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A肾病单纯血尿和/或轻度蛋白尿的临床病理分析

IgA肾病单纯血尿和/或轻度蛋白尿的临床病理分析

一、IgA肾病呈单纯血尿和(或)轻度蛋白尿临床病理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琨[1](2020)在《伴IgM沉积IgA肾病临床、病理及中医证候特征研究》文中指出IgA肾病(immunoglobulin A nephrology,IgAN)是指肾小球系膜区存在以IgA为主,或伴有补体C3等多种免疫复合物沉积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是我国乃至全球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IgAN临床表现呈多样性、异质性、进展性,是导致终末期肾脏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的重要原因之一。IgAN的病因及病程进展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大多认为IgA肾病的发病与遗传因素以及免疫介导的炎症相关。研究发现,在多种肾脏疾病中均有IgM沉积且对疾病转归具有一定意义,但有关IgM沉积与IgA肾病预后相关性的研究较少且结论存在较大争议,伴IgM沉积IgA肾病的中医临床证侯特征尚未见报道。因此,本研究拟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初步探讨伴IgM沉积IgA肾病临床、病理以及中医证候特征,以期深化对IgAN的认识。目的初步探讨伴IgM沉积IgA肾病临床、病理特点以及中医证候特征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病例以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肾病科IgA肾病数据库为基础,收集2011年1月1日至2019年11月31日经肾组织活检确诊为原发性IgA肾病的患者,根据免疫荧光染色分为IgM阳性组及IgM阴性组,应用SPSS 24.0统计软件系统,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病理资料、中医证候资料,探讨伴IgM沉积IgA肾病临床、病理特点以及中医证候特征特征。结果1.一般资料1.1 入组情况共纳入符合标准的IgAN患者254例,其中IgM阴性组112例(44.09%),IgM阳性组 142 例(55.91%)。1.2性别IgM阴性组中,男性71例(63.4%),女性41例(36.6%);IgM阳性组中男性72例(50.7%),女性70例(49.3%),两组间性别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3,<0.05),IgM阳性组的女性占比更高。1.3 肾活检时年龄IgM阴性组平均年龄为39.95±12.22岁,IgM阳性组中平均年龄为38.34±12.51岁,两组之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305,>0.05)。将年龄按照16~40岁、41~60岁、61~80岁分为三个年龄组,两组间年龄分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163,>0.05)。1.4 病程(发病至肾活检时病程)IgM阴性组病程中位数为12.00(3.00,48.00)月,IgM阳性组病程中位数为12.00(2.00,39.00)月,两组间病程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1.5 体重指数IgM 阴性组平均 BMI 为 24.94±3.87 kg/m2,IgM 阳性组平均 BMI 为 25.20±3.92kg/m2,两组BM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BMI<18.5,18.5≤BMI<28,BMI≥28划分为三组,两组间体重分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1.6 诱发因素总体254例患者中,诱发因素由高至低依次为:呼吸道感染38例(15%)、劳累11例(4.3%)、泌尿系感染9例(3.5%)、妊娠6例(2.4%)、胃肠道感染4例(1.6%)、饮酒4例(1.6%)、其他(1.2%)。两组的诱发因素与总体分布基本相符,两组间诱发因素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874,>0.05)。2.主要临床资料2.1 高血压IgM阳性组肾活检时伴有高血压的患者有比例为95例(66.9%),IgM阴性组较IgM阳性组略高,但两组间高血压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271,>0.05)。2.2 24小时尿蛋白定量IgM阴性组、阳性组24h-UTP中位数分别为1.52(0.76,3.19)g/24h和1.84(0.92,2.96)g/24h,两组间24小时尿蛋白定量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891,>0.05)。将24h-UTP按<1g/24h,1~3.5g/24h,>3.5g/24h分为三组,两组间尿蛋白分层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289,>0.05)。2.3 血清白蛋白IgM阴性组、阳性组平均ALB分别为37.36±6.50g/L和38.10±7.00g/L,两组间血清白蛋白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392,>0.05)。2.4 肾功能及慢性肾脏病分期两组间SCr、UA、BUN、eGFR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IgM阳性组IgAN患者CKD4、5期占比较IgM阴性组更大(12%VS5.4%),但两组间CKD分期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426,>0.05)。2.5 血清IgA、IgM及补体水平IgM阴性组、阳性组血清IgA中位数分别为3.06(2.37,3.73)g/L和3.08(2.39,4.15)g/L。IgM 阴性组、阳性组补体 C3 中位数分别为 0.98(0.85,1.12)g/L和0.95(0.79,1.14)g/L。IgM阴性组、阳性组补体C4中位数分别为0.23(0.21,0.30)g/L和0.23(0.20,0.29)g/L。两组间血清IgA、补体C3、C4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IgM阳性组血清IgM中位数为1.03(0.73,1.41)g/L,明显高于IgM阴性组血清IgM中位数为0.84(0.60,1.16)g/L,两组间血清IgM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0.05)。2.6血脂IgM 阴性组、阳性组平均 CHO分别为 5.34±1.97mmol/L 和 5.23±1.42mmol/L;IgM阴性组、阳性组TG 中位数分别为 1.78(1.28,2.66)mmol/L和 1.83(1.32,2.57)mmol/L;IgM 阴性组、阳性组平均 LDL-C 分别为 3.31±1.33mmol/L 和 3.18±1.08mmol/L;IgM 阴性组平均 HDL-C 为 1.22±0.44mmol/L;IgM 阳性组平均 HDL-C 为 1.24±0.49mmol/L。两组间CHO、TG、LDL-C及HDL-C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2.7 尿红细胞计数IgM阴性组、阳性组RBC-M中位数分别为9.94(3.29,31.72)/HP和14.45(4.94,46.61)/HP。两组间尿红细胞计数差异性分析无统计学意义(P=0.091,>0.05)。2.8 其他指标IgM 阴性组、阳性组平均 HCO3-分别为 24.61±3.06mmol/L 和 24.11 ±3.28mmol/L;IgM阴性组、阳性组平均HGB分别为139.37±20.19g/L和140.59±93.75g/L,两组间HCO3-及HGB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3.病理资料3.1 牛津病理分型IgM阴性组与IgM阳性组各牛津病理分型的发生率比较:系膜细胞增生(M1)(87.5%vs85.9%,P=0.713);内皮细胞增多(E1)(16.1%vs28.2%,P=0.023);节段性硬化(S1)(68.8%vs64.1%,P=0435);肾小管萎缩或间质纤维化(T1-2)(72.3%vs66.2%,P=0.295);新月体(C1-2)(58.9%vs64.1%,P=0.401)。两组间 M、T、S、C 病变发生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IgM阳性组较IgM阴性组E病变发生率更高,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23,<0.05)。3.2 免疫荧光IgM阴性组与IgM阳性组各免疫指标沉积率比较:IgG沉积率(2.7%vs15.5%,,P=0.003);补体 C3 沉积率(81.2%vs90.8%,P=0.125);C1q 沉积率(4.5%vs13.4%,P=0.027);FRA沉积率(4.5%vs10.6%,P=0.073)。补体C3沉积率、FRA沉积率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IgM阳性组IgG、C1q的沉积率均高于IgM阴性组,且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4.中医资料IgM阴性组与IgM阳性组IgA肾病患者急性期主症为:外感风热证(8.9%vs12.0%)下焦湿热证(3.6%vs11.3%);慢性持续期分型为:肺脾气虚证(23.2%vs26.8%)气阴两虚证(29.5%vs21.1%)肝肾阴虚证(29.5%vs19.7%)脾肾阳虚证(5.4%vs9.2%)。IgM 阴性组与IgM阳性组兼证情况为:无兼证(5.4%vs14.1%)、水湿(14.3%vs11.3%)、痰湿(10.7%vs15.5%)、寒湿(3.6%vs1.4%)、湿热(25.9%vs19.0%)、血瘀(29.5%vs26.1%)、肝郁(7.1%vs7.0%)、浊毒(3.6%vs5.6%)。两组间主症、兼证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5.IgM沉积强度与相关理化指标的线性关系IgM沉积强度与eGFR、Scr、BUN、ALB、UA及24小时尿蛋白定量无明显相关(P>0.05);IgM沉积强度与血清IgM呈显着性正相关(rs=0.210,P=0.001)。结论(1)伴IgM沉积IgAN临床与病理特征:女性IgA肾病患者IgM沉积比例更高;牛津病理分型中E病变发生率较高。(2)伴IgM沉积IgAN中医证候特征:伴IgM沉积IgAN患者的中医主症以肺脾气虚证、气阴两虚证居多,兼证以血瘀、湿热常见。

