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缺氧人群脑缺氧耐受性研究进展

高原缺氧人群脑缺氧耐受性研究进展

一、高原低氧人群脑缺氧耐受性的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黄磊[1](2021)在《高海拔地区低氧环境对进藏人群认知能力的影响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认知能力决定人体对外界信息的接收与加工能力,直接影响人们日常工作和学习效率。由于控制认知能力的大脑皮层对人体周围氧环境极其敏感,在高海拔地区低氧环境中,外来进藏人群的认知能力受到极大影响。而目前,高原室内氧环境设计标准主要建立在满足生理安全的基础上,较少考虑室内人员的认知能力,而关于进藏人群认知能力对室内氧环境的需求更是鲜见研究。此外,虽然高原环境中旅居者认知能力下降相关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但有利于保障人体认知能力的室内适宜氧环境标准尚为缺乏。由于建藏援藏、商旅科考等原因,进藏人群通常在高海拔地区生活数日、数月乃至数年,而对于提供其生活、工作或学习的住宅、办公建筑等场所,应营造同时考虑进藏人群生理安全和认知能力综合需求的氧环境。本文以满足进藏人群基本生理安全与认知能力的综合需求为目标,通过机理分析、实验测试等方法,探究适宜的高海拔地区室内氧环境设计参数。首先,基于神经学理论和认知能力评价方法,建立了高海拔低氧地区进藏人群认知能力测评方法;其次,在青藏高原地区根据进藏时间和原驻海拔筛选72名受试者,设置3种氧浓度工况开展了认知能力与生理响应实验测试,其中,认知能力测评系统评估感觉、思维、记忆和反应四种认知能力;进而,从时间和空间双重维度,即不同进藏时间和海拔迁移高差两个方面剖析了进藏人群认知能力与低氧适应的变化规律,掌握了高海拔地区不同氧环境对进藏人群生理指标和认知能力的影响,并结合室内富氧调节下进藏人群认知能力的变化规律,得到了基于认知能力的进藏人群习服等级评价,提出了适宜的氧环境设计参数。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对于迁入高原的进藏人群,随环境氧浓度的增加,四类认知能力在同等氧环境下的变化有高有低。其中,当环境氧浓度由21.03%增加至24.95%时,记忆能力的增加的幅度最大,增加了37.2%;其次反应能力与思辨能力,分别增加了35.7%和32.5%;增加幅度最小的是感知能力,增加了24.8%。(2)对于进藏人群而言,环境氧浓度并非越高越好,通过研究进藏人群的生理参数、认知能力与环境氧浓度的定量关系,发现随着氧浓度的提高,迁入人群的认知能力存在临界峰值,超过这一峰值迁入人群的认知能力会开始下降。迁入人群的生理参数与其认知能力存在相关性,心率的相关性最高,心率变异性次之,血氧饱和度相关性最低。在这3个生理参数中,心率和心率变异性与记忆能力、感知能力、思辨能力、反应能力呈显着的相关性,其中心率与感知能力、思辨能力、记忆能力和反应能力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49、03558、0.714和0.802,心率变异性与感知能力、思辨能力、记忆能力和反应能力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92、-0.527、-0.623和-0.511。(3)对于进藏人群而言,随着每日1h的持续供氧,其认知能力的变化并不均衡。持续3d供应24.95%的弥散供氧时,感知、思辨、记忆、反应四种认知能力分别增加了6.5%、13.3%、15.8%和9.9%;持续3d供应22.96%的弥散供氧时,感知、思辨、记忆、反应四种认知能力分别增加了13.7%、16.2%、34.4%和29.4%。在3天的持续供氧中,高富氧工况下人群的认知能力要高于低富氧工况下人群的认知能力。血氧饱和度和心率在3天的富氧中都呈现了波动性变化,这说明弥散供氧对高原缺氧带来的不良反应有一定改善作用,且对延迟机体进行的代偿变化及习服过程有促进作用,有利于进藏人群逐步适应高原缺氧环境。(4)进藏人群的认知能力受到入藏时长和海拔来源的时间-空间尺度变化双重影响。对于入藏时间小于一个月且原驻海拔小于500m的人群而言,适宜人体认知能力的环境氧浓度为26.22%;对于入藏时间一年左右且原驻海拔小于500m的人群而言,适宜人体认知能力的环境氧浓度为23.40%;对于入藏时间小于一个月且原驻海拔500m-3000m的人群而言,适宜人体认知能力的环境氧浓度为25.58%;对于入藏一年左右且原驻海拔500m-3000m的人群而言,适宜人体认知能力的环境氧浓度为21.42%。本研究以保障高海拔地区人体生理安全和提升其认知能力为目标,建立了适宜于高海拔低氧地区进藏人群认知能力测评方法,通过实验研究得到了基于进藏人群低氧适应的环境氧浓度设计参数,进一步完善了高原室内环境设计标准,为改善高海拔地区室内氧环境、提升人居环境宜居水平提供了科学指导。

董倩倩[2](2020)在《基于脑转录组测序的青海田鼠和棕色田鼠低氧适应研究》文中提出氧是需氧生物所必需的物质。动物为适应不同的低氧环境进化出了多样的氧感知与应答机制。高原低氧(Highaltitudehypoxia)和地下低氧(Subterranean hypoxia)是陆地具有代表性的两种低氧类型。为比较两种低氧环境对动物适应与进化的影响,本论文选择田鼠亚科(Arvicolinae)的3个物种,棕色田鼠(Lasiopodomysmandarinus)、布氏田鼠(L.brandtii)和青海田鼠(Neodonfuscus)进行比较研究:棕色田鼠属于地下鼠,布氏田鼠为低海拔地面鼠,青海田鼠则是高海拔地面鼠。利用比较转录组学方法分析Unigene的基因结构,揭示棕色田鼠和青海田鼠的适应性进化机制;采用有参转录组基因差异表达分析方法,在常压低氧舱内模拟急性低氧和慢性低氧处理条件,研究棕色田鼠和布氏田鼠脑组织低氧适应机制;采用有参转录组趋势表达分析方法,在低压低氧舱内模拟4个海拔低氧处理条件,研究青海田鼠和布氏田鼠脑组织低氧适应机制。本论文从转录组进化和基因差异表达两个层面系统揭示地下鼠及高原鼠的低氧适应与进化机制,为陆栖哺乳动物低氧适应与进化理论提供新证据,并为其低氧调控的分子机制提供新的见解。主要研究结果分述如下:1.脑转录组测序、Unigene的组装和注释三种田鼠的15个脑组织样品共获得210 Gbp高质量转录组数据,3种田鼠Unigene N50长度均大于2300bp,BUSCO评估转录本组装效果较好;青海田鼠、棕色田鼠和布氏田鼠的Unigenes分别得到27572、27663和28314个注释结果。2.三种田鼠脑转录组进化分析以青海田鼠、棕色田鼠和布氏田鼠为研究对象,人和小鼠为外缘物种,利用软件Ortho MCL对蛋白序列进行同源基因的序列比对及过滤,共筛选到7039个单拷贝直系同源基因。5个物种进化速率(dN/dS)差异极显着(秩和检验,P<0.0001),且物种间两两比较差异均达到极显着水平(秩和检验,P<0.0001),青海田鼠进化速率最快(0.3022),棕色田鼠次之(0.2862),布氏田鼠第三(0.2713),小鼠(0.1933)和人(0.1702)依次为第四、第五。共鉴定到棕色田鼠正选择基因196个,主要富集在过氧化物酶体(ko04146)、DNA损伤修复过程(GO:0006281)等;鉴定到青海田鼠正选择基因284个,不仅包含过氧化物酶体、DNA损伤修复过程等与棕色田鼠相同的条目,还有嘌呤代谢(ko00230)、细胞凋亡过程(GO:0006915)以及氧化还原过程(GO:0055114)等条目。3.棕色田鼠和布氏田鼠急性低氧脑转录组差异表达分析1)有参转录组分析结果表明,5%急性低氧处理条件下,①共得到棕色田鼠差异表达基因(DEGs)460个,其中上调DEGs的功能主要与发育(GO:0032502)和对压力的反应(GO:0006950)等有关,下调的则主要是基因表达调节和代谢过程(GO:0051252、GO:0010468、GO:0019222);KEGG 显着富集通路(ko04510、ko04151、ko04015、ko04310)主要与抑制细胞凋亡,促进细胞增殖和血管生成有关;②共得到布氏田鼠DEGs 1120个,其中上调DEGs的功能多与免疫过程(GO:0002376、GO:0006955)、对刺激的反应(GO:0009605、GO:0050896)、运动(GO:0040011)等有关,下调DEGs的功能则主要与细胞表面受体信号通路的调节(GO:0007166)有关。2)GSEA富集分析结果表明,①棕色田鼠主要上调了细胞增殖,血管生成以及细胞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等功能,下调了氧化磷酸化,蛋白质的分泌以及细胞周期等耗氧的过程;②布氏田鼠上调的基因集与棕色田鼠上调基因集的效应较一致,不同的是布氏田鼠下调了 DNA修复通路相关的基因。4.棕色田鼠和布氏田鼠慢性低氧脑转录组差异表达分析1)有参转录组分析结果表明,10%慢性低氧处理条件下,①共得到棕色田鼠DEGs 439个,主要参与激活HIF、黏着斑、P13K-Akt和Rap1信号通路;②共得到布氏田鼠DEGs 215个,上调的主要是神经递质兴奋的调节能力(GO:0005509)等功能以及与免疫(ko04610、ko04512、ko04060)相关的通路,下调的基因主要参与对低氧刺激的反应(GO:0051716)以及体内各种类型膜的信号转导(GO:0023052、GO:0007165)。2)GSEA富集分析结果显示,①棕色田鼠上调的基因集与KEGG富集结果较为一致,都有黏着斑信号通路和自然杀伤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通路,下调的基因集有许多神经性疾病类的基因集,如帕金森症,亨廷顿氏病,阿兹海默症,以及RNA降解过程。②布氏田鼠上调的基因集主要参与调节糖酵解,促进血管生成等功能,下调的基因集除与棕色田鼠下调的神经性疾病通路较一致之外,还涉及癌症通路。5.青海田鼠和布氏田鼠高海拔低氧脑转录组分析设置100 m,3000 m,5000 m和7000 m等4个模拟海拔处理组,以|log2(fold change)丨>2,P-adj<0.05为条件筛选DEGs,2种田鼠DEGs数均随海拔升高而增加;经趋势分析,在青海田鼠所有显着性趋势块中,选择显着性最大的两个,即线性上调组和线性下调组,与布氏田鼠进行比较分析。两种田鼠的线性上调组都涉及血管生成(GO:0001525)功能,青海田鼠还富集到细胞周期(GO:0007049)、蛋白质的转运(GO:0015031、GO:0006810)以及细胞对 DNA损伤刺激的反应(GO:0006974)等,布氏田鼠富集到对缺氧(GO:0001666)和寒冷的反应(GO:0009409)、糖酵解过程(GO:0061621)以及代谢相关的通路(ko00010、ko01200);线性下调组中,青海田鼠在免疫反应等方面有功能富集,而布氏田鼠未在低氧方面显着富集到相关的通路或功能。主要结论如下:1)青海田鼠,棕色田鼠和布氏田鼠的进化速率(dN/dS)较快,是比较转录组学进化分析较好的生物模型。棕色田鼠和青海田鼠均对各自低氧环境产生了适应性进化,棕色田鼠正选择基因在氧化应激、代谢以及DNA损伤修复等方面显着富集,青海田鼠正选择基因不仅与棕色田鼠有相似的功能富集,而且还在嘌呤代谢、细胞凋亡以及氧化还原等功能显着富集。这可能是因为地下低氧环境相对简单,洞道内温度、湿度相对稳定,而与高原低氧相关的低温、强紫外线等环境因子更为复杂、严酷。结果表明,地下鼠和高原鼠都在氧化应激、代谢以及DNA损伤修复等方面对低氧环境产生了适应性进化。2)棕色田鼠对环境低氧表现出更强的氧感知与调控能力,布氏田鼠则表现为低氧胁迫应答。急性低氧使得棕色田鼠应对压力的反应等功能相关的基因显着上调,代谢过程相关的基因显着下调;而布氏田鼠受损更重,上调了免疫反应和对刺激的反应,下调DNA修复的过程。慢性低氧处理激活了棕色田鼠HIF信号通路,下调神经类疾病相关通路;布氏田鼠上调神经递质的调节能力、免疫、信号转导以及对低氧的反应。结果表明,棕色田鼠对低氧环境的感知和调节能力较强,布氏田鼠则表现为低氧胁迫应答,且随环境低氧强度则加深而胁迫效应加重。3)青海田鼠对高原低氧有更好的适应性,下调的免疫等耗氧过程相关的基因,且上调了提高细胞周期和DNA损伤修复的反应等基因,可以快速更新细胞,维持机体的正常功能;布氏田鼠上调的基因主要参与对缺氧和寒冷的反应、糖酵解过程以及代谢相关的通路和功能。总之,我们的研究表明,持续而稳定的环境低氧压力导致青海田鼠和棕色田鼠产生相近的分子进化机制,而环境O2含量的变化则可导致物种产生多样性的生理应答机制。

