应用的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关于辨析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应用研究的访谈提纲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5)高中思想政治课辨析式教学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 概念界定 |
(一)辨析 |
(二)辨析式教学 |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辨析式教学 |
四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五 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访谈法 |
(三)案例分析法 |
(四)观察法 |
第二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辨析式教学应用的意义 |
一 有助于促进教学理念的转变 |
二 有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 |
三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理性价值判断能力 |
四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
第三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辨析式教学应用的影响因素 |
一 教育理念和教育评价制度 |
二 教师和学生对辨析式教学的认可 |
三 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 |
四 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水平 |
第四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辨析式教学应用存在的问题 |
一 辨析点设计不合理 |
二 辨析情境创设与学生实际相脱节 |
三 辨析活动组织弹性不强 |
四 辨析价值判断偏离主题 |
五 辨析评价单一 |
第五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辨析式教学的优化策略 |
一 恰当选择辨题,设置合理的辨析点 |
(一)根据教材内容设置辨析点 |
(二)立足学生实际设置辨析点 |
二 结合学生实际,创设恰当的辨析情境 |
(一)辨析情境的创设要贴近学生 |
(二)辨析情境的创设要辩证可思 |
三 贯彻学科理念,设计有效的辨析活动 |
(一)肯定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辨析活动 |
(二)给予学生充分的辨析时间和空间 |
四 围绕辨析主题,引导学生做出正确价值判断 |
(一)及时抓住辨析中的生成 |
(二)有效调控辨析的方向 |
五 深入总结观点,进行多元客观评价 |
(一)辨析评价方式多元化 |
(二)辨析评价内容多元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访谈提纲 |
致谢 |
(6)高中思想政治课辨析式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背景及其研究意义 |
1.选题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四)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1.研究重点难点 |
2.研究创新点 |
一、辨析式教学一般理论 |
(一)辨析的含义及类型 |
1.以理论论证为主的辨析方法 |
2.以事物来龙去脉对照的辨析 |
3.以宏观因果分析为主的辨析 |
(二)辨析式教学的含义 |
(三)辨析式教学的特点 |
1.辨析活动的思辨性 |
2.辨析过程的趣味性 |
3.辨析影响的长远性 |
(四)辨析式教学的作用 |
1.有助于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
2.有助于提高学生辨别能力 |
3.有助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
4.有助于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实施 |
二、辨析教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
(一)目标导向性原则 |
(二)发展性原则 |
(三)主体性原则 |
(四)问题性原则 |
(五)开放性原则 |
三、辨析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
(一)结合实际创设情境 |
1.运用数字教育资源创设具体情境 |
2.课堂互动演绎真实情境 |
3.教师引领学生走进生活情境 |
(二)针对内容设置辨点 |
1.利用“显性”和“隐性”辨析点 |
2.运用时代性资源设置辨点 |
3.“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相结合 |
4.紧扣教学重点和难点设置辨点 |
5.以辨析类试题作为辨点 |
(三)引导学生展开辨析 |
1.在范例分析中辨析观点 |
2.在比较鉴别中分析不同观点 |
3.综合运用多种思维方法 |
4.在价值冲突中辨析观点 |
5.引领学生多角度思考 |
6.灵活运用追问艺术 |
(四)教会学生理性选择 |
1.引导学生在自评和互评中反思观点 |
2.总结归纳观点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7)制度变迁视角下的公立医院和谐医患关系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一)国内背景 |
(二)国际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内容 |
