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0年11月全国啤酒产量(论文文献综述)
郝云杉[1](2020)在《基于哈佛分析框架的Y啤酒公司财务报表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中国的啤酒行业具有百年历史,且近些年处于高速发展水平,取得了瞩目的成就。然而自2014年来,我国啤酒产量连续5年呈下跌的趋势,啤酒产业已趋近于饱和,低端啤酒的市场利润率大幅下跌,各大啤酒企业竞争激烈。啤酒业有别于其他产业,产品单位价值低,单位利润率少,消费面广且高频。因而,销量下滑会对该行业产生较大打击。这样的行业环境因素驱使下,部分啤酒企业业绩开始衰退,只能削减生产规模,以维持企业生存,更有甚者连年亏损。这些状况出现的根本原因就是企业面对突然变化的行业环境,没有及时调整企业战略,以至于企业的各项财务状况出现问题,企业战略与财务管理相分离,影响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这造成了企业对自身发展战略制定、财务状况分析、财务管理体制以及发展前景不明晰的局面。采用哈佛分析框架下的财务报表分析,能够真实、可靠地还原企业的经营状况,并对行业发展进行预测,及时调整战略的制定,以确保企业健康发展。本文选取案例分析对象Y啤酒公司具有典型意义,Y啤酒公司作为啤酒业先驱,却沦为行业的后进生,无法与行业领先企业保持相同的利润水平。对其战略及财务进行分析,找出企业存在问题,能够为其他同行业企业如何在这种行业背景下生存发展带来启示。综上,利用哈佛分析框架对Y啤酒公司进行财务分析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本文通过国内外对财务分析方法的研究现状汇总,指出传统财务分析方法的不足之处,提出哈佛分析框架的分析方法以及优势。通过对Y啤酒企业现存财务分析问题出发,提出了引入哈佛分析框架的必要性。并从战略、会计、财务以及前景分析四个方面综合分析。采用比率分析及趋势分析的方法,分析企业自身财务管理存在的缺陷;与同行业企业进行横向对比,明确企业的优劣势;并通过时间上纵向比较,对企业发展前景进行预测。本文由五章组成。第一章序言,说明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研究的方法内容;第二章:哈佛分析框架相关理论;第三章:啤酒业及Y啤酒公司现状;第四章:展开哈佛分析框架的Y公司财务分析;第五章:得出结论。战略方面,企业主要盈利收入来源过于单一化;企业应当采取多元化经营策略,并且开发具有市场优势的产品,避免行业情况下滑时所要面临的财务风险。会计方面,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主观性过强,发现企业在存货、应收账款、固定资产的减值计提存在一定问题,财务数据失真,不利于企业进一步的财务分析;企业应当加强财务管理意识并且完善内控制度,以提高公司财务数据真实性。财务方面,企业资金分配存在问题,存货周转能力低下,企业盈利能力也较为欠缺;在企业不具备资本优势时,一定要对资金使用合理规划,将投入产出最大化。在制定原材料产销计划时,不可以经验数据或历史数据制定预算规划,企业需要实时关注市场情况,合理规划,以达到产销平衡状态。前景方面,虽然啤酒销量短期内无法回升,但啤酒成本有望下降,并且,啤酒行业已步入发展新阶段,企业需要通过电商线上模式,扩大销售渠道以提高自身利润点。综上,通过哈佛框架财务分析,发现Y啤酒公司存在问题,能够为同行业企业带来启示。
吕天石[2](2019)在《民国时期天津生活类洋货贸易变迁研究(1912-1937)》文中研究说明天津自1860年开埠以来,逐渐成长为华北地区最重要的进出口港口。至民国时期,天津已经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洋货进口港。天津港的贸易数据成为反映华北地区经济的重要晴雨表。本文在经济全球化的视角下,梳理了1912年至1937年间的天津港进口贸易的各项有关数据,以洋货为抓手深入研究了其在津的进口转运情形、销售流程、售价、商家、消费群体等多种因素,探讨了天津港口贸易与民众生活的互动关系。民国时期天津港进口的洋货涵盖了纺织品、食品、五金、工业制品、建筑材料、生活用品、交通工具、燃油类等几大类。本文的研究主体部分按衣、食、住、行这民众日常生活的四方面来分别选取了一些代表性的进口商品,且多为近代工业制成品作为研究抓手。同时运用大量档案、报刊广告与图表等资料加以阐释民国时期天津港洋货贸易与民众生活变迁之间的关系。在“衣”部分,笔者研究了天津港进口的纺织品、成衣、鞋帽与日化用品,探究了这些商品与民众身体变迁的关系。“食”部分则通过研究天津港的进口食品与药品贸易,从而探究这些商品与民众餐饮习俗变迁的关系。“住”的部分通过研究一些与民众居住空间有关的近代特色洋货产品在天津港的进口情形及华北地区的销运情况,探讨了天津港进口贸易与民众生活空间之间的关系。“行”的部分研究民众出行与沟通。这一部分主要研究交通工具、通讯传媒设备与民国时期华北民众的交通方式与沟通方式的变迁。观察进口商品货物类型的变化,则呈现出以纺织品、食品为重点向以工业制成品、交通工具为重点的转变趋势。而进口来源国别的变化趋势更是非常明显,即由英、德、法等老牌欧洲国家向日、美、苏等亚太地区国家,尤其是日本转变。纵观1912年至1937年二十余年间天津港进口贸易,棉布、成衣、日化产品等生活用品改变了民众的衣着与穿戴;面粉、糖类等食品原料或制成制品的进口改变了民众的餐饮习惯与消费意识;五金、机器、电料等则改善了民众的居住空间与生存条件;车辆与通讯工具的进口更是显而易见的提高了民众的沟通效率。然而港口贸易的繁盛之下还有许多幻象。首先就是关税主权的丧失使得海外贸易收入并不能用来改善民生,而正常的中外贸易本身就已经是外国压迫的产物,这就意味着再辉煌的贸易数额都只能是虚假的繁荣。其次在华北地区的城市与乡村之间,城市各阶层之间,洋货所带来的影响都存在着显着的差别。大部分普通民众不可能享受到所有进口产品的红利,只能停留在个别进口货品的使用这一层次。第三个幻象来自于洋货与国货的竞争关系。洋货的进口对于民族工业而言有两方面作用:从正面驱动力而言,各类进口产品先进的技术启发了国货的改良,进口机器与外国技师的到来更是直接提升了民族工业的生产力;而从反面来看,摧毁民族产业的罪魁正是大量倾销的外国货品。最后,日本因素不容忽视,日本势力在华北地区先倾销后走私的经济侵蚀政策严重破坏了天津港口正常的洋货贸易。至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前,天津港进口的商品已经全面呈现了由欧美货品向日本货品的趋势。民国时期,天津港进口洋货与华北民众的生活变迁有很大关联性。虽然还存在很多幻象,但这些商品毕竟能够开一时风气之先,为华北地区的民众打开了近代化生活的大门。
