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如何训练学生搭建实体模型

谈谈如何训练学生搭建实体模型

一、谈谈如何培养学生建立物理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张冠群[1](2021)在《基于核心素养的化学实验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化学是自然科学中实用的一门学科,是人类社会生产发展的重要基础。化学与数学、物理、生物等学科密切联系,形成了许多分支学科: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大气化学等学科可涉及到新能源、高分子材料、国防军工、航空航天、医药卫生等多个行业,与人类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因此,国家发展的需要对化学人才的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在2017年颁布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中提出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包含五个维度:“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明确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为如何在教育实践中培养高中学生核心素养提供理论指导。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而言,如何将核心素养落实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大课题。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在化学课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借助化学实验进行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与创新意识,能够加强学生对于化学理论、化学实践与化学问题之间联系的认识,化学实验教学对发展高中学生的核心素养极其重要。本研究在学习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内涵的基础上,结合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自主设计基于核心素养的化学实验教学案例,旨在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发展中学生核心素养,探究实验教学模式与化学核心素养相结合的具体方案。本文运用多种方法结合研究。第一是文献研究法,在学习国内外核心素养、化学实验教学研究状况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取其精华、触类旁通,确定研究课题,为开展课题研究奠定基础。第二是案例研究法,基于相关学习理论设计教学案例并付诸教学实践,在化学实验课堂教学中培养中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第三是访谈调查法,通过对研究对象发放调查问卷、单独谈话,了解学生感受、实习教师意见等,为分析基于核心素养的化学实验教学设计教学效果提供论据。本主要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叙述选题缘由,介绍课题研究的背景,对“核心素养”、“实验教学”的国内外研究状况进行阐述,为下一阶段核心概念界定作知识筹备。阐述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介绍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研究的相关概念和理论依据。在研究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阐述“核心素养”、“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三大学习理论的内涵,为下一阶段开展教学设计奠定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是基于核心素养的化学实验教学设计研究。本研究在延安市宝塔中学高二年级选取两个班级作为研究对象,以高二(14)班为实验班,采用基于核心素养的的实验教学设计,实验教学设计内容为:《烷烃的性质》、《烷烃与烯烃的鉴别》、《一氧化氮与二氧化氮》。高二(24)班为对照班,采用传统课堂模式。第四部分是研究结果的分析和概括。通过教师访谈分析、学生访谈分析、调查问卷统计分析、学生测评成绩检验等方法,呈现基于核心素养的实验教学成果。本研究结论主要有:(1)从统计调查分析看,基于核心素养的化学教学实验教学研究是有必要的。(2)从课堂教学效果看,基于核心素养的实验教学模式相较于传统讲授课堂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3)从教学反馈结果看,化学实验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中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4)从测评试卷统计分析看,实验班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得到了发展,且优于对照班学生发展情况。第五部分是总结和未来展望。针对课题研究进行总结,反思不足,对将来的教学研究进行展望。

王娜[2](2021)在《基于学习进阶的高中物理静电场建模教学实践》文中研究表明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教师教学理念、方法、手段、策略等方面的优化改进和学生思维的深度参与。模型建构属于物理核心素养的一个二级指标。作为培养学生的重要能力之一,模型建构越来越被中学物理教育研究者所关注。物理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应该具有“建构模型的意识和能力”,即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从而发展物理核心素养。本研究则在“学习进阶”理念的统领下,深入进行物理建模教学实践。论文重点以高中物理静电场为案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呈现学习进阶和物理建模教学的融合。在实践中,展开基于学习进阶的建模教学设计,旨在将物理学习变成一个有机整体,实现知识与能力水平的进阶式提升——既有利于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形成物理观念、发展科学思维、提升科学探究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科学态度与责任,又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学习心理机制,同时可为一线教师提供可操作性的教学范式。本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介绍研究的背景、现状、意义以及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第二章进行学习进阶和物理建模教学的概念界定,并阐述其理论基础;第三章则对学生的物理建模学习现状进行调查并对一线教师进行访谈,分析存在的问题;第四章提出基于学习进阶的物理建模教学实践设计流程与原则;第五章对静电场的知识内容进行逻辑分析及模型总结,将内容做了阶层水平划分,并列举两节课的教学内容作为示范案例。最后两章是实践的主体部分,第六章开展教学实践后的问卷调查,且对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前后测成绩做了细节分析、得出结果;第七章综合理论与实践结果得出结论:基于学习进阶理论的物理建模教学可有效激发学生物理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增强建模意识,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对发展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有显着效果,最后反思不足并提出展望。

