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衡阳市段污染物接受能力分析

湘江衡阳市段污染物接受能力分析

一、湘江衡阳市段纳污能力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宇[1](2019)在《铀尾矿区土壤污染风险评价与管理研究》文中认为核工业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而铀被称为核工业的“粮食”。随着我国核工业对铀需求量的日益增大,在开采和冶炼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要产生大量的铀废石和铀尾矿。铀废石和铀尾矿存量大、占地面积广,由于含有放射性、重金属和有机物等污染物质,从而对周边大气、土壤和水体等生态环境产生污染和潜在环境与健康风险。随着土地资源的保护,铀尾矿区土壤调查和风险评价已成为当前人们关注的问题,由于铀废石和铀尾矿组成物质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目前在对其影响的土壤评价和管理方面还仍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一个涉及基础性科学和管理问题的重大系统工程,因此,本课题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性和指导意义,可为铀尾矿区土壤保护、利用和管理提供参考。本论文以我国某大型铀尾矿区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踏勘、调查分析、样品采集与测试、数据分析和查阅相关资料等研究方法,运用环境学、生物学和管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理论,对铀尾矿区污染土壤中的污染因子、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深入研究,构建了以含有微生物为指标的土壤风险评价模型,提出了铀尾矿区污染土壤的管控和防治对策。主要成果如下:(1)基于对铀尾矿区污染土壤的样品采集和测试分析,利用现场材料调研方法,确定了研究区域土壤的核素和微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发现了 49个微生物门、102个微生物纲、197个微生物目,得出Firmicutes,Proteobacteria,Actinobacteria,Bacteroidetes其含量占全部土壤微生物的75%以上。(2)基于对土壤微生物生长、代谢、发育过程的变化和稳定性研究,发现作为优势微生物菌群没有因为铀尾矿区放射性污染强度的增加而消失,揭示了土壤微生物变化特征与铀尾矿区污染土壤环境风险之间的关系,得出土壤微生物指标的稳定性可作为可用于铀尾矿区污染土壤环境风险评价指标。(3)通过研究土壤中核素(U、226Ra)分布特征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微生物量、基础呼吸速率、代谢熵和微生物活性均存在显着的多项式变化关系,发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微生物量碳(Cmic)、微生物量氮(Nmic)、基础呼吸速率和代谢熵等相关显着或极显着,提出了将微生物因子引入土壤污染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指标数据标准化和主成分分析,以微生物量与多样性为基础,构建了铀尾矿区污染土壤环境微生物风险评价模型,补充和完善了铀尾矿区污染土壤风险评价方法。(4)基于对我国铀尾矿区土壤污染治理与管理现状分析,在借鉴国外铀尾矿区管理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铀尾矿区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措施及相关管理对策。认为铀尾矿区管理应加快立法建设,完善相关制度与标准;打破多头管理的现状,细化各部门职能;建立健全多元化修复基金保障及第三方治理机制;加强铀尾矿区风险监测与管控,完善数据库和档案管理;引入微生物评价指标,完善铀尾矿土壤风险评价体系;制定完备的应急管理机制,做好应急响应预案;推进铀尾矿区环境信息的公开,保证公众的知情权,促进公众参与铀尾矿区环境管理,确保环境安全和公众健康得到长期有效的监管。

刘文珺[2](2017)在《湘江流域水量水质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湘江是湖南省生活用水、农业灌溉用水、饮用用水、工业用水、排污和航运等功能的主要来源。随着经济发展和流域内城市的不断扩张,湘江流域水量分布不均、水资源污染日益严重,影响了湘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并引发了更多的水资源问题。因此,研究湘江流域水量、水质及生态环境问题对治理湘江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2011~2015年湘江流域主干流上游(永州水文站、衡阳站)、中游(株洲水文站、湘潭水文站、长沙水文站)和下游(岳阳水文站)水量和水质的长期观测数据和自行监测为基础,分析了水量和水质的变化特征,采用地图重叠法和模糊数学法对水质进行综合评价,探讨了湘江流域环境现状。得出如下结论:(1)湘江水量特征:年均降水量1200~1400 mm,年均径流量3100.04 m3/s,年均水位35 m,年均蒸发量656 mm;年均输沙量为1.14×107t。上、中、下游降水量无显着差异(P≥0.01),变化趋势一致,均呈不规则单峰型,降水年内分配不均,雨季占年降雨量的45%。下游径流量与上游、中游径流量差异显着。降雨量与径流量和水位呈正相关关系。(2)湘江流域上游含沙量不大,以颗粒状的推移质为主;中游含沙量逐渐增加,达到0.1~0.2 kg/m3,以微粒状的悬移质为主;下游泥沙相继淤积成为沙洲。降水量时间上的不均,径流量空间上的不均,增大湘江流域洪涝带来的危险性。(3)湘江水质化学指标特征:从空间上看,中游氨氮(NH3N)浓度高于上游、下游;但是从时间上来看,氨氮浓度在2012年后呈明显下降趋势,其中2012-2013年下降最为明显,其递减率有19%。在年变化中,4~11月NH3N浓度变化不大,均低于1.00mg/L,5月、7月和9月NH3N浓度升高,这说明降水量与当时的农业活动增加对氨氮浓度有一定的影响。上游的TP浓度2011~2013年呈上升趋势,在2013年浓度出现最高值0.09mg/L;2013年后浓度开始急剧下降,到2015年上游TP浓度只有0.03mg/L,递减率高达66.66%。在年变化中,4~6月上中下游TP平均浓度比其他月份高,这主要是因为降水强度的加大与频繁的农业活动相关,导致大量的磷随地表径流进入湘江而导致。中游TP浓度在11月时出现最高值,此时湘江流域正处于枯水期,湘江主要受到点源污染,而且中游的TP浓度比其他地点都高。锰酸盐指数(CODmn)从2013年左右开始逐渐降低。其中最为明显的是上游2013~2015年和下游2014~2015年,上游平均以12%的递减率在递减;下游的递减率为17%。湘江流域CODmn在1.425~3.001 mg/L之间,水平处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及以上,符合水质标准。酸碱度pH值在2011~2015年期间,呈下降趋势;上游和下游pH值先呈上升趋势,到2014年后稳步下降。pH值都稳定在7.5~8.0之间,整体变化并不大。溶解氧(DO)主要影响水体自净能力,从时间上看,溶解氧的浓度在6~8月呈下降趋势,湘江流域上游水体自净能力比下游高,中游水体自净能力稍弱。(4)对湘江水质等级进行评价,在测得150个指标中,由于pH值为无量纲,则不对其进行等级分类,将除pH值外的120个指标定级中大部分都在Ⅱ类,占总量的48%;个别因子污染在Ⅲ类指标,占总量的16%,主要污染指标还是CODmn和NH3N;其中Ⅰ类指标占总量的34%;2011年和2014年衡阳段NH3N浓度在地表水环境质量指标中属于Ⅴ类水质,占总量的2%。总体上来说,湘江流域水质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虽然相比以前污染物有所缓解,但部分地区污染仍较严重,尤其中游区域,如不加以重视,湘江流域水质可能存在恶化趋势。

