硼磷酸铟结构中的重叠生长规律研究(英文)

硼磷酸铟结构中的重叠生长规律研究(英文)

一、铟硼磷酸盐结构中的交叠生长规律研究(英文)(论文文献综述)

范逾凡[1](2021)在《基于第一性原理计算的镧系离子掺杂焦磷酸盐发光材料光电性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稀土离子掺杂荧光材料具有高效率、易合成、低成本和稳定性高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LED白光照明。寻找新型的荧光材料以获得最接近太阳光的白光是现如今研究的主要目标。传统的研究方法是基于大量的实验,在时间和成本上存在很大缺陷。另外,实验也很难对许多现象从底层的物理机制出发给出很好的解释。例如,掺杂浓度对晶体结构和发光性能的影响非常复杂,发射带和发光中心很难确定,能量传递机制无法解释等等。本文从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入手,选取典型的稀土离子掺杂荧光粉焦磷酸盐作为研究对象,系统的研究了不同镧系元素掺杂之后的晶体结构和电子结构情况,探索了镧系元素掺杂的规律性和趋势,并对实验现象给出了理论解释和预测分析。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首先,系统的研究了镧系稀土元素Ln等价和不等价掺杂替换Sr2P2O7中Sr的情况。通过对原胞进行扩胞和掺杂替换(一个Ln2+替换一个Sr2+的等价替换;一个Ln3+替换一个Sr2+且Na+作为电荷补偿替换另一个Sr2+的不等价替换),系统的计算了Sr2P2O7:Ln2+和Sr2P2O7:Ln3+的晶体结构、基态和激发态的电子结构。发现,由于掺入了Ln2+/3+离子,基质材料Sr2P2O7的带隙当中引入了额外的镧系元素的4f和5d能级,导致其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发生了显着变化。系统研究了不同镧系元素的4f和5d能级在能带当中的具体位置,以及可能存在的电子跃迁途径,特别关注了4f→5d的高效率辐射跃迁。得到了不同镧系元素掺杂基质材料的能级图,并与实验结果匹配的很好。该结果展示了镧系元素掺杂效果的全局图像,能广泛应用于其他镧系元素掺杂的材料中,并对新型发光材料的开发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其次,系统的研究了M2P2O7:Eu2+(M=Ca,Sr,Ba)的基态和激发态的电子结构及其光电性质。通过拟合V-E曲线得到了M2P2O7的最稳定结构。从计算出的能带结构发现,基质材料都属于直接带隙材料。另外,Eu2+等价替换的基态和激发态电子结构的计算结果表明,Ca2P2O7:Eu2+和Sr2P2O7:Eu2+可以作为明亮的发光材料,与实验结果一致,计算得到的4f→5d的电子跃迁能量也与实验结果基本吻合。通过对比能级图,明确了Mg2P2O7:Eu2+和Ba2P2O7:Eu2+不被作为荧光材料的原因。在M2P2O7:Eu2+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了M2P2O7:Eu2+Mn2+的发光机理,证实了Eu,Mn共掺的能量转换机制,并给出了实验中明亮蓝光和橙光发射现象的物理原因,也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Mn2+的掺入并不会对M2P2O7:Eu2+的发光现象造成明显的影响。

教育部[2](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黄东阳[3](2020)在《偏磷酸锌激光玻璃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激光技术是二十世纪四大发明之一,极大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激光器的组成主要包括三个部分:激光增益介质、谐振腔和泵浦源。根据增益介质的类型,可以将激光器分为气体激光器、液体激光器和固体激光器。固体激光器结构紧凑、激活离子的浓度大,产生的能量大,其增益系数相对较大,得到了最为广泛的应用。固体增益介质常用的基质材料有激光晶体、陶瓷、玻璃等。由于激光玻璃制备相对简单,因此在大型激光惯性约束聚变装置发展和光通信领域受到广泛的关注,新型激光玻璃的研究也是目前研究热点方向之一。磷酸盐玻璃光谱性能优异、非线性系数小,是大型激光装置首选增益材料。本文概述了一种新型激光基质玻璃偏磷酸锌---Zn(PO3)2,从玻璃的制备工艺、稀土元素掺杂(Dy3+、Nd3+),以及掺杂后Zn(PO3)2玻璃的物理性能,如密度、折射率和离子掺杂浓度等进行阐述,对玻璃的热学性能和光学性能等进行了系统表征,评价了Zn(PO3)2玻璃的应用前景。综合考虑该玻璃的光谱性能和热学性能,优化选择稀土元素最佳掺杂浓度;并在Nd3+掺杂的Zn(PO3)2玻璃中实现了 1O56nm激光输出。结果表明Zn(PO3)2玻璃是一种优异的激光玻璃基质材料,其在黄光激光输出、白光LED固体照明以及近红外波段激光输出等领域有潜在的应用价值。采用传统的高温熔融法,通过合理设计配比,优化降温速率、温场环境、退火处理等制备工艺,制备出不同稀土元素不同离子掺杂浓度的偏磷酸锌透明玻璃。制备得到的玻璃密度在2.95-3.10g/cm3之间;折射率随着波长变化符合Sellmeier曲线规律,从紫外波段的1.57逐渐减小至近红外的1.54左右;玻璃热稳定性和耐水性较好;SEM图谱显示玻璃质地均匀,没有结晶颗粒,光学均匀性良好。对Dy3+掺杂Zn(PO3)2玻璃进行一系列表征,测量了玻璃的吸收光谱、发射光谱、拉曼光谱、J-O理论分析、McCumber理论计算发射截面等。其中玻璃的吸收光谱主要有11个吸收峰,对应的中心波长和匹配的基态能级跃迁至不同的激发态能级为4K15/2(321nm),6P7/2+4M15/2(348nm),4I11/2(362nm),4F7/2+4I13/2+4M19/2,21/2+4K17/2(385nm),4G11/2(423nm),4I15/2(451nm),6F1/2,3/2(746nm),6F5/2(797nm),6H5/2+6F7/2(895nm),6H7/2+6F9/2(1O84nm),6H9/2+6F11/2(1266nm)。利用J-O理论计算得到玻璃跃迁配位场调节参数;利用公式计算出Dy3+离子能级在Zn(PO3)2玻璃中的辐射跃迁几率、荧光分支比和荧光驰豫时间;与实验测量的结果进行对比,误差较小;利用F-L法计算得到的Dy3+掺杂Zn(P03)2玻璃的最大发射截面为2.9×10-20cm2。通过发射光谱和荧光寿命分析,Dy3+掺杂Zn(P03)2玻璃具有优异的光谱性能。表明Dy3+掺杂的玻璃在白光LED和黄光激光领域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对Nd3+掺杂Zn(P03)2玻璃进行热学和光谱学的综合分析。玻璃的吸收光谱集中在紫外到可见光波段,在红外波段有较高的透过率。Nd3+掺杂的玻璃主要吸收峰位于581nm,744nm以及802nm,对应于Nd3+离子从基态4I9/2跃迁到不同的激发态;在802nm泵浦激发下,玻璃在近红外波段有三个发射峰,最强发射峰的中心波长为1053nm。制备了不同Nd3+掺杂浓度的Zn(P03)2玻璃,研究Nd3+掺杂浓度对玻璃的热学性能和光谱性能的影响。随着Nd3+掺杂浓度逐渐增加,玻璃的热导率逐渐降低,从0.05mol%掺杂的0.815W/m·K降低至2mol%掺杂的0.625W/m·K;而玻璃的光谱强度随着Nd3+掺杂浓度的增加呈现出先增强后减小的趋势;当Nd3+掺杂浓度从0.05mol%逐渐增加1mol%时,玻璃的发射光谱强度从最小达到最强。当掺杂浓度的继续增加,发射光谱强度开始降低。玻璃的荧光寿命随着Nd3+掺杂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当掺杂浓度为0.25mol%,玻璃的荧光寿命为336.09μs。激光输出需要综合考虑热学和光谱性能,选取Zn(P03)2玻璃的最佳Nd3+离子掺杂浓度为0.25mol%进行了激光输出实验。在808nm泵浦下,实现了 1056.72nm波段的激光输出。激光输出最大能量为101.2mW,对应斜效率为7.9%,光光转化效率为5.3%。实验结果表明,Zn(P03)2玻璃是一种新型良好的激光基质材料。

李倩[4](2020)在《自组装共轭亚油酸层状结构构筑药物传递系统》文中研究说明脂肪酸层状结构以脂肪酸双分子层为基本单元构筑而成,包括平面双分子层、囊泡、碟状胶束、层状液晶(LLC)等,其中LLC及平面双分子层结构与细胞膜骨架磷脂双分子层结构类似而具有更好的膜通透性,及优良的药物负载、缓释和渗透能力,在药物传递系统(DDS)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LLC具有良好的膜通透性、良好的药物缓释及生物粘附性,已应用于经皮给药系统及粘膜给药系统等领域。当前LLC的原料多为一些无毒低刺激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少有以脂肪酸为原料且将其用于DDS的研究,而脂肪酸作为一种物美价廉的生物小分子原料具有良好的自组装活性、环境和生物相容性,有构筑LLC并将其用作DDS的潜能。因此本文关注的第一个问题是:能否以脂肪酸原料制备脂肪酸层状液晶(FALLC)并考察其是否有用作DDS的潜能。脂肪酸在溶液中自组装构筑而成的平面双分子层结构一旦脱离溶液便不复存在,给其表征和应用带来极大的不便,而固体表面诱导制备自组装体的研究为脂肪酸平面双分子层结构的构筑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因此本文关注的第二个问题是:采用诱导自组装的方式能否制备出既有利于表征又有利于DDS应用的脂肪酸平面双分子层。基于以上问题本文选取天然存在的不饱和脂肪酸共轭亚油酸(CLA)为模板脂肪酸,一方面CLA的自组装活性及自交联活性可以增强CLA自组装结构的胶体稳定性及表征便利性,有望解决本文的问题;另一方面CLA作为一种营养保健功能品具有抗癌、抗动脉粥样硬化和增强机体免疫力等有益生理学功能,这是CLA及其自组装体在DDS中应用的安全性前提。