张斌[3](2019)在《百威英博(中国)公司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市场属全球最大的啤酒消费市场,约占全球啤酒消费量的25%。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开数据显示,自2013年我国啤酒产量达5061.6万千升的顶点之后,我国啤酒市场的消费需求量达到顶点,啤酒产量开始见顶回落。2018年,我国啤酒产量跌至3812.2万千升,较2017年4401.5万千升下滑13.39%。我国啤酒产业发展至现在已经达到成熟期,啤酒行业前五大品牌(华润啤酒、青岛啤酒、百威英博、燕京啤酒、嘉士伯)CR5(行业集中度)超过70%,行业同时也在进行扩张中。据Global Data数据显示,2018年,按销售额计算,百威英博(中国)公司市场排名第一,并以啤酒销售额及销量计算,在高端及超高端啤酒类别合计排名第一。在如此剧烈的竞争环境下,百威英博(中国)公司能积极适应环境的变化,改变以往的旧模式,调整营销策略实现企业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仍然保持逆势增长。在此基础上,本文选择了全球最大的啤酒生产商和规模最大的百威英博集团的中国公司作为研究案例,探讨了百威英博(中国)公司在内部和外部竞争环境中的营销路径,以及在中国市场上取得成功的营销策略及营销模式,为我国本土啤酒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实践参考。论文先介绍了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运用了文献参考法、案例研究法、对比分析法对STP理论、4PS营销理论、PEST分析法和SWOT分析法、ECIRM战略模型等相关营销理论进行了叙述,然后运用理论模型对中国啤酒市场基本状况和趋势做出分析,重点研究了百威英博(中国)公司营销环境分析、百威英博(中国)公司营销现状及问题分析。在结合PEST分析和企业SWOT分析确定了百威英博(中国)公司营销策略的调整建议,从品牌、产品、促销、渠道、定价五个方面提出了策略调整建议。最后从组织系统建设、营销管理控制、人力资源建设、企业文化建设四个方面提出了策略保障措施。最后,介绍了百威英博(中国)公司的组织效率与企业文化落地确保营销策略以及营销模式的成功实施,为中国本土消费品企业、尤其是啤酒企业国际化营销提供借鉴意义。
岳耸[4](2020)在《FSTH啤酒公司产品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认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啤酒消费市场,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领先地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啤酒产品有了更多的需求,为了迎合老百姓口味,抢占啤酒市场的先机,各大啤酒厂商开始不断创新市场营销策略,针对不同消费阶层、不同消费口味的消费者推出多样化的啤酒产品。其中,作为抚顺当地最为出名的啤酒企业,FSTH啤酒公司如何凭借其独特的营销策略,找到了符合企业自身特点的最佳营销模式,创造了啤酒行业利润率最高的奇迹,为开拓更为广阔的啤酒市场有着很大的促进意义。对此,本文以FSTH啤酒公司为例,展开对FSTH啤酒产品市场营销策略的研究。首先,对市场营销的相关理论进行综述,具体提出营销策略,介绍SWOT分析法、波特五力模型理论、STP分析法、4P营销组合策略等相关理论;其次,针对FSTH啤酒公司的发展情况,运用波特五力模型理论分析FSTH啤酒公司现有竞争者、供应商、潜在进入者、替代品、购买者;接着,通过FSTH啤酒市场问卷调查,对抚顺当地啤酒消费者行为分析;然后,运用SWOT分析法围绕FSTH啤酒公司产品营销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FSTH啤酒产品区域营销策略和市场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最后,运用STP分析法,提出FSTH啤酒市场细分策略和目标市场地位,通过4P营销组合策略,从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等四个方面给出相应的解决建议,从而提高FSTH啤酒公司的营销水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
何柳[5](2012)在《中国台湾主要外贸市场从美国转移到祖国大陆的原因探析(1979-2008年)》文中提出近三十年来,台湾海峡两岸的经贸发展迅速扩大并日益深化。1992年,祖国大陆取代美国成为台湾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地。2002年,大陆取代美国成为台湾最大的出口市场。2003年起,大陆成为台湾最大的贸易伙伴。自此以后,祖国大陆取代美国成为台湾最大的贸易伙伴、最大的出口市场和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地。在这一过程中,台湾对大陆出口依存度持续升高,而对美国出口依存度则不断降低。台湾主要对外贸易关系发生了重大转移,改变了过去长期且高度依赖美国市场的局面。本论文针对这一现象,主要从1979至2008年间大陆对台政策、美台贸易的演变、台湾内部环境、国际经济环境等四个方面分析台湾外贸的主要市场从美国转移到祖国大陆的原因。论文的主体共有五个部分,包括四个章节和一个结语,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首先回顾了由50、60年代美国对台经济援助所开启的美台之间紧密的贸易关系,分析了“美援”对于美台经贸关系的深刻影响,以及之后美台之间投资、贸易情况。随后探讨了台湾外贸主要市场转移到大陆之后两岸间贸易与投资的现状。第二章主要探讨了改革开放以来祖国大陆对台政治、经贸政策对于台湾外贸主要市场转移所产生的影响。首先,回顾了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对台大政方针及台湾当局的因应政策、大陆对台贸易和投资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在此背景下,检视了台湾官方经贸政策的转变和台湾外贸关系的变化。大陆对台大政方针是两岸从隔绝走向互动的主导因素,也是两岸经贸往来发生发展的政治前提;大陆对台经贸政策开启并主导着两岸转口贸易和间接投资的发展,是两岸经贸往来的决定因素。在大陆优惠政策的推动下,从70年代末期开始两岸间的转口贸易开始起步,至80年代后期已经初具规模。