傅晓华[3](2014)在《湘江流域水权交接生态补偿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分,是人类生存与发展不可缺少的生态资源。在“21世纪城市水资源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联合国就把中国列为世界上13个最缺水的国家之一。如何有效保护和高效利用水资源已成为全球性的时代课题。论文以湘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和高效利用为目标,设计与构建水权交接生态补偿机制,借助行政权威和市场效率解决湘江流域的污染与治理问题而导致的各种矛盾。促进湘江流域产业结构调整和加快“经济升级版”进程,为湘江流域综合治理提供参考建议。湘江流域治理效果不佳的根本原因是“行政外部性”和“经济外部性”叠加而造成“治理失灵”,要解决这两个“外部性”,从行政路线解决水权交接问题,从经济路线解决生态补偿问题,建立水权交接生态补偿机制,是湘江流域治理的理想选择。生态正义是生态补偿的逻辑目标,即人类损坏的生态环境要得到恢复,所以生态补偿的主体是人,客体是生态环境。水权交接是对水资源作为公共物品的政府干预与公共管理,更高效解决代内利益、代内与代际之间利益的博弈。生态补偿是对湘江水资源作为经济资源的成本与收益,在各行政区找到均衡点,达成水资源的公平而高效利用。因此,论文的理论基础是生态正义思想、生态补偿理论与水权交接理论。湘江流域在湖南省有着最重要的战略地位,在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补偿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在界定水权交接生态补偿的主客体的基础上,针对湘江特点分析水权补偿标准的指标体系、交接点的选择、补偿路线和补偿方式的协调。改良了湘江流域水足迹计量模型,以验证和评估湘江流域水权交接生态补偿机制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提出湘江流域水权交接生态补偿机制的配套管理应着重落实水权交接点管理、生态补偿专项资金管理,强化法制措施和成立湖南湘江流域管理局统一管理。基于以上研究,得出四个基本结论:(1)湘江流域以行政区划为单元进行综合治理,建立水权交接生态补偿机制是理想选择;(2)湘江流域水权生态补偿标准不能完全市场化;(3)水权交接生态补偿机制具有一定的推广适用性;(4)水权交接生态补偿机制是一条生态河流综合治理的发展方向。基于以上结论,本研究的最大价值与创新在于构建了湘江流域水权交接生态补偿机制,这同时也是对中国道路理论的开拓创新。

张巍[4](2012)在《湖南承接产业转移的环境承载力研究》文中提出本文是在中部地区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以环境承载力的基本理论和量化分析方法来研究湖南承接产业转移的环境要素问题。目前,研究环境承载力并没有统一评估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本文尝试从两个污染(水、大气)的角度,建立一个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用承载率评价法和功效系数评价法对湖南14个地市2003年—2009年的环境系统做了评价和测算计算14个地市的环境阂值,评估14个地市是否达标,对于环境阂值不达标(株洲)的城市,根据政策及法律标准,不予同意承接产业转移。然后根据所选的指标和数据,根据每个城市的自身条件来分析其自身所适合承接的产业转移。对于产业转移承接地的土地环境承载能力的大小直接影响它能否承接产业转移,也会影响到承接产业转移。环境承载力,包括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承载力。对承接产业转移的影响最大的因素,包括水环境承载力,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环境承载力,能源环境承载力,交通环境的承载力,人口环境承载力等。本文从环境承载力和产业转移现状出发,对环境承载力进行研究,以明确的目的和范围的研究方法相结合。通过环境承载力的功能,内容和其他相关的理论研究,建立一个正确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概念。充分研究环境承载力理论在湖南的14个城市的经济和环境状况的基础上,运用定性和定量方法建立湖南的14个城市的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湖南承接产业转移的环境承载力进行研究。本文尝试在产业转移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环境承载力的约束条件中,取得新的突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指导意义。

姚丹[5](2010)在《湘江流域水资源配置研究》文中指出湘江是我省最大的河流,流域面积94660km2,其中,省境内流域面积85300km2,年径流量696.1亿m3。覆盖了长沙、湘潭、株洲、衡阳四市的全部区域和郴州、永州、娄底三市的大部分区域,同时涉及岳阳、邵阳、益阳的个别县市区,流域内县市区共64个,占全省县市区总数的53%。湘江流域以全省40%的国土面积,48%的人口创造了全省三分之二的生产总值。湘江流域在湖南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本文通过对湘江流域水资源现状进行分析评估,在借鉴国内外流域水资源配置经验基础上,研究湘江流域水资源配置管理的发展战略,提出湘江流域水资源配置管理的对策与政策建议。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一、研究界定了湘江流域水资源配置主要指标体系,对湘江流域社会经济发展与水资源依存关系进行了综合分析,指出了湘江流域水资源配置与经济社会建设不相适应的,并分析了管理层面存在的问题。二、通过对湘江流域水资源现状进行一次供需平衡分析、确立了湘江流域水资源配置高效、公平、可持续发展的配置原则,提出了湘江流域水资源配置方案。三、以湘江流域为研究区域,以实现最优水资源配置为目标,研究湘江流域水资源管理的发展战略,并提出了实现流域科学管理的保障措施,本文提出如下对策:(1)进一步加强与完善湘江流域法制法规建设,建立湘江流域长效保护与建设机制;(2)进一步完善湘江流域水资源配置工程与水生态水环境保护工程;(3)进一步加强流域管理组织建设,确保发展战略顺利实施。