石晓琪[2](2020)在《基于医案分析的吕仁和教授治疗IgA肾病经验初探》文中研究指明背景:IgA肾病为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临床表现多样,需通过肾活检的免疫荧光检查确诊。现代医学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尚不明确,主要认为与免疫因素、遗传因素、感染因素、环境因素有关。治疗以控制血压、免疫抑制治疗、扁桃体切除等为主,疗效并不显着。吕仁和教授,国医大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在肾病、内分泌疾病的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吕仁和教授主张慢性肾炎从风论治,提出“肾络症瘕”的病机理论,倡导慢性病饮食、运动、情志调节、药物相结合的综合防治体系,临床疗效显着,值得深入研究。方法和目的:本研究收集吕仁和教授治疗IgA肾病的典型医案,将医案解析、标引后导入医案数据库系统,进行频数分析、关联分析,发现并验证吕仁和教授对IgA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治疗等的认识及用药经验,并尝试探索中医辨证论治与理化指标和IgA肾病病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和结论:在医案数据库中,对纳入研究的148个典型医案的“病因”和“发病”进行频次统计分析,发现病因以“久病正虚”和“外感”为多,且外感病因中“风邪”占主导地位,夹杂热邪、寒邪、寒湿之邪侵袭机体。发病呈慢性病程,反复因外感、情绪波动、劳累等诱因急性加重。结论:IgA肾病呈慢性病程,在以外感为主的诱因下反复急性发作,与吕老的认识相符。为研究外感医案和非外感医案在症状和用药方面的特点,基于频次统计在医案数据库系统中分别查询外感医案和非外感医案的“症状体征”和“用药范围”,基于关联规则查询“药物配伍几率”探索吕教授常用药对。结果显示,IgA肾病外感医案中,“发热、恶寒”的卫表症状少见,以“咳嗽、咽痛”等肺失宣肃、邪伏咽喉的症状为主。和非外感医案相比,外感医案的“痰浊”和“头晕”表现加重。从舌象来看,外感医案和非外感医案中舌“暗”的比例相当,但外感医案中“黯红舌”比例高,非外感医案中“淡暗舌”比例高。从用药来看,外感医案常用金银花-连翘-黄芩清热,兼有肝火时加用栀子;用荆芥炭-防风-蝉衣-栀子疏风、行血祛风、剔络搜风以全方位祛除风邪;除上述清热解表、祛风散邪的药物外,外感医案和非外感医案排在前8位的药物完全相同,均为丹参、猪苓、生黄芪、当归、川芎、丹皮、赤芍、灵芝,且灵芝-红景天,丹参-丹皮-赤芍为常用药对。结论:1.IgA肾病患者的外感为虚人外感,祛外邪的同时需兼顾“虚”“瘀热”的内伤病机;2.吕仁和教授治疗IgA肾病用药经验成熟,注重“虚”“瘀热”病机,治以活血凉血、益气养血。为研究不同肾功能分期的IgA肾病在症状、证候、病位等方面的演变规律及吕仁和教授的用药特点,按血肌酐水平将医案分为IgA肾病前期和后期。在医案数据库系统中分别查询。结果显示:随着肌酐升高,症状及舌象提示水湿内停、血瘀病机加重,证候提示瘀热证、湿浊阻滞证、气血两虚证、阴阳两虚证比例增加,病位由肺脾肾为主向心肾为主转变,用药显示清热凉血、活血泻浊、益气养心安神的药物出现频率增高。结论:医案数据库对IgA肾病前期、后期的症状、证候、病位和用药的分析结果具有一致性,揭示了 IgA肾病在不同肾功能分期的病情演变规律,且符合吕仁和教授对IgA肾病的认识。为初步探索IgA肾病的病理分级轻重与临床表现及中医辨证论治之间的关系,经过研究,以IgA肾病病理Ⅲ级为分界点将医案分为两类。在医案数据库系统中,分别以“症状”“证候种类”“用药范围”进行查询。结果显示:夜尿多、尿浊的症状提示病理分级较重,与现代医学IgA肾病的病理改变的发展过程一致;颜面肿、下肢肿、胞睑肿胀等水湿内停症状及心悸、眠差等心神受扰、水气凌心的症状的加重亦提示病理分级较重,与吕仁和教授的临床认识相一致。随病理分级的加重,由气虚证、阴虚证转变为阴阳两虚证为主,瘀热证贯穿始终,出现血瘀痰凝证;用药方面,莪术等活血消症药及灵芝、红景天等养心安神药比例增加。初步结论:通过对临床症状和证候分布的统计分析,可初步提示病理分级轻重;随病理分级加重,治疗上需加强活血消症、益气养心、补益阴阳气血的力度。

石玉珍[3](2020)在《少量蛋白尿型IgA肾病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及低剂量糖皮质激素联合ARB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少量蛋白尿型IgA肾病临床、病理特征及其相关性,并分析影响肾功能损伤的危险因素。方法:1.纳入2007年至2020年就诊于甘肃省人民医院肾脏内科尿蛋白?1g/24h经首次肾活检明确诊断为IgA肾病的患者142例作为研究对象;2.收集肾穿刺活检术时的临床及病理资料;3.使用SPSS 24.0软件对少量蛋白尿型IgA肾病临床、病理资料特征进行统计描述,分析其相关性及肾功能损伤的危险因素。结果:1.临床特征:男性79名,女性63名,男女性别比为1.26:1,肾活检时的平均年龄为(35.4±12.4)岁。128例(90.8%)患者有尿检异常,18例(12.7%)患者临床表现有肉眼血尿的发生,其中83例(58.5%)患者发病时合并前驱感染,上呼吸道感染最常见。发病时已处于慢性肾脏病1、2、3期者分别为27例(19.0%)、33例(23.2%)、10例(7.0%);2.病理特征:以Lee氏II、III级最为常见,分别为58例(40.8%)、68例(47.9%)。有54.2%患者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50%;51.4%的患者伴有节段性肾小球硬化;33.1%的患者伴有新月体的形成;3.临床病理相关性分析:24h尿蛋白定量(P=0.033,rs=0.179)、血尿素氮(P=0.013,rs=0.209)与Lee分级呈弱正相关;24h尿蛋白定量(P=0.009,rs=0.218)、胱抑素C(P=0.040,rs=0.172)与系膜细胞增生呈弱正相关;血清白蛋白(P=0.001,rs=-0.280)及血红蛋白(P=0.020,rs=-0.195)与膜细胞增生呈弱负相关;年龄(P=0.039,rs=0.174)、胱抑素C(P=0.004,rs=0.238)、血尿素氮(P=0.006,rs=0.230)与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呈弱正相关;eGFR(P=0.022,rs=-0.192)与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呈弱负相关;4.肾功能损伤危险因素分析:高龄、高尿酸血症是影响少量蛋白尿型IgA肾病肾功能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少量蛋白尿型IgA肾病临床表现不一定轻症,肾脏病理可发生一些严重病变;2.少量蛋白尿型IgA肾病临床表现可预测病理严重程度,随着尿蛋白量、血尿素氮的增高,Lee氏分级呈加重趋势;3.高龄、高尿酸血症的少量蛋白尿型IgA肾病患者更容易发生肾功能的损害。目的:评价低剂量糖皮质激素联合ARB治疗少量蛋白尿型IgA肾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选取53例少量蛋白尿型IgA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肾活检时的临床及病理资料;2.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试验组从确诊开始给予低剂量糖皮质激素(泼尼松0.5mg/kg.d,最大不超过30mg/d,口服,1次/日)联合ARB(缬沙坦80mg1次/日,能耐受者,加大至80mg 2次/日)治疗6周,此后泼尼松每月减少5mg,逐渐减量,当泼尼松减至10mg/d时维持3个月,减至5mg/d维持3个月后停药。对照组从确诊开始给予ARB(缬沙坦80mg 1次/日,能耐受者,加大至80mg 2次/日)治疗;3.每月定期追踪随访,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方案及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等;4.使用SPSS 24.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治疗前两组患者临床、病理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与治疗前比较,治疗1月后两组患者尿蛋白均有所下降,且试验组较对照组尿蛋白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3月后两组患者尿蛋白较治疗1月时明显下降,且试验组较对照组尿蛋白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安全性评价:试验组无患者因激素副作用退出治疗,没有出现感染、高血糖的病例,3例患者出现继发性血脂增高,没有出现激素相关严重不良反应的病例。结论:低剂量糖皮质激素联合ARB较单纯ARB治疗少量蛋白尿型IgA肾病短期内具有明显降低尿蛋白作用,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对肾功能的影响还待进一步研究。