王雪[3](2021)在《基于APOS理论的平面向量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平面向量具有深刻的数学内涵、丰富的物理背景,具有“数与形”双重属性,是一个良好的数形结合载体,是一个有效的解题工具。但是,实际教学中由于平面向量内容过于抽象,致使学生难以理解其本质属性,学习效果不理想。因此,探寻合适的教学模式改善学生的学习现状是十分必要的。APOS理论是杜宾斯基提出的一种数学学习理论,其基本假设是:数学知识是学生在解决所感知的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的。学生学习数学概念会经过“活动”“过程”“对象”这三个阶段,最后形成认知“图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到的不只是知识本身的定义,更能体会到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因此,在平面向量教学中应用APOS理论是具有理论意义的。本文采取的研究方法有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案例分析法。首先对于APOS理论、平面向量教学相关的文献进行综述分析,形成对本研究的科学性认识;然后对APOS理论的来源、内涵、特点进行分析,对平面向量内容进行教材分析与《课程标准》解读,为论证APOS理论应用于平面向量教学的可行性与必要性提供理论依据;接下来,笔者通过测试卷、访谈的形式从学生、教师这两个视角探求平面向量教学现状,并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归因分析,为后文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案例的设计提供实证依据。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平面向量知识的理解程度基本能够达到操作水平、过程水平,很少能达到对象水平、图式水平;学生上一阶段的学习效果会对下一阶段的学习产生影响;学生对平面向量的符号表征理解较好,坐标表征次之,几何表征最差。同时从学生的试卷作答情况来看,学生对平面向量基本概念、法则、性质、定理等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够,综合应用知识能力不足,且存在粗心大意、马虎等不良的学习习惯。而教师对平面向量的教育价值普遍认可,尤为注重“向量运算”的教学,但教师对教材以及《课程标准》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学方式单一,对数学学习理论的认知度不高。最后,通过对两篇以APOS理论为指导的高中数学教学案例进行分析,得出基于APOS理论的平面向量教学策略:操作阶段的教学要设计合适的教学活动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并注重“类比”思想的运用;过程阶段需运用问题驱动的方式推动学生的思维发展;对象阶段需引入例题训练、变式训练,帮助学生掌握数学对象的本质;图式阶段需关注学生对知识图式的建构。并基于以上教学策略给出具体的教学设计案例,供一线数学教师参考。

郑晓琴[4](2021)在《高中物理课堂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策略研究 ——基于三种典型课型》文中研究指明《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学生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科学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自主发展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这些培养目标无不体现了高中教育对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主体性的呼唤。尽管近年来也涌现出了不少关于提高学生课堂主体参与的教学策略的相关研究,然而所提出的策略却多是理念性的策略,对一线教师的实践指导意义不够强。本研究首先对高中物理课堂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策略相关的“主体与主体性”、“参与与主体参与”、“教学策略”等几个相关重要概念进行了界定,并通过问卷调查与资深教师访谈对高中物理课堂学生主体参与的现状作出调查,明确了从学生和教师两个层面上的高中物理课堂学生主体参与的现状:(1)学生层面上在高中物理课堂中行为参与和思维参与等维度的主体性不足、存在较明显的主体性需求的现状;(2)教师层面上尽管近年来教育行业工作者始终将学生在教学与课堂中的主体性奉为教育实践最重要的理念之一,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缺乏针对性的具体可行的教学策略,甚至有部分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的理解片面地拘于课堂活动的显性参与。本研究从调查所得的高中物理课堂学生主体参与现状出发,通过文献研究、资深教师访谈、听课学习等研究方法,整理归纳了新授课、讲评课、复习课这三种高中物理基本课型的一般教学环节,并基于三种课型的各个教学环节分别构建了相对应的高中物理课堂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策略。同时,通过教学实验对本研究所构建的高中物理课堂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策略的有效性进行了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证明本研究所构建的策略对于提升高中学生的物理成绩以及学习主动性和自信心等课堂主体性特征均有一定的积极效果。除此之外,本研究还就研究的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分别进行了论述,并就本研究未来继续展开的方向作了展望。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教育改革的起点和依据。传统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策略缺少培养和发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主体性的作用,一线教师缺少可直接参考的教学策略。本研究所构建的高中物理课堂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策略具有可操作性强的特点,便于供广大一线的高中物理教师以备课参考,构建更高质量的高中物理课堂,进而培养和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帮助学生更好学习和掌握物理知识、提升物理核心素养的同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有充分自我意识的全面发展的人,促进普通高中培养目标高效达成。

林钱冰[5](2020)在《高考试题中的物理模型分析与教学策略研究》文中认为物理模型承载着物理知识、物理思想方法和物理核心价值,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当前物理教学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教师试图通过“题海战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物理学科本身的育人价值。2017年颁布的新的课程标准,凝练了核心素养,越来越重视人的发展,越来越体现课程的育人价值。高考试题中的经典物理模型在物理教学中处于重要地位,对高中教学有导向作用。高考所重视的物理知识和能力正是学生跨入高校深造所需的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正能体现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育人价值。鉴于以上原因,本文对高考试题中考查的物理模型进行深入研究,研究的范围是非实验必考题。先逐题分析考查的物理模型种类,然后再统计近三年新课标全国卷高考试题考查的过程模型,得出最高频易考的三种经典模型:匀变速直线运动模型、圆周运动模型和平抛运动模型,有单一模型的考查也有将多个模型组合进行考查。然后,通过高考真题例析经典物理模型在物理知识、物理思想方法和物理核心价值等方面的教育价值。最后通过三个具体的案例提出以物理模型为载体落实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以期丰富高中物理教学理论,给高中物理教学提供参考,希望对高中的物理模型教学有所帮助,能够更好的在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