周九州[6](2010)在《湘江与洞庭湖水体氮素时空变化特征及湘江水体中氮浓度预测方法研究》文中指出湘江是湖南的母亲河,水体污染日趋严重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随着点源污染的有效控制和治理,农业非点源造成的氮污染成为水体污染的主要因素。本文在全面分析湘江与洞庭湖水体氮素时空变化特征的基础上开展水稻合理施氮研究,为防止湘江发生富营养化、抑制水体氮进一步恶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优选出湘江水体中氮浓度最佳预测模型,为今后在水环境规划管理和水污染综合防治过程中对湘江水质模拟预测提供一种新的方法和思路。研究主要内容与结论如下:对湘江、洞庭湖水环境因子(水温、pH值、溶解氧)与水体中总氮、氨氮、硝态氮的年度变异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6年4月-2007年3月,湘江、洞庭湖水体中水温和溶解氧均表现出显着的季节性变化特征、pH值年内变化不显着;湘江水体中氨氮、硝态氮、总氮浓度变化范围分别为0.03-1.76mg/L、0.02-1.68mg/L、1.11-7.62mg/L,洞庭湖水体中氨氮、硝态氮、总氮浓度变化范围分别为0.03-1.56mg/L、0.04-1.72mg/L、0.04-9.81mg/L;非点源污染对湘江、洞庭湖水体中总氮浓度影响比较大,年内峰值出现在农忙且降水较多的7月或8月;湘江熬洲、乔口以及洞庭湖的万子湖、目平湖等四个断面水体中总氮浓度与水温之间存在显着正相关;湘江熬洲、乔口、鹿角以及洞庭湖的万子湖、目平湖等五个断面水体中氨氮浓度与水温之间存在显着负相关;湘江熬洲、乔口、鹿角三个断面水体中氨氮浓度与溶解氧与之间存在显着正相关。对湘江水环境因子与水体中氨氮、硝态氮、总无机氮的年际变异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90~2005年,湘江水体中氨氮、硝态氮、总无机氮浓度年际变化范围分别为0.01-1.50mg/L、0.02-1.28mg/L、0.26-2.29mg/L,硝态氮浓度随年际变化略有上升,大部分年份硝态氮年均浓度高于氨氮;氨氮、硝态氮、总无机浓度与水环境因子年际变化之间相关性均不显着。以湘江干流归阳至衡山段集雨控制区为研究范围,采用灰色系统理论预测法、指数平滑预测法、模糊线性回归预测法、神经网络预测法等四种能捕捉非线性变化规律的预测方法分别构造了控制区输出断面水体中总氮浓度及其有关影响因素的预测模型。以该断面水体中2002~2005年总氮浓度的预测值和已有的实测值为基础数据,以最大拟合误差值、平均误差、平均绝对误差、平均相对误差、平均相对误差绝对值、均方根误差、Theil不等系数等7个衡量预测方法精度的评价指标为依据,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所建模型进行综合评判,优选出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为该断面水体中总氮浓度未来变化预测的最优拟合模型。并对所优选出的模型进行预测效果分析,可知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在水体总氮浓度预测中完全能满足实际应用对误差的要求,预测合格率为100%。研究表明湘江水体中来源于研究区域内人类活动所产生的非点源总氮负荷量与区域内单位耕地面积氮肥施用量相关性极显着(R=0.899);并且,研究发现水稻生产中总氮的径流损失总量(y,kg·hm-2)与氮施用量(x,kg·hm-2)存在极显着的线性相关:y=0.0087x+3.5248(r=0.9585,p=0.0036)。基于农业生产中氮肥施用量及施肥方法是影响氮流失的两个能被种植者控制的因子,本文开展水稻生产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以及适宜生态、经济施氮量研究。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大田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比纯化肥处理增产135.00-562.OOkg/hm2,增幅9.87%~23.68%;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比例对水稻产量影响较大,五个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处理中,以施50%有机肥:50%无机肥的处理产量最高、达7050.00 kg/hm2,以施60%有机肥:40%无机肥用的处理平均氮素累积量、平均氮素回收率、平均氮素农学利用率最高,分别为:124.25 kg/hm2、31.44%、20.91%。适宜生态、经济施氮量大田试验结果表明:湘江流域水稻生产氮素经济最佳施用量为132.31kg/hm2;在估算出湘江干流归阳至衡山段集雨控制区域内水稻生产中氮肥施用的环境成本的基础上,得到水稻生产氮素生态效益最佳施肥量为129.31kg/hm2。

朱健,王平,李扞东[7](2009)在《贾河纳污能力及排污总量控制分析》文中提出分析贾河水质现状,指出该研究区域的主要污染物为COD、NH3-N、TP。根据其水质功能类别及水质目标,利用一维水质模型和污染源集中概化理论计算出水体纳污能力。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总量控制对策,对超过最大允许纳污量的污染物进行削减,使削减后的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达到排放标准。最后提出可保证总量控制目标实施的具体措施及污染物防治对策,为该水域水资源保护与管理提供依据。

罗辑[8](2009)在《城市河流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 ——以湘江长沙段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城市河流”指流经城市或城市周围的河流,也包括已开挖多年的运河等人工河流。从生态学角度来看,城市河流不仅是城市重要的地理要素,更是重要的生态廊道,对城市十分重要。健康的河流生态系统已经成为公认的河流管理目标,采用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理论来研究城市河流问题,具有较强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简要介绍了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基础理论及其发展过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的概念内涵和河流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基本方法。综合考虑,采用复杂指标体系法以湘江长沙段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分析确立了河流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中不确定性因素存在的原因和种类,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建立基于不确定性的模糊层次综合评判模型,构建包含结构特征性指标、整体功能性指标和社会环境影响指标3大要素的城市河流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以长沙市河流生态系统为例,按照“健康、较健康、一般病态、疾病”4级评价标准,进行健康评价。结果表明,湘江长沙段的健康状况(0.582)接近较健康的下限,说明目前的生态环境中度退化。评价结论对生态系统恢复和管理具有理论指导意义。通过对指标体系的分析和研究,明确了河段的健康状况及限制因子,为其保护与修复提供了决策依据。

