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产条件下泗棉3号棉铃增重与株型关系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宁[1](2021)在《基于产量、品质性状的陆地棉优异种质筛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棉花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也是主要的纺织工业原材料。棉纤维约占全球使用纤维的35%,提高棉花产量与纤维品质是主要的棉花育种目标。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内棉纺织工业技术的不断进步,进一步基于产量和品质性状鉴定与评价陆地棉种质资源是当前棉花育种的重要基础。本研究以来自中国、哥斯达黎加、巴基斯坦、保加利亚、澳大利亚、土库曼斯坦、乌干达、乌兹别克斯坦、法国、吉尔吉斯斯坦、墨西哥、马里和肯尼亚13个国家的978份棉花种质资源为实验材料,对铃重、子指、衣分、纤维长度、整齐度、马克隆值、断裂比强度、短纤维率等8个性状进行了鉴定与评价,最终筛选出产量相关性状和品质性状优异的种质资源材料22份,可作为今后棉花育种工作的亲本资源。主要结果如下:1、由产量性状和品质性状的变异系数得出,变异系数最大的是子指(15.00%),其次是铃重(13.93%),衣分的变异系数最小(11.70%)。表明在产量相关性状中改良潜力最大的是子指;在品质性状中,变异系数最大的是短纤维率(13.31%),其次是断裂比强度(10.20%),第三是马克隆值(8.79%),再次是纤维长度(6.53%),最后是整齐度(1.72%),说明短纤维率改良潜力最大。2、相关分析表明:铃重与子指、纤维长度、整齐度和断裂比强度呈极显着正相关;衣分与马克隆值之间呈极显着的正相关;子指与纤维长度、整齐度、断裂比强度呈极显着正相关;纤维长度与整齐度和断裂比强度呈极显着正相关;整齐度与断裂比强度之间都呈极显着的正相关性;断裂比强度与铃重、子指、纤维长度、整齐度都呈极显着的正相关性;短纤维率与马克隆值之间呈极显着正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前5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达到90.24%。3、利用离差平方和聚类法构建聚类树状图,根据8个产量性状和品质性状将978份种质资源划分为6个类群,其中前三个类群包含了大部分种质。第Ⅰ类群是最大的类群,共有793份种质,典型特征是衣分均值最高。第Ⅱ类群共有51份种质,各个性状的平均值都较低,属于产量相关性状和品质性状较差的类群,但是铃重、衣分的变异系数较大;第Ⅲ类群有131份种质,表现特征为长纤维、大铃、断裂比强度较高,马克隆值较好,是各性状表现最好的类群。4、共鉴定出铃重大于6.2g的种质113份;衣分在40%以上的有109份;纤维长度在30 mm以上的有480份;断裂比强度在30 cN/tex以上的有466份;马克隆值达到A级标准的有25份。综合性状较好的22份种质分别为:中R014121、中棉所14号、MSCO-12、鲁无16、中0548、哥利格35-W、布哈拉6号、河大65-125、波棉3号(“1”式)、无酚1号、石无107、无极一枝花、冀91-28、孝2168、河无309、黑山棉1号、宁棉18号(华东6555)、70-24、八农212、中无268、苏棉11号、辽无354。基于以上结果,得出本试验结论:基于表型性状为棉花新品种选育提供优异亲本;产量相关性状与品质性状之间存在相关性;本研究共筛选出综合性状较好的优异种质22份,对棉花新品种选育具有重要意义。
付远志,薛惠云,胡根海,晁毛妮,李成奇[2](2019)在《我国棉花株型性状遗传育种研究进展》文中认为株型育种对提高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意义重大,是作物遗传育种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株型遗传育种一直受育种者的关注。棉花是重要的纤维和油料作物,棉花株型育种研究已经引起重视,尚待进一步深入。本文综述棉花株型遗传育种在我国的研究进展,介绍株型性状研究的理论发展过程以及棉花株型性状遗传的主要研究内容,并对棉花株型的育种措施进行展望,旨在为棉花株型性状遗传育种研究提供参考。
张祥,胡大鹏,李亚兵,田巧凤,王国平,卢俊,花明明,陈源,陈德华[3](2017)在《长江流域大麦后直播棉集中成铃与高产协同表达群体株型特征》文中认为【目的】研究品种和氮肥运筹对麦后直播棉成铃、产量和株型影响,明确长江流域棉花集中成铃与高产协同表达群体株型特征。【方法】采用大田试验,2014年和2015年前茬均为大麦,2014年以国欣12-1、宜机棉、鲁棉研36为供试品种,设计2种氮肥用量水平(45 kg·hm-2、150 kg·hm-2);2015年进一步以国欣12-1为材料,设置2个缓释肥纯氮用量(150 kg·hm-2、225 kg·hm-2)和2种运筹(苗肥和花肥质量比分别为70%∶30%和100%∶0)处理,并以常规施肥(纯氮150 kg·hm-2)和不施肥为对照。【结果】2014年施纯氮150 kg·hm-2时,国欣12-1籽棉产量达4 014.72 kg·hm-2且显着高于其它处理;2015年苗期一次性施入缓释肥氮素用量150 kg·hm-2的处理比常规施肥处理增产30.96%;前述2个处理下,国欣12-1成铃也较为集中,8月15日至8月30日成铃数占总成铃数比率(成铃率)分别达31.8%,26.1%,均高于其它处理。相关分析表明同期成铃率与籽棉产量极显着正相关(r2014=0.948**、r2015=0.976**)。进一步分析株型指标与8月15日至8月30日成铃率、籽棉产量的关系,提出了长江流域大麦后直播棉群体优化指标。【结论】大麦后直播棉群体优化指标可以实现高产和集中成铃的协同表达。
吴悠[4](2017)在《棉花铃重和纤维品质空间分布的温光生态基础与调控研究》文中提出棉花具有无限开花结铃习性,不同开花期、不同部位棉铃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温光生态因子不同,养分供应状况也不一致,这就导致了棉花铃重和纤维品质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性,而棉株不同部位棉铃铃重、纤维品质的不整齐是造成棉花品质不佳的原因之一,影响其经济价值。随着全球极端天气爆发的日趋频繁,花铃期土壤干旱灾害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棉花产量和品质形成。在棉花生产中,氮肥和钾肥是常用肥料,合理施用肥料有利于提高产量、优化纤维品质。本文综合国内外棉花铃重和纤维品质空间分布的生理生态研究结果,基于2010-2013年在江苏南京进行不同温光生态因子效应及调控(水分、施氮量、施钾量)试验,研究棉株内部铃重和纤维品质的空间分布,明确影响不同部位棉铃铃重和纤维品质的主导温光生态因子及干旱、施氮量、施钾量对不同部位棉铃铃重和纤维品质的调控效应。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棉花铃重和纤维品质空间分布的特征铃重和纤维品质在棉株内不同部位的差异变化幅度大小为:铃重>马克隆值>纤维长度>纤维比强度。随果枝部位上升,铃重和纤维品质呈现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中部果枝(FB7-12)铃重和纤维品质最优,下部果枝(FB1-6)次之,上部果枝(FB13-15)最小。对相同果枝不同果节而言,铃重、纤维比强度、纤维马克隆值第1果节>第2果节>第3果节,纤维长度第2果节>第1果节>第3果节。第1果节和第2果节间铃重的差值为1.8-8.8%,纤维长度间的差值为0.1-1.8%,纤维比强度间的差值为0.9-2.2%,马克隆值间的差值为0.7-6.3%;第1果节和第3果节间铃重的差值为6.1-16.4%,纤维长度间的差值为0.5-3.4%,纤维比强度间的差值为1.1-4.8%,马克隆值间的差值为4.7-11.2%。2.播种期和遮阴对棉花铃重和纤维品质空间分布的影响棉铃铃期、铃重和纤维品质的空间分布受播种期和遮阴的影响。播种期推迟延长棉铃成熟期,降低铃重、纤维比强度和马克隆值,但增加第1、2果节棉铃纤维长度,降低第3果节棉铃纤维长度。遮阴降低铃重、纤维比强度和纤维马克隆值,但在4月25日播种期条件下,遮阴增加纤维长度,在5月25日和6月10日播种期下遮阴降低纤维长度。播种期推迟和遮阴降低马克隆值使其趋近最佳范围。晚播和遮阴对纤维长度和马克隆值有明显的互作效应,对铃重和纤维比强度的互作效应并不明显,但晚播遮阴复合因子对铃重、纤维长度、纤维比强度、马克隆值的影响程度要大于单因子。受播种期影响,铃重与纤维品质的变异系数马克隆值>铃重>纤维长度>纤维比强度;受遮阴影响,铃重与纤维品质的变异系数马克隆值>铃重>纤维比强度>纤维长度;受播种期遮阴互作影响,铃重与纤维品质的变异系数马克隆值>铃重>纤维比强度>纤维长度。苏棉15号的铃重、纤维比强度和马克隆值对播种期和遮阴互作较科棉1号更为敏感,导致播种期和遮阴互作下苏棉15号的铃重、纤维比强度和马克隆值的降幅大于科棉1号。不同部位棉铃铃重和纤维品质受晚播和遮阴的影响变化幅度不同,随播种期推迟和遮阴程度加深,棉株内不同部位铃重和纤维品质的变异增大。第3果节棉铃铃重和纤维品质低于第1、2果节,晚播遮阴对第3果节棉铃铃重和纤维品质的影响大于第1、2果节。3.温光生态因子对不同部位棉铃铃重和纤维品质的影响温度因子对铃重和纤维品质的影响在大多数部位大于光照因子,日均太阳辐射影响除FB1-3FN1以外所有部位铃重、所有部位纤维比强度和马克隆值形成。棉花整体铃重和纤维品质主要受到生育后期棉铃的制约,平均日最高温和日均太阳辐射对棉花生育后期铃重的影响最为显着,最适平均日最高温为29.9-32.4℃,最适日均太阳辐射为15.8-17.5 MJ m-2;适宜棉花生育后期棉铃纤维品质的最适平均日最高温约为26.7℃,有效积温临界值为207-216℃,最适日均太阳辐射为14.2 MJ m-2,马克隆值在日均太阳辐射为22.9MJ m-2时获得最大值5.7。取得较优纤维品质时,棉铃铃重可能会受到抑制。4.花铃期持续土壤干旱对棉花铃重和纤维品质空间分布的调控花铃期持续土壤干旱显着缩短棉花铃期,降低铃重、纤维长度和纤维比强度,对马克隆值的影响年际间存在差异。铃重与纤维品质的变异系数,铃重>马克隆值>纤维比强度>纤维长度。随果枝部位升高,棉铃受到的干旱胁迫的不利影响逐渐增大。FB7-12棉铃铃重、纤维长度、纤维比强度均受到干旱的显着影响,FB1-6各指标受到的影响相对小较小。花铃期持续土壤干旱增大棉株内不同部位铃重和纤维品质的变异。3.施氮量对棉花铃重和纤维品质空间分布的调控在0~360/480kg hm-2施氮量范围内,棉铃铃重、纤维长度、纤维比强度及马克隆值随施氮量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增加施氮量,棉株内不同部位铃重的差异显着降低,对棉株内不同部位纤维品质差异的影响较小,但能显着缩小第3果节和第1果节间纤维长度差异。4.施钾量对棉花铃重和纤维品质空间分布的调控棉铃铃重和纤维品质指标均随施钾量增加而增加。随施钾量增加,棉株内不同部位铃重和纤维品质的差异降低。铃重和马克隆值的变化幅度大于纤维长度和纤维比强度,随果枝部位升高,铃重和马克隆值的变化幅度增大,与第1、2果节相比,第3果节铃重和纤维品质更易受到施钾量的影响。