从80年代后期开始,大陆给予台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引起了台湾对大陆投资的快速增长,台湾当局又有限地放松了台商赴大陆投资。在这种情况下,台湾企业将其海外生产基地逐渐扩展到中国大陆,由此导致对美直接出口的减少和对大陆出口半成品和机械设备的增加,台湾对大陆出口的扩大则伴随着其对美国出口的下降。所以,在台商投资的带动下,两岸间接贸易规模和数额有了突飞猛进地发展,以致最终大陆于2002年取代美国成为台湾最大的出口市场。第三章主要检视了1979至2008年这30年间,美台贸易关系的演变轨迹。从美国方面的因素探讨了台湾外贸主要市场转移的原因,并得出如下结论:虽然,就整体而言,美台贸易总额和规模在不断扩大,但其双边贸易的密切程度和依赖程度却在不断下降,美台贸易在各自贸易格局中的比重呈现出稳步下降的趋势。台湾外贸已经改变了过去片面倚靠美国市场的局面。第四章主要检视了近三十年来台湾经济发展内外环境的变迁。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探讨台湾内部政治、社会和经济转型以及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对于台湾外贸市场从美国转移到中国大陆的影响。政治转型和社会运动的频仍导致台湾经济发展受非经济因素的干扰日益严重,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稳定的社会环境不复存在;经济结构的转型也增加了经济增长的困境;区域经济一体化、集团化的快速发展,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压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取代竞争使得台湾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面临严峻挑战。两岸经贸的迅速发展适时地成为台湾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并且对其重要性与日俱增。随着两岸日益紧密的经贸合作格局不断扩大和深化,大陆市场最终取代美国市场成为支撑台湾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来源。结语部分主要总结了1979至2008年这三十年之间,台湾主要贸易对象从美国转移到祖国大陆的原因,分析了两岸经贸关系的加强对于未来两岸政治统一的影响,并且进一步指出台湾的经济前途在大陆。
闫沛禄[6](2012)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甘肃省玉门市产业转型对策》文中研究说明甘肃省玉门市是一座因石油开采而兴建的资源型城市,自1939年开发建设以来,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经济建设、我国石油工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是我国石油工业的摇蓝,“铁人精神”的发源地。经过70多年的发展,随着石油资源储量逐步枯竭,油田经济效益下滑,生存难以为继。如何通过产业转型,让这样一个在中国开发时间最早、发展历程最长的老油田实现成功转型,对打造“百年油城”,传承“铁人精神”,探索西部地区石油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合理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资源型城市的起源、主要特征和发展规律入手,认真梳理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研究成果,对美加澳、欧盟、日本、前苏联和我国辽宁阜新、黑龙江大庆、山西朔州、河南焦作等几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在转型中选择的模式、采取的措施、形成的体制、取得的效果进行了对比研究,总结了他们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通过上述研究发现,以往的转型研究,没有对资源型城市按照转型模式的选择进行科学分类,导致转型模式多种多样,无规律可寻。本文根据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基本要求和相关理论基础,对资源型城市转型模式进行了创新型分类,即分为:接续产业型、替代产业型、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混合型、服务业配套跟进型、整体迁移型五种类型,并对这五种类型城市产业转型的适用范围、转型条件、发展策略进行了论述,为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玉门市的经济结构特征、发展现状、转型前景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理性预测,运用规范研究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采用SWTO方法,对玉门市产业转型过程中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进行了理性分析,借鉴国内外其他城市转型经验,提出玉门要实现成功转型,需采用替代产业和接续产业混合的发展模式。在发展思路上,依托玉门油田的人才、技术和基础设施优势,延伸产业链条,发展石化、炼油等接续产业;依托玉门丰富的自然资源,大力发展风电、光电等新能源产业,培育新的增长极;依托玉门土地、水资源优势,发展壮大特色农产品种植和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产业转型巩固基础;依托玉门矿产资源丰富、环境容量大的优势,加快发展先进载能和矿产资源深加工产业,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依托玉门地位独特、资源丰富、人才聚集的优势,着力发展工业旅游、通道经济、物流配送、技术研发等配套服务业,扩大其在国民经济收入中的比重,确保实现可持续发展。
栾光辉,刘春凤,李崎[7](2011)在《啤酒产量的时间序列预测》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采用ARIMA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建立了全国啤酒产量预测的时间序列分析模型。为检验模型的预测能力,对2010年前八个月的全国啤酒产量进行预测,其相对误差为1.71%~10.88%。之后进一步对2010年9月至2011年12月各个月份的全国啤酒产量进行分析预测,得出2010年全年啤酒产量为4567.05万千升,2011年全年的啤酒产量可达4870.96万千升。