蒋梦婉[3](2020)在《基因组测序分析揭示青海田鼠和棕色田鼠低氧适应性进化》文中研究指明高原低氧(High altitude hypoxia)和地下低氧(Subterranean hypoxia)是陆栖哺乳动物的两种典型低氧环境的类型,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对各种低氧环境产生了适应与进化,在细胞,形态及分子水平上形成了一系列稳定的低氧适应机制,系统地研究哺乳动物对低氧环境的适应性进化可为低氧调控机制的研究提供基础。青海田鼠(Neodon fuscus)分布于青藏高原海拔3,700 m-4,800 m的高寒草甸,是一种典型的高原地面鼠;棕色田鼠(Lasiopodomysmandarinus)主要分布于我国华北农田,是一种典型的地下鼠;布氏田鼠(L.brandtii)是棕色田鼠的近缘物种,主要生活在海拔约1,000 m的蒙古高原,营地面活动。3种田鼠均属于田鼠亚科(Arvicolinae),亲缘关系较近,是研究高原低氧和地下低氧的良好动物模型。本研究以青海田鼠、棕色田鼠和布氏田鼠为对象,分别对3种田鼠进行不同文库策略的全基因组高通量二代测序,后对测序片段进行组装得到3种田鼠的全基因组序列;通过鉴定全基因组的重复序列,非编码RNA基因,编码基因的结构和功能,全面地注释3种田鼠的基因组序列;通过全基因组序列对3种田鼠进行系统历史进化分析,估计分化时间、进化速率和种群历史;比较青海田鼠和布氏田鼠的基因组序列,研究青海田鼠对高原低氧环境的适应性进化机制,再通过4组高原哺乳动物的基因组序列研究高原哺乳动物的低氧适应性进化;比较棕色田鼠和布氏田鼠的基因组序列,研究棕色田鼠对地下低氧环境的适应性进化机制,再通过4组地下哺乳动物的基因组序列分析地下哺乳动物的低氧适应性进化。主要研究结果分述如下:1.全基因组测序和组装测得青海田鼠385.90 Gb基因组数据,17K-mer预测基因组大小为2.32 Gbp,数据测序深度166.34 ×;组装得到基因组全长为2.24 Gbp,contig N50和scaffold N50分别为45.59 kb、9.52 Mbp;BUSCO和CEGMA评估基因组的完整性分别为 95.60%和 97.18%。测得棕色田鼠324.9 Gb基因组数据,17K-mer预测基因组大小为2.25 Gbp,数据测序深度172.85 ×;组装得到基因组全长为2.15 Gbp,contigN50和scaffold N50分别为51.15 kb、6.15 Mbp;BUSCO和CEGMA评估基因组的完整性分别为 94.70%和 95.97%。测得布氏田鼠470.39 Gb基因组数据,17K-mer预测基因组大小为2.32 Gbp,数据测序深度202.75 ×;组装得到基因组全长为2.23 Gbp,contigN50和scaffold N50分别为50.79 kb、0.68 Mbp;BUSCO和CEGMA评估基因组的完整性分别为 94.50%和 95.16%。2.全基因组注释青海田鼠、棕色田鼠和布氏田鼠注释得到的重复序列占基因组的比例分别为34.99%、33.93%和36.82%;非编码RNA注释结果中3种田鼠的miRNA、tRNA、和snRNA的拷贝数相当,布氏田鼠的rRNA拷贝数较高;3种田鼠编码基因的结构注释结果相对一致,青海田鼠、棕色田鼠和布氏田鼠的编码基因功能注释比例分别为 97.98%(20,319/20,738)、93.27%(19,801/21,229)和 97.66%(20,049/20,530)。3.三种田鼠的系统进化历史在由12个物种单拷贝直系同源基因家族构建的系统进化树中,三种田鼠聚于一支,青海田鼠属于松田鼠属(Neodon),约7.4MYA分化出来,棕色田鼠和布氏田鼠属于毛足田鼠属(Lasiopodomys),约为5.8MYA分开独立成种;12个物种的进化速率整体有显着性差异,其中3种田鼠的进化速率比其他物种快且差异显着,棕色田鼠最快,布氏田鼠次之,青海田鼠第三;青藏高原隆升运动和冰期对3种田鼠的种群历史影响不同,青海田鼠受高原隆升和冰期的双重影响;布氏田鼠受冰期影响大、高原隆升影响小;棕色田鼠受冰期和高原隆升的影响均较小。4.青海田鼠及高原哺乳动物对高原低氧环境的适应性进化分析1)青海田鼠和布氏田鼠发生扩张的基因家族分别为175个和138个,特有的分别为74个和23个,这些基因主要与蛋白质合成相关,且通过HIF-1信号通路的EGF基因促进血管生成;收缩的基因家族分别为981个和705个,丢失的分别为558和457,主要与嗅觉、视觉等感官及代谢有关。青海田鼠和布氏田鼠中普遍发生正选择进化的基因包括MAPK信号通路相关基因和蛋白激酶B,能够调节HIF-1信号通路,富集结果主要与线粒体等与氧调节的能量代谢相关;青海田鼠的正选择基因主要与白介素、辅酶及维生素相关。布氏田鼠的正选择基因主要与免疫功能相关。2)青海田鼠主要通过FGF7基因等调节MAPK信号通路、蛋白激酶B信号,促进HIF-1α的表达,间接调控HIF-1信号通路。青海田鼠还通过CYCS基因与EGF共同调节心血管系统;SERPINE1和多个EIF2家族应答细胞外部刺激;CYCS、CDK1和HSPA9提高有氧呼吸和糖代谢的能力;并且通过关键基因RIPK1、CYCS和IL12B调节多个通路:免疫及神经性疾病、抗癌通路、胞质DNA感受通路、核苷酸切除修复、NF-kB信号通路、RIG-Ⅰ样受体信号通路和色氨酸代谢。3)青海田鼠、北美鼠兔、滇金丝猴和牦牛4种不同的高原物种没有共同发生扩张的基因家族,仅有4个共同的正选择基因,其功能包括促进血管生成和重塑厌氧途径。高原物种对高原低氧适应性进化方式并非完全相同,青海田鼠主要通过调控机体的能量代谢,牦牛通过调控糖代谢,北美鼠兔通过DNA修复途径,滇金丝猴通过神经突触相关基因发生正选择进化的方式。5.棕色田鼠及地下哺乳动物对地下低氧环境的适应性进化分析1)棕色田鼠和布氏田鼠发生扩张的基因家族分别为178个和138个,特有的分别为69个和23个,基因主要与蛋白质合成相关,且通过HIF-1信号通路的GAPDH基因提高厌氧代谢降低氧的消耗。收缩的基因家族分别为724个和705个,丢失的则分别为596和457,基因主要与嗅觉、犁鼻器和代谢有关。棕色田鼠和布氏田鼠中普遍发生正选择进化的基因包括CDKN1B、EPO和VHL基因调控HIF-1信号通路中细胞增殖和氧运输能力,富集的功能类别较多,包括线粒体、DNA修复等与低氧适应相关的条目;棕色田鼠的正选择基因包括调节HIF-1信号通路的IL6R和IFNGR2基因,富集结果主要与能量代谢和DNA修复相关。布氏田鼠的正选择基因主要与免疫功能相关。2)棕色田鼠主要通过GAPDH、PRKAG3和PDGFB调节PI3K-Akt和AMPK信号通路,FOXP3,IL7R和CD7调节心血管系统;MDM2和NUP85应答细胞外部的刺激;GAPDH和PEX10提高糖代谢、氧化还原反应和线粒体功能;并且通过关键基因MDM2、CDK2和IL7R调节多个通路:造血细胞谱系,PI3K-Akt信号通路,黑色素瘤,细胞周期,过氧化物酶体和能量代谢相关的通路。3)金毛鼹、星鼻鼹、盲鼹形鼠和滨鼠科的2个物种(达马拉鼹鼠和裸鼹鼠)没有共同发生扩张和正选择进化的基因。但4种地下哺乳动物比近缘物种有更多扩张的基因与免疫功能相关,且均在视觉方面发生正选择进化。在低氧适应方面,金毛鼹、盲鼹形鼠和滨鼠科有更多的基因发生了扩张,金毛鼹、星鼻鼹和盲鼹形鼠均通过能量代谢和DNA修复相关的基因发生了正选择进化,还有其他物种特异性的方式可能与土壤环境、气候及生活习性的差异有关:星鼻鼹调节其呼吸系统,盲鼹形鼠调节其氧化应激反应,滨鼠科2个物种调节其HIF-1信号通路。主要结论如下:1)经二代基因组测序、denovo组装的青海田鼠、棕色田鼠和布氏田鼠基因组序列长度分别是2.24 Gbp、2.15 Gbp和2.23 Gbp,其中分别有34.99%、33.93%和36.82%的重复序列,4类非编码RNA,编码基因个数分别为20,738、21,229和 20,530。2)青藏高原隆升运动与冰期对3种田鼠的种群历史影响不同,青海田鼠受高原隆升和冰期的双重影响;布氏田鼠受冰期影响大、高原隆升影响小;棕色田鼠受冰期和高原隆升的影响均较小。3)青海田鼠与棕色田鼠对各自不同的低氧环境进化形成了特定响应机制。①在调控HIF-1信号通路方面,青海田鼠主要通过FGF7等基因调节MAPK信号通路、蛋白激酶B信号,间接促进ZHIF-1α的表达,且经通路中EGF基因的扩张促进血管生成;棕色田鼠通过基因VLH、IL6R和IFNGR2直接调控HIF-1α的表达,且经通路中CDKN1B基因调节细胞增殖,EPO基因调节氧运输能力,GAPDH基因扩张提高了厌氧代谢降低氧消耗。②在其他通路调节方面,青海田鼠主要通过RIPK1、CYCS和IL12B基因调节免疫及神经性疾病、抗癌通路、胞质DNA感受通路、核苷酸切除修复和色氨酸代谢通路;棕色田鼠主要通过MDM2、CDK2和IL7R基因调节造血细胞谱系,黑色素瘤,细胞周期,过氧化物酶体和与能量代谢相关的通路。③在其他调控系统方面,青海田鼠主要通过CYCS与EGF、棕色田鼠主要通过FOXP3、IL7R和CD7,共同调节心血管系统;青海田鼠通过SERPINE1和多个EIF2家族、棕色田鼠通过MDM2和NUP85应答细胞外部的刺激;青海田鼠主要通过CYCS、CDK1和HSPA9提高有氧呼吸和糖代谢的能力;棕色田鼠通过GAPDH和PEX10提高糖代谢、氧化还原反应和线粒体功能。4)高原物种对高原低氧适应性进化方式具有物种特异性;地下哺乳动物是通过功能相同或相近的正选择基因对地下低氧环境发生适应性进化,而非基因结构本身。总之,我们的研究发现,青海田鼠和棕色田鼠分别通过间接和直接的方式调控HIF-1信号通路,进而调控心血管系统、应激反应和能量代谢对各自低氧环境发生适应性进化,这表明亲缘关系较近的物种对于低氧环境适应性进化的一致性。