杨晓妮[5](2017)在《缩节胺对不同种植密度下棉花产量品质形成的影响》文中指出种植密度和缩节胺作为棉花大田生产的重要栽培措施,是影响籽棉产量和纤维品质的重要因素。通过研究缩节胺对不同密度下棉花养分吸收与利用、光合产物形成与转运,及生物量累积分配的影响,揭示种植密度和缩节胺影响棉花产量品质的生理基础,为进一步实现棉花的高产、优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于2013-2014年在江苏省大丰市稻麦原种场(120° 34’E,33° 24’N)进行,设置品种、缩节胺和种植密度三个因素,采用再裂区设计,主区为缩节胺,副区为品种,副副区为种植密度,设置清水和常规用量两个缩节胺水平,泗抗1号和泗杂3号两个品种,1.35、2.55、3.75、4.95万株/hm2四个密度处理,研究了缩节胺对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棉花产量品质,生物量累积与分配,养分吸收与利用和光合产物分配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缩节胺对不同密度下棉花产量品质及生物量分配的影响品种、缩节胺与种植密度对棉株生物量、籽棉产量、马克隆值和纤维整齐度的影响存在显着的互作效应。增加种植密度能够提高单位面积铃数和籽棉产量,降低铃重,而喷施缩节胺能够提高铃重和籽棉产量。不喷施缩节胺条件下,纤维长度、比强度和整齐度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变劣,喷施缩节胺条件下,纤维长度、比强度和整齐度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变优。植株总生物量随种植密度增加而逐渐增加,籽棉收获指数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喷施缩节胺降低了植株生物量,提高了籽棉收获指数。2.缩节胺对不同密度下棉花养分吸收与分配的影响随棉花生育进程的推进,棉株氮、磷、钾累积动态符合“S”型曲线,随种植密度增加,棉株氮、磷素快速累积持续期及磷素累积理论最大值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钾素累积持续期及累积理论最大值随种植密度增加逐渐降低。喷施缩节胺延长了氮素快速累积持续期,降低了氮素最大累积速率。泗抗1号在3.75万株/hm2时氮素最大累积速率及累积理论最大值达到峰值,泗杂3号在4.95万株/hm2时氮素最大累积速率及累积理论最大值达到峰值。3.缩节胺对不同密度下棉花碳水化合物累积与分配的影响随种植密度增加,茎中可溶性糖、蔗糖、淀粉含量及叶片蔗糖含量均呈降低趋势,而叶片可溶性糖及淀粉含量呈增加趋势,茎中的碳水化合物累积量及输出能力均随种植密度增加而降低。不喷施缩节胺条件下,棉铃中可溶性糖、蔗糖及淀粉含量随种植密度增加而降低,喷施缩节胺条件下,随种植密度增加,棉铃可溶性糖、蔗糖含量升高,淀粉含量降低。
黎芳[6](2017)在《黄河流域棉区DPC+化学封顶技术及其配套措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棉花具有无限生长习性,人工打顶是一项传统的生产管理措施。化学封顶是在人工打顶同期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降低棉花主茎和果枝顶芽的分化速率、抑制上部主茎节间的伸长生长,起到与人工打顶相似的作用。本研究于2012年-2016年在河北河间试验点和北京上庄试验点开展了增效缩节安[25%甲哌鎓(1,1-dimethylpiperidiniumchloride,DPC)水剂,可借助助剂中的成分对幼嫩组织表皮形成轻微伤害,有效期长于普通DPC可溶性粉剂(SP),简称DPC+化学封顶技术及其配套措施的研究,并从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和分配的角度解析了技术原理,旨在促进黄河流域棉区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实现。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DPC+化学封顶对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与人工打顶有显着差异,重塑棉花株型,使株型紧凑。DPC+化学封顶株高、主茎节数、果枝数显着高/多于人工打顶对照,分别增加4.5-14.8 cm,3.1-5.4个,1.8-7.4台,尤其是上部果枝显着变短,靠近主茎顶芽的果枝长度平均仅1~3 cm。DPC+的应用时间(7月中旬至7月底)和剂量(750—1500 mL/hm2)对棉花株型、产量及纤维品质的影响无显着差异,以7月底喷施不同剂量DPC+的产量均高于人工打顶对照,但喷施DPC+1500 mL/hm2会延长后期棉铃的成熟,应避免在结铃盛期使用高剂量DPC+。与DPC+相比,单独应用常规DPC化控技术进行化学封顶在多雨年份或高密度下对棉株的控长强度较弱,而且存在减产风险。2.与欣抗4号、石抗126号相比,国欣3号对DPC+化学封顶比较敏感,控制强度较大,株高、主茎节数、果枝数较人工打顶增加较少。国欣3号DPC+化学封顶的产量高于欣抗4号,显着高于石抗126号。DPC+化学封顶对不同品种的纤维品质均无显着影响(马可隆值除外)。3.随密度增加,棉花株高降低、果枝数减少、中下部果枝缩短、LAI和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增大。密度对产量和熟期的影响因年份而不同,2012、2014年密度不影响产量和熟期,2013、2016年(7月份多雨)高密度降低产量、延长熟期。密度(6.0-12.0万株/hm2)不影响DPC+的化学封顶效果。4.施N量对棉花生长、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和分配、熟期以及纤维品质均无显着影响。施N量不影响(0-210kgN/hm2)DPC+的化学封顶效果。综上所述,应用DPC+进行化学封顶在黄河流域北部棉区基本可行,实际应用时需要根据气象因子和种植密度决定单独应用常规DPC化控技术还是将常规DPC化控技术与DPC+的应用相结合。DPC+化学封顶技术对种植密度和施N量等配套栽培措施的要求可能并不苛刻,这有利于该技术的推广。
戴艳娇[7](2015)在《花铃期增温影响棉花叶片代谢与纤维发育的生理机制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温室效应的加剧,预计本世纪末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1.8-4.0℃。棉花虽起源于热带,但过高的温度环境亦不利于棉花生产,因此研究花铃期增温对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可为探索全球气候变暖对棉花生产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为温室效应下棉花的栽培管理提供参考。本研究以长江中下游流域棉区主栽品种常规棉泗棉3号和杂交棉泗杂3号为材料,于2010-2012年于南京农业大学牌楼试验站进行大田试验,试验设置花铃期全天候增温2-3℃处理和常温对照处理,研究了花铃期增温2-3℃对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形成、不同果节棉铃源库代谢差异、主茎功能叶和棉铃对位叶蔗糖代谢、棉纤维伸长发育和次生壁加厚发育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花铃期增温对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形成的影响(1)花铃期增温2-3℃对主茎功能叶净光合速率影响不显着,但导致棉铃对位叶净光合速率显着下降;主茎功能叶中可溶性糖和氨基酸含量在增温处理后(Daysafter treatment,DAT)10-17d显着低于对照,24-31DAT则差异不显着,但增温显着降低了棉铃对位叶中可溶性糖和氨基酸含量,表明棉铃对位叶对花铃期增温2-3℃较主茎功能叶更为敏感。由于主茎功能叶对增温的响应存在时间差异,17DAT前脱落率升高,单株铃数降低,24DAT后则呈相反趋势。花铃期增温2-3℃抑制棉铃对位叶光合作用,导致其源活性降低,光合产物输出减少,故铃重降低,棉纤维发育所需碳水化合物供应不足,纤维品质变劣。虽然花铃期增温2-3℃铃重降低,但在温度较低的年份(2011年和2012年)进行增温处理可提高棉花产量,但不利于纤维品质的优化。可见,花铃期增温对棉花产量的影响因铃期温度不同而异,铃期日均温高于32℃则产量降低,反之亦然。