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互联网改变了一切吗?(论文文献综述)
仝莹莹[1](2021)在《参与式文化视域下B站《红楼梦》剧迷弹幕话语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赵靓[2](2020)在《热词大数据:“新冠”疫期的舆情映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冠"疫情时期的网络热词记录、关联、呈现着疫情走向和社会民声,既可作为疫期社会的晴雨表,也是文学人类学意义上的舆情映照。本研究依托清博大数据、微博、抖音、头条等网络平台,聚焦"新冠""封城""公卫"三个疫情热词及其数据信息,从语言、文学、人类学结合的跨学科角度对疫情与舆情的内在关联加以考察,分析社会情绪与网络民声的多重表现,透视舆情背后的社会动因和人心所向,探讨行之有效的人文关怀和引导方向。
罗小红[3](2020)在《自我认同与幸福表达 ——医美者的网络自我呈现过程与影响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以戈夫曼的自我呈现理论为基础,采用文本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重点探讨医美者在网络自我呈现过程中的角色扮演、呈现策略情况,阐释影响呈现的因素与呈现的影响,尝试挖掘医美者的网络自我呈现在移动传播时代下的新特征。研究发现:医美者的网络自我呈现与网络技术提供的可能性,形成了一个很好的对接。个体特征、目标观众、经济等因素相辅相成,使其网络自我呈现更具复杂性。在记录生活、晒心情、求支持等动机驱使下,医美者最常扮演分享体验型、表达价值型、获取支持型、追忆往昔型四类社会角色,由此塑造出追求身体自主权的自我、认同变美后的自我、渴望他人肯定的自我等人设。医美者的网络自我呈现策略、角色扮演类型随医美恢复时间发生转换。医美者前期多用真实呈现策略,采用更主动且突破禁忌式的技巧,将个体的医美信息从私密领域放置线上公共领域;后期多用积极呈现策略,重点突出身体、心理、生活等方面的正向改变。通过前后对比,医美者呈现的人物形象特征从自卑变为自信、甚至自恋。在角色扮演和与他人的互动中,医美者寻求自我认同、提升幸福感的目的得以实现。推及社会,一方面,呈现的积极内容有助于消解大众对医美者的刻板印象和偏见。但同时,从自卑到自恋的转变,在某种程度上反而固化大众对该群体的刻板印象。另一方面,神话医美容易传播“颜值即资源”的错误观念,加重大众的“颜值焦虑感”。
余云露[4](2020)在《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职业困惑的叙事研究》文中提出现代教育变革越来越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小学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启蒙者和促进者,其使命高远,责任重大。越是渴求学生成长的教师越会看到职业生活中的困扰、迷惑与不足,只有勇敢地走出职业困惑才能获得新的专业成长。因此关注小学教师,关注他们的职业困惑,显得尤为迫切。采用叙事研究的方法,倾听教师个人的声音,真正走近教师的职业困惑故事,更能反映教育真实的情境和体现实践视野中教师发展的真切意义与价值,同时也可以为读者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间。本研究运用叙事研究的方法,讲述了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职业困惑的故事,并探讨了这些职业困惑故事所带给我们的启示。研究主要采用访谈法、观察法、实物收集法和文献分析法等具体的研究方法获取大量的一手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和编码。本文选择了一位有16年教龄且经验较为丰富的小学语文优秀教师——L老师作为研究对象,用“叙事”的方式呈现了L老师在其十余年教师生涯中所遇到的职业困惑及其如何解决职业困惑的46个系列故事,并对故事进行了更细致的梳理、归类。在此基础上,对L老师职业困惑的内容、职业困惑的解决方式及其职业困惑产生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客观的分析。研究发现,不同阶段的L老师有着不同的职业困惑,而这些职业困惑大多与教师自身有关、与学生有关、与家长有关以及与学校有关。导致L老师产生职业困惑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内部影响因素包括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薄弱、自我认知存在局限、初期的教学实践经验不足、心理承受能力较低以及专业发展水平不高。外部影响因素则与社会环境、学校因素以及家庭因素密切相关。通过研究得到的启示:教师的“自身力量”和外部“重要力量”是L老师走出职业困惑的两个主要“力”。教师在“自身力量”上,借助自身的努力,需要拥有内驱力、成为反思者、完善学习力、学做行动者和提高沟通力以及生成研究力。同时也应该在心理上和实践中通过自身的修炼走出职业困惑。在外部“重要力量”中,重要人物和关键事件以及重点读物也会帮助教师走出职业困惑。