教育部[6](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刘伟[7](2020)在《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课程改革以来,随着数学建模进入数学课程标准和初中数学教材,数学建模能力成为初中生必须掌握的关键能力,数学建模能力培养成为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和改革方向。然而,调查研究表明,当前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存在着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数学建模“教什么”“怎么教”“如何培养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仍然困扰着一线教师。究其原因,归根结底是因为当前初中数学建模教学缺乏行之有效的理论指导,也缺乏可供参考的教学策略,初中生的数学建模学习也缺少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因此,创建一种具有通用性和统摄性的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理论,提出具体可行的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策略,帮助和指导一线教师有效地进行初中数学建模教学成为当务之急。基于此认识,本研究以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研究为切入点,希望通过全面系统地分析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内容,探查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内容的局限性;又希望通过详细的课堂考察和教师深度访谈,全面调查初中生数学建模的过程,总结初中生数学建模的方式及规律,以期研究并得到初中生数学建模的一般过程及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结构;然后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现状进行详细分析和梳理,分析和研判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中的困境,透视和了解初中生数学建模学习的障碍;最后,为了有针对性地探查和寻找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策略,本研究从提升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和为初中生数学建模学习提供系统性支持的视角,提出了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内容选择策略、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和初中生数学建模学习策略。由此可见,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研究,通过探究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规律,解答了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究竟“教什么”“怎么教”和“怎么学”的问题,构建了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教学理论雏形,可以有效改善初中数学建模教学,为培养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提供一种新的可供选择的教学模式,此项研究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较高的实践价值。本文共分为六大部分,各部分的理路分别是:第一部分是导论,简要介绍本文研究的缘起与意义、核心概念、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并对已有的研究文献做了研究综述;第二部分梳理了数学建模教育的背景、发展历程及理论基础,为制定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策略奠定理论基础;第三部分重点对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内容做了文本分析,讨论了初中数学教材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初步分析了教材中数学建模内容的不足;第四部分通过课堂考察和教师深度访谈,详细调查了初中生数学建模的过程,构建了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结构,透视了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现状;第五部分分析了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内容存在的局限性、初中数学建模教学的困境以及初中生数学建模学习的障碍,意在为探寻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策略奠定基础;第六部分主要探讨怎样培养初中生的数学建模能力,从数学建模教学内容选择、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和初中生数学建模学习三个方面提出了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策略。

郑元[8](2020)在《运用原始物理问题培养高中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背景下,教育研究者针对中学物理教学中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做了大量研究,涉及教育理论、教学策略、测评工具等多个方面。而原始物理问题作为近年来新生的本土化教育理论,已受到教育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现有的研究表明原始物理问题教学理论在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具有特殊的优势。本研究立足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从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目标出发,在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将原始物理问题融入日常教学,进行一学期的教学实践,以期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本研究选择某校高二两个同类型的班级为研究对象,以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划分的科学思维水平为依据,根据学生学习内容,将Rasch模型作为测量工具编制两套科学思维水平测试卷,分别对被试进行前测与后测。根据前测结果分析被试的科学思维水平现状,并对科学思维能力处于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进行了访谈,通过访谈反馈,掌握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现状以及物理学习现状。继而根据调查结果,结合学生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对实验班采取原始物理问题融入的教学方式进行干预,对照班沿用原来教学方式不作改变,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对被试实施后测,并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将原始物理问题融入课堂教学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模型构建能力,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特别是在培育具有较高科学思维水平的学生方面具有优势。