徐贤琦[4](2020)在《局灶/增生硬化性IgA肾病的临床病理与预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回顾性分析局灶/增生硬化性IgA肾病患者在慢性病理改变背景下的不同程度活动性病变的临床表现、中医证候及预后情况,初步探讨中医治疗和免疫抑制治疗对其预后的影响,为临床防治IgA肾病和进一步开展前瞻性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05年9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期间,广东省中医院所有经肾活检明确诊断为局灶/增生硬化性IgA肾病的患者,共有105例符合纳排标准进入本研究。收集并整理患者肾穿时的人口学资料、临床资料、中医证候等相关基线指标,总结肾脏病理在不同慢性病理改变背景下不同程度活动性病变的临床表现及中医证候情况;对患者进行随访,收集随访期间的临床资料、中西医用药情况等,以血肌酐翻倍、eGFR下降≥50%、ESRD、死亡为复合终点指标,运用Kaplan-Meier分析和Cox回归分析进行预后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局灶/增生硬化性IgA肾病患者105例,中位随访时间37(27.5,59)月,共有35例(33.3%)患者发生复合终点事件。根据活动性病理分度,58例(55.2%)为轻度,30 例(28.6%)为中度,17 例(16.2%)为重度;34 例(32.4%)患者球性硬化比例(简称:球硬比例)>50%,71例(67.6%)患者球硬比例为25%-50%。在球硬比例>50%的患者中,活动性轻度有21例(61.8%)、中重度有13例(38.2%)(图3);球硬比例为25%-50%的患者中活动性轻度为37例(52.1%)、中度为21例(29.6%)、重度为13例(18.3%)。在基线分析方面,高血压病史、血压、血肌酐、eGFR、纤维蛋白原在球性硬化分组存在明显差异;不同慢性背景下比较活动性分组,尿蛋白定量、尿红细胞计数和不同分子量的尿蛋白、血蛋白、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IgG在活动性分组中均存在明显差异;中医证候方面,局灶/增生硬化型IgA肾病均为本虚标实之证,主证均表现为虚证以肺脾气虚为主,标证均表现有或兼夹血瘀证以湿热夹瘀证为主。在预后分析中,较高的基线血压、不同分子量蛋白尿、尿蛋白定量、血肌酐、血尿酸和较低的血白蛋白、肾小球滤过率与发生终点相关。K-M生存曲线提示球硬比例越大、活动度越重、C和T评分越高预后越差;中医本证的脾肾阳虚证预后较差;有无服用激素和/或免疫抑制治疗对预后无差异;在肺脾气虚证患者中,使用活血化瘀治法比无使用活血化瘀治法预后较好。在COX回归多因素分析中,T评分方面,以T0为参照,T2(HR:14.189,95%CI:1.451-138.768,P=0.023)在同一时间发生复合终点事件的风险升高14.19倍;血肌酐、收缩压均为预后独立危险因素,服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为保护因素。结论:对于局灶/增生硬化性IgA肾病患者,在慢性病理改变背景下不同程度活动性病变与中西医临床指标具有相关性。激素和/或免疫抑制疗法对预后无影响,中医本证的脾肾阳虚证预后较差,活血化瘀法可以改善肺脾气虚的患者的预后,COX回归的多因素分析表明,T评分,血肌酐和收缩压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为保护因素。

涂小雨[5](2020)在《血尿为主的IgA肾病本虚证与临床、病理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血尿为主的IgA肾病患者本虚证与临床指标、病理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于门诊及住院的诊断为原发性IgA肾病并且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共90例。录入患者基本信息,本虚证中医四诊资料,临床指标及病理资料,并且将其分为肺脾气虚证、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血尿为主的IgA肾病本虚证与临床指标、病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90例血尿为主的IgAN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1.6,女性居多。发病年龄为16~69岁,平均发病年龄36.60±9.72岁,20-40岁之间的IgAN患者例数最多,占71.1%。病程从12天到1 1年不等,病程在1月到1年的例数最多,中位数为8个月,病程与发病年龄成正相关(P<0.05)。起病有感染诱因的共29例,占32.22%,包括上呼吸道感染(82.76%)、泌尿道感染(13.79%)、胃肠道感染(3.45%),感染后出现肉眼血尿的共5例。16例患者合并高血压,其中11例呈轻度升高,平均收缩压为131.87±10.50mmHg,平均舒张压为77.98±8.36mmHg。按尿红细胞计数水平将患者分为5组,计数在150~300/ul的例数最多,占 53.33%,其次为 300~450/ul,占 27.78%,计数在 450~600/ul 占 10%,计数≤150 和≥600各占4.44%;慢性肾脏病分期以1、2期为主,分别占62.22%和30%,3期占7.78%,无4、5期。本虚证的性别分布无差异,中医症状积分呈现肺脾气虚证<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的递增规律,本虚证中以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证例数最多,各29例,各占32.22%,其次依次为脾肾阳虚证19例(21.11%)、肺脾气虚13例(14.44%)。Lee氏分级以Ⅱ、Ⅲ级分布最多,分别占32.22%、27.78%,其次依次是Ⅰ、Ⅳ、Ⅴ级,各占18.89%、13.33%、7.78%;免疫沉积物沉积形式主要以IgA+C3为主,占92.22%,其次为IgA+IgM+C3(5.56%)和 IgA(2.22%),无 IgA+IgM。2.尿红细胞计数与临床、病理、本虚证的关系:尿红细胞计数水平与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尿酸成正相关(P<0.05),与胆固醇、甘油三酯、尿素氮、血清白蛋白无明显相关性(P>0.05),血尿酸与24h尿蛋白定量(P<0.01)成正相关,与血清白蛋白成负相关(P<0.05)。本虚证各证型中尿红细胞计数的分布无明显差异(P>0.05)。随Lee氏分级加重,尿红细胞计数水平呈递增趋势,Lee氏Ⅰ、Ⅱ级的尿红细胞计数水平均低于Lee氏Ⅳ、Ⅴ级(P<0.05)。3.血尿分层与临床、病理、本虚证的关系:血尿分层水平与蛋白尿分层、尿隐血、Lee氏分级成显着正相关(P<0.01),不同血尿分层、不同蛋白尿分层与CKD分期无明显相关性(P>0.05)。不同血尿分层水平本虚证分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不同血尿分层的免疫沉积物分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4.病理与临床的关系:随Lee氏分级加重,24hUTP水平基本呈递增趋势,Lee氏Ⅳ级蛋白尿水平显着高于Lee氏Ⅰ级(P<0.01),Lee氏Ⅳ、Ⅴ级的蛋白尿水平均比Lee氏Ⅱ级高(P<0.05),Lee氏V级的蛋白尿水平比Lee氏Ⅰ级高(P<0.05)。血肌酐水平随病理分级的加重而增加,Lee氏分级与CKD分期无明显相关性(P>0.05),不同Lee氏分级中各临床指标、免疫沉积物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5.本虚证与临床:脾肾阳虚证的尿蛋白水平最高,肺脾气虚证最低(P<0.05);舒张压、血肌酐水平呈肺脾气虚证<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的递增规律,血清白蛋白水平相反,呈肺脾气虚证>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递减。脾肾阳虚证的舒张压均比其他三型的高(P<0.05),且显着高于肝肾阴虚证(P<0.01);脾肾阳虚证的收缩压高于气阴两虚证(P<0.05);脾肾阳虚证的血肌酐水平大于肺脾气虚证(P<0.05);气阴两虚证血清白蛋白水平高于脾肾阳虚证(P<0.05)。本虚证各证型在血尿素氮、血尿酸、胆固醇、甘油三酯的分布上无明显差异(P>0.05)。6.本虚证与病理的关系:90例IgAN患者病理表现较轻的Ⅰ、Ⅱ级有71例,占78.89%;病理表现较重的Ⅳ、Ⅴ级占21.11%,其中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证居多。Lee氏Ⅰ、Ⅱ级与Ⅲ~Ⅴ级在中医证型的分布上无明显差异(P>0.05)。本虚证各证型免疫沉积物为IgA+C3的分别占12.22%、30%、31.11%、18.89%。不同证型中Lee氏分级、免疫沉积物形式的分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血尿为主的IgAN患者女性居多,发病时多为青壮年,病程与发病年龄成正相关。临床表现轻微,部分发病前伴有黏膜感染,伴高血压者少,肾功能情况较好,肾脏病理有轻有重。2.尿红细胞计数水平随尿蛋白定量、血尿酸、Lee氏分级升高而增加,血尿分层水平越高24h尿蛋白定量越多、Lee氏病理分级越重。3.随着Lee氏分级加重,24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水平呈递增趋势。4.本虚证以气阴两虚证和肝肾阴虚证为主,从肺脾气虚至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疾病不断加重,中医症状积分、舒张压、血肌酐水平递增,血清白蛋白递减,脾肾阳虚证的24h尿蛋白水平最高,肺脾气虚证最低。

