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2年四、六级“写作解题策略”(论文文献综述)
石琬琦[1](2021)在《新HSK六级语病题的反拨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杨逸云(NOVYTSKA POLINA)[2](2021)在《乌克兰汉语学习者HSK6级阅读部分应试技巧及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一名乌克兰留学生,在中国留学的六年间,使我感受到了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在各领域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汉语也被各国特别重视。十年前中国国家汉办推出了“新汉语水平考试”的准则,自此汉语水平考试的国内外相关研究也日益丰富起来。这种对汉语需求高涨的趋势在乌克兰也有明显的反应,HSK考点在乌克兰境内也从之前的只在哈尔科夫国立大学进行考试逐渐延伸开来,开始在其他学校设立考点。HSK六级是汉语水平考试最高级别,其中阅读部分是整个试卷答题时间最长的一部分,也是乌克兰应试者都觉得很难的部分,因此,我们将以HSK6级阅读部分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相关研究。我们首先针对阅读部分的四种题型提出每种题型的应试技巧,之后试图通过调查问卷分析乌克兰汉语学习者对HSK六级阅读部分的学习现状,总结他们在HSK6级阅读部分中存在的问题,最后为汉语学习者和教师提供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及教学能力的方案,并就教材的编写提出意见,为日后的考生备考和教师辅导提供帮助。
刘儒孟[3](2021)在《HSK六级试题阅读理解短文的词汇研究》文中认为新汉语水平考试(新HSK)是测试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一项重要考试,目前这项测试的最高等级是六级。新HSK六级考试中阅读理解所占题量比例较高。阅读短文的题量大、字数多,使用词语情况也比较复杂,阅读短文的词汇情况反映考题质量,影响学生的理解、答题甚至词汇学习。本文收集了近年来新HSK六级真题的43篇阅读短文试题,共有17949词次,4485个词种,包括词4271个,固定短语214个。通过计算累计频率,分成绝对高频、相对高频、中频和低频四个频段,绝对高频和相对高频中都有一部分是表述阅读短文话题的词语,低频中比较典型的是成语。本文将短文词汇与2015版新HSK词汇大纲对照,将阅读短文词汇分为纲内词语1745个和纲外词语2740个。纲内词语数量占少数,但累计覆盖率将近75%,仍然是短文词汇的主要内容。短文词汇使用的大纲词汇比例随大纲级别降低,即使用一级词汇多,六级词汇少,是基础词汇使用更频繁更多的正常表现,纲内词中还有不少兼类词超出了大纲标注的词性,不过词义上大多与大纲词汇关联密切。纲外词语数量较多,但是使用次数不多,因此并不会给短文理解带来太大的负担。我们将纲外词语进行了细致地划分,发现其中包含的一些专业术语和历史词语,常常是短文话题,真正令考生感到陌生的是构成语素并未见于大纲词汇的42个词。为了解学生对六级阅读理解短文词汇难度的感受,本文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对留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调查,留学生普遍认为六级阅读短文有难度,超过一半的人归因于词汇较难,还有一些人归因于内容难和时间不够,而“内容难”很大程度上与对词汇的不够熟悉有一定的关联,因为“内容”即意义,更多是由词语负载的。基于以上的分析和调研,我们总结了新HSK六级阅读短文在命题用词方面以及留学生作答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分别为新HSK六级试卷阅读短文命题和考生词汇积累学习提出建议。
朱雯瑛[4](2020)在《毛泽东着作的日译及其在日本的传播(1949-1978)》文中研究指明作为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作为中国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引导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超越时空的界限,影响整个世界。毛泽东思想的载体——毛泽东着作自诞生之日起,便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编译局、外文局等单位以多语种对外翻译出版毛泽东着作,为毛泽东思想的海外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日本是翻译毛泽东着作最多的国家,其翻译活动值得重视。中日两国译者大量翻译毛泽东着作,将毛泽东思想、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介绍给日本人民。在极其复杂的历史背景中,通过译本承载的毛泽东着作成功地实现传播目的,在日本社会产生了极大影响。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七八年是“毛泽东着作出版的鼎盛时期,也是毛泽东着作广泛传播的时期”,聚焦该时期更有利于把握毛泽东着作的翻译及传播情况,因此,本研究立足于文化学派的翻译理论,结合语言学派理论与传播学理论,对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到一九七八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期间毛泽东着作的日译及其在日本的传播进行考察。本研究首先对一九四九年到一九七八年间毛泽东着作的日译本进行整理、汇总、量化,联系社会历史语境,析出其特点。然后,结合《毛泽东选集》日译活动的实际,对赞助人进行考察,认为中日双方翻译活动中存在一个相互结合的由中方主导的赞助人系统。