张雪[5](2020)在《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儿童交通安全教育 ——教学效果和影响因素探究》文中提出社会经济的高速增长促进了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而道路交通安全问题始终威胁着儿童的生命安全,儿童行人步行安全成为全球面临的公共卫生挑战。但相较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儿童行人面临着更高的道路安全风险,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得城乡地区儿童面临不同的道路交通安全挑战。因此,在中国开展有效的儿童行人交通安全教育培训已经刻不容缓。然而,尽管迫切需要有效的行人安全教育干预,但是当前基于学校的儿童安全教育教学活动往往在改善儿童行人实际安全行为和促进交通安全知识方面一直是无效的。近年来,虚拟现实技术不断完善的技术特性和持续降低的应用成本,使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探索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创新应用。虚拟现实技术成为道路交通安全教育领域中一种创新性的安全教育培训工具。虚拟现实技术因其沉浸性、交互性和想象性特征,为拓展交通安全学习空间、创新交通安全教育模式以及提升学习效果提供了可能。因此,对虚拟现实技术支持的儿童行人交通安全教育进行系统探究有助于检验其在解决行人交通安全教育问题方面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对指导我国儿童交通安全教育教学实践的改革与创新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然而,现阶段尚缺乏将虚拟现实技术特性和教学理论有机整合的设计研究和效果检验。基于此,本文在梳理探究式教学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虚拟现实技术的学习能供性,对虚拟现实技术支持的交通安全教育学习环境进行了设计与开发。采用准实验研究的方法对湖北省市中心、市郊以及乡镇地区三所小学的一至三年级儿童在该学习环境中的学习效果和体验进行定量和定性数据的分析,并对虚拟现实教学干预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进行进一步的调查探索,研究内容包含四个方面:第一,从技术和理论角度对儿童交通安全教育教学干预展开设计与开发。将全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与探究式教学理论有机整合,针对儿童交通安全教育的具体需求,对虚拟现实技术支持下的教学干预进行设计与开发。第二,聚焦诊断分析儿童行人在虚拟现实环境中的认知特点和行为习惯。展开虚拟安全教育的分组教学实验研究,利用行为量化数据和质性访谈数据确定儿童步行时具有哪些常见的错误道路交通行为、了解儿童做出错误道路交通行为背后的原因以及探究市中心、市郊以及乡镇地区学校儿童的行为差异性。第三,验证虚拟现实技术支持的儿童交通安全教育的教学效果。基于虚拟现实交通安全教育教学实验的学习表现结果和6个月后进行的学习体验追踪调查这两个方面评估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儿童道路交通安全教育项目的教学效果。第四,探索虚拟现实技术支持的全沉浸式交通安全教育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通过对儿童行人人口学特征和家庭背景等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结合儿童所在家庭对于道路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情况,对虚拟现实教学干预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索及比较分析。研究结果有以下两点发现:(1)虚拟现实是一种有效的儿童行人交通安全教育和培训工具。一方面体现在虚拟现实技术在诊断儿童错误道路交通行为方面的有效性。儿童行人普遍存在如注意力不集中直接横冲马路、绿灯闪烁时直接过马路、过马路前不检查交通状况等正确率低于30%的错误道路交通行为。而产生这些错误道路交通行为的潜在原因包括儿童缺乏对具体路标的认知、缺乏对交通规则全面的认识、对交通规则的误解以及缺乏成年人的日常监督和指导。另一方面体现在虚拟现实技术在修正儿童错误道路交通行为方面的有效性。结合教师个性化的安全指导和重复的练习,儿童行人第二次在虚拟学习环境下完成任务时“直接冲向马路”和“红灯或绿灯闪烁状态直接闯马路”的行为表现有所改善,儿童整体的行为表现显着提高。另外,通过对教学效果的追踪检验发现儿童交通安全知识的获得、安全意识的提高。(2)成长环境、父母的教育水平、家庭经济水平、家用车数量等社会经济地位对儿童在虚拟现实技术支持的交通安全教育中的学习表现和学习体验没有显着影响。而年级水平和儿童去往学校的随行方式是显着预测学习表现的影响因素,关于儿童道路安全教育的家庭观、被接送的交通方式和去往学校的路途时间是显着影响学习体验的影响因素。
