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 PR 沥青混合料提高沥青路面的整体抗车辙性能

使用 PR 沥青混合料提高沥青路面的整体抗车辙性能

一、采用PR沥青混合料提高沥青路面整体抗车辙能力(论文文献综述)

刘姿彤[1](2020)在《河西地区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车辙维修整治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车辙病害是常见的沥青路面主要病害之一,它的出现和形成直接影响沥青路面使用性能,降低沥青路面使用寿命,影响行车的舒适性和安全性,严重时可以导致重大交通事故。因此,有关车辙病害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众多专家和学者广泛关注的问题之一。但是,目前针对河西地区特有的高温、重载环境,现有研究对此地区车辙病害没有直接应用价值,处治措施欠佳,亟待进一步研究,故本文以甘肃省河西地区G30高速公路的案例为切入点,提出针对河西地区特殊环境切实、可靠的车辙病害养护技术措施。本文以甘肃省河西地区G30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车辙病害调查为契机,通过现场调查收集基础数据资料,分析河西地区高速公路在高温、重载环境条件下的沥青路面车辙病害的类型以及成因,针对性的得出应对不同原因产生的各种类型的车辙病害的养护处理措施,本着改善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路用性能的目的,为沥青路面的设计、养护施工提供参考性意见和建议。首先,基于甘肃省河西地区G30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病害调查,对该地区车辙病害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依据现有的车辙病害类型:磨耗型、失稳型、压密型,调查结果发现河西地区的车辙以失稳型、压密型车辙居多。其中,失稳型车辙病害路段占统计路段的56%;压密型车辙病害路段占统计路段的36%;磨耗型车辙病害路段占统计路段的8%,部分路段兼具失稳型车辙病害和压密型车辙病害,形成较为复杂的病害路段。其次,给出了车辙病害的处治措施方案。在总结甘肃省河西地区沥青路面车辙病害分类和成因分析的基础上,制定了针对不同车辙病害类型的处治措施方案,分析采用MS-4型微表处对磨耗型及压密型车辙进行维修处治,选用MS-4型微表处,MS-4型微表处混合料在车辙维修整治过程中表现出的性能要远远好于MS-3型微表处混合料的性能。利用密级配沥青稳定碎石进行失稳型车辙维修处治,上面层为5cm改性沥青AC-16,中面层为10cm改性沥青ATB-30,下面层为原路面。最后,通过MS-4型与MS-3型微表处车辙病害处治方法对比分析,并基于车辙模拟试验和马歇尔试验,对车辙病害养护评价指标进行了核查验证,结果表明,MS-4型微表处在严重车辙处治的很多方面都要优于MS-3型微表处。此外,以古永高速公路为项目依托,在车辙病害严重路段铺筑了试验路,并对其沥青路面使用性能进行了评价,各项指标结果显示MS-4型微表处处治河西地区高温、重载条件下的磨耗型及压密型车辙,具有突出优势。按照相同的研究思路,对密级配沥青稳定碎石也进行了试验段铺设,最后对路面平整度、车辙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在经历一个高温季节后,经过密级配沥青稳定碎石处治的试验路面仍处于较好的服务状态,达到了预期的要求,从而再次验证了处治方案的合理性和正确性。

王少永[2](2021)在《高模量剂改性沥青及其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的迅猛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也同步发展,而道路作为交通运输行业的动脉,也被提出了更多要求。沥青作为一种优质的道路材料也越来越广泛地被使用到路面的铺筑中,沥青路面也成为最主要的路面。但随着沥青在公路中的广泛使用,由于温度变化、雨雪、超载重载等原因,许多问题也日益凸显,开裂、车辙、剥落等病害现象层出不穷,严重影响了道路的正常使用,造成生命财产损失。为了满足对道路服务水平的需求,各式各样的新材料出现,高模量剂就是其中一种。高模量剂作为一种沥青改性剂,具有高抗拉断能力、高流动性、高模量等特点,是一种优质的沥青改性剂。本文通过在沥青中添加PR、保利和海川三种高模量剂制成高模量改性沥青,再通过试验研究高模量改性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在高模量剂掺量为3%、6%、9%的情况下制备了九种高模量剂改性沥青,研究了高模量剂改性沥青的基本性能,软化点有较大提高,针入度随着高模量剂掺量的增加而减小,延度则大大降低;(2)研究了九种高模量剂改性沥青的高温流变性能和多应力蠕变恢复性能,结果表明在添加了高模量剂后沥青的高温流变性能和多应力蠕变恢复性能大大提高,并根据高温性能确定三种高模量剂的最佳掺量分别为9%、3%和6%;(3)在三种高模量剂最佳掺量下进行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试验,确定混合料级配和最佳油石比;(4)系统研究高模量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通过沥青混合料裂缝扩展性能试验评价了沥青混合料在开裂后抵抗裂缝继续扩展的能力。实验结果表明高模量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抗水损害能力和动态模量有明显提升,低温抗裂性能基本不变,而裂缝扩展性能也有一定提高。通过本文的研究,对高模量改性沥青及其混合料的性能有了更深的认识,为高模量剂的使用和推广提供试验和数据依据,也为高温重载路面设计提供支持。