何玲艳,曹霞,杨淡昳,卓慧,彭笑菲,贺理宇,刘虹,彭佑铭[6](2019)在《单纯血尿和/或轻度蛋白尿IgA肾病临床病理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单纯血尿和/或轻度蛋白尿IgA肾病患者的不同尿检异常类型、不同蛋白尿及血尿程度与肾脏病理的关系。方法:选择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肾内科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经肾活检确诊的、临床表现为单纯血尿和/或轻度蛋白尿的原发性IgA肾病患者。根据肾活检时尿沉渣红细胞计数及24 h尿蛋白定量(quantitative of 24-hour urinary protein,24 h-UP)对所有患者进行3种方式的分组:单纯血尿组、血尿+蛋白尿组、单纯蛋白尿组;蛋白尿I,II,III组;血尿I,II,III组。比较各组患者的年龄、平均动脉压、血尿素氮、血肌酐、血尿酸、24 h-UP等临床指标以及肾脏病理损伤程度。结果:纳入157例患者,其中男71例,女86例。病理类型以局灶和/或节段硬化型最多见,Lee’s分级以III级和IV级为主,肾脏病理损伤较重。免疫球蛋白沉积以单纯IgA沉积为主,IgA沉积荧光强度以+++最多见,97例(61.78%)的患者伴有补体沉积,且以单纯补体C3沉积为主。单纯血尿组18例(11.47%),血尿+蛋白尿组111例(70.70%),单纯蛋白尿组28例(17.83%)。单纯蛋白尿组与单纯血尿组相比,轻度肾损伤患者比例降低,中重度肾损伤患者比例增高(χ2=7.053,P=0.008);单纯蛋白尿组与血尿+蛋白尿组相比,轻度肾损伤患者比例降低,中重度肾损伤患者比例增高(χ2=4.294,P=0.038);蛋白尿III组与蛋白尿I组相比,轻度肾损伤患者比例降低,中重度肾损伤患者比例增高(χ2=5.433,P=0.020)。不同血尿组肾脏病理损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血尿和/或轻度蛋白尿IgA肾病患者临床表现与肾脏病理损伤程度不一致。部分临床表现轻微的患者肾脏病理损伤较重,且以出现单纯蛋白尿时更明显;蛋白尿越多,肾脏病理损伤越重。

陶珊珊[7](2019)在《江西地区儿童原发性IgA肾病临床病理特征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与目的:IgA肾病是造成慢性肾脏病和终末期肾脏病的主要原因,已发展为世界上最普遍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由于IgA肾病患者其临床症状与病理特征具有多样性,因此有必要系统性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2009年发布的IgA肾病牛津分型吸引了广大研究者和医护人员的关注,运用这种分型方法可有效地提高病理指标的可重复性,增强了对肾脏预后的预测价值。IgA肾病属于免疫病理学诊断范畴,当前同时针对lgA肾病光镜和免疫荧光病理改变的研究很少。因此,本文拟从lgA肾病的临床与病理特点出发,研究两者的相关性以及临床和光镜与免疫荧光病理的相关性。对象与方法:收集本单位近10年(自2008年1月至2018年10月)首次肾活检报告,从中找出明确诊断为儿童原发性IgA肾病的病例共计222人。将这些病例中的各项信息(包括:一般信息、临床资料、Haas氏分级、牛津分型、免疫荧光、肾内动脉病变、新月体)统计后分析其特点及相关性。结果:(1)肾活检时的平均年龄为9.1±3.0岁;以>9岁且≤12岁最多见、占35.1%;男女比例为2.64:1;83.8%患儿在发病6月内行肾穿刺活检;73.9%患儿在肾活检前发作性肉眼血尿;临床表现以肾炎型肾病综合征最常见、占37.8%;19.82%患儿入院时有高血压。(2)肾活检时平均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为(1.45+1.63)g/d;表现为轻、中、重度蛋白尿的比例分别为28.83%、17.57%和39.19%;估计肾小球滤过率(eGFR)平均值为155.19±34.15ml/min.1.73m2。94.59%患儿处于CKD-Ⅰ期;大部分患儿白蛋白水平≥30g/L、占74.3%;27.5%患儿表现高胆固醇血症;19.8%患儿表现高尿酸血症。(3)病理特点:Lee氏分级以Ⅲ级最常见、占49.1%(109例),Lee氏V级比例最少、占0.9%(2例);Haas氏分级以Ⅲ级最多、占42.3%(94例),Haas氏V级比例最少、占0.5%(1例);牛津分型指标M1、E1、S1、T1病变分别占26.57%、59.5%、26.1%、9.5%,未见T2病变;48.2%患儿出现新月体形成,新月体病变肾小球占肾小球总数<5%为27例、5-10%为38例、10-25%为41例、25-50%为11例,只有2例(0.9%)患儿的新月体病变肾小球的比重超过了肾小球总数的一半;出现肾小球全球硬化的患儿占25.68%;其中,全球硬化比例<5%有11例,5-10%有31例,10-25%有11例,25-50%有3例,≥50%仅1例;有肾内血管增厚的患儿占30.2%(67例);单纯IgA沉积有32例,伴IgM沉积最多(占72.5%),其次为伴C3沉积(占72.1%);IgA单纯沉积在系膜区的比例为51.8%,伴有毛细血管袢沉积的比例为48.20%;IgA免疫荧光强度为2+的患儿最多、占55.0%;在全部的伴IgG沉积病例中,IgG免疫荧光强度1+的数量占全部病例的83.1%;IgG免疫荧光强度±占5.6%,2+占11.2%。(4)临床表现与病理改变的相关性分析:随着年龄增加,Lee分级患者数无明显变化;随尿蛋白水平的增加,Lee氏Ⅲ-Ⅳ级比例明显增多,有显着统计学差异;有高血压与血压正常患儿的Lee氏分级占比有显着差异统计学差异;随着CKD分期的增加,Lee氏分级加重,有显着统计学差异;肾活检时高尿酸血症、低白蛋白血症、及高胆固醇血症与Lee氏分级呈正有关(P<0.001);但胆固醇、尿酸在正常范围内增加与Lee氏分级无相关性(P值分别为0.739和0.183);牛津分型各病理指标的M、E、S、T与年龄无相关性(P>0.05);肾活检时有高血压的患者出现M1病变、E1病变与T1病变的概率更大(P<0.001),但与S1病变无相关性(P=0.155);M1及S1病变与CKD分期无相关性(P分别为0.979及0.510);E1及T1病变与CKD分期呈负相关(P值均为0.001);M1、E1病变与高尿酸血症、高胆固醇血症及尿蛋白水平呈正相关(P<0.05),S1病变与高胆固醇血症存在显着的相关性;而T1病变则和其他指标均存在显着相关;新月体病变(C)与高血压、高尿酸、高胆固醇血症以及尿蛋白定量呈正相关,与年龄及eGFR无相关性;肾内动脉病变(A)与高尿酸血症、高胆固醇血症呈正相关,与血压、血清白蛋白、尿蛋白水平及eGFR无相关性;肾小球全球硬化与高尿酸、低白蛋白血症及eGFR呈正相关,与血压、高胆固醇血症、尿蛋白定量、年龄及eGFR无相关性。(5)临床表现、病理改变与免疫荧光的相关性分析:高血压与免疫荧光中IgA伴IgM或C3沉积、IgA沉积强度以及IgA伴血管袢沉积呈正相关,与IgG沉积无相关性;高尿酸血症与伴IgM、IgG、C3沉积及IgA伴血管袢沉积呈正相关,与IgA沉积强度无相关性;低白蛋白血症与伴IgM、C3沉积及IgA沉积强度、伴血管袢沉积呈负相关,与IgG沉积无相关性;高胆固醇血症与伴C3沉积及伴血管袢沉积呈正相关,与IgM、IgG沉积及IgA沉积强度无相关性;尿蛋白水平与伴IgM、IgG及IgA伴血管袢沉积呈正相关,与C3沉积及IgA沉积强度无相关性;eGFR与IgA伴血管袢沉积呈正相关,与伴IgM、C3沉积、IgG沉积及IgA沉积强度无相关性;年龄与上述免疫荧光病理均无相关性;Lee氏分级与IgM沉积、C3沉积、IgA沉积强度、IgA伴毛细血管袢沉积有明显相关性(P<0.05),与IgG沉积无明显相关性(P=0.172);牛津分型M1病变与C3沉积、IgA沉积强度正相关(P<0.001),与IgM、IgG及IgA伴毛细血管袢沉积无明显相关性(P>0.05);牛津分型E1病变与IgA沉积强度及IgA伴毛细血管袢沉积正相关(P<0.05),与IgM、IgG及C3沉积无明显相关(P>0.05);S1病变与IgA沉积强度、是否伴IgM、IgG及C3沉积以及IgA毛细血管袢沉积均无相关性(P>0.05);T1病变与IgG及C3沉积相关(P<0.05),与IgM、IgA沉积强度及IgA伴毛细血管袢沉积无关(P>0.05);伴lgG沉积与全球硬化无关(P=0.182);伴IgG沉积与新月体病变及肾内动脉病变均有相关性(P<0.05);伴lgM沉积与新月体相关(P=0.000);伴IgM沉积与全球硬化、肾内动脉病变无相关性(P>0.05);IgA沉积强度与新月体病变呈正相关(P=0.045),与全球硬化及肾内动脉病变无相关性(P>0.05);伴C3沉积与新月体正相关(P=0.011)、与全球硬化及肾内动脉病变无相关性(P>0.05);IgA伴毛细血管袢沉积与肾小球全球硬化加重正相关(P=0.032)。lgA伴毛细血管袢沉积与肾内动脉病变、新月体呈正相关性(P<0.05),与全球硬化无关(P=0.220)。(6)Lee氏分级、Haas氏分级与牛津分型各病理指标同样具有显着的相关性和良好的一致性。结论:1、江西地区222例儿童原发性IgAN肉眼血尿发生率高。2、大量蛋白尿、高血压、eGFR下降、高尿酸血症、低白蛋白血症、及高胆固醇血症是出现严重病理损伤的因素。3、IgA伴C3沉积、IgA伴毛细血管襻沉积者,临床及病理表现更重。