赞助人系统通过政策(计划)从翻译出版计划、翻译选材、翻译标准、译者选定、受众设定等方面规范翻译活动,通过对翻译过程的设定规范译中行为,通过对海外翻译的“赞助”,影响赞助人系统内的海外翻译。赞助人与意识形态之间形成合力,共同影响翻译传播活动,有着积极的作用。此外,还对参与毛泽东着作日译活动的中日两国译者群体进行了系统的考察,让一直处于“隐身”状态的中方译者“显身”,认为译者的“显身”与“隐身”与政治、社会背景等相关,亦与译者的多重身份相关。同时,从主体间性的角度,探讨译者主体性,通过分析翻译活动中主体间的关系,明晰毛泽东着作日译译者在翻译活动作为个体与社会之间的联系。进而从宏观研究移至微观研究,通过多译本对比,对集体翻译的典范《毛泽东选集》的译本生成进行历时性梳理,明确文本外因素对各译本制作的影响,通过实例分析不同译本翻译策略及其流变,以及补偿性翻译手段在译本中的作用。并对单篇着作及复译的代表《矛盾论》进行翻译策略等方面的历时与共时的考察,关注复译竞争机制对译本的影响,通过实例分析毛泽东着作中的典故翻译策略。最后,结合传播学理论,考察毛泽东着作日译在日本的传播及接受,认为译本传播的成功,受到原文魅力、译本质量、“赞助人”系统的积极作用、受众的积极参与行为、多元传播者带来的多元传播渠道等的影响。本研究运用第一手资料,结合实地考察,首次客观呈现了新中国成立后三十年间毛泽东着作日译活动的全貌以及译本在日本的传播情况,并从文本内外两个角度对日译活动及译本进行全面考察,析出毛泽东着作日译与在日传播的特点。毛泽东着作的大量日译及其在日本有效且广泛的传播是在复杂社会历史背景中完成的,本研究对其特点与经验进行了总结,期待能为中央文献的翻译与传播、中国理论、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予以启示,对后续的党和国家领导人着作翻译研究、中央文献翻译史研究予以参考,能从理论与实践层面服务于国家的对外传播战略。
魏田田[5](2020)在《基于语篇连贯理论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行动研究》文中认为《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明确指出,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在毕业前应该达到阅读技能的基本目标,在掌握文章体裁、阅读技巧,读懂英文报刊、专业资料等方面具备相应的能力。然而,根据大学英语教学现状来看,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存在语法为纲、词汇为要、忽视篇章整体连贯性等问题。鉴于此,笔者对实习期间教授的班级学生进行了阅读水平测试,基于语篇连贯理论为指导,开展了提高学生英语阅读水平的两轮行动研究。本次行动研究主要探讨以下三个问题:(1)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在大学英语阅读过程中运用语篇连贯理论的现状如何?(2)大学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运用语篇连贯理论的程度与学生英语阅读能力是否相关?(3)大学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运用语篇连贯理论是否能够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在哪些方面有提升?行动研究结束后,分别对前后两次问卷调查、前后两次阅读测试成绩、平时阅读练习成绩、前后问卷与前后阅读成绩的相关性等定量数据以及访谈、阅读合约等定性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学生在英语阅读过程中运用语篇连贯的属于中等频率,在文化语境、情景语境、心理认知、结构衔接、非结构衔接五个方面的运用程度均处于中频使用水平,其中文化语境的关注度最低。(2)大学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运用语篇连贯理论的程度与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呈显着正相关关系。前测阅读情况调查问卷与学生前测阅读成绩之间和后测阅读情况调查问卷与学生后测阅读成绩之间均呈现显着相关关系。(3)大学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运用语篇连贯理论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研究后测成绩显着高于前测成绩,研究过程中的六次平时阅读测试成绩呈递增趋势,经过三次访谈的内容可以看出学生的阅读习惯的养成、阅读技巧的掌握、阅读方法的改进都有了很大的进步。通过本次行动研究的实施,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大学英语教师应该适应教育发展的需求,转变英语阅读教学观念,加强对学生的语篇指导;培养学生衔接手段的使用,掌握各类语篇的内在规律;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体裁,把握语篇的宏观框架;促进学生深入体会文章语境,掌握阅读方法与技巧;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组织课外阅读活动,从而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徐成[6](2020)在《壬辰战争中的宣大将士相关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壬辰战争(1592—1598)是一场开始于明万历二十年(朝鲜宣祖二十五年,日本文禄元年,公元1592年)的涉及整个东北亚地区的国际性战争,不管在当时还是后世,都对整个东亚格局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在这场战争中,来自中国宣大地区的宣大将士积极地参与了援朝抗倭,尤其是日军第二次侵朝之时,宣大将士的表现尤为亮眼。既往对其东征援朝事迹的研究相对匮乏,存在可以突破之处。除此以外,宣大将士本身便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群体,他们深度参与了 16世纪后期的这场东亚大战争,研究宣大北兵援朝不仅是中国史的问题,也是东亚史的问题。