徐希忠[3](2020)在《全厚式高模量沥青路面结构与材料设计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经济与社会快速发展,交通运输结构呈现新的特点,道路交通荷载与交通流量与日俱增,使得高速公路早期损坏日趋严重,道路服役性能急剧下降,频繁的养护、改建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给交通带来极大不便。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全厚式沥青路面结构是解决现有沥青路面早期损坏的一种有效途径,然而,随着重载、渠化交通的快速增多,全厚式沥青路面也表现出整体强度不足,易产生结构性变形等缺陷,将高模量沥青混合料与全厚式沥青路面结构有机结合,既可满足结构强度的要求,又可同时发挥高模量沥青混合料与全厚式沥青路面的双重优势。基于此,本文在充分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文献调研、室内试验、理论分析等技术手段,遵循“材料性能分析-设计参数确定-力学响应计算-路面结构设计-现场应用验证”的研究主线,首先基于室内试验,设计了符合法国标准性能要求的高模量沥青混合料,分析了其路用性能;其次,采用法国两点弯曲试验机和简单性能试验机SPT,对EME-14(连续和间断)、EME-20三种高模量沥青混合料进行了室内动态模量试验,采用两点弯曲试验测试了高模量沥青混合料的疲劳性能,构建了高模量沥青混合混合料的动态模量主曲线和疲劳曲线;再次,采用法国路面设计软件LCPC Alize中力学计算模块,进行了路面结构力学响应及性能分析;然后,初步构建了全厚式高模量沥青路面设计框架,结合课题试验路,给出了具体设计实例,最后,采用净现值和全寿命周期分析方法,进行了全厚式高模量沥青路面经济效益分析。论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参考国内外相关资料,梳理了法国高模量沥青混合料设计方法和体系,结合我国工程实际,设计了满足法国性能标准要求的高模量沥青混合料,分析了其路用性能,对比了与常规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的差异,结果表明:高模量沥青混合料在路用性能方面除了低温性能较常规沥青混合料差以外,高温稳定性和水稳定性均优于常规沥青混合料。(2)采用两点弯曲试验仪2PT,测试了不同温度、频率下高模量沥青混合料复数模量、存储模量、损失模量及相位角,利用SPT试验机,测试了高模量沥青混合料不同温度、频率下的动态模量和相位角,绘制了主曲线;对比了高模量沥青混合料与常规沥青混合料力学性能的差异及不同测试方法动态模量的数值差别,分析了原因。利用两点疲劳试验机,测试了高模量沥青混合料的疲劳性能,分析了不同应变条件下劲度模量衰变规律,绘制了高模量沥青混合料疲劳曲线,获取了路面结构设计参数。结果表明:高模量沥青混合料动态模量随温度和频率的变化规律与常规沥青混合料相似,只是在数值上较大;由于受力机制不同,梯形梁两点弯曲动态模量要比单轴压缩模量小;在疲劳试验中,高模量沥青混合料劲度模量衰变大致分为三个阶段,EME-14-连续级配沥青混凝土疲劳斜率曲线斜率最小。(3)基于法国沥青路面结构设计软件LCPC Alize中力学计算版块中的特殊荷载模块,分析了高模量沥青混合料用于不同层位的力学响应,以响应改变率为评价指标,确定了高模量沥青混合料用于全厚式沥青路面的合理层位,采用正交试验,分析了不同层位模量对力学响应的影响,提出实现耐久性沥青路面的建议,探讨了层间结合状态、温度场对全厚式高模量沥青路面力学响应的影响,并对不同路面结构进行了性能及疲劳寿命分析,结果表明:从理论计算角度来讲,高模量沥青混凝土层位于下面层和底基层最为合理,可通过提升土基品质,采用高模量沥青混合料及富油疲劳层实现耐久性沥青路面;温度场、层间结合状态对路面性能影响显着,在设计时应当予以考虑;从理论分析角度来说,全厚式高模量沥青路面抗车辙性能最好,疲劳寿命最高。(4)基于全厚式高模量沥青路面力学响应分析结论,结合国内外柔性基层沥青路面调研分析结果,初步构建了全厚式高模量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框架,给出了设计指标和步骤,依托工程实例,采用现场轴载谱测试结果获取的交通参数,进行了全厚式高模量沥青路面结构设计,并采用法国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方法进行了验证分析。(5)采用全寿命周期分析方法,以总造价、养护费用、用户费用等综合评价指标,构建全寿命周期费用评价模型,对比分析全厚式高模量沥青路面与半刚性路面及全厚式普通路面的全寿命周期经济效益,从经济角度评价了全厚式高模量沥青路面的结构优越性,结果表明:全厚式高模量沥青路面具有最佳的经济效益。

郑少鹏[4](2020)在《超薄丁苯胶乳聚合物水泥混凝土罩面材料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论文以研发聚合物水泥混凝土罩面材料为主线,从配制适宜的丁苯胶乳聚合物入手,分析了丁苯胶乳在水泥基材料中的适用性,揭示了丁苯胶乳水在泥砂浆内部的作用机理。进一步研究了丁苯胶乳砂浆的流变特性,建立了丁苯胶乳砂浆的流变模型及流变方程,揭示了丁苯胶乳对砂浆粘弹性能的作用机理。研究证实了丁苯胶乳对砂浆孔结构分布、弹性恢复性能、力学性能及耐磨性能具有较好的改善效果。在新材料开发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丁苯胶乳对砂浆性能的改善作用,基于浆体与骨料两相材料理论,开发了性能良好的丁苯胶乳混凝土罩面材料,揭示了丁苯胶乳在高频振捣、低水灰比、复掺纤维耦合环境下的成膜特性及作用机理,指出在低水灰比条件下丁苯胶乳对混凝土性能的增强原理,利用高频振捣时气、液、固三相时变驱动规律有效避免了丁苯胶乳对混凝土强度的降低效应。纤维复合使用起到了网络搭接作用,增强了丁苯胶乳在混凝土内部的成膜结构,对混凝土力学性能、路用性能均有显着地提高。考虑混凝土罩面层与沥青层的组合效应,进一步研究层间结合技术,基于丁苯胶乳对水泥浆体粘弹性的改善作用,提出了粘附性与嵌锁锚固相结合的理论模型,利用层间结合料与层间接触面处理技术进一步加强了层间结合性能,揭示了不同层间结合状态混凝土罩面层与沥青层整体抗变形规律及动态疲劳特性。研究发现丁苯胶乳净浆粘结料与层间接触面桩式加固复合作用,有效提高丁苯胶乳混凝土罩面层与沥青层层间结合性能和整体变形性能,并改善了其疲劳变形性能和耐久性能。鉴于丁苯胶乳混凝土罩面用于表面层的使用功能,利用丁苯胶乳对水泥基材料粘附性及弹性增强效应,研发了高抗滑、耐磨、低噪音混凝土表面功能层材料,揭示了其构造深度和抗滑耐磨性能的形成原理。研究指出水泥浆体与骨料体积比控制在1:2,其中浆体材料复掺丁苯胶乳和纤维材料,其抗滑、耐磨性能及降噪效果最佳。进一步分析了表面功能层骨料分布特性,建立了骨料比例、骨料比例标准差及构造深度三个维度与抗滑值之间的定量关系式,从理论上分析了路面抗滑性能形成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理。综上,论文围绕超薄聚合物改性水泥混凝土罩面材料及性能进行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研究了丁苯胶乳对砂浆及混凝土性能的影响规律,改善了混凝土罩面层与沥青层层间结合性能,提高了丁苯胶乳混凝土罩面表面使用功能,提升了超薄聚合物水泥混凝土罩面的综合性能。