宋晋凯[9](2020)在《民国前期数学现代转型的文化观照(1912-1935年)》文中研究表明民国时期的学术是中国学术史上的一座高峰。数学学科的发展历程也是如此,中国现代数学在民国后期(1936-1949年)出现了一次研究的高潮,许多数学家逐渐进入了世界数学舞台的中央,一些研究成果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我们审视民国后期的数学发展成就,不可不追溯民国前期(1912-1935年)的数学现代转型。民国前期,文化变革剧烈,社会思潮汹涌,在科学文化空前繁荣的背景下,中国传统数学伴随着“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的学术转向,逐步完成了体制化进程,现代转型初步完成。民国前期的数学现代转型,使中国传统数学在学术、学科、学人、学会等建制建设方面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至为重要的是,在民国学术现代转型的浪潮中,学界对数学本质、数学价值、数学真理等数学思想进行了深刻的理论反思和哲学审视,构筑起具有独特时代文化特质的数学思想文化形态。民国前期的数学思想文化颠覆了中国传统数学的观念认知,与数学现代转型相互耦合、互为促进,也为国民政府时期数学研究的高潮奠定了坚实的文化根基。本文遵循学术现代转型的史学研究路径,以“契机→内容→主体→途径”为主线牵引通篇,分为绪论、正文(共七章,首章为契机,中间四章为内容,后二章分别为主体和途径)、结束语三个部分。绪论部分围绕研究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以及概念释名等内容进行阐释,重点对选题研究的合理性、可行性给予论证。第一章是关于民国前期数学现代转型的文化背景及基本概况的相关内容。民国数学现代转型的研究,必须将其置放于社会文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之下,也必须通晓国外数学潮流的发展情况。本章简要介绍了民国科学文化、世界数学思想潮流的相关情况,重点对民国数学现代转型的重要标志和体制化完成的重要节点给予着墨论述,为正文后续部分的展开进行铺垫。第二章是关于民国前期数学本质探讨的内容。事物的本质最可从其定义中体现,从定义出发也可探寻事物本质的“元问题”。本章围绕数学界说在中国传统数学中的历史演变、民国前期数学界说的形态等内容,重点从数学基础研究、实在论的视角进行数学本质属性的挖掘。民国前期的数学本质体现出自然属性、哲学属性以及实在论等方面的特征。第三章是关于民国前期数学认识论的内容。认识论是对事物本质探寻的纽带。围绕数学知识能否被人类所认知这一问题,民国学界进行了激烈的论争,其中,尤以罗素的数学不可知论影响最为深远。受罗素来华带来的文化效应影响,数学不可知论成为这场论争的焦点。本章重点讨论数学不可知论的历史演变及传播概况,系统梳理了数学不可知论自身体现出的“空洞无物”“不辨真妄”的典型特征,并对民国学者利用唯物辩证法对其发起诘难的情况进行了回溯。第四章是关于民国前期数学价值观嬗变的内容。价值观是数学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中国传统数学为“六艺之末”,体现出鲜明的实用主义导向。进入民国之后,现代数学的价值被学界重新认知,此时的数学被理解为是“科学之基”“科学之母”,数学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根本转变。围绕数学的价值,民国学界对数学之于社会、文化和人生的作用,以及数学与统计学、经济学、艺术学等现代学科的关系进行了广泛的探讨。第五章是关于民国前期数学真理性研究的内容。真理性研究是数学哲学关注的重要主题。民国学界对数学真理所体现出的保守性、递进性、自足性等特点进行了总结。实证主义思潮传入使数学真理的特性受到了挑战,数学真理的相对性以及数学公理主义倾向成为学界论争的重点。康德哲学、实证主义、公理主义等哲学理论与非欧几何学、极限理论等数学学说相互交织、相互援引,成为民国学界真理性探讨的特色。第六章是关于民国前期数学思想文化主体寻源的内容。留学生是民国前期数学思想文化建构的主体。民国以前,实业是留学生学科选择的主要方向,数学留学生的数量极少。及至民国,西学被大规模建制化的持续引入,学界对数学的重要性有了充分认识,数学留学生的数量逐渐增多。学成回国的留学生不仅是民国数学现代转型的骨干,更是数学思想文化变革的中坚,引领了民国前期数学思想文化的发展。本章还以数学留学生的典型代表——胡明复为对象进行具体研究,点面结合勾勒数学留学生在民国前期数学思想文化构建中的重要作用。第七章是关于民国前期数学思想文化传播途径的内容。期刊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中国现代意义期刊的创办受益于来华传教士群体。在民国以前的期刊中刊载过一些数学文化方面的文章,但数量较少,并未产生特别的影响。数学思想文化在民国前期的传播途径体现出综合性期刊→大学期刊→专业期刊的典型特点。《科学》《少年中国》《学生杂志》等综合类期刊成为数学思想文化的重要传播平台。外国名哲来华访学,促进了民国数学思想文化的发展,人物学说研究类专门期刊开始出现。《罗素月刊》是此类期刊的嚆矢,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文化现象。以《罗素月刊》为研究素材,可以管窥民国前期数学思想文化经由期刊传播之原貌。结束语是对本文的总体回溯。主要包括民国前期数学思想文化特点的归纳总结、本文研究的不足与仍需努力的方面、本文研究的展望及下一步需要关注的研究方向等内容。

赖义平[10](2020)在《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物理单元学习设计研究》文中指出信息化、智能化时代的到来,劳动市场缺乏的是批判思维、创新力、协同力的人才,即能够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世界中能迅速找到有利成分迅速突围的人、能够游刃于海量错综的人类智慧库中并产出自己的独特的新成果的人、能够始终在自身和协同中快速权衡的人。人才需求的规格变化直接冲击着教育的原有模式,为化解这种供需矛盾深度学习登上了教育舞台。深度学习深在学习资源的相互关联程度、深在问题研究的批判思维、深在问题解决的创新方案、深在学习意义与现实情境的接轨,而单元学习是教学资源统筹规划的、课堂活动以任务作为基本单位的、单元分目标直接与特定活动绑定的一种学习方式,单元学习能够触及深度学习的课堂深度。为了实现高中物理的教为学生之关键技能、学为学生之必备品格,有必要进行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物理单元学习设计研究。本文通过对国内国外深度学习、单元学习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制定了基于深度学习的单元学习量表,通过对高中物理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问卷调查,找出物理深度学习的存在障碍,从而提出物理深度学习特有的策略。选取所在代课学校的两个班级进行深度的单元学习对照教学实验,验证了我们的策略有效性。通过调查发现物理教学存在主要问题有:在单元规划上无具体的实施步骤、课堂思考中的批判成分不够、设计前的深入调查学情缺乏、课堂活动中的分享场面太少、分组存在形式化分工笼统不细、引导对方案方法评价力度弱、问题探究中路径创新缺乏、自我反思管理有待加强、学习检验体系不科学。基于调查梳理出单元学习设计模型,并通过实践研究对该模型进行了补充和完善:1.可用资料的整体扫描,包括:借助思维导图辅助框架设计;融合教材课标的新目标课时的确立;2.框架小节二次规划与布局,包括:活动的合理放置;知识的有机重组;还原单元框架应有的结构顺序;以联系+实际为核心的迁移;灌注知识以价值的灵魂;3.核心任务的精雕细刻,包括:针对任务难点的调查;课堂引入的重新定位;建模+分析主打的研究方法;探究过程的台阶搭建;发挥史实的陶冶、批判作用;以物理观念促进知识结构和思维体系的行成;用简化的知识支架对“只需了解”的知识再思考;还原理论知识的现实形态,重视实际意义;4.课堂主体置换策略,包括:定制度确保批判常态化;分组分工计划:组内组间讨论教师以组为单位指导;一组一方案换“组”思考;革新既要有想象,更要有实现想象的实际行动;以评价促成改进实现;当众反思养成自省习惯;撰写报告发展学术能力;5.构建多因素、多角度的评价体系,包括:测试初评:个人每堂测试,从侧面反映出该生的知识、方法掌握情况,单元价值的方向把握情况,可对其所学形成一个初步的认知;行为评判的参考答案、行为表现的收集工作:采用solo分类评价法,将单元的几个核心活动的完成程度进行分级,根据小组长记录到的成员语言、所做的事情,来裁定该同学所达到的任务完成级别,从而给予一个过程评价。实验研究根据深度学习考察技能项设计出20个关于引力与航天的知识、人际、自我管理问题,实验班在单元规划下的学习后,在这些测试题中的综合表现优于对照班,并产生了明显差异,证明了我们深度单元学习设计策略的有效。

二、谈谈如何培养学生建立物理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谈如何培养学生建立物理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核心素养的化学实验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1.1.2 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1.1.3 化学实验在高中教学中应用现状
        1.1.4 新课标下高中化学实验要求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1.2.1 核心素养国内外研究状况