(2)花铃期增温2-3℃下,棉株外围铃数增多、产量贡献率升高,但第3果节棉铃对位叶光合产物合成受阻,导致第3果节铃重和衣分下降、铃壳和棉籽分配系数升高。与第1果节纤维对增温的响应不同,花铃期增2-3℃下,第3果节纤维中蔗糖、胼胝质含量均低于对照,但第3果节纤维中纤维素含量却高于对照。受纤维中物质含量变化的影响,花铃期增温2-3℃下,第3果节棉铃纤维长度、比强度、马克隆值均高于对照,其中增温后第3果节棉铃纤维马克隆值较第1果节更为优化。由此可见,花铃期增温2-3℃有利于棉花外围果节产量、纤维品质的提升。2.花铃期增温不利于棉花叶片蔗糖代谢花铃期增温2-3℃对主茎功能叶光合产物分配影响显着且存在时间效应,即增温处理17天内,主茎功能叶比叶重、淀粉显着高于对照,而蔗糖含量、蔗糖合成酶(SuSy)活性及磷酸蔗糖合成酶(SPS)活性显着降低,24DAT后则差异不显着。花铃期增温2-3℃后,棉铃对位叶净光合速率、Rubisco活性、胞质果糖-1,6-二磷酸酶(cy-FBPase)活性以及蔗糖含量均低于对照,但比叶重和淀粉含量高于对照,SuSy和SPS活性差异不显着。说明花铃期增温2-3℃下,Rubisco酶是导致棉铃对位叶光合作用受限制的关键酶且对位叶中Rubisco活化酶基因表达量对增温的响应存在品种间差异,而cy-FBPase是限制棉铃对位叶中光合产物分配的关键酶。综上,花铃期增温2-3℃不利于棉铃对位叶光合作用及其产物的合理分配。3.花铃期增温降低棉纤维长度且抑制棉纤维中纤维素的合成(1)纤维伸长发育对增温的敏感性随铃龄逐渐降低。铃龄5-10天内,花铃期增温2-3℃下液泡ATP酶(V-ATPase)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活性升高,GhXTH1和GhXTH2基因表达量上调,共同促进铃龄5-15天内纤维快速伸长速率的提高。而铃龄15天后,花铃期增温2-3℃下V-ATPase、PEPC、蔗糖合成酶及液泡蔗糖酶活性均降低,同时 V-ATPase,Expansin,GhPEPCs,GhVINVs,GhXTHs,SusA and SusD基因表达量下调,纤维快速伸长持续期和伸长持续期缩短,最终导致铃龄17天后增温下纤维长度低于对照。此外,纤维快速伸长持续期与夜间温度、白天高温持续时间呈显着负相关关系,说明在气候变暖加剧的未来,较高的夜间温度和长时间持续高温将不利于棉纤维的伸长发育。(2)花铃期增温2-3℃后,纤维比强度快速增加持续期延长1-2天,纤维比强度快速增加期日均增长速率提高,纤维比强度显着高于对照。增温处理下,棉纤维中蔗糖分解相关酶(蔗糖合成酶、酸性/碱性蔗糖酶)活性显着下降,蔗糖合成相关酶(磷酸蔗糖合成酶)活性显着上升,但蔗糖含量、纤维素含量显着降低。由此可见,增温会导致棉纤维次生壁加厚发育所需蔗糖供应不足,UDP-Glucose生成量减少,纤维素合成受阻。另一方面,增温处理下β-1,3-葡聚糖酶活性降低,促进了胼胝质在次生壁上的沉积。因此,我们推测花铃期增温2-3℃,蔗糖代谢活性的下降抑制纤维素合成,促进胼胝质大量累积,导致次生壁建成质量降低,同时,增温处理下库活性或库强受限制是纤维中有效碳水化合物供应不足的限制因素之一。综上所述,花铃期增温2-3℃通过降低Rubisco和cy-FBPase酶活性抑制了棉铃对位叶光合作用,使棉铃对位叶向棉铃供应的碳水化合物减少,导致铃重降低,衣分下降,但铃壳率和棉籽率升高;当铃期温度高于32℃,则单株铃数减少,产量降低,而当铃期温度低于32℃时,则随温度升高单株铃数增加,产量升高,其中外围铃数增加是单株铃数上升的主要原因。花铃期增温还加速了棉纤维发育进程,并通过抑制纤维伸长发育阶段相关酶活性及关键酶基因表达,缩短了纤维快速伸长持续期和纤维伸长持续期,导致最终纤维长度降低;此外,花铃期增温抑制了纤维加厚发育阶段蔗糖代谢活性,使纤维素合成所需蔗糖含量降低,抑制纤维素合成,纤维中胼胝质含量升高,导致纤维马克隆值上升。
彭军[8](2015)在《棉纤维发育及产量品质对土壤盐分的响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盐渍化是土地生产力的重要限制因子,严重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棉花是抗旱耐盐碱的优势作物,大力提高盐碱地棉花产量与品质已成为棉花生产的主攻方向。研究土壤盐分胁迫对棉花叶片与棉纤维发育蔗糖代谢及产量品质的影响,可为优化盐碱地棉花栽培技术及耐盐品种的筛选提供依据。本研究基于黄河流域棉区和长江流域下游棉区22个棉花主推品种耐盐性评价及耐盐指标筛选试验,以耐盐性差异明显的中棉所79 (耐盐品种)和泗棉3号(盐敏感品种)为试验材料,在江苏省大丰市稻麦原种场(120°46’E,33°20’N)设置土壤盐分水平(低盐:1.15dSm-1,中盐:6.00dSm-1和高盐:11.46dSm-1)试验,研究:(1)土壤盐分对棉花叶片蔗糖代谢、棉纤维发育蔗糖代谢及棉花生长发育与产量品质形成的影响;(2)不同土壤盐分水平下棉田土壤和棉株盐离子含量的时空变化及与产量的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筛选出耐盐性差异明显的棉花品种:高耐盐品种(中棉所79)和盐敏感品种(泗棉3号)在大田土壤盐胁迫下对22个供试棉花品种的萌发期和苗期耐盐性进行比较,通过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进行综合评定,划分品种耐盐性强、弱类型。结果表明,根长、根生物量和根鲜重在棉花萌发和苗期耐盐性因子中的负荷量最大,可作为萌发期和苗期棉花耐盐性筛选的主要鉴定指标,并鉴定出中棉所79为高度耐盐品种,泗棉3号为盐敏感型品种。2. 土壤盐分抑制棉花生长,产量降低,品质下降,耐盐品种受盐分影响较小在土壤电导率1.15-11.46 dSm-1范围,随着土壤盐分升高,棉花果枝数、蕾数、果节数降低,脱落率显着升高;棉花总生物量及各器官生物量均显着降低,棉铃铃壳生物量所占比例增加,棉籽和纤维比例降低,铃重降低;土壤盐分显着影响棉花产量,以铃数的变异最大;棉纤维长度、整齐度、断裂比强度显着降低。耐盐型品种中棉所79受土壤盐分的影响较盐敏感型品种泗棉3号小。3.高耐盐品种中棉所79植株具有较高的K+/Na+和Ca2+含量棉田土壤电导率和盐离子(Na+、K+、Mg2+和Cl-)含量随棉花生育期推迟呈明显上升趋势,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皮棉产量随着土壤电导率的升高而显着降低;在同一生育期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不同品种间差异较小。棉株中K+、Ca2+含量随土壤电导率增加逐渐降低,Na+、Mg2+则相反;耐盐品种中棉所79K+、Ca2+含量高于盐敏感品种泗棉3号,而Na+、Mg2+含量则相反。较高的K+/Na+和Ca2+含量可能是中棉所79耐盐性高的原因。4.棉铃对位叶蔗糖代谢较主茎功能叶对盐分胁迫更敏感,土壤盐分胁迫下铃重受棉铃对位叶净光合速率、蔗糖转化率和磷酸蔗糖合成酶共同作用随土壤盐分水平升高,棉花主茎功能叶和棉铃对位叶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Pn)降低,Ci先降低后升高;棉花主茎功能叶可溶性糖、蔗糖和淀粉含量降低,棉铃对位叶中蔗糖、淀粉含量增加。在土壤盐分胁迫下,棉花主茎功能叶和棉铃对位叶中磷酸蔗糖合成酶(SPS)和蔗糖合成酶(SuSy)活性升高,转化酶(Inv)活性差异不显着;棉铃对位叶较主茎功能叶对盐分胁迫更敏感。统计分析棉花叶片SPS和SuSy峰值在年份、品种和土壤盐分水平间的差异及其互作效应,结合分析土壤盐分胁迫下SPS、SuSy活性峰值的增加幅度(较低盐处理分别增加10%-70%、10%-35%),结果表明:在盐分胁迫下SPS的高活性,能高效合成蔗糖来降低细胞渗透势,以适应外界盐分胁迫的变化。随土壤盐分升高,棉铃对位叶Pn、蔗糖转化率下降,铃重的降低是受Pn、蔗糖转化率和SPS共同作用的结果。盐敏感型品种泗棉3号棉铃对位叶净光合速率、磷酸蔗糖合成酶活性和蔗糖转化率在不同盐分水平间的变化幅度明显大于耐盐型品种中棉所79。5.土壤盐分显着降低纤维蔗糖含量与SPS活性,使β-1,3-葡聚糖含量上升,纤维素累积下降,造成最终纤维长度和比强度降低纤维长度主要受蔗糖代谢影响,而比强度则受蔗糖、纤维素和β-1,3-葡聚糖的共同影响·在棉纤维主要指标中,纤维长度与最大蔗糖、平均蔗糖含量显着正相关;纤维比强度与最大蔗糖、平均蔗糖、纤维素含量及蔗糖转化率显着正相关,而与β-1,3-葡聚糖含量显着负相关。随土壤盐分的升高,纤维蔗糖含量降低,纤维长度变短;纤维中蔗糖含量和蔗糖转化率降低,β-1,3-葡聚糖含量升高,纤维素最大累积速率降低,纤维比强度快速增加持续期缩短、稳定增加期的日均增长速率下降,最终纤维比强度降低。纤维中蔗糖酶和SPS活性随土壤盐分水平的升高呈下降趋势,糖代谢受抑制,纤维素合成受阻,而纤维SuSy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随盐分水平的升高呈上升趋势,且盐敏感品种泗棉3号纤维中SuSy活性较耐盐品种中棉所79活性高。综上,棉花通过对土壤中的无机离子进行选择性吸收,特别是对Na+和K+的选择性吸收来减轻盐害,提高叶片光合性能,提高生物量在生殖器官的分配比例,促进叶片与纤维中蔗糖代谢,进而提高棉花产量,改善纤维品质。