刁昳[8](2007)在《中国啤酒行业竞争态势和企业的动态竞争研究》文中指出《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强调以谋略取胜。同样在企业经营中,战略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存亡,足可见战略对于企业的重要性。在二十一世纪,企业时时刻刻处在一个变化的环境当中,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等都对企业的战略提出了新的挑战。在这样的环境下,企业必须重新审视、重新制定发展战略,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中取胜。因此战略管理一直是企业管理研究的重点,在战略管理中,有关动态竞争的研究又是焦点中的焦点。动态竞争理论主要是对企业层面企业间的竞争动力进行考察,主要以企业的具体行为为考察变量,对企业的竞争性行为做出解释,以期为企业在与对手地不断竞争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战略定位,并制定相应的竞争战略。本文以中国啤酒行业企业为研究对象,从动态竞争研究的两个方向-多点竞争和竞争互动展开研究。在进行正式研究之前,本文先对中国啤酒行业、企业现状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发现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啤酒生产和消费国,且中国啤酒产销量每年仍大幅增长,啤酒的产量与一个国家的人口和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正向相关关系。此外中国啤酒企业呈现明显的行业集中现象,企业的经济效益也是冰火两重天,行业利润主要集中于几家大的企业。接着本文以国外学者提出的权变模型为基础,从影响范围、市场密度、资源相似性和企业的相对规模四个方面对啤酒行业的企业进行了多点竞争情况的分析。通过分析可以看到中国啤酒行业呈现诸侯割据的局面,不同的啤酒集团掌控着不同的势力范围,在这些势力范围中,又以三大啤酒集团为最强。由多点竞争理论中的相互克制可以推断,这种势力范围的分配不会加剧三大集团之间的竞争,相反会使他们之间的竞争减弱。但是市场密度对于竞争的影响却是正向的,随着市场密度的增加,行业内企业间的竞争将会加剧。此外企业间的规模越接近他们之间的竞争将会随之减弱,而这种现象在规模相近的大企业之间尤其突出。资源相似性对于企业竞争的影响则会随着情况不同而不同。这一点在有关竞争互动的研究中就有所体现。在竞争互动的研究中,本文选取了中国啤酒行业的8家企业作为实证研究对象,提出6个假设,然后对中国啤酒行业8家企业6年397个竞争行为和821个竞争反应从竞争行为的影响范围、影响程度以及行为类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检验,最后得出结论。随着进攻性行为影响范围的增大,受攻击企业的回应数量将会增加,同时企业的回应速度也将加快。随着进攻性行为影响程度的增大,受攻击企业的回应数量也会增加,同时企业的回应速度也将加快。战术性行为通常会导致更多的企业作出快速的反应。上述研究的实证结果与某些学者研究的结论有所不同,这主要是由中国啤酒行业自身特点所决定的,因此这不是一个通用的结论。随着行业变化、行业内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上述结论可能也会发生变化,这也为其他学者的研究提出了新的研究方向。
冯春海[9](2006)在《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危机沟通策略研究 ——以食品药品企业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论文以危机发展阶段、利益相关者、危机沟通策略和危机沟通效果四个关键词为理论框架;选取四个典型个案:麦当劳(中国)“薯条风波”、巨能公司巨能钙“双氧水事件”、啤酒“甲醛风波”和强生公司“泰诺危机”。通过对每个个案的描述分析,多个个案的比较分析,作者试图寻找出食品药品企业在面临产品危机时,危机沟通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希冀以此警醒后来者,同时也对后续学术研究提供探索性研究准备。通过分析研究,本文最后得出若干结论:1、危机沟通战略化、常态化、制度化是企业战胜危机的必要条件。2、危机的平息并不意味着危机沟通管理的结束,事后沟通至关重要。3、品牌忠诚顾客是企业危机沟通的核心对象,是企业迅速渡过危机和恢复元气的重要筹码。4、企业价值观是企业制定和选择危机沟通策略的首要因素。5、改进策略是赢得消费者信任的利器。6、构建议题策略是与媒体进行危机沟通的上策。7、借力策略是与政府监管部门进行危机沟通的重要策略。8、迎合策略需要将企业利益与利益相关者利益有机融合。
毛国强[10](2003)在《珠江啤酒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中国啤酒产业进入90年代以来,产业内的竞争强度不断加大,中国啤酒产业集中度正不断加强,整个行业的竞争正由垄断竞争向寡头垄断发展。中国加入WTO后,国家对啤酒行业己无保护、鼓励或限制的特殊政策,国外啤酒巨头面对庞大的中国市场,重新进行战略布署,因此,已初具产业规模和具有一定中国市场份额的中国啤酒企业将面对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 珠江啤酒集团公司于1985年开始建厂,经过十几年的积累发展,已初具规模。但进入1998年以来,由于各种原因,原本在华南市场,尤其在广东市场上占据绝对优势地位的珠江啤酒集团公司在华南市场上的市场份额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笔者运用所学的企业发展战略的知识并结合长期的工作实际,对中国的啤酒行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描述,明确了珠江啤酒集团公司的内部和外部环境,运用SWOT的方法综合分析了珠江啤酒集团公司的整体竞争态势,提出了珠江啤酒集团公司的发展战略方案,希望能对集团公司的发展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二、2000年11月全国啤酒产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0年11月全国啤酒产量(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哈佛分析框架的Y啤酒公司财务报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4 本文创新点 |