李宁[6](2020)在《刘慈欣科幻小说的审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刘慈欣是中国新生代科幻小说主要代表作家。科幻小说在社会视野中一直处在相对边缘的位置,刘慈欣的作品却赢得了学界和公众的广泛关注,“刘慈欣热”的出现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话题。科幻小说的审美不仅包括小说中呈现出的审美元素,也包含了整个作品的诞生和接受过程。文本欣赏的创作过程可以概括为由背景(世界)到文本(作品)的显现过程,接受过程可以概括为从作者到读者的传递过程,它们内容则集中表现为诸多审美元素的呈现。背景影响文本的形成,刘慈欣科幻小说的诞生有其坚实的现实基础和中外文学背景。科学技术的发展影响了人们认知世界的方式,特定的历史背景又使刘慈欣的科幻小说呈现出一种危机中的进取精神。科幻小说的发展史奠定了其审美内容的基础,国内科幻小说的历史也让读者乐于接受一种简练经典的科幻风格。文本从背景中脱胎而出的,文本的内容和形式决定了审美意象和审美形态。刘慈欣的科幻创作围绕科技、人、背景三元素,其作品的审美意象则可概括为全能的科技形象、矛盾的人物形象和变幻的世界形象。从文本形式的语言、媒介、结构出发,作品的审美形态呈现出单纯与复杂、冷静与热烈、流畅与阻塞等状态。作品的创作是审美之始,刘慈欣希望在作品中歌颂科学和技术之美,试图通过构建技术时代的预言来实现这一审美目的。具体来说,他试图通过强调科技内容、超越人的自恋视角、构建具有美感的社会等方式,实现科技的美感、完整的故事体验以及震撼的阅读体验等。作品的接受是审美之终,读者对刘慈欣科幻小说的接受经历了审美经验的变化,即从阅读科幻故事出发,进而深刻反思人、自然与科技的三重关系。同时,读者在作品中体验到矛盾的美感:不定的渺小感与力量感、相融的孤独感和安定感、两面的毁灭感与创造感等。刘慈欣科幻小说的审美是一个历史的具体的过程,以其独特的审美价值、科学和伦理价值,表现了中国科幻小说所可能具有的艺术魅力。刘慈欣的作品在时代的概括性、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性、意图的表现性、效果的可感性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而作品中洋溢着的对艺术和技术的热爱、强烈的英雄主义气概以及对理想社会的向往等,则使人在技术之外感受到人性的温暖。
袁淑真[7](2019)在《目的论视角下的科普文本翻译 ——以《预测机器:人工智能的简单经济学》的汉译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球化的逐步深入,科技日新月异,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科普文本翻译作为人们了解国内外最前沿科技的重要途径,在国际科技信息交流与传播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媒介作用。如何使得科普文本得到客观准确的翻译,已成为当今科技翻译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重点和难点。本论文以《预测机器:人工智能的简单经济学》(PrEiction Machines:The Simple Economics oq Artificial Intelligence)这一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科普性文本(科技文本的一种)的汉译为例,采用从整体到局部的描述性研究方法,通过将宏观层面的翻译目的和文本功能再现与微观层面的用词原则及句法和篇章重构相统一,旨在探讨用目的论指导科普文本翻译实践的可行性。本论文包括引言,主体和结论三大板块,论文主体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对目的论进行概述并分析其指导科普文本翻译的可行性;第二部分主要全面地分析原文本的语言特点;第三部分是本论文的重点:其将目的论翻译理论应用到科普文本翻译的具体操作及问题的处理之中,并从中归纳总结翻译策略与技巧。本文的结论是:在翻译科普文本时,译者应明确翻译目的,努力在最大程度上还原原文信息,同时,译文只有让读者易于理解和接受,才能真正实现其在译语文化环境中的预期功能和目的,从而向大众普及科技知识,促进科技交流与创新。本文通过列举具体实例并分析相应的翻译策略,旨在为从事科普文本翻译的译者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以促进科普文本翻译质量的提高。