黄雅倩[4](2020)在《井穴放血通过HIF-1α/BNIP3通路介导的线粒体自噬对急性高原缺氧模型大鼠脑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井穴放血通过HIF-1α/BNIP3通路介导的线粒体自噬对急性高原低氧模型大鼠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初步探讨井穴放血对急性高原低氧脑损伤治疗的生物学机制,为临床防治急性高原低氧性脑损伤提供新思路。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A)组,低压低氧(B)12h、24 h、48 h、72 h组,井穴放血干预(C)12h、24 h、48 h、72 h组。C组大鼠行十二井穴放血预处理,每日一次,共7天;A组大鼠正常饲养并每日抓取一次,方法同B、C两组,共7天;7天后,对A组大鼠进行取材,并将B、C两组大鼠置于实验动物低压模拟舱(海拔5000 m)内制备急性高原低氧脑损伤模型。采用HE染色法观察大鼠脑海马组织显微结构变化;ELISA法检测大鼠外周血清S100B、GFAP、HIF-1α、VEGF水平;RT-PCR技术检测大鼠脑海马组织HIF-1α、BNIP3 m RNA的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大鼠脑海马组织Beclin-1、LC3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1.HE染色结果:与A组相比,B组各时间点大鼠脑海马组织有不同程度损伤,且损伤程度随缺氧时间变化,其中,72h损伤最严重。同时间点比较,C组大鼠海马组织损伤程度较B组轻。2.Elisa结果:与A组相比,B组各时间点大鼠血清S100B、GFAP、HIF-1α、VEGF水平明显升高(P<0.01)。同时间点与B组相比,C组血清S100B、GFAP水平明显降低(P<0.05或P<0.01),HIF-1α、VEGF水平明显升高(P<0.05或P<0.01)。3.Real time PCR结果:与A组相比,B组各时间点大鼠海马组织HIF-1α、BNIP3 m RNA表达明显升高(P<0.05)。同时间点与B组相比,12h、24h时C组海马组织HIF-1α、BNIP3 m RNA表达较B组升高(P<0.05),48h、72h时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4.Western-blot结果:与A组相比,24h时,B组大鼠海马组织Beclin-1蛋白表达升高(P<0.01),12h、48h、72h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各时间点海马组织LC3II蛋白表达升高(P<0.05或P<0.01)。同时间点与B组相比,24h时,C组海马组织Beclin-1蛋白表达升高(P<0.01),12h、48h、72h时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4h、48h、72h时,C组海马组织LC3II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1),12h时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S100B及GFAP含量变化可作为高原低氧脑损伤的评价指标;井穴放血干预能改善高原低氧引起的脑损伤,其机制可能与影响HIF-1α/BNIP3信号通路介导的线粒体自噬水平有关。