朱健[9](2009)在《组合生物修复技术在黑臭河流污染治理工程上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的产生量及排放量与日俱增,使河流黑臭污染日益严重,造成巨大的生态破坏和经济损失。因此,研究河流黑臭污染的治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在收集大量文献资料和多次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微生物修复为核心的“曝气充氧+微生物+人工湿地”组合生物处理工艺,围绕这一工艺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在充分的实验室研究的基础上,于2008年7月10日至2008年10月8日对河北省昌黎县贾河黑臭污染治理开展了中试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根据水质模型计算得出贾河不同河段水体CODcr的最大允许纳污能力分别为10.57 t/d、18.75 t/d、13.39t/d,NH3-N的最大允许纳污能力分别0.80 t/d、0.32 t/d、0.74t/d,TP的最大允许纳污能力分别0.16 t/d、0.06 t/d、0.08t/d。根据污染物总量控制分析表明:贾河不同河段CODcr削减量分别为17.82 t/d、10.48 t/d、9.406d,NH3-N的削减量分别为0.65 t/d、0.77 t/d、0.11 t/d,TP的削减量分别为0.01 t/d、0.05 t/d、0.01 t/d。2)不同溶解氧水平下,CODcr、TN、TP的释放量均随着溶解氧水平的降低而增加;不同温度条件下,随着温度的升高,TN、TP的释放量不断增加,而温度对CODer释放的影响程度为20℃>35℃>5℃,20℃时COD释放量是5℃时的3.5倍;不同pH值时,TN、TP的释放量呈现“U”字形曲线,即中性条件下释放量最小,酸性和碱性条件下释放量都较大,碱性条件下的释放量略高于酸性条件,而CODer的释放量随着pH的升高而先降低后升高,且酸性条件下的是放量高于碱性。3)经过富集、分离得到15株对黑臭河水具有较好降解能力的菌株,其中,酵母菌5株,乳酸菌4株,放线菌4株,硝化细菌2株。选择具有代表性的5株通过脂肪酸谱图分析进行鉴定,鉴定结果为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微球菌属(Micrococcus)、乳杆菌属(Streptococcus)、小单孢菌属(Micromonosom)、假丝酵母菌(Candlda)。4)通过菌种复配正交实验,表明各菌种之间最佳投加量配比为乳酸菌1.0%、酵母菌0.5%、放线菌2.0%、硝化细菌2.0%。按照这一配比制成的复合菌在pH为7.0,温度为30℃,碳源为葡萄糖的培养条件下生长情况最好,无机盐对复合菌生长影响大小顺序为Fe2+>Mg2+>Ca2+5)为了考虑菌种投加量和环境因子对复合菌剂去除污染物的影响进行了单因素实验,通过单因素实验发现,不同菌量条件下,菌量为1%时各类污染物的去除效率最高;不同pH值时, CODcr、NH3-N和TP分别在pH为8、9和8时拥有最高的去除效率;当温度发生变化时,CODcr、NH3-N和TP分别在温度为35℃、30℃和35℃时达到最高去除效率;溶解氧不同时,CODcr、NH3-N和TP分别在转速为100 r/min、50 r/min、100 r/min时去除效率最好。6)通过综合条件培养正交实验可知,综合培养条件对各类污染物的去除效率影响程度不尽相同,对CODcr去除效率影响大小顺序为pH>溶解氧>温度>菌量,对NH3-N去除效率影响大小顺序为温度>溶解氧>pH>菌量,对TP去除效率影响大小顺序为pH>溶解氧>菌量>温度。7)复合菌剂对河水污染物的最佳降解条件为pH8,温度30℃,菌量0.5%,转速80r/min,在这一条件,CODcr、NH3-N、TP均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去除效率分别为78.40%、58.91%和77.12%。8)针对河北省东部某黑臭河流治理项目建立了“曝气+微生物+人工湿地”的中试系统,经过3个月的运行,结果表明系统出水水质能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V类水质标准要求。系统很好地达到了脱氮除磷,使NH3-N<2mg/L,TP<0.4mg/L上述研究成果对中小规模黑臭河流的治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为生物修复技术在黑臭河流污染治理上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彭顺珍[10](2008)在《湘江流域水环境评价与防治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水污染问题特别是流域水污染已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环境问题,亟待从源头解决、从规划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控制。因此,探索解决流域水污染问题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对于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在分析与总结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成果的基础上,以多学科理论和方法为指导,对湘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进行了初步研究和探讨。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根据湘江流域2005年的监测资料,采用地图叠置法、模糊数学法等,对湘江流域现状水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5年湘江流域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严重,各项统计指标综合评价大部分为超五级,主要超标因子为CODcr、镉、砷,其次为氨氮、总铬。樟树港、乔口、江龙滩、港子口四个断面主要超标因子为CODcr,而头山、熬洲、霞湾、易家湾四个断面重金属污染严重。显然,湘江流域已严重污染,大部分河段都不能满足功能区需求。2)运用数字模型对社会经济发展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预测规划期内湘江流域污染物排放总量,并依据国家“十一五”环境规划中主要污染物削减目标要求计算出了流域污染物消减量。由预测分析可知,2010年湘江流域工业和生活污水排放总量为279196.6万吨/年,COD排放总量为24.89万吨/年,达到“十一五”规划目标要求的COD削减量指标为4.38万吨/年、氨氮削减指标为0.22万吨/年、镉削减指标为10.7吨/年、砷削减指标为57.84吨/年。3)利用大系统多级递阶分解协调优化模型对COD削减量指标在各主要行业中进行优化分配,计算结果表明各主要行业2010年COD削减量为:化工废水削减2183吨、冶金废水削减4053吨、石油废水削减1.74吨、造纸废水削减453吨、食品废水削减62.3吨、生活废水削减37097.7吨。4)在优化分配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湘江流域水污染问题的重点工程防治措施和综合防治措施。重点环境保护工程包括:工业污水处理工程、生活污水处理工程、重金属污染治理工程。