本文利用正史、金石、谱牒、档案、方志、政书、文集、笔记等材料,佐以田野调查,梳理了两次入援的宣大北兵将领的概况,重点分析了主要参战将领的生平行历,将其历史形象修复出一个相对清晰的轮廓。并且,重点研究了宣大将士在援朝抗倭战争中具体参与过的战争事迹,如平壤开城之捷、碧蹄馆战役、稷山之战、蔚山之战、第二次蔚山之战、泗川之战,以往针对这些战史,学界已有不少成果积累,但是以往研究存在如下问题:由于各方偏重不一,中国学者未尝仔细利用日方史料,日韩学者对明朝史料使用又不尽然充分,对于许多问题莫衷一是。本文综合利用明朝、朝鲜、日本方面的各类史料,尤其是回归一手史料(primary sources),尝试厘清这些战争以及宣大将士的作战情况的相关问题。宣大将士驻扎朝鲜期间,与朝鲜当地的中央与地方官员、部队、民众也有着交往互动,对朝鲜社会也有着深远的影响,而后世朝鲜官方对其亦有一定程度的纪念,并且宣大将士的后裔中有一部分在明清易代后迁居朝鲜,本文尝试分析其后裔在朝鲜的境遇,并与辽东将领李氏后代或其他籍贯将领东迁朝鲜的后代进行对比,分析其待遇差异与成因。而且,宣大北兵将领后裔在国内亦有存留,在其原乡亦繁衍绵瓞,但其与朝鲜的同宗血脉在针对东援祖先的文化与记忆上已发生截然相异的变化。本文比较中朝两国宣大将士后裔之不同,并分析了其成因。由此本文进一步研究了中朝两国历史记忆中的宣大将士,并发现宣大将士的形象在战后的朝鲜半岛和中国都逐渐归于落寞。在朝鲜半岛而言,这固然与辽兵、南兵第一次来援有“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有关系,但更与朝鲜王朝官方在战后对战争文化的回溯与建构的过程中对辽兵和南兵相对更加重视有关。而在中国的宣大将士子孙,由于明清易代,清朝官方对于万历抗倭援朝一事整体持否定态度,卫所的裁撤罢改与卫所制度的逐渐解体也使宣大将门失去了赖以维存的根本土壤,其抗倭援朝之功绩亦逐渐泯灭。最终造成了不管是中国还是朝鲜,都逐渐遗忘其援朝的来龙去脉。
高赟[7](2020)在《北周文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北周文学为研究对象,旨在整体、系统论述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北周文学,还原一个接近历史真实的北周文学,呈现一个清晰的北周文坛,显示北周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文学价值,改变人们对北周文学的认识。北周文学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南北文学快速、密切大融合的成果,在中国文学发展中起着枢纽作用。北周文学因时代、地域、民族、文学演进规律呈现独特的阶段性文学特点。全文除绪论、结论、附录外,分上下编,共八章。上编五章整体、系统论述北周文学的繁荣、文学成果、文学特点,展现它的枢纽作用。下编三章重点研究北周文学独特的、最重要的作家。上编第一章宏观整体鸟瞰北周文学,从北周文学家、北周文学作品、北周文学活动三个方面论证北周文学的繁荣。第二章重点研究对当时和后世影响较大的周文帝宇文泰发起的西魏文体文风改革,论述西魏时期文学作品和西魏对北周文学的贡献。第三章从北周时期政治、文化、社会环境和北周文学的关系论述北周时期的政治、文化、社会环境与北周文学的繁荣密切相关,起着促进作用。北周文、明、武三帝收集和整理中原典籍对华夏文化的绵延不断作出重大贡献。第四章通过北周时期两个文坛和民间文学的文学作品全面系统论述北周文学的繁荣、南北文学融合的文学成果、文学特色。第五章从出土西魏北周墓志视角考察这段时期墓志的演进和文学特点,从一个侧面反映北周文学的文学水平。下编第一章整体论述北周宇文氏文学作品,充分展现北周宇文氏对中国文学的贡献。第二章综合研究王褒及其文学作品。本文考证王褒生年是梁武帝天监十二年(513),卒年是周武帝建德五年(576)。梁宫体诗是一种新体诗,诗人运用这种诗体可以创作任何题材的诗歌。王褒是梁宫体诗的代表诗人。王褒北朝大部分五言诗歌反映他因羁旅异国的现实而引发内心深处的亡国之悲、羁旅之痛、思乡之切、生命之短的各种复杂的沉重心情,呈现“悲”“沉郁”的特色和风格。王褒以边塞乐府诗为代表的诗歌带有“建安风骨”的气息,但与“建安风骨”不同。王褒在创作乐府诗时很大程度上受到他创作宫体诗艺术技巧的影响。王褒五言八句、四句诗创作对唐律诗、绝句的形成作出不可忽视的贡献。王褒入北文章是中国南北朝后期南北文学相融合的成果。第三章综合研究庾信及其文学作品。本文考证庾信在北周任司水下大夫、弘农郡守、司宪中大夫、洛州刺史、司宗中大夫的任期和北周部分交游。庾信入北前十年心态复杂,最终由排斥到感恩、接受,再到主动亲和北周朝廷。庾信在入北前十年,或者说在入北的二十八年中,对故国的悲伤、对故国故土的思归和思念从没有停止过,贯穿始终。这种乡关之思以公元557年十月陈代梁为界显示出细微区别。之前是他对梁朝故国的思归与思念,之后是他对南方故土的思归与思念。《哀江南赋》作于公元557年十二月,主旨是哀梁朝。《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枯树赋》《小园赋》《伤心赋》《竹杖赋》《邛竹杖赋》展现庾信入北初期的生活经历和心态,极具文学价值。五言组诗《拟咏怀二十七首》《奉和永丰殿下言志十首》展现庾信诗歌的文学魅力。庾信在北周创作的宫体艳情诗是他在梁朝创作的宫体艳情诗的基础上有所变化,显出新特点。《燕歌行》在王褒、庾信、高适手中继承并改变,最终使乐府旧题《燕歌行》的传统内容真正变成以边塞为内容的边塞乐府诗。《杨柳歌》是乐府诗,作于庾信入北初期,主旨是自悲身世。庾信创作的宫廷雅乐歌辞反映北周对中原儒家文化的崇拜。《道士步虚词十首》是庾信对道教步虚词的改造,文人步虚词成为表达个人情感的乐府诗体裁。庾信五言八句、四句诗歌创作对唐律诗和绝句的形成作出很大贡献,他创作出一首五言绝句。庾信入北前期部分诗赋文创作呈现“建安风骨”的风貌。《拟连珠》最大可能作于公元557年十月至十二月间,主旨是念王室、悲身世,它的创新表现在三个方面。庾信墓碑传文、墓志铭传文、墓碑志铭辞都各具文学特色。庾信丧母是在西魏,丧母守孝时间是公元555至557年。庾信在北朝真正的隐居时期是公元554至563年。《移虏留使文》非庾信作品。