杨田田[5](2020)在《玄武岩纤维沥青胶浆粘弹特性及其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大力推行生态化长寿命路面建设之际,玄武岩纤维作为一种绿色环保的高性能矿物纤维,组成成分与集料区别甚微,只是存在形式不同,其与沥青材料结合具有优越的可行性。沥青胶浆粘弹特性是决定沥青路面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研究玄武岩纤维沥青胶浆及其混合料路用性能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对比研究了四种纤维基本性能,分析了玄武岩纤维的优越性。通过正交试验测试了玄武岩纤维沥青胶浆高低温性能指标,评价了粉胶比、纤维掺量、纤维长度等三个因素对玄武岩纤维沥青胶浆高低温流变性能的影响规律,采用临界温度THS、粘温指数VTS、CAM模型粘弹参数、零剪切粘度ZSV、Burger模型四参数和基于LAS试验的简化黏弹性连续介质损伤(S-VECD)模型,评价了玄武岩纤维沥青胶浆的感温性和高温抗车辙性,低温蠕变能力以及中温疲劳性能,并通过SEM微观试验揭示了玄武岩纤维对沥青胶浆的作用机理。基于响应曲面法的BBD设计进行了玄武岩纤维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优化,研究了纤维掺量及长度对玄武岩纤维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的影响规律,同时验证了两组优化配比下玄武岩纤维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通过社会经济效益分析,阐述了玄武岩纤维沥青混合料的社会效益和应用价值。

高语[6](2020)在《季冻区高模量剂—SBR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耐久性研究》文中指出高模量外掺剂是为改善沥青路面高温稳定性广泛使用的一种改性材料,但由于单一改性高模量沥青混合料的模量较高,低温环境下路面容易产生裂缝;而SBR改性剂的加入有利于提高沥青路面低温抗裂性。因此,本文针对季冻区气候特征,提出将高模量剂与SBR改性剂相结合,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对高模量剂-SBR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展开耐久性研究。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对试验所用原材料的技术性能指标进行了检测,基于AC-13矿料级配,选用国产路宝、法国PRM及德国Duroflex三种高模量剂分别与SBR复配制成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通过静态模量试验和单轴压缩动态模量试验,研究了不同改性沥青混合料静态模量和动态模量的变化规律及相关性;根据时温等效原理建立不同改性沥青混合料的动态模量主曲线,对比分析其在全频域范围内的力学特性,研究表明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高低温性能均有明显提升,其中掺加路宝高模量剂的改性效果最好。其次,根据不同沥青混合料力学参数的研究结果,基于响应面法中的中心组合设计方法,以路宝高模量剂掺量和SBR掺量为影响因素,以动稳定度、抗弯拉强度、临界弯拉应变、冻融劈裂强度比和浸水残留稳定度为响应指标,建立响应曲面模型,根据指标约束条件和性能要求,得到路宝高模量剂的最佳掺量为0.44%(占沥青混合料质量),SBR最佳掺量为3.52%(占沥青质量),并通过实测试验来验证模型预测值,结果表明响应曲面法能够较好的拟合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的响应指标。最后,根据动态模量试验测试结果,利用COMSOL软件,研究路面在温度-荷载共同作用下沥青路面的蠕变特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水-温度-荷载综合作用下表面层的不同模量和渗透率对沥青路面孔隙水压力、竖向应力和水平应力的影响。综上所述,本文研究对季冻区高模量剂-SBR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推广应用和提高沥青路面的耐久性具有重要意义。

张强[7](2020)在《沥青路面车辙横向变形的监测与评价研究》文中认为沥青路面是我国高等级公路最主要的路面结构形式,但是由于沥青混凝土与生俱来的温度敏感性,以及夏季气温的节节攀升,车辙已成为沥青路面病害最重要的破坏形式之一。目前车辙检测以采用定期检测方式为主,常由于车辙发展信息获得不及时耽误最佳养护时机。对于车辙的实时监测、评价等也成为研究人员的重点研究方向。为解决该难题,本文采用光纤光栅传感器监测技术,结合有限元方法,对车辙横向变形发展规律及其评价方法进行探索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试验和模拟对车辙试验中一次轮碾作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车辙板上表面、板底的实测横向应变值均与模拟值相差不大,整体趋势相同,利用光纤光栅传感器监测车辙板上表面和板底横向应变是可行的。(2)提出了室内监测车辙横向变形的传感器布置方法,即车辙板表面布置3个传感器、板底布置一个传感器。此布置设计能够满足监测车辙横向变形的目的。(3)通过沥青混合料横向应变发展规律分析,可以判断沥青混合料的抗车辙性能优劣。沥青混合料抗车辙能力越强,则横向变形影响范围越小。在车辙发展初期压密阶段,基本以轮迹带范围横向变形为主,在车辙发展稳定阶段,以轮迹两侧横向变形为主。(4)强度较低的垫层对车辙发展早期压密阶段已产生影响。在车辙发展早期,垫层未发生失稳破坏前,横向应变以受拉为主。垫层失稳会直接影响沥青混合料的横向变形发展模式。(5)在不同车辙深度情况下,距轮迹中心线50mm处应变值基本不变。距轮迹中心线大于50mm位置,应变值随着碾压深度的增大拉应变逐渐增加。(6)车辙试验中表面横向应变与沥青混合料抗车辙性能关系紧密;提出采用不同位置的横向应变差值和横向应变变化率两个指标可以实现对沥青路面的抗车辙能力的评价。

李进宇[8](2019)在《公交停靠站沥青路面车辙分析与防治》文中指出我国私家车保有量不断攀升,交通拥堵问题已成为困扰城市发展的城市病之一。为了解决城市发展中的拥堵症结,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应运而生。公交出行作为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方便快捷,经济实惠的特点,深受广大市民的喜爱。但在道路实际的运营过程中,公交停靠站附近的沥青路面容易产生严重的路面病害,其中又以车辙破坏尤为突出。公交停靠站附近路面的车辙破坏不仅会对道路的平整度产生较大的影响,严重时甚至可能对公交车的安全运行构成威胁,而车辙处在雨天易积水,又可能严重影响人们的出行体验。本文基于路面车辙病害产生的机理,结合公交车在运行过程中的几何与力学模型,采用长沙市城市主干道设计中常用的路面结构形式,建立车辙预估模型。针对路面使用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影响,分析公交停靠站沥青路面车辙病害的成因及发展规律。车辙病害与沥青路面所处的温度状态有关。根据长沙市高温季节日平均温度的变化情况以及路面各结构层的热物理性质,建立路面温度场模型,分析沥青路面内部的温度分布与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太阳辐射下沥青路面各结构内部温度普遍高于气温,最大温差达20℃,且结构层内部温度变化差异较大。根据路面各结构层的力学特性,分析在公交车轴载作用下,路面各结构层内部的力学响应分布,结果表明,沥青路面所受最大竖向正应力约为0.8MPa,且应力分布主要集中在上面层和中面层内部。根据沥青面层的粘弹性力学参数,结合路面温度场研究成果,对路面各结构层在公交车实际轴载作用下所产生的车辙深度进行分析,建立了路面车辙发展深度与轴载作用次数之间的关系。根据路面结构层内应力的分布情况,探讨公交停靠站沥青路面车辙病害所产生的原因,认为中面层所受内应力的分布与该结构层内部的竖向永久变形是整个沥青路面车辙病害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结合沥青路面车辙模拟的结果,对公交停靠站沥青路面车辙病害的防治提出了几种防治方法。并针对不同的防治手段进行车辙模拟,以评价车辙防治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采用基层补强的方法不能够有效地防止车辙病害的产生与发展;面层强度与高温稳定性的提升能够很好地延缓车辙的发展;采用高性能的材料铺筑路面面层,尤其是中面层结构,能够最大限度地防止车辙病害的产生。