二、湘江衡阳市段纳污能力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湘江衡阳市段纳污能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铀尾矿区土壤污染风险评价与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述评
        1.3.1 铀尾矿退役治理相关研究
        1.3.2 环境风险评价与管理相关研究
        1.3.3 微生物与污染环境响应相关研究
        1.3.4 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及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路线
第二章 铀尾矿区土壤污染源项调查及分析
    2.1 概述
    2.2 铀尾矿区建设运行简史
        2.2.1 某典型铀尾矿概况
        2.2.2 铀水冶纯化生产工艺
    2.3 铀尾矿污染土壤的基本特征
        2.3.1 铀尾矿区污染土壤取样
        2.3.2 铀尾矿区污染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
        2.3.3 铀尾矿区污染土壤核素U、~(226)Ra调查
    2.4 铀尾矿区污染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变化
        2.4.1 土壤微生物源项调查的基本内容
        2.4.2 土壤微生物种群分析
        2.4.3 α多样性分析
        2.4.4 β多样性分析
        2.4.5 差异种群分析
    2.5 小结
第三章 铀尾矿区土壤污染风险评价微生物因子的筛选
    3.1 概述
    3.2 铀尾矿区污染土壤微生物因子测定的基本方法
        3.2.1 微生物量碳
        3.2.2 微生物量氮
        3.2.3 微生物呼吸强度
        3.2.4 微生物熵和代谢熵分析
        3.2.5 微生物群落结构
        3.2.6 微生物功能多样性
    3.3 核素(U、~(226)Ra)含量对微生物因子的影响
    3.4 铀尾矿区土壤中微生物因子的时空变化分析
        3.4.1 微生物量碳
        3.4.2 微生物量氮
        3.4.3 微生物量C/N
        3.4.4 微生物基础呼吸速率
        3.4.5 微生物代谢熵
        3.4.6 微生物种群
        3.4.7 微生物活性和多样性
    3.5 小结
第四章 铀尾矿区污染土壤微生物风险评价体系的构建
    4.1 概述
    4.2 铀尾矿区污染土壤微生物风险评价指标筛选
        4.2.1 风险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4.2.2 铀尾矿区污染土壤风险评价指标的选择
    4.3 铀尾矿区土壤污染微生物风险评价指标与主成分分析
        4.3.1 指标数据标准化
        4.3.2 主成分分析
    4.4 铀尾矿区土壤污染微生物评价体系的构建
        4.4.1 铀尾矿区土壤污染风险评价
        4.4.2 铀尾矿区土壤污染微生物评价体系的验证
    4.5 小结
第五章 某铀尾矿区环境风险防控与技术管理
    5.1 概述
    5.2 铀尾矿区环境风险防控
        5.2.1 铀尾矿区环境污染的调查与分析
        5.2.2 铀尾矿区环境辐射影响防控模型的建立
        5.2.3 铀尾矿区环境辐射影响防控模型的验证
        5.2.4 闯入景象分析
        5.2.5 铀尾矿区环境风险防控的综合分析
    5.3 铀尾矿区污染土壤技术管理
        5.3.1 污染土壤的常规修复方法
        5.3.2 铀尾矿区污染土壤的工程防治措施
        5.3.3 铀尾矿区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措施
    5.4 小结
第六章 铀尾矿区环境风险管理对策研究
    6.1 概述
    6.2 我国铀尾矿区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6.2.1 法律体系不健全,立法进程缓慢
        6.2.2 多头管理,职责分工不够明确
        6.2.3 污染环境管理经费巨大,资金来源单一
        6.2.4 铀尾矿环境复杂,监测工作难以落到实处
        6.2.5 民间环境信息缺失,公众知情权无法保障
    6.3 国外铀尾矿污染环境风险管理经验借鉴
        6.3.1 开展放射性污染环境风险评价和管理等综合和专项立法
        6.3.2 强调法律责任,注重管理部门执行力度
        6.3.3 建立国家、地方、企业等筹集资金的多元化修复资金保障机制
        6.3.4 构建放射性和重金属污染等土壤等风险评估体系
        6.3.5 强化放射性及重金属污染场地信息化和环境风险管理
    6.4 铀尾矿区风险管理对策
        6.4.1 加快铀尾矿环境风险管理立法,完善相关法规、标准和导则
        6.4.2 打破放射性污染多头管理现状,细化各职能部门职责
        6.4.3 强化核安全文化的建设,安全意识贯彻整个管理过程
        6.4.4 建立健全多元化修复基金保障,形成第三方治理机制
        6.4.5 完善铀尾矿土壤风险评价,引入微生物评价指标体系
        6.4.6 加强环境风险动态监测,完善数据库和档案管理工作
        6.4.7 制定科学、完善的应急管理预案,提高应急能力水平
        6.4.8 推进铀尾矿环境信息及时公开,促进公众参与环境管理
    6.5 小结
第七章 主要研究结论与创新点
    7.1 主要研究结论
        7.1.1 铀尾矿区微生物种群注释
        7.1.2 铀尾矿区微生物评价因子的筛选
        7.1.3 铀尾矿污染土壤微生物风险评价体系的构建
        7.1.4 铀尾矿风险管理对策的提出
    7.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2)湘江流域水量水质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河流水量水质研究进展
        1.2.1 水量研究
        1.2.2 水质研究
    1.3 湘江流域水量水质研究现状
    1.4 湘江流域生态环境现状
        1.4.1 土地资源
        1.4.2 生物多样性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 研究内容
2 研究地概况及方法
    2.1 研究地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和降水
        2.1.3 地质、土壤及支流特征
    2.2 研究方法
        2.2.1 实地监测
        2.2.2 指标测定
        2.2.3 水质评价标准与评价参数
    2.3 数据分析
3 湘江流域水量特征
    3.1 降水量
    3.2 径流量与水位
        3.2.1 历史径流量与水位
        3.2.2 径流量
        3.2.3 水位
    3.3 蒸发量
    3.4 泥沙量
    3.5 小结
4 湘江流域水质特征
    4.1 总磷(TP)
    4.2 氨氮(NH_3N)
    4.3 高锰酸盐指数(CODMn)
    4.4 pH值
    4.5 溶解氧(DO)
    4.6 小结
5 湘江流域水质评价分析
    5.1 湘江流域水质综合评价
        5.1.1 地图重叠法水质评价
    5.2 模糊数学法对湘江流域水质评价
        5.2.1 模糊数学法概述
        5.2.2 模糊数学法评价水质步骤
        5.2.3 模糊数学法水质评价结果
    5.3 小结
6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3)湘江流域水权交接生态补偿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目录
表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问题提出
        1.1 中国水资源短缺
        1.2 流域的分割管理
        1.3 湘江的饮水安全
        1.4 打造东方莱茵河
    2 研究意义
        2.1 实践意义
        2.2 理论价值
    3 主要观点及内容框架
        3.1 主要观点
        3.2 主要内容
    4 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
        4.1 技术路线
        4.2 主要研究方法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及动态
    1 水权管理模式研究
        1.1 水的公共物品属性及管理
        1.2 水权管理机制的变迁
        1.3 水权管理模式研究的走向
    2 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与实践
        2.1 国内外研究动态
        2.2 流域生态补偿的实施动态
    3 湘江流域水资源及补偿研究
        3.1 湘江流域水资源研究动态
        3.2 湘江流域生态补偿研究现状
第三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1 相关概念界定
        1.1 水权及水权交接
        1.2 流域及其生态补偿
        1.3 湘江流域水权交接生态补偿机制
    2 生态正义思想
        2.1 资源可持续利用观
        2.2 当代环境伦理观
        2.3 马克思生态正义观
    3 生态补偿理论
        3.1 公共物品和外部性理论
        3.2 复合生态系统理论
        3.3 生态价值及安全理论
        3.4 可持续发展理论
    4 水权交接理论基础
        4.1 资源流动理论
        4.2 资源替代理论
        4.3 区域协调理论
        4.4 比较优势理论
    5 流域补偿博弈论
        5.1 水权博弈条件
        5.2 水权交接协商
第四章 湘江流域生态补偿的问题及成因
    1 湘江流域的战略地位
        1.1 湖南自然资源宝库
        1.2 湖南经济社会主要命脉
        1.3 湖南的黄金水道
    2 湘江流域水权生态补偿存在的问题
        2.1 水质污染生态补偿的难题
        2.2 水量生态补偿的不确定性
        2.3 产业转型生态补偿的困境
        2.4 生物多样性生态补偿之急
    3 湘江流域水权生态补偿问题的成因
        3.1 行政分割管辖
        3.2 地方保护主义思想
        3.3 水权理论研究不足
        3.4 管理机制不健全
        3.5 缺乏公众参与
    4 湘江治理机制创新的历史机遇
        4.1 大江大河治理的国策
        4.2 湘江治理的湖南政策
第五章 湘江流域水权交接生态补偿机制的建构
    1. 湘江流域水权生态补偿的构思
        1.1 水权交接补偿的选择
        1.2 水权生态补偿机制的优势
        1.3 水权交接机制的深拓展
    2 水权生态补偿的主客体
        2.1 主客体的界定
        2.2 水权交接生态补偿主体
        2.3 水权交接生态补偿客体
        2.4 主客体相关性
    3 水权生态补偿的依据
        3.1 水资源生成投入
        3.2 水资源保护成本
        3.3 水量供求关系
        3.4 市界水质状况
        3.5 代际补偿成本
    4 水权生态补偿标准的测算
        4.1 测算方法及选取
        4.2 水量调整系数及测算
        4.3 水质调整系数及测算
        4.4 代际补偿系数及测算
        4.5 水权生态补偿标准初步测算