张晓岩[5](2020)在《西红花苷预处理保护急性高原缺氧大鼠脑海马神经元的SIRT1/PGC-1a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及目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但是由于空气稀薄、大气压低、紫外线强等因素导致大部分高原地区自然环境十分恶劣。而急性暴露于高原低压低氧环境下,存在着的发生高原疾病风险。人体在高原急性低氧等环境因素影响下会发生一系列的生理病理改变,其中急性低氧环境是导致这些改变的最主要因素。脑是机体最主要的耗氧器官之一,在急性缺氧状态下对缺氧损害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尤其是脑海马结构和功能的损伤最明显。因此如何通过药物预防这种病理性损伤是高原医学脑科学的研究热点。沉默调节蛋白1(Silent mating type information regulation 2 homolog-1,SIRT1)为依赖于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的去乙酰化酶。SIRT1通过调控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助因1α(peroxisome proliferators activated receptorγcoactivator 1α,PGC-1α)等相关因子在细胞线粒体生物合成、细胞的凋亡、组织细胞抗氧化以及在延长细胞寿命方面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调控作用。西红花苷是传统药材藏红花(Saffron,Crocus sativus L)的有效活性成分。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西红花苷具有抗氧化、抗凋亡、抗癌、神经保护及防治心血管疾病等广泛的药理作用。基于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西红花苷可以上调高海拔急性低氧条件下大鼠脑海马SIRT1表达。所以针对性提出假设:在急性高海拔低氧条件下西红花苷预处理能否对海马神经元发挥保护作用,以及与SIRT1/PGC-1α通路调节有何联系?为回答以上问题,课题进行了四方面的研究(1)在海拔4200m现场建立大鼠高海拔急性低氧脑海马损伤模型;(2)通过西红花苷不同剂量(25mg/kg/d、50mg/kg/d、100mg/kg/d)预处理对大鼠高海拔急性低氧脑海马损伤模型低氧72小时的作用,明确保护作用及SIRT1/PGC-1α通路分子保护机制和西红花苷最佳有效浓度;(3)验证西红花苷最佳浓度预处理对大鼠高海拔急性低氧脑海马损伤模型在高海拔急性低氧1、3、5、7天的保护作用及SIRT1/PGC-1α通路分子保护机制;(4)在整体动物层面阐明西红花苷通过SIRT1/PGC-1α通路调节对大鼠高海拔急性低氧脑海马损伤模型的保护机制,同时以HT22细胞为研究对象,在细胞层面验证西红花苷对低氧条件下HT22细胞的保护作用,及通过相关通路发挥抗线粒体损伤、抗氧化应激、抗凋亡分子保护机制。方法:1.模型构建:雄性SD大鼠,从海拔2250m通过5小时急进海拔4200m现场建立大鼠高海拔急性低氧脑海马损伤模型。通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学习和记忆能力;通过HE染色、Nissl染色观察海马组织病理学变化;透射电镜观察海马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变化;检测脑海马SOD、GSH-Px和MDA表达;TUNEL法检测大鼠脑海马神经元凋亡率。2.西红花苷预处理通过SIRT1/PGC-1α通路调节对大鼠高海拔急性低氧脑海马损伤模型保护机制及最佳剂量筛选: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低海拔对照组(2250m)、急性高海拔低氧组(4200m)、西红花苷低剂量+急性低氧组(25mg/kg/d)、西红花苷中剂量+急性低氧组(50mg/kg/d)、西红花苷高剂量+急性低氧组(100mg/kg/d)。用药组每天肌肉注射西红花苷1次,对照组每天肌肉注射相同体积的0.9%Nacl,连续给药3天后运至高海拔低氧环境(青海省果洛州甘德县,海拔4200米)72小时;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学习和记忆能力;HE染色、Nissl染色、透射电镜观察海马组织病理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RT-PCR、Western blot检测脑海马SIRT1、PGC-1α、TFAM、caspases-3、Bcl-2、Bax表达;检测脑海马SOD、GSH-Px和MDA表达及TUNEL法检测大鼠脑海马神经元凋亡率。3.验证西红花苷(100mg/kg/d)预处理对模型大鼠在高海拔急性低氧1、3、5、7天的保护作用及相关分子机制:设立低氧模型组和西红花苷组(100mg/kg/d),利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高海拔低氧1、3、5、7天学习和记忆能力;HE染色、Nissl染色和透射电镜观察海马组织病理学变化;用免疫组织化学法、RT-PCR、Western blot检测低氧1、3、5、7天各组脑海马组织SIRT1、PGC-1α和TFAM、caspases-3、Bcl-2、Bax因子表达;检测高海拔低氧1、3、5、7天各组脑海马SOD、GSH-Px、MDA的水平;TUNEL法检测高海拔低氧1、3、5、7天各组脑海马神经元凋亡水平。4.验证西红花苷对低氧条件下HT22细胞的保护作用及通过SIRT1/PGC-1α通路分子机制:(1)建立(1%O2)低氧HT22细胞损伤模型;(2)通过CCK-8法检测西红花苷(0.001、0.01、0.1、1、10、100μmol/L)对HT22低氧(1%O2)12、24小时细胞活力影响,明确最佳剂量范围;(3)西红花苷对低氧条件下HT22细胞的保护分子机制:设常氧对照组、低氧(1%O2)组、SIRT1抑制剂(EX-527,100μmol/L)+低氧(1%O2)组、西红花苷25μmol/L+低氧(1%O2)组、西红花苷50μmol/L+低氧(1%O2)组、西红花苷100μmol/L+低氧(1%O2)组,通过透射电镜观察HT22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通过Western-blot、RT-PCR检测各组的SIRT1、PGC-1α和TFAM、caspases-3、Bcl-2、Bax表达,通过试剂盒检测各组SOD、GSH-Px、MDA的表达及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各组细胞调亡率。结果:1.高海拔急性低氧大鼠海马损伤模型构建成功。行为学Morris水迷宫实验显示,模型组寻台潜伏期和行进距离显着增加(P<0.05),而目标象限百分比下降(P<0.05);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海马神经元细胞排列紊乱,核皱缩,局部有溶解性坏死(嗜酸性神经元)而且海马CA1区神经元Nissl染色IOD值明显减低(P<0.05);透射电镜观察发现,模型组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结构欠清晰,线粒体数量明显减少,线粒体高度肿胀并见嵴破坏严重;模型组大鼠脑海马GSHPx和SOD活性明显下降(P<0.05),MDA含量显着升高(P<0.05),TUNEL染色结果显示,急性高海拔低氧组海马CA1区TUNEL凋亡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西红花苷(25mg/kg/d、50mg/kg/d、100mg/kg/d)预处理通过SIRT1/PGC-1α通路对模型组大鼠发挥了保护作用,且呈剂量依赖效应。行为学Morris水迷宫实验显示,西红花预处理组的寻台潜伏期和行进距离显着降低(P<0.05),而目标象限百分比升高(P<0.05),呈剂量依赖性效应(P<0.05);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HE染色显示西红花苷预处理各组均能明显减轻急性高海拔低氧72小时大鼠脑海马神经元病理损伤,Nissl染色显示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IOD值明显升高(P<0.05),透射电镜显示,西红花苷预处理各组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核结构恢复正常,线粒体肿胀减轻,线粒体脊结构均趋于正常,呈剂量依赖性效应;西红花苷预处理能显着提高大鼠脑海马GSHPx和SOD表达,降低MDA含量(P<0.05)同时西红花苷预处理减少凋亡阳性细胞的数量(P<0.05),呈剂量依赖性效应(P<0.05);西红花苷预处理能上调脑海马SIRT1、PGC-1α、TFAM、Bcl-2m RNA和蛋白表达,下调Bax和Caspase-3的表达(P<0.05),呈剂量依赖性效应(P<0.05);结果显示西红花苷(100mg/kg/d)效果最佳。3.西红花苷(100mg/kg/d)对高海拔急性低氧1,3,5天大鼠脑海马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明显,与SIRT1/PGC-1α通路分子保护机制相关。通过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与低氧模型组比较西红花苷预处理组大鼠急性高海拔低氧第1、3、5天的学习和记忆能力明显提高(P<0.05);通过形态学观察发现急性高海拔低氧环境导致大鼠脑海马区神经细胞排列紊乱,局部有溶解性坏死,线粒体水肿及结构损伤,尤其在第1、3、5天损伤明显,通过西红花苷干预处理也明显减轻神经元及线粒体损伤;西红花苷预处理组能显着提高急性高海拔低氧1、3、5天大鼠脑海马SIRT1、PGC-1α、TFAM、Bcl-2在m RNA和蛋白水平相对表达量(P<0.05),而下调Bax、Caspase-3表达(P<0.05),同时西红花苷预处理能显着提高急性高海拔低氧组1、3、5天大鼠脑海马GSH-Px和SOD活性,降低MDA含量;西红花苷预处理明显降低急性高海拔低氧1、3、5天大鼠脑海马神经元的凋亡(P<0.05)。4.西红花苷预处理对低氧条件下HT22细胞有明显保护作用与SIRT1/PGC-1α通路分子保护机制相关。透射电镜发现,HT22细胞O2%低氧模型组12、24小时胞质结构松散,核膜皱缩,线粒体肿胀明显,线粒体脊消失,24小时比12小时损伤严重且SIRT1抑制剂+低氧组损伤更明显;西红花苷(25、50、100μmol/L)+低氧组HT22细胞核结构逐渐恢复正常,线粒体和内质网肿胀减轻,线粒体脊结构均趋于正常,呈剂量依赖效应;与对照组相比,低氧组和SIRT1抑制剂+低氧组12、24小时SIRT1、PGC-1α、TFAM、Bcl-2蛋白及m RNA水平表达显着降低(P<0.05),而Bax、Caspase-3蛋白及m RNA表达明显升高(P<0.05),抑制剂+低氧组比低氧组抑制作用更明显(P<0.05);而各西红花苷(25、50、100μmol/L)+低氧组SIRT1、PGC-1α、TFAM、Bcl-2蛋白及m RNA表达显着降低上调,而Bax、Caspase-3蛋白及m RNA表达明显下调(P<0.05),呈剂量依赖表达(P<0.05);与对照组比较低氧组和抑制剂+低氧组12、24小时SOD、GSH-Px活性下降、MDA的表达升高(P<0.05),抑制剂+低氧组比低氧组抑制作用更明显(P<0.05),而各西红花苷(25、50、100μmol/L)+低氧组中SOD、GSH-Px活性明显增强,MDA的下降,呈剂量依赖表达(P<0.05);与对照组比较低氧组和抑制剂+低氧(1%O2)组12、24小时凋亡率明显升高(P<0.05),抑制剂+低氧组比低氧组凋亡率更高(P<0.05),而各西红花苷+低氧组凋亡率明显下降(P<0.05),呈剂量依赖表达(P<0.05)。结论:1.成功构建高海拔急性低氧大鼠海马损伤模型。2.西红花苷(25mg/kg/d、50mg/kg/d、100mg/kg/d)预处理能明显改善高海拔急性低氧脑海马损伤模型大鼠认知功能障碍,改善脑海马神经元病理损伤,通过调控SIRT1/PGC-1α通路相关因子表达发挥抗线粒体损伤、抗氧化应激、抗凋亡中的作用,呈剂量依赖性效应。3.西红花苷(100mg/kg/d)预处理明显改善高海拔急性低氧第1、3、5天大鼠的学习和记忆能力,明显减轻脑海马神经元病理性损伤,也通过调控SIRT1/PGC-1α通路发挥抗线粒体损伤、抗氧化应激、抗凋亡的作用。4.西红花苷通过调控SIRT1/PGC-1α通路相关因子表达减轻HT22细胞在1%O2条件下12和24小时线粒体结构损伤,发挥抗氧化应激、抗凋亡作用。