方凌易[9](2019)在《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改造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于常规养护方案已无法解决高速公路路面结构性能衰减的问题。本文结合宁通高速广九段路面养护工程,开展沥青路面长期性能提升技术的研究,主要包括:沥青路面状况评价,基于现场芯样的结构状况评价,基于路用性能的新型养护材料技术以及基于结构层功能需求的养护结构组合四个方面,从而为有效提升原路面耐久性和使用寿命提供有意义的参考。首先,通过对宁通高速广九段路面历年检测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对其养护历史,路面破损状况,路面平整度和车辙等进行评价,发现路面的整体PCI,RQI和RDI指标均较好,路面总体状况良好,仅部分路段存在较明显病害。同时,历年数据分析显示PCI和RDI总体上呈逐年减小的趋势,且下降速度呈现加快态势,表明养护工程的必要性。其次,基于现场芯样对原路面材料性能及结构状况进行评价,包括芯样特征状态评估,原路面材料强度衰减情况、高温性能及抗疲劳性能等。结果发现宁通高速广九段面层与基层厚度差异性较大,层间粘结较差,上面层材料高温性能明显衰减。同时,面层疲劳性能衰减较快,而基层材料仍具有良好的抗疲劳性能,针对面层的养护可基本满足道路使用性能与总体结构要求。然后,开展了基于路用性能的三种新型养护材料技术的研究。相应试验结果表明,U-PAVE10超薄铺装磨耗层材料具有低温抗裂,高温抗车辙的优异综合路用性能;橡胶沥青混合料AR-SMA-13具有良好的抗疲劳和弹性恢复性能,可较好地抵抗反射裂缝;复合高模量沥青混合料EME-14具有较好的高温性能,能较大程度地减轻原路面结构层的受力,提高原路面材料使用寿命。最后,通过基于结构层功能需求的养护结构组合研究,提出采用复合高模量EME-14+橡胶沥青AR-SMA-13的铣刨回铺养护方案。并采用力学分析法对其进行长期性能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案通过提高中面层模量,能够有效提升路面结构的抗车辙和抗疲劳性能。

吴弘[10](2019)在《水—高温耦合条件下高模量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文中提出沥青路面因其良好的行车舒适性和优异的使用性能,在我国道路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道路建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近年来,针对沥青路面最常见的车辙病害,我国道路工作者引进高模量沥青混合料的概念,以提升沥青路面抗车辙性能和抗疲劳性能,并展开了大量相关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然而,我国部分高温地区雨季较长且雨量较大,雨水和高温的共同作用会对高模量沥青混合料产生不可忽略的影响。但是,现有研究却较少针对水分作用下的高模量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展开研究,从而制约了高模量混合料技术的进一步应用和推广。鉴于此,本文在充分调研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开展水-高温耦合作用下高模量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的研究,并分析了温度、水分、高模量剂、级配等因素的影响,揭示了水-高温耦合作用下高模量沥青混合料性能劣化规律,主要结论如下:(1)对沥青混合料所用原材料进行了各项检测,并以满足要求的原材料进行了高模量沥青混合料和基质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确定了每种外掺剂沥青混合料和基质沥青混合料的最佳油石比。(2)对AC-13级配和AC-16级配的三种高模量沥青混合料和基质沥青混合料在40℃和60℃条件下进行含水率与浸水时间关系试验。结果表明,外掺剂的加入不会影响含水率与浸水时间的关系。温度越高,沥青混合料达到100%含水率状态所需的时间越久,同时吸水量也更多;AC-13级配对于AC-16级配而言,吸水量更多,达到100%含水率状态所需的时间也更久。最后将AC-13、AC-16级配沥青混合料在40℃和60℃下50%、80%和100%含水率所对应的时间,作为后续车辙试验和疲劳性能试验的时间依据。(3)在分别对RA、PR.M、BRA和基质沥青混合料在40℃和60℃下进行了两种级配、三种掺量、两种保养情况和三种保养时间的车辙试验后发现:温度的增加会降低沥青混合料的动稳定度,温度的增加明显加快了高模量沥青混合料动稳定度的降低速度,保温时间对沥青混合料动稳定度也有较大影响;不论何种条件下,RA沥青混合料的动稳定度均高于PR.M和BRA且动稳定度下降的速度最慢,且由车辙深度数据可知,RA车辙深度明显小于PR.M和BRA;不论在AC-13级配还是AC-16级配中,所有沥青混合料在浸水后动稳定度下降速度都要大于不浸水条件下的动稳定度下降速度,随着浸水时间的增加,AC-16级配沥青混合料动稳定度下降速率也随即增加,保温时间对沥青混合料动稳定度也有较大影响;随着时间的增加水对沥青混合料的影响逐渐降低;水-高温耦合条件下沥青混合料高温性能的损害要大于温度对沥青混合料高温性能的损害。(4)以和车辙试验相同条件进行三点弯曲疲劳寿命试验,试验发现:三种高模量沥青混合料在温度升高后,疲劳寿命下降速度小于沥青混合料在水-高温耦合条件下的下降速度,说明温度对于疲劳寿命的影响比水-高温耦合条件水对于疲劳寿命的影响小;三种高模量沥青混合料在应力比增加后,疲劳寿命下降速度小于受温度影响的下降速度。对其数据进行分析后,拟合了相应条件下的应力疲劳方程和曲线。(5)针对RA高模量沥青混合料,通过低温小梁弯曲试验、残留稳定度试验、冻融劈裂试验,发现其在具有优异高温温度性和疲劳性能时,低温抗裂性和水稳定性也能够满足技术要求。(6)采用Apbi软件,对无机结合料稳定类、沥青结合料类和粒料类路面结构进行了设计,确定了三种结构路面的最佳表面层、中面层、下面层厚度和模量,以及三种结构中最佳的高模量沥青砼层位。