塔尼亚(BOLSHAKOVA TATIANA)[8](2020)在《俄罗斯汉语高考试题与新HSK试题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基于对俄罗斯高考汉语考试和HSK汉语考试的对比研究,以两种考试试题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两者的对比分析,从词汇、语法、具体试题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俄罗斯高考是俄罗斯中等教育机构内举行的考试。它既是俄罗斯中学的毕业考试,也是大学的入学考试。随着中国的发展和壮大,汉语在全球的学习者越来越多,为了促进汉语推广,汉语水平考试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改进。根据数据,学汉语的俄罗斯学生的数量不断地增长,为了促进汉语在俄罗斯的推广从2018年起汉语纳入俄罗斯高考其成了中国与俄罗斯的热点话题。通过一些俄罗斯国内研究,研究者发现了一些俄罗斯汉语高考的不足与可以改进的地方,可是目前为止俄罗斯汉语高考还未取得全面的研究。绪论部分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方法、理论基础及研究框架。第一章为研究综述。分别对关于俄罗斯汉语高考研究和关于中国HSK的研究进行简单的举例分析,进而对两者进行初步对比,对目前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第二章为俄罗斯汉语高考试题分析。对俄罗斯汉语高考试题进行考试简介和试题分析,只要通过词汇方面和语法方面分析说明。总结出俄罗斯高考汉语考试试题的特点和规律。第三章为新HSK试题分析。主要分析研究了新HSK试题分析,分别对新HSK4级试题,新HSK5级试题,新HSK6级试题,HSKK初级试题,HSKK中级试题,HSKK高级试题这六种试题,通过对几种试题中词汇方面和语法方面归纳了各自的试题特点,进而将新HSK考试的试题特点和规律进行对比分析并总结规律。第四章为俄罗斯汉语高考与新HSK的总体比较,通过语言能力指标对比、考试对象对比、考试结构对比三个方面的对比分析,从而总结出俄罗斯汉语高考与新HSK的总体比较。第五章为俄罗斯汉语高考试题与新HSK试题对比分析。通过对试题中听力部分、阅读部分、写作部分、口语部分的命题对比、时间分配、文本长度对比,词汇方面对比分析、语法方面对比分析得出的结论,系统总结了俄罗斯汉语高考试题与新HSK试题异同点。第六章为对俄罗斯汉语高考试题与新HSK试题的建议。根据前五章的试题的相关比较分析进而对教师方面和学生方面进行建议叙述。结语部分总结了俄罗斯汉语高考试题与新HSK试题异同与相同点,并提出了创新点及存在的研究不足。
尹宝欣[9](2019)在《新HSK六级阅读理解试题的功能项目分析与教学策略研究》文中指出本文把新HSK六级阅读试题和功能项目进行对比分析,并以此为基础,以求为考生提供备考的新经验,从而提高其新HSK的过级率。论文总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我们在确定选题缘起及研究对象后,介绍研究的价值与意义,并针对新HSK六级阅读题、功能项目、功能大纲、功能法几个方面进行文献调查,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启发。第二部分,我们分别介绍了功能项目和新HSK六级阅读题型。功能项目的介绍主要集中在功能项目大纲的选取上,新HSK方面的介绍主要集中在新HSK大纲的介绍以及新HSK六级阅读理解试题的特点、分类、测试目的以及测试意义上。第三部分,我们把功能项目和新HSK六级阅读试题进行对比分析。对比功能项目和新HSK六级阅读试题的匹配程度、阅读试题中语法的功能覆盖力、语篇题材的功能覆盖力。第四部分,我们把前几部分研究得出的结论应用于新HSK六级阅读试题中,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来给备考者提出建议。在微观的建议中,我们以真题为例,用功能项目来解题,实现了用功能项目来解题的想法。在论文的研究过程中,我们以新HSK六级阅读试题和功能项目自身的特点作为写作的切入点,以求通过对比的方式找出二者之间的关系,并将研究结果运用于新HSK六级阅读试题的解题之中。通过研究,我们已经实现了用功能项目进行解题的想法,为汉语考试的解题提供了新范例,更为功能项目和试题之间的结合提供了新范例。
王怡[10](2019)在《新HSK(六级)选句填空题型学习策略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新HSK六级阅读第三部分选句填空为研究对象,以市面上可以买到的全部真题——2010版、2012版、2014版、和2018版真题为材料进行考察。笔者使用归纳法和数据统计法将四十道真题进行分类,总结出考题中的重难点,使用访谈法对十名留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谈话并发放试题进行测试询问他们的做题思路,根据访谈内容和错误缘由提出学习策略和答题方法。最后使用个案跟踪法对其中的三名受试者个别进行辅导和二次问卷调查来检验以上提出的策略是否行之有效。本文共分为四部分。主要内容如下:(1)首先是绪论部分,介绍了本文选题缘由及意义,并从对新HSK考试、新HSK选句填空题、学习策略和答题策略的研究入手进行综述,总结出前人研究外的一些不足之处,以及介绍选句填空题型重要的理论基础——话语衔接,最后介绍研究对象、内容及方法。(2)第一章是对真题的分析。笔者收集到2010版、2012版、2014版、和2018版真题共20套,每套真题含选句填空两篇短文,共计40篇短文。然后将真题按题材,空格句所在段中位置,按空格句在整句话中的位置和衔接方式进行分类。按题材可分为科技说明类、社会心理类、中国文化类、名人轶事类和人生哲理类;按空格句所在段中的位置可分为段首总分题、段内逻辑题(显性逻辑题和隐性逻辑题)、段末分总题;按空格句在整句话中的位置可分为在句首、前后都有分句、在句尾和单独成句四种情况;按衔接方式可分为结构衔接、指称衔接、按语义范畴分类和词汇衔接。分类后进行简单介绍及举例说明。(3)第二章对留学生的学习情况展开研究。笔者以10名已经通过HSK五级的留学生为调查对象,从收集到的40道真题中抽取5道作为测试试题,在受试者做完全部试题之后询问他们的答题思路,统计答题情况,最后对于错误原因进行归类分析。(4)第三章为笔者对该题型提出的答题方法以及留学生在备考时的学习方法建议。并且对第一次进行测试的其中三名学生进行教学辅导实践,在学习一个月后再次发放试题,通过三名受试者前后两次测试结果的对比来检验提出的学习策略以及答题方法是否行之有效。本文旨在研究选句填空的学习策略和答题方法,弥补该题型在研究中的不足与空缺,帮助留学生学习并且顺利通过六级考试。同时,也希望能为对外汉语教师提供可借鉴的知识及经验,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教学工作。