        1.2.2 实验教学国内外研究状况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访谈法
        1.4.3 问卷调查法
        1.4.4 案例研究法
    1.5 研究思路
第二章 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
        2.1.1 核心素养
        2.1.2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2.2 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理论
        2.2.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2.2.3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第三章 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实验教学设计
    3.1 化学实验教学设计的重要性
    3.2 化学实验教学设计原则
        3.2.1 科学性原则
        3.2.2 启发性原则
        3.2.3 可行性原则
    3.3 基于核心素养的化学实验教学设计框架
    3.4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案例
        3.4.1 研究对象分析
        3.4.2 基于核心素养的“烷烃的性质”案例
        3.4.3 基于核心素养的“烷烃与烯烃的鉴别”的教学案例
        3.4.4 基于核心素养的“一氧化氮与二氧化氮”教学案例
    3.5 对照班级传统课堂教学设计
    3.6 调查问卷设计
    3.7 测评试卷设计
第四章 研究数据分析与结果
    4.1 学生测评试卷分析
    4.2 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分析
    4.3 教师访谈分析
    4.4 调查问卷分析
    4.5 学生访谈分析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反思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基于学习进阶的高中物理静电场建模教学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强调模型建构
        1.1.2 建模教学对于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1.1.3 学习进阶理论为物理建模教学提供明确的指引
        1.1.4 问题的提出
    1.2 文献综述
        1.2.1 学习进阶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建模教学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学习进阶理论概述
        2.1.1 学习进阶的内涵
        2.1.2 学习进阶的构成要素
        2.1.3 学习进阶的呈现
    2.2 建模教学理论概述
        2.2.1 模型
        2.2.2 建模
        2.2.3 物理模型
        2.2.4 物理建模
        2.2.5 物理建模教学
    2.3 学习进阶与建模教学的内在关联
    2.4 理论基础
        2.4.1 建构主义理论
        2.4.2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2.4.3 最近发展区理论
第3章 高中生物理建模认知与学习现状前期调研
    3.1 问卷调查
        3.1.1 调查目的
        3.1.2 调查对象
        3.1.3 调查内容
        3.1.4 调查结果分析
    3.2 访谈
        3.2.1 访谈过程记录
        3.2.2 访谈结果分析
第4章 基于学习进阶的物理建模教学流程与原则
    4.1 教学流程设计
        4.1.1 前期静态分析
        4.1.2 动态过程设计
        4.1.3 教学反思
    4.2 教学原则
        4.2.1 坚持核心素养目标导向原则
        4.2.2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4.2.3 坚持科学性原则
第5章 静电场的内容分析与建模教学实践
    5.1 静电场内容分析
        5.1.1 单元框架
        5.1.2 模型总结
        5.1.3 进阶规划
    5.2 建模教学实践案例
        5.2.1 实践过程
        5.2.2 《电荷》教学案例
        5.2.3 《电场电场强度》教学案例
第6章 实践效果检测及分析
    6.1 教学实践后测问卷结果对比分析
        6.1.1 学习态度对比分析
        6.1.2 建模认知对比分析
        6.1.3 学习策略对比分析
    6.2 成绩分析
        6.2.1 前测对比分析
        6.2.2 后测对比分析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基于APOS理论的平面向量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平面向量在高中数学中的地位
        (二)平面向量的教育价值
        (三)平面向量内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四)APOS理论应用于数学教学的重要意义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访谈法
        (四)案例分析法
    五、论文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APOS理论研究现状
        (一)APOS理论国外研究现状
        (二)APOS理论国内研究现状
    二、平面向量研究现状
        (一)平面向量国外研究现状
        (二)平面向量国内研究现状
    三、文献综述评述
第三章 APOS理论应用于平面向量教学的可行性、必要性分析
    一、Dubinsky的 APOS理论
        (一)APOS理论的来源
        (二)APOS理论的四阶段模型
        (三)APOS理论的特点
    二、平面向量教材分析与《课程标准》解读
        (一)平面向量的教材分析
        (二)《课程标准》对平面向量内容的要求
    三、平面向量教学中应用APOS理论的可行性分析
        (一)可行性分析——教学内容的“二重性”
        (二)可行性分析——教材对比分析
        (三)可行性分析——《课程标准》解读
    四、平面向量教学中应用APOS理论的必要性分析
第四章 平面向量教与学现状调查研究
    一、学生学习平面向量现状的调查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
        (二)平面向量理解水平划分
        (三)测试卷的编制
        (四)测试卷信效度检验
        (五)测试实施过程
    二、平面向量教学现状的调查
        (一)访谈对象的选择
        (二)访谈问题
        (三)访谈实施过程
    三、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一)学生平面向量的学习现状分析
        (二)教师平面向量教学现状的分析
        (三)学生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第五章 基于APOS理论的平面向量教学研究
    一、APOS理论模式下的教学案例分析
        (一)教学案例个案分析
        (二)教学案例比较分析
    二、基于APOS理论的平面向量教学策略
        (一)操作阶段的教学策略
        (二)过程阶段的教学策略
        (三)对象阶段的教学策略
        (四)图式阶段的教学策略
    三、APOS理论下的平面向量教学设计
        (一)基于APOS理论的教学目标设计
        (二)基于APOS理论的教学方法设计
        (三)基于APOS理论的教学环节设计
        (四)基于APOS理论的教学评价设计
    四、APOS理论下的平面向量教学设计案例