宋希亮[9](2012)在《花铃期土壤渍水对棉铃对位叶生理代谢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花铃期是棉花产量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水分最敏感的时期。土壤涝渍会影响棉花光合作用,阻碍蔗糖的合成与运转,进而影响棉花主要农艺性状最终导致棉花产量的下降。花铃期季节性涝渍在我国长江、黄河流域棉区均时有发生,严重影响棉花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已成为该区棉花生产中主要自然灾害之一。研究花铃期土壤渍水对棉铃对位叶光合性能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及蔗糖代谢的影响可为培育抗涝渍高品质品种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于2010-2011年在江苏南京(118°50’E,32°02’N)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南京试验站和南京农业大学牌楼试验站防雨水分池进行,采用池栽方法,设置正常灌水(土壤相对含水量为(75±5)%)和渍水3天、6天、9天和12天处理(将正常灌水的棉花增加灌水至池中有可见明水,持续3-12d,然后打开水分池底部排水孔,使0-20cm土层土壤相对含水量快速降低至(75±5)%,至棉花成熟),2010年选用试栽品种为泗棉3号和泗杂3号,2011年选用试栽品种为泗杂3号。研究:(1)花铃期土壤渍水对棉铃对位叶光合性能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2)花铃期土壤渍水对棉铃对位叶碳氮代谢和棉花农艺性状的影响;(3)花铃期土壤渍水对棉铃对位叶蔗糖代谢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花铃期土壤渍水对棉铃对位叶光合性能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花铃期土壤渍水影响棉铃对位叶光合性能和叶绿素荧光参数,最终棉花产量和品质降低,其影响程度与棉花所受渍水天数有关。渍水低于3天时,土壤渍水对棉铃对位叶光合特性影响显着,渍水大于6天时,土壤渍水显着影响棉铃对位叶光合特性,且影响程度与所受渍水天数有关,在渍水12天时所受影响程度最大。因此,土壤渍水对棉铃对位叶光合特性的影响存在一个阈值——渍水3-6天。2.花铃期土壤渍水对棉铃对位叶碳氮代谢和棉花农艺性状的影响与正常灌溉处理相比,各渍水处理均导致棉铃对位叶可溶性糖和氨基酸含量下降,且下降程度与所受渍水天数有关。在渍水3天时所受影响程度较低,棉铃对位叶碳氮代谢仍处于平衡状态,随渍水天数延长影响加剧,导致棉铃对位叶碳氮代谢失衡。土壤渍水明显降低了棉铃对位叶可溶性糖含量和比叶重,其光合碳同化能力降低,导致棉花株高、果节数和大铃数显着下降,铃重显着下降,影响棉花产量和品质。泗棉3号碳氮代谢能力、比叶重和棉花主要农艺性状均高于泗棉3号。3.花铃期土壤渍水对棉铃对位叶蔗糖代谢影响花铃期土壤渍水影响棉铃对位叶蔗糖代谢,造成棉铃对位叶蔗糖含量的降低。渍水低于3天时,土壤渍水对棉铃对位叶蔗糖含量影响不显着,渍水大于6天时,土壤渍水对棉铃对位叶蔗糖含量的造成显着影响,且影响程度与渍水天数有关,渍水12天时受影响程度最大。花铃期土壤渍水是通过影响棉铃对位叶蔗糖代谢酶的活性来调节其蔗糖含量的。其中,棉铃对位叶蔗糖酶、蔗糖合成酶和磷酸蔗糖合成酶对土壤渍水的响应是导致棉铃对位叶蔗糖含量降低的重要酶。
杨峰[10](2011)在《棉花不同类型品种钾吸收利用效率特征及其生理机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钾肥利用率、钾素生理利用率、钾素子棉生产效率和钾肥农学利用率四个钾吸收效率指标,对来源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推广应用的19个棉花品种的钾的吸收利用效率及其与不同部位的产量及纤维品质形成、生长发育、株型和生理活性等关系的研究表明:1.供试品种钾的吸收利用效率存在钾高效型、高需钾型、中间型和钾肥低效型四种类型。钾高效型品种的钾肥利用率、钾肥农学利用率、钾素生理利用率、钾素子棉生产效率都高(钾肥利用率40%左右、农学利用率6kg子棉/kg钾肥以上生理利用率9.0kg子棉/kg钾以上,子棉生产效率18kg子棉/kg钾肥以上)。科棉6号、泗杂3号、鲁棉研15和苏杂66基本上属于这一类型。高需钾型表现为钾肥利用率高(40%以上),但其农学利用率(5kg子棉/kg钾肥左右)、钾素生理利用率(8-9kg子棉/kg钾)、钾素子棉生产效率(15.0kg子棉/kg钾肥左右)指标值显着低于上述几个品种,但其单株吸钾量最多。供试品种苏杂3号、中棉所48、湘杂棉3号、宁杂棉3号、岱杂1号都属于该类型。钾肥效率中间型表现为钾肥利用率中等水平(35%左右),钾肥农学利用率(3-4kg子棉/kg钾肥)、钾素生理利用率(7.5kg子棉/kg钾肥左右)、钾素子棉生产效率(14-15kg子棉/kg钾肥)不高,子棉产量和单株吸钾量都介于上述2类之间,徐杂3号、泗棉3号、渝棉1号、盐抗杂1号、泗抗1号、GK19都属于这种类型。第4种类型为低效型,表现为钾肥利用率低(30-32%),钾肥农学利用率(2.1-2.5kg子棉/kg钾肥)和钾素生理利用率(6.3-6.56kg子棉/kg钾肥)都低,钾素子棉生产效率也不高(14-15子棉/kg钾肥),单株吸钾量和子棉产量都低。2.钾吸收利用效率高低与整株产量和品质的形成密切相关。本文结果表明,钾高效品种表现为铃数多、铃重高,不同部位之间相差很小,上、中、下部和内、外围的产量分布均衡。钾高效品种中、上部纤维长度相差不大,且都高于下部,内外围也表现同样的特征;中、上部纤维比强较高,且相差不大,内、外围同样分布比较均匀;钾高效品种上部和外围的成熟度高。相关分析表明,四个钾吸收利用效率指标与产量都呈极显着水平正相关,其中,钾肥利用率与棉株下部产量的相关系数(0.8699**)最大,农学利用率与棉株中部产量相关系数(0.9530**)最大,生理利用率和子棉生产效率与棉株上部产量相关系数(0.9200**、0.9022**)最大;四个钾的吸收利用效率指标与外围成铃数达显着以上正相关水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7921*、0.8208*、0.8487**、0.8392**,生理利用率和子棉生产效率与中部铃数也达到显着正相关水平,相关系数分别为0.7834*、0.7087*。四个钾吸收利用效率指标与内、外围铃重都达显着以上正相关水平,下部和上部铃重与钾肥利用率、农学利用率和生理利用率达到显着以上正相关水平。钾肥利用率与上部纤维长度、农学利用率与上部和外围纤维长度、生理利用率与中、上部和外围纤维长度、子棉生产效率与中部和外围纤维长度都达到显着水平正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7623*、0.7721*、0.8540*、0.7632*、0.7570*、0.8631*、0.7554*和0.73]2*。钾素子棉生产效率与棉株各部位纤维强度的相关系数最大,且与下部、内、外围都达到了显着以上水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7736*、0.7150*、0.7116*。3、不同钾吸收利用效率的生长发育特征不同。不同钾效率品种的株高差异无明显的规律性,钾的吸收利用效率高低对株高生长无明显影响;钾高效型LAI适宜且下降速率慢;钾高效型品种其营养器官干重在棉株上分布较为均匀,特别是中、上部相差不大,其生殖器官干重及干重增长率一直较高,且中、上部生殖器官干重高,并相差不大;钾高效品种从盛蕾(6/20)至现蕾临界期(8/15)现蕾数一直保持最高,在6/20-7/20现蕾强度最高,并且在7/20-8/15下降速度较慢;钾高效品种8月15号及以后的成铃数高,而且伏桃和早秋桃成铃强度也高。4.钾吸收利用效率对株型具有显着的影响。钾高效品种表现为果节间长度和果节粗度表现适中,果枝基角、开张角和果枝弯曲度下部最大,上部最小,由下向上逐渐变小;而果枝向值下部小,中上部大,且中上部相差不大;冠层叶角一直比较大。相关分析表明,四个钾吸收利用效率指标与果节粗度呈正相关关系,其中钾肥利用率与外围果节间粗度达显着水平,其相关系数为0.76525*。四个钾吸收利用效率指标与上部和下部果枝基角呈正相关关系,与中部果枝基角呈负相关关系。农学利用率、生理利用率和子棉生产效率与下部果枝开张角呈显着水平正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7176*、0.7740*、0.7740*。农学利用率、生理利用率、子棉生产效率与果枝上部弯曲度呈显着水平负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8099*、-0.7067*、-0.7933*。四个钾利用效率指标与不同生育期冠层叶角都呈显着以上水平正相关关系。5.钾的吸收利用效率与叶片光合生产存在密切的相关性。钾高效品种的叶绿素a、b含量居于其次,而且吐絮期叶绿素含量下降速度慢,盛花至盛铃(7/20-8/15),钾高效型叶片光合速率稍低于高需钾型,盛铃期后,钾高效品种光合速率最高,后期(8/30-9/20)光合速率下降慢。钾高效品种的可溶性总糖、蔗糖含量及蔗糖转化酶活性一直最高。相关分析表明,钾肥利用率、农学利用率与叶绿素a含量呈显着水平以上正相关。叶绿素b及叶绿素总量与钾肥利用率关系最为密切。4个钾效率指标基本上都与盛花后的叶片光合速率、气孔导度、气孔直径、可溶性糖、蔗糖含量及蔗糖转化酶活性呈极显着水平正相关,而且后期的相关系数也更为密切。6.钾的吸收利用效率影响光合产物的运输和分配,钾高效品种表现为:钾高效品种科棉6号和泗杂3号的根系伤流量、伤流中钾含量及钾流量、果枝叶的可溶性总糖和蔗糖输出速率、铃柄导管与筛管直径、铃柄中可溶性总糖和蔗糖输含量都。相关分析表明,4个钾吸收利用效率指标与根系伤流量、含钾量、根系钾流量、棉铃对位叶蔗糖及可溶性总糖的输出速率、铃柄导管和筛管直径及可溶性总糖和蔗糖含量、铃壳中蔗糖和可溶性总糖的运转速率、单铃经济系数和纤维素积累等都呈显着和极显着正相关。7.钾的吸收利用效率影响棉株内源激素的含量。钾高效品种表现为:根系IAA含量较高、ABA含量低,不同部位10日铃对位叶中IAA、GA3、ZR、ABA含量均较高。相关分析表明,钾肥利用率、农学利用率、钾素生理利用率和子棉生产效率4个钾效率指标与根系伤流中IAA含量都呈显着水平正相关,而且以生理利用率相关系数最大,钾肥利用率与ABA含量呈负相关关系,且不同时期均达到显着或极显着水平。
二、高产条件下泗棉3号棉铃增重与株型关系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产条件下泗棉3号棉铃增重与株型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产量、品质性状的陆地棉优异种质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陆地棉产量性状研究进展 |