刘舸[8](2019)在《《啥是佩奇》凭啥火爆刷屏?》文中认为新年伊始,一部5分钟的短视频《啥是佩奇》引爆了国内的社交媒体。媒体融合,大众媒体纷纷向互联网进军,但首先要搞清楚在网络传播语境下大众需要什么样的传播产品。本文分析《啥是佩奇》成功的原因,提出五点可借鉴之处:用讲故事的方式做宣传、抓住短视频的风口以及把握情感融通、平民视角、"小、大、正"的传播准则。
本杰明·珀西,姚人杰[9](2019)在《暗网》文中认为《俄勒冈人报》女记者莱拉?·?福尔肯发现,十年前连环杀手杰里米?·?图斯克居住的芸香公寓所在地块被地下城股份有限公司买下,奇怪的是,她哪儿都查找不到这家公司的资料。莱拉去芸香公寓实地调查,闯入工地后,发现了一个可疑的坟冢挖掘现场,一伙神秘人在那儿挖掘出一些畸形的骸骨。莱拉被对方发现,她慌乱之中拿了一只骷髅头,逃离了现场。当天晚上,特大风暴袭击波特兰,造成大面积停电,一股与暗网有关的神秘势力趁机作祟。一对情侣在公寓内遇害,凶手在墙上留下了血手印。迈克?·?朱尼珀是疲惫的旅者庇护所的管理员,有着不为人知的过往。他发现一种名叫猎犬的怪物再现人间,知道黑暗正在袭来。正当记者莱拉继续深挖骷髅头来历之时,神秘势力为了夺回骷髅头,派出了猎犬追杀,后来又劫持她的甥女汉娜作为要挟。真相渐渐清晰,邪恶组织不仅长期利用互联网收集情报,更妄想在万圣夜打开地狱大门,用蠕虫病毒将人类变成行尸走肉。正义与邪恶的大战在波特兰启幕……
赵瑞华[10](2018)在《浅谈融媒时代新闻业的“变”与“不变”》文中认为移动互联网大潮冲击下,新闻业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变化。传统新闻学是否还适用于今天融媒时代或社交媒体时代的新闻操作?在人人谈"变"的时刻,本文反思并梳理了新闻业一些"重要"但"没变"的东西,以期网络时代新闻人能以一种更冷静、更成熟、更平和的心态应对已经发生或将要发生的各种变化。本文认为,融媒时代,新闻业至少有三个重要的方面并没有改变且值得关注:首先,新闻媒体的核心功能及根本使命没有改变;其次,新闻学的基本原理、价值判断和技巧没有改变;再次,"内容"依然是媒体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二、互联网改变了一切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互联网改变了一切吗?(论文提纲范文)
(2)热词大数据:“新冠”疫期的舆情映照(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新冠”疫情:从关键词看网络舆情和走势 |
1.网络舆情汇总 |
2.网络舆情走势 |
3.发布媒体分布 |
4.舆情相关地区 |
二、“封城”反应:从关键词看社会情绪和民声 |
1.热词事件背景 |
2.发布性别差异 |
3.舆论情绪走势 |
4.舆论情绪分布 |
三、“公卫”传播:从关键词看热度对应和关联 |
(一)网络热词的生成 |
(二)网络热词的对应 |
(三)网络热词的属性 |
1.中性情绪舆情 |
2.正面情绪舆情 |
3.负面情绪舆情 |
(四)网络热词的关联 |
1.情境类:疫情、肺炎、病毒、冠状病毒、医疗 |
2.专有类:中国 |
3.施动类:国家、社会、企业、部门、组织、人民、人员 |
4.动作类:情况、措施、机制、责任、信息 |
四、结语 |
(3)自我认同与幸福表达 ——医美者的网络自我呈现过程与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医疗美容研究 |
第二节 网络自我呈现研究 |
第三节 研究述评 |
第二章 研究思路、内容、设计 |
第一节 研究思路 |
第二节 研究内容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第三章 受访者基本情况 |
第一节 个体特征 |
第二节 医美信息接触 |
第三节 医美经验 |
第四章 受访者网络自我呈现的动机与平台 |
第一节 呈现动机多元化 |
第二节 在弱关系平台主动披露 |
第五章 受访者网络自我呈现的过程 |
第一节 舞台场景 |
第二节 角色扮演的类型与策略 |
第三节 与观众的互动 |
第六章 受访者网络自我呈现的影响因素 |
第一节 个体特征对自我呈现起决定作用 |
第二节 目标观众决定自我呈现的整体趋向 |
第三节 经济成为影响自我呈现的新诱因 |
第七章 受访者网络自我呈现的影响 |
第一节 对受访者的影响 |
第二节 对互动观众的影响 |
第三节 对社会的影响 |
第八章 研究结论、建议、不足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建议 |
第三节 研究不足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调查问卷 |
附录2 访谈提纲 |
附录3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4)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职业困惑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小学教师肩负着时代的重任 |