彭利珊[8](2019)在《365例IgA肾病的蛋白尿程度与中医证候、临床病理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广东省中医院IgA肾病人群的一般发病特点、临床与病理特征、中医证候分布,探讨IgA肾病患者蛋白尿程度与中医证候、临床特征、病理特点等的相关性,为中医药治疗IgA肾病不同程度蛋白尿提供理论依据,发挥中医药治疗该病的优势,为临床合理诊治IgA肾病及判断本病预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在2011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病人经肾活检病理确诊为IgAN患者共365例。对入选患者的病史、中医证候、临床特征、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应用SPSS22.0软件统计分析。并根据性别、年龄、合并肾病综合征、高脂血症、血尿、高尿酸血症、高血压、24小时尿蛋白定量及肾功能水平进行分组,分别比较其临床、病理资料特征及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结果:1、365例IgA肾病患者中,男女比例:0.97:1。年龄35.08±11.02岁。病程为0.1~240个月。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为1.75±2.07g/d,其中尿蛋白≤1g/d者,184例(50.40%),1~3.5g/d 者,134 例(36.7%),>3.5g/d 者 47 例(12.9%);血浆白蛋白38.74±6.49g/L;肾病综合征25例(6.8%);血尿336例(92.1%);合并高血压 133 例(36.4%),合并高尿酸血症 213 例(58.4%);eGFR<60ml/(min·1.73m2)者 111 例(30.4%)。2、365例患者的肾脏病理牛津分级情况分为15种类型,以系膜细胞增生和节段硬化为主,重度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及球性硬化较少,分布情况如下:M1EOS1T0(96例)、M1EOSOTO(91 例)、M1EOS1T1(41例)、M1EOS1T2(27 例)、MOEOSOTO(21例)、M1EOSOT1(19 例)、M1E1S1T0(18 例)、M1E1S1T2(12 例)、M1EOSOT2(10 例)、M1E1SOT0(7 例)、MOEOS1T0(6 例)、M1E1S1T1(5 例)、M1E1SOT1(5 例)、MOEOS1T1(4例)、M1E1SOT2(3例)。(M:系膜细胞增生;E:毛细血管内增殖;S:肾小球节段硬化;T: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3、与女性组相比,男性组肾功能不全比例高,收缩压、舒张压、血白蛋白、血肌酐、血尿酸、血红蛋白水平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与青年组相比,中年组高脂血症、肾功能不全、肾脏病理牛津分级T(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病变发生率、肾小球全球硬化评分、收缩压、尿素氮、甘油三脂水平较高;青年组血白蛋白、eGFR、血红蛋白水平较中老组高(P<0.05)。5、与正常尿酸水平IgAN患者相比,合并高尿酸血症者高血压、高脂血症、肾功能不全发生率、男性比例及年龄、收缩压、舒张压、肌酐、尿素氮、尿蛋白定量、甘油三酯水平较高,e(;FR水平较低,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发生率及球性硬化、节段硬化评分较高(P<0.05)。6、与轻度尿蛋白组相比,中重度尿蛋白组肾功能不全发生率、血尿酸水平较高,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随尿蛋白程度加重,高血压和高脂血症发生率及血肌酐、尿素氮、血压、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逐渐升高,血白蛋白、血红蛋白、eGFR水平逐渐下降,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7、与轻度尿蛋白组相比,中度尿蛋白组肾脏病理牛津分级S病变(肾小球节段硬化)发生率较高(P<0.01);随着尿蛋白程度加重,毛细血管内增殖、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发生率逐渐升高(P<0.01)。经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IgAN尿蛋白程度与高血压、血尿酸、胆固醇、白蛋白、肾脏病理牛津分级E改变(毛细血管内增生)有关,血压、血尿酸、总胆固醇升高或(和)血浆白蛋白、毛细血管内增殖正常率下降的IgAN患者尿蛋白程度更重。8、高血压组的年龄、肾功能不全发生率、血尿酸、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肌酐、尿素氮、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较正常血压组显着升高,eGFR水平明显低于较正常血压组显着下降(P<0.01)。合并高血压IgAN患者肾脏病理牛津分级T病变发生率较高,(P<0.01)。经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IgAN合并高血压与年龄、血尿酸有关。9、与肾功能正常组对比,肾功能不全组男性比例、高尿酸血症、高脂血症、高血压发生率、年龄、收缩压、舒张压、血尿酸、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肌酐、尿素氮、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水平较高;eGFR、血浆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较低。肾脏病理牛津分级M、S、T改变(系膜细胞增生、肾小球节段硬化、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发生率上肾功能不全组较肾功能不全组显着升高。经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IgAN患者肾功能与年龄、血尿酸有关。10、中医本虚证中脾肾气虚证所占比例较大,共235例(64.4%),其后依次为气阴两虚证77例(21.1%)、肝肾阴虚24例(6.6%)、脾肾阳虚18例(4.9%)、肺肾气虚证11例(3.0%)。在青年组(18~44岁)中,以脾肾气虚居多,共194例(67.1%),其后依次为气阴两虚证68例(23.5%)、肝肾阴虚证16例(5.5%)、肺肾气虚证8例(2.8%)、脾肾阳虚3例(1.0%)。在中年组(45~59岁)中,以脾肾气虚居多,共41例(59.4%),其次依次为脾肾阳虚10例(14.5%)、气阴两虚证8例(11.6%)、肝肾阴虚证7例(10.1%)、肺肾气虚证3例(4.3%)。在老年组(≥60岁)中,以脾肾阳虚居多,共5例(71.4%),其后依次为气阴两虚证1例(14.36%)、肝肾阴虚证1例(14.3%)。1 1、脾肾阳虚证患者年龄在五种本虚证中最高;肝肾阴虚高血压发生率在五种本虚证中最高;气阴两虚相对于脾肾气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高尿酸血症发生率、尿蛋白定量较低;气阴两虚血尿酸水平较脾肾气虚、肝肾阴虚低;肝肾阴虚和脾肾阳虚收缩压、甘油三酯较其他三种虚证明显升高;肝肾阴虚和脾肾阳虚eGFR水平较脾肾气虚和气阴两虚低;肝肾阴虚舒张压在五种本虚证中最高;脾肾阳虚血浆白蛋白、血红蛋白较其他四种虚证低(P<0.05)。脾肾阳虚证肾脏病理牛津分级E病变(毛细血管内增生)发生率高于脾肾气虚、肝肾阴虚、气阴两虚证;气阴两虚证肾脏病理牛津分级T病变(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发生率低于脾肾气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肾脏病理牛津分级T病变发生率高于脾肾气虚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中医标实证以湿热瘀阻居多,共175例(47.9%),其后依次为湿浊瘀阻证110例(30.1%)、血瘀47例(12.9%)、水湿瘀阻证33例(9.0%)。水湿瘀阻患者肾病综合征发病率、重度尿蛋白发生率、肾脏病理牛津分级E(毛细血管内增生)改变发生率、尿蛋白、总胆固醇水平较其他标实证高,血白蛋白低于其他标实证,高血压发生率高于湿热瘀阻,收缩压、舒张压水平高于湿热瘀阻和湿浊瘀阻,血肌酐、肾脏病理牛津分级T(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改变发生率高于湿热瘀阻和血瘀证,血红蛋白、eGFR低于湿热瘀阻和血瘀证;湿浊瘀阻血红蛋白、eGFR低于湿热瘀阻和血瘀证,血肌酐高于湿热瘀阻和血瘀证。结论:1、IgAN多发于中青年人群,男女患者比例0.97:1,以慢性肾炎综合征为主要的临床表现,多伴有高尿酸血症。男性和高龄患者临床症状较重,中老年病理损伤程度大。2、合并高尿酸血症的IgAN患者高血压、高脂血症、肾功能不全发生率、男性比例及年龄、收缩压、舒张压、肌酐、尿素氮、尿蛋白定量、甘油三酯水平较高,eGFR水平较低,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发生率及球性硬化、节段硬化评分较高。3、与轻度尿蛋白组相比,中重度尿蛋白组肾功能不全发生率、血尿酸水平较高,中度尿蛋白组肾脏病理牛津分级S(肾小球节段硬化)病变发生率较高,中重度尿蛋白组球性硬化、节段硬化评分较高;尿蛋白程度越重,患者临床表现越重;随着尿蛋白程度加重,肾脏病理牛津分级E、T(毛细血管内增殖、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病变发生率逐渐升高。经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IgAN尿蛋白程度与高血压、血尿酸、胆固醇、白蛋白、毛细血管内增殖有关,血压、血尿酸、总胆固醇升高或(和)血浆白蛋白、毛细血管内增生正常率下降的IgAN患者尿蛋白程度更重。4、合并高血压IgAN患者肾脏病理牛津分级T(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病变发生率、球性硬化评分较高。经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IgAN合并高血压与年龄、血尿酸有关。5、肾功能不全组肾脏病理牛津分级M、S、T病变(系膜细胞增生、肾小球节段硬化、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发生率及球性硬化、节段硬化评分高于肾功能正常组。经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IgAN患者肾功能下降与年龄、血尿酸有关。6、所有IgAN患者中医本虚证以脾肾气虚证居多,其中青年组和中年组以脾肾气虚居多,老年组以脾肾阳虚居多。7、脾肾阳虚证患者年龄在五种本虚证中最高;脾肾阳虚血浆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较低。脾肾阳虚证肾脏病理牛津分级E病变(毛细血管内增殖)发生率较高;肝肾阴虚高血压发生率较其他证型高,;肝肾阴虚肾脏病理牛津分级T病变(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发生率、球性硬化评分高于脾肾气虚证。肝肾阴虚和脾肾阳虚甘油三酯较高,eGFR较低;气阴两虚高尿酸血症发生率、尿蛋白定量较低;气阴两虚证肾脏病理牛津分级T病变(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发生率、球性硬化评分较低。8、水湿瘀阻患者肾病综合征发病率、重度尿蛋白发生率、肾脏病理牛津分级E(毛细血管内增生)改变发生率、尿蛋白、总胆固醇水平较其他标实证高,血白蛋白低于其他标实证,高血压发生率高于湿热瘀阻,收缩压、舒张压水平高于湿热瘀阻和湿浊瘀阻,血肌酐、肾脏病理牛津分级T(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改变发生率高于湿热瘀阻和血瘀证,血红蛋白、eGFR低于湿热瘀阻和血瘀证;湿浊瘀阻血红蛋白、eGFR低于湿热瘀阻和血瘀证,血肌酐高于湿热瘀阻和血瘀证。