二、采用PR沥青混合料提高沥青路面整体抗车辙能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采用PR沥青混合料提高沥青路面整体抗车辙能力(论文提纲范文)

(1)河西地区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车辙维修整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河西地区高速公路车辙病害调查及原因分析
    2.1 河西地区车辙病害调查
        2.1.1 甘肃省公路网简介
        2.1.2 沥青路面车辙病害调查
    2.2 河西地区车辙病害原因分析
        2.2.1 沥青路面车辙病害常规分类
        2.2.2 压密型车辙分析
        2.2.3 失稳型车辙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河西地区车辙维修整治技术分析
    3.1 压密型车辙维修整治技术
        3.1.1 压密型车辙微表处整治方案及技术要求
        3.1.2 MS-4型微表处技术特点分析
        3.1.3 MS-4型微表处配合比设计
        3.1.4 原材料性能对MS-4型微表处的影响
    3.2 失稳型车辙维修整治方案
        3.2.1 失稳型车辙密级配沥青稳定碎石整治方案及技术要求
        3.2.2 密级配沥青稳定碎石技术特点分析
        3.2.3 密级配沥青稳定碎石级配设计及验证
        3.2.4 添加剂性能对密级配沥青稳定碎石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车辙维修整治方案实体工程验证
    4.1 压密型车辙维修整治验证
        4.1.1 试验路概况
        4.1.2 压密型车辙现场调查及原因分析
        4.1.3 压密型车辙现场维修整治
        4.1.4 试验路使用后期性能检测
    4.2 失稳型车辙维修整治验证
        4.2.1 失稳型车辙现场调查及原因分析
        4.2.2 失稳车辙现场维修整治
        4.2.3 试验路使用后期性能检测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高模量剂改性沥青及其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图
2 原材料性能与样品制备
    2.1 原材料技术性质
        2.1.1 沥青与集料
        2.1.2 高模量剂
    2.2 高模量改性沥青的制备
3 高模量剂改性沥青性能试验研究
    3.1 高模量改性沥青的技术指标
    3.2 动态剪切流变试验
        3.2.1 试验仪器
        3.2.2 沥青PG高温分级
    3.3 多重应力蠕变回复试验(MSCR)
        3.3.1 试验结果及数据分析
    3.4 高模量剂最佳掺量确定
    3.5 本章小结
4 高模量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4.1 集料级配
    4.2 最佳沥青用量的确定
5 高模量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
    5.1 高温稳定性
        5.1.1 试验方法及评价指标
        5.1.2 试验结果分析
    5.2 低温弯曲性能试验
        5.2.1 试件制作及实验方法
        5.2.2 试验数据及结果分析
    5.3 水稳定性
        5.3.1 试验方法及评价指标
        5.3.2 试验结果及分析
    5.4 动态模量
        5.4.1 试件成型方法及实验方法
        5.4.2 试验结果分析
    5.5 沥青混合料裂缝扩展性能试验
        5.5.1 试验要求与试件制备
        5.5.2 试验步骤及结果计算
        5.5.3 试验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进一步研究建议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3)全厚式高模量沥青路面结构与材料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沥青路面结构设计研究设计现状
        1.2.2 高模量沥青混合料研究现状
        1.2.3 全厚式沥青路面国内外研究现状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本文研究内容
        1.3.2 本文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于法国标准的高模量沥青混合料设计
    2.1 高模量沥青混合料设计方法介绍
        2.1.1 总体设计步骤
        2.1.2 配合比设计方法
    2.2 试验原材料性能分析
        2.2.1 沥青胶结料
        2.2.2 矿质集料
    2.3 高模量沥青混合料设计
        2.3.1 级配设计
        2.3.2 沥青含量确定
        2.3.3 孔隙率测试
        2.3.4 水敏感性试验结果
        2.3.5 大型车辙试验结果
        2.3.6 模量和疲劳试验结果
        2.3.7 基于我国试验方法的路用性能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模量沥青混合料动态模量试验研究
    3.1 动态模量概念及试验方法
        3.1.1 动态模量概念
        3.1.2 动态模量试验方法
    3.2 试验设备、加载原理及试验方案
        3.2.1 试验设备
        3.2.2 试验加载原理
        3.2.3 试验方案
    3.3 试验结果分析
        3.3.1 温度对沥青混合料动态模量的影响
        3.3.2 频率对沥青混合料动态模量的影响
        3.3.3 动态模量对比分析
    3.4 高模量沥青混合料动态模量主曲线构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模量沥青混合料疲劳性能研究
    4.1 沥青混合料疲劳概念及试验方法
    4.2 试验仪器及试验方案
    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4.3.1 疲劳寿命分析
        4.3.2 高模量沥青混合料劲度模量衰变规律
    4.4 沥青混合料疲劳曲线的构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厚式高模量沥青路面结构力学响应及性能分析
    5.1 程序简介及分析方法
        5.1.1 程序简介
        5.1.2 分析方法
    5.2 数值模型与参数
        5.2.1 荷载模型
        5.2.2 材料模型
    5.3 全厚式高模量沥青路面力学响应分析
        5.3.1 关键力学指标确定
        5.3.2 高模量沥青混合料合理层位分析
        5.3.3 典型结构力学响应对比
    5.4 全厚式高模量沥青路面力学响应影响因素分析
        5.4.1 影响因素的选择
        5.4.2 各层模量的影响
        5.4.3 层间结合状态的影响
        5.4.4 温度场的影响
    5.5 典型路面结构性能及寿命分析
        5.5.1 车辙变形预估
        5.5.2 疲劳寿命预估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厚式高模量沥青路面结构设计
    6.1 现有沥青路面设计方法分析
        6.1.1 国内沥青路面设计简述
        6.1.2 法国沥青路面设计方法
        6.1.3 中法现行沥青路面设计方法对比
    6.2 全厚式高模量沥青路面设计指标
    6.3 全厚式高模量沥青路面结构组合
    6.4 设计步骤
    6.5 设计实例
    6.7 路面结构结构经济技术评选
    6.8 采用法国沥青路面设计方法
    6.9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7.1 主要成果及结论
    7.2 进一步研究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 全厚式高模量沥青路面道可道网设计结果