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自组装SCL/H2O二元体系层状液晶及其DDS特性利用偏光显微镜并辅以目测初步确定了共轭亚油酸钠(SCL)/H2O二元体系的LLC相区。偏光显微镜和旋转流变仪获得的偏光织构、稳态和动态流变参数等结果显示FALLC具有良好的抗剪切能力及粘弹性,良好的耐温变能力,具有用作DDS的潜能。采用透析法研究了负载亲水性药物5-氟尿嘧啶或亲油性药物姜黄素FALLC的体外释药曲线,结果表明该体系对两种药物均有较好的缓释效果。2.自组装CLA/SCL/H2O三元体系层状液晶及其DDS机理研究水相中用CLA及其钠盐(SCL)复配的方式构筑FALLC并考察其药物缓释行为。利用偏光显微镜并辅以目测初步确定CLA/SCL/H2O体系的LLC相区,结果显示易于获得较为宽阔的LLC相区。偏光显微镜、小角X射线散射仪和旋转流变仪获得的偏光织构、层间距等相参数、稳态和动态流变参数等结果表明,FALLC具有用作DDS的潜能。以不同组成的FALLC分别作为亲/疏水性药物的DDS,并以同一组成FALLC作为不同荷电类型模拟药物单一载药或亲/疏水性药物复合载药DDS,考察LLC组成、药物的荷电类型及药物亲/疏水性对FALLC体外释药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FALLC对不同荷电类型或不同亲/疏水性药物有各具特色的缓/控释能力。3.膜诱导自组装构筑SCL双分子层@壳聚糖复合膜及其DDS特性以SCL和壳聚糖为原料,以壳聚糖膜为基底采用膜诱导方式制备SCL双分子层,通过控制SCL溶液浸泡壳聚糖膜的面数及是否进行交联得到了四种不同的SCL@CS复合膜:SCL-壳聚糖单面复合膜(SCL@MCS)、自交联SCL-壳聚糖单面复合膜(SSCL@MCS)、SCL-壳聚糖双面复合膜(SCL@DCS)及自交联SCL-壳聚糖双面复合膜(SSCL@DCS)。通过红外光谱、热重分析确定了SCL是以分层式双分子层的结构修饰于壳聚糖膜表面,利用AFM得到复合膜的表面形貌。对四种复合膜性能研究发现,SCL双分子层的存在不会明显影响壳聚糖膜本身的透光率、水蒸气透过率、透氧率、溶胀率,反而会提高壳聚糖膜的亲水性及对极性药物的渗透能力,并且SCL@CS复合膜结构在中性溶液中可以稳定存在。综上可知,SCL@CS复合膜在DDS方面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陆红飞[5](2020)在《枯草芽孢杆菌和酵母菌配施对再生水灌溉土壤生境和水稻生理生化的影响》文中提出再生水灌溉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有效手段,但长期使用再生水灌溉可能会增加土壤盐分和病原菌等污染物。一方面土壤盐碱化导致作物生理紊乱、生长缓慢,降低产量,另一方面病原菌导致环境污染、影响食品安全。枯草芽孢杆菌和酵母菌是有效促进植物生长的微生物,增加土壤养分,优化土壤环境,帮助作物在逆境下生长发育。目前关于这2种菌剂单独应用于农业生产的试验研究较多,但关于2种菌剂不同配比对再生水灌溉土壤-作物系统影响机理方面的研究比较薄弱。为明确2种菌剂改善土壤环境及作物抵抗逆境的作用机理,本研究在温室内开展了2年盆栽试验(2018年水稻从移栽到收获共127 d,记为S1―S127,2019年为129 d,记为S1―S129),以浅水勤灌(保持0~5 cm水层)为对照(CK),分析了再生水(Z)和清水控制灌溉(Q)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机理,并评价了再生水不同控制灌溉模式的调控效果;同时,在再生水灌溉50 d后,恢复清水灌溉并施加不同配比的枯草芽孢杆菌(B)和酵母菌(酿酒酵母,Y),B和Y的质量分别为5 g和0 g(J1)、3.75 g和1.25 g(J2)、2.50 g和2.50 g(J3)、1.25 g和3.75 g(J4)、0和5g(J5),菌剂随水浇灌,同时设不加菌剂处理(J0),2019年增加了2个再生水灌溉施加菌剂处理,B和Y的质量分别为3.75 g和1.25 g(B3Y1)、2.50 g和2.50 g(B2Y2),分析了施加菌剂对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机理以及水稻生理生化响应特征,揭示微生物菌剂对作物生理的调控机制。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长时间再生水灌溉抑制水稻生长发育。再生水灌溉20 d内水稻株高略高于清水灌溉,但随着再生水灌溉时间的延长,株高受到明显抑制,生育后期差距在5~13 cm之间。再生水控制灌溉下水稻分蘖数呈增加趋势,2018年生育末期增加了36.36%,而清水控制灌溉下水稻分蘖数均呈增加趋势。Z处理水稻光合作用受到严重抑制,光合速率降低了近50%,但潜在水分利用效率增加近1倍,而光合指标均低于Q处理。短时间再生水灌溉不会抑制水稻生长发育,长时间则会降低株高和光合速率,这是因为土壤盐分不断累积,抑制根系发育,阻碍了养分供应。2)施加菌剂促进水稻生长发育。再生水灌溉后恢复清水灌溉,可大幅增加株高,添加菌剂后增幅更大。施加菌剂水稻根茎叶干物质均得到增长,如2018年,施加菌剂30 d后水稻叶面积大幅增加,J3处理增长了60.02%;施加菌剂40 d内增加了叶干物质量,但最终低于Z处理;施加菌剂有利于增加生育末期水稻根、茎干物质量、根长。2019年,B3Y1处理增加了茎干物质量,B2Y2处理增加了根茎叶干物质量,但二者均降低了穗干物质量。施加菌剂有利于增加水稻产量并增强抗倒伏能力,如2018年,施加菌剂可以显着增加单穗干物质量、实粒数、实粒质量以及千粒质量,2019年除J4处理外,其余处理均增加了抗折力、弯曲力矩,降低了倒伏指数,增强了水稻抗倒伏能力。相比清水施加菌剂,B3Y1处理有明显提升,B2Y2处理则起抑制作用。通过Logistic方程拟合,发现施加菌剂可以延长水稻干物质快速积累期,增加干物质积累速率。施加菌剂后,水稻根茎叶发育得到增强,干物质量、叶面积不断增加,这些是产量增长的强有力保障。3)施加菌剂优化了土壤微环境。施加菌剂增加了不同土层土壤细菌数目、放线菌、大肠菌群、大肠杆菌数量,降低了真菌数目(除J4处理0~5 cm、5~15 cm土层外)。单独施加枯草芽孢杆菌可以增加0~25 cm土壤中的芽孢杆菌数量,单独施加酵母菌并不会增加土壤中的真菌数量。施加菌剂增加了土壤氧化还原电位。恢复清水灌溉降低了土壤中的Na+,施加菌剂进一步降低了土壤中的Na+,S127时J1、J2处理0~5 cm土层降低了48.32%、63.46%;施加菌剂10 d后土壤K+量降低。S127时,施加菌剂显着降低土壤EC,J1处理降幅达55.03%。施加菌剂10~30d,土壤pH值有降低趋势,S127时大幅增加了5~25 cm土壤pH值。单独施加枯草芽孢杆菌增加了S71时0~25 cm速效磷,而施加酵母菌(J4、J5处理)则降低,但增加了土壤有机质量。收获时,土壤细菌多样性未发生明显改变,但不同菌剂处理在纲、属水平的细菌丰度存在显着差异。土壤NO3--N和速效钾是土壤细菌结构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有机质和pH值是土壤细菌KEGG功能丰度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4)施加菌剂延缓叶片衰老,增强抗氧化酶活性。恢复清水灌溉有利于提高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量,而且施加菌剂可以起到增强作用。施加菌剂可以增加叶片可溶性糖量,提高根系活力。2018年,清水灌溉后叶片丙二醛(MDA)量无明显增加,而施加菌剂后(J2、J4处理)有所降低。施加菌剂提高了S71时叶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J2、J3、J4处理最为明显,且菌剂处理均增加了可溶性蛋白量。恢复清水灌溉后水稻光合能力得到恢复,施加菌剂更有利于提高水稻光合能力。5)施加菌剂有利于水稻调整内部组织结构。2018年和2019年,J0、J1处理外根系未形成了大量气腔,延缓了根系衰老。恢复清水灌溉有利于增加基部茎节内外径和大维管束个数,除J4处理外,施加菌剂增加了内外径;施加菌剂有利于增加叶片主脉气腔数量,且增加了小维管束周长和面积,以J2处理增幅最大。恢复清水增加了侧叶大维管束、小维管束和泡数量,施加菌剂有进一步的促进作用,其中J2、J3、J4、J5处理大维管束数目增幅明显,但小维管束周长和面积有一定程度降低;除J4处理外,其余菌剂处理均有利于增加泡的面积。可见,施加菌剂改善了水稻根尖、基部茎节和叶片解剖结构。综上所述,施加枯草芽孢杆菌和酵母菌降低了土壤EC值和pH值,增加了土壤速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量,促进了土壤微生物的繁殖,有效缓解了土壤盐分胁迫导致的水稻生理紊乱,增强了水稻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和光合作用,增加了叶片主脉气腔数量、基部茎节大维管束数量,为水稻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土壤环境和生理状态。研究结果为枯草芽孢杆菌和酵母菌调控再生水灌溉土壤微环境,实现再生水资源农业安全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孙思明[6](2020)在《飞秒激光直写制备基于蛋白质生物材料的微纳结构与器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蛋白质及其衍生物作为生命体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相比于人工合成的聚合物材料,蛋白质及其衍生物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优异的降解特性,被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在各个研究领域。在蛋白质高分子结构上存在许多带电荷的活性位点,使其可以方便地进行生物/化学修饰,也可以采用多种微纳加工技术来制备蛋白质微纳结构。