二、2002年四、六级“写作解题策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2年四、六级“写作解题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2)乌克兰汉语学习者HSK6级阅读部分应试技巧及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方法 |
(一)文献审辨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统计分析法 |
四、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一)关于新HSK大纲、试题的多角度研究 |
(二)关于HSK阅读部分答题策略的研究 |
(三)关于HSK阅读部分教学策略的研究 |
(四)关于HSK阅读部分国别化的研究 |
第二章 HSK6 级阅读部分题型分析 |
一、“查找病句”部分题型分析 |
(一)题型综述 |
(二)病句类型 |
(三)试题分析 |
二、“选词填空”部分题型分析 |
(一)题型综述 |
(二)词语类型 |
(三)试题分析 |
三、“选句填空”部分题型分析 |
(一)题型综述 |
(二)语句衔接类型 |
(三)试题分析 |
四、“短文阅读”部分题型分析 |
(一)题型综述 |
(二)短文类型 |
(三)试题分析 |
第三章 乌克兰汉语学习者HSK6 级阅读部分答题情况调查 |
一、调查目的与调查对象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 |
二、调查设计与实施 |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 |
(二)问卷调查的实施 |
三、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
(一)基本信息的统计与分析 |
(二)试卷难易度的统计与分析 |
(三)考试时间的统计与分析 |
(四)学习情况的统计与分析 |
第四章 乌克兰汉语学习者HSK6 级阅读部分应试策略分析 |
一、HSK6 级阅读部分备考建议 |
(一)增加词汇量储备 |
(二)培养语言感觉 |
(三)调整备考心态 |
(四)加强真题训练 |
二、HSK6 级阅读部分答题技巧 |
(一)“查找病句”部分答题技巧 |
(二) “选词填空”部分答题技巧 |
(三)“选句填空”部分答题技巧 |
(四)“短文阅读”部分答题技巧 |
第五章 提高乌克兰汉语学习者HSK6 级阅读能力的教学策略分析 |
一、针对教师教学的策略 |
(一)丰富阅读教学手段 |
(二)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
(三)精讲词汇、语法等要素 |
(四)充分讲解答题技巧 |
二、针对教材编写的建议 |
(一)缩短文章篇幅,增加词汇释义内容 |
(二)力求练习与考试题型一致,加大题量 |
(三)补充资料,增加选文多样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HSK6级阅读部分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HSK六级试题阅读理解短文的词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综述 |
1.2.1 2015 版词汇大纲词汇研究 |
1.2.2 新HSK六级真题的词汇研究 |
1.2.3 新HSK六级真题阅读理解试题研究 |
1.2.4 对外汉语中词汇与阅读研究 |
1.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新HSK六级真题阅读短文词汇概貌 |
2.1 阅读短文词汇的词语构成 |
2.1.1 短文词汇中的词 |
2.1.2 短文词汇中的固定短语 |
2.2 阅读短文词汇的词频统计 |
2.2.1 阅读短文的绝对高频词 |
2.2.2 阅读短文的相对高频词语 |
2.2.3 阅读短文的中频词语 |
2.2.4 阅读短文的低频词语 |
2.3 小结 |
第三章 新HSK六级真题短文词汇与大纲词汇的对比分析 |
3.1 阅读短文中的纲内词语 |
3.1.1 纲内词语在一至六级词汇大纲中的分布 |
3.1.2 纲内词语在词汇扩展学习示例中的分布 |
3.2 纲外词语统计分析 |
3.2.1 纲外词语的构成 |
3.2.2 纲外词语与纲内词语的关联 |
3.3 小结 |
第四章 新HSK六级试卷阅读短文命题问题与建议 |
4.1 六级阅读短文命题用词问题 |
4.1.1 六级大纲词汇覆盖率低 |
4.1.2 纲外词语种类多 |
4.2 六级阅读短文命题改进建议 |
4.2.1 合理选择词汇 |
4.2.2 适当控制试题中纲外词语数量 |
4.2.3 编订常用的专有名词词表 |
4.3 小结 |
第五章 留学生六级阅读短文词汇学习和处理情况调查 |
5.1 关于短文阅读理解答题情况的调查 |
5.1.1 调查目的及对象 |
5.1.2 问卷设计与实施 |
5.2 留学生新HSK六级阅读短文学习情况调查 |
5.2.1 调查结果统计及分析 |
5.2.2 总结 |
5.3 留学生处理六级阅读短文真题词汇的调查 |
5.3.1 调查结果统计及分析 |
5.3.2 总结 |
5.4 小结 |
第六章 留学生六级阅读短文词汇障碍及解题建议 |
6.1 留学生在六级阅读短文中的词汇障碍 |
6.1.1 大纲词汇学习问题 |
6.1.2 词汇储备不足 |
6.2 新HSK六级阅读短文的解题建议 |
6.2.1 积累词汇 |
6.2.2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