一、研究对象 |
二、总体框架 |
三、重点难点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基本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一)比较综合法 |
(二)历史分析法 |
(三)归纳分析法 |
(四)博弈分析法 |
(五)调查访谈法 |
第二章 国内外文献研究概述 |
第一节 国外文献研究概述 |
一、医患关系模式相关理论研究 |
(一)帕森斯的“病人角色”理论 |
(二)萨斯—霍伦德的医患三模式 |
(三)弗莱德森的医患冲突理论 |
二、国外典型的医患关系模式 |
(一)美国“患者权利保护人”制度模式 |
(二)英国三级投诉和全科医疗制度模式 |
(三)德国医疗责任保险制度模式 |
(四)日本医疗纠纷预防及处理机制模式 |
第二节 国内文献研究概述 |
一、医患关系模式研究领域广泛 |
二、医患关系模式理论视角多样 |
(一)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医患关系模式 |
(二)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医患关系模式 |
(三)基于社区卫生服务的朋友式医患关系模式 |
(四)基于家长主义和尊重自主的医患协商模式 |
第三节 文献评述与问题的提出 |
一、文献评述与小结 |
二、问题的提出 |
第三章 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医患关系相关概念界定 |
一、医患关系的内涵 |
(一)社会学视角的医患关系 |
(二)伦理学视角的医患关系 |
(三)法学视角的医患关系 |
(四)经济学视角的医患关系 |
(五)医患关系的实质 |
二、医疗纠纷的概念 |
三、医患关系模式的内涵 |
(一)医患关系模式的概念 |
(二)和谐医患关系模式的内涵 |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
一、制度变迁理论 |
(一)制度变迁的内涵 |
(二)制度变迁的供给需求理论 |
(三)制度变迁的成本收益理论 |
(四)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理论 |
二、公共选择理论 |
(一)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观点 |
(二)公共选择理论的“有限理性”假设 |
(三)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 |
三、演化博弈理论 |
(一)博弈论的概念与分类 |
(二)博弈论的表示法 |
(三)演化博弈理论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模式的政府责任 |
第一节 社会管理中的政府职能 |
一、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 |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府职能 |
(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职能 |
二、政府在医疗服务市场的职能 |
(一)我国医疗服务市场的基本特征 |
(二)政府是公共物品的供给主体 |
(三)医疗服务市场的政府介入 |
第二节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模式中的政府责任 |
一、制度责任 |
二、法律责任 |
三、财政责任 |
四、监管责任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我国公立医院医患关系模式的历史演进 |
第一节 计划经济时期的医患关系模式概况 |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和谐稳定的医患关系模式 |
二、计划经济体制下医患关系模式典型特征 |
(一)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医患关系制度稳定单一 |
(二)公立医院公益性突出,医患关系和谐稳定 |
三、计划经济后期医患关系模式制度变迁动因分析 |
第二节 改革开放至新医改前的医患关系模式概况 |
一、改革开放至新医改前矛盾冲突的医患关系模式 |
二、改革开放至新医改前医患关系模式形成原因 |
(一)推行医疗市场化改革,加速医患矛盾升级 |
(二)医疗服务体制商业化,公立医院公益性减弱 |
(三)医疗资源配置不平衡,医患关系矛盾冲突 |
三、新医改前医患关系模式的制度变迁动因分析 |
第三节 新医改以来的医患关系模式概况 |
一、新医改以来多元复杂的医患关系模式 |
二、新医改试点医患关系模式典型案例 |
(一)浙江省宁波市医疗纠纷“宁波解法” |
(二)福建省三明市医疗改革“三医联动” |
(三)广东省医疗纠纷人民调解与医疗责任保险结合机制 |
三、新医改以来医患关系模式存在的突出问题 |
(一)医患双方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医患矛盾有增无减 |
(二)医患关系呈现多元化,医患利益冲突复杂 |
(三)医患关系制度变迁“路径依赖”,医患关系改善甚微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我国当前公立医院医患关系模式演进中的制度困境 |
第一节 医疗市场化改革中的中央与地方政府“委托—代理”困境 |
一、中央与地方的委托—代理关系 |
二、中央与地方利益博弈中的道德风险 |
(一)制度制定的道德风险 |
(二)制度执行的道德风险 |
第二节 公立医院医患关系模式制度主体演化博弈“囚徒”困境 |
一、医患关系模式的制度主体 |
二、医患关系模式制度主体演化博弈分析 |
(一)演化博弈模型的基本要素构建 |
(二)三方利益主体的演化博弈行为分析 |
(三)三方利益主体演化博弈的结果分析 |
(四)和谐医患关系模式三方博弈决策行为 |
三、医患关系模式制度主体“囚徒”困境原因分析 |
(一)政府部门忽视创造医患合作收益 |
(二)医疗群体利用信息优势诱导需求 |
(三)患者群体期望收益难以实现 |