2 相关理论 |
2.1 传统财务分析的基本理论 |
2.1.1 传统财务分析方法 |
2.1.2 传统财务分析的弊端 |
2.2 哈佛分析框架的基本理论 |
2.2.1 哈佛分析框架的内涵 |
2.2.2 哈佛分析框架的优势 |
3 啤酒行业及Y啤酒公司的基本情况 |
3.1 啤酒行业现状 |
3.1.1 啤酒产量逐年下降 |
3.1.2 啤酒消费结构变化 |
3.1.3 啤酒进出口情况 |
3.2 Y啤酒公司概况 |
3.2.1 Y啤酒公司基本概况 |
3.2.2 Y啤酒公司财务概况 |
3.3 Y啤酒公司财务分析存在问题 |
4 基于哈佛框架的财务分析 |
4.1 Y啤酒公司的战略分析 |
4.1.1 Y啤酒公司宏观战略分析 |
4.1.2 Y啤酒公司的SWOT分析 |
4.2 Y啤酒公司的会计分析 |
4.2.1 主要会计科目识别 |
4.2.2 主要会计科目分析 |
4.3 Y啤酒公司的财务分析 |
4.3.1 偿债能力分析 |
4.3.2 营运能力分析 |
4.3.3 盈利能力分析 |
4.4 Y啤酒公司前景分析 |
4.4.1 行业前景预测 |
4.4.2 公司前景预测 |
5 结论与启示 |
5.1 研究结论及建议 |
5.1.1 战略方面 |
5.1.2 会计方面 |
5.1.3 财务方面 |
5.1.4 前景方面 |
5.2 启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2)民国时期天津生活类洋货贸易变迁研究(1912-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理路 |
四、概念界定 |
五、主要参考文献与资料介绍 |
第一章 北方洋货集散地:民国时期的天津港进口贸易总体情况 |
1.1 国际航运视域下的民国时期天津港口与进口船舶情况 |
1.2 民国时期天津港进口洋货的情况与变化趋势 |
1.2.1 进口洋货的总体情况 |
1.2.2 进口洋货的历年变化趋势 |
1.3 民国时期天津港进口货品结构与民众生活之间的关系 |
小结 |
第二章 穿戴与装扮 |
2.1 棉纱与棉布——天津港进口大宗纺织品情况 |
2.1.1 棉纱的情况 |
2.1.2 棉布的情况 |
2.1.3 纺织品的贸易——“西货”与“东货”的此消彼长 |
2.2 洋装在身——天津港进口洋装、洋帽及装饰物情况 |
2.2.1 洋装成衣与国产“机制洋装” |
2.2.2 进口洋帽及装饰物 |
2.3 从“多余物”到“必需品”——天津港进口日化用品情况 |
2.3.1 进口香皂与天津制皂工业 |
2.3.2 进口牙膏、香水和其他化妆品 |
小结 |
第三章 饮食与医药 |
3.1 天津港进口大宗食品及相关商品情况 |
3.1.1 面粉与糖——天津港进口大宗食品的规模化 |
3.1.2 农作物种子、肥料——农业相关产品的进口 |
3.1.3 从传统香料到味精——调味品的转变 |
3.2 天津港新式食品、饮料的进口与餐饮风气变迁 |
3.2.1 进口洋酒的销售与管控 |
3.2.2 西式汽水饮料与甜品的引进 |
3.2.3 罐头食品的进口与国产化 |
3.2.4 天津与世界非主要国家食品贸易情形 |
3.3 天津港药品、保健品、医疗器械的进口与转运 |
小结 |
第四章 建筑工程与居住环境 |
4.1 天津近代住建材料的引进与使用 |
4.1.1 从木材到钢筋水泥——天津进口住建材料的新变化 |
4.1.2 从洋漆垄断到国货崛起——天津油漆工业的奇迹 |
4.2 天津港进口工程机器及设备的情况 |
4.2.1 精密建工仪器的引进 |
4.2.2 大型建工机器的引进 |
4.3 天津港进口贸易下的城市住宅内部空间变迁 |
4.3.1 新式室内用品的进口情形 |
4.3.2 冰箱——现代家用电器的出现 |
小结 |
第五章 交通工具与通讯传媒设备 |
5.1 天津港口贸易与近代交通工具的引进 |
5.1.1 汽车入津与民众对汽车的认识 |
5.1.2 自行车的传入及在华北地区的推广 |
5.2 天津港口贸易与近代通讯设备的引进 |
5.2.1 无线电设备与技术在天津及华北的扩散 |
5.2.2 电话设备与技术在天津及华北的扩散 |
5.3 天津港口贸易与近代新型传媒设备及传媒技术的引进 |
5.3.1 照相机的引进与国产化 |
5.3.2 电影、电视技术的传播 |
小结 |
第六章 繁盛与幻象:对天津港口贸易与华北民众生活变迁的思考 |
6.1 洋货贸易影响下的民国时期天津民众生活 |
6.2 数据繁盛的背后 |
6.2.1 关税与主权 |
6.2.2 城市与乡村 |
6.2.3 洋货与国货 |
6.3 日本因素与走私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百威英博(中国)公司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
2 理论基础 |
2.1 STP理论 |
2.2 4PS营销理论 |
2.3 PEST分析法和SWOT分析法 |
2.4 “ECIRM”战略模型 |
3 中国啤酒市场基本状况与趋势分析 |
3.1 中国啤酒行业历史渊源及演进 |
3.2 中国啤酒市场基本情况 |
3.3 中国啤酒产业链及营销模式 |
3.4 中国啤酒行业发展趋势 |
4 百威英博(中国)公司营销环境分析 |
4.1 宏观环境分析 |
4.2 行业环境分析 |
4.3 竞争分析 |
4.4 SWOT分析 |
5 百威英博(中国)公司营销现状及问题分析 |
5.1 百威英博集团简介 |
5.2 百威英博(中国)公司市场营销现状 |
5.3 百威英博(中国)公司营销策略存在问题 |
5.4 百威英博(中国)公司营销问题的原因分析 |
6 百威英博(中国)公司的营销策略的调整建议 |
6.1 百威英博(中国)公司营销策略调整原则 |
6.2 百威英博(中国)公司STP分析 |
6.3 百威英博(中国)公司调整后的营销策略 |
7 百威英博(中国)公司营销策略实施保障 |
7.1 组织结构建设方面 |
7.2 营销控制管理方面 |
7.3 人力资源管理方面 |
7.4 企业文化建设方面 |
8 结论 |
8.1 主要结论 |
8.2 研究过程遇到的新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FSTH啤酒公司产品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关于啤酒营销策略的研究综述 |