现如今,蛋白质材料在生物医学、生物光子学等前沿交叉领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目前,应用于加工蛋白质材料的方法主要包括微压印技术、紫外光刻技术、静电纺丝技术、电子束刻蚀、微注射技术、飞秒激光直写技术,3D打印技术等。其中飞秒激光直写技术具有高精度,真三维的特点,且对加工的材料产生较低的附带热损伤,使得飞秒激光加工在蛋白质微纳结构的制备方面具有良好的适用性。考虑到飞秒激光加工属于一种非接触、无掩膜的技术手段,在加工过程中能够避免细菌等杂质的引入,保证有机材料的生物活性,在众多蛋白质材料加工方法中呈现独特优势。通过对飞秒激光加工光路的设计,可以实现在任意环境和衬底上对特定材料的修饰,甚至可以在活体细胞附近进行材料原位加工,如蛋白质微纳结构的制备,从而实现生物微纳集成。然而飞秒激光微纳加工技术在蛋白质微纳结构的制备方面仍处于研究的起步阶段。一方面,相比于目前较为热门的3D打印技术,飞秒激光加工技术对材料内部网格密度的高精度控制能力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与重视。另一方面,可用于加工的蛋白质材料局限于牛血清白蛋白等已成功制备的材料,对其它功能型蛋白质的研究较少。本论文利用飞秒激光直写技术实现了多种蛋白质材料的微纳结构化。研究了丝胶蛋白质及其与银纳米复合材料的微纳加工,成功制备了多种真三维结构的微纳器件并应用于诱导细胞生长;还制备了基于牛血清白蛋白的Y型光功分器,利用蛋白质材料本身对溶液中离子浓度敏感的特性,实现了微型功分器对环境pH值变化的响应调谐。具体内容包括:一,实现了对丝胶蛋白质微纳结构的飞秒激光直写过程。系统的介绍了从飞秒激光直写加工系统搭建;到从蚕茧中制备丝胶蛋白质粉末,再配置用于飞秒激光加工的丝胶蛋白质和光敏剂亚甲基蓝的混合溶液,最终利用飞秒激光制备出丝胶蛋白质二维/三维微纳结构;进一步,我们配置了丝胶蛋白质和银盐溶液的复合材料,利用飞秒激光实现了丝胶蛋白质对银离子的生物矿化效果,制备了丝胶与银的复合微纳结构,并通过调控参数实现了对复合微纳结构中银含量的调节二,详细探讨了飞秒激光直写丝胶蛋白质微纳结构的相关物理化学性质。发现丝胶微纳结构具有很高的杨氏模量,在空气中的杨氏模量可以达到3.35 GPa,远高于其它蛋白质微纳结构的杨氏模量。用405 nm的光对丝胶蛋白质微纳结构进行激发,测试了荧光光谱,结果表明飞秒激光作用后丝胶蛋白质发生交联荧光发射谱上会产生多个荧光发射峰,如463 nm和514 nm处的荧光发射峰等,这些荧光基团同时发射荧光在宏观上表现为肉眼可见的蓝色荧光效果。我们还测试了丝胶微纳结构ATR-FTIR光谱以及生物酶降解效果。最终将飞秒激光加工的丝胶微纳结构用于细胞培养,证明了丝胶微纳结构对细胞生长具有一定的诱导效果。三,调控飞秒激光加工微纳结构时的参数,制备了基于牛血清白蛋白的Y型功分器。利用飞秒激光三维可设计的加工能力,在蛋白质Y结型微光学功分耦合器的分叉位置制成一种半反半透镜效果的微界面结构,可以将功分器的分光比率由未加入此微界面的1:1,提高到3:1。采用另一种“三叉微界面”设计方式,实现了器件对环境中pH值变化的响应探测效果,当溶液环境中pH值从2.0到6.0范围变化时,两分支的分光比从1.48:1变化到1.85:1,且这一过程是可逆的。综上,在本论文中,利用飞秒激光直写工艺制备了基于丝胶蛋白的微纳结构,为诱导细胞生长,软骨组织细胞培养等提供了高效的方法。另一方面,利用蛋白质侧链氨基酸携带电荷的性质,以及飞秒激光直写高精度的点控制能力,实现了微光学器件对环境pH值的响应调谐。相信本文工作将有助于推动飞秒激光直写技术在生物、医疗等方面的发展和应用。

许海建[7](2020)在《磷酸钾镁水泥体系钢筋锈蚀机理》文中研究表明磷酸镁水泥(Magnesium Phosphate Cement,MPC)通过磷酸盐和重烧氧化镁发生酸碱中和反应,形成性能优良的具有化学结合陶瓷属性的新型胶凝材料。钢筋锈蚀是影响钢筋混凝土耐久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无论是碳化还是氯盐侵蚀,都会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产生巨大的破坏。有研究发现钢筋在MPC中比在普通硅酸盐水泥(Ordinary Portland Cement,OPC)中有着更好的耐氯盐侵蚀效果,但对其耐蚀机理研究还比较少,机理解释尚不完整。为此本文首先通过压滤法得到MPC孔溶液,根据孔溶液中各元素的实测浓度配置MPC模拟孔溶液。然后根据MPC孔溶液中离子的浓度绘制Pourbaix图,通过Pourbaix图设计了MPC模拟孔溶液中钢筋锈蚀的电化学试验。为对比模拟孔溶液中钢筋锈蚀行为,本文还得出了在碳化条件下钢筋具有较优耐蚀性能的MPC净浆配合比;同时通过热力学计算研究了MPC中钢筋在碳化后的锈蚀机理。最后在微观角度上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综合分析了MPC中钢筋的锈蚀机理。采用热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MPC中阴离子、阳离子及侵蚀性离子单独作用和共同作用时Fe-H2O体系的Pourbaix图(即Eh-p H图)。模拟结果显示:在Fe-MPC-Cl-H2O体系中,由于Fe3(PO4)2·8H2O、Fe2O3和MgFe2O4覆盖在钢筋表面很有可能是MPC体系中钢筋耐锈蚀的重要因素。采用电化学试验研究了磷酸盐浓度、p H值及环境温度对钢筋锈蚀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磷酸盐含量的增加钢筋的耐蚀性得到明显增加,当磷酸盐含量达到0.05 mol/L时钢筋在MPC模拟孔溶液中的耐蚀性优于钢筋在OPC模拟孔溶液中的耐蚀性;(2)p H值越高钢筋的耐蚀性越好。在pH仅为10.68时钢筋就具备了良好的耐蚀性,结合热力学计算主要原因是在该pH值下PO43-活度非常高,足够维持Fe3(PO4)2·8H2O的稳定生成使钢筋有着很高的耐蚀性,且该膜层在碳化后仍然能稳定存在;并得出内层为铁氧化物及氢氧化物和外层为Fe3(PO4)2·8H2O及MgFe2O4的双层钝化膜结构。(3)25℃-50℃时温度升高有利于磷酸亚铁膜层的形成,钢筋耐蚀性更强;50℃-75℃时温度升高导致缺陷的存在,使钢筋耐点蚀能力迅速减弱。磷酸盐浓度([KH2PO4])和p H值对临界氯离子浓度[Cl-]crit影响的归一化预测模型为:在钢筋净浆的加速碳化试验中,探究了MPC镁磷比、硼砂含量及水灰比对钢筋锈蚀行为的影响,结合热力学模拟结果显示:不同配比的MPC浆体在早期孔结构差别较大,阻抗模量差距较大,碳化后浆体电阻之间的差距逐渐降低,主要是由于浆体中过剩的MgO会被碳化成MgCO3·Mg(OH)2·3H2O和MgCO3,填充了MPC浆体中的孔隙使浆体变得致密减缓了钢筋的锈蚀。当镁磷比为6或者7,缓凝剂掺量为5%-8%,水灰比在0.16左右时,MPC浆体对钢筋的保护作用较好。为了从微观角度阐述MPC中钢筋锈蚀机理,本文采用了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了PO43-含量、OH-含量、温度、磷酸根种类及晶面对溶液中离子的扩散行为和溶液与钢筋的吸附能的影响。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显示:(1)随着磷酸盐含量的增加,磷酸根与Cl-在钢筋表面相互竞争作用增加,Cl-扩散系数减小吸附系统稳定性增强,钢筋耐蚀性增加;(2)在溶液中含有较多的氯盐的情况下,当磷酸盐与Cl-之比达到1:1时,钢筋的耐蚀性得到显着提高;(3)溶液中的OH-可以减缓Cl-的扩散,同时促进PO43-的扩散,增加钢筋的耐蚀性。以上结果表明,MPC中孔溶液对钢筋有着优异的化学保护作用,并且MPC浆体在碳化后对钢筋也有着优异的物理保护作用。上述机理研究结果为MPC在结构工程及海洋环境中的使用提供了理论支撑和试验依据,并为后续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参考。

蔡泽[8](2020)在《基于飞秒激光加工技术的艾里光的生成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于独特的无衍射、自加速与自修复特性,艾里光已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尤其是艾里光的生成方法与其应用领域。但是,目前生成艾里光的方法并不能同时满足紧凑的光路构造、连续的相位调制以及高光学效率,因此限制了艾里光的应用领域。此外,对于艾里光的研究刚处于起步阶段,更多的应用领域有待探索。本文基于飞秒激光加工技术,研究了艾里光的生成、成像以及三维全息加工应用,具体内容如下:1.基于飞秒激光直写加工技术,设计制备了不同调制深度的连续相位变化的微型立方相位板,并验证了高光学效率(532nm波长下~79%)。利用该相位元件实验生成了单色和彩色艾里光,分析了调制深度与入射波长对艾里光无衍射与自加速性质的影响。利用艾里光实现了字母的成像(艾里字母),并实验验证了艾里字母继承了艾里光的三大特性。2.利用立方频谱的相位变换生成了对称与非对称艾里光,并通过飞秒激光直写加工制备了生成该光场的微型相位元件。此相位元件具有紧凑的结构尺寸(60μm×60 μm×1.1μm)、高光学效率(532nm处~81%)、连续的相位变化以及宽波段生成光场(405nm-780nm)的性能。通过对称与非对称艾里光实现了不同输入信号的动态成像,实验表明任意信息在不同传输位置都呈现出不同的成像结果。此外,将相位元件集成在柔性基底上,并实验验证了拉伸和扭转的稳定性与灵活性。3.介绍了射线回溯法导出给定传输轨迹光场的初始相位的方法,导出了直接生成艾里光的初始相位。将直接生成的艾里光用于飞秒激光全息加工,实现了三维弯柱微结构的单次曝光加工,大大提高了飞秒激光加工的效率。通过相位变换,生成了艾里光的衍生自加速光场,并将其用于三维全息加工,实现了开口朝外和朝内的微爪结构的单次曝光加工。研究了毛细力可控的微爪的张闭,并通过加工参数分析得到了最佳加工参数区。将动态全息与三维移动台的运动相结合,实现了多参数灵活调控的复合运动加工。进一步引入自组装技术,实现了复杂三维微结构的大面积高精度超快制备,在保证高加工精度的前提下,进一步提升了加工效率。4.