1.2 陆地棉品质性状研究进展 |
1.3 产量性状与品质性状的相关性研究 |
1.4 陆地棉种质资源的研究 |
1.4.1 陆地棉种质资源的概述 |
1.4.2 种质资源的收集和保存 |
1.4.3 种质资源的鉴定与评价 |
1.4.4 种质资源的创新与利用 |
1.5 陆地棉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
1.5.1 遗传多样性的概念和意义 |
1.5.2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田间试验设计 |
2.3 统计分析方法 |
2.3.1 描述性统计 |
2.3.2 基于欧式距离的聚类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试验材料主要产量、品质性状表现和分析 |
3.1.1 主要产量相关性状分析 |
3.1.2 主要品质性状分析 |
3.2 试验材料主要产量、品质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3.2.1 试验材料主要产量、品质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 |
3.2.2 试验材料主要产量、品质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
3.2.3 试验材料主要产量、品质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
3.2.4 试验材料主要产量、品质性状的聚类分析 |
3.3 试验材料主要产量、品质性状的优异种质筛选 |
3.3.1 根据主要产量相关性状进行筛选的结果 |
3.3.2 基于主要品质性状的优异种质筛选 |
3.3.3 基于主要产量、品质性状的优异种质筛选 |
3.3.4 综合鉴定、筛选优异种质结果 |
4 讨论 |
4.1 基于表型性状为棉花新品种选育提供优异亲本 |
4.2 产量相关性状与品质性状之间存在相关性 |
4.3 本研究对棉花新品种选育具有重要意义 |
4.4 对于未来陆地棉种质资源研究的展望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作者简历 |
致谢 |
(2)我国棉花株型性状遗传育种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株型性状的遗传 |
1.1 棉花株型性状的经典遗传研究 |
1.2 棉花株型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 |
2 株型性状的QTL定位 |
2.1 棉花株型性状的连锁分析 |
2.2 棉花株型性状的关联分析 |
3 棉花株型性状与产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
4 棉花株型育种的重要措施 |
4.1 单株选择 |
4.2 基因调控 |
4.3 分子设计育种 |
(3)长江流域大麦后直播棉集中成铃与高产协同表达群体株型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2 调查与测定项目 |
1.2.1 农艺性状。 |
1.2.2 产量及其构成。 |
1.2.3 株型指标。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产量及构成 |
2.2 成铃特征 |
2.3 株型特征 |
2.3.1 最终株高、果枝始节位及其高度、果枝数、节枝比、果节数。 |
2.3.2 主茎和果枝节间直径。 |
2.3.3 主茎节间长度。 |
2.3.4 果枝弯曲度和果枝向值。 |
2.3.5 果枝长度。 |
2.4 株型与集中成铃、籽棉产量的关系 |
3 小结与讨论 |
3.1 合理施肥可实现长江流域大麦后直播棉集中成铃和高产, 从而为机械化采收奠定基础 |
3.2 构建理想株型可同时实现高产和集中成铃 |
4 结论 |
(4)棉花铃重和纤维品质空间分布的温光生态基础与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铃重和纤维品质在植株上的空间分布特征 |
1.1 铃期 |
1.2 铃重 |
1.3 纤维品质 |
1.3.1 纤维长度 |
1.3.2 纤维比强度 |
1.3.3 马克隆值 |
2 生态因子和栽培措施对棉铃铃重和纤维品质的影响 |
2.1 温度 |
2.2 光照 |
2.3 水分 |
2.4 氮肥 |
2.5 钾肥 |
3 研究的目的、意义 |
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4.1 研究思路 |
4.2 技术路线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温光生态因子对棉花铃重空间分布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2 取样和处理 |
1.3 气象资料 |
1.4 棉田小气候 |
1.5 铃重 |
1.6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棉田小气候 |
2.2 播种期对铃期的影响 |
2.3 播种期和花铃期遮阴对铃重空间分布的影响 |
2.4 不同部位棉铃铃重与温光生态因子的关系 |
3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温光生态因子对棉花纤维品质空间分布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2 取样和处理 |
1.3 棉纤维品质性状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播种期和花铃期遮阴对纤维品质空间分布的影响 |
2.1.1 纤维长度 |
2.1.2 纤维比强度 |
2.1.3 马克隆值 |
2.2 不同部位棉铃纤维品质与温光生态因子的关系 |
2.2.1 纤维长度 |
2.2.2 纤维比强度 |
2.2.3 马克隆值 |
3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花铃期持续土壤干旱对棉花铃重和纤维品质空间分布的调控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2 取样和处理 |
1.3 气象条件 |
1.4 棉田小气候 |
1.5 凌晨叶水势及叶片相对含水量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花铃期持续土壤干旱对铃期的影响 |
2.2 花铃期持续土壤干旱对铃重的影响 |
2.3 花铃期持续土壤干旱对纤维品质的影响 |
2.3.1 纤维长度 |
2.3.2 纤维比强度 |
2.3.3 马克隆值 |
3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施氮量对棉花铃重和纤维品质空间分布的调控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2 取样和处理 |
1.3 气象资料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果枝部位棉铃发育期气象条件 |
2.2 施氮量对铃重空间分布的影响 |
2.3 施氮量对纤维品质空间分布的影响 |
2.3.1 纤维长度 |
2.3.2 纤维比强度 |
2.3.3 马克隆值 |
3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施钾量对棉花铃重和纤维品质空间分布的调控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2 取样和处理 |
1.3 气象资料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果枝部位棉铃发育期气象条件 |
2.2 施钾量对铃重空间分布的影响 |
2.3 施钾量对纤维品质空间分布的影响 |
2.3.1 纤维长度 |
2.3.2 纤维比强度 |
2.3.3 马克隆值 |
3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讨论与结论 |
1 讨论 |
1.1 棉花铃重和纤维品质空间分布特征 |
1.2 播种期与花铃期遮阴对棉花铃重和纤维品质空间分布的影响 |
1.3 温光生态因子对不同部位棉铃铃重和纤维品质的影响 |
1.4 干旱对棉花铃重和纤维品质空间分布的调控 |
1.5 施氮量对对棉花铃重和纤维品质空间分布的调控 |
1.6 施钾量对棉花铃重和纤维品质空间分布的调控 |
2 结论 |
3 本研究创新之处 |
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已录用和已投稿论文 |
(5)缩节胺对不同种植密度下棉花产量品质形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研究背景 |
2 影响棉花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 |
2.1 基因型 |
2.2 生态因素 |
2.3 栽培措施 |
3 常规棉和杂交棉的性状差异 |
3.1 我国常规棉和杂交棉的应用现状 |
3.2 农艺性状 |
3.3 生物量累积分配 |
3.4 产量及构成因素 |
3.5 纤维品质 |
4 种植密度对棉花产量与纤维品质的影响 |
4.1 合理密植 |
4.2 产量及构成因素 |
4.3 纤维品质 |
5 缩节胺对棉花产量与纤维品质的影响 |
5.1 缩节胺的作用机理 |
5.2 用量及喷施时期 |
5.3 产量及构成因素 |
5.4 纤维品质 |
6 种植密度和缩节胺耦合对棉花产量及纤维品质的影响 |
7 研究目的与意义及技术路线 |