1.2.1 国外啤酒营销策略研究 |
1.2.2 国内啤酒营销策略研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的理论依据 |
2.1 4P营销组合策略介绍 |
2.2 波特五力模型理论介绍 |
2.3 SWOT矩阵分析法介绍 |
2.4 STP分析法介绍 |
第3章 FSTH啤酒公司产品营销环境分析 |
3.1 FSTH啤酒公司介绍 |
3.2 我国啤酒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
3.3 FSTH啤酒公司市场环境分析 |
3.3.1 供应商讨价还价能力 |
3.3.2 买方讨价还价能力 |
3.3.3 现有企业竞争程度 |
3.3.4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
3.3.5 替代产品的威胁 |
第4章 基于问卷调查分析抚顺啤酒消费者行为 |
4.1 问卷调查的设计 |
4.2 啤酒消费的特点和习惯 |
4.2.1 消费结构及偏好 |
4.2.2 消费者行为方式 |
4.2.3 影响啤酒购买者行为的主要因素 |
第5章 FSTH啤酒公司产品营销环境及问题 |
5.1 FSTH啤酒公司产品营销环境 |
5.1.1 优势分析 |
5.1.2 劣势分析 |
5.1.3 机会分析 |
5.1.4 威胁分析 |
5.1.5 SWOT综合分析 |
5.2 FSTH啤酒公司产品区域策略问题 |
5.3 FSTH啤酒公司产品营销策略问题 |
5.3.1 高端啤酒产品市场尚未完全开拓 |
5.3.2 产品价格体系执行效果较差 |
5.3.3 产品网络销售渠道较为欠缺 |
5.3.4 产品促销经济投入大幅度降低 |
第6章 FSTH啤酒公司产品整合营销策略设计 |
6.1 FSTH啤酒公司产品“STP”策略设计 |
6.1.1 FSTH啤酒公司产品市场细分 |
6.1.2 FSTH啤酒公司产品目标市场选择 |
6.1.3 FSTH啤酒公司产品市场定位 |
6.2 FSTH啤酒公司产品“4P”营销组合策略设计 |
6.2.1 多元化产品品牌策略 |
6.2.2 合理化的产品价格策略 |
6.2.3 一体化线上线下产品渠道策略 |
6.2.4 完善产品促销策略 |
第7章 结论 |
7.1 本文结论 |
7.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附录:调查问卷 |
(5)中国台湾主要外贸市场从美国转移到祖国大陆的原因探析(1979-2008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星移斗转:台湾主要外贸市场从美国转向祖国大陆 |
第一节 跨洋经济“蜜月”:台湾对美国市场的严重依赖 |
一、 美国对台经济援助 |
二、 美国——台湾最重要的市场 |
第二节 两岸经贸“蜜月”:台湾融入祖国大陆市场 |
一、 台湾对大陆的投资 |
二、 大陆——台湾最重要的市场 |
小结 |
第二章 祖国大陆的对台方针和政策的作用 |
第一节 大陆对台大政方针及台湾当局的因应政策 |
一、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国策的提出和升华(1979-1986 年) |
二、 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1987-1994 年) |
三、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反“分裂”、反“台独”(1995-1999 年) |
四、 新形势下的对台政策“新思维”(2000-2008 年) |
第二节 大陆对台贸易和投资政策的制定和调整 |
一、 优先发展对台贸易的政策(1979-1985 年) |
二、 台商投资优惠政策的制定(1986-2000 年) |
三、 构建政党交流平台,开启互利双赢(2001-2008 年) |
第三节 大陆对台政策对于台湾主要外贸市场转移所产生的影响 |
一、 台湾官方经贸政策的转变 |
二、 台湾与大陆经贸关系的变化 |
小结 |
第三章 美国与台湾贸易关系的不断衰退 |
第一节 逆势上扬的美台贸易(20 世纪 70 年代末期至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 |
一、 前所未有的贸易繁荣 |
二、 贸易失衡问题的凸显 |
三、 美台双边贸易谈判 |
四、 美台贸易失衡的原因及美国的保护主义政策 |
第二节 激烈的美台贸易摩擦(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至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 |
一、 平稳增长的美台贸易 |
二、 美台贸易冲突的激化 |
三、 美台双边贸易谈判 |
第三节 新形势下的美台贸易(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至 21 世纪初期) |
一、 美台贸易的波动起伏 |
二、 美台自由贸易协定 |
小结 |
第四章 台湾经济发展内外环境的影响 |
第一节 战后至 80 年代中期之前台湾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 |
第二节 台湾内部环境的巨大变化 |
一、 政治、社会的变革 |
二、 经济发展的困境 |
第三节 台湾外部环境的变化 |
第四节 内外环境的变迁对于台湾外贸主要市场转移所产生的影响 |
小结 |
综论 |
主要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后记 |
(6)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甘肃省玉门市产业转型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1.3 玉门油田的历史贡献 |
1.1.4 玉门油田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情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任务与主要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 创新之处 |
第2章 资源型城市主要特征与发展规律 |
2.1 资源型城市的基本概念 |
2.1.1 资源 |
2.1.2 资源型产业 |
2.1.3 资源型城市 |
2.2 资源型城市的基本分类 |
2.3 资源型城市的主要特征 |
2.3.1 产业结构单一,资源依赖程度大 |
2.3.2 突发性、被动性与孤立性 |