郑昊钰[6](2020)在《砭贴预处理对急性低压低氧模型大鼠的自由基和炎性因子的影响》文中指出急性高原肺水肿(HAPE)起病急、发展快、症状严重,目前疗法携带不便、副作用多,已经成为严重危害去往高原人群健康和生命的常见病。因此,增加有关HAPE的研究,丰富治疗手段,对于降低疾病发生率和减缓疾病进程意义重大。砭贴疗法是以优质泗滨砭石为原材料,采用现代先进的超微粉涂布技术,将砭石粉末与低敏性医用压敏胶混合,研制而成的一种创新疗法,具有时效性强、治疗范围广、方便携带、绿色、安全、无副作用等优点,大大扩宽了其应用广度。本研究采用砭石疗法刺激大鼠“百会”、“内关”穴,观察此疗法对于大鼠氧自由基、炎性因子和肺组织含水量的影响,探究砭贴疗法对HAPE的防治作用。目的本实验以低压低氧24 h建立的急性高原肺水肿模型大鼠作为研究对象,大株红景天胶囊作为阳性对照组,“内关”“百会”穴为治疗穴位,在进舱之前用砭贴预处理14天。观察砭贴疗法对大鼠血清和肺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肺组织含水量和肺脏病理组织形态学的影响,以探究砭贴疗法对高原肺水肿模型大鼠的防治作用、对低压低氧模型大鼠肺组织和血清中自由基和血清中炎性因子的影响,并探讨砭贴疗法防治模型大鼠高原肺水肿的可能机制。方法将雄性SD大鼠45只随机分成正常组、砭贴正常组、模型组、模型组+砭贴(砭贴组)、模型组+药物(药物组),每组各9只。在“内关”“百会”处,模型组每天贴胶布1h,砭贴正常组和砭贴组每天贴方形砭贴(3×3 mm)1 h并用胶布固定,药物组根据大鼠体重按照大株红景天胶囊280 mg/kg的剂量每天灌胃一次,4组预处理持续14 d。预处理完成后,除正常组和砭贴正常组常温常压环境饲养外,其余3组于第15d置于模拟高原低压氧舱中24h。造模后心脏取血,用比色法测定肺组织和血清SOD、GSH-PX、CAT活力和MDA含量,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中IL-6、TNF-α水平,并测定肺组织含水量和对肺大体及病理切片进行观察。结果1、一般情况比较:造模后,模型组反应迟钝,而砭贴组、药物组表现尚可。2、在预处理过程中,各组大鼠的体重均稳定增长,对各组增长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均无显着差异(P>0.05),说明预处理对各组体重增加影响不大[1]。第二周空腹24 h后,正常组体重降低较少,其余置于模拟高原低压氧舱中的其余各组体重均下降较多。3、大鼠血清SOD、GSH-PX、CAT和MDA情况: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SOD、GSH-PX、CAT均降低(P<0.05)、MDA提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砭贴组的大鼠SOD、GSH-PX、CAT显着提高(P<0.05)、MDA含量显着降低(P<0.05);砭贴组与药物组相较均无显着差异(P>0.05)。4、大鼠血清IL-6、TNF-α情况: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血清IL-6、TNF-α均提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砭贴组的大鼠血清IL-6、TNF-α显着降低(P<0.05);砭贴组与药物组相较均无显着差异(P>0.05)。5、大鼠肺组织SOD、GSH-PX、CAT和MDA情况: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SOD、GSH-PX、CAT均降低(P<0.05)、MDA提高(P<0.05),与砭贴正常组相较均无显着差异(P>0.05);与模型组相比,砭贴组的大鼠SOD、GSH-PX、CAT显着提高(P<0.05)、MDA含量显着降低(P<0.05);砭贴组与药物组相较均无显着差异(P>0.05)。6、大鼠肺组织含水量情况: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肺组织含水量增多(P<0.05),与模型组相比,砭贴组的大鼠血清肺组织含水量显着降低(P<0.05);砭贴组与药物组相较均无显着差异(P>0.05)。7、肺大体情况:正常组、砭贴正常组大鼠肺表面光滑,色淡红,弹性良好;模型组肺脏肿胀饱满,肺膜紧张,色暗红,包膜下有点片状瘀血和出血点;砭贴组肺脏表面光滑,色淡红,弹性较好,包膜少见出血点;药物组肺脏略显肿胀,色淡红,包膜下有散在出血点。8、HE染色切片情况:正常组、砭贴正常组肺组织结构未见明显充血水肿及炎症反应;模型组肺间质及肺泡腔内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肺组织血管充血,组织水肿;砭贴组出现轻度的组织水肿及炎症细胞浸润;药物组出现轻度的组织水肿及炎症细胞浸润,肺泡上皮增生,肺泡壁增厚,间隔增宽,水肿较轻,局部组织细胞增生。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肺组织肺泡间隔增宽,肺间质水肿,砭贴组有效减轻了缺氧引起的肺泡间质增宽,肺间质水肿。结论1.1砭贴疗法对低压低氧模型大鼠肺脏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一,砭贴疗法能提高模型大鼠体重增长的速度;其二,砭贴疗法能够降低模型大鼠的肺组织含水量,即降低肺组织水肿;其三,通过病理切片可以看出砭贴疗法能够改善模型大鼠肺脏病理形态,减轻缺氧引起的肺泡间质增宽、炎症细胞浸润、肺泡壁增厚、肺间质水肿、局部组织细胞增生和肺泡上皮增生。此法可能为预防高原低压低氧造成的肺损伤提供新的中医外治方法。1.2砭贴疗法能够有效提高肺组织和血清SOD、GSH-PX和CAT的活力,降低MDA的含量,提示砭贴总体上提高了清除氧自由基的能力,调整了肺组织和机体的氧化应激状态。1.3砭贴预处理能够有效降低模型大鼠血清IL-6、TNF-α水平,减轻了机体的炎性反应,控制急性低压低氧模型大鼠的肺的进一步损伤。1.4砭贴预处理可以有效减少对肺组织的损伤,从而减少肺水肿、肺膜紧张和肺包膜下出血。1.5砭贴疗法对于急性低压低氧造成的机体损伤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对模型大鼠的治疗效果与大株红景天胶囊无明显差距。其起效机制可能为通过砭贴刺激“百会”““内关”穴,减少了氧自由基与炎症因子的表达,总体上调整了肺脏及全身的氧化应激状态,促使肺组织、血清中MDA的表达减少并减少血清IL-6、TNF-α的水平,降低了肺组织水肿,使血氧供给的增加与间质纤维化的减轻形成良性循环,最终减轻急性低压低氧对机体的损伤,改善患者的急性高原肺水肿的症状。

黄兵[7](2020)在《不同海拔青年男性体能核心要素变化分析及综合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通过检测低海拔地区,急进高海拔地区后(15天之内),以及常驻高海拔地区≥1年的18~30岁青年男性的身体形态、心肺机能、运动素质等指标变化,在进行体能核心要素主成分分析基础上,初步建立高原低氧青年人体体能核心要素分析与评价模型,为开展高海拔地区个性化体能训练提供科学依据,对有效降低高原低氧训练损伤发挥指导作用。研究方法:采用两因素多水平方差分析设计,分为低海拔组,急进高海拔组(15天之内)和常驻高海拔地区≥1年组。采用功率自行车、心肺遥测系统、动态心电图仪、运动血压监护仪、人体成分分析仪,以及视觉反应时、体重计、纵跳板、坐位体前屈测试仪、握力计、背力计等,检测体脂百分比等形态学指标;最大摄氧量、无氧阈等心肺机能指标;核心力量、耐力、反应能力等运动素质指标。采用SPSS22.0软件对体能数据集进行主成分分析;采用SAS 9.4软件进行Logistic回归,建立高原人体体能核心要素预测评价模型。研究结果:①低海拔地区青年男性达到VO2max的用时(11.82±1.53)显着长于急进高海拔地区后青年男性达到VO2max的用时(7.62±1.47)(P<0.01),且常驻高海拔地区青年男性达到VO2max值的用时(8.47±1.87)显着长于急进高海拔受试者所用时间(7.62±1.47)(P<0.05)。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高原士兵体能评价》标准进行分级测评,结果显示,≥1年的常驻高海拔地区受试者VO2max优秀率下降了 17.85%。提示,高原低氧能导致人体的有氧能力降低,进而人体体能能力也随之降低。②与低海拔组PBF(13.50±2.73)相比,急进高海拔地区青年男性受试者PBF(17.18±3.49)显着性升高(P<0.01),≥1年常驻高海拔地区受试者PBF(19.18±5.56)也显着升高(P<0.01)。急进高海拔地区后,受试者身体总水分、蛋白质、无机盐均显着降低(P<0.01),而体脂肪显着升高(P<0.01);基础代谢率、骨矿物质含量、身体细胞数等均显着降低(P<0.05)。③低海拔地区的下肢力量成绩(36.61±4.57)与急进高海拔地区受试者的下肢力量成绩(36.63±4.58)无显着差异;与低海拔受试者下肢力量成绩(36.61±4.57)相比,常驻高海拔地区受试者的下肢力量成绩(32.00±4.45)显着降低;与急进高海拔组的下肢力量成绩(36.63±4.58)相比常驻高海拔组的下肢力量成绩(32.00±4.45)显着性降低。核心力量、下肢力量呈相似趋势。与低海拔组硬拉次数(36.47±7.27)相比,而急进高海拔组硬拉次数(25.72±8.68)显着下降(P<0.01);常驻高海拔组硬拉次数(31.16±8.51)也显着性下降(P<0.05);与急进高海拔组硬拉次数(25.72±8.68)相比,而常驻高海拔组硬拉次数(31.16±8.51)显着上升(P<0.05)。④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人体体能核心要素主成分分析,初步筛选出人体体能核心要素构成的主要因子。在此基础上,采用SAS 9.4软件进行Logistic回归建立人体体能核心要素分析与评价模型。结论:①低氧是青年男性有氧能力和心肺机能显着降低的关键因素。②低氧环境下青年男性身体成分发生变化。③低氧是青年男性运动素质降低的重要因素之一。④建立了高原青年男性体能核心要素分析与评价模型如下:P(Y=1)=exp(2.6687+1.4278×海拔+0.1748×胸围-0.1054×纵跳-0.0222×安静心率-0.1588×体脂肪/1+exp(2.6687+1.4278×海拔+0.1748×胸围-0.1054×纵跳-0.0222×安静心率-0.1588×体脂肪

侯孟典[8](2020)在《西藏牛与三江牛心肌组织的转录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青藏高原地区气候恶劣多变,低氧、寒冷、高辐射等环境条件对动物生存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黄牛品种资源丰富,是农牧民重要的生产、生活资料。西藏牛是西藏地区特有的品种,为西藏劳动人民提供肉、乳、皮等产品,具有体型小、耐低氧和寒冷、抗逆性强等特点,能很好的适应高原生态环境条件。本研究用高通量测序技术(RNA-seq),以西藏牛和三江牛为研究对象,进行心脏组织mRNA、lncRNA、circRNA表达谱分析;以及对差异表达的mRNA、lncRNA靶基因、circRNA来源基因进行GO富集与KEGG通路注释;开展lncRNA-mRNA、circRNA-miRNA-mRNA的关联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6个样品分别得到10.5~17.1 G原始reads,经过过滤后的高质量reads与黄牛参考基因组(ARS-UCD1.2)比对率均高于87.5%,取6个基因以GADPH为内参基因做荧光定量相对表达量检验,结果与转录组测序表达量变化趋势一致,判定转录组测序数据可靠。共获得lncRNA转录本7 254个,其中已知转录本2 860个,新转录本903个;lncRNA类型统计结果显示基因间区lncRNA所占数目最多。西藏牛与三江牛间共存在差异表达的lncRNA 4个。共得到mRNA转录本66 435个,其中已知转录本44 233个,新转录本7 957个;西藏牛与三江牛间共存在差异表达mRNA 608个;差异表达基因富集在50个GO功能条目中,富集差异表达基因数目较多的条目有细胞过程、结合、细胞、细胞部分等;KEGG富集分析得到显着富集的信号通路有8条,其中富集差异表达基因最多且富集最显着的是cGMP–PKG信号通路,显着上调的差异表达基因有AKT1、BAD和VASP、NFATC1等;MEF2D、ATP2B4等显着下调差异表达基因在cGMP-PKG信号通路中得到富集。LncRNA通过高原适应性相关差异表达基因,ARID1A、NAA50、ECE1、NAA50等在生物过程、结合、细胞、细胞部分等GO功能中发挥作用;lncRNA靶基因通过维生素B6、新陈代谢等信号通路来适应高原环境。得到circRNA 23 013个,长度分布在300~400 nt区间的circRNA数目最多;差异表达有circRNA 283个;差异表达circRNA来源基因富集在45个GO功能条目上;KEGG富集得到显着富集的信号通路14条,其中cGMP-PKG信号通路是与差异表达基因显着富集相同的通路。在circRNAs-miRNAs-mRNAs互作关系中,差异表达显着下调的circRNA,novelcirc018959通过miR-142-x、miR-144-y、miR-1908-x、等miRNA与ECE1、NFATC1、CAST、COX7C等高原适应性相关候选基因间发生互作关系。本研究首次通过RNA-seq技术对西藏牛与三江牛mRNA、lncRNA、circRNA表达谱进行分析,得到大量差异表达mRNA、lncRNA与circRNA,对其功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推测差异表达基因COX7C、CAST、NFATC1、ECE1是与高原适应性相关基因。cGMP-PKG-P38、肌动蛋白细胞骨架调节、粘着斑等、新陈代谢、维生素B6信号通路与高原适应性调控机制有关。这为今后进一步研究西藏牛、三江牛mRNA、lncRNA、circRNA及低氧适应性提供基础资料。