(4)超薄丁苯胶乳聚合物水泥混凝土罩面材料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1.1 问题提出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聚合物改性水泥基材料
        1.2.2 水泥混凝土罩面技术
        1.2.3 高频振捣对水泥混凝土性能影响
        1.2.4 层间结合对水泥混凝土罩面性能影响
        1.2.5 水泥混凝土路面抗滑耐磨技术
    1.3 主要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预期目标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预期目标
    1.4 拟采用的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拟采用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丁苯胶乳特性及丁苯胶乳砂浆性能研究
    2.1 丁苯胶乳性能研究
    2.2 单掺丁苯胶乳对砂浆性能的影响
        2.2.1 新拌砂浆性能的影响
        2.2.2 硬化砂浆性能的影响
    2.3 消泡剂对丁苯胶乳砂浆性能的影响
        2.3.1 不同种类消泡剂的影响
        2.3.2 不同掺量消泡剂的影响
    2.4 丁苯胶乳与消泡剂复合使用对砂浆性能的影响
        2.4.1 新拌砂浆性能
        2.4.2 硬化砂浆性能
        2.4.3 微观结构分析
    2.5 丁苯胶乳砂浆流变性能研究
        2.5.1 流变性能研究
        2.5.2 流变模型研究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丁苯胶乳混凝土罩面材料制备研究
    3.1 丁苯胶乳混凝土罩面材料组成分析
    3.2 丁苯胶乳混凝土性能研究
        3.2.1 新拌混凝土性能
        3.2.2 力学性能
        3.2.3 路用性能的影响
        3.2.4 微观孔结构分布
    3.3 丁苯胶乳与纤维复合改性混凝土性能研究
        3.3.1 表观密度
        3.3.2 力学性能
        3.3.3 路用性能
        3.3.4 微观孔结构分布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丁苯胶乳混凝土罩面层间结合技术研究
    4.1 层间结合技术
        4.1.1 层间结合料
        4.1.2 层间接触面处理技术
        4.1.3 层间结合成型模具开发
    4.2 层间结合评价试验
    4.3 层间粘结性能分析
        4.3.1 直接拉伸试验分析
        4.3.2 劈裂试验分析
    4.4 抗变形性能分析
        4.4.1 不同层间结合料
        4.4.2 不同层间接触面处理
    4.5 动态疲劳加载蠕变性能分析
        4.5.1 不同层间结合料
        4.5.2 不同层间接触面处理方式
        4.5.3 不同温度变化对层间结合试件蠕变性能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丁苯胶乳混凝土罩面表面使用功能研究
    5.1 表面功能层研发
        5.1.1 表面功能层结构
        5.1.2 表面功能层材料组成
    5.2 表面功能层评价试验
        5.2.1 抗滑试验
        5.2.2 耐磨试验
        5.2.3 噪音试验
        5.2.4 骨料分布试验
    5.3 表面功能层抗滑性能
        5.3.1 构造深度变化规律
        5.3.2 抗滑值(BPN)变化规律
    5.4 表面功能层耐磨性能
        5.4.1 标准耐磨性能
        5.4.2 疲劳耐磨性能
    5.5 表面功能层噪音性能
    5.6 表面功能层骨料分布特性
        5.6.1 骨料分布特征指标
        5.6.2 骨料分布特征指标与抗滑性能关系
    5.7 表面功能层抗滑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1.1 与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
        1.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其他学术论文
    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与学位论文相关的专利
    3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软件着作权
    4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奖励
    5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与学位论文相关的课题