        4.6 水权标准测算的可信度评估
    5 交接点与交接原则
        5.1 交接点的勘定
        5.2 水权交接原则
        5.3 水权交接信息公开
    6 水权生态补偿路径
        6.1 行政路线
        6.2 市场路线
    7 水权生态补偿方式
        7.1 节流型补偿
        7.2 开源型补偿
    8 水权生态补偿的协同
        8.1 路线协同
        8.2 方式协调
第六章 湘江流域水足迹模型与水权交接生态补偿机制评估
    1 湘江流域水足迹模型的改良
        1.1 改良条件
        1.2 水足迹评估模型的改良
    2 湘江流域水足迹模型
        2.1 可使用水权核算
        2.2 水足迹核算方法及选取
        2.3 湘江流域水盈余/赤字计算
    3 湘江流域行政区水足迹计算
        3.1 基本数据与虚拟水估算
        3.2 长株潭三市水足迹初步估算
        3.3 长株潭三市水盈余/赤字评估
    4 水生态盈余/赤字与水权责任的一致性
        4.1 株洲-湘潭水权补偿与水权行政外部性
        4.2 株洲-湘潭水权责任与补偿的相关性
第七章 湘江流域水权交接生态补偿机制的综合管理
    1 成立湖南湘江流域管理局
        1.1 办公室的职能
        1.2 下设专门协调委员会
        1.3 下设湘江流域水银行
    2 强化垂直管理
        2.1 专项基金垂直管理
        2.2 交接点的垂直管理
        2.3 水权垂直配置
    3 立《湘江法》
        3.1 《湘江法》的政策基础
        3.2 《湘江法》的核心内容
        3.3 《湘江法》的法律责任
    4 强化地方配套机制
        4.1 提升居民的思想认识
        4.2 因地制宜推进产业升级
        4.3 打造地域特色的精品旅游
    5 加强科学研究
        5.1 支持湘江特色的科研项目
        5.2 完善湘江预警系统研究
    6 鼓励公众参与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1 研究结论
        1.1 湘江流域以行政区划为单元进行综合治理,建立水权交接生态补偿机制是理想选择
        1.2 湘江流域水权生态补偿的标准不能完全市场化
        1.3 湘江流域水权交接生态补偿机制具有一定的推广适用性
        1.4 水权交接生态补偿机制是一条生态河流治理的发展方向
    2 可能的创新点
        2.1 构建了湘江流域水权交接生态补偿机制
        2.2 完善了生态补偿的主客体内涵
        2.3 提出水权交接补偿、行政外部性、虚拟水市值计算法等新概念和方法
    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湖南承接产业转移的环境承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理论研究现状与趋势
        1.2.1 产业转移的源起、现状及趋势
        1.2.2 环境承载力理论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环境承载力的内涵
        2.1.1 环境承载力的本质
        2.1.2 环境承载力的特点
    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环境承载力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分析
    2.4 承接产业转移的环境承载力的问题分析
第三章 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1 环境承载力评估的思路
    3.2 环境承载力的评估方法
        3.2.1 评估指标体系的基本构成
        3.2.2 承载力评估方法的选取
        3.2.3 各指标阀值的确定
    3.3 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3.1 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3.3.2 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设计
        3.3.3 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
        3.3.4 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中指标的说明
    3.4 环境承载力进行综合评价的标准
第四章 湖南 14 个地市承接产业转移的环境承载力分析
    4.1 湖南省 14 个地市环境现状分析
        4.1.1 水环境现状分析
        4.1.2 大气环境现状分析
    4.2 湖南省 14 地市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体系各指标权重的确定
    4.3 湖南省及其 14 个地市各系统环境承载力的评估
        4.3.1 湖南省 14 个地市大气环境承载力评估
        4.3.2 湖南省及其 14 个地市水环境承载力评估
    4.4 湖南省及其 14 个地市综合环境承载力阈值的评估
    4.5 湖南省及其 14 个地市的环境承载力分析
        4.5.1 水环境承载力
        4.5.2 大气环境承载力
第五章 湖南承接产业转移的环境承载力研究结果分析
    5.1 湖南 14 个地市的环境污染承载力分析
    5.2 湖南省 14 个地市承接产业转移的要素环境承载力分析
    5.3 湖南矿产资源分析
    5.4 湖南承接产业转移的环境承载力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5)湘江流域水资源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及结构安排
第2章 两型社会建设对湘江流域水资源配置的新要求
    2.1 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加强湘江流域水资源配置的紧迫性
    2.2 两型社会建设对强化湘江流域水资源配置的新要求
第3章 湘江流域水资源配置现状与问题
    3.1 湘江流域水资源配置现状
        3.1.1 分行业水资源配置现状
        3.1.2 流域水资源配置水利工程现状
        3.1.3 流域水资源配置管理现状
    3.2 流域水资源配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4章 湘江流域水资源配置方案
    4.1 水资源配置原则
    4.2 配置思路
    4.3 湘江流域水资源配置手段
        4.3.1 水量管理
        4.3.2 节水管理
        4.3.3 枯水期水资源调度
    4.4 湘江流域水资源配置技术方案
        4.4.1 一次供需平衡分析
        4.4.2 推荐方案二次平衡
        4.4.3 配置总体布局
        4.4.4 具体配置方案
第5章 实现流域水资源科学配置的保障措施
    5.1 水资源配置工程
    5.2 水生态水环境保护工程
    5.3 建立生态保护和建设资金
    5.4 水资源配置管理措施
    5.5 流域管理立法体系
    5.6 流域管理组织保障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湘江与洞庭湖水体氮素时空变化特征及湘江水体中氮浓度预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问题的提出
        1.1 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1.2 水质状况不容乐观
    2 立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3 国内外研究动态
        3.1 水体中氮来源相关研究
        3.2 水体中污染物预测的相关研究
        3.3 氮肥施用对水体污染的相关研究
        3.4 湘江的相关研究
    4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
        4.1 研究内容
        4.2 研究目标
    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1 湘江流域概况
        1.1 自然概况
        1.2 社会经济
    2 洞庭湖概况
        2.1 自然环境状况
        2.2 社会与经济概况
第三章 湘江、洞庭湖水体中氮素与环境因子时空变异特征
    1 试验设计
        1.1 试验方案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水体中氮素与环境因子时空变异分析
        2.2 水体中氮素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3.1 水温与水体氮素关系
        3.2 溶解氧与水体氮素关系
        3.3 pH值与水体氮素关系
    4 小结
第四章 湘江水体中总氮浓度预测方法优选
    1 研究范围及影响因子的选取
    2 水体中总氮浓度预测方法研究
        2.1 灰色系统预测法
        2.2 指数平滑法预测
        2.3 BP神经网络预测
        2.4 模糊线性回归法预测
    3 水体中总氮浓度预测方法优选
        3.1 因子分析法基本理论
        3.2 四种预测方法的因子分析法优选
    4 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对水体总氮浓度预测效果分析
    5 讨论
    6 小结
第五章 湘江流域氮肥施用对水环境的影响
    1 湘江流域氮肥施用量与水体中非点源总氮负荷的关系
        1.1 研究范围的界定
        1.2 研究区非点源总氮污染负荷估算
        1.3 单位面积氮肥施用量与湘江水体中来源于人类活动所产生的非点源总氮负荷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2 水稻生产中不同施氮水平对氮素径流损失的影响
        2.1 材料、方法与试验设计
        2.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3.1 流域氮肥施用与河流水体中氮浓度的关系
        3.2 水稻生产中不同氮肥施用量对氮素径流损失的影响
    4 小结
第六章 提高水稻氮素利用率的施肥措施研究
    1 水稻有机-无机肥配施研究
        1.1 材料、方法与试验设计
        1.2 结果与分析
    2 水稻经济最佳施肥量和生态最佳施氮量研究
        2.1 材料、方法与试验设计
        2.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3.1 关于水稻生产中有机肥-无机肥配合施用
        3.2 关于氮肥适量施用
        3.3 关于氮肥施用外部成本
    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1 主要研究结论
    2 主要创新点
    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贾河纳污能力及排污总量控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流域概况及污染现状
    1.1 流域概况
    1.2 污染现状
2 水质模型选择与参数确定
    2.1 模型选择
        2.1.1 一维水质模型概述
        2.1.2 污染源集中概化纳污能力计算模型
    2.2 参数确定
        2.2.1 断面设计流量Qp
        2.2.2 断面设计流速v
        2.2.3 综合自净系数k
        2.2.4 污染物本底浓度
        2.2.5 水质目标与控制参数
        2.2.6 水体纳污能力
3 污染源总量控制对策
4 结 语