        (一)《平面向量的概念》教学设计
        (二)《向量的数量积》教学设计
        (三)《平面向量基本定理》教学设计
        (四)《余弦定理》教学设计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不足
    三、研究展望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1 平面向量测试卷
附录2 教师访谈提纲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高中物理课堂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策略研究 ——基于三种典型课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相关研究的现状
        1.3.2 国内相关研究的现状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设计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设计
第2 章 理论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主体与主体性
        2.1.2 参与与主体参与
        2.1.3 教学策略
    2.2 高中物理课堂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策略的理论基础
        2.2.1 相关的理论基础
        2.2.2 现有的策略参考
第3 章 高中物理课堂学生主体参与现状的调查
    3.1 学生课堂主体参与的现状与需求
        3.1.1 调查设计
        3.1.2 调查实施
        3.1.3 调查结果分析
    3.2 教师课堂主体参与的认识与现状
        3.2.1 调查设计
        3.2.2 调查实施
        3.2.3 调查结果分析
    3.3 高中物理课堂学生主体参与现状的调查结论
第4 章 高中物理课堂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策略研究
    4.1 高中物理教学的不同课型
        4.1.1 新授课
        4.1.2 讲评课
        4.1.3 复习课
    4.2 基于不同教学环节的学生主体参与提高策略
        4.2.1 新授课教学策略
        4.2.2 讲评课的教学策略
        4.2.3 复习课的教学策略
第5 章 基于高中物理课堂提高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策略的实验研究
    5.1 实验目的与方法
        5.1.1 实验目的
        5.1.2 实验方法
    5.2 教学课例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3.1 前测结果与分析
        5.3.2 后测结果与分析
第6 章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实验结果的几点启示
        6.2.1 对教育研究的启示
        6.2.2 对教学实践的启示
    6.3 研究的创新及不足
        6.3.1 研究的创新之处
        6.3.2 研究的不足之处
    6.4 今后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高考试题中的物理模型分析与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文献综述
    2.2 物理模型的定义和分类
    2.3 物理模型的教育价值
第三章 2017-2019 年高考物理试题物理模型分析
    3.1 高考试卷结构及知识体系
    3.2 高考试题特点分析
    3.3 2017-2019 年高考物理全国卷试题物理模型分析
第四章 例析经典物理模型的教育价值
    4.1 “圆周运动模型+匀变速直线运动模型”组合
    4.2 “平抛运动模型+匀变速直线运动模型”组合
    4.3 “平抛运动模型+类平抛运动模型”组合
第五章 以物理模型为载体落实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
    5.1 建立物理模型,渗透思想方法教育
    5.2 整合物理模型,完善物理知识体系
    5.3 借助物理模型,培养物理核心价值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7)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核心概念及论题说明
    四、研究思路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数学建模教育的背景、发展历程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数学建模教育的背景
        一、数学建模的兴起
        二、数学建模教育的育人价值
    第二节 数学建模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数学建模教育的萌芽起步阶段
        二、数学建模教育的初步发展阶段
        三、数学建模教育的稳步发展阶段
    第三节 数学建模教育的理论基础
        一、问题解决理论
        二、知识迁移理论
        三、深度学习理论
第二章 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内容的文本分析
    第一节 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要求
        一、对课程设计思路的要求
        二、对课程目标的要求
        三、对课程实施的建议
        四、对教材编写的建议
    第二节 初中数学教材中数学建模内容的呈现与编排
        一、初中数学教材中数学建模内容的呈现
        二、初中数学教材中数学建模内容的编排
    第三节 初中数学教材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
        一、初中数学教材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分析
        二、初中数学教材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总结
第三章 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现状调查
    第一节 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课堂考察
        一、课堂考察与分析
        二、教师访谈与分析
    第二节 初中生数学建模的方式及规律
        一、七年级学生数学建模的方式及规律
        二、八年级学生数学建模的方式及规律
        三、九年级学生数学建模的方式及规律
    第三节 初中生数学建模的过程及数学建模能力结构
        一、初中生数学建模的一般过程
        二、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结构
第四章 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困境分析
    第一节 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内容的局限性分析
        一、数学建模教学内容与学生现实脱节
        二、教学内容缺少真正意义的数学建模问题
        三、教学内容与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不适切
        四、教学内容局限于教材,忽视了对教学资源的开发
    第二节 初中数学建模教学的困境分析
        一、学校和教师对数学建模教学不够重视
        二、数学建模教学方式有待改进
        三、数学建模教育理念不适应数学建模能力培养
        四、数学建模教学缺乏培训和理论指导
    第三节 初中生数学建模学习困难分析
        一、数学建模学习方式需要转变
        二、尚未掌握数学建模的学习路径
        三、学习进阶过渡中遇到障碍
第五章 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策略