阿提古丽·麦麦提[9](2020)在《基于1H-NMR代谢组学技术研究香青兰总黄酮对慢性高原病模型大鼠的改善作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采用核磁共振氢谱(1H-NMR)代谢组学技术研究香青兰总黄酮对慢性高原病(CMS)模型大鼠的改善作用。方法:取48只SD大鼠,建立CMS模型后随机分为6组(n=8),即对照组(CG,生理盐水0.4mL/100g/d)、模型组(MG,生理盐水0.4mL/100g/d)、硝苯地平组(NE,硝苯地平片2.7mg/kg/d)、香青兰总黄酮高、中、低剂量组(DML.H、DML.M、DML.L,分别给予香青兰总黄酮400mg/kg/d、200mg/kg/d、100mg/kg/d),测每一大鼠血清并行核磁共振氢谱代谢组学分析测定血清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E(Apo-E)含量;观察各组大鼠脑组织发生的病理学改变。在低倍镜与高倍镜下观察各组实验动物病理特点。结果:由血清检测结果可知,香青兰总黄酮使得高原病大鼠血液中载脂蛋白A1及载脂蛋白E含量增加显着。血清代谢组学结果显示,香青兰总黄酮可改善慢性高原病模型大鼠氨基酸代谢紊乱、能量代谢紊乱和脂代谢紊乱。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香青兰总黄酮可改善慢性高原病大鼠脑组织出现脑膜血管饱满、血管饱满、脑实质肿胀、炎细胞聚集、血管边缘间隙增大、锥体细胞体积增大等病理性改变。结论:香青兰总黄酮对慢性高原病具有潜在的治疗作用,可能的机制为通过改善机体代谢紊乱、减轻氧化损伤。

陶文迪[10](2020)在《黄芪对高原运动和行为认知能力的改善作用》文中认为目的1.探究黄芪水提取物抗缺氧及抗疲劳活性。2.探究高原缺氧环境对运动能力的影响及黄芪水提取物的改善作用。3.探究高原缺氧环境对行为认知能力的影响以及黄芪水提取物的改善作用。方法1.在常压密闭实验中,通过测定小鼠存活时间,比较黄芪水提取物、肉苁蓉水提取物、党参水提取物以及三种药物混合水提取物的抗缺氧活性;通过大鼠力竭游泳实验,探讨黄芪水提取物的抗疲劳活性。2.大鼠暴露于模拟高原低压低氧实验舱中(海拔7500 m),进行负重力竭游泳实验,以大鼠力竭游泳时间为直观指标,同时检测大鼠体内血清以及脑、肝脏和肌肉中储能物质、代谢产物和氧化应激反应相关产物等指标,研究高原缺氧环境对大鼠运动能力的影响以及黄芪水提取物的改善作用。3.将大鼠暴露于模拟高原低压低氧实验舱中(海拔7500 m),八臂迷宫测试大鼠行为认知能力,HE染色观察大鼠海马组织形态,测定海马中MDA、GSH、ROS含量和T-SOD活力,RT-PCR测定海马组织中mTOR、P70S6K和4E-BP1的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测定p-mTOR、p-P70S6K、p-4E-BP1和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结果1.相比于党参、肉苁蓉及混合物组,黄芪水提取物展现出更好的抗缺氧活性;在常压密闭实验中,给予小鼠0.5 g/kg和1.0 g/kg剂量黄芪水提取物干预后,常压密闭小鼠存活时间显着性延长;力竭游泳实验中,给予大鼠剂量0.35 g/kg黄芪水提取物干预后,大鼠力竭游泳时间显着延长,延长率达到26.16%。2.缺氧力竭游泳组相比于常氧力竭游泳组大鼠游泳时间显着缩短(P<0.01),缩短率为41.37%。给予大鼠黄芪水提取物灌胃干预后,大鼠在缺氧环境下力竭游泳时间显着延长(P<0.01),延长率为32.03%;大鼠脑,肝脏和肌肉组织形态得到改善,体内储能物质增加,自由基和代谢产物堆积减少,缺氧所致的氧化应激得到一定程度缓解。3.缺氧对照组大鼠行为认知能力相比于常氧对照组显着降低,给予黄芪水提取物灌胃干预后,缺氧环境下大鼠行为认知能力显着提高,海马组织CA1区组织形态改善,神经元损伤程度减轻,海马组织中MDA和ROS含量显着降低,GSH含量以及T-SOD活力显着升高,mTOR和P70S6K mRNA表达显着升高,4E-BP1 mRNA表达显着降低,p-mTOR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4E-BP1和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显着降低。结论大鼠暴露于高原缺氧环境中,运动及行为认知能力会显着降低。黄芪水提取物可以显着提高缺氧环境下大鼠的运动及行为认知能力。其主要机制与改善缺氧导致的氧化应激,减少自由基以及代谢产物的堆积,提高体内储能物质的存储以及对抗缺氧导致的mTOR信号通路抑制有关。