第三节 医患关系模式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 |
一、医患关系制度处于无效率停滞的“锁定”状态 |
二、医疗制度供给主体的“利益粘滞”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构建我国公立医院和谐医患关系制度模式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实行强制性制度变迁,克服“路径依赖” |
一、医患关系模式制度变迁路径优化原则 |
(一)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 |
(二)坚持创新引领原则 |
(三)坚持政府权责统一原则 |
二、实行强制性制度变迁,实施统一制度安排 |
(一)实行强制性的医患关系制度变迁 |
(二)实施统一的医患关系制度安排 |
(三)制定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 |
三、克服制度变迁“路径依赖”,重视制度创新与兼容 |
(一)加快医患关系制度创新,克服“路径依赖” |
(二)健立健全医疗法律法规,重视医患关系制度兼容 |
第二节 建立医疗纠纷预防机制,妥善处理医疗纠纷 |
一、建立医疗纠纷预防机制,防范医患纠纷产生 |
(一)加强公立医院内部日常管理工作 |
(二)重塑社会信任机制,弘扬医疗职业道德 |
(三)加强医学知识宣传教育,引导患者转变就诊观念 |
二、建立医疗纠纷处理机制,妥善化解医患矛盾 |
(一)完善医患之间协商解决机制 |
(二)实事求是妥善处置医疗纠纷 |
三、建立医疗纠纷补救机制,减少医疗事故损失 |
(一)推行社会医疗互助体系建设 |
(二)建立患者心理援助体系 |
第三节 实行第三方医疗纠纷调解机制,合理化解医患矛盾 |
一、建立健全第三方医疗纠纷调解机制 |
二、我国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典型案例 |
(一)宁波市医疗纠纷人民调解机制 |
(二)广东省医疗纠纷人民调解机制 |
三、加强人民调解配套制度建设,保障医疗纠纷有效处理 |
(一)设立医患纠纷合议庭 |
(二)构建医疗纠纷处理机制 |
(三)准确量刑公正司法 |
第四节 建立健全医疗责任保险机制,完善医疗服务体系 |
一、建立健全医疗责任保险机制 |
(一)建立医疗责任风险分担机制 |
(二)建立医疗损害保险制度 |
(三)建立健全医疗保障体系 |
二、我国医疗责任保险制度典型案例 |
(一)宁波市医疗责任保险理赔协商机制 |
(二)广东省医疗责任保险机制 |
三、加快完善医疗责任保险制度 |
(一)强制实行医疗责任保险 |
(二)完善现行医疗责任保险机制 |
第五节 建立健全医疗法规制度,保障医患基本权益 |
一、加强医疗法律保障,约束规范医疗行为 |
(一)制定统一的《医疗执业法》 |
(二)平等公正司法,加强医疗群体的保护 |
(三)强化医务人员法律意识和职业素养 |
二、建立健全患者权利保护法律法规 |
(一)厘清患者权利法律法规 |
(二)制定《患者权利保护法》 |
(三)坚持患者生命健康权利至上原则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第一节 全文总结 |
第二节 主要创新点 |
第三节 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指导教师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学术评语 |
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件 |
(8)叙事医学伦理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内容 |
四、研究重点和难点 |
(一)研究重点 |
(二)研究难点 |
五、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一)研究方法 |
(二)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叙事医学思想蕴含的伦理精神 |
第一节 叙事医学缘起的伦理旨趣 |
第二节 叙事医学伦理问题指向 |
一、叙事医学伦理旨在改善医患关系 |
二、叙事医学伦理旨在增强对他者的尊重 |
三、叙事医学伦理旨在实现社会公正 |
第三节 叙事医学的属性 |
一、时间性 |
二、独特性 |
三、因果关系 |
四、主体间性 |
五、伦理性 |
第四节 生命伦理思想运动中的叙事医学发展 |
一、生命伦理思想背景 |
二、生命伦理思想与叙事医学伦理思想的交互影响 |
第二章 叙事医学能力的伦理蕴意 |
第一节 以人为本尊重患者提升与患者共情的叙事能力 |
一、医学人文关爱是叙事医学伦理的基本价值观念 |
二、关注、再现建立归属关系 |
第二节 叙事医学技能技巧能力培养中的伦理思想 |
一、细读作为叙事医学能力培养的关键方法体现叙事阅读伦理 |
二、创造性写作是叙事医学最直观的伦理关怀体现 |
第三章 叙事医学实践的伦理智慧 |
第一节 叙事医学展示的伦理智慧 |
一、亚里士多德实践智慧对叙事医学的作用 |
二、叙事医学的境遇结合能力使医学人文关怀具体化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对叙事医学伦理的促进 |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医患人格品质成长 |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奠定了医患叙事伦理调节的基调 |
第三节 叙事医学伦理在医德教育中的作用 |
一、叙事医学伦理促进生命理解的反思教育 |
二、叙事医学伦理人性的培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9)文化自信视域下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研究 ——以重庆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意义 |
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3.1 研究内容 |