王蔚,李贵森,邹玉蓉,张萍,汪伟,王莉[9](2017)在《IgA肾病呈单纯性血尿和/或轻度蛋白尿的病理特点及预后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IgA肾病患者表现为单纯性血尿和/或轻度蛋白尿的病理特点及临床预后。方法选取2006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科住院的137例IgA肾病患者,按照牛津分型标准进行病理分析。结果男性55例(40.14%),发病年龄(36.63±10.83)岁。牛津病理分型:系膜细胞增殖M140例(29.19%),节段性肾小球硬化S142例(30.65%),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增殖E139例(28.46%),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T16例(4.37%)。87例(63.50%)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ARB)治疗。随访时间(45.51±13.94)月,与肾活检时的基线资料相比,7例(5.1%)血肌酐水平翻倍,99例(72.26%)未获得临床完全缓解。Logistic多因素回归模型显示病理表现为系膜细胞增殖M1、基线蛋白尿升高是患者未获得临床完全缓解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IgA肾病临床表现为单纯性血尿或轻度蛋白尿患者,其病理损伤较重。对于临床表现怀疑是IgA肾病的患者,即使临床表现为单纯性血尿或蛋白尿也建议肾活检,门诊长期随访。

杨恺瑞[10](2017)在《“伏邪理论”在李侠教授治疗IgA肾病中的体现》文中认为目的:通过总结历代医家运用伏邪理论进行临床治疗的经验,探讨"伏邪"理论指导IgA肾病的发病及治疗的具体应用,并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及评估,建立运用"伏邪"理论体系治疗IgA肾病的中医临床诊疗方案,归纳李侠教授从"伏邪"角度治疗IgA肾病的临床经验。资料与方法:全部病例均来自2015年12月-2016年6月期间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门诊的明确为IgA肾病发作或加重的患者。共计20例,男性患者9例,女性患者11例,男女比例为1:1.22,年龄最大者为62岁,最小为26岁,平均年龄为41.32±10.56。将此20例患者治疗前后进行自身对照,观察治疗前、治疗3个月、治疗6个月后各疗效指标变化情况,主要疗效指标是中医证候、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清肌酐、eGFR;次要观察指标为血尿素氮(BUN)、血清白蛋白、尿潜血,制定统一的中医病例报告表,记录患者每次就诊时实际临床症状、证候、四诊情况及用药情况,同时根据肝功能、血常规、心电图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安全性评价,对上述指标在治疗前,治疗第3个月及随访第6个月时各项指标进行评价。结果:"伏邪"理论有着比较丰富的历代文献治疗验案的疗效经验基础,在其理论指导下的临床诊疗方案在观察期间证实具有一定的缓解临床症状和降低各项疗效指标的功效。1.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治疗3个月时,对所选20例患者临床症状进行观察统计及分析,纳入患者症状改善程度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与治疗前做自身对照,各单项症状如:水肿、腰痛、纳差、眠差、乏力均有中等程度的缓解,具有一定的疗效观察价值及临床统计学意义。即与治疗前相比,患者临床症状得到中等程度改善。治疗6个月时,对所选20例患者临床症状进行观察统计及分析,纳入患者症状改善程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与治疗前做自身对照,各单项症状如:水肿、腰痛、纳差、眠差、乏力均有明显好转,部分症状经治疗后消失,具有一定的疗效观察价值及临床统计学意义。即与治疗前相比,患者临床症状有明显好转或者消失。2.理化指标方面:治疗3个月时,所选20例患者的主要疗效指标的自身对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纳入患者的主要治疗指标有一定程度的变化,呈现好转趋势,其中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清肌酐呈下降趋势,eGFR呈上升趋势。该20例患者的次要疗效指标的自身对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纳入患者的次要治疗指标部分得到改善,其中血清白蛋白呈上升趋势,部分有波动。治疗6个月时,所选20例患者的主要疗效指标的自身对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纳入患者的主要治疗指标有一定程度的变化,呈现进一步好转趋势,其中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清肌酐呈进一步下降趋势,eGFR呈部分有上升趋势。该20例患者的次要疗效指标的自身对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纳入患者的次要治疗指标部分有变化,符合回归性分析趋势,其中血清白蛋白呈缓慢上升趋势。3.安全性评估:与治疗前相比,经自身对照患者3个月及6个月时肝功能、血常规、心电图检测均无明显异常变化,治疗前有些患者伴有血常规异常或部分心电图检测轻度异常,经治疗后并无加重,且得到治疗,指标缓解,表明运用"伏邪"理论体系治疗IgA肾病的中医临床诊疗方案安全有效,无明显毒副作用。结论:运用"伏邪"理论体系治疗IgA肾病的中医临床诊疗方案疗效明显,特别是对患者的中医证候及理化观察指标多数有显着的改善作用,部分患者在临床症状的治疗效果有波动趋势。总体上,该种治疗方案安全有效,无明显毒副作用,值得在临床上做进一步理论应用的研究与疗效评估。本篇经验总结了李侠教授治疗IgA肾病的临床经验,主要从病因病机、辨证要点、辨证论治、方药分析、医案举隅等方面进行总结。李侠教授将伏邪的发病分为发作期和相对稳定期(或完全缓解期)。临床上主张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脏病治腑",由于肾处于至阴之位,邪气深伏,病邪深痼,可从膀胱而治,引邪出表。治疗上结合《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经方的运用,主张中西相参为用的思路与方法,用温补托清之法,托邪外出,使伏邪转出少阳。李侠教授在治疗上中西贯通,灵活用药,着力于减少免疫应答反应,形成了独特的理法方药体系。

二、IgA肾病呈单纯血尿和(或)轻度蛋白尿临床病理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IgA肾病呈单纯血尿和(或)轻度蛋白尿临床病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伴IgM沉积IgA肾病临床、病理及中医证候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伴IgM沉积IgA肾病研究进展
        1 IgAN的研究进展
        2 IgM沉积在肾脏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3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二 IgA肾病中医证候与临床病理相关性研究进展
        1 IgA肾病中医证候研究概述
        2 IgA肾病中医症候与预后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3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3 研究内容
        4 研究方法与数据统计
    结果
        1 一般资料
        2 临床资料
        3 病理资料
        4 中医辨证分型
        5 IgA沉积强度与相关理化指标的线性关系
    讨论
        1 一般资料分析
        2 主要临床资料分析
        3 病理资料分析