二、高原低氧人群脑缺氧耐受性的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原低氧人群脑缺氧耐受性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高海拔地区低氧环境对进藏人群认知能力的影响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低氧环境对人体生理水平的影响
        1.2.2 室内环境对认知能力的影响
        1.2.3 高原氧环境设计与调节标准
    1.3 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2 进藏人群认知能力变化的理论机理研究
    2.1 概述
    2.2 低氧环境对认知能力影响的生理基础
    2.3 进藏人群处于低氧环境时认知能力的表现
    2.4 认知能力评价方法总结
    2.5 高海拔地区进藏人群认知能力评价方法的建立
        2.5.1 认知能力评测项目
        2.5.2 认知能力评测软件
    2.6 本章小结
3 高原地区低氧环境对进藏人群认知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
    3.1 概述
    3.2 实验场所与实验工况
    3.3 受试人群
    3.4 主观问卷设计
    3.5 物理环境与生理参数测试
    3.6 实验流程
    3.7 数据处理与分析
    3.8 本章小结
4 不同氧环境对进藏人群认知能力的影响研究
    4.1 概述
    4.2 不同氧环境下进藏人群人体主观感觉的变化
        4.2.1 人体主观热环境评价
        4.2.2 人体主观氧环境评价
    4.3 不同氧环境下进藏人群人体生理参数的变化
        4.3.1 血氧饱和度的变化
        4.3.2 心率的变化
        4.3.3 心率变异性的变化
    4.4 不同氧环境下进藏人群人体认知能力的变化
        4.4.1 感知能力的变化
        4.4.2 思辨能力的变化
        4.4.3 记忆能力的变化
        4.4.4 反应能力的变化
    4.5 基于认知能力的进藏人群受高海拔地区低氧环境影响分析
        4.5.1 不同氧环境中人体认知能力的适应性差异
        4.5.2 高原环境下生理参数对人体认知能力的相关性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室内富氧调节对进藏人群认知能力的影响研究
    5.1 概述
    5.2 室内富氧调节下进藏人群人体生理参数的变化
        5.2.1 血氧饱和度的变化
        5.2.2 心率的变化
        5.2.3 心率变异性的变化
    5.3 室内富氧调节下进藏人群人体认知能力的变化
        5.3.1 感知能力的变化
        5.3.2 思辨能力的变化
        5.3.3 记忆能力的变化
        5.3.4 反应能力的变化
    5.4 基于认知能力的进藏人群在高海拔地区受富氧调节后的影响分析
        5.4.1 人体的认知能力在不同适应水平对氧环境的响应特征
        5.4.2 不同行为调节手段对人体认知能力的影响水平
    5.5 本章小结
6 适宜于进藏人群认知能力的室内氧环境参数设计
    6.1 概述
    6.2 室内环境氧浓度对认知能力的影响
        6.2.1 基于认知能力的室内氧环境分级方法
        6.2.2 环境氧浓度与认知能力之间的量化关系
        6.2.3 基于认知能力的进藏人群习服等级评价方法
    6.3 满足人体综合氧需求的室内氧环境参数取值
        6.3.1 满足进藏人群人体综合氧需求的室内氧环境参数取值方法
        6.3.2 满足进藏人群人体综合氧需求的室内氧环境参数取值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基于脑转录组测序的青海田鼠和棕色田鼠低氧适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概述
    1.1 高原低氧与地下洞道低氧适应
    1.2 缺氧对脑组织的影响
    1.3 测序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1.4 研究对象的相关研究进展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 研究内容
2 脑转录组测序、Unigene的组装和注释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
        2.3.1 RNA的提取与质控
        2.3.2 RNA测序与数据过滤
        2.3.3 测序数据质控
        2.3.4 Unigene的组装
        2.3.5 Unigene组装质量评估
        2.3.6 Unigene注释
    2.4 讨论
        2.4.1 转录组测序与Unigenes的组装和注释
        2.4.2 三种田鼠Unigenes的注释结果分析
3 三种田鼠脑转录组进化分析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研究对象
        3.2.2 无参转录本ORF和蛋白序列的预测及注释
        3.2.3 单拷贝直系同源基因的鉴定方法
        3.2.4 序列饱和度的检测方法
        3.2.5 进化树的构建方法
        3.2.6 进化速率的分析方法
        3.2.7 正选择基因的鉴定及富集分析
    3.3 结果
        3.3.1 无参转录本蛋白序列预测和注释
        3.3.2 单拷贝直系同源基因鉴定
        3.3.3 序列饱和度检测
        3.3.4 进化树构建
        3.3.5 进化速率分析
        3.3.6 正选择基因及富集分析
    3.4 讨论
4 棕色田鼠和布氏田鼠脑低氧转录组比较分析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方法
    4.3 结果
        4.3.1 两种田鼠与各自参考基因组的比对结果
        4.3.2 急性低氧两种田鼠转录组差异表达分析
        4.3.3 慢性低氧两种田鼠转录组差异表达分析
        4.3.4 差异表达基因RT-qPCR验证
    4.4 讨论
        4.4.1 急性/慢性低氧与常氧相比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4.4.2 棕色田鼠低氧感知与调控
        4.4.3 GSEA富集分析
5 青海田鼠和布氏田鼠高海拔低氧脑转录组分析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方法
    5.3 结果
        5.3.1 青海田鼠和布氏田鼠与各自参考基因组的比对结果
        5.3.2 模拟高海拔低氧对两种田鼠脑转录组的影响
        5.3.3 差异表达基因趋势分析
    5.4 讨论
        5.4.1 青海田鼠和布氏田鼠与各自参考基因组的比对结果分析
        5.4.2 两种田鼠模拟海拔低氧差异表达基因趋势总结分析
6 全文总结
    1 主要结论
    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脑组织对缺氧响应的分子机制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3)基因组测序分析揭示青海田鼠和棕色田鼠低氧适应性进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概述
    1.1 选题背景
        1.1.1 动物的低氧适应
        1.1.2 陆地低氧环境的适应与进化
        1.1.3 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适应进化研究
        1.1.4 研究对象的形态与地理分布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
2 全基因组测序和组装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样本采集
        2.1.2 DNA样本提取和检验的方法
        2.1.3 文库构建和测序的方法
        2.1.4 测序质控的方法
        2.1.5 基因组的组装方法
        2.1.6 基因组的评估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三种田鼠的DNA样本提取和检验
        2.2.2 三种田鼠的基因组文库构建及测序
        2.2.3 三种田鼠的测序数据统计和质量评估
        2.2.4 三种田鼠的基因组组装
        2.2.5 三种田鼠的基因组评估
    2.3 讨论
    2.4 本章小结
3 全基因组注释
    3.1 材料与方法
        3.1.1 重复序列的注释方法
        3.1.2 非编码RNA的注释方法
        3.1.3 编码基因结构的注释方法
        3.1.4 编码基因功能的注释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三种田鼠的重复序列
        3.2.2 三种田鼠的非编码RNA
        3.2.3 三种田鼠的编码基因结构
        3.2.4 三种田鼠的编码基因功能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4 物种系统进化历史的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近缘物种的选择及其基因组的评估
        4.1.2 基因家族的鉴定方法
        4.1.3 系统发育的分析方法
        4.1.4 全基因组基因进化速率的计算方法
        4.1.5 有效种群大小的分析方法
    4.2 结果
        4.2.1 物种基因家族的鉴定
        4.2.2 物种系统发育的分析
        4.2.3 物种进化速率的分析
        4.2.4 三种田鼠种群历史的研究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5 青海田鼠对高原低氧环境的适应性进化
    5.1 青海田鼠高原低氧适应
        5.1.1 材料与方法
        5.1.2 结果与分析
    5.2 高原哺乳动物对低氧的适应性进化
        5.2.1 材料与方法
        5.2.2 结果与分析
    5.3 讨论
        5.3.1 青海田鼠低氧适应性进化分析
        5.3.2 四组高原哺乳动物对低氧环境的适应性进化
    5.4 本章小结
6 棕色田鼠对地下低氧环境的适应性进化
    6.1 棕色田鼠地下低氧适应
        6.1.1 材料与方法
        6.1.2 结果与分析
    6.2 地下哺乳动物对低氧的适应性进化
        6.2.1 材料与方法
        6.2.2 结果与分析
    6.3 讨论
        6.3.1 棕色田鼠低氧适应性进化分析
        6.3.2 四组地下哺乳动物对低氧环境的适应性进化
    6.4 本章小结
7 全文总结
    7.1 全文结论
    7.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低氧适应性进化的基因组学研究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4)井穴放血通过HIF-1α/BNIP3通路介导的线粒体自噬对急性高原缺氧模型大鼠脑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引言
1 立题依据
2 研究内容
3 材料与方法
    3.1 实验材料
    3.2 研究方法
    3.3 统计学方法
4 结果
    4.1 井穴放血对急性高原缺氧不同时间大鼠脑组织显微结构的影响
    4.2 井穴放血对急性高原缺氧模型大鼠血清相关生化指标的影响
    4.3 井穴放血对急性高原缺氧模型大鼠脑损伤保护作用的机制研究
5 讨论
结论
创新点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致谢

(5)西红花苷预处理保护急性高原缺氧大鼠脑海马神经元的SIRT1/PGC-1a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引言
    1 高原低氧对脑神经影响
    2 SIRT1/PGC-1A通路调控机制及低氧条件下的脑保护作用
    3 西红花苷对脑神经的影响
    4 科学问题及研究内容
    5 研究流程图
    6 研究内容及目标
第二章 西红花苷对急性高海拔低氧脑海马损伤模型的保护作用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方法
        2.2.2.1 Morris水迷宫检测
        2.2.2.2 HE染色
        2.2.2.3 透射电镜检测
        2.2.2.4 Nissl染色
        2.2.2.5 抗氧化指标 SOD, GSHPx, MDA 检测
        2.2.2.6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2.2.2.7 Western Blot 实验检测蛋白表达
        2.2.2.8 qRTPCR检测结果
        2.2.2.9 TUNEL 凋亡检测
    2.3 结果
        2.3.1 Morris水迷宫检测结果
        2.3.2 HE染色结果
        2.3.3 透射电镜观察海马细胞超微结构
        2.3.4 Nissl染色结果
        2.3.5 抗氧化SOD,GSHPx,MDA水平
        2.3.6 Western blot检测结果
        2.3.7 qRTPCR检测结果
        2.3.8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
        2.3.9 TUNEL检测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西红花苷最佳剂量预处理急性高海拔低氧大鼠脑海马相关因子及凋亡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动物
        3.2.2 药物及试剂
        3.2.3 实验仪器
        3.2.4 方法
        3.2.4.1 Morris水迷宫检测
        3.2.4.2 HE染色观察大鼠脑海马CA1神经元形态
        3.2.4.3 Nissl染色观察
        3.2.4.4 透射电镜观察大鼠脑海马超微结构
        3.2.4.5 抗氧化指标SOD、GSHPx、MDA检测
        3.2.4.6 RT-PCR检测两组脑海马SIRT1、PGC-1α、TFAM、Bcl-2、Bax、Caspase-3 因子在m RNA水平表达
        3.2.4.7 Western Blot检测两组脑海马SIRT1、PGC-1α、TFAM、Bcl-2、Bax、Caspase-3 因子蛋白表达
        3.2.4.8 用TUNEL法观察脑海马神经元凋亡
        3.2.5 统计学分析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Morris水迷宫检测
        3.3.2 HE染色观察大鼠脑海马CA1神经元病理变化
        3.3.3 Nissl染色观察大鼠脑海马CA1 神经元病理变化
        3.3.4 透射观察大鼠脑海马神经元超微结构
        3.3.5 抗氧化指标SOD、GSHPx、MDA检测结果
        3.3.6 RT-PCR检测两组脑海马SIRT1、PGC-1α、TFAM、Bcl-2、Bax、Caspase-3 因子在mRNA水平表达
        3.3.7 Wester blot检测两组脑海马SIRT1、PGC-1α、TFAM、Bcl-2、Bax、Caspase-3 因子在蛋白水平表达
        3.3.8 TUNTL检测各组大鼠脑海马CA1 区凋亡细胞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西红花苷对急性低氧条件下HT22细胞保护作用的研究
    4.1 前言
    4.2 研究对象及主要试剂
        4.2.1 主要试剂
        4.2.2 主要仪器
    4.3 研究方法
        4.3.1 HT22细胞传代培养
        4.3.2 西红花苷对HT22细胞在低氧条件存活率的测定
        4.3.3 通过透射电镜检测西红花苷对HT22细胞在低氧条件下形态结构变化
        4.3.4 WesternBlot检测西红花苷对HT22 细胞在低氧条件下SIRT1、PGC-1a、TFAM、Bcl-2、Bax、Caspase-3 蛋白的表达
        4.3.5 RTPCR检测西红花苷对HT22细胞在低氧条件下 SIRT1、PGC-1a、TFAM、Bcl-2、Bax、Caspase-3 蛋白的表达
        4.3.6 西红花苷对 HT22 细胞在低氧条件下 SOD、GSHPx、MDA 水平的检测
        4.3.7 西红花苷对HT22细胞低氧条件凋亡的影响
        4.3.8 统计学处理
    4.4 结果
        4.4.1 西红花苷对低氧 HT22 细胞存活率的检测
        4.4.2 透射电镜示各组HT22细胞超微结构
        4.4.3 Wester blot 检测西红花苷对低氧刺激12小时 HT22 细胞相关蛋白表达影响
        4.4.4 Wester blot 检测西红花苷对低氧刺激 24 小时 HT22相关蛋白表达影响
        4.4.5 qRT-PCR检测西红花苷对低氧12 小时HT22 细胞SIRT1、PGC-1α、TFAM、Bcl-2、Bax、Caspase-3m RNA水平表达影响
        4.4.6 qRT-PCR检测西红花苷对低氧24 小时HT22 细胞SIRT1、PGC-1α、TFAM、Bcl-2、Bax、Caspase-3mRNA水平表达影响
        4.4.7 西红花苷对低氧12 小时HT22 细胞抗氧化指标SOD、GSHPX、MDA检测结果
        4.4.8 西红花苷对低氧24 小时HT22 细胞抗氧化指标SOD、GSHPX、MDA检测结果
        4.4.9 西红花苷对低氧12小时HT22细胞凋亡结果
        4.4.10 西红花苷对低氧 24 小时HT22细胞凋亡检测
    4.5 讨论
    4.6 小结
第五章 全文讨论
参考文献
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致谢
附录 A(综述1)藏红花活性成分对神经系统疾病的作用
    参考文献