利用飞秒激光三维全息加工技术快速制备了带孔沟槽结构,研究了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在不同参数的结构上的三种迁移状态:卡死、引导迁移和穿行迁移。通过分析细胞迁移方向系数、迁移速度和迁移持续时间以及细胞形态、细胞核形态、细胞骨架蛋白和黏着斑蛋白解释了物理结构引导的不同细胞迁移状态的形成原因,对受限环境下癌细胞的迁移与入侵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邱进旭[9](2020)在《P2型Na0.6Li0.07Mn0.66Co0.17Ni0.17O2正极材料的制备、掺杂改性及储钠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钠资源在地球上储量丰富、廉价易得,同时钠离子电池与锂离子电池具有相似的“摇椅式”离子储存机制,使得钠离子电池在大型储能系统和智能电网中规模化应用成为一种有希望的储能器件。目前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成本占比较高,而且是决定钠离子电池电化学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开发低成本、安全性高及电化学性能良好的新型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鉴于此,本文探索了P2型Na0.6Li0.07Mn0.66Co0.17Ni0.17O2正极材料制备及掺杂不同半径Cu2+、Ag+和Au+对储钠性能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利用模板剂辅助的共沉淀法及后续烧结制备了P2型Na0.6Li0.07Mn0.66Co0.17Ni0.17O2(NCM)正极材料,并对其结构形貌、元素组成及电化学储钠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NCM具有六边形片状形貌,厚度为496 nm,空间群为P63/mmc,在0.5 C倍率循环100圈时的放电比容量为108 m Ah g-1,容量保持率可达81%,即使在5 C倍率时的放电比容量仍可达87 m Ah g-1,高于同样条件下对比正极的93 m Ah g-1、70%和40 m Ah g-1,且NCM正极具有更大的Na+扩散系数,表现了更快的电化学反应动力学过程;原因在于NCM材料具有更大的晶胞参数a/b和c、较小的Na+脱/嵌能垒,从而改善了电化学性能。2.通过进一步掺杂Cu2+、Ag+和Au+探究不同离子半径掺杂对材料微观形貌、晶体结构和电化学储钠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掺杂后正极材料的形貌和结构没有发生明显变化,仍为六边形片状形貌和P63/mmc空间群,掺杂Cu2+、Ag+和Au+后的正极在0.5 C倍率循环100圈时的放电比容量分别为95 m Ah g-1、114m Ah g-1和117 m Ah g-1,容量保持率分别为74%、88%和89%,即使在10 C倍率时放电比容量仍为56 m Ah g-1、64 m Ah g-1和71 m Ah g-1;且掺杂材料的Na+扩散系数与晶胞参数a/b的变化规律为NCMAu>NCMAg>NCMCu,原因在于更大离子半径的Au+掺杂有助于扩大晶胞参数、提升Na+的传输速率、抑制相变发生和缓解材料结构在Na+脱/嵌过程中的体积变化,从而提高了电化学性能。

董超[10](2019)在《超临界乳液萃取法制备载药微囊工艺基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药物混悬剂在传统及新型给药系统中都具有广泛应用,但传统药物混悬剂制备方法有着难以克服的缺点,一般存在液相中残存的有机溶剂无法彻底去除等问题。超临界乳液萃取法(SFEE)将超临界微粒制备技术与乳液法微粒制备技术相结合,是可应用于超细微粒制备的新型绿色技术。SFEE过程微粒直接在水体系中生成,且具有粒径分布均匀、球形度高、分散性好等优点,尤其适用于药物混悬剂的制备,弥补了其他超临界微粒化技术的不足。但因SFEE技术发展时间较短,其相关研究多以针对性较强的实验研究为主,对萃取过程的工艺研究尚不充分,对萃取过程机理研究不够深入。此外,SFEE法萃取对象多选择O/W型模板乳液,而对W1/O/W2型模板乳液萃取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本论文首先对构成SFEE法的溶剂/scCO2混合过程和scCO2溶除溶剂过程进行机理研究,为合理选取SFEE萃取工艺条件提供理论依据。采用SFEE工艺分别对O/W和W1/O/W2型模板乳液进行处理,在水体系中制备药物纳米混悬剂,并制备结构不同、功能不同的药物/聚合物复合微粒制剂,研究在复杂体系中制备不同微粒的一般规律。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主要结论如下:对SFEE萃取过程涉及高压条件下溶剂/CO2气液相平衡及混合密度进行分析研究,进而预测SFEE法反应釜中溶剂/CO2二元体系在水相中混合过程的相行为。采用可视化实验研究手段,对反应釜内溶剂/CO2混合过程进行直接监测,对SFEE法复杂体系相行为的预测结果进行检验的同时,也对不同操作条件下SFEE法的溶剂去除效率进行考察,进而判断混合过程中溶剂和CO2的主要传质路径,深化对SFEE法中混合传质过程的认识。研究结果表明:临界混合压力以上只有在溶剂/CO2界面处湍动程度较强时二者才可实现混溶,否则相界面严重抑制混合效果。萃取过程中,溶剂/CO2在水相中接触并在气液界面发生对流扩散,是二者进行混合的主要传质途径,而不是单纯的水相中的分子扩散问题。此外,溶剂/CO2混合密度的变化可导致乳液失稳分层,对溶剂/CO2在水体系中的混合过程造成复杂影响。对SFEE法溶剂溶除过程中釜内流场及溶剂浓度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在高压条件下采用PIV流场测试仪对反应釜内溶剂/scCO2混合流场进行测试,测得超临界流体的速度矢量分布图,验证分析模型的可靠性。PIV检测结果表明:SFEE过程中,反应釜内溶剂/scCO2混合物呈现环向流动,且流动方向与进气温度有关。对釜内溶剂浓度分布随萃取时间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被scCO2萃取至气相的溶剂无法有效从反应釜中溶除,是限制SFEE工艺溶剂去除效率的关键限制因素。通过引入SFEE分步萃取法和强磁力搅拌,极大提高了 SFEE法的溶剂去除效率,而不同溶剂对应的残留量与溶剂在水中的溶解度呈正相关关系。影响因素综合分析表明:分步萃取法各萃取条件中,一次萃取压力P1对溶剂残留量影响最显着,因而一次萃取中溶剂与scCO2的混合与分离效果是决定分步萃取工艺效率的关键因素。采用SFEE法对O/W型模板乳液进行萃取,首先制备以吐温80为稳定剂的槲皮素纳米混悬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以聚己内酯(PCL)为聚合物载体,采用SFEE法制备槲皮素/PCL复合混悬剂,研究过程操作参数对不同混悬剂中微粒形貌和粒径的影响。采用FT-IR和XRD研究SFEE处理前后槲皮素及PCL化学结构及结晶行为的变化,验证复合微囊的药物包埋效果同时考察过程操作参数对复合微囊药物包埋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调节槲皮素浓度cquer和聚合物浓度CPCL分别是改变槲皮素纳米混悬剂和槲皮素/PCL复合混悬剂中微粒粒径的有效手段。对于复合微囊而言,表面活性剂浓度CTween对包埋率的影响最为显着,但出于对乳液稳定性考虑,增大聚合物浓度CPCL是提高药物包埋率的最有效手段。本文研究复合微囊在模拟肠液环境下的释放规律,采用释放动力学方程拟合数据,确定微囊缓释特性。将SFEE法与多重乳状液技术相结合,制备具有多重载药功能、内部具有闭孔结构的复合空心微囊。W1/O/W2型模板多重乳状液内外水相间存在化学势差和水传递现象,水的跨膜扩散模型分析表明,水在有机相中的溶解度C(∞)和扩散系数D是决定液膜透过性的关键因素。通过调节影响液膜透过性的乳液配制参数,如溶剂类型、疏水性表面活性剂浓度Cspan和液膜中聚合物浓度CPCL,可实现控制闭孔微囊内部结构的目的。此外,高压下PCL/溶剂/CO2三元体系发生相分离可引起有机相液膜中聚合物贫相的产生导致微囊结构破坏。因此,采用SFFE萃取前需先将模板乳液预固化处理。本文还分别研究多重模板乳液配制参数和SFEE萃取温度和压力参数对微囊形貌及内部结构的影响,考察双重载药微囊对亲水性药物和疏水性药物包埋率以及释放特性。综上所述,本文采用SFEE技术,以O/W和W1/O/W2模型多重乳液作为处理对象,制备纳米药物混悬剂、药物/聚合物复合混悬剂和多重载药闭孔微囊结构,同时具备乳液法制备微粒分散性好和粒径、结构方便控制的特点,以及超临界流体微粒制备技术绿色环保、有机溶剂去除彻底的优势,为新型给药体系的设计和制备奠定研究基础。

二、铟硼磷酸盐结构中的交叠生长规律研究(英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铟硼磷酸盐结构中的交叠生长规律研究(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第一性原理计算的镧系离子掺杂焦磷酸盐发光材料光电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照明光源的发展历程
    1.2 白光LED的历史进程和研究现状
        1.2.1 LED的历史进程
        1.2.2 LED的结构和原理
        1.2.3 w-LED的原理
        1.2.4 w-LED的优点和应用领域
    1.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意义和内容
第二章 基本理论
    2.1 稀土元素和稀土元素电子层结构
        2.1.1 稀土元素
        2.1.2 稀土元素电子层结构
    2.2 稀土离子能级与跃迁的基本理论
        2.2.1 稀土离子的能级跃迁和光谱项