        4 中医证候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2)基于医案分析的吕仁和教授治疗IgA肾病经验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论治IgA肾病研究概述
        1. 病名探讨
        2. 病因病机
        3. 治则治法
        4. 小结
    综述二 名老中医医案研究综述
        1. 医案研究的目的
        2. 中医医案研究的政策背景
        3. 医案研究的发展历程
        4. 医案研究者的要求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筛选
        1.3 病例质量控制
        1.4 数据预处理
    2. 结果与讨论
        2.1 理化指标
        2.2 病因种类及发病
        2.3 病位范围
        2.4 根据是否外感分类的医案分析
        2.5 根据肾功能分期的医案分析
        2.6 根据病理分级的医案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少量蛋白尿型IgA肾病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及低剂量糖皮质激素联合ARB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部分 少量蛋白尿型IgA肾病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前言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纳入标准
        1.1.2 排除标准
        1.2 研究方法
        1.2.1 一般资料
        1.2.2 临床资料
        1.2.3 病理资料
        1.3 统计方法
    2.结果
        2.1 临床特征
        2.2 病理特征
        2.3 不同蛋白尿亚组主要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病理改变比较
        2.4 临床表现与肾脏病理改变的相关性分析
        2.4.1 主要临床表现与Lee氏分级的相关性
        2.4.2 主要临床表现与牛津分型的相关性
        2.5 少量蛋白尿型IgA肾病肾功能损伤危险因素分析
    3.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低剂量糖皮质激素联合ARB治疗少量蛋白尿型IgA肾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前言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纳入、排除标准
        1.2 研究方法
        1.2.1 收集资料
        1.2.2 干预措施
        1.2.3 随访
        1.3 统计方法
    2.研究结果
        2.1 治疗前两组资料的比较
        2.1.1 两组临床特征比较
        2.1.2 两组肾脏病理比较
        2.2 治疗1月后比较
        2.3 治疗3月后比较
        2.4 低剂量糖皮质激素联合ARB治疗少量蛋白尿IgA肾病的安全性评估
    3.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文献综述 少量蛋白尿IgA肾病临床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局灶/增生硬化性IgA肾病的临床病理与预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局灶/增生硬化性IgA肾病研究进展
        一、IgA肾病进展因素
        二、局灶/增生硬化性IgA肾病
        三、病理表现与预后的关系
        四、IgA肾病病理分级/分型与局灶/增生硬化性IgA肾病
        五、局灶/增生硬化性IgA肾病与临床表现的关系
        六、局灶/增生硬化性IgA肾病治疗方案
    第二节 局灶/增生硬化性IgA肾病中医研究进展
        一、局灶/增生硬化性IgAN的中医病名
        二、中医辨证分型与病理改变
        三、中医治疗局灶/增生硬化性IgAN
    第三节 总结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方案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设计
        三、病例入选标准
        四、基线资料采集
        五、随访资料采集
        六、统计方法
        七、伦理审核
    第二节 研究结果
        一、病例纳入及随访情况
        二、基线资料情况
        三、预后分析
第三章 分析与讨论
    第一节 局灶/增生硬化型IgA肾病病理与中西医临床指标情况
    第二节 局灶/增生硬化型IgA肾病治疗及预后情况
    第三节 本研究存在的局限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5)血尿为主的IgA肾病本虚证与临床、病理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西医对血尿为主的IgA肾病的认识
        1.1 IgA肾病的定义
        1.2 流行病学、发病机制
        1.3 临床、病理与预后之间的关系
        1.4 西医治疗
        1.5 小结
    2 中医对血尿为主的IgA肾病的认识
        2.1 中医古籍对血尿的认识
        2.2 中医对血尿病因病机的认识
        2.3 中医辨证治疗血尿
        2.4 中医证型与临床、病理的相关性
        2.5 小结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临床资料
        2.1 病历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入选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观察项目
    3 统计学分析
    4 研究结果
        4.1 一般资料
        4.2 尿红细胞计数与临床、病理、本虚证的关系
        4.3 血尿与临床、病理、本虚证的关系
        4.4 病理与临床的关系
        4.5 本虚证与临床的关系
        4.6 本虚证与病理的关系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1 一般情况分析
        1.1 发病年龄与性别
        1.2 病程
        1.3 诱因
    2 临床指标分析
    3 病理资料分析
    4 本虚证分析
        4.1 本虚证与性别、症状积分、血压、发病年龄、病程
        4.2 本虚证与病理
        4.3 本虚证与临床指标
    5 结论
    6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慢性持续期本虚证分型
    附录2 Lee氏病理分级
    附录3 症状积分表
    附录4 CKD分期
中英文缩略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单纯血尿和/或轻度蛋白尿IgA肾病临床病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与分组
    1.2 病理分型及分级
    1.3 方法
        1.3.1 病理检查
        1.3.2 相关指标的检查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临床特点
    2.2 肾脏病理特点
        2.2.1 光镜结果
        2.2.2 免疫荧光结果
    2.3 不同组间相关资料比较
        2.3.1 临床资料比较
        2.3.2 肾脏病理损伤程度比较
3 讨论