3.2 技术路线 |
4 文献综述 |
4.1 国内文献综述 |
4.2 国外文献综述 |
5 研究方法 |
5.1 文献分析法 |
5.2 访谈法 |
5.3 问卷调查法 |
6 研究创新及不足 |
6.1 创新之处 |
6.2 研究不足 |
第二章 文化自信视域下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理论概述 |
1 文化自信的基本理论 |
1.1 文化自信的内涵 |
1.2 文化自信的基本内容 |
2 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基本理论 |
2.1 医学人文精神的内涵 |
2.2 医学人文精神的基础理论 |
3 文化自信视域下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概述 |
3.1 文化自信视域下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内涵 |
3.2 文化自信视域下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立足点 |
3.3 文化自信视域下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意义 |
第三章 文化自信视域下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状况分析 |
1 重庆市医学院校调研情况 |
2 问卷设计 |
3 问卷调查 |
第四章 文化自信视域下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困境 |
1 培育理念滞后 |
1.1 医学技术主义思想的影响 |
1.2 市场经济环境的复杂性 |
2 培育动力不足 |
2.1 教学内容现实性弱 |
2.2 教学方法单调 |
2.3 评价方式单一 |
3 培育合力缺失 |
3.1 制度规范实效性弱 |
3.2 师资队伍力量薄弱 |
4 培育氛围淡薄 |
4.1 校园文化浸润作用不足 |
4.2 网络文化的深度影响 |
5 培育对象局限性 |
5.1 价值观不稳定 |
5.2 外在环境的影响 |
第五章 文化自信视域下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路径探析 |
1 贯彻新的教育理念 |
1.1 促成理念融合 |
1.2 促进学科交流 |
2 改善医学人文教育 |
2.1 完善教育内容 |
2.2 创新教育方法 |
2.3 形成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 |
3 形成合力育人机制 |
3.1 增强制度规范的作用力 |
3.2 推动师资队伍的完善 |
4 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
4.1 加强校园文化的熏陶 |
4.2 有效传播和合理治理网络文化 |
5 增强医学生的自我教育 |
5.1 提升医学生自我文化素养 |
5.2 加强医学生自身实践体验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学术论文 |
(10)新时代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目的 |
1.2 选题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分析方法 |
1.4.2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 |
1.4.3 比较研究方法 |
1.4.4 跨学科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 |
第2章 革命文化与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 |
2.1 革命文化概述 |
2.1.1 文化与革命文化 |
2.1.2 革命文化的孕育与发展 |
2.1.3 革命文化的特征 |
2.2 革命文化的历史价值 |
2.2.1 指引中国革命赢得胜利的文化支撑 |
2.2.2 塑造党和人民精神家园的坚强基石 |
2.2.3 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历史资源 |
2.3 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的内涵 |
2.3.1 革命文化教育的含义 |
2.3.2 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的时代内涵 |
2.3.3 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的主要特征 |
第3章 新时代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
3.1 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的理论基础 |
3.1.1 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理论 |
3.1.2 意识形态灌输理论 |
3.1.3 人的发展理论 |
3.2 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的历史考察和基本经验 |
3.2.1 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的历史考察 |
3.2.2 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的基本经验 |
3.3 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的时代需求 |
3.3.1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
3.3.2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3.3.3 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 |