2.3.3 城市发展时间短,缺少规范性 |
2.3.4 城市具有双重功能属性 |
2.3.5 生态环境问题突出 |
2.4 资源型城市的发展规律 |
第3章 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相关理论基础 |
3.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3.1.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
3.1.2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
3.1.3 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 |
3.1.4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
3.2 循环经济理论 |
3.3 产业集群理论 |
3.3.1 产业集群的内涵 |
3.3.2 产业集群理论演化脉络 |
3.4 科学发展观 |
3.4.1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
3.4.2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
第4章 国内外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案例分析与对比研究 |
4.1 美、加、澳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 |
4.1.1 美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典范——匹兹堡和休斯敦 |
4.1.2 加拿大——萨德伯里 |
4.1.3 澳大利亚——珀斯 |
4.2 欧盟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 |
4.2.1 德国——鲁尔区 |
4.2.2 法国——洛林 |
4.2.3 英国——伯明翰 |
4.2.4 欧盟资源型城市成功转型的启示 |
4.3 日本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 |
4.4 前苏联和委内瑞拉资源型城市的衰败 |
4.4.1 前苏联资源型城市巴库的兴衰 |
4.4.2 委内瑞拉波力瓦尔大油田的衰落 |
4.5 国外资源型城市发展模式经验总结 |
4.6 国内资源型城市探求可持续发展范例 |
4.6.1 辽宁省阜新市 |
4.6.2 黑龙江省大庆市 |
4.6.3 山西省朔州市 |
4.6.4 河南省焦作市 |
4.6.5 国内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认识和政策建议 |
第5章 玉门资源型城市转型模式与产业发展战略 |
5.1 玉门市基本概况 |
5.2 玉门市产业结构特征 |
5.3 玉门市产业转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5.3.1 优势 |
5.3.2 劣势 |
5.3.3 机遇 |
5.3.4 挑战 |
5.4 玉门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产业发展战略 |
5.4.1 石化产业发展战略 |
5.4.2 新能源产业发展战略 |
5.4.3 先进高载能产业和矿产资源开发转化战略 |
5.4.4 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 |
5.4.5 第三产业发展战略 |
第6章 玉门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政策与保障措施 |
6.1 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主要障碍 |
6.1.1 产业因素 |
6.1.2 产权因素 |
6.1.3 体制因素 |
6.1.4 区位因素 |
6.1.5 资金因素 |
6.1.6 人力资源因素 |
6.2 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外部成因 |
6.2.1 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
6.2.2 开发利用其他优势资源 |
6.2.3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
6.3 玉门产业转型需要的政策支撑 |
6.3.1 产业政策 |
6.3.2 财税政策 |
6.3.3 社会发展扶持政策 |
第7章 结语 |
7.1 主要成果与认识 |
7.1.1 关于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含义 |
7.1.2 关于资源型城市中的资源利用 |
7.1.3 关于资源型城市的分类 |
7.2 问题与展望 |
7.2.1 玉门油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不可确定性因素 |
7.2.2 玉门市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不可确定性因素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8)中国啤酒行业竞争态势和企业的动态竞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现实背景 |
1.1.2 理论背景 |
1.2 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 |
1.2.1 研究框架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产业组织理论(I/O) |
2.2 资源基础理论(Resource-Based Model) |
2.3 动态竞争 |
2.3.1 多点竞争 |
2.3.2 竞争互动研究 |
第3章 中国啤酒行业、企业现状分析 |
3.1 世界啤酒生产、消费情况分析 |
3.2 中国啤酒生产、销售的情况分析 |
3.3 中国啤酒企业经济效益分析 |
第4章 中国啤酒行业多点竞争研究 |
4.1 影响范围对多市场接触和企业间竞争强度的影响 |
4.2 市场密度对多市场接触和企业间竞争强度的影响 |
4.3 企业的相对规模对多市场接触和企业间竞争强度的影响 |
4.4 资源相似性对多市场接触和企业间竞争强度的影响 |