    第一节 制定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策略的依据
        一、依据对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内容的分析
        二、依据初中数学建模教学现状
        三、依据初中生数学建模学习现状
    第二节 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内容选择策略
        一、反映数学本质,突出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二、贴近学生现实,体现数学建模的真实性
        三、注重数学建模过程性,体现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阶段性
        四、注重选择变式问题,促进问题解决能力的迁移
        五、增加开放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全面提升数学建模能力
        六、面向学生的长远发展选择数学建模内容
    第三节 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
        一、由平铺直叙转变为创建有利于数学建模的真实问题情境
        二、由教碎片化知识转变为教完整的建模知识
        三、由教会做题转变为教会解决问题
        四、由强调记忆转变为致力于知识迁移
        五、由重结果性评价转向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并重
        六、由单项能力训练转变为数学建模能力综合提升
    第四节 初中生数学建模学习策略
        一、学习完整的数学建模知识
        二、学会条件化地储存知识
        三、学会深度加工知识
        四、掌握提取知识的路径
        五、改善数学建模的程序与方法
        六、学会类比与联想
        七、学会知识迁移
结语
附录一 七年级数学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二 八年级数学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三 九年级数学建模教师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致谢

(8)运用原始物理问题培养高中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缘起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1.1.2 新课程标准对课堂教学提出新的要求
        1.1.3 原始物理问题助推科学思维培养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原始物理问题研究现状
        1.2.2 科学思维能力培养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本研究的理论概述
    2.1 原始物理问题
        2.1.1 原始物理问题概念界定
        2.1.2 原始物理问题与习题的关系
        2.1.3 原始物理问题解决过程
    2.2 科学思维
        2.2.1 科学思维概念界定
        2.2.2 科学思维特征
        2.2.3 物理教学中常用的科学思维方法
        2.2.4 科学思维能力
        2.2.5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下的科学思维
    2.3 教育理论基础
        2.3.1 杜威反省思维教育理论
        2.3.2 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
        2.3.3 教育生态学理论
第3章 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3.1 本研究的设计思路
    3.2 被试的选择
    3.3 研究工具
        3.3.1 Rasch模型工具相关理论
        3.3.2 试卷编制
    3.4 前测结果分析
        3.4.1 前测测试卷的各项指标
        3.4.2 被试思维水平确定
        3.4.3 原始物理问题作答分析
    3.5 基于学生物理学习现状的访谈
        3.5.1 访谈目的
        3.5.2 访谈对象
        3.5.3 访谈问题
        3.5.4 访谈小结
    3.6 高中生科学思维能力水平调查总结
        3.6.1 科学思维能力水平现状
        3.6.2 课堂教学思维能力培养现状
        3.6.3 学生学习现状
第4章 基于原始物理问题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策略
    4.1 原始物理问题的编制
        4.1.1 编制原则
        4.1.2 编制方法
        4.1.3 原始物理问题类型
    4.2 模型建构能力的培养策略
        4.2.1 创设原始物理问题情境,实现理想化模型建构过程
        4.2.2 运用原始物理问题,训练模型建构能力
    4.3 科学推理能力的培养策略
        4.3.1 运用原始物理问题优化物理概念及规律的生成过程
        4.3.2 创设推导型原始物理问题,强化推理能力培养
        4.3.3 运用数据处理与误差分析中的原始物理问题,培养学生推理能力
    4.4 科学论证能力的培养策略
        4.4.1 显化论证要素,培养论证习惯
        4.4.2 选择有趣的原始物理问题,定期开展科学论证活动
    4.5 质疑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
        4.5.1 引导鼓励学生质疑,培养质疑习惯
        4.5.2 采用小组讨论活动教学方式,在沟通交流中训练质疑能力
        4.5.3 抓住实验中的原始物理问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第5章 后测测试分析
    5.1 后测试卷编制
        5.1.1 试卷编制细则
        5.1.2 科学思维能力水平测试评分细则
    5.2 后测结果分析
        5.2.1 后测测试卷的各项指标
        5.2.2 被试思维水平确定
        5.2.3 原始物理问题作答情况分析
        5.2.4 被试期末成绩分析
第6章 研究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6.2.1 研究不足
        6.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成绩
附录B:科学思维前测试卷
附录C:初测被试能力值
附录D:访谈内容记录
附录E:科学思维后测试卷
附录F:后测被试能力值
附录G: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9)民国前期数学现代转型的文化观照(1912-1935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
    四、重点难点
    五、研究方法与创新
    六、概念释名
第一章 民国前期数学现代转型的文化背景及演进情况
    1.1 民国前期科学文化的发展
    1.2 民国前期现代数学思想的发展
    1.3 民国数学之现代转型
        1.3.1 数学教育制度的发展
        1.3.2 大学数学系的创设
        1.3.3 数学学会制度的发展
        1.3.4 国外着名数学家来华交流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本体论追问:民国前期数学界说及其哲学意蕴
    2.1 数学界说的历史演变
    2.2 民国前期数学界说之形态
        2.2.1 数学具有自然科学的属性
        2.2.2 数学具有哲学学科的属性
        2.2.3 数学基础论争视角下的数学界说
    2.3 实在论视域下的数学界说
        2.3.1 数学对象的实在性
        2.3.2 数学对象的非观念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认识论探讨:民国前期数学不可知论的传播
    3.1 数学不可知论溯源
    3.2 不同视角下的数学不可知论