1.1.2 小学教师职业困惑的状况亟待关注 |
1.1.3 个人兴趣指向 |
1.2 研究意义与研究目的 |
1.2.1 研究意义 |
1.2.1.1 理论意义 |
1.2.1.2 实践意义 |
1.2.2 研究目的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教师职业困惑的相关研究综述 |
1.3.2 国内教师职业困惑的相关研究综述 |
1.3.3 已有研究的局限性及本研究的不同之处 |
1.4 核心概念界定 |
1.4.1 小学教师 |
1.4.2 教师职业困惑 |
1.4.3 叙事研究 |
第2章 研究设计 |
2.1 研究内容 |
2.2 研究思路 |
2.3 研究方法的选择 |
2.4 获取资料的方式 |
2.4.1 访谈法 |
2.4.2 观察法 |
2.4.3 实物收集法 |
2.4.4 文献分析法 |
2.5 研究的伦理、效度和推广度 |
2.5.1 研究的伦理 |
2.5.2 研究的效度 |
2.5.3 研究的推广度 |
第3章 L老师职业困惑的系列故事 |
3.1 素描:关于L老师与N小学 |
3.2 起点:初任的我困惑重重 |
3.2.1 第一年,困惑接踵而至 |
3.2.1.1 教学成了第一道难关 |
3.2.1.2 如何找寻教师尊严? |
3.2.1.3 师生关系的“远”与“近” |
3.2.1.4 怎样面对不听话的你? |
3.2.1.5 家长这道坎儿,能否迈过去? |
3.2.2 第三年,那些深刻记忆 |
3.2.2.1 如何上好公开课? |
3.2.2.2 怎样提升教科研能力? |
3.2.2.3 教师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 |
3.2.2.4 怎样打造优质高效课堂? |
3.2.2.5 遭遇学校不公平,怎么办? |
3.3 行走:成长的我面对迷茫 |
3.3.1 第六年,问题是生长的希望 |
3.3.1.1 谁来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 |
3.3.1.2 如何处理好同事关系? |
3.3.1.3 关于学校文化的迷思 |
3.3.2 第十年,追寻困惑的轨迹 |
3.3.2.1 怎样跟上网络时代的发展? |
3.3.2.2 小学教师如何摆脱“小学教师”? |
3.3.2.3 变味的班级群,怎样回到正轨? |
3.3.2.4 小学教师就要被人瞧不起吗? |
3.4 沉淀:现在的我依旧困惑 |
3.4.1 这几年,又生新的困惑 |
3.4.1.1 发现学生早恋,怎么办? |
3.4.1.2 家长的焦虑,有解吗? |
3.4.1.3 如何转化班级后进生? |
3.4.2 如今,在困惑中不断起航 |
3.4.2.1 教材更换带来的挑战 |
3.4.2.2 一天能有四十八小时吗? |
3.4.2.3 作业需要改革吗? |
第4章 L老师职业困惑故事的分析 |
4.1 对L老师职业困惑内容的分析 |
4.1.1 与自身有关的职业困惑 |
4.1.2 与学生有关的职业困惑 |
4.1.3 与家长有关的职业困惑 |
4.1.4 与学校有关的职业困惑 |
4.2 对L老师职业困惑解决方式的分析 |
第5章 L老师产生职业困惑的影响因素 |
5.1 内部影响因素 |
5.1.1 专业理论知识薄弱 |
5.1.2 自我认知存在局限 |
5.1.3 教学实践经验不足 |
5.1.4 心理承受能力较低 |
5.1.5 专业发展水平不高 |
5.2 外部影响因素 |
5.2.1 社会环境 |
5.2.2 学校因素 |
5.2.3 家庭因素 |
第6章 叙事背后的思考:教师如何走出职业困惑 |
6.1 对教师自身力量的思考 |
6.1.1 自我努力的方向 |
6.1.1.1 内心的主动觉醒——拥有内驱力 |
6.1.1.2 成长的有力抓手——成为反思者 |
6.1.1.3 知识的有效储备——完善学习力 |
6.1.1.4 发展的快乐源泉——学做行动者 |
6.1.1.5 交流的美好艺术——提高沟通力 |
6.1.1.6 教育的不断创新——生成研究力 |
6.1.2 自我修炼中成长 |
6.1.2.1 心理上走出职业困惑 |
6.1.2.2 实践中走出职业困惑 |
6.2 对外部重要力量的思考 |
6.2.1 给予充分帮助——重要他人发挥积极作用 |
6.2.2 创造无限可能——关键事件促我不断前进 |
6.2.3 传递更多光亮——对我影响深远的重点读物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与合作教师的访谈提纲 |
附录2:与合作教师所任教班级学生的访谈提纲 |
附录3:与合作教师所任教班级家长的访谈提纲 |
附录4:学生的自由作文 |
附录5:给同学们的感谢信 |
附录6:我的田野日记选 |
附录7:图片汇集 |
附录8:致L老师的信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5)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儿童交通安全教育 ——教学效果和影响因素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 研究意义与创新 |