        2.2.2 稀土离子电子跃迁和电荷转移的基本原理
    2.3 理论基础与计算方法
        2.3.1 多粒子体系的第一性原理
        2.3.2 密度泛函理论
        2.3.3 VASP计算软件
    2.4 缺陷对发光性能的影响
    2.5 荧光材料的能带结构理论
第三章 Sr_2P_2O_7:Ln~(2+/3+)荧光粉的电子结构和能级结构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3.1 计算细节
        3.1.1 结构模型
        3.1.2 计算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结构特性
        3.2.2 自旋轨道相互作用
        3.2.3 计算Sr_2P_2O_7:Ln~(2+)的电子结构
        3.2.4 计算Sr_2P_2O_7:Ln~(3+)的电子结构
        3.2.5 激发态电子结构
        3.2.6 Sr_2P_2O_7:Ln~(2+/3+)的能级图
        3.2.7 带隙值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M_2P_2O_7: Eu~(2+)和M_2P_2O_7:Eu~(2+),Mn~(2+)(M=Mg、Ca、Sr、Ba)荧光材料的电子结构研究
    4.1 计算细节
        4.1.1 结构模型
        4.1.2 计算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结构特性
        4.2.2 M_2P_2O_7的电子结构
        4.2.3 M_2P_2O_7:Eu~(2+)基态电子结构
        4.2.4 M_2P_2O_7:Eu~(2+)激发态电子结构
        4.2.5 M_2P_2O_7:Eu~(2+),Mn~(2+)基态电子结构
        4.2.6 能级方案和能量传递
    4.3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3)偏磷酸锌激光玻璃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激光技术的发展
        1.1.2 激光基质材料的发展
        1.1.3 不同激光玻璃的特点
    1.2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3 磷酸盐玻璃的结构特点
    1.4 偏磷酸锌玻璃文献调研
    1.5 本论文结构
第2章 实验方法与理论
    2.1 Zn(PO_3)_2玻璃的制备工艺
        2.1.1 实验配料和设备
        2.1.2 玻璃制备流程
        2.1.3 玻璃加工
    2.2 Zn(PO_3)_2玻璃性能表征方法
        2.2.1 密度和离子数浓度的测量
        2.2.2 折射率测量
        2.2.3 透过/吸收光谱
        2.2.4 拉曼光谱
        2.2.5 热学性能表征
        2.2.6 荧光性能表征
    2.3 理论分析基础
        2.3.1 J-O理论计算
        2.3.2 吸收截面和发射截面
        2.3.3 稀土元素能级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Dy~(3+)掺杂Zn(PO_3)_2玻璃性能研究
    3.1 引言
        3.1.1 Dy~(3+)的能级结构
        3.1.2 Dy~(3+)离子掺杂的应用现状
    3.2 Dy~(3+)掺杂Zn(PO_3)_2玻璃物理性能的研究
        3.2.1 不同Dy~(3+)掺杂浓度Zn(PO_3)_2玻璃的制备
        3.2.2 密度的测量
        3.2.3 玻璃的拉曼光谱和结构分析
        3.2.4 不同Dy~(3+)掺杂浓度对拉曼光谱的影响
        3.2.5 掺杂均匀性表征
        3.2.6 抗水性研究
    3.3 Dy~(3+)掺杂Zn(PO_3)_2玻璃热学性能的研究
        3.3.1 比热
        3.3.2 热扩散
        3.3.3 热导率
        3.3.4 热膨胀
        3.3.5 热差/热重分析
    3.4 Dy~(3+)掺杂Zn(PO_3)_2玻璃光学性能的研究
        3.4.1 折射率
        3.4.2 吸收光谱
        3.4.3 发射光谱
        3.4.4 Dy~(3+)掺杂Zn(PO_3)_2玻璃吸收截面和发射截面的计算
        3.4.5 Dy~(3+)掺杂浓度对发射光谱的影响
        3.4.6 Dy~(3+)掺杂浓度对荧光寿命的影响
        3.4.7 J-O理论计算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Nd~(3+)掺杂Zn(PO_3)_2玻璃性能研究
    4.1 引言
        4.1.1 Nd~(3+)的能级结构
        4.1.2 Nd~(3+)掺杂的研究现状
    4.2 Nd~(3+)掺杂浓度对Zn(PO_3)_2玻璃物理性能的影响
        4.2.1 不同Dy~(3+)掺杂浓度Zn(PO_3)_2玻璃的制备
        4.2.2 密度的测量
        4.2.3 物相分析
    4.3 Nd~(3+)掺杂浓度对Zn(PO_3)_2玻璃热学性能的影响
        4.3.1 比热
        4.3.2 热扩散
        4.3.3 热导率
        4.3.4 热膨胀
    4.4 Nd~(3+)掺杂浓度对Zn(PO_3)_2玻璃光学性能的影响
        4.4.1 吸收光谱
        4.4.2 透过光谱
        4.4.3 发射光谱
        4.4.4 Nd~(3+)掺杂Zn(PO_3)_2玻璃发射截面的计算
        4.4.5 不同Nd~(3+)掺杂浓度Zn(PO_3)_2玻璃荧光寿命表征
    4.5 激光输出实验
        4.5.1 激光理论基础
        4.5.2 Nd~(3+)最佳掺杂浓度的分析
        4.5.3 光学均匀性表征
        4.5.4 谐振腔的设计
        4.5.5 激光实验结果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总结
    5.2 论文的不足与有待开展的工作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自组装共轭亚油酸层状结构构筑药物传递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脂肪酸
    1.2 脂肪酸层状结构
        1.2.1 碟状胶束
        1.2.2 平面片层
        1.2.3 囊泡
        1.2.4 层状液晶
    1.3 脂肪酸层状结构的形成理论
        1.3.1 临界堆积参数理论
        1.3.2 双层膜曲面弹性理论
    1.4 脂肪酸层状结构常用表征方法
        1.4.1 偏光片及偏光显微镜
        1.4.2 动态光散射(DLS)
        1.4.3 小角X射线散射(SAXS)
        1.4.4 小角中子散射(SANS)
        1.4.5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1.4.6 流变学
    1.5 脂肪酸层状结构的应用
        1.5.1 原始细胞膜模型
        1.5.2 纳米反应器
        1.5.3 药物传递系统(DDS)
    1.6 立题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
        1.6.1 立题依据
        1.6.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自组装SCL/H_2O二元体系层状液晶及其DDS特性
    2.1 引言
    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相图的绘制
        2.3.2 偏光纹理的测定
        2.3.3 流变性质的测定
        2.3.4 药物的体外释放
    2.4 结果与讨论
        2.4.1 相行为
        2.4.2 SCL浓度对层状液晶流变性质的影响
        2.4.3 温度对层状液晶流变性质的影响
        2.4.4 药物对层状液晶结构的影响
        2.4.5 体外释药行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自组装CLA/SCL/H_2O三元体系层状液晶及其DDS机理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层状液晶相区的绘制
        3.3.2 偏光纹理的测定
        3.3.3 层状液晶的稳定性
        3.3.4 小角X射线散射的测定
        3.3.5 流变性质的测定
        3.3.6 药物的体外释放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相行为
        3.4.2 层状液晶的稳定性
        3.4.3 层状液晶的相参数
        3.4.4 含水量对层状液晶流变性质影响
        3.4.5 CLA/SCL比例对层状液晶流变性质的影响
        3.4.6 温度对层状液晶流变性质的影响