6.3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HSK 六级阅读题——短文阅读的调查问卷 |
附录2 |
致谢 |
(4)毛泽东着作的日译及其在日本的传播(1949-1978)(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提起 |
1.2 文献综述 |
1.2.1 毛泽东着作翻译研究 |
1.2.2 毛泽东着作译本传播研究 |
1.3 理论框架 |
1.3.1 描述翻译研究理论 |
1.3.2 操纵学派理论 |
1.3.3 语言学派理论 |
1.3.4 传播学理论 |
1.4 研究内容、方法、意义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毛泽东着作日译概貌 |
2.1 中国译毛泽东着作 |
2.1.1 翻译出版趋势 |
2.1.2 翻译活动特点 |
2.2 日本译毛泽东着作 |
2.2.1 翻译出版趋势 |
2.2.2 翻译活动特点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毛泽东着作日译的“赞助人” |
3.1 赞助人的构成 |
3.1.1 赞助人的个体 |
3.1.2 赞助人系统 |
3.2 赞助人的行为 |
3.2.1 翻译活动的规范 |
3.2.2 翻译过程的设定 |
3.2.3 对海外翻译的赞助 |
3.3 赞助人的作用 |
3.3.1 赞助人与意识形态 |
3.3.2 赞助人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毛泽东着作日译的译者主体 |
4.1 翻译者群像 |
4.1.1 译者的“显身”与“隐身” |
4.1.2 译者的多重身份 |
4.2 主体间性 |
4.2.1 译者与原文作者 |
4.2.2 译者与读者 |
4.2.3 译者与译者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毛泽东着作日译的译本研究 |
5.1 集体翻译的典范——《毛泽东选集》 |
5.1.1 《毛泽东选集》的版本问题 |
5.1.2 《毛泽东选集》的翻译策略 |
5.1.3 《毛泽东选集》的译注问题 |
5.2 复译的代表——《矛盾论》 |
5.2.1 《矛盾论》的翻译之争 |
5.2.2 《矛盾论》中典故翻译的历时与共时研究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毛泽东着作日译本在日本的传播 |
6.1 毛泽东着作日译本的传播 |
6.1.1 译本发行 |
6.1.2 学习讲座 |
6.2 毛泽东着作日译本的接受 |
6.2.1 毛泽东思想研究 |
6.2.2 毛泽东思想研究结社 |
6.2.3 毛泽东着作传播中的“知”与“传”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7.1 研究回顾总结 |
7.1.1 毛泽东着作日译的译本研究(1949-1978) |
7.1.2 文本内外因素对翻译传播的影响 |
7.1.3 毛泽东着作日译与传播的影响 |
7.2 研究贡献及不足之处 |
7.2.1 本研究的贡献 |
7.2.2 本研究的不足 |
7.3 思考及展望 |
7.3.1 对本研究的思考 |
7.3.2 对今后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日本语要约 |
附录 Ⅰ 毛泽东着作日译本总汇(1949-1978) |
附录 Ⅱ 中共中央毛泽东选集出版委员会致日本毛泽东选集刊行会书简 |
附录 Ⅲ 毛泽东着作日译主要译者简介 |
附录 Ⅳ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译注表 |
附录 Ⅴ 《北京周报》中的《毛泽东选集》广告 |
附录 Ⅵ 《读卖新闻》刊登的三一书房旧译版《毛泽东选集》的广告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及获奖情况 |
(5)基于语篇连贯理论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的要求 |
1.1.2 学生发展现状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2.1 语域加衔接理论 |
2.2 宏观结构理论 |
2.3 心理框架理论 |
第三章 文献综述 |
3.1 概念界定 |
3.1.1 语篇 |
3.1.2 语篇连贯 |
3.1.3 行动研究 |
3.2 语篇连贯相关研究 |
3.3 语篇连贯理论与英语阅读教学相关研究 |
第四章 研究设计 |
4.1 研究问题 |
4.2 研究对象 |
4.3 研究工具 |
4.3.1 调查问卷 |
4.3.2 访谈提纲 |
4.3.3 测试卷 |
4.4 研究方法 |
4.5 研究过程 |
4.5.1 第一轮行动研究 |
4.5.2 第二轮行动研究 |
第五章 结果与讨论 |
5.1 前后问卷调查结果与讨论 |
5.2 前后测阅读成绩结果与讨论 |
5.3 阅读练习成绩结果与讨论 |
5.4 问卷与阅读成绩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5.5 访谈结果与讨论 |
5.5.1 研究前访谈 |
5.5.2 一轮行动研究后访谈 |
5.5.3 第二轮行动研究后访谈 |
5.6 阅读学习承诺书分析 |
第六章 结语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启示与建议 |
6.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调查问卷 |
附录B: 前后测阅读试题 |
附录C: 平时阅读练习 |
附录D: 访谈提纲 |
附录E: 大学英语阅读学习承诺书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6)壬辰战争中的宣大将士相关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的缘起与意义 |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一章 两次入援的宣大将士 |
第一节 “壬辰倭乱”中的宣大将士——周弘谟、任自强、高策、宋大斌诸将考 |
附: 史儒考 |