(5)玄武岩纤维沥青胶浆粘弹特性及其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玄武岩纤维
        1.2.2 纤维沥青胶浆及其混合料研究现状
        1.2.3 沥青胶浆性能评价研究现状
        1.2.4 玄武岩纤维改性机制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原材料及试验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沥青
        2.1.2 矿粉
        2.1.3 粗细集料
        2.1.4 纤维
    2.2 玄武岩纤维沥青胶浆制备
    2.3 试验评价方法
        2.3.1 动态剪切流变试验
        2.3.2 弯曲梁流变试验
        2.3.3 沥青混合料试验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玄武岩纤维沥青胶浆影响因素研究
    3.1 正交试验设计
    3.2 高温影响因素分析
    3.3 低温影响因素分析
    3.4 高温评价指标的灰关联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玄武岩纤维沥青胶浆粘弹特性研究
    4.1 粘弹性范围确定
    4.2 温度扫描试验
        4.2.1 临界温度
        4.2.2 温度敏感性
    4.3 频率扫描试验
        4.3.1 基于CAM模型的复数模量主曲线
        4.3.2 零剪切粘度ZSV
    4.4 多应力重复蠕变试验
    4.5 低温粘弹性能
        4.5.1 BBR试验结果
        4.5.2 基于Burgers模型的低温蠕变分析
    4.6 中温疲劳性能
        4.6.1 疲劳因子
        4.6.2 疲劳寿命预估模型
    4.7 改性机理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曲面响应法的BFAM配合比设计及路用性能
    5.1 AC-13沥青混合料矿料级配
    5.2 基于曲面响应法的BFAM配合比设计
        5.2.1 曲面响应法简介
        5.2.2 试验设计
        5.2.3 试验方法及响应输出指标计算方法
        5.2.4 试验结果统计分析
        5.2.5 混合料配合比设计优化
    5.3 玄武岩纤维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
        5.3.1 高温稳定性
        5.3.2 低温抗裂性
        5.3.3 水稳定性
        5.3.4 抗疲劳性
        5.3.5 社会经济效益
    5.4 本章小结
主要研究结论和建议
    论文主要结论
    进一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6)季冻区高模量剂—SBR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耐久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原材料试验及添加剂改性特性
    2.1 原材料性质
        2.1.1 沥青性质
        2.1.2 集料性质
    2.2 高模量剂及SBR改性特性
        2.2.1 路宝的物理性质及改性机理
        2.2.2 Duroflex的物理性质及改性机理
        2.2.3 PRM的物理性质及改性机理
        2.2.4 SBR改性剂特性
    2.3 本章小结
3 不同高模量-SBR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力学参数研究
    3.1 抗压回弹模量试验研究
        3.1.1 级配组成设计
        3.1.2 试验方法
        3.1.3 试验结果分析
    3.2 动态模量试验研究
        3.2.1 试验理论与方法
        3.2.2 试验结果分析
        3.2.3 动态模量主曲线的确定
    3.3 本章小结
4 基于响应面法的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掺配比优化
    4.1 试验方案及试验准备
        4.1.1 响应面法试验方案
        4.1.2 马歇尔试验
    4.2 高温稳定性研究
        4.2.1 高温抗车辙试验方法
        4.2.2 车辙试验结果与分析
    4.3 低温抗裂性研究
        4.3.1 试验方法及评价指标
        4.3.2 小梁弯曲试验结果与分析
    4.4 水稳定性研究
        4.4.1 试验方法及评价指标
        4.4.2 冻融劈裂强度试验结果及分析
        4.4.3 浸水马歇尔试验结果及分析
    4.5 响应曲面法确定外掺剂最佳掺量
        4.5.1 对响应指标模型统计分析
        4.5.2 确定响应值范围优化掺配比
        4.5.3 模型最优预测值验证
    4.6 本章小结
5 复合改性沥青路面多物理场数值模拟分析
    5.1 温度-荷载作用下沥青路面数值模拟分析
        5.1.1 热传导原理
        5.1.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5.1.3 沥青路面温度场有限元分析
        5.1.4 沥青路面蠕变变形和荷载应力分析
    5.2 水-温度-荷载综合作用下沥青混凝土路面动力响应
        5.2.1 多孔介质理论与渗流理论
        5.2.2 动荷载模型及边界条件
        5.2.3 水-温度-荷载综合作用下力学响应
    5.3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7)沥青路面车辙横向变形的监测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与应用现状
        1.2.1 光纤光栅传感器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1.2.2 有限元法进行车辙预估的研究现状
        1.2.3 沥青路面车辙的评价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车辙横向应变监测可行性分析
    2.1 沥青混合料及配合比
        2.1.1 沥青
        2.1.2 矿料
        2.1.3 抗车辙剂
        2.1.4 级配选取
        2.1.5 确定最佳油石比
        2.1.6 普通AC-13C型沥青混合料的性能试验
    2.2 FBG传感器安装方法
        2.2.1 FBG传感器原理
        2.2.2 传感器表面粘贴有效性分析
    2.3 光纤光栅监测车辙横向变形可行性验证
        2.3.1 试验及数据采集
        2.3.2 ABAQUS模拟
        2.3.3 实测数据与模拟数据对比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监测车辙横向变形的室内试验研究
    3.1 车辙试验设计
        3.1.1 试件制备
        3.1.2 车辙试验
        3.1.3 试件分组设计
    3.2 不同抗车辙剂条件下车辙横向变形发展规律
        3.2.1 A组无垫层横向应变响应分析
        3.2.2 B组无垫层横向应变响应分析
        3.2.3 C组无垫层横向应变响应分析
        3.2.4 D组无垫层横向应变响应分析
    3.3 加垫层条件下车辙横向变形发展规律
        3.3.1 A组有垫层横向应变响应分析
        3.3.2 B组有垫层横向应变响应分析
        3.3.3 C组有垫层横向应变响应分析
        3.3.4 D组有垫层横向应变响应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车辙深度对横向应变的影响分析
    4.1 三维有限元模拟
        4.1.1 混合料计算模型参数的确定
        4.1.2 建模
        4.1.3 三维应力应变分析
    4.2 二维有限元模拟
        4.2.1 施加荷载
        4.2.2 模型前处理
        4.2.3 二维模型应变分析
    4.3 表面横向应变随车辙深度发展的模拟分析
        4.3.1 荷载等效方式及蠕变模型参数确定
        4.3.2 车辙深度发展有限元模拟
        4.3.3 基于车辙深度的上表面应变规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沥青混合料车辙横向变形评价
    5.1 不同位置横向应变差
    5.2 横向应变变化率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8)公交停靠站沥青路面车辙分析与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车辙的破坏类型及形成机理
        1.2.1 车辙破坏的主要形式
        1.2.2 公交停靠站车辙破坏、防治机理与现状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传统力学法与经验法
        1.3.2 有限单元法研究车辙病害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本构模型
    2.1 有限元分析方法及ABAQUS软件简介
        2.1.1 有限元分析方法
        2.1.2 ABAQUS软件简介
    2.2 黏弹性模型
        2.2.1 Burgers模型
        2.2.2 修正Burgers模型
        2.2.3 Bailey-Norton模型
    2.3 路面温度场分布
        2.3.1 路面结构温度场边界条件
        2.3.2 气温及对流热交换
        2.3.3 路面有效辐射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公交停靠站沥青路面有限元模型分析
    3.1 公交车模型及运行中的力学分析
        3.1.1 公交车模型构建
        3.1.2 公交车车辆荷载简化模型
        3.1.3 港湾式公交停靠站设计方式及路面结构
        3.1.4 公交车轴载作用次数与累计时间
    3.2 公交停靠站沥青路面有限元模型
        3.2.1 ABAQUS软件模型及参数设置
        3.2.2 公交车轮载作用形式
    3.3 路面结构温度场及力学指标分析
        3.3.1 长沙市夏季气温分布
        3.3.2 沥青路面温度场分析
        3.3.3 路面结构力学指标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公交停靠站沥青路面车辙预估分析
    4.1 公交停靠站沥青层有限元车辙预估方式
        4.1.1 基本假设
        4.1.2 模拟方法
    4.2 公交停靠站沥青路面车辙分析
        4.2.1 轴载作用次数与车辙发展的相关关系
        4.2.2 沥青路面车辙深度分布
        4.2.3 沥青路面各层变形量与应变分析
    4.3 公交停靠站沥青路面车辙成因分析
        4.3.1 不同时段沥青路面车辙深度发展情况
        4.3.2 公交车纵向应力与车辙发展的关系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公交停靠站沥青路面车辙防治模拟
    5.1 公交停靠站沥青路面车辙病害防治的基本方法
        5.1.1 沥青路面车辙防治的主要方法
        5.1.2 公交停靠站沥青路面车辙病害防治方式
    5.2 公交停靠站沥青路面车辙防治与数值模拟
        5.2.1 基层补强防治措施
        5.2.2 面层性能改良措施
    5.3 高弹改性沥青车辙防治办法
        5.3.1 高弹改性沥青性能及力学参数
        5.3.2 高弹改性沥青混合料中面层车辙模拟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改造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新型沥青路面材料研究
        1.2.2 沥青路面加铺层设计
        1.2.3 沥青路面结构疲劳研究
    1.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沥青路面路用状况评价研究
    2.1 养护历史数据分析
    2.2 沥青路面性能现状分析
        2.2.1 路面破损状况分析与评价
        2.2.2 路面平整度分析与评价
        2.2.3 路面车辙分析与评价
    2.3 沥青路面性能发展规律分析
        2.3.1 路面破损发展规律分析
        2.3.2 路面车辙发展规律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现场芯样的结构状况评价研究
    3.1 现场取芯及其试验方案
        3.1.1 取芯方案选择
        3.1.2 芯样试验方案选择
    3.2 芯样分析与结构状态评价
        3.2.1 厚度分析
        3.2.2 裂缝处芯样分析
        3.2.3 车辙处芯样分析
        3.2.4 龟裂处芯样分析
        3.2.5 层间粘结状况分析
        3.2.6 基层松散状况分析
    3.3 结构性能参数试验分析
        3.3.1 15℃劈裂试验结果分析
        3.3.2 60℃局部加载试验结果分析
        3.3.3 劈裂疲劳试验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路用性能的新型养护材料技术研究
    4.1 高性能超薄磨耗层混合料U-PAVE10
        4.1.1 配合比设计
        4.1.2 抗车辙性能评价
        4.1.3 动态模量性能评价
    4.2 橡胶沥青混合料AR-SMA-13
        4.2.1 配合比设计
        4.2.2 抗车辙性能评价
        4.2.3 抗疲劳性能评价
    4.3 复合高模量沥青混合料EME-14
        4.3.1 配合比设计
        4.3.2 抗车辙性能评价
        4.3.3 动态模量性能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结构层功能需求的养护结构组合研究
    5.1 养护结构方案研究
        5.1.1 路面加铺罩面方案
        5.1.2 局部病害处治方案
    5.2 中面层模量变化对结构性能影响研究
        5.2.1 路面结构抗车辙性能分析
        5.2.2 路面结构抗疲劳性能分析
    5.3 养护结构长期性能分析
        5.3.1 材料特性参数
        5.3.2 沥青路面结构抗车辙性能分析
        5.3.3 沥青路面抗疲劳性能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进一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及参与项目