(8)城市河流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 ——以湘江长沙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生态系统健康的定义
    1.2 影响生态系统健康的因素
    1.3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
        1.3.1 综合指数评价法
        1.3.2 聚类分析法
        1.3.3 模糊数学法
    1.4 生态健康评价指标
        1.4.1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
        1.4.2 指标的功能分类和选择
    1.5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1.5.1 存在的问题
        1.5.2 发展趋势
第2章 城市河流生态系统的特征及概念
    2.1 城市河流生态系统的特征
    2.2 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的概念
    2.3 城市河流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方法
        2.3.1 指示物种评价法
        2.3.2 指标体系评价法
    2.4 城市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的现状及前景
        2.4.1 城市河流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现状
        2.4.2 城市河流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发展前景
    2.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3章 实例研究-以湘江长沙段为例
    3.1 城市河流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介绍
    3.2 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3.3 研究江段情况
        3.3.1 湘江概况
        3.3.2 湘江长沙段各评价指标情况
        3.3.3 研究地的主要生态与环境问题
    3.4 评价结果
        3.4.1 河流水体失衡
        3.4.2 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失调
        3.4.3 社会行为在局部和整体、经济和生态关系中的失调
第4章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4.2.1 控制和减少生态阻滞物质的输入
        4.2.2 增加水体中生态阻滞物质的迁移、转化和输出的途径和量
        4.2.3 加强对河流利用的统一规划和综合管理
        4.2.4 加强生态教育和宣传启发社会大众的生态意识
参考文献
致谢