第二节 “丁酉倭乱”中的宣大将士 |
一 统帅与诸将领简况 |
二 闻名疆场“四鞑将”:解生、颇贵、摆赛、杨登山 |
附: 牛伯英、柴登科考 |
第三节 宣大将领的来源与族属探赜——兼谈明代的“蕃将”现象与特色 |
第二章 宣大将士援朝战史考析 |
第一节 宣大将士在壬辰战争中的表现与评价 |
一 “壬辰倭乱”中的宣大将士 |
二 “丁酉再乱”中的宣大将士 |
第二节 宣大将士作战的特点与成因简析 |
第三章 壬辰战后宣大将士后裔与历史记忆 |
第一节 战后留在朝鲜的宣大将士后裔及其文化传承问题 |
第二节 留居雁北与塞上的宣大将领家族个案分析 |
第三节 中朝两国历史记忆中的宣大将士形象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7)北周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北周文学时段界定 |
二 北周文学研究现状与综述 |
三 论文框架、内容、方法和解决的问题 |
上编 |
第一章 北周文学概况 |
第一节 北周文学家 |
一、北周文学家的构成 |
二、北周文学家的特点 |
第二节 北周文学作品 |
一、北周文学家文集的存佚 |
二、北周单篇文学作品的存佚 |
第三节 北周文学活动 |
一、北周文学活动的方式 |
二、北周文学活动的成果 |
第二章 北周文学的艰难发展——西魏时期文学研究 |
第一节 西魏时期社会状况 |
一、周文帝宇文泰西魏改革 |
二、西魏时期社会思潮 |
第二节 西魏时期文学政策——西魏文体文风改革 |
一、文体文风革新的倡导者 |
二、时代背景和改革起因 |
三、改革内容和终止原因 |
四、改革影响与评价 |
五、西魏文体文风改革与北周文学 |
第三节 西魏时期文学作品研究 |
一、实用的文章创作 |
二、托物言志的抒情小赋 |
第四节 西魏对北周文学的贡献 |
一、西魏为北周文学奠定稳定的政治环境 |
二、西魏实际掌权者周文帝宇文泰培养爱好文学的北周接班人 |
三、西魏时期文学特色影响北周文学 |
第三章 北周文学的发展空间——政治、文化、社会环境 |
第一节 北周时期文学的政治环境 |
一、北周前期政治特点:主相斗争 |
二、北周政治环境 |
三、北周政治环境与北周文学 |
第二节 北周时期文学的文化环境 |
一、古籍整理 |
二、露门学 |
三、通道观 |
第三节 北周时期文学的社会环境 |
一、北周统治思想儒教与北周文学 |
二、北周佛教的坎坷经历与北周文学 |
三、北周道教的兴盛与北周文学 |
第四章 繁荣的北周文坛——长安、江陵文坛 |
第一节 北周文学中心:长安文坛 |
一、北周本土文人文学作品研究 |
二、北周南朝文人文学作品研究 |
三、北周邺下文人文学作品研究 |
第二节 北周江陵后梁文坛 |
一、北周时期后梁萧氏政权 |
二、北周江陵后梁萧氏文学集团 |
第三节 北周民间文学研究 |
一、谣谚及其特点、价值 |
二、北周谣谚 |
第五章 西魏北周出土文献——墓志“文学”研究 |
第一节 出土西魏北周墓志概况 |
第二节 出土西魏墓志及其文学研究 |
第三节 出土北周墓志及其文学研究 |
下编 |
第一章 北周宇文氏文学作品研究 |
第一节 北周帝王文学作品研究 |
一、孝闵帝宇文觉 |
二、明帝宇文毓 |
三、武帝宇文邕 |
四、宣帝宇文赟 |
第二节 北周宇文皇族文学作品研究 |
一、周诸王 |
二、宇文护 |
第二章 王褒及其文学作品研究 |
第一节 王褒生平和仕历 |
一、王褒生卒年考 |
二、王褒生平和仕历 |
第二节 王褒诗歌研究 |
一、王褒五言诗 |
二、王褒乐府诗 |
三、王褒对唐律诗和绝句的贡献 |
第三节 王褒文研究 |
一、书 |
二、碑 |
三、其他文章 |
第三章 庾信及其文学作品研究 |
第一节 庾信平生最萧瑟——庾信生平和仕历研究 |
一、庾信梁朝重要仕历和事件 |
二、庾信北朝仕历 |
三、庾信北周交游考 |
四、小结 |
第二节 庾信北朝前期心态研究——入北前十年 |
一、第一阶段:公元 554 年 —— 平和、担忧、悲伤、思归、隐逸、旷达 |
二、第二阶段:公元 555 年至 557 年八月 —— 悲伤、自责、排斥、思归、隐逸、期待 |
三、第三阶段:公元 557 年九月至 560 年 —— 感恩、悲伤、反思、思归、隐逸 |
四、第四阶段:公元 561 年至 563 年 —— 接受、主动、悲伤、思归 |
五、小结 |
第三节 暮年诗赋动江关——庾信北朝诗赋研究 |
一、庾信北朝赋 |
二、庾信北朝诗歌 |
三、庾信入北前期诗赋“建安风骨”的再现 |
第四节 庾信北朝文研究 |
一、连珠 |
二、碑志 |
第五节 庾信及其文学作品相关问题考辨 |
一、庾信丧母守孝考 |
二、庾信北朝隐逸考 |
三、庾信部分诗文考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西魏北周史事、北周文学编年 |
附录二 北周文学作品编年简表 |
附录三 北周文学体裁与作品简表 |
附录四 出土西魏北周墓志文献简表 |
附录五 庾信部分五言诗平仄韵 |
后记 |
博士期间学术成果 |
(8)俄罗斯汉语高考试题与新HSK试题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框架和内容 |
第一章 研究综述 |
(一)关于俄罗斯汉语高考研究 |
(二)关于中国HSK的研究 |
(三)关于俄罗斯汉语高考与HSK的对比分析研究 |
第二章 俄罗斯汉语高考试题分析 |
第一节 考试简介 |
第二节 2019 年与2020 年汉语高考试题的变化 |
第三节 试题结构分析 |
(一)汉语高考结构与难度级别 |
(二)汉语高考在内容,技能类型的测试 |
(三)听力和阅读部分的所用文字的体裁与风格 |
(四)文本挑选要求 |
第四节 试题分析 |
第三章 新HSK试题分析 |
第一节 新HSK简介 |
第二节 新HSK4 级试题分析 |
(一)词汇方面 |
(二)语法方面 |
第三节 新HSK5 级试题分析 |
(一)词汇方面 |
(二)语法方面 |
第四节 新HSK6 级试题分析 |
(一)词汇方面 |
(二)语法方面 |
第五节 HSKK初级试题分析 |
(一)词汇方面 |
(二)语法方面 |
第六节 HSKK中级试题分析 |
(一)词汇方面 |
(二)语法方面 |
第七节 HSKK高级试题分析 |
(一)词汇方面 |
(二)语法方面 |
第四章 俄罗斯汉语高考与新HSK的总体比较 |
第一节 语言能力指标对比 |
第二节 考试对象对比 |
第三节 考试结构对比 |