7.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7.2 技术路线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缩节胺对不同密度下棉花产量品质及生物量累积分配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2 测定内容与方法 |
1.3 气象资料和数据分析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缩节胺对不同密度下棉花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
2.2 缩节胺对不同密度下棉花纤维品质的影响 |
2.3 缩节胺对不同密度下棉花生物量累积分配的影响 |
2.4 缩节胺对不同密度下叶面积载铃量的影响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缩节胺对不同密度下棉花养分吸收与利用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2 测定内容与方法 |
1.3 气象资料和数据分析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缩节胺对不同密度下棉花植株氮素变化的影响 |
2.2 缩节胺对不同密度下棉花植株磷素变化的影响 |
2.3 缩节胺对不同密度下棉花植株钾素变化的影响 |
2.4 缩节胺对不同密度下氮、磷、钾养分吸收分配和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缩节胺对不同密度下棉花碳水化合物含量与分配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2 测定内容与方法 |
1.3 气象资料和数据分析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缩节胺对不同密度下主茎碳水化合物的影响 |
2.2 缩节胺对不同密度下叶片碳水化合物的影响 |
2.3 缩节胺对不同密度下棉铃碳水化合物的影响 |
2.4 缩节胺对不同密度下碳水化合物分配的影响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
1 讨论 |
1.1 缩节胺对不同种植密度下籽棉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影响 |
1.2 缩节胺对不同密度下棉花养分吸收与利用的影响 |
1.3 缩节胺对不同密度下棉花碳水化合物的影响 |
2 结论 |
3 本研究创新之处 |
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已录用和已投稿文章 |
(6)黄河流域棉区DPC+化学封顶技术及其配套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第一章 前言 |
1.1 棉花化学封顶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现状 |
1.2 化控技术在棉花生产中的应用 |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化学封顶对棉花农艺性状及冠层结构的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期间气象因子 |
2.1.2 试验设计 |
2.1.3 田间管理 |
2.1.4 调查和取样方法 |
2.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化学封顶对棉花株高和果枝数的影响 |
2.2.2 化学封顶对棉花其他农艺性状的影响 |
2.2.3 化学封顶影响棉花株型的示意图 |
2.2.4 化学封顶对棉花冠层结构的影响 |
2.3 小结 |
第三章 化学封顶对棉花地上部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期间气象因子 |
3.1.2 试验设计 |
3.1.3 田间管理 |
3.1.4 测定项目及其方法 |
3.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化学封顶对棉花地上部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
3.2.2 化学封顶对棉花群体光合速率和冠层截获光合有效辐射的影响 |
3.3 小结 |
第四章 化学封顶对棉花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期间气象因子 |
4.1.2 试验设计 |
4.1.3 田间管理 |
4.1.4 测定项目及其方法 |
4.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化学封顶对棉花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
4.2.2 化学封顶对收获铃空间分布比例的影响 |
4.3 小结 |
第五章 化学封顶对棉花纤维品质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期间气象因子 |
5.1.2 试验设计 |
5.1.3 田间管理 |
5.1.4 测定项目及其方法 |
5.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化学封顶对棉花纤维品质的影响 |
5.3 小结 |
第六章 化学封顶对棉花熟期的影响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试验期间气象因子 |
6.1.2 试验设计 |
6.1.3 田间管理 |
6.1.4 测定项目及其方法 |
6.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化学封顶对棉花熟期的影响 |
6.2.2 化学封顶对棉花吐絮率和脱叶率的影响 |
6.3 小结 |
第七章 讨论 |
7.1 气象因子对化学封顶效果的影响 |
7.2 打顶时间和剂量对化学封顶效果的影响 |
7.3 品种对化学封顶效果的影响 |
7.4 密度对化学封顶效果的影响 |
7.5 不同施氮量下化学封顶效果的影响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花铃期增温影响棉花叶片代谢与纤维发育的生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棉纤维和棉花叶片发育的一般规律 |
1.1 棉纤维发育 |
1.2 棉铃对位叶发育 |
1.3 棉花源、库代谢平衡 |
2 增温对棉纤维发育的影响 |
2.1 棉纤维发育的物质代谢 |
2.2 棉纤维发育的酶学基础 |
3 增温对棉花叶片生理机制的影响 |
3.1 光合产物形成与转运的相关物质变化 |
3.2 光合产物形成与转运的酶学基础 |
4 棉花生长发育最适温度的确定 |
4.1 营养生长的最适温度 |
4.2 生殖生长的最适温度 |
5 增温对棉花产量与纤维品质形成的影响 |
5.1 棉铃生物量积累分配与产量形成 |
5.2 棉纤维品质形成 |
6 研究目的与意义及技术路线 |
6.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6.2 技术路线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花铃期增温对棉花源库活性和产量品质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2 棉田小气候测定 |
1.3 测定内容与方法 |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棉铃发育期的气象条件和棉田小气候 |
2.2 花铃期增温对棉花源活性的影响 |
2.3 花铃期增温对棉花库活性的影响 |
3 讨论与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花铃期增温对不同果节位源库代谢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2 测定内容与方法 |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花铃期增温对不同果节棉铃产量及其棉籽品质、纤维品质的影响 |
2.2 花铃期增温对不同果节棉铃对位叶光合产物形成与运转的影响 |
2.3 花铃期增温对不同果节棉纤维发育相关物质变化的影响 |
3 讨论与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花铃期增温影响棉花叶片蔗糖代谢生理机制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2 测定内容与方法 |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花铃期棉株各部位叶片生长环境温度分析 |
2.2 花铃期增温对棉叶比叶重的影响 |
2.3 花铃期增温对棉叶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影响 |
2.4 花铃期增温对棉叶蔗糖代谢相关酶活性及其基因表达的影响 |
3 讨论与结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花铃期增温对棉纤维伸长发育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2 测定内容与方法 |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气象数据分析 |
2.2 纤维长度变化 |
2.3 纤维伸长阶段相关酶活性变化 |
2.4 纤维伸长阶段关键酶基因表达的变化 |
3 讨论与结论 |
3.1 花铃期增温不利于纤维伸长期和快速伸长持续期的延长 |
3.2 纤维伸长对花铃期增温的敏感程度随花后天数逐渐减弱 |