1.5 论文组织结构 |
2 文献综述 |
2.1 虚拟现实技术概述 |
2.1.1 虚拟现实的定义与分类 |
2.1.2 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历程与应用概况 |
2.2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交通安全教育的相关研究 |
2.2.1 虚拟现实技术支持的学习环境设计研究 |
2.2.2 虚拟现实技术支持的交通安全教育的教学效果研究 |
2.2.3 虚拟现实技术支持的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研究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情境 |
3.2 研究对象 |
3.3 研究过程 |
3.4 数据收集与工具 |
3.5 数据分析方法 |
4 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
4.1 安全行为诊断 |
4.2 决策原因探析 |
4.3 教学效果验证 |
4.3.1 学习表现评估 |
4.3.2 学习效果追踪 |
4.4 影响因素探究 |
4.4.1 影响学习表现的潜在因素 |
4.4.2 影响学习体验的潜在因素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总结 |
5.2 研究发现与建议 |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儿童行人交通安全教育教学实验知情同意书 |
附录2 实时观察清单 |
附录3 访谈提纲 |
附录4 调查问卷 |
附录5 交通安全知识测试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及发表论文 |
致谢 |
(6)刘慈欣科幻小说的审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刘慈欣科幻小说的背景分析 |
第一节 刘慈欣科幻小说的现实基础 |
一、技术发展状况 |
二、社会现实 |
三、科技统治的危机世界 |
第二节 刘慈欣科幻小说的中外文学背景 |
一、源流:西方科幻小说 |
二、继承:中国科幻小说 |
第二章 刘慈欣科幻小说的审美内容分析 |
第一节 内容与审美意象 |
一、全能的科技 |
二、矛盾的人物 |
三、变幻的世界 |
第二节 形式与审美形态 |
一、单纯与复杂的冲突 |
二、冷静与热烈的冲突 |
三、流畅与阻塞的冲突 |
第三章 刘慈欣科幻小说作者的审美观念 |
第一节 古典式故事体验与科技之美的统一 |
一、奇丽与崇高的科学之美 |
二、宏大与精密的技术之美 |
三、古典式的故事体验 |
四、震撼与余味 |
第三节 构想技术时代的预言 |
一、探索硬科幻 |
二、超越人类的自恋视角 |
三、构建具有美感的社会 |
第四章 刘慈欣科幻小说读者的审美接受 |
第一节 刘慈欣科幻小说读者的接受概况 |
一、刘慈欣科幻小说的接受史 |
二、刘慈欣科幻小说读者的期待视野更新 |
第二节 刘慈欣科幻小说的审美效果 |
一、不定的渺小感与力量感 |
二、相融的孤独感与安定感 |
三、两面的毁灭感与创造感 |
第五章 刘慈欣科幻小说审美价值及其它 |
第一节 刘慈欣科幻小说的审美价值 |
一、客观性审美价值 |
二、主观性审美价值 |
第二节 刘慈欣科幻小说的科学价值与伦理价值 |
一、科学价值 |
二、伦理价值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
附录Ⅱ |
致谢 |
(7)目的论视角下的科普文本翻译 ——以《预测机器:人工智能的简单经济学》的汉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
摘要 |
ABSTRACT |
Chapter Ⅰ Introduction |
1.1 Research Background |
1.2 Research Significance |
1.3 Thesis Structure |
Chapter Ⅱ Theoretical Review |
2.1 Skopos Theory and Three Rules |
2.2 Literature Review on theTranslation of Popular Science Text under Skopos Theory |
Chapter Ⅲ Language Features of Popular Science Text and the Feasibility of Skopos Theory |
3.1 Language Features of Popular Science Text |
3.1.1 Lexical Features |
3.1.2 Syntactic Features |
3.1.3 Discourse Features |
3.2 The Feasibility of Skopos Theory to Popular Science Text |