        3.4.7 体外释药行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膜诱导自组装构筑SCL双分子层@壳聚糖复合膜及其DDS特性
    4.1 引言
    4.2 实验试剂与仪器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复合膜制备方法
        4.3.2 复合膜结构表征
        4.3.3 复合膜形貌表征
        4.3.4 复合膜性能测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复合膜的结构
        4.4.2 复合膜中SCL双分子层形成机理
        4.4.3 复合膜的表面形貌
        4.4.4 复合膜的性能
    4.5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5)枯草芽孢杆菌和酵母菌配施对再生水灌溉土壤生境和水稻生理生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1.2.1 再生水灌溉对土壤微环境的影响
        1.2.2 再生水灌溉对作物生长和品质的影响
        1.2.3 水稻控制灌溉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1.2.4 微生物菌对土壤和作物的影响
        1.2.5 枯草芽孢杆菌在农业中的应用
        1.2.6 酵母菌在农业中的应用
        1.2.7 土壤微环境与作物生理之间的关系研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设计
    2.4 试验测试指标和计算方法
    2.5 灌水量和空气温湿度
第三章 施加微生物菌剂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3.1 再生水与清水不同灌溉模式对水稻株高的影响
    3.2 施加菌剂对水稻株高的影响
    3.3 再生水与清水不同灌溉模式对水稻分蘖数的影响
    3.4 施加菌剂对水稻分蘖数的影响
    3.5 施加菌剂对水稻根、茎、叶、穗生长发育的影响
        3.5.1 2018年根茎叶穗发育情况
        3.5.2 2019年根茎叶穗发育情况
        3.5.3 施加菌剂对水稻地上部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3.6 施加菌剂对水稻收获期倒伏性状的影响
        3.6.1 施加菌剂对收获期水稻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
        3.6.2 施加菌剂对收获期水稻抗倒伏能力的影响
    3.7 施加菌剂对水稻产量构成的影响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施加微生物菌剂对水稻生理生化的影响
    4.1 施加菌剂对水稻叶片SPAD影响
    4.2 施加菌剂对水稻叶片叶绿素的影响
        4.2.1 2018年水稻叶绿素的变化
        4.2.2 2019年水稻叶绿素的变化
    4.3 施加菌剂对水稻叶片可溶性糖的影响
    4.4 施加菌剂对水稻根系活力的影响
    4.5 施加菌剂对水稻叶片MDA的影响
    4.6 施加菌剂对水稻叶片酶活性和可溶性蛋白的影响
    4.7 再生水灌溉和施加菌剂对水稻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
    4.8 施加菌剂对水稻根茎叶解剖结构的影响
        4.8.1 根解剖结构
        4.8.2 茎解剖结构
        4.8.3 叶解剖结构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施加菌剂对土壤微环境的影响
    5.1 施加菌剂对水稻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的影响
    5.2 施加菌剂对水稻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5.3 施加菌剂对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影响
    5.4 施加菌剂对土壤钠离子和钾离子的影响
    5.5 施加菌剂对土壤电导率和pH值的影响
    5.6 速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微生物-土壤理化指标-水稻生理的关系
    6.1 施加菌剂调节土壤理化性状
    6.2 土壤理化指标与水稻生理指标之间的关系
    6.3 微生物菌剂改变土壤细菌群落组成结构
        6.3.1 2018年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功能预测
        6.3.2 2019年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功能预测
        6.3.3 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与土壤物理指标的关系
        6.3.4 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与土壤物理指标的关系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施加菌剂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7.2 施加微生物菌剂改善土壤微环境
    7.3 施加微生物菌剂调节作物生理生化
    7.4 主要创新点
    7.5 存在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6)飞秒激光直写制备基于蛋白质生物材料的微纳结构与器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蛋白质材料及其应用简介
        1.1.1 常见的蛋白质材料
        1.1.2 蛋白质材料在各研究领域的应用
    1.2 飞秒激光直写蛋白质加工技术
        1.2.1 飞秒激光直写技术简介
        1.2.2 飞秒激光直写技术对蛋白质的微纳加工
    1.3 本文主要内容
第二章 飞秒激光加工丝胶蛋白质微纳结构
    2.1 引言
    2.2 用于加工的丝胶蛋白质溶液的配置
        2.2.1 丝胶蛋白质的提炼
        2.2.2 可用于飞秒激光直写丝胶蛋白质溶液的配置
    2.3 飞秒激光加工制备丝胶蛋白质微纳器件
        2.3.1 飞秒激光直写加工系统的搭建
        2.3.2 飞秒激光加工参数的优化
        2.3.3 飞秒激光加工二维丝胶蛋白质微纳结构
        2.3.4 飞秒激光加工三维丝胶蛋白质微纳结构
    2.4 飞秒激光加工丝胶蛋白质与银复合材料
        2.4.1 飞秒激光加工丝胶蛋白质与银盐溶液的原理
        2.4.2 飞秒激光加工丝胶蛋白质与银复合结构元素表征
        2.4.3 丝胶蛋白质与银盐溶液中银含量的调控
        2.4.4 预曝光处理丝胶蛋白质和银盐溶液对复合结构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飞秒激光加工制备丝胶蛋白质微纳器件的性质与应用
    3.1 飞秒激光加工制备丝胶蛋白质微纳器件性质的研究
        3.1.1 飞秒激光加工制备丝胶蛋白质微纳器件的机械强度
        3.1.2 飞秒激光加工制备丝胶蛋白质微纳器件的荧光特性
        3.1.3 飞秒激光加工制备丝胶蛋白质微纳器件的红外吸收特性
    3.2 水解酶对丝胶蛋白质微纳器件的影响
    3.3 激光加工丝胶蛋白质微纳器件在细胞培养方面的应用
        3.3.1 丝胶蛋白质及其复合材料的细胞培养效果
        3.3.2 丝胶蛋白质及其复合材料的细胞培养基毒性测试
        3.3.3 丝胶蛋白质及其复合材料细胞培养的普适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飞秒激光制备具有刺激响应能力的蛋白质Y型功分器
    4.1 引言
    4.2 飞秒激光直写制备Y型功分器微光学器件
        4.2.1 飞秒激光直写制备Y型功分器微光学器件的制备
        4.2.2 Y型功分器的光学测试
    4.3 Y型功分器微光学器件内部结构设计
    4.4 蛋白质Y型功分器微光学器件的pH传感研究
        4.4.1 溶液pH变化对Y型功分器微光学器件的分光比率影响
        4.4.2 蛋白质对溶液pH值变化响应的机理探究
    4.5 不同环境下Y型功分器微光学器件的数值模拟
    4.6 环境温度对蛋白质水凝胶折射率变化的影响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磷酸钾镁水泥体系钢筋锈蚀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磷酸镁水泥
        1.2.2 钢筋锈蚀行为
        1.2.3 磷酸镁水泥对钢筋的保护
        1.2.4 钢筋的阻锈与防护
        1.2.5 磷酸镁水泥中钢筋锈蚀热力学
        1.2.6 分子动力学在材料学中的应用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原材料及试验方法
    2.1 原材料及其性能
    2.2 试验方法
        2.2.1 孔溶液获取及分析方法
        2.2.2 模拟孔溶液试验