(10)水—高温耦合条件下高模量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高模量沥青混合料类型研究现状
        1.2.2 高模量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原材料与试验方法
    2.1 原材料
        2.1.1 集料
        2.1.2 沥青
        2.1.3 外掺剂
    2.2 试验方法
        2.2.1 高温稳定性试验
        2.2.2 疲劳性能试验
        2.2.3 水稳定性试验
        2.2.4 低温抗裂性试验
    2.3 高模量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2.3.1 矿料级配的选取
        2.3.2 最佳沥青用量的确定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温条件下高模量沥青混合料吸水特性研究
    3.1 试验方案设计
    3.2 高温条件下高模量沥青混合料吸水特性试验研究
    3.3 水因素试验指标的确定
        3.3.1 含水率与温度的关系
        3.3.2 含水率与级配的关系
        3.3.3 含水率与外掺剂的关系
        3.3.4 含水率指标确定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水-高温耦合作用下的高模量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研究
    4.1 水-高温耦合作用下的高模量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试验研究
        4.1.1 试验方案
        4.1.2 试验结果
    4.2 不同因素对高模量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影响规律研究
        4.2.1 温度的影响
        4.2.2 水-高温耦合条件的影响
        4.2.3 外掺剂及种类的影响
        4.2.4 外掺剂掺量的影响
        4.2.5 级配的影响
        4.2.6 高温养护时间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水-高温耦合作用下的高模量沥青混合料抗疲劳性能研究
    5.1 试验参数
    5.2 疲劳试验
        5.2.1 小梁弯曲试验
        5.2.2 水-高温耦合作用下的高模量沥青混合料抗疲劳性能研究
    5.3 不同因素对高模量沥青混合料抗疲劳性能影响规律研究
        5.3.1 水-高温耦合条件的影响
        5.3.2 温度的影响
        5.3.3 应力的影响
        5.3.4 外掺剂种类的影响
        5.3.5 级配的影响
    5.4 应力疲劳方程及曲线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高模量沥青混合料性能验证
    6.1 水-高温耦合条件下的高模沥青混合料推荐
        6.1.1 高模量外掺剂掺量确定
        6.1.2 高模量外掺剂确定
        6.1.3 级配确定
    6.2 推荐的高模量沥青混合料性能验证
        6.2.1 低温抗裂性能验证
        6.2.2 水稳定性能验证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路面结构设计
    7.1 路面结构与计算指标选取
        7.1.1 路面结构选取
        7.1.2 计算指标选取
    7.2 无机结合料稳定类路面结构设计
        7.2.1 参数选取
        7.2.2 表面层厚度和模量影响分析
        7.2.3 中面层厚度和模量影响分析
        7.2.4 下面层厚度和模量影响分析
        7.2.5 高模量沥青砼层位选择影响分析
    7.3 沥青结合料类路面结构设计
        7.3.1 参数选取
        7.3.2 表面层厚度和模量影响分析
        7.3.3 中面层厚度和模量影响分析
        7.3.4 下面层厚度和模量影响分析
        7.3.5 高模量沥青砼层位选择影响分析
    7.4 粒料类路面结构设计
        7.4.1 参数选取
        7.4.2 表面层厚度和模量影响分析
        7.4.3 中面层厚度和模量影响分析
        7.4.4 下面层厚度和模量影响分析
        7.4.5 高模量沥青砼层位选择影响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及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

四、采用PR沥青混合料提高沥青路面整体抗车辙能力(论文参考文献)

  • [1]河西地区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车辙维修整治技术研究[D]. 刘姿彤. 长安大学, 2020(06)
  • [2]高模量剂改性沥青及其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D]. 王少永.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1
  • [3]全厚式高模量沥青路面结构与材料设计研究[D]. 徐希忠.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4]超薄丁苯胶乳聚合物水泥混凝土罩面材料及性能研究[D]. 郑少鹏.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5]玄武岩纤维沥青胶浆粘弹特性及其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D]. 杨田田. 长安大学, 2020(06)
  • [6]季冻区高模量剂—SBR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耐久性研究[D]. 高语.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7]沥青路面车辙横向变形的监测与评价研究[D]. 张强.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7)
  • [8]公交停靠站沥青路面车辙分析与防治[D]. 李进宇. 湖南大学, 2019(01)
  • [9]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改造技术研究[D]. 方凌易. 东南大学, 2019(01)
  • [10]水—高温耦合条件下高模量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D]. 吴弘.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使用 PR 沥青混合料提高沥青路面的整体抗车辙性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