3.3 花铃期增温下纤维细胞壁松弛相关酶活性降低,基因表达下调或延迟 |
3.4 不同品种纤维伸长对花铃期增温的敏感程度不同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花铃期增温对棉纤维加厚发育中蔗糖代谢和纤维素合成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2 测定内容与方法 |
1.3 气象数据统计与分析 |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气象数据分析 |
2.2 花铃期增温2-3℃对棉纤维比强度的影响 |
2.3 花铃期增温2-3℃对棉纤维中主要物质含量的影响 |
2.4 花铃期增温2-3℃对棉纤维中蔗糖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
3 讨论与结论 |
3.1 花铃期增温2-3℃有利于纤维比强度的形成 |
3.2 花铃期增温2-3℃抑制棉纤维中蔗糖代谢活性从而导致纤维素合成所需蔗糖亏缺 |
3.3 花铃期增温2-3℃下次生壁中纤维素的合成与纤维伸长阶段有关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讨论与结论 |
1 讨论 |
1.1 花铃期增温对棉花源库代谢的影响 |
1.2 花铃期增温对不同果节棉铃源库代谢差异的影响 |
1.3 花铃期增温对棉花叶片蔗糖代谢生理机制的影响 |
1.4 花铃期增温对纤维发育的影响 |
2 结论 |
3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已录用和已投稿论文 |
(8)棉纤维发育及产量品质对土壤盐分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研究背景 |
1.1 盐碱地植棉概况 |
1.2 棉花的耐盐特性 |
2 棉花叶片的发育过程 |
2.1 棉花叶片的形态发育 |
2.2 光合产物形成与转运的相关物质变化 |
2.3 棉花叶片光合产物形成与运转的酶学机制 |
3 棉纤维的发育过程 |
3.1 棉纤维细胞的分化和突起 |
3.2 棉纤维的伸长发育 |
3.3 棉纤维的加厚发育 |
3.4 棉纤维成熟 |
4 棉纤维主要品质性状的形成 |
4.1 纤维长度 |
4.2 纤维比强度 |
4.3 马克隆值(纤维成熟度、纤维细度) |
5 土壤盐分对棉花叶片与纤维发育的影响 |
5.1 土壤盐分对棉纤维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
5.2 土壤盐分对棉花叶片生长发育的影响 |
5.3 土壤盐分对棉花叶片和纤维蔗糖代谢的影响 |
6 士壤盐分对“棉田土壤-棉株”盐离子含量的影响 |
6.1 棉田土壤盐离子含量时空变化 |
6.2 土壤盐分对棉株盐离子含量的影响 |
7 研究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
7.1 研究的目的意义 |
7.2 技术路线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棉花品种萌发期和苗期耐盐性筛选与鉴定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测定内容与方法 |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土壤盐分对棉花出苗和生长的影响 |
2.2 土壤盐分胁迫下棉苗主要生长性状相对值的相关性分析 |
2.3 土壤盐分胁迫下棉苗主要生长性状相对值的主成分分析 |
2.4 棉花品种的耐盐性综合分析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土壤盐分对棉花生长发育与产量品质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2 测定内容与方法 |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棉田小气候 |
2.2 土壤盐分对棉花生长发育状况的影响 |
2.3 土壤盐分对棉花生物量累积与分配的影响 |
2.4 土壤盐分对棉花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2.5 土壤盐分对棉纤维主要品质指标的影响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不同土壤盐分水平下棉田土壤和棉株盐离子含量的时空变化及与产量的关系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2 测定内容与方法 |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土壤盐分水平下棉田土壤盐离子含量的时空变化 |
2.2 不同土壤盐分水平下棉株盐离子含量的时空变化 |
2.3 棉田盐离子含量时空变化与产量的关系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土壤盐分对棉花叶片蔗糖代谢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2 测定内容与方法 |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土壤盐分对棉花叶片光合色素和光合参数的影响 |
2.2 土壤盐分对棉花叶片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影响 |
2.3 土壤盐分对棉花叶片蔗糖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
2.4 棉花叶片Pn、蔗糖代谢相关物质/酶及铃重的相关性分析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土壤盐分对棉纤维发育蔗糖代谢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2 测定内容与方法 |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土壤盐分对棉纤维发育相关物质变化的影响 |
2.2 土壤盐分对棉纤维发育酶活性的影响 |
2.3 土壤盐分对棉纤维主要品质性状形成的影响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讨论与结论 |
1 讨论 |
1.1 棉花品种萌发期和苗期的耐盐性筛选与鉴定 |
1.2 土壤盐分对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 |
1.3 不同土壤盐分水平下棉田土壤和棉株盐离子含量时空变化及与产量的关系 |
1.4 土壤盐分对棉花叶片蔗糖代谢的影响 |
1.5 土壤盐分对棉纤维发育蔗糖代谢的影响 |
2 结论 |
3 本研究创新之处 |
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已录用和已投稿文章 |
(9)花铃期土壤渍水对棉铃对位叶生理代谢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摘要 |
1 土壤渍水对棉花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
1.1 土壤渍水对棉花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 |
1.2 土壤渍水对棉花叶片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
2 土壤渍水对棉花叶片蔗糖代谢的影响 |
2.1 土壤渍水对棉花叶片蔗糖含量的影响 |
2.2 土壤渍水对棉花叶片蔗糖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
3 土壤渍水对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影响 |
3.1 土壤渍水对棉花产量的影响 |
3.2 土壤渍水对棉纤维发育生理特性及纤维品质的影响 |
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及技术路线 |
4.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4.2 技术路线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第二章 花铃期土壤渍水对棉铃对位叶光合性能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2 测定项目和方法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花铃期土壤渍水对棉铃对位叶凌晨叶水势的影响 |
2.2 花铃期土壤渍水对棉铃对位叶SPAD值的影响 |
2.3 花铃期土壤渍水对棉铃对位叶光合性能的影响 |
2.4 花铃期土壤渍水对棉铃对位叶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2.5 花铃期土壤渍水对棉花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
2.6 花铃期土壤渍水对棉纤维主要纤维品质指标的影响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第三章 花铃期土壤渍水对棉铃对位叶碳氮代谢和棉花农艺性状的影响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2 测定项目和方法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 |
2.1 花铃期土壤渍水对棉铃对位叶碳氮代谢的影响 |
2.2 花铃期土壤渍水对棉铃对位叶比叶重的影响 |