第四节 小结 |
第五章 俄罗斯汉语高考试题与新HSK试题对比分析 |
第一节 听力部分 |
(一)题型对比 |
(二)命题对比 |
(三)时间分配、文本长度及语速对比 |
(四)词汇方面对比分析 |
(五)语法方面对比分析 |
第二节 阅读部分 |
(一)题型对比 |
(二)命题对比 |
(三)时间分配、文本长度对比 |
(四)词汇方面对比分析 |
(五)语法方面对比分析 |
第三节 写作部分 |
(一)题型对比 |
(二)命题对比 |
(三)时间分配、文本长度对比 |
(四)词汇方面对比分析 |
(五)语法方面对比分析 |
第四节 口语部分 |
(一)题型对比 |
(二)命题对比 |
(三)时间分配、文本长度对比 |
(四)词汇方面对比分析 |
(五)语法方面对比分析 |
第五节 小结 |
第六章 对俄罗斯汉语高考试题与新HSK试题的建议 |
第一节 对教师方面的建议 |
一、教学目标方面 |
二、教学内容方面 |
三、教学方法方面 |
第二节 对学生方面的建议 |
第三节 对俄罗斯汉语高考试题建议 |
结语 |
一、研究结论 |
二、创新点 |
三、不足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9)新HSK六级阅读理解试题的功能项目分析与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一) 功能法研究现状 |
(二) 《功能大纲》研究现状 |
(三) 功能项目研究现状 |
(四) 新HSK阅读的研究现状 |
(五) 研究现状小结 |
四、研究方法 |
(一) 文献阅读法 |
(二) 数据统计法 |
(三) 对比分析法 |
第二章 功能项目以及新HSK六级阅读题型的概述 |
一、功能项目大纲的选取以及功能项目的介绍 |
(一) 功能项目大纲的选取 |
(二) 功能项目的含义及分类 |
二、新HSK大纲介绍 |
(一) 新HSK大纲的性质、特点及作用 |
(二) 新HSK六级题型介绍 |
三、新HSK六级阅读理解题型的概述 |
(一) 阅读题型的特点 |
(二) 阅读题型的分类 |
(三) 阅读题型的测试目的与作用 |
第三章 功能项目与新HSK六级阅读试题的对比分析 |
一、语料的选择 |
二、新HSK六级阅读试题中的功能项目分析 |
(一) 功能项目在阅读试题中的数量及分布情况 |
(二) 功能项目与新HSK六级阅读试题的匹配度 |
三、新HSK六级阅读试题中的功能项目与语法的对比分析 |
(一) 功能与语法 |
(二) 阅读试题中语法项目与功能项目的对比情况 |
(三) 阅读试题中语法的功能覆盖力统计分析 |
四、新HSK六级阅读试题中的功能项目与语篇题材的对比分析 |
(一) 语篇题材的分类 |
(二) 阅读试题中语篇题材的功能项目分布说明及对比分析 |
(三) 阅读试题中语篇题材的功能覆盖率统计分析 |
第四章 新HSK六级阅读试题的教学策略研究 |
一、宏观教学策略 |
(一) 功能方面 |
(二) 备考方面 |
二、微观教学策略 |
(一) 培养学生对功能项目的敏感性 |
(二) 明确教学重点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新HSK(六级)选句填空题型学习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一章 新HSK六级选句填空真题分析 |
第一节 题材及题目的分类 |
一、按题材分类 |
二、按照空格句所在位置分类 |
三、按在句中的位置分类 |
四、按衔接手段分类 |
第二节 不同题材下的文章衔接方式的运用 |
第二章 抽样调查留学生答题情况 |
第一节 调查对象及相关情况 |
一、调查试题的选取 |
二、调查对象 |
三、调查方式 |
第二节 调查答题统计情况 |
一、科技说明类 |
二、中国文化类 |
三、社会心理类 |
四、名人轶事类 |
五、人生哲理类 |
第三节 错误原因分析 |
一、时间紧题量大 |
二、生词过多影响理解 |
三、以往的做题方法不适用于该题型 |
四、对中国文化了解较少 |
五、对关联词掌握不牢固 |
第三章 新HSK六级选句填空题学习策略 |
第一节 答题方法和学习策略建议 |
一、答题方法 |
二、学习策略 |
第二节 个别辅导 |
一、辅导对象 |
二、辅导过程 |
三、辅导结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2002年四、六级“写作解题策略”(论文参考文献)
- [1]新HSK六级语病题的反拨效应研究[D]. 石琬琦.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2]乌克兰汉语学习者HSK6级阅读部分应试技巧及教学策略研究[D]. 杨逸云(NOVYTSKA POLINA).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3]HSK六级试题阅读理解短文的词汇研究[D]. 刘儒孟. 河北大学, 2021(02)
- [4]毛泽东着作的日译及其在日本的传播(1949-1978)[D]. 朱雯瑛. 天津外国语大学, 2020(08)
- [5]基于语篇连贯理论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行动研究[D]. 魏田田. 淮北师范大学, 2020(12)
- [6]壬辰战争中的宣大将士相关问题研究[D]. 徐成. 山东大学, 2020(09)
- [7]北周文学研究[D]. 高赟.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1)
- [8]俄罗斯汉语高考试题与新HSK试题比较研究[D]. 塔尼亚(BOLSHAKOVA TATIANA).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7)
- [9]新HSK六级阅读理解试题的功能项目分析与教学策略研究[D]. 尹宝欣.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9(07)
- [10]新HSK(六级)选句填空题型学习策略研究[D]. 王怡. 河北师范大学, 2019(07)
标签:短文论文; 毛泽东选集论文; 大学英语六级考试论文; 翻译文学论文; 文学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