Chapter Ⅳ Application of Skopos Theory to the Translation of Prediction Machines: the Simple Economics of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4.1 Translation at Word Level |
4.1.1 Translation Strategies for Normalization |
4.1.1.1 Conversion from Noun to Verb |
4.1.1.2 Conversion from Noun to Adjective |
4.1.1.3 Conversion from Noun to Adverb |
4.1.2 Translation Strategies for Connotative Expression |
4.1.2.1 Generalization |
4.1.2.2 Specialization |
4.1.3 Translation Strategies for Inflection |
4.1.3.1 Covert Translation |
4.1.3.2 Overt Translation |
4.2 Translation at Sentence Level |
4.2.1 Translation Strategies for Sentences with Attribute Postpositive |
4.2.1.1 Sequential Translation |
4.2.1.2 Reverse Translation |
4.2.2 Translation Strategies for Compound Sentences |
4.2.2.1 Division |
4.2.2.2 Integration |
4.3 Translation at Text Level |
4.3.1 Coherence in Discourse |
4.3.1.1 Semantic Coherence |
4.3.1.2 Logical Coherence |
4.3.2 Equivalence in Style |
Chapter V Conclusion |
References |
Appendix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啥是佩奇》凭啥火爆刷屏?(论文提纲范文)
一、用讲故事的方式做宣传 |
二、抓住短视频的风口 |
三、引起共鸣的是情感融通 |
四、平民视角最有贴近属性 |
五、“小、大、正”是传播产品成功的钥匙 |
六、结语 |
(9)暗网(论文提纲范文)
楔子 |
第一章 |
第二章 |
第三章 |
第四章 |
第五章 |
第六章 |
第七章 |
第八章 |
第九章 |
第十章 |
第十一章 |
第十二章 |
第十三章 |
第十四章 |
第十五章 |
第十六章 |
第十七章 |
第十八章 |
第十九章 |
第二十章 |
第二十一章 |
第二十二章 |
第二十三章 |
第二十四章 |
第二十五章 |
第二十六章 |
第二十七章 |
第二十八章 |
第二十九章 |
第三十章 |
尾声 |
四、互联网改变了一切吗?(论文参考文献)
- [1]参与式文化视域下B站《红楼梦》剧迷弹幕话语实践研究[D]. 仝莹莹.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21
- [2]热词大数据:“新冠”疫期的舆情映照[J]. 赵靓.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4)
- [3]自我认同与幸福表达 ——医美者的网络自我呈现过程与影响研究[D]. 罗小红. 暨南大学, 2020(04)
- [4]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职业困惑的叙事研究[D]. 余云露.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0)
- [5]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儿童交通安全教育 ——教学效果和影响因素探究[D]. 张雪.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6]刘慈欣科幻小说的审美分析[D]. 李宁.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目的论视角下的科普文本翻译 ——以《预测机器:人工智能的简单经济学》的汉译为例[D]. 袁淑真.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8]《啥是佩奇》凭啥火爆刷屏?[J]. 刘舸. 中国广播, 2019(05)
- [9]暗网[J]. 本杰明·珀西,姚人杰. 译林, 2019(03)
- [10]浅谈融媒时代新闻业的“变”与“不变”[J]. 赵瑞华. 新闻知识, 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