2.3 花铃期土壤渍水对棉花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
2.4 花铃期土壤渍水对棉花铃重的影响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第四章 花铃期土壤渍水对棉铃对位叶蔗糖代谢的影响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2 测定项目和方法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 |
2.1 花铃期土壤渍水对棉铃对位叶蔗糖含量的影响 |
2.2 花铃期土壤渍水对棉铃对位叶蔗糖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
摘要 |
1 讨论 |
1.1 花铃期土壤渍水对棉铃对位叶光合性能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1.2 花铃期土壤渍水对棉铃对位叶碳氮代谢和棉花农艺性状的影响 |
1.3 花铃期土壤渍水对棉铃对位叶蔗糖代谢的影响 |
2 结论 |
2.1 花铃期土壤渍水对棉铃对位叶光合性能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2.2 花铃期土壤渍水对棉铃对位叶碳氮代谢和棉花农艺性状的影响 |
2.3 花铃期土壤渍水对棉铃对位叶蔗糖代谢影响 |
3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致谢 |
(10)棉花不同类型品种钾吸收利用效率特征及其生理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植物钾营养吸收和利用效率 |
1.1 钾吸收效率的差异 |
1.2 钾利用效率的差异 |
2 棉花钾营养吸收利用研究进展 |
2.1 棉花钾营养利用效率指标 |
2.2 我国棉花生产对钾的需求状况 |
2.2.1 品种改良和转基因技术的应用,棉花对钾营养需要量大幅度提高 |
2.2.2 栽培水平和单产水平的提高对棉花钾营养的需求不断增加 |
2.3 棉花对钾的吸收及其分配 |
2.3.1 土壤供钾水平与棉花生产 |
2.3.2 棉花产量水平与吸钾量 |
2.3.3 棉花不同生育阶段吸钾量及比例与产量水平关系 |
2.3.4 不同生育期氮磷钾吸收比例与产量水平关系 |
2.4 钾营养对棉花生长发育及株型的影响 |
2.4.1 钾营养对棉花器官形成的影响 |
2.4.2 钾营养对棉花株型的调节 |
2.4.3 钾肥对棉花纤维品质的影响 |
2.5 钾营养对棉花生理的影响 |
2.5.1 施钾对棉株中钾素的积累、运输和分配的影响 |
2.5.2 钾营养对光合的影响 |
2.5.3 钾营养对棉花光合产物积累的影响 |
2.5.4 增强植物体内物质合成和转运 |
2.5.5 钾营养对棉花内源激素的调节 |
3 钾素资源的危机 |
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二章 不同类型品种钾素吸收利用效率 |
前言 |
1、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2 测定项目 |
2、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钾利用效率品种的产量及构成 |
2.2 不同类型品种钾的吸收及分配 |
2.3 不同类型品种钾营养的吸收和利用效率 |
3、小结 |
第三章 不同钾利用效率品种的棉花生长发育特征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2 测定项目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钾吸收利用效率品种钾的吸收利用特征 |
2.1.1 不同钾吸收利用效率品种钾素吸收利用效率 |
2.1.2 钾素的吸收和分配 |
2.2 不同钾吸收利用效率品种的产量及构成 |
2.2.1 产量及构成 |
2.2.2 钾素吸收利用效率与产量及构成的关系 |
2.2.3 不同钾吸收利用效率品种的铃数分布及与钾吸收利用效率的关系 |
2.2.4 不同钾吸收利用效率品种铃重分布及与钾吸收利用效率的关系 |
2.3 不同钾吸收利用效率品种的纤维品质及其与钾吸收利用效率的关系 |
2.3.1 纤维长度及其分布 |
2.3.2 纤维强度及其分布 |
2.3.3 纤维麦克隆值及其分布 |
2.3.4 纤维成熟度及其分布 |
2.4 不同钾吸收利用效率品种的营养生长特性 |
2.4.1 株高及日增量 |
2.4.2 LAI及其增长量 |
2.4.3 营养器官干重及增长量 |
2.5 不同钾吸收利用效率品种生殖生长特征 |
2.5.1 现蕾数及现蕾强度 |
2.5.2 果节数和果节增长速度 |
2.5.3 成铃数及成铃强度与利用率的关系 |
2.5.4 生殖器官干重及其增长量 |
2.5.5 不同部位生殖器官干重及增长量 |
3 小结 |
第四章 不同钾效率品种株型特征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2 测定项目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钾效率品种的节间长度特征 |
2.2 不同钾效率品种果节间粗度分布特征 |
2.2.1 横向果节间粗度 |
2.2.2 纵向果节间粗度 |
2.3 对果枝的基角的影响 |
2.4 果枝开张角 |
2.5 果枝弯曲度 |
2.6 果枝向值 |
2.7 节枝比 |
2.8 冠层叶角分布 |
3 小结 |
第五章 不同钾效率品种的光合特性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2 测定内容与方法 |
1.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钾效率品种的叶绿素含量特征 |
2.2 不同钾效率品种的光合特征 |
2.2.1 光合速率 |
2.2.2 气孔导度 |
2.2.3 气孔直径 |
2.3 叶片可溶性总糖和蔗糖 |
2.4 蔗糖转化酶活性 |
3 小结 |
第六章 不同钾效率品种的养分运输和分配特征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2 测定内容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钾效率品种根系伤流量及钾流量特征 |
2.2 不同钾效率品种果枝叶光合产物的运输分配特征 |
2.3 不同钾效率品种铃柄可溶性糖和蔗糖的运转特征 |
2.4 不同钾效率品种导管和筛管直径 |
2.5 不同钾效率品种铃壳可溶性糖和蔗糖和运转特征 |
2.6 棉铃各组分干物重分配特征 |
2.7 不同钾效率品种纤维素积累速率 |
2.8 不同钾效率品种棉株干物质分配特征 |
3 小结 |
第七章 钾肥利用效率与激素诱导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2 测定内容与方法 |
1.2.1 棉株根系伤流液的收集 |
1.2.2 叶片和棉铃内源激素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钾效率品种根系伤流中内源激素含量特征 |
2.1.1 根系伤流中IAA含量 |
2.1.2 根系伤流中ZR含量 |
2.1.3 根系伤流中ABA含量 |
2.1.4 根系伤流中IAA/ABA |
2.1.5 根系伤流中ZR/ABA |
2.2 对棉铃对位叶激素(IAA、GA_3、ZR、ABA)的诱导 |
2.2.1 对位叶IAA含量 |
2.2.2 对位叶GA_3含量 |
2.2.3 对位叶ZR含量 |
2.2.4 对位叶ABA含量 |
2.2.5 对位叶IAA/ABA |
2.2.6 对位叶中(GA3+ZR)/ABA |
3 小结 |
第八章 综合讨论 |
1 不同品种对钾的吸收利用效率存在差异 |
2 四个钾吸收利用效率指标与棉花不同部位产量及其构成、纤维品质密切相关 |
3 棉花钾素吸收利用效率的高低对棉株生长发育及高效株型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
4 钾吸收利用效率的提高,有利于棉花群体光合生产能力的增加、养分运转和分配的协调和内源激素诱导活性的增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高产条件下泗棉3号棉铃增重与株型关系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产量、品质性状的陆地棉优异种质筛选[D]. 王宁. 河北农业大学, 2021(06)
- [2]我国棉花株型性状遗传育种研究进展[J]. 付远志,薛惠云,胡根海,晁毛妮,李成奇. 江苏农业科学, 2019(05)
- [3]长江流域大麦后直播棉集中成铃与高产协同表达群体株型特征[J]. 张祥,胡大鹏,李亚兵,田巧凤,王国平,卢俊,花明明,陈源,陈德华. 棉花学报, 2017(06)
- [4]棉花铃重和纤维品质空间分布的温光生态基础与调控研究[D]. 吴悠.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5]缩节胺对不同种植密度下棉花产量品质形成的影响[D]. 杨晓妮.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6]黄河流域棉区DPC+化学封顶技术及其配套措施研究[D]. 黎芳. 中国农业大学, 2017(08)
- [7]花铃期增温影响棉花叶片代谢与纤维发育的生理机制研究[D]. 戴艳娇. 南京农业大学, 2015(06)
- [8]棉纤维发育及产量品质对土壤盐分的响应[D]. 彭军. 南京农业大学, 2015(12)
- [9]花铃期土壤渍水对棉铃对位叶生理代谢影响的研究[D]. 宋希亮. 南京农业大学, 2012(01)
- [10]棉花不同类型品种钾吸收利用效率特征及其生理机制[D]. 杨峰. 扬州大学, 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