(7)江西地区儿童原发性IgA肾病临床病理特征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前言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研究方法
        2.4.1 临床资料的收集
        2.4.2 临床相关定义
        2.4.3 收集病理资料
        2.4.4 其他光镜病理指标定义
    2.5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主要临床特点
        3.2.1 一般信息及临床表现
        3.2.2 临床检验指标
    3.3 病理特点
        3.3.1 Lee氏及Haas氏分级
        3.3.2 牛津分型
        3.3.3 新月体、球性硬化及肾内动脉病变情况
        3.3.4 免疫荧光病理
    3.4 临床表现与病理改变的相关性分析
        3.4.1 肾活检时年龄与Lee氏分级相关性
        3.4.2 尿蛋白定量与Lee氏分级相关性
        3.4.3 高血压与Lee氏分级相关性
        3.4.4 CKD分期与Lee氏分级相关性
        3.4.5 其他临床指标与Lee氏分级的相关性
    3.5 临床表现与牛津分型的相关性
        3.5.1 年龄与牛津分型各病理指标的相关性
        3.5.2 高血压与牛津分型各病理指标的相关性
        3.5.3 CKD分期与牛津分型各病理指标相关性
        3.5.4 主要临床指标与牛津分型各病理指标的相关性
        3.5.5 主要临床指标与其他光镜病理指标的相关性
    3.6 临床表现及病理改变与免疫荧光的相关性分析
        3.6.1 临床指标与免疫荧光病理相关性
        3.6.2 Lee氏分级与免疫荧光病理的相关性
        3.6.3 牛津分型与免疫荧光病理的相关性
        3.6.4 全球硬化、细胞/纤维细胞性新月体及肾内动脉病交与免疫荧光病理的相关性
    3.7 Lee氏分级与牛津分型的相关性
第4章 讨论
    4.1 IgA肾病患儿临床资料结果分析
    4.2 IgA肾病患者病理资料结果分析
    4.3 IgA肾病患者临床病理资料相关分析
        4.3.1 IgA肾病Lee氏分级及牛津分级与临床资料关系分析
        4.3.2 临床指标与免疫荧光病理相关性
        4.3.3 Lee氏分级与牛津分型的相关性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及参与科研项目情况
文献综述 影响IgA肾病预后因素及免疫抑制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8)365例IgA肾病的蛋白尿程度与中医证候、临床病理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IGA肾病的临床概况
        1.1.1 发病概况
        1.1.2 病因及发病机制
        1.1.3 病理特点
        1.1.4 临床特征
        1.1.5 西医治疗
        1.1.6 IgA肾病预后
    1.2 IGAN的中医学文献回顾
        1.2.1 中医病因病机
        1.2.2 辨证论治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1 临床资料收集
        2.1.2 研究方法
    2.2 数据管理及统计分析
        2.2.1 数据库管理
        2.2.2 统计学方法
    2.3 研究结果
        2.3.1 一般资料
        2.3.2 临床特征结果
        2.3.3 病理M、E、S、T改变情况
        2.3.4 不同性别之间的临床特征、生化指标比较
        2.3.5 不同性别之间的肾脏病理M、E、S、T改变情况
        2.3.6 不同年龄之间的临床特征、生化指标比较
        2.3.7 不同年龄之间的肾脏病理M、E、S、T改变情况
        2.3.8 IgAN患者合并高尿酸血症与临床特征、生化指标的关系
        2.3.9 IgAN患者合并高尿酸血症的肾脏病理M、E、S、T改变情况
        2.3.10 IgAN患者尿蛋白程度与临床特征、生化指标的关系
        2.3.11 IgAN患者不同尿蛋白程度的肾脏病理M、E、S、T改变情况
        2.3.12 IgAN患者尿蛋白程度logistic回归分析
        2.3.13 IgAN患者合并高血压与临床特征、生化指标的关系
        2.3.14 IgAN患者合并高血压的肾脏病理M、E、S、T改变情况
        2.3.15 IgAN患者合并高血压logistic回归分析
        2.3.16 IgAN患者肾功能水平与临床特征、生化指标的关系
        2.3.17 IgAN患者肾功能水平与肾脏病理M、E、S、T改变情况比较
        2.3.18 IgAN患者肾功能不全logistic回归分析
        2.3.19 IgAN患者年龄与中医本虚证型比较
        2.3.20 IgAN患者本虚证与临床特征、生化指标的关系
        2.3.21 IgAN患者肾脏病理M、E、S、T改变情况与中医本虚证型比较
        2.3.22 IgAN患者不同尿蛋白程度与中医本虚证型比较
        2.3.23 IgAN患者标实证与临床特征、生化指标的关系
        2.3.24 IgAN患者肾脏病理M、E、S、T改变情况与中医标实证型比较
        2.3.25 IgAN患者不同尿蛋白程度与中医标实证型比较
    2.4 讨论
        2.4.1 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2.4.2 存在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9)IgA肾病呈单纯性血尿和/或轻度蛋白尿的病理特点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肾活检时的临床及病理特点
    2.2 血清肌酐水平超过基线值50%或进入ESRD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点
    2.3 达到和未完全缓解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点
    2.4 患者未获得临床完全缓解的危险因素分析
3 讨论

(10)“伏邪理论”在李侠教授治疗IgA肾病中的体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IgA肾病的西医学研究进展
        1 概述
        2 发病机制及影响因素
        3 病理表现
        4 临床表现
        5 诊断的理化依据
        6 影响预后的因素
        7 治疗
        8 小结
    综述二 IgA肾病的中医学研究进展
        1 辨病概述
        2 病因病机
        3 辨证及治疗原则
        4 其他治疗研究进展
        5 小结
    综述三 关于"伏邪理论"研究进展
        1 定义
        2 源流
        3 成因
        4 病位及传变
        5 证候特点
        6 性质及表现
        7 治疗规律
        8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经验总结
    前言
    1 诊治特点
    2 关于治疗原则的认识
    3 辨证论治
    4 小结
第三部分 临床观察研究
    研究目的和技术方案
    1 临床资料
    2 诊断标准
    3 病例收集要点
    4 疗效评价
    5 观察用药
    6 方法
    7 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
    8 结果
    9 安全性评定
第四部分 讨论
第五部分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IgA肾病呈单纯血尿和(或)轻度蛋白尿临床病理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伴IgM沉积IgA肾病临床、病理及中医证候特征研究[D]. 王琨.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2]基于医案分析的吕仁和教授治疗IgA肾病经验初探[D]. 石晓琪.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少量蛋白尿型IgA肾病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及低剂量糖皮质激素联合ARB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D]. 石玉珍.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0(11)
  • [4]局灶/增生硬化性IgA肾病的临床病理与预后研究[D]. 徐贤琦.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5]血尿为主的IgA肾病本虚证与临床、病理的相关性研究[D]. 涂小雨.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6]单纯血尿和/或轻度蛋白尿IgA肾病临床病理分析[J]. 何玲艳,曹霞,杨淡昳,卓慧,彭笑菲,贺理宇,刘虹,彭佑铭.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9(06)
  • [7]江西地区儿童原发性IgA肾病临床病理特征回顾性分析[D]. 陶珊珊. 南昌大学, 2019(01)
  • [8]365例IgA肾病的蛋白尿程度与中医证候、临床病理相关性研究[D]. 彭利珊.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9]IgA肾病呈单纯性血尿和/或轻度蛋白尿的病理特点及预后分析[J]. 王蔚,李贵森,邹玉蓉,张萍,汪伟,王莉.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7(06)
  • [10]“伏邪理论”在李侠教授治疗IgA肾病中的体现[D]. 杨恺瑞.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8)

标签:;  ;  ;  ;  ;  

IgA肾病单纯血尿和/或轻度蛋白尿的临床病理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