        2.2.3 净浆钢筋锈蚀试验
    2.3 电化学测试方法
        2.3.1 线性极化法(LPR)
        2.3.2 电化学阻抗谱法(EIS)
        2.3.3 动电位极化法(PDP)
第三章 钢筋的热力学计算与模拟-Pourbaix图
    3.1 引言
    3.2 Pourbaix图绘制及可靠性验证
        3.2.1 铁腐蚀倾向热力学判断
        3.2.2 电化学腐蚀倾向判断
        3.2.3 铁腐蚀与Pourbaix图的建立
        3.2.4 热力学数据库及Pourbaix图可靠性验证
    3.3 MPC体系中离子对Fe-H_2O Pourbaix图的影响
        3.3.1 阳离子(Na~+、K~+、Mg~(2+)、Ca~(2+))的影响
        3.3.2 阴离子(PO_4~(3-)、SiO_3~(2-)、AlO_2~-)的影响
        3.3.3 氯离子及碳化侵蚀对Fe-H_2O Pourbaix图的影响
        3.3.4 氯离子侵蚀下MPC孔溶液中钢筋锈蚀Pourbaix图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钢筋在MPC模拟孔溶液中的锈蚀电化学试验研究
    4.1 引言
    4.2 试验方案
    4.3 结果分析与讨论
        4.3.1 磷酸盐含量的影响
        4.3.2 pH值的影响
        4.3.3 温度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钢筋在MPC浆体中的锈蚀电化学试验研究
    5.1 引言
    5.2 试验方案
    5.3 结果分析与讨论
        5.3.1 镁磷比(M/P)的影响
        5.3.2 硼砂掺量的影响
        5.3.3 水灰比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碳化对MPC孔溶液、基体及钢筋锈蚀影响热力学分析
    6.1 引言
    6.2 热力学模拟可靠性验证
    6.3 结果分析与讨论
        6.3.1 pH值及NaCl浓度对磷酸根分布的影响
        6.3.2 碳化对MPC孔溶液离子活度的影响
        6.3.3 MPC基体经碳化后的变化
        6.3.4 铁的氧化物及氢氧化物在孔溶液中的反应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MPC体系中钢筋锈蚀分子动力学模拟
    7.1 引言
    7.2 模拟方案
        7.2.1 相互作用能
        7.2.2 氯离子在缓蚀剂中的扩散系数
        7.2.3 研究内容
    7.3 计算模型与方法
    7.4 结果分析与讨论
        7.4.1 PO_4~(3-)含量的影响
        7.4.2 OH~-含量的影响
        7.4.3 温度的影响
        7.4.4 磷酸根种类的影响
        7.4.5 HPO_4~(2-)与PO_4~(3-)同时存在的影响
        7.4.6 Fe的晶面及Fe_2O_3晶面的影响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8)基于飞秒激光加工技术的艾里光的生成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艾里光概述
        1.2.1 艾里光的介绍
        1.2.2 艾里光的生成方法
        1.2.3 艾里光的应用
    1.3 飞秒激光双光子聚合技术
        1.3.1 飞秒激光直写加工
        1.3.2 飞秒激光全息加工
        1.3.3 飞秒激光双光子加工技术的应用
    1.4 本文的研究目标及内容
第2章 微型立方相位板生成的艾里光及其成像的研究
    2.1 连续相位变化的微型立方相位板的设计与加工
        2.1.1 相位板的设计
        2.1.2 飞秒激光直写加工相位板
        2.1.3 相位板的结构表征
    2.2 实验生成高质量艾里光
        2.2.1 实验生成艾里光
        2.2.2 艾里光的自加速与无衍射特性验证
    2.3 彩色艾里光的生成
        2.3.1 白光生成的彩色艾里光
        2.3.2 彩色艾里光的自修复性质
    2.4 艾里字母及其性质
        2.4.1 艾里字母的生成
        2.4.2 艾里字母的性质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对称与非对称艾里光及其动态成像的研究
    3.1 对称与非对称艾里光
        3.1.1 艾里光衍生光场的研究进展
        3.1.2 对称艾里光
        3.1.3 非对称艾里光
    3.2 对称与非对称立方相位板的制备与表征
    3.3 高效宽波段生成对称与非对称艾里光
        3.3.1 对称与非对称艾里光的生成及传输特性分析
        3.3.2 不同波长的对称与非对称艾里光及其光学效率
        3.3.3 彩色对称与非对称艾里光
    3.4 对称与非对称艾里光的动态成像研究
        3.4.1 动态成像分析
        3.4.2 字母“T”的动态成像
        3.4.3 其他信息的动态成像
    3.5 对称与非对称立方相位板的软基底集成
        3.5.1 相位板的PDMS上加工
        3.5.2 PDMS上的相位板的拉伸灵活性与稳定性
        3.5.3 PDMS上的相位板的扭转稳定性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艾里飞秒激光三维加工的研究
    4.1 直接生成艾里自加速光的方法
        4.1.1 射线回溯法重构相位
        4.1.2 直接生成艾里光
    4.2 艾里飞秒激光全息加工
        4.2.1 实验加工系统
        4.2.2 高数值孔径物镜下的矢量衍射分析
        4.2.3 弯斜三维微柱单次曝光加工
    4.3 对称艾里飞秒激光全息加工
        4.3.1 对称艾里光场仿真与实验测试
        4.3.2 爪型结构加工
        4.3.3 液体控制爪型结构的张闭
    4.4 动态全息与移动台复合加工
        4.4.1 动态全息加工
        4.4.2 复合运动加工
    4.5 结合自组装技术的大面积编织加工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带孔通道结构中细胞迁移的研究
    5.1 引言
    5.2 带孔通道中的细胞实验
        5.2.1 带孔通道结构的编织加工和样品处理
        5.2.2 细胞培养实验
        5.2.3 免疫荧光染色
        5.2.4 细胞数据处理
    5.3 孔径大小对细胞不同迁移状态的影响
        5.3.1 不同迁移状态
        5.3.2 迁移方向和迁移速度分析
        5.3.3 迁移持续时间分析
    5.4 细胞形态及蛋白质分析
        5.4.1 细胞形态分析
        5.4.2 细胞核分析
        5.4.3 肌动蛋白分析
        5.4.4 黏着斑蛋白分析
        5.4.5 荧光图总结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的主要工作
        6.1.1 微型立方相位板生成的艾里光及其成像
        6.1.2 对称与非对称艾里光及其动态成像
        6.1.3 艾里飞秒激光三维加工
        6.1.4 带孔通道结构中的细胞迁移
    6.2 论文的创新之处
    6.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9)P2型Na0.6Li0.07Mn0.66Co0.17Ni0.17O2正极材料的制备、掺杂改性及储钠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钠离子电池概况及工作原理
    1.2 钠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
        1.2.1 过渡金属氧化物
        1.2.2 聚阴离子化合物
        1.2.3 其它正极材料
    1.3 论文的研究目的及内容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2.1 实验中涉及的化学试剂及仪器设备
        2.1.1 化学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材料的物理表征
        2.2.1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
        2.2.2 X射线衍射仪
        2.2.3 扫描电子显微镜
        2.2.4 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仪
        2.2.5 透射电子显微镜
        2.2.6 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
    2.3 电极制备及电化学性能表征
        2.3.1 电极制备及电池组装
        2.3.2 电化学性能测试
第三章 P2型Na_(0.6)Li_(0.07)Mn_(0.66)Co_(0.17)Ni_(0.17)O_2正极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储钠性能.