        3.2.1 民国前期数学不可知论的译介
        3.2.2 数学不可知论的数学之极善界说
        3.2.3 空洞无物:观念论视域下的数学不可知论
        3.2.4 不辨真妄:公理系统视域下的数学不可知论
        3.2.5 数学基础构建视域下的数学不可知论
    3.3 “虚”“妄”之辩:唯物辩证法对数学不可知论的批驳
        3.3.1 数学概念的实在性
        3.3.2 数学公理的真理性
    3.4 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对数学不可知论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价值观嬗变:民国前期“六艺之末”到“科学之母”的数学
    4.1 古代中国社会中的数学
        4.1.1 实践导向,实用为尚
        4.1.2 儒学为本,数学为末
    4.2 民国前期的数学价值
        4.2.1 数学之于科学
        4.2.2 数学之于社会
        4.2.3 数学之于人类精神世界
    4.3 数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4.3.1 数学与统计学
        4.3.2 数学与经济学
        4.3.3 数学与艺术学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真理性探究:民国前期数学真理的特征及其意义
    5.1 数学真理的特征
        5.1.1 数学真理的保守性
        5.1.2 数学真理的递进性
        5.1.3 数学真理的自足性
    5.2 实证主义视域下的数学真理观
        5.2.1 实证主义真理观的内容
        5.2.2 实证主义真理观的诘难
        5.2.3 康德哲学真理观的佐证
    5.3 民国前期对数学公理的诘难
        5.3.1 对公理自明性的批驳
        5.3.2 对公理主义的批驳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主体寻源:留学生与民国前期的数学文化
    6.1 留学生学科专业选择之变迁
    6.2 数学留学生群体
        6.2.1 民国以前的数学留学
        6.2.2 民国前期的数学留学
        6.2.3 数学博士群体分析
    6.3 留学生与民国前期的数学文化
        6.3.1 留学生对科学的传播
        6.3.2 留学生对数学文化的传播
    6.4 数学文化传播主体的个例分析
        6.4.1 胡明复的数学贡献
        6.4.2 胡明复的数学思想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途径审视:民国前期期刊中的数学文化
    7.1 民国以前的报刊及数学文化
    7.2 民国前期的期刊与数学文化
        7.2.1 综合类期刊中的数学文化
        7.2.2 大学期刊中的数学文化
        7.2.3 数理期刊中的数学文化
    7.3 数学文化传播途径的个例分析
        7.3.1 《罗素月刊》刊创
        7.3.2 《罗素月刊》概貌
        7.3.3 《罗素月刊》中的数学文化
        7.3.4 《罗素月刊》的影响
    7.4 本章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10)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物理单元学习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综述
        1.3.1 概念界定
        1.3.2 深度学习研究现状
        1.3.3 单元学习研究现状
        1.3.4 总结与评述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1.5 研究设计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对象
        1.5.3 研究框架
2 理论基础
    2.1 学习迁移理论
    2.2 建构主义设计理念
    2.3 教育技术学
3 基于深度学习的单元学习设计现状调查
    3.1 基于深度学习的单元学习考察维度
    3.2 问卷编制
    3.3 信效度分析
        3.3.1 信度分析
        3.3.2 效度分析
    3.4 问卷数据呈现与分析
        3.4.1 认知
        3.4.2 人际
        3.4.3 个人发展
        3.4.4 学习检验
    3.5 调查的结论
        3.5.1 单元认识不深入
        3.5.2 迁移运用普遍
        3.5.3 建模型、重分析、批判不足
        3.5.4 有讨论、少分享、缺调查
        3.5.5 分组不多、分工不细
        3.5.6 评价培养力度弱
        3.5.7 革新不强、自省不够、学术不足
        3.5.8 趣味足、重探究、炼品质
        3.5.9 学习检验体系待完善
    3.6 基于深度学习的单元学习设计模型
        3.6.1 可用资料的整体扫描
        3.6.2 框架、小节二次规划与布局
        3.6.3 核心任务的精心设计
        3.6.4 课堂主体颠覆性置换的策略
        3.6.5 构建多因素、多角度的评价体系
4 高中物理单元学习设计示例
    4.1 万有引力与航天的设计依据
    4.2 目标在融合后的课标教材中提取
    4.3 “节”的重新划分
    4.4 细节填充
    4.5 评价系统建立
        4.5.1 自我检测清单
        4.5.2 表现评价标准
        4.5.3 根据前两项给予建议
5 实践研究
    5.1 两个班综合能力比较
    5.2 测试题编制
    5.3 数据呈现与结论
6 研究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附录1:基于深度学习的单元学习设计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2:深度的单元学习实验研究测试题
致谢

四、谈谈如何培养学生建立物理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核心素养的化学实验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D]. 张冠群. 延安大学, 2021(11)
  • [2]基于学习进阶的高中物理静电场建模教学实践[D]. 王娜.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3]基于APOS理论的平面向量教学研究[D]. 王雪.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8)
  • [4]高中物理课堂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策略研究 ——基于三种典型课型[D]. 郑晓琴.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5]高考试题中的物理模型分析与教学策略研究[D]. 林钱冰.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6]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7]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研究[D]. 刘伟.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1)
  • [8]运用原始物理问题培养高中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实践研究[D]. 郑元.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5)
  • [9]民国前期数学现代转型的文化观照(1912-1935年)[D]. 宋晋凯. 山西大学, 2020(12)
  • [10]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物理单元学习设计研究[D]. 赖义平.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谈谈如何训练学生搭建实体模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