(9)组合生物修复技术在黑臭河流污染治理工程上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河流黑臭现象
        1.2.1 我国河流黑臭污染的现状与危害
        1.2.2 黑臭水体类型
        1.2.3 导致河流黑臭污染的主要原因
        1.2.4 河流黑臭污染的形成机理
        1.2.5 河流黑臭的指标与评价
    1.3 河流黑臭污染治理方法概述
        1.3.1 常规治理方法
        1.3.2 曝气充氧技术
        1.3.3 生物修复技术
        1.3.4 人工湿地修复技术
        1.3.5 其他修复技术
    1.4 课题来源、目的及意义
        1.4.1 课题来源
        1.4.2 研究目的
        1.4.3 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贾河流域概况
    2.2 贾河污染状况
    2.3 实验材料
        2.3.1 底泥采集
        2.3.2 水样采集
        2.3.3 菌种来源及培养基选择
    2.4 实验装置
        2.4.1 初试装置
        2.4.2 中试装置
    2.5 实验方法
        2.5.1 底泥污染释放
        2.5.2 微生物的筛选、培养和降解
        2.5.3 组合生物工艺中试
    2.6 实验仪器和试剂
        2.6.1 仪器
        2.6.2 试剂
    2.7 分析方法
        2.7.1 常规指标的测定
        2.7.2 异养细菌计数
        2.7.3 氨化细菌计数
        2.7.4 硝化细菌计数
3. 贾河纳污能力及排污总量控制分析
    3.1 贾河流域污染现状
    3.2 水质模型选择
        3.2.1 一维水质模型
        3.2.2 污染源集中概化纳污能力计算模型
    3.3 参数的确定
        3.3.1 断面设计流量
        3.3.2 断面设计流速
        3.3.3 综合自净系数
        3.3.4 污染物本底浓度
        3.3.5 水质目标与控制参数
        3.3.6 水体纳污能力
    3.4 污染源总量控制对策
    3.5 小结
4. 环境因子对底泥释放有机质的影响
    4.1 溶解氧的影响
    4.2 温度的影响
    4.3 PH的影响
    4.4 小结
5. 隆解底泥有机质微生物的筛选和降解条件研究
    5.1 菌种的富集、分离、鉴定和复配
        5.1.1 菌种的定向富集培养
        5.1.2 菌种的分离与鉴定
        5.1.3 菌种的复配
        5.1.4 菌种的培养
    5.2 降解条件分析与优化
        5.2.1 投加菌量及环境条件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
        5.2.2 综合培养条件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
    5.3 小结
6. 组合生物技术修复黑臭河道中试
    6.1 处理工艺
    6.2 系统启动
        6.2.1 曝气复氧系统
        6.2.2 微生物处理系统
        6.2.3 人工湿地处理系统
    6.3 系统运行
        6.3.1 系统运行过程中温度、溶解氧的变化
        6.3.2 系统运行过程中微生物的变化
        6.3.3 系统运行效果
    6.4 小结
7. 结论与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湘江流域水环境评价与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流域水污染问题
    1.2 水污染控制规划发展
    1.3 课题研究背景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第2章 湘江流域概况
    2.1 湘江流域自然环境概况
    2.2 湘江流域的社会经济情况
第3章 湘江流域水质现状评价与污染源调查
    3.1 湘江流域水质现状评价
    3.2 污染源及污染物排放现状调查
    3.3 主要污染行业构成情况分析
第4章 流域污染源排污量预测
    4.1 污染源排污量预测方法
    4.2 预测结果
第5章 湘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
    5.1 规划总体指导思想
    5.2 水污染防治规划原则
    5.3 规划目标、指标
    5.4 污染物削减量的优化分配
    5.5 实现主要污染物削减目标的具体措施
    5.6 污染控制效果分析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湘江衡阳市段纳污能力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铀尾矿区土壤污染风险评价与管理研究[D]. 张宇.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9(08)
  • [2]湘江流域水量水质特征研究[D]. 刘文珺.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7(01)
  • [3]湘江流域水权交接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 傅晓华. 湖南农业大学, 2014(08)
  • [4]湖南承接产业转移的环境承载力研究[D]. 张巍. 湖南科技大学, 2012(06)
  • [5]湘江流域水资源配置研究[D]. 姚丹. 湖南师范大学, 2010(02)
  • [6]湘江与洞庭湖水体氮素时空变化特征及湘江水体中氮浓度预测方法研究[D]. 周九州. 湖南农业大学, 2010(08)
  • [7]贾河纳污能力及排污总量控制分析[J]. 朱健,王平,李扞东. 水资源保护, 2009(03)
  • [8]城市河流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 ——以湘江长沙段为例[D]. 罗辑. 湖南大学, 2009(01)
  • [9]组合生物修复技术在黑臭河流污染治理工程上的应用研究[D]. 朱健.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09(03)
  • [10]湘江流域水环境评价与防治研究[D]. 彭顺珍. 湖南师范大学, 2008(11)

标签:;  ;  ;  ;  ;  

湘江衡阳市段污染物接受能力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