    3.1 引言
    3.2 P2型Na_(0.6)Li_(0.07)Mn_(0.66)Co_(0.17)Ni_(0.17)O_2正极材料的制备
    3.3 P2型Na_(0.6)Li_(0.07)Mn_(0.66)Co_(0.17)Ni_(0.17)O_2正极材料的微观结构、形貌与元素组成
        3.3.1 XRD结果分析
        3.3.2 SEM结果分析
        3.3.3 TEM结果分析
        3.3.4 ICP结果分析
        3.3.5 XPS结果分析
    3.4 P2型Na_(0.6)Li_(0.07)Mn_(0.66)Co_(0.17)Ni_(0.17)O_2正极材料的电化学储钠性能
        3.4.1 充/放电曲线
        3.4.2 微分容量曲线
        3.4.3 循环伏安曲线结果分析
        3.4.4 循环稳定性
        3.4.5 倍率性能
        3.4.6 电化学阻抗谱结果分析
        3.4.7 晶体结构精修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u、Ag和Au掺杂P2型Na_(0.6)Li_(0.07)Mn_(0.66)Co_(0.17)Ni_(0.17)O_2正极材料的制备、改性及储钠性能
    4.1 引言
    4.2 掺杂P2型Na_(0.6)Li_(0.07)Mn_(0.66)Co_(0.17)Ni_(0.17)O_2正极材料的制备
    4.3 掺杂P2型Na_(0.6)Li_(0.07)Mn_(0.66)Co_(0.17)Ni_(0.17)O_2正极材料的微观结构、形貌与元素组成
        4.3.1 XRD结果分析
        4.3.2 SEM结果分析
        4.3.3 TEM结果分析
        4.3.4 ICP结果分析
        4.3.5 EDS结果分析
        4.3.6 XPS结果分析
    4.4 掺杂P2型Na_(0.6)Li_(0.07)Mn_(0.66)Co_(0.17)Ni_(0.17)O_2正极材料的电化学储钠性能..
        4.4.1 充/放电曲线
        4.4.2 微分电容曲线
        4.4.3 循环伏安结果分析
        4.4.4 循环稳定性
        4.4.5 倍率性能
        4.4.6 电化学阻抗谱结果分析
        4.4.7 GITT结果分析
        4.4.8 晶体结构精修结果分析
        4.4.9 原位XRD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5.3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10)超临界乳液萃取法制备载药微囊工艺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药物微粒
    1.2 药物微粒混悬剂
    1.3 给药系统中药物混悬剂的应用
        1.3.1 口服给药系统
        1.3.2 静脉注射给药系统
        1.3.3 眼部给药系统
        1.3.4 肺部给药系统
        1.3.5 经皮给药系统
    1.4 药物混悬剂复合设计
        1.4.1 表面活性剂类药物载体
        1.4.2 生物降解聚合物类药物载体
    1.5 药物微粒制备的传统方法
    1.6 超临界流体微粒制备技术
        1.6.1 scCO_2作为溶剂的工艺
        1.6.2 scCO_2作为反溶剂的工艺
        1.6.3 scCO_2作为辅助介质(溶质、共溶质、共溶剂)的工艺
    1.7 SFEE法制备药物混悬剂
    1.8 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1.9 技术路线
    1.10 本章小结
2 SFEE法溶剂/反溶剂混合过程
    2.1 引言
    2.2 高压下溶剂/反溶剂气液相平衡
        2.2.1 相平衡模型
        2.2.2 状态方程模型求解
        2.2.3 高压下溶剂/CO_2二元相平衡
        2.2.4 高压下溶剂/CO_2二元体系混合密度
        2.2.5 高压下溶剂/CO_2扩散系数
    2.3 SFEE法溶剂/CO_2在水体系中混合过程可视化测量
        2.3.1 SFEE乳液萃取原理
        2.3.2 实验设备和流程
        2.3.3 结果与讨论
    2.4 本章小结
3 SFEE法溶剂溶除过程的研究
    3.1 引言
    3.2 PIV测试系统
        3.2.1 PIV测试基本原理
        3.2.2 测试实验装置
        3.2.3 示踪粒子加入方法
        3.2.4 测试实验条件
        3.2.5 测试操作步骤
        3.2.6 测试结果与讨论
    3.3 SFEE法反应釜内溶剂溶除过程的数值模拟
        3.3.1 物理模型
        3.3.2 数学模型
        3.3.3 反应釜网格划分
        3.3.4 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
        3.3.5 求解方法和参数设置
        3.3.6 模拟结果与分析
    3.4 SFEE分步萃取法
        3.4.1 实验材料
        3.4.2 实验仪器
        3.4.3 模板乳液制备
        3.4.4 改进后的SFEE萃取过程
        3.4.5 有机溶剂残留率测定
        3.4.6 结果与讨论
    3.5 本章小结
4 SFEE法萃取O/W型乳液制备槲皮素及复合微粒混悬剂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2.3 模板O/W乳液制备
        4.2.4 SFEE过程条件参数选择
        4.2.5 分析检测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SFEE法制备槲皮素纳米混悬剂
        4.3.2 SFEE法制备槲皮素/PCL复合微粒混悬剂
    4.4 本章小结
5 SFEE法萃取W_1/O/W_2型乳液制备双重载药空心微囊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仪器
        5.2.3 W_1/O/W_2模板多重乳液配制及空心微囊制备流程
        5.2.4 检测与分析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内外水相间水传递与水的跨膜扩散模型建立
        5.3.2 聚合物对W_1/O乳珠结构的影响
        5.3.3 疏水性表面活性剂对W_1/O乳珠结构的影响
        5.3.4 不同实验条件参数对微囊形貌和内部结构影响
        5.3.5 疏/亲水双重载药微囊的包埋效果与释放特性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四、铟硼磷酸盐结构中的交叠生长规律研究(英文)(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第一性原理计算的镧系离子掺杂焦磷酸盐发光材料光电性质研究[D]. 范逾凡. 西北大学, 2021(12)
  • [2]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3]偏磷酸锌激光玻璃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黄东阳. 山东大学, 2020(10)
  • [4]自组装共轭亚油酸层状结构构筑药物传递系统[D]. 李倩. 江南大学, 2020(01)
  • [5]枯草芽孢杆菌和酵母菌配施对再生水灌溉土壤生境和水稻生理生化的影响[D]. 陆红飞.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6]飞秒激光直写制备基于蛋白质生物材料的微纳结构与器件[D]. 孙思明. 吉林大学, 2020(08)
  • [7]磷酸钾镁水泥体系钢筋锈蚀机理[D]. 许海建. 东南大学, 2020(01)
  • [8]基于飞秒激光加工技术的艾里光的生成与应用研究[D]. 蔡泽.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9]P2型Na0.6Li0.07Mn0.66Co0.17Ni0.17O2正极材料的制备、掺杂改性及储钠性能研究[D]. 邱进旭. 昆明理工大学, 2020
  • [10]超临界乳液萃取法制备载药微囊工艺基础研究[D]. 董超.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硼磷酸铟结构中的重叠生长规律研究(英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