第5章 中国啤酒行业竞争互动实证研究 |
5.1 竞争互动理论描述 |
5.2 竞争互动理论相关假设 |
5.2.1 攻击的影响范围 |
5.2.2 攻击的强度 |
5.2.3 竞争行动的类型 |
5.3 研究方法 |
5.3.1 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
5.3.2 数据来源 |
5.3.3 各种活动特征值的度量 |
5.4 统计分析 |
5.4.1 啤酒企业竞争互动简单统计分析 |
5.4.2 啤酒企业竞争互动回归分析 |
第6章 结论 |
6.1 主要结论和启示 |
6.2 本文的主要创新和贡献 |
6.3 本文的局限性和进一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详细摘要 |
(9)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危机沟通策略研究 ——以食品药品企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范围与目的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限制 |
第二章 文献探讨与理论架构 |
第一节 危机定义 |
第二节 危机生命周期 |
第三节 危机管理 |
第四节 危机沟通管理 |
第五节 危机沟通策略 |
第六节 利益相关者 |
第三章 麦当劳(中国)“薯条风波” |
第一节 危机跟踪 |
第二节 分析评价 |
第四章 巨能钙“双氧水事件” |
第一节 危机跟踪 |
第二节 分析评价 |
第五章 啤酒“甲醛风波” |
第一节 危机跟踪 |
第二节 分析评价 |
第六章 强生“泰诺危机” |
第一节 危机跟踪 |
第二节 分析评价 |
第七章 个案比较分析 |
第一节 企业基本情况对比 |
第二节 危机沟通管理之阶段对比 |
第三节 利益相关者分析 |
第四节 危机沟通策略比较 |
第五节 沟通效果对比 |
第八章 结语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后续研究 |
附录一 2005 年部分食品药品企业危机一览表 |
附录二 强生信条 |
参考文献 |
致谢辞 |
(10)珠江啤酒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第一章 啤酒概述 |
1.1 啤酒的定义 |
1.2 啤酒的主要生产原料 |
1.3 啤酒的生产过程 |
1.4 啤酒的种类 |
第二章 珠江啤酒集团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2.1 宏观环境分析 |
2.1.1 经济环境 |
2.1.1.1 世界经济 |
2.1.1.2 中国经济 |
2.1.2 政治和法律环境 |
2.1.3 科技环境 |
2.1.4 社会文化环境 |
2.2 行业环境分析 |
2.2.1 国外啤酒行业环境综述 |
2.2.2 当代发达国家的啤酒行业现状 |
2.2.3 加入WTO对中国啤酒行业的影响 |
2.2.4 中国啤酒行业发展历史 |
2.2.5 中国啤酒行业分析 |
2.2.5.1 中国啤酒行业现状综述 |
2.2.5.2 潜在进入者 |
2.2.5.3 替代品 |
2.2.5.4 供应方 |
2.2.5.5 购买方 |
2.2.5.6 行业内部现有竞争者 |
2.2.5.6.1 各主要地区的竞争格局 |
2.2.5.6.2 行业内部现阶段主要竞争者 |
第三章 珠江啤酒集团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3.1 珠江啤酒集团公司现状 |
3.1.1 简介 |
3.1.2 组织结构 |
3.1.3 员工构成状况 |
3.1.4 历年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
3.2 珠江啤酒集团公司SWOT分析 |
3.2.1 珠江啤酒集团公司优势分析 |
3.2.2 珠江啤酒集团公司劣势分析 |
3.2.3 珠江啤酒集团公司机会分析 |
3.2.4 珠江啤酒集团公司威胁分析 |
第四章 珠江啤酒集团公司的发展战略 |
4.1 加强战略规划,确定企业使命和战略目标 |
4.2 加强预测,坚持利用规模经济和经验曲线,在华南市场做持续的成本领先者 |
4.3 对需求方实施名牌战略 |
4.4 对供应商及啤酒副产品实行纵向整合 |
4.5 对现阶段的主要竞争对手,加强市场营销管理,建立起市场营销和分销的规模经济 |
4.6 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 |
结束语 |
附录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2000年11月全国啤酒产量(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哈佛分析框架的Y啤酒公司财务报表分析[D]. 郝云杉. 天津科技大学, 2020(08)
- [2]民国时期天津生活类洋货贸易变迁研究(1912-1937)[D]. 吕天石. 河北大学, 2019(05)
- [3]百威英博(中国)公司营销策略研究[D]. 张斌.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2019(04)
- [4]FSTH啤酒公司产品营销策略研究[D]. 岳耸. 沈阳理工大学, 2020(11)
- [5]中国台湾主要外贸市场从美国转移到祖国大陆的原因探析(1979-2008年)[D]. 何柳. 武汉大学, 2012(10)
- [6]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甘肃省玉门市产业转型对策[D]. 闫沛禄.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2(05)
- [7]啤酒产量的时间序列预测[J]. 栾光辉,刘春凤,李崎. 啤酒科技, 2011(05)
- [8]中国啤酒行业竞争态势和企业的动态竞争研究[D]. 刁昳.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7(03)
- [9]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危机沟通策略研究 ——以食品药品企业为例[D]. 冯春海. 中国传媒大学, 2006(11)
- [10]珠江啤酒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毛国强. 暨南大学, 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