(6)砭贴预处理对急性低压低氧模型大鼠的自由基和炎性因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贴疗法的发展概况
        1 贴外治法的历史沿革
        2 贴外治法的应用现状
        3 贴外治法的特点
        4 创新软介质砭术工具——砭贴的临床研究进展
        5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高原肺损伤的防治的研究进展
        1 高原低压缺氧对人体的损害
        2 高原肺水肿的机制研究
        3 高原肺水肿的中医病因病机分析
        4 高原肺水肿的现代防治研究
        5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砭贴预处理对急性低压低氧模型大鼠的自由基和炎性因子的影响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实验部分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第三节 研究结果
        1 各组大鼠一般情况比较
        2 各组大鼠血清检测结果
        3. 各组大鼠肺组织的检测结果
        4 小结
    第四节 讨论
        1 实验分组的讨论
        2 建立低压低氧造模方法的讨论
        3 砭贴穴位的选取
        4 预处理方法的选择
        5 贬贴对低压低氧模型大鼠防治效应的探讨
结语
    1 结论
    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7)不同海拔青年男性体能核心要素变化分析及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文献综述
        1.3.1 高原低氧环境对人体的影响
        1.3.2 人体体能概述
        1.3.3 人体的有氧代谢与无氧代谢
        1.3.4 高原低氧环境下人体体成分变化
2 研究方法
    2.1 实验设计
    2.2 研究对象与实验分组
    2.3 检测指标的筛选
    2.4 现场实验法
        2.4.1 实验仪器
        2.4.2 检测方法与实验流程
    2.5 数据统计法
3 实验结果
    3.1 不同海拔青年男性有氧能力变化
        3.1.1 最大摄氧量
        3.1.2 通气阈
    3.2 不同海拔青年男性心肺机能变化
        3.2.1 安静心率
        3.2.2 心率变异性
        3.2.3 呼吸频率
        3.2.4 代谢当量
    3.3 不同海拔青年男性身体形态要素变化
        3.3.1 体脂率
        3.3.2 身体质量指数
        3.3.3 基础代谢率
        3.3.4 身体成分
        3.3.5 肌肉脂肪
        3.3.6 营养物质
    3.4 不同海拔青年男性运动素质变化
        3.4.1 力量素质
        3.4.2 耐力素质(肌肉耐力)
        3.4.3 反应能力
        3.4.4 柔韧素质
    3.5 高原低氧环境下青年男性体能核心要素主成分分析
        3.5.1 机体身体形态核心要素主成分分析
        3.5.2 机体运动素质核心要素主成分分析
        3.5.3 机体心肺机能核心要素主成分分析
        3.5.4 人体体能核心要素主成分分析
    3.6 构建高原人体体能核心要素分析与评价模型
4 分析与讨论
    4.1 高原低氧环境下青年男性有氧能力变化分析
        4.1.1 最大摄氧量
        4.1.2 通气阈
    4.2 高原低氧环境下青年男性心肺机能变化分析
        4.2.1 安静心率
        4.2.2 心率变异性
        4.2.3 呼吸频率
        4.2.4 代谢当量
    4.3 高原低氧环境下青年男性身体成分变化分析
        4.3.1 体脂率
        4.3.2 身体质量指数
        4.3.3 基础代谢率
        4.3.4 身体其它成分分析
    4.4 高原低氧环境下青年男性运动素质变化分析
        4.4.1 力量素质分析
        4.4.2 耐力素质(肌肉耐力)分析
        4.4.3 反应能力分析
        4.4.4 柔韧素质分析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词索引(Abbreviated Index)
实验结果原始数据表
致谢
研究生个人简历

(8)西藏牛与三江牛心肌组织的转录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动物的高原适应性研究
        1.1.1 动物的生理结构变化
        1.1.2 动物的生理生化改变
        1.1.3 基于分子水平的高原适应性研究
    1.2 转录组学研究
        1.2.1 转录组的定义
        1.2.2 转录组学技术
        1.2.3 转录组测序技术
    1.3 非编码RNA
        1.3.1 LncRNA
        1.3.2 环状RNA
第2章 西藏牛与三江牛心肌组织mRNA、lncRNA分析
    2.1 试验材料
        2.1.1 样品采集
        2.1.2 分析软件
        2.1.3 分析数据库
    2.2 试验方法
        2.2.1 总RNA提取及鉴定
        2.2.2 试验流程
        2.2.3 测序数据过滤与质量评估
        2.2.4 比对分析及重构转录本
        2.2.5 mRNA与lncRNA转录本分析
        2.2.6 mRNA-lncRNA关联分析
        2.2.7 表达水平的荧光定量PCR验证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数据过滤与质量评估
        2.3.2 比对分析
        2.3.3 重构转录本
        2.3.4 LncRNA分析
        2.3.5 转录本
        2.3.6 差异表达
        2.3.7 差异表达mRNA富集分析
        2.3.8 mRNA-lncRNA关联分析
        2.3.9 荧光定量检验
    2.4 讨论
        2.4.1 西藏牛与三江牛的差异表达基因与高原适应性
        2.4.2 西藏牛与三江牛的lncRNA靶基因与高原适应性
    2.5 小结
第3章 西藏牛与三江牛心肌组织circRNA分析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方法
        3.2.1 试验流程
        3.2.2 测序数据评估
        3.2.3 比对分析
        3.2.4 环状RNA鉴定
        3.2.5 表达与差异分析
        3.2.6 靶向miRNA预测及调控网络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比对分析
        3.3.2 CircRNA鉴定
        3.3.3 组间差异表达分析
        3.3.4 差异表达circRNA来源基因富集分析
        3.3.5 miRNA靶向预测与circRNA-miRNA-mRNA互作关系
    3.4 讨论
    3.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9)基于1H-NMR代谢组学技术研究香青兰总黄酮对慢性高原病模型大鼠的改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仪器与材料
        1.1 动物
        1.2 仪器
        1.3 试剂药物
    2.方法
        2.1 慢性高原病模型的建立
        2.2 分组及给药方法
        2.3 各组大鼠血清Apo-A1、Apo-E含量的测定
        2.4 测定各组实验大鼠血液核磁共振谱
        2.5 ~1H-NMR图谱处理与多元统计分析
        2.6 各组实验大鼠脑组织病理学特点
    3.统计学处理
    4.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10)黄芪对高原运动和行为认知能力的改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背景及立题依据
    1.1 研究背景
        1.1.1 高原缺氧概况
        1.1.2 高原缺氧对运动能力的影响
        1.1.3 高原缺氧对行为认知能力的影响
        1.1.4 抗高原缺氧药物的研究现状
    1.2 立题依据
        1.2.1 高原作业效能下降是当前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1.2.2 黄芪的研究背景及开发利用
        1.2.3 选题思路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黄芪水提取物抗缺氧及抗疲劳活性
    2.1 实验仪器和材料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材料
        2.1.3 水提取物的制备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动物
        2.2.2 四种水提取物抗缺氧活性比较
        2.2.3 黄芪水提取物常压密闭实验
        2.2.4 抗疲劳力竭游泳实验
        2.2.5 指标测定
        2.2.6 统计学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四种水提取物抗缺氧活性比较
        2.3.2 黄芪水提取物常压密闭实验
        2.3.3 抗疲劳力竭游泳实验
        2.3.4 指标测试结果
    2.4 讨论
第三章 黄芪水提取物对模拟高原环境下运动能力的改善作用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仪器
    3.2 方法
        3.2.1 动物分组
        3.2.2 实验方法
        3.2.3 病理切片观察
        3.2.4 生化指标测定
        3.2.5 统计学方法
    3.3 实验结果
        3.3.1 大鼠高原缺氧力竭游泳时间
        3.3.2 组织病理学变化
        3.3.3 生化指标测试结果
    3.4 讨论
第四章 黄芪水提取物对模拟高原环境下行为认知能力的保护作用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八臂迷宫训练
        4.2.2 分组及给药
        4.2.3 高原记忆损伤模型的制备
        4.2.4 八臂迷宫测定大鼠空间记忆能力
        4.2.5 海马HE染色
        4.2.6 海马组织中GSH、MDA和ROS含量及T-SOD活性测定
        4.2.7 测定海马组织中mTOR、P70S6K和4E-BP1 mRNA表达
        4.2.8 海马组织中p-mTOR、p-P70S6K、p-4E-BP1和CleavedCaspase-3蛋白表达
        4.2.9 统计学分析
    4.3 实验结果
        4.3.1 八臂迷宫测试
        4.3.2 海马组织HE染色
        4.3.3 海马组织中MDA、GSH、ROS含量及T-SOD活性
        4.3.4 海马组织中mTOR、P70S6K和4E-BP1 mRNA的相对表达
        4.3.5 海马组织中p-mTOR、p-P70S6K和p-4E-BP1蛋白的表达
        4.3.6 海马组织中Cleaved Caspase-3蛋白的表达
    4.4 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四、高原低氧人群脑缺氧耐受性的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海拔地区低氧环境对进藏人群认知能力的影响规律研究[D]. 黄磊.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
  • [2]基于脑转录组测序的青海田鼠和棕色田鼠低氧适应研究[D]. 董倩倩. 郑州大学, 2020(08)
  • [3]基因组测序分析揭示青海田鼠和棕色田鼠低氧适应性进化[D]. 蒋梦婉. 郑州大学, 2020(08)
  • [4]井穴放血通过HIF-1α/BNIP3通路介导的线粒体自噬对急性高原缺氧模型大鼠脑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D]. 黄雅倩. 青海大学, 2020(02)
  • [5]西红花苷预处理保护急性高原缺氧大鼠脑海马神经元的SIRT1/PGC-1a机制研究[D]. 张晓岩. 青海大学, 2020(01)
  • [6]砭贴预处理对急性低压低氧模型大鼠的自由基和炎性因子的影响[D]. 郑昊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不同海拔青年男性体能核心要素变化分析及综合评价[D]. 黄兵. 天津体育学院, 2020(08)
  • [8]西藏牛与三江牛心肌组织的转录组分析[D]. 侯孟典. 西南民族大学, 2020(03)
  • [9]基于1H-NMR代谢组学技术研究香青兰总黄酮对慢性高原病模型大鼠的改善作用[D]. 阿提古丽·麦麦提.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10]黄芪对高原运动和行为认知能力的改善作用[D]. 陶文迪. 兰州大学, 2020(01)

标签:;  ;  ;  ;  

高原缺氧人群脑缺氧耐受性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