第4章 新时代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的现实审视 |
4.1 大学生革命文化认同的状况 |
4.1.1 革命文化认同的内涵及影响因素 |
4.1.2 大学生革命文化认同面临的挑战 |
4.2 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的现状与反思 |
4.2.1 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的实施与成效 |
4.2.2 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的困境 |
4.3 制约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实效性的主要因素 |
4.3.1 对大学生思想状况和教育规律的把握不够 |
4.3.2 对大学生自主选择和自我教育的激发不强 |
4.3.3 高校文化生态环境面临严峻的挑战 |
第5章 新时代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的基本内容 |
5.1 革命历史教育 |
5.1.1 革命历史进程教育 |
5.1.2 革命历史经验和历史价值教育 |
5.1.3 革命英雄教育 |
5.2 革命理想教育 |
5.2.1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教育 |
5.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 |
5.3 革命传统教育 |
5.3.1 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教育 |
5.3.2 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教育 |
5.3.3 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教育 |
5.4 革命精神教育 |
5.4.1 对党忠诚的教育 |
5.4.2 勇于担当的教育 |
5.4.3 为民服务的教育 |
5.4.4 艰苦奋斗的教育 |
5.4.5 开拓创新的教育 |
5.4.6 严守纪律的教育 |
第6章 新时代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的路径 |
6.1 畅通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的主渠道 |
6.1.1 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
6.1.2 开设革命文化教育的特色课程 |
6.1.3 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 |
6.2 拓展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的主阵地 |
6.2.1 融入高校党团组织活动和学生社团活动 |
6.2.2 鼓励并指导大学生参与革命文化学术研究活动 |
6.2.3 广泛开展革命文化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
6.3 利用革命文化发展的社会资源 |
6.3.1 重视革命历史遗迹的开发与保护 |
6.3.2 借助“互联网+”革命文化文创产品的开发成果 |
6.3.3 发挥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文艺精品的教育功能 |
6.4 增强革命文化教育的时代特色 |
6.4.1 推动革命文化的“微传播” |
6.4.2 促进革命文化传承的当代话语转换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四、深化医学伦理学教学要把握的关键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思想政治课辨析式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研究[D]. 陈晓雪.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思想政治课辨析式教学研究[D]. 孙宇婷. 沈阳师范大学, 2021
-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视域下第二课堂的学生行为研究[D]. 王纲.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4]辨析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应用研究 ——以固原市三所中学为例[D]. 曹磊. 宁夏师范学院, 2021(09)
- [5]高中思想政治课辨析式教学的应用研究[D]. 张倩.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6]高中思想政治课辨析式教学研究[D]. 李晶.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7]制度变迁视角下的公立医院和谐医患关系模式研究[D]. 李宗明. 深圳大学, 2020(11)
- [8]叙事医学伦理思想研究[D]. 努尔比亚·吾素因.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9]文化自信视域下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研究 ——以重庆市为例[D]. 张敏.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1)
- [10]新时代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研究[D